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各地殯葬風俗
1、喪葬習俗有什麼?
喪葬習俗流有圓墳、燒七、燒百天、燒周年、燒三周年。
1、圓墳
自古中國喪葬習俗有出殯日起三天原墳的習俗,即在墓地下葬的需到墓地,上樑、擺供品、上香、踩院子、燒紙等程式。(骨灰盒在殯儀館存放的,只擺供品、上香、燒紙)。
2、燒七
人死之日起,每七天燒一次紙,燒七次,過七殿,共七七,四十九天,此為燒七。今天的人們往往將做七改變為四次,即:一七、三七、五七、七七。
按喪事習俗,燒一七、七七、以死者兒子為主,稱做:有頭,有尾;三七、以死者兒媳為主;五七、以死者女兒為主。(燒五盆紙花)。按喪事習俗,燒七(做七)。
3、燒百天、燒周年、燒三周年
死者亡故後100天,孝子要上墳燒化冥紙冥錢,或將死者亡靈請回家中祭奠。此亦為小祭,也稱「百日」。
周年分頭周年、二周年和三周年。頭周年、二周年皆為小祭,三周年最為隆重,一般都要過大事,搭設祭棚,請鼓樂手、陰陽班子打醮念經、呈獻紙活、花圈等。
(1)全國各地殯葬風俗擴展資料:
喪葬中,所有人手握牽引靈車繩索的人一起合唱輓歌。漢代田橫的門客寫的輓歌的歌辭有《薤露》、《蒿里》二章。當時田橫自殺,門客哀悼他,就悲哀地唱起來了。歌辭的意思是說人就象薤上的露水,容易曬干滅亡,又以為人死了靈魂回歸到泰山南邊的蒿里。所以有這兩章。
2、不同地方的風俗不同,你家鄉的葬禮風俗是怎樣的?
因為我國地域寬廣,所以很多習俗也不盡相同。俗話說「十里不同風,百里不同俗」,說的就是如此。所以說,每個地方的喪禮肯定不會一樣,下面就將我們老家的喪葬習俗和大家聊一聊。
坐標:山東省煙台市招遠市西北鄉村
在上世紀70年代以前,我們這里人去世以後,都是木棺土葬,後來隨著殯葬制度的改革,火葬替代了傳統的土葬。但是,火化以後,還是將骨灰放入骨灰盒後埋入墳中。
人死以後,大多是「排三殯」,也就是在家中停放三天。第三天出殯,下葬。遇到夏天的時候,有的是當天火化,將骨灰盒供奉在家中三天。
人剛咽氣的時候,將一扇門板用兩條長凳擔起來,放在正屋中央。給死者穿好壽衣,頭南腳北停放在門板之上。孝子孝孫穿孝服在兩旁守靈。
用紅布包袱包裹紙錢一包,上面寫明死者的姓名、籍貫、享年,然後在院子一邊焚燒,稱為燒「倒頭包袱」。
然後,孝子跟隨「把頭」,到土地廟送魂。這時候,把頭會安排專門人員到死者的親朋好友家去「報孝」,就是將死者去世的消息通知他生前的親戚朋友等。
這個時候,本家族前來幫忙的,會在孝子後面,等孝子到墳地「破土」選好穴位以後,他們便開始壘墳。
主事的安排專人,將街門上貼上燒紙,叫「封門」。家中設靈堂,接到通知的親屬前來弔唁。死者頭部下方擺有供桌,上面點有「長明燈」,香爐。供桌旁放有「灰盆」,以供前來弔唁者焚燒紙錢。
到了傍晚的時候,有主事者在前面端著盤子,上面有「漿水」、冥資等,孝子跟隨去土地廟「報廟」,送漿水。
第二天晚上,要去土地廟「送盤纏」,准備紙馬一匹、紙人「牽馬童」、以及冥資等一大宗,到土地廟前焚燒,等於給死者准備好了盤纏。
第三天的時候,出大殯。長子捧著骨灰盒,出門後跪地,主事人端著「灰盆」,放在孝子頭頂「一頂」,然後摔碎。這時候哀樂齊鳴,鞭炮燃放。孝子孝孫及親朋好友跟隨到墳地,由子女下到墓穴中「掃土」,然後將骨灰盒下葬到壘好的墓穴中,填土成墳。
下葬的第三天清晨,子女在天未亮的時候,帶著五穀雜糧到墳上「圓墳」,將五穀雜糧撒在新墳上,然後將水潑灑在上面。日後五穀雜糧生根發芽,則預示著後代生生不息,香火旺盛。
從死者去世的第一天算起,每七天到墳上祭奠一次,稱為「燒七」。總共燒七個七,其中以五七最為隆重。如果是哪個七逢農歷初七、十七、二十七時,便要在墳上插旗,死者多大年齡,便要做多少個紙旗插在墳上,稱為「添七」。到一百天的時候,燒「百日」。然後每年死者的生日燒「生日包袱」,到了周年的時候,燒周年。其中,又以三周年最為隆重。三周年過後,就是清明、月一的時候前去掃墓祭奠了。
3、中國各個地方的的葬禮習俗,都有什麼區別呢?
各地的習俗都不一樣,各地有自己習俗習慣,不管是婚嫁、喪葬等,都是有一點差別的。
有的地方老人斷氣之後,首先放一個大一點的鞭炮,大家聽到鞭炮聲就知道誰家老人去世了,就會主動去幫忙料理老人後事,首先把去世老人從床上抬到地上,在地上鋪上麥桿,上面放一條老人蓋過的被子,把去世老人屍體的停放在上面,一般是頭西腳東,然後臉上蓋白布,由去世老人兒女給老人洗身換老衣,換完老衣把去世老人放入棺材裡。
把入棺做完後,由去世老人兒女與村裡有頭有臉的人商議怎麼為老人辦後事,首先選一個本門長輩和有頭面的人作為喪事總管,由二人與去世老人兒女商議喪事細節,喪事細節定下來後,一切喪事由兩個總管出面辦理,這樣做的好處是,子女只需要拿出辦喪事的費用,其他的不用擔心。
一般在家停留三天就出殯,所以出殯頭一天夜晚就要蓋棺蓋棺前去世老人的兒女、晚輩、親戚好友都要圍著棺材走一圈,目的是再見去世老人最後一面,蓋棺現在用的是鐵釘,就是用鐵釘把棺材蓋釘在棺材上。
墳地位置一般由喪事兒女與本門長輩或陰陽先生確定,葬前打井坑,我地是由九個人組成的“打井坑班”,棺材抬到後,孝子跪在坑前,由打井坑的九個人把棺材放入井坑裡,定好棺位,然後用土封上。
去世老人安葬後,前3天,每天晚上子女到墳上燒紙錢,第三天上土圓墳,孝子守父母的孝3年,3年內,春節不貼春聯,第三年後才能貼紅聯。
現代城市的葬禮都差不多,大部分都已經簡單化,沒有什麼特別的地方,真正的喪葬文化在農村,一個省內就可能有幾十種喪葬習俗。
4、喪葬基本習俗講究,都有哪些?
第一,穿喪服。
在整個喪葬儀式期間,所有的家屬和親人都要穿喪服。直系親屬比如女兒、兒子,還有孫子孫女,是要披麻戴孝,穿麻衣。其他的親戚朋友,要根據身份和輩分的不同,穿著不同的喪服。
現在各個地方的喪服顏色各有不同,一般是藍色、黃色、白色為主。各個地方的習俗不同,即便是同一個地方可能不同的人家,穿著的顏色也有講究,因為有喜喪和普通喪事的區別,這要根據每個喪主家庭的實際情況而定。
第二,出殯。
在過去,出殯就是將棺木抬到山下下葬。親人在送葬的途中,需要三跪九叩。但是現在已經取消了土葬,都改為火葬。所以就是將遺體火化之後,將骨灰盒取回,葬在墓地里。
第三,死牲。
一般來說,喪葬時都要准備一些死牲。根據家庭的經濟條件不同,比較富有的人家會准備豬,窮苦的人家就會准備小隻的雞鴨。這些死牲就是傳統意義上的供品,被認為是非常有福氣的東西。
在喪葬儀式結束之後,這些供品就會分給親戚朋友帶回家。還有一些會把這些供品用於舉辦宴席,因為很多農村在出殯回來之後是要辦宴席的。
第四,焚燒。
在入棺的當天晚上,要指將死者的衣服、被褥等東西都燒掉。意思就是燒掉了這些東西之後,人就從這個世界上消失了,連同他曾經的痕跡都一同燒掉了。就像是一個儀式一般,不帶什麼來,也不帶什麼東西走。
除此之外,有些地方還會燒紙房子、紙錢、紙車子等,希望死者到了下面也能夠有錢花,過上幸福快樂的生活。
第五,服喪。
現在服喪已經變得越來越簡單了,可以在家裡設靈堂。同時,在服喪期間要吃素食,穿素衣。
5、中國的葬禮習俗各個地方有什麼區別?哪裡的最有特點?
這是農村地方風俗文化,是老一輩人傳承下來對去世人的一種紀念,是期盼親人能夠一路走好,在另一個世界能夠過好,更是期盼親人早日投生的一些儀式。
我們都知道人有三魂七魄,所以活著的人都會為已故的親人,燒三年和七七。
在我們這里的農村,七個七當中只有五七最大,燒五七的時候,親戚朋友們都會來參加祭拜,兒女們每個七都會去上墳,但是只有二七,閨女是不需要去上墳的,二七二七,也就是說這是兒子的七,所以二七隻有兒子去上墳祭拜。
老人都說人去世以後,魂魄可以在人間轉悠七七四十九天,有什麼牽掛的事情可以在四十九天里看看。
一七,是水餃,一七里親人會包幾個素餡水餃,在墳前擺供,二七,是面條,面條意思是在這半個月的時間里更加思念親人了,三七,是餑餑圓上圓,四七,是荷包蛋,到了四七,只需要打個雞蛋水放在碗里,然後還是擺供,五七,五七是大七,是和一周年忌日,三周年忌日並列大的燒七日,六七,是包子,家裡有閨女的,六七上的包子是閨女包的,七七結束,七七可以做前面所有七里任何一種食品。
七七也叫斷七,是人亡七七四十九天後最後的一個,但是這個七不大,在祭祀的時候要把死者生前穿的衣服,全部拿到墳上焚燒掉。從此這個世界上,所有的一切都隨之化為烏有,死者徹底與人世斷絕關系,再也沒有還陽的可能,做完這個儀式,就可以把黑紗燒掉,回到正常的生活當中來。
喪俗,南北差異較大,各地風俗又不同,沒有所謂的正宗之說,這就是為什麼人去世以後要燒七個七的風俗。
6、中國傳統喪葬風俗及入殮儀式,流程是什麼樣的?
中國傳統喪葬風俗及入殮儀式是怎麼樣的?接下來我們簡單的了解一下。
首先,中國是一個很注重喪葬文化的國家。從古到今,喪葬事宜一直都是人們非常關注的因為中國人對生與死是很敬畏的,雖然現在很多人都是無神主義者,但是在古代的時候,人們是相信有來生的。所以,在古代的時候,人們就非常的注重喪葬事宜,並且已經當成一種文化流傳至今,也因為人們的注重,所以很好的被傳承了下來,並且因為古代交通和信息傳達不便,導致很多地方都有不同的喪葬風俗。
以安徽地方喪葬風俗為例,人在死亡後的第一步,作為死者的家屬,他會在死者的床前放一個可以,用來燒紙錢的鐵盆,在鐵盆里燒幾張紙錢,然後在死者的兩只手上各塞一張紙鈔,並且用黃表紙將死者的臉部蓋起來,這點應該是為了防止,前來弔唁的大人帶來的小孩子會被嚇到。
接下來就是讓當地專門從事喪葬事宜的人,算好一個合適的時間,這個時間包括什麼時候才進棺材,什麼時候誦經,什麼時候火化等等時間點,每個時間點都要根據死者的生辰八字和去世的時間准確的算好,然後精準的按照時間點來完成相應的事宜。
這里要數誦經的事宜最為繁雜,在傳統的死者往生經中,作為家屬,要選擇誦經幾遍,這應該是在後來的喪葬事宜文化發展中,變相發展的一個環節,因為誦幾遍經是跟給多少錢相聯系的,一遍經多少錢都有明碼標價,如果死者的子女多,那麼為了面子多誦幾遍也可以,如果死者的子女少那麼誦一遍也有。
中國的傳統喪葬文化,雖然被很好的傳承了下來,但是在傳承的過程中,因為都是代代相傳,口口相傳,所以不免有變相的環節。
7、傳統殯葬都有哪些習俗?
殯葬俗指白事,在民間因地域和民族各有其獨特的風俗。所謂殯葬,"殯"是祭奠或悼念死者,即喪禮;"葬"則是安葬遺體的行為。殯葬一方面是在安置死者,另一方面又是在安排招待那些前來治喪、吊喪的人群。喪葬習俗是處理死者遺體及相關的悼念方式,是構成了人生儀禮的最後一環。死亡意味著人生旅程的終結,生命是有限的,生命就有開始與結束。人有生死,就有生死的文化。殯葬文化是圍繞死亡事件和死亡活動而形成的思想文化體系,並且受社會經濟、政治、意識形態、民風民俗、人情世故的影響和制約。
中華民族殯葬習俗和殯葬文化源遠流長,數萬年前就有了一定的喪葬形式。由於人們對圖騰的崇拜,對死人的崇拜,受封建思想的影響,發展到對死人的畏懼,沿著這條線發展到「厚葬薄養」的傳統習俗。從目前的情況來看,還是「唯心主義「占上風的一個習俗文化領域。迷信的、封建的殯葬活動,在民間仍然流行並嚴重地存在。根據中國人的傳統倫理觀念,當親人臨終時,親屬要給他穿好衣服,帶上渡河線、買路線,如同給出遠門的親人整理行裝一樣。安葬之後,每逢節日、誕辰,親屬要上墳掃墓,焚紙送物,不僅帶有點心、水果,還有巧克力、啤酒,甚至還要為死人點燃一支香煙,如此體貼周到的服務,孝子與親友間的人情關系表現得淋漓盡致。
殯葬習俗和殯葬文化是社會是社會習俗和文化的一部分。是生者為死者而建立、形成、發展起來的習俗和文化,也是社會禮儀的一個重要內容,因此。它反映並長期受制於社會傳統。
社會的發展和進步,人類走向文明,為滿足社會心理的需求。出現了殯葬服飾文化、公墓文化、殯儀館建築文化、殯葬設備和技術等等,內容非常豐富,這些新的學科分支形成殯葬文化學的學科群。
原始人對"棄屍"已經"看不下去",心中不忍。於是產生了殯葬。殯葬是人類自我意識達到高度清晰的產物,到文明社會,喪禮發展起來,後來變得越來越繁瑣。比如,一位老人忙了一輩子,死後若不給一個"象樣的"喪禮,不受到"鄭重"的對待,人們總會覺得對不起死者,會認為後人"不孝"、死者一輩子"不值"等。即使是現代,如果喪事太草率,人們仍會覺得人生不完整。同時,重要人物的喪禮要格外的隆重,如為帝王築陵墓。如果將大人物的喪事辦得和小人物無差別,人們也會覺得太不應該。殯葬活動是生者籌辦的、辦給生者看的。告訴別人這樣不會有始無終。心理需求也是人性的需求。就象吃飯、睡覺一類物質需求一樣。只要不妨礙社會,就應當予以滿足,
全部殯葬活動都是按照生者的生活模式而設計的,如生者的房屋稱"陽宅",墓地則稱"陰宅"。生者愛受人尊敬,因而人們也就百般地"尊敬"死者,給他們瞌頭、上香。生者要吃飯,因而也就給死者上祭品等。因而,殯葬文化本質上是一種特殊的生存文化。
8、全國各地的各種葬法有哪些?
天葬,又稱露天葬、鳥葬、風葬。少數民族中這種葬法最多。《隋書·契丹傳》載:「父母死,以其屍置於小樹之上,經三年後,乃取其骨而焚之」。《唐書·肅慎傳》有「秋冬死者,或以其屍捕貂,貂食其肉,多得之」的記載。藏族多實行天葬,人死後,請喇嘛念經,擇定送葬日期。送葬時,用牛馱屍到天葬場後,先把屍體放在葬台上,然後在葬台附近燒松柏香堆,濃煙升起,通知神鷹到來,神鷹習慣見煙飛來尋食。
此時,操持天葬者將屍體從背面剖開。如果死者是僧徙,下刀時,先在背肉上劃個有宗教意義的花紋。接著剖腹、取出內臟、切肉、剝去頭皮、割掉頭顱,把肉切成小塊,堆放一旁,再搗碎骨頭,攔以糌粑,捏成一團。然後先把骨團喂鷲鷹,再喂其肉。如果骨頭沒喂家,得再一塊不剩地揀起,燒成灰,撒向四方。總之,要一點不剩地把死人處理掉,這樣,死者就「升天」去了。天葬場周圍山上的鷲鷹,除了吃屍體以外,不傷害任何幼小動物,被稱之為「神鳥」,受到藏族人的保護,獵人絕對不能捕殺。藏族人把屍骨喂神鳥,神鳥吃完後飛到高山之巔屙屢,這樣死者便可投胎到高貴人家。
樹葬,也稱風葬。東北鄂溫克人實行樹葬,人死後,將屍體包裹後掛於樹上或放在支起的木架上,任憑風吹日曬,待皮肉爛掉後拾骨埋葬。
崖葬,也稱岩葬,流行於西南少數民族中。此葬法是將棺木安放在通風的岩洞里,有的安放在洞中的木架上,洞口用草木遮掩。懸棺葬是利用天然崖洞或絕壁上的平台,有的在峭壁上鑿孔打樁,將棺木放在上面。福建、雲南、四川、貴州等地的少數民族中曾流行縣棺葬。當地俗稱「掛岩子」。懸棺葬是中國古代南方一些民族的葬俗,其中以福建懸棺葬的年代最為久遠,大約在夏代之前,距今已有3000多年。由於年代久遠遺留下來的懸棺已不多見,只在武夷山的千仞絕壁上還能看到一處虹橋板。懸棺遺跡最多的是四川珙縣麻糖壩。這種喪葬禮制的產生和形成,是與當地人民的靈魂信仰、祖先崇拜分不開的。採用懸棺安葬死者,是為了保護好死者,使他不受侵犯。把死者懸葬在臨江河的絕壁上,可以使死者繼續用他的智慧和權威,保護和監視他的子孫和臣民。
復合葬,是採用多種形式的葬儀。《北史·高東傳》記有將死者下半身埋於地下,而上半身不掩,是風葬與土葬的結合。《北史·林邑傳》記載了先火葬後水葬的葬儀。有些民族和地區採用火葬,大多也是先火葬後土葬,如土族、藏族等多用此復合葬法。
此外,還有親人分食屍體的腹葬,不給死者穿衣的裸葬,以及葯物存屍等。葯物存屍應該說不屬於葬法,而是處理屍體的古法。埃及的木乃伊即是,我國西藏高僧多用此法,即用特製香料塗身,存於瓮中,俗稱肉身喇嘛。
(二)葬式
即遺體安葬的姿勢。人死後埋葬的姿勢各種各樣,這不僅與葬法、葬具有關,也與宗教信仰相關。在各種葬式中,比較普遍的是平躺身軀,仰面朝天,四肢並攏伸展的平躺式葬法。這種葬法有便於死者與世人交流和讓死者平穩安睡之意。我國北方進行土葬時,死者的頭向北,腳朝南。墓穴中隨葬的衣飯罐置於腳邊,便於死者坐起就餐。同時墓門也置於南邊(死者腳的朝向),利於死者外出。在平躺式葬法中,有屈肢狀的,多為女性或奴隸、侍從,表明女子對男子的依附和屈從,奴隸、侍從對主子的侍奉。
俯身式葬法,多是出於對鬼靈的恐懼和防禦所用。雲南拉祜族認為,死者如採取仰身葬,會使其他人死亡,因此他們將死亡者俯首側身埋葬,有的火葬也採取俯身式,將死者俯身架起,下面放柴火焚燒。古代有豎棺而葬的,死者取站立姿勢。印度洗骨二次埋葬,死者也取站立姿勢,即將屍骨洗凈,按從腳至頭的順序放入陶罐,象徵直立。
屈體側身葬,為側身、屈肢,右手枕頭下。這種葬法的含義有二,一是回復胎兒的狀態。二是捆綁以防死者靈魂搔擾。所謂讓死者回復胎兒狀態,意思是怎樣來到人世,又怎樣離開人世,並有讓死者盡快投胎轉生之意。舊時,俗固族在人死後屍體未僵之前,把腿和臂的關節收攏,合掌,用帶子把屍體捆成胎兒狀,謂之圓寂。雲南獨龍族的屈肢葬是為了讓死者環火而眠。
屈體葬除側身卧之外,還有坐、蹲的形態。西藏的門巴族,人死後屍體捆成胎兒狀,雙手交叉於胸前,採取蹲式將屍體安放在屋內。下葬時,把屍體蹲放在圓形墓坑內,坑頂填土壘石,納西族支系摩梭人也採用此葬法,他們認為這樣安葬死者靈魂能重新投胎降臨人世。台灣高山族安葬死者,是在死者的床下挖一深圓坑,將其蹲放坑中,象徵死者與活著的家人一起在屋裡生活。該族人吃飯、烤火多取蹲姿,死後也是如此,其含義為「視死如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