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風俗彩禮 » 川北的風俗

川北的風俗

發布時間: 2022-08-11 20:27:39

1、四川的春節習俗有哪些

四川的春節習俗有以下:

1、忌動刀

「過年動了刀和剪,口舌是非全難免」。過春節的時候,忌諱動刀子和剪子,刀、剪都太過鋒利,容易傷著人因而流血。這年節喜慶時分,很多人認為流血見紅十分的晦氣,因而有了這樣的說法。

再有一個流傳甚廣的俗語,「正月剃頭死舅舅」,也讓人十分的忌諱。因為許多老年人都會在過年前,提前讓家裡人剪指甲,剃頭發,免得拖到正月里去。

2、掃揚塵

臘月23過完小年後,就可以掃揚塵了,說是23這天,灶王菩薩上天匯報一年工作,所以23之前的痕跡不能掃掉,臘月24這天就可以打掃了,在四川民間的說法是,掃除一切不幹不凈的東西,也蘊意掃走霉運,病痛等等不好的。

3、游杜甫草堂
初七這天是人日,成都的人日有獨特的風俗要到草堂去和杜甫一起過;到了初八初九夜裡,各寺廟、會館、街坊點起「天燈」;正月十五,家家戶戶吃元宵,敬神送年,又是一番鬧熱

4、走人戶

四川過年,初一至初三白天需「走人戶」(串門),一般是看望年長、輩份高的親戚,要帶上雞、蛋、面條、酒、葉子煙(煙葉)等這樣的禮品。媳婦、姑爺回娘家,在農村比較遠的還要住幾天。

5、逛燈會

燈會是中華民族的一種傳統民間文化活動,每逢過年過節時很多地方都有掛燈籠、辦燈會的傳統。而對愛熱鬧、尚祥和的四川人來說,過年不可無「燈」,燈會成了川人過年不可少的「年貨」。

(1)川北的風俗擴展資料:

春節聯歡晚會,簡稱「春晚」,是中國中央電視台在每年農歷除夕晚上為慶祝農歷新年舉辦的綜藝性文藝晚會。1983年,央視舉辦春節聯歡晚會應該說是一個偶然事件。從文化發展的角度看,中央電視台春節聯歡晚會開創了電視綜藝節目的先河,且引發了中國電視傳媒表達內容、表達方式等方面的重大變革。

隨後,全國大大小小的地方電視。台頻頻效法並力求創新。央視春晚涵蓋小品、歌曲、歌舞、雜技、魔術、戲曲、相聲劇等多種藝術形式,把現場觀眾和電視機前的觀眾帶入到狂歡之中,打造「普天同慶,盛世歡歌」的節日景象。 

2、四川有那些風俗習慣

1、祭杜主 

漢族信仰習俗,流行於川西平原等地。相傳,蜀國開國國王杜宇,號望帝,歸隱西山後化為杜鵑。杜鵑為提醒人們不忘農時而號鳴,直至「啼血」。人們感今他教民務農有功每年農歷五月初五日和七月初一祭祀他。

今郫縣城南有他和叢帝的陵墓,稱望叢祠。每到祭之日,人們便紛紛趕來開展祭祀活動,同時,賽歌跳舞,演戲娛樂,十分熱鬧。在川西平原等地,當杜鵑鳴叫時,人們便認為這是望帝在提醒大家莫誤農時。

2、祭蠶蟲 

漢族信仰習俗流行於川西平原一帶。相傳,蜀中開國國王蠶叢教民養蠶,每年做金蠶數千頭,送給百姓,凡得到金蠶的人家,養蠶一定獲得豐收。他死後,人們因感恩而祭祀他。

3、葯王菩薩 

葯王是民間對唐代名醫孫思邈的尊稱。孫思邈本是京兆華原人。精通醫葯,醫德高尚。所著《備急千金要方》30卷,合方論5300首,被喻為中國現存最早的醫學百科全書之一。四川緊鄰陝西,孫思邈兩次入川行醫並采葯煉丹,其影響遍及全川。

故四川民間供祀葯王的普遍程度在全國頗為著名。許多著名中葯店堂。如同仁堂等均敬奉葯王塑像。四川各地如新都、廣元、三台、蓬溪、石術等地均有葯王屆,將孫思邈作為葯王菩薩供祀。

4、慶壇 

漢族信仰,流行於四川大部分地區。舊時,人們常將住宅或廟宇里舊有的一塊石頭一截磉磴奉為神靈,知名人士為壇神。逢年過節要向其燒香化紙,在上面淋雞血祭祀。平時,不準兒童、雞犬去踐踏。遇有災疾瘟疫,或為求吉利,要請僧道術士跳神「慶壇」。

5、燒袱子 

漢族信仰習俗,流行於四川各地。由燒紙錢演化而來。民間在每年農歷七月十五日祭祖或平常祭奠亡靈時,都要燒袱子。意在寄錢給祖先亡靈,好讓他們在陰間有錢用,更好地庇佑子孫。

(2)川北的風俗擴展資料

四川歷史悠久,地大物博,自古以來就享有「天府之國」的美譽。四川是一個典型的移民社會,移民來自全國各地,各地風俗相互滲透、融合,最終形成了獨具個性的文化特徵。

中原文化、南粵文化、吳越文化、楚文化……同形成於先秦的巴蜀文化之間的碰撞,可以想見是持久而激烈的。可是,碰撞的過程也就是融合的過程,其結果便是一種新的區別於原有的古蜀文化的新文化的誕生。

在這種歷史背景下,四川人的性格就不能不出現異質並存、錯綜復雜的現象。第一次跨進蜀地的人總會有耳目一新之感,似乎自己是跨進了一個新的國度。

公元759年(唐肅宗乾元二年),詩聖杜甫逃離戰火紛飛的中原,從華州經秦州、同谷,來到成都,不禁大感驚奇。這種驚奇感的強烈,甚至壓倒了艱辛旅途給他的感受。他在《成都府》一詩中甚至忘了抱怨蜀道難,而只是大聲驚嘆道:「我行山川異,忽在天一方。但見新人民,未卜見故鄉」。

3、四川的風俗是什麼?

四川:「羌年節」

羌族是中華民族大家庭中具有悠久歷史的民族之一。現主要聚居在四川阿壩州境內的茂縣、汶川、理縣以及松潘部分地區。

羌年節於每年農歷十月初一舉行慶典,一般為3-5天,有的村寨要過到十月初十。按民間習俗,過羌年時還願敬神,要敬祭天神、山神和地盤業主(寨神)。全寨人要吃團圓飯、喝咂灑、跳莎朗,直到盡歡而散。整個活動儀式由「許」主持,咂酒則由寨中德高望重的長者開壇。節日期間親朋好友可互道祝賀,相互迎請。

四川客家春節習俗

客家人的不斷遷徙,使他們對故土更為留戀。對家鄉山水、習俗的懷念使他們緊緊地團結起來,戰勝了一次又一次的艱難困苦,傳統習俗成為聯系客家人的堅強紐帶。在川籍客家人中,二、三百年來仍保持了客家的傳統風俗習慣。

客家人對農歷新年極為重視。家家戶戶掛彩燈、貼門神,並在糧倉、家禽牲畜圈上貼寫吉祥的語言,以示來年的豐收吉祥。有條件的客家鄉鎮從正月到二月要耍燈舞,燈的種類有龍燈、獅燈、蚌燈等,這是客家人在原籍的彩燈習俗流傳至今。此外,還要舉行大型慶典活動--舞龍,有彩龍、火龍、水龍、脫節龍和和上川龍之分。其中,尤以上川龍最有特色。上川龍是清初江西劉氏移民帶到川西的,由劉氏族人年年扎龍,年年舞龍,用於拜年沖喜,祈求風調雨順。上川龍巨大雄偉,由三五十人操作舞動,龍頭重達三五十斤,耍龍技巧性強、路數多。

成都人元旦不吃飯,因為「飯」與「犯」,同音,為了避諱,則吃湯圓或掛面以祈求合家團圓,福壽綿長。劉閣等地於正月初七「人日」還要「過小年」,除了敬神、祭祖外,也吃團年飯。成都人則於人日游西郊的杜甫草堂。長壽縣元旦於門外燃九支臘燭,稱為「九品燭」,以敬天地。

四川人過年愛觀「燈」 蜀中大地一片燈火盛景

這邊廂,以「異國風情」為主題的自貢燈會才發散出陣陣「洋味」;那邊廂,傳統的成都燈會第三十五次變幻著迷人的流光。

而在川中的簡陽、川北的江油、川南的宜賓等地,三台風格迥異的新春燈會也次第亮燈。羊年新春的蜀中大地,一片燈火盛景。

燈會是中華民族的一種傳統民間文化活動,每逢過年過節時很多地方都有掛燈籠、辦燈會的傳統。而對愛熱鬧、尚祥和的四川人來說,過年不可無「燈」,燈會成了川人過年不可少的「年貨」。因此之故,四川燈會歷史悠久,水平高,被譽為「天下第一燈」、「中國燈會之首」。尤其是成都燈會和自貢燈會,氣勢之磅礴、構思之奇巧、工藝之精湛、地方風情之濃郁,成了中國地方燈會之翹楚。

羊年新春前夕,已有近千年歷史的自貢燈會,「變臉」唱「洋戲」,以「異國風情」為主題,在蜀中最先亮起了花燈。燈會上,希臘、羅馬、埃及三大文明古國的經典故事片段和名勝,如特洛伊之戰、埃及金字塔、天鵝湖等,通過中國傳統彩燈藝術的形式,得到了精彩和形象的「闡釋」。燈會設置的羅賓漢、蜘蛛俠、史努比等三十個外國卡通人物、動物的搞笑項目,讓人們頻展笑顏。除了濃濃的「洋味」,自貢燈會還首次引入北方的冰燈,將北方冰燈和南方彩燈在同一時空進行組合,引來無數看新鮮的人們。

在省會成都,今年新春燈會已是第三十五屆。於正月初一晚上正式開燈,璀璨綻放,流光溢彩,照耀著蓉城不眠的新春夜晚。文化公園內,水面、山體、建築、樹木全都披上了漂亮的燈飾,觀燈者如鯽;園外,去年才修葺一新的琴台故徑,在夜晚演繹著司馬相如與卓文君「鳳求凰」的愛情佳話,一樣是燈火輝煌,人流如織。

羊年的成都燈會「羊」氣十足,在四十二組大中型燈組和六組牌坊彩燈中,表現羊年喜慶的燈組佔了很大比例。從西大門和東大門入園觀燈,觸目即是羊年新春的濃濃氣息。西大門「三陽開泰、丹鳳朝陽」,吉祥之氣迎面而至;東大門,三隻羊采半浮雕式立在燈會的

4、羌族人的生活習俗

1、服飾

無論男女,都穿棉布或錦緞(過去為自製土布或麻布)長衫,右衽,比較寬松,形似旗袍。

男衣過膝,女衫有的到腳背。色彩因年齡不同有所變化,中老年人多為單一的藍色、黑色,年輕姑娘則喜歡艷麗的色彩。衣領、袖口和對襟有扎花,斜襟部嵌有一至三指寬的花紋,有的鑲梅花形銀飾,皆手工細作。

2、飲食

羌族飲食豐富。主食是玉米、洋芋、小麥、青稞,輔以蕎麥、油麥和各種豆類,蔬菜品種多樣。傳統的飲食有攪團、玉米蒸蒸、「金裹銀」或「銀裹金」、洋芋糍粑、煮洋芋、豬膘肉。

3、出行

羌族地區山高谷狹,交通險阻,羌族人憑智慧架起了竹索橋、「懸筒渡索」的溜索和木架的挑橋,開鑿了棧道。索橋在古代稱「笮」,是將竹繩系在河谷兩岸堅固的物體上,不用鐵釘,沒有橋墩,只是用多條竹索,並排橫跨江面,上鋪木板,以通人畜。

4、舞蹈

羌族舞蹈舞風古樸典雅,粗獷優美。主要分為自娛性舞蹈、祭祀性舞蹈、禮儀性舞蹈、集會性舞蹈四類,基本動作較為一致而各具特色。自娛性舞蹈最具代表性的舞種有「莎朗」和「席步蹴」,與節日、喜慶活動密切相關。

5、婚嫁

新中國成立前,羌族男女婚姻遵循「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存在「指腹婚」、「懷抱婚」、「童子婚」、「買賣婚」等婚姻形式。婚姻講究門當戶對,有轉房、入贅、搶婚的習俗。新中國成立後,自主婚姻逐漸居多。但傳統的禮儀程序一直保留至今。

隨著羌寨經濟的發展,人們生活得到改善,昔日的婚姻儀式更增添了新的內容。傳統和現代相結合,將羌族的傳統文化發揮得淋漓盡致,更增添了喜慶氣氛。

5、南充的風俗習慣

1、南充竹簾畫

竹簾畫是四川首創的地方傳統工藝美術品,曾被列為皇家貢品。它既實用,又是美化生活的裝飾品。竹簾畫在精編的竹絲卷簾上繪畫,通常運用具有傳統特色的國畫技法。四川南充的竹簾畫竹簾雅潔,圖畫富麗,具有濃郁的四川地方風味,被稱為精工畫簾。

2、巴象鼓舞

巴象鼓舞是一種歷史悠久的民俗舞蹈。擁有千年的發展歷史,位於靈山秀水的四川古城閬中。具有有凝聚民心、維系團結,怡情樂性的教化作用。

3、川北燈戲

國家非常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2006年5月20日,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07年6月8日,四川省南充市川北燈戲劇團獲得國家文化部頒布的首屆文化遺產日獎。


4、川北大木偶

南充地區的木偶戲有川北大木偶與京木偶,二者都是杖頭木偶,此外還有指戲木偶,即被單戲。京木偶較小,川北大木偶較大,京木偶與流行於其它地區的京木偶相同,而川北大木偶則風格別具,頗有特色。

5、川北王皮影

川北王皮影,傳承至今已有300年歷史,是「世界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及「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其傳習基地位於南充閬中古城。

6、南充的傳統民俗文化,你知道哪些?

隨著信息化社會的快速發展,民間傳統文化漸漸淡出了我們的視野,以前的人們會去茶館看戲、看皮影,現在卻是抱著手機刷消息。盡管如此,那些民間傳統文化依然堅持著自己的特色,在自己所在的領域發光發熱。

南充的傳統民俗文化來自南充板眼00:0007:11

說到民間傳統文化,其實南充就有很多值得我們驕傲的文化存在,今天小編就帶大家了解一下咱們南充本地有哪些特色的民間傳統文化。

川北燈戲

川北燈戲,又稱「鼓樂神」 ,是流行在川北一帶歷史悠久的民間歌舞小戲。閬中是川北燈戲的故鄉。

2006年5月川北燈戲被國務院授牌為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2007年6月8日,四川省南充市川北燈戲劇團獲得國家文化部頒布的首屆文化遺產日獎。

川北燈戲的劇目多取材於當地民間生活,現有劇本200餘個。其表演十分接近生活,給人以詼諧通俗的感受,唱詞質朴健康,沒有固定的程式套子。

再加上川北燈戲舞蹈性很強,有「無跳不成燈」之說,因此具有一定的娛樂性。並且,燈戲的形式有很多種,比如地燈是以歌舞為主,有的也有簡單的故事情節;天燈則是以故事情節的戲為主。

這樣的地方曲藝有著濃厚的地方特色,完全可以體現出川北文化的特點,所以小編認為,這種藝術形式也可以成為旅遊文化的重要內容。

川北大木偶

說起川北大木偶,也是值得南充人驕傲的一種傳統文化。其實南充地區的木偶戲有川北大木偶與京木偶,二者都是杖頭木偶,但卻很少有人聽過京木偶。

川北大木偶之所以盛名,則是因為它與其他大木偶相比,更加風格別具,頗有特色。川北大木偶身高四尺有餘,且表演不受劇種限制,人和木偶混合(陰陽班)演出時,神貌無異。

今年六月初,第二屆南充國際木偶藝術周在南充大劇院開幕。南充原創大型木偶劇《絲路駝鈴》閃亮登場,引起了國內外木偶專家及愛好者的關注,並獲得一致好評。

2006年6月10日,川北大木偶被列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如今,以川北大木偶為亮點、融合四川其他民間藝術形式編排的劇目,在省內各大旅遊景點演出,成為了具有一定特色的旅遊文化項目。

川北王皮影

川北王皮影是四川北部國家歷史文化名城閬中市民間藝術大師王文坤祖孫八代相傳的雕刻藝術和表演藝術。王皮影的身高有1.5尺左右,雕刻精細,人物造型生動,色彩鮮亮協調,構圖完整統一。每件皮影,都可謂是一件精美的工藝品。

1988年川北王皮影代表中國民間藝術團赴奧地利維也納金色大廳參加國際藝術交流表演賽,榮獲「國際藝術金獎」,奧地利總統希斯萊辛格贊賞:「這才是真正的東方藝術」。

後來隨著廣播、電視的快速發展,皮影漸漸淡出了人們的生活,但王皮影的接班人一直沒有放棄,並且不斷的更新觀念,繼續弘揚民族傳統文化。

2004年前後,川北王皮影開始常駐閬中古城商業演出,在接班人王彪的帶領下不斷更新戲劇內容,並編創了古典、現代、迪斯科等不同風格的皮影戲,開創了皮影風格的新時代。

2008年王皮影成功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如今,王彪正努力把川北王皮影推向世界。

川北剪紙

作為有形文化傳承的川北剪紙,從形式、內容到用途,都有與全國各地剪紙不同特性和風格。它既不同於北方剪紙的「天真渾厚」,也不同於南方剪紙的「玲瓏剔透」,而是粗中有細,細中見粗。

川北剪紙的題材廣泛多樣,飛禽走獸,五穀六畜,無不栩栩如生,令人遐思無窮。其花樣可分為吉祥如意圖、翎毛花卉圖、古今人物圖、現實生活圖等五大類。

其技法和製作方法可分為陰陽套刻法、黑白貼刻法、暗刺排剪法、折疊剪紙法、雙手撕法和火燒燙繪法六種。

蠐蟆節

「正月十四送蠐蟆」是川北地區一個古老而神秘的民間傳統節目,流行於南充市幾周邊。歷經演變,已經成為一種獨特的地方民俗文化,是南充市寶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據傳在清朝年間,一場突如其來的「蠐蟆瘟」襲擊了當地村民,後來有一位高僧指點,這是「蠐蟆瘟」在禍害人間。於是當地鄉親就用自製的「蠐蟆燈」,揮舞著捆紮的火把,抬著彩龍,敲鑼打鼓地舉行隆重的祭奠儀式,趕走「蠐蟆瘟」。

從此每年的正月十四晚,家家戶戶扎「蠐蟆燈」,送「蠐蟆瘟」的風俗便延續到了現在。

其實民間傳統文化就在我們身邊

它的傳承與發展離不開我們每個人

大家還知道哪些有趣的

或是有意義的民間傳統文化呢

歡迎在文末留言區發表評論

讓小編和大家一起長長見識

內容來自南充板眼

7、四川的民風民俗(廣元)

地名由來:1945年正式縣,位於名為旺蒼縣旺蒼壩,因為傳統。據蒲孝榮「各城市和縣在四川這個名字的由來」(載「社會科學」1980年第5號),稱:旺蒼縣旺蒼壩的名字,因為縣城四面環山,這里的地形,平,與宋江和黃洋水四季戈登願景,希望蒼然環繞其間。文人臉色蒼白,昔時的季節,這意味著有一枝獨秀,名為旺蒼。「(中國名稱的詞源詞典)歷史:旺蒼古原八個補充區,唐,虞,夏,商代梁州域西周是永州,春秋戰國時期,蜀,秦巴,舒縣成立後,李樹軍葭萌縣的土地。漢武帝時,益州廣漢郡葭萌縣。舒會員梓潼縣漢壽縣。金,屬梁州梓潼縣金守。建立這旺蒼領土開始在北部和南部的縣。南宋無棣鎮家今天賈川松熙縣,興岳縣(後魏變化名家傳)肖良東所在轄區早些時候鎮家木門伏縣,縣,鄉鎮今天生命線家裡而不是壩塘傳祺縣劉宋今天洪江鎮百丈關平周縣的家。明朝初年,廢佳川縣並入廣元縣。 1912年-1927年,位於廣元縣百丈關閉,百丈子縣。 1933年,紅四軍在旺蒼壩(今縣城)設廣元縣蘇維埃於鷹嘴燕(現英國工藝品鄉的)讓英格蘭縣蘇維埃。次年夏至1934年,西北革命軍事委員會,四川和陝西省委,四川省,陝西省和紅四軍蘇維埃政府領導機關均位於旺蒼壩,旺蒼壩後期成為蘇區的首府。旺蒼紅軍後,仍然廣元縣。 1942年,東部13分,廣元縣鄉(鎮)成立,旺蒼理事會開始准備立縣。 1945年正式縣,因位於旺蒼壩,旺蒼的遺產。 1950年1月12後附劍閣區,廣元,綿陽地區。 1985年,廣元市成立後,廣元籍。

8、川北的川北文化

川北地區文化底蘊深厚,深受巴蜀文化影響,其中的川北皮影戲極觀賞性,北大木偶被列為首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
川北大木偶已有300餘年歷史。據傳清初移民時,由一家姓楊的將大木偶帶到了川北儀隴縣,1914年儀隴縣木偶藝人李約之買下楊氏後代的木偶技術,率其子李章福、李章祥,創建了「福祥班」。此後,大木偶藝術在川北地區活動頻繁,婦孺皆知,人稱「川北大木偶」。
大木偶長約1.4米,重約5公斤,但表情豐富,動作靈活,依劇情要求,大木偶,眼、眉、口、頭、耳、鼻、手、腰以及關節均可以活動,表演時能取物握物,穿衣解衣,戴帽脫帽,穿靴脫靴,吹火點蠟,拂袖撣塵,變臉下腰,神乎其技,與人無二。同時翎子功、扇子功、水袖功等亦可通過木偶表演得栩栩如生。人偶(幼童扮演的)同台,形成了以假亂真、亦真亦假的藝術特色。由於川北大木偶幾乎和真人一般大小,屬於木偶家族中的「巨人」,因而表演者必須藉助腰間系著的布袋子,把一根五尺長的直杖插在布袋中作支撐點,以便騰出雙手去操縱木偶完成各種動作。

川北大木偶是一門精妙的民間藝術,它栩栩如生的表演和美輪美奐的變化為四川地區的文化多樣性與民族文化的傳承寫下了濃墨重彩的的一筆。 川北皮影戲是一門古老的漢族傳統藝術,民間廣為流傳的傀儡戲。皮影藝術歷史悠久,遠溯兩漢。宋代,關於皮影演出,典籍中多有記載。川北皮影活躍於南充、西充、南部、閬中、儀隴等縣農村,以其生動的造型,精巧的雕工,細膩的表演,優美的唱腔,風趣的劇情和樂曲倍受山鄉人民的青睞。閬中寶台鄉王文坤融土皮影和廣皮影之長所創作的皮影,在川北頗受影響。
川北皮影,人物造型較高,頭帽相連,頭身可以更換。桉其大小尺寸分為大、中、小三種。大的高2尺許,俗名「大門神」。中型高1.5尺至1.8尺,叫「二門神」,小巧別致的高0.8尺,叫「小門神」。按其發展階段可分為:土皮影、廣皮影(渭南皮影)和王皮影。其中,王皮影便是以我市寶台皮影大師王文坤為代表的川北皮影藝人取土皮影和廣皮影之長,融川戲服飾之精華所創造的別具一格的皮影。其身高1.5尺左右,雕刻精細,人物造型生動,線條清晰流暢,色彩鮮亮協調,構圖完整統一,每件皮影,都是一件精美的工藝品。
川北皮影藝人在世世代代的藝術實踐中,細心研究,不斷創新,大都有較高的藝術修養和過硬的提手技藝。他們能將各種不同的人物,各類不同的角色的思想感情,通過屏幕表現得淋漓盡致。屏幕上的影人,在龍樓鳳閣、雕欄亭榭、紅花綠樹、奇峰異壑、碧海藍天中,舉步而蹈,揮袖而舞,提槍撕殺,似真非真,是幻非幻,令觀眾為之驚嘆不已。

9、川北地區春節習俗,地方特色及其文化內涵。 字數2500字左右!!謝謝

唱吉利 漢族游藝習俗。流行於四川大部分地區。正月初一或春節期間,民間 能歌善舞者自發地組成隊伍,舞著竹龍,敲鑼打鼓地去各茶莊、街頭、地 壩遊行。每到一處,隊伍中的歌師要唱吉利。先叄拜龍神,贊頌龍神: 「黃龍頭一點金,一點光芒照乾坤,照定九州並萬國,普天之下共太平。」 沿途不少人家,為求吉利,便把龍燈與歌師請進家中,龍頭舞動,歌師唱 吉利歌。主人燃香燭,放鞭炮,並給予一定酬金。
搶鴨子 漢族游藝習俗。流行於四川大部分地區。端午節這天,善游泳者自發 地會聚於附近的河邊,進行搶鴨子的游戲。
摔跤 彝族傳統游藝活動。每逢年節和喜慶場合,鄰近村寨的人們都要聯合 進行摔跤比賽,場面十分熱鬧。按習俗,獲勝的摔跤手將成為姑娘們的偶 像,優先贏得姑娘的愛情。
磨秋 彝族游藝習俗。又稱磨礅秋等。取一根長1米-2米的硬木豎於場地中 央,頂端稍尖,作為軸心;另以一根長約6米的木桿,中部鑿一圓洞,橫 置於立柱頂上。轉動時狀似推磨,又如鞦韆上下升降,故名。游樂時,橫 桿兩頭人數本等,雙方推動橫桿助跑幾步後,迅速騎上或匍匐桿頭,隨桿 旋轉起伏,落地一方用腳蹬地,使桿彈起,並藉助蹬力使橫桿兩端交替上 下,旋轉不止。
跳鍋庄 彝族娛樂習俗。每逢節日或喜慶場合,男女老少均圍著屋中鍋庄跳 舞,故名。人們站成圈。互相牽手,載歌載舞,旋轉跳躍。該習俗在藏、 羌等民族中也盛行。
跳火繩 彝族傳統游藝活動。火繩為長約3米的藤條擰成,上塗油脂等易燃物。 比賽時,點燃火繩兩端,搖盪火繩,直線跳躍前進,先達終點者為勝。圍 觀者大聲呼喊助陣 ,十分熱鬧。一般在火把節等節日期間舉行。
格吞 藏族游藝習俗。流行於甘孜藏族自治州。藏語音譯,意為用帶子套在脖 子上拔河。比賽時,先在場地上劃兩條平行線為河界,用布帶兩端打結套於 雙方頸部或肩部,在布帶中間系一紅布標志,懸於河界上方。比賽開始後, 雙方用頸部或肩膀力量猛曳,凡將紅布標志拉過河界一方為勝。比賽方式有 面對面或背對背的站式和跪式等多種。
推桿 羌族游藝習俗。每年秋收後或節假日舉行,男女均可參加。取一根約3 米長、小碗口粗的木桿,一人緊握一端,兩腿夾騎其上,作為攻方;另一人 緊握另一端,用力猛推,作為攻方。比賽時,要求木桿保持平衡,嚴禁抬高或偏擺。在裁判人拍五下巴掌的時間內,攻方若能將木桿推過規定界線結即 為勝。
沙朗 羌族游藝習俗。羌語音譯,意為跳舞。有喜慶沙朗和喪事沙朗之分,內 容和風格各不相同。跳時,男、女各站一行,由能歌善舞者領頭,載歌載舞, 一唱一答。在歌舞中,男女兩行不斷互換位置,一闕才終,一闕又起。
舞鹿子燈 土家族游藝習俗。一般在春節期間表演。以被單作鹿皮,上繪鹿頭、鹿 身、鹿尾。由一人或二人藏入鹿皮內,模擬鹿子的各種動作。簡易的則以掃 帚或棕片作鹿子玩舞。
踢雞 土家族游藝習俗。多在元宵節進行。參加者人數不定,以中青為主。用 稻草紮成「雞」,一人將其踢起,眾人去爭搶。接到者可以用它去追打任何人,一般以追打年輕姑娘為多.
舞板凳龍 土家族游藝習俗。流行於黔江土家族苗族自治縣。新春佳節時玩舞。一 般為三人持板凳做各種動作,有左穿、右穿、跳躍、俯卧、直沖、穿花、拜四方。

10、四川的風俗有什麼

1、學三年跟三年

漢族社會習俗。流行於四川各地。舊時投師學藝一般需三年時間。按習俗,三年之中,師傅只管徒弟伙食,會給少量衣鞋錢和剃頭錢,不給工錢,徒弟出工得的工錢也歸師傅。三年期滿後,許多徒弟還要跟三年才能獨立謀生。這三年裡,徒弟相當於半個工人,有一定收入。

2、辦出師酒

漢族社會習俗。流行於四川各地。技師學藝滿三年後,如果所學技術已過關,徵得師傅同意,便可「出師」。屆時,徒弟要大辦「出師酒」,請行內有名氣的人來參加,祭祀行業祖師神,酬謝師傅的教藝之恩。徒弟給師傅叩頭,送給師傅衣帽鞋襪;師傅退還投師文約,對徒弟說此些祝願的話。按規矩,無錢謝師、未辦出師酒的,不能算出師。

3、過年吃黃粑

黃粑,是貴州和四川地區特有的傳統小吃,由糯米和黃糖(紅糖)攪拌均勻再用專用的葉子包裹蒸熟而成,味道清新柔軟,色澤晶瑩剔透。也可攪拌均勻後倒進蒸籠蒸熟再切開,四川人民再過年的時候都會做黃粑待客貨自己食用。

4、過年

每年立冬後,家家戶戶殺年豬、腌香腸、臘肉,不單農村到處肥豬悲聲嘶叫,城裡也常見到又白又胖的大肥豬被開膛破肚的情形。成都學人鄭光路的《成都舊事》中記載,過去的殺豬匠鬼板眼多,他兩手緊按豬頭,一副不能脫身之狀,看熱鬧的小娃娃往往會把殺豬刀遞給他,這時他會低聲嘀咕:「豬大爺,不是我要殺你哈,是遞刀的叫老子殺嘛」。

年豬殺好後,人們在燒柴灶的灶門上方,將鮮肉串繩從樑柱上懸垂下來,利用每次生火煮飯時伸出灶門的火舌和柴煙逐日熏制,直至色澤金黃,聞之甚香,火舌舔肉吱吱作響,令人饞涎欲滴。進入臘月中旬,各家各戶又開始推碾湯元粉,為大年初一全家人可以吃到象徵甜甜蜜蜜、團團圓圓的紅糖湯圓做准備。

5、春倌說春

漢族社會習俗。流行於四川各地。時間在春節前後。舊時的春倌頭戴烏紗帽,身著官服,左手執木刻春牛,右手拿春棒;現在的春倌,裝束與普通人一樣,不同的是身背一根放牛鞭子。他們爬山涉水,走鄉串戶,每到一地,便編一些吉利的歌謠演唱。演唱完畢,將一張紅紙印製的檢牛圖送給主人家。說檢結束後,戶主要送些錢幣給檢倌,以作報酬。

熱點內容
用稱稱嫁妝 發布:2020-09-12 19:11:27 瀏覽:511
五星級婚宴 發布:2020-09-12 17:55:19 瀏覽:511
婚禮樂隊 發布:2020-09-12 20:13:00 瀏覽:510
太廟婚紗 發布:2020-09-12 18:59:26 瀏覽:510
北京攝影婚紗 發布:2020-09-12 17:43:09 瀏覽:509
耍新郎 發布:2020-09-12 20:11:18 瀏覽:508
王子婚紗攝影 發布:2020-09-12 17:52:22 瀏覽:508
外景簡筆畫 發布:2020-09-12 15:57:17 瀏覽:508
拍外景婚紗照 發布:2020-09-12 17:43:26 瀏覽:507
我們結婚了2013 發布:2020-09-12 18:42:33 瀏覽: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