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園的風俗
1、西北地區過春節有那些風俗?
1、蘭州社火
蘭州社火可以說是西北地區所特有的風俗習慣,在過年的時候,西北地區的人常喜歡圍在一起載歌載舞歡度新年,這些人的手裡常常拿著鮮亮的火把來,代表著自己對於來年的期盼,以及對於過去一年的總結。人們歡聚在一起唱歌跳舞的時候,也代表著對於未來的期盼。
在這一天幾乎每一個人都會去到街上來,跟隨大隊伍一起玩弄社火,如果在這一天少男少女互相看中了對方,可以直接表白,將會得到大眾的祝福。
2、清掃房屋
西北地區尤其是在甘肅的大部分地區都喜歡在過年的時候清掃房屋,在大年三十的時候,每一個人都會將自己的房子打掃得乾乾凈凈,來迎接新春的到來,甘肅人往往認為過年的那一天就是新春的起始,所以並不會將清掃工作留到大年初一來做。
如果在過年的這一天去別人家做做客,還會發現大部分的人都在做清掃工作,不把家裡搞得乾乾凈凈是不會來迎接新年的,其實部分甘肅人可能家庭條件並不好,但是還是會做一次全家大掃除。
3、送財神
在西北很多地方的農村,一直都有送財神的年俗。初一起床出門就要看財神方位,選擇走向,根據天乾地支,確定喜神、財神、貴神的所在方位。據說,初一一出門,就要朝財神、喜神方向走,就能發財,一年都會遇到喜事、吉利的事。
4、舟曲迎婆婆
舟曲迎婆婆「正月十九迎婆婆」(舟曲稱聖母娘娘為婆婆)是舟曲縣遺留下來的一種帶有濃厚地方色彩的民俗活動,是整個正月活動的高潮,猶如舟曲縣的狂歡節。
距今已有五百年的歷史,在其發展、演變的過程中吸收了藏傳佛教、道教的精華,神職功能不斷膨脹,從以前單一的迎生送子、求兒求女擴展到今天保佑一方平安、祈福禳災的民俗活動。
5、 初五:破五——山西中部年文化[祁縣春節民俗]
今天是破五,意思過了今天過年中所忌諱都破了,生產開始正常,清晨鳴炮慶祝,但這一天也是忌諱最嚴的一天,呆家裡不作事更不能出門。今天也是過年敬香供神最後一天,晨、午、晚每次都要鳴炮。
破五不僅是祁縣和晉中一帶風俗,在山西大多地方都有相似風俗,有著深厚的傳統文化,在中華文化是個亮點。
2、開封民風民俗資料
我想下面的資料夠你寫的了:
廟會
一年一度的東京禹王大廟會是展示開封民間藝術的大舞台,也是品嘗開封風味小吃的好去處1993年,開封恢復了「東京禹王大廟會」這一傳統的民俗文化活動,深受廣大市民的歡迎。廟會期間不僅有民間祭祀活動,而且還有舞獅、盤鼓、旱船、踩高蹺、吹嗩吶、豫劇、京劇等豐富多彩的民間藝術表演及風味小吃、旅遊商品展賣活動。
燈會
開封的元宵燈會自宋代以來綿延千年。古都燈會繼承了歷史傳統,不斷發揚光大。燈會種類繁多,設計新奇,規模宏大。每當元宵之夜,市內造型各異的彩燈比比皆是。整個古城火樹銀花,璀璨奪目。一年一度的燈會,常常吸引大批中外遊人前來觀賞。每年的元宵燈會讓人充分領略「火樹銀花不夜天」的絢爛風姿。
鳥市
養鳥是七朝古都開封的風俗,是其他古都都所不及的特點。追溯汴京鳥市的歷史,在《東京夢華錄》中就有記載。從開封養鳥人家留下來的古董上,還可以看出在明代開封的養鳥、買鳥又有了新的發展。到了清代,開封的養鳥達到鼎盛時期,鳥市就在大相國寺。近年來在汴京公園西側自發形成的汴京鳥市,是我市一個獨特的景觀。
菊花
早在北宋時期就盛極一時,明清時代養菊之風更為盛行,已有近千年的栽培歷史,品種繁多近千餘種,有菊城之稱。深秋時節,滿城金菊盛開,遊人絡繹不絕,形成了傳統的菊花花會。
夜市
開封夜市久負盛名,早在北宋時期,東京夜市便處處皆是,熱鬧非凡。今日開封,每當夜幕降臨,遍布大街小巷的夜市便開始緊張的忙碌。那盞盞燈光,此起彼伏的叫賣聲,熙來攘往的人流,看上去分外熱鬧。位於市中心的鼓樓夜市規模最大,品種最多。這里的風味小吃,調制精,風味雅,深受中外賓客的喜愛。炒涼粉、杏仁茶還曾遠涉重洋,赴新加坡表演,廣受當地媒體和賓客的贊譽。如今,逛夜市、品小吃、體味古都民俗風情,已成為游開封的一大樂事。
風箏
三月春風放風箏,是開封市民家家戶戶喜愛的活動。開封風箏歷史悠久,花樣繁多,製作考究。每到春季,古城上空風箏紛飛,爭奇斗艷。民間藝人製作的工藝風箏、微型風箏,是中外風箏愛好者收藏欣賞的佳品。近年來,開封先後承辦了全國第二屆風箏比賽和國際風箏會,使這一傳統的民俗活動不斷發揚光大。
斗雞
斗雞是開封人喜愛的一項民間傳統博戲活動。斗雞比賽勇猛激烈,精彩有趣。斗雞的選擇、飼養、調教、訓練都有一套嚴格、科學的方法,極富樂趣。近年來,開封飼養斗雞的居民逐年增多,開封斗雞協會每逢旅遊文化節日都要舉行斗雞比賽,引得中外賓客競相觀看,場面十分熱鬧。
盤鼓
過春節,逢節慶,打盤鼓,是開封傳統的民間文化活動。開封盤鼓節奏性強,套路多變,氣勢恢宏,深受廣大市民和中外遊人的喜愛。目前,開封有盤鼓隊30餘支,每逢元旦、春節、國慶和文化節、菊花花會、廟會都要舉行盤鼓表演和比賽。那隆隆的盤鼓聲,豪放的擊鼓英姿,促人精神振奮。開封盤鼓隊曾赴日本、香港表演,廣受贊譽
3、什麼是山水田園詩?
山水田園詩,古代漢族詩歌之一。源於南北朝的謝靈運和晉代陶淵明,以唐代王維、孟浩然為代表。這類詩以描寫自然風光、農村景物以及安逸恬淡的隱居生活見長。詩境雋永優美,風格恬靜淡雅,語言清麗洗練,多用白描手法。
來歷:
陶淵明等詩人形成東晉田園詩派,謝靈運、謝朓等詩人形成南朝山水詩派,王維、孟浩然等詩人形成盛唐山水田園詩派。詩人們以山水田園為審美對象,把細膩的筆觸投向靜謐的山林,悠閑的田野,創造出一種田園牧歌式的生活,藉以表達對現實的不滿,對寧靜平和生活的嚮往。[1] [2]
發展歷史:
萌芽階段
《詩經》和《楚辭》作為秦漢前漢族詩歌的兩座高峰,雖有大量自然景象描寫,如「關睢」、「桃花」(《詩經》)「薄荷」「摯鳥」(楚辭)等,它們或者是作為比興之媒介,或是作為比德之物,本身並不具審美的價值。諸如:「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裊裊兮秋風,洞庭波兮木葉下」這樣的寫景佳句,也只是作為人事活動的一種背景而出現,起得是藝術媒介的作用,自身還不是一種獨立的審美對象。在《詩經》、《楚辭》所經歷的漫長年代,還沒有出現一首專門描寫自然山水為主要內容的詩篇。兩漢數百年,樂府五言詩,特別是鋪采摛文的辭賦,已有了較多的自然風光描寫。只是漢末建安時期,曹操寫了一首《觀滄海》,這才算是曲終奏雅,為漢以前詩壇獻上了唯一的一首完整的山水樂章。魏晉之前,漢族詩歌的內容都是與人本身有關的生存、慾望、政治、戰爭等等,自然風光還是未被人識的一塊天然璞玉。
出現的時代
真正將自然山水作為一種獨立的審美對象,詩人以自然山水為題材寫詩,則始於魏晉六朝,是有深刻的歷史文化原因的。
魏晉六朝,一個干戈紛擾,政治紊亂,經學衰落,玄學盛行,思想開放,人性覺醒的時代,走馬燈似的王朝更迭和殺奪,人命危淺、朝不得夕的恐怖和悲哀,使得許多具有覺醒意識的詩人,包括公卿身份的詩人,產生了「膏火白煎熬,多財為患害,布衣可終身,寵祿焉足賴」這樣的認識。他們為了全身遠禍,不得不離開動盪的政治,藏身匿跡於山泉林木之間,希企逸隱之風一時大熾。魏末晉初詩壇,山水詩已逐漸增多,在嵇康、張華、左思、郭璞等人的詩篇中,便出現了「白雲停陰岡,丹葩曜陽林。石泉漱瓊瑤,纖鱗亦浮沉。(左思《拈隱詩》)。山水詩又經過了五言詩的曲折經歷,到了晉宋時代,終以陶淵明、謝靈運這兩位大詩人的出現,而在詩國確立了自己的地位。
盛世時期
山水詩形成以後,雖然它在不斷尋求外部空間的開拓和內部體制的完善,從而在各個不同時代,而有了新的風貌和姿態,但是,道釋玄禪的人生情趣和藝術精神,卻始終貫穿於山水詩的發展中。隨著唐詩繁榮局面的到來,山水詩出現了麗日經天的壯觀。王維與孟浩然等繼承了陶淵明、謝靈運山水詩傳統,形成了一個與邊塞詩派交相輝映的山水田園派。在唐代詩人中,沒有哪一個人沒有寫出自然山水為題材的詩篇唐代詩人中以山水詩聞名的人很多,但能代表山水詩成熟的,主要還是孟浩然、王維、李白。山水田園詩到了宋代以後,雖在運用詩化的語言抒情、狀物、寫景、敘事方面,有行文不拘一格,使人耳目一新之作,但山水詩的境界上子已遠遠比不上唐朝。
代表詩人:
陶潛
陶謝作為山中田園派開宗立派的詩人,他們都明顯地受到了玄學思潮的影響,但由於地位及生活道路不同,玄學在他們詩中又有不同的印跡。陶詩中的玄旨和理趣,不只表現在詩中多有飽含人生經驗的理悟,更重要的是那種玄旨就滲透在詩中「此中有真意」的田園畫面上。而謝詩主要是通過那些「空翠難強名,漁鉤易為曲」「遭物悼遷斥,存期得要妙」之類的玄言理悟來表達,「玄旨」並未完全化入到他的詩中。
陶詩雖然以自然為審美對象,並崇尚自然,但是追求的不是外物自身,而是心靈之趣。他的詩,是寫意,而不是摹象。陶淵明原本是飛翔於田園的慧鳥,至情至性,自由自在是他的本性。因性真直率,故做不了污濁世態下的好官,一旦脫離樊籠,復返自然,喜慶之情,不能自已。《歸園田居》(五首),《移居》(二首)活脫脫勾勒出一個超然物外,悠閑、適性的偉大詩人。透過晨霧暮靄,他葛衣芒鞋,荷鋤走來。簡朴的居處,平常的村落,作者卻以十分欣賞的口吻一一道來,甘於淡泊、守拙歸真。詩人率真的心性和卓邇的氣節,猶如芰荷滾露,月白風清。他的田園詩,是他人格精神的外化,所以,他寫景物重在寫意,只追求平和悠閑的心境與沖淡樸素的物境的融合,呈露著渾然天成的大境界。寫詩,對他來說只是那種「曠而且真」的懷抱的自然流露。蘇東坡說「陶淵明意不在詩,詩以寄其意耳」,元好問說:「此翁豈作詩,直寫胸中天」。
謝靈運
如果說陶淵明開寄意田園山水之先河,與陶同時代而稍後的謝靈運則開模山范水、雕縷字句的先河。謝靈運山水詩句秀辭巧,如善於調度語言的匠師,往往一字而傳山水情態,在提煉詩意,感悟語言方面有過人的才氣,這一點連李白也佩服之至。如「林壑斂冥色,雲霞收夕霏。」(《石壁精舍還湖中作》)「亂流趨正絕,孤嶼嵋中川。」(《登江山孤嶼》)「白雲抱幽石,綠蓧媚清連。」(《過始寧野》)「池塘生春草,柳園變鳴禽」。(《登池上樓》)「春晚綠野秀,岩高自雲屯。」(《入澎蠡湖口》)「野曠河岸凈,天高秋月明。」(《初去郡》)對山姿水態、昏曉陰晴的變化窮貌極形精雕細刻,細微獨到描摹,再現了一種自然美的藝術境界。從這一點上看,謝靈遠絕對的靈慧,觀察事物十分精微,駕馭語言的能力十分高超,山水風光,經他妙手剪輯,即刻製成了流光溢彩的清麗畫面,因而在魏晉時代漢族詩歌中獨樹一幟,令後人有「謝詩如新發芙蓉、自然可愛」之說。
孟浩然
幽居襄陽鹿門山的孟浩然,寄情山水,一生不仕,是封建時代少有的流名千古的布衣詩人之一。李白有詩《贈孟浩然》:「吾愛孟夫子,風流天下聞。紅顏棄軒冕,白首卧松雲。醉月頻中聖,迷花不事君。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孟浩然乃真隱者。古代士人「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他選擇了第二條路,清心寡慾,淡泊寧靜地陶醉於自然山水之中,追求詩歌的最高境界——自然美。他的詩近於陶詩,而又自有風格。「氣蒸雲夢澤,波撼岳陽城」,「驚濤來似雪,一坐凜生寒」這類氣象雄渾的詩並不多見。有代表性的還是那些呈現著清寂、冷峭意境,深印著隱者情調的詩作。他詩寫隱者的情懷:「北山白雲里,隱者自怡悅。相望始登高,心隨雁飛天。……」。(《秋登蘭山寄張五》)他詩寫田家的歡趣:「故人具雞黍,邀我至田家。綠樹林邊合,青山郭外斜。開軒面場圃,把酒話桑麻。待到重陽日,還來就菊花。」(《過故人庄》)清寂冷峭的意境,自然恬淡的情趣,然而掩飾不了內心的孤清和寂寞。抱卷沉思,我們彷彿看到了一個心高氣傲的詩人鬱郁獨行在山道上,山風吹拂著飄逸的長衫。
王維
王維寫過政治詩,邊塞詩,但能反映他獨特成就的還是他那別有勝景的山水田園詩。他目睹了官場傾軋,世情翻覆,並且自身也體驗到了仕途的沉浮不定後,「願得燕弓射天將,縱死猶聞俠骨香」功業心和熱情迅速冷卻下來。中年以後,即抱持了「漆園非傲吏,自闕經世務。但寄一微官,婆娑數株樹。」的生活態度,內隱外仕,選擇了一條亦官亦隱的生活道路。他的山水田園詩,既是個人心靈的寫照,也是時代思潮在詩國的投影。
王維山水詩,既有雄渾壯觀的自然景象,更多見清逸雅緻的山水畫面。如:《漢江臨泛》「楚塞三湘接,荊門九派通。江流天地外,山色有無中。郡邑浮前浦,波瀾動遠空。襄陽好風日,留醉與山翁。」再如《終南山》「太乙近天都,連山接海隅。白雲回望合,青靄入看無。分野中峰變,陰晴眾壑殊。欲投人處宿,隔水問樵夫。」前一首詩,寫江漢風光,運用了水墨山水的造境和運筆,大處落墨,勾勒出江漢雄渾壯闊,水天一起浮動,山色若有若無的景色。後一首詩,寫終南山的勝境,意象朦朧,含蘊極富,山中的青嵐疊翠,千岩萬壑盡都籠罩於茫茫「白雲」,蒙蒙「青靄」之中。
但是,王維詩中更多是那些帶有幾分禪思玄意的清逸雅緻的畫面,他是一位悟性極高的人,超人的才氣不僅在詩、書、畫多方面卓有成就,而且在參禪悟道方面,也有大徹大悟的智慧。畫家的眼光,音樂家的聽覺,詩人的感覺,佛家的心態,賦予他一種不同凡響的藝術力量,他幾乎把每一項景物都注入特有的靈魂和感覺,又把自我消融在景物里,形成了物即是我、我即是物的庄禪境界。王維的山水詩,以境寫心,了無痕跡,象外有象,景外有景,意外有意,韻外有致,有一種悠遠的意境。如《鹿柴》、《竹里篁》、《鳥鳴澗》、《草荑塢》等。空山、翠竹、溪水、明月、花鳥……這里是一個多麼清靜幽美,純潔無暇的天地,又是一個多麼獨立而封閉的世界。這種靜謐、空靈的無人之境,正是詩化了的物我兩忘的庄禪境界!
《輞川集》及晚年那些山水作品都閃耀著一種仍有的禪意玄思,顯現出一種物我冥一,思索境諧的畫面。在這里,詩人把自然吸入自我之中,又把自己的生命消融在景物里,形成了物即是我,我即是物的「無人之境」;那「青苔上的陽光、林中的明月、月下的山鳥、自開自落「辛荑花」……,它們既是外在的物象,又是詩人寂靜內心的幻化。王維這類思與境諧的山水詩,不僅內涵了一種靜態之美,而且顯示出「澄澹精緻」「深厚閑雅」的藝術特色。
李白
繼王、孟之後,李白又為山水詩開拓新境界。李白山水詩的顯著特徵是自然山水景物的個性化。山水詩本來就是詩人審美理想的對象化,是詩人心靈的外化,山水詩必然要表現詩人自我。但是在王維、孟浩然等詩人那裡,自然山水畫主要是他們寄託精神,消融苦悶之處所,因而,「自我」也就常常消融在自然景物之中。而在李白,自然山水不只是他寄託精神,消融苦悶的處所,更重要的還是他追求個人自由解放的天地。強烈的主體意識,使詩人「自我」不是消融隱沒在自然山水畫中,而是使自然積極地表現著詩人自我。他那些最有個性的詩句,如「黃河落天走東海,萬里寫入胸懷間」、「西嶽崢嶸何壯哉,黃河如絲天際來」,「飛流直下三千尺」、「廬山秀出南斗傍,屏風九疊雲錦張」,「登高壯觀天地闊,大江茫茫去不返」表現了詩人不拘撿,肆性情的詩人自我,這里自無而落的黃河,依傍星斗的廬山、飛流千仞的瀑布,都已融入了詩人狂放不羈、傲岸不群的鮮明個性。李白詩中自然山水,多帶有流動飛揚、奔放不羈的特點,顯示了一種動態美,與王維形成對照。
如果說,王維在靜態的山水中隱沒了自我的話,那麼,李白則常常藉助動態的自然山水而浮現出詩人自我。
以道教、道家的那種「道」的宇宙觀來看待自然,自然萬物不只是動態的,而且,正是這種動態顯示著萬物乃是有「生命」的存在。於是,詩人便能夠在「天地與我棄生,萬物與我為一」的體驗中,與那些動態的,有生命的自然萬物融通相與,親密往來了:「腸斷枝上猿,淚添山下樽。白雲見我去,亦為好我飛翻。」(《題情深樹寄象公》)「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月下獨酌》)白雲、明月、山花、清風、……都成了有情的存在,與詩人默合符契,相與往來。
物我合一的藝術思維,產生了移情作用,詩人獨坐敬亭山時,留下了「眾鳥高飛去,孤雲獨去閑。相看兩不厭,只有敬亭山」這樣的詩篇。
李白的山水詩,還充滿逍遙游的精神和超塵出世的幻想,有些山水詩,帶有濃厚的遊仙色彩,如《登太白山峰》「西上太白峰,夕陽窮登攀。太白與我談,為我開天關。願乘冷風去,直出浮雲間。舉手可近月,前行若無山。一別武功山,何時復更還。」這里與其說是詩人在寫山水,不如說是借山水而遊仙。實際上李白把陶謝山水與郭璞遊仙詩熔於一爐,自成風貌。
楊萬里
楊萬里從「師法古人」邁進到「師法自然」,建立了自己獨特的藝術風格,成為當時「詩歌轉變的主要樞紐,開創了一種新鮮潑辣的寫法,襯得陸(游)范(成大)都保守或穩健了。」(錢鍾書《宋詩選注前言》)評論家稱其詩法為「生擒活捉」法,具體說,就是用自己的眼睛去觀察,用自己的心靈去感受,當萬象畢來時,用新鮮的語言把親身的觀感生動形象而巧妙地描繪出來。如:「莫言下嶺便無難,賺得行人錯喜歡。正入萬山圈子裡,一山放過一山攔。」(《過松源晨炊漆公店》)極常見的事,寫得活而且新,情趣盎然,並透出某捉哲理。楊萬里對自然景物有著特別的敏感,獨具眼光和心胸,觀察細致,領會深刻,描寫別有生趣,往往在平凡中捕捉到不平凡的情趣,如:「新秧亂插成井字,卻道農夫不解書。」(《暮行田間》)他還善於捕捉自己剎那的感受,用白描的手法或擬人化的手形象凸現出來,如:「好山才皺無人見,卻斜陽拈出來。」(《舟過謝潭》)流雲是「一峰忽被雲偷去」,寫狂風是「拜殺蘆花未肯休」。同代詞人姜蘷和他開玩笑說:「處處山川怕懈君」。
范成大以中國古代田園詩集大成之作--六十首《四時田園雜興》進入兩宋優秀詩人行列。這一組詩是個多側面的立體,是風俗畫和風情畫的結合,現實感強,散發出烈的泥土氣息,錢鍾書在《宋詩選注》中指出:「范成大的《四時田園雜興》六十首使脫離現實的田園詩有了泥土和血汗的氣息,根據他的親切的觀感。抒一年四季的農村勞動和生活鮮明地刻畫出一個比較完整的面貌,使田園詩又獲得了生命,擴大同境地,范成大就可以和陶潛相提並稱,甚至比他後來居上。」
南宋後期。有以「永嘉四靈」「江湖詩人」為代表的詩人寫過一些寫自然小景的山水詩,但大多模山范水、寄寓閑情逸趣。至明清兩代,山水田園詩走向衰退,尚模擬,少獨創,雖有「獨抒性靈」的公安、競陵二派,袁枚、鄭夑等才氣橫露的詩人,但傑出的詩人寥若星辰,山水田園詩因資本主義的萌芽漸漸走到了古典詩歌的終點。
作品:
孟浩然《過故人庄》
故人具雞黍,邀我至田家。
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
開軒面場圃,把酒話桑麻。
待到重陽日,還來就菊花。
杜甫《絕句》
遲日江山麗,春風花草香。
泥融飛燕子,沙暖睡鴛鴦。
杜甫《絕句》
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
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
歸園田居五首 陶淵明
其一
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誤落塵網中,一去三十年.
羈鳥戀舊林,池魚思故淵.開荒南野際,守拙歸園田.
方宅十餘畝,草屋八九間.榆柳蔭後檐,桃李羅堂前.
曖曖遠人村,依依墟里煙.狗吠深巷中,雞鳴桑樹顛.
戶庭無塵雜,虛室有餘閑.久在樊籠里,復得返自然.
其二
野外罕人事,窮巷寡輪鞅.白日掩荊扉,對酒絕塵想.
時復墟曲人,披草共來往.相見無雜言,但道桑麻長.
桑麻日已長,我土日已廣.常恐霜霰至,零落同草莽.
其三
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
道狹草木長,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願無違.
其四
久去山澤游,浪莽林野娛.試攜子侄輩,披榛步荒墟.
徘徊丘壠間,依依昔人居.井灶有遺處,桑竹殘朽株.
借問採薪者,此人皆焉如 薪者向我言,死沒無復余.
一世棄朝市,此語真不虛.人生似幻化,終當歸空無.
其五
悵恨獨策還,崎嶇歷榛曲.山澗清且淺,遇以濯吾足.
漉我新熟酒,雙雞招近局.日入室中暗,荊薪代明燭.
歡來苦夕短,已復至天旭.
酬張少府
王維
晚年惟好靜,萬事不關心。
自顧無長策,空知返舊林。
松風吹解帶,山月照彈琴。
君問窮通理,漁歌入浦深。
山居秋暝
王維
空山新雨後,天氣晚來秋。
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
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
《石壁精舍還湖中作》
謝靈運
昏旦變氣候,山水含清暉。
清暉能娛人,遊子憺忘歸。
出穀日尚早,入舟陽已微。
林壑斂暝色,雲霞收夕霏。
芰荷迭映蔚,蒲稗相因依。
披拂趨南徑,愉悅偃東扉。
慮澹物自輕,意愜理無違。
寄言攝生客,試用此道推。
王維的山水田園詩
《鹿柴》: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返景入深林,復照青苔上。
《辛夷塢》:木末芙蓉花,山中發紅萼。澗戶寂無人,紛紛開且落。
《山居秋瞑》:空山新雨後,天氣晚來秋。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
《鳥鳴澗》人閑桂花落,夜靜春山空。月出驚山鳥,時鳴春澗中。
《渭川田家》一詩:斜光照墟落,窮巷牛羊歸。野老念牧童,倚杖候荊扉。雉雊麥苗秀,蠶眠桑葉稀。田夫荷鋤至,相見語依依。即此羨閑逸,悵然歌式微。
田家行王建
男聲欣欣女顏悅,人家不怨言語別。
五月雖熱麥風清,檐頭索索繰車鳴。
野蠶作繭人不取,葉間撲撲秋蛾生。
麥收上場絹在軸,的知輸得官家足。
不望入口復上身,且免向城賣黃犢。
田家衣食無厚薄,不見縣門身即樂!
野老歌張籍
老農家貧在山住,耕種山田三四畝。
苗疏稅多不得食,輸入官倉化為土。
歲暮鋤犁傍空室,呼兒登山收橡實。
西江賈客珠百斛,船中養犬長食肉。
聶夷中傷田家
二月賣新絲,
五月糶新谷。
醫得眼前瘡,
剜卻心頭肉。
我願君王心,
化作光明燭。
不照綺羅筵,
偏照逃亡屋。
觀田家韋應物
微雨眾卉新,一雷驚蟄始。
田家幾日閑,耕種從此起。
丁壯俱在野,場圃亦就理。
歸來景常晏,飲犢西澗水。
飢劬不自苦,膏澤且為喜。
倉稟無宿儲,徭役猶未已。
方慚不耕者,祿食出閭里。
山中寡婦杜荀鶴
夫因兵死守蓬茅,麻薴衣衫鬢發焦。
桑柘廢來猶納稅,田園荒盡尚征苗。
時挑野菜和根煮,旋斫生柴帶葉燒。
任是深山更深處,也應無計避征徭。
渭川田家王維
斜光照墟落,窮巷牛羊歸。
野老念牧童,倚杖候荊扉。
雉鴝麥苗秀,蠶眠桑葉稀。
田夫荷鋤至,相見語依依。
即此羨閑逸,悵然吟式微。
春中田園王維
屋中春鳩鳴,樹邊杏花白。
持斧伐遠楊,荷鋤覘泉脈。
歸燕識故巢,舊人看新歷。
臨觴忽不御,惆悵遠行客。
過故人庄孟浩然
故人具雞黍,邀我至田家。
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
開軒面場圃,把酒話桑麻。
待到重陽日,還來就菊花。
歲晏行杜甫
歲雲暮矣多北風,瀟湘洞庭白雪中。漁父天寒網罟凍,
莫徭射雁鳴桑弓。去年米貴闕軍食,今年米賤大傷農。
高馬達官厭酒肉,此輩杼軸茅茨空。楚人重魚不重鳥,
汝休枉殺南飛鴻。況聞處處鬻男女,割慈忍愛還租庸。
往日用錢捉私鑄,今許鉛錫和青銅。刻泥為之最易得,
好惡不合長相蒙。萬國城頭吹畫角,此曲哀怨何時終。
燒歌溫 庭筠
起來望南山,山火燒山田。微紅夕如滅,短焰復相連。
差差向岩石,冉冉凌青壁。低隨回風盡,遠照檐茅赤。
鄰翁能楚言,倚插欲潸然。自言楚越俗,燒畲為早田。
豆苗蟲促促,籬上花當屋。廢棧豕歸欄,廣場雞啄粟。
新年春雨晴,處處賽神聲。持錢就人卜,敲瓦隔林鳴。
卜得山上卦,歸來桑棗下。吹火向白茅,腰鐮映赬蔗。
風驅槲葉煙,槲樹連平山。迸星拂霞外,飛燼落階前。
仰面呻復嚏,鴉娘咒豐歲。誰知蒼翠容,盡作官家稅。
四時田園雜興 范成大
其一
梅子金黃杏子肥, 麥花雪白菜花稀。
日長籬落無人過, 唯有蜻蜓蛺蝶飛。
其二
晝出耘田夜績麻, 村莊兒女各當家。
童孫未解供耕織, 也傍桑陰學種瓜。
評價:
山水詩並不只寫山光水色,名曰「山水」僅舉其大端而已。有的關於民生,有的是隨性而作·····我們也不能以為只要詩中有了山水描寫就是山水詩了,至少應是全詩的主體部分是描寫山水才可以算作山水詩。同時還要注意作者對所描寫的景物的態度:是將山水本身作為審美對象加以觀照,還是假借山水別有寄託。有所寄託的內容也要注意區別才行。
4、春天的柳園的開頭怎麼寫
在我們學校東北角有個寬闊的操場。它給校園增添了幾分美麗。操場的跑道真寬啊!寬得可容得下三輛小車並排開。每天早上都會有一些運動員在訓練跑步,從他們身上流出的每一滴汗珠,都是他們訓練的成果。你看,我們學校的籃球場可真大啊!差不多有四個教室那麼寬。每當太陽升起的時候,住在附近的公公婆婆趕來鍛煉身體,瞧!他們的臉上都掛著甜甜的笑容呢!操場的北邊有一個升旗台,升旗台中間豎著一根高高的旗桿,桿頂飄揚著鮮艷的五星紅旗。每到星期一,同學們都會排好隊,在這里舉行庄嚴的升旗儀式。四周的圍牆畫上了美麗的畫,成為了「校園畫廊」。每過一年就更改一次畫上的內容,許多同學都圍過來「湊熱鬧」呢!「校園畫廊」下還有草叢。瞧!嫩綠的小草頂破泥土,淘氣地擺動著小腦袋,貪婪地吮吸著貴如油春雨。許多透亮的雨珠在綠草上滾動。草根上,慢慢地移動著不可計數的小蝸牛。「叮零零」,瞧,下課的鈴聲響了,身著校服的同學們如彩蝶般有秩序地飛向操場,頓時,乒乓球台旁,單杠上,跑道邊,一片喧鬧聲。同學們說著,笑著,跑著,跳著,盡情地玩耍嬉戲。學校每年都會在操場上舉辦一次「校運會」。同學們都爭先恐後地報名參加,因為人數有限,沒有被入選,被選中的同學可高興了!他們手舞足蹈在慶祝自己入選呢!參加的項目可許多,什麼跑步、跳遠、排山倒海、拔河、跳繩……應有盡有。到了「校運會」正式開始的時候,操場上布滿人群:有的歡呼,有的跳躍……總之,操場上真是「人的海洋」呀!在這個操場上培養了很多運動健兒,每逢參加比賽,運動健兒都奪得好的成績,有的運動健兒被選送到其他體育學校學習。這些成績離不開好的環境場所和好的師資。我愛我們的學校,更愛那充滿美和活力的操場。
5、柳園是哪個省的
柳園縣位於甘肅省酒泉市瓜州縣。
柳園鎮位於瓜州縣(安西縣)西北部,西接敦煌市,西北與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接壤,南與西湖鄉、環城鄉相連,東北與肅北蒙古族自治縣毗鄰。柳園源自於紅柳園,紅柳園在柳園西南8千米處,是中國古代的一個驛站的名稱。
紅柳園有水,建立驛站必須靠水源,據說當時長有一片紅柳,考查建站的官員就把這個地方命名為紅柳園。現在紅柳雖不成園但仍然不少,紅柳園的水供應著柳園鎮的生活和工業,為柳園的經濟發展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1958年鐵路通到柳園,鐵道部在此設站,取紅柳園名稱而舍紅取柳園,為柳園火車站,1962年建鎮時正式命名為柳園鎮。
(5)柳園的風俗擴展資料:
柳園的地理環境:
地理氣候
柳園鎮位於東經94°45′,北緯40°50′,地勢由東北向西南傾斜,平均海拔1797M,總面積9700KM2,鎮區面積8.9KM2。年平均氣溫5.7℃,年最高氣溫37.5℃,年降水量83.7MM,蒸發量為3140.6MM,晝夜溫差大,屬典型的大陸性氣候。
自然資源
柳園鎮地域廣闊,有豐富的礦產資源,已探明的可供開采選冶利用的貴金屬金、銀產地24處;有色金屬銅、鉛、鋅、銅、鈦、錫等產地12處;黑色金屬鐵、鎢、錳等20多處;花崗石、大理石、螢石、石灰石、重晶石等非金屬礦23處。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柳園
6、泰州柳園的歷史和人文,誰知道?
1. 柳園位於市區口泰路23號東城河南岸打漁灣,為古「海陵八景」之一的「南濠漁唱」。現園外柳堤環繞;園內柳樹、竹林、桂花林、廣玉蘭林相互滲透,曲徑通幽、古韻猶存,景色別致。規劃恢復打魚灣景觀,建設茶室、柳敬亭紀念堂等。
2.泰州南門外,有一座少有人至的園林,名曰「柳園」,是為紀念泰州一代說書宗師——柳敬亭而建的。原來東、西城河夾著城南大道分別向南伸展,形成東、西兩灣,稱為打魚灣,相傳打魚灣乃柳之故居,遂在打魚灣東側、城河南岸依水而建柳園,面積約50畝,其中水面約佔15畝。柳園經數年經營,早已是佳木蔥蘢,蓊鬱成林,最妙的是選址的恰到好處,使得園內挽著一彎水泊,園外城河水又環擁著園林,常見水鳥飛掠棲息,頗有生趣。加之地處僻靜,罕有人跡,倒成了一個偶爾靜思冥想、「幽人獨往來」的好去處。
興建柳園以寄託對柳敬亭的懷念是非常有意義的。柳敬亭,這個出身平民的說書大師,活動於明末清初朝代更迭的動盪之際,一生極富傳奇色彩。本姓曹,原為塘灣曹家莊人,少時不受封建禮教的約束,避捕逃亡在外,因棲息於柳樹下,自感生涯如柳絮飄泊無依,故改姓柳。後從莫後光學說書,熟悉各階層的生活和各地方言、風俗,一生顛沛,周遊揚州、蘇州、杭州、南京等地獻藝。柳說書技藝高巧,多有記載,張岱《陶庵夢憶》中《柳敬亭說書》中寫聽說武松打虎白文,「其描寫刻畫,微入毫發……勃 聲如巨鍾,說至筋節處,叱吒叫喊,洶洶崩屋。武松到店沽酒,店內無人,驀地一吼,店中空缸空瓮皆瓮瓮有聲。」黃宗羲在《柳敬亭傳》中亦雲:「五方土音,鄉俗好尚,習見習聞。再發一聲,使人聞之,或如刀劍鐵騎,颯然浮空;或如風號雨泣,鳥悲獸駭。亡國之恨頓生,檀板之聲無色……」等等。柳不僅以說書名世,更可貴的是他憂國憂民,任俠仗義,傲骨嶙峋,正如《桃花扇》中侯朝宗所雲:「人品高絕,胸襟灑脫,是我輩中人,說書乃其餘技」,故而雖布衣之身,卻周旋明季諸賢最久,生平長揖公侯,平視卿相,流傳不少佳話。他曾入抗清名將左良玉幕,為參軍,因貌丑,軍中呼為「柳麻子」,「搖頭掉舌,詼諧雜出。每夕張燈高坐,談說隋唐間遺事」。明亡後重操故業,在南京秦淮河「長吟閣」說書,他眷念故國,借古喻今,有「白發龜年暢談天寶」的滄桑之感,一時名卿遺老爭相賦詩張之。他與「復社」諸君子交遊,與當時錢牧齋、吳梅村等名士亦過從甚密,錢詩《左寧南畫像歌為柳敬亭作》中贊「帳前接席柳麻子,海內說書妙無比,長揖能令漢祖驚,搖頭不道楚時死。」吳梅村《沁園春·贈柳敬亭》「楚漢縱橫,陳隋游戲,舌在荒唐一笑收。誰真假,笑儒生誑世,定本《春秋》」。敬亭既為說書宗師,更為愛國奇人,流傳千古,他的故居打魚灣自然也就成為泰州人民懷念他的一個勝地了。
打魚灣原有東、西兩灣,垂楊蘆荻,夾岸傍水,漁歌互答,景色優美,古「海陵八景」中「南濠漁唱」,即是此。民初,西打魚灣有清末泰州書法家張逸君所建張氏花園,解放後逐漸荒廢蕪沒,加之周邊廠房不斷擴展,昔時風景盪然無存了。今唯有東打魚灣尚依稀可尋當年風物,故在此興建柳園。園內綠化突出柳樹,配以松樹、竹林、水杉相襯,沿河沿池遍植垂柳,形成內外連綿環繞的柳堤。每值春夏季節,柳芽吐綠,柳枝依依,千絲萬縷,撩人懷思。
柳園雖好,遺憾的是,柳園至今只是勾勒了一個輪廓,雛形初具,尚未完全建成。原擬在園內建柳敬亭紀念館、戲樓和亭榭等,並建碑廊,鐫刻歷來文士名流為之撰寫的傳記、詩詞等,使之成為東城河風景區又一處重現歷史的人文景觀,與不遠的梅史館,與待建的桃園相呼應,完成泰州戲劇文化主題「梅」(梅蘭芳)「柳」(柳敬亭)「桃」(孔尚任《桃花扇》)三足鼎立、群芳並妍的佳構。可惜今之柳園,池內覆滿浮萍,水流滯塞,小徑雜草叢生,雖然野趣橫生,但終究過於蓬頭垢面,荒蕪有餘,底蘊不足。園里還零落散放著不少蘇州麻石,問其來歷,說是當初坡子街改造時留下的舊物,有數百年歷史,移於此處,在園中錯落鋪建石徑,倒也不失為用得其所,只是還未一一鋪設妥當。柳敬亭與我等為同鄉,實乃一大幸事,柳敬亭及與柳敬亭相關的文化是泰州城、泰州人獨具的文化資源與旅遊資源,不容置疑,應當依託此大做文章,著意對今日的柳園多加裝點,突出「柳敬亭」與「柳」的特色,使柳園名副其實,使柳園家喻戶曉。
3.中國的說唱藝術界,都尊柳敬亭為宗師。古時還沒有電子傳播工具,這說書藝人便是傳播大眾文化和評說時事的公眾人物。柳敬亭是泰州人,老家在市區城南的打漁灣。上世紀80年代,侯寶林曾來此采訪柳氏遺跡,並反復自語:「我是尋宗來了。」
這打漁灣原是由東、西城河夾著城南大道分別向南伸展約數百米,形成東、西兩灣。垂楊傍水、漁舟夜泊,景色別致,古「海陵八景」中的「南濠漁唱」指的就是此景。柳敬亭公園也就興建於此。頗有幾分曲徑通幽、古韻猶存的趣味。
柳敬亭本姓曹,名逢春,明神宗萬曆十五年,生於泰州曹家莊,他十五歲時犯法,被列為拘捕對象,被迫離家出逃。由於他愛聽人講故事,就學起了說書,以此謀生。約18歲那年,他流浪到江南,以敬亭山為名,並指路旁柳樹為姓,從此開始說唱藝術生涯。柳敬亭擅長說的書目有《西漢演義》、《隋唐演義》、《水滸傳》、《說岳全傳》等。柳敬亭一生走遍大江南北,且善交各地文化名流,因而在民間贊柳的詩詞極多。孔尚任就把他寫進了《桃花扇》。
現在的柳園在城河南岸,周圍仍有垂柳蘆花,園內樹木成林,沿河遍植垂柳,形成內外連綿環繞的柳堤。越往園的深處走,則樹陰越密,時聞鳥雀嘰啾、遊人細語,確是個借閑覓靜的好去處。
7、西北地區過春節有那些風俗?
1、蘭州社火
蘭州社火可以說是西北地區所特有的風俗習慣,在過年的時候,西北地區的人常喜歡圍在一起載歌載舞歡度新年,這些人的手裡常常拿著鮮亮的火把來,代表著自己對於來年的期盼,以及對於過去一年的總結。人們歡聚在一起唱歌跳舞的時候,也代表著對於未來的期盼。
在這一天幾乎每一個人都會去到街上來,跟隨大隊伍一起玩弄社火,如果在這一天少男少女互相看中了對方,可以直接表白,將會得到大眾的祝福。
2、清掃房屋
西北地區尤其是在甘肅的大部分地區都喜歡在過年的時候清掃房屋,在大年三十的時候,每一個人都會將自己的房子打掃得乾乾凈凈,來迎接新春的到來,甘肅人往往認為過年的那一天就是新春的起始,所以並不會將清掃工作留到大年初一來做。
如果在過年的這一天去別人家做做客,還會發現大部分的人都在做清掃工作,不把家裡搞得乾乾凈凈是不會來迎接新年的,其實部分甘肅人可能家庭條件並不好,但是還是會做一次全家大掃除。
3、送財神
在西北很多地方的農村,一直都有送財神的年俗。初一起床出門就要看財神方位,選擇走向,根據天乾地支,確定喜神、財神、貴神的所在方位。據說,初一一出門,就要朝財神、喜神方向走,就能發財,一年都會遇到喜事、吉利的事。
4、舟曲迎婆婆
舟曲迎婆婆「正月十九迎婆婆」(舟曲稱聖母娘娘為婆婆)是舟曲縣遺留下來的一種帶有濃厚地方色彩的民俗活動,是整個正月活動的高潮,猶如舟曲縣的狂歡節。
距今已有五百年的歷史,在其發展、演變的過程中吸收了藏傳佛教、道教的精華,神職功能不斷膨脹,從以前單一的迎生送子、求兒求女擴展到今天保佑一方平安、祈福禳災的民俗活動。
5、 初五:破五——山西中部年文化[祁縣春節民俗]
今天是破五,意思過了今天過年中所忌諱都破了,生產開始正常,清晨鳴炮慶祝,但這一天也是忌諱最嚴的一天,呆家裡不作事更不能出門。今天也是過年敬香供神最後一天,晨、午、晚每次都要鳴炮。
破五不僅是祁縣和晉中一帶風俗,在山西大多地方都有相似風俗,有著深厚的傳統文化,在中華文化是個亮點。
8、柳園是屬於新疆還是甘肅
是屬於甘肅的。
柳園鎮(甘肅省酒泉市瓜州縣下轄鎮)。柳園鎮位於瓜州縣(安西縣)西北部,西接敦煌市,西北與新疆維吾爾族自治區接壤,南與西湖鄉、環城鄉相連,東北與肅北蒙古族自治縣毗鄰。
柳園鎮是連接甘、青、新、藏四省區的陸路交通樞紐,蘭新鐵路線途經柳園的旅客列車達13對26列,通行於臨近縣市的計程車百餘輛,年客流量達160萬人次以上,年貨物吞吐量達400萬噸,素有「旱碼頭」稱。
(8)柳園的風俗擴展資料:
柳園源自於紅柳園,紅柳園在柳園西南8千米處,是中國古代的一個驛站的名稱。紅柳園有水,建立驛站必須靠水源,據說當時長有一片紅柳,考查建站的官員就把這個地方命名為紅柳園。
現在紅柳雖不成園但仍然不少,紅柳園的水供應著柳園鎮的生活和工業,為柳園的經濟發展起到了很大的作用。1958年鐵路通到柳園,鐵道部在此設站,取紅柳園名稱而舍紅取柳園,為柳園火車站,1962年建鎮時正式命名為柳園鎮。
9、鄭板橋一生所乾的好事???急!!
鄭燮(1693—1766),字克柔,號板橋,興化人。康熙秀才、雍正舉人、乾隆進士,曾作七品縣官。兼擅詩、詞、曲、文、聯、印、書、畫,為「揚州八怪」的重要代表,以「詩書畫三絕」名世。
童年、少年、青年
鄭燮先世居蘇州,明初遷居興化。曾祖新萬,字長卿,庠生。祖湜,字清之,儒官。父之本,字立庵,號夢陽,廩生。生母汪氏,繼母郝氏。
鄭燮生於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十月,時令「小雪」。按興化民間風俗,「小雪」為「雪婆婆生日」,燮與「雪婆婆」同時降臨人間,全家都很高興。故根據《尚書·洪範》篇中「燮友克柔」字句,祖父和父親為他取名燮,字克柔。又因所居附近有座木板橋,故後來鄭燮自號板橋。
鄭板橋故居
鄭家人丁不旺,燮又是長房長孫,他出生後家人欣喜之餘又有些擔心,生怕夭折,就取個乳名「丫頭」。因臉上有幾顆淡淡的麻子,故又俗稱「麻丫頭」。
鄭燮出生時家境已陷入貧困,僅靠祖產田和少量地租維持全家生活。後來,父親歲科兩試一等取得廩生資格,每月向官府領取廩膳,生活才得以改善。可好景不長,燮三歲生母汪氏病故,全靠乳母費氏照料。費氏為祖母侍婢,勤勞、善良、慈愛,仁厚,時興化水災、大飢,鄭家養不起婢僕,費氏捨不得鄭燮,三頓回家吃飯仍到鄭家操持家務。
汪氏病故後,父親娶繼室郝氏無子,視燮親出,照料如生母。故鄭燮後來回憶說:「無端涕泗橫闌干,思我後母心悲酸。十年操家足辛苦,使我不足憂飢寒。」(《七歌》)
父親立庵品學兼優,他考上廩生後在家開私塾,鄭燮隨父就讀。外祖父汪詡文亦博學多才,隱居不仕,對外孫非常關心,常指導讀書、作文,故鄭燮自稱「文學性分得外家氣居多。」
鄭燮幼時讀書似無過人之處,且因相貌不美同學都瞧不起他。但他自尊心極強,學習刻苦,成績優異。同時對看不慣的事物敢於直言,甚至怒斥,因而同學家長都告誡子弟不要和他往來。他學習「精」、「博」結合,尤重於「精」。經、史、子、集無不涉獵,重點文章節則反復誦讀,且惜時如金。二十一史中他最推崇《史記》,認為《項羽本紀》描寫巨鹿之戰、鴻門之宴、垓下這圍幾段最精彩。他對孔、孟很敬仰,但對朱熹空談性理看不慣。他學習注重「切於日用」,做到深入理解、融會貫通,對杜甫、白居易、陸游等詩人的詩,特別愛讀。
鄭燮故居周圍多種青竹,夏日新篁初放,鄭燮多乘涼於竹陰下,秋冬之際,常對著掩映在窗紙上的扶疏竹影凝思,以至臨摹描畫起來。
除師法自然外,鄭燮也重視繼承傳統。他從唐代墨竹畫的開創者簫銳到清初石濤,都作了研究,蘇軾、文同、徐渭等,都是他敬仰的大師。後來,他到儀征毛家橋讀書,毛家橋多竹,又為他畫竹提供了條件,並與竹結下不解之緣。從此,他「無竹不居」,竹成了他繪畫最重要的題材。他愛畫竹,更愛竹的品格,竹的傲岸不屈、勁節虛心,也就成了鄭燮人格的寫照。
康熙五十一年春,鄭燮回到興化,從陸震學填詞。陸指導他先學婉約派柳永、秦觀,再學豪放派蘇軾、辛棄疾。陸認為詩與詞不同,以婉麗為正格,以豪宕為變格,練習時要千斟萬酌以求一是。從後來鄭燮的詞作看,二者兼有。
康熙五十四年,鄭燮與徐氏女結婚。生一男名犉,早夭,又生兩女。為養家糊口,他被迫到儀征江村設塾授徒。但沒有功名,不被人看重,且人不敷出,因思作畫賣畫。當時的揚州扼南北漕運咽喉,大批鹽商聚集,為其繁榮和文人墨客施展才華提供了條件。於是鄭燮又到揚州,邊讀書作畫賣畫,以等待進身機會。
康熙秀才、雍正舉人、乾隆進士
鄭燮中秀才的具體年代已不可考,然從《七歌》印章看,約為康熙六十一年(其時鄭燮三十歲)或稍前。但就在這時,鄭家又遭遇大不幸。父親病故,無米無柴,又不斷有人催債。迫於生計,鄭燮只好繼承父業,居家坐館。為躲債,他曾逃到鎮江焦山,暫住在別峰庵一個興化和尚處。在那裡,有幸結識了風雅好客之士馬曰琯,馬很賞識鄭燮詩才且同情他的遭遇,送給白銀二百兩為之解圍。馬曰琯同當時聚集在揚州作畫賣畫的金農、黃愼、高鳳翰等人過從甚密,馬的住宅成為他們經常聚會之處,鄭燮參與其間,共同研習詩詞書畫,因其興趣、愛好基本一致,這就為後來蜚聲中國畫壇的「揚州八怪」的形成打下堅實基礎。
不久,鄭燮又幸遇畫家程羽宸慷慨解囊,得贈白銀一千兩,不僅為他一洗窮愁,且為他實現游覽宿願提供了一時資助。雍正二年至三年(1724—1725年),鄭燮出遊江西與北京。待手頭花光重新為生計發愁時,他不得不於雍正六年再次回鄉讀書,究心經史,以為進身尋求階梯,同時習書作畫。
雍正九年,鄭燮三十九年,妻徐氏病故,又到年關,翌年鄉試,糊口且難,更何況赴試盤纏!聽說剛到任的汪知縣是個好官,鄭燮寫了一首詩給他,尋求資助。汪果然出重勉勵他參試,鄭燮終於如願以償,於雍正十年中舉。但因無錢送禮,仍未能求得一官半職,只好繼續作畫賣畫,以救貧困。他除畫竹外,又畫蘭、石,以寄託「不求聞達只煙霞」的一時憂怨。。
雍正十三年,又來到焦山雙峰閣讀書,迎接來年大考。乾隆元年(1736年)春節過後,四十四歲的鄭燮赴京會試,得中進士。但仍人仕無門,只得帶著進士空銜回家修補,誰知這一等就是六年。無奈,鄭燮只得再次到揚州賣畫,這樣,同「八怪」中人及各方面文士的交往也更密切了,甚至還成了兩淮鹽運使盧見曾的座上客。
乾隆六年,鄭燮進京待補終於交上好運,被乾隆叔父慎郡王允禧看中,視為當代李白。允禧作《隨獵詩草》、《花間堂詩草》請鄭燮寫刻並作序,燮欣然應允。當時清王室內部派系斗爭激烈,慎郡王雖未掌大權,倒也順風順水,雍正即位後封為貝子、貝勒,乾隆即位又加封為郡王,鄭燮被他看中可謂奇遇。於是,乾隆七年春,鄭燮便得授山東范縣知縣,從此開始了他的為官生涯。
知范縣、濰縣
鄭燮五十歲才做了個七品縣官,既興奮又不服氣。他「初志一望得一京官,聊為祖父爭氣,不料得此外任」,其復雜心情可想而知。赴任前,繼室郭氏縫了一條黃綢被面的棉被送他說:「一代做官七代貧,幸勿枉法殺人,公門里好修行,庶幾積得以禳天心,得獲添丁之兆。」 鄭燮默記於心,決心當一個好縣官。
范縣位於山東西部黃河北岸,雖窮而民淳樸。鄭燮一到任就做了件好事:把縣衙牆壁上打了許多洞,直望到大街上。有人問他這是為什麼,他說:「出前宮惡習俗氣耳。」他還寫信給堂弟說:「天地間第一等人只有農夫」,「工人制器利用,賈人搬運無,皆有便民之處」。他外出視察不鳴鑼喝道,不用「迴避」、「肅靜」牌子,晚上外出只帶兩個衙役掌燈引路,燈籠上只寫「板橋」二字。他在范縣的幾年倒也風調雨順,他愛異民力,無為而治,曾在衙壁上畫「卧石」一幅,以喻「訟簡刑輕有卧而理之妙」。范縣有個富翁,嫌棄即將為婿的窮書生,想退婚。他送一千兩銀子給鄭燮祝壽,燮收下並要收富翁女兒為義女,富翁欣然應允。鄭燮把窮書生藏在衙中,等富翁引女兒拜見「義父」時,板橋說:「我給女兒找個快婿吧!這一千兩銀子就作為妝奩費用。」富翁當然高興,板橋叫出書生,令與「義女」當堂成親,一齊乘車回家。
鄭燮在范縣也曾遇到麻煩事。一次,一個四川籍考生縣試第一,按規定該生得回原籍考試。鄭燮則認為「普天之下莫非王土」,不必人為設卡,破格錄取。此事引起全縣考生非議,燮呈請上級批准,結果卻遭曹州知府指斥。
乾隆十一年(1746年),鄭燮調署濰縣。濰縣位於山東東部,此地雖然特產豐富,商業繁茂,但鄭燮到任時正值連續乾旱,疫災流行,前任縣官上任不到一年就溜走了。鄭燮把對災民的同情代為實際行動,他打開倉庫,讓飢民寫借條領米,並把縣內大戶逐一登記,命他們輪流開廠放粥,更查封囤積居奇者,責令平價出售。又從長考慮,以工代賑,既以合法手段運用庫糧,解救民飢,又為明年收成打下基礎。同時,他還帶頭把自己的「養廉銀」獻出,以與民同苦。可是,次年濰縣仍然大旱,乾隆皇帝只好派剛拜相的文淵閣大學士高斌親到山東放賑。高、鄭早在揚州時就相識,此時相會於山東,自不免有詩詞酬唱。
乾隆十三年春,乾隆帝巡視山東,也許與慎郡王和高斌的推薦有關,鄭燮被封為「書畫史」。
為解救濰縣連年旱災帶來的社會危機,鄭燮通過富戶集資,同時自己又是一次帶頭捐出三百六十千錢再次大興土木,修築濰縣城牆,乾隆十四年三月完工。這年秋天,濰縣終於獲得好收成,飢民紛紛回鄉定居。
然而好景不長,由鄭燮時時不滿現實,他的「狂」、「怪」行為自然更不為現實所容。在一次因公赴省與諸官僚宴飲賦詩時,終於出了紕漏。因鄭詩中有一句「流到海邊渾是鹵,更誰人辨識清泉」,滿座拂然,認為這是譏諷上司。乾隆十七年冬,鄭燮被罷官,從此結束為官生涯。
賣畫、終老揚州
罷官後的鄭燮又回到早年賣畫的揚州。此時,他雖為一介布衣,但由於他的詩、書、畫早在揚州負有盛名,又為官清廉,因而很受揚州文人名士以及百姓的歡迎。他在揚州稍住幾日便回興化老家過年。年後,已過花甲之年的鄭燮出遊杭州,一為散散心情,二來賣點畫養家糊口。杭州知府吳作哲早就想得到鄭燮字畫,聽說鄭燮來游當即擺酒相迎,還送銀兩和綢緞禮物,鄭燮為他寫字作畫各一幅。其他官僚名士亦紛紛贈金宴飲,求鄭燮字畫,鄭燮隨即將錢物捎回興化,以濟家用。不久北返,經常往來於揚州、興化、泰州等蘇北繁華城市之間,作畫賣畫為生。
在揚州時,鄭燮住在城北竹林寺,城內許多青年常到竹林寺拜鄭燮為師學書學畫。一次,鄭燮在竹西亭與黃慎、沈凡民等書畫家各攜百錢作「永日歡」,鄭燮作《九畹蘭花圖》以紀其盛。鄭燮名聲雖高,但生活卻很窘迫。一些人請他作畫只是說些恭維話,或只送些禮品食物,而鄭燮又羞於啟齒,以致無濟於養家糊口。後來,鄭燮採納拙公和尚建議,出了一張「潤格」廣告:大幅六兩,中幅四兩,小幅二兩,條幅對聯一兩,扇子斗方五錢。又附詩一首:畫竹多於買竹錢,紙高六尺價三千。任渠話舊論交接,只當秋風過耳邊。從此,鄭燮賣畫所得並不全用於養家,他特地做了一人袋子,裝些銀兩果食之類,遇有窮苦人或舊相識,便隨時取出相贈。
在興化,除浮漚館、擁綠園外,鄭燮還常與地方文士聚會於拱台之南的柳園、棗園這些明代名宦的私家園林,吟詩作畫,酬唱贈答,留下眾多優秀作品。
乾隆三十年(1766年)十二月,這位本應大有作為的父母官,終於走完了他坎坷曲折的人生之路,病逝於興化城內升仙盪湖畔擁綠園中,享年七十三歲。他政治上雖未能大有作為,但轉世的大量詩詞書畫作品及從中表現出來的思想、人格,卻為他增添了許多耀眼的光彩。
熔鑄八藝,卓然大家
揚州大學江樹峰教授曾評價鄭板橋為「詩畫通人」,實際是說鄭板橋的成就貫通文學與藝術兩大門類。他兼擅詩、詞、曲、文、書、畫、聯、印,飲譽清代文壇藝苑,是「揚州八怪」中影響最大的一個,又分別列為「楚陽三高」、「雍嘉七子」、「濰縣三賢」之一,並被奉為「板橋派」之宗師。
鄭燮現存文學作品有詩1000餘詐、詞近百首、曲10餘首、對聯100餘副、書信100餘封,還有序跋、判詞、碑記、橫額數百件。可以說,他是一個具有多方面才能的文學家。他的詩清新流暢,直抒胸臆,自由灑脫,很少用典,描寫人民生活的痛苦和貪官酷吏的丑惡,兼具少陵、放翁風格。如《逃荒行》、《還家行》、《思歸行》就是濰縣災後情況的真實寫照,《悍吏》和《私刑惡》揭露了酷吏的兇殘暴虐,而著名的「衙齋卧聽蕭蕭竹,疑是民間疾苦聲。些小吾曹州縣吏,一枝總關情。」(《濰縣署中畫竹呈年伯包大中丞括》)則表達了鄭板橋同百姓息息相通的思想感情。他的詞或婉約,或豪放,頗「近陳(維崧)詞派」。婉約之詞如《賀新郎·徐青藤草書一卷》等。慷慨蒼涼,大開大合,「醉後高歌,狂來痛哭」。散曲主要是《道情》10首,用黃冠體寫成,借出世外衣揭露世道之險惡,廣泛傳播,被譽為清代道情體的最高成就。對聯質朴自然,意境高遠,既富有哲理,又多生活情趣,成為清代聯學一大家。《家書》兼敘述家常瑣事、議論經邦治國之道、評論文學創作派、交流詩詞書畫心得,直抒胸臆,每多獨見,在清代散文史上有一定地位。
鄭燮現存繪畫作品1000餘幅,是中國古代畫家中存世作品最多的一位。
鄭燮既不畫人物、山水,出不畫一般花鳥,而是以蘭、竹、石為主,兼及松、菊、梅。他畫的竹清瘦挺拔、墨色淋漓、干濕並兼;蘭秀勁堅實、蕭散逸宕、妙趣橫生;石雄奇秀逸、丑怪蒼潤、百狀千態。這些都構成了鄭燮秀勁挺拔、生動活潑的總體畫風。
鄭燮自幼日光月影、紙窗粉壁中學畫蘭竹,自稱「無所師承」。初到揚州賣畫時,擴大了眼界,意識到自己過去只是做到形似,遠不能同石濤的神似相比。雍正年間游廬山後更認識到八大山人簡筆寫意畫的高妙所在。鄭燮從師法自然開始,又繼承和發揚了石濤、八大山敢於創新、不拘成法的優良傳統,形成自己獨特的風格,擴大了文人畫的表現手法。
鄭燮根據自己的繪畫實踐提出了許多精闢的繪畫理論。例如,他提出了「胸無成竹」說、「學三拋七」說、「不立一格」說、「先大後小」說,等等。這些是對從顧愷之到石濤的繪畫理論的重要發展,至今仍對繪畫創作者有著啟發、指導意義。
鄭燮的書法別具一格,他將自己的書體分為「六分半書」,人們則稱之為「板橋體」。這種書體在筆法上以八分為主,糅合楷、行、草、篆及畫蘭竹之法,方筆、圓筆、渴筆、蹲筆變化自如,中鋒、側鋒、衄鋒恰到好處。在字的結體上,著力於橫向,多呈扁形,由重心輻射於四方,顯得瀟灑新穎,覽之無盡。在布局上,具有渾然一體、自然天成的整體感。一幅當中,雖然大、小、方、圓及各種不規則形狀千變萬化,但安排得錯落有致,亂中有序,違而不犯,氣墊連貫,通篇渾然一體。
人們歷年對板橋書體評價很高。與他同時代的金農說:「興化鄭進士板橋風流雅謔,極有書名,狂草古籀,一字一筆,兼眾妙之長。」近人鄧拓說:「它不止流行於當時,二百年來都一直很流行,歷久舊學,冬心、板橋,參用隸筆,然失則怪。」楊守敬說:「板橋行楷,冬心分隸,皆不受前人束縛,自辟蹊徑。然為後學師范,或墮魔道。」康、楊雖看不慣板橋體的「怪」,但畢竟看到了他對傳統書法的革新,誠如鄭燮自己所說:「蹊徑一新,卓然名家。」
同畫論一樣,鄭燮書論亦不乏灼見。從蔡邕、鍾繇、王羲之到趙孟頫、董其昌的書法,鄭燮都作過評論。清代前期的書壇重帖學而輕碑學,統治者提倡烏、光、方的館閣體,束縛了書家的藝術個性。鄭燮溯源開流,博採眾美,推重漢碑,大膽革新,使書壇出現新的生機。
鄭燮在文學藝術上領域里的建樹,不僅表現在詩文、書法、繪畫的創作及理論上,還表現在他對這三者的結合上。這種結合又表現在微觀與宏觀兩個方面。
微觀方面,鄭燮以書入畫,以畫入書,詩中有畫,畫中有詩。他將「書之關紐透入於畫」,用焦筆揮毫,使蘭枝、竹葉酷似草書中的豎長撇法,精湛的書法用筆與畫蘭、竹的技巧融為一體。又以「畫之關紐透入於書」,從自然界千姿百態的形象中悟出書法意象,豎橫撇點常似竹枝、蘭葉,使書法作品亦具有畫作美感。誠如清人蔣士銓詩雲:「板橋作字如寫蘭,波磔奇古形翩翩。板橋寫蘭如作字。秀葉疏花見資致。下筆別自成一家,書畫不願常人誇。頹唐偃仰各有態,常人盡笑板橋怪。」 鄭燮詩中充滿畫意,如《由興化迂曲至高郵七截句》之一:「百六十里荷花田,幾千萬家魚鴨邊。舟子搦篙撐不得,紅粉照人嬌可憐。」寥寥數筆,刻畫出一幅色彩明麗、動靜交織、生機勃勃的水鄉風光圖。綠色的荷葉,紅色的蓮花,白色的魚鱗,褐色的水鴨,色彩配備得如此巧妙,不能令人嘆為觀止!他的畫中也有詩。我們觀賞鄭燮筆下頂天立地的柱石、傲然迎風的蘭竹,彷彿聽到一曲《正氣歌》。
宏觀方面,鄭燮常將詩、書、畫加上印章統一在一幅紙上。如他70歲時畫了一幅《竹石圖》,一塊巨石頂天立地,數竿瘦竹幾乎撐破畫面。右上角空白處題詩一首:「七十老人畫竹石,石更凌嶒竹更直。乃知此老筆非凡,挺挺千尋之壁立。乾隆癸未,板橋鄭燮。」下撳兩方名號印。畫幅右下方空白處又押上「歌吹古揚州」閑章一方。這位老人顛沛了一輩子,不向各種惡勢力低頭,仍如磐石般堅強,如清竹般勁挺,如蘭花般高潔。詩題得整整斜斜,大大小小,或在峰巒之上,代之以皴法;或在竹竿之間,使畫連成一片;或在蘭花叢中,襯托出花更繁,葉更茂。畫上題詩,宋元即首,並非鄭燮始創,但如鄭燮之妙,實不多見,妙就妙在各類藝術高度統一。如果這詩不是題在蘭竹石圖上,而是題在山水、仕女圖上,就必須很不相稱。如果不用「六分半書」,而用顏、柳之體或金農「漆書」,雖畫再好,字再佳,亦必很不協調。在鄭燮筆下,詩情、畫意、書法、印章達到了完美的統一。
鄭燮多方面藝術成就的核心是一個「怪」字。所謂怪,就是與眾不同,就是對傳統的反叛,用鄭板橋寫給韓鎬的一副對聯來表述就是「領異標新」(「刪繁就簡三秋樹,領異標新二月花」)。文學藝術上的怪,又通在政治思想上的怪;政治思想上的怪,則表現在對封建正統的抗爭,對勞動人民的同情,和對個性解放的強烈要求。
鄭燮早年游北京就喜歡放言高論,品評人物,被人稱為「狂」。他認為臧獲、婢妾、輿台、皂隸等底層人民也都是黃帝堯舜的子孫,應與富貴人家一律平等。他大聲疾呼:「王候將相豈有種乎!」被統治者奉為政治思想正宗的程朱理學,鄭燮認為「只合閑時用著,忙是用不著」。在山東為官時,公開揭露官場黑暗,災荒之年開倉放賑,終因與當道不合,以莫須有的罪名罷了官。他晚年畫了一塊蒼石,題詩道:「老骨蒼寒起厚坤,巍然直似泰山尊。千秋縱有秦皇帝,不敢鞭他下海門。」充分表現了他同封建正統觀念斗爭到底、絕不動搖的氣概。
鄭燮的民本思想同前人比起來,又進了一步。他說:「織女,衣之源也;牽牛,食之本也。」又說:「工人制器利用,賈人搬有運無,皆有便民之處,而士獨於民大不便,無怪乎居四民末也。」此論未免過於貶低知識分子,但如此看重農民、工人、商人的社會作用,卻是難能可貴的。因此他說:「凡吾畫蘭畫竹畫石,用以慰天下之勞人,非以供天下之安享人也。」
鄭燮反抗傳統,極力主張按照自己的本性自由地發展。他曾借籠中養鳥、發系蜻蜓、線縛螃蟹等事大發議論,批評「屈物之性以適吾性」的做法,提出「萬物之性人為貴」。他的潑墨寫意蘭竹石畫都把表現自己的個性和思想情緒作為主題。書法本來更是很難變化創新的,但到鄭燮手中,六書也幾乎沖垮。詩文更是直抒胸臆,提出「不為古所累,氣與意相輔」。在這里,已迸發出早期民主主義思想的火花。鄭燮作為一個文學家、藝術家的同時,在中國思想史上也應佔有一席之位。
10、甘肅省柳園人的風俗習慣
問風俗你得看是哪個民族了,不同的民族風俗當然不同了,
但話說話來,全國各地分布著不同的民族,但是每個民族的風俗基本固定的,不會有太大差異!
甘肅漢族居多,還有回族,藏族等少數民族,
而甘肅位於北方,北方人的生活習慣,風俗都是比較相似的,
所以 甘肅沒特別的風俗,只是不同的民族風俗的匯聚,差異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