騰沖過年風俗
1、關於騰沖習俗的作文
經典推薦: 中國民風民俗:漢族飲食習俗 在中國古代,在飯、菜的食用上都有嚴格的規定,通過飲食禮儀體現等級區別。如王公貴族講究"牛宜秩,羊宜黍,象直穆,犬宜粱,雁直麥,魚宜漲,凡君子食恆放焉"。而貧民的日常飯食則以豆飯藿羹為主,"民之所食,大抵豆飯藿羹"。有菜餚二十餘種。"凡王之饋,食用六百,膳用六牲,飲用六清,羞用百有二十品,珍用八物,醬用百有二十瓮"。這告訴我們,進獻王者的飲食要符合一定的禮教。《禮記·禮器》曰:"禮有以多為貴者,天子之豆二十有六,諸公十有六,諸侯十有二,上大夫八,下大夫六。"而民間平民的飲食之禮則"鄉飲酒之禮,六十者三豆,七十者四豆,八十者五豆,九十者六豆,所以明養老quot;。鄉飲酒,是鄉人以時會聚飲酒之禮,在這種慶祝會上,最受恭敬的是長者。 禮產生於飲食,同時又嚴格約束飲食活動。不僅講求飲食規格,而且連菜餚的擺投也有規則,《禮記·曲禮》說:"凡進食之禮,左餚右被,食居人之左,羹居人之右。膾炙處外,疏醬處內,蔥片處右,酒漿處右。以脯俗置者,左朐右末。"譯成現代的文字,就是說,凡是陳設便餐,帶骨的菜餚放在左邊,切的純肉放在右邊。乾的食品菜餚靠著人的左手方,羹湯放在靠右手方。細切的和燒烤的肉類放遠些,醋和醬類放在近處。蒸蔥等伴料放在旁邊,酒漿等飲料和羹湯放在同一方向。如果要分陳干肉、牛脯等物,則彎曲的在左,挺直的在右。這套規則在《禮記·少儀》中也有詳細記載。上菜時,要用右手握持,而托捧於左手上;上魚餚時,如果是燒魚,以魚尾向著賓客;冬天魚肚向著賓客的右方,夏大魚脊向賓客的右方。 在用飯過程中,也有一套繁文縟禮。《禮記·曲禮》載:"共食不飽,共飯不擇手,毋搏飯,毋放飯,毋流歌,毋吒食,毋嚙骨。毋反魚肉,毋投與狗骨。毋固獲,毋揚飯,飯黍毋以箸,毋捉羹,毋刺齒。客絮羹,主人辭不能烹。客歉醢,主人辭以簍。濡肉齒決,於內不齒決。毋嘬炙。卒食,客自前跪,撤飯齊以授相者,主人興辭於客,然後客坐。"這段話的大意是講:大家共同吃飯時,不可只 顧自己吃飽。如果和別人一起吃飯,就要檢查手的清潔。不要用手搓飯團,不要把多餘的飯放進鍋中,不要喝得滿嘴淋漓,不要吃得噴噴作聲,不要啃骨頭,不要把咬過的魚肉又放回盤碗里,不要把肉骨頭扔給狗。不要專據食物,也不要簸揚著熱飯,吃黍蒸的飯用手而不用箸,不可以大口囫圇的喝湯,也不要當著主人的面調和菜湯。不要當眾剔牙齒,也不要喝瞻漬的肉醬.如果有客人在調和菜湯,主人就要道歉,說是烹調得不好;如果客人喝到醬類的食品,主人也要道歉,說是備辦的食物不夠。濕軟的肉可以用牙齒咬斷,於肉就得用手分食。吃炙肉個要撮作一把來嚼。吃飯完畢,客人應起身向前收拾桌上盛行瞻債物的碟子交給旁邊伺侯的主人,主人跟著起身,請客人不要勞動,然後,客人再坐下。 宴飲禮儀 作為漢族傳統的古代宴飲禮儀,一般的程序是,主人折柬相邀,到期迎客於門外;客至,互致問候,延入客廳小坐,敬以茶點;導客入席,以左為上,是為首席。席中座次,以左為首座,相對者為二座,首座之下為三座,二座之下為四座。客人坐定,由主人敬酒讓菜,客人以禮相謝。宴畢,導客入客廳小坐,上茶,直至辭別。席間斟酒上菜,也有一定的規程。 現代的標准規程是;斟酒由賓客右側進行,先主賓,後主人;先女賓,後男賓。酒斟分,不得過滿。上菜先冷後熱,熱菜應從主賓對面席位的左側上;上單份菜或配菜席點和小吃先賓後主;上全雞、全鴨、全魚等整形菜,不能把頭尾朝向正主位。 這類宴禮的形成,有比較長的歷史過程,在清未民初,就已有現代所具備的這些程式了。如《民社北平指南》所雲:宴請官長,或初交、或團體,須於大飯館以整桌之席訪之。若知己朋友,則可不拘。屆時,主人必先至以迎客,客至奉茶敬煙,陪座周旋。客齊人席,次序以左為上,右為次,上座之友為三座,次座之右為四座,以下速推。主人與首座相對,舉杯通飲,客人起立舉杯致謝。然後就坐,且餐且飲。菜餚先上冷葷,後上熱革,繼以最貴餚撰。每進一餚。主人必舉杯勸酒、舉模勸食。飯畢略用茶,即向主人致謝而去。
2、傈僳族有什麼傳統節日
1,闊時節
闊時節,時間為每年公歷12月20日。過節期間,有唱歌比賽、射弩比賽、過溜索比賽、上刀山下火海表演和一年一度的「澡塘會」。
2,刀桿節
德宏、騰沖的傈僳族族群眾每年農歷二月十七日過「刀桿節」。分兩天活動,第一天「下火海」,用栗柴燒成一大堆火炭,表演開始,五個人赤腳圍著火炭跳出跳進,然後「打火滾」,即在火炭上翻滾;「洗火臉」,即捧起火炭洗臉;
最後把在火炭里燒燙了的鐵鏈子拿在手裡傳來傳去,叫「拉火鏈」,表演完畢群眾一起跳舞。第二天「上刀山」,把32把磨得鋒利的長刀,橫綁在兩根高4丈的粗栗木桿上成梯子形,頂端有紅旗、鞭炮,在一片鞭炮鑼鼓聲中開始表演。
3,收獲節
收獲節是傈僳族的一個重要節日。每年農歷九至十月,當新谷、玉米開始收獲時,家家戶戶煮酒嘗新。
(2)騰沖過年風俗擴展資料:
傈僳人的待客習俗
傈僳族的傳統住房,原為干欄式的「千腳落地」竹篾房。瀘水一帶的傈僳人,由於受了漢、白等民族的影響,不少人家已蓋起土木建築的房屋。正 中一間堂屋,裡面設有一個火塘,既是燒飯的爐灶,也是取暖、聊天和待客的地方。
傈僳人的烹調,最奇特的是,苦膽竟成了這里的調味品之一。逢年過節,殺豬宰羊之後,必將苦膽留起來,放入鍋中一塊煮肉。久而久之, 如果沒放膽汁煮出來的肉,反而覺得沒有滋味。
傈僳人還喜愛用火燒烤肉食。倘有貴客登門,主人常常升火燒烤乳豬待客。稱吃這種酥嫩鮮香的美味佳餚為「窩奪干蒂哩」,意為如同吃核桃 仁那樣好吃。
3、您好,我去雲南騰沖,第一次去見女方父母,當地風俗怎麼樣?要帶些什麼?急求!感謝!
要衣著得體,既要整潔又不要太花。
要大大方方,既要尊重又不要死板。
不要刻意地去表現自己,很自然地接觸他的家人,人家同意你去家裡,就是說很接受你了。用不著緊張的。
至於帶什麼,最好是土特產方面的,帶些煙酒什麼時候的。
4、雲南風俗文化
一、傣族潑水節
傣族的新年,雲南各地的傣族,都以「潑水」的形式來慶祝,所以傣歷新年,又稱「潑水節」。「潑水節「是雲南少數民族的數百種節日中,影響最廣,規模最大,參加人數最多的節日之一。西雙版納是傣族聚居區,全州各地都有「潑水節」,其中尤以景洪市每年舉辦的「潑水節」規模最大,盛況空前。
「潑水節」一般從傣歷新年的第3天(4月15日)開始。這一天彬彬有禮的傣家兒女,取來清潔的水,用樹枝蘸取,互相潑灑,以示為您洗去一年的塵垢,祝福您在新的一年裡清潔平安。現在的「潑水節「已演化成群眾性的狂歡活動,「水花放,傣家狂」,人們提桶端盆取得水來,見面就迎頭蓋瞼地潑下,一朵朵水花在空中盛開,象徵著占祥、幸福、健康。
二、 彝族火把節
雲南的彝族、白族、納西族、哈尼族、傈僳族、拉祜族、普米族等少數民族都有共同的節日--火把節。彝族火把節人數最多、規模最大、知名度最高。同時也是彝族人民最隆重的節日。
每年農歷6月24日至25日(陽歷7月8日-9日),彝族人民都要穿上節日盛裝,彈著月琴、大三弦,吹著蘆笙來參加火把節。
人們高舉火把匯集在村 頭、寨邊或廣場上,然後在松林、田間賓士,表示驅除蟲害邪惡,以求豐收幸福。每年逢火把節的晚上,從昆明到路南縣石林風景區的中外遊客有數萬人至十幾萬人,每個人手持火把,與彝族人民匯集在石林風景區,把整個大地照得通紅,形成燦爛耀目的火海。為給旅遊者助興,當地政府還在石林風景區組織放禮花,整個夜空五彩繽紛,使觀者目不暇接。
三、白族三月街
雲南大理三月街,相傳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每年農歷三月十五日開始歷時一周左右的三月街,不僅是大理白族人民的物資交流盛會,而且是白族人民一年一度歡聚的節日。三月街每年都按時在蒼山東麓、大理城西舉行。這期間諸商雲集,環貨山積。各族人民都要把好的工藝品、土特產拿到三月街出售,把最優秀的文藝節目搬到三月街上演出,選最好的騎手參加賽馬。
隨著商品經濟發展,三月街的規模越來越大。其內容更加豐富多彩:有二十多個省、市、自治區及幾十個國家的外國友人參加這一盛會,在全國或雲南亦屬少見。
四、哈尼族長街宴
每年農歷12月初(陽歷10月10日左右),是元陽縣俄扎鄉哈播村哈尼族的春節--昂瑪突節。昂瑪突節是哈尼族人民祭護寨神、拜龍求雨的節日。每當節日的頭天,村中龍頭就到村頭的龍樹林中央擺設祭桌,宰殺無雜色毛的龍豬,敬請龍來和大家共度佳節。請龍完畢,龍頭就把龍豬肉切成與全村戶數相等的塊數分給各家各戶吃。
昂瑪突節的第二天,家家戶戶要做黃糯米、三色蛋、豬、雞、魚、鴨肉、牛肉乾巴、麂子乾巴、肉鬆、花生米等近40種哈尼族風味的菜餚,准備好酒,抬到指定的街心擺起來,一家擺一至二桌,家家戶戶桌連桌沿街擺,擺成一條700米多長的街心宴(當地人稱長龍宴或街心酒),這是中國最長的宴席。
(4)騰沖過年風俗擴展資料
雲南各個民族除回族、滿族、水族通用漢語外,其餘都有自己的語言,使用的民族文字共22種。其中,傣族文字語言與泰國有一定的歷史淵源。納西族的東巴文化歷史悠久,東巴文字是迄今還在傳承的象形文字。
雲南有曲藝83種,為全國之冠,其中少數民族曲藝56種,漢族曲藝27種。彝族歌謠據統計有七十二調,大的有梅葛調、青棚調、阿色調等。大理地區白族曲藝發展成熟,產生了三腔、九板、十八調。哈尼族曲藝種有哈巴、臘苔、優歷克等,分布在哈尼族不同的支系民眾中。
傣族神話傳說與古歌謠結合,產生了民間說唱藝術章哈。納西族形成了有故事內容的說唱藝術納西大調,傈僳族曲藝尼丹木刮,佤族曲藝柏巧、嘮瓊嘎卜(木鼓說唱),苗族曲藝然更、巴臘叭,拉祜族曲藝嘎門可等,都有大量的神話傳說曲目,它們與民間歌謠結合,通過原始宗教祭師和歌手的演唱,流行在各民族當中。
參考資料 網路 雲南
5、傈僳族有哪些傳統文化與習俗
節日
傈僳族群眾稱一年一度的年節為「闊時」。怒江地區的傈僳族在新中國成立以前主要以對物候的觀察來決定過年的時間,因此沒有統一、確定的日期,但一般均在夏歷十二月初五至次年正月初十這段時期內,即櫻桃花開季節。年節期間,習慣上都要舂秈米粑和糯玉米粑,並釀制香醇的水酒。為祈求來年風調雨順和糧食豐收,每一家都要將第一臼舂出的秈米粑放少許在桃、梨等果樹上;有的地方在吃飯前先盛一小碗讓狗吃,據說是表示對狗給人世間帶來谷種的回敬。年節的第一天,各地的男女青年都要盛裝打扮,聚集到所屬村寨的公共場所——打場,舉行射弩、跳舞、對歌等活動,這是青年男女互相吐露愛情,定親結友的大好時機。男青年們常以高超的射箭技藝來贏得姑娘們的愛情,有的青年男女則以優美的舞姿和悠揚的歌聲來表達雙方的愛慕之情。一旦彼此有相愛的情意,相互則要以禮品相贈。許多男女青年就是通過這種活動定下終身的。
春節期間,怒江峽谷的傈僳族人民還有「春浴」的風尚。凡沿江兩岸有溫泉的地方,都是人們歡聚沐浴的場所。前往「春浴」的人們,都要帶著年食、行李在離溫泉不遠的地方搭起竹棚,或找岩洞歇息。一般都要在溫泉住上三五天,有的每天洗浴五、六次之多,認為這樣才能消除疾病,增強免疫力,才能有充沛的精力投入新的一年的勞動生產。在六庫附近的溫泉地區,早在一百多年前,就形成了群眾性的「湯泉賽詩會」。屆時,附近十幾里、幾十里的歌手們都要聚會在這里賽詩對歌。人們一面賽詩對歌,一面品嘗各自帶來的美酒佳餚。「闊時節」現已定為怒江州傈僳族共同歡度的一個民族節日,時間為每年公歷12月20日。過節期間,有唱歌比賽、射弩比賽、過溜索比賽、上刀山下火海表演和一年一度的「澡塘會」。
德宏、騰沖的僳僳族群眾每年農歷二月十七日過「刀桿節」。分兩天活動,第一天「下火海」,用栗柴燒成一大堆火炭,表演開始,五個人赤腳圍著火炭跳出跳進,然後「打火滾」,即在火炭上翻滾;「洗火臉」,即捧起火炭洗臉;最後把在火炭里燒燙了的鐵鏈子拿在手裡傳來傳去,叫「拉火鏈」,表演完畢群眾一起跳舞。第二天「上刀山」,把32把磨得鋒利的長刀,橫綁在兩根高4丈的粗栗木桿上成梯子形,頂端有紅旗、鞭炮,在一片鞭炮鑼鼓聲中開始表演。
收獲節也是傈僳族的一個重要節日。每年農歷九至十月,當新谷、玉米開始收獲時,家家戶戶煮酒嘗新。男女老少聚集在村寨廣場,高燒篝火,老人彈琵琶、月琴,邊唱邊跳,講述遠古的歷史;青年男女則圍成圓圈跳集體舞,邊跳邊飲水酒,歌舞達旦,盡歡而散。
作為基督教信徒的部分傈僳族民眾,則要在每年4月過復活節,10月過感恩節,12月過聖誕節。由於受周圍其他民族的影響,靠內地區的傈僳族的節日同附近的漢、彝、白、納西等民族相近。農歷正月過年,人們首先要給耕牛餵食鹽,以表示對耕牛辛勞一年的尊敬。六月過火把節,八月過中秋節[3] 。
婚姻
傈僳族的婚姻和家庭的基本形式是一夫一妻制。
在形式和過程上則具有較為獨特的特點。男女青年婚前享有較大的社交自由,人口較多的村寨,習慣上都要利用新建的空房或修蓋窩棚,為男女青年的社交活動提供方便。男女青年到晚上可以自由到這樣的房內彈弦子、唱調子,鬧到深夜大家都圍火塘而卧。有時,這種社交活動也可在看守莊稼的窩棚里進行。女孩子到十三四歲要行「穿裙禮」,行過穿裙禮後即可參加這種社交活動。
過去通常男女在幼年時,即由父母代為訂婚,有的甚至指腹為婚。聘禮很重。姑舅表優先婚配權也很盛行。傈僳族有句俗語:「樹最大是杉樹,人最大的是舅舅。」因此,形成「有女先問舅」的習慣。今天,傈僳族男女青年婚戀自由,婚姻家庭建立在自由戀愛的基礎上[3] 。
喪葬
傈僳族死後行土葬,非正常死亡者行火葬。老人死後,全村停止勞動二至三天,本村寨居民及家族成員攜帶酒、肉和糧食到死者家中弔唁,並幫忙為死者洗臉、梳頭、換新衣。死者遺體停放家中一二日,長可7天。停放期間,每天要供奉3次,每次飯、肉、冷水各3碗。未埋葬前,村寨的人都要去死者家中為死者跳葬舞(「施勿登」)。
埋葬日期一般選在屬鼠、兔、蛇、猴、雞和豬日埋葬。出殯時,屍體由4個人抬,屍體放在栗樹幹上,男子9根,女子7根。兩個青年在前持刀開路,家屬送喪至半途即返回。村寨和家族都有公共墓地,在公共墓地選一塊平地,挖一墳坑,四周放置木板,屍體即擱置其中,頭部在高處,側卧面向太陽出處,用土填上,不壘墳堆,有些地區受其他民族影響,有開始壘墳的。
墓排列順序,男在左,女在右,按輩次從右向左橫列,後死者亦按輩份依次向後排列。墓形是一頭高而寬、一頭低而窄的長方式,墓之大小視死者年齡老少而定。如死者是男子,埋葬時須將其生前所用砍刀、弩弓、箭包、煙袋等懸掛墓頭為隨葬品;如果是婦女,則將生前所用的織麻工具、麻布掛袋、針線、煮飯用具懸掛墓頭[3] 。
禁忌
傈僳族地區新中國成立以前形成許多習俗禁忌。
例如,傈僳族婦女在懷孕後不能燒帶杈的柴,否則孩子會長兔唇;背柴不能與豬草合背,否則生孩子時會出水;不能吃黃瓜子,否則小孩身上會長花花綠綠的斑點;不能雙腳跨過拴馬的繩子,否則孩子生不出來,等等。由於傈僳族不會計算嬰兒的出生日期,很多孩子都是在田間、地旁出生的。若在家中生產,則一般由產婦的母親來接生,母親年邁或已去世的,由婆婆接生,婆婆不在,就由男方或女方家的姐姐接生。如姐姐也沒有,才在親戚中找合適的老人接生。嬰兒的胎盤被認為是最臟的,要立刻埋到1里以外的地方。
隨著社會的進步、醫療衛生條件的改善,這些禁忌已逐漸失去影響[3] 。
6、保山市哪些傳統節,時間和地點
在保山的節慶習俗的活動中, 可以看到農歷二月初八傈僳族的「刀桿節」 還可以隨群眾一起融入保山端陽趕花街、保山廟會、傣族「潑水節」等,盡情地享受那民族風和民間藝術 帶來的歡暢。
保山端陽趕花街
舉辦時間:每年農歷五月初五
舉辦地點:保山花街
節日介紹:每年端陽,保山端陽花街滿城滿街皆花,群花爭奇斗艷,萬物舉市貿易,匯成南國特有的保山花街。保山人每年端陽節,全城家家戶戶包棕子,祭奠愛國詩人屈原。城內街頭巷尾,各種花、草、鳥、魚、燈、葯材、小吃、土特名產等競相舉市,花卉滿欄,大家聚市觀賞成交,年復一年,規模漸大。端陽趕花街就成了保山人民的傳統節日。
保山廟會
舉辦時間:每年正月
舉辦地點:太保山上玉皇閣等寺廟
節日介紹:雲南保山的廟會五花八門,別有情趣。最盛大的廟會是雲南太保山上玉皇閣、斗姆閣、報恩寺等三十多座寺觀庵館興旺時的西山「聯席會」,一連兩日,香火鼎盛,人潮不息,熱鬧非凡而今雖廟稀會散,但大年初一、初二登太雲南保山卻成了城鄉居民的一種新俗,算是廟會之「余緒」
布朗族「年豬飯」
舉辦時間:每年十冬臘月(過年前後)
舉辦地點:布朗山寨
節日介紹:布朗人殺年豬,吃年豬飯,是布朗族每年慶祝豐收和迎接新年的一個重要儀式,亦是親朋好友們互送祝福和走親串寨的最佳時機。布朗族的年豬飯真可謂是一桌特色大餐:腌菜拌生肉、腌菜拌火燒皮、腌菜拌熟生、五花肉蘸豬血、蒜苗炒瘦肉、蔥姜炒豬肝、炒酸肉、肚肺湯、豆尖豆腐湯,九菜一湯,別具特色。
傈傈族刀桿節
舉辦時間:每年農歷二月初七
舉辦地點:主要舉行於騰沖、龍陵傈僳族聚居區
節日介紹:傈傈族是一個勤勞勇敢的民族,具有豐富的民族文化藝術和獨具特色的傳統節日。節日中最為隆重的當屬「刀桿節」。每年的農歷二月初七晚,傈傈族群眾在刀桿場上燃起一堆熊熊大火,刀桿場上方中央的三崇祖皇廟內掛有明代兵部尚書王驥畫像,設有香台。准備下火海和上刀桿的勇士們就聚在廟里,進行祭拜和回堂活動。
夜幕降臨之際,下火海活動便開始了。上百支點燃的線香密密麻麻地插在地面上,形成一條蜿蜒的火道,這便是香路。勇士們(香通)走出三崇廟,赤足踮腳,靈活敏捷地在香路上闖出一條火路,來到火塘邊。他們赤足跳人火塘,在通紅的炭火里跳躍翻滾,洗火澡,用火炭抹臉,互相傳遞燒得通紅的火鏈,直到把塘中炭火全部踏滅,下火海活動才結束。初八日清早,中午時分,上刀桿活動開始了。人們跳起了熱烈歡快的三弦舞,身著紅色衣褲的勇士們走到刀桿下,進行一系列的祭祀活動,然後由年長者率先,手抓刀鋒赤足踏刃登上刀桿。到頂後,長者把5桿長旗擲於地面,高聲頌祝人畜平安、五穀豐登,下面的人們點燃鞭炮。一時間,鞭炮聲、鼓聲、歌舞聲和歡呼聲齊發,形成驚心動魄的場面。
傈僳族過年風俗「跳嘎」
舉辦時間:每年初一到初五
舉辦地點:傈僳族寨子
節日介紹:跳嘎是猴橋傈僳族人民最隆重的傳統文藝活動。每年農歷正月初一到正月十三是傈僳族人民的過年日,從初一到初五的五天之中,人們白天跳三弦舞,晚上跳嘎,跳得廢寢忘食。此情此景可以說是任何一個民族都無法比擬的跳嘎的動作十分簡單:身體稍斜向著逆時針方向繞圈,左腳向前一步,右腳有節奏的向前踏三次,如此循環。舞蹈雖然簡單,但參加的人非常多,不論老少都能翩翩起舞。跳嘎的嘎
頭有兩個或兩個以上,分別扮演神靈和人群兩種角色,用對
話的形式向人們述說著一個古老的傳說:最後嘎頭根據各家的特點,領唱出各種祈禱祝願的語句。如勞力少的人家,企求好運降臨,祝願今後掙到許多錢財;如有已到婚齡的青年,就祝願早日遇到意中人,和和睦睦過一生……跳嘎這一活動,對研究傈僳族的文化藝術、文化意識的傳承和發展有著重要的價值。
傣族潑水節
舉辦時間:一般在傣歷六月中旬(即農歷清明前後十天左右)
舉辦地點:傣族家家戶戶
節日介紹:潑水節,是傣族人民一個古老的傳統節日。每逢潑水節,兒童們紛紛砍竹作水槍,家家戶戶的門框 窗戶上都貼上各式各樣的剪紙。傣族男女老少則穿上節日的盛裝,成群結隊地上山去採摘野花做花房。中午,婦女則各挑一擔清水潑到佛像身上,為佛洗塵。接著青年男女提著木桶 臉盆,互相追逐,你 我潑,水花飛濺。
犁耙會
舉辦時間:每年農歷正月十五
舉辦地點:河圖鎮哀牢山下大官廟村
節日介紹:農歷正月十五,辛苦勞作了一年的莊稼人鬆鬆坦坦過完了年,就該趕「犁耙會」了。「犁耙會」是莊稼人自己的街子:買的賣的全是農具;買主賣主全是農民。近山挨林的,賣的是犁杖鋤把之類的木具;竹林婆娑的人家,賣的是扁擔囤籮之類的竹器。
道人山上「苤菜會」
舉辦時間:農歷六月二十五
舉辦地點:道人山
節日介紹:道人山上「苤菜會」-雲南保山民族節日,道人山,海拔3566米,雄峙於瀾滄江畔。其巔青峰頂,闊野如坪,密不透風地瘋長著已經瘋長了萬千年的野苤菜.「苤菜會」是雲南保山諸多民俗活動中會期最長的一個「勞動化」的娛情盛會。從火把節到中秋節,幾乎都有各族男女青年在青峰頂上一邊采野蔬以利市,一邊賽山歌以傳情,其古樸淳良之風、天真爛漫之韻,著實讓人神往。
7、僳僳族的風俗習慣
僳僳族的風俗習慣:
闊時節與澡塘賽歌會
僳僳族節日眾多,規模較大的有「闊時節」、「新米節」、「刀桿節」、「火把節」、「收獲節」、「澡塘會」、「拉歌節」、「射弩會」等。 「闊時節」,亦作「盍什節」。「闊時」是僳僳語音譯,「歲首」、「新年」之意。是僳僳族最隆重的傳統節日。因過去多以對物候的觀察來決定日期,故各地沒有統一、確定的節期。一般多在公歷12月下旬至第二年1月舉行。1993年12月,雲南省怒江僳僳族自治州人民政府決定,每年12月20至22日為闊時節,以便讓各地僳僳族同胞能同迎新年,共慶佳節。
節日期間,一般都要釀制水酒、殺雞宰豬、舂粑粑,准備各種豐盛的食品。還要采折與全家男人人數相同的松樹枝插在門口,寓寄祛疾除病,幸福吉祥。同漢族的習俗一樣,除夕之夜要吃團圓飯。即使有人身在他鄉,家人也要為他留出席位、擺設碗筷。有的地方,從除夕開始,禁止到別人家裡去,即使是分了家的父子兄弟也不能往來。直到初三後才解除限制,多數地方從初一開始,人們便聚集在曬場或開闊地,開展對歌、跳舞、盪鞦韆、射弩比賽等豐富多彩的文體娛樂活動。怒江地區的僳僳族同胞有的還要前往瀘水縣登埂澡塘參加「澡塘賽歌會」活動。
有趣的是,過闊時節時,僳僳族同胞誰家舂出的第一塊粑粑都會先拿給狗吃。據說,這是為了感謝狗「給人間帶來糧種」。僳僳族民間流傳著不少狗與糧種的傳說,如其中一則說,古代人類浪費糧食驚人,天神知道後大怒,下令將所有糧食收回天庭。人類面臨滅頂之災。在此危難時刻,一隻狗奮不顧身,順桿爬上天宮偷來糧種,拯救了人類。
刀桿節在僳僳族農歷二月八日,僳僳族農歷二月八日的刀桿節,相傳是紀念一位對僳僳族施以重恩的古代漢族英雄。僳僳族人民把這位英雄獻身的忌日定為自己民族的傳統節日,並用上刀山、下火海等象徵儀式,表達願赴湯蹈火相報的感情。刀桿節這天,幾名健壯男子先表演「蹈火」儀式。他們赤裸雙腳,跳到燒紅的火炭堆里,表演各種絕技。第二天,他們把磨快的36把長刀,刀口向上分別用藤條橫綁在兩根20多米高的木架上,成一刀梯。表演者空手赤足,從快刀刃口攀上頂端,並在桿頂表演各種高難動作。如今,這項驚險的傳統祭奠儀式,已演變為僳僳族好漢表演絕技的體育活動。
「澡塘賽歌會」,又稱「春浴節」,也是僳僳族的傳統節日盛會。現多於僳僳新年的正月舉行。地點在怒江僳僳族自治州首府六庫市以北10餘公里處的登埂、馬掌河等溫泉。屆時,鄰近各縣、區的群眾身著盛裝。攜帶干糧、行李,甚至炊具紛至沓來。平時寂靜的溫泉,此時處處帳篷林立,人頭攢動,歡歌笑語,熱鬧非凡。過去以洗浴治病為中心的春浴節,現在成了人們休閑度假、歌舞狂歡的節日。尤其是風華正茂的年輕人,幾十人一幫、數百人一夥,賽歌、對詩,尋找愛的伴侶,通宵達旦,樂此不疲。
「江沙埋情人」,是雲南省怒江僳僳族自治州福貢縣一帶僳僳族青年的傳統節日娛樂、求偶活動。每年正月初四、初五左右舉行。屆時,男女青年們歡聚怒江河畔,歌舞嬉戲。還要在同伴的幫助下,在沙灘上挖出沙坑,將意中人抬入「埋葬」,並裝出非常悲傷、痛哭流涕的樣子,唱喪歌,跳喪舞。取鬧過後,才將意中人拉出。他們認為,通過這一活動,一來表示戀人間感情的真摯與深厚,二來可以將附在意中人身上的「死神」埋掉,使意中人健康長壽。
「嚼煙與「貼面酒」
僳僳族男女都有嚼煙與飲酒的習俗。客人來了,要敬送煙絲;男女尋求伴侶要丟煙絲盒為信物。可見煙絲在僳僳族人生活中的位置。
嚼煙時,先將煙絲放入口中,然後放點由檳榔根、李子樹皮,栗樹葉一起熬成的黑色膠狀物質和熟石灰慢慢咀嚼。不久,口唇就象抹了椰子紅。如今,一些婦女認為,嚼煙有失大雅,戒煙逐漸成了她們的自覺行為。
「貼面酒」,也叫雙杯酒和同心酒,是僳僳族男女社交場面的一種嬉戲趣鬧的方式。他們常把自己釀的濃度高的酒藏與家中,留作款待客人。至於宴會歌舞較大的場合,則往往飲臨時釀制的水酒,以免喝醉。僳僳族飲酒時所的盛器,較原始的是竹筒,現在有時用陶瓷器皿。飲酒時,主人取一竹筒酒,與客人臉貼臉地一同喝光,不得有酒溢流滴地,否則就要從頭來過。飲「貼面酒」是絕對不避男女之嫌的,夫妻同宴,丈夫與其她女子貼面而飲,妻子也與其他男子來個「雙杯盡」,這都是正常的現象。
初來乍到的外界人,往往被當地人灌得臉熱腹脹,而主人卻若無其事。原來,主客雙方喝「貼面酒」時,主人怕酒溢出,筒口稍向客人方向偏斜,客人怕酒溢出,自然「咕嘟咕嘟」的張嘴迎酒,主人卻少飲了酒量。不過,這種喝酒場面確實奇特難得,常給客人留下美好的印象。
溫泉「春浴」
怒江峽谷的僳僳族人民至今仍保留著「春浴」的風尚。凡沿江兩岸有溫泉的地方,都是人們歡聚沐浴的場所。春節期間,人們帶著年食、行李在離溫泉不遠的地方塔起竹棚,或找岩洞歇宿。在溫泉住上三五天,進行沐浴。溫泉分上池和下池,一般情況下男子在上池,婦女在下池,但距離較遠。有的每天洗五六次,他們認為只有反復洗浴,才能消除疾病,增強免疫力,才能有充沛的精力投入新的一年的勞動生產。在六庫附近的溫泉地區,早在一百多年前,就形成了群眾性的「溫泉賽詩會」。屆時,數公里外的歌手們都要趕來賽歌對詩。每當這個時刻,溫泉附近點點白色的帳篷,日夜不熄的篝火邊擺著甘涼的米酒和香噴噴的年食,歌手們一面吟詩對歌,一面品嘗各自帶來的美酒佳餚。新老歌手們,就是在這種繼承和發揚本民族傳統文化娛樂活動中,為新春佳節增添歡樂氣氛。藉助「春浴」賽詩對歌潛移默化的影響,陶冶人們的高尚情操,培育團結友好的社會風尚。
除此活動外,福貢一帶的僳僳族青年還要舉行「頭頂射雞蛋的」射弩比賽。比賽時,男青年身背箭包,手持弩弓,自己的心上人頭頂扣一碗,碗底上置雞蛋一枚(或頭頂一木碗,碗中盛米、置雞蛋)為靶,站於幾米之外。比賽開始,男青年不慌不忙,拉弦搭箭,扣機擊發,只聽「啪」的一聲,蛋花飛濺,心上人則安然無恙,頓時,場上爆發出一片熱烈的掌聲。這是一項驚心動魄、扣人心弦的比賽,是比技術、賽膽量、見真情的活動。當然,技術不精的小夥子,寧可射不中雞蛋,也不會傷了心上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