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俗很漏圖片
1、關於春節習俗的圖片『?
貼對聯
團圓飯
掃塵土
2、清明節習俗資料,附上圖片
1、祭祖
清明節是中華民族的春祭大節,與春祭相對應的是重陽節的秋祭。清明掃墓,即為「墓祭」,謂之對祖先的「思時之敬」,其習俗由來已久。
2、踏青
清明節期間到大自然去欣賞和領略春日景象,郊外遠足,這種踏青也叫春遊,古代叫探春、尋春。其含義,就是腳踏青草,在郊野遊玩,觀賞春色。
3、插柳
清明節是楊柳發芽抽綠的時間,民間有折柳、戴柳、插柳的習俗。人們踏青時順手摺下幾枝柳條,可拿在手中把玩,也可編成帽子戴在頭上,也可帶回家插在門楣、屋檐上。
4、拔河
拔河,早期叫「牽鉤」「鉤強」,唐朝始叫「拔河」。它發明於春秋後期,開始盛行於軍中,後來流傳於民間。唐玄宗時曾在清明時舉行大規模的拔河比賽,從那時起,拔河成為清明習俗的一部分。
5、植樹
清明前後,春陽照臨,春陽照臨,春雨飛灑,種植樹苗成活率高,成長快。因此,自古以來,我國就有清明植樹的習慣。有人還把清明節叫作「植樹節」。植樹風俗一直流傳至今。
6、放風箏
放風箏是清明節人們最喜愛的活動之一。古人相信若某人生病可將其病況寫或畫於扎制的風箏上,用線系著風箏在空中放飛,讓它飛至高空就拉線剪斷,疾病災難便會隨著風箏一起飛走。後來,風箏亦逐漸發展成廣為流行的郊遊娛樂活動。
7、盪鞦韆
鞦韆最早叫"千秋",盪鞦韆是中國古代清明節習俗,樹椏枝為架,拴上綵帶,後為用兩根繩索加上踏板的鞦韆不僅可以增進健康,而且可以培養勇敢精神,至今為人們特別是兒童所喜愛。
8、射柳
射柳是一種練習射箭技巧的游戲。據明朝人的記載,射柳就是將鴿子放在葫蘆里,然後將葫蘆高掛於柳樹上,彎弓射中葫蘆,鴿子飛出,以飛鴿飛的高度來判定勝負。
9、蹴鞠
蹴鞠,就是現在足球的前身,球皮是用皮革做成,球內用毛塞緊。相傳蹴鞠早於商代已有,戰國時期流入民間,至漢代更成了軍中用以練身習武,並列於兵書。
3、我國各民族的風俗習慣圖片
納西族風俗習慣——納西族建築
納西族民間住房,在明清時還普遍是井乾式「木楞房」,用圓木縱橫相架,層面高至七八尺,即加緣行,覆之以板,石壓其上。在木楞房的正房(祖房)中,有一個高出地面的灶台稱為「格古魯」,中間為火唐塘,安上大型鐵制三角架,用來燒水,烤火和安鍋做飯,會客、用餐和老人就寢均在這個灶台上。火塘兩邊鋪木板,右是主位,左是客位,不能相混。
麗江壩區,尤其是大研古城內,納西民居則普遍是土木結構的瓦屋樓房。建築平面結構大多是「三房一照壁」,富裕人家也有「四合五天井」的布局。納西族的「三房一照壁」正房較高,主要供老人居住,兩側廂房略低,由下輩居住,再加上正房對面一堵照壁,看上去主次分明,布局協調。天井供生活之用,多用磚石鋪成,常以花草美化。如有臨街的房屋,多被辟為鋪面,主人自己經營,或轉租他人經營。屋基採用石頭砌成,牆用土坯砌起,有的四角用磚修飾,上段則用木板圍封,屋架強化穿斗功能,增強了搞震能力,使房房具有「牆倒屋不塌」的特點。屋面都用筒板瓦覆蓋,前後出檐,人字面坡交接處裝飾「垂魚」。
4、民風民俗的圖片
<
5、《清明上河圖》的相關資料
流傳疑點研究:(疑點數,全篇統一排序,下同。)既然張擇端當時已是一位宮廷畫院中出名畫師,為什麼《宣和畫譜》卻又不予記載?
《宣和畫譜》,20卷,成書於宣和二年(1120年),書中收錄了從魏晉至北宋的畫家231人,作品總計6396件。然而《宣和畫譜》中,卻沒有張擇端。致使後人對張擇端的生平業績知之甚少,若不是後來張著在《清明上河圖》的題跋中極其簡單地介紹了張擇端,《清明上河圖》這一舉世名畫的作者是誰都將成為千古之謎。
關於《宣和畫譜》不記載張氏這一疑點,現在有兩種說法:
一種說法是認為「張擇端的姓名未見於北宋後期成書的《宣和畫譜》,有人推測說,可能他進入畫院時間較晚,編著者還來不及將其收編書中」(摘引自《中華文苑》宗山撰寫的「《清明上河圖》中的細節」一文)。此外有文章稱,張擇端「宣和年間(公元1119一1125年)為宮廷翰林待詔」〔1〕,如果張擇端從任宮廷翰林待詔開始創作《清明上河圖》,那麼,他畫好《清明上河圖》最早也應該是在1122年左右,此時,《宣和畫譜》早已編完兩年了。假設張擇端出名晚,其他畫作,如《西湖爭標圖》、《西湖春曉圖》、《南屏晚鍾圖》也完成的較晚,如果是這樣,《宣和畫譜》上沒有介紹張擇端的資料,也還算說的過去。
另一種說法是:蔡京有意不把張擇端編入《宣和畫譜》。筆者整理了四點有關情況:
●《清明上河圖》完成時間是在「政、宣間」,即公元1111—1125年。「據元代楊准跋雲:『卷前有徽廟標題』,李東陽題雲:『卷首有佑陵瘦筋五字簽及雙龍小印』, 可證畫題由宋徽宗趙佶欽定並親書,此畫亦應作於徽宗政、宣間」(摘引自盧賢生:稀世瑰寶《清明上河圖》,以下摘引此文時,用上標 〔2〕 表示。)。
●《宣和畫譜》和《宣和書譜》是姊妹篇,作者不詳,學術界有人認為作者是趙佶,也有人認為是由蔡京、米芾所編。然就書中內容和文風考察,似應是在宋徽宗的授意和參與下,由官方組織人力,集體編寫而成。
● 蔡京(1047—1126)在徽宗時,崇寧元年(1102年)為右僕射,後任太師,以恢復新法為名,排除異己。工書法,字勢豪鍵,自成一格。(摘引自《辭海》)
● 《清明上河圖》這一畫史魂寶問世八百多年來,雖為歷代達官貴人、文人墨客和收藏者乃至當代人所傾倒,但都感到對作者情況知之甚少而遺憾,有人也做過一些探討。其中,有人對《宣和畫譜》的主編蔡京進行了質疑。認為「《宣和畫譜》亦不載張擇端畫名,疑有別由。如陸完跋曰:『宣和書畫譜之作,專於蔡京』,京以權奸排除異己,因此《畫譜》不載張氏,猶《書譜》不載蘇黃。此說甚是」。(摘引自2002.11.20《河南網路美術館》「張擇端《清明上河圖》」一文。以下摘引此文時,用上標 〔3〕 表示。)
由於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具體完成時間不詳,這兩種說法都各有道理,筆者認為古人陸完早在1524年就探討過,認為過在蔡京專權。如果說「不載在世畫家」也說不通,蘇軾是1101年卒、黃庭堅是1105年卒。在這點上,僅以奸臣專權而泛指蔡京,也有點冤枉他。結合第一疑點研究,筆者認為宣和書畫、譜不載他們三人,可能與徽宗是當時的書、畫大家又是當朝皇帝,不好過高評說蘇、黃、張有關。從這個角度看「蔡京有意不載」的觀點可信度更大些。
2、 1127年(靖康二年四月),《清明上河圖》一出宮門後,流入北京民間。靖康元年閏十一月(1126年冬),金兵南下攻破東京(今開封)。於次年(1127年)四月,金貴族進行了大肆搶掠、搜刮。據《宋史》卷二十三記載:靖康二年(1127年)「夏四月庚申(庚申為「干支」記日法,表示月內的那一天),金人以帝及皇後、皇太子北歸。凡法駕、鹵簿,皇後以下車輅、鹵簿,冠服、禮器、法物,大樂、教坊樂器,祭器、八寶、九鼎、圭璧,渾天儀、銅人、刻漏,古器、景靈宮供器,太清樓秘閣三館書、天下州府圖及官吏、內人、內侍、技藝、工匠、娼優,府庫畜積,為之一空。」 其中,金人部隊中的一些將領和各級軍官趁著兵荒馬亂之際大肆搜刮。所以,也有為數不少的珍寶,落入他們的私囊。宋宮舊藏《清明上河圖》就是這樣被人帶到金國的中都(北京),但是並沒有進入金國皇宮,而是成為了私人收藏品。此前,都說是1126年《清明上河圖》流入民間,宋史明確記載是靖康二年(公元1127年)夏四月。
第二亇流傳疑點:自靖康二年(1127年)夏四月一一1186年之前的近60年裡,《清明上河圖》在北京的哪些人手中保存?這一疑點很有可能成為《清明上河圖》流傳中的難解之迷了。
3、1186年(金國記元:大定丙午年),張著為《清明上河圖》首次題跋。
張著於大定丙午(1186年)清明後一日為《清明上河圖》寫了跋,其題跋的全文是:「翰林張擇端字正道,東武人也。幼讀書,游學於京師,後習繪事,本工其界畫,尤嗜於舟車、市橋、郭徑,別成家數也。按向氏圖畫記雲:『《西湖爭標圖》、《清明上河圖》選入神品,』藏者宜寶之。大定丙午清明後一日燕山張著跋」(摘自《中國書畫報》劉正先生撰文:『《清明上河圖》流傳軼事』。 以下凡再摘引此文時,用上標 〔4〕 表示。筆者按:『向氏圖畫記』應是『向氏評論圖畫記』)。張著的這一題跋雖簡單,但功不可沒,其重要功績是使這一畫壇魂寶的作者之名留傳下來。
第三亇疑點:張著是不是北宋遺民?
楊新先生說:「 … 張著、張公葯、酈權、王磵、張世積等,都是北宋滅亡後留下的遺民。他們展視此圖,緬懷故國,昔日繁華今成瓦礫,感概系之,題詩以詠。」(摘自楊新先生撰寫的「走進國寶 • 清明上河圖四齣五進宮門——千年公案」一文。以下凡再摘引此文時,用上標 〔5〕 表示),劉正先生稱:「以後有所謂『亡金諸老』等人的跋、詠為證,得知北宋滅亡後畫卷流傳在北方…」〔4〕。
筆者認為張著在《清明上河圖》研究中應佔有一席之地,對於他的情況能查到的應盡量澄淸,筆者澄清他是否為「北宋滅亡後留下的遺民」或者說是否為五個「亡金諸老」之一,用了不少時間,在研究中還是有作用的。
《辭海》上說:「遺民」指「劫後殘留之民」,「也指易代後不仕新朝之人」。按這兩個定義,筆者認為張著本人不應是「北宋滅亡後留下的遺民」,也不是「易代後不仕新朝之人」。其理由是 「張著是金時人,泰和五年(1205年)授監御府書畫,… 」(摘自:浙江大學藝術系 黃鼎《鑒定常識》一文,此文載於《世紀新藝術網》),如果按張著在1205年授監御府書畫一職時,至少要在80歲以上,否則,在北宋滅亡時(1126年),他還未出生。所以張著本人不應是「北宋滅亡後留下的遺民」(不能排除其長輩不是「遺民」),另外從「也指易代後不仕新朝之人」看,張著也不夠北宋遺民的資格。因筆者未見到過張著是否還有表示遺民的題詠,故僅為質疑。
第四亇疑點猜想:關於張著、張公葯、酈權、王磵、張世積等五人在何處或何人手中看到的《清明上河圖》?
這一疑點首先提出並公諸於報端的是故宮博物院前付院長、研究員楊欣先生,過去人們只知這五人是第一批題跋、詠詩之人。提出張著等五人在那兒見到《清明上河圖》的疑點本身就很重要?它會引導人們去探討、推理乃至猜想。筆者就是接著楊新先生提出的疑點後,用設問和推理的方法進行了探討。
人們不禁要問張著為什麼要題跋?而跋的內容為什麼專門介紹張擇端?
從北宋滅亡到張著題跋時,已經過去了60年之久,他為什麼要費那麼大的勁去找資料?《宣和畫譜》他能否見到還是亇問題,就是見到也沒有《清明上河圖》的作者介紹,很可能張著花費了很多時間之後,最後才在《向氏評論圖畫記》這本書中查到了《清明上河圖》的作者,只有完成這樣的查找准備後,才能寫出這種內容的跋來。如果是在朋友處看到這幅畫,最多隻是欣賞一下,即使是題跋也只能寫出贊賞之語,而不會為別人之畫找這么大的麻煩,查證《清明上河圖》的作者。人們自然會問,一般情況下,什麼人才會這么做?筆者認為,除非是這本畫卷的持有者。此外,從張著在題跋19年後,授金國「監(通『鑒』字)御府書畫」一職來看,他在題跋時,應該即通書畫、又懂鑒定、也應兼愛好與收藏於一身。
《清明上河圖》諸多題跋中,就有一個這樣的例子:陸完曾是《清明上河圖》的持有者,他很可能還想多知道一些張擇端的情況,就查了宋代編寫的相關書籍,但在《宣和畫譜》中硬是沒查到,故在跋中懷疑是蔡京有意不寫張氏。即陸完題了:『宣和書畫譜之作,專於蔡京』)。這是持有者查證《清明上河圖》作者的一有力佐證。張著很可能也是這樣,才有第一個民間持有者(當時他還未做官)張著介紹作者之跋,也才會讓張公葯、酈權、王磵、張世積這四位名不見經傳的「亡金諸老」提跋、詠詩。據此,筆者大膽猜測:當時《清明上河圖》的持有者應為張著。
6、中秋的習俗(最好帶圖片)
現在中秋節的「節味兒」到底在哪兒?除了在購買月餅時我們內心會感受到節日的「氣氛」外,我們還能從哪裡尋找到中秋節的蹤跡。中秋節當天我們都會干什麼?逛街、陪父母、旅遊還是獨自宅在家?在此,帶你一起尋找我國中秋節的民俗活動……
1
吃月餅
《洛中記聞》記載,唐僖宗在中秋節吃月餅,感覺味道極美,便命御膳房用紅綾包裹月餅賞賜給新科進士們。這可能是我們能夠看到的最早關於月餅的記載。到了宋代,月餅有「荷葉」、「金花」、「芙蓉」等雅稱,其製作方法也更加精緻。詩人蘇東坡有詩稱贊說:「小餅如嚼月,中有酥與飴。」酥是油酥,飴就是糖,其味道甜脆香美可想而知。
2
賞月
賞月來源於祭月,嚴肅的祭祀變成了輕松的歡娛。民間中秋賞月活動約始魏晉時期,但未成習俗。到了唐代,中秋賞月、玩月頗為盛行,許多詩人的名篇中都有詠月的詩句。待到宋時,形成了以賞月活動為中心的中秋民俗節日,正式定為中秋節。與唐人不同,宋人賞月更多的是感物傷懷,常以陰晴圓缺,喻人情事態,即使中秋之夜,明月的清光也掩飾不住宋人的傷感。但對宋人來說,中秋還有另外一種形態,即中秋是世俗歡愉的節日:「中秋節前,諸店皆賣新酒,貴家結飾台榭,民家爭占酒樓玩月,笙歌遠聞千里,嬉戲連坐至曉」。宋代的中秋夜是不眠之夜,夜市通宵營業,玩月遊人,達旦不絕。
3
祭月
在古代有「秋暮夕月」的習俗。夕月,即祭拜月神。設大香案,擺上月餅、西瓜、蘋果、紅棗、李子、葡萄等祭品,其中月餅和西瓜是絕對不能少的,西瓜還要切成蓮花狀。
在月下,將月亮神像放在月亮的那個方向,紅燭高燃,全家人依次拜祭月亮,然後由當家主婦切開團圓月餅。切的人預先算好全家共有多少人,在家的,在外地的,都要算在一起,不能切多也不能切少,大小要一樣。
4
燃燈
中秋夜燈內燃燭用繩系於竹竿上,高懸於瓦檐或露台上,或用小燈砌成字形或種種形狀,掛於家屋高處,俗稱「樹中秋」或「豎中秋」。富貴之家所懸之燈,高可數丈,家人聚於燈下歡飲為樂,平常百姓則豎一旗桿,燈籠兩個,也自取其樂。滿城燈火不啻琉璃世界。看來從古至今中秋燃燈之俗其規模似乎僅次於元宵燈節。
5
觀潮
「定知玉兔十分圓,已作霜風九月寒。寄語重門休上鑰,夜潮留向月中看。」這是宋代大詩人蘇軾寫的《八月十五日看潮》詩。在古代,浙江一帶除中秋賞月外,觀潮可謂是又一中秋盛事。中秋觀潮的風俗由來已久,早在漢代枚乘的《七發》賦中就有了相當詳盡的記述。漢代以後,中秋觀潮之風更盛。明朱廷煥《增補武林舊事》和宋吳自牧《夢粱錄》也有觀潮記載。這兩書所記述的觀潮盛況,說明在宋代中秋觀潮之事達到了巔峰。
6
玩兔兒爺
兔兒爺是中秋節期間,給孩子們玩耍娛樂的一種泥塑玩具。其形狀是人形而有兔嘴兔耳。頭上豎兩只長耳朵,嘴是三瓣的兔子嘴,其他地方跟人沒什麼區別。現在尋常市面上已見不到兔兒爺的蹤影,只是作為民俗文物在民俗博物館之類的地方展覽,或者在工藝品商店裡出售。年輕人對它所知不多,而老人提起它來就津津樂道。
7
走月
中秋節之夜還有一大特色賞月活動叫「走月」。皎潔的月光下,人們衣著華美,三五結伴,或遊街市,或泛舟秦淮河,或登樓觀賞月華,談笑風生。明代南京建有望月樓、玩月橋,清代獅子山下有朝月樓,都是遊人「走月」時的賞月勝地;而解放後建的莫愁湖公園之抱月樓,則成了市民賞月的新景點。舊時南京人「走月」還有一種特殊的祈盼之舉:凡沒生兒子的已婚婦女,要去游夫子廟,隨後再跨過一座橋,相傳即可有「夢熊之喜」(意生男孩)。
8
偷蔥偷菜
相傳未婚少女如果在中秋夜偷得別家菜圃中的蔬菜或蔥,就表示她將來會遇到一個如意郎。台灣有句俗語「偷著蔥,嫁好郎;偷著菜,嫁好婿」指的就是這一習俗。
9
吃鴨、螺和芋頭
我國西南的仫佬族講究在這一天買餅子,殺鴨子。南京的桂花鴨、鹹水鴨、樟茶鴨也往往在這個時候賣得很旺。如果你什麼都沒找到,拎一隻北京烤鴨回家吃,估計味道也不賴。 民間認為,中秋田螺,可以明目。後經查,螺肉所含的維生素A是眼睛視色素的重要物質,可見此說法言之有理。但為什麼一定要在中秋節食之呢?有人指出,中秋前後,是田螺空懷的時候,腹內無小螺,因此,肉質特別肥美。如今在廣州民間,不少家庭在中秋期間都有炒田螺的習慣。
0
飲桂花酒
每逢中秋之夜,人們仰望著明月,聞著陣陣桂香,遙想吳剛砍桂,喝一杯桂花蜜酒,歡慶合家甜甜蜜蜜,歡聚一堂,已成為節日的享受。桂花不僅可供觀賞,而且還有食用價值。屈原的《九歌》中,便有「援驥斗兮酌桂漿」、「奠桂兮椒漿」的詩句。可見我國飲桂花釀酒的年代,已是相當久遠了。但到了現在,人們多是拿紅酒代替了。(綜合)
7、關於春節習俗的圖片『
春節是中國民間最隆重、最熱鬧的節日,由上古時代歲首祈年祭祀演變而來。新春賀歲圍繞祭祝祈年為中心,以除舊布新、迎禧接福、拜神祭祖、祈求豐年等活動形式展開,喜慶氣氛濃郁,內容豐富多彩,凝聚著中華文明的傳統文化精華。
我國過年歷史悠久,在傳承發展中已形成了一些較為固定的習俗,有許多還相傳至今,如辦年貨、掃塵、貼年紅、團年飯、守歲、壓歲錢、拜歲、拜年、舞龍舞獅、拜神祭祖、燒炮竹、燒煙花、摜春盛、年例、祈福、逛廟會、上燈酒、賞花燈等習俗。傳統節日儀式與相關習俗活動,是節日元素的重要內容,承載著豐富多彩的節日文化內涵。
8、臘八節有哪些習俗?
民間歌謠唱:「小孩小孩你別饞,過了臘八就是年。臘八粥,吃幾天,瀝瀝拉拉二十三。」那你知道臘八節的由來和風俗習慣有哪些嗎?下面來為你解答。
圖片來源:攝圖網
臘八節的由來
古代十二月祭祀「眾神」叫臘,因此農歷十二月叫臘月。直到南北朝時,才將農歷十二月初八固定為「臘八節」。臘月初八這一天,舊俗要喝臘八粥。傳說釋迦牟尼在這一天得道成佛,因此寺院每逢這一天煮粥供佛,以後民間相沿成俗,直至今日。關於臘八節的由來,民間有很多傳說,下面來為你介紹。
由來一,驅逐惡鬼。傳說上古時代有惡鬼,專門出來驚嚇孩子。古代人們普遍害怕鬼神,認為大人小孩中風得病、身體不好都是由於疫鬼作祟。這些惡鬼天不怕地不怕,單怕赤(紅)豆,故有「赤豆打鬼」的說法。所以,在臘月初八這一天以紅小豆、赤小豆熬粥,以祛疫迎祥。
由來二,臘八節也叫佛成道節,相傳,佛祖釋迦摩尼就是在這一天成佛的。佛祖原先在深山修行,靜坐六年,餓得骨瘦如柴,正准備放棄,正巧碰到一個牧羊女,送了他食物,他吃完盤腿坐在菩提下,在十二月初八這天終於悟道成佛。
由來三,臘八節是為了紀念岳飛,當年岳飛抗金於朱仙鎮,正是寒冬臘月之際,軍隊缺衣少食,百姓紛紛送粥救濟,岳家軍飽餐一頓千家粥,結果大勝,此日正是臘月初八。人們為了紀念岳飛,每到臘月初八就以雜糧豆果煮粥,最終成為了民俗。
由來四,與明太祖朱元璋有關,元末明初,朱元璋落難在牢監里受苦,當時正值寒天,又冷又餓的朱元璋竟然從監牢的老鼠洞刨找出一些紅豆、大米、紅棗等七八種五穀雜糧。朱元璋便把這些東西熬成了粥,因那天正是臘月初八,朱元璋便美名其曰這鍋雜糧粥為臘八粥。美美地享受了一頓。後來朱元璋平定天下,坐北朝南做了皇帝,為了紀念在監牢中那個特殊的日子,他於是把這一天定為臘八節,把自己那天吃的雜糧粥正式命名為臘八粥。
臘八節的風俗習慣
祭祀
臘八本來就是祭祀的日子,一些地方至今還保留著這樣的習俗。祭祀的對象包括:先嗇神神農、司嗇神後稷、農神田官之神、郵表畦神、開路、劃疆界之人、貓虎神、坊神、水庸神、昆蟲神等。唐宋後來又融入了拜祭佛祖的成分,佛教習慣在這天祭佛。
臘八粥
臘八這天我國一些地方有喝臘八粥(即是吃臘八粥)的習俗,臘八粥也叫七寶五味粥。我國喝臘八粥的歷史,已有一千多年。最早開始於宋代。每逢臘八這一天,不論是朝廷、官府、寺院還是黎民百姓家都要做臘八粥。到了清朝,喝臘八粥的風俗更是盛行。在宮廷,皇帝、皇後、皇子等都要向文武大臣、侍從宮女賜臘八粥,並向各個寺院發放米、果等供僧侶食用。在民間,家家戶戶也要做臘八粥,祭祀祖先;同時,合家團聚在一起食用,饋贈親朋好友。
煮「五豆」
有些地方過臘八煮粥,不稱「臘八粥」,而叫做煮「五豆」,有的在臘八當天煮,有的在臘月初五就煮了,還要用面捏些「雀兒頭」,和米、豆(五種豆子)同煮。
臘八醋
臘八醋,傳統臘八節習俗。在中國北方地區有在臘八這天用醋泡大蒜的習俗,名「臘八醋」。臘八醋,要泡到大年初一,初一吃餃子,要吃素餃子,取一年素素凈凈之意,蘸臘八醋吃,別有一番滋味是。「臘八醋」不僅味道醇正,而且久放不壞。
臘八蒜
中國北方一到臘月初八,過年的氣氛一天賽過一天,華北大部分地區在臘月初八這天有用醋泡蒜的習俗,叫臘八蒜。 臘八蒜就是在陰歷臘月初八的這天來泡製蒜,是北方,尤其是華北地區的一個習俗。其材料就是醋和大蒜瓣兒。
吃冰
臘八前一天,人們一般用鋼盆舀水結冰,等到了臘八節就脫盆冰並把冰敲成碎塊。據說這天的冰很神奇,吃了它在以後一年不會肚子疼。
臘八豆腐
臘八豆腐是安徽省黟縣地區民間傳統小吃之一,節日食俗。在春節前夕的臘月初八,家家戶戶都要曬制豆腐,民間將這種曬制的豆腐,便稱作「臘八豆腐」。
臘八面
臘八面,即臘八節的節令食品。傳統麵食,流行於陝西關中地區,在陝西省渭北一帶的澄城地區,臘八節一般是不喝粥的,每年的農歷臘月初八早上,家家戶戶都要吃碗臘八面。
麥仁飯
西寧臘八節並不喝粥,而是吃麥仁飯。臘月初七晚上將新碾的麥仁,與牛羊肉同煮,加上青鹽、姜皮、花椒、草果、苗香等佐料,經一夜文火煮熬。青海傳說中說,農歷十二月八日是釋迦牟尼的成道之日,成道前有牧羊女獻乳糜,用香谷及果實造粥供佛,那粥就是麥仁粥,成了後來青海的「臘八粥」。後人根據這種做法,在青海人的飲食里造了這味飲食。也開始在餐館里流行。
臘八飯
河南人吃臘八飯,是小米、綠豆、豇豆、麥仁、花生、紅棗、玉米特等多種原料配合煮成,熟後加些紅糖、核桃仁,粥稠味香,喻意來年五穀豐登。
過了臘八就是年,想要獲得新一年的好運氣,不妨通過【紫微流年運勢】來達成吧!這里有最全的運勢分析和為你量身打造的助運提醒,助你趨吉避凶,掌握好運關鍵!
END
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