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風俗彩禮 » 端午節飲食風俗

端午節飲食風俗

發布時間: 2022-08-15 12:04:57

1、端午節的飲食習俗有哪些

我國民間過端午節是較為隆重的,慶祝的活動也是各種各樣,比較普遍的活動有以下種種形式:

賽龍舟

賽龍舟,是端午節的主要習俗。相傳起源於古時楚國人因捨不得賢臣屈原投江死去,許多人劃船追趕拯救。他們爭先恐後,追至洞庭湖時不見蹤跡。之後每年五月五日劃龍舟以紀念之。借劃龍舟驅散江中之魚,以免魚吃掉屈原的身體。競渡之習,盛行於吳、越、楚。

其實 ,「龍舟競渡」早在戰國時代就有了。在急鼓聲中劃刻成龍形的獨木舟,做競渡游戲,以娛神與樂人,是祭儀中半宗教性、半娛樂性的節目。

後來,賽龍舟除紀念屈原之外,在各地人們還付予了不同的寓意。

江浙地區劃龍舟,兼有紀念當地出生的近代女民主革命家秋瑾的意義。夜龍船上,張燈結綵,來往穿梭,水上水下,情景動人,別具情趣。貴州苗族人民在農歷五月二十五至二十八舉行「龍船節」,以慶祝插秧勝利和預祝五穀豐登。雲南傣族同胞則在潑水節賽龍舟,紀念古代英雄岩紅窩。不同民族、不同地區,劃龍舟的傳說有所不同。直到今天在南方的不少臨江河湖海的地區,每年端節都要舉行富有自己特色的龍舟競賽活動。

清乾隆二十九年(1736年),台灣開始舉行龍舟競渡。當時台灣知府蔣元君曾在台南市法華寺半月池主持友誼賽。現在台灣每年五月五日都舉行龍舟競賽。在香港,也舉行競渡。

此外,劃龍舟也先後傳入鄰國日本、越南等及英國。1980年,賽龍舟被列入中國國家體育比賽項目,並每年舉行「屈原杯」龍舟賽。1991年6月16日(農歷五月初五),在屈原的第二故鄉中國湖南嶽陽市,舉行首屆國際龍舟節。在競渡前,舉行了既保存傳統儀式又注入新的現代因素的「龍頭祭」。 「龍頭」被抬入屈子祠內,由運動員給龍頭「上紅」(披紅帶)後,主祭人宣讀祭文,並為龍頭「開光」(即點晴)。然後,參加祭龍的全體人員三鞠躬,龍頭即被抬去汩羅江,奔向龍舟賽場。此次參加比賽、交易會和聯歡活動的多達60餘萬人,可謂盛況空前。爾後,湖南便定期舉辦國際龍舟節。賽龍舟將盛傳於世。

端午食粽

端午節吃粽子,這是中國人民的又一傳統習俗。粽子,又叫「角黍」、「筒粽」。其由來已久,花樣繁多。

據記載,早在春秋時期,用菰葉(茭白葉)包黍米成牛角狀,稱「角黍」;用竹筒裝米密封烤熟,稱「筒粽」。東漢末年,以草木灰水浸泡黍米,因水中含鹼,用菰葉包黍米成四角形,煮熟,成為廣東鹼水粽。

晉代,粽子被正式定為端午節食品。這時,包粽子的原料除糯米外,還添加中葯益智仁,煮熟的粽子稱「益智粽」。 時人周處《岳陽風土記》記載:「俗以菰葉裹黍米,……煮之,合爛熟,於五月五日至夏至啖之,一名粽,一名黍。」南北朝時期,出現雜粽。米中摻雜禽獸肉、板栗、紅棗、赤豆等,品種增多。粽子還用作交往的禮品。

到了唐代,粽子的用米,已「白瑩如玉」,其形狀出現錐形、菱形。日本文獻中就記載有「大唐粽子」。宋朝時,已有「蜜餞粽」,即果品入粽。詩人蘇東坡有「時於粽里見楊梅」的詩句。這時還出現用粽子堆成樓台亭閣、木車牛馬作的廣告,說明宋代吃粽子已很時尚。元、明時期,粽子的包裹料已從菰葉變革為箬葉,後來又出現用蘆葦葉包的粽子,附加料已出現豆沙、豬肉、松子仁、棗子、胡桃等等,品種更加豐富多彩。

一直到今天,每年五月初,中國百姓家家都要浸糯米、洗粽葉、包粽子,其花色品種更為繁多。從餡料看,北方多包小棗的北京棗粽;南方則有豆沙、鮮肉、火腿、蛋黃等多種餡料,其中以浙江嘉興粽子為代表。吃粽子的風俗,千百年來,在中國盛行不衰,而且流傳到朝鮮、日本及東南亞諸國。

佩香囊

端午節小孩佩香囊,傳說有避邪驅瘟之意,實際是用於襟頭點綴裝飾。香囊內有硃砂、雄黃、香葯,外包以絲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絲線弦扣成索,作各種不同形狀,結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瓏可愛。

懸艾葉菖蒲

民諺說:「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在端午節,人們把插艾和菖蒲作為重要內容之一。家家都灑掃庭除,以菖蒲、艾條插於門眉,懸於堂中。並用菖蒲、艾葉、榴花、蒜頭、龍船花,製成人形或虎形,稱為艾人、艾虎;製成花環、佩飾,美麗芬芳,婦人爭相佩戴,用以驅瘴。

艾,又名家艾、艾蒿。它的莖、葉都含有揮發性芳香油。它所產生的奇特芳香,可驅蚊蠅、蟲蟻,凈化空氣。中醫學上以艾入葯,有理氣血、暖子宮、祛寒濕的功能。將艾葉加工成「艾絨」,是灸法治病的重要葯材。

菖蒲是多年生水生草本植物,它狹長的葉片也含有揮發性芳香油,是提神通竅、健骨消滯、殺蟲滅菌的葯物。

可見,古人插艾和菖蒲是有一定防病作用的。端午節也是自古相傳的「衛生節」,人們在這一天灑掃庭院,掛艾枝,懸菖蒲,灑雄黃水,飲雄黃酒,激濁除腐,殺菌防病。這些活動也反映了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端午節上山采葯,則是我國各國個民族共同的習俗。

懸鍾馗像

鍾馗捉鬼,是端午節習俗。在江淮地區,家家都懸鍾馗像,用以鎮宅驅邪。唐明皇開元,自驪山講武回宮,瘧疾大發,夢見二鬼,一大一小,小鬼穿大紅無襠褲,偷楊貴妃之香囊和明皇的玉笛,繞殿而跑。大鬼則穿藍袍戴帽,捉住小鬼,挖掉其眼睛,一口吞下。明皇喝問,大鬼奏曰:臣姓鍾馗,即武舉不第,願為陛下除妖魔,明皇醒後,瘧疾痊癒,於是令畫工吳道子,照夢中所見畫成鍾馗捉鬼之畫像,通令天下於端午時,一律張貼,以驅邪魔。

2、農歷2020年端午節吃什麼 端午節吃什麼的風俗

端午 節是我國的 傳統節日 ,在不斷的發展和變化當中端午也形成了許多的文化,傳統習俗等等,那麼農歷2020年端午節吃什麼呢?端午節吃什麼的風俗呢?接下來就跟隨本期的 飲食文化 一起來看看吧!

農歷2020年端午吃什麼
1、粽子
端午食粽的習俗由來已久,且盛行不衰。時至今日,端午節家家戶戶幾乎都要吃粽子,粽子的種類和做法也不盡相同,口味有咸甜之分。南方粽子以蘇州、寧波、嘉興等地最負盛名,餡料多以豆沙、火腿、鹹肉、棗泥為主;北方粽子以小棗粽為代表,常見餡料有小棗、果脯等。

2、黃鱔
端午前後是一年裡鱔魚肉最嫩、最營養的時候,不僅味道好,滋補功效也最佳,所以民間有「端午黃鱔賽人參」的說法。

3、茶葉蛋
江西 南昌地區端午節有煮茶蛋和鹽水蛋吃的習俗。當地人還將雞蛋、鴨蛋、鵝蛋染上紅色,用五顏六色的網袋裝著,給小孩掛在脖子上,希望孩子平安無事、逢凶化吉。

4、大蒜蛋
河南 、 浙江 等地農村在端午這天要吃大蒜蛋。是將大蒜和雞蛋一起吃煮了早餐食用,有些地方煮大蒜蛋時還會放幾片艾葉。早餐吃大蒜、雞蛋和烙油饃,據說可以避「五毒」。

5、油糕
端午節吃油糕是 陝西 藍田縣的傳統習俗。油糕是用和好的燙油麵,包上白糖、桂花、核桃仁、玫瑰花和豬油製成的餡,然後下油鍋炸。炸好的油糕金燦燦的,外酥里甜,一口咬下去,讓人垂涎三尺。

6、打糕
吉林 省延邊朝鮮族人過端午節最具代表性的食品就是打糕。打糕是將艾蒿和糯米飯放在石臼或木槽里,用長柄木槌打制而成的米糕,是一種很有民族特色的食品。

7、煎堆
煎堆,又叫麻團、麻球等,是用麵粉、糯米粉或番薯粉和白糖調成糊狀,下油鍋炸制而成,很有嚼勁,特別香甜。
福建 晉江地區端午節家家戶戶都要吃煎堆。相傳古時,閩南一帶端午前後是雨季,民間說天公破了洞,要補天。端午節吃了煎堆後雨便停了,人們都說天補好了,這一食俗也就流傳至今。

8、艾饃饃
端午食艾可以殺菌驅蟲,對多種細菌和皮膚真菌有抑製作用。所以不少地方還用米粉或麵粉發酵後與艾蒿一起蒸饃饃吃,口感清甜、柔糯。

9、面扇子
端午吃面扇子流行於 甘肅 、 寧夏 一帶。當地人把發面做成扇子形狀,有多層,每層撒上胡椒粉,表面捏成各種形狀的花紋,再染上顏色,極為好看。

10、薄餅
閩南、溫州部分地區,端午節還有吃薄餅的習俗。薄餅是用麵粉調成糊狀,在又大又平的鐵鍋上攤成形似圓月、薄如嬋娟的半透明餅,卷上炒熟的豆芽、瘦肉絲、香菇等餡料,做成筒狀食用,跟春卷做法相似。

11、綠豆糕
武漢、南京、蕪湖、西安等地端午這一天必定會吃綠豆糕。「糕」與「高」同音,寓意飛黃騰達,與端午粽子一起吃又有「高中」的意思,對於准備參考的學子來說是一個美好的祝願。

12、五黃
「端午須當吃五黃,枇杷石首得新嘗。黃瓜好配黃梅子,更有雄黃燒酒香。」江浙一帶端午節有吃「五黃」的習俗。江南傳統中的端午五黃是指黃鱔、黃魚、黃瓜、鹹蛋黃和雄黃酒(雄黃有毒,現用黃酒替代)。

13、五紅
據說端午節吃五紅可以驅五毒,整個夏天都能辟邪避暑。不過,五紅的內容各地並不一樣,這些食物的共同特點就是煮熟後呈紅色。五紅一般至紅莧菜、龍蝦、紅油鴨蛋、烤鴨、黃鱔。
其實,不管是五紅還是五黃,主要都是為了祛暑辟邪。

14、五白
以蘇州為代表的江南水鄉,端午的特色是吃五白,五白一般只茭白、白斬雞、白豆腐、白切肉、白蒜頭。

3、端午節有哪些風格迥異的飲食習俗?

在端午節,除了吃粽子,民間還有吃「五黃」的習俗。五黃是指黃瓜、黃鱔、黃魚、黃酒、鹹蛋。中醫認為,端午節在農歷的五月初五,是一年中陽氣最盛的時候,中午又是一天中陽氣最盛的時候,可用五黃的力量,健脾健身,提升自己的精力。

黃鱔在端午時節,圓肥豐滿、肉質鮮嫩,不但味道特別好,而且具有滋補功能。因此,民間有「端午黃鱔賽人參」之說。

在端午節,民間還有吃蛋的習俗。在江西南昌地區,端午節除吃粽子外,還要吃茶蛋和鹽水蛋。蛋分雞蛋、鴨蛋、鵝蛋等。蛋殼塗上紅色,用五顏六色的網袋裝著,掛在小孩子的脖子上,意謂祝福孩子「逢凶化吉,平安無事」。

在河南、浙江等地農村,每逢端午節這天,家裡的主婦都起得特別早,將事先准備好的大蒜和雞蛋放在一起煮,供一家人早餐食用。有的地方,還在煮大蒜和雞蛋時放幾片艾葉,早餐食大蒜、雞蛋、烙油饃。這種食法據說可辟五毒,有益健康。

在寧海、餘姚及寧波市區,不少家庭依然保留著吃「五黃六白」的食俗。

五黃是指黃瓜、黃魚、黃鱔、黃蛤、黃梅。各地稍異,水鄉吃黃鱔,海濱吃黃蛤,山區吃黃梅,有的用咸鴨蛋、黃豆瓣、枇杷等替代,因地制宜,反正是五樣黃字頭食物即可。

六白,則是指豆腐、茭白、小白菜、白條魚、白斬雞、白切肉,或白酒、白蒜頭等。民間認為,吃五黃六白能辟邪解毒。

五黃六白是「上市頭」菜餚、瓜果,主打菜是黃魚,寧波民諺有「五月五,買條黃魚過端午」之說。在寧波人的心目中,千魚萬魚的滋味都比不上金燦燦的黃魚,它是魚中的王子。

端午的黃魚個頭肥大,不論清燉、紅燒、油炸、做羹,味道都鮮美無比。咸齏大湯黃魚、苔菜拖黃魚、糖醋黃魚,都是寧波人的家常菜。

像苔菜炸黃魚,用麵粉拌成糊,將黃魚肉條蘸裹麵糊,入油鍋一炸。翡翠般綠的苔菜,黃澄澄的油炸黃魚,外酥內軟,香味濃郁,味道好極了。

從黃魚背部入刀,剖開成扇形,撒上鹽曬干就成了黃魚鯗。寧波老歌謠《十二月魚名》有「四月黃魚曬白鯗」之句,黃魚鯗送給上海親戚,是美味的下飯菜。

寧波的黃鱔產於家門口的田塍邊,容易捕釣。黃鱔圓肥味美、肉質鮮嫩,佐以韭芽,炒成鱔絲糊辣、爆鱔等,色澤黃亮,清香爽口,為寧波百姓端午宴客時所必備。

黃瓜也是「當令頭」蔬果,與蝦仁同炒,也可單獨冷拌,鮮嫩清脆。飯後細嚼枇杷,不但應節令,而且有助於消化。

從馮夢龍的《山歌》中,可知在明代,浙北一帶的端午節有給小孩子吃煨蛋的習俗。

人們把乾燥的蠶豆殼、蚊子草、蛤蟆草點燃,使火盆生煙。當火盆煙火旺盛之時,人們便取出事先准備好的青殼鴨蛋,在蛋殼的一端敲出一個小孔,向孔內塞進一隻小蜘蛛,將孔封閉後放進盆里煨燒。鴨蛋煨熟後,將蛋內蜘蛛取出,即可給孩子們吃。據說孩子吃了這種煨蛋後,可以驅毒,盛夏就不會生痱子。在端午節,民間有飲蒲酒、雄黃酒硃砂酒的習俗,或以酒灑噴。菖蒲是多年生草本植物,生在水邊,地下有淡紅色根莖,葉子形狀像劍,肉穗花序。根莖可做香料,也可入葯。蒲酒味芳香,有爽口之感,後來又在酒中加入雄黃、硃砂等。雄黃酒是端午節的美酒。作家汪曾祺在《端午節的鴨蛋》中提到過雄黃酒,文中說:

喝雄黃酒。用酒和的雄黃在孩子的額頭上畫一個「王」字,比作猛虎,以威邪魅。這是很多地方都有的。舊時幾乎家家釀雄黃酒,但多為男人飲,有些會喝酒的女人也飲些,小孩不能喝,大人就用手指蘸酒在小孩面龐耳鼻手心足心塗抹一番。至今,我國不少地方都有喝雄黃酒的習慣。

其實,傳統的飲雄黃酒習俗是一種惡俗。雄黃的主要成分是硫化砷,砷是提煉砒霜的主要原料,喝雄黃酒等於吃砒霜。雄黃還含有較強的致癌物質,即使小劑量服用,也會對肝臟造成傷害。因此,服用雄黃極易中毒,輕者惡心、嘔吐、腹瀉等症狀,甚至出現中樞神經系統麻痹、意識模糊、昏迷等,重者則會致人死亡。

古時的老百姓為了驅邪、解毒,將中醫學上針對實證採用雄黃的攻下療法,誤解為雄黃有驅邪作用,還把中醫學上的解瘡毒誤解為雄黃可以解除或排出體內的毒物。

可見,人們不僅不能自製雄黃酒,就是含有雄黃的葯品,也應當在醫生指導下使用。

但是,如在雄黃里加入艾葉、熏草等原料製成香包,供婦女和兒童佩戴,可起到殺除病菌、消除汗臭、清爽神志的作用。同時,雄黃、艾葉、熏草都能散發出一種奇異的香味,可使蛇蟲嗅之遠遁。

在廣西賓陽,逢端午時便有一包包的葯料出售,包括雄黃、朱耒、柏子,桃仁、蒲片、艾葉等。人們浸入酒後,再用菖蒲艾蓬蘸灑牆壁角落、門窗、床下等,再用酒塗小兒耳鼻、肚臍,以驅毒蟲,求小兒平安。

關於在端午節飲硃砂酒的習俗,明代馮應京《月令廣義》記載:「初五用硃砂酒,辟邪解毒,用酒染額胸手足心,無會虺,蛇之患。又以灑牆壁門窗,以避毒蟲。」此俗流傳較廣。

在廣州,端午節有吃龍舟飯的習俗。據說吃過龍舟飯,便會「龍精虎猛、順風順水」。所以,每年到端午節,廣州一些村落的村民們就會聚集起來,一齊吃龍舟飯。

講究的龍舟飯里有道主菜稱為「龍舟菜」,用料是辣椒、黃豆、豆角、芹菜、大頭菜和豬肉絲。由於扒龍舟會被水花濺濕身體,因此龍舟菜可以驅濕氣。其他菜式包括寓意「紅皮赤壯」的燒肉以及雞、鵝、粉絲等,共有10個菜。

講到粉絲,從五月初一開始,每次吃龍舟飯之前,村裡的長輩都會把一些粉絲、蝦米及一些瓜菜分給小孩,寓意他們長高長大。

此外,龍舟菜還包括粉葛扣豬肉、冬瓜粉絲蝦米、酸姜炒鴨腎、茄子蒸家魚、蚝油炒菜心、冬菇紅棗蒸雞、白菜薏米冬瓜香鴨湯等,都是美味的佳餚。

4、端午節吃的13種傳統食物有哪些?

端午節吃什麼?
「五月五,是端陽;門插艾,香滿堂;吃粽子,灑白糖;龍船下水喜洋洋。」端午節即將來臨,端午節吃什麼呢?粽子、咸鴨蛋、皮蛋等陸續登場逐漸成為飯桌上的「常客」。
1、粽子

2、黃鱔

   3、打糕
4、鴨蛋
 5、艾饃饃
 6、茶蛋
江西南昌地區,端午節要煮茶蛋和鹽水蛋吃。蛋有雞蛋、鴨蛋、鵝蛋。蛋殼塗上紅色,用五顏六色的網袋裝著,掛在小孩子的脖子上,意謂祝福孩子逢凶化吉,平安無事。
7、大蒜蛋
河南、浙江等省農村每逢端午節這天,家裡的主婦起得特別早,將事先准備好的大蒜和雞蛋放在一起煮,供一家人早餐食用。有的地方,還在煮大蒜和雞蛋時放幾片艾葉。早餐食大蒜、雞蛋、烙油饃,這種食法據說可避「五毒」,有益健康。
8、煎堆
福建晉江地區,端午節家家戶戶還要吃「煎堆」。所謂煎堆,就是用麵粉、米粉或番薯粉和其他配料調成濃糊狀,下油鍋煎成一大片。相傳古時閩南一帶在端午節之前是雨季,陰雨連綿不止,民間說天公穿了洞,要「補天」。端午節吃了「煎堆」後雨便止了,人們說把天補好了。這種食俗由此而來。
9、黃酒
《清嘉錄》記載:「研雄黃末,屑蒲根,和酒飲之,謂之雄黃酒。」也就是說雄黃酒就是用白酒、雄黃勾兌而成的。這么簡單的飲品為何如此有名呢?這大概與白娘娘和許仙的故事有關吧,白娘娘就是在端午這天飲雄黃酒,現出蛇身原形。故而,民間大概便認為蛇蠍蜈蚣等毒蟲可由雄黃酒破解,端午佳節飲雄黃酒可以驅邪解毒。
10、吃面扇子
甘肅省民勤縣一帶,端午節這天都蒸「面扇子」。面扇子用發面蒸制,呈扇形,有5層。每層撒上碾細的熟胡椒粉,表面捏成各種花紋,染上顏色,十分好看。這種食俗據說是由端午節制扇、賣扇、贈扇的風俗演變而來的。
11、吃薄餅
在溫州地區,端午節家家還有吃薄餅的習俗。薄餅是採用精白麵粉調成糊狀,在又大又平的鐵煎鍋中,烤成一張張形似圓月,薄如絹帛的半透明餅,然後用綠豆芽、韭菜、肉絲、蛋絲、香菇等作餡,捲成圓筒狀,一口咬去,可品嘗到多種味道。
12、葉子餑
特點細軟爽脆不甜膩
葉子餑,是玉林人的節日食品尤其在端午和重陽這兩節屬必不可少的美食.關於葉子餑的傳說有很多已不可考有一點可以確定的是歷史頗久遠.到了後來葉子餑漸漸演變成玉林當地一種大眾化的地方傳統特色小吃。

5、端午節有哪些風俗食物

端午節主要有粽子、打糕、煎堆、艾饃饃、五毒餅、紅油鴨蛋、皮蛋、面扇子、大蒜蛋、涼茶、五黃(黃魚、黃瓜、黃鱔、鴨蛋黃、雄黃酒)等風俗食物。其中,粽子是端午節的節令食物,也是中華民族自古以來的傳統習俗。

端午節有哪些風俗食物
端午節是中國古老的傳統節日,其主要有采草葯、鑄陽燧、懸掛菖蒲與艾草、扒龍舟、端午浴、放紙鳶、拴五色絲線、浸龍舟水、游百病、佩香囊、備牲醴、比武、擊球、盪鞦韆、女兒回娘家、掛鍾馗像、迎鬼船、躲午、鬥草、帖午葉符、給小孩塗雄黃、飲用雄黃酒、菖蒲酒,吃五毒餅、鹹蛋、食粽和時令鮮果等習俗。

除此之外,端午節還有很多風俗食物。其中,江浙一帶有端午節吃「五黃」的習俗。所謂的「五黃」,是指黃魚、黃瓜、黃鱔、鴨蛋黃、雄黃酒(雄黃酒有毒性,一般都喝普通的黃酒代替雄黃酒)。而在福建晉江地區,端午節家家戶戶還要吃「煎堆」,就是用麵粉、米粉或番薯粉和其他配料調成濃糊狀煎成。

6、端午節各地飲食習俗有哪些

端午的各地飲食習俗有哪些?
1、吃粽子

粽子古稱「角黍」,傳說是為祭投江的屈原而發明的,真正有文字記載的粽子見於晉周處的《風土記》;而流傳有序,歷史最悠久的粽子則是西安的蜂蜜涼粽子,載於唐韋巨源《食譜》。
總體上說,各地人民過端午節的習俗大同小異,而端午節吃粽子,古往今來,中國各地都一樣。如今的粽子更是多種多樣,璀璨紛呈。現今各地的粽子,一般都用箬殼包糯米,但內含的花色則根據各地特產和風俗而定。將粽子加熱後再吃,既安全衛生,又減輕消化負擔。
2、吃「五黃」

江浙一帶有端午節吃「五黃」的習俗。五黃指黃瓜、黃鱔、黃魚、高郵的鴨蛋黃、雄黃酒。此外浙北端午節還有吃豆腐的習俗。
3、吃茶蛋

江西南昌地區,端午節要煮茶蛋和鹽水蛋吃。蛋有雞蛋、鴨蛋、鵝蛋。蛋殼塗上紅色,用五顏六色的網袋裝著,掛在小孩子的脖子上,意為祝福孩子逢凶化吉,平安無事。
4、喝雄黃酒

端午飲雄黃酒的習俗,從前在長江流域地區極為盛行。古語曾說 「飲了雄黃酒,病魔都遠走。」 雄黃是一種礦物質,俗稱「雞冠石」,其主要成分是硫化砷,並含有汞,有毒。很多人在端午節飲雄黃酒,但由於雄黃的主要成分是二硫化砷,遇熱後可分解為毒性很強的砒霜,因此不建議內服;一般只是在白酒或自釀的黃酒里加入微量雄黃而成,無純飲的。
一般雄黃酒有殺菌驅蟲解五毒的功效,中醫還用來治皮膚病。未到喝酒年齡的小孩子,大人則給他們的額頭、耳鼻、手足心等處塗抹上雄黃酒,意在消毒防病,蟲豸不叮。

5、吃油糕

端午節當天除了吃粽子,還要吃油糕。油糕要用和好的燙油麵,包上白糖、黃桂、玫瑰、核桃仁、豬油做成的餡,下油鍋炸。表皮鬆泡,餡心甜美,外形美觀。
6、吃大蒜蛋

河南、浙江等省農村每逢端午節這天,家裡的主婦起得特別早,將事先准備好的大蒜和雞蛋放在一起煮,供一家人早餐食用。有的地方,還在煮大蒜和雞蛋時放幾片艾葉。早餐食大蒜、雞蛋、烙油饃,這種食法據說可避「五毒」,有益健康。
7、吃煎堆

福建晉江地區,端午節家家戶戶還要吃「煎堆」。所謂煎堆,就是用麵粉、米粉或番薯粉和其他配料調成濃糊狀,下油鍋煎成一大片。相傳古時閩南一帶在端午節之前是雨季,陰雨連綿不止,民間說天公穿了洞,要「補天」。端午節吃了「煎堆」後雨便止了,人們說把天補好了。這種食俗由此而來。
8、採茶、制涼茶

北方一些地區,喜於端午采嫩樹葉、野菜葉蒸晾,製成茶葉。廣東潮州一帶,人們去郊外山野采草葯,熬涼茶喝。這對健康也有好處。
9、糖棗糯米飯

端午節,納西族要吃糖棗糯米飯。糯米飯能溫補脾肺、補虛寒,而且糯米會有糯米素,含有不少的維生素,大量的磷質、鈣質、鐵質、蛋白質及脂肪,更加會增加人體血液中的血。所以要特別注意,有糖尿病的人不宜進食。
10、吃臊子面

陝西人在端午節當天是一定要吃哨子面的。臊子面是陝西的風味小吃,品種多達數十種,其中以岐山臊子面享譽最盛。臊子面的特點是面條細長,厚薄均勻,臊子鮮香,面湯油光紅潤。而岐山臊子面鄉土風味尤為濃厚,它具有薄、筋、光、汪、酸、辣、香等特色,吃口柔韌滑爽。
11、吃葉子餑

葉子餑,是玉林人的節日食品尤其在端午和重陽這兩節屬必不可少的美食。關於葉子餑的傳說有很多已不可考有一點可以確定的是歷史頗久遠。到了後來葉子餑漸漸演變成玉林當地一種大眾化的地方傳統特色小吃。
12、吃打糕

端午節是吉林省延邊朝鮮族人民隆重的節日。這一天最有代表性的食品是清香的打糕。打糕,就是將艾蒿與糯米飯,放置於獨木鑿成的大木槽里,用長柄木棰打制而成的米糕。這種食品很有民族特色,又可增添節日的氣氛。
13、吃艾饃饃

不少地方過端午節時還用米粉或麵粉發酵與艾蒿一起蒸饃饃。艾中含有多種揮發油,具有芳香氣味,可驅蟲殺菌,對多種細菌及某些皮膚真菌有抑製作用,所以古代在端午除病驅瘟,無論食還是用,艾均必不可少。
14、吃面扇子

甘肅省民勤縣一帶,端午節這天都蒸「面扇子」。面扇子用發面蒸制,呈扇形,有5層。每層撒上碾細的熟胡椒粉,表面捏成各種花紋,染上顏色,十分好看。這種食俗據說是由端午節制扇、賣扇、贈扇的風俗演變而來的。
15、吃薄餅

在溫州地區,端午節家家還有吃薄餅的習俗。薄餅是採用精白麵粉調成糊狀,在又大又平的鐵煎鍋中,烤成一張張形似圓月,薄如絹帛的半透明餅,然後用綠豆芽、韭菜、肉絲、蛋絲、香菇等作餡,捲成圓筒狀,一口咬去,可品嘗到多種味道。
16、吃桃、茄子及菜豆

四川俗傳端午吃桃、茄子及菜豆,猜疑保健、長壽。俗話說:食茄吃到會搖,吃豆吃到老老「。苗栗地區的客家人過端午,同樣吃茄子及長豆、桃李等。但這些食物所象徵的意義則或者南人有別。吃子就算是取其長之意,吃李子則代表子孫繁殖,有人而且認為猜疑抗禦中暑。吃長豆是為不被蛇咬(因長豆形態就像蛇)。吃茄子則可抗禦蚊子咬(茄子客語叫做吊菜」,而咬「,土音為ㄉ一ㄠ」,取其諧音)。
——摘自《中國食品科技網》

7、端午節的習俗和飲食

習俗:

1、扒龍舟

龍舟競渡前,先要請龍、祭神。如廣東龍舟,在端午前要從水下起出,祭過神後,安上龍頭、龍尾,再准備競渡。閩、台則往媽祖廟祭拜。在過去,人們祭祀龍神廟時氣氛很嚴肅,多祈求農業豐收、風調雨順、去邪祟、攘災異、事事如意,也保佑劃船平安。

2、掛艾草與菖蒲

在端午節布置種種可驅邪祛病的花草,來源亦久。最早的如掛艾草於門,《荊楚歲時記》:「采艾以為人,懸門戶上,以禳毒氣。」這是由於艾為重要的葯用植物,又可制艾絨治病,灸穴,又可驅蟲。

3、吃粽子

端午節吃粽子,這是中華民族自古以來的傳統習俗。粽子,屬籺的一種,又稱「角黍」、「粽籺」、"古粽籺"、「筒粽」。其由來已久,花樣繁多。

特色飲食:

1、粽籺

古稱「角黍」,真正有文字記載的粽子見於晉周處的《風土記》;而流傳有序。粽子形狀很多,品種各異,一般還有正三角形、正四角形、尖三角形、方形、長形等各種形狀。由於中國各地風味不同,主要有甜、咸兩種。

2、雄黃酒

午飲雄黃酒的習俗,從前在長江流域地區極為盛行。用研磨成粉末的雄黃泡製的白酒或黃酒。雄黃可以用做解毒劑、殺蟲葯。於是古代人就認為雄黃可以剋制蛇、蠍等百蟲,「善能殺百毒、辟百邪、制蠱毒,人佩之,入山林而虎狼伏,入川水而百毒避」。

3、打糕

端午節是吉林省延邊朝鮮族人民隆重的節日。這一天最有代表性的食品是清香的打糕。打糕,就是將艾蒿與糯米飯,放置於獨木鑿成的大木槽里,用長柄木捶打制而成的米糕。這種食品很有民族特色,又可增添節日的氣氛。

8、端午的飲食習俗有哪些

端午節的飲食習俗 1、吃粽子 端午節為紀念詩人屈原有吃粽子的習慣,現今粽子的種類非常多,口味大不相同,有鮮肉粽、蛋黃粽、蜜棗粽、原味等等。這時,根據實際情況控制粽子的攝入量,不要因為貪美味而傷了身體。同時記得將粽子加熱後再吃

9、中國端午節主要有哪三種飲食習俗

三種知名的端午食品:
1.吃粽子,紀念屈原的殉國;
2.喝雄黃酒以驅魔鬼神;
3.吃茄子和長枝菜豆以求有活力和長壽;

10、端午節的飲食文化有哪些?

 

端午節


 1、吃黃鱔
我國江漢平原每逢端午節時,還必食黃鱔。黃鱔又名鱔魚、長魚等。

 2、吃面扇子
甘肅省民勤縣一帶,端午節這天都蒸「面扇子」。這種食俗據說是由端午節制扇、賣扇、贈扇的風俗演變而來的。

 3、吃茶蛋
江西南昌地區,端午節要煮茶蛋和鹽水蛋吃。蛋有雞蛋、鴨蛋、鵝蛋。蛋殼塗上紅色,用五顏六色的網袋裝著,掛在小孩子的脖子上,意為祝福孩子逢凶化吉,平安無事。

 4、吃黃魚和「白烏龜」
常武地區,端午節中午飯比較豐盛,常武人家過端午節,不論貧富,要買黃魚(石首魚),要吃「白烏龜」。所謂「白烏龜」就是鵝。

 5、吃炒血鴨和釀豆腐
湖南寧遠一帶端午節主要殺鴨慶祝,原因是從清明節一直到端午節這段時間,是水草最豐美的時候,鵝、鴨、田螺等天然食料充足,鴨子個個長得壯實,鴨肉更是皮薄細嫩,這時食用最肥美。

熱點內容
用稱稱嫁妝 發布:2020-09-12 19:11:27 瀏覽:511
五星級婚宴 發布:2020-09-12 17:55:19 瀏覽:511
婚禮樂隊 發布:2020-09-12 20:13:00 瀏覽:510
太廟婚紗 發布:2020-09-12 18:59:26 瀏覽:510
北京攝影婚紗 發布:2020-09-12 17:43:09 瀏覽:509
耍新郎 發布:2020-09-12 20:11:18 瀏覽:508
王子婚紗攝影 發布:2020-09-12 17:52:22 瀏覽:508
外景簡筆畫 發布:2020-09-12 15:57:17 瀏覽:508
拍外景婚紗照 發布:2020-09-12 17:43:26 瀏覽:507
我們結婚了2013 發布:2020-09-12 18:42:33 瀏覽: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