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國風俗娘2
1、全球的民俗民風有哪些?
德昂族
原名「崩龍族」。是西南邊疆現有居民中最古老的民族之一。主要聚居於雲南省潞西縣三台山和鎮康縣軍弄等地。1985年9月17日經國務院批准正式改名為德昂族。德昂族有自已的語言,無本民族的文字,通用傣語文、漢語文。篤信小乘佛教中的潤教派。主要從事農業,種植水稻、玉米、蕎子、薯類等,擅長種茶葉。
德昂族的潑水節
德昂族人也過潑水節,時間在清明節後的第七天,除了潑水祝福和跳象腳鼓舞等節目與傣族潑水節一致外,德昂族潑水節最具特色的習俗是為長輩洗手洗腳。屆時,每家的晚輩年輕人要准備一盆熱水,端來放在堂屋中央,把家裡的父母等長輩請出來坐在堂上,向他們叩頭請罪,請他們原諒晚輩的一年來不孝順的地方。長輩們也要檢討一年來在為晚輩樹立榜樣方面做得不足的地方。然後,晚輩為長輩洗手洗腳,同時互祝來年在和睦、勤勞的氣氛中度過。如果父母去世,兄長、姐姐和嫂嫂、姐夫就成為洗手洗腳的對象。
這個習俗來源於一個古老的傳說:一個忤逆的兒子在清明節後第七天在山上幹活,看到雛鳥反哺的情景,有所感悟,決心好好伺奉母親,這時,他母親正在向山上走來,為兒子送飯,不小心滑了一跤。兒子趕來扶她,她卻以為兒子要來打她,一頭撞死在樹上。兒子痛悔莫及,把樹砍下來雕成一尊母親雕像,每年清明後第七天都要把雕像浸到灑著花瓣的溫水中清洗。以後就演變為一種習俗。
習俗
德昂族大部分信奉小乘佛教,在絕大多數的村寨里都有自己的佛寺和供奉的佛爺,並有小和尚。所有小和尚的齋飯由全寨人輪流布施。在部分德昂族中,過去一直有見殺不吃、聞聲不吃的習慣。直至1950年後,這些情況才有所改變。每逢節日,相互宴請成俗,不論酒席宴上菜餚多少,均要有一碗用新鮮蔬菜白煮的素菜,食用時蘸辣椒水吃,別具風味,真是流連忘返啊!
婚俗
德昂族男女青年的訂婚儀式上要斬雞頭,如果雞頭與雞身分為兩半,雙方都不能反悔;如果女方不贊同這門親事,就不許殺雞。婚禮通常要進行3天,3天之內全寨男女老幼要到新郎、新娘家裡賀喜,由新郎新娘的雙方家長宴請,並伴以對歌,徹夜不眠地歡歌笑語。
食俗
德昂族絕大多數以大米為主食,部分地區雜以包穀和薯類。均以蒸燜而食,擅長製作各種糧食製品,如:豌豆粉、豆腐、米粉、年糕、粑粑、湯圓等。
蔬菜種類繁多,竹筍是四季不斷的蔬菜之一,除鮮吃外,多加工成酸筍或干筍食用。其他蔬菜的食用,都習慣於在煮燉時配酸筍。酸筍用途十分廣泛,即使在燉雞、炒肉或烹魚時都要加酸筍調味。受當地漢族的影響許多漢族風味的腌菜、腐乳也是德昂族餐桌上常見的小菜。
德昂族種茶歷史慫久,茶在德昂族民間不僅是常備的飲料,也是饋贈親友的最好禮品。德昂族也飲酸茶,又稱濕茶,古稱谷茶或沽茶。味酸澀,能生津解渴。並有解暑清熱,消食的作用。飲酒則多是自家釀制的竹筒米酒。
節慶
德昂族民間傳統節日大都與佛教活動有關。如:潑水節、關門節、開門節、燒白柴等節日,都要敬佛。
開門節時有寺廟的村寨要進行「格聽祭」(慶祝豐收,喜嘗新米之意),要從傣歷12月13日開始准備,有舂新米、煮新飯、做年糕等活動,並要選出兩塊年糕送入本寨的公房(專供全寨祭祀用的房屋),次日全寨開祭,要由本寨里的能工巧匠用竹篾做成小房(傣語稱格聽),內裝年糕,由眾人抬著小竹房到寺廟朝拜。
燒白柴這天,各家要殺雞備酒,全寨共聚一餐,各家還要製作各式糯米糕點,用芭蕉葉包好,蒸熟並隨身攜帶相互贈送,相互品嘗各家的風味,新婚夫妻要帶上加糖的年糕到本寨頭人和長輩家中告拜。
德昂族還有祭家堂、寨神、地神、龍、谷娘等祭祀習俗,其中以祭龍最富情趣。一般選在春季,屆時要殺豬、殺雞,由祭司畫紙龍,眾人叩拜,然後一起飲酒野餐,醉酒後相互打罵,發泄平時相互之間的不滿。此間不許別人勸阻,直到雙方斗得精疲力盡為止,第二天再相互道歉。
[編輯本段]藏 族
每個民族都有自己獨特的文化和生活習慣,藏族是一個古老而熱情的民族,在漫長的歷史中,也形成了自己的生活習慣和生活中的禁忌。
1、兩個久別重逢的朋友互相打招呼或聊天時,你的手不能搭在對方的肩膀上。
2、不能跨過或踩在別人的衣服上,也不能把自己的衣物放在別人的衣服上,更不能從人身上跨過去
3、婦女晾衣服,尤其褲子,內褲不能晾在經常有人經過的地方。
4、不能在屋裡吹口哨或大聲哭叫。
5、家裡人出遠門,客人剛走,中午和太陽落山後及藏歷大年初一不能掃地或倒垃圾。
6、外人不能當著已故人的親屬的面提已故人的名字。
7、今年該完成的活不能留在明年干,如捻毛線、織毛衣、織地毯等。
8、黃昏時,不能隨便到人家裡走,尤其人家將有分娩的孕婦及剛生產的產婦或重病人時,陌生人更不能去。
9、過了中午以後,不能把家裡的任何財產拿出去。
10、一個陌生人到你從來沒有到過的大山及懸崖峽谷,不能大聲喧嘩。
11、不能跨或踩吃飯的用具、鍋碗、瓢盆等。
12、家裡有兩個人同時出門,並且朝相反方向走,不能同時出家門,必須前後出門而且出門時間要隔開。
13、婦女到晚上不能梳頭和洗頭,也不能披著頭發出門。
14、在使用掃把和簸箕時,不能直接用手傳遞,必須先放在地上,然後另一個人從地上撿起來。
15、每當親朋好友到你家串門或看望你時,會拿些酥油茶或青稞酒等物品作為禮物送你,客人臨走時把東西騰出來,不能全部騰空,必須留一點在裡面或換一點自家的東西裝上。
16、有缺口或有裂縫的碗不能用來吃飯,也不能給客人倒茶。
[編輯本段]彝 族
彝族火把節是所有彝族地區的傳統節日,流行於雲南、貴州、四川等彝族地區。白、納西、基諾、拉祜等族也過這一節日。農歷六月二十四日的火把節是彝族最隆重、最盛大、場面最壯觀、參與人數最多、最富有濃郁民族特徵的節日,更是全族人民的盛典。火把節多在農歷六月二十四或二十五日舉行,節期三天。
農歷六月二十四日,北斗星斗柄上指,彝語支的民族都要過火把節,有的學者認為此節原系彝族十月歷法的一個年節,火把節又叫星回節,俗有"星回於天而除夕"之說,相當於彝歷的新年。因此又稱過大年。彝族火把節,也就是彝族年。彝族人的眼裡,火象徵光明、正義、興盛,象徵著能夠摧毀一切邪惡的強大力量。火把節是彝族人民歡樂、愛情和幸福的節日。
火把節是彝、白、納西、基諾、拉祜等民族的古老而重要的傳統節日,有著深厚的民俗文化內涵,騷聲海內外,被稱為「東方的狂歡節」。不同的民族舉行火把節的時間也不同,大多是在農歷的六月二十四,主要活動有鬥牛、斗羊、斗雞、賽馬、摔跤、歌舞表演、選美等。在新時代,火把節被賦予了新的民俗功能,產生了新的形式。
「火把節」慶祝共三天:
火把節第一天:祭火。這一天,人人穿著自己心愛的禮服,高高興興。村村寨寨都會宰牛殺羊,擺好宴席,五花八門的肉,又香又甜的酒,這些香味芬芳四溢,把它敬神,神也會贊不絕口。夜幕降臨時,臨近村寨的人們會在老人們選定的地點搭建祭台,以傳統方式擊石取火點燃聖火,由畢摩(彝族民間祭司)誦經祭火。然後,家家戶戶,大人小孩都會從畢摩手裡接過用蒿草紮成的火把,遊走於田邊地角,效仿阿什嫫以火驅蟲的傳說。
火把節第二天:傳火。家家戶戶都聚集在祭台聖火下,舉行各式各樣的傳統節日活動。小伙們要效仿傳說中的阿體拉巴,賽馬、摔跤、唱歌、鬥牛、斗羊、斗雞。姑娘們則效仿傳說中的阿詩瑪,身著美麗的衣裳,撐起黃油傘,唱起「朵洛荷」、達體舞。在這一天,最重要的活動莫過於彝家的選美了。年長的老人們要按照傳說中阿體拉巴勤勞勇敢、英武神俊和阿詩瑪善良聰慧、美麗大方的標准從小伙姑娘中選出一年一度的美男和美女。夜幕降臨,一對對有情男女,在山間,在溪畔,在黃色的油傘下,拔動月琴,彈響口弦,互訴相思。故也有人將涼山彝族國際火把節稱作是「東方的情人節」。
火把節第三天:送火。這是整個涼山彝族國際火把節的高潮。這一天夜幕降臨時,人人都會手持火把,競相奔走。人們將手中的火把聚在一起,形成一堆堆巨大的篝火,歡樂的人們會聚在篝火四周盡情地歌唱、舞蹈,場面極其壯觀。故也有「東方狂歡夜」之稱。
彝族認為過火把節是要長出的谷穗像火把一樣粗壯。後人以此祭火驅家中田中鬼邪,以保人畜平安。節慶期間,各族男女青年或點燃松木製成的火把,到村寨田間活動,邊走邊把松香撒向火把照天祈年,除穢求吉;或唱歌、跳舞、賽馬、鬥牛、摔跤;或舉行盛大的篝火晚會,徹夜狂歡。現在,人們還利用集會歡聚之機,進行社交或情人相會,並在節日開展商貿活動。
香港年俗
農歷新年是我國傳統上一個盛大的節日,相信無一個中國人不識。然而,在香港過農歷年,在習俗上和氣氛上卻和傳統的截然不同。
近年來,已很少香港人在農歷新年時按傳統在家裡貼春聯、年畫的了,取而代之的則在一些商店或家中貼上「生意興隆」、「出入平安」等的揮春。雖然如此,但貼揮春的原意和貼春聯和年畫一樣,取其吉利之意,希望來年事事順利,平平安安。
此外,舞獅、舞龍燈等也會在一些新界鄉村、圍村中出現,在新年的市區街頭上也很難看到的大型的舞獅、舞龍燈的表演了。至於放炮仗、鞭炮等在香港是一律禁止的,不過自一九八二年開始每年農歷年初二的晚上,在維多利亞港上都會舉行盛大的煙花表演,這已成為這十多年來迎春的一個節目了。
香港被稱為「美食天堂」,春節有關吃的習俗也不少,而大部分家庭也會在春節期間吃「團年飯」,一般是在家裡設宴,於除夕全家上上下下、里里外外聚在一起,享受晚飯。而飯後的一大節目,首選相信是逛花市了,農歷新年期間,港九多處都設有年宵市場,其中以維多利亞公園的花市最大、最熱鬧。香港市民習慣於晚飯後一家大小逛花市,除夕夜時更是人山人海,摩肩接踵,大家一起歡度佳節。
在香港過農歷新年,最開心的莫過於收「利是」的小孩子了,在春節拜年時,到處可以聽到「討」利是的歡笑聲。「利是」原為「利事」,取大吉大利寬好意頭,同時也成為了春節時與親人不可缺少的習俗。
[編輯本段]澳門年俗
澳門年俗,別有風情。 "謝灶"是澳門保存下來最傳統的中國年俗之一。臘月二十三日送灶神,澳門人謂之"謝灶"。澳門人給灶神按中國傳統也用灶糖,說是用糖糊灶神之嘴,免得其到玉帝面前說壞話。我在澳門花街的一澳門人家的灶頭見過一張聖誕老人像,奇怪的是,聖誕老人像邊貼著"上天言好事,回宅降吉祥"的聯兒。
澳門人過年是從臘月二十八開始的,臘月二十八日在粵語中諧言"易發",商家老闆大都在這歲晚之時請員工吃"團年飯"以示財運亨通,吉祥如意。澳門的年味,從臘月二十八這天便能真切的感受到的。
除夕之夜,守歲和逛花市是澳門人辭舊迎新的兩件大事。守歲是打麻將,看電視,敘舊聊天,共享天倫之樂;大概受西方聖誕節和情人節的影響,年宵澳門人還爭相購買一些吉祥的花木迎接新春,現今已成了一個澳門年俗。澳門在年宵興辦花市,多是桃花,水仙、盆竹、盆桔,花開富貴,祝報平安,鮮花瑞木兆示著新年的美好前程。澳門的花市辦三天,這三天給奔波一年的澳門人無窮的慰藉。
春節這天,澳門人講究"利市","利市"就是紅包,這天老闆見到員工,長輩見到晚輩,甚至已婚人見到未婚人都得"利市"。"利市"純粹是以示吉利。 澳門人把大年初二叫作"開年"。習俗是要吃"開年"飯,這餐飯必備發菜、生菜、鯉魚,意在取其生財利路。從"開年"這天起,三天內澳門政府允許公務員"博彩"(賭博)。 "開年"過後,澳門又完全回到中國傳統春節習俗中,直至元宵佳節,也是煙節爆竹,玩龍舞獅,歡天喜地。
[編輯本段]部分台灣春節習俗
春節,是中華民族歷史悠久、最為隆重的民間傳統佳節。在與福建省一水之隔的台灣,其歷史文化、風士人情、生活習俗、親緣血統等等均與祖國大陸,尤其是福建閩南地區一脈相承,因而島內民眾的春節習俗自然與祖國大陸民間大同小異。
由於寶島居民的祖先(多為閩南和客家人)去台開發,距今年代久遠且屢經滄桑,那裡的春節習俗也逐漸形成了一些獨特的模式和色彩。每到農歷臘月二十三"祭灶"日這天,台灣同胞都要穿上好衣服,在家中供上豬、羊、雞、鴨、魚之類禽畜海鮮,以及甜瓜、糖果、香茶等供品,再燒香放鞭炮,為灶神送行,冀望其"上天言好事"。而從這天起,"過年"也就開始了。
除夕之前,台灣同胞也都要進行全面大掃除和整理庭院居室,紛紛備辦年貨,忙得不亦樂乎。
到了除夕這天每家每戶往往先將象徵新春祥瑞、萬事如意、招財進寶等內容的春聯,貼在自家的門窗、糧囤、豬圈、井台等處,爾後在堂屋供桌上擺設供品、香燭,以祭拜祖先並迎接他們"回家過年"。從這時開始,燃放煙花、爆竹之聲此伏彼起,熱鬧非凡,而且一直延續到大年初一的早晨。
除夕之夜,島內全家人都要歡聚在一起"圍爐",即一家男女老少團團圍坐在火爐或火鍋旁吃年夜飯(或叫"團圓飯")。這一餐當然要格外豐盛。
年夜飯中,除要吃象徵全家團圓的魚丸、肉丸和寓有"食雞起家"之意的雞肉,以及表示"年壽長久"的韭菜,還有各種極富地方風味的油炸食品、湯圓、年糕,特別是吃"烏龜豆沙年糕"(一種用刻有烏龜形狀的木模壓制而成、內包豆沙餡子的年糕),則有益壽延年之意。此外,還有一種鹹味蘿卜年糕,食用時需經火烤熱後再用紫菜包起來吃。它除了具有解葷腥、調口味之作用外,又含有來年"好彩頭"之祝願(台灣地區稱蘿卜為菜頭,與"彩頭"諧音)。
年夜飯吃過之後,便是長輩們給子孫贈送"壓歲錢"的給法也頗具特色:年齡大的孩子,其"壓歲錢"是用紅紙預先包好遞到他們手裡的;而年幼孩子的"壓歲錢",則是大人們事先用紅線繩纏好並系成一個小套環,套在他們頸項上的。
正月初一這天,人們都會早早起床,梳妝打扮和洗漱停當之後,便開始了極富人情味的互相拜年、請安、祝福,以及走親訪友或游覽公園等等,迎來送往,熱鬧而愜意。人們普遍沉浸在歡樂、慶賀、幸福、美滿的節日氛圍之中。
大年初二,是新女婿帶著妻子去丈人家拜日子。女婿登門,女兒回到娘家,自然更有一番情趣。
初三這天,被台灣同胞視為不吉利之日。人們多不出門,晚上也早吃早睡,這也是鬧中取靜的休息良機。
初四,是迎接"灶神"下凡的日子,自然又得熱鬧一場。
從大年初五日開始,許多人便開業的開業,上班的上班了。
初九這天,相傳是"天公"的生日,家家戶戶都需備下最好的美酒佳餚並燒香祭拜、演戲誦經,為這位"天公"祝壽。此乃一年一度新春佳節的最後的一天。
此後,接踵而來的"元宵節",乃是整個春節的最後一幕。這天,每個家庭都要按傳統習慣吃湯圓、賞花燈。在圓月之下,各式彩燈競放光明,並有舞獅子、耍龍燈、迎"鼓仔"等活動,豐富多彩,令人炫目耀眼。特別是那些充滿童趣的孩子們,紛紛手提花燈、口誦歌謠地過街串巷,如同魚游海底,為熱鬧紛呈的元宵之夜更錦上添花!
台灣民間的春節,起源於祖國大陸,尤其是講閩南話的台灣人,過年方式與閩南地區更為相近。
台灣人過年活動從農歷12月16日的"尾牙"開始。這天家家戶戶都要祭拜土地公,特別是生意人,為祈求新年發財,輒以牲體、金紙祭祀,並以祭品分享同仁犒賞員工,此叫"食尾牙"。"食尾牙"時,將要解聘的員工,僱主以雞頭相向,表示明年請另謀高就。因此,台灣有諺語:"吃尾牙面憂憂,吃頭牙撫嘴須"。意為尾牙餐事關工作去留。
農歷24日是老百姓送神升天的日子,與閩南的臘月23日送灶神一樣。祭品中必須有"甜圓仔"(湯圓),粘在灶口,讓灶神"好話傳上天,壞話去一邊"。這一天,還要大掃除,將家中一切"晦氣"掃除掉,好迎新年。
除夕,台灣叫作"二九暝"、"三十暝",依農歷十二月的大小而別。"暝"即歲暮之意。天色未晚之前,家家准備供品,像甜桔、甜米果(年糕)、"春飯"、"壓歲錢"等。"春飯"就是在盛得尖尖的米飯上插上剪紙的春字。因為閩南話"春"與"剩"諧音,意為"歲歲有餘糧,年年食不盡"。此外,還在大門後面,豎放兩根連須帶葉的甘蔗,叫"長年蔗",取又長又甜,以"堅定家運吉利"之意。
吃年夜飯"圍爐"時,八仙桌下安放新炭爐和一把新葵扇,扇上和爐上貼有紅紙書寫的"春"和"福"字。圍爐時要說吉利話,如"吃紅棗,年年好!"、"吃年飯,年年賺!"等,桌上一定要有芥菜,叫"長年菜",象徵命長。也有的人家桌上要有"韭菜",即"韭"和"久"諧音,象徵長壽。蘿卜也不可少,閩南話叫它"菜頭",表示"好彩頭"(吉兆)。還要有雞肉,雞的諧音"家","食雞起家",可大振家聲。"圍爐"時的蔬菜也不用刀切碎,洗凈後連根煮熟,吃時也不咬斷,而是從頭到尾,慢慢地吃進肚裡,以祝父母長壽。
年夜飯過後便是守歲。在台灣,"守歲"也叫"長壽夜",象徵晚輩祝願父母長壽。"交時"(半夜12點)一過,進入初一,人們就集合老少,用紅白米糕來敬祀神明,祭拜公媽(即祖公祖婆),然後燃放鞭炮,以迎春接福。
台灣人過年,還要製作紅龜米果、發米果、菜頭米果為年糕。紅龜米果以形體像一隻龜,外染紅色,上打龜甲印,用來象徵人們益壽延齡。家家都用這種糕來敬奉撫育萬物的天公。倘若客人上門拜年要請吃糖果和甜仁,並按男女老少說不同的吉祥話。如孩子對老人可以說:"吃個甜,祝你長壽萬年!"同輩之間可以說:"吃個甜,祝你賺大錢!"
[編輯本段]有趣的江蘇春節習俗
春節的江蘇民間,除了貼春聯、掛年畫、守歲、舞獅子、大拜年等和全國一樣的習俗外,還有一些獨特的習俗,現輯錄數則以饗讀者。
蘇州人除夕在飯內放進熟荸薺,吃時挖出來,謂之"掘元寶",親友來往,泡茶時要置入兩只青橄欖,謂之喝"元寶茶",恭喜發財。
武進人年初一早晨,將先祖畫像懸掛中堂,供上茶果、年糕,一家老小依次行拜年禮,謂之"拜神影子」。「他們掃地不許從家裡往外掃,惟恐把"財氣"、"如意"掃了出去,只能從外往裡掃。
江寧人有春節"打神鼓"之習俗,由大旗開路,鑼鼓手渾身使勁地擂鼓助興,初三"打夜鼓"、初七"上七鼓",十三至十五打"赤膊鼓",氣氛熱烈。
南通人有在家門口或堂前插芝麻稈、冬青、柏枝的習俗,取意生活開花節節高,長年青翠。
淮陰人還有初六給孩子"烤頭風"之習俗。是夜帶孩子到田頭空地點燃火把,為孩子驅除病邪,邊烤邊唱:"烤烤頭,醒醒腦,烤烤腳,步子矯,烤烤肚皮不拉稀,滿身都烤遍,疾病永不見。"
無錫漁民年初八有乘船去西山祭拜禹王廟之習,祈求水神保佑,祭鰲賧佛,謂之"上?",禹王廟拆除後,此俗漸漸淡漠。
春節期間,江蘇地區的舊習俗中還有許多禁忌,諸如年初一不動剪刀,免得口舌之爭;不動菜刀,以免殺身之禍;不吃稀飯,怕出門遇雨;不掃地,怕把財運掃光等等。隨著科學知識的普及,有很多不科學的習俗也逐漸被人淡忘;健康有益的娛樂休閑活動,卻一直延續下來。
馬爾地夫風俗禁忌
馬爾地夫人講禮貌,重禮節。他們相見時互相拉住對方的手問好。馬爾地夫人純朴、好客。朋友到家,主人會拿出家裡最好的食物款待客人。馬爾地夫人以伊斯蘭教為國教,有許多宗教習俗,如禁酒、禁食豬肉、每天禱告五次等。
英國風俗習慣
英國人凡事都循規蹈矩。他們的汽車行駛方向和歐洲其他國家正好相反。基於將英語作為母語的自負,除了英語外,英國人不會講其他語言。
德國風俗
德國人,有一種名副其實的講究效率的聲譽。德國談判者的個人關系是很嚴肅的。要習慣於在所有場合下穿一套西裝(不要將手放在口袋裡,這被認為是無理的表現)。饋贈要針對個人,即使是以公司的名義。
義大利風俗習慣
義大利人比德國人少一些刻板,比法國人多一些熱情。但在處理商務時通常不動感情,做出決策較慢,並不是為了同幕僚商量,而是不願倉促表態。
西班牙風俗
西班牙人強調個人信譽,寧願受點損失也不願公開承認失誤。如果你認為他們在協議中無意受到了損失而幫助他們,那麼便永久地贏得了他們的友誼和信任。
新加坡風俗禁忌
新加坡是一個多元種族和多種宗教信仰的國家,因此,要注意尊重不同種族和不同宗教信仰人士的風俗習慣。如,參觀清真寺必須脫帽脫鞋進入,女士不能穿短褲或暴露的裙子,也不可進入禱告大廳
韓國風俗禁忌
社交禮儀
韓國人崇尚儒教,尊重長老,長者進屋時大家都要起立,問他們高壽。和長者談話時要摘去墨鏡。早晨起床和飯後都要向父母問安;父母外出回來,子女都要迎他人才能吃。乘車時,要讓位給老年人。接。吃飯時應先為老人或長輩盛飯上菜,老人動筷後,其他人才能吃。乘車時,要讓位給老年人。
韓國人見面時的傳統禮節是鞠躬,晚輩、下級走路時遇到長輩或上級,應鞠躬、問候,站在一旁,計其先行,以示敬意。男人之間見面打招呼互相鞠躬並握手,握手時或用雙手,或用左手,並只限於點一次頭。鞠躬禮節一般在生意人中不使用。和韓國官員打交道一般可以握手或是輕輕點一下頭。女人一般不與人握手。
在社會集體和宴會中,男女分開進行社交活動,甚至在家裡或在餐館里都是如此。
在韓國,如有人邀請你到家吃飯或赴宴,你應帶小禮品,最好挑選包裝好的食品。席間敬酒時,要用右手拿酒瓶,左手托瓶底,然後鞠躬致祝辭,最後再倒酒,且要一連三杯。敬酒人應把自己的酒杯舉得低一些,用自己杯子的杯沿去碰對方的杯身。敬完酒後再鞠個躬才能離開。做客時,主人不會讓你參觀房子的全貌,不要自己到處逛。你要離去時,主人送你到門口,甚至送到門外,然後說再見。
韓國人用雙手接禮物,但不會當著客人的面打開。不宜送外國香煙給韓國友人。酒是送韓國男人最好的禮品,但不能送酒給婦女,除非你說清楚這酒是送給她丈夫的。在贈送韓國人禮品時應注意,韓國男性多喜歡名牌紡織品、領帶、打火機、電動剃須刀等。女性喜歡化妝品、提包、手套、圍巾類物品和廚房裡用的調料。孩子則喜歡食品。如果送錢,應放在信封內。
若有拜訪必須預先約定。韓國人很重視交往中的接待,宴請一般在飯店或酒吧舉行,夫人很少在場。
禁忌
政府規定,韓國公民對國旗、國歌、國花必須敬重。不但電台定時播出國歌,而且影劇院放映演出前也放國歌,觀眾須起立。外國人在上述場所如表現過分怠慢,會被認為是對韓國和韓族的不敬。
韓國人禁忌頗多。逢年過節相互見面時,不能說不吉利的話,更不能生氣、吵架。農歷正月頭三天不能倒垃圾、掃地,更不能殺雞宰豬。寒食節忌生火。生肖相剋思婚姻,婚期忌單日。漁民吃魚不許翻面,因忌翻船。忌到別人家裡剪指甲,否則兩家死後結冤。吃飯時忌帶帽子,否則終身受窮。睡覺時忌枕書,否則讀無成。忌殺正月里生的狗,否則三年內必死無疑。
與年長者同坐時,坐姿要端正。由於韓國人的餐桌是矮腿小桌,放在地炕上,用餐時,賓主都應席地盤腿而坐。若是在長輩面前應跪坐在自己的腳底板上,無論是誰,絕對不能把雙腿伸直或叉開,否則會被認為是不懂禮貌或侮辱人。末徵得同意前,不能在上級、長輩面前抽煙,不能向其借火或接火。吃飯時不要隨便發出聲響,更不許交談。進入家庭住宅或韓式飯店應脫鞋。在大街上吃東西、在人面前擤鼻涕,都被認為是粗魯的。
在韓國人面前,切勿提"朝鮮」三字,也不要把"漢城說成"京城"。照相在韓國受到嚴格限制,軍事設施、機場、水庫、地鐵、國立博物館以及娛樂場所都是禁照對象,在空中和高層建築拍照也都在被禁之列。
2、介紹中國
介紹中國:
客家人是漢民族中的一支優秀民系,客家人的禮節很多,很繁雜。待客。客人光臨,男客人由男人陪坐,敬煙,女人奉茶。不能「打赤膊」、「穿內褲」接待客人,亦不能隨意彎腰曲背、駕「二郎腳」,扣鼻子、玩腳丫。奉茶也很有講究,只有一兩位客人時用手端茶,客人多時用托盤端茶。單獨奉茶給客人時要用雙手端,客人多時用托盤端茶。客人接茶坐著要起身,不起身要說對不起,我沒有起身。主人回答不用客氣。用右手五指,左手四指,寓意「五湖四海皆兄弟,人生何處不相逢」。
共餐。主人與客人進餐時,要客人或長輩坐上席,宴席上給客人篩酒要按坐席的大小順序。以方桌、圓桌為例:陪客方桌坐8號位、圓桌坐10位,篩酒則按坐位的大小順序,方桌按照1、2、3、4、5、6、7、8順序,圓桌按1、2、3、4、5、6、7、8、9、10的順序。這些規矩目前仍很講究,尤其是廣大農村。主人要給客人盛飯,請客人吃菜,不能侵佔客人坐位,不能腳踏別人的凳子橫木,夾菜時只能夾自己一方的菜,不能目中無人亂夾亂挑。同一席的人吃飽時,不得離席,要把自己的筷子擱在自己飯碗上表示等候之意(如遇有全席人把筷子擱在飯碗上,則表示不滿或表示沒有吃飽)或說一聲某某請慢吃,對不起我沒有等你。待客人回答:別客氣,請坐松(下席)才能離席送客。
送客。當客人提出要走時,主人要先挽留,客人確實要走,主人應為客人拿物、開門、送出大門。客人說請留步,主人才與客人拱手或握手告別。多人同行的客人長輩或老者先行。
客家人還有很多禮節,如子女早晨起來、晚上臨睡要向父母或長輩問安,晚輩外出回來要給長輩打招呼,這是不可違逆的禮節。親友有了紅、白喜事都能主動相幫,互送禮物,就是平時有了什麼新鮮食品,均要與鄰里共享等等。
大埔酒令由一至十排列如下:一帆風順,二度梅開,三春開泰,四季發財,五福臨門,六祿大順,七星伴月,八仙過海,九九重陽,十全十美。每一個數字,都以祥和吉利之語,表示賓客之間共同對宴請主家的祝賀。
猜拳行令時還有嚴格的規定,如只准出右手,不準出左手:「上二下三」即下准出三,下不準出二等,如若猜錯或指頭出錯者,則罰飲酒。
參考資料:http://.baidu.com/question/1173344.html
3、韓國人的結婚習俗是什麼?
韓國傳統婚禮習俗和禮儀 1.婚談 在韓國的傳統婚禮舉辦前,男女雙方家人都要通過媒人互相了解對方的家庭狀況、學識以及人品等。如果互相有好感的話就先要父母們相見,所以有的時候本人結婚前並沒有看到過對方。互相同意結婚後,一般男方先把「請婚書」送給女方。女方如果有結婚的想法就把「許婚書」送給男方,然後議婚成立。 2.納采 收到許婚書,男方家會寫上「納采文」和「四柱」,用紅布裹裝送給新娘家。收到「四柱」的新娘家就會認真參考將要舉辦婚禮的新郎和新娘的出生年月,選擇婚禮的日期和時間,然後在白紙上寫出「涓吉」再送給新郎家。 註: ——四柱:按著六十甲子的干支,紀錄出生年月和出生時間的信。 ——納采文:對許婚的感謝文章和讓對方選出結婚日期和時間的問候。 ——涓吉:在傳統婚禮上接受四柱單子的新娘家把擇日單子送給新郎家的事,並請男方告訴女方在舉行婚禮時新郎要穿的服裝號碼(大小)的信。 3.納幣 新郎家從新娘家收到信(涓吉)後,把新娘在婚禮時要穿的「采緞」和「婚書」用婚書箱送到新娘家。其中,采緞一般是在婚禮前一個月送。舉行婚禮之前把「幣物」和 「婚書」以及「封采」裝在一起跟「物品目錄」一起送去,這叫做「函」。 新娘把和結婚時需要的物品以及費用一起收到的「婚書」、「納采」和「四柱」會一輩子誠心的保管,表示自己對丈夫的一片丹心,直到人生走到盡頭時,這些東西會陪伴她進棺材。 註: ——納幣:婚姻時四柱單子交換結束後,證明訂婚的聘禮,新郎家把禮物送給新娘家。 ——采緞:在納幣時新郎家送給新娘家的禮物,主要裝有藍色和紅色的綢緞,因此叫采緞。 ——封采:一般家庭條件富裕的話多裝一些別的衣料,這叫封采。 ——幣物:送給新娘的禮物。 ——婚書:婚姻時新郎家跟禮單一起送給新娘家的信。 ——函:婚書和禮單裝在箱子里送給新娘家。各地風俗各有不同,大部分叫納幣或者封采。背上函(箱子)去新娘家的人一般是年紀較大、有子有女的多福之人。收到函(箱子)的新娘母親要先保管婚書,直到出嫁的女兒生了孩子,恭敬公公和婆婆,覺得女兒不會回到娘家時才會把婚書送給女兒。 4.醮子禮 準新郎按著傳統對兩家的禮節活動結束後,在舉行婚禮的當天,新郎要早起床,如果有祠堂的話要先到那兒,如果沒有的話要讓父母坐定,鄭重地給他們磕頭。磕頭結束後,新郎要跪在父母面前感謝父母養育之恩,並說要迎接新人(妻子)好好的認真生活,向父母的恩惠表示感謝,然後來到婚禮廳。 準新娘也要在舉行結婚的當天早晨向父母磕頭表示感謝,然後去婚禮廳。 5.奠雁禮 新郎打理結束後,在家人的指引下前往新娘家舉辦婚禮儀式。「娶媳婦」時一般是步行前往新娘家,但也會有人讓新郎乘坐馬匹去新娘家。新郎到達新娘家的大門前時,新娘家的代表出來迎接客人,把他們引入家裡。 新郎進了大門時要跨越在院子里放著的「火」盆,這意味著趕走惡鬼的意思。 新郎把帶來的大雁放在桌上,然後磕頭兩次。這時丈母娘出來端著大雁桌走進屋裡。 大雁象徵著白頭偕老,表示一次結緣終生不變。過去用的是活的雁,現在使用的是木頭做的雁。 註: ——奠雁禮:婚姻儀式的第一個程序,新郎送大雁的儀式叫奠雁禮。讓人們學習大雁擁有的三種德: 第一:大雁代表一旦約定愛情就永遠遵守。活著的時候如果失去了自己的夥伴,決不會再找另一個夥伴。 第二:大雁飛的時候排著行列遵守上下的規矩,前面飛的大雁叫出聲後面的大雁也會回應,表示尊重禮儀。 第三:大雁到過的地方都會留下自己來過的痕跡,借鑒大雁的這種習性,表示要為自己的人生留下優秀的業績,永遠多福的生活。 6.交拜禮 新郎奠雁禮結束後,站在新娘家的大廳或者院子里已經准備好的大禮桌的婚禮廳東邊。在屋裡等待的新娘,從新郎進大門後開始在頭上戴簇兒(也叫簇冠),為了喜慶的日子不讓惡鬼接近新娘,新娘的左右臉上還要貼上用紅紙做的胭脂,眉心也要貼上一個,然後准備去婚禮廳。新郎和新娘在婚禮廳見面,相見結束後新郎和新娘對拜,按著東方哲學宇宙觀的陰陽原理,單數為陽,雙數為陰,新郎為陽,新娘為陰,尤其是在「冠婚祭禮」的大禮時,要用雙倍的數量磕頭,因此新娘向新郎拜兩次,新郎回拜一次,新娘新郎再重復一次。 7.合巹禮 交拜禮結束後合巹禮開始,新郎跪下新娘坐著,旁人在繞青絲、繞紅絲的酒盞上斟酒,新娘彎腰揖禮。旁人把酒盞先端到大禮桌左邊,再端到右邊,然後才端到大禮桌上面給新郎,這時新郎要舔一舔酒再給新娘,最後把酒盞拿開。這時候的酒叫合歡酒,合巹禮結束後,客人們把放在大禮桌上的大棗、栗子都裝在新郎的兜里,預示讓小夫妻早生孩子。 8.新婚之夜 在新娘家結束婚禮儀式後,到了晚上安排他們住的房間叫「新房」。他們過初夜時有一種風俗就是偷看新房。偷看新房的由來很多,其中一個是說:過去為了早點傳宗接代,存在早婚的風俗,平時單相思新娘的人或者偷偷有交往的青年,在初夜時把新娘搶走,所以開始守護新房;還有一個說法是「好事多魔」,喜慶時怕惡鬼接近,因此守護新房。 9.於歸新行 在新娘家的婚姻儀式結束後,要留在新娘家逗留3天,然後新郎跟新娘一起回家,這叫於歸或者新行。於歸日之前,新娘家准備送給婆家的大棗和肉之類的幣帛飲食。新行時幾乎所有的新娘都要坐上轎子去新郎家。到了新郎家後,人們出來撒大豆、小紅豆、棉籽、鹽等,並在大門裡面燃起柴火,讓新娘跨過去,這表示趕走雜鬼的意思,這些風俗現在也能看到。 ——幣帛飲食:新娘首次相見公公婆婆時在桌上擺的大棗等的飲食。 10.幣帛禮 從新娘家帶來的飲食放在桌上,夫妻在公公婆婆面前行禮,並介紹家人和親戚的順序。這時只有新娘給家人磕頭,新郎則站在桌子旁邊給新娘介紹家人。如果祖父祖母在的話會給他們另准備一桌,先給父母磕頭後再給祖父祖母磕頭,在給直系兄弟磕頭後才會給叔叔以及家人磕頭。
4、關於各國風俗習慣和禁忌的知識
以飲食為例
一、用大吃大喝表示感謝。
這是阿富汗一些地區的習俗。這表示主人招待客人十分誠懇。吃得越多,對方越高興,那才是禮貌。如果隨便吃幾口就停嘴,對方會不高興。
到這些地方去做客,需事先帶點助消化葯。
二、吃多吃少,隨你便。
這是汶萊人的待客習俗。在汶萊,家裡來了客人,不管認識不認識,只要向自己問好,主人就會笑臉相迎,熱情接待,把家中吃的東西都拿出來供客人享用。但是主人從不勸食,對方吃不吃、吃多吃少、好吃不好吃,從不過問。主人認為這樣問客人是不禮貌的。
三、「我吃飯,你付錢。」
在印度的一些地區,如果同商業談判對象和朋友共進晚餐,他們會自自然然地說:「你的資本比我的多,所以這筆餐費應該由你付。」不熟悉情況或初來乍到的客人,常常會被這種場面鬧得啼笑皆非。錢多的人或是受歡迎的人應該付錢———他們認為這是對客人的尊重,與摳門或挨宰不能相提並論。
四、吃定量,多吃自費。
瑞士是世界上最富有的國家之一,但瑞士人精打細算,節約成風。在這個國家承辦的世界性高層活動,一日三餐固定供應每人一份,或是把這份餐費發給個人,讓你自己找地方去吃。除此之外,每人免費供應一杯茶。誰要是多吃多喝,得自己另外付錢,國內外客人一視同仁,概不例外。
五、先訂「協議」後吃飯。
與澳大利亞人共進午餐要特別注意記住哪一頓飯該由誰付錢,付錢過於積極或忘記付錢都是不禮貌的。在一般情況下,提議喝酒的人,通常需要付錢,不可各自付錢,除非事先說好。
六、吃多少要多少,嚴格「三光」。
德國人討厭凡事浪費的人,所以一般人都沒有奢侈的習慣。與德國人相處,務必遵守這個習慣,才能跟他們打成一片。如與他們共進餐館,不能多要根本吃不了的東西,已要的飯菜必須吃光,即使是湯也要用麵包蘸著吃下去或喝光,用舌頭舔光碟子的場面也是司空見慣。
5、韓國的傳統文化,和習俗。
韓國傳統文化:
1、韓服
韓服是中國明代漢服傳入朝鮮後發展而成的服飾,它融合了直線和柔和曲線的特點。韓服基本色為白色。根據不同季節,不同身份其著裝的穿法、布料、色彩不同。如遇結婚等特別日,平民也穿貴族們穿的華麗顏色的韓服和裝飾品。
2、高麗人參
韓國的四季氣候特別適合栽培人參,在世宗時代已經有栽培人參的技術,而人參對降雨,溫度,有特別要求現在日本的切片人參,美國的花期人參等在世界各地廣泛種植,形態各有差別。
3、泡菜
韓國人是一天三頓離不開泡菜的民族。吃辣泡菜歷史是自從1700年代引進了辣椒之後開始的。泡菜種類大致分為辣白菜、蘿卜泡菜、小蘿卜泡菜、黃瓜泡菜等。
4、烤肉
在韓國的飲食文化中,能跟泡菜相媲美的就是烤肉,雖然都會致癌。作為韓國的另一種代表飲食已經得到本國的認可。
5、佛國寺
佛國寺,建造於八世紀中葉新羅時代,是韓國最具代表性的佛教建築物。 1995年12月,被世界教科文組織評為世界文化遺產。
6、石窟庵
石窟庵表現出新羅人的藝術靈感和技術是拂教文化的精華。石窟庵受東海升起的陽光照射發出拂光,是為消除大海的波濤而建造在山頂上。
從而表現了抵禦外敵,保護家園的心願。 在世界上特別受扶桑人歡迎的一種宗教藝術,應該以莊重,嚴肅的態度對待。1995年12月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
7、韓國文字
雖然韓文的歷史很短暫,但它具有自己的獨創性。由於韓文的出現,韓國的識字率不到百分之十,其文化教育水平得到很大提高。1443年,世宗大王為了讓大眾更容易掌握和記錄文字,仿效漢字開發出了一套簡單的文字,這就是韓文的由來。
8、跆拳道
跆拳道是韓國的傳統武術,是國際上公認的一種體育運動。
9、假面劇
假面劇為韓國民眾劇的開端,產生於朝鮮時代。
10、宗廟祭禮樂
宗廟祭禮樂是朝鮮時代世子大王們祭日時引用中國古代音律演奏的音樂,是重要的無形文化題材。1447年世宗大王以韓鮮的創始為內容作曲的。宗庄祭禮樂發揮了朝鮮音樂界固有的特性,被評論為其樂曲構成接近完美。
11、雪岳山
雪樂山分為內雪樂、外雪樂和南雪樂。內雪樂有彎曲的峽谷,盡顯秀麗的女性美。外雪樂由奇岩絕壁組成,盡顯雄偉的男性美。雪樂山以其著名的岩石、稀有動植物、周邊的劃雪場和海水浴場而聞名,成為韓國(南朝鮮)的觀光名勝。
韓國習俗:
韓國人崇尚儒教,尊重長老,長者進屋時大家都要起立,問他們高壽。和長者談話時要摘去墨鏡。
早晨起床和飯後都要向父母問安。父母外出回來,子女都要迎接。乘車時,要讓位給老年人。吃飯時應先為老人或長輩盛飯上菜,老人動筷後,其他人才能吃。
韓國人見面時的傳統禮節是鞠躬,晚輩、下級走路時遇到長輩或上級,應鞠躬、問候,站在一旁,計其先行,以示敬意。男人之間見面打招呼互相鞠躬並握手,握手時或用雙手,或用左手,並只限於點一次頭。
鞠躬禮節一般在生意人中不使用。和韓國官員打交道一般可以握手或是輕輕點一下頭。女人一般不與人握手。
在社會集體和宴會中,男女分開進行社交活動,甚至在家裡或在餐館里都是如此。
在韓國,如有人邀請你到家吃飯或赴宴,你應帶小禮品,最好挑選包裝好的食品。席間敬酒時,要用右手拿酒瓶,左手托瓶底,然後鞠躬致祝辭,最後再倒酒,且要一連三杯。
敬酒人應把自己的酒杯舉得低一些,用自己杯子的杯沿去碰對方的杯身。敬完酒後再鞠個躬才能離開。做客時,主人不會讓你參觀房子的全貌,不要自己到處逛。
要離去時,主人送到門口,甚至送到門外,然後說再見。
韓國人用雙手接禮物,但不會當著客人的面打開。不宜送外國香煙給韓國友人。酒是送韓國男人最好的禮品,但不能送酒給婦女,除非你說清楚這酒是送給她丈夫的。
在贈送韓國人禮品時應注意,韓國男性多喜歡名牌紡織品、領帶、打火機、電動剃須刀等。女性喜歡化妝品、提包、手套、圍巾類物品和廚房裡用的調料。孩子則喜歡食品。如果送錢,應放在信封內。
若有拜訪必須預先約定。韓國人很重視交往中的接待,宴請一般在飯店或酒吧舉行,夫人很少在場。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韓國傳統文化
參考資料來源:中國網-韓國風俗與禁忌
6、韓國人的結婚習俗是什麼?
· 韓國人見面時的傳統禮節是鞠躬。
· 由於韓國餐桌是矮腿小桌,放在炕上用餐時,賓主都應席地盤腿而坐。
· 吃飯時,不要隨便發出聲響,也不準端著碗吃,應把飯碗放在左邊,湯碗放在右邊,並排擺設。
· 韓國人生活在有「暖炕」設備的居室,不能穿鞋進屋,因此不穿襪子拜訪親朋會被認為不懂禮貌。
· 走進家庭客廳或韓式餐廳應脫鞋。
· 走在大街上吃東西,被認為是粗魯的。
· 應邀到家吃飯或赴宴,帶點小禮物比較好。
· 在結婚典禮等喜慶送禮金時,必須放在白色的禮袋裡。
· 由於受漢字文化圈的影響,韓國最不吉利的數字為「4」,因為「4」與「死」字的發音相似。
· 韓國人不喜歡用紅筆寫名字。
吸煙禁忌
· 與年長者或女人同坐時,應先徵得同意後再抽煙。
· 在街上抽煙是不合公眾道德的行為。
· 雖然是室外,在沒有煙灰碟的地方應禁煙。
· 必須遵守地鐵、機場及其他公共場合里的禁煙區。
· 即事不是禁煙區,在人較密集的場所應禁煙。
· 在辦公室里禁煙。
· 在餐廳里必須確認自己的座位是否是禁煙席。
社交禮儀
在社交禮儀上,韓國一般不採用握手作為見面的禮節。握手時講究使用雙手,或是單獨使用右手。在晚輩、下屬與長輩、上級握手時,後者伸出手來之後,前者須先以右手握手,隨手再將自己是左手輕置與後者的右手之上。 在韓國,婦女和小孩一般情況下,婦女不和男子握手,以點頭或是鞠躬作為常見禮儀。 在稱呼上多使用敬語和尊稱,很少會直接稱呼對方的名字。要是對方在社會上有地位頭銜的,韓國人一定會屢用不止。
服飾禮儀
社交場合中,大部分韓國人會講英語,對講日語的人沒有好感。 在韓國,穿衣上不會過於前衛,是莊重保守的。男子一般上身穿襖,下身穿寬大的長檔褲,女子一般是上穿短襖,下穿齊胸的長裙。
餐飲禮儀
韓國人在一般的情況下喜歡吃辣和酸。主食主要是米飯、冷麵。菜餚有泡菜、烤牛肉、燒狗肉、人參雞等等。總體來說,韓國人的菜品種不是太多,而且其中的絕大多數都比較清淡。一般來是說,韓國的男子的酒量都不錯,對燒酒、清酒、啤酒往往來者不拒,婦女則多不飲酒。平日,韓國人大都和茶和咖啡。但是,韓國人通常不喝稀粥,不喜歡喝清湯。韓國人一般不喜歡吃過油、過膩、過甜的東西。不啻鴨子、羊肉和肥豬肉,至於熊掌、虎肉。吃飯時,一般用筷子。為環保,韓國人的會為你提供鐵餐具。與長輩吃飯時不許先動筷子,不可以用筷子對別人指指點點,用餐完畢後將筷子整齊放在餐桌的桌面上。吃飯時,不宜高談闊論。吃東西時,嘴裡響聲太大,也是非常丟人的。在韓國人的家裡宴請時,賓主一般都是圍坐在一張矮腿方桌周圍。盤腿席地而坐。在這種情況下,切勿用手摸腳,伸直雙腿,或是雙腿叉開,都是不允許的。
習俗禁忌
韓國人珍愛白色。國花是木槿花,松樹為國樹,喜雀為國鳥,老虎為國獸。忌諱數字是"4"和"13",在發音與"死"相同的緣故,韓國人對相似的"私""師""事"等最好不要使用。
韓國人的民族自尊心很強,反對崇洋媚外,倡導使用國貨。在贈送禮品時,最好選擇是鮮花、酒類和工藝品。最好不是日本貨。
韓國有男尊女卑的講究,進入房間時,女人不可以走在男人的前面,女人須幫助男人脫下外套,坐下時,女人要主動坐在男子的後面。不可以在男子面前高聲談論。
習俗
· 尊重長者,與年長者同坐時,坐姿要端正。
· 韓國人見面時的傳統禮節是鞠躬。
· 由於韓國餐桌是矮腿小桌,放在炕上用餐時,賓主都應席地盤腿而坐。
· 吃飯時,不要隨便發出聲響,也不準端著碗吃,應把飯碗放在左邊,湯碗放在右邊,並排擺設。
· 韓國人生活在有「暖炕」設備的居室,不能穿鞋進屋,因此不穿襪子拜訪親朋會被認為不懂禮貌。
· 走進家庭客廳或韓式餐廳應脫鞋。
· 走在大街上吃東西,被認為是粗魯的。
· 應邀到家吃飯或赴宴,帶點小禮物比較好。
· 在結婚典禮等喜慶送禮金時,必須放在白色的禮袋裡。
· 由於受漢字文化圈的影響,韓國最不吉利的數字為「4」,因為「4」與「死」字的發音相似。
· 韓國人不喜歡用紅筆寫名字。
7、請問這個女子是誰?
韓國風俗娘
http://image.baidu.com/i?tn=baiduimage&ct=201326592&lm=-1&cl=2&fr=ala0&word=%BA%AB%B9%FA%B7%E7%CB%D7%C4%EF
8、韓國的風土人情,飲食習慣
姓名、稱謂、禮儀:韓國人的姓名基本都是以韓文發音的3個中國字組成。第一個字為姓,後兩個字是名字,與中國人的姓名有所不同的是,韓國人的兩個字的名字通常有一個字是表示他(她)的輩份的。韓國人的姓總共大約有300個左右,但全國人口中絕大多數僅以其中少數幾個為姓,最常見的幾個姓是:金、李、朴、安、張、趙、崔、陳、韓、姜、柳和尹,韓國婦女婚後不隨其夫而改姓。韓國人在絕大多數情況下,不直呼他人的名字,即使在兄弟姐妹之間也是這樣,年幼者更是不能稱呼長者的名字。在關系異常親密的朋友之間,有時可以相互稱呼對方的名字。 在韓國,長輩對晚輩可以稱呼對方的名字,可不帶其姓,在社會交往活動中,相互間可稱對方為「先生」、「夫人」、「太太」、「女士」、「小姐」等;對有身份的人可稱對方為「先生」、「閣下」等,也可加上職銜,學銜,軍銜等,如「總統先生」、「總統閣下」,韓國丈夫介紹自己的妻子時會說「我夫人」或「我太太」。關系親密的的朋友之間,往往在對方名字之後加上「兄弟」、「姐姐」、「妹妹」等稱謂如「鴻哲兄弟」、「世憲兄弟」、「在赫兄弟」、「美延姐姐」、「美延妹妹 」等。對男性也可稱「君」,但往往同其姓名連稱,如「鄭溶君」、「尹鴻哲君」、「趙承遠群」、「辛成列君」、「金相鎮君」等。對不相識的男性年長者可以稱「阿炯吉」(即「大叔」或「大伯」),對不相識的女性年長者可以稱為「阿媽妮」(即「大嬸」、「大娘」)。
韓國素以「禮儀之邦」著稱,韓國人在交往中十分重視所應具備的禮儀修養,按照傳統,韓國家庭成員之間的關系不僅僅是一種維護自身利益的關系,而且涉及的范圍很廣泛,他們之間的血緣關系應當建立在一種合作和互相支援的傳統基礎之上,因此家庭成員之間的感情,愛和責任感十分強烈,是無法割斷的。家庭里的一家之長被視為權威所在,全家人都應該聽從他的命令或遵照他的願望行事。嚴格的命令必須服從,不得有違。兒輩或孫輩違抗長輩的願望被韓國人視為不可想像的事情。
每年陰歷初一這一天,一家人舉行例行的祭祖活動之後,所有成員要按年齡順序向祖父母、父母、兄長、親戚等跪著行禮;年輕人甚至要到村裡去向長者們行禮以表示應有的尊敬,盡管他們之間非親非故。在家庭中,保持長幼尊卑的輩份之分,年輕的成員或者身份低的人不得在年長者或者身份高的人面前喝酒或吸煙,違背規矩者被視為缺乏教養的表現,尤其是在吸煙上可能招致嚴厲的譴責。子女外出,要向父母辭行;父母遠行歸來,子女要迎接行禮;遇有客人登門拜訪,父母先向客人施禮,子女隨後依齡隨後依年齡大小向客人行鞠躬禮......。
韓國人的親戚之間和家庭成員之間相互間聯系的紐帶非常牢固,恪守將相互合作視為不得以任何理由推卸的莊重責任,這種關系往往超過個人利益或對對方利益的企盼,當一個人遇到困難時首先想到的是得到親屬的幫助。
兄弟之間結婚後再不像過去那樣居住在一起,但相互間有條件者均住得很近,交往密切,特別是每逢婚禮,長者60或70壽辰、孩子的生日、傳統節日等這樣的特殊日子,相互總要盡量相聚在一起,氏族成員之間建有共同的錢庫和產業,每年要在一起聚會一次,趁此機會共同商議例如維修祖先墳墓、氏族財產管理等這樣大家關心的事務。韓國人初次見面,同姓者之間首先總是打聽對方與自己是否同一個氏族,如果是同一個氏族,還要查閱家譜,搞清對方與自己關系的親近程度,若對方輩份較高,往往會經常去拜訪並用敬語稱呼以表示尊重。
在韓國傳統的社會里,年長者因其知識經驗而受到尊重,年輕者必須自覺地在行為上以此為准。在公共集會、社交場合和宴會酒店上,誰應當首先向誰表示敬意,誰應當坐在哪個位置上,誰應當首先落座,誰應當首先向誰敬酒,人人自幼都知道這些規矩,不會弄亂,否則就會被視為粗俗和缺少家庭教育。
9、韓國人名字為什麼都是三個字?
關於韓國人的名字
韓國人的姓名基本上都是以韓語發音的3個漢字組成的。前面一個字是姓,後面兩個字是名字。
然而,這一古老的傳統並沒有一成不變。雖然大多數人仍遵行這一傳統,但越來越多的人已不能用漢字書寫替他們的孩子取名。所以現在有的父母只替他們的孩子取韓國名字,但隨著孩子長大進學校讀書,就會因為沒有中文名字而遇到麻煩,到後來還是要取回一個中文名字。
在大多數情況下,姓氏沒有任何改變,名字發生變化的居多。
韓國的姓約有300個,但絕大部分人口只採用少數幾個。最常見的姓有:金、李、朴、安、張、趙、崔、陳、韓、姜、柳和尹。韓國婦女婚後不改姓。美國人稱某一婦女為史密斯太太時,表明這位婦女是一位姓史密斯的男子的妻子。在韓國當一位已婚婦女稱自己為金太太時,通常表明她娘家姓金。有些婦女用夫家的姓氏,但這種情況極少。(我就有這樣的經歷,我的朋友姓張,我當時稱呼他的妻子為張太太,她很愕然地對我說,對不起,我不姓張,我沒有跟我先生姓張呀……呵呵,怪不好意思的。)
除非在親密的朋友之間,韓國人不直呼別人的名字。即使在兄弟姊妹之間,年幼者也要叫姐姐和哥哥,而不得直呼其名字。
10、世界各國與中國的習俗習慣與道格風格的差異
有一部電影有這幾件事,中國父親當眾打了自己的孩子,中西文化中對孩子的教育方式截然不同,因此這是被認為粗暴的。爺爺給得病的孩子刮痧,痕跡則被美國兒童保護協會認為是被虐待的結果。在刻畫父親那包容犧牲的父愛時,也同時提出了中西文化沖突的課題。列子有很多,比如你吃了嗎?他們就很不習慣。對與紅樓夢里的林黛玉他們就嗤之以鼻,這就是文學上審美情趣的不同了。要化解這些隔閡唯只有寬容,就如房龍所說。在這點上我們中國人就很大度(似乎有點過了都),但西方人並不買中國文化的帳。了解中國的人,畢竟只是少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