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風俗彩禮 » 唐朝民間墓葬風俗特點

唐朝民間墓葬風俗特點

發布時間: 2022-08-15 19:14:41

1、唐代墓葬特徵

隋唐大墓的墓道較長,接近墓室部分掏成隧道,並在頂部開通幾個天井,以象徵宅第的層層院落。在墓室的磚面和墓道兩壁繪壁畫,內容有墓主人男女侍者門卒和武裝騎從行列以及四神圖和天象圖。

墓穴多採用磚室﹐土洞墓已降為低級官吏或平民所用。一般的官僚﹐其墓室都為單室。二品以上的大官﹐除主室以外﹐有時還設簡單的前室。成王李仁墓﹑章懷太子墓及「號墓為陵」的懿德太子墓和永泰公主墓﹐則都有前後兩室

2、唐朝皇室墓葬:「人上人」的安息之所是怎樣珍貴的遺產呢?


浩盪的中華文明歷史留下了許多無與倫比的瑰寶。皇帝們的陵墓,絕對是無法忽視的珍貴遺產。從秦始皇開始,歷代皇帝的陵墓,都可謂是集頂尖的建築、藝術、工藝、珠寶等等於一體,甚至可以體現一個皇帝的政治思想和對天下的態度。

唐朝,在開放繁盛方面可是數一數二的朝代。從唐高祖李淵,一直到最後的唐景宗李祝,290年的興衰變化與跌宕起伏令人唏噓。不論功績如何,死亡都是最後的歸宿。我們從唐朝的墓葬研究中,對當時的習俗、思想等有了更深一步的了解。

一、唐皇陵的建築

帝王陵的建築在每朝每代都可謂是建築藝術的高度集成,都是歷史流傳下來的瑰寶。從秦始皇”封土為陵“開始,興建陵墓的這種制度似乎就一直延續下來。到了唐代,這種制度已經發展得十分完備,具體就體現在“關中十八陵”上。


1.“關中十八陵”是誰的陵墓?

大唐跌宕了290年的時光,共經歷了21位皇帝。除了昭宗李曄和哀帝李祝,其餘19人均被葬在這“十八陵”中。這么說來好像是少了一陵?

其實不然,原因是女皇武則天和高宗李治合葬在同一個陵裡面了。其中,最大的是唐太宗李世民的昭陵,迄今為止保存得最好的是武則天與高宗李治合葬的乾陵。

2. 唐帝陵如何選址?

秦始皇“封土為陵”,而唐朝的陵墓可謂是“依山為陵”。它們分布在陝西渭河以北的山樑上。這18座陵墓中,只有4座是建在平地的,其他14座都是建造在高峰的山嶺之間,“南面而立,北向而朝”,睥睨著芸芸眾生。

唐皇陵總是坐北向南,所發現的貴族和百姓的墓也都是這樣,墓室在北,墓道在南。有人猜測是因為黃河作為中華文明的發源地在北邊,所以古人對此比較尊敬;也有人猜測是古人對北方比較有恐懼感,對南方感情比較深;還有一種說法是北方是鬼魂要去的方向。


二、帝王的喪葬之禮

唐朝帝王的喪葬之禮大致可分為3個階段:治喪、治葬、祭祀。

治喪之禮是唐朝帝王駕崩後首先要進入的流程。治喪之禮又分為初喪與既喪。

初喪包括了“復”、“沐浴”、“含”這三個步驟。“復”,就是招魂儀式。古人認為只有招魂儀式後無法蘇醒,才能被認定是真正的死亡。要經過比較復雜的招魂儀式之後,才能進行“沐浴”——意為干凈地離開人世。

而與我們平日想像不同的是,此處“沐浴”還包括了為遺體理發、修剪指甲、更換衣服等一系列儀容儀表的整理。這體現了傳統思想中“事死如生”的觀念。“含”是指死者嘴裡需要含一些東西來防止餓肚子,一般帝王含的是玉貝,先由嗣皇帝為之清洗,由臣子送入死者口中,之後將皇帝的的遺體遮蓋住,百官進入,圍著死者進行哭禮。

3、唐朝的喪葬禮儀

唐代的喪葬觀念習俗與禮儀制度
考古學報2006年1期
唐代墓葬的演變表現出的理想性、靈活性和現實性,大體構成了墓葬的三次轉折。唐代喪葬將禮儀形態內封建統治的理想性,變成了法制形態內的實用性,在禮、法雙重製約下成為支撐、維護社會秩序的重要制度,中央政府中的禮部制定政策,鴻臚寺具體承辦,將作監提供物資,形成了完善的管理責任機構。

墓葬是由生人導演的喪葬活動的物化形式,有時被直接利用為政治斗爭的工具,唐初為表彰功勛出現的一批豪華墓葬,中宗 「李唐復辟」時,通過改葬等形式將這類墓葬推向及至。不斷突破喪葬制度中一般性的規定而出現的墓葬形制、隨葬品適應了當時的政治需要和人們的價值取向,也逐漸改變了墓葬自身的形式。以八世紀中葉的安史之亂為界,唐後期墓葬形制、隨葬品種類、數量和質量的變化都趨於簡略。這一現象通常被解釋為中晚唐政局動盪、經濟衰落、喪葬制度遭到破壞等原因,但與文獻記載厚葬之風越演越烈發生重大矛盾。墓葬只是喪葬活動中喪、葬、祭中的一部分,當原有的社會秩序失控,人們對亡靈命運有了重新理解之後,在地面舉行的「喪」、「祭」活動得到重視,那些祭奠之物,或焚燒或保留,但不放入墓葬之中。此外,由於瓷器的普及,絲織品的發展、紙類的增加等經濟的發展和技術上的進步,也影響著隨葬品的選擇,一些新的代用品開始出現。使得「葬」的直接表現形式墓葬變得簡陋起來,喪葬制度與習俗的形式做法,完成了一次歷史性變革。

4、唐朝墓室規格是什麼樣的

唐墓發現的不是太多,多集中在陝西西安一帶。普通唐墓形制一般不大,40-50平米,多依山而建,無墓門、神道等裝飾性建築,較難發現,也不易被盜。
普通唐墓一般有1個主室,1-4個耳室,主室棺槨,耳室陪葬品。依墓主生前地位貧富而定耳室、葬品數量。
唐墓一般有封牆,磚石密封形制,單層,破開即為主室,多在20-30平,中央起墩,上置棺槨。 耳室圍主室而建,一般4-10平方大,和主室有磚石起低坎隔開,防地水滲淹。裡面的東西多是墓主生前從事行業、使用過的物品,或喜歡的東西。唐代民俗開放,墓葬風格不奢侈,沒聽說有葬品鎮墓的說法。

5、各個朝代墓的結構及特點

一、在原始社會早期,墓穴形式很簡單,只在地下挖一土坑,墓坑一般較小,只能容納屍體,無棺槨,屍體也無特殊東西包裹。

二、到新石器時代晚期,在大汶口文化後期,少數墓坑面積很大,坑內沿四壁用天然木材壘築,上部用天然木材鋪蓋。

三、隨著社會歷史的發展,墓室結構也發生了很大變化。主要有以下三種類型:

1、木槨地宮:進入階級社會後,墓葬制度中存在著嚴格的階級和等級的差別,統治階級陵墓有著十分宏大的規模。河南安陽侯家莊的一座商代亞字形墓,墓室面積約330平方米,加上墓道,總面積達1800平方米。王和各級貴族的墓,都用木材築成槨室。

槨是盛放棺木的「宮室」,即棺外的套棺,將砍伐整齊的大木枋子或厚板用榫卯構成一個扁平的大套箱,下有底盤,上有大蓋,在槨內分成數格,正中放棺,兩旁和上下圍繞著幾個方格,稱之為廂,分別安放隨葬品,如1972 年湖南長沙馬王堆發現的西漢墓棺槨形式墓葬——軑侯利蒼妻墓即屬此類。

2、磚石地宮:從漢代開始,普遍採用磚石築墓室,木槨墓室逐漸被取代。這是中國古代墓制度的一次劃時代的大變化。這種變化主要是從西漢中期才開始的,然後普及到各地。西漢中期,中原一代流行空心磚墓;西漢晚期開始出現石室墓,墓室中雕刻著畫像,故稱「畫像石墓」。

墓室的結構和布局,也是仿照現實生活中的住宅。從漢到隋、唐、宋、元、明、清各代,磚石砌築的墓室和地宮一直在不斷發展。

3、土洞地宮:在北方黃土富集地區,利用土層厚,粘性強,質地均一和降水少的特點,開鑿成土洞土宮,壁面有精美雕刻和壁畫。如西安乾陵的陪葬墓,永泰公主、章懷太子和懿德太子墓,唐僖宗靖陵地宮。

地面的封土形式:

1、「方上」。其做法是在墓穴之上,用土層層夯築,使之成為上小下大的方錐體,因其上部為一小的方形平頂,好像方錐體截去了頂部。故日「方上」。陝西臨潼的秦始皇陵的墳頭,望上去好像一座土山,它的形式就是典型的方上。漢代帝王陵墓的墳頭也多採用方上形式。

2、「以山為陵」。即利用山丘作為陵墓的墳頭,唐代帝王陵採用了以山為陵的形式。唐昭陵就是以九蝬山為陵,鑿山建造的。

3、「寶城寶頂」。即在地宮之上砌築高大的磚城,在磚城內添土,使之高出城牆成一圓頂。這種城牆稱之為「寶城」,高出的圓形墳頭,稱之為「寶頂」。在寶城之前,還有一個向前突出的方形城台,台上建方形明樓,稱之為「方城明樓」,樓內豎立皇帝或皇後的謚號碑。明清兩代的皇帝和後妃皆採用了這種以寶城寶頂的方城明樓構成的墳頭。

(5)唐朝民間墓葬風俗特點擴展資料

中國人講究慎終追遠,與此觀念相適應的有關祭祀活動曾多得不勝枚舉。隨著歷史的推移,這類活動現已大多式微,唯有清明時節的掃墓,傳承至今依舊不衰,因而被專家視為生命力量最為悠久的民俗事象之一。

祭祖除掃墓的「山頭祭」外,後世還有祠堂祭,稱為「廟祭」,廟祭跟古代春礿之祭有著密切的關系,二者雖然在時間上相距遙遠,血脈確實相通。廟祭是宗族的共同聚會。掃墓祭祖習俗在先秦以前就有了,由於古時南北風俗各異,有些地方掃墓不一定是在清明之際。

唐代以前北方一些地方掃墓主要在寒食節與寒衣節,到唐宋後清明掃墓才開始在全國范圍盛行,唐代是各地墓祭風俗融合時期,沿襲清明墓祭風俗,並擴大到全國各地。南方很多地方在重陽、清明或冬至掃墓,如福建、廣東、海南、廣西、雲南昆明等地方。

一般觀點多認為清明掃墓的習俗是承襲寒食節的傳統,"唐朝以前掃墓,都在寒食節期間。將清明與寒食節相混淆,大約起自唐朝;將寒食掃墓混淆為清明掃墓,大約也只是從唐朝才開始。

6、古代各朝代墓葬有什麼特徵

歷代墓葬特點2008-05-29 20:44石器時代 北京周口店山頂洞人埋葬的發現﹐說明在舊石器時代晚期﹐已出現按一定的方式埋葬死者。到新石器時代﹐墓葬已有了一定的制度。墓壙一般是長方形或方形的豎穴式土坑。在氏族的公共墓地中﹐數以百計的墓坑排列有序。多數的墓是單身葬﹐也有不少的墓是合葬。仰韶文化和大汶口文化前期的合葬墓﹐往往採取「二次葬」﹐將許多已經埋葬過的屍骨遷移而葬入同一墓坑內。這些死者是同一家族的成員﹐體現了母系氏族社會的緊密的血緣關系。有些合葬墓﹐埋著兩個或數個完整的屍體﹐他們的性別相同﹐應系兄弟或姐妹。大汶口文化後期和龍山文化﹑齊家文化的合葬墓﹐所葬多為兩個成年男女﹐說明在父系氏族社會中﹐已經有了比較固定的婚姻關系﹔而齊家文化的合葬墓﹐則證明存在男子死後以妻妾殉葬的情況。
黃河中﹑下游的裴李崗文化﹑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和龍山文化﹐屍體在墓內的放置方式以仰身直肢的為多﹐偶然也有屈肢葬和俯身葬﹐後者可能是由於凶死。黃河上游的馬家窯文化和齊家文化﹐除仰身直肢葬以外﹐還流行屈肢葬。仰韶文化墓中的屍體頭多向西﹔大汶口文化墓中的屍體頭多向東。這些都說明不同的部族有著不同的葬俗。
新石器時代的墓坑一般都小而淺﹐僅能容納屍體。新石器時代晚期﹐有些地區已用木棺作葬具。在大汶口文化的後期﹐少數墓坑面積甚大﹐坑內沿四壁用木材壘築﹐ 上面又用木材鋪蓋﹐構成了木槨﹐這大概是由於墓主人在社會上有特殊的地位。幼兒死後一般埋在房屋附近或房基下﹐利用陶器作葬具﹐稱為「瓮棺葬」。
墓中隨葬品以陶器皿為最普遍﹐其次是石制和骨制的工具﹐裝飾品亦偶有發現﹐有時還有穀物和家畜。在有些墓地里﹐男子墓內多石斧﹑石鏟﹑石刀﹐女子墓內多陶制或制的紡輪﹐顯示了男女在生產活動中的分工。由於地區和部族的不同﹐各地墓中隨葬品的種類和數量頗有差異。但是﹐在同一墓地中﹐各墓隨葬品的多寡﹑厚薄往往差別不大﹐可見在原始社會中氏族成員的經濟地位是平等的。但到了後期﹐出現了窮富分化的現象﹐例如﹐大汶口文化後期的少數大墓﹐隨葬的陶器有多至 100餘件﹐豬頭多達十餘個的﹐說明墓主人擁有遠比一般人為多的財富。
商代 商代是中國青銅時代的盛期﹐社會生產力有了高度的發展﹐以商王為首的奴隸主貴族統治著龐大的國家。因此﹐在商代的墓葬制度中存在著嚴格的階級和等級的差別﹐統治階級的陵墓有著十分宏大的規模。
河南省安陽的商王陵墓﹐有「亞字形墓」和「中字形墓」。亞字形墓的墓室﹐是一個巨大的方形或亞字形的豎穴式土坑﹐四面各有一個墓道。侯家莊的一座最大的亞字形墓﹐墓室面積約330平方米﹐加上墓道﹐總面積達1800平方米﹐深度在15米以上。類似的墓葬在山東益都也有發現﹐是屬於諸侯或方國的首領的。中字形墓的墓室﹐是一個大型的長方形豎穴式土坑﹐南北兩面各有一個墓道。武官村的一座最大的中字形墓﹐墓室面積近170平方米﹐加上墓道﹐總面積達340平方米﹐深度為7米餘。除了王陵以外﹐其他貴族的墓也有中字形的﹐但規模略遜。在貴族的墓中﹐還有一種「甲字形墓」﹐只在墓室南面有一個墓道﹐規模一般都較中字形墓為小。商代絕大多數的墓﹐都是沒有墓道的長方形豎穴式土坑。形狀雖然類同﹐但規模則有很大差別。大貴族的墓﹐面積可達20餘平方米﹐在安陽小屯發現的商王武丁配偶「婦好」的墓即如此。一般小貴族的墓﹐面積往往不足10平方米。而平民的墓面積更小﹐有的甚至不足2平方米。
商王和各級貴族的墓﹐都用木材築成槨室。亞字形墓的槨室﹐平面呈亞字形或方形。其餘各種類型的墓﹐槨室平面呈長方形。斂屍的葬具都是木棺﹐放在槨室正中。平民的墓﹐有的有棺有槨﹐有的有棺無槨。屍體的放置方式﹐主要是仰身直肢。無論是貴族還是平民的墓﹐墓主都只有一人﹐尚未發現夫妻合葬的情況。商王和各級貴族墓的隨葬品極其豐富﹑精美。包括各種青銅器﹑玉石器﹑陶器﹑漆木器﹑骨角器等。婦好墓隨葬各種青銅器460餘件﹐玉石器750多件﹐骨角器560餘件﹐另有海貝近 7000枚(見彩圖 鴞尊 顯示圖片﹑ 三聯甗 顯示圖片﹑ 偶方彝 顯示圖片﹑ 玉龍 顯示圖片﹑ 玉鳳 顯示圖片﹑ 玉鷹 顯示圖片﹑ 玉 顯示圖片﹑ 玉人 顯示圖片﹑ 玉龍與怪鳥 顯示圖片﹑ 帶流虎象牙杯(商) 顯示圖片)。由此可以想見﹐商代的王陵若不被盜掘﹐其隨葬品應達到更為驚人的程度。
商代統治階級墓葬的特點之一﹐是使用大量的人和牲畜殉葬。商王和大貴族的陵墓﹐殉葬者少則數十﹐多則一﹑二百人﹐包括墓主人的侍從﹑婢妾﹑衛兵和各種勤雜人員。另有完全供殺殉用的「人牲」。殉葬者的葬式各有不同﹐其中頗多採用俯身葬。殉葬的牲畜﹐以馬與狗為最多。各種類型的墓﹐都在墓底的正中設一長方形的小型坑穴﹐其位置正當墓主人屍體腰部之下﹐故稱「腰坑」﹐坑內埋一殉葬的人或狗。即使是平民的墓﹐也往往有埋狗的腰坑(見商代的人殉和人牲)。
在安陽侯家莊的一座亞字形墓的墓室之上﹐發現了大型的礫石﹐應是房屋的礎石。在安陽小屯的婦好墓和大司空村的兩座長方形墓的墓坑上﹐都發現了用夯土築成的房基及礎石。由此可見﹐從王陵到一般的貴族墓﹐有時在地面上建有房屋。它們可能是供祭祀用的﹐類似後世的所謂「享堂」。
西周春秋 西周的墓制承襲商代。由於尚未發現王陵﹐不知當時是否有亞字形墓。諸侯﹑貴族的大墓﹐有的是設有兩個墓道的中字形墓﹐有的是設有一個墓道的「甲字形墓」。河南省浚縣辛村衛國墓地多系中字形墓﹐其形制與商代的陵墓相似。除上述兩種類型的大墓以外﹐絕大多數的墓僅有長方形的墓室﹐不設墓道﹐它們的規模因墓主人的身份不同而有很大的差別。與商代一樣﹐也多在墓底設腰坑。
據記載﹐周代的棺槨制度有嚴格的等級﹐即所謂「天子棺槨七重﹐諸侯五重﹐大夫三重﹐士再重」。考古發掘工作究明﹐有些大﹑中型墓﹐在槨室內置雙重棺﹐可見記載大體上是可信的。諸侯﹑貴族墓的隨葬品﹐仍以各種青銅禮器為主﹐但和商代相比﹐酒器減少﹐食器增多。在各種食器之中﹐鼎和是最重要的。周代的禮制規定﹐天子用九鼎﹐諸侯用七鼎﹐大夫用五鼎﹐士用三鼎或一鼎。到了東周﹐則是天子﹑諸侯用九鼎﹐卿用七鼎﹐大夫用五鼎﹐士用三鼎或一鼎。與鼎配合使用﹐九鼎配八﹐七鼎配六﹐五鼎配四﹐三鼎配二﹐亦有明確的規定。這在考古發掘中也得到了證明。例如﹐在河南省陝縣上村嶺虢國墓地中﹐有一些大型和中型的貴族墓分別隨葬七鼎﹑五鼎﹑三鼎或一鼎﹔墓的規模也依次減小。其中「七鼎墓」已被證實為虢太子墓。
與商代一樣﹐往往在諸侯﹑貴族墓附近設有「車馬坑」,其規模視墓主人的身份而定。以上述虢國墓地為例﹐虢太子墓的車馬坑埋車10輛﹑馬20匹﹐兩座「五鼎墓」的車馬坑各埋車5輛﹐馬10匹。浚縣衛侯墓的車馬坑﹐規模最大的埋車12輛﹑馬72匹。殉人在西周前期仍很普遍﹐中期以後稍減少。但直到春秋戰國時代﹐有些大墓依然使用人殉。
發掘工作證明﹐西周已經有了合葬制度﹐其方式為夫妻分別葬在兩個互相緊靠的墓坑中﹐即所謂「異穴合葬」。陝西省寶雞茹家莊西周中期的伯墓及其夫人井姬墓的發現提供了這方面的證據。到了春秋﹑戰國時代﹐這種異穴合葬的制度更為普遍。例如﹐在山西省長治分水嶺的晉﹑韓墓地中﹐凡屬大﹑中型的貴族墓﹐都是兩兩成對﹐並列在一起﹐一葬男性﹐一葬女性﹐當為夫妻無疑。
戰國 從春秋晚期開始﹐中國進入了鐵器時代。大約在春秋﹑戰國之際﹐中國開始從奴隸社會向封建社會轉變。這種變化在墓葬制度上也有所反映。
春秋晚期和戰國時期﹐許多統治階級的墓在地面上築有墳丘。墳丘一般用夯土築成﹐有的呈方錐狀﹐有的形狀欠明﹐現存最高的達十餘米。河北省平山中山王墓和河南省輝縣固圍村魏國墓地﹐在墓室的地面上建「享堂」﹐則應看作是繼承商代以來的舊制。
在戰國時代﹐墓室仍然保持商﹑西周以來的形制﹐有的大墓甚至還保留著腰坑。有些國君和大貴族的陵墓﹐如上述平山中山王墓﹑輝縣魏王墓和邯鄲趙國貴族墓﹐都在墓室的兩面設墓道﹐與商﹑西周的中字形墓相似。有些國君的墓﹐如安徽省壽縣蔡侯墓﹐則和許多貴族的墓相同﹐僅有一個墓道或沒有墓道。湖北省隨州曾侯乙墓﹐ 開鑿在丘陵的岩石中﹐規模甚大﹐但沒有墓道﹐而且墓室的形狀不規整﹐是罕見的特例。諸侯﹑貴族的大墓﹐仍流行附設車馬坑。中山王墓的附近除車馬坑以外﹐還有船坑﹐坑內埋船。這時的大墓﹐往往在墓室內積石以加固﹐積炭以御濕。輝縣的魏王墓﹐則在墓壙內大量屯沙以防盜。在南方的楚地﹐流行用一種白色或灰色的黏土填在棺槨的周圍﹐以保屍體和隨葬品不朽。棺槨仍然存在嚴格的等級制度。諸侯﹑貴族的大墓﹐用多重棺槨。隨州曾侯乙墓槨室龐大﹐分隔為4個部分﹐雙重木棺都髹漆施彩繪﹐十分精緻。
由於生產的發展﹐手工業的發達﹐貴族墓內的隨葬物﹐在種類﹑數量和質量方面都達到空前的水平。當時漆器的製作已很精美﹐它們在隨葬品中的比重顯著增加。但是﹐禮器和樂器仍然被統治階級看作是最重要的隨葬品。例如﹕曾侯乙墓有編鍾一架﹐共64件(見彩圖 編鍾及鍾(東周) 顯示圖片)﹐編磬一架﹐共32件﹐顯示了諸侯行禮作樂的大排場。青銅禮器中﹐有「升鼎」一組共9件﹔一組共8件﹐正符合墓主的國君身份。下層貴族和上層庶民﹐多在墓中用仿青銅禮器的陶「禮器」隨葬。在各地發掘的大量戰國小型墓里﹐隨葬品甚少﹐卻都有著一組仿銅的陶器﹐如鼎﹑豆﹑壺之類。只有渭河流域的秦墓是例外﹐墓中的陶器是鬲﹑盒﹑罐﹑瓮等日用品﹐而不是禮器﹐這可能是由於秦受禮制的影響少﹐有它自己的葬俗。
在關中和中原地區的戰國晚期小型墓中﹐出現了橫穴式的土洞墓室﹐也有用一種體積龐大的空心磚築槨室以代替木槨的。這種橫穴式墓和空心磚墓在當時還很不普遍 ﹐但它們的出現意味著商周以來的傳統墓制發生了變化。人殉在春秋晚期和戰國初期的一些大墓里仍然存在﹐但總的說來﹐在戰國時代﹐確比商代﹑西周少見了。用木俑和陶俑隨葬的風俗已盛﹐這可以看作是人殉的替代。從商﹑西周以來﹐墓主的屍體多是仰身直肢。到了戰國時代﹐除了南方的楚國以外﹐黃河流域的秦﹑韓﹑魏 ﹑趙﹑燕等國都程度不同地流行屈肢葬。特別是西方的秦國﹐屈肢葬墓佔有相當大的比例﹐墓中屍體側身而卧﹐四肢蜷曲。這可能是受黃河上游自新石器時代以來的一種特殊葬俗的影響。
秦漢 漢代普遍用橫穴式的洞穴作墓壙﹐用磚和石料築墓室﹐在形制上模仿現實生活中的房屋。這是中國古代墓制的一次劃時代的大變化。這種變化主要是從西漢中期才開始的﹐首先發生在黃河流域﹐然後普及到各地。在秦和西漢前期﹐貴族地主階級仍沿用豎穴式土坑墓﹐墓中設木槨。在長江流域及南方和北方的邊遠地區﹐豎穴式木槨墓一直延續到西漢後期﹐甚至東漢前期。在秦和西漢的豎穴式木槨墓中﹐棺槨制度沿襲周代的禮制﹐有嚴格的等級。有些漢墓還使用了所謂「黃腸題
湊」。
在貴族大墓中﹐河北省滿城漢墓和山東省曲阜九龍山漢墓可以作為西漢中期新興的橫穴式墓的代表。它們是在山崖中穿鑿巨大的洞穴﹐作為墓室﹐故稱「崖墓」﹐形制和結構完全模仿房屋。在黃河流域和北方地區﹐一般的橫穴式墓是地下的土洞墓﹐規模較小﹐構造較簡單﹐墓主屬於下層地主階級。這種土洞墓﹐在漢代以後的各個時期﹐長期流行。漢代的新的墓制﹐還表現在中原一帶的 「空心磚墓」。它只流行於西漢一代﹐到東漢基本上即已絕跡。大約在西漢中晚期﹐在中原和關中一帶開始出現用小型磚建築的墓﹐一般稱為「磚室墓」。到了東漢 ﹐磚室墓迅速普及﹐成為全國各地最常見的一種墓。貴族官僚們的磚室墓規模較大﹐結構復雜﹐布局模仿他們的府第。許多墓里還繪有彩色壁畫(見彩圖 河南洛陽西漢墓壁畫 顯示圖片﹑ 河北望都漢墓壁畫﹕屬吏圖 顯示圖片﹑ 河北望都漢墓壁畫﹕祥瑞圖 顯示圖片﹑ 內蒙古和林洛爾漢墓壁畫﹕寧城圖(部分) 顯示圖片﹑ 山東梁山漢墓壁畫﹕淳於車馬出行圖 顯示圖片﹑ 遼寧遼陽漢墓壁畫﹕車馬出行圖 顯示圖片)。西漢晚期開始出現的石室墓﹐到東漢在某些地區盛極一時。墓室中雕刻著畫像﹐故稱「畫像石墓」。墓室的結構和布局﹐也是仿照現實生活中的住宅。有的石室墓﹐ 也繪有彩色的壁畫。東漢時期﹐四川省境內的磚室墓往往在壁上另嵌一種模印著畫像的磚﹐稱為「畫像磚墓」。在四川各地﹐東漢及其以後還流行崖墓。
中國古代棺槨並稱﹐都屬葬具。西漢中期以後的各種橫穴式墓﹐特別是東漢的磚室墓和石室墓﹐墓室本身就起了槨的作用﹐可稱「磚槨」和「石槨」﹐而墓室內的葬具則是有棺無槨。西漢前期和中期﹐夫妻合葬仍然採取「異穴合葬」的形式。西漢中期以後﹐制度一變﹐除帝陵以外﹐一般都是夫婦同墓合葬。橫穴式的墓室﹐為同墓合葬提供了方便。
漢墓中的隨葬品和戰國時代相比﹐青銅器減少﹐漆器的比重進一步增加。為了儲存大量的食物和飲料﹐墓內常有許多大型的陶器。西漢前期和中期﹐主要隨葬生前的實用器。西漢中期以後﹐增添了各種專為隨葬而作的陶質明器﹐ 包括倉﹑灶﹑井﹑磨﹑樓閣等模型和豬﹑狗﹑雞等偶像。到了東漢﹐明器的種類和數量愈多。這是中國古代墓葬在隨葬品方面的一次大變革。在西漢中期的貴族墓中 ﹐仍然有用車﹑馬殉葬的﹐但車和馬都埋在墓室和墓道內﹐而不是在墓的附近另設車馬坑。西漢晚期以後﹐不再用真車﹑真馬殉葬﹐而是用木製或陶制的車馬模型來替代。在南方地區﹐還有用木船或陶船的模型隨葬的(見彩圖 銅貯貝器(西漢) 顯示圖片﹑ 漆盒 顯示圖片﹑ 漆盤 顯示圖片﹑ 漆匜 顯示圖片﹑ 漆 顯示圖片﹑ 漆盤 顯示圖片﹑ 漆案和杯盤 顯示圖片﹑ 釉陶鼎 顯示圖片﹑ 釉陶樓閣 顯示圖片﹑ 彩繪陶壺 顯示圖片﹑ 陶船 顯示圖片)。
在漢代﹐以人殉葬是非法的。因此﹐在考古發掘中﹐除個別例外﹐已經見不到人殉。從商代開始的殘酷的人殉制度﹐至此基本上終止。作為奴婢的替身﹐木俑和陶俑被多量地放置在統治階級的墓中。
在地面上﹐統治階級的墓已普遍築有墳丘。在墳丘之前﹐往往設祭祀用的祠堂。東漢時盛行在墓前建石闕﹐並置人物和動物的石雕像﹔還流行在墓地上立石碑﹐記述墓主人的死亡日期﹑家族世系及生平事跡。
陝西省臨潼的秦始皇陵﹐ 是中國第1個帝陵。陵園平面成長方形﹐有內外兩重圍牆。墳丘在陵園的南部﹐平面成方形。陵園的北部設寢殿﹐開帝陵設寢的先例。西漢的帝陵﹐除文帝的霸陵系 「因山為藏」以外﹐都築有覆斗式的方形墳丘﹐其位置在陵園的中央。陵園的平面成正方形﹐四周築圍牆﹐每面開一「司馬門」﹐門外立雙闕。漢承秦制﹐在陵園設寢殿。漢代帝後合葬﹐同塋而不同陵。後陵在帝陵之旁﹐其規模較帝陵為小。以惠帝時在長陵建原廟為起始﹐西漢諸陵都在陵園附近建廟。東漢的帝陵﹐從明帝的顯節陵開始﹐陵園周圍不築牆垣而改用「行馬」﹐並在墳丘之前建石殿以供祭享。從顯節陵開始﹐陵園附近都不再建廟(見秦漢墓葬)。

7、古代墓葬的特點是什麼?

在原始社會早期,墓穴形式很簡單,只在地下挖一土坑,墓坑一般較小,只能容納屍體,無棺槨,屍體也無特殊東西包裹。到新石器時代晚期,在大汶口文化後期,少數墓坑面積很大,坑內沿四壁用天然木材壘築,上部用天然木材鋪蓋。隨著社會歷史的發展,墓室結構也發生了很大變化。主要有以下三種類型:第一種木槨地宮:進入階級社會後,墓葬制度中存在著嚴格的階級和等級的差別,統治階級陵墓有著十分宏大的規模。
到了原始社會晚期,出現了貧富分化的現象。如在汶口文化晚期10號墓中,有結構復雜的葬具,死者佩戴精緻的玉石飾物,隨葬玉鏟、象牙器和近百件精美的陶器。
進入階級社會以後,貧富分化更加懸殊,王和貴族墓的隨葬品極其豐富、精美,包括青銅器、玉石器、漆木器、骨角器魯等。商代還流行人殉制度。
大約從殷末周初,在墓上開始出現了封土墳頭。春秋戰國以後,墳頭封土越來越大,形狀好似山丘。特別是帝王陵墓的封土,工程大,發展變化明顯。下面介紹幾種帝王陵墓的封土形式:
第一種「方上」。其做法是在墓穴之上,用土層層夯築,使之成為上小下大的方錐體,因其上部為一小的方形平頂,好像方錐體截去了頂部。故日「方上」。陝西臨潼的秦始皇陵的墳頭,望上去好像一座土山,它的形式就是典型的方上。漢代帝王陵墓的墳頭也多採用方上形式。
第二種「以山為陵」。即利用山丘作為陵墓的墳頭,唐代帝王陵採用了以山為陵的形式。唐昭陵就是以九蝬山為陵,鑿山建造的。
第三種「寶城寶頂」。即在地宮之上砌築高大的磚城,在磚城內添土,使之高出城牆成一圓頂。這種城牆稱之為「寶城」,高出的圓形墳頭,稱之為「寶頂」。在寶城之前,還有一個向前突出的方形城台,台上建方形明樓,稱之為「方城明樓」,樓內豎立皇帝或皇後的謚號碑。明清兩代的皇帝和後妃皆採用了這種以寶城寶頂的方城明樓構成的墳頭。
商代是中國的盛期,社會生產力有了高度的發展,以商王為首的奴隸主貴族統治著龐大的國家。因此,在商代的墓葬制度中存在著嚴格的階級和等級的差別,統治階級的陵墓有著十分宏大的規模。
河南省安陽的商王陵墓,有「字形墓」和「中字形墓」。字形墓的墓室,是一個巨大的方形或字形的豎穴式土坑,四面各有一個墓道。侯家莊的一座最大的字形墓,墓室面積約330平方米,加上墓道,總面積達1800平方米,深度在15米以上。類似的墓葬在山東益都也有發現,是屬於諸侯或方國的首領的。中字形墓的墓室,是一個大型的長方形豎穴式土坑,南北兩面各有一個墓道。武官村的一座最大的中字形墓,墓室面積近170平方米,加上墓道,總面積達340平方米,深度為7米余。除了王陵以外,其他貴族的墓也有中字形的,但規模略遜。在貴族的墓中,還有一種「甲字形墓」,只在墓室南面有一個墓道,規模一般都較中字形墓為小。商代絕大多數的墓,都是沒有墓道的長方形豎穴式土坑。形狀雖然類同,但規模則有很大差別。大貴族的墓,面積可達20餘平方米,在安陽小屯發現的商王武丁配偶「婦好」的墓即如此。一般小貴族的墓,面積往往不足10平方米。而平民的墓面積更小,有的甚至不足2平方米。
商王和各級貴族的墓,都用木材築成槨室。字形墓的槨室,平面呈字形或方形。其餘各種類型的墓,槨室平面呈長方形。斂屍的葬具都是木棺,放在槨室正中。平民的墓,有的有棺有槨,有的有棺無槨。屍體的放置方式,主要是仰身直肢。無論是貴族還是平民的墓,墓主都只有一人,尚未發現夫妻合葬的情況。商王和各級貴族墓的隨葬品極其豐富、精美。包括各種青銅器、玉石器、陶器、漆木器、骨角器等。隨葬各種青銅器460餘件,玉石器750多件,骨角器560餘件,另有海貝近 7000枚。
由此可以想見,商代的王陵若不被盜掘,其隨葬品應達到更為驚人的程度。
商代統治階級墓葬的特點之一,是使用大量的人和牲畜殉葬。商王和大貴族的陵墓,殉葬者少則數十,多則一、二百人,包括墓主人的侍從、婢妾、衛兵和各種勤雜人員。另有完全供殺殉用的「人牲」。殉葬者的葬式各有不同,其中頗多採用俯身葬。殉葬的牲畜,以馬與狗為最多。各種類型的墓,都在墓底的正中設一長方形的小型坑穴,其位置正當墓主人屍體腰部之下,故稱「腰坑」,坑內埋一殉葬的人或狗。即使是平民的墓,也往往有埋狗的腰坑(見)。
在安陽侯家莊的一座字形墓的墓室之上,發現了大型的礫石,應是房屋的礎石。在安陽小屯的婦好墓和大司空村的兩座長方形墓的墓坑上,都發現了用夯土築成的房基及礎石。 由此可見, 從王陵到一般的貴族墓,有時在地面上建有房屋。它們可能是供祭祀用的,類似後世的所謂「享堂」。
西周的墓制承襲商代。由於尚未發現王陵,不知當時是否有字形墓。諸侯、貴族的大墓,有的是設有兩個墓道的中字形墓,有的是設有一個墓道的「甲字形墓」。河南省浚縣多系中字形墓,其形制與商代的陵墓相似。除上述兩種類型的大墓以外,絕大多數的墓僅有長方形的墓室,不設墓道,它們的規模因墓主人的身份不同而有很大的差別。與商代一樣,也多在墓底設腰坑。
據記載,周代的棺槨制度有嚴格的等級,即所謂「天子棺槨七重,諸侯五重,大夫三重,士再重」。考古發掘工作究明,有些大、中型墓,在槨室內置雙重棺,可見記載大體上是可信的。諸侯、貴族墓的隨葬品,仍以各種青銅禮器為主,但和商代相比,酒器減少,食器增多。在各種食器之中,鼎和是最重要的。周代的禮制規定,天子用九鼎,諸侯用七鼎,大夫用五鼎,士用三鼎或一鼎。到了東周,則是天子、諸侯用九鼎,卿用七鼎,大夫用五鼎,士用三鼎或一鼎。與鼎配合使用,九鼎配八,七鼎配六,五鼎配四,三鼎配二,亦有明確的規定。這在考古發掘中也得到了證明。例如,在河南省陝縣中,有一些大型和中型的貴族墓分別隨葬七鼎、五鼎、三鼎或一鼎;墓的規模也依次減小。其中「七鼎墓」已被證實為虢太子墓。
與商代一樣,往往在諸侯、貴族墓附近設有「車馬坑」(見彩圖[車馬坑]),其規模視墓主人的身份而定。以上述虢國墓地為例,虢太子墓的車馬坑埋車10輛、馬20匹,兩座「五鼎墓」的車馬坑各埋車5輛,馬10匹。浚縣衛侯墓的車馬坑,規模最大的埋車12輛、馬72匹。殉人在西周前期仍很普遍,中期以後稍減少。但直到春秋戰國時代,有些大墓依然使用人殉。
發掘工作證明,西周已經有了合葬制度,其方式為夫妻分別葬在兩個互相緊靠的墓坑中,即所謂「異穴合葬」。陝西省寶雞茹家莊西周中期的伯墓及其夫人井姬墓的發現提供了這方面的證據。到了春秋、戰國時代,這種異穴合葬的制度更為普遍。例如,在山西省長治分水嶺的晉、韓墓地中,凡屬大、中型的貴族墓,都是兩兩成對,並列在一起,一葬男性,一葬女性,當為夫妻無疑。
在戰國時代,墓室仍然保持商、西周以來的形制,有的大墓甚至還保留著腰坑。有些國君和大貴族的陵墓,如上述平山中山王墓、輝縣魏王墓和邯鄲趙國貴族墓,都在墓室的兩面設墓道,與商、西周的中字形墓相似。有些國君的墓,如安徽省,則和許多貴族的墓相同,僅有一個墓道或沒有墓道。湖北省隨州,開鑿在丘陵的岩石中,規模甚大,但沒有墓道,而且墓室的形狀不規整,是罕見的特例。諸侯、貴族的大墓,仍流行附設車馬坑。中山王墓的附近除車馬坑以外,還有船坑,坑內埋船。這時的大墓,往往在墓室內積石以加固,積炭以御濕。輝縣的魏王墓,則在墓壙內大量屯沙以防盜。在南方的楚地,流行用一種白色或灰色的粘土填在棺槨的周圍,以保屍體和隨葬品不朽。棺槨仍然存在嚴格的等級制度。諸侯、貴族的大墓,用多重棺槨。隨州曾侯乙墓槨室龐大,分隔為4個部分,雙重木棺都髹漆施彩繪,十分精緻。
由於生產的發展,手工業的發達,貴族墓內的隨葬物,在種類、數量和質量方面都達到空前的水平。當時漆器的製作已很精美,它們在隨葬品中的比重顯著增加。但是,禮器和樂器仍然被統治階級看作是最重要的隨葬品。例如:曾侯乙墓有編鍾一架,共64件,編磬一架,共32件,顯示了諸侯行禮作樂的大排場。青銅禮器中,有「升鼎」一組共9件;一組共8件,正符合墓主的國君身份。下層貴族和上層庶民,多在墓中用仿青銅禮器的陶「禮器」隨葬。在各地發掘的大量戰國小型墓里,隨葬品甚少,卻都有著一組仿銅的陶器,如鼎、豆、壺之類。只有渭河流域的秦墓是例外,墓中的陶器是鬲、盒、罐、瓮等日用品,而不是禮器,這可能是由於秦受禮制的影響少,有它自己的葬俗。
在關中和中原地區的戰國晚期小型墓中,出現了橫穴式的土洞墓室,也有用一種體積龐大的空心磚築槨室以代替木槨的。這種橫穴式墓和空心磚墓在當時還很不普遍,但它們的出現意味著商周以來的傳統墓制發生了變化。人殉在春秋晚期和戰國初期的一些大墓里仍然存在,但總的說來,在戰國時代,確比商代、西周少見了。用木俑和陶俑隨葬的風俗已盛,這可以看作是人殉的替代。從商、西周以來,墓主的屍體多是仰身直肢。到了戰國時代,除了南方的楚國以外,黃河流域的秦、韓、魏、趙、燕等國都程度不同地流行屈肢葬。特別是西方的秦國,屈肢葬墓佔有相當大的比例,墓中屍體側身而卧,四肢蜷曲。這可能是受黃河上游自新石器時代以來的一種特殊葬俗的影響。
漢代普遍用橫穴式的洞穴作墓壙,用磚和石料築墓室,在形制上模仿現實生活中的房屋。這是中國古代墓制的一次劃時代的大變化。這種變化主要是從西漢中期才開始的,首先發生在黃河流域,然後普及到各地。在秦和西漢前期,貴族地主階級仍沿用豎穴式土坑墓,墓中設木槨。在長江流域及南方和北方的邊遠地區,豎穴式木槨墓一直延續到西漢後期,甚至東漢前期。在秦和西漢的豎穴式木槨墓中,棺槨制度沿襲周代的禮制,有嚴格的等級。有些漢墓還使用了所謂「」。
在貴族大墓中,河北省和山東省曲阜可以作為西漢中期新興的橫穴式墓的代表。它們是在山崖中穿鑿巨大的洞穴,作為墓室,故稱「崖墓」,形制和結構完全模仿房屋。在黃河流域和北方地區,一般的橫穴式墓是地下的土洞墓,規模較小,構造較簡單,墓主屬於下層地主階級。這種土洞墓,在漢代以後的各個時期,長期流行。漢代的新的墓制,還表現在中原一帶的「空心磚墓」。它只流行於西漢一代,到東漢基本上即已絕跡。大約在西漢中晚期,在中原和關中一帶開始出現用小型磚建築的墓,一般稱為「磚室墓」。到了東漢,磚室墓迅速普及,成為全國各地最常見的一種墓。貴族官僚們的磚室墓規模較大,結構復雜,布局模仿他們的府第。許多墓里還繪有彩色壁畫。
西漢晚期開始出現的石室墓,到東漢在某些地區盛極一時。墓室中雕刻著畫像,故稱「畫像石墓」。墓室的結構和布局,也是仿照現實生活中的住宅。有的石室墓,也繪有彩色的壁畫。東漢時期,四川省境內的磚室墓往往在壁上另嵌一種模印著畫像的磚,稱為「畫像磚墓」。在四川各地,東漢及其以後還流行崖墓。
中國古代棺槨並稱,都屬葬具。西漢中期以後的各種橫穴式墓,特別是東漢的磚室墓和石室墓,墓室本身就起了槨的作用,可稱「磚槨」和「石槨」,而墓室內的葬具則是有棺無槨。西漢前期和中期,夫妻合葬仍然採取「異穴合葬」的形式。西漢中期以後,制度一變,除帝陵以外,一般都是夫婦同墓合葬。橫穴式的墓室,為同墓合葬提供了方便。
漢墓中的隨葬品和戰國時代相比,青銅器減少,漆器的比重進一步增加。為了儲存大量的食物和飲料,墓內常有許多大型的陶器。西漢前期和中期,主要隨葬生前的實用器。西漢中期以後,增添了各種專為隨葬而作的陶質,包括倉、灶、井、磨、樓閣等模型和豬、狗、雞等偶像。到了東漢,明器的種類和數量愈多。這是中國古代墓葬在隨葬品方面的一次大變革。在西漢中期的貴族墓中,仍然有用車、馬殉葬的,但車和馬都埋在墓室和墓道內,而不是在墓的附近另設車馬坑。西漢晚期以後,不再用真車、真馬殉葬,而是用木製或陶制的車馬模型來替代。在南方地區,還有用木船或陶船的模型隨葬的。
在漢代,以人殉葬是非法的。因此,在考古發掘中,除個別例外,已經見不到人殉。從商代開始的殘酷的人殉制度,至此基本上終止。作為奴婢的替身,木俑和陶俑被多量地放置在統治階級的墓中。
在地面上,統治階級的墓已普遍築有墳丘。在墳丘之前,往往設祭祀用的祠堂。東漢時盛行在墓前建石闕,並置人物和動物的石雕像;還流行在墓地上立石碑,記述墓主人的死亡日期、家族世系及生平事跡。
陝西省臨潼的,是中國第1個帝陵。陵園平面成長方形,有內外兩重圍牆。墳丘在陵園的南部,平面成方形。陵園的北部設寢殿,開帝陵設寢的先例。西漢的帝陵,除文帝的霸陵系「因山為藏」以外,都築有覆斗式的方形墳丘,其位置在陵園的中央。陵園的平面成正方形,四周築圍牆,每面開一「司馬門」,門外立雙闕。漢承秦制,在陵園設寢殿。漢代帝後合葬,同塋而不同陵。後陵在帝陵之旁,其規模較帝陵為小。以惠帝時在長陵建原廟為起始,西漢諸陵都在陵園附近建廟。東漢的帝陵,從明帝的顯節陵開始,陵園周圍不築牆垣而改用「行馬」,並在墳丘之前建石殿以供祭享。從顯節陵開始,陵園附近都不再建廟。
魏晉南北朝時代的墓葬制度,大體上承襲漢代。但經過漢末的戰亂,社會經濟受到嚴重的破壞,統治階級的厚葬之風不得不有所改變。
自魏晉以降,規模宏大、雕刻精緻的畫像石墓已很少見了。貴族官僚的墓,一般都是磚室墓,有時設石門。和漢墓相比,墓室的平面布局簡化,面積減小。但是,在墓室的細部結構和設施方面卻有一些新的發展。例如:洛陽西晉墓中有角柱與斗,南京東晉墓中有直欞窗。從漢末、魏晉開始,各地都流行在墓室中設棺床。在長江流域的晉墓中,有時還有燈龕和台桌。這些結構和設施,都是用磚砌成,使得墓室更象現實生活中的居室。在黃河流域,磚室墓的墓道甚長,其接近墓室的部分是一段隧道。隨著年代的推移,隧道逐漸加長。到了北魏,有的墓在隧道的頂部開天井,直通地面。北朝後期,有些大墓的隧道長達20米,天井有三、四個之多。這是出於對現實生活中的住宅的模仿。天井愈多,愈顯得門多宅深,院落重重。魏晉之際,遼東、河西等邊遠地區的豪族大姓,沿襲漢代舊制,營建磚石結構的大墓,在墓壁和磚面上施彩畫,其題材多與漢墓壁畫相似。在中原一帶,卻很少有在墓內繪壁畫的;但到了北魏,壁畫又重新流行。長江流域的東晉和南朝,則流行用模印著畫像的磚來裝飾墓壁。
這一時期的隨葬器物,主要是陶瓷器如杯、盤、碗、壺、果盒等飲食器皿和熏爐、唾盂、虎子等生活用具。其形制往往因地區而有差異,有的器物僅見於南方而不見於北方。總的說來,瓷器的數量激增,長江流域尤其如此。漢代流行的倉、灶、井、磨等陶制模型和家禽、家畜的陶制偶像繼續沿用,但往往形體不大,製作粗簡。貴族官僚階級墓中的主要隨葬品,是各種陶俑。從兩晉以迄南北朝,時代愈晚,的種類和數量愈多。起初是少數男女侍者和武士,大約從五胡十六國時期開始,又大量增添騎兵、步卒、文吏、武弁以及吹鼓手之類,除家內奴婢外,大部分是墓主人出行時的儀仗隊,它們具有明顯的軍事性質,反映了當時各地統治者擁有私人的武裝部曲。大同北魏前期的司馬金龍墓和洛陽北魏後期的元墓中的儀仗俑,竟達數百件之多。北魏後期,在墓門的兩側,還往往有一對形體特別高大的守門衛士俑。在南方地區,除陶俑外還有瓷俑,但用俑隨葬的風氣不如北方盛。從漢末至魏晉,統治階級常乘牛車,長期因襲不改。在兩晉南北朝時代,貴族官僚墓中多用陶制的牛車模型隨葬。上述由各種陶俑組成的儀仗行列,便是以牛車為中心的。用陶制的「鎮墓獸」隨葬,是從西晉開始的。西晉墓中的鎮墓獸往往只有一件,作四足直立狀。北魏墓中的鎮墓獸成雙,置於墓門的兩側,作卧伏狀。到了北魏後期,墓中的兩件鎮墓獸,一為獸面,一為人面,都作蹲坐狀。長江流域的東晉、南朝墓,鎮墓獸多保持西晉時的形態,缺乏變化。魏晉南北朝時代開始在墓內置。兩晉的墓誌,或為石質,或為磚質,形狀多為長方形,而洛陽發現的年代較早的西晉墓誌則作碑形,可見它是從墓碑演變而來的。到了北魏後期,才流行方形有蓋的石質墓誌。從此以迄隋唐,乃成定製。
在以黃河流域為主的北方地區,北魏以來的墓葬制度,經隋代,至於盛唐,一脈相承。當時貴族官僚的大墓,都是採用斜坡式的墓道,包括一段很長的隧道;隧道頂部開天井,兩壁設龕。有天井7個、壁龕8個,有天井4個、壁龕6個,正三品司刑太常伯李爽墓有天井3個、壁龕2個,天井和壁龕的多寡基本上與墓主人的官品爵位相一致。隋代流行以土洞為墓室,高級官僚的大墓亦不例外。入唐以後,則多採用磚室,土洞墓已降為低級官吏或平民所用。一般的官僚,其墓室都為單室。二品以上的大官,除主室以外,有時還設簡單的前室。成王李仁墓、章懷太子墓及「號墓為陵」的懿德太子墓和,則都有前後兩室。從初唐到盛唐,貴族、官僚墓中流行壁畫。一般是墓道前部兩壁各繪青龍、 白虎, 墓室頂部繪日、月、星辰, 其他則有鞍馬、明駝、牛車、 列戟、步騎儀衛、屬吏、男女侍者以及樂舞伎等,各繪在墓內的相應部位,其內容和規格視墓主人的身份而有所區別。
隨葬品以大量的陶俑為主。大約從武周時開始,陶俑多施三彩釉。陶俑可以分為出行時的儀衛行列和家居時的家臣侍者兩大類。前者自隋至初唐多武裝俑,以後逐漸減少;武周時出現高大的馬俑和駝俑。後者自初唐至盛唐不斷增多,樂舞俑和游嬉俑等皆屬此類。受佛教影響,鎮守墓門的一對武士俑在盛唐時演變為天王俑,其特點是腳踏伏獸或鬼魅。鎮墓獸繼承北魏後期以來的形態,一為人面,一為獸面,而武周時則又進一步演變為頭生角、肩附翼或手握蛇的怪獸。隋代開始出現的人身禽獸首的十二時辰俑,到開元、天寶之際更為流行。陶俑的數量,因墓主人身份而有不同的限額;懿德太子墓的陶俑總數達千件之多。方形有蓋石墓誌在唐代使用得更為普遍。墓誌的大小,隨墓主人的身份而有等級之分。例如:三品官的墓誌多為約72厘米見方,一品官如楊思及章懷太子雍王李賢、成王李仁的墓誌皆為88厘米見方,永泰公主的墓誌最大,為114厘米見方。懿德太子如天子之制,不用墓誌而用玉冊。
安史之亂以後,唐代墓葬制度發生了顯著的變化。首先是墓的構造簡化,短而狹的豎井式墓道代替了斜坡式的長墓道,因而天井和壁龕也不見了。墓室的規模縮小,壁畫亦十分罕見。陶俑的數量減少,製作粗簡。天王俑和鎮墓獸越來越簡化,在有的墓里已不用。只有十二時辰俑仍較流行。
長江以南廣大地區的唐墓,有豎穴式土坑墓和磚室墓兩類,形制簡單,規模甚小。磚室墓多為長方形,有的兩室並列,夫妻各葬一室。廣東省韶關張九齡墓,主室平面呈方形,四壁施彩畫,前方甬道兩側還各設一耳室,規模較大,形制與北方地區的磚室墓類似。總的說來,南方地區唐墓中的隨葬品多為陶瓷器皿,陶俑甚少見。
唐代帝陵除少數是「積土為陵」的以外,大多數都是「依山為陵」。唐高宗與武則天合葬的乾陵,以梁山的主峰為中心,築平面略呈方形的內城,四面各開一門,門外置石獅、石馬和石人。南面的朱雀門是正門,入門即為獻殿。自南面遠處第一道門闕至內城的朱雀門,神道長達3公里,兩旁列瑞禽、瑞獸、馬、武將、文臣以及外國首領的石雕像,並樹「述聖記」碑和「無字碑」。乾陵的宏大規模,充分顯示了大唐帝國極盛時期的強大國力。
五代前蜀王建的永陵在四川省成都,南唐李的欽陵和李的順陵在江蘇省南京,都已經發掘。地下的玄宮分前、中、後3室,各室兩側又多設壁龕或耳室,這可能是承襲唐陵的制度。唐陵的地下玄宮雖都未經發掘,但從各方面的情形推測,亦應設有前、中、後3室。
中原和北方地區的北宋墓,最富有特色的是一種仿木結構建築的磚室墓。北宋初年,墓室內的仿木結構還很簡單。到北宋中期,才達到成熟的程度,從而成為一種特殊類型的磚室墓。從這以後,墓室的平面又從方形或圓形演變為等邊多角形,仿木結構則從簡單的「一斗三升」托替木或「把頭絞項造」演變為五鋪作重,從版門直欞窗演變為雕花格子門。一般多為單室墓,後期較大的墓則分前後兩室。墓內多用壁畫或雕磚作裝飾,其內容主要是表現墓主人的日常生活,特別是墓主夫妻舉行「開芳宴」的場面,有時也有孝子故事圖等。在有些北宋末年的墓中,還出現了雜劇雕磚。墓室的後壁,則往往有「婦女掩門」雕磚。隨葬品寥寥無幾,這可能是由於各種器具什物已充分地繪刻在壁畫和雕磚上的緣故。
長江中下游地區的宋墓,與同地區的唐墓相似,除了豎穴土坑墓以外,主要是簡單的長方形磚室墓,後者往往兩室並列,夫妻各葬一室。隨葬品除陶瓷器外,頗有漆器和銅鏡,偶爾也有銀器。江西、福建省境內的宋墓,有用陶瓷俑隨葬的,其中包括十二時辰俑和神煞俑。四川省境內的宋墓,除磚室墓外,還流行石室墓,後者多有雕刻,其題材為墓主人夫婦「開芳宴」,有的則為孝子故事。
北宋帝陵在河南省鞏縣,其地點的選定嚴格按堪輿術的要求。諸陵形制相同,都是以土築的墳丘為中心,用牆垣圍成方形的陵域,墳丘之前設獻殿。四面各開一神門,門前置石獅。南面較遠處設兩重土闕,各稱鵲台與乳台。自乳台至南面神門,神道兩側依次列象、獬豸、鞍馬、虎、羊、蕃使、文官、武士等石雕像。帝陵後面別築後陵,這與漢陵有相似之處,卻為自唐以來歷代帝陵中所僅有。南宋的帝陵在浙江省紹興附近。因為算是權殯,所以營造較簡,名為「攢宮」。雖然大體上是沿襲北宋的陵制,但沒有乳台、象生,也沒有陵垣及四門。獻殿之後作玄宮,屍體放置在嚴密堅固的「石藏子」中。
分布在華北、內蒙古和東北各地的,具有契丹族的特色。墓室除方形的以外,還流行圓形的。一般多為單室墓,但身份較高的貴族墓也有設前後兩室的。赤峰的和北京的齊王趙德鈞墓,都有前、中、後3室,並多設耳室, 顯示了「多室」的特點。墓室內有時有簡單的仿木建築的結構,並施彩畫。葬具除木棺外,盛行石棺。有的墓在石棺內繪氈帳住地和放牧的情形,反映了契丹族的游牧生活。遼代晚期開始出現平面呈八角形或六角形的墓室。
遼代貴族墓中的隨葬品,除了金銀器、陶瓷器及鐵器等各種生活用具以外,以大量的馬具、盔甲、各種武器以及金屬面具和銅絲手足套等物為特點。陶瓷器中的雞冠壺,亦為遼墓中所特有。到了中期,馬具和兵器逐漸減少,雞冠壺的形態亦由皮囊狀演變為提梁式的圈足器。晚期遼墓一般已不用兵器隨葬,馬具也大為簡化,而雞冠壺則告消失。大約從早期的後半開始,遼墓中往往有漢文或契丹文的石墓誌,形狀與唐宋的相似。
金代的墓葬,一方面是受遼墓的影響,而更多的則是繼承北宋的墓制。河北省新城的時立愛墓和興隆的蕭仲恭墓,其年代基本上屬金代前期。由於墓主人的爵位高,都系多室的磚墓。墓室內有仿木建築結構,繪壁畫。時立愛墓的主室為八角形,前室兩側所附耳室為圓形,在形制上與遼墓有相似之處。蕭仲恭的墓誌則用契丹文書寫。分布在華北南部和中原地區的金代後期地主階級墓,主要是單室磚墓,平面多為方形或八角形,也有圓形的,從墓門到墓室內大量使用仿木建築結構。有的墓里繪有開芳宴、放牧、搗練等題材的壁畫,而大多數的墓則是大量使用雕磚,表現出門樓、格子門、欞窗、桌椅、屏風、燈、盆花之類。
元代的仿木建築結構磚室墓,主要發現於山西省境內。其特點是仿木建築的結構日趨簡化,有些已變成示意性的了。山西省中部地區墓內裝飾以壁畫為主,題材仍多為開芳宴,但突出了墓主人的形象而省略了伎樂的場面。山西省南部地區墓內多飾雕磚,內容多為孝子故事或花卉之類。五代、北宋以來的仿木建築結構磚室墓,到元代已接近尾聲。
南方的元墓沿南宋舊制,多為簡單的長方形磚室墓,雙室並列,分葬夫婦。作為時代的特點,許多墓里使用石灰、米汁、木炭等以加固墓室、防護棺槨,並在墓底鋪松香之類,以利屍體的保存。到了明代,一般官僚地主階級的磚室墓採取密封棺材,防腐措施又有發展,所以有的墓不僅屍體完好,而且衣冠服飾以及書籍、字畫等易朽物品也保存良好。
明代的帝陵,以安徽鳳陽的皇陵為最早。皇陵的形制承自北宋的帝陵,基本上仍沿漢唐以來的舊制。泗州的祖陵年代稍晚,其形制已與南京朱元璋的孝陵相近,而則為此後的明代陵制開創了先例。明代從成祖朱棣起,13個皇帝都葬在北京昌平縣,集中在一個總的陵園內,稱。陵園的總門在南面,稱大紅門。入門不遠,立「長陵神功聖德碑」。由碑亭往北,神道兩側依次立石望柱及獅、獬豸、駱駝、象、麒麟、馬、武將、文臣等石雕像,而各陵之前則不再立石望柱和石象生。出於總體布局上的考慮,陵的方向雖多向南,但也有向東或向西的。各陵規模大小不一,但形制和布局彼此相同。陵的前部主要是恩殿,基本上相當於唐宋陵前的獻殿。與漢唐以來的帝陵相比,明陵最大的特點是墳丘不成方形而成圓形,周圍砌磚牆,稱為寶城,其位置不在陵域的中部而居全陵的最後。寶城之前設明樓,樓上樹石碑,上刻皇帝的謚號,這也是明陵的新創。玄宮在寶城之下,其形制亦系模仿宮殿。以已經發掘的為例,玄宮可分前殿、中殿和後殿,中殿的左右兩側又各通一配殿。皇帝和皇後的棺槨放置在後殿的棺床上。

8、唐代及唐代之前陵墓有何特點

新石器時代:無階級分化,墳墓以土坑豎穴墓為主,伴有少量隨葬品;
商周:嚴格的等級制度體現在陵墓上,富墓隨葬品豐富、精緻,墓葬大量出現二層台、壁龕、腰坑等;
秦墓:在建制上多行隍壕制度,每座陵園的主墓周圍圍上隍壕,且多陪葬坑;陵墓無封土,但有享殿;
漢墓:黃腸題湊、磚石墓大量出現,成為這一時代的代表性墓葬形制;
唐墓:多依山為陵,無墓門、神道等裝飾性建築,較難發現,故不易被盜。

9、唐朝的喪葬禮儀?

唐代的喪葬觀念習俗與禮儀制度
考古學報2006年1期
唐代墓葬的演變表現出的理想性、靈活性和現實性,大體構成了墓葬的三次轉折。唐代喪葬將禮儀形態內封建統治的理想性,變成了法制形態內的實用性,在禮、法雙重製約下成為支撐、維護社會秩序的重要制度,中央政府中的禮部制定政策,鴻臚寺具體承辦,將作監提供物資,形成了完善的管理責任機構。

墓葬是由生人導演的喪葬活動的物化形式,有時被直接利用為政治斗爭的工具,唐初為表彰功勛出現的一批豪華墓葬,中宗 「李唐復辟」時,通過改葬等形式將這類墓葬推向及至。不斷突破喪葬制度中一般性的規定而出現的墓葬形制、隨葬品適應了當時的政治需要和人們的價值取向,也逐漸改變了墓葬自身的形式。以八世紀中葉的安史之亂為界,唐後期墓葬形制、隨葬品種類、數量和質量的變化都趨於簡略。這一現象通常被解釋為中晚唐政局動盪、經濟衰落、喪葬制度遭到破壞等原因,但與文獻記載厚葬之風越演越烈發生重大矛盾。墓葬只是喪葬活動中喪、葬、祭中的一部分,當原有的社會秩序失控,人們對亡靈命運有了重新理解之後,在地面舉行的「喪」、「祭」活動得到重視,那些祭奠之物,或焚燒或保留,但不放入墓葬之中。此外,由於瓷器的普及,絲織品的發展、紙類的增加等經濟的發展和技術上的進步,也影響著隨葬品的選擇,一些新的代用品開始出現。使得「葬」的直接表現形式墓葬變得簡陋起來,喪葬制度與習俗的形式做法,完成了一次歷史性變革。

熱點內容
用稱稱嫁妝 發布:2020-09-12 19:11:27 瀏覽:511
五星級婚宴 發布:2020-09-12 17:55:19 瀏覽:511
婚禮樂隊 發布:2020-09-12 20:13:00 瀏覽:510
太廟婚紗 發布:2020-09-12 18:59:26 瀏覽:510
北京攝影婚紗 發布:2020-09-12 17:43:09 瀏覽:509
耍新郎 發布:2020-09-12 20:11:18 瀏覽:508
王子婚紗攝影 發布:2020-09-12 17:52:22 瀏覽:508
外景簡筆畫 發布:2020-09-12 15:57:17 瀏覽:508
拍外景婚紗照 發布:2020-09-12 17:43:26 瀏覽:507
我們結婚了2013 發布:2020-09-12 18:42:33 瀏覽: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