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風俗彩禮 » 東北風俗名稱

東北風俗名稱

發布時間: 2022-08-12 17:31:49

1、東北有哪些民風民俗?

吃燉抄菜:受氣候影響,東北人的口味為襲酸辣,喜歡腌制蔬菜,如酸菜、辣白菜(腌制辣白菜與朝鮮飲食相似),東北大餃子馳名。
唱二人轉:扭秧歌,表演和觀看二人轉,東北的小品(與南派小品形成我國兩大小品派系,目前東北一派成為主流)。
火盆:火盆是東北民間的一種取暖工具,裡面盛上「小灰」,端到火炕上.頓使滿屋生暖。從前,北方居民室內取暖多靠火炕,屋內的熱度往往不易升高。有時就是把炕燒得滾熱,也抵不住外邊的風雪嚴寒,於是人們就發明了火盆。

2、東北的節日習俗有什麼?

東北人是很注重春節的,也很講團圓。所以無論身在何方,到了春節父母都希望兒女們能圍坐在周圍,全家人團團圓圓吃頓年夜飯。這可能是年邁父母一年最大的盼頭。東北人祖籍大多來自關內,還有與北方少數民族的習俗相結合,形成了獨特的春節習俗。
1、東北過年的習俗
二十三,送灶王;二十四,掃房子;二十五,凍豆腐;二十六,去買肉;二十七,宰公雞;二十八,把面發;二十九,蒸饅頭;三十晚上熬一宿;初一、初二滿街走。
2、小年祭灶
臘月二十三,過小年,祭灶。東北有首民謠:「糖瓜祭灶,新年來到」。老東北過年要祭灶———希望「灶王爺」保佑全家平安。祭灶時用的是糖瓜、關東糖等小食品,由膠狀麥芽糖製成,甜中略帶些酸味兒。
3、掃塵
臘月二十四,為掃塵之時,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窮運、晦氣統統掃出門。在年前將房間里外打掃干凈,為一年最大的一次大掃除,也叫除舊迎新,徹底清理粉刷干凈迎接新年。
4、春節的准備
殺豬:在農村,舊時沒有冰箱,最好的殺豬季節為春節前,一是喜慶,二是此時天氣最冷,可以保存較長時間,殺豬的時候要宴請左右鄰居好幾桌人熱熱鬧鬧的,現在也有二十六買豬肉之說。
蒸饅頭:舊時為了春節期間來客人做飯鍋不夠之備,所以要提前蒸幾鍋饅頭備用,也為春節祭祖用,也做粘豆包之類,二十八把面發、二十九蒸饅頭即指此,也有稱二十九把油走,意指做油扎食品。
置辦年貨:采購春節用品,如無論家裡已經多出多少碗筷,為了人丁興旺所以每年春節都要買幾個;給孩子買新衣服,以圖喜慶;春節期間出去給長輩拜年的禮物等等。
5、貼春聯
春聯也叫門對、春貼、對聯、對子、桃符等。「門心」貼於門板上端中心部位;「框對」貼於左右兩個門框上;「橫披」貼於門媚的橫木上;「春條」根據不同的內容,貼於相應的地方;「斗斤」也叫「門葉」,為正方菱形,多貼在傢俱、影壁中。貼春聯時間是不固定的,一般是在二十九或者三十早上。
6、貼窗花、掛年畫
窗花不僅烘託了喜慶的節日氣氛,也集裝飾性、欣賞性和實用性於一體。剪紙在我國是一種很普及的民間藝術,千百年來深受人們的喜愛,因它大多是貼在窗戶上的,所以也被稱其為「窗花」。春節掛貼年畫在城鄉也很普遍,濃黑重彩的年畫給千家萬戶平添了許多興旺歡樂的喜慶氣氛。年畫是我國的一種古老的民間藝術,反映了人民樸素的風俗和信仰,寄託著他們對未來的希望。
7、福倒(到)了
每逢新春佳節,家家戶戶都要在屋門上、牆壁上貼上大大小小的「福」字。「福」字代表著「幸福」、「福氣」、「福運」。為了更充分地體現這種嚮往和祝願,都將「福」字倒過來貼,表示「福倒(到)了」。民間還有將「福」字精描細做成各種圖案的,圖案有壽星壽桃、鯉魚跳龍門、五穀豐登、龍鳳呈祥等。過去民間有「臘月二十四,家家寫大字」的說法,寫的就是「福」字。「福」字以前多為手寫。現在市場上、商店中均有出售。
8、請財神
每家為了來年財源廣進,春節都要請財神,有的是送上門的,說是請都要花錢買,但是絕對不能說買。
9、祭神祭祖
春節時,老東北祭神祭祖一般用糕點,有蜜供、薩其馬等,這些不僅是東北地區滿蒙等少數民族的食品,也是東北人家中必備的食物。東北人還有除夕夜吃魚的習俗。魚必須是鯉魚,最初是以祭神為名目,後來就和「吉慶有餘」、「連年有餘」相聯系。魚既是美食,也是供品。祭祖也是很重要的,有傳下家譜的就要給祖宗供奉豐盛的祭品、上香,全家男丁都要祭拜,也有在除夕之夜燒紙送「錢」祭祖,祭祖一般要到初三結束,在結束前女婿是不允許看丈母娘家家譜的。
10、守歲與「年夜飯」
東北民間在除夕有守歲的習慣。守歲從吃年夜飯開始,這頓年夜飯要慢慢地吃,從掌燈時分入席,有的人家一直要吃到深夜。菜必須要有魚(年年有餘),有雞(大吉大利),其他的隨自己喜歡的定。在這「一夜連雙歲,五更分二年」的晚上,家人團圓,歡聚一堂。
主食是餃子,餃子的說道很多,最好是豬肉芹菜的,要選兩個餃子一個放硬幣,一個放糖,看誰能吃到,誰吃到了就祝福來年一年財源廣進,幸福甜蜜。其實這個祝福很好,誰吃到了都是一家人的服氣。餃子煮好了要從鍋心澇第一下幾個丟外面去,據說是為了敬給過路鬼魂。
全家人圍坐在一起,茶點瓜果放滿一桌。過年擺供,蘋果一大盤是少不了的,這叫作「平平安安」。過年還會備很多糖果、乾果、瓜子和「雜拌兒」。所謂「雜拌兒」,就是現在的什錦果脯。這些小食品是人們圍爐閑坐、守歲辭歲時的美食。
11、放鞭炮
年夜飯做好還沒吃之前要放煙花鞭炮,這是孩子門最喜歡的節目了。其實煙花春節一般要放兩次的除夕和元宵夜,鞭炮就多了,除夕晚飯和年夜飯前,初一早中晚飯前都要放,還有逢五的日子,等等。
12、初一初二不掃地
大年初一、初二這兩天,孝感人不掃地、不挑水、不生火,飯菜都預先弄熟,稱為「壓歲」。初三才開始挑水,並在井台邊燒紙錢,說是「買水」。門神要在初二取下燒掉。
13、拜年
年夜飯吃完後孩子要給長輩拜年,給爸媽、爺爺奶奶、叔叔伯伯磕頭,然後大人准備紅包,成年人也要給父母拜年,祝福老人長壽、健康。然後就是從初一開始要帶上禮物給親朋好友等等挨家挨戶拜年,要很多天。一般已婚男子攜全家除夕、初一要在父母家過年,初二要到岳父家拜年。也有「初一不出門、初二拜家庭、初三初四拜丈人」之說。
14、破五」吃餃子
「破五」吃餃子,承載了人們期盼吉利、幸福的寓意。清晨起,家家戶戶放鞭炮,尤其放「二踢腳」被稱作「崩窮」,把「晦氣」、「窮氣」從家中崩走。

3、東北有什麼風俗啊?具體一點!

東北風俗有以下幾點
(1)四大香 :開江的魚、下蛋的雞、回籠的覺、二房的妻。
這四大香不難理解,是指四種叫人嚮往的夢想,實際上也是一定時代背景下人們對一些事物的錯誤理解。
開江的魚。初春料峭冰雪融化,這個時候捕撈上來的魚據說最好吃,做這種魚要用開江的水做才能達到最佳效果。可為什麼開江的魚是最好吃的呢?這個就誰也說不明白了。其實魚最好吃的時候應該是魚肥的時候,肥魚才好吃,瘦魚是不好吃的。而開江時的魚是最瘦的,經歷了一個寒冷而漫長的冬天,在冰下的魚生活得很苦,沒什麼可吃的,活動范圍又小,處於飢餓狀態,身體里儲存的養分已經消耗殆盡,這個時候捕撈上來的魚是最沒滋味的了。而這個時候人們也是剛剛從冬天裡熬過來的,所有能吃的東西都吃沒了,餓的也剩下皮包骨了,身上的油水也熬幹了,所以好不容易看到開江了,就迫不及待地下網捕魚,捕上來的魚甚至都來不及拿回家去,就地就煮了,水自然就用江里的水了,連點調料也沒有,但對於苦熬了一個冬天的人們來說,難道還有比魚更好吃的嚼裹嗎?絕對沒有!所以人們就誤認為開江的魚是最好吃的。今天再也沒什麼人吃開江的魚了,另外,現在市場上出售的魚也沒有野生的了,全是飼料養出來的,甚至都是添加了激素的了。
下蛋的雞。下蛋的雞到底好不好吃只有比較才知道。雞肉好不好吃最重要的有兩點,一個是要嫩,一個是要鮮。而要滿足這兩點要求就必須符合下面三點要求:一,必須是當年的雞,這樣的雞嫩。二,必須是母雞,公雞性成熟早,發生性行為就早,發生性行為之後的公雞味道就不鮮美了。三,要未下過蛋的雞,這樣的雞就如同少女一般味道自然要比生過孩子的鮮美了。所以說,民間傳說燉老母雞好吃是一種錯誤的觀念,而下了蛋的雞就沒有鮮美的味道了,還會有一種腥臊的味道。可是在過去,生活水平十分低下,沒有什麼可吃的,在母雞下蛋的幾個月里人們是很難吃到雞的,總也吃不到雞,自然就想吃雞了,所以就對下蛋的雞垂涎三尺。可是這個時間段內,人們是無論如何也捨不得吃雞的,這就導致了人們認為下蛋的雞是最好吃的觀念。
回籠的覺。睡回籠覺是很舒服的,但必須在寒冷的冬天感受才會深刻,其他季節是無法感受出來的。過去,人們冬天裡是沒有經濟能力在夜晚里把屋子燒得暖暖的,通常夜晚里都要熄火。可是你要知道,東北的冬天是十分寒冷的,夜晚屋子裡都在零度以下,屋子裡是要凍冰的。在這樣的屋子裡睡覺,人們都要把自己緊緊地包裹在棉被裡,甚至連臉也要埋到被子裡面,露出的頭發,尤其是劉海兒部分是要上霜的。在這樣的夜晚里人們是無論如何也不願意起來出被窩的,尤其是凌晨的時候。可是凌晨卻恰恰是要起來的,如起來磨豆腐、喂牲口等等很多事情需要這個時候做。起來幹完活之後,人們的困勁還沒有消退,就又急急忙忙鑽回被窩,接著再睡。外面很寒冷,鑽到被窩里自然就感到熱乎乎的舒服,這是一種無比的享受,所以回籠覺就顯得舒服無比了。
二房的妻。過去人們娶妻比較早,對夫妻之間的事情很不了解,在懵懵懂懂狀態下毫無樂趣而言,所以首婚對於男人來說最大的意義就在於學習和探索,而再娶時就明白其中的奧妙了,知道如何享受做人的樂趣,所以說娶來二房的妻是最香甜的事情了,新鮮而又知「禮」,當然這個「禮」是行「周公之禮」的「禮」了:)
東北風俗(2)三寶
東北三寶是過去東北人心目中的三寶,對於今天的東北人來說,已經不是什麼寶了,這就是時代的力量。時代可以廢物變寶,也可以寶變廢物,今天的東北三寶幾近廢物。
那麼什麼是東北三寶呢?東北三寶具體指的就是人參、貂皮、靰鞡草。
人參不用說了,人人都知道的東西,以吉林長白山出產的野山參最為寶貝,但東北人很少有人吃人參,不知道是什麼原因,好像人參對東北人不起作用。全國最大的人參集散地就在吉林撫松,撫松的人參都是一大堆一大堆地賣,就如同賣大蘿卜一般,價格極其便宜。在撫松人參市場連鹿鞭都成堆地賣,那才叫個牛逼呢!
在冰天雪地的東北,毛皮是人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東西,它是人們戰勝嚴寒的利器,沒有毛皮的人家是不可想像的,無論是窮人還是富人,都離不開毛皮。毛皮中以貂皮最好,色澤光亮,柔軟暖乎,關鍵是貂皮在冬天裡不結冰不上霜,是上好的皮子。通常大戶人家的少奶奶才有條件用得上,實在愛美的姑娘也就對付個狐狸皮,普通人都使用狗皮、羊皮什麼的。
靰鞡草是東北特產,這種草具有乾燥後不脆不斷柔軟溫暖的特點,所以東北人都用靰鞡草來楦鞋抵禦寒冷。過去的東北人冬天是很難過的,沒有什麼東西可以抵禦寒冷,尤其是沒有棉鞋。冬天裡,人們用整張的牛皮做成比腳大很多的鞋子,腳面部位用牛皮繩穿成一圈然後繫上,這樣一勒,鞋面就成了包子的褶子了,很有特點,這種鞋被稱為牛皮靰鞡,簡稱靰鞡。靰鞡草的名字就來自於靰鞡鞋的名字。牛皮靰鞡不是什麼人都能穿得起的,通常是趕車老闆子才有資格穿,趕車老闆子在大大的牛皮靰鞡裡面再穿一個厚氈靴,也就是用氈子做的大氈襪,白色的,厚厚的,氈襪裡面再楦進去靰鞡草,用靰鞡草把腳包住,沒有襪子。
靰鞡草需要先用木棒敲打軟了才可以楦在鞋裡,這樣包裹後的腳很嚴實,但缺點是腳出汗了也散發不出去,就積攢在鞋裡了,所以每天晚上脫鞋的時候,腳都是潮潮的,靰鞡草也是潮的,鞋子也是潮的,這樣就必須用火烤,烤幹了第二天才能穿。所以家家戶戶晚上都要把一家老小的鞋子裡面的靰鞡草掏出來,和鞋子一起圍放到爐子的周圍烘烤,等第二天早晨起來了,鞋和靰鞡草就都烤幹了,然後再把靰鞡草楦到鞋裡面去。其實這樣烤也不是很容易的,如果離火太近就烤著了,鞋要是烤著了就壞了,就沒有穿的了。如果離火太遠,又沒有烤好,第二天鞋還是潮的,這樣潮的鞋穿出去立馬就會凍住,腳也會被凍住。過去的東北人幾乎人人的腳都被凍傷過,把腳凍掉的事情也是聽說過的。
上個世紀六十年代以後,出現一種橡膠棉鞋,也是牛皮靰鞡的樣子,顏色通常是黑的,也有棕色的,東北人稱之為膠皮靰鞡。這種膠皮靰鞡是東北人棉鞋的一次飛躍性進步,有了這種棉鞋後大家都可以在冬天裡到戶外活動了,這是對東北人的一次解放。但這種棉鞋也無法完全解決抵禦寒冷的問題,也需要在裡面楦靰鞡草,只是需要的靰鞡草不是很多罷了。對於東北人來說,那是一個難忘的靰鞡草時代。
今天的東北人再也不需要靰鞡鞋了,所以靰鞡草也就沒有了價值,於是東北的三寶又變成了人參、貂皮、鹿茸角了。人參仍然是保健佳品,貂皮不再是保暖用的皮子,已經變成時髦女性的裝飾品了,保暖的含義不復存在。鹿茸角是滋補壯陽的葯品,要想成神仙,鹿茸角是不可少的。
東北人對這三樣新寶也不是很在乎了,因為已經有人工代替品出現了,美觀實用。天然的東西雖然很好,但往往有著不可克服的缺點,無法達到人們越來越高的要求了。

東北風俗(3)大醬
東北人就沒有不知道大醬的,我估計也沒有人沒吃過大醬的,因為大醬是東北人生活中無法離開的副食。
過去的東北家家戶戶都做大醬,還沒聽說哪家不做大醬的。現在城市裡的家庭已經很少有做大醬的了,一個是東北的年輕人已經不會做傳統的大醬了,另一個是因為現在的大醬已經是機械化生產,成瓶成袋地出售了,所以人們就沒有必要自己再費事做大醬了。
但現在市場上出售的大醬很少是黃豆做的,為什麼不再用黃豆做了呢?最根本的原因就是用黃豆做大醬成本高,為了降低成本,生產大醬的廠家都改由玉米來做大醬了,而玉米做出的大醬一個是口感不好,味道不純正,另一個就是沒有營養。即使是標明用黃豆做的大醬,也不是百分百地用黃豆做的,黃豆只是大醬中的一部分而已。這就是為什麼大家感覺從商店裡買回來的大醬味道不對勁也不好吃的原因所在了。
大醬是東北的特產,之所以大醬是東北的特產,是因為做大醬的原料大豆是東北的特產。
過去,一到秋天,家家戶戶就開始做大醬,首先要把黃豆洗干凈,然後用大鐵鍋烀面,烀黃豆的時間大約要兩三個小時,需要文火。烀好後的黃豆要搗碎,這個工序很費勁,不好搗,需要身體好又有勁的人來做,一大鍋烀好的黃豆搗碎也需要幾個小時才能完成。
搗碎後的黃豆脫成坯,坯子是長方形的塊狀,長度大約一尺多,寬度大約半尺多。然後用紙嚴密地包裹起來,放到屋子乾爽通風的地方。這種包裹起來的長方形烀好的碎黃豆坯子稱為大醬塊子,所以東北學校的老師經常罵學習不好的學生的腦袋是大醬塊子腦袋,也就是說這個學生的腦袋是死芯的,不轉個,笨。
做好的大醬塊子一直要放到來年春天的五月,然後正式開始做大醬,也就是真正地開始用醬缸做大醬了,東北人把這個程序稱之為下大醬。
下大醬首先要把包裹了一冬的大醬塊子打開,把裂縫中生的蟲子用水沖洗掉,通常應該是不會生蟲子的,除非沒有包裹嚴實,沒有包裹嚴實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用紙少,沒有包嚴。為什麼不多用些紙呢?因為沒有紙,這就是時代。
沖洗好的大醬塊子,需要掰成拳頭大小的碎塊。涼干後倒入缸里,再倒入水,水要比碎大醬塊子多很多,再放入適量的大粒鹽。然後再把醬缸用紙封好,把封好的醬缸放到室外的園子里,讓陽光照射。這樣做的目的就是讓大醬發酵,發酵過程大約需要十多天。
等發酵差不多了,再打開封紙,用大醬耙子搗醬。大醬耙子是用木頭做的,一個圓木棒,一端釘一塊巴掌大小的長方形小木板。每天都要搗醬十幾分鍾,通常啟封後再發酵十多天就基本上可以吃了。但這還不算完,還需要每天搗醬,大醬每天仍然在發酵,這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幾乎持續整個夏天。
在這個過程中,如果醬缸保護不好的話,就會生蛆,蛆長到一定長度就會順著大醬缸的壁往上爬,大醬生蛆是做大醬過程中經常會出現的,幾乎所有人家的大醬都生過蛆。但大醬生蛆對人的身體是沒有害處的,只是看著不舒服而已。所以東北有一句常用的話,就是:醬缸裡面的蛆,不咬人硌癢人。這句話通常指那些讓人討厭的人。柏楊把中國人也形象地比喻成醬缸裡面的蛆,說中國人只會在醬缸這么一個小天地里爬,還互相亂拱。
大醬最簡單也是最好吃的方法就是小蔥蘸大醬,百吃不厭。
現在非常時髦的韓國大醬與東北大醬不太一樣,但韓國大醬是東北大醬的一個分支,韓國大醬是幾百年前從東北流傳過去的,東北大醬流傳到朝鮮半島後被改造成現在的樣子了。延邊地區朝鮮人做的大醬則是典型的東北大醬,但也與東北漢族人做的大醬味道有所不同,具有民族特色。

(4)南北大炕
東北土著文化實際上就是滿族文化,滿族文化具有鮮明的地方特性。就拿家家戶戶睡覺的炕來說吧,就非常有特點,滿族民居的房子都是坐北面南的,是朝陽的房子,這樣建房子的最大好處就是可以直接接受陽光的照射,對冬天屋子的取暖有很大好處。當然也有廂房,但廂房就比較少了,所以這里就不說了。
滿族民居最大特點就是屋子裡面的炕特別顯著,通常有兩鋪炕,一南一北互相對應,以大著稱。過去東北人把窯姐賣淫稱為賣大炕,就是因為用來賣淫的炕很大。
平時一家人主要是以炕為活動舞台,屋子裡很少有椅子,大家沒事兒時都坐在炕上,通常是盤腿而坐。有事兒的人或者來人都坐在炕沿上,腿耷拉在地上。
炕都是火炕,與外屋地上的大灶坑相連接,燒火做飯時煙就從炕下面的炕洞子通過,於是炕就熱了,但要是在冬天裡僅僅靠燒火做飯來把炕燒熱了還達不到需要的熱度,所以還要在炕洞子里燒木材。但由於炕大,受熱的地方不均勻,炕頭熱度高一些,炕梢熱度差一些。所以人們晚上睡覺時都願意睡炕頭,不願意睡炕梢。但一家人誰睡炕頭誰睡炕梢不是隨便的,是由每人在家中的地位決定的,通常都是家裡的男主人也就是一家的老爺子睡炕頭,緊挨著的就是女主人了,然後才是孩子。但孩子睡覺的順序通常卻是越小的越靠炕頭這邊,越大的越靠炕梢一邊。
東北民居的炕不僅僅是睡覺的,還是取暖的。所以冬天時炕面上是不能放東西的,被褥什麼的都要捲起來,以便用來散熱,散熱效果好,屋子就暖和。
炕表面鋪的是炕席,炕席是用高粱秸子編的,越使用越亮。牛皮紙進入生活後,有條件的人開始用牛皮紙糊炕,上面刷上清油,這樣的炕面非常明亮,而且還干凈,比炕席的效果要好很多倍。
炕很重要,是東北人日常生活不可缺少的地方,如果東北民居沒有炕,那簡直不敢想像。東北人一日三餐也都是在炕上吃的,吃飯的時候炕上放一個炕桌,家裡有地位有身份的人盤腿坐在最裡面,男人通常都是坐在裡面的,女主人坐在炕沿的位置,負責給大家添飯遞東西什麼的,是伺候吃飯的。
孩子們放學寫作業或玩耍也是在炕上,來人了也是要讓到炕上去坐的,通常每一家人都會有一個煙笸籮,裡面放著煙葉、煙紙和火柴,來人了就把煙笸籮往坐在炕上的客人面前一推,說自己卷一隻煙抽吧,於是大家就人手一隻煙,吞雲吐霧起來。
可以說炕是東北老百姓生活的舞台。

東北風俗(5)煙袋鍋子
過去的東北人抽煙是個風俗習慣,人人都抽。為什麼東北人有抽煙的習慣呢?這與東北的氣候有關。東北是個寒冷的地方,在零度以下的天氣大約一年能有半年,而零下三四十度氣溫也很常見,冬天正常的溫度也都在零下二十多度,即使氣候變暖的今天也是很寒冷的。
寒冷的冬天還要經常大雪紛飛,大雪封門是經常發生的,所以在寒冷的冬天裡,東北人就都呆在家裡不出屋,什麼活都不幹了,也什麼活都無法幹了,東北人習慣地稱之為貓冬,與動物冬眠差不多。
但人不是動物,動物冬眠時可以呼呼睡大覺,人是要活動的。那麼大冬天的,人在屋子裡都幹些什麼呢?那就是抽煙了。大人小孩男女老少都抽,每天都抽得烏煙瘴氣,冬天房子密封很嚴,煙霧也不容易散去,大家就在煙霧中生活,所以老一代東北人患氣管炎肺氣腫的特別多,冬天咳嗽喘不上來氣,這種地方病固然與氣候有關,但與抽煙和在煙霧中生活是密不可分的。
東北人抽的是大煙葉,自己種的,或者是從集市上買回來的。一捆一捆的,煙葉壓得紙一般平展,顏色焦黃,很好看。每一捆一二斤左右。煙葉是比較潮的,需要繼續晾乾或者炕干,只有幹了之後才好抽。
通常每家都會有一個煙笸籮,用來裝炕好的煙葉,裡面還有火柴、卷煙紙。要抽煙就把煙笸籮拿過來卷一隻,客人要是來了,首先拿出來招待客人的也是這個煙笸籮,只有比較特殊一點的才要倒水什麼的,而普通熟悉的街坊鄰居來了就是拿煙笸籮招待,大家邊卷煙邊閑聊,家長里短的事情就都出來了。
但在三四十年前,紙是比較少見的,用紙卷煙不是什麼人都能做到的,所以最常用的就是煙袋鍋子,煙袋鍋子是用銅或鐵鑄的,鍋子本身直徑大約有半寸左右,安在一個中間是空的木桿子上,另一頭是一個同樣的銅或鐵鑄的煙袋嘴。抽的時候把碎煙葉裝到煙袋鍋里,用手指按得實實的,然後點著了一口一口地抽。這種煙袋鍋子通常是專用的,抽煙的人每人都有一個,自己抽自己的,只是在自己偶爾沒有帶,才借用別人的抽一鍋子。外出也要帶上自己的煙袋鍋子,隨身帶的煙袋鍋子比較短小,便於攜帶,在家裡用的煙袋鍋子就比較長了。煙袋桿子長,可以把一部分煙袋油子掛住,對身體稍微有點好處。
東北以外的人,都很希奇東北的大姑娘為什麼要叼一個大煙袋鍋子,其實過去的東北人幾乎人人都叼一個煙袋鍋子,叼一個煙袋鍋子並不是大姑娘的專利。當你看到人人都叼一個煙袋鍋子的時候也就感覺不到大姑娘叼一個大煙袋鍋子有什麼希奇的了。

東北風俗(6)酸菜

酸菜是東北人冬天裡離不開的好嚼裹,如果沒了酸菜,真不知道東北人冬天裡還怎麼過。
為什麼東北人要吃酸菜?原因很簡單,那就是東北有一個漫長寒冷的冬季,在冬季里,沒有任何新鮮的蔬菜,可是人又無法長時間地離開蔬菜,所以東北人就發明了酸菜,用來解決冬天裡沒有蔬菜的困難。
過去的東北是很難在冬季儲存大量的蔬菜的,當然東北人也知道用窖來儲存,但用窖儲存很不經濟。秋天時要挖窖,窖要挖得很深,起碼要兩米以上才行,不然就凍了。可是即使挖了一個標準的菜窖也儲存不了不多少的蔬菜,並且在窖里儲存蔬菜很容易爛,得經常翻個。一棵很大的白菜,等到冬天從菜窖里拿出來就所省無幾了。
東北人准備過冬的冬儲菜樣數很少,基本上就是白菜、土豆、蘿卜、大蔥等有限的幾樣,所以酸菜就顯得格外重要了。
腌制酸菜比較費事,現在的東北人已經沒有誰自己腌制酸菜了,都是買著吃,或者去飯店吃。但飯店的酸菜基本都不是腌制的,而是用醋勾兌的,並且不是白菜而是大頭菜,這樣的酸菜不僅口感不好,對身體也沒有什麼好處。
腌制酸菜的時間是在深秋季節,大白菜上市了,家家戶戶都成百上千斤地買白菜,一部分當作冬儲菜涼干後,作為冬天的新鮮菜吃,另一部分就是用來腌制酸菜了。
腌制酸菜的方法首先要把白菜的爛幫去掉,用開水洗凈,碼放在缸里,倒入涼水,加入適量的大粒鹽,加入多少大粒鹽需要根據腌制的白菜多少來定,鹽多了酸菜不容易發酵,少了又容易爛,所以要掌握好放鹽的數量。
白菜比重比較小,放入水後上浮,要用重物來壓,通常是用一塊大石頭來壓,水不是一次就能加妥的,需要根據白菜發酵程度來續添。這個過程也許需要一個禮拜,這個之後就基本不需要再去管理它了,讓它自己去發酵。
從白菜入缸到腌好需要兩三個月時間,也就是要到冬天的時候才能吃。
冬天從缸里撈酸菜是一件很苦的活,沒人願干,缸里的酸菜水寒冷冰人,撈幾棵就能把手指頭凍得很痛很痛,然後麻木。
酸菜的烹制方法基本就是熬,炒酸菜很少。現在飯店烹制酸菜的方法都是炒了,這樣做的酸菜好吃,但是費油,所以過去的東北人是很少吃炒酸菜的。
標準的熬酸菜方法是帶肉的豬骨頭、土豆與酸菜一起熬,這樣熬出來的酸菜非常好吃,可以說是白吃不厭。但這種吃法在今天的東北飯店裡已經很難吃到了,因為這種吃法費工費事,對於飯店來講很不合算。
配合酸菜的最好主食就是大餷子粥和大餅子了。
有機會可以到東北嘗一嘗熬酸菜的味道,保證你吃了這回想下回:)

東北風俗(7)二人轉
二人轉純粹是東北的地方戲,說二人轉是戲已經是抬舉二人轉了,其實二人轉根本就夠不成戲的規模,只是兩個人你一句我一句再配合形體挑逗的哼哼呀呀地喊唱。

大約在二百年以前,東北是個很荒涼的東方,被稱作北大荒,這里的居民生活很艱苦,整日披星戴月地勞作,麻醉自我的自娛自樂歌唱形式便在勞動中產生了。開始是在田間地頭勞作休息時,一兩個會唱歌的人站起來給大家隨便唱上幾句沒腔沒調的所謂的歌或曲,目的是逗樂子,大家在嘻嘻哈哈之中忘記了疲勞,這種逗樂子的原始娛樂形式久而久之就發展成了二人轉,所以二人轉即使到了今天仍然還具有濃郁的泥土氣息。
初期的二人轉都是男的表演,一個原因是在田間勞作的人都是男的,所以站出來表演的自然也就是男的了。另外一個原因就是封建,女的是不能在男人面前展露自己的,所以初期的二人轉是沒有女人參與表演的。
只有男人參與的活動就粗魯多了,男人在一起說的話什麼都有,沒有忌諱,男人的表演自然要把女人作為中心內容,或者是表演男女之間的事情。為了把女人表演的更為逼真,於是就出現了由男人扮演女人的角色,行當中稱之為坤角。
後來當女人可以登上檯面的時候坤角就由女人來扮演了,可是二人轉里的唱詞與說辭乃至動作都仍然是沿襲男人時代的粗俗風格,充滿了野性與淳樸的打情罵俏甚至是黃色的東西,而被戲弄的往往又都是女方,所以為方便起見,二人轉的女角幾乎與男角都是夫妻關系,或者是男女朋友關系,這樣在舞台上配合起來就比較方便了,沒有吃虧與佔便宜之分。
二人轉發展了,自然也就形成了規模,這就是所謂的拉場戲,拉場戲已經可以說是戲了,比二人轉進步了。但拉場戲沒有二人轉普及,因為演二人轉沒有什麼條件限制,只要能站個人的地方就能表演,而拉場戲則要有場子,所以二人轉發展很快。
二人轉的演員都很窮,掙得少,唱戲累。農閑季節是看二人轉人最多的時候,是演員最掙錢的時間段,每天都要到處趕場子,呼哧帶喘的。
在東北,幾乎每一個縣城都有一個二人轉的場子,票價在2元到5元之間,整場大約三四個小時,由五六對演員輪番表演。通常場子都很小,能坐一百多人的場子就算比較大的了。
現在的二人轉已經注入了新鮮的內容了,加入了很多流行的成分,包括流行歌曲什麼的,氣氛十分活躍。演員的功底都很深厚,一點也不比春節晚會上的演員差多少,只是沒有出頭的機會而已。
現在的二人轉已經從田間地頭走入到城市裡的劇場了,演出的氣氛豪華了,但二人轉的本身特點卻少了許多,尤其是二人轉特有的葷口被趕盡殺絕,使二人轉減色不少,甚至你都看不出是不是二人轉了,這不能不說是二人轉的悲哀。
不過你要看原滋原味的二人轉還是可以看到的,但你必須到農村去,到火熱的生產第一線去,也就是到真正的人民群眾中間去,到那裡你才能看到真正的二人轉,但你肯去嗎?

東北風俗(8)大餅子
在過去,大餅子是東北人幾乎每天都要吃的東西,什麼東西總吃都是不好吃的,何況本身就不好吃的大餅子呢!
大餅子是包米面做的一種家常食品,把包米面和成干泥狀,然後抓一塊拳頭大小的面團,用兩手團一團,按成類似手掌大小的橢圓型扁餅,用力摔到大鐵鍋的幫部,一個挨著一個,圍鍋貼一圈,鍋的中間放水,弄好後,蓋上鍋蓋,開鍋二十分鍾左右就好了。
做大餅子需要一定的技巧,一個是和的面不能太稀,太稀,做不成型,貼到鍋上容易往下出溜,出溜到鍋的下部就泡水了。另一個是往鍋幫上摔的時候,一定要先把鍋燒熱了,並且還要達到一定的熱度,如果熱度不夠,貼上的大餅子也會因重力的問題出溜到水裡去。第三就是最好和好的包米面先發一下,雖然發酵過的包米面做出來的大餅子也不會膨脹起來,但發酵過後做出來的大餅子效果還是要好一些的。通常人們做大餅子還是用燙面的,主要原因是燙面的大餅子好做,不費事。再一個就是做的時候可以往包米面里摻一點糖或者糖精,好吃,但困難的人家就不放糖了。
做大餅子也可以與菜一起做,這樣可以節省柴禾,也可以節省時間。與大餅子一起做的菜必須得是熬菜,這樣的菜可以蓋上鍋蓋一起燜。最適合與大餅子一起做的菜就是熬豆角了,先把豆角熬一會兒,然後再貼大餅子,因為大餅子需要的時間短,熬豆角需要的時間長。
熬的豆角放在大鍋的中間,大餅子圍在周圍貼一圈,可是通常大餅子不會老老實實貼在那個位置不動,它會往下出溜的,如果下面是熬的豆角而不是水,那往下出溜到菜的部位的大餅子是最好吃的,帶有菜的鹹淡兒。大餅子由於往下出溜,必然就會拉長大餅子的面積,這樣出現的嘎巴就多了,嘎巴也是大餅子比較好吃的部分,但如果嘎巴太重了也就是太煳了也就不好吃了,這需要一個度。
做大餅子需要大鐵鍋,而現在的東北人家已經很少有使用大鐵鍋做飯了,所以也就無法做大餅子了。但大餅子熬豆角確實很好吃,人們都很懷念這種吃法,所以這種吃法就被飯店給挪用了,現在很多飯店都有這個大餅子熬豆角的菜式,由於大餅子與豆角是一個鍋里做出來,所以這個菜式被稱為「一鍋出」。也有把大餅子叫鍋貼的,這是因為大餅子是用鍋貼出來。
如果要說什麼嚼裹是典型東北人吃的,又比較好吃,那「一鍋出」是當之無愧的,就不知道現在的吉菜系列裡包不包括這個品種,如果不包括,那將是吉菜的一大缺憾。
東北人罵人的時候經常會說誰誰是大餅子臉,其實大餅子的形狀還是不錯的,鴨蛋形,缺點就是扁平了點:)

東北風俗(9)打糕
朝鮮民族是東北一支非常重要的少數民族,在東北地區影響比較廣泛,尤其在飲食方面更是一隻獨秀,今天我要說的打糕就是朝鮮民族食品中的驕傲。

打糕是朝鮮族典型的民族食品,過去只有在秋冬季節的節日里才做,現在生活水平提高了,在朝鮮族聚集的延邊地區,一年四季都能吃到打糕。由於打糕非常有特點,所以也深受東北地區其他民族的喜愛,因此打糕也就成為了東北人喜歡愛的一種特色食品了。
正宗的打糕做起來比較費事,首先要把泡好的黏大米蒸熟,然後放到石臼里用大木錘反復捶打,現在石臼比較少見了,人們就改用木槽子了。這個活通常由年輕有力的大小夥子來干,是體力活,一般人捶打幾下就干不動了。捶打時間需要很長,要一直把黏大米捶打稀碎成團才行,然後切成女孩子拳頭大小的塊,再用黃豆面沾裹起來,避免互相之間粘連,吃的時候可以蘸白糖或者就菜吃。
朝鮮民族的打糕與漢民族的切糕不一樣,味道,口感,均不同,打糕要更有特色一些。配合打糕的菜餚要求很簡單,最好是朝鮮族的辣白菜或者腌制的桔梗比較好一點,如能有一碗大醬湯那就更是錦上添花了。
打糕比較抗餓,所以不用吃多少就飽了。現在東北很多大城市裡都能買到現成的打糕,但你要想吃到正宗的朝鮮族打糕,還必須到延邊地區去,最好到朝鮮族人家去吃阿媽尼親手做的打糕才更有民族味道。

4、東北有什麼民風民俗?

節日:和全國都一樣,過年吃餃子,放鞭炮,貼春聯,串門什麼的。晚上守歲之後還要吃一次餃子。
飲食:特色————當當當當~~~~酸菜。這個是別的地方沒有的。就是在入冬的時候買許多白菜(也有大頭菜,但不如白菜好吃~),洗趕緊,放進缸里,撒上鹽,密封。一直到一個月左右。東北人愛吃燉菜。因為天氣冷。還有人參,鹿茸。這是特色嘛~東北菜量大,味道重。還有蘑菇,野菜。東北人喜歡吃面條,生蔬菜蘸大醬。最喜歡餃子。各種餡的。還有殺豬菜。比如血腸。殺豬菜都要用剛剛殺死的豬做。
生活:用芴嚕草做鋪蓋。既暖和,又可以用來防潮。在晚飯後,老年人喜歡聚集在一起,扭秧歌。還看二人轉。「寧舍一頓飯,不舍二人轉」。東北人性格豪爽,重感情。長春還被評為「最有人情味的城市」。讓我再想想還有什麼……其實我就是長春人……

飲食方面:吃燉菜,喜辣味(受俄羅斯影響合氣候原因,口味為酸辣),腌制蔬菜,如酸菜、辣白菜(腌制辣白菜與朝鮮飲食相似),東北大餃子馳名。

休閑文化方面:扭秧歌,表演和觀看二人轉,東北的小品(與南派小品形成我國兩大小品派系,目前東北一派成為主流)。

東北二人轉,史稱:小秧歌、雙玩藝、蹦蹦,又稱:唱蹦子、吉劇、過口、雙條邊曲、風柳、春歌、半班戲、東北地方戲等。是由東北民歌演變而來的東北土生土長的載歌載舞的民間藝術之一。二人轉屬走唱類曲藝,流行於遼寧、吉林、黑龍江三省和內蒙東部三盟一市。
雖然二人轉偶爾會有些低俗的詞句和動作,但還是有極高的藝術水平和觀賞價值的。因此,現代著名美學家王朝聞對二人轉如此評價:她好像一個天真、活潑、淘氣、靈巧、潑辣甚至帶點野性的姑娘,既很優美,又很自重,也可以說是帶刺兒的玫瑰花。
二人轉集中反映了東北民歌、民間舞蹈和口頭文學的精華,是在東北地區喜聞樂見,具有濃郁地方色彩的民間藝術,至今已有三百多年的發展歷史。是東北人文化生活中最普及的一種民間文化。在東北,上自七、八十歲老人,下到幾歲孩子,都會唱上幾口,什麼《王二姐思夫》、《西廂記》、《豬八戒背媳婦》、二人轉小帽等。唱二人轉,幾乎是東北人一種與生俱來的本能,是東北人民祖祖輩輩流傳下來的文化。長期以來深受東北群眾尤其是廣大農民的喜愛。
二人轉的唱本語言通俗易懂,幽默風趣,充滿生活氣息。最初的二人轉,是由白天扭秧歌的藝人在晚間演唱東北民歌小調(俗稱「小秧」),後來,隨著關內居民的增多,加上長期以來各地文化的交流,大大豐富了二人轉的內涵。在原來的東北秧歌、東北民歌的基礎上,又吸收了蓮花落、東北大鼓、太平鼓、霸王鞭、河北梆子、驢皮影以及民間笑話等多種藝術形式,同時揉進了其他演唱形式的一些曲牌、民間小唱逐漸演變而成,因此表演形式與唱腔非常豐富。在民間中流傳著 「寧舍一頓飯,不舍二人傳」的說法,可見「二人轉」在群眾中的影響之深。可以說,二人轉最能體現東北勞動人民對藝術美的追。
二人轉最初就來源於地頭文化,過去的東北農村,文化生活很貧乏,在田間地頭,隨意一塊空地,一男一女不用任何道具就可以暢快淋漓的唱上一出,二人轉給寂靜的山村帶來了歡樂。那些動作比如扔手絹,轉扇子、互相打情罵俏,以及唱腔都是一種發泄,一種隨意。東北人生來強壯,過去靠游牧或漁獵生存,放盪不羈的性格使人們可以無所避諱地談性。東北的冬季十分漫長,農民只好坐在炕頭上磨嘴皮子,這時「葷段子」就成了他們插科打諢的作料。因此解放前的二人轉里就有很多「葷性」,「葷口」,演員在台上口無遮攔率性而為,「葷嗑」、「粉詞」滿天飛,用以吸引觀眾。甚至有人說,二人轉是土生土長、原汁原味的一盤「農家菜」,是東北民風民俗的一種體現。如果二人轉沒有了性文化,失去了它的「粗」和「俗」,二人轉也就失去了生命力,也失去了農村廣大市場,也不能稱之為二人轉了。
二人轉由男(「下裝」)、女(「上裝」)二人(「一副架」)演唱,「上裝」以「手玉子」、「下裝」以小木棒為道具。基本曲調有「文咳咳」、「武咳咳」、「喇叭牌子」、「大救駕」、「四平調」、「十三咳」、「紅柳子」、「胡胡腔」、「小翻車」、「大悲調」等。常演節目有《打鳥》、《賣線》、《陰功報》、《古城》、《藍橋》、《西廂》、《壩橋》、《雙鎖山》、《華容道》、《游宮》、《報號》、《賠妹》、《盤道》、《禪魚寺》、《楊八姐游春》等。
原生態的二人轉被稱為「黃色」二人轉,經過改造的二人轉被稱為「綠色」二人轉。但東北人卻認為,二人轉最搶眼的地方就是「浪」字,略帶點色的段子在二人轉中表演得出神入化,既直露、火爆、不羈,又讓初來乍到的你在冷不丁目瞪口呆、面紅耳赤之後,心裡暗自叫絕,咧嘴兒會心一笑。一笑之際,徹底放鬆,台下的觀眾在笑聲中顯露了其生活真實的一面,二人轉毫不掩飾它徹底的娛樂精神。
二人轉的表演手段大致可分為三種。一種是二人化裝成一丑一旦的對唱形式,邊說邊唱,邊唱邊舞,這是名副其實的「二人轉」;一種是一人且唱且舞,稱為「單出頭」;還有一種,是演員以各種角色出現在舞台上唱戲,稱「拉場戲」;伴奏樂器以二胡、板胡、嗩吶、電子琴為主。
二人轉的演員的表現手法,有「四功一絕」之說。「四功」即唱、說、扮、舞;「一絕」指用手絹、扇子、大板子等道具的特技動作。四功「唱」為首,高亢紅火,風趣幽默,講究味、調、勁;「說」指說口,多採用民間生動活潑的語言,以插科打渾為主,機智靈活;「扮」則指扮演人物以形寫神,以假亂真,講究「二人演一角,人分神不分」,「一人演多角,人不分神分」;而「舞」更是別具一格,肩功、腰功、步法很有特色,尤其腕子功,包括平腕、翻腕、甩腕、壓腕、繞腕、抖腕等多種,不一而足,令人拍手稱奇。二人轉的「一絕」,以手絹花和扇花較為常見,這部分與東北大秧歌相似。右手持大板子的舞者,左手通常持甩子,能舞出「風擺柳」,「仙人摘豆」,「金龍盤玉柱」,「黑虎出山」,「金鼠歸洞」,「纏頭裹腦」等高難動作。
解放前,民間藝人在農閑季節,邀集成班,多數是「唱屯場」,演唱在夜間進行。三五日後,請當地鄉紳當「齊頭」,向各家各戶「齊錢」或「齊糧」(即收錢或收糧)。少數是到城鎮「串店門子」,在大車店中演唱,在演唱中向觀眾(多為旅客)「齊錢」。
解放後,人民政府關懷、支持二人轉的繁榮發展,舉辦二人轉老藝人訓練班,新學員培訓班,請老藝人向學員傳藝,組織二人轉藝人互相觀摩,特別是近年流行的通俗唱法和電聲樂器等也已揉進二人轉中,逐漸演變成現在的一門綜合曲藝形式,表演形式與唱腔也更加豐富了。二人轉的不斷發展完善,充分體現了東北勞動人民對藝術美的追求和與時俱進的創造精神。在演唱內容上除優秀的傳統節目外,增加了反映現實生活的節目,在表演形式方面基本上剔除了「浪」、「逗」等低級趣味的東西,隨著女演員的不斷增多,男串女裝的現象也已少見了。

5、東北有哪些風俗?

中文名稱:東北地區
地理位置:華北平原以北、內蒙古高原東部
下轄地區:遼寧省、吉林省、黑龍江省、內蒙古東五盟市
方 言:東北官話、北京官話朝峰片/懷承片等
氣候條件:溫帶季風性氣侯為主
主要民族:漢族、鄂溫克族、鄂倫春民族、赫哲族
宗教信仰:自然崇拜、自然宗教、佛教、東正教、喇嘛教
飲食習慣:口味咸、酸,愛食大米、大豆、黃豆油
東北十大城市:大連丨長春丨沈陽丨哈爾濱丨鞍山丨吉林丨營口丨錦州丨葫蘆島丨旅順
著名景點:北極村、長白山、太陽島、北戴河、老虎灘、中央大街、沈陽故宮
機場:哈爾濱太平機場、大連周水子機場、沈陽桃仙機場、長春龍嘉機場等
火車站:哈爾濱站,長春站,沈陽站,大連站,通遼站,吉林站,山海關站等
滿族風俗:從事農業,蒹有狩獵、採集等多種經營;主食小米,喜粘食;嗜好煙酒
二人轉:小秧歌、雙玩藝、蹦蹦,又稱過口、雙條邊曲、風柳、半班戲、東北地方戲等
凍餃子:春節,將餃子包好,送到屋外凍實,吃的時候,將凍餃子下鍋
凍水果:凍梨、凍蘋果、涼爽開胃,而且具有特殊風味
睡火炕:火炕多以土坯或磚砌成,上面鋪上牛皮紙,刷上油漆
大連啤酒節:啤酒廠商搭台展示、啤酒迪斯科廣場、啤酒文化展、啤酒競飲大賽等活動
五穀畫:用植物的種子,按照種子的各種顏色、形狀,進行創作
秧歌:沈陽都有舉辦秧歌節,歷時五至七天,分高蹺、地秧歌兩大類
吉林風俗文化
長鼓舞:長鼓舞具有上千年的歷史,以擊打長鼓,邊擊邊舞而得名
朝鮮風情:居室內過門檻就是平地炕,房子用木板間隔成幾個單間;朝鮮族愛頭頂搬運
松花江河燈:每年七月十五日舉行孟蘭盆會,放河燈追祭祖先、超度亡靈
火盆:東北民間的一種取暖工具,裡面盛上「小灰」,端到火炕上,頓使滿屋生暖
老人節:9月3日定為「老人節」,為老年人健康長壽創造各種有利條件
籬笆寨:把草和泥合在一起,按在固定的模子中,做成一塊塊的土磚,叫「坯」
黑龍江風俗文化
冬天吃冰:黑龍江人喜歡在大冬天裡吃冰點
冬泳:指冬季在室外水域自然水溫下的游泳
三大怪:窗戶紙糊在外,大姑娘叼著個大煙袋,養活孩子吊起來
冰雕:以冰塊作原料,用雕刻工具將基雕刻成立體形象
鄂倫春族:狩獵是鄂倫春人傳統的生產方式且能歌善舞
「烏日貢」節:赫哲人每三年的6月28日,在街津口舉辦一次「烏日貢」大會
北極村夏至節:漠河每年夏至前後的9天中,在西林吉鎮及北極村進行
送燈:在元宵節時,家家都做面燈,放在已故親人的每個墳頭上
東北地區特產零食
遼寧特產、小吃
烤明蝦丨香水梨乾丨溝幫子熏雞丨遼寧蘋果丨丹東杜鵑丨五味子丨撫順琥珀工藝品丨沈陽羽毛畫柞蠶絲綢丨遼寧蘋果丨遼西秋白梨丨榛子丨山楂丨遼陽香水梨丨北鎮鴨梨丨大連黃桃丨孤山香梅丨香蕉李丨軟棗丨猻猴桃丨板栗丨對蝦丨海參
吉林特產、小吃
鹿茸丨貂皮丨通化葡萄酒丨蘋果梨丨朝鮮族冷麵丨吉林手工彩繪木雕丨吉林彩繪雕刻葫蘆丨通化滿族剪紙丨李連貴熏肉大餅丨人參丨園參丨人參煙丨人參再造丸丨黨參丨長白山葡萄酒鼎豐真糕點丨朝鮮族冷麵丨吉林白肉血腸丨清蒸松花江白魚
黑龍江特產、小吃
冰餃子丨凍豆腐丨林甸雞丨同江赫哲族生魚片丨哈爾濱啤酒丨瑪瑙雕丨黑龍江羽毛畫丨猴頭菇丨馬迭爾冰棍丨榛蘑丨蕨菜丨松茸丨猴頭蘑丨元蘑丨椴樹蜜丨黑木耳丨獼猴桃丨橡子丨麝鼠皮丨奶粉丨乳酪丨方火腿丨風干香腸
請作者採納

6、分享一下,東北有哪些民俗活動?

東北的民俗有:東北大秧歌,東北二人!我家就住在東北的 黑龍江,我們這里尤其是農村,每逢重大的節日老百姓就自發的組織跳秧歌,比賽和表演!場面非常隆重,服裝顏色多以大紅大綠為主色,就像唱戲的差不多吧,塗的就是鮮艷,喜慶!大秧歌有各種扮相:多以戲曲,電影里的人物形象,形象生動活潑,技巧高超,造型搞笑誇張,深受老百姓喜歡!其實東北大秧歌歷史也挺悠久!你像民間的武術,雜技,戲曲,的這些技藝形式也都屬於大秧歌,還有踩高蹺,舞龍燈,舞獅子,跑龍船這些生動,逼真,熱鬧的表!嗯,我們東北的民俗還有二人轉!二人轉表演不光在我們東北,就是在全國也是很有名氣的!甚至好多外國友人也特別喜歡我們東西二人轉哪!

7、東北人民有哪些風俗習慣?

1、在農村臘八之後人們開始殺豬宰雞,把豬肉切成塊,放在大缸中送到倉房裡凍起來,以備節日期間食用。

2、過年時,將酸菜、肥肉和血腸放在大鍋里燉,這便是人們常說的 「殺豬菜」。

3、大年三十晚上辭舊迎新,一定要吃餃子,在餃子中包上硬幣或者花生、果仁,誰吃到了這樣的餃子預示著在新的一年裡福氣多多。

4、在東北,從大年三十到正月十五,家家戶戶都要掛紅燈籠,尤其是在大年三十晚上,燈籠要保持徹夜通明,意味著益壽延年。

5、高蹺和秧歌這一傳統項目向來都是東北人的摯愛,一到過年會有高蹺和秧歌表演。

(7)東北風俗名稱擴展資料:

東北地區一般指的是遼寧省、吉林省、黑龍江省、內蒙古自治區東部五盟市(呼倫貝爾市、通遼市、赤峰市、興安盟、錫林郭勒盟)、河北省承德市、秦皇島市山海關區。

東北民族體系由四大古族構成,東胡鮮卑室韋蒙古族、穢貘夫余高句麗百濟朝鮮族、肅慎挹婁靺鞨女真滿族、商族古燕族漢族,奠定了四大民族政權行政區布局變遷對東北歷史的影響。

東北人類活動的遺址相當多,舊石器早期遺址遍布遼河、松花江流域,遺址文化類型與北京猿人、山頂洞人的基本特質完全一致。到了周代,東北各地的原始部族經過融和、遷徙,逐漸形成了很多分支。

熱點內容
用稱稱嫁妝 發布:2020-09-12 19:11:27 瀏覽:511
五星級婚宴 發布:2020-09-12 17:55:19 瀏覽:511
婚禮樂隊 發布:2020-09-12 20:13:00 瀏覽:510
太廟婚紗 發布:2020-09-12 18:59:26 瀏覽:510
北京攝影婚紗 發布:2020-09-12 17:43:09 瀏覽:509
耍新郎 發布:2020-09-12 20:11:18 瀏覽:508
王子婚紗攝影 發布:2020-09-12 17:52:22 瀏覽:508
外景簡筆畫 發布:2020-09-12 15:57:17 瀏覽:508
拍外景婚紗照 發布:2020-09-12 17:43:26 瀏覽:507
我們結婚了2013 發布:2020-09-12 18:42:33 瀏覽: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