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風俗彩禮 » 特殊端午節風俗

特殊端午節風俗

發布時間: 2022-08-12 11:32:11

1、端午節有哪些風俗習慣?

1、吃粽子:粽子也是葯膳的一種。糯米具有益氣健脾、開胃消食的作用。用來包裹粽子的粽葉更有講究。北方大多用蘆葦葉,南方多用竹葉和荷葉。

2、掛艾葉菖蒲:端午過後,邪氣主要是濕熱、穢濁,所以要芳香化濕,芳香化濁,端午節的習俗中總離不開芳香。

3、佩戴香包:端午節佩戴香囊,不但有避邪驅瘟之意,而且有襟頭點綴之風。香囊內有硃砂、雄黃、香葯,外包以絲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絲線弦扣成索,作各種不同形狀,結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瓏奪目。

4、飲雄黃酒:雄黃是一種礦物質,俗稱「雞冠石」,其主要成分是硫化砷,並含有汞,有毒。一般飲用的雄黃酒,只是在白酒或自釀的黃酒里加入微量雄黃而成。雄黃酒有殺菌驅蟲解五毒的功效。

5、賽龍舟:賽龍舟是中國端午節的習俗之一,也是端午節最重要的節俗活動,在中國南方地區普遍存在。起源可追溯至戰國時代。史書記載,賽龍舟是為紀念愛國詩人屈原而興,不僅是一種體育娛樂活動,更重要的是全現了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精神。

(1)特殊端午節風俗擴展資料:

端午節風俗的起源故事:

傳說屈原死後,楚國百姓哀痛異常,紛紛涌到汨羅江邊去憑吊屈原。漁夫們劃起船隻,在江上來回打撈他的真身。有位漁夫拿出為屈原准備的飯團、雞蛋等食物,「撲通、撲通」地丟進江里,說是讓魚龍蝦蟹吃飽了,就不會去咬屈大夫的身體了。

人們見後紛紛仿效,一位老醫師則拿來一壇雄黃酒倒進江里,說是要葯暈蛟龍水獸,以免傷害屈大夫。後來為怕飯團為蛟龍所食,人們想出用楝樹葉包飯,外纏彩絲,發展成棕子。

以後,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龍舟競渡、吃粽子、喝雄黃酒的風俗,以此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

2、端午節的習俗有哪些?

1、賽龍舟

賽龍舟,是端午節的主要習俗。相傳起源於古時楚國人因捨不得賢臣屈原投江死去,許多人劃船追趕拯救。他們爭先恐後,追至洞庭湖時不見蹤跡。之後每年五月五日劃龍舟以紀念之。借劃龍舟驅散江中之魚,以免魚吃掉屈原的身體。

2、端午食粽

端午節吃粽子,這是中國人民的又一傳統習俗。粽子,又叫「角黍」、"粽籺"、「筒粽」。其由來已久,花樣繁多。

3、掛艾草與菖蒲

端午是入夏後第一個節日,氣溫上升,正是疾病多發的時期,所以在很多年前人們往往會在家門口掛幾株艾草,由於艾草特殊的香味,人們用它來驅病、防蚊、辟邪。

4、沐蘭湯

端午日洗浴蘭湯是《大戴禮》記載的古俗。但文中的蘭不是蘭花,而是菊科的佩蘭或草葯,有香氣,可煎水沐浴。《九歌·雲中君》亦有「浴蘭湯會沭芳」之句。

5、拴五色絲線

中國傳統文化中,象徵五方五行的五種顏色「青、紅、白、黑、黃」被視為吉祥色。在端午這一天,孩子們要在手腕腳腕上繫上五色絲線,以保安康。

6、飲蒲酒、雄黃酒、硃砂酒

《荊楚歲時記》:「以菖蒲(多年生草本植物,生在水邊,地下有淡紅色根莖,葉子形狀像劍,肉穗花序。根莖可做香料,也可入葯)或鏤或屑,以冷酒。」蒲酒味芳香,有爽口之感,後來又在酒中加入雄黃、硃砂等。

3、端午節的習俗有哪些

端午節主要的風俗習慣有賽龍舟、吃粽子、采草葯、掛艾草與菖蒲、拜神祭祖、放紙鳶、飲蒲酒、雄黃酒、硃砂酒、打馬球、跳鍾馗、鬥草等,其中賽龍舟和吃粽子是最重要,也是最有標志性的習俗。

賽龍⾈是端午節的主要習俗。相傳起源於古時楚國⼈因捨不得賢⾂屈原投江死去,許多⼈劃船追趕拯救。他們爭先恐後,追⾄洞庭湖時不見蹤跡。之後每年五⽉五⽇劃龍⾈以紀念之。

借劃龍⾈驅散江中之魚,以免魚吃掉屈原的⾝體。競渡之習,盛⾏於吳、越、楚。其實,「龍⾈競渡」早在戰國時代就有了。在急⿎聲中劃刻成龍形的獨⽊⾈,做競渡游戲,以娛神與樂⼈,是祭儀中半宗教性、半娛樂性的節⽬。

端午節吃粽⼦是中國⼈民的⼜⼀傳統習俗。每年五⽉初,中國百姓家家都要浸糯⽶、洗粽葉、包粽⼦,其花⾊品種更為繁多。從餡料看,北⽅多包⼩棗的北京棗粽;南⽅則有⾖沙、鮮⾁、⽕腿、蛋黃等多種餡料,其中以浙江嘉興粽⼦為代表。吃粽⼦的風俗,千百年來,在中國盛⾏不衰,⽽且流傳到朝鮮、⽇本及東南亞諸國。

4、端午節的習俗有哪些 不同地區的不同習俗

端午節的習俗有劃龍舟,掛艾草與菖蒲,吃粽子,放紙鳶,飲蒲酒、雄黃酒、硃砂酒,采葯、制涼茶等。不同地區的不同習俗如下:

廣東:廣東端午節習俗主要有扒龍舟、食粽籺、插艾草、睇龍船、食龍船飯、龍點睛、拜神祭祖、祈福消災、打午時水、聚午宴、放紙鳶、洗草葯水、浸龍舟水等等。

江蘇:江蘇的端午習俗除了劃龍舟外,還有節日裝飾則的五毒圖、菖蒲與艾葉、鍾馗像、纏臂的綵線,掛絲線粽、穿五毒衣、戴香包等。節日飲食主要有粽子、雄黃酒、五黃宴等。嘉定縣端午,不論貧富,必買石首魚。武進有夜龍舟之戲,晚上在龍舟四面懸上小燈競渡,且有簫鼓歌聲相和。

浙江:浙江的端午習俗有吃粽子、祭龍王、競龍舟、懸菖蒲艾葉、拴五色絲、飲雄黃酒、吃五黃、佩香包、采百草等。

河北:北平忌端午節打井水,往往於節前預汲,據說是為了避井毒。市井小販也於端午節兜售櫻桃桑葚,據說端午節吃了櫻桃桑葚,可全年不誤食蒼蠅。各爐食鋪出售「五毒餅」,即以五種毒蟲花紋為飾的餅。

山東:山東鄒平縣端午,每人早起均需飲酒一杯,傳說可以避邪。日照端午給兒童纏五色線。臨清縣端午,七歲以下的男孩帶符(麥稓做的項鏈),女孩帶石榴花,還要穿上母親親手做的黃布鞋,鞋面上用毛筆畫上五種毒蟲。即墨在端午節早晨用露水洗臉。

山西:端午節吃粽子,是山西省城鄉人民傳統的習俗。包粽子習慣在端午節的頭一天。傳統粽子以黍米為餡,佐以紅棗,外包蘆葉,吃時拌糖。飲雄黃酒,也是山西民間端午節的重要習俗,主要用於防病和祛毒。

陝西:陝西興安州端午,地方官率領僚屬觀賞競渡,稱之「踏石」。興平縣端午以綾帛縫小角黍,下面再縫上一個小人偶,稱為「耍娃娃」。同官縣端午以蒲艾、紙牛貼門,稱為「鎮病」。

甘肅:甘肅靜寧州端午摘玫瑰以蜜腌漬為飴。鎮原縣端午贈新婚夫婦香扇、羅綺、巾帕、艾虎。漳縣,牧童祀山神。積薪丘,在雞鳴前焚燒,俗稱「燒高山」。高郵的端午較為特殊,有系百索子、貼五毒、貼符、放黃煙子、吃「十二紅」等習俗,孩子興掛「鴨蛋絡子」,就是挑好看的鴨蛋裝在綵線結成的絡子中,掛在胸前。

5、端午節有什麼特別的習俗嗎?

習俗
我國民間過端午節是較為隆重的,慶祝的活動也很豐富,從早晨天蒙蒙亮開始,一直持續到正午才結束。比較普遍的活動有以下種種形式:
1、賽龍舟
賽龍舟,是端午節的主要習俗。相傳起源於古時楚國人因捨不得賢臣屈原投江死去,許多人劃船追趕拯救。他們爭先恐後,追至洞庭湖時不見蹤跡。之後每年五月五日劃龍舟以紀念之。借劃龍舟驅散江中之魚,以免魚吃掉屈原的身體。競渡之習,盛行於吳、越、楚。
2、端午食粽
端午節吃粽子,這是中國人民的又一傳統習俗。
3、佩香囊
端午節小孩佩香囊,傳說有避邪驅瘟之意,實際是用於襟頭點綴裝飾。
4、懸艾葉菖蒲
民諺說:「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在端午節,人們把插艾和菖蒲作為重要內容之一。家家都灑掃庭除,以菖蒲、艾條插於門眉,懸於堂中。並用菖蒲、艾葉、榴花、蒜頭、龍船花,製成人形或虎形,稱為艾人、艾虎;製成花環、佩飾,美麗芬芳,婦人爭相佩戴,用以驅瘴。
5、懸鍾馗像
鍾馗捉鬼,是端午節習俗。

6、端午節有哪些傳統習俗?

1、佩戴香囊
端午節小孩佩香囊,傳說有避邪驅瘟之意,實際是用於襟頭點綴裝飾專。香囊內有硃砂、雄黃屬、香葯,外包以絲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絲線弦扣成索,作各種不同形狀,結成一串。
2、懸艾草
在端午節,人們把插艾和菖蒲作為重要內容之一。家家戶戶都要灑掃庭院,以菖蒲、艾條插於門眉,懸於堂中。
3、賽龍舟
賽龍舟起源於古時屈原投江死去,許多人劃船追趕拯救。他們爭先恐後,追至洞庭湖時不見蹤跡。之後每年五月五日劃龍舟以紀念之。借劃龍舟驅散江中之魚,以免魚吃掉屈原的身體。
4、長命縷
長命縷是端午節的一種配飾,用五色絲線結成手繩,可懸於門首、掛於床帳,或戴於孩子脖頸、系於手臂上,可以避災除病、延年益壽。
5、雄黃酒
在端午節時,人們會將雄黃泡在酒中,在小孩的耳朵、鼻子、腦門、手腕、腳腕等處抹上雄黃酒,據說,這種做法可以使蚊蟲、蛇、蠍、蜈蚣、壁虎、蜘蛛、蟾蜍等不上身。
6、吃粽子
端午節吃粽子,這是中國人民的又一傳統習俗。粽子,又叫做「角黍」、「筒粽」。端午節的早晨家家吃粽子紀念屈原,一般是前一天把粽子包好,在夜間煮熟,早晨食用。

7、你的家鄉有哪些特別的端午節習俗?

中國人以盛大的方式慶祝端午節,並且有各種各樣的活動來慶祝它。常見活動包括以下形式:

龍舟比賽:賽龍舟是端午節的主要習俗。據傳說,它起源於古代的楚人,他們不願讓他們的賢臣屈原死在河裡。許多人去劃船追逐和營救他們。他們趕到洞庭湖,沒有發現任何蹤跡。此後,每年5月5日都會舉行龍舟比賽來紀念它。賽龍舟是用來驅散河裡的魚,以免吃屈原的屍體。吳、越、楚都有賽馬的習俗。江浙龍舟賽既有紀念本土出生的現代女性民主革命家秋瑾的意義。夜龍船,裝飾,穿梭,水和水下,移動的場景,有特殊的興趣。貴州苗族人民在農歷五月二十五日至二十八日舉行“龍舟節”,慶祝插秧勝利,並祝願五穀豐收。雲南傣族同胞賽龍舟參加潑水節,紀念古代英雄閻洪武。賽龍舟的傳說因民族和地區而異。直到今天,每年都在許多與河流、湖泊和海洋接壤的南部地區舉行各具特色的龍舟比賽。

清乾隆二十九年(1736年),台灣開始舉行龍舟比賽。當時,台灣提督江在台南市鶴科技的半月潭主持了一場友誼賽。現在台灣每年5月5日舉行龍舟比賽。在香港,也舉行比賽。

此外,龍舟比賽也被引入到日本、越南和英國等鄰國。1980年,龍舟比賽被列入中國的國家體育項目,每年都舉行“屈原杯”龍舟比賽。1991年6月16日(農歷五月初五),第一屆國際端午節在中國湖南省岳陽市——屈原的第二故鄉——舉行。比賽前,舉行了“龍頭祭”,以保存傳統儀式,並注入新的現代因素。“龍頭”被抬進了屈原的祠堂。在運動員“點亮”龍頭(戴上紅色帶子)後,牧師宣讀了紀念物並“點亮”龍頭(即點亮)。接著,所有參加端午節的人都鞠了三次躬,然後把龍頭抬到汨羅江邊,跑去參加龍舟比賽。60多萬人參加了競爭、交易會和聚會活動,這是前所未有的。從那以後,湖南定期舉辦國際端午節。龍舟比賽將在世界上廣泛傳播。

端午節吃粽子

端午節吃粽子是中國人的另一個傳統習俗。粽子也叫“粟米”和“鼓粽子”。它歷史悠久,設計多樣。

據記載,早在春秋時期,小米就被野生稻葉(茭白葉)包裹成角狀,被稱為“粟米”。大米用竹筒包裝,密封烘烤,這就是所謂的“筒中粽子”。東漢末年,小米被草木灰浸泡在水中。因為水含有鹼,小米被包裹在野生稻葉子里形成一個四邊形,並被煮熟成為廣東鹼性粽子。在晉代,粽子被官方指定為端午節的食物。這時,除了糯米,粽子的原料中還加入了中葯益智仁,煮熟的粽子被稱為“益智粽子”。在一周的時間,《岳陽風土記》記錄道:“習俗是用糯米葉包糯米,煮熟它,徹底煮熟它。從五月五日到夏至,一個是糯米,一個是糯米。”南北朝時期,出現了各種各樣的粽子。大米中摻入了動物肉、栗子、紅棗、紅豆等,品種增加了。粽子也被用作交流的禮物。

到了唐代,粽子所用的大米“潔白如玉”,形狀呈錐形和菱形。日本文獻記載了“大唐粽子”。在宋代,有“蜜餞粽子”,即把水果放進粽子里。詩人蘇東坡有一首詩“當你看到粽子里的楊梅”。這時,建築物、亭台樓閣、木車、牛、馬都堆有粽子的廣告,說明吃粽子在宋代非常流行。元明時期,粽子的包裝材料由野生稻葉轉變為箬葉,然後出現了用蘆葦葉包裹的粽子。添加的材料包括豆醬、豬肉、松子、紅棗、核桃等,使品種更加豐富多彩。

直到今天,每年五月初,每個中國人的家庭都要浸泡糯米,洗粽子葉,做粽子,用更多的顏色品種。從餡來看,北京的棗子粽子有許多北方的小紅棗;南方有豆瓣醬、鮮肉、火腿、蛋黃等各種餡料,以浙江嘉興粽子為代表。吃粽子的習俗在中國已經流行了幾千年,並且已經傳播到朝鮮、日本和東南亞國家。

帶香包:

端午節的孩子們戴著香包。傳說它們是用來辟邪和驅除瘟疫的。它們實際上是用來裝飾翻領的。該香囊含有硃砂、雄黃和芳香葯物。它被絲綢覆蓋著,有一種芬芳的香味。然後用彩色絲線串成一串各種形狀的線。各種形狀都很精緻可愛。

菖蒲:

民間諺語說:“清明柳樹,端午節艾”。端午節期間,人們把插艾和菖蒲作為重要內容之一。家家戶戶打掃庭院,爐甘石和艾條插在門楣上,懸掛在大廳里。和菖蒲、艾葉、榴槤、大蒜、龍舟花,製成人形或虎形,稱為艾、艾虎;它被製成花環和飾物,既美麗又芬芳,女人們競相戴上它們來抵禦瘧疾。

艾,又名艾和艾蒿。它的莖和葉含有揮發性芳香油。它特有的香味可以驅走蚊子、蒼蠅、昆蟲和螞蟻,凈化空氣。中醫以艾為葯,具有理氣活血、溫子宮、散寒除濕的功效。將艾葉加工成“艾絨”是灸療的重要葯材。

菖蒲是一種多年生水生草本植物,其狹窄的葉子也含有揮發性芳香油,是一種提神、壯骨、消積、殺蟲和殺菌的葯物。

可見,古人插入艾和菖蒲來預防疾病。端午節也是一個從古代流傳下來的“健康節日”。這一天,人們打掃庭院,懸掛艾枝,懸掛菖蒲,灑雄黃水,喝雄黃酒,刺激混濁,消除腐爛,殺菌和預防疾病。這些活動也反映了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在端午節收集草葯是每個國家和民族的共同習俗。

8、什麼是端午節?端午節有什麼特別的風俗?

屈原 農歷五月初五,俗稱「端午節」。「五」與「午」通,「五」又為陽數,故端午又名端五、重五、端陽、中天等,它是我國漢族人民的傳統節日。這一天必不可少的活動逐漸演變為:吃粽子,賽龍舟,掛菖蒲、艾葉,薰蒼術、白芷,喝雄黃酒。據說,吃粽子和賽龍舟,是為了紀念屈原,所以解放後曾把端午節定名為「詩人節」,以紀念屈原。至於掛菖蒲、艾葉,熏蒼術、白芷,喝雄黃酒,則據說是為了壓邪。盡管端午節年年過,但是關於端午節的來歷,卻不甚清楚,歸納起來,大致有以下諸說。 端午節的來歷之一:紀念屈原說。此說最早出自南朝梁代吳均《續齊諧記》和北周宗驚《荊楚歲時記》的記載。據說,屈原於五月初五自投汩羅江,死後為蚊龍所困,世人哀之,每於此日投五色絲粽子於水中,以驅蛟龍。又傳,屈原投汩羅江後,當地百姓聞訊馬上劃船撈救,一直行至洞庭湖,終不見屈原的屍體。那時,恰逢雨天,湖面上的小舟一起匯集在岸邊的亭子旁。當人們得知是打撈賢臣屈大夫時,再次冒雨出動,爭相劃進茫茫的洞庭湖。為了寄託哀思,人們盪舟江河之上,此後才逐漸發展成為龍舟競賽。看來,端午節吃粽子、賽龍舟與紀念屈原相關,有唐代文秀《端午》詩為證;「節分端午自誰言,萬古傳聞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端午節的來歷之 河 紊袼怠4慫黨鱟遠 骸恫芏鴇 貳4呵鍤蔽夤 頁嘉樽玉愫 ┒樂螅 紊瘢 廊稅Ф 樂 視卸宋緗凇? 端午節的來歷之三,龍的節日說。這種說法來自聞一多的《端午考》和《端午的歷史教育》。他認為,五月初五是古代吳越地區「龍」的部落舉行圖騰祭祖的日子。其主要理由是:(一)端午節兩個最主要的活動吃粽子和競渡,都與龍相關。粽子投入水裡常被蛟龍所竊,而競渡則用的是龍舟。(二)競渡與古代吳越地方的關系尤深,況且吳越百姓還有斷發紋身「以像龍子」的習俗。(三)古代五月初五日有用「五彩絲系臂」的民間風俗,這應當是「像龍子」的紋身習俗的遺跡。 端午節的來歷之四:惡日說。據《史記》記載,孟嘗君田文生於五月初五,其父曾令其母遺棄田文,理由是這一日生的孩子要害父。東漢《風俗通義》也有「五月五日生子,男害父,女害母」的說法。東晉大將王鎮惡五月初五生,其祖父便給他取名為「鎮惡」。宋徽宗趙桔五月初五生,從小寄養在宮外。可見,古代以五月初五為惡日,是普遍現象。這樣,在此日插菖蒲、艾葉以驅鬼,薰蒼術、白芷和喝雄黃酒以避疫,就是順理成章的事。 端午節的來歷之五:夏至說。持這一看法的劉德謙在《「端午」始源又一說》和《中國傳統節日趣談》中,提出三個主要理由:(一)權威性的歲時著作《荊楚歲時記》並未提到五月初五日要吃粽子的節日風俗,卻把吃粽子寫在夏至節中。至於競渡,隋代杜台卿所作的《玉燭寶典》把它劃人夏至日的娛樂活動,可見不一定就是為了打撈投江的偉大詩人屈原。(二)端午節風俗中的一些內容,如「踏百草」、「鬥百草」、「采雜葯」等,實際上與屈原無關。(三)歲時風物名著《歲華紀而》對端午節的第一個解釋是:「日葉正陽,時當中夏。」也即端午節正是夏季之中,故端午節又可稱為天中節。由此看來,端午節的最早起源當系夏至。 端午節的來歷之諸說紛出,而以紀念屈原說影響最為廣泛。由於屈原的人格偉大,詩藝超群,人們也願意把這一紀念日歸之於他。

熱點內容
用稱稱嫁妝 發布:2020-09-12 19:11:27 瀏覽:511
五星級婚宴 發布:2020-09-12 17:55:19 瀏覽:511
婚禮樂隊 發布:2020-09-12 20:13:00 瀏覽:510
太廟婚紗 發布:2020-09-12 18:59:26 瀏覽:510
北京攝影婚紗 發布:2020-09-12 17:43:09 瀏覽:509
耍新郎 發布:2020-09-12 20:11:18 瀏覽:508
王子婚紗攝影 發布:2020-09-12 17:52:22 瀏覽:508
外景簡筆畫 發布:2020-09-12 15:57:17 瀏覽:508
拍外景婚紗照 發布:2020-09-12 17:43:26 瀏覽:507
我們結婚了2013 發布:2020-09-12 18:42:33 瀏覽: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