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風俗彩禮 » 三都葬禮風俗

三都葬禮風俗

發布時間: 2022-08-12 12:19:02

1、傳統葬禮上有什麼規矩?

埋葬流行於世界各地。約產生於舊石器時代中期。在西歐,莫斯特期墓葬是所知最早的土葬。原始公社時期,各氏族均有固定的墓地。奴隸社會和封建社會,各家庭亦有固定的墓葬場。土葬墓一般葬一個遺體,但也有數人或氏族合葬的。

漢族土葬有幾千年的歷史,古時講究入土為安,因《周禮》規定「眾生必死,死必歸土」,厚葬才是孝順。新中國建國後則統一改為了火葬。愛斯基摩人居於冰天雪地無法土葬,每築一小型圓頂雪舍安葬死者。

葬死者,最初視為聖地,但後來則視為不潔之地加以迴避,並用石灰塗成白色俾便辨認而免誤入,此即隱喻之語源。但此類洞窟墓地極多民族仍視為聖地並予朝拜,如西印度及斯里蘭卡數以千計之岩窟廟即是。

(1)三都葬禮風俗擴展資料:

死者一般作卧姿,面對方位每與宗教有關,如穆斯林死者必令右側朝著聖地麥加;佛教徒頭部北指;古埃及人面西,當即是通往西方極樂世界之謂。

非洲達加里族男女有別,據某學者謂:男屍面東,意指日出而作——狩獵耕種;女屍面西,意指日落應炊晚膳。巴比倫及蘇美人卧姿僅限高階層身分,賤役只能作屈身姿,像是在待命侍候。

美洲印第安人死者土葬時踡伏作胎兒狀,似有返本歸源之意。若干民族采立葬,1970年維也納有所謂「立葬愛好者俱樂部」,會員死後置入塑膠筒,掘地為洞直立埋葬。

2、葬禮的風俗?

儀式
1.停屍儀式:他被移到正屋明間的靈床上,在親屬們的守護下度過生命中最後的時刻,這叫做"挺喪"。
2.報喪儀式:報喪可以說是人死後的第一種儀式了,它用發信號的方式把有人逝世的消息告訴親友和村人。
3.招魂、送魂儀式:客死在他鄉的魂魄,找不到歸途.除非他的家人替他"招魂",使他聽到那企望著他的聲音,他才能夠循著聲音歸來。
4.做『七』儀式:人們認為,人死後七天才知道自己已經死了,所以要舉行"做七",每逢七天一祭,"七七"四十九天才結束。這主要是受佛教和道教的影響。
5.弔唁儀式:一般弔唁者都攜帶贈送死者的衣被,並在上面用別針掛上用毛筆書寫的"某某致"字樣的紙條
6.入斂儀式:入殮有"大斂"和"小斂"之分。小斂是指為死者穿衣服,"大殮"是指收屍人棺,漢族民間俗稱為"歸大屋"。
7.喪服儀式:在喪禮中,晚輩給長輩穿孝主要是為了表示孝意和哀悼。這本來是出自周禮,是儒家的禮制,後來,又被人們引申成為亡人"免罪"。
8.出喪擇日儀式:按照迷信的說法,人在剛日死,應選在柔日下葬;柔日死,應選在剛日下葬,剛日、柔日要配合好才行
9.哭喪儀式:哭喪是中國喪葬禮俗的一大特色。哭喪儀式貫穿在喪儀的始終,大的場面多達數次。而出殯時的哭喪儀式是最受重視的,所以有些地方有請人幫哭的習俗。
10.下葬儀式:這是死者停留在世間的最後時刻了,一般都非常鄭重其事。

習俗
圓墳、燒七、燒百天、燒周年、燒三周年解析
1:自古中國喪葬習俗有:出殯日起三天原墳的習俗,即:在墓地下葬的需到墓地,上樑、擺供品、上香、踩院子、燒紙等程式。(骨灰盒在殯儀館存放的,只擺供品、上香、燒紙)。
2:人死之日起,每七天燒一次紙,燒七次,過七殿,共七七,四十九天,此為燒七(也叫:做七或犯七)。今天的人們往往將做七改變為四次,即:一七(被三天原墳所代替)、三七、五七、七七、(現在只燒單數,燒大七)。按喪事習俗,燒一七、七七、以死者兒子為主,稱做:有頭,有尾;三七、以死者兒媳為主;五七、以死者女兒為主。(燒五盆紙花)。按喪事習俗,燒七(做七)。
還有特別需要一說的是犯七。何謂犯七?就是從亡故之日以農歷推算,若逢七之日與初七、十七、二十七這些日子重合,就叫犯七,比如三七與這些日子相合,就是犯了三七。有道是:「亡人不犯七,活人沒飯吃」,意思是說,犯七有利於活人,但亡人卻會因此而受罪遭難,所以,遇此情況,活人需要為亡人消災救難,也就是需要上墳為亡人淋七。以山西為例,其具體的做法是:用麻紙剪紙人,其數目是比亡人之壽多三個,扎於谷桿上,還要剪一把傘,一架梯子,一座橋。把這些紙人圍成一圈,扎到墳頭,中間放傘、梯和橋,然後用水澆放有核桃和棗的漏瓢以淋紙人,並虔誠地念種種提醒亡人的話語,如躲雨了,過橋了,打雷了等等。
從死者咽氣之日算起,每7天為一「七」,「七七」之內,孝子不理發,不修面,稱為「囚七」。每「七」均需上墳為死者燒紙錢,尤以「三七」、「五七」、「七七」最重要。七個「七」中如有一個以上的「七」與農歷日期中的「七」相吻合,稱為「犯七」,如果沒有「犯七」,孝子則要在「復山」前討足一百戶人家施捨的米,用來在「復山」那天招待前來致祭的親朋。
3:燒百天、燒周年、燒三周年的意義:人死到陰曹地府後,共有十位王官(陰府之檢察官)和四位審判官,其職是:將亡者提詢,以生前所作所為,善善、惡惡、加以偵訊,共有十位王官,掌理十殿,首先要過前七殿:第一殿秦廣明王、第二殿楚江明王、第三殿宋帝明王、第四殿伍官明王、第五殿閻羅帝君、第六殿卞城明王、第七殿泰山明王、兒女燒七,希望父母在陰間能安然舒適,過王順利。做七拜明王,查其生前|「善悪」的行跡,四十九天後移送陰曹法院經四審,每十日為一旬,調審一次:一審,(頭旬,第五十九天)崔氏判官;二審,(二旬,第六十九天)李氏判官;三審,(三旬,第七十九天)韓氏判官;四審,(四旬,八十九天)楊氏判官;再過一旬就是九十九天燒百天(叫做短百天,長周年),再拜,第八殿平政明王、燒一周年拜,第九殿都市明王、燒三周年拜,轉輪明王後、決定如何投生,轉入來世。

3、農村葬禮都有什麼規矩?

死者後輩先守靈幾天~ 那幾天會有親友來 來人就向他們哭{多數都是這樣} 等到入土的那天 去外面請個哀樂樂隊{不怎麼貴} 然後當天的所有親友都來 再上禮金 多數都在100元以內 快中午的時候 拖拉機拉著棺材往墳地那走親友家屬都跟上還有摔盆什麼 如了土再一起哭 哭完 入完土 再回去吃飯吃完散夥...................我還是很不喜歡這樣的葬禮..都是那些愛弄熱鬧的祖先留下來死個人還搞那麼大動靜死者後輩當天還要大哭 [其實守靈那幾天都哭夠了] 當天不哭的話 別人還說你不孝順 -.-日 還是老外那好 死個人不鬧什麼動靜給人看

4、農村葬禮三出頭祭都是有什麼

頭七,三七,五七,七七分別什麼意思?
「頭七」是中國人的喪葬習俗,根據逝者死去的時間內,再加以容天乾地支算出來的時間,一般認為是人去世後的第七日。此後每七天一祭,依次類推,「三七」即逝後的第二十一天,「五七」即逝後的第三十五天,「七七」即逝後的四十九天,至此結束。
人過世後第七天,燒頭七,三七,五七,百天都需要燒什麼?
頭七由兒子辦理 燒紙錢 燒香 備牲畜菜餚奠祭
三七由女兒辦理 燒紙錢 燒香
五七由出嫁孫女辦理 燒紙錢 燒香
七七為滿七 由兒子辦理 燒紙錢 燒香 備牲畜菜餚奠祭
白天之後 燒香祭祀
1:自古中國喪葬習俗有:出殯日起三天原墳的習俗,即:在墓地下葬的需到墓地,上樑、擺供品、上香、踩院子、燒紙等程序。(骨灰盒在殯儀館存放的,只擺供品、上香、燒紙)。
2: 人死之日起,每七天燒一次紙,燒七次,過七殿,共七七、四十九天,此為燒七(也叫:做七)。目前往往將做七改變為四次,即:一七(被三天原墳所代替)、三七、五七、七七、(現在只燒單數,燒大七)。按喪事習俗,燒一七、七七、以死者兒子為主,稱做:有頭,有尾;三七、以死者兒媳為主;五七、以死者女兒為主。(燒五盆紙花)。

5、苗族的喪葬禮儀有哪些

1、報喪  

苗族死人實行上葬。成年人死亡,用衫樹棺木鹼屍,未成年小孩夭折,用木匣掩埋。正常去世老人,落氣時要燒「落氣錢」,同時要放三炮火,俗叫「啟程炮」。用桃樹葉或水菖蒲燒水洗澡,穿壽衣上柳床,然度入棺。  

2、守靈  

棺木放在堂屋正中央,全家舉哀,戴孝帕,大門貼上「當大事」字樣,晚上請道士「打繞棺」、念經,停柩三至七日,上山安葬。  

3、擇日  

有的要擇「吉日」,看哪無忌諱才扶柩入土。靈柩上山要由死者娘舅家找一個年紀大的人,身纏二、三丈白布提著稻草把在前面引路,孝子孝孫也要頭戴孝帕,手執香紙,撇紙錢,抬喪不走彎路,逢山翻山,遇水涉水,甚至踐踏莊稼也不計較。  

4、下葬  

到墳地棺木入穴後,由孝子親手持鋤連挖三鋤,連呼死者三聲,然後眾人才動手埋葬。送葬人一律耍回孝家,孝家門外放有一碗水泡飯,每人千拈兒粒,放在嘴邊吹散,才能進屋。對非正常死亡的人,不論老幼,不能停屍屋內,多數不擇日子,隨死隨埋,喪事草率。  

(5)三都葬禮風俗擴展資料

苗族葬禮接客禮儀:

正戛那天,眾親友陸續前來。特別是娘舅 ( 或姑媽 ) 前來祭奠時,孝家要在路口邊鋪上一個竹墊,上呈三角形,放上三個草團,草團中間放上三個熄滅的柴火,旁邊擺三杯酒,還有一副竹卦,並請一能說會道的管事恭候。娘舅 ( 或姑媽 ) 家也請人領隊代言。

當客人一行來到竹墊邊,管事先斟酒給每個客人喝,然後主客家請來的代言人用比喻的方式唱問竹卦是否准備好。管事也用同樣方式一一作了回答。代言人拿起竹卦,唱著朝後奠三杯酒給死者及其三代祖宗後,向三個方向踢掉柴堆,客人哭進靈堂。

孝家跪在堂前迎接並扶客人一同入堂。外管事則預先安排了一戶人家供孝家主客住宿。如有死者的女婿牽有牛或豬、羊來祭奠,則自己找管事並要一一講清楚方可收下,參加祭奠儀式也要請示管事同意,有的甚至親生女兒、女婿的哭訴,也要得到同意。

6、葬禮的風俗有什麼?

土著人認為人剛去世時,他(她)的靈魂會停留在熟悉的地方不走。慣例上,人們會把死者的財產和房屋燒掉,勸說死者的靈魂快快回到靈魂世界中。有時人去世後,為了勸說他的靈魂快快離開,那裡的所有人都會搬走。到了現代,如果有人去世,土著人不再燒掉他的財產和房屋,因為重建起來的花費太大了。但是人們會把死者的房門緊閉,不讓人進去居住。家裡的其他人都搬到親戚那裡居住。當群體中的長者認為死者的靈魂已經離開了房子時,他們就可以再搬回去了。

7、喪葬習俗有什麼?

喪葬習俗流有圓墳、燒七、燒百天、燒周年、燒三周年。

1、圓墳

自古中國喪葬習俗有出殯日起三天原墳的習俗,即在墓地下葬的需到墓地,上樑、擺供品、上香、踩院子、燒紙等程式。(骨灰盒在殯儀館存放的,只擺供品、上香、燒紙)。

2、燒七

人死之日起,每七天燒一次紙,燒七次,過七殿,共七七,四十九天,此為燒七。今天的人們往往將做七改變為四次,即:一七、三七、五七、七七。

按喪事習俗,燒一七、七七、以死者兒子為主,稱做:有頭,有尾;三七、以死者兒媳為主;五七、以死者女兒為主。(燒五盆紙花)。按喪事習俗,燒七(做七)。

3、燒百天、燒周年、燒三周年

死者亡故後100天,孝子要上墳燒化冥紙冥錢,或將死者亡靈請回家中祭奠。此亦為小祭,也稱「百日」。

周年分頭周年、二周年和三周年。頭周年、二周年皆為小祭,三周年最為隆重,一般都要過大事,搭設祭棚,請鼓樂手、陰陽班子打醮念經、呈獻紙活、花圈等。


(7)三都葬禮風俗擴展資料:

喪葬中,所有人手握牽引靈車繩索的人一起合唱輓歌。漢代田橫的門客寫的輓歌的歌辭有《薤露》、《蒿里》二章。當時田橫自殺,門客哀悼他,就悲哀地唱起來了。歌辭的意思是說人就象薤上的露水,容易曬干滅亡,又以為人死了靈魂回歸到泰山南邊的蒿里。所以有這兩章。

8、喪葬習俗

·出
殯·?
出殯俗稱出山、送葬,即將裝有死者的棺材送往事前選好的墳地下葬,古代又有「送死」、「發紖」等不同稱呼。福建素有厚葬之俗,對出殯尤為重視,它不僅被視為死者的哀榮,也被當作生者的顯耀。所以,舊時富豪人家不惜花費大量物力財力,競相攀比,踵事增華;貧者也不得不盡力效仿,甚至因而傾家盪產。按照慣例,出殯儀式一般分為辭靈、啟靈、抬棺、路祭等程序。?
出殯前要舉行祭奠,即辭靈,閩南稱之為「棺頭祭」或「起柴頭」。志稱:「出殯時以禮物祭靈柩,曰起柴頭。」即將棺材抬至村口空曠處,設一香案,供三牲及其他祭品,並置青色紙燈二盞,上書死者姓氏名號,棺材頭部朝供桌,尾部朝出殯方向,由孝男主持祭奠,故又稱「孝男祭」。在福州,出殯前一夜設堂就祭,俗稱「加堂」、「哭祭」,族親戚屬多來祭奠,孝眷在棺材周圍慟哭,有的人家還請來樂隊奏哀樂。在長樂,辭靈儀式由孝男主持,於廳堂設一祭堂,孝男將10碗祭品逐碗跪奉於靈位前,與祭者左側為外戚,右側為內親。在平潭,辭靈時,親屬紛紛前來焚化紙錢,俗謂「送盤纏」。在閩東的霞浦等地,辭靈俗稱「起馬祭」。志稱:「啟輀之晨,移柩至大門外,覆以大紅緞帷,旁之金綉八仙為飾,上豎紙制仙童跨鶴一。祭品盈席,孝男及全眷叩奠畢,送葬者以次行禮,俗稱起馬祭。」在順昌等地,辭靈由喪家先祭,外祖家繼之,其他戚友按親疏關系依次祭奠。在長汀,出殯前由吹鼓手引路,孝眷手持掛滿戚友送來書寫祭文的布條,魚貫進入祠堂,祭祀一番。在漳平,出殯前舉行巡棺,儀式與閩南相仿,不同之處是孝眷一手持冥香,另一手持松明火把。在三明,辭靈儀式也相當隆重,由禮生主持祭奠儀式,奏哀樂、上香、獻爵、獻牲、進饌、行三跪九叩禮、宣讀祭文。祭文按親戚不同稱呼表達對死者功勞品德的贊揚,並祈告其在天之靈保佑家族興旺發達,以及勸慰亡者勿憂勿怨,永遠安息。在龍岩,辭靈後還有私謚,男性多由族長賜謚,女性多由外祖家賜謚。
?
辭靈畢即啟靈。靈柩多由人抬,少者4人,一般8人,多者16人、32人。個別地方交通方便的把棺材放在車上,由孝眷及戚友牽扶。抬棺者俗稱棺夫,多由本村結過婚的男姓擔任,喪家要分發給每人一紅包作為報酬。福州一帶的棺夫須父母均健在、子女雙全者方能擔任。大田的棺夫由同族中男性青壯年輪流擔任。在莆田、仙游,喪家將草鞋和一包香煙分給誰,誰就是棺夫,不得推撫。在泉州一帶,出殯前要宴請棺夫,孝男還要在棺夫宴食間向他們跪拜叩頭致謝。在政和,上壽的人死亡,出殯時不用人扛,而是由孝子、孝孫及女婿等用肩抬棺,以示敬重。?
啟靈時頗多規矩。在廈門、同安一帶,用大繩將棺材固定在「獨龍扛泉」之下,蓋上精緻的棺罩,俗稱「絞龍」。起棺時,棺夫要用棺繩使勁朝棺材上甩三下,俗謂告訴死者要啟靈了,實際上是提醒悲痛欲絕的親人不要拉住棺材不放。啟靈時,除極個別地方外,棺材頭部都是朝出殯方向。在安溪,禮生抓一把鹽米撒向棺木後,棺夫齊吼一聲「起」,才抬起棺木。在霞浦、安溪等地棺木從廳堂抬出門時,忌棺木碰到門牆及其他物體,俗謂會鬧鬼,棺夫須脫下草鞋在棺材碰過的地方擦幾下以禳解。?

9、水族的葬禮是怎樣的?

 水族人濃厚的祖先崇拜觀念,使他們格外注重喪葬儀禮,並在喪葬過程中保留著較為完整的原始信仰習俗。水族的喪葬過程比較復雜繁紛,其主要程序包括報喪、入殮、擇吉、安葬、立碑、除服用等六個階段,其中不少具有水族的民族特點。

老人辭世後,家人要速派村寨里的小夥子,四齣向亡人的親戚朋友報喪。報喪的目的,既為讓親友有個精神准備,並速備下香燭、魚、糯米、酒、布、錢等吊喪用物。同時,更重要的是使有血緣關系的人共同忌葷舉哀棗除了魚類之外的一切禽畜等肉類。

遺屬還要將逝者鋪床用的稻草和穿著過的舊衣服,搬到寨外燒掉。這一名叫「燒老窩」的習俗,說是讓煙火之神將這些用物帶給亡靈使用,實為一種消毒清潔的衛生習慣。即使有些要留用的東西,也得在火堆上用煙火薰燎薰燎。這一來,就算結束了死者的人間煙火生活了,不會將不吉的東西傳給子孫後代了。

與此同時,家人要趕忙燒溫水來洗遺體。據說,只有洗干凈遺體,沒有臭汗味,才能魂歸祖地,與陰間的福先聚居在一起。洗屍體時,不能讓死者的腳著地,因而要將死者放於竹編的米籮里,再用溫水自上而下的擦洗。洗屍水要倒在沒有人過往的地方,千萬別讓人踩上此水,否則,認為他的腳會開裂的。

洗凈屍體後,再將遺體另置干凈的米籮上(如能置於銅鼓上,將更為榮光),為之穿上壽衣。壽衣要3件、5件等單數棗倘若是年輕媳婦死了,則要等娘家來人驗看。裝殮要讓逝者平躺棺內。切忌頭高腳低,可見其腳部,否則會變鬼作崇雲雲。裝殮時,還要讓逝者口含銀鈽,手拿紙錢,頭墊紙錢。

此俗說是為了使逝者走入陰間時,才有錢去買水喝、買東西吃。為亡人穿壽衣及放置隨葬物時,應格外小心,所有衣物都不能著地。

倘不慎掉落地上,要另換新的,否則亡靈便收不到。此外,裝殮時切忌呼喊活人的姓名,以避免亡靈將所呼喊者的靈魂勾去。

不論是為等待至親驗屍,或停屍待殮,還是裝殮後的祭悼期間,為防止亡靈作祟和黑貓跨過遺體而發生意外,治喪時都要安排人員守靈。

10、喪禮的習俗以及禁忌

1. 華人風俗
傳統華人的喪葬習俗,一般是原始觀念和封建觀念的混合體,千百年來一直在民間流傳,形成各地風俗民情。

1.1 江漢平原:紅白喜事一樣鑼鼓

江漢平原上人們娶親一般是又吹喇叭又打鑼鼓,為死人送葬只打鑼鼓不吹喇叭,但潛江浩口鎮一帶風俗特殊,不管是娶親還是送葬,只打鑼鼓不吹喇叭。

傳說,從前潛江有個縣太爺是有名的色鬼,一聽見娶親的喇叭響,就吩咐手下人把新娘子拖進縣衙過一夜,許多青年男女與之抗爭丟了性命。

有一位窮秀才娶媳婦前靈機一動,用送葬鼓樂迎親,即娶親時只請打鑼鼓的、放鞭炮的,不請吹喇叭的。果然,窮秀才平安地娶回了媳婦,縣太爺卻全然不知。

後來人們就學著窮秀才的樣子娶親,時間長了逐漸成為風俗傳承到今。現潛江一帶依然娶親時不吹喇叭。

1.2 荊州:閻王請喝忘魂湯

「出門三五里,各處一鄉風」。荊州各縣的喪葬習俗不盡一致各有特點。據說閻王爺派陰差「無常」專門攝取那些在生死簿上已被注銷了的人。因此,松滋縣有這樣一個習俗:病人彌留之際,其親屬要請健壯男子手執刀劍,圍坐在病床前,還在床上罩上漁網,說這樣可以阻止「無常」接近病人。人一旦撒手西去,家人卻刻在門外燒「落氣紙」,這是給陰差送的草鞋費,讓他在押送陰魂時不要太粗野;人們還要請僧道「開路」,燒紙轎、紙馬供死人代步用;「開咽喉」目的是讓死者在陰間也能進食。

仙桃地區還有這樣一個風俗,人死之後,在死者嘴裡放幾片茶葉。傳說,人死了後也不忘親人,天天哭泣不肯去見閻王。閻王就做了一種「忘魂湯」,又在湯里放上幾片茶葉,派夜叉端去勸死者喝。死者口哭幹了,以為端來的是茶,接過就喝,結果這一喝把什麼都忘記了,乖乖地去見閻王了。

這件事不知怎麼讓死者的家人知道了,他們不願意死者忘記自己的親人,就設法糊弄夜叉。事先在死者嘴裡放上幾片茶葉,待夜叉來勸喝「忘魂湯」時,看見死者嘴裡有茶葉渣,以為已經喝了「忘魂湯」。這樣死者也就不會忘記自己的親人了。

1.3 鄂東北黃岡:夫亡喪妻哭姐妹

鄂東北黃岡有一個奇特的風俗,不管是丈夫死了妻子,還是妻子失去了丈夫,他(她)們在哀訴哭泣時,總是一口一聲「我的姐妹呀!」為什麼不稱夫妻而稱姐妹呢?據說這是自古傳下來的風俗。

相傳盤古開天劈地時,世上還沒有人。盤古琢磨著怎樣造出人來,一抬頭看到太陽和月亮兄妹倆,就要他們結為夫妻生兒育女。

月亮妹妹性情乖巧,聽了盤古的話,嚇得臉色發白,忙躲到樹林里去了。太陽哥哥臉色緋紅,沖著盤古說:「我們是兄妹,怎能結為夫妻?」盤古說:「世上沒有人,要你們太陽月亮做什麼事?這樣吧,我這里有一副石磨,你們一人拿一塊磨,從天上往地下滾,要是磨合在一起,你們就結為夫妻;若磨合不到一起,你們就還做兄妹」。太陽這才點頭同意。

盤古將磨交給太陽和月亮,他們提起往下一滾,盤古暗中用手一點,滾下去的磨正好合在一起。盤古說:「這是天意,你們只好這樣辦。」太陽還在猶豫,怕後人笑話,盤古給他一把針說:「要是有人敢看著你笑,你就用針扎他的眼睛。」
太陽哥哥和月亮妹妹結為夫妻。此後,世上夫妻都稱為兄妹。後人也不敢看太陽,一看眼睛就針扎樣疼。

1.4 滿梅:將逝世者捆在椅子上
在滿梅有一個奇特的風俗,即人死後要把屍體扶到椅子上坐著,還要用一根繩子捆起來,死者面前再放一張小方桌。 為什麼有這樣的習俗呢?
據說從前有一個媳婦常虐待婆婆,婆婆年紀老了只好忍氣吞聲。
不久,婆婆死了,屍體被放在椅上坐著,親戚朋友都來吊喪,媳婦也到椅前哭幾聲應景。不料婆婆陰魂不散,一下子從椅子上跳起來,把媳婦死死抱住,人們怎麼也掰不開。
媳婦知道婆婆死也記住了自己的不孝,只好當著眾多鄉親面,將自己如何虐待婆婆之事一一講出。大家都跪下為媳婦求情,婆婆這才把手慢慢松開坐到椅子上。
後來人們怕再有這樣的事發生,就把死人捆在椅子上,面前還放一張桌子擋住,這樣死人也就跳不起來了。

1.5 土家人:歡喜跳喪送亡人

跳喪是土家人特有的喪葬習俗,又叫「散憂禍」、「撒爾活」。這種在亡靈前跳一夜喪鼓舞的習俗,據說是由巴人傳下來的。
在土家山寨,不論哪家死了老人,鄉鄰們都不顧勞累從各家趕來,為亡人跳一夜「撒爾活」。長陽就有這樣的歌謠:「半夜聽到喪鼓響,不管是南方是北方,你是南方我要去,你是北方我要行,打不起豆腐送不起情,打一夜喪鼓送人情。」死者的家人也早早地准備好姻酒,騰出跳喪的場子,將亡人的棺材停放在堂屋正中,在棺材的左前方放一個自製的大牛皮鼓。
隨著門外「嗵、嗵、嗵」三聲銃炮響起,一班班男女老少涌進堂屋,他們在棺材前的空地上互相邀約,踩著鼓點邊歌邊舞。他們的頭、手、肩、腰、臂、腳上下一齊協調動作,跳著變幻多姿的舞步。他們時而相互擊掌;時而繞背穿肘;時而扭肩擦背;時而嘴唇觸地銜物,說是「燕子含泥」;時而蹲下踮腳打旋;時而相互嬉戲;時而沉默;時而呼嘯唱和。是歡樂還是悲哀,難以說清。不過土家人有這樣一個習慣:熱熱鬧鬧陪亡人,歡歡喜喜辦喪事。

1.6 武漢:清明掃墓奇觀

每當清明前後,一向冷清寂靜的石門峰、扁擔山、九峰等公墓區頓時熱鬧起來。車聲、鞭炮聲、哭聲、嬉笑聲以及小商販叫賣香燭、紙線、食品的吆喝聲遍於四野。只見滿山煙霧繚繞、火光點點,從山腳到山頂布滿了人群,形成了武漢地區獨特的祭掃習俗景觀。
武漢人最看重的是廟祭和山頭祭。從前富裕人家要燒91斤紙錢,表示對死者「九死一生還」的寄託,還要點9柱香、9支紅燭,供奉的食物由必須有肉包子和香餅,以使死者在生還轉世步出陰間時免受惡狗的纏噬。
當然,這些老規矩如今大多已不復存在了,但武漢人還是保留了一些傳統習俗,只是在形式上加以變異。如掃墓時攜同家人和朋友踏青,祭畢,人們圍坐在一起吃一籠酒菜或麵包冷飲,然後春遊踏青,邊聊邊挖野菜,據說這種野菜吃後可使人避邪防病。有的人家並無家人墳冢,但也隨掃墓人流來到郊外,選擇一環境優雅之處,用樹枝就地劃一圓圈,權當祖宗之墓燒紙焚香,然後席地而坐野餐,最後踏青於郊野。這樣的人家是以祭掃為次,郊遊為主。

葬禮習俗:殮期

殮期指的是人死後至入棺這個階段。孝在中國傳統文化中佔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被視為德之本。孔子早在二千多年前就對以孝著稱的門徒曾子說過:「夫孝,始於事親,中於事君,終於立身。」但自古以來,衡量「孝」的普遍標准,主要是看其對父母「生養死葬」的態度,因此喪葬儀禮一開始,其孝親的特色就十分顯著。

泉俗凡己50歲或做「公(爺爺)媽(奶奶)輩」者,在病危臨終之際,均要「上廳邊」,即讓其卧於本家或祖厝廳堂邊由四塊床板臨時搭成的簡易床鋪上,兒孫,媳婦都守候在旁送終。死者即將斷氣時,親眷要邊哭邊為其更換壽衣,穿上鞋襪,動作要快,如遲至斷氣後,有「死者得不到」之嫌。死者壽終正寢後,當即用其被單復蓋軀體與面部,親眷圍屍慟哭,治喪即告開始。

孝男出門,自池旁、埂邊或大路口取回泥土一塊,用瓦片取回,土上插香,置於屍體腳端處的地上,以示「人死入土為安」,並置米飯一碗,上插竹筷一雙,稱「腳尾飯」,或叫「辭生飯」。親眷要不斷地續香,焚燒冥紙(說是陰間使用的紙幣),為死者前往陰間准備足夠的「盤纏」。為讓死者在冥冥之中走向光明,尚須點白燭一支或油燈一盞,要注意不使熄滅,稱「點腳尾燭」。如再加上早在死者生前為備「百年」之後啟用所「豎」之「生壽」(俗稱「起大厝」),以及壽終之後「做功德」時所焚燒的紙糊大厝(內有紙糊的各種日常生活用品,甚至有傭人、汽車等),可謂是對死者的衣、食、住、行諸方面都考慮到了,而且類似的做法,在整個喪葬儀禮過程中,還會不斷地出現。

治喪之家要在大門上掛上一塊白布,或於原貼紅聯處覆蓋白紙,讓周圍的人們都知道,並向堂親姻戚報喪,給在外地或海外親人發訊,子女聞訊奔喪。其中向姻戚報喪,尤要慎重。我國古代多流行族外婚,同姓不婚,因此聯婚就成為加強部落、氏族、家族、各姓氏之間關系的極其重要的感情紐帶。故《禮記.昏義》在記述婚姻的功能時,首先強調的就是「合二姓之好」。但聯婚的成果,常因一方的不幸去世而產生波折。在泉州,有的外家因懷疑女兒在夫家受虐待而死於非命(有的也確為事實),就糾集人馬前往親家「吃人命」的事時有所聞。因此民間在為女性長輩舉辦喪事時,十分注意姻親關系,並形成了一些相應的習俗,這在新編的《安溪縣志. 風俗志》中有比較詳細的記載。

收殮前,孝男年長者要手提小桶,領全家孝眷到附近公用井乞水,回到家門口,取水一碗進屋洗屍,余水傾倒門外,然後為死者舉行「辭生祭」,即可入殮。入殮時,凡生肖五行與死者相剋者,均應迴避,以免犯「沖煞」,收殮後,孝男孝女需將死者生前所用過的日常生活用品,送至郊外或村外焚化,俗稱「送草」,或叫「送腳尾」。事畢,再由道士在室內外進行一些祓凶驅邪的儀式,俗稱「收烏」(或於守靈結束進行)。

熱點內容
用稱稱嫁妝 發布:2020-09-12 19:11:27 瀏覽:511
五星級婚宴 發布:2020-09-12 17:55:19 瀏覽:511
婚禮樂隊 發布:2020-09-12 20:13:00 瀏覽:510
太廟婚紗 發布:2020-09-12 18:59:26 瀏覽:510
北京攝影婚紗 發布:2020-09-12 17:43:09 瀏覽:509
耍新郎 發布:2020-09-12 20:11:18 瀏覽:508
王子婚紗攝影 發布:2020-09-12 17:52:22 瀏覽:508
外景簡筆畫 發布:2020-09-12 15:57:17 瀏覽:508
拍外景婚紗照 發布:2020-09-12 17:43:26 瀏覽:507
我們結婚了2013 發布:2020-09-12 18:42:33 瀏覽: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