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風俗彩禮 » 懷孕期間河南有什麼風俗

懷孕期間河南有什麼風俗

發布時間: 2022-08-12 22:12:41

1、河南都有什麼風俗習慣

1.喝茶:在鄲城,喝茶被賦予了另一層含義,特指吃晚飯。這可能是在困難時期,人們以紅薯做晚飯時的湯叫紅薯茶,並以此為晚飯,從那時而延續了下來的。
2.俺爸、俺媽:河南人說「俺」是一大方言特點。豫東人說「俺」的時候意為「我們」、「我們的」。當然,「俺爸」、「俺媽」以及其他一些稱呼親屬的「俺某某」是用在對被稱呼人以外的第三人時說的。但在鄲城,「俺爸」、「俺媽」卻用在當面稱呼父母時,尤其是小孩當面叫父母時都是「俺爸」、「俺媽」地叫,相當於「爸、媽」。
3.文:貨幣單位,相當於「元」、「塊」。因此外地人聽鄲城人說「幾十文」、「百文」時常一臉迷惑,其實就是幾十塊錢、百十塊錢,但顯得更為簡略,而且略有顯擺的意思。
4.迷見:丟失,找不到了。在太康等地也有此方言。比如說某某東西迷見了,不知情的人都以為是「面了」,其實是丟失了。
5.招呼:修理,拾掇。如說「師傅,我車子壞了,請給我招呼招呼。」意思就是修理修理。
6.拿哩嚴、拿不嚴:「拿哩嚴」指辦事成功率高,沒有任何困難,「拿不嚴」則相反,沒有把握。也可以用在對人,對某人「拿哩嚴」就是指對該人施加的影響足以左右其決定。
7.姑娘:本義是指未婚的女孩,在鄲城除這一層含義外,還指姑姑。如「張三該叫她姑娘哩」,就是指張三的姑姑。
8.zhang:遍查字典均無此字,在鄲城方言中是安裝、放置的意思,如「把燈泡zang上」。在太康等其他縣有「放、添加」的意思,如「往面條里zhang點鹽」,就是指往裡面放點鹽。
河南人愛吃的飯有;
面條子;糊塗;結瘩;
月個晨導起來,將到集上,碰到一個吊楊車子叫我恁栽倒了,新紅掛*子也給我掛*了/
叫我氣里尚午面條子都沒吃,歇老豆喝一碗糊塗。
畢頭.算了、完了的意思."你不讓我玩畢頭!" 「這一回我的牌很不好,說不定就畢頭了」!
天歇了,俺頰屋有一群扁觜子,迷見了。恁誰物不誰物?
釁種---一種愣頭青
半吊子---半傻子,不明道理
馬幾紐子---蟬
阿雜-臟
當當事-學慣用功
家後-村後面
扎實-老年人健康
匪滾了----水開了
饃幅了____饃熟了
弄啥架勢里____幹啥里
各了敗子____漆蓋
小小抓_____麻雀
粘不粘(zhan)-行不行
近子-舅媽
跟些幾個-有幾個孩子
策個---前天
大策個-大前天
糊塗---稀飯
花老馬噶子---灰喜鵲
馬噶子----(你應該知道)
他臟我---他用東西砸我
當上-----上面
歐(二聲)_______牛
翹蹄子-----去世
啥家什-----什麼東西
半大橛子----男青年
破小子-----小男孩
帳家兒-----父母罵孩子的話
潑-------指小孩健康
搶白人-----欺負人
咋弄---- 怎麼辦?
飛(三聲)------ 水
洋車子----- 自行車
付------ 樹
一笛笛----- 一點點
一笛拉子---- 一丁點
頭佛----- 頭發
牡佛------ 梳子
哞(ou)逼---牛逼,不是一般人
刀梭頭---- 女性短發
膩子----- 肥皂
仏(佛的第一音)-------說
啥家火-------什麼東西
不管談------不行
不沾閑------不行
絲氣----一種味道,不太好聞的
啃桌子腿(吃桌)----吃宴
噲噲癢----撓撓癢
股堆-指蹲下
發七蛋-指蠻橫不講理
啥荒子?--什麼東西?
面兒-明天
厥功----不穩當
適味(兒化韻)——舒服,爽的意思+ 例:那一家類燒雞吃住算適味啊
光嘟子—不穿衣服光屁股

老末——最後的意思
枯楚——有皺紋,不平展,多用於紙張,人物面部gf~k
甜稃秸——甘蔗之類的東西
馭、吁(yu)——停,架車時對馬、驢等動物的言語.
白動--別動
半肥--這個不好解釋,大家佛佛吧,呵呵
小小zhuó---麻雀
褂衩子---襯衣
可是類---是不是
濕味---有意思
悲(筆)---筆
mó說---梳子>
落嗨(兒化韻)---傍晚
洋車子---自行車
褲衩子---內褲
浮---熟
頭佛---頭發

2、河南的傳統風俗習慣

在河南,清明節的文化習俗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插柳

祭祖:在河南,清明時節人們最常吃饊子、棗糕、雞蛋等食物。

吃饊子、棗糕、雞蛋

一、河南普通節日傳統風俗習慣

1.河南春節習俗——送神慌年忙祭灶

2.河南中秋節的習俗有:鐵塔燃燈、夜設茶果月餅、面向月亮許願

3.端午節(五月初五):而河南主要是角粽,有三個角的,也有四個角的。河南人不僅要吃粽子,還要吃 油炸食品。像油條、麻花、麻葉等,都是人們常做的油炸食品。在眾多的油炸食品中, 糖糕和菜角是最典型的。

4.重陽節(九月初九)

在中國的傳統風俗中,重陽節就是一個登高節,,重陽賞菊的活動越來越盛行。因為菊花都在九月開放,民間還把九月稱為「菊月」,所以在菊花傲霜怒放的重陽節里,觀賞菊花成了節日的一項重要內容。

拓展資料:

河南其他特色節日

1.龍抬頭節(二月初二)

農歷二月初二,是漢族的傳統節日。民間認為,這天是龍欲升天的日子,故稱「龍抬頭節」 或「青龍節」。這天,河南農村的婦女一般都不動剪刀,不做針線活,怕動了刀剪傷龍體。

在這個節日里,人們到田野里采野菜,包餃子,煎煎餅,炒黃豆,煎臘肉,蒸棗饃,改善生活成為節日的一項重要內容。在眾多的食俗活動中,這天攤煎餅和吃炒豆的人最多。每到農歷二月初二,人們都有要炒玉米、炒黃豆。

2. 過小年(六月初六)

在豫東和豫南,都有六月初一過小年的說法。特別是農村,更為重視。人們把這天當作慶祝豐收、祀求豐年的節日。這時, 麥子剛剛打下不久,豐收的喜悅洋溢在農民的心頭和眉稍。人們在屋中、院內、麥場 里擺上供桌,放上饃、棗山(饃的一種)和桃、李等五種瓜果,用斗盛滿新收的小麥, 鬥上貼紅色的「福」字,然後焚香燃炮,祈求秋季風調雨順,五穀豐登。之後,人們 高高興興地吃上一頓用肉、青菜、粉條、海帶做成的「雜燴菜」。大人們在麥場里猜 拳行令,孩子們邊吃邊耍,十分盡興。

3.乞巧節(七月初七)

每年的農歷七月初七,主要參與者是少女,節日活動的內容又是以乞巧為主,故而人們稱這天為「乞巧節」或「少女節」。

河南新鄉一帶的乞巧風俗是在每年的農歷七月初六晚上,當地未出嫁的姑娘七人湊成一組(以應「七夕」之數),每人兌面兌物,為織女准備供品。有的要買葡萄、石榴、西瓜、棗、桃等七樣瓜果,烙七張油烙饃或糖烙饃,包七碗小餃子,做七碗面條湯。

除此之外,還要單獨包七個大餃子,餃子餡由七樣蔬菜做成,內包用面做成的七樣東西,像針、織布梭、彈花槌、紡花錠、剪刀、蒜瓣或算盤子等。這七樣東西,要能代表七位姑娘的心願。

這天晚上,七位姑娘把供品擺在瓜棚下或清靜的地方,焚香點紙,跪在月下向織女祈禱,念完禱語後,七個姑娘分吃水果和七碗小餃子。然後把七張油餅和七個大餃子放在竹藍內,掛在椿樹上。這天晚上,七個姑娘一齊守夜,看守竹藍子。這種舉動稱為「守巧」,目的是防止愛開玩笑的男孩子偷嘴吃,把「巧」(大餃子)偷去。

七月七日清晨,天剛剛蒙蒙亮,七個姑娘閉著眼睛,在竹藍內各摸一個大餃子。誰摸出的餃子內包有針、剪刀等東西,誰就是未來的巧手。

在豫北沁陽、孟縣等地,現在還流傳有「七夕」對歌的習俗。每到「七夕」這天,當地的少女們按村子,或按鄉、縣組成小組,每組七人,也可為九人、十一人,以單為巧數。民間講究對歌人的數量,俗語有「當單不當對,當對拙一輩」。人們把對歌小組分成單數,都是為了能夠獲「巧」,希望本村的對歌組能夠取勝。

4.牲口節(七月十五)

農歷七月十五,是我國傳統的中元節,民間俗稱為:「鬼節」。中原農家也稱這天為 「牲口節」,此日有許多敬奉耕牛的活動。

在豫北林縣等地,七月十五這天,家家都要蒸羊羔形的白面饃,中午蒸熟後供奉在案桌上,然後燃放鞭炮,慶賀槽頭興旺。凡有大牲口的農家,這天都要停止使役一天,把供奉後的羊羔饃送給大牲口吃,也有給牲口喂豆等精飼料的,以顯示牲口節與平時不同。晚上,他們還要做一鍋米湯給牲口喝。有民謠說:「打一千,罵一萬,七月十五喝頓小米飯。」

5.臘八節(臘月初八)

農歷十二月初八,是我國漢族傳統的臘八節,而中原地區的許多農家卻喜歡吃臘八鹹粥,粥內除大米、小米、綠豆、豇豆、花生、大棗等原料外,還要加蘿卜、白菜、粉條、海帶、豆腐等。

在豫北,臘月初八早上,天剛蒙蒙亮,人們就趕快起床熬粥。粥熬好後,第一件要做的事情不是自己吃飯,而是先將熬好的粥喂給棗樹,將棗樹樹身上砍一些小口子,再虔誠地把粥抹在樹痕上,這就算是棗樹把飯吃掉了。在棗樹上砍些口子,可以調節棗樹的營養增長,阻止養分向地下輸送,好集中力量供應地上部分,從而保證了果實的營養需求。至於把粥抹在樹痕上,其實不過是一種保護傷口癒合的土措施罷了。

6.祭灶節(臘月二十三)

農歷臘月二十三,是春節前的一個重要民間節日,每到臘月二十三這天,中原城鄉噼噼叭叭燃放起新年的第一輪鞭炮。城鎮居民忙於購買麻糖、火燒等祭灶食品。而在廣大農村,祭灶的准備活動和隆重的祭灶儀式漸漸拉開了帷幕。祭灶儀式多在晚上進行。

祭灶時,祭灶人跪在灶爺像前,懷抱公雞。也有人讓孩子抱雞跪於大人之後。祭灶儀式結束後,人們開始食用灶糖和火燒等祭灶食品,有的地方還要吃糖糕、油餅,喝豆腐湯。在河南,典型的祭灶食品要首推灶糖。也有人說,祭灶用灶糖,並非粘灶爺的嘴,而是粘嘴饞好事、愛說閑話的人的嘴。

3、河南有那些風俗習慣?

河南的民俗:剪紙、捏麵人、吹糖人、畫糖畫、綉花鞋、民俗演藝、說評書、敲大鼓......

4、河南有什麼民風民俗?

這里河南的風俗基本 都一樣 如下:農歷二月初二,是「龍抬頭節」 或「青龍節」。這天,河南農村的婦女一般都不動剪刀,不做針線活,怕動了刀剪傷龍體。 在這個節日里,人們到田野里采野菜,包餃子,煎煎餅,炒黃豆,煎臘肉,蒸棗饃,改善生活成為節日的一項重要內容。 二月二這一天攤煎餅和吃炒豆的人最多,民間認為,這天是東海龍王的生日, 煎餅是龍王的胎衣。吃煎餅,是為龍王嚼災,扔煎餅,是為了掩埋龍王的胎衣。 每年的農歷七月初七,是「乞巧節」,河南新鄉一帶的乞巧風俗是在每年的農歷七月初六晚上,當地未出嫁的姑娘七人湊成一組(以應「七夕」之數),每人兌面兌物,為織女准備供品。有的要買葡萄、石榴、西瓜、棗、桃等七樣瓜果,烙七張油烙饃或糖烙饃,包七碗小餃子,做七碗面條湯。除此之外,還要單獨包七個大餃子,餃子餡由七樣蔬菜做成,內包用面做成的七樣東西,像針、織布梭、彈花槌、紡花錠、剪刀、蒜瓣或算盤子等。這七樣東西,要能代表七位姑娘的心願。 這天晚上,七位姑娘把供品擺在瓜棚下或清靜的地方,焚香點紙,跪在月下向織女祈禱,念完禱語後,七個姑娘分吃水果和七碗小餃子。然後把七張油餅和七個大餃子放在竹藍內,掛在椿樹上。這天晚上,七個姑娘一齊守夜,看守竹藍子。這種舉動稱為「守巧」,目的是防止愛開玩笑的男孩子偷嘴吃,把「巧」(大餃子)偷去。 七月七日清晨,天剛剛蒙蒙亮,七個姑娘閉著眼睛,在竹藍內各摸一個大餃子。誰摸出的餃子內包有針、剪刀等東西,誰就是未來的巧手。 在豫北沁陽、孟縣等地,現在還流傳有「七夕」對歌的習俗。每到「七夕」這天,當地的少女們按村子,或按鄉、縣組成小組,每組七人,也可為九人、十一人,以單為巧數。民間講究對歌人的數量,俗語有「當單不當對,當對拙一輩」。人們把對歌小組分成單數,都是為了能夠獲「巧」,希望本村的對歌組能夠取勝。 農歷七月十五,是中元節,民間俗稱為:「鬼節」。中原農家也稱這天為「牲口節」,此日有許多敬奉耕牛的活動。 在豫北林縣等地,七月十五這天,家家都要蒸羊羔形的白面饃,中午蒸熟後供奉在案桌上,然後燃放鞭炮,慶賀槽頭興旺。凡有大牲口的農家,這天都要停止使役一天,把供奉後的羊羔饃送給大牲口吃,也有給牲口喂豆等精飼料的,以顯示牲口節與平時不同。晚上,他們還要做一鍋米湯給牲口喝。有民謠說:「打一千,罵一萬,七月十五喝頓小米飯。」 農歷臘月二十三,是「祭灶節」。河南臘月二十三祭灶的習俗,每到臘月二十三這天,中原城鄉噼噼叭叭燃放起新年的第一輪鞭炮。城鎮居民忙於購買麻糖、火燒等祭灶食品。而在廣大農村,祭灶的准備活動和隆重的祭灶儀式便在震耳欲聾的炮聲中漸漸拉開了帷幕。 祭灶儀式多在晚上進行。祭灶時,祭灶人跪在灶爺像前,懷抱公雞。也有人讓孩子抱雞跪於大人之後。據說雞是灶爺升天所騎之馬,故雞不稱為雞,而稱為馬。若是紅公雞,俗稱「紅馬」,白公雞,俗稱「白馬」。 焚燒香表後,屋內香煙繚繞,充滿神秘的色彩。男主人斟酒叩頭,嘴裡念念有詞。念完後,祭灶人高喊一聲「領」!然後天執酒澆雞頭。若雞頭撲楞有聲,說明灶爺已經領情。若雞頭紋絲不動,還需再澆。 祭灶儀式結束後,人們開始食用灶糖和火燒等祭灶食品,有的地方還要吃糖糕、油餅,喝豆腐湯。 在河南,典型的祭灶食品要首推灶糖。灶糖,是一種又粘嘴又粘牙的麥芽糖。祭灶供灶糖的原因,是為了粘住灶爺的嘴巴。傳說灶爺是玉帝派往人間監督善惡之神,它有上通下達,聯絡天上人間感情,傳遞仙境與凡間信息的職責。祭灶這天除吃灶糖之外,火燒也是很有特色的節令食品。每到臘月二十三祭灶這天,城市中的燒餅攤點生意非常興隆。在河南,人們把祭灶節看作僅次於中秋的團圓節。凡在外地工作、經商、上學的人,都爭取在臘月二十三之前趕回家裡。能吃到家裡做的祭灶火燒,便會得到灶神的保護,來年家人就能平安無事。 農歷六月初一,是中原民間比較重視的節日。在豫東和豫南,都有六月初一過小年的說法。特別是農村,更為重視。人們把這天當作慶祝豐收、祀求豐年的節日。這時, 麥子剛剛打下不久,豐收的喜悅洋溢在農民的心頭和眉稍。人們在屋中、院內、麥場 里擺上供桌,放上饃、棗山(饃的一種)和桃、李等五種瓜果,用斗盛滿新收的小麥, 鬥上貼紅色的「福」字,然後焚香燃炮,祈求秋季風調雨順,五穀豐登。之後,人們 高高興興地吃上一頓用肉、青菜、粉條、海帶做成的「雜燴菜」。大人們在麥場里猜 拳行令,孩子們邊吃邊耍,十分盡興。 農歷六月初一過後,是六月初六,所以,有的人家乾脆把六月初六的活動揉到六月初一來進行。六月初六,民間稱「炒麵節」、「望夏節」、「閨女節」 等,往往是相隔十里(5公里)八里(4公里),風俗就不大一樣。不管怎樣,節日就是吃、玩、走親戚。

5、河南的習俗河南的傳統風俗習慣

1、龍抬頭節(二月初二)農歷二月初二,是漢族的傳統節日。民間認為,這天是龍欲升天的日子,故稱「龍抬頭節」或「青龍節」。這天,河南農村的婦女一般都不動剪刀,不做針線活,怕動了刀剪傷龍體。在這個節日里,人們到田野里采野菜,包餃子,煎煎餅,炒黃豆,煎臘肉,蒸棗饃,改善生活成為節日的一項重要內容。在眾多的食俗活動中,這天攤煎餅和吃炒豆的人最多。每到農歷二月初二,人們都有要炒玉米、炒黃豆。
2、過小年(六月初六)。在豫東和豫南,都有六月初一過小年的說法。特別是農村,更為重視。人們把這天當作慶祝豐收、祀求豐年的節日。這時,麥子剛剛打下不久,豐收的喜悅洋溢在農民的心頭和眉稍。人們在屋中、院內、麥場里擺上供桌,放上饃、棗山(饃的一種)和桃、李等五種瓜果,用斗盛滿新收的小麥,鬥上貼紅色的「福」字,然後焚香燃炮,祈求秋季風調雨順,五穀豐登。之後,人們高高興興地吃上一頓用肉、青菜、粉條、海帶做成的「雜燴菜」。大人們在麥場里猜拳行令,孩子們邊吃邊耍,十分盡興。
3、牲口節(七月十五)。農歷七月十五,是我國傳統的中元節,民間俗稱為:「鬼節」。中原農家也稱這天為「牲口節」,此日有許多敬奉耕牛的活動。在豫北林縣等地,七月十五這天,家家都要蒸羊羔形的白面饃,中午蒸熟後供奉在案桌上,然後燃放鞭炮,慶賀槽頭興旺。凡有大牲口的農家,這天都要停止使役一天,把供奉後的羊羔饃送給大牲口吃,也有給牲口喂豆等精飼料的,以顯示牲口節與平時不同。晚上,他們還要做一鍋米湯給牲口喝。有民謠說:「打一千,罵一萬,七月十五喝頓小米飯。」
4、臘八節(臘月初八)。農歷十二月初八,是我國漢族傳統的臘八節,而中原地區的許多農家卻喜歡吃臘八鹹粥,粥內除大米、小米、綠豆、豇豆、花生、大棗等原料外,還要加蘿卜、白菜、粉條、海帶、豆腐等。在豫北,臘月初八早上,天剛蒙蒙亮,人們就趕快起床熬粥。粥熬好後,第一件要做的事情不是自己吃飯,而是先將熬好的粥喂給棗樹,將棗樹樹身上砍一些小口子,再虔誠地把粥抹在樹痕上,這就算是棗樹把飯吃掉了。在棗樹上砍些口子,可以調節棗樹的營養增長,阻止養分向地下輸送,好集中力量供應地上部分,從而保證了果實的營養需求。至於把粥抹在樹痕上,其實不過是一種保護傷口癒合的土措施罷了。

6、河南省 風俗習慣

河南的民俗習慣:剪紙、捏麵人、吹糖人、畫糖畫、綉花鞋、民俗演藝、說評書、敲大鼓......

拓展資料:

河南簡介:

中華人民共和國省級行政區。河南,古稱中原、中州、豫州,簡稱「豫」,因歷史上大部分位於黃河以南,故名河南。河南位於中國中東部、黃河中下游。截至2017年底,河南共下轄17個地級市、1個省直轄縣級行政單位、52個市轄區、20個縣級市、85個縣,省會鄭州市,常住人口9559.13萬人,居中國第3位。河南是中華民族與華夏文明的發源地。中國四大發明中的指南針、造紙、火葯三大技術均發明於河南。河南是中國重要的經濟大省,河南文物古跡眾多,旅遊資源豐富。

飲食文化禁忌:

民間對吃飯用筷有八忌:一忌舔筷;二忌迷筷,拿不定主意,手握筷子在餐桌上亂游尋;三忌移筷,剛吃過一個菜接著又吃另一個菜,中間不停頓,不配飯,四忌粘筷,用粘了飯的筷子去夾菜;五忌插筷,把筷子插在飯萊上;六忌跨菜,別人夾菜時,跨過去夾另一菜;七忌掏萊,用筷子在菜中間扒弄著吃;八忌剔筷,用筷子剔牙。這些禁忌大都是與衛生、謙讓、禮貌有關。 另有些講究的人家,酒杯碗筷的放置都有規矩,不許亂放。有「杯不出欄,筷不出緣」的說法。筷子要放在杯子的一側,以妨快(筷)分開之嫌,筷子要一般齊,怕聯想到「三長工短」的惡語。

河南旅遊景點:

雲台山、八里溝景區、重渡溝自然風景區和黃河游覽區。

河南美食:炸饊子,胡辣湯,道口燒雞。

7、河南的民風民俗有哪些

河南三門峽市的"百佛頂燈"

三門峽湖濱區向陽村的「百佛頂燈」為三門峽黃河風情表演中的一個絕活。一百名「和尚」身披袈裟、頭頂碗燈、手搖芭蕉扇、走著梅花步表演民間絕技。「百佛頂燈」以高、難、險著稱,主要靠眼力、頸力,動中有靜,靜中有動,講究一個「穩」字。那虔誠、滑稽的神態足以讓人感覺到「佛光無邊」。

相傳,東漢時期,佛教傳入我國,位於長安、洛陽之間的陝州早受到影響,一時間寺院林立。有一位高僧奉旨到京都(洛陽)講經,途經陝州,各寺主持、方丈聞訊跪道迎留講經。因其學問廣博,使聽者如醉如痴,當京都復旨催促,眾人才知誤了大事,連夜送高僧入京。時值正月,各寺僧眾百餘人,手持燈籠,隆重送別,引來不少群眾圍觀。佛教有一規矩,即見俗人便雙手合十,口稱「阿彌陀佛」,可眾僧手提燈籠,一時不知如何是好,便止步不行。為難之機,機靈和尚,從燈籠中取出燈碗來,放在頭上頂著,既能照明,又能騰出手來,高僧便口頌:「善哉!善哉!」眾皆效之。後來每逢正月,陝州城眾僧人便頂著碗燈,在城內講經數夜,招徠聽眾,光大佛門。久而久之,頂燈便在陝州城流傳下來。

「百佛頂燈」在元宵節前後表演,供群眾觀賞。

淮陽盛大隆重的太昊陵廟會

太昊伏羲氏是中國神話傳說中的人類始祖,他的陵墓位於淮縣城北1.5公里。據考,太昊伏羲陵始建於春秋,漢代曾在陵前建祠。唐、宋兩代帝王都曾下詔擴建陵園,祭祀太昊伏羲。現存太昊伏羲陵為明正統十三年所建,後經明、清兩代多次增建修葺。

太昊伏羲陵佔地36公頃有餘,其規模之宏大,建築之雄偉,世人嘆絕。太昊陵廟會的聲勢之大、會期之長為中原地區廟會所獨有。每年自農歷一月二日始,至三月三日止,會期一個月。會期間,河南、河北、安徽、山東、湖北等數省的善男信女們從四面八方潮水般地涌進太昊陵朝祖進香,高峰時,每天可達數十萬人。

伏羲既為人祖,當然管著人種繁衍的大事,所以來太昊陵求子的人就特別多。顯仁殿的牆壁上有一個子孫窯,據說摸一摸就可以子孫興旺,甚至連那些未出嫁的姑娘們也成群結隊,羞羞答答去摸一摸,為的是圖個吉利。婚後未孕的婦女們,則專為求子而來。她們往往要在廟會上買一個泥娃娃,用紅線拴好,再到子孫窯里摸一摸,然後將泥娃娃小心翼翼地藏在衣服下面,帶回家去。如果碰巧懷孕得子,則對人祖爺感恩不盡,下次廟會一定要去還願。

廟會期間各種各樣的民間娛樂活動更是引人入勝,與其它廟會相比,太昊陵廟會習俗中有兩點十分獨特的地方:一是"擔經挑",也稱"擔花籃"。這是一種比較原始的祭祖娛神的舞蹈形式。廟會期間,這些"經挑班子"在太昊陵前載歌載舞,往往吸引許多前來進香的善男信女們駐足觀看,舞到高潮處,舞者走到中間背靠背而過,兩尾相碰,象徵伏羲、女媧相交之狀。其唱詞也多與伏羲女媧有關。這個舞蹈的一些動作,與漢代畫像石中人首龍身的伏羲、女媧下部交尾的圖像基本吻合,是原始的生殖機能崇拜的一種習俗。

8、河南的風俗是什麼

1.喝茶:在鄲城,喝茶被賦予了另一層含義,特指吃晚飯。這可能是在困難時期,人們以紅薯做晚飯時的湯叫紅薯茶,並以此為晚飯,從那時而延續了下來的。 2.俺爸、俺媽:河南人說「俺」是一大方言特點。豫東人說「俺」的時候意為「我們」、「我們的」。當然,「俺爸」、「俺媽」以及其他一些稱呼親屬的「俺某某」是用在對被稱呼人以外的第三人時說的。但在鄲城,「俺爸」、「俺媽」卻用在當面稱呼父母時,尤其是小孩當面叫父母時都是「俺爸」、「俺媽」地叫,相當於「爸、媽」。 3.文:貨幣單位,相當於「元」、「塊」。因此外地人聽鄲城人說「幾十文」、「百文」時常一臉迷惑,其實就是幾十塊錢、百十塊錢,但顯得更為簡略,而且略有顯擺的意思。 4.迷見:丟失,找不到了。在太康等地也有此方言。比如說某某東西迷見了,不知情的人都以為是「面了」,其實是丟失了。 5.招呼:修理,拾掇。如說「師傅,我車子壞了,請給我招呼招呼。」意思就是修理修理。 6.拿哩嚴、拿不嚴:「拿哩嚴」指辦事成功率高,沒有任何困難,「拿不嚴」則相反,沒有把握。也可以用在對人,對某人「拿哩嚴」就是指對該人施加的影響足以左右其決定。 7.姑娘:本義是指未婚的女孩,在鄲城除這一層含義外,還指姑姑。如「張三該叫她姑娘哩」,就是指張三的姑姑。 8.zhang:遍查字典均無此字,在鄲城方言中是安裝、放置的意思,如「把燈泡zang上」。在太康等其他縣有「放、添加」的意思,如「往面條里zhang點鹽」,就是指往裡面放點鹽。 河南人愛吃的飯有;

9、河南都有什麼風俗習慣?

1.喝茶:在鄲城,喝茶被賦予了另一層含義,特指吃晚飯。這可能是在困難時期,人們以紅薯做晚飯時的湯叫紅薯茶,並以此為晚飯,從那時而延續了下來的。
2.俺爸、俺媽:河南人說「俺」是一大方言特點。豫東人說「俺」的時候意為「我們」、「我們的」。當然,「俺爸」、「俺媽」以及其他一些稱呼親屬的「俺某某」是用在對被稱呼人以外的第三人時說的。但在鄲城,「俺爸」、「俺媽」卻用在當面稱呼父母時,尤其是小孩當面叫父母時都是「俺爸」、「俺媽」地叫,相當於「爸、媽」。
3.文:貨幣單位,相當於「元」、「塊」。因此外地人聽鄲城人說「幾十文」、「百文」時常一臉迷惑,其實就是幾十塊錢、百十塊錢,但顯得更為簡略,而且略有顯擺的意思。
4.迷見:丟失,找不到了。在太康等地也有此方言。比如說某某東西迷見了,不知情的人都以為是「面了」,其實是丟失了。
5.招呼:修理,拾掇。如說「師傅,我車子壞了,請給我招呼招呼。」意思就是修理修理。
6.拿哩嚴、拿不嚴:「拿哩嚴」指辦事成功率高,沒有任何困難,「拿不嚴」則相反,沒有把握。也可以用在對人,對某人「拿哩嚴」就是指對該人施加的影響足以左右其決定。
7.姑娘:本義是指未婚的女孩,在鄲城除這一層含義外,還指姑姑。如「張三該叫她姑娘哩」,就是指張三的姑姑。
8.zhang:遍查字典均無此字,在鄲城方言中是安裝、放置的意思,如「把燈泡zang上」。在太康等其他縣有「放、添加」的意思,如「往面條里zhang點鹽」,就是指往裡面放點鹽。
河南人愛吃的飯有;
面條子;糊塗;結瘩;
月個晨導起來,將到集上,碰到一個吊楊車子叫我恁栽倒了,新紅掛*子也給我掛*了/
叫我氣里尚午面條子都沒吃,歇老豆喝一碗糊塗。
畢頭.算了、完了的意思."你不讓我玩畢頭!" 「這一回我的牌很不好,說不定就畢頭了」!
天歇了,俺頰屋有一群扁觜子,迷見了。恁誰物不誰物?
釁種---一種愣頭青
半吊子---半傻子,不明道理
馬幾紐子---蟬
阿雜-臟
當當事-學慣用功
家後-村後面
扎實-老年人健康
匪滾了----水開了
饃幅了____饃熟了
弄啥架勢里____幹啥里
各了敗子____漆蓋
小小抓_____麻雀
粘不粘(zhan)-行不行
近子-舅媽
跟些幾個-有幾個孩子
策個---前天
大策個-大前天
糊塗---稀飯
花老馬噶子---灰喜鵲
馬噶子----(你應該知道)
他臟我---他用東西砸我
當上-----上面
歐(二聲)_______牛
翹蹄子-----去世
啥家什-----什麼東西
半大橛子----男青年
破小子-----小男孩
帳家兒-----父母罵孩子的話
潑-------指小孩健康
搶白人-----欺負人
咋弄---- 怎麼辦?
飛(三聲)------ 水
洋車子----- 自行車
付------ 樹
一笛笛----- 一點點
一笛拉子---- 一丁點
頭佛----- 頭發
牡佛------ 梳子
哞(ou)逼---牛逼,不是一般人
刀梭頭---- 女性短發
膩子----- 肥皂
仏(佛的第一音)-------說
啥家火-------什麼東西
不管談------不行
不沾閑------不行
絲氣----一種味道,不太好聞的
啃桌子腿(吃桌)----吃宴
噲噲癢----撓撓癢
股堆-指蹲下
發七蛋-指蠻橫不講理
啥荒子?--什麼東西?
面兒-明天
厥功----不穩當
適味(兒化韻)——舒服,爽的意思+ 例:那一家類燒雞吃住算適味啊
光嘟子—不穿衣服光屁股

老末——最後的意思
枯楚——有皺紋,不平展,多用於紙張,人物面部gf~k
甜稃秸——甘蔗之類的東西
馭、吁(yu)——停,架車時對馬、驢等動物的言語.
白動--別動
半肥--這個不好解釋,大家佛佛吧,呵呵
小小zhuó---麻雀
褂衩子---襯衣
可是類---是不是
濕味---有意思
悲(筆)---筆
mó說---梳子>
落嗨(兒化韻)---傍晚
洋車子---自行車
褲衩子---內褲
浮---熟
頭佛---頭發

熱點內容
用稱稱嫁妝 發布:2020-09-12 19:11:27 瀏覽:511
五星級婚宴 發布:2020-09-12 17:55:19 瀏覽:511
婚禮樂隊 發布:2020-09-12 20:13:00 瀏覽:510
太廟婚紗 發布:2020-09-12 18:59:26 瀏覽:510
北京攝影婚紗 發布:2020-09-12 17:43:09 瀏覽:509
耍新郎 發布:2020-09-12 20:11:18 瀏覽:508
王子婚紗攝影 發布:2020-09-12 17:52:22 瀏覽:508
外景簡筆畫 發布:2020-09-12 15:57:17 瀏覽:508
拍外景婚紗照 發布:2020-09-12 17:43:26 瀏覽:507
我們結婚了2013 發布:2020-09-12 18:42:33 瀏覽: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