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陽縣志風俗
1、板方一百壓枕邊是什麼意思
大錢方整者名曰「板方」。「板方一百壓枕邊」有幾種解釋:
指長輩給的壓歲錢的書目。周作人在《魯迅的故家·分歲》中寫道:「壓歲錢大概即是對於小輩辭歲的酬勞,但並不普遍,給的只是祖父和父母,最大數目不過是板方大錢一百文而已。」
是說兒童收到「壓歲錢」後,自己珍藏於「枕邊」的樣子。也指長輩直接將壓歲錢置於兒童「枕邊」的情形。
以下為拓展閱讀,壓歲錢的來歷與故事。
「昨夜新收壓歲錢,板方一百壓枕邊」.「壓歲錢」是沿襲長久的民俗文化遺存。中國民間有以「錢」為道具的人生禮儀,如初生洗兒錢,周歲外家送彩錢金銀錢,婚禮拋喜錢、開門錢、撒帳錢,喪葬落氣錢、望山錢、口含錢、洗阱錢等;又有以「錢」為道具的歲時風俗,如元日貼五色紙錢,二月二引錢龍,寒食清明紙錢致祭,以及七夕錢、壓歲錢等。這些民俗事象,都反映「錢」在中國傳統文化中所具有的神奇性格。正當徹元春盛行「壓歲錢」時節,我們不妨回顧「壓歲錢」故事,考察有關的社會文化現象。 民俗節慶門戶網站
清人潘榮升《帝京歲時紀勝》中《十二月·歲暮雜務》一節,說到合家團拜,更盡分歲,「散黃錢金銀錁錠」的除夕禮俗。婁子匡編《新年風俗志》也記述了越中民間新年兒童拜歲風習:「這是輩分較小的向著生存著的輩分較大的年長的人拜新的禮節。幼者要跪下叩頭三響,長者只須俯首攬臂道好,不過客氣一點的長輩,他就跟著跪下,還要送紅紙小包的拜錢幾角或幾元,叫小輩去自買玩具或食物。」
這種所謂「拜錢」,通常一般稱為「壓歲錢」.「壓歲錢」是沿襲長久的民俗文化遺存。清人顧祿《清嘉錄》卷一二引陳迦陵《歲寒詞》小序雲:「且充壓歲之錢。」又王茨檐詩:「不惜金錢分壓歲。」張軼青《壓歲錢》詩也有「用鎮將徹」及「回環朱縷結」句。又郭瀕伽《淮陰歲除·詠壓歲錢》詩寫道:「紅索青銅貫。」又引蔡鐵翁詩:「錚錚排戶投瓊響,半擲床頭壓歲錢。」上海竹枝詞中也可以看到有關壓歲錢的文字。如映雪老人《除夕竹枝詞》:「孩子相爭壓歲錢,紅頭繩結掛胸前。囑他莫作頑皮事,明年須知大一年。」這些詩句,都是反映社會文化信息的民俗史料。
兒童的「喜錢」
壓歲錢,是中國民間普遍盛行的禮俗現象。《談征·事部》「壓歲錢」條寫道,除夕這一風俗,最初不知始於何時,陳其年《歲寒詞小序》已經有「且充壓歲之錢,姑貯辭年之酒」的文句。《清嘉錄》卷一二關於壓歲錢寫道,長者送給小兒,「以朱繩綴百錢,謂之『壓歲錢'.」作者又引吳曼雲《江鄉節物詞》小序說,杭州風俗,兒童度歲,長者與以錢,貫用紅,置之卧所,名為「壓歲錢」.其詩雲:「百十錢穿綵線長,分來角枕自收藏。商量爆竹簫價,添得嬌兒一夜忙。」又《俗語考原》「壓歲錢」條說,民間舊俗,除夕之夜,各家有小兒女者,用盤盒一類雜盛果品食物,互相饋贈,稱作「壓歲盤」.並以為這是宋時除夕內司意思局進呈精巧消夜果子盒制度之「遺意」.《夢粱錄》卷六《徹》曾經說到宋代除夕這一慣例,所進呈的什錦禮品盒因以果品為主,所以稱作「果子盒」.認為這種很可能主要是以兒童為對象的「果子盒」是「壓歲盤」之先聲,而後又演變為「壓歲錢」的意見,是有參考價值的。唐人徐夤詩作《病中春日即事寄主人尚書二首》中,有「臘內送將三折股,歲陰分與五銖錢」句,其中所謂歲陰分錢事,或許也與「壓歲錢」民俗現象的原始形態有一定關系。
清人富察敦崇《燕京歲時記》「壓歲錢」條寫道,用彩繩穿錢,編作龍形,置於床腳,稱作「壓歲錢」.而尊長賜予小兒者,也稱作「壓歲錢」.民國十一年《杭州府志》引《江鄉節物詩題注》也說,兒童過年,長者給以錢,用紅繩貫系,放置在睡卧之處,叫做「壓歲錢」.周作人《兒童雜事詩》關於「新年」的內容中,專有一首描述「壓歲錢」:「昨夜新收壓歲錢,板方一百壓枕邊。大街玩具商量買,先買金魚三腳蟾。」作者自註:「大錢方整者名曰『板方。金魚等皆用火漆所制,一枚值錢三四文。」兒童用「新收壓歲錢」「去自買玩具或食物」的情形,周作人在《自己的園地·耍貨》中也有回憶文字:「倘若這是正月的前三天,再往東走去,可以在軒亭口至大善寺的路上發見一兩攤做火漆貨的。我還記得,青蛙六文,金魚八文,三腳蟾十二文,果品大約是四文均一罷,至於摸魚的老漁翁,白須赤背,則要二十四文,要佔去我普通所有壓歲錢四分之一,不敢輕易問鼎了。」周作人在《魯迅的故家·分歲》中又寫道:「壓歲錢大概即是對於小輩辭歲的酬勞,但並不普遍,給的只是祖父和父母,最大數目不過是板方大錢一百文而已。」
知堂詩「昨夜新收壓歲錢,板方一百壓枕邊」,似乎是說兒童於「昨夜」收到「壓歲錢」後,自己珍藏於「枕邊」.不過,好像也有長輩直接將壓歲錢置於兒童「枕邊」的情形。如蔡雲《吳俞欠百詠》之九自注說,徹臨睡時,以錢置小兒女枕邊,名「壓歲錢」.魯迅在《朝花夕拾·阿長與〈山海經〉》中,也說到「枕邊」「壓歲錢」的「收」與「用」的具體關系:「辭歲之後,從長輩得到壓歲錢,紅紙包著,放在枕邊,只要夠宵,便可以隨意使用。睡在枕上,看著紅包,想到明天買來的小鼓,刀槍,泥人,糖菩薩……」兒童年節的快樂,如同壓歲錢的紅色包裝一般喜慶熱烈。
著名畫家豐子愷有《兒童雜事詩圖》,其中《昨夜新收壓歲錢》一幅,將周作人記述的新年兒童生活風俗描繪得十分生動。 民俗節慶網
壓歲錢」民俗的普及
關於壓歲錢,地方誌中有許多資料可以反映這種民俗的普及。
例如乾隆二十八年《東湖縣志》記述當地除夕民俗:以銀錢系小兒之身,曰「壓歲」.嘉慶二年《宜興縣舊志》說,賜小兒錢,曰「壓歲錢」.嘉慶十六年《西安縣志》記載:尊長選大錢數十枚分賜孫子,曰「壓歲」.道光二十三年《武進陽湖縣合志》也說,賜小兒錢,曰「壓歲錢」.咸豐二年《淮安府志》:家長分錢於卑幼,曰「壓歲」.同治五年《宜都縣志》又說,以紅繩系錢賜小兒,曰「壓歲」.同治四年《房縣志》又寫道,小兒以朱繩穿大錢掛胸襟,謂之「壓歲錢」.同治六年《鶴峰州志續修》也說,以錢系於小兒之身,稱為「壓歲錢」.同治七年《武陵縣志》、同治八年《續修永定縣志》也有關於「壓歲錢」的文字。光緒二年《零陵縣志》說,用紅繩編錢掛於小兒女衣帶上,謂之「壓歲錢」.光緒六年《巴東縣志》也說,以銀錢系小兒之身,稱「壓歲錢」.光緒十五年《羅店鎮志》: 「尊長揀大青錢分諸幼輩,曰『壓歲錢。」民國六年《大理縣志稿》說,尊長賜銀錢於子女,叫做「壓歲錢」.又如民國六年《雙林鎮志》:「給兒童卑幼以錢,曰 』壓歲『.」民國十年《宜良縣志》:「亻表錢賜卑幼者,曰』壓歲『.」民國十一年《天門縣志》:「以錢系小兒身,曰』壓歲。」民國三十七年《醴陵縣志》也寫道:「給兒童喜錢,曰『壓歲錢'.」
同治十三年《黔陽縣志》:家長分錢與家人,謂之「壓歲」.光緒六年《六合縣志》則說,家長以錢遍給家人,稱作「壓歲錢」,似乎並不限於兒童。光緒八年《蘄州志》、光緒十五年《光山縣志》也都記載除夕以錢分給家人,名為「壓歲」的風習。光緒三十二年《富陽縣志》:「(尊長)遍散錢於闔家大小及僕婢,謂之』壓歲錢『.」民國十二年《棗陽縣志》也說,以錢頒兒童、奴僕,稱「壓歲錢」.民國二十三年《西平縣志》也說,「除夕之夜,家長分配壓歲錢於所屬卑幼。」民國二十三年《新平縣志》、民國二十五年《重修正陽縣志》、民國二十七年《麻江縣志》也有關於尊長賜予卑幼「壓歲錢」的內容。民國三十二年《昆明縣志》說: 「亻表錢賜卑幼者,曰』壓歲『.」所謂「卑幼」,指仆佣和兒童。
宣統二年《諸暨縣志》:「必置千錢於床頭,謂之』壓歲錢『.」里所謂「千錢」,可能是數量較多的特例。民國九年《重輯張堰志》:「長者以朱繩綴百錢貽小兒,曰』壓歲錢『.」「百錢」的數目,與周作人詩「板方一百壓枕邊」相合。民國二十一年《藍山縣志》:「尊屬給小輩錢數十文,曰』壓歲錢『.」其數量則為 「數十文」.
也有的地方,壓歲錢禮俗通行於正月初一。例如民國十一年《法華鄉志》:「(元旦)贈小兒錢,曰』壓歲錢『.」
可以看到,這一民俗不僅從時間來說,延續年代十分久遠,從空間來說,分布地域也相當遼闊
壓歲錢·迓歲錢·押歲錢
在有關除夕元旦禮俗的記錄中,可以看到「壓歲錢」的名稱有所不同。如:
歲錢民國三十三年《薊縣志》:「於家中小孩散給『歲錢」.「
代歲錢民國三十二年《固安縣志》:」年長老人分給子女錢文,謂之』代歲錢『.「
帶歲錢康熙九年《海豐縣志》:」小兒按歲系錢、芝麻殼於衣袋,曰』帶歲『.「乾隆二十九年《隆平縣志》:」童男女得錢,曰』帶歲『.「民國二十三年《定縣志》:」與小兒錢,曰』帶歲。「同治七年《鹽山縣志》:」按歲系小兒錢於衣帶,曰『帶歲錢'.「民國十八年《威海衛志》:」家長分』帶歲錢『於兒孫奴婢。「
歲歲錢民國二十二年《沁源縣志》:」家長以錢給小兒,俗名』歲歲錢『.「
拽魂錢民國三十三年《同官縣志》:」給兒童壓歲錢,俗名』拽魂錢『.「
守歲錢康熙四十九年《高密縣志》:」家督給子女青錢』守歲『.「乾隆十九年《高密縣志》:」家長給子女』守歲錢『.「乾隆二十五年《濰縣志》:」以錢銀分給子孫,謂之』守歲『.「道光二十六年《招遠縣志》:」家長集群子弟為』守歲宴『,稚子則餅餌啖之,人予以』守歲錢。「光緒十一年《丹陽縣志》:」家長散錢於家人,謂之『守歲錢'.「民國三十年《濰縣志稿》也記載:」以錢分給小兒女,謂之』守歲錢『.「
百歲錢蔡雲的《吳俞欠百絕》中有一首記述年節風習,寫道:「百歲錢文盤內派,萬年糧米案頭供」.小註:「以果盤派兒輩,內有』百歲錢『.」民國八年《建德縣志》:「兒女未成年者贈以』百歲錢『.」民國十九年《壽昌縣志》:「尊長分給』百歲錢『於卑幼。」民國二十六年《衢縣志》:「尊長選大錢數十枚分賜孫子,曰』壓歲『.多至百文為度,亦曰』百歲錢『.」
拜節錢清人沈欽韓《拜年詩》:「乞得兒童拜節錢,奴婢顏開各有齎。」
新歲錢《息烽縣志》記載,「帶小孩往賀,主人饋以錢,名曰』新歲錢『.」
新年錢嘉慶二十年《溫江縣志》:「尊長與小兒錢,謂之』新年錢『.」
迓歲錢民國二十五年《陽武縣志》:「尊長以錢分賜諸卑幼,謂之』迓歲『,亦曰』壓歲『.」
謁歲錢民國十三年《定海縣志》:「長者賜以銀錢,謂之』謁歲錢『.」 民俗節慶門戶網站
懨歲錢嘉慶二十年《溫江縣志》:「尊長以錢賜卑幼,謂之』懨歲錢『.」
押歲錢乾隆六十年《石首縣志》:「尊長與兒童錢,謂之『押歲錢'.」同治十三年《安吉縣志》:「大小各給錢鈔,謂之』押歲錢『.」光緒三年《黃岩縣志》:「家長以錢財分散子弟、僕婢,謂之』押歲錢『.」光緒二十二年《錫金識小錄》記載:崇安寺市自元日起,兒童爭相趨赴。所出售的都是傀儡戲具,熔錫為小杯盤、椅桌、小鋌一類,又削竹木為刀槍,糊紙為鬼臉,「大都賺騙小兒押歲錢耳。」光緒二十五年《餘姚縣志》:家長散錢於家屬大小男女並婢僕等,「名曰 』押歲『.」民國十六年《瓜洲續志》:「分給兒童押歲錢。」民國二十年《長葛縣志》:尊長賜卑幼錢,「名曰』押歲錢『.」民國十九年《崇明縣志》說事在元旦:尊長賜銀錢,「謂之』押歲『.」民國二十年《鎮海縣志》:家長賜錢與兒女,「謂之』押歲『.」民國二十四年《青城縣志》對這一古老民俗又有新式的解釋:「兒童以鼓樂為戲,長輩給幼輩以兒童教育儲金若干,曰』押歲錢『.」《紅樓夢》第五十三回也說到「押歲錢」:「然後散了押歲錢並荷包金銀錁等物。」又可見「押歲錁子」:「正值丫頭捧了一茶盤押歲錁子進來。」直到近世,依然有將「壓歲」寫作「押歲」的。瞿秋白《赤都心史》就說到除夕長者「送小兒童的禮物」即「中國的』押歲盤『」.
特別令人驚異的,是有將以紙錢致祭稱作為祖先送「押歲錢」的說法。民國七年《商水縣志》:「(除日)以紙錢祭墓,曰』為祖先送押歲錢『.」也有稱用於「供佛」的錢為「壓歲」的。如民國十七年《祿勸縣志》:「(除夕)以銀錢供佛堂,曰』壓歲『.」
看來代歲錢與帶歲錢只是書寫方式不同,而百歲錢與拜節錢亦原出於一,可能就是前引婁子匡編《新年風俗志》所謂「拜錢」.至於壓歲錢、迓歲錢、謁歲錢、懨歲錢、押歲錢,其音相近,哪一種定名更接近其本義,還可以討論。錢沃臣《壓歲錢詩》:「嫂具珍木半姑設筵,飯宿為新年。老人分歲渾無事,手數孫曾壓歲錢。」 自註:當地風俗,以五色線穿青錢排花樣,「齎兒童壓勝,曰』壓歲錢『.」以「壓勝」釋「壓歲錢」的「壓」字,也有可能是接近原意的。
民國四年《漢口小志》記載正月禮俗:元日、二日皆停止貿易,不掃地,不取火,不打水,蔬菜皆先熟以備用,謂之「壓歲」.婦孺各佩銀洋、台票,亦謂之「壓歲」.錢稱「壓歲」相當普遍。新年停作、停炊,是各地共同的情形,然而明確稱此為「壓歲」的,卻並不多見。
2、富陽的一項民俗300字介紹
富陽素稱文化之邦,傳統節日,形式多樣,內容豐富多彩。縣城節日氣氛之熱烈,較鄉間為甚。隨著社會發展,節令風尚逐步發生變化,迷信色彩漸被廢除。如「花朝」、「上巳」、「中元」等節日今已廢棄;「清明」、「重陽」等節日,賦予了新的內容。1949年以來,又增添了「國慶」、「五一」等法定節日。近年來,人們(特別是青少年們)又日衷於過洋節日,如聖誕節、情人節等。 舊時,每逢節令,大多以祭祖、祀神、合家共饗供食的方式來歡度節日,謂之「過節」。境內傳統節令(月日均為農歷)主要有春節、元宵、清明、端午、七月三十、中秋、冬至、除夕等。 春節即正月初一 人人換穿新衣、新鞋,家家大門上貼「春聯」或「門神」。早起放鞭炮,祭天地神祗稱「開門炮」。早餐吃湯團或年糕,象徵新的一年團圓和睦,步步登高。然後,家中晚輩向長輩叩謁拜年;至親族家燃香、點燭,叩拜祖宗遺像。初二開始,族人、親友前來相賀,稱「拜年」。凡來客先饗以炒米茶、糖拌黑棗或糖煮雞蛋,後置酒餚款待。世家大戶邀親友聚餐,謂之「吃年酒」。期間農家首次下田或上山勞動,必備香燭拜「田公、田姆」或「山公、山姆」的年;商店於初五祭過「五路財神」之後,方開門營業。解放後,機關、團體和企事業單位,始興向烈軍屬、離退休幹部、職工、教師、「五保戶」拜年之新風。 元宵即正月十五日 又稱「上元」、「燈節」。在此前兩天,凡宗祠、寺廟,均掛上紅燈,稱之謂「上燈」。至十八日「落燈」。在此期間,每戶於每日早晚在祖宗像和灶神前點燃香燭;商店、富戶掛燈結綵,敲鑼打鼓;四鄉龍燈、彩獅、竹馬竟相進城,歡度元宵。十八日中午,各戶祭祖後,收卷祖先圖像,撤去供品。春節至此基本結束。 寒食節即清明前一日 是日,以米粉和蓬蒿嫩葉製成青色團子作主食,稱之謂清明果。此即古人寒食節禁煙火、吃冷食之遺風。清明前三天至後四天,家家先後備酒菜至祖墳祭掃,即在墳上除草、培土、插掛錢紙,然後點香燭、供祭食、燒紙錢。回家後置酒餚邀親族聚餐,謂之「吃清明酒」。1949年後,各機關、團體、學校多在清明節祭掃烈士陵墓。 端陽節即五月初五 又稱端午。前二三天,以鮮竹箬包糯米為「角黍」(即粽子)分送親友,此為紀念屈原於是日自沉汨羅江之遺風。家家門上插菖蒲、艾葉,富家中堂懸掛鍾馗畫像,謂可「驅邪」;焚蒼術、白芷,以煙薰室內,謂可除「五毒」,吃白切肉拌大蒜、雄黃炒蠶豆,飲雄黃酒,令小孩以酒浸雄黃塗面,佩帶五色香袋,說可「御毒」、「解暑」。 七月三十 相傳為「地藏王菩薩生日」。入晚以後,每家門前設香案,點紅燭,案上供清水一碗,後以此水為孩童搽眼皮,謂能「明目」。於路旁柄香,排列成行,街巷裡弄香火點點,如繁星布地,說是為地藏王菩薩「明眼引路」。於城南富春江中燃放水燈。關於春江水燈,光緒《富陽縣志?風俗》曾載:「邑城南門外遍燃水燈,一望如繁星燦爛;又有畫船簫歌,高唱入雲,殊屬生面別開。」由此可見當時盛況。 中秋節即八月十五 俗稱「八月半」。是日,例須祭祖。凡家有外出者須回家團聚,並以月餅饋贈親友。入晚,置幾案於庭中,燃香燭、供月餅,全家歡聚賞月,至午夜興盡始歸寢。亦有以彩紙糊成方形斗狀,上插彩旗、柄香,以祭拜月神,稱謂「燒斗香」。今「燒斗香」之俗已廢。 冬至 又稱「長至節」,簡稱「冬節」。時值秋收、冬種結束之際,故邑人有謂「冬至大如年」之說。節前,各家以糯米粉製成餅餌,有用豆沙、紅糖,或肉絲、冬筍絲,或蘿卜絲、腌菜作餡,其味鮮美可口。亦有於是日祭掃祖墓或遷葬祖墳的。 除夕 即年末之日,稱「年三十」(月小為廿九),是晚謂「大年夜」。臘月中旬以後,家家戶戶灑掃門庭,謂之「撣塵」;添制新衣,打年糕,宰年豬,殺雞鴨,備辦果品、糕點、煙、酒、菜餚等「過年貨」。年三十前,各家備供品(豬頭或條肉及雞、魚等),擇日祭神,稱為「祈年福」,並去土地廟等廟宇祭神。「大年夜」,以紅紙剪成「元寶」、「如意」等圖案,分別貼在米桶(缸)、菜櫥、水缸等家農具以及豬、牛、雞欄門上,以示新歲萬事「吉祥」、「如意」。入晚,先將新的灶君紙 ,貼在廚灶神龕中,設祭,放鞭炮,謂之「接灶」。相繼設豐盛酒餚,合家團聚歡飲,慣稱「分歲」。家宴之後,長輩以紅紙包錢分送小輩,謂之「壓歲錢」。有老翁之家,通宵不眠,謂之「守歲」。這一節令風尚迄今盛行不衰。
3、什麼是壓歲錢的故事?
壓歲錢的故事
□王子今
豐子愷繪《兒童雜事詩圖》「昨夜新收壓歲錢。」
「昨夜新收壓歲錢,板方一百壓枕邊」。「壓歲錢」是沿襲長久的民俗文化遺存。中國民間有以「錢」為道具的人生禮儀,如初生洗兒錢,周歲外家送彩錢金銀錢,婚禮拋喜錢、開門錢、撒帳錢,喪葬落氣錢、望山錢、口含錢、洗阱錢等;又有以「錢」為道具的歲時風俗,如元日貼五色紙錢,二月二引錢龍,寒食清明紙錢致祭,以及七夕錢、壓歲錢等。這些民俗事象,都反映「錢」在中國傳統文化中所具有的神奇性格。正當除夜元春盛行「壓歲錢」時節,我們不妨回顧「壓歲錢」故事,考察有關的社會文化現象。
清人潘榮升《帝京歲時紀勝》中《十二月·歲暮雜務》一節,說到合家團拜,更盡分歲,「散黃錢金銀錁錠」的除夕禮俗。婁子匡編《新年風俗志》也記述了越中民間新年兒童拜歲風習:「這是輩分較小的向著生存著的輩分較大的年長的人拜新的禮節。幼者要跪下叩頭三響,長者只須俯首攬臂道好,不過客氣一點的長輩,他就跟著跪下,還要送紅紙小包的拜錢幾角或幾元,叫小輩去自買玩具或食物。」
這種所謂「拜錢」,通常一般稱為「壓歲錢」。「壓歲錢」是沿襲長久的民俗文化遺存。清人顧祿《清嘉錄》卷一二引陳迦陵《歲寒詞》小序雲:「且充壓歲之錢。」又王茨檐詩:「不惜金錢分壓歲。」張軼青《壓歲錢》詩也有「用鎮將除夜」及「回環朱縷結」句。又郭瀕伽《淮陰歲除·詠壓歲錢》詩寫道:「紅索青銅貫。」又引蔡鐵翁詩:「錚錚排戶投瓊響,半擲床頭壓歲錢。」上海竹枝詞中也可以看到有關壓歲錢的文字。如映雪老人《除夕竹枝詞》:「孩子相爭壓歲錢,紅頭繩結掛胸前。囑他莫作頑皮事,明年須知大一年。」這些詩句,都是反映社會文化信息的民俗史料。
兒童的「喜錢」
壓歲錢,是中國民間普遍盛行的禮俗現象。《談征·事部》「壓歲錢」條寫道,除夕這一風俗,最初不知始於何時,陳其年《歲寒詞小序》已經有「且充壓歲之錢,姑貯辭年之酒」的文句。《清嘉錄》卷一二關於壓歲錢寫道,長者送給小兒,「以朱繩綴百錢,謂之『壓歲錢』。」作者又引吳曼雲《江鄉節物詞》小序說,杭州風俗,兒童度歲,長者與以錢,貫用紅,置之卧所,名為「壓歲錢」。其詩雲:「百十錢穿綵線長,分來角枕自收藏。商量爆竹�簫價,添得嬌兒一夜忙。」又《俗語考原》「壓歲錢」條說,民間舊俗,除夕之夜,各家有小兒女者,用盤盒一類雜盛果品食物,互相饋贈,稱作「壓歲盤」。並以為這是宋時除夕內司意思局進呈精巧消夜果子盒制度之「遺意」。《夢粱錄》卷六《除夜》曾經說到宋代除夕這一慣例,所進呈的什錦禮品盒因以果品為主,所以稱作「果子盒」。認為這種很可能主要是以兒童為對象的「果子盒」是「壓歲盤」之先聲,而後又演變為「壓歲錢」的意見,是有參考價值的。唐人徐夤詩作《病中春日即事寄主人尚書二首》中,有「臘內送將三折股,歲陰分與五銖錢」句,其中所謂歲陰分錢事,或許也與「壓歲錢」民俗現象的原始形態有一定關系。
清人富察敦崇《燕京歲時記》「壓歲錢」條寫道,用彩繩穿錢,編作龍形,置於床腳,稱作「壓歲錢」。而尊長賜予小兒者,也稱作「壓歲錢」。民國十一年《杭州府志》引《江鄉節物詩題注》也說,兒童過年,長者給以錢,用紅繩貫系,放置在睡卧之處,叫做「壓歲錢」。周作人《兒童雜事詩》關於「新年」的內容中,專有一首描述「壓歲錢」:「昨夜新收壓歲錢,板方一百壓枕邊。大街玩具商量買,先買金魚三腳蟾。」作者自註:「大錢方整者名曰『板方�。金魚等皆用火漆所制,一枚值錢三四文。」兒童用「新收壓歲錢」「去自買玩具或食物」的情形,周作人在《自己的園地·耍貨》中也有回憶文字:「倘若這是正月的前三天,再往東走去,可以在軒亭口至大善寺的路上發見一兩攤做火漆貨的。我還記得,青蛙六文,金魚八文,三腳蟾十二文,果品大約是四文均一罷,至於摸魚的老漁翁,白須赤背,則要二十四文,要佔去我普通所有壓歲錢四分之一,不敢輕易問鼎了。」周作人在《魯迅的故家·分歲》中又寫道:「壓歲錢大概即是對於小輩辭歲的酬勞,但並不普遍,給的只是祖父和父母,最大數目不過是板方大錢一百文而已。」
知堂詩「昨夜新收壓歲錢,板方一百壓枕邊」,似乎是說兒童於「昨夜」收到「壓歲錢」後,自己珍藏於「枕邊」。不過,好像也有長輩直接將壓歲錢置於兒童「枕邊」的情形。如蔡雲《吳俞欠百詠》之九自注說,除夜臨睡時,以錢置小兒女枕邊,名「壓歲錢」。魯迅在《朝花夕拾·阿長與〈山海經〉》中,也說到「枕邊」「壓歲錢」的「收」與「用」的具體關系:「辭歲之後,從長輩得到壓歲錢,紅紙包著,放在枕邊,只要過一宵,便可以隨意使用。睡在枕上,看著紅包,想到明天買來的小鼓,刀槍,泥人,糖菩薩……。」兒童年節的快樂,如同壓歲錢的紅色包裝一般喜慶熱烈。
著名畫家豐子愷有《兒童雜事詩圖》,其中《昨夜新收壓歲錢》一幅,將周作人記述的新年兒童生活風俗描繪得十分生動。
「壓歲錢」民俗的普及
關於壓歲錢,地方誌中有許多資料可以反映這種民俗的普及。
例如乾隆二十八年《東湖縣志》記述當地除夕民俗:以銀錢系小兒之身,曰「壓歲」。嘉慶二年《宜興縣舊志》說,賜小兒錢,曰「壓歲錢」。嘉慶十六年《西安縣志》記載:尊長選大錢數十枚分賜孫子,曰「壓歲」。道光二十三年《武進陽湖縣合志》也說,賜小兒錢,曰「壓歲錢」。咸豐二年《淮安府志》:家長分錢於卑幼,曰「壓歲」。同治五年《宜都縣志》又說,以紅繩系錢賜小兒,曰「壓歲」。同治四年《房縣志》又寫道,小兒以朱繩穿大錢掛胸襟,謂之「壓歲錢」。同治六年《鶴峰州志續修》也說,以錢系於小兒之身,稱為「壓歲錢」。同治七年《武陵縣志》、同治八年《續修永定縣志》也有關於「壓歲錢」的文字。光緒二年《零陵縣志》說,用紅繩編錢掛於小兒女衣帶上,謂之「壓歲錢」。光緒六年《巴東縣志》也說,以銀錢系小兒之身,稱「壓歲錢」。光緒十五年《羅店鎮志》:「尊長揀大青錢分諸幼輩,曰『壓歲錢�。」民國六年《大理縣志稿》說,尊長賜銀錢於子女,叫做「壓歲錢」。又如民國六年《雙林鎮志》:「給兒童卑幼以錢,曰『壓歲』。」民國十年《宜良縣志》:「亻表錢賜卑幼者,曰『壓歲』。」民國十一年《天門縣志》:「以錢系小兒身,曰『壓歲�。」民國三十七年《醴陵縣志》也寫道:「給兒童喜錢,曰『壓歲錢』。」
同治十三年《黔陽縣志》:家長分錢與家人,謂之「壓歲」。光緒六年《六合縣志》則說,家長以錢遍給家人,稱作「壓歲錢」,似乎並不限於兒童。光緒八年《蘄州志》、光緒十五年《光山縣志》也都記載除夕以錢分給家人,名為「壓歲」的風習。光緒三十二年《富陽縣志》:「(尊長)遍散錢於闔家大小及僕婢,謂之『壓歲錢』。」民國十二年《棗陽縣志》也說,以錢頒兒童、奴僕,稱「壓歲錢」。民國二十三年《西平縣志》也說,「除夕之夜,家長分配壓歲錢於所屬卑幼。」民國二十三年《新平縣志》、民國二十五年《重修正陽縣志》、民國二十七年《麻江縣志》也有關於尊長賜予卑幼「壓歲錢」的內容。民國三十二年《昆明縣志》說:「亻表錢賜卑幼者,曰『壓歲』。」所謂「卑幼」,指仆佣和兒童。
宣統二年《諸暨縣志》:「必置千錢於床頭,謂之『壓歲錢』。」里所謂「千錢」,可能是數量較多的特例。民國九年《重輯張堰志》:「長者以朱繩綴百錢貽小兒,曰『壓歲錢』。」「百錢」的數目,與周作人詩「板方一百壓枕邊」相合。民國二十一年《藍山縣志》:「尊屬給小輩錢數十文,曰『壓歲錢』。」其數量則為「數十文」。
也有的地方,壓歲錢禮俗通行於正月初一。例如民國十一年《法華鄉志》:「(元旦)贈小兒錢,曰『壓歲錢』。」
可以看到,這一民俗不僅從時間來說,延續年代十分久遠,從空間來說,分布地域也相當遼闊。
壓歲錢·迓歲錢·押歲錢
在有關除夕元旦禮俗的記錄中,可以看到「壓歲錢」的名稱有所不同。如:
歲錢民國三十三年《薊縣志》:「於家中小孩散給『歲錢」。」
代歲錢民國三十二年《固安縣志》:「年長老人分給子女錢文,謂之『代歲錢』。」
帶歲錢康熙九年《海豐縣志》:「小兒按歲系錢、芝麻殼於衣袋,曰『帶歲』。」乾隆二十九年《隆平縣志》:「童男女得錢,曰『帶歲』。」民國二十三年《定縣志》:「與小兒錢,曰『帶歲�。」同治七年《鹽山縣志》:「按歲系小兒錢於衣帶,曰『帶歲錢』。」民國十八年《威海衛志》:「家長分『帶歲錢』於兒孫奴婢。」
歲歲錢民國二十二年《沁源縣志》:「家長以錢給小兒,俗名『歲歲錢』。」
拽魂錢民國三十三年《同官縣志》:「給兒童壓歲錢,俗名『拽魂錢』。」
守歲錢康熙四十九年《高密縣志》:「家督給子女青錢『守歲』。」乾隆十九年《高密縣志》:「家長給子女『守歲錢』。」乾隆二十五年《濰縣志》:「以錢銀分給子孫,謂之『守歲』。」道光二十六年《招遠縣志》:「家長集群子弟為『守歲宴』,稚子則餅餌啖之,人予以『守歲錢�。」光緒十一年《丹陽縣志》:「家長散錢於家人,謂之『守歲錢』。」民國三十年《濰縣志稿》也記載:「以錢分給小兒女,謂之『守歲錢』。」
分歲錢乾隆十二年《武康縣志》:「家長給大小錢鈔、果實之類,曰『分歲』。」
百歲錢蔡雲的《吳俞欠百絕》中有一首記述年節風習,寫道:「百歲錢文盤內派,萬年糧米案頭供」。小註:「以果盤派兒輩,內有『百歲錢』。」民國八年《建德縣志》:「兒女未成年者贈以『百歲錢』。」民國十九年《壽昌縣志》:「尊長分給『百歲錢』於卑幼。」民國二十六年《衢縣志》:「尊長選大錢數十枚分賜孫子,曰『壓歲』。多至百文為度,亦曰『百歲錢』。」
拜節錢清人沈欽韓《拜年詩》:「乞得兒童拜節錢,奴婢顏開各有齎。」
新歲錢《息烽縣志》記載,「帶小孩往賀,主人饋以錢,名曰『新歲錢』。」
新年錢嘉慶二十年《溫江縣志》:「尊長與小兒錢,謂之『新年錢』。」
迓歲錢民國二十五年《陽武縣志》:「尊長以錢分賜諸卑幼,謂之『迓歲』,亦曰『壓歲』。」
謁歲錢民國十三年《定海縣志》:「長者賜以銀錢,謂之『謁歲錢』。」
懨歲錢嘉慶二十年《溫江縣志》:「尊長以錢賜卑幼,謂之『懨歲錢』。」
押歲錢乾隆六十年《石首縣志》:「尊長與兒童錢,謂之『押歲錢』。」同治十三年《安吉縣志》:「大小各給錢鈔,謂之『押歲錢』。」光緒三年《黃岩縣志》:「家長以錢財分散子弟、僕婢,謂之『押歲錢』。」光緒二十二年《錫金識小錄》記載:崇安寺市自元日起,兒童爭相趨赴。所出售的都是傀儡戲具,熔錫為小杯盤、椅桌、小鋌一類,又削竹木為刀槍,糊紙為鬼臉,「大都賺騙小兒押歲錢耳。」光緒二十五年《餘姚縣志》:家長散錢於家屬大小男女並婢僕等,「名曰『押歲』。」民國十六年《瓜洲續志》:「分給兒童押歲錢。」民國二十年《長葛縣志》:尊長賜卑幼錢,「名曰『押歲錢』。」民國十九年《崇明縣志》說事在元旦:尊長賜銀錢,「謂之『押歲』。」民國二十年《鎮海縣志》:家長賜錢與兒女,「謂之『押歲』。」民國二十四年《青城縣志》對這一古老民俗又有新式的解釋:「兒童以鼓樂為戲,長輩給幼輩以兒童教育儲金若干,曰『押歲錢』。」《紅樓夢》第五十三回也說到「押歲錢」:「然後散了押歲錢並荷包金銀錁等物。」又可見「押歲錁子」:「正值丫頭捧了一茶盤押歲錁子進來。」直到近世,依然有將「壓歲」寫作「押歲」的。瞿秋白《赤都心史》就說到除夕長者「送小兒童的禮物」即「中國的『押歲盤』」。
特別令人驚異的,是有將以紙錢致祭稱作為祖先送「押歲錢」的說法。民國七年《商水縣志》:「(除日)以紙錢祭墓,曰『為祖先送押歲錢』。」也有稱用於「供佛」的錢為「壓歲」的。如民國十七年《祿勸縣志》:「(除夕)以銀錢供佛堂,曰『壓歲』。」
看來代歲錢與帶歲錢只是書寫方式不同,而百歲錢與拜節錢亦原出於一,可能就是前引婁子匡編《新年風俗志》所謂「拜錢」。至於壓歲錢、迓歲錢、謁歲錢、懨歲錢、押歲錢,其音相近,哪一種定名更接近其本義,還可以討論。錢沃臣《壓歲錢詩》:「嫂具珍木半姑設筵,飯宿為新年。老人分歲渾無事,手數孫曾壓歲錢。」自註:當地風俗,以五色線穿青錢排花樣,「齎兒童壓勝,曰『壓歲錢』。」以「壓勝」釋「壓歲錢」的「壓」字,也有可能是接近原意的。
民國四年《漢口小志》記載正月禮俗:元日、二日皆停止貿易,不掃地,不取火,不打水,蔬菜皆先熟以備用,謂之「壓歲」。婦孺各佩銀洋、台票,亦謂之「壓歲」。錢稱「壓歲」相當普遍。新年停作、停炊,是各地共同的情形,然而明確稱此為「壓歲」的,卻並不多見。
稿件來源:中華讀書報
天津楊柳青年畫「日進斗金」(清代)
山東灘縣年畫「富貴滿堂」
陝西神木燈畫「金玉滿堂,長命富貴」畫面以「錢與童子」為主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