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可不知的清明節祭掃踏青風俗
1、清明掃墓踏青的習俗是怎麼來的
據傳始於古代帝王將相「墓祭」之禮,後來民間亦相仿效,於此日祭祖掃墓,歷代沿襲而成為中華民族一種固定的風俗。本來,寒食節與清明節是兩個不同的節日,到了唐朝,將祭拜掃墓的日子定為寒食節。寒食節正確的日子是在冬至後一百零五天,約在清明前後,因兩者日子相近,所以便將清明與寒食合並為一日。
公歷4月4或5或6日。清明節的時間在仲春與暮春之交,也就是冬至後的第108天。清明最早只是一種節氣的名稱,其變成紀念祖先的節日與寒食節有關,晉文公把寒食節的後一天定為清明節,在山西大部分地區是在清明節前一天過寒食節,榆社縣等地是在清明節前兩天過寒食節,垣曲縣還講究清明節前一天為寒食節、前二天為小寒食。1935年中華民國政府明定4月5日為國定假日清明節,也叫做民族掃墓節。
2、清明節的習俗有哪些?
1、踏青:
又叫春遊。古時叫探春、尋春等。三月清明,春回大地,自然界到處呈現一派生機勃勃的景象,正是郊遊的大好時光。我國民間長期保持著清明踏青的習慣。
2、植樹:
清明前後,春陽照臨,春雨飛灑,種植樹苗成活率高,成長快。因此,自古以來,我國就有清明植樹的習慣。有人還把清明節叫做「植樹節」。植樹風俗一直流傳至今。
3、掃墓:清明祭掃儀式本應親自到塋地去舉行,但由於每家經濟條件和其它條件不一樣,所以祭掃的方式也就有所區別。
4、放風箏:
放風箏也是清明時節人們所喜愛的活動。每逢清明時節,人們不僅白天放,夜間也放。夜裡在風箏下或風穩拉線上掛上一串串彩色的小燈籠,像閃爍的明星,被稱為「神燈」。
(2)不可不知的清明節祭掃踏青風俗擴展資料
節日意義:
清明節的重要性是為了紀念祖先、緬懷親人的節日,這是傳統習俗,同時清明節祭祖也是咱們中華民族追思祖宗的一種美德行為。代表的是現代的人與前輩之間一種和諧的關系,同時也是為了營造人與自然和諧關系氛圍,這同時還是一種熱愛生命的表現。
3、清明節有哪些你不知道的習俗
清明節的習俗有禁火、掃墓,還有踏青、盪鞦韆、清明節掃墓、踢蹴鞠、打馬球、插柳等一系列風俗活動嘞。清明節的傳統節日習俗比較多,其中我認為比較有意義的活動是插柳,也就是種樹的的意思。「清明時節雨紛紛」,說明這個清明前後這個雨水比較多,種樹的話存活率比較高,而且種樹的意義還是比較大的。清明節是一個很好的學習中國古文化、發揚漢文化的機會。
以下內容供參考:網路-清明節
4、關於清明節的習俗10-20
清明節的習俗:
1、去掃墓祭祖
2、可以踏青郊遊
3、參加傳統活動如盪鞦韆、踢蹴鞠、打馬球、插柳等一系列風俗體育活動。
4、可以植樹造林
5、可以朋友聚會
假期變遷
清明節是在仲春與暮春之交,也就是冬至後的108天。掃墓活動通常是在清明節的前10天至後10天。有些地方的掃墓活動長達一個月。
唐代,由於官吏回鄉掃墓,時有耽誤職守的事,唐玄宗頒布政令解決假期的問題。開始規定寒食節放假四天:「(開元)二十四年(736)二月二十一敕:『寒食、清明四日為假。』」(《唐會要》卷八十二),按大歷十二年(777)詔令,唐朝衙門依例放假五天:「自今以後,寒食通清明,休假五日。」。到貞元六年(790),假日加到七天。這樣官員們可以從容地進行掃墓祭奠之事。
由此可見,當時寒食節已經成為唐朝一個很隆重的全國性節日。唐朝王冷然的《寒食篇》說:「秋貴重陽冬貴蠟,不如寒食在春前。」即寒食節的重要程度超過了重陽節和年終蠟祭。
宋代的寒食節也放假七天。北宋龐元英《文昌雜錄》卷一記載:「祠部休假歲凡七十有六日,日、寒食、冬至各七日。」南宋陳元靚《歲時廣記》卷十五引宋呂原明《歲時雜記》說:「清明前二日為寒食節,前後各三日,凡假七日。而民間以一百四日禁火,謂之私寒食,又謂之大寒食。北人皆以此日掃祭先塋,經月不絕,俗有寒食一月節之諺。」
1935年中華民國政府明定4月5日為國定假日清明節。2007年12月7日,國務院第198次常務會議通過了修改《全國年節及紀念日放假辦法》的決定,其中規定「清明節,放假1天(農歷清明當日),2008年,清明節正式成為法定節假日,放假一天。2009年,又改為三天。
5、清明掃墓踏青,這個習俗怎麼來的?
清明節又稱踏青節、行清節、三月節、祭祖節等,清明節是我國傳統節日,與端午節、春節、中秋節並稱為中國四大傳統節日。
1.清明節的來歷
相傳在秦朝的最後一年,劉邦終於擊敗了霸主並贏得了世界。想在父母的墳墓前敬拜,但由於戰爭,找不到父母的墳墓。最後,劉邦從紙袋中取出紙,將其撕成幾小塊,向上帝祈禱。 果然有一片紙片被風吹落在一座墳墓上,劉邦跑過去仔細瞧一瞧模糊的墓碑,果然看到他父母的名字刻在上面。後來,民間的百姓每年的清明節都到祖先的墳墓祭拜,並且用小土塊壓幾張紙片在墳上,表示這座墳墓是有人祭掃的。
2.清明前後種瓜點豆
清明節不僅是祭祖的傳統節日,也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節氣。當清明節到來時,地球呈現出春天和風景的形象。氣溫上升,這是春耕播種的好時機。因此,「清明前後種瓜種豆」。農業諺語「植樹造林,莫過清明」。清明節的習俗豐富而有趣。除了注意禁火掃墓之外,還有一系列的習俗,如踩綠、盪鞦韆、蹴鞠、打馬球和剪柳樹。
3.清明節踏青
三月清明,春回大地。自然界到處呈現一派生機勃勃的景象,正式踏青的大好時光,冬日裡,活動空間狹小逼仄,心靈像一顆裹得嚴嚴實實的繭,難以舒展。當春回大地、萬物復甦,「偷得浮生半日閑」,卸卻一切俗務,攜一家老小或三五好友,去郊野尋覓春天芳蹤。融入自然,看藍天白雲,聞菜花香,聽燕子呢喃,沐浴春光里,徜徉在鄉間的小路上
由此看出,清明節不僅是古代傳承下來祭祖的節日,也是外出踏青的好時光。
6、清明節有哪三個風俗
清明節有哪三個風俗
清明節有哪三個風俗,清明節源自上古時代的信仰與春祭禮俗,歷史悠久,兼具自然與人文兩大內涵,即是自然節氣,也是中國傳統節日。下面一起來看看清明節有哪三個風俗?
清明節有哪三個風俗1一、掃墓祭祖
人們在清明節前後有上墳掃墓祭祖的風俗,以寄託對先人的懷念。
二、踏青
我國民間長期保持著清明踏青的風俗。清明時節,春回大地,自然界到處呈現一派生機勃勃的景象,正是郊遊的大好時光。
三、吃雞蛋
在清明節有食用雞蛋的飲食風俗,起源於先秦時代的一些地方,並且古人認為在清明節的時候吃雞蛋,也就是意味著接下來的一整年都有一個好身體。清明節這天的雞蛋不僅可以吃,還可以拿來玩,主要有兩種雞蛋的玩法,分為畫蛋和雕蛋,而畫的蛋還可以食用,雕的蛋則是拿來賞玩的。
吃雞蛋的意義
在二十四節氣中的「清明」,我國民間有清明節吃雞蛋、碰雞蛋的習俗,每到清明,總有幾個小朋友願意碰雞蛋,碰雞蛋就是將兩個雞蛋對在一起,互相捏,看誰能把對方的雞蛋捏破。
因為不能吃熱食,所以這個游戲成了小朋友們的最愛。倘若要探究清明節里吃雞蛋、撞雞蛋的象徵意義,其中應該還寄寓著人們對於生命、生育的敬畏之情。
吃雞蛋的來源
據相關專家介紹,清明吃雞蛋習俗,已經有幾千年的歷史了。
專家稱,吃雞蛋,是源於古代的上祀節。人們為婚育求子,將各種禽蛋如雞蛋、鴨蛋、鳥蛋等煮熟並塗上各種顏色,稱「五彩蛋」,他們來到河邊把五彩蛋投到河裡,順水沖下,等在下游的人爭撈、剝皮而食,食後便可孕育。
現在清明節吃雞蛋象徵圓圓滿滿。在農村的一些地區,還有兒童之間「撞雞蛋」的習俗。倘若要探究清明節里吃雞蛋、撞雞蛋的象徵意義,其中應該還寄寓著人們對於生命、生育的敬畏與崇信之情。 我國有些地區在清明佳節還有食蛋糕、夾心餅、清明粽、饃糍、清明粑、干粥等多種多樣食品的習俗。
清明節有哪三個風俗2古代歷史清明節來歷
談到清明節,懂得點歷史知識的人都會聯想到歷史人物「介子推」。根據古代歷史記載,在兩千多年以前的春秋時代,晉國公子重耳逃亡在外,生活艱苦,跟隨他的介子推不惜從自己的腿上割下一塊肉讓他充飢。
後來,重耳回到晉國,做了國君(即晉文公,春秋五霸之一〕,大事封賞所有跟隨他流亡在外的隨從,惟獨介子推拒絕接受封賞,他帶了母親隱居綿山,不肯出來。
晉文公無計可施,只好放火燒山,他想,介子推孝順母親,一定會帶著老母出來。誰知這場大火卻把介子推母子燒死了。為了紀念介子推,晉文公下令每年的這一天,禁止生火,家家戶戶只能吃生冷的食物,這就是寒食節的來源,也是清明節的由來。
清明節的踏青習俗:
中華民族自古就有清明踏青的習俗。踏青古時叫探春、尋春等,即為春日郊遊,也稱「踏春」。一般指初春時到郊外散步遊玩。踏青這種節令性的民俗活動,在我國有著悠久的歷史,其源泉是遠古農耕祭祀的迎春習俗,這種農耕祭祀的迎春習俗對後世影響深遠。
清明節兼具節氣與節日兩大內涵,清明節氣在時間和氣象物候特點上為清明踏青習俗的形成提供了重要條件。清明時節,春回大地,自然界到處呈現一派生機勃勃的景象,正是郊遊的大好時光。
人們乃因利趁便,掃墓之餘亦一家老少在山鄉野間游樂一番。
中國民間長期保持著清明踏青的'習慣,踏青習俗由來已久。清明期間正是春風得意、春意盎然的時節,萬物萌動之時,迎春郊遊於野外早就已成為風俗。
清明節有哪三個風俗3清明節來歷
清明節大約始於周朝。相傳周朝的天文學家曾用「土圭」測日影法,確定了二十四節氣,清明也就是其中之一。後來,晉文公重耳為了紀念忠臣介子推,將清明前的第三天定為寒食節。由於清明與寒食節相隔很近,所以清明逐漸融入了寒食祭祖的習俗,而後逐漸發展成今天的清明節。
清明節,又稱踏青節、行清節、三月節、祭祖節等,節期在仲春與暮春之交。清明節是中華民族古老的節日,既是一個掃墓祭祖的肅穆節日,也是人們親近自然、踏青遊玩、享受春天樂趣的歡樂節日。
斗指乙(或太陽黃經達15°)為清明節氣,交節時間在公歷4月5日前後。這一時節,生氣旺盛、陰氣衰退,萬物「吐故納新」,大地呈現春和景明之象,正是郊外踏青春遊與行清墓祭的好時節。清明祭祖節期很長,有10日前8日後及10日前10日後兩種說法,這近20天內均屬清明祭祖節期內。
清明節是傳統的重大春祭節日,掃墓祭祀、緬懷祖先,是中華民族自古以來的優良傳統,不僅有利於弘揚孝道親情、喚醒家族共同記憶,還可促進家族成員乃至民族的凝聚力和認同感。
清明節融匯自然節氣與人文風俗為一體,是天時地利人和的合一,充分體現了中華民族先祖們追求「天、地、人」的和諧合一,講究順應天時地宜、遵循自然規律的思想。
7、清明節的習俗踏青
2021年清明節是2021年4月4日,星期日,農歷二月廿三。
清明節:4月3日至5日放假調休,共3天。
清明節是中華民族古老的節日,既是一個掃墓祭祖的肅穆節日,也是人們親近自然、踏青遊玩、享受春天樂趣的歡樂節日。斗指乙(或太陽黃經達15°)為清明節氣,交節時間在公歷4月5日前後。這一時節,生氣旺盛、陰氣衰退,萬物「吐故納新」,大地呈現春和景明之象,正是郊外踏青春遊與行清墓祭的好時節。清明祭祖節期很長,有10日前8日後及10日前10日後兩種說法,這近20天內均屬清明祭祖節期內。
清明節的由來和傳說
很多傳統節日都和古老的傳說有關系,清明節也是如此,這個節日的由來,可以追溯到春秋時期。相傳春秋晉國時期,晉文公受到迫害,因此在國外四處流浪,而忠臣介子推一直都陪伴在他身邊,吃了不少苦頭。有一次晉文公餓到昏倒,介子推就割下了大腿的肉做成湯給主公吃,救了他一命。後來晉文公重回朝堂,賞賜了很多幫助過他的人,唯獨漏掉了介子推。
介子推不以為意,但是攜老母隱居山野,他離開之後,晉文公回想往事才覺得愧對忠臣,於是帶領部下去找介子推,沒想到苦尋無果。晉文公認為對方是在怨恨自己,於是放火燒山想逼介子推出來,沒想到對方剛正不阿,寧願被火燒死也不出來。他死之後,留下的血書「割肉奉君盡丹心,但願主公常清明。」令晉文公感到後悔,為了紀念他,就把放火燒山這一天定為「寒食節」,下令每年此時百姓只能吃素紀念介子推。這個日子後來逐漸演變成了清明節,成為人們懷念忠烈與祖先的日子。
清明節的習俗
1、掃墓祭祖
清明節作為傳統祭祀節日之一,最主要的形式就是祭祖掃墓。古往今來,我們中國人都有在清明節掃墓的習慣,身在異國他鄉的遊子總會趕在清明節前回到家鄉故土,為祖宗先人掃墓祭祀。在祭祀掃墓時,一般都是先給墳墓鏟除雜草,添加一些新土,然後擺上供品,燃香祭奠,或燒些紙錢,或在樹枝上掛些紙條,舉行簡單的祭祀儀式,比如磕頭、作揖等等,向祖宗先人說一說這一年來家裡發生的大事小情,後來又是如何妥善處理的,讓先人不必惦念牽掛等等,表示對先人的關心和憶念。
根據所在場所的不同,清明祭祖一般分為墓祭和祠堂祭兩種。古代皇帝一般都會建立自己的祖祠,也稱太廟;富貴人家大多也為祖先修築祠堂,可以在祠堂里祭祀;但大多數老百姓還都是以墓祭為主,所以清明祭祀一般被稱為掃墓。
2、燒包袱
清明祭祖本應親自到墓地去舉行,但有些家庭因為一些客觀的原因,無法到墓地祭祀,所以就產生了一種因地制宜的辦法——燒包袱。這是古代北京清明祭祖的主要形式,實在去不了墓地了,就在祠堂或者家宅正房擺設供案,或者到院子外面、家門口、路邊、河邊「燒包袱」,包袱裡面大多也是一些紙錢、冥幣、金銀箔紙疊成的元寶等等。
3、拜「城隍爺」
在明、清、民國時期,老北京就有七八座城隍廟,香火很盛,城隍廟里供的就是「城隍爺」,大家在清明節的時候去城隍廟燒香、祭拜,祈求風調雨順、出入平安等等。
8、清明節的十大習俗,你了解多少?
清明節又稱踏青節、行清節,是中華民族傳統隆重盛大的春祭節日。我國每個節日,都有相應的傳統文化習俗,雖然全國各地的民俗習慣有所差異,但最中心的兩大節令傳統是:一是禮敬祖先,慎終追遠;二是踏青郊遊、親近自然。 其實很多人不清楚,在清明節這一天是有掃墓祭祖、踏青、種樹、蹴鞠、插柳、放風箏、盪鞦韆、蠶花會、拔河、斗雞這十大習俗。而我們各地最主要的習俗有以下三個:
一、掃墓祭祖清明掃墓祭祖,即為“墓祭”,謂之對祖先的“思時之敬”,祭掃祖先是對先人的緬懷方式,其習俗由來久遠。清明節祭祀主要緬懷去世的親人,表達祭祀者的孝道和對先人的思念之情,是禮敬祖先、慎終追遠的一種文化傳統。 掃墓時,人們要攜帶酒食果品、紙錢等物品到墓地,將食物供祭在先人墓前,再將紙錢焚化,現在提倡文明綠色祭祀,便不再焚燒,使用鮮花祭祀同樣表達對親人的思念之情。
二、踏青清明節期間到大自然去欣賞和領略春日景象,郊外遠足,這種踏青也叫春遊。清明節前後,春回大地,掃墓之餘亦一家老少在山鄉野間游樂一番。踏青是清明節習俗的一項重要內容。
有句諺語”清明前後,種瓜點豆“。是因為清明前後,春雨飛灑,植物的成活率高,所以古人也選擇在清明節這天植樹,我國就有清明植樹的習慣流傳至今,也就成為了清明節的一個重要習俗。 更是有人將清明節叫做”植樹節“。
以上三個習俗是小編比較了解的家鄉當地的清明習俗,你們家鄉在清明節會有哪些習俗呢?歡迎大家在評論區留言討論。
9、清明節有哪些習俗
清明節的習俗包括掃墓、踏青、植樹、盪鞦韆、放風箏、插柳/戴柳、射柳、折柳贈別、蹴鞠、殘花會、斗雞、拔河、吃雞蛋、吃發糕、吃青團、兒女親家互送麻糍。
1.掃墓:清明節屬於「祭祖節」,清明掃墓,是表達孝道的重要日子,以祭祀場所的不同,可分為墓祭、祠堂祭。清明節掃墓,一般上午進行,還要攜帶酒食果品,在墓前焚燒紙錢,為墳墓培新土,叩頭拜祭。
2.踏青:又叫春遊,古時叫探春、尋春等。四月清明,春回大地,自然界到處呈現一派生機勃勃的景象,正是郊遊的大好時光,早在先秦時期就已經形成,到了宋代,踏青之風最為盛行,所以中國民間長期保持著清明踏青的習慣。
3.植樹:清明前後,種植樹苗成活率高,成長快,因此自古以來,中國就有清明植樹的習慣,有人還把清明節叫做植樹節,1979年,人大常委會規定,每年三月十二日為我國植樹節。這對動員全國各族人民積極開展綠化祖國活動,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4.盪鞦韆:鞦韆是中國古代北方少數民族創造的一種運動,春秋時期傳入中原地區,漢代以後鞦韆逐漸成為清明、端午等節日進行的民間習俗活動並流傳至今,盪鞦韆不僅可以增進健康,還可以培養勇敢精神,被兒童所喜愛。
5.放風箏:每逢清明時節,人們不僅白天放風箏,夜間也放,夜裡在風箏下或風穩拉線上掛上一串串彩色的小燈籠,像閃爍的明星,被稱為神燈。有的人會把自己所有的災病寫到風箏上,等風箏被放上藍天後,便剪斷牽線,任憑清風把它們送往天涯海角,據說這樣能除病消災,給自己帶來好運。
6.插柳/戴柳:插柳/戴柳習俗包括三種說法,(1)為了紀念「教民稼穡」的農事祖師神農氏的。楊柳具有強大的生命力,俗話說:「有心栽花花不發,無心插柳柳成蔭。」柳條插土就活,插到哪裡,活到哪裡,年年插柳,處處成蔭。(2)插柳還有驅鬼辟邪的說法。我國北方一些地方將清明節、中元節、寒衣節,合稱為「三大鬼節」。因受佛教觀世音手持柳枝蘸水普度眾生的影響,許多人便認為柳條有驅鬼辟邪的作用,把柳枝稱為「鬼怖木」。北魏賈思勰《齊民要術》中寫道:「取楊柳枝著戶上,百鬼不入家。」(3)還為了紀念介子推。介子推為明志守節而焚身於大柳樹下,讓晉文公和群臣百姓痛心不已。第二年,晉文公親率群臣爬上山來祭拜介子推時,發現當年被燒毀的那棵老柳樹居然死而復生。晉文公當下便將老柳樹賜名為「清明柳」,並且當場折下幾枝柳條戴在頭上,以示懷念之情。
7.蹴鞠:起源於戰國時代,鞠是一種皮球,球皮用皮革做成,球內用毛塞緊。蹴鞠,就是用足去踢球。到了漢代,蹴鞠就已經成為一項非常專業化的運動。到了唐宋,蹴鞠的技術有了很大的提高,也成為一種大型活動,宮廷內,有數百人參加。《水滸傳》里的高俅,就是一位蹴鞠高手,正因為他球技高超,才深得宋徽宗賞識,一路平步青雲。同時蹴鞠又是黃帝發明的,最初目的是用來訓練武士。
8.蠶花會:「蠶花會」是蠶鄉一種特有的民俗文化,過去清明節期間,梧桐、烏鎮、崇福、洲泉等地都有此項民俗活動。其中以洲泉的馬鳴廟和青石的雙廟諸的蠶花會最為精彩隆重,有些活動在岸上舉行,有些活動在船上舉行,具有水鄉特色。
9.射柳:是一種練習射箭技巧的游戲,具明朝人的記載就是將鴿子放到葫蘆里,然後將葫蘆高掛於柳樹上,彎弓射中葫蘆鴿子飛出,以飛鴿飛的高度來判定勝負。
10.斗雞:由清明開始,斗到夏至為止,我國最早的斗雞記錄見於左傳。到了唐代,斗雞成風不僅是民間斗雞,連皇上也參與斗雞。
11.拔河:早期叫「牽鉤」「鉤強」,唐朝始叫拔河,它發明於春秋後期開始盛行於軍中,後來流傳於民間,唐玄宗時曾在清明節舉行大規模的拔河比賽,從那時起拔河成為清明習俗的一部分。
12.折柳贈別:楊柳是春天的標志,在春風中搖曳的楊柳,總能給人一種欣欣向榮、朝氣蓬勃的感覺。自漢朝以來,人們就逐漸形成了折柳贈別的習俗,藉此互祝平安,因「柳」與「留」諧音,所以也取戀戀不舍、盡情挽留之意。同時希望離別的親友,到了他鄉也如離枝的柳條,能夠很快地生根發芽,隨處存活,這些都寄託著對親友的美好祝福之情。
13.吃雞蛋:古人將各種禽蛋如雞蛋、鴨蛋、鳥蛋等煮熟後塗上各種顏色,稱為「五彩蛋」,他們把這些五彩蛋投到河水裡,順水沖下,等在下游的人們就爭先搶撈,認為吃了以後,就可以孕育生子。後來人們在清明節時期吃雞蛋,象徵一家團圓,也有民間傳說清明節吃了雞蛋,一整年身體都會好,是一種節日食品。
14.吃發糕,清明時節人們喜歡蒸發糕吃,發糕由黏米碾成米漿蒸熟做成,用來寄託「發財」、「高升」的美好願望。
15.吃青團:青團是江南一帶的小吃,是清明節最有節日特色的食品。它是將一種清明節前後才有的艾草,打出汁拌進糯米粉里,然後做成團子,因為做出的團子呈碧綠色,所以取名青團。
16.兒女親家互送麻糍:在浙江部分地區,至今還保留著兒女親家互送麻糍的習俗。在古代,男女聯姻後,往往還有很長一段時間才會正式嫁娶,也是為了便於雙方互相考察,畢竟結婚是人生的大事。兒女親家互送麻糍,就是在嫁娶前的一種禮儀,男方一般在清明節前給女方送去麻糍,意思就是下一個清明節前就要來迎娶新媳婦過門了。等女兒出嫁後,女方家的父母,又要在清明節前給男方家送去麻糍,意思是祝福小兩口日子過得糯滋滋、甜絲絲,幸福美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