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風俗彩禮 » 端午節的風俗和來歷400

端午節的風俗和來歷400

發布時間: 2022-08-12 08:52:05

1、端午節的來歷和風俗資料

端午節,又稱端陽節、龍舟節、天中節等,源於自然天象崇拜,由上古時代祭龍演變而來。仲夏端午,蒼龍七宿飛升於正南中天,處於全年最「正中」之位,即如《易經·乾卦》第五爻的爻辭曰:「飛龍在天」。其起源涵蓋了古老星象文化、人文哲學等方面內容,蘊含著深邃豐厚的文化內涵,在傳承發展中雜糅了多種民俗為一體,節俗內容豐富。劃龍舟(扒龍舟)與食粽是端午節的兩大禮俗,這兩大禮俗在中國自古傳承,至今不輟。

端午節的習俗
1、吃粽子
端午吃粽子也是一個重要習俗,粽子又被稱為「筒粽」、「角黍」,每年端午節家家戶戶都會浸糯米、洗粽葉、包粽子。每個地方的粽子口味和餡料都有所不同,粽子最初為了祭祀祖先神靈,但是屈原投江那天也正是五月初五,人們不忍心江中的魚蝦吃掉屈原的身體,便向江中的魚蝦投入粽子。粽子的起源遠早於屈原時期,為了紀念屈原,後人才堅持端午吃粽子,慢慢就形成了這樣的習俗。吃粽子的習俗在中國各地都盛行,也是對偉大詩人屈原的懷念。

2、拴五色絲線
傳統之俗,用紅綠黃白黑色粗絲線搓成彩色線繩,系在小孩子的手臂或頸項上,自五月五日系起,一直至七夕「七娘媽」生日,才解下來連同金楮焚燒。 還有一說,在端午節後的第一個雨天,把五綵線剪下來扔在雨中,意味著讓河水將瘟疫、疾病沖走,謂之可去邪祟、攘災異,會帶來一年的好運。
3、佩香囊
端午節這天小孩子佩戴香囊的習俗據說有避邪驅瘟的含義,而在南方,年輕男女還會通過香囊來表達各自的愛意。香囊形狀萬千,小巧可愛,但它不僅僅是裝飾品而已。香囊內通常會裝有中草葯、香葯、硃砂、雄黃等,具有驅蟲防病的功效。外面由絲布包著,再用彩色絲線纏繞固定,最後再用綵綢刺綉,五顏六色的香囊十分炫彩奪目。
4、飲雄黃酒
雄黃酒有驅蟲解毒的功效,多喝還能養顏美容。端午節喝雄黃酒,寓意驅除病魔。人們浸入酒後再用菖蒲艾蓬蘸灑牆壁角落、門窗、床下等,再用酒塗小兒耳鼻、肚臍,以驅毒蟲。這些活動,從衛生角度來看,還是有科學道理的。雄黃加水和酒灑於室內可消毒殺菌,飲蒲灑也頗有益。
5、懸艾葉
民諺說:「清明插柳,端午插艾」。艾葉是一種葯用植物,它的葉片含有揮發性芳香油,可以驅趕蚊蟲、提神醒腦。在端午節這天,人們會把家裡打掃干凈之後,將艾葉插在門楣上。艾葉代表招百福,可以使身體康健,起到防治疾病的作用。南方北方都有端午掛艾葉的習俗,但是區別於作用不一樣,南方利用艾葉祛邪祛病,而北方進行避毒避惡,其葯理相通,都起到殺菌防病的作用,這也是中華民族傳統。
6、賽龍舟
賽龍舟是端午節的重大習俗,至於賽龍舟這個習俗從何而起,還是來源於歷史典故。根據古時傳說,屈原含冤投江之後,楚國人十分悲傷,他們相信楚原是忠心賢臣,便劃船去拯救屈原。然而當他們奮力到達洞庭湖時卻不見屈原的蹤跡了,他們擔心湖中的魚吃掉屈原的身體,便借劃龍舟來驅散湖中的魚。後來每年的端午節都會有賽龍舟活動,賽龍舟之習俗盛行於當時的吳、越、楚三國。之後人們以端午賽龍舟的方式來祈禱風調雨順。

端午節有哪些禁忌
1、忌惡日,小孩兒「躲午」
五月在風水習俗中稱為「惡月」,是不吉利的月份,五月初五端午節又稱為「重五」,是惡上加惡,是五月中最不吉利的一天。所以端午節這天有「躲午」的習俗。
2、忌諱最多的一日
端午節有一個比較普遍的活動就是祭祀先人了,在這天里,有很多地方的習俗是將粽子丟到河裡。有些地方的人認為,端午節的時候不要讓自己心情不好或者是壓抑,不然的話對自己有不好的影響。一些喜慶的活動或者是搬家、上任、動工等等,都是不適合在這天里進行,而在這天里最適合於自己的家人團聚。
3、忌戴大紅大紫的珠寶
紅色寶石往往非常喜慶,在端午緬懷先人這樣的節氣就不是很合時宜了。紅碧璽、紅寶石、石榴石、紅紋石、南紅瑪瑙等紅色的玉石珠寶,還是盡量不要佩戴。在中國傳統中,紫色是非常尊貴的顏色,也總是被看作帝王之氣,能夠震懾四方。這樣看來,平時佩戴能量大,端午祭祀的時候,也最好不戴紫色的珠寶。
4、小孩子戴的香包不可以丟失
在我國北方,一些地方的孩子在端午節的時候有著佩戴香包的習俗。而且對於孩子們來說,如果是佩戴了香包的話,那麼在這天里是不可以丟失的。民間有一個說法,如果當天小孩子的香包不見了,那麼就可能在這一年裡遇到災難。而等過了端午節之後,孩子們可以直接把自己所佩戴的香包順手扔到河裡,這樣就可以避災。

2、端午節的由來和風俗

端午節源自天象崇拜,由上古時代龍圖騰祭祀演變而來。習俗是端午祭龍禮俗與原始信仰、祭祀文化、干支歷法以及蒼龍七宿正處南中的天象有關。但「屈原說」最受認同。




節日名稱
端午節「端午」一詞最早出現於西晉的《風土記》:「仲夏端午謂五月五日也,俗重此日也,與夏至同。」端,古漢語有開頭、初始的意思,稱「端五」也即「初五」。《說文解字》載:「端,物初生之題也」,即說端為初的意思,因此五月初五被稱為「端五節」。《燕京歲時記》載:「初五為五月單五,蓋「端」字之轉音也。」古人習慣把五月的前幾天分別以端來稱呼,《歲時廣記》說:「京師市塵人,以五月初一為端一,初二為端二,數以至五謂之端五。」按照天乾地支順序推算,五月正是「午」月,中午又是「陽辰」,所以端午在農村又被稱為端陽。端午節演變到至今已經有幾千年的歷史了,端午節起源於我國古代人民對龍圖騰的崇拜,仲夏端午這天,蒼龍七宿,正好到正南中天,處於大吉之位。
節日文化
端午節,又稱端陽節、龍舟節、重五節、天中節等,是集拜神祭祖、祈福辟邪、歡慶娛樂和飲食為一體的民俗大節。端午節源於自然天象崇拜,由上古時代祭龍演變而來。仲夏端午,蒼龍七宿飛升於正南中央,處在全年最「中正」之位,正如《易經·乾卦》第五爻:「飛龍在天」。端午是「飛龍在天」吉祥日,龍及龍舟文化始終貫穿在端午節的傳承歷史中。 端午節是流行於中國以及漢字文化圈諸國的傳統文化節日,
節日習俗:
古老傳統節日的起源與上古原始信仰、祭祀及天象、歷法等人文與自然文化內容有關。古老傳統節日多數形成於古人擇吉日祭祀,以謝天地神靈、祖先恩德的活動。早期的節日文化,反映的是古人自然崇拜、天人合一的人文精神;一系列的祭祀活動,則蘊含著禮樂文明的深邃豐厚文化內涵。節日的起源和發展是一個逐漸形成,潛移默化地完善、傳播的過程。古時南北風俗各異,先秦時代端午節的節俗活動鮮見於現存文獻記載,就現存文獻沒法直接考證其源流。關於端午節的相關文字記載,「端午」二字,最早出現在晉代的《風土記》中,但端午的習俗卻早已有之,龍舟競渡祭祀之俗早已存在。
節日飲食 :
粽籺:古稱「角黍」,真正有文字記載的粽子見於晉周處的《風土記》;而流傳有序。粽子形狀很多,品種各異,一般還有正三角形、正四角形、尖三角形、方形、長形等各種形狀。由於中國各地風味不同,主要有甜、咸兩種。  




節日意義:
端午節與春節、清明節、中秋節並稱為中國四大傳統節日。端午文化在世界上影響廣泛,世界上一些國家和地區也有慶賀端午的活動。2006年5月,國務院將其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自2008年起,被列為國家法定節假日。2009年9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正式批准將其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端午節成為中國首個入選世界非遺的節日。
節日傳說:
古百越人有斷發紋身的習俗,他們認為自己是龍的子孫,他們生活在靠水的地方。古百越人在端午這天祭祀自己的龍祖宗。後來由於秦始皇一統天下,大部分古百越人和漢人融合。所以端午也就成了漢人的傳統節日。端午的傳承至今,已經漸漸失去了祭祖儀式傳承,並在時代的發展中賦予了它新的意義,現在關於端午意義在不同的來源神話中被賦予了不同的意義。
紀念名人:
1、端午來源傳說——紀念屈原其中最出名的要數楚國的士大夫屈原。屈原是春秋時期楚懷王的大臣,他主張聯齊抗秦,但是他的政治主張遭到了當時的貴族子弟子蘭等人強烈反對,於是子蘭聯合諸大臣上書薦表彈劾屈原,屈原因此被免去官職,流放到了今天的湖南一帶。他在流放過程中寫下了許多著名詩篇,比如我們小學課本裡面學的《離騷》、《天問》、《九哥》等。他的詩篇裡面保留了許多楚地的文化和習俗,也保留了大量的神話傳說,對神話學的研究作出了突出的貢獻。時屈原的詩作音律考究,讀起來朗朗上口,文學價值也是非常的高。可這個出色的文學家,卻不是一個合格的政客,且不受他國家的政治體系的接受,但是最終卻為他的國家而亡。 公元前278年,秦國戰神白起帶軍攻破楚國國都。這年的五月初五日,家國淪喪,深感絕望和屈辱的屈原在寫下絕筆《懷沙》後,抱石投汨羅江而死。楚國人民聽說屈原投江而死之後,都感十分哀傷,漁民紛紛都架著小舟到處去打撈屈大夫的遺體。打撈的時候楚國人民又擔心江里的魚蝦以及蛟龍傷害屈原的遺體,於是准備好飯團,雞蛋等食物到汨羅江邊,他們將飯團和雞蛋投到江里,祈求魚蝦吃飽後不會去傷害屈大夫的遺體。魚蝦雖然喂飽了,可水裡的蛟龍還是讓人擔憂,可是再大的困難都擋不住智慧的人民,這時候一位老中醫拿來一罐雄黃酒倒入江中,據說這樣就可以把江龍和水獸葯暈。做好這一切後楚國的人民仍舊不放心,他們怕蛟龍搶食魚蝦的食物,於是將飯團外麵包上了連樹葉,並在外面纏上彩色的絲帶,就形成了我們今天吃的粽子。也就形成了今天端午賽龍舟,吃粽子,喝雄黃酒的風俗。
2、端午來源傳說——紀念伍子胥還有一個說法是,端午節其實是為了紀念伍子胥而存在的,這個傳說主要流傳在江浙一帶。伍子胥也是春秋時期楚國人,他與屈原不同的是屈原是國破家亡之後殉國而死,而伍子胥是因為父兄被楚王所殺後,連夜奔向吳國,為報父兄之仇,他助吳王伐楚,經過5次激烈的戰役之後,他攻入了楚都郢城。伍子胥也是一個十分兇狠的人,他攻入楚國的時候,殺死他父兄的楚平王已經死了,並且已入葬多時,可是他為報父兄之仇,掘墓鞭屍,某種程度上他算得上掘墓鼻祖了吧!可能由於伍子胥掘墓鞭屍的行為太損陰德,他最後這結局也不是太好。吳王闔廬死後,他的兒子夫差繼承了皇位,當時吳軍士氣高昂,百戰百勝,大敗越國。伍子胥認為應該一鼓作氣直接攻入越國國都,消滅越國,可吳王夫差聽信大臣讒言,認為伍子胥有叛國之心,於是賜伍子胥寶劍自盡。為報父仇能掘墳鞭屍的伍子胥,對待自己也同樣兇狠。為達成心願,他死之前,對鄰居說:「我死後就將我的眼睛挖出來,懸掛在吳國都城之上,我要看著越國的軍隊消滅吳國。」說完之後,伍子胥就自刎而亡。吳王夫差聽說這件事之後十分的憤怒,於是就命人將伍子胥的屍體裝在皮革里,在五月五號這天投入江中。所以端午節也有紀念伍子胥之說。 端午來源傳說——紀念曹蛾中國自古以孝立天下。
3、端午節的傳說則是有關孝道的。傳說東漢時期,有一名叫做曹娥的女子,她是東漢上虞人。有一天她父親外出的時候,不小心跌入江中溺死,可奇怪的是她父親死後,她在江里尋找多日都沒有發現父親的屍首。當時只有14歲的曹娥,因思念她命薄的父親徹夜啼哭,這光哭還不行,哭了十七天後,曹娥可能因為悲傷過度腦子短路了,也在五月五日這天投江自盡了。後面的故事就玄幻了,曹投江後第五天,終於把她父親的屍首從江里抱出來了。當然了,曹娥的行為在我們今天看來是不可取的,現在就是醫學技術如此發達,也沒辦法將一個死人救活,所以為了一具屍體搭上一條生命是不值得的。當然我們也很不提倡未成年不顧自身情況盲目的見義勇為,現在下江救人也不可能像神話里曹娥一樣死了五天還能抱著屍體浮上來。畢竟作為未成年的你們,指不定明後天還要參加高考呢!我們現在雖然不提倡,但是在東漢的時候超過這種行為是非常受到推崇的。所以當地的縣官聽說了這件事情之後,就為她立了一個碑,後來這一碑之功因為時間的流逝和後人的神話,漸漸變成了築廟之功,曹娥從此也配享祭祀和香火。 端午來源傳說——惡日說第四個關於端午的說法則是源於古代對天文的認知,古人認為每年的五月為毒月,五日則是惡日。民間有「爛五月」的說法,意思就是每年的農歷五月,木料藤製品很容易受潮變霉以及腐爛,人在這個月也非常容易生病。古人認為,這個月人身體非常的虛容易得病,所以不宜行房,所以古代也有每年五月出嫁婦女回娘家住一個月的習俗,這是為了防止夫妻縱欲傷身,至於這個說法科不科學,就各有各的看法了。宋朝著名的風流皇帝宋徽宗趙佶就出生在農歷的五月初五,所以他從小就被寄養在宮外。被養在宮外的他當了皇帝之後,雖然沒啥出色政績,但依然威名遠揚,最出名的要數鑽李師師床底下,他們在床上嘿咻嘿咻,周邦彥在床底填詞了吧。由於這個月出生的人容易身體虛,所以要特別注意祛邪和鎮惡。因此在這天民間常在門上插上艾草和菖蒲,也用來驅鬼驅邪,並熏蒼術和白芷喝雄黃酒以驅避瘟疫,祈求身體安康。

3、端午節的來歷和風俗是什麼?

在春秋之前端午節是祛病防疫的節日後因愛國詩人屈原在此日殉國明志而演變成人民祭奠屈原以及緬懷華夏民族高潔情懷的節日,沿襲至今,屈原之名流芳百世,愛國精神也傳播至華夏各地。

端午節,又稱端陽節、龍舟節、重午節、龍節、正陽節、天中節等,節期在農歷五月初五,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節日。

習俗:

1、佩香囊

傳說有避邪驅瘟之意(古時人們以為自己發病是因為妖魔鬼怪上身),實際是用於襟頭點綴裝飾。香囊內有硃砂、雄黃、香葯,外包以絲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絲線弦扣成索,作各種不同形狀,結成一串,形形色色,小巧可愛。

2、吃粽子

粽子,又叫做「角黍」、「筒粽」。其由來已久,花樣繁多。端午節的早晨家家吃粽子紀念屈原,一般是前一天把粽子包好,在夜間煮熟,早晨食用。

4、端午節的由來和習俗(簡單)

「端」字有「初始」的意思,因此「端五」就是「初五」。而按照歷法五月正是「午」月,因此「端五」也就漸漸演變成了現在的「端午」。據說,屈原投
汨羅江
後,當地百姓聞訊馬上劃船撈救,一直行至洞庭湖,始終不見屈原的屍體。那時,恰逢雨天,湖面上的小舟一起匯集在岸邊的亭子旁。當人們得知是為了打撈賢臣屈大夫時,再次冒雨出動,爭相劃進茫茫的洞庭湖。為了寄託哀思,人們盪舟江河之上,此後才逐漸發展成為龍舟競賽。百姓們又怕江河裡的魚吃掉他的身體,就紛紛回家拿來
米團
投入江中,以免魚蝦糟蹋屈原的屍體,後來就成了吃粽子的習俗。

5、端午節的來歷與習俗

關於端午節的來歷,影響最深的主要有以下兩種說法:

一,源於紀念屈原

公元前278年,秦軍攻破楚國京都,五月初五日屈原抱石投汨羅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譜寫了一曲壯麗的愛國主義樂章。

楚國百姓哀痛異常,漁夫們劃起船隻,在江上來回打撈他的真身,有的拿飯和雄黃酒灑入江中,以後,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龍舟競渡、吃粽子、喝雄黃酒的風俗;以此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

二,源於紀念伍子胥

關於端午的由來,如果從時間和史籍上考證,則首推紀念伍子胥說。伍子胥,名員,春秋時期楚國人。父兄均為楚王所殺,後來子胥棄暗投明,奔向吳國,助吳伐楚,五戰而入楚都郢城。吳王死後伍子胥建議其子夫差滅越國,可夫差不聽後又聽信讒言將伍子胥賜死,將於五月五日投入江中。

端午的主要習俗:賽龍舟、食粽、佩香囊、懸艾葉菖蒲。

(5)端午節的風俗和來歷400擴展資料:

農歷五月初五,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節日——端午節,它是中華民族古老的傳統節日之一。端午也稱端五,端陽。此外,端午節還有許多別稱,如:午日節、重五節,五月節、浴蘭節、女兒節,天中節、地臘、詩人節、龍日等等。

從字面上來講,端午還有「端五」、「重五」、「重午」等名稱。端,古漢語有開頭、初始的意思,稱「端五」也就如稱「初五」。古人習慣把五月的前幾天分別以端來稱呼,元代陳元靚《歲時廣記》說:「京師市塵人,以五月初一為端一,初二為端二,數以至五謂之端五。」

古人紀年通用天乾地支,按地支順序推算,五月正是「午月」,而午時又為「陽辰」,所以端午也叫「端陽」。午,古人與「五」通用,故端午、端五同義。

還有一種說法,因唐太宗的生日是八月初五日,為了避諱,改五為午,從此,端午之稱更加普遍。又因其月日數相同,人們又稱端午節為「重五節」或「重午節」。

6、端午節的由來和習俗

端午節是上古先民創立用於拜祭龍祖、祈福辟邪的節日。因傳說戰國時期的楚國詩人屈原在五月五日跳汨羅江自盡,後來人們亦將端午節作為紀念屈原的節日。習俗主要有劃龍舟、祭龍、采草葯、掛艾草、打午時水、洗草葯水、拜神祭祖、浸龍舟水、吃龍舟飯、食粽子、放紙龍、放紙鳶、拴五色絲線、佩香囊等等。

端午節源於自然天象崇拜,由上古時代祭龍演變而來。仲夏端午,蒼龍七宿飛升至正南中央,正如《易經》九五爻,飛龍在天。古人在飛龍在天吉日拜祭龍祖,以及舉辦一些喜慶的活動,特別是與龍相應的活動元素,如扒龍舟這類活動,或是藉此吉日做一些祈福辟邪的活動等。端午是龍的節日,龍及龍舟文化貫穿在端午節的歷史傳承中。

端午節小孩佩香囊,傳說有避邪驅瘟之意。香囊作各種不同形狀,結成一串,形形色色,小巧可愛,現已成為一種普遍的工藝品。在中國南方一些城市,青年男女還用香囊來表達濃濃愛意。

7、端午節的來歷和習俗是什麼?

「端」字有「初始」的意思,因此「端五」就是「初五」。而按照歷法五月正是「午」月,因此「端五」也就漸漸演變成了「端午」。起源傳說有幾種,一是為了紀念屈原,二是為了紀念伍子胥;三是為了紀念曹娥,這是民間的傳說,三者都具有中國傳統的忠孝精神。而忠孝也是中華民族的文化傳承。所以我們過端午節其實就對民族文化的一種傳承。
習俗就多了,每地不同,有吃粽子、喝雄黃酒、賽龍舟、手戴五色線的等等。

8、端午節的來歷和風俗

端午節源於自然天象崇拜,由上古時代祭龍演變而來,端午節的風俗包括:賽龍舟、祭龍、采草葯、掛艾草與菖蒲、拜神祭祖、洗草葯水、打午時水、浸龍舟水、包粽子、放紙鳶、睇龍船、拴五色絲線、薰蒼術、佩香囊等。

端午節的來歷和風俗

端午節的由來與傳說包括:源於紀念屈原、源於紀念伍子胥、源於紀念孝女曹娥、源於古越民族圖騰祭。

端午節蘊含著深邃豐厚的文化內涵,各地因地域文化不同而存在著習俗內容或細節上的差異。

端午節與春節、清明節、中秋節並稱為中國四大傳統節日,世界上一些國家和地區也有慶賀端午節的活動。

9、端午節的來歷和習俗是什麼

熱點內容
用稱稱嫁妝 發布:2020-09-12 19:11:27 瀏覽:511
五星級婚宴 發布:2020-09-12 17:55:19 瀏覽:511
婚禮樂隊 發布:2020-09-12 20:13:00 瀏覽:510
太廟婚紗 發布:2020-09-12 18:59:26 瀏覽:510
北京攝影婚紗 發布:2020-09-12 17:43:09 瀏覽:509
耍新郎 發布:2020-09-12 20:11:18 瀏覽:508
王子婚紗攝影 發布:2020-09-12 17:52:22 瀏覽:508
外景簡筆畫 發布:2020-09-12 15:57:17 瀏覽:508
拍外景婚紗照 發布:2020-09-12 17:43:26 瀏覽:507
我們結婚了2013 發布:2020-09-12 18:42:33 瀏覽: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