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風俗彩禮 » 風俗通引

風俗通引

發布時間: 2022-08-14 07:34:49

1、《風俗通 姓氏篇》的完整內容

《風俗通 姓氏篇》屬於已佚的二十篇之一,至今是無法考證的,所以暫時是沒有完整的內容的。
《風俗通義》原為三十篇,今僅存十篇。蘇頌校定《風俗通義》,從庾仲容《子鈔》、馬總《意林》中輯得原篇目。今據蘇頌題序,於篇名後補出原次序。
《皇霸》第一
《正失》第六
《愆禮》第八
《過譽》第七
《十反》第九
《聲音》第十三
《窮通》第十五
《祀典》第二十
《怪神》第二十一
《山澤》第二十四
已佚的二十篇為:《心政》、《古制》、《陰教》、《辨惑》、《析當》、《恕度》、《嘉號》、《徽稱》、《情遇》、《姓氏》、《諱篇》、《釋忌》、《輯事》、《服妖》、《喪祭》、《宮室》、《市井》、《數紀》、《新秦》、《獄法》。此二十篇次序已無考。

2、「三皇」「五帝」指的是什麼?

三皇五帝分別有以下各種說法:

天皇、地皇、泰皇;出自《史記·秦始皇本紀》

天皇、地皇、人皇;出自《史記·補三皇本紀》

燧人、伏羲、神農;出自《尚書大傳》

伏羲、女媧、神農;出自《春秋運斗樞》

伏羲、神農、黃帝。出自《三字經》

東方天帝太昊伏羲,屬神句芒;南方天帝炎帝神農,屬神祝融;西方天帝少昊金天,屬神蓐收;北方天帝顓頊高陽,屬神玄冥;中央天帝黃帝軒轅,屬神後土。

三皇五帝,並不是真正的帝王,僅太古時期出現的為人類作出卓越貢獻的部落首領或部落聯盟首領,後人追尊他們為「皇」或「帝」。人民則把他們敬為神靈,以各種美麗的神話傳說來宣揚他們的偉大業績。

2.指歷史時期。即「三皇五帝時代」,又稱「上古時代」、「遠古時代」或「神話時代」。也可以簡稱為「三皇五帝」。三皇五帝率領民眾開創了中華上古文明,近現代考古發現了大量與這一時期相對應的龍山文化遺址,證明三皇五帝時期確實存在。

三皇

三皇出自《周禮·春官·外史》:「掌三皇五帝之書。」

通常言古史者,必言「三皇五帝」。「五帝」尚在「三皇」之後,人們多公認「三皇」為中華民族的人文始祖。[1]

「三皇」之名不見於經,組成亦有不同說法,但《尚書大傳》以燧人、伏羲、神農為「三皇」,《風俗通引》、《白虎通義》、《古史考》等古籍亦持此說。[1]「三皇」按照流傳最廣的是:伏羲(天皇)、神農(地皇)、少典(人皇)。

但是根據典籍記載眾說紛紜,並無定論。

《史記·秦始皇本紀》說,天皇、地皇、泰皇為三皇。《太平御覽》卷七十八引《春秋緯》提出天皇、地皇、人皇為三皇的另一種看法,似乎泰皇即人皇。《鶡冠子·泰鴻》:「 泰皇 問 泰一 曰:『天、地、人事,三者孰急?』」《史記·秦始皇本紀》:「古有 天皇 ,有 地皇 ,有 泰皇 , 泰皇最貴。」 司馬貞索隱:「按, 天皇、地皇之下即雲泰皇 ,當人皇也。而《封禪書》雲『昔者 太帝 使 素女 鼓瑟而悲』,蓋三皇已前稱 泰皇 。一雲 泰皇 , 太昊 也。」[2]在公元前221年(秦始皇26年)李斯說古代有三皇,其中泰皇最貴。泰皇,較後的書稱為人皇,即傳說中的太昊伏羲。[3]

《帝王世紀》以伏羲、神農、黃帝為三皇。《三字經》:自羲農,至黃帝。號三皇,居上世。(伏羲、神農、黃帝)

《通鑒外紀》又以伏羲、神農、共工為三皇。

《運斗樞》、《元命苞》等書載:三皇為伏羲、神農外,還有建立婚姻制度造人的女媧。漢朝的《緯書》中稱三皇為天皇、地皇、人皇,奉為三位天神。後來在道教中又將三皇分初、中、後三組:初三皇具人形;中三皇則人面蛇身或龍身;後三皇中的後天皇人首龍身,即伏羲,後地皇人首蛇身,即女媧,後人皇牛首人身,即神農。

3、天皇地皇人皇分別都是哪三位?

天皇地皇人皇分別都是:伏羲(天皇)、神農(地皇)、燧人(人皇)。

伏羲生於隴西成紀(今甘肅省天水市秦安縣隴城),古史小說中,說他當過部落首領,立都:鳳城,年號:羅奉。

炎帝是中國上古時期姜姓部落的首領尊稱,號神農氏,又號魁隗氏、連山氏、列山氏,別號朱襄。

燧人氏,燧明國人,風姓,名允婼;華夏族人,五氏之一。燧人氏鑽木取火,成為中國古代人工取火的發明者,教人熟食,結束了遠古人類茹毛飲血的歷史,開創了中國火文明,被後世奉為「火祖」。

(3)風俗通引擴展資料:

三皇出自《周禮·春官·外史》:「掌三皇五帝之書。」通常言古史者,必言「三皇五帝」。「五帝」尚在「三皇」之後,人們多公認「三皇」為中華民族的人文始祖。

「三皇」之名不見於經,組成亦有不同說法,但《尚書大傳》以燧人、伏羲、神農為「三皇」,《風俗通引》、《白虎通義》、《古史考》等古籍亦持此說。

4、三皇五帝是指什麼

三皇五帝,是歷史神話人物「三皇」與「五帝」的合稱。原始意義上的三皇是指遠古三皇(天皇氏、地皇氏、人皇氏),後增補伏羲氏等作為「三皇」。原始意義上的五帝是指遠古五方上帝,後增補公孫軒轅等五位上古部落首領作為「五帝」。[1][2][3]

後期增補的後三皇五帝在不同著作中分別有不同的說法:

三皇:

燧人、伏羲、神農,出自《尚書大傳》;

伏羲、女媧、神農,出自《春秋運斗樞》;

伏羲、祝融、神農,出自《風俗通義》;

伏羲、神農、黃帝,出自《三字經》;

有巢氏、燧人氏、知生氏,出自《莊子》、《綱鑒易知錄》。

五帝:

太昊、炎帝、黃帝、少昊、顓頊,出自《呂氏春秋》;

黃帝、顓頊、帝嚳、堯、舜,出自《大戴禮記》;

黃帝、少昊、顓頊、帝嚳、堯,出自《資治通鑒外紀》。

三皇
三皇,天皇、地皇、泰皇之名號,現存文字記載最早見於《史記·秦始皇本紀》。《河圖括地象》:「天地初立,有天皇氏,澹泊自然,與(北)極同道」。天地初開便有天皇,且與北極同道,其身份極崇高。《路史》:「前天皇、前地皇、前人皇之事太過久古,杳杳冥冥,所謂事有不可盡究,物有不可臆言。」後著作在原始意義上的遠古三皇基礎上增補了前後三皇,故有前三皇、中三皇、後三皇之分,合為九皇。
前天皇、地皇、人皇
前天皇、前地皇、前人皇之事太過久古,杳杳冥冥,所謂「事有不可盡究,物有不可臆言」(語出《路史》),書傳記載畢竟有限,前三皇年代何久,姓名何謂,治國何如皆不可考也。唯三皇之號曰天皇曰地皇曰人皇久而不失。《潛夫論·五德志》:「聞古有天皇、地皇、人皇,以為或及此謂,亦不敢明。」《路史》:前天皇、前地皇、前人皇之事太過久古,杳杳冥冥,所謂「事有不可盡究,物有不可臆言」。「天皇地皇人皇開治各二萬八千歲」。(語出《三皇經》,《路史》引)[4]
中天皇
史書上說盤古開天闢地後第一代天下君主中天皇君天皇氏,兄弟十三人,號曰天靈,其中一人發明了數字,繼而又發明了天干、地支,為人推為皇。發明數字:零、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廿、卅、卌、百、千、萬。發明天干:閼逢、旃蒙、柔兆、強圉、著雍、屠維、上章、重光、玄黓、昭陽。發明地支:攝提格、單閼、執徐、大荒落、敦牂、協洽、涒灘、作噩、閹茂、大淵獻、困頓、赤奮若。[4] 其餘兄弟十二人帶領部眾各佔一方,立國稱皇,各傳國一萬八千年。天皇氏姓望,名獲,字文生;別號天靈、防五、天霧、天尊、元始天王。歲紀攝提,以木德王天下。天皇氏繼盤古氏以治,其繼盤古治所在良渚古城中的莫角山台址上。共在位一千八百年,在位年代:前9684----前7884年。《易緯通卦驗補遺》:「天皇氏之先,與乾曜合德」。案:此言天皇氏祖先與日、月、五星(七曜)合德,即其身份極為崇高。《河圖》:「五龍見教,天皇被跡。」榮氏注曰:「五龍治在五方,為五方神。」天皇氏為龍祖、五龍之首,後世子孫以「龍」為圖騰。關於天皇氏的名諱:「粵有天皇,是曰天靈,望獲強尊。」——羅泌《路史·前紀二·天皇紀》。《帝王世紀》中也對此有描述。天地開辟,有天皇氏、地皇氏、人皇氏。《三皇本紀》:天地初立,有天皇氏,木德王,歲起攝提。[4] [5] [6]

中地皇
世代傳世數萬年之後是中地皇君。「天皇氏逸地皇氏作,出於雄耳龍門之岳。」(《路史》引《遁甲開山圖》)[4]
中人皇
世代傳世數萬年後是中人皇君。「地皇氏逸,於有人皇九男相像其身九章。」(《路史》引《洛書》)。人皇之時,分治九州乃是上古大九州,亦即全球。[4]
後天皇
唐代司馬貞寫了《三皇本紀》以補全《史記》,增補了伏羲、女媧、神農等諸位上古時期神話傳說人物與部落首領的歷史。中人皇氏之後,歷經五龍紀、攝提紀、合雒紀、連通紀、敘命紀、循蜚紀、因提紀、禪通紀、疏仡紀。禪通紀始於伏羲,疏仡紀始於黃帝。而在伏羲之前的因提紀,其中一位被後世尊為後天皇,即是燧人氏。[4]
後人皇
燧人氏之後,又歷經幾世,有伏羲、女媧氏,有聖德,為後人皇。[4]
《周禮·春官·外史》:「掌三皇五帝之書。」通常言古史者,必言「三皇五帝」。「五帝」尚在「三皇」之後,人們多公認「三皇」為中華民族的人文始祖。[7]

三皇
「三皇」之名不見於經,組成亦有不同說法,但《尚書大傳》以燧人、伏羲、神農為「三皇」,《風俗通引》、《白虎通義》、《古史考》等古籍亦持此說。[7] 「三皇」按照流傳最廣的是:伏羲(天皇)、神農(地皇)、少典(人皇)。

5、求三黃五帝都是哪幾位

三皇,指燧人(燧皇)、伏羲(羲皇)、神農(農皇);五帝,指黃帝、顓頊、帝嚳、堯、舜。至於五位古帝,說法也各異。一般認為是:黃帝、顓頊、帝嚳、堯、舜。
「三皇」之名不見於經,組成亦有不同說法,但《尚書大傳》以燧人、伏羲、神農為「三皇」,《風俗通引》、《白虎通義》、《古史考》等古籍亦持此說。「三皇」按照流傳最廣的道教文化來說也是:燧人(燧皇)、伏羲(羲皇)、神農(農皇),但由最多人民接受並熟知的是伏羲(天皇)、神農(地皇)、黃帝(人皇)
五帝,主要有三種說法,一說指黃帝、顓頊、帝嚳、堯、舜。第二種說法指大皞(伏羲)、炎帝、黃帝、少皞(少昊)、顓頊。第三種說法指少昊(皞)、顓頊、高辛(帝嚳)、堯、舜。秦國原有四帝(白帝、青帝、黃帝、炎帝)崇拜,加上黑帝為五帝。

6、中國古代的三皇五帝分別是誰?

三皇五帝,是歷史神話人物「三皇」與「五帝」的合稱。三皇,原指遠古三皇,後增補伏羲等人;五帝,原指五方上帝,後增補五位上古部落首領。三皇:天皇、地皇、泰皇。五帝:黃帝、顓頊、帝嚳、堯、舜。

三皇:天皇、地皇、泰皇。後期著作在原始意義上的遠古三皇基礎上增補了前後三皇,故有前三皇、中三皇、後三皇之分,合為九皇。後期增補的後三皇五帝在不同著作中分別有不同的說法。

「帝」原指五方上帝,戰國後(有說是兩漢)才附以人間歷史人物之名替入。人間的「五帝」一詞在《孟子》時尚未出現,書中只提到「三王五霸」。《荀子》中才有「五帝」一詞排在「三王」前,但無人名。

黃帝(軒轅)、青帝(伏羲)、赤帝又叫炎帝(神農)、白帝(少昊)、黑帝(顓頊),(五方上帝)。至於五位古帝,說法也各異。一般認為是黃帝、顓頊、帝嚳、堯、舜。

(6)風俗通引擴展資料

「三皇說」所指諸人,是中國祖先處於史前各個不同文化階段的象徵。燧人、包羲(伏羲)分別代表蒙昧時期的低級、中級、高級三個階段;神農代表野蠻時代的低級階段;女媧則是更早的創世紀式的神人,在神話中又和伏羲結合創造人類。

「五帝說」所指諸人,主要是父系家長制的部落聯盟鼎盛時期及其解體時實行軍事民主制時期的一些君王或軍事首長人物。

部落世系:天皇氏(別號天靈、防五、天霧,前70732—前68932年在位。天皇氏為創世大神盤古氏之子,地皇氏之父,開天闢地之後的首位中國部落首領(按照另一種說法,天皇氏即伏羲氏。與人皇媧皇氏、地皇神農氏(即炎帝)並稱為「三皇」。這也是「三皇」的其中一種說法)。

地皇氏(前68932—前67132年在位,定都於熊耳龍門之山嶽(即今河南省洛陽市熊耳山、龍門山一帶),傳說地皇氏為盤古氏之孫、天皇氏之子,人皇氏之父。一說地皇氏即神農氏,與天皇伏羲氏、人皇女媧氏並稱為「三皇」)。

人皇氏(又號居方氏,前67132—前51532年在位,定都於今山東省日照市(即山東省日照市東港區兩城鎮遺址),人皇氏為地皇氏之子,提挺氏之父。一說人皇氏即女媧氏,與天皇伏羲氏、地皇神農氏並稱為「三皇」)。

7、中國古代神話傳說中的三皇五帝是誰?

伏羲、神農、女媧被人稱作三皇,五帝指白帝、青帝、黃帝、炎帝、黑帝。

三皇五帝,是歷史神話人物「三皇」與「五帝」的合稱。三皇,原指遠古三皇,後增補伏羲等人;五帝,原指五方上帝,後增補五位上古部落首領。中華文明自古就有三皇五帝之說,如《史記·秦始皇本紀》中李斯說:「古有天皇、地皇、泰皇。」

三皇的稱號由來已久,伏羲等人只是繼承了遠古三皇的稱號,最早的天皇時代距今已有大約三百多萬年,最晚的泰皇(也就是人皇)距今也有大約三十萬年。唐代司馬貞寫了《三皇本紀》以補全《史記》,增補了伏羲、女媧、神農等諸位上古時期神話傳說人物與部落首領的歷史。

(7)風俗通引擴展資料:

五方天神合稱為五帝的神話。東漢王逸注《楚辭·惜誦》中的「五帝」為五方神,即東方太昊、南方炎帝、西方少皞、北方顓頊、中央黃帝;而唐賈公彥疏《周禮·天官》「祀五帝」,為東方青帝靈威仰、南方赤帝赤熛怒、中央黃帝含樞紐、西方白帝白招拒、北方黑帝汁先紀。

據傳秦國原有四帝(白帝、青帝、黃帝、炎帝)崇拜,加上黑帝為五帝。按呂不韋十二紀的提法,五帝是主管四方、四時和五行之神。黃帝居中,具土德;大皞居東方,具木德,主春,亦稱春帝。

炎帝居南方,具火德,主夏,亦稱炎帝;少皞居西方,具金德,主秋,亦稱白帝;顓頊居北方,具水德,主冬,亦稱黑帝。

8、三皇五帝是指誰,具體什麼年代或什麼時期?

三皇五帝是原始部族時期人物。

是指原始部族時期歷史人物。又稱「上古時代」、「遠古時代」或「神話時代」。

最流行說法為三皇,指燧人(燧皇)、伏羲(羲皇)、神農(農皇);五帝,指黃帝、顓頊、帝嚳、堯、舜。

三皇五帝,並不是真正的帝王,指的是原始社會中後期出現的為人類作出卓越貢獻的部落首領或部落聯盟首領,後人追尊他們為「皇」或「帝」。道教則把他們奉為神靈,以各種美麗的神話傳說來宣揚他們的偉大業績。
出自《周禮·春官·外史》:「掌三皇五帝之書。」

三皇

通常言古史者,必言「三皇五帝」。「五帝」尚在「三皇」之後,人們多公認「三皇」為中華民族的人文始祖。
「三皇」之名不見於經,組成亦有不同說法,但《尚書大傳》以燧人、伏羲、神農為「三皇」,《風俗通引》、《白虎通義》、《古史考》等古籍亦持此說。[1] 「三皇」按照流傳最廣的道教文化來說也是:燧人(燧皇)、伏羲(羲皇)、神農(農皇),但由最多人民接受並熟知的是伏羲(天皇)、神農(地皇)、黃帝(人皇)
但是根據典籍記載眾說紛紜,並無定論。
《史記·秦始皇本紀》說,天皇、地皇、泰皇為三皇。《太平御覽》卷七十八引《春秋緯》提出天皇、地皇、人皇為三皇的另一種看法,似乎泰皇即人皇。
《帝王世紀》以伏羲、神農、黃帝為三皇。《三字經》:自羲農,至黃帝。號三皇,居上世。(伏羲、神農、黃帝)
《通鑒外紀》又以伏羲、神農、共工為三皇。
《運斗樞》、《元命苞》等書載:三皇為伏羲、神農外,還有建立婚姻制度造人的女媧。漢朝的《緯書》中稱三皇為天皇、地皇、人皇,奉為三位天神。後來在道教中又將三皇分初、中、後三組:初三皇具人形;中三皇則人面蛇身或龍身;後三皇中的後天皇人首龍身,即伏羲,後地皇人首蛇身,即女媧,後人皇牛首人身,即神農。

至於五位古帝,說法也各異。一般認為是:黃帝、顓頊、帝嚳、堯、舜。少昊

五帝,主要有三種說法,一說指黃帝、顓頊、帝嚳、堯、舜。第二種說法指大皞(伏羲)、炎帝、黃帝、少皞(少昊)、顓頊。第三種說法指少昊(皞)、顓頊、高辛(帝嚳)、堯、舜。秦國原有四帝(白帝、青帝、黃帝、炎帝)崇拜,加上黑帝為五帝。
《世本》、《大戴禮記》、《史記·五帝本紀》列黃帝、顓頊、帝嚳、堯、舜為五帝。
《禮記·月令》以大皞(伏羲)、炎帝、黃帝、少皞(少昊)、顓頊為五帝。
《尚書序》、《帝王世紀》則視少昊(皞)、顓頊、高辛(帝嚳)、堯、舜為五帝。
此外,又有把五方天神合稱為五帝的神話。東漢王逸注《楚辭·惜誦》中的「五帝」為五方神,即東方太昊、南方炎帝、西方少皞、北方顓頊、中央黃帝;而唐賈公彥疏《周禮·天官》「祀五帝」,為東方青帝靈威仰、南方赤帝赤熛怒、中央黃帝含樞紐、西方白帝白招拒、北方黑帝汁先紀。
秦國原有四帝(白帝、青帝、黃帝、炎帝)崇拜,加上黑帝為五帝。按呂不韋十二紀的提法,五帝是主管四方、四時和五行之神。黃帝居中,具土德;大皞居東方,具木德,主春,亦稱春帝;炎帝居南方,具火德,主夏,亦稱炎帝;少皞居西方,具金德,主秋,亦稱白帝;顓頊居北方,具水德,主冬,亦稱黑帝。(《呂氏春秋·召類》)三皇五帝究竟指誰?對於五帝,則一般採取《史記·五帝本紀》的說法。

9、常說的三皇五帝是哪三皇哪五帝

「三皇」之名不見於經,組成亦有不同說法,但《尚書大傳》以燧人、伏羲、神農為「三皇」,《風俗通引》、《白虎通義》、《古史考》等古籍亦持此說。「三皇」按照流傳最廣的是:伏羲(天皇)、神農(地皇)、黃帝(人皇)。
至於五位古帝,說法也各異。一般認為是顓頊、帝嚳、堯、舜、大禹。
《世本》、《大戴禮記》、《史記·五帝本紀》列黃帝、顓頊、帝嚳、堯、舜為五帝。
《禮記·月令》以大皞(伏羲)、炎帝、黃帝、少皞(少昊)、顓頊為五帝。
《尚書序》、《帝王世紀》則視少昊(皞)、顓頊、高辛(帝嚳)、堯、舜為五帝。

熱點內容
用稱稱嫁妝 發布:2020-09-12 19:11:27 瀏覽:511
五星級婚宴 發布:2020-09-12 17:55:19 瀏覽:511
婚禮樂隊 發布:2020-09-12 20:13:00 瀏覽:510
太廟婚紗 發布:2020-09-12 18:59:26 瀏覽:510
北京攝影婚紗 發布:2020-09-12 17:43:09 瀏覽:509
耍新郎 發布:2020-09-12 20:11:18 瀏覽:508
王子婚紗攝影 發布:2020-09-12 17:52:22 瀏覽:508
外景簡筆畫 發布:2020-09-12 15:57:17 瀏覽:508
拍外景婚紗照 發布:2020-09-12 17:43:26 瀏覽:507
我們結婚了2013 發布:2020-09-12 18:42:33 瀏覽: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