滿族風俗作文
1、滿族的習俗(或春節) 作文
滿族年三十,要張貼對聯、窗花、掛箋(過去按旗屬分別貼紅、黃、藍、白色)、福字、貼門神(系吸收漢族風俗),戴荷包(過去王宮要行賞賜王公大臣「歲歲平安」荷包,民間也有互相贈予的)。家家院內豎燈籠桿,高挑紅燈,天黑點燈,徹夜不熄。
年三十包餃子,講究有褶子,不能捏光邊的「和尚頭」餃子,忌日子過「禿」了。碼放餃子忌擺成圈,怕新日子走了死門子。子時煮餃子,家主要吆喝:「小日子起來了嗎?」其他人同時回答:「起來了!」他們把餃子從鍋底浮起來比作日子起來了。然後讓小孩爬上櫃子上蹦三下,以示新日子「蹦個高」。
這天晚輩要向長輩叩頭拜年(舊時女性行跪拜撫鬢禮),家長要給小孩守歲錢。宗族近親也要互相拜年,親朋好友則筵宴相邀,一起敘舊話新。除夕要祭祖、祭天接神。接神在大門口放一橫木以阻鬼魅進來。
除夕子夜風俗要吃餃子,餃子裡面暗放銅錢,吃到者則「終歲大吉」。男孩子成群結隊鳴放煙花、鞭炮,玩耍木爬犁,或興高采烈地溜冰;姑娘和少婦們則身著盛裝,玩耍嘎拉哈(用豬或牛膝關節骨製成的玩具)。
初一凌晨子時,家家戶戶鳴放鞭炮,辭舊迎新。同時,在自家西牆祖宗板下擺設供品、點燃韃子香,叩拜祖宗,祈求神靈保佑全家大小在新的一年中平安無事,萬事如意。大年初一,各家均早起,穿戴新衣,相互恭賀新春,謂之「拜年」。
初一至初五,人們都相聚一處,唱歌、跳舞、踩高蹺、盡情娛樂,有的地方,年輕人還自發組織演出隊,走村串屯進行表演,祝賀新年,節日氣氛更加濃郁。
2、滿族衣食住行衣 170字作文
【窗戶紙糊在外,大姑娘叼煙袋,養活孩子掉起來。】
……如果紙糊在裡面,外面的窗棱到了冬天就會積雪,白天如果融化就會浸濕窗戶紙。
……滿族人祖居長白山,夏天不但蚊蟲特別多,蛇也特別多,蚊蟲和蛇都怕煙所以大姑娘手中都拿大煙袋,久而久之就都會抽煙了。
……滿族人農活特別多,精彩照顧不了孩子就把孩子放到悠車里,然後掛在房樑上,這樣孩子就會很安靜。
【滿族最喜歡吃的豬肉,禁吃狗肉,視烏鴉為神鳥,並立索羅桿喂烏鴉。】
……滿族先人生活在長白山冬天極度嚴寒,因為進山狩獵是滿族人必須的生活來源,所以用吃豬肉增加脂肪來抵禦嚴寒。同時吃豬肉在祭祀時也尤為重要。
……傳說(別當真)努爾哈逃難時被明兵追殺,逃入河邊蘆葦中,因過度疲勞而睡去明兵找不到努爾哈赤,就放火燒荒,而跟隨他的那狗見罕王不醒,就跳到河中浸透全身,再跑到他身邊,把葦草淋濕,狗反復這樣做,罕王得救,而狗累死(也有說燒死的)。此後罕王下令,八旗子弟(後改為滿族人)再不食狗肉和戴狗皮帽子。
……還是努爾哈赤逃難時,眼看明兵就到了,這個時天空中飛來了成群的烏鴉,落在努爾哈赤身上,明兵以為是具屍體所以努爾哈赤因此獲救。努爾哈赤在建國稱「汗」之後,為了感謝烏鴉救命之恩,奉烏鴉為「神」,並設專門的鴉糧喂養。滿族人崇敬烏鴉被上升到制度化,固定化的生活習慣和祭祀模式,來自於滿清皇族的一些律令,努爾哈赤和皇太極都頒布過法令,要求滿洲族人要崇敬烏鴉,甚至固定化了一些崇敬烏鴉、敬飼烏鴉的法律。
【滿族人房屋特點是口袋房、萬字炕、煙囪立在地面上。】
……口袋房」,又叫「斗室」,因其形如口袋和斗形而得名。一般是3間或5間,坐北朝南,房頂用草苫,周圍牆多用土壘成。門大多開在東邊,也有的中間開門,稱"對面屋"。進門便是伙房,又稱外屋,西側或東西兩側為裡屋,即卧室。卧室築有南、北、西三面構成的火炕,這是滿族卧室的最大特點。火炕是滿族人家住房主要的取暖設備(宮廷內還有火地、火牆),火炕又稱「轉圈炕」、「拐子炕」、「蔓字炕」等等,滿語叫「土瓦」。一般南、北為在炕,東端接伙房炕灶,西炕是窄炕,下通煙道。
【滿族人西為尊,自家西炕的位置只能用來供奉家譜。】
……按滿族習俗,西炕上供著神聖的"窩撒庫"棗祖宗板,因此不要說堆積雜物,就連貴客至友也不能坐西炕。南炕溫暖、向陽,一般由長輩居住;晚輩則住北炕。火炕既住人又取暖,深得滿族群眾喜愛。滿族入關後,火炕在北方得到了更加廣泛的推廣。
【滿族宴席——八碟八碗】
……傳說有一次努爾哈赤打了勝仗之後想要獎賞八旗的貝勒們,但由於營中條件有限便吩咐眾貝勒自帶一碟一碗,然後將賞賜的事務分發給了眾貝勒,此後八碟八碗便流傳開來。成為滿族入關前最重要的也是最高規格的宴席。實實在在的大碟配上深深大大的高碗作為接待貴賓最重要的一道宴席,充分說明了滿族人的豪爽與熱情。 滿族人喜愛吃粟米,如糜子、粘谷、稗子、穀子等,喜粘食,炒麵和炒米也是滿族的傳統食品,最有民族特色的是薩其瑪和酸湯子。滿族最原始的火鍋是傳統大沿火鍋。即鍋有沿,沿上可放麻醬等各種小菜,鍋內湯中加酸菜、肉片,眾人圍坐而食,四季皆宜。
3、滿族飲食習慣作文400子
滿族由於生活環境的不同以及與漢族頻繁交流,飲食習慣一方面與漢族有相似之處,如吃大米、小米、麵食等等。另一方面仍有自己的特點,如喜吃甜食、過節時吃「艾吉格餑」(即餃子)等。還保留了餑餑、酸湯子、薩其瑪、火鍋等有民族特色的食品。
餑餑是滿語,是由黏米做成的,有豆面餑餑、蘇葉餑餑、黏糕餑餑等。根據不同的季節製作不同的餑餑,一般春天做豆面餑餑,夏日做蘇葉餑餑,秋冬做黏糕餑餑。豆面餑餑是用大黃米、小黃米磨成細面,再加進豆面蒸制而成。這種餑餑顏色呈金黃,有黏性,味香可口。蘇葉餑餑是用黏高梁面和小豆的豆泥混合拌勻,外用蘇葉包起來蒸熟的。這種餑餑有一種蘇葉的特殊香味,別具風味。黏糕餑餑是用大黃米和小黃米浸泡之後磨成面,在黃米面中間包上一些豆泥蒸熟後製成的。這種餑餑用油煎著吃,或沾著糖吃,既香又甜。
酸湯子是滿族的一種普通食品。它是用玉米面經過發酵後做成的。它的製作方法一般是和好面後,先將水燒開,然後在手上扎一個包米葉,把面團放在手心,兩手一合,向外一擠,從小手指縫擠出一條條筷子粗細的扁形面條。放上各種調料和白菜等食用。
薩其瑪是滿族傳統風味糕點。「薩其瑪」是滿語,漢語叫金絲糕、蛋條糕。它用精粉、雞蛋、糖、芝麻、瓜子仁、青紅絲等做成。它的做法是將雞蛋去殼後加適量的水,攪打起泡後倒入和好的面中,揉成面團,然後擀成薄片、切成細條,用油炸成黃白色撈出,再將糖和水放進鍋內燒開,製成糖稀,再將炸好的細面條用糖稀拌勻,倒進鋪以芝麻、瓜子仁、青紅絲的一隻木框內壓平,用刀切成方塊製成。這種食品色、香、味、形俱佳。
滿族人還喜歡吃火鍋。火鍋這種吃法在滿族先民中已有上千年的歷史。在古時,女真人在狩獵時,常用篝火燒陶壺來煮食物吃,塞外天寒,往往邊燒邊吃,這是火鍋的雛形。後來隨著金屬器皿的廣泛使用,使火鍋正式誕生。隨著時代的進步,這種吃法進一步發展,內容也大大豐富起來。在滿族歷史上出現過雀火鍋、天上鍋(飛禽鍋)、地上鍋(走獸鍋)、水中鍋(鮮魚鍋)、漬菜白肉火鍋等。火鍋在全國流行以後,各地居民把本地佳餚食俗融進了火鍋,出現了許多新品種,風味各異,使火鍋食品呈現出百花紛呈的局面。
清代另一個非常著名的菜餚是滿漢全席,又名「滿漢燕翅烤全席」。滿漢全席產生於清代官府,因而菜餚繁多精美,場面豪華,禮儀講究,其中滿族餚饈起著主導作用。在滿漢全席中,熊掌、飛龍、猴頭、人參、鹿尾等滿族故土的特產是席上的珍餚,其做法是滿族傳統的燒、烤、煮、蒸。在滿漢全席中,火鍋類和砂鍋類菜餚也占突出地位,這類菜餚都和滿族風味有關。
滿族人一日三餐,習慣早晚吃干飯或稀飯,中午吃用黃米或高粱做成的餅、糕、饅頭、餑餑、水團子之類,做干飯也多用小米、高粱、玉米。滿族人習慣養豬,每年春節殺的年豬,把一部分肉腌在壇子里,以備一年的食用。其餘的用來改善生活,款待來客。最習慣的吃法是白肉血腸,豬肉燉酸菜粉條。逢節慶日,都吃餃子,陰歷除夕年飯必吃手扒肉。
滿族先民時期主要從事漁獵業,居無定所,食不定時,有時一家人舉行宴會,大家都無拘無束,載歌載舞。進入遼沈地區以後,從事農耕生活,傳統的聚餐已不多見,但滿族人好客的習俗經久不衰。一般的客人或老人從外邊進來,年輕的媳婦馬上出來施禮迎接,到屋後,先敬煙,後倒茶。滿族人以煙待客,是因為吸煙是其民族的嗜好,不僅成年男女吸煙,十七八歲的姑娘也吸煙,故民諺東北三大怪,其中有一條是"十七八歲的姑娘叼著大煙袋"之說。以前客人來進餐,由族中長輩來陪同,晚輩人不同席,年輕媳婦在旁伺候。平時,家中人就餐,上輩人不動筷,晚輩人絕不動筷。滿族人有紅白喜事時,設肉食宴,無論認識與否,都可以參加,吃的越多,主人越高興。至今滿族人仍有殺豬時,把親友、鄰里請來吃白片肉、血腸的習慣。
4、滿族節日習俗作文 500字的
滿族人民的節日有自己的民族特色,其中有的具有歷史記念意義。如最具民族傳統的頒金節,中秋節,二月二龍抬頭等。滿族人是特別注重禮節的民族。
頒金節
滿族節日最具民族傳統的是頒金節,即農歷十月十日。因1635年十月十三日,皇太極頒詔廢除女真舊名,定滿族為族名。因此這一天就成了滿族命名紀念日。
春節
舊歷正月初一日,為一年之首,停止勞作,合家同慶。家家門上貼對聯,按旗屬分別掛紅、黃、藍、白不同顏色的彩箋。至夜,祭祀神佛、祖先。多面手合家吃水餃。初一早起在人孩子換上機關報衣放鞭炮,相互拜年祝福。
端午節
每年舊歷五月初五端午節。當日凌晨,家家早起至郊外踏青,采艾蒿、折柳枝。插於門首。食糯米糕。戴香袋、荷包。孩子頸腕拴五色絲繩,穿綉五毒的鞋地、背心。
中秋節
又稱八月十五日,是一年中月亮最圓的一天,又叫團圓節。入夜後,家家在庭院中沒供桌,供瓜果、月餅,至月到中天,家人團坐拜月賞月。
臘八
臘八為每年農歷十二月初八。這天要熬煮臘八粥。主要以黃米、江米、綠豆、紅棗等八種糧食乾果熬煮而成。
其它節日 其它節日還有二月二龍抬頭、清明節、中元節等。
風俗 滿族人的後月的是扁平的,這是滿族人的愛好。尤其是東北一省的滿族人,他們從扁平腦、袋為美。小孩生下來以後,媽媽們就用小米、高梁米等做成小枕頭,讓孩子仰睡。其實,我們漢族也有這一習慣。
5、關於滿族的民風民俗的作文,要抓住一個節日習俗來寫,500字。
滿族的民風民俗
「56個民族,56朵花」。每個民族都有不同的風俗習慣,都有不同的特色民居,特色飲食,這就應了一句話「百里不同風,千里不同俗」。
而滿族,就是這56 朵花中艷麗的一朵,滿族的服飾特別有特色,下面,我就來簡單的介紹一下。
滿族婦女不纏腳,所有鞋子綉有漂亮的花飾,鞋底中央墊有10公分高的木質鞋跟。滿族婦女穿著這樣的鞋走起路來,可保持昂首挺胸的身姿和腰肢搖曳的步態。
旗袍是滿族婦女的傳統服飾。她們喜歡穿長及腳面的旗袍,或外罩坎肩。旗袍的特點是立領 . 右大襟 . 緊腰身 . 下擺開衩。古旗袍有琵琶襟 . 如意襟 . 斜襟 . 滾邊或鑲邊等。二十世紀二十年代後,經改進,腰身寬松,袖口寬大,長度適中,便於行走。已成為中國婦女較通行的服裝。三十年代初受西方短裙的影響,長度縮短,幾近膝蓋,袖口縮小三十年代中又加長,兩邊高衩。四十年代縮短,出現短袖或無袖旗袍,外為流線型。繼後,衣片前後分離,有肩縫和裝袖式旗袍裙等。旗袍具有東方色彩,能充分顯示依態雍容文雅,被認為是表現女性美的 典型民族服裝。稱譽世界。
婦女旗袍的裝飾性比男性旗袍更強。領子 . 前襟和袖口都綉花裝飾。鑲嵌幾道花紋或彩牙兒,俗稱「畫道兒」或「狗牙兒」。
滿族婦女的服裝十分漂亮,滿族男子的服裝也很不錯。
歷史上的滿族男子多穿馬蹄袖的袍褂,腰束衣帶,或穿長袍外罩對襟馬褂。
馬褂是滿族男子騎馬時常穿一種褂子。馬褂分為大襟 . 對襟 . 琵琶襟等多種形式。馬褂後成為日常罩於袍子外面的服裝。高領對襟,四面開禊,長及腰部,袖子稍短,袍袖可露出三、四寸,將袍袖卷於褂袖上面,即所謂大、小袖。現在許多滿族人所穿的對襟小棉襖,就是從馬褂演變過來的。為了騎馬方便,在長袍的外邊套一種身長至臍,四面開禊的短褂,以御風寒。
滿族的男子夏季頭戴涼帽,冬季戴皮製馬虎帽。他們的衣服喜歡用青 . 藍 . 棕等色的棉 . 絲 . 綢 . 緞等各種質地的衣料製作,褲腿扎青色腿帶,腳穿棉布靴或皮靴,冬季穿皮製烏拉。頂上留辮子,剃去周圍的頭發。
滿族,是我國56個民族中的一個少數民族,是一朵艷麗的奇葩。它有與其他民族不同的風俗,不同的特色,需要我們去慢慢了解,慢慢的認識。
6、關於民風民俗的作文500字
泱泱華夏、盛開著五十六朵名族之花。不同的地區、不同的名族,都有自己獨特的民風民俗。不一樣的節日,不一樣的穿著,不一樣的食物,不一樣的民居......生活中的點點滴滴,無不體現出豐富多彩的地域特色,無不展示著民族文化的獨特魅力。
「百里不同風,千里不同俗」在我的家鄉—江西也有著與這邊不一樣的過節風俗!
我們過節吃的年夜飯是用自家種的大米做的,飽滿粒大。我們還要吃餃子、湯圓,用意是團團圓圓;餃子里會放少許糖,用意是這一年的日子過得甜美;還有一種「長壽果」,大多是給老人吃的,是在餃子里放些花生,用意是健康長壽。我們還把餃子和面條一起煮,餃子包的像元寶,名叫「金針穿元寶」。
過年時我們還要貼對聯、貼年畫、拜祖先、敲鑼打鼓......但最開心的還是我們這些晚輩了,春節拜年時,長輩要將事先准備好的壓歲錢分給晚輩,據說壓歲錢可以壓住邪祟,因為"歲"與"祟"諧音,晚輩得到壓歲錢就可以平平安安度過一歲,也表示了長輩們對晚輩新一年的祝福。我們還要到親戚家拜年,不過,我們要送禮物,都不能是奇數,拜年者進了親友的門,應該看不同對象說不同的祝語。臨走時,主人便會取出自家大桔,意在互贈吉祥。
一年又一年。年就這樣在傳統的緊密急促程序中、在孩子們收到壓歲錢的喜悅中、在人們吃年夜飯的快樂中漸行漸遠。這也明顯地展示了中國文化風俗的魅力!
7、滿族風俗特色作文
滿族的民風民俗 「56個民族,56朵花」。每個民族都有不同的風俗習慣,都有不同的特色民居,特色飲食,這就應了一句話「百里不同風,千里不同俗」。 而滿族,就是這56 朵花中艷麗的一朵,滿族的服飾特別有特色,下面,我就來簡單的介紹一下。 滿族婦女不纏腳,所有鞋子綉有漂亮的花飾,鞋底中央墊有10公分高的木質鞋跟。滿族婦女穿著這樣的鞋走起路來,可保持昂首挺胸的身姿和腰肢搖曳的步態。 旗袍是滿族婦女的傳統服飾。她們喜歡穿長及腳面的旗袍,或外罩坎肩。旗袍的特點是立領 . 右大襟 . 緊腰身 . 下擺開衩。古旗袍有琵琶襟 . 如意襟 . 斜襟 . 滾邊或鑲邊等。二十世紀二十年代後,經改進,腰身寬松,袖口寬大,長度適中,便於行走。已成為中國婦女較通行的服裝。三十年代初受西方短裙的影響,長度縮短,幾近膝蓋,袖口縮小三十年代中又加長,兩邊高衩。四十年代縮短,出現短袖或無袖旗袍,外為流線型。繼後,衣片前後分離,有肩縫和裝袖式旗袍裙等。旗袍具有東方色彩,能充分顯示依態雍容文雅,被認為是表現女性美的 典型民族服裝。稱譽世界。 婦女旗袍的裝飾性比男性旗袍更強。領子 . 前襟和袖口都綉花裝飾。鑲嵌幾道花紋或彩牙兒,俗稱「畫道兒」或「狗牙兒」。 滿族婦女的服裝十分漂亮,滿族男子的服裝也很不錯。 歷史上的滿族男子多穿馬蹄袖的袍褂,腰束衣帶,或穿長袍外罩對襟馬褂。 馬褂是滿族男子騎馬時常穿一種褂子。馬褂分為大襟 . 對襟 . 琵琶襟等多種形式。馬褂後成為日常罩於袍子外面的服裝。高領對襟,四面開禊,長及腰部,袖子稍短,袍袖可露出三、四寸,將袍袖卷於褂袖上面,即所謂大、小袖。現在許多滿族人所穿的對襟小棉襖,就是從馬褂演變過來的。為了騎馬方便,在長袍的外邊套一種身長至臍,四面開禊的短褂,以御風寒。 滿族的男子夏季頭戴涼帽,冬季戴皮製馬虎帽。他們的衣服喜歡用青 . 藍 . 棕等色的棉 . 絲 . 綢 . 緞等各種質地的衣料製作,褲腿扎青色腿帶,腳穿棉布靴或皮靴,冬季穿皮製烏拉。頂上留辮子,剃去周圍的頭發。 滿族,是我國56個民族中的一個少數民族,是一朵艷麗的奇葩。它有與其他民族不同的風俗,不同的特色,需要我們去慢慢了解,慢慢的認識。
8、滿族民風民俗的作文
滿族:掛旗過年
滿族分「紅、黃、藍、白」四旗人。春節時,紅旗人在門上貼紅掛旗,黃旗人在門上貼黃掛旗,藍旗人在門上貼藍掛旗,白旗人在門上貼白掛旗。這些掛旗圖案優美,色彩鮮艷,象徵著一年的吉祥開端。
節日期間,男孩成幫結伙地放鞭炮,或乘坐自製的各式各樣的木爬犁,在山崗上、冰面上嗖嗖飛馳。少女和年輕的媳婦們穿著新做的花衣服,三五成群,分家合夥地玩嘎拉哈(豬或牛的膝關節骨)。從初一到初五的晚上,人們還自願組織起來扭秧歌拜年,陣容較強的秧歌隊,不僅在本村扭,還到外村去扭。圍觀的群眾常常樂得前仰後合,忘記了疲勞和寒冷。甚至還有熱心的觀眾—直尾隨著秧歌隊走鄉串戶,直到天明才歸。
滿族人民的節日有自己的民族特色,其中有的具有歷史記念意義。如最具民族傳統的頒金節,中秋節,二月二龍抬頭等。滿族人是特別注重禮節的民族。
頒金節
滿族節日最具民族傳統的是頒金節,即農歷十月十日。因1635年十月十三日,皇太極頒詔廢除女真舊名,定滿族為族名。因此這一天就成了滿族命名紀念日。
春節
舊歷正月初一日,為一年之首,停止勞作,合家同慶。家家門上貼對聯,按旗屬分別掛紅、黃、藍、白不同顏色的彩箋。至夜,祭祀神佛、祖先。多面手合家吃水餃。初一早起在人孩子換上機關報衣放鞭炮,相互拜年祝福。
端午節
每年舊歷五月初五端午節。當日凌晨,家家早起至郊外踏青,采艾蒿、折柳枝。插於門首。食糯米糕。戴香袋、荷包。孩子頸腕拴五色絲繩,穿綉五毒的鞋地、背心。
中秋節
又稱八月十五日,是一年中月亮最圓的一天,又叫團圓節。入夜後,家家在庭院中沒供桌,供瓜果、月餅,至月到中天,家人團坐拜月賞月。
臘八
臘八為每年農歷十二月初八。這天要熬煮臘八粥。主要以黃米、江米、綠豆、紅棗等八種糧食乾果熬煮而成。
其它節日 其它節日還有二月二龍抬頭、清明節、中元節等。
風俗 滿族人的後月的是扁平的,這是滿族人的愛好。尤其是東北一省的滿族人,他們從扁平腦、袋為美。小孩生下來以後,媽媽們就用小米、高梁米等做成小枕頭,讓孩子仰睡。其實,我們漢族也有這一習慣。
9、滿族的民風民俗作文450字
「56個民族,56朵花」。每個民族都有不同的風俗習慣,都有不同的特色民居,特色飲食,這就應了一句話「百里不同風,千里不同俗」。
而滿族,就是這56 朵花中艷麗的一朵,滿族的服飾特別有特色,下面,我就來簡單的介紹一下。
滿族婦女不纏腳,所有鞋子綉有漂亮的花飾,鞋底中央墊有10公分高的木質鞋跟。滿族婦女穿著這樣的鞋走起路來,可保持昂首挺胸的身姿和腰肢搖曳的步態。
旗袍是滿族婦女的傳統服飾。她們喜歡穿長及腳面的旗袍,或外罩坎肩。旗袍的特點是立領、右大襟、 緊腰身、下擺開衩。古旗袍有琵琶襟、如意襟、斜襟、滾邊或鑲邊等。二十世紀二十年代後,經改進,腰身寬松,袖口寬大,長度適中,便於行走。已成為中國婦女較通行的服裝。三十年代初受西方短裙的影響,長度縮短,幾近膝蓋,袖口縮小三十年代中又加長,兩邊高衩。四十年代縮短,出現短袖或無袖旗袍,外為流線型。繼後,衣片前後分離,有肩縫和裝袖式旗袍裙等。旗袍具有東方色彩,能充分顯示依態雍容文雅,被認為是表現女性美的 典型民族服裝。稱譽世界。
婦女旗袍的裝飾性比男性旗袍更強。領子、前襟和袖口都綉花裝飾。鑲嵌幾道花紋或彩牙兒,俗稱「畫道兒」或「狗牙兒」。
滿族婦女的服裝十分漂亮,滿族男子的服裝也很不錯。
歷史上的滿族男子多穿馬蹄袖的袍褂,腰束衣帶,或穿長袍外罩對襟馬褂。
馬褂是滿族男子騎馬時常穿一種褂子。馬褂分為大襟、對襟、琵琶襟等多種形式。馬褂後成為日常罩於袍子外面的服裝。高領對襟,四面開禊,長及腰部,袖子稍短,袍袖可露出三、四寸,將袍袖卷於褂袖上面,即所謂大、小袖。現在許多滿族人所穿的對襟小棉襖,就是從馬褂演變過來的。為了騎馬方便,在長袍的外邊套一種身長至臍,四面開禊的短褂,以御風寒。
滿族的男子夏季頭戴涼帽,冬季戴皮製馬虎帽。他們的衣服喜歡用青、藍、棕等色的棉、絲綢、緞等各種質地的衣料製作,褲腿扎青色腿帶,腳穿棉布靴或皮靴,冬季穿皮製烏拉。頂上留辮子,剃去周圍的頭發。
滿族,是我國56個民族中的一個少數民族,是一朵艷麗的奇葩。它有與其他民族不同的風俗,不同的特色,需要我們去慢慢了解,慢慢的認識。
10、介紹滿族的作文20字
滿族的風俗習慣。滿族人喜歡吃粘食,因為粘食耐餓,便於外出射獵活動。其中最具特色的就是製作精巧,風味獨特的各種點心,統稱為"滿族餑餑",因此素有"滿點漢菜"之說。滿族餑餑歷史悠久,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是"栗子面窩窩頭",也稱小窩頭。
滿族入關前有一種筵席叫"餑餑席",每桌使用麵粉80斤,可見規模之大。使用的麵粉多為粘面,就是以糯米或大黃米、小黃米為主,摻入適量其他米碴,再用豆沙、果仁、白糖作餡。主要的品種有薩其瑪、綠豆糕、蘇葉餅、豌豆黃、牛舌餅、打糕、油炸糕、粘豆包等。每到冬天,滿族人家一般都要做上幾鍋粘豆包,凍起來隨吃隨拿。現在沈陽冬天的集市上仍然經常可以聽到粘豆包的叫賣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