當前位置:首頁 » 風俗彩禮 » 中美社會風俗差異列舉

中美社會風俗差異列舉

發布時間: 2022-08-15 19:15:08

1、中西方風俗習慣差異有哪些?

中西方的文化差異除了表現在價值觀,習俗差異等外,還與生存環境,宗教信仰,歷史典故的不同有關。

1、生存環境方面:

語文的產生與人們的勞動和生活密切相關。英國是一個島國,歷史上航海業曾一度領先世界;而漢民族在亞洲大陸生活繁衍,人們的生活離不開土地。比喻花錢浪費,大手大腳,英語是spend money like lvater,而漢語是「揮金如土」。英語中有許多關於船和水的習語,在漢語中沒有完全相同的對應習語,如to rest on one』s oars(暫時歇一歇),to keep one』s head above water(奮力圖存),all at sea(不知所措)等等。

在漢語的文化氛圍中,「東風」即是「春天的風」,夏天常與酷暑炎熱聯系在一起,「赤日炎炎似火燒」,「驕陽似火」是常被用來描述夏天的詞語。而英國地處西半球,北溫帶,海洋性氣候,報告春天消息的卻是西風,英國著名詩人雪萊的《西風頌》正是對春的謳歌。英國的夏季正是溫馨宜人的季節,常與「可愛」「溫和」「美好」相連。莎士比亞在他的一首十四行詩中把愛人比作夏天,shall I compare thee to a summer』s day?/Thou art more lovely and more temperate.

2、宗教信仰方面

佛教傳入中國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人們相信有「佛主」在左右著人世間的一切,與此有關的語言很多,如「借花獻佛」「閑時不燒香,臨時抱佛腳」等。在西方許多國家,特別是在英美,人們信奉基督教,相關的有「God helps those who help themselves(上帝幫助自助的人)」Go to hell(下地獄吧)這樣的詛咒。

3、歷史典故方面

英漢兩種語文中有大量的由歷史典故形成的。這些習語結構簡單,意義深遠,往往是不能單從字面意義去理解和翻譯。如「東施效顰」「名落孫山」「葉公好龍」等等。英語中Achilles』heel(唯一致使弱點),meet one』s waterloo(一敗塗地),Penelope』s web(永遠完不成的工作),a pandora』s box.。(潘多拉之盒――災難,麻煩,禍害的根源)等。

由於各種各樣的原因,導致了中西方有諸如此多的文化差異,而文化差異又是跨文化交際的障礙。現代化的進程加速了精神和物質產品的流通,將各個民族納入到一個共同的「地球村」中,跨文化交際成為每個民族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一個企業若想讓自己的產品暢銷國際市場,不僅需要高超的經濟和技術手段,而且需要深入了解對象國的文化,使該產品在包裝設計和實用性方面符合對象國民眾的心理需求。如,在中國,「龍(dragon)」是我們的精神圖騰,是吉祥和權力的象徵,中國人也以作為龍的傳人而倍感自豪,然而在西方人眼中,對「龍」就沒有這份特殊的情感,甚至將「龍」理解為一種張牙舞爪的可怕怪物。如果某一企業家對此不甚了解,將印有「龍」圖案的產品推向國際市場,試想這種產品能否刺激西方人的購買欲?能否給企業創造高效益。所以,克服文化差異造成的交際障礙已經成為整個世界共同面臨的問題。作為中學階段的英語老師,在英語教學中應重視語言能力的教學,特別要注意在日常教學中發展學生的交際能力,將語言的文化差異在英語教學中的作用作為一個重要問題對待。

中西方的文化差異在中學階段英語學習給學生帶來的干擾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稱呼語

漢語中的親屬稱謂有泛化使用的傾向,常用於非親屬之間:年輕人對長輩稱「叔叔」「阿姨」;對平輩稱「大哥」「大姐」。但在英語中,親屬稱謂不廣泛地用於社交。如果我們對母語是英語的長輩稱「Uncle Smith」「Auntie Brown」,對方聽了會覺得不太順耳。英語文化中只有關系十分密切的情況下才使用此類親屬稱謂且後面不帶姓,只帶名,如「Uncle Tom」。

又如學生知道teacher的含義是「老師」,也就相應地把「王老師」稱為「Teacher Wang」。其實,英語中teacher只是一種職業;漢語有尊師的傳統,「教師」已不僅僅是一種職業,而成為一種對人的尊稱。由於這種文化上的差異,造成學生的簡單理解:王老師=Teacher Wang.此外還把漢語中習慣上稱呼的「唐秘書」「張護士」稱為Secretary Tang, Nurse Zhang, 英語國家的人聽起來感覺不可思議。英語中稱呼人一般用Mr., Miss,Mrs.等。

2、感謝和答謝

一般來說,我們中國人在家族成員之間很少用「謝謝」。如果用了,聽起來會很怪,或相互關繫上有了距離。而在英語國家「Thank you.」幾乎用於一切場合,所有人之間,即使父母與子女,兄弟姐妹之間也不例外。送上一瓶飲料,准備一桌美餐,對方都會說一聲「Thank you.」公共場合,不管別人幫你什麼忙,你都要道一聲「Thank you..」這是最起碼的禮節。

當別人問是否要吃點或喝點什麼時(would you like something to eat / drink?),我們通常習慣於客氣一番,回答:「不用了」「別麻煩了」等。按照英語國家的習慣,你若想要,就不必推辭,說聲「Yes,please.」若不想要,只要說「No,thanks.」就行了。這也充分體現了中國人含蓄和英語國家人坦盪直率的不同風格。

3、贊美

在英語國家,贊美也常用來作為交談的引子。贊美的內容主要有個人的外貌,外表,新買的東西,個人財物,個人在某方面的出色的工作等。通常稱贊別人的外表時只稱贊她努力打扮的結果,而不是她的天生麗質。因此贊美別人發型的很多,贊美別人漂亮頭發的很少。對別人的贊美,最普通的回答是:Thank you.如,A: Your skirt looks nice.

B: Thank you.

4隱私

中國人初次見面問及年齡,婚姻,收入,表示關心,而英語國家卻對此比較反感,認為這些都涉及個人隱私。如在JEFC Book 1 Lesson 16 中有這樣的對話:「How old are you,Mrs Read?」 「Ah,it』s a secret!」為什麼Mrs Read不肯說出自己的年齡呢?因為英語國家人都希望自己在對方眼中顯得精力充沛,青春永駐,對自己實際年齡秘而不宣,婦女更是如此。再如中國人表示關心的「你去哪兒?」「你在干什麼?」在英語中就成為刺探別人隱私的審問,監視別人的話語而不受歡迎。

5、打招呼

中國人日常打招呼習慣於問:「你吃飯了嗎?」如果你跟英語國家的人這樣說,他們認為你是想請他們吃飯,英語國家人打招呼通常以天氣,健康狀況,交通,體育以及興趣愛好為話題。

6、節日

中國和英語國家的文化差異還顯著地表現在節日方面。除中國和英語國家共同的節日(如,New Year』s Day)處,雙方還各有自己獨特的節日。中國有the Spring Festival, the Dragon Boat Festival, Mid—Autumn Day.等,英語國家有」Valentine』s Day(情人節),Easter(復活節),April fool』s Day(愚人節),Thanks Giving Day(感恩節),Christmas Day(聖誕節)等。中西方節日的風俗習慣也很不相同。在節日里,對於別人送來的禮物,中國人往往要推辭一番,表現得無可奈何地接受,接受後一般也不當面打開。如果當面打開並喜形於色,可能招致「貪財」的嫌疑。而在英語文化中,人們對別人送的禮品,一般都要當面打開稱贊一番,並且欣然道謝。

7、詞彙的文化內涵

英語詞彙在長期使用中積累了豐富的文化內涵,所以在教學中要注意對英語詞彙的文化意義的介紹,以防學生單純地從詞彙本身做出主觀評價。比如red一詞,無論在英語國家還是在中國,紅色往往與慶祝活動或喜慶日子有關,英語里有「red—letter days」(節假日)。尤其在中國,紅色象徵革命和社會主義等積極意義,但在英語中「red」還意味著危險狀態或使人生氣,如「red flag」(引人生氣的事)。還有當看到商業英語中的「in the red」,別以為是盈利,相反,是表示虧損,負債。

總之,中西方的文化存在著很多差異,在英語教學中不能只單純注意語言教學,而必須加強語言的文化導入,重視語言文化差異對語言的影響。只有這樣,才能在實際中正確運用語言。

2、中美傳統習俗差異

節日風俗以旖旎的風情和獨特的風貌展現在人們面前,從不同的角度和側面,反映著民族的歷史風貌和社會生活,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和濃郁的鄉土氣息。它包涵著一個民族歷史形成和積淀下來的性格、心理、信仰、觀念、思維方式、
道德情操、審美情趣以及諸多民族文化深層結構內涵的價值取向,是民族精神在特定的社會土壤上長期孕養的結果和載體,是一個民族生存形態最突出、最具特色的展示。節日習俗淺顯易見,易於表現,而民族精神則深嵌於各種表象之下[ 1 ]。因此,對比研究中美傳統節日異同,可以透過其表徵,揭示兩個民族的性格、心理、文化價值取向和民族精神。
中國傳統節日時序構成規律體現了中國歷史發展中農耕文明的主導地位,較清晰地記錄了歷史軌跡;而美國節日時序反映了西方人的宗教信仰在生活中的地位以及文藝復興之後對人性的回歸。中國的傳統節日主要有:春節、元宵節、清明

1.美國的節日主要有情人節、愚人節、復活節、母親節、父親節、萬聖節、感恩節、聖誕節以及馬丁路德日、華盛頓誕辰日、林肯誕辰日、烈士日、國慶節、哥倫布日、退伍軍人節等。
一方面主要為紀念基督教中的神,另一方面為紀念歷史上的重要事件和至尊人物,反映了西方人的宗教信仰在生活中的地位以及文藝復興之後對人性的回歸。美國工業、畜牧業發達,喜好遷移的生活使他們追尋內心的安寧,注重宗教活動,尤其是基督教。基督教的節日幾乎貫穿一年的始終,基督教文化將美國節慶連為一體。

2. 中國傳統節日具有極強的世俗性及泛神性;而美國傳統節日具有極強的一元神論宗教文化特徵。中國早期的社會結構是建立在以自然崇拜與人文精神相結合的習慣勢力的基礎之上,有異於西方古代的神本主義及近代的人本主義,其基本的哲學理念與理想的希望值是主張神靈與人二者之間相互的協調與平衡,即所謂「天人合一」。如七夕節觀星,人在宇宙中,企盼天上人間共美好;中秋節觀天賞月,天上人間共享團圓;重陽登高望遠,天高地厚,秋高氣爽,天人和諧。中國人心目中的神靈是為我所用的神靈,雖然許多時候是以求得神靈庇佑的形式出現的,這一文化特徵在傳統祭祀性節日中展現無余。如「灶君」在民間俗傳中是受玉皇大帝派遣來監視人們行為善惡、掌管萬家基督教的上帝是世界上一切事物的創造者,他既不允許人們崇拜其他的神靈和偶像,人們也不必要去崇拜其他的神靈和偶像;人類的現世生命僅僅是一個過程,其福禍、壽夭、貧富都是上帝先天註定賜予的而非後天可以求得的。基督教主要節日—聖誕節、受難節、復活節、升天節等都是圍繞著耶穌的宗教慶典活動。

3. 中國節日文化尊重人,但將個體融入群體,強調集體主義價值取向;而美國節日文化挖掘個體的價值,強調個人的權利與自由,即個性主義。
中華民族數千年的農耕文明及其以血緣、家庭為紐帶的內向型經濟模式,決定了個人與群體的和諧統一。個體一般被納入整體當中,個人的價值因群體而存在並藉以體現。受到儒家文化的支撐,家族或宗族制度佔有重要地位, 個人是處於家族或宗族關系之中的,人們之間首要的關系是血緣關系,血緣關系則是「孝道」存在的基礎。儒家學說把這套宗親關系的社會制度納入到傳統節日中,使其具有鮮明的以「父性制為中心、以血緣為基礎」的節日文化特徵。如「清明節」所寄予的利益訴求與精神寄託就是中國人的傳統世界觀,即血緣子孫的繼承綿延。這種綿延寄託,體現在對祖先的敬仰,對生命的崇尚,也體現在物質(金錢、財產、官爵、職業)與精神(理想、抱負、事業)上,把不能繼承並張揚祖先事業功績、精神遺訓或物質遺產的人視之為不肖子孫,因此,將祖先的精神與物質遺產發揚光大是每一個中國人與生俱來的初始使命。
與中國擁有悠久封建制的傳統不同,美國的歷史是書寫在干凈利落的一張白紙上的。獨立戰爭之前,在沒有任何封建思想殘余的美洲大陸上,歐洲資本主義所崇尚的自由、平等觀念,以及文藝復興運動的人文主義思潮的傳播使美國人相信每個虔誠的基督徒與上帝之間都有一種精神上的聯系。
因此,無論地位高低,財富多少,在上帝面前所有人都是一樣的。個人只對上帝負責,或者通過對自己行為的負責從而求得上帝的寬恕或青睞,在死後進入天堂;在上帝「最後的審判」面前,無論親疏尊卑貧富,人人都是平等的。個人追求自己人生價值的實現,取得物質財富與社會地位———作為上帝選民的「標志」,最終得以升入天堂。同時,富有的美國人認為財富雖然是個人成就的象徵,但把過多的財富帶入棺材是一種罪過。於是,商業大亨們將揮金如土作為自我完善與提高的重要途徑。美國的文化與其標志性動物———禿鷹—一致:獨立、自由、剛強,追求個體的成功和自我價值的實現。

4. 中國傳統節慶傳承厚重的倫理道德,但發展演化到現代功利色彩濃厚;而美國節日則凸顯感恩情節,追求精神愉悅。
以父家長為中心的家族制度,正是中國傳統文化所依託的社會結構,它包含了「敬祖」、「祭祖」、「尋根」、「報本」,「孝道」、「團圓」、「奉獻」、「責任」和「繼往開來」等「孝親」元素。重陽敬老,端午敬賢無不透視中華民族所崇尚的美德。然而,節日的表現形式則漸顯功利。以「壓歲錢」為例:除夕夜由尊長向晚輩分贈錢幣,以紅線穿編銅錢成串,掛於小兒胸前,謂能壓邪驅鬼,藉以祝福,故名「壓祟錢」。但在現實社會中,已經幾乎完全異化成為了一種純粹的金錢交往,人們往往以給予量的多少相攀比。

5. 結論

正如世界上其他種類一樣,人類也有著不同的形態和性情。不同的民族之間既共性也有個性,而個性在其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有個性才有魅力和存在的價值,「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中國和美國有著不同的地理環境、歷史源流和文化傳統,這就註定了他們的背向和發展的異途。但是透過中美節日文化差異,我們能洞察這兩個民族的文化和由此衍生的制度、倫理、審美價值等觀念的內在靈魂,通過比較與分析可以加深雙方的了解,在今天這個開放、競爭、合作的世界裡更好地加強溝通和交流。

3、中美文風俗之異同

美國人一般性情開朗、樂於交際、不拘禮節。第一次見面不一定行握手禮,有時只是笑一笑,說一聲「Hi」或「Hello」就算有禮了。握手的時候習慣握得緊,眼要正視對方,微弓身,認為這樣才算是禮貌的舉止。一般同女人握手美國人都喜歡斯文。在告別的時候,也只是向大家揮揮手或者說聲「再見」、「明天見」。但如果別人向他們致禮,他們也用相應的禮節,比如握手、點頭、擁抱、行注目禮等。在美國如果有客人夜間來訪,主人穿著睡衣接待客人被認為是不禮貌的行為;當被邀請去老朋友家做客時,應該預備小禮物;在朋友家做客時,打長途電話要經過主人同意,離開的時候,要留下電話費。

在美國,如果要登門拜訪,必須先打電話約好;名片一般不送給別人,只是在雙方想保持聯系時才送;當著美國人的面想抽煙,必須問對方是否介意,不能隨心所欲。

一般樂於在自己家裡宴請客人,而不習慣在餐館請客。不喜歡清蒸和紅燴菜餚。不喜歡過燙過熱的菜餚,喜歡少鹽味,味道忌咸,稍以偏甜為好。喜歡喝可口可樂、啤酒、冰水、礦泉水、威士忌、白蘭地等。不喜歡人在自己的餐碟里剩食物,認為這是不禮貌的。喜愛中國的蘇菜、川菜、粵菜。

昵愛白色,認為白色是純潔的象徵;偏愛黃色,認為是和諧的象徵;喜歡藍色和紅色,認為是吉祥如意的象徵。喜歡白貓,認為白貓可以給人帶來運氣。

美國人對握手時目視其它地方很反感。認為這是傲慢和不禮貌的表示。忌諱向婦女贈送香水、衣物和化妝用品。美國婦女因有化妝的習慣,所以他們不歡迎服務人員送香巾擦臉。

在美國千萬不要把黑人稱作「Negro」,最好用「Black」一詞,黑人對這個稱呼會坦然接受。因為Negro主要是指從非洲販賣到美國為奴的黑人。跟白人交談如此,跟黑人交談更要如此。否則,黑人會感到彌對他的蔑視。

忌諱別人沖他伸舌頭。認為這種舉止是污辱人的動作。他們討厭蝙蝠,認為它是吸血鬼和凶神的象徵。忌諱數字「13」、「星期五」等日。忌諱問個人收入和財產情況,忌諱問婦女婚否、年齡以及服飾價格等私事。忌諱黑色。認為黑色是肅穆的象徵,是喪葬用的色彩。特別忌諱贈禮帶有你公司標志的便宜禮物。因為這有義務做廣告的嫌疑。

美國人請客吃飯的禮儀

美國人性格外向,熱情直爽,不拘禮節,他們的風俗禮儀存在著許多與眾不同之處。美國是一個時間觀念很強的國家,各種活動都按預定的時間開始,遲到是不禮貌的。同美國人約會聯系簡單,打個電話,對方會很高興地同意在盡短的時間內見面。美國人也有禮尚往來的習慣,但他們忌諱接受過重的禮物,一則是美國人不看重禮品自身的價值,二來法律禁止送禮過重,從家鄉帶去的工藝品、藝術品、名酒等是美國人喜歡的禮物,除節假日外,應邀到美國人家中作客甚至吃飯一般不必送禮。美國社會有付小費的習慣,凡是服務性項目均需付小費,旅館門衛、客房服務等需付不低於l美元的小費,飯店吃飯在結帳時收15%小費。

美國人請客吃飯,屬公務交往性質多安排在飯店、俱樂部進行,由所在公司支付費用,關系密切的親朋好友才邀請到家中赴宴。美國人的食物因地區、民族不同而種類繁多,口味各異,漢堡包、「熱狗」、餡餅、炸面圈以及肯德基炸雞等都是風靡世界的食品,但美國人待客的家宴則是經濟實惠、不擺闊氣、不拘泥形式的。通常的家宴是一張長桌子上擺著一大盤沙拉、一大盤烤雞或烤肉、各種冷盤、一盤炒飯、一盤麵包片以及甜食、水果、冷飲、酒類等。賓主圍桌而坐,主人說一聲「請」,每個人端起一個盤子,取食自己所喜歡的菜飯,吃完後隨意添
......................................................................
區別是中國人比較注重傳統的東西,我們始終維系在儒家思想下,所以在思想上是連續的。我們中國人喜歡尋根問祖,比較注重倫理關系。我們中國是禮儀之邦,自古以來就很重視尊卑、長幼之間的關系。而外國由於他們的歷史上的一些原因在這些方面與我們中國有很大的不同。比如說美國人他們長輩與晚輩之間、學生與老師之間經常直接稱呼對方的名字,表示親切。這如果是在我們國家則會被認為是沒有教養,這是其中一個很大的區別。

中國人比較含蓄,很多時候都不願意太表現自己,當別人稱贊自己的時候,總要說上一句:「哪裡,哪裡」以示謙虛。而外國人多數比較直接,他們面對別人的稱贊一般都是表示感謝。

還有在一些公共的場合我們一般是用握手的禮儀,而外國很多地方是用擁抱的,這也是其中一個很大的不同。

中國人說話有時候比較含糊,比較常說的話有:「不清楚、很難說、先看看再說。」我們不習慣直接表達自己的看法,經常是先把機會讓給別人,這樣比較不容易出錯。而外國人有些則很喜歡表達自己,他們認為有能力就應該表現出來。這也是中國與外國的不同之處。

還有我們與外國人對待請客的態度也不一樣,我們經常是某一個人出全部的錢,而很多國家他們是各自出各自的錢,甚至是夫妻之間也是這樣。

我們中國人喜歡喝茶,外國人喜歡喝咖啡。中國人吃飯用筷子,外國人用刀叉。中國人請客經常喜歡灌別人喝酒而外國喜歡喝多少自己去倒。

中國與外國的不同的地方實在是太多了,以上只是冰山一角,如果我們仔細的觀察還會發現更多的不同之處。

4、中西方風俗習慣差異

中西方風俗習慣差異

每個地方的文化都各不相同。
習慣也是形態各異。
在飲食方面:
我們喜歡一家人
圍著就餐,而西方人就喜歡各顧各的,每個人都分得一份。我們用的是筷子,而
西方是用刀叉。西方多發達國家,他們都講究速度。所以他們的喜歡像麥當勞、
肯德基這類速食。

不止是中西方的習慣有差異,
在中方里在西方國家裡,
也有習慣的差異。
這都是
因為各個國家、各個民族的風俗,地理位置,海陸位置,政策的不同很差異所造
成的。

吃飯方面
:
西方喜歡用刀叉
,
而中的就用筷子
.
西方喜歡吃麵包
,
中方喜歡吃米飯
.
禮儀方面
:
西方人見面就要抱抱
,
而中的就握手
.
春節方面
:
西方人過的是聖誕節
,
他們崇拜的是聖誕老人
,
而中過的是春節
,
崇拜的是財神爺
.
等等,其實,中方和西方有著許多的風俗習慣上的差異。

1. Addressing people
稱呼

「comrade」是社會主義國家所特有的稱呼,在英語國家稱呼不知其名的陌生人
常用
Sir

Madam
。平時,我們常聽到學生稱呼他們的老師為「Teacher
Wang」(王老師
)
,其實這是不符合英美人習慣的。在英語中,「teacher」不能
用於稱呼。一般來說,英美人稱呼中小學的男老師為「Mr Wang」,女教師為
「Miss Wang」。我們中國人稱呼別人時常把對方的行政職務加上,如:王主任
(Director Wang)
等,在英語中這些是不能與姓氏聯用的。

2. Thankfulness
感謝和答謝

一般來說,我們中國人在家庭成員之間很少用「謝謝」。如果用了,聽起來會
很怪,
或相互關繫上有了距離。
而在英語國家「Thank
you.」幾乎用於一切場合,
所有人之間,即使父母與子女,兄弟姐妹之間也不例外。送上一瓶飲料,准備一
桌美餐,對方都會說一聲「Thank
you.」公共場合,不管別人幫你什麼忙,你都
要道一聲「Thank you.」,這是最起碼的禮節。

當別人問是否要吃點或喝點什麼時
(Would you like something to eat or
drink

)
,我們通常習慣於客氣一番,回答:「不用了」、「別麻煩了」等。
按照英語國家的習慣,你若想要,

就不必推辭,說聲「Yes,

please.」若不想
要,只要說「No,thanks.」就行了。這也充分體現了中國人含蓄和英語國家人
坦盪直率的不同風格。

3. Compliment
贊美

在英語國家,
贊美也常用來作為交談的引子。
贊美的內容主要有個人的外貌、

表、新買的東西、個人財物、個人在某方面的出色的工作等。對別人的贊美,最
普通的回答是:「Thank
you.」 如,
B

Your
shirt
looks
nice.
A

Thank
you.
4. Privacy
隱私

中國人初次見面問及年齡、
婚姻、
收入表示關心,
而英語國家人卻對此比較反感,
認為這些都涉及個人隱私。如有這樣的對話: A:「How old are you,
Miss
Green?」 B:「Ah,

it's a secret!」為什麼
Miss Green
不肯說出自己的年齡
呢?因為英語國家人都希望自己在對方眼中顯得精力充沛,
青春永駐,
對自己實
際年齡秘而不宣,
婦女更是如此。
再如中國人表示關心的

「你去哪兒?」
(Where
are you going?)


「你在干什麼?」 (What are you doing?) 在英語中就成
為刺探別人隱私的審問監視別人的話語而不受歡迎。

5. Greetings
問候

我們中國人見面打招呼時習慣說:您吃過了嗎?
(Have you had your meal?)

者說:
您上哪兒去?
(Where
are
you
going?)
而英美人見面時則說:
Good
morning,
Good afternoon or Good evening


如果與熟人打招呼則說:
Hello!, Hi! or:
How are you?
如果用我們中國人見面打招呼時常說的

「您吃過了嗎?」 去問
候英美人,就會引起對方的誤解,認為你會

「邀請對方去吃飯」。如果見到英
美人時說:「您上哪去?」 他們會很不高興。因為這是干涉別人的私事。英語
國家人打招呼通常以天氣、健康狀況、交通、體育以及興趣愛好為話題。

6. Introction
介紹

「What's
your
name?」 出現的頻率相當高,但對於它在何種情況下使用卻鮮有
解釋。實際上,英語國家的人在談話時一般先介紹自己的名字,如

「I
am
John
Smith.」 對方自然會即刻說出自己的姓名。即使在填寫表格、面談等場合需要
問及姓名時,一般也只說

「Your name,please?」 或

「May I know your
name?」 如果使用

「What's your name?」 他們將有一種被審問的感覺。

7. Festivals
節日

中國和英語國家的文化差異還顯著地表現在節日方面。
除大家共同的節日,
如新
年等,雙方還各有自己獨特的節日,中國有
the
Spring
Festival

the
Dragon
Boat Festival

Mid-Autumn Day
等;英語國家有
Valentine's Day(
情人節
)

Easter(
復活節
)

April Fool's Day(
愚人節
)

Mother's Day(
母親節
)

Thanksgiving Day(
感恩節
) and Christmas Day(
聖誕節
)
等。中西方節日的風俗
習慣也很不相同;
在節日里,
對於別人送來的禮物,
中國人和英語國家的人也表
現出不同的態度。
中國人往往要推辭一番,
表現得無可奈何地接受,
接受後一般
也不當面打開。如果當面打開並喜形於色,可能招致

「貪財」的嫌疑。而在英
語文化中,人們對別人送的禮品,一般都要當面打開稱贊一番,並且欣然道謝。

5、中西方禮儀文化差異舉例5個有哪些?

1、交際語言的差異:日常打招呼,中國人大多使用「吃了嗎?」「上哪呢?」等等,這體現了人與人之間的一種親切感。可對西方人來說,這種打招呼的方式會令對方感。

2、稱謂稱呼方面差異:在西方,稱呼是比較籠統的,一個稱呼可以涵蓋中國很多稱呼。例如,西方稱呼男的為先生,稱呼女的女士或小姐。

3、餐飲禮儀的差異:中方:用筷子;喝酒時會碰酒杯,碰出響聲,一般來說都會先上肉菜,最後才上湯類,一般不有甜品。西方,會用刀叉,左叉右刀,乾杯時不能碰出響聲,一般會有前菜。

4、服飾禮儀的差異:西方男士在正式社交場合通常穿保守式樣的西裝,內穿白襯衫,打領帶。他們喜歡黑色,因此一般穿黑色的皮鞋。西方女士在正式場合要穿禮服套裝。另外女士外出有戴耳環的習俗。西方國家,尤其是在美國,平時人們喜歡穿著休閑裝,如T恤加牛仔服。

5、宴請禮儀的差異:在中國,從古至今大多都以左為尊,在宴請客人時,要將地位很尊貴的客人安排在左邊的上座,然後依次安排。在西方則是以右為尊,男女間隔而座,夫婦也分開而座,女賓客的席位比男賓客的席位稍高,男士要替位於自己右邊的女賓客拉開椅子,以示對女士的尊重。

6、你能找出中國習俗與美國習俗的差異嗎?

美國由於其國民來源廣而且流動性很強,因此在禮俗上隨便的成分很大。在穿著、手勢等很多問題上都沒有太多的講究。在美國,男子之間見面都是握手,如果關系很熟,婦女之間、男女之間都可親吻面頰。與美國婦女見面握手時,應讓對方採取主動。
在美國,為避免不必要的麻煩,男子不要給婦女送香水、衣物、化妝品等。美國人在日常生活中喜歡開玩笑,但與美國商人交往,涉及到生意時說話必須慎重,因為他會認為你的話是算數的。美國人不喜歡被問及每月收入。

而中國人見面在傳統上行拱手禮。客相互客氣行禮謙讓,這時行的是作揖之禮,稱為「揖讓」。
傳統社會對至尊者還有跪拜禮,即雙膝著地,頭手有節奏觸地叩拜,即所謂叩首。現今跪拜禮只在偏遠鄉村的拜年活動能夠見到,一般不再施行。在當今社會人們相見,一般慣用西方社會傳入的握手禮。
再說到中國送禮習俗
中國人對禮品的意義在價值而不是價格,「千里送鵝毛,禮輕情義重」是中國人的禮品價值觀。一般來說,贈送禮品應考慮具體情況和場合。一般在赴私人家宴時,應為女主人帶些小禮品,如花束、水果、土特產等。有小孩的,可送玩具、糖果。應邀參加婚禮、除藝術裝飾品外,還可贈送花束及實用物品,新年、聖誕節時,一般可送日歷、酒、茶、糖果、煙等。
中國男女之見面不像美國 ,可以輕吻面頰 ,一般都是採用肢體語言, 和語言方面的問候 ,很少有直接身體接觸的。

7、中美生活習俗方面的差異

美國社會風俗跟別國社會風俗大不相同的一點,就是名字的稱呼。美國人不重視「地位」,尤其是社會地位。大多數美國人都不願意自己因年齡或社會地位的關系而特別受人尊敬,這樣會令他們覺得不自在。許多美國人甚至覺得「先生」「太太」「小姐」的稱呼太客套了。不論年齡,大家都喜歡直呼其名。「別稱我史密斯太太,叫我薩莉好了。」稱呼名字,往往是表示友善親近。不過,你如果覺得直呼其名不好,盡可用比較客氣的稱呼。你可以向對方笑笑,說你已經習慣成自然,初與人見面的時候總是比較拘謹,過一陣就會直呼名字了。

介紹的時候,往往是連名帶姓:「瑪麗·史密斯,這位是約翰·瓊思。」遇到這種情形,你可以自己決定該稱呼那位女士為「瑪麗」還是「史密斯小姐」。有時你們兩人交談,開頭是稱呼對方的姓,但沒過多久,其中一人或彼此就直呼對方的名字了。你盡可自己選擇,假若你不願意一下子就直稱別人的頭字,而要依照你自己的習俗稱呼別人,誰也不會覺得你沒有禮貌。

你可能會注意到,美國人聚在一起聊天的時候,幾乎從不提彼此的頭銜。如果你平時聽慣了不離頭銜的談話,就會覺得美國人說話不客氣,不近人情。你高興的話,盡可依你本國的習慣稱呼別人的名銜。美國人聽你這樣說話,只是覺得有趣,覺得特別。不過,假若他們談話時不稱頭銜,你可別不高興。

頭銜

社會階級的差異,在美國是不受重視的,所以美國人沒有家庭世襲的頭銜,雖則他們對於用慣了頭銜的外來客也會以他的頭銜相稱。美國人反而有時用職業上的頭銜。這種頭銜有別於家庭頭銜,因為它是靠自己「掙來」的,而不是由祖先傳下的。有頭銜的職業,最常見的是法官、高級政府官員、軍官、醫生、教授和宗教領袖。這里且舉幾個例子:哈利法官、史密斯參議員、克拉克將軍、布朗醫生、格林博士(教授)、懷特神父、科恩老師(對猶太人的尊稱用語)、格雷主教等。

至於從事其他行業的人,則稱他為「先生」、「小姐」、「太太」(音密西斯)。「Ms.」(音密絲)對已婚和未婚的女士都可適用,近年來在美國已甚為通行。假若你跟一個美國人第一次碰面,不曉得他的頭銜,但又要對他表示尊敬,那麼可用「先生」或「夫人」稱呼。被你這樣稱呼的人也許會想到你不知道該用什麼稱呼,於是會把正確的名稱告訴你。不過,一個人除非是從事某種特殊職業,否則正式的頭銜是不常用的。美國人注重友好的、不拘禮節的關系,而不注重地位頭銜。美國人相信自己即使直稱一個人的名字,仍一樣可以對他表示尊敬。

服務

頭銜之外,美國生活中還有別的事情,是平時受女傭、司機、廚師侍候慣了的遊客,可能發覺和他在本國的情形大不相同。有的遊客也許想到自己是有身份的人,但在美國所受的待遇即跟普通人一樣,因此覺得自己被怠慢了。不過,美國是個「樣樣自己動手」的國家。一般美國人,不管是醫生、教授、商人、律師,都是自己煮飯、洗衣、上市場買東西或做其他工作。在美國,服務是要錢的;誰都可以「買」服務,只要付得起錢就成,地位是不相乾的。一個人不管乾的是什麼職業,如果自己動手做家務,絕對不會被人認為有什麼不對。其實,許多美國人都花得起錢請廚師、司機,但他們不那麼做。他們寧願享受家庭寧靜,如果家裡有個請來的幫手,寧靜感可能多少就會喪失掉。也有人寧願把錢花在旅行或其他方面,而不願付出高昂的美國工資僱人幫忙料理家務。

找漱洗間

一位新到美國的遊客,最近有人問他,在美國第一天最麻煩的事情是什麼,他毫不猶豫地答:「找漱洗間。」

有些國家在大街上有明顯可見或在小建築物裡面標志明顯的公眾漱洗間,美國可沒有。在美國,公眾漱洗間均設於加油站(都是乾乾凈凈的,免費的,不過可能要向站員索取鑰匙)。機場、公共汽車站、火車站、餐館、圖書館、大商店、戲院,以及一切歡迎大眾光臨的場所,都有漱洗間,你還可以走進任何一家旅館借用「女漱洗間」或「男漱洗間」,即使你不是這家旅館的住客。

不要被漱洗間門上的名稱弄糊塗了。有時上面寫著「男」或「女」以及「女士」或「夫人」,或乾脆叫「漱洗間」。有的在門上可能畫個圖形或其他標志,以示男女之別,餐館尤其採用這種方式。女用漱洗間有時稱為「化妝間」。歐洲人使用的「方便處」或「W.C」,在美國是少用的,但一般人都明白是什麼意思。

對你國家的認識

你可能會遇到一些對貴國知之甚少的美國人。假若有這種情形,請容忍他們。很遺憾,美國學校很少教授他國的文化風俗。美國東西兩面是大洋,跟其他國家隔得很遠。結果,美國人對於其他國家的文化和不同的工作方式都不大熟悉;這在其他國家也是常見的。假若美國人用你所不熟知的辦法來幫你的忙,假若他們把貴國誤認為是千里以外的另一個國家,請多包涵。跟別的國家相比,美國發展成為現代國家的時間極短,只有300年的光景。美國人一直忙於本土的成長,忙著修建公路,忙著建立城市,忙著為千百萬的孩子制定免費教育制度,忙著發明,忙著發現,忙著為全球的利益而發展。在這300年間,有大部分的時候全國的注意力只集中在美國本身,而不在世界。直到二次世界大戰(1939-1945),美國人才開始對世界其他地區發生興趣。

社會習俗

美國人的祖先來自全球各地,所以在美國境內「認可的」社會習俗,比有些國家的社會習俗要多得多。因此,到美國旅遊的人如果要照自己國家的風俗習慣去做,也不必覺得難為情或有什麼不對。雖然美國人不拘禮節,但是,如果你願意在社交場合中穿著打扮得很正規,你盡管照你自己的方式做好了。你周圍的人一定會接受的。

不過,你能夠對美國一般的習俗做詳盡的了解,也是有所裨益的。當然,這個題目范圍太廣,不能在這里詳加探討,下面所談的,只是你訪問美國時可能會遇到的一些常見情形。

中國人最注重的禮儀是尊重別人

禮儀的種類

有不少人認為禮儀很簡單,只是見面問個好,離別道聲再見而已。這種想法實在是大錯特錯。禮儀一般有三大類:

第一類是日常生活禮儀:包括見面禮儀、會紹禮儀、交談禮儀、宴會禮儀、會客禮儀、舞會禮儀、饋贈禮儀及探病禮儀。

第二類是節俗節慶禮儀:包括春節禮儀、清明禮儀、端午禮儀、重陽禮儀、中秋禮儀及結婚禮儀、殯葬禮儀和祝壽禮儀。

第三類是商務禮儀:包括會議禮儀、談判禮儀 、迎送禮儀及談判禁忌知識等。
其他還有公關禮儀、公務禮儀、家居禮儀和求職禮儀等等。

送禮的禮儀

送禮主要有以下幾種情況:節日婚嫁生日感謝幫助送別親友及回禮。 送禮最重要是顯示心意,所謂「千里送鵝毛,禮輕情義重!」應根據自己的經濟狀況來選擇和購買禮物, 這樣收禮者若了解真相,也會收得安心。 有一點應該注意,給人送禮時最好加上精美的包裝紙,這樣既顯出你已「落足心思」,又能引起對方的好奇心。

探病禮儀:醫院是一個救死扶傷的特殊場所,所以在去醫院前,應弄清楚病人在什麼病區以及病床號,以免到時,到處打聽,擾亂了醫院的清靜。探病前,最好准備一點禮物。

有些人喜歡給予病人送滋補品或保健美操品,其實,這很不恰當,因為病人正在治療期,每日要按時服葯或進行針注射,並不適合服用補品。送給病人的禮物以鮮花或小小的盆景為宜,想想看,一束五彩繽紛的鮮花,一盆生機盎然的盆景,能給白色的病房帶來多少春意和生機呵! 但是,送鮮花是十分有講究的,有些花並不適於送給病人。一般來說,下列花卉是不錯的選擇:玫瑰康乃馨滿天星百合天堂鳥等。

結婚禮儀:人生最幸福的事情莫過於有情人共結連理。結婚,是人生的一大喜事。作為參加喜宴的朋友,應事先選購一份禮物前往,禮物最好有意義,如送99朵玫瑰代表「天長地久」,或送具有紀念價值的金賀咭及結婚蛋糕,向新郎新娘表示感激之情和祝福之心。

祝壽禮儀:祝壽其實是慶賀生日。在給長輩祝壽時,「禮數」稍多一些。給同輩朋友過生日,則不必拘於形式送禮品最容易。給長輩祝壽,除了衣服要講究之外,還必須帶有一份含有健康長壽意義的物品,如設計精美的蛋糕,或有紀念性的金賀卡。

殯葬禮儀:傳統喪禮儀式繁復,程序瑣碎。現在一般都有以追悼會的形式對死者表示哀悼。參加追悼會有一些禮節應注意。為表示對先人的懷念及對死者家屬的關心和慰問,可送上一個花圈或花牌。

8、請說出美國與中國的風俗習慣差異

(一)文化觀念的差異
中國的是以思想為核心,歷來主張尊卑有別,長幼有序,也就是說,凡事都要遵循一定的規矩,並受到等級觀念的制約。例如,晚輩見到長輩為表尊重要主動打招呼;學生要尊敬老師。而美國文化主要承襲了基督教中的新教思想,等級觀念淡薄。美國人更注重個人權益,追求人人平等,沒有輩份間過多的禮節。子女對父母、學生對教師都直呼其名,子女可以與父母爭論問題.或提出自己個性主張。
在獨具特色的中國文化中,人情占很重要的地位。人情在中國社會中有其一定的社會結構性,人情與面子是相互聯系的,講情面的人會將心比心、以心換心地回報別人的情誼。因此,在中國文化中.自我評價是在人與人之間的親情及互相交往的情誼中建立和實現的。中國人強調家族及階級層次。中華文化崇尚集體主義。人們之間相互信賴,團結合作,當個人利益與集體利益相矛盾時,集體利益總被放在首位。在衡量個人行為時,往往是以為准則,注重和諧、群體利益的維護,這與美國文化截然不同。美國人崇尚個人自由,強調個人潛力的發揮,個人目標的實現及個人利益的追求,信奉至上。在美國,人與人之間多為互利關系,表現出人情較為淡漠,但卻十分重視個人利益和自由,個人自我意識較強。
(二)思維方式的差異
思維方式是的產物,受到生產方式、歷史傳統、思想及語言等方面的綜合影響。受不同文化背景制約的中美兩國人具有不同的思維方式。中國人偏向綜合性思維.強調整體優先,採用從整體到部分的思維方式,如表達順序時,要由大地方到小地方,即國家一省一市一區一街一號;表達時間是按年一月一日的順序。美國人則偏好分析性思維,強調部分的優先,在表達空間順序時與中國相反,由小地方到大地方,時間的表達也由小到大。
(三)風俗習慣的差異
在社會風俗習慣方面,中美雙方也存在著巨大的文化差異。以中美文化對待不同動物的態度為例,在大多數的中國習慣語中,「狗」這個字都是貶義的,例如「狗仗人勢」、「狐朋狗黨」、「狼心狗肺」等等;然而在美國文化中則完全相反,他們認為狗是人類最好的朋友,這種態度也體現在習慣語中,例如 「You are a lucky dog」意思就是你真幸運。同樣地,在談及「貓頭鷹」時也是如此,習慣語中有這樣一句話「as wise as an owl」(像貓頭鷹一樣聰明)表明在美國文化中把其當成智慧的象徵:然而,中國文化對待它的態度卻截然相反,由於貓頭鷹長得十分奇怪,叫聲又很難聽,因而古時迷信的人稱其為「惡嗚」,說聽見夜貓子叫不吉利,至今還留下了「夜貓子進宅,無事不來」等迷信傳說。

9、中國的風俗與西方的風俗的比較

一、中西方文化傳統差異
1、中國傳統文化的根本特點是:維護專制,壓抑人性。西方文化的根本特點是,注重建設公平公正的社會,解放人性。
2、 中國傳統文化偏重實際、輕視思辯。不喜歡探究與實際無關的抽象概念,而把對人際關系的注意和研究放在首要地位。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就是人世倫理。中國傳統文化的惡果之一,就是使中國人變得虛偽自私,圓滑世故。
3、 西方文化重視實際,也重視精神的價值。尤其重視哲學和宗教,把對美好社會和人類本性的探究放在重要地位。西方文化尊重人,西方文化的核心,是社會倫理和人道主義價值觀。西方文化的成果建成了一個較為公平、公正的社會。
4、中國傳統文化,在人與社會的關繫上,主張人適應社會,關注的是人的處世,是人的修行。然而離開美好社會,去適應一個專制社會,結果只能造就一代又一代萎靡畸形的中國人。中國傳統文化結晶出一套關於畸形人格的個人倫理。
5、西方文化,在人與社會的關繫上,主張社會適應人,關注的是社會的公平,社會的改造,讓社會符合人性。所以,既改造了社會,又促進了人性的解放和人格的健康發展。西方文化結晶出一套關於公平社會的社會倫理。

二、中西方的文化具體差異表現在諸多方面
1、中西方言談的 差異
在中國,對別人的健康狀況表示關心是有教養、有禮貌的表現。但對西方人的健康表示關心,就不能按中國的傳統方式了。一個中國學生得知其美籍教師生病後,會關切地說「you should go to see a doctor!(你應該到醫院看看)。」不料,這句體貼的話反而使這位教師很不高興。因為在這位教師看來,有病看醫生這種簡單的事情連小孩都知道,用不著任何人來指教。如果就某種小事給人以忠告,那顯然是對其能力的懷疑,從而大大傷害其自尊心。中國人在飯桌上本的熱情好客經常被西方人誤解為不文明的行為。因西方人認為:客人吃多吃少完全由自己決定,用不著主人為他加菜添酒,而且飲食過量是極不體面的事情,因此客人吃飯後,主人不必勸他再吃。一位美國客人看到中國主人不斷地給他夾菜很不安,事後他抱怨說「主人把我當豬一樣看待。」 中國人路遇熟人時,往往會無所顧忌地說:「啊呀,老兄,你近來又發福了!」或者以關切的口吻說:「老兄,你又瘦了,要注意身體啊!」而西方人若聽你說「you are fat(你胖了)」或「you are so thin(你又瘦了)」, 即使比較熟悉,也會感到尷尬和難以作答。

2、價值觀與道德標準的 差異
(1).個人榮譽感與謙虛謹慎
西方人崇拜個人奮斗,尤其為個人取得的成就自豪,從來不掩飾自己的自信心、榮譽感,以及在獲得成就後的狂喜。相反,中國 文化不主張炫耀個人榮譽,而是提倡謙虛。中國人反對王婆賣瓜式的自吹自擂,然而中國式的自我謙虛或自我否定卻常常使西方人大本為不滿。「Your English is very good(你的英文很好),」 「No, no, my English is very poor(不,我的英文很差)」;「You』ve done a very good job(你的工作做的很好),」 「No, I don't think so. It's the result of joint efforts(不,這是大家共同努力得結果).」 這種謙虛,在西方人看來,不僅否定了自己,還否定了贊揚者的鑒賞力。這種中國式的謙虛在資本主義的競爭市場是行不通的。
(2).自我中心與無私奉獻
西方人自我中心意識和獨立意識很強,主要表現在:A、自己為自己負責。在弱肉強食的社會,每個人生存方式及生存質量都取決於自己的能力,因此,每個人都必須自我奮斗,把個人利益放在第一位。B、不習慣關心他人,幫助他人,不過問他人的事情。C、正由於以上兩點,主動幫助別人或接受別人幫助在西方常常是令人難堪的事。因為接受幫助只能證明自己無能,而主動幫助別人會被認為是干涉別人的私事。
中國人的行為准則是「我對他人,對社會是否本有用,」個人的價值是在奉獻中體現出來的。中國 文化推崇一種高尚的情操——無私奉獻。在中國,主動關心別人,給人以無微不至的體貼是一種美德,因此,中國人不論別人的大事小事,家事私事都願主動關心,而這在西方會被視為「多管閑事」。
3、社會關系的 差異
(1).平等意識與等級觀念
西方人平等意識較強,無論貧富,人人都會尊重自己,不允許別人侵犯自己的權利。同時,人人都能充分地尊重他人。在美國,很少人以自己顯赫的家庭背景為榮,也很少人以自己貧寒出身為恥,因為他們都知道,只要自己努力,是一定能取得成功的。正如美國一句流行的諺語所言:「只要努力,牛仔也能當總統。」(If working hard, even a cowboy can be president.) 新中國雖已建立了近六十年,但傳統的君臣、父子等級觀念在中國人的頭腦中仍根深蒂固。父親在兒子的眼中,教師在學生的眼中有著絕對的權威,家庭背景在人的成長中仍起著相當重要的作用。
(2).核心家庭與四代同堂
美國式的家庭結構比較簡單:父母及未成年孩子,稱之為核心家庭。子女一旦結婚,就得搬出去住,經濟上也必須獨立。父母不再有義務資助子女。這種做法給年青人提供最大限度的自由,並培養其獨立生活的能力,但同時也疏遠了親屬之間的關系。 中國式本的家庭結構比較復雜,傳統的幸福家庭是四代同堂。在這樣的家庭中,老人幫助照看小孩,兒孫們長大後幫助扶養老人,家庭成員之間互相依賴,互相幫助,密切了親情關系。然而,這種生活方式不利於培養年青人的獨立能力。
4、社會禮儀的 差異
中國人見面喜歡問對方姓名、年齡、單位及收入等。而西方人很討厭人家問及年齡與收入等個人私事。中國人路遇熟人總愛寒暄道:「吃飯了嗎?」「到哪兒去?」「上班呀?」等。在我們看來這是一種有禮貌的打招呼用語,而若你跟西方人這樣打招呼「Have you had your meal(吃過飯了么)?」 「Where are you going(你去哪兒啊)?」他們則會認為你想請他吃飯或者干涉其私事,會引起誤解。西方人見面,通常招呼道:「Hello(嗨)!」 「How do you do(你好)!」「Nice day, isn't it(今天天氣很好,不是么)?」對於別人的贊揚,中國人通常表示謙虛,並有一套謙虛之詞,像「慚愧」、「哪裡」、「寒舍」、「拙文」等。而西方人總是高興地回答「than
k you(謝謝)」以表接受。中國人用「謝謝」的場合較西方人少,尤其是非常親近的朋友和家庭成員之間本不常說「謝謝。」而西方人整天把「thank you」掛在嘴邊,即使是親朋好友和家庭成員之間也常如此。中國人收到禮物時往往放在一邊,看也不看(生怕人家說貪心)。而西方人收到禮物時要當著客人的面馬上打開並連聲稱好。中國人殷勤好客,一杯杯地斟酒,一遍遍地上菜,客人不吃不行,不喝也不行,使西方人覺得難以對付。而西方人的習慣是:Help yourself,Please(請隨便用)!中國人送客人時,主人與客人常說:「慢走!」「小心點!」「再見,走好啊!」「你們進去吧!」「請留步」等。 而西方人只說:「Bye bye(再見)!」 「See you next time(下次見)!」 「Good night(晚安)!」
5、社會習俗的 差異——對女性的態度
美國婦女和中國婦女的地位都不高,但美國婦女卻有幸能享受許多傳統的騎士習俗,尊重婦女的禮節在美國社會隨處可見:男士為女士開門;扶女士下車;在馬路上,男士走外側,女士走內側,以給女士提供保護;女士進餐廳時,所有的男士都要起立;餐桌本前,男士要為女士拉開椅子,等女士站好了位置再把椅子送回女士的身後,請她就坐。 中國社會對女性的照顧和禮節似乎要少一些,且有一些專家注意到:漢字中帶「女」字旁的有相當一部分含
有貶義,如「妖、奸、奴、妒」等。
5、結語
綜上所述,中西方的 文化 差異還表現在許多方面,但簡單加以概括其實並不復雜:反映到思維方式上是抽象和具體的差別,反映到生活態度上則似乎可以理解為西方人更加實用,中國人多少更偏重一些精神感受。中西方的 文化有著很多的 差異,也存在著很多分歧,其中的很多習俗也產生了很多笑話。但是,不同的 文化中的相同點就是這些都是人類的 文化發展本歷程,這些 文化的 差異不能說誰優誰劣,這是客觀形成的,它們的存在必將引起人類 文化的繼續發展,在當今世界,任何民族和國家都不可能丟掉或擺脫自己的傳統 文化。因此,來自外部的強加或內部的叛離,都不利於國家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讓我們共同來維護各種 文化的發展,維護國家的安定,東西方的 文化互相促進,互相學習,這樣,人類的 文化歷程會走得更好

10、中美文化差異10個不同點有哪些?

如下幾個:

一、個人主義

美國人相當崇尚個人主義,東方社會(當然包括中國人)則強調家族及階級層次。這是一個非常重要及有影響力的分別。美國人崇尚個人特質的例子很多,父母較少伸手干預子女的發展。

二、隱私權

美國人通常很尊重別人的隱私。就是知己之間也很少問到別人太"切身"的問題,例如年齡、薪水及婚姻狀況等。也應當少談論第三者的事情。不請自來的訪客(包括父母親)是絕對不受歡迎的。

細數中美十大文化差異

三、不拘禮

美國人在衣著娛樂方面,都比較隨便。最重要的是人與人之間的交往都比較不拘禮,即使雙方在年紀上或地位上有很大分別也不例外。這方面的例子多不勝數,例如很多學生對教授,及晚輩對老人家都直接稱呼first name可見一斑。這種"越代","越身份"的不拘禮表現,在很多東方人眼中則認為是失禮的行為。

四、開放與直接

美國人是相當開放和直接的,尤其在專業的討論,往往秉持著不同意見而爭論(注意:是爭論,不是拍桌子,摔麥克風的吵架)。相反地,東方人往往不會直接沖突,而是婉轉地通過地位比較高的第三者來疏通。

細數中美十大文化差異

五、獨立性

美國人通常較不喜歡依靠別人,甚至父母的幫忙也不一定樂於接受,而父母亦鼓勵子女早早離家,獨立地生活與發展。我國青少年在這方面就發展得較慢。對留學生來說,要注意到指導教授非常重視研究生能夠獨立做研究的能力。而對英文不靈光的留學生來說,當你向美國人借筆記時如被拒絕,不一定表示他們討厭你,極有可能是他們將心比心,認為你應該獨立而已。

六、競爭性

美國社會的發展依靠競爭來作為推動力。"Work hard, play hard"是大部分人的作風。他們在言語爭辯時都喜歡壓倒對手,這種"getting the last word in"的作風當然是競爭性的一種表現。他們的競爭挑戰精神也顯露在體育比賽方面,即使是他們所謂的"playing for fun"時也是蠻認真的。一般美國人對於一個球隊都十分狂熱,往往藉此發泄情緒。

七、公眾場合應有的禮數

美國人通常都能尊重別人的安寧。在歌劇院不用說,就是在戲院也都能噤聲欣賞。在餐廳吃飯時的交談聲音也相當低,跟中國有劃拳斗酒的吵鬧大不相同。排隊時都很守秩序,插隊是不被接受的,蜂擁上車的事情絕對很少發生。

細數中美十大文化差異

八、朋友模式

美國人囗中的朋友定義比較廣泛,而且有區隔性;譬如說工作上的朋友、打球的朋友、學校的朋友、喝酒的朋友等等。另外美國地域廣大,人口流動性也高,而且朋友之間絕少吐露私人的事情,所以友情是比較"溫水"性。

九、金錢的運用模式

中國人通常做的預算都比較保守,而美國的預算則比較接近"極限",而且往往有消費超過預算的傾向(跟美國社會大量使用信用卡也有關系)。美國人很捨得買東西,尤其是在購房及汽車上,對於吃喝方面,尤其是請客,則比較"猶太";而中國人則比較捨得花錢在請客方面。

十、世界觀

可能因為美國多年來的興盛及教育重點在某方面仍有偏頗,美國人多數"以本國為中心",對於別國的認識十分膚淺。

熱點內容
用稱稱嫁妝 發布:2020-09-12 19:11:27 瀏覽:511
五星級婚宴 發布:2020-09-12 17:55:19 瀏覽:511
婚禮樂隊 發布:2020-09-12 20:13:00 瀏覽:510
太廟婚紗 發布:2020-09-12 18:59:26 瀏覽:510
北京攝影婚紗 發布:2020-09-12 17:43:09 瀏覽:509
耍新郎 發布:2020-09-12 20:11:18 瀏覽:508
王子婚紗攝影 發布:2020-09-12 17:52:22 瀏覽:508
外景簡筆畫 發布:2020-09-12 15:57:17 瀏覽:508
拍外景婚紗照 發布:2020-09-12 17:43:26 瀏覽:507
我們結婚了2013 發布:2020-09-12 18:42:33 瀏覽: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