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原上的風俗習慣
1、《草原》的課文描寫了蒙古族人民的哪些風俗習慣
1、穿著各色的民族服裝到幾十里外歡迎遠客。
2、用手抓羊肉和奶酒招待客人,席間姑娘們還要唱民歌。
3、飯後表演套馬、摔跤和民族舞蹈。
按照事情發展的順序,依次描寫草原的美麗風光,蒙古族人民熱情迎客的場面,主客飲酒聯歡的場面。通過這些畫面,表現了草原的風光美,人情美和民俗美。
(1)草原上的風俗習慣擴展資料
《草原》是現代作家、詩人老舍創作的一篇散文。已選入人教統編版五年級上冊第一課、部編人教版六年級上冊第一課。文章主要講了草原風光圖、喜迎遠客圖和蒙漢聯歡圖。作者在最後引用了一句「蒙漢情深何忍別,天涯碧草話斜陽」抒發了作者對草原的熱愛之情和對蒙漢兩族的深情厚誼。
舍(1899年2月3日—1966年8月24日),原名舒慶春,老舍的「舍」就是取的他的姓「舒」,另有筆名絜青、鴻來、非我等,字舍予。北京滿族正紅旗人。中國現代小說家、著名作家,傑出的語言大師、人民藝術家,新中國第一位獲得「人民藝術家」稱號的作家。
2、在 草原 一課中有哪些體現蒙古人民的民俗
1、穿著各色的民族服裝到幾十里外歡迎遠客;
2、用手抓羊肉和奶酒招待客人,席間姑娘們還要唱民歌;
3、飯後表演套馬、摔跤和民族舞蹈。以上這三方面表現了蒙古人民的風俗習慣。
(2)草原上的風俗習慣擴展資料:
原文
這次,我看到了草原。那裡的天比別處的更可愛,空氣是那麼清鮮,天空是那麼明朗,使我總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滿心的愉快。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並不茫茫。四面都有小丘,平地是綠的,小丘也是綠的。羊群一會兒上了小丘,一會兒又下來,走在哪裡都像給無邊的綠毯綉上了白色的大花。
那些小丘的線條是那麼柔美,就像只用綠色渲染,不用墨線勾勒的中國畫那樣,到處翠色慾流,輕輕流入雲際。這種境界,既使人驚嘆,又叫人舒服,既願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麗的小詩。在這境界里,連駿馬和大牛都有時候靜立不動,好像回味著草原的無限樂趣。
我們訪問的是陳巴爾虎旗。汽車走了一百五十里,才到達目的地。一百五十里全是草原。再走一百五十里,也還是草原。草原上行車十分灑脫,只要方向不錯,怎麼走都可以。初入草原,聽不見一點兒聲音,也看不見什麼東西,除了一些忽飛忽落的小鳥。走了許久,遠遠地望見了一條迂迴的明如玻璃的帶子——河!牛羊多了起來,也看到了馬群,隱隱有鞭子的輕響。
快了,快到了。忽然,像被一陣風吹來似的,遠處的小丘上出現了一群馬,馬上的男女老少穿著各色的衣裳,群馬疾馳,襟飄帶舞,像一條彩虹向我們飛過來。這是主人來到幾十里外歡迎遠客。見到我們,主人們立刻撥轉馬頭,歡呼著,飛馳著,在汽車左右與前面引路。靜寂的草原熱鬧起來:歡呼聲,車聲,馬蹄聲,響成一片。車跟著馬飛過小丘,看見了幾座蒙古包。
蒙古包外,許多匹馬,許多輛車。人很多,都是從幾十里外乘馬或坐車來看我們的。主人們下了馬,我們下了車。也不知道是誰的手,總是熱乎乎地握著,握住不散。大家的語言不同,心可是一樣。握手再握手,笑了再笑。你說你的,我說我的,總的意思是民族團結互助。
也不知怎的,就進了蒙古包。奶茶倒上了,奶豆腐擺上了,主客都盤腿坐下,誰都有禮貌,誰都又那麼親熱,一點兒不拘束。不大一會兒,好客的主人端進來大盤的手抓羊肉。幹部向我們敬酒,七十歲的老翁向我們敬酒。
我們回敬,主人再舉杯,我們再回敬。這時候,鄂溫克姑娘們戴著尖尖的帽子,既大方,又稍有點兒羞澀,來給客人們唱民歌。我們同行的歌手也趕緊唱起來。歌聲似乎比什麼語言都更響亮,都更感人,不管唱的是什麼,聽者總會露出會心的微笑。
飯後,小夥子們表演套馬、摔跤,姑娘們表演了民族舞蹈。客人們也舞的舞,唱的唱,並且要騎一騎蒙古馬。太陽已經偏西,誰也不肯走。是呀!蒙漢情深何忍別,天涯碧草話斜陽!
3、草原的風土人情及風俗習慣有哪些?
風土人情:
蒙古包--適於游牧生活
馬--適於草原上的行走
蒙古袍、蒙古靴--適於騎馬
牛羊肉奶茶奶酒
可以看出內蒙古牧民的住、行、衣、食都在適應當地自然環境,我們可以明白一個道理:只有去適應自然才能不斷發展。牧民合理利用草場,進行輪流放牧,合理利用牧草資源。別外,他們還進行了畜牧產品的深加工,鄂爾多斯品牌的服裝聞名全球。牧民們的生活也越來越好。
內蒙古草原相當遼闊,總面積約佔全國國土的1/10。它由六大草原組成,自東向西順次是:世界上著名的呼倫貝爾草原、科爾沁草原、植被保護最好的錫林郭勒草原、寬廣的烏蘭察布草原以及鄂爾多斯半荒漠草原和阿拉善的荒漠草原。
呼倫貝爾大草原 呼倫貝爾大草原是我區草原中草場質量最好,草原風光最為絢麗的地方。作為蒙古族發祥地之一,其傳統習俗保存得較為完好。而草原旅遊勝地集中於海拉爾到滿洲里之間和著名的呼倫湖周圍的草原上。
科爾沁大草原 科爾沁大草原的草原風光和蒙古族風情比較出色,且接近北京及東北各大城市。它集湖泊、草原、森林於一體,還有獨特的草原風情節目。
錫林郭勒大草原 錫林郭勒擁有多種植被類型,是中國第一個草地自然保護區,草原風情濃郁,素有「摔跤之鄉」之稱。摔跤,蒙古語又稱「搏克」,是蒙古族民間最普遍的運動。呼倫貝爾和錫林郭勒的草甸草原,可說是內蒙古大草原的精華。一望無際的大草原上,到處盛開著艷麗的鮮花,駿馬賓士在莽莽原野,白雲似的羊群浩浩盪盪,一座座蒙古包像珍珠般撒落在綠浪起伏的草原上,景色特別迷人。
主要民族是蒙古族
蒙古族的習俗
服飾
那達慕蒙古服飾包括長袍、腰帶、靴子、首飾等。但因地區不同在式樣上有所差異。以女子長袍為例,科爾沁、喀喇沁地區的蒙古族,有滿族特色,多穿寬大直筒到腳跟的長袍,兩側開叉,領口和袖口多用各色套花貼邊;錫林郭勒草原的蒙古人則穿肥大窄袖鑲邊不開叉的蒙古袍;布里亞特婦女穿束腰裙式起肩的長袍;鄂爾多斯的婦女袍子分三件,第一件為貼身衣,袖長至腕,第二件為外衣,袖長至肘,第三件無領對襟坎肩,釘有直排閃光鈕扣;而青海地區的蒙古人穿的長袍與藏人的長袍較為相近。除了青海以外,男子的服飾各地差別不大。春秋穿夾袍,夏季著單袍,冬季著棉袍或皮袍。蒙古人平時喜歡穿布料衣服,逢年過節或喜慶一般都穿織錦鑲邊的綢緞衣服。男裝多為藍、棕色,女裝喜歡用紅、粉、綠、天藍色。腰帶是蒙古族服飾重要的組成部分,用長三四米的綢緞或棉布製成。男子腰帶多掛刀子、火鐮、鼻煙盒等飾物。蒙古族靴子分皮靴和布靴兩種,蒙古靴做工精細,靴幫等處都有精美的圖案。佩掛首飾、戴帽是蒙古人習慣。各地區的帽子也有地方特色。內蒙古及青海等地的蒙古人的帽子頂高邊平,里子用白氈製成,外邊飾皮子或將氈子染成紫綠色作裝飾,冬厚夏薄。帽頂綴纓子,帽帶為絲質,男女都可以戴。呼倫貝爾的巴爾虎、布里亞特蒙古,男帶披肩帽,女帶翻檐尖頂帽。瑪瑙、翡翠、珊瑚、珍珠、白銀等珍貴原料使蒙古人的首飾富麗華貴。
蒙古男子穿長袍和圍腰,婦女衣袖上綉有花邊圖案,上衣高領,似與族相似。婦女喜歡穿三件長短不一的衣服, 蒙古族傳統服裝——蒙古袍第一件為貼身衣,袖長至腕,第二件外衣,袖長至肘,第三件無領對襟坎肩,釘有直排閃光紐扣,格外醒目。
男子腰帶多掛刀子、火鐮、鼻煙盒等飾物。喜穿軟筒牛皮靴,長到膝蓋。農民多穿布衣,有開衩長袍、棉衣等,冬季多氈靴烏拉,高筒靴少見,保留扎腰習俗。男子多戴藍、黑褐色帽,也有的用綢子纏頭。女子多用紅、藍色頭帕纏頭,冬季和男子一樣戴圓錐形帽。未婚女子把頭發從前方中間分開,紮上兩個發根,發根上面帶兩個大圓珠,發稍下垂,並用瑪瑙、珊瑚、碧玉等裝飾。還有比較有特色的是蒙古族摔跤服。
蒙古摔跤服是蒙古服飾工藝。摔跤比賽服裝包括坎肩、長褲、套褲、綵綢腰帶。坎肩袒露胸部。長褲寬大。套褲上圖案豐富,一般為雲朵紋、植物紋、壽紋等。圖案粗獷有力,色彩對比強烈。內褲肥大,用10米大布特製而成。利於散熱,避免汗濕貼於體表;也適應摔跤角力運動特點,使對手不易使用纏腿動作。套褲用堅韌結實的布或絨布縫制。膝蓋處用各色布塊拼接組合縫制圖案,紋樣大方莊重,表示吉祥如意。服裝各部分配搭恰當,渾然一體,具有勇武的民族特色。
美食、美品
蒙古人富有特色的食品很多,例如烤羊、爐烤帶皮整羊、手抓羊肉、大炸羊、烤羊腿、奶豆腐、蒙古包子、蒙古餡餅等。民間還有:稀奶油,蒙古族常備奶製品;奶皮子;煺毛整羊宴,是蒙古傳統宴客菜,祭祀活動時也常用;熟烤羊,內蒙鄂爾多斯地區風味菜餚;白菜羊肉卷;新蘇餅,蒙古人民間傳統糕點;烘乾大米飯,蒙古族風味小吃。 蒙古牧民視綿羊為生活的保證、財富的源泉。日食三餐,每餐都離不開奶與肉。以奶為原料製成的食品,蒙古語稱「查干伊得」,意為聖潔、純凈的食品,即「白食」;以肉類為原料製成的食品,蒙古語稱「烏蘭伊得」,意為「紅食」。
蒙古人除食用最常見的牛奶外,還食用羊奶、馬奶、鹿奶和駱駝奶,其中少部分做為鮮奶飲料,大部分加工成奶製品,如:酸奶干、奶豆腐、奶皮子、奶油、稀奶油、奶油渣、酪酥、奶粉等十餘種,可以在正餐上食用,也是老幼皆宜的零食。奶製品一向被視為上乘珍品,如有來客,首先要獻上,若是小孩來,還要將奶皮子或奶油塗抹其腦門,以示美好的祝福。
蒙古人的肉類主要是牛、綿羊肉,其次為山羊肉、駱駝肉和少量的馬肉,在狩獵季節也捕獵黃羊肉。
4、草原的風俗是什麼?
你好:我們草原的主要民族是蒙古族
蒙古族的習俗
服飾
那達慕蒙古服飾包括長袍、腰帶、靴子、首飾等。但因地區不同在式樣上有所差異。以女子長袍為例,科爾沁、喀喇沁地區的蒙古族,有滿族特色,多穿寬大直筒到腳跟的長袍,兩側開叉,領口和袖口多用各色套花貼邊;錫林郭勒草原的蒙古人則穿肥大窄袖鑲邊不開叉的蒙古袍;布里亞特婦女穿束腰裙式起肩的長袍;鄂爾多斯的婦女袍子分三件,第一件為貼身衣,袖長至腕,第二件為外衣,袖長至肘,第三件無領對襟坎肩,釘有直排閃光鈕扣;而青海地區的蒙古人穿的長袍與藏人的長袍較為相近。除了青海以外,男子的服飾各地差別不大。春秋穿夾袍,夏季著單袍,冬季著棉袍或皮袍。蒙古人平時喜歡穿布料衣服,逢年過節或喜慶一般都穿織錦鑲邊的綢緞衣服。男裝多為藍、棕色,女裝喜歡用紅、粉、綠、天藍色。腰帶是蒙古族服飾重要的組成部分,用長三四米的綢緞或棉布製成。男子腰帶多掛刀子、火鐮、鼻煙盒等飾物。蒙古族靴子分皮靴和布靴兩種,蒙古靴做工精細,靴幫等處都有精美的圖案。佩掛首飾、戴帽是蒙古人習慣。各地區的帽子也有地方特色。內蒙古及青海等地的蒙古人的帽子頂高邊平,里子用白氈製成,外邊飾皮子或將氈子染成紫綠色作裝飾,冬厚夏薄。帽頂綴纓子,帽帶為絲質,男女都可以戴。呼倫貝爾的巴爾虎、布里亞特蒙古,男帶披肩帽,女帶翻檐尖頂帽。瑪瑙、翡翠、珊瑚、珍珠、白銀等珍貴原料使蒙古人的首飾富麗華貴。
蒙古男子穿長袍和圍腰,婦女衣袖上綉有花邊圖案,上衣高領,似與族相似。婦女喜歡穿三件長短不一的衣服, 蒙古族傳統服裝——蒙古袍第一件為貼身衣,袖長至腕,第二件外衣,袖長至肘,第三件無領對襟坎肩,釘有直排閃光紐扣,格外醒目。
男子腰帶多掛刀子、火鐮、鼻煙盒等飾物。喜穿軟筒牛皮靴,長到膝蓋。農民多穿布衣,有開衩長袍、棉衣等,冬季多氈靴烏拉,高筒靴少見,保留扎腰習俗。男子多戴藍、黑褐色帽,也有的用綢子纏頭。女子多用紅、藍色頭帕纏頭,冬季和男子一樣戴圓錐形帽。未婚女子把頭發從前方中間分開,紮上兩個發根,發根上面帶兩個大圓珠,發稍下垂,並用瑪瑙、珊瑚、碧玉等裝飾。還有比較有特色的是蒙古族摔跤服。
蒙古摔跤服是蒙古服飾工藝。摔跤比賽服裝包括坎肩、長褲、套褲、綵綢腰帶。坎肩袒露胸部。長褲寬大。套褲上圖案豐富,一般為雲朵紋、植物紋、壽紋等。圖案粗獷有力,色彩對比強烈。內褲肥大,用10米大布特製而成。利於散熱,避免汗濕貼於體表;也適應摔跤角力運動特點,使對手不易使用纏腿動作。套褲用堅韌結實的布或絨布縫制。膝蓋處用各色布塊拼接組合縫制圖案,紋樣大方莊重,表示吉祥如意。服裝各部分配搭恰當,渾然一體,具有勇武的民族特色。
美食、美品
蒙古人富有特色的食品很多,例如烤羊、爐烤帶皮整羊、手抓羊肉、大炸羊、烤羊腿、奶豆腐、蒙古包子、蒙古餡餅等。民間還有:稀奶油,蒙古族常備奶製品;奶皮子;煺毛整羊宴,是蒙古傳統宴客菜,祭祀活動時也常用;熟烤羊,內蒙鄂爾多斯地區風味菜餚;白菜羊肉卷;新蘇餅,蒙古人民間傳統糕點;烘乾大米飯,蒙古族風味小吃。 蒙古牧民視綿羊為生活的保證、財富的源泉。日食三餐,每餐都離不開奶與肉。以奶為原料製成的食品,蒙古語稱「查干伊得」,意為聖潔、純凈的食品,即「白食」;以肉類為原料製成的食品,蒙古語稱「烏蘭伊得」,意為「紅食」。
蒙古人除食用最常見的牛奶外,還食用羊奶、馬奶、鹿奶和駱駝奶,其中少部分做為鮮奶飲料,大部分加工成奶製品,如:酸奶干、奶豆腐、奶皮子、奶油、稀奶油、奶油渣、酪酥、奶粉等十餘種,可以在正餐上食用,也是老幼皆宜的零食。奶製品一向被視為上乘珍品,如有來客,首先要獻上,若是小孩來,還要將奶皮子或奶油塗抹其腦門,以示美好的祝福。
蒙古人的肉類主要是牛、綿羊肉,其次為山羊肉、駱駝肉和少量的馬肉,在狩獵季節也捕獵黃羊肉。羊肉常
見的傳統食用方法就有全羊宴、嫩皮整羊宴、煺毛整羊宴、烤羊、烤羊心、炒羊肚、羊腦燴菜等70多種。最具特色的是蒙古族烤全羊(剝皮烤)、爐烤帶皮整羊或稱阿拉善烤全羊,最常見的是手抓羊肉。蒙古人吃羊肉講究清煮,煮熟後即食用,以保持羊肉的鮮嫩,在做手抓羊肉時,忌煮得過老。但內蒙東部蒙漢雜居地區的蒙古人也喜食煮時加佐料,並把肉煮成酥爛的手抓羊肉。有些地區的蒙古人還喜將羊腰窩的肉切成大片,掛糊油炸成炸肉片,民間稱為「大炸羊」。牛肉大都在冬季食用。有做成全牛肉宴,更多的是清燉、紅燒、做湯。還食用駱駝肉和馬肉,油炸駝峰片蘸白糖,視為上餚,有經驗的廚師還善於把牛蹄筋、鹿筋、牛鞭牛尾烹製成各種食療菜餚。為便於保存,還常把牛、羊肉製成肉乾和臘肉。
古人每天離不開茶,除飲紅茶外,幾乎都有飲奶茶的習慣,每天早上第一件事就是煮奶茶,煮奶茶最好用新打的凈水,燒開後,沖入放有茶末的凈壺或鍋,慢火煮2—3分鍾,再將鮮奶和鹽對入,燒開即可。蒙古奶茶有時還要加黃油,或奶皮子,或炒米等,其味芳香、咸爽可口,是含有多種營養成分的滋補飲料。有人甚至認為,三天不吃飯菜可以,但一天不飲奶茶不行。蒙古人還喜歡將很多野生植物的果實、葉子、花都用於煮奶茶,煮好的奶茶風味各異,有的還能防病治病。
大部分蒙古人都能飲酒,所飲用的酒多是白酒和啤酒,有的地區也飲用奶酒和馬奶酒。蒙古人釀制奶酒時,即先把鮮奶入桶,然後加少量嗜酸奶汁(比一般酸奶更酸)作為引子,每日攪動,3—4日待奶全部變酸後,即可入鍋加溫,鍋上蓋一個無底木桶,大口朝下的木桶內側掛上數個小罐,再在無底木桶上坐上一個裝滿冷水的鐵鍋,酸奶經加熱後蒸發遇冷鐵鍋凝成液體,滴入小罐內,即成為頭鍋奶酒,如度數不濃,還可再蒸二鍋。每逢節日或客人朋友相聚,都有豪飲的習慣。馬奶酒是鮮馬奶經發酵製成,不需蒸餾。
『奶酒扒肉』
馬奶酒蒙古人民世居草原,以畜牧為生計。馬奶酒、手扒肉、烤羊肉是他們生活最喜歡的飲料食品和待客佳餚。每年七八月份牛肥馬壯,是釀制馬奶酒的季節。勤勞蒙古婦女將馬奶收貯於皮囊中,加以攪拌,數日後便乳脂分離,發酵成酒。隨著科學的發達,生活的繁榮,蒙古人釀制馬奶酒的工藝日益精湛完善,不僅有簡單的發酵法,還出現了釀制烈性奶酒的蒸餾法。六蒸六釀後的奶酒方為上品。馬奶酒性溫,有驅寒、舒筋、活血、健胃等功效。被稱為紫玉漿、元玉漿,是「蒙古八珍」之一。曾為元朝宮廷和蒙古貴族府第的主要飲料。忽必烈還常把它盛在珍貴的金碗里,犒賞有功之臣。手扒肉是蒙古人傳統的食品方法之一。做法是將肥嫩的綿羊開膛破肚,剝皮去內臟洗凈,去頭蹄,再將整羊卸成若干大塊,放入白水中清煮,待水滾肉熟即取出,置於大盤中上桌,大家各執蒙古刀大塊大塊地割著吃。因不用筷子,用手抓食而得名。
5、蒙古族的風俗習慣
蒙古族的飲食主要是肉食和奶食,傳統的蒙古族居住房是蒙古包,而在婚嫁方面,蒙古族娶親一般是在結婚喜日的前一天,他們會穿上傳統的蒙古族服飾,按照蒙古族的傳統習俗進行婚嫁。
6、草原的風俗資料
獻哈達 敬茶敬酒敬神 唱歌 熱情好客
蒙古族的重要節日有大年、小年、敖包節等。蒙古族的節日很多,有春節、端午節、中秋節、重陽節、中元節、那達慕、祭敖包節、祭成吉思汗陵等。
春節:蒙古族過去春節稱為「白節」,如今,將農歷正月叫做「白月」。這是因為蒙古族崇尚白色的緣故。「白節」 是一年之中最大的節日。節日的時間和春節大致相符。晝夜燈火不滅,晚飯前要祭祖,之後全家共進晚餐,按常規要多吃多喝一些,酒肉剩的越多越好。這樣象徵著新的一年富富有餘。除夕晚輩要向長輩敬「辭歲酒」。 晚飯後,舉行下棋、說書、跳舞等各種活動。初一的早晨,早早起床,在門外放供桌和供品,向日出的方向磕頭,拜天。之後回到屋內向供奉的神佛像上香磕頭。孩子對父母、長輩行拜年禮。這一切進行完後,按年齡長幼入座,飲茶、敬酒。吃完新年飯後,身著節日的盛裝,跨上駿馬,三五成群地到親友家拜年。
「那達慕」:是蒙古族最盛大的節日。 「那達慕」是蒙古語的音譯,是游戲娛樂的意思。「那達慕」大會一般在農歷七八月舉行。每到這時,牧民們不分男女老幼,都穿上節日的盛裝,騎馬坐車從四面八方趕來。大會上,要進行被稱為「男兒三藝」的射箭、摔跤、賽馬等傳統體育比賽。此外,還有各種棋藝比賽和各式各樣的歌舞表演。「那達慕」,一般進行五至七天。「那達慕」起源於十三世紀初,當時,「那達慕」的主要項目就是進行射箭、摔跤、賽馬比賽。如今的「那達慕」已增加了物資交流、文藝演出等許多新內容。使這一傳統的民族盛會,更加喜慶、吉祥、歡樂而富於實效。 摔跤是那達慕的主要內容,沒有摔跤不能稱為那達慕。摔跤手可多可少,最多達1000餘人,且不受地區和體重的限制。蒙古族在歷史上非常器重「達爾罕摔跤手」,這是終身的榮譽。在授予光榮稱號的儀式上,獲「達爾罕」稱號的摔跤手,穿上比賽的全套服裝,三唱摔跤歌後跳躍進場進行表演。由主持那達慕的領導人發給證章、證書和紀念品,並按民族習慣請他喝一碗奶酒和鮮奶。此時,獲「達爾罕」者挑選一名最有前途的摔跤手,把自己的摔跤服脫下來贈與他,自願擔任業余教練,然後互相擁抱,一齊跳躍出場。
祭敖包節:「敖包」是蒙古語音譯,亦作「鄂博」、「腦包」等,漢語的意思為「堆子」。原是指在游牧交界之處及道路上用石塊或泥土堆積起來以作標記的石堆或土堆。後來逐漸被視為神靈的居所,被作為崇拜物加以祭祀和供奉,每逢路過,遠遠地就要下馬叩拜。敖包一般均建於地勢較高的山丘之上。多用石塊堆積而成,也有的用柳條圍築,中間填沙土。一般呈圓包狀或圓頂方形基座。上插若干幡桿或樹枝,上掛各色經旗或綢布條。包內有的放置五穀,有的放置弓箭,有的埋入佛像。敖包的大小、數量不一。一般的多為單個體,也有7個或13個並列構成敖包群的,中間的主體敖包比兩側或周圍的要大些。祭敖包就是祭祀山川草木,祈求山神、路神保佑豐收、平安。祭敖包會每年舉行一次,時間各地有所不同,但一般在農歷四、五月擇吉日進行。屆時,本蘇木、本旗甚至附近旗縣的群眾都紛紛扶老攜幼,攜帶著哈達、整羊肉、奶酒和奶食品等趕來敖包處。先獻上哈達和供祭品,再由喇嘛誦經祈禱,眾人跪拜,然後往敖包上添加石塊或以柳條進行修補,並懸掛新的經幡、五色綢布條等。最後參加祭祀的人都要圍繞敖包從左向右轉三圈,祈神降福,保佑人畜兩旺。祭祀儀式結束後,還常常舉行賽馬、摔跤、射箭、投布魯、唱歌、跳舞等活動。
祭成吉思汗陵:蒙古族祭奠成吉思汗的習俗,最早始於窩闊台時代,到忽必烈時代正式頒發聖旨,規定祭奠成吉思汗先祖的各種祭禮,使之日臻完善。現今鄂爾多斯伊金霍洛的成吉思汗祭典,就是沿襲古代傳說的祭禮。祭禮一般分平日祭、月祭和季祭,都有固定的日期。祭品齊全,皆供整羊、聖酒和各種奶食品,並舉行隆重的祭奠儀式。它是蒙古族最隆重、最庄嚴的祭祀活動。每到祭日,牧民們身穿蒙古族節日服裝,從四面八方來到陵園,向成吉思汗的塑像敬獻美酒、鮮奶和哈達。
魯班節 魯班節,是雲南省通海縣西城的一帶蒙古族人民的傳統節日,每年農歷四月初二舉行,為期一天。居住在這里的蒙古族人民從其他兄弟民族那裡學會了建築技術。他們修建的房屋,不僅造型別致、美觀,而且經久耐用,頗受附近各族人民的稱贊。為了紀念和慶祝在土木建築方面取得的成就,他們就把農歷四月初二定為魯班節。節日這天,外出修建的泥、木、石匠,無論路途遠近都要趕回家裡來歡度節日。各村寨都要殺豬宰羊,搭台唱戲。人們還把檀香木雕刻的魯班像拾著,敲鑼打鼓,游直各村寨,然後,大家匯集場上,唱歌跳舞。他們最喜歡的舞蹈叫「跳樂」。跳時,先由男青年作為先導,他們懷抱龍頭四弦琴,邊彈邊跳,後面的人群群分成兩行,有時圍成圓圈有時互相穿插,隊形多變,且歌且舞,場面十分活躍。
節日後,各村寨忙著收小麥、油菜籽,犁田插秧。幹完這些農活後,工匠們又成群結隊外出承包建築。
馬奶節:蒙古族傳統節日。以喝馬奶酒為主要內容,故名。流行於內蒙古錫林郭勒盟和伊克昭盟的部分牧區。通常在農歷八月下旬舉行,日期不固定,為期一天。為歡慶豐收,彼此祝福,除准備足夠的馬奶酒外,還以「手把肉」款待賓客,並舉行賽馬活動、請民間歌手演唱祝詞、向老懞醫獻禮等。據傳,那達慕盛會即源於此。
祖魯節:蒙古族的傳統節日,在每年農歷十月二十五日舉行節日慶祝活動。它是由佛教點燈儀式演變而來的宗教節日。新疆衛拉特蒙古比較重視這一節日,認為過了祖魯節,每個人都會年長一歲。
生活習俗
剃發禮,是第一次剪修孩子的胎發時舉行的儀式。蒙古各部的剃發儀式不同,有的滿月時舉行,有的周歲時舉行,有的則三歲時或五歲時舉行。一般由年長者拿起用哈達包起來放在盤中的剃刀或剪子開始剪發儀式,接著親友們依次剪發並祝福孩子,同時饋送禮品,或宣布贈送馬、牛、羊。孩子的胎發剃下來後,用哈達包起放好。剃發儀式結束後,主人擺全羊席向親朋好友們敬酒,宴會正式開始。蒙古族的剃發儀式及宴會的規模較大,但照例必須太陽落山之前結束。
騎馬禮,是蒙古人讓孩子開始單獨騎馬而舉行的儀式。一般孩子長到3—5歲或7歲時舉行。儀式前,先用羔毛軟氈子製作一個小鞍子,然後選一個非常溫順老實的馬,備上小鞍子,由爺爺奶奶或母親把穿戴十分漂亮的孩子扶上馬,由大人牽著馬走親竄鄰,這是讓孩子從小適應牧人生活、學會騎馬和增長膽識的一種禮儀活動。
成年禮儀,是蒙古民族為孩子舉行的表示其已成為大人的一種簡單的儀式。早期的成年禮儀在蒙古各部中也不盡相同,不僅表現在男女發型的變化上,而且其改變發型的年齡也不同,如:鄂爾多斯部和烏拉特部認為當孩子成長到15歲時,其「手可以探鞍鞘,腳能夠踏馬蹬」,舉行簡單儀式說明其已經長成大人,並以成人的標准要求他們。
7、內蒙古呼倫貝爾大草原的民俗風俗
蒙古族自古以來是一個熱情好客的民族,貴賓抵達,定會以酒相迎,但不會強迫一飲而盡,不適飲酒者一定要接過銀碗,以表示禮貌。所以每當在草原看到下馬酒儀式的時候不要害怕把我們喝多,不能喝酒的只需沾唇示意即可。
內蒙古呼倫貝爾大草原的民俗風俗
如果說草原是綠色的大海,蒙古包則是大海中的點點白帆。蒙古包作為草原上特有的建築,既美觀又實用,而且結構簡單,便於拆運。
蒙古族的服飾包括衣、帶、靴及頭飾等,款式講究,裝潢精美。蒙古袍是蒙古族人民的主要服裝。蒙古袍衣體寬大,袖子較長,非常適應廣闊草原游牧生活中的防寒及一衣多用的需要。
呼倫貝爾風俗習慣較多,禁忌也多,有水忌、火忌、忌大狗、忌摸頭等。但是目前隨著旅遊業的發展,以及牧民們的現代化,這種認知上的差距已經被滿滿縮小。
8、內蒙古大草原的民俗風情和人們的生活習慣?
蒙古族為主體的民族風情為內蒙古草原增添了淳樸自然的神韻。
迎賓
蒙古族自古以來就有各種迎賓禮節。預約的會客,不論是社會團體還是私人會面,主人總是遠遠的迎候著客人。有人會在路邊等候,有的騎馬飛馳而來,有的騎著摩托、乘著越野吉普車趕來,在隆重的場合還會分幾個梯隊迎接客人。
如果您到大草原旅遊,您一定會到草原上蒙古族的住舍——蒙古包作客,因為這是蒙古族從古到今的傳統。當來到這里,您一定會情不自禁地贊美主人的住處,「這真是一塊好地方,草原的大自然景色多美好!」或者您會用臨時學會的蒙語「賽努!賽努(好啊!好!)表示自己的情懷,一句蒙古語說出來,這里的主人會由衷地高興。
當草原上的主人把您迎進蒙古包後,賓主相序而坐在蒙古包的左側。一般來了十分尊貴的賓客,主人會主動讓您坐在正北(男坐進包後的西側,女坐進包後的東側)位置上。這時候,主婦會把香甜的奶食品、手扒肉擺在客人面前,然後端上一碗滾燙飄香的奶茶,請客人們品嘗。接著在問候和笑聲中開始敬酒,主人手捧哈達,托著銀碗、齊眉舉盤,把美酒敬獻在您的面前。如果客人一飲而盡,主人會非常高興,頓時主客情融,氣氛很快會熱烈起來;如果您不善飲酒,接過銀碗品一品也可以。但最好是把碗中酒喝了,這表達了對主人的尊重與親密。
待客
這里的主人首先給客人斟上新熬的奶茶,擺上奶食、糕點、炒米等茶食為客人壓飢解渴,有的還做點面條,讓客人們少吃一點墊個頻祝?然後敬酒。由主人先用小酒??酒盅)向客人們每人敬一杯,這就是敬酒的開始。接著用大杯(比銀碗小一點專用敬酒的銀制器皿)從客人中的年長者開始,依次一一進行;敬酒達一定杯數就要奏樂唱歌為客人們喝酒助興;酒後用飯,招待客人的最高禮節為整羊宴,其次為羊背子宴。
神奇的蒙古包
如果說草原是綠色的大海,蒙古包則是大海中的點點白帆。蒙古包作為草原上特有的建築,既美觀又實用,而且結構簡單,便於拆運。
蒙古包具有結構簡單,便於拆遷組裝,就地取材,自產自用等特點,非常適於游牧生活,蒙古包充分反映了游牧民族的聰明才智。在大海般的綠色草原上,星羅棋布的蒙古包白帆點點,會使人感悟人與大自然的和諧!蒙古包其形呈天幕式,圓形尖頂,外用一層或二層羊毛氈圍裹,裡面用「哈那」和「烏尼桿」支撐。「哈那」是數十根同樣粗細、拋光後的木棍,用牛皮繩連接,構成可以伸縮的網狀支架。「烏尼桿」是用木棍支撐的傘狀包頂支架。蒙古包頂端還有「陶腦」——天窗,既可通氣又可採光。整個蒙古包用數根毛繩牢牢固定,抵禦風的侵害。
華麗的民族服裝蒙古族的服飾包括衣、帶、靴及頭飾等,款式講究,裝潢精美。蒙古袍是蒙古族人民的主要服裝。蒙古袍衣體寬大,袖子較長,下端不開叉,衣領較高,服帶中圍,非常適應廣闊草原游牧生活中的防寒及一衣多用的需要。腰帶是蒙古袍必不可少的,腰帶一般由綢、緞等料製成,長達數米,顏色視袍子的顏色而定。男子扎腰帶時,袍子向上提,下擺束得較短,即顯得精幹瀟灑,騎乘或勞動時也方便。女子之相反,扎腰時一定要把袍子拉展,以顯示身材的苗條健美。穿蒙古袍系腰帶除裝服飾上的需要外,實用價值也很大,繫上腰帶騎馬時可以保持腰和肋骨的穩定和垂直,冬天還可保暖。
「查干薩日」的祝福
蒙古族把正月稱為「查干薩日」(漢語意為「白月」);草原上的春節活動主要有祭火、祝壽、拜年等,並且從農歷臘月二十三開始,到正月(查干薩日)達到高潮。
祭火
蒙古族很早以來以祭火的習俗迎接春節,因為燃旺的火焰象徵著一年裡一切幸運吉祥。祭火在過去比較盛行,每家祭火的日期和方式也不同。「哈日楚戶」(貧民)一般在臘月二十三日祭火,而「台吉」(貴族)在臘月二十四日祭火,有的牧戶把系有五色綵綢的五小捆蘆葦插在門外樹上,將劈成細條的柞樹放在燃旺的火撐子上方的四條腿上,戶主穿好禮服跪在正門處的墊子上,把用油網包好的羊胸骨奉獻給聖火。婦女們則將美酒、黃油灑進聖火,並按順序站立,叩頭。富裕的牧戶則搞大型祭火,祭祀時用整羊,並將左鄰右舍請來喝茶吃酒。有的將聖火點燃後三天不熄,三天中不許遷場,不許在聖火上烤腳。目前,傳統的祭火在新一代牧民中已很少舉行了,但是在草原旅遊點和慶祝的喜慶日子,人們還是點一堆篝火助興。
祝壽
春節期間牧民活動的主要內容之一。祝壽的對象為正當「本年」的長者。祝壽開始時,先為85、73高齡者祝壽,時間一般在臘月25或26日,臘月27至除夕的幾天里,則為61、49的本年者祝壽。給長者祝壽時,晚輩除要行禮祝賀外,還要贈送壽禮以示尊敬。祝壽禮的輕重多寡,一般視祝壽對象的年齡大小而定。
除夕
草原上春節的高潮,附近的牧民們都要相互喝茶,然後人們扶老攜幼聚集在年長者的家裡,進行除夕「乃日」(宴會)或家人聚集在一起看電視節目。接著牧人們要到邀請自己的每家去作客,有時因戶多,宴會往往通宵達旦。
除夕時,牧民家家都要擺放「花盤」即將點心、奶食、糖果等整齊地擺放在一個大盤子里,擺放的形式大部分呈圓柱體,也有方形的,每層一種,很有規則。這一習俗,不僅在牧民家中一直保留,而且在城市的蒙古族家中,也沿襲著這傳統。
拜年
草原上春節最隆重的活動,拜年在正月初一晨曦微露時候開始,牧民們先祭敖包,然後開始家庭內部拜年,先是晚輩向長者問安跪拜,然後由長者祝福晚輩幸福長壽。拜年時,晚輩要衣帽端正,手捧哈達進行。
家庭拜年後,牧民們相互互拜。互拜時,先到年長者的家裡,隨著互拜的進行,人們自動結伴而行。每到一家,要以同行者的年齡大小依次而入。拜年時,牧民們一般要獻上一兩首頌辭或頌歌。對出色的歌手,戶主會捧起放有哈達的奶食盤頌祝辭。草原上的春節富有濃郁的民族特色,是牧民們辛勤勞動一年後歡歌笑語的時刻。
9、草原習俗
到內蒙古草原人家去做客,主人是要留下吃飯的。
一般他們吃的是羊肉,喝的是奶油茶,或馬奶酒。
主人會用刀割肉分給客人吃,客人要有禮貌地接過來,並大口放到嘴裡,使勁嚼著吃。這是對主人的尊敬。主人敬酒要喝的,而且而且一次一杯,他們用的杯子是二兩左右吧。有的也用小酒盅,類似我們見的裝鹹菜的小碗。
還有就是哈達,有些主人家是藏族的,會送哈達。
總之,他們也知道我們漢族不太懂很多。所以只要恭敬地接受他們,就會和和氣氣的了。
太系統的習俗我沒總結過。希望以上能幫到你一點。
10、蒙古族人民有哪些風俗習慣?
1、背弓挎箭,蒙古族的婚俗之一,解放前蒙古人娶親時,新郎要佩帶弓箭,跨駿馬啟程。到女家後,摘下弓箭,放在蒙古包的西南方。次日走時再挎上。
2、刁帽子,也稱搶帽子。通常是送親者想方設法把娶親者的帽子搶過來,挑在馬鞭上,或者扔到地上,迫使新郎下馬去揀,以影響其行速。娶親者彼此掩護,而不讓送親者搶去帽子。一路上,你追我趕,互相嬉戲。
3、獻哈達,常在迎送、饋贈、敬神、拜年以及喜慶時使用,以表示敬意祝賀。這種禮節由來已久。據《馬柯·波羅游記》中所寫,蒙古族「過年過節時都互相用金銀玉石做的禮品同白色綢布一起捧獻」。
4、遞鼻煙壺,遞鼻煙壺是蒙古民族古老的習俗,在蒙古包里作客,殷勤好客的主人,常常要拿出一個精緻象個瓷瓶樣的小壺,敬給客人嗅。
5、血祭,就是把自己喂養的牛、馬、羊宰殺了,供奉在敖包之前。這種祭法由來已久,現在各另地方還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