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風俗彩禮 » 風俗夜是什麼

風俗夜是什麼

發布時間: 2022-08-11 04:34:43

1、請問除夕的習俗是什麼?(急急急)

1、除夕吃年夜飯除夕夜的年夜飯也叫團圓飯,根據宗懍《荊楚歲時記》的記載,至少在南北朝時已有吃年夜飯的習俗。因為正值冬天,北方人常常在飯桌中間設置火鍋,因此也稱圍爐。
  按照老禮,除夕夜傳統的座次是「尚左尊東」、「面朝大門為尊」。 2、除夕不汲水過年有「不汲水」的禁忌,家有水井的人家要在除日黃昏前「封井」,給水井加上木蓋,供奉糕點以後焚香拜祭,三日後方可開蓋復用。 3、除夕祭祖 祭祀祖先是除夕的第一件大事。在我國很多地方,這一天,民眾都會在家中擺上豐厚的飯菜,點燃香燭,家長率領子孫們叩拜。北方一些地方的農村還會在家中焚燒紙錢。大年三十傍晚時分,在祖宗像前點上香燭,倒上美酒,擺上菜餚,全家人舉行隆重的祭祀儀式 4、除夕給壓歲錢 古人對壓歲錢非常講究。所用銅錢要大錢、新錢,再用紅繩穿成各種形狀。有的穿上百枚銅錢,取其「長命百歲」之意 5、除夕踩歲活動 除夕夜,我國民間還要舉行踩歲活動,即在院內將芝麻稈粘上用黃紙捲成的元寶形,攢成一捆,謂之「聚寶盆」。然後,全家人用腳將其踩碎,以「碎」諧「歲」,並借用芝麻開花節節高之吉祥寓意,祝願家道興旺,表達對新的一年的祝福和祈盼。6、除夕守歲除夕夜守歲也是一項流傳久遠的習俗 7、除夕要開燈睡覺除夕晚上睡覺的時候,是不能關燈的,只能到年初一天亮才能關燈8、除夕忌打碎器物除夕還有忌打碎器物的習俗。9、除夕貼春聯春聯,也叫「門對」、「春貼」、「對聯」、「對子」,屬於楹聯的一種,是一種獨特的文學形式。10、除夕貼年畫年畫,和春聯一樣,起源於「門神」。隨著雕板印刷術的興起,年畫的內容已不僅限於門神之類,而漸漸把財神請到家裡,以滿足人們喜慶祈年的美好願望。11、除夕貼窗花在民間人們還喜歡在窗戶上貼上各種剪紙--窗花。窗花不僅烘託了喜慶的節日氣氛,也集裝飾性、欣賞性和實用性於一體。剪紙在我國是一種很普及的民間藝術,千百年來深受人們的喜愛,因它大多是貼在窗戶上的,所以也被稱其為「窗花」12、除夕貼福字春節貼福字,是中國民間由來已久的風俗。春節貼「福」字,寄託了人們對幸福生活的嚮往,也是對美好未來的祝願。13、除夕零點必須回家 團圓的年夜飯在一片歡聲笑語中吃完,一家人就會圍坐在電視機旁收看春節聯歡晚會,或者到親戚家串門聊天,但必須在零點前回到家。
 14、除夕燃爆竹中國民間有「開門爆竹」一說。即在新的一年到來之際,家家戶戶開門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嗶嗶叭叭的爆竹聲除舊迎新

2、除夕之夜,全國各地都有什麼習俗呢?


除夕是春節的前夜,也是中國最重要的傳統節日。作為一個闔家團聚的日子,全國各地的人都會回到家中和家人團聚,關於除夕的習俗,可謂非常豐富。


上古時期,人們在驅趕年獸的時候發現它最害怕紅色和聲響。於是每到年三十的晚上,家家戶戶都會貼紅春聯、燃放爆竹。在除夕夜,長輩會給小輩發放一些壓歲錢,古人對壓歲錢非常講究,要用紅繩將較大的新銅錢穿成各種形狀,有的還會穿上百枚銅錢,取其「長命百歲」之意;在除夕夜,很多孩子會和大人一起「守歲」到凌晨,到了春節來臨後才會入睡。貼福字也是除夕的一項傳統習俗,很多地方還有倒貼福字的傳統,倒貼福寓意福到了。

要問湖北人,過年吃啥?不能繞過的,當然是——藕!

湖北的藕,對於吃的花樣,更是豐富多彩:干煸藕絲,藕圓子,過年桌上少不了的藕夾,鹵制的藕,酸辣或者清炒的藕帶,更還有排骨藕湯。

在冬季,武漢天氣寒冷,人們為了補充熱量、滋養身體,有煨湯的習慣。排骨藕湯也就是湖北人家家必不可少。沒錯,在湖北,家鄉人人都說「煨湯」,並不是南方人說的煲湯或者燉湯呢。

家家都有煨湯陶罐,武漢人常以煨湯待客。

特別在以前的老武漢煨湯呢,就要用「吊子」了,而且還是要用蜂窩煤爐子來煨,才能做出特有的排骨藕湯的味道來。

有朋友肯定很好奇「吊子」到底是什麼?「吊子」通常是指用來煨湯的瓦罐/湯罐子。以前呢,煨湯都是用蜂窩煤爐子,將吊子放在爐子上面,封住爐子下面的風口,然後用小火慢慢地「煨」,一直煨到排骨的肉非常軟爛,藕粉,湯香濃。

煨湯的主料多為排骨、雞、鴨、牛肉等,輔料則有蘿卜、藕、海帶、香菇等。蘿卜以黃陂縣麥地灣出產的最佳,藕因其澱粉含量高,亦人為所喜愛。

湖北人愛喝湯,有「無湯不成席」的說法。

其實最愛喝的,思來想去也只有湖北藕湯了,湖北盛產蓮藕,粉嫩白凈,生吃排骨藕湯就甘甜化渣,聞名全國。排骨藕湯也是湖北接待貴客的必備菜之一,此菜鮮香味美,營養豐富,開胃益血,有補氣補鈣的功效。

湖北人喜歡拿藕和肉骨頭煨湯,文火煨到肉爛脫骨,藕塊吃起來口感粉糯又不失清脆,最絕的湯喝上一口,香濃清甜,不禁要感嘆藕香與肉香的搭檔簡直是天下絕配!

3、回族的風俗作夜是什麼意思

1、信仰:中國回族全民信仰伊斯蘭教。
2、飲食:禁食豬肉,動物血,自死物等一切不潔物。
3、禮拜:每天五番拜,每周有周五的主麻聚禮。
4、節日:開齋節等。
有人說:回民不吃豬肉,不喝酒是一種「風俗習慣」,甚至回民自己也說:請尊重我們的「風俗習慣」。實際上,這是一個嚴重的概念上的錯誤!極大的曲解了伊斯蘭精神。
大家都知道,一個人,一個民族,甚至一個國家,所謂的「風俗習慣」都是可以改變的。比方說:滿族人的風俗習慣是男人留辮子,請問現在的滿人有幾個留辮子呢?漢人講究滿發,可在清朝,哪個敢不留辮子!像這樣的例子,還可以舉出很多。所以稍有社會常識的人,都會知道「風俗習慣」是隨著社會的發展而改變的,而我們回民,不吃豬肉、不喝酒------等等,是任何時期,任何朝代都不能改變的,是永恆的禁令,是真主的法律。
按照伊斯蘭的法律,生活律例包括兩方面:即權利和責任。每一位接受伊斯蘭信仰的人,要依照規定的權利和責任而生活。概括的說,伊斯蘭法律規定每一個人有四種權利和責任,即(1)必須履行真主的天命,像念、禮、齋、課、朝及聖戰等;(2)自己對自己的權利;(3)別人對自己的權利;(4)真主所賦予,為了自己利益,運用各種智能物力的權利和責任。這是伊斯蘭的基石,每一位穆斯林,必須誠實而謹慎地履行。關於第一種權利和責任,目前國內教義學方面的文章中講得較多,故本文就只著重講一講關於自己對自己的權利。
個人的權利,也就是一個人對他自己要求的權利。事實上,人對自己往往比對待別人更殘酷,更不公道。表面看來,這似乎是一件令人驚訝的事:一個人怎麼可能對自己不公道呢?人不是最愛他自己嗎?他怎麼可能把自己當作敵人?這看來是無法使人理解的。但如果我們深入一層去看問題,就會看到這種說法有相當的道理。
一個人感覺到一種強烈的慾望時。他不去抗拒這種慾望,反而屈服於這種慾望,而且由於這種慾望的滿足,故意傷害到自己,這就是一個人最大的弱點。有人喜歡喝酒,一天不喝,就睡不著覺,就焦躁不安;喝酒使他損失了金錢、健康、名譽和他所有的一切,但他仍不戒酒。有人很「好」吃,貪圖豬肉,全然不顧及膽固醇的增高,脾胃的寒虛以及它的各種寄生蟲的傳染,因此糟蹋了身體,危及生命。有人成為性慾的奴隸,因此縱欲而毀了自己。有的人迷於超俗入仙,就壓抑自己固有的人性,拒絕肉體的正常需要,控制食慾,衣不逸體,出家隱居於山林之間;他以為這個世界對他沒有意義,並憎惡這個世界,用玩世的態度打發人生,以上只是幾個例子,證明人往往有走極端的傾向而終於在某一領域里迷失了自己。我們在現實生活中可以遇到許多諸如此類的事,看到有人不能適當調整生活中的各方面,不能保持生活中各方面的平衡而陷入痛苦的深淵中。
伊斯蘭代表著人類的福祉:伊斯蘭的目的,是建立一種平衡穩定,健康向上的生活。所以伊斯蘭明確宣稱:一個人對他自己有某種權利,原因就在這一點。
《伊斯蘭》禁止吃血、酗酒、有毒的葯物、豬肉、狗肉,有毒的和不清潔的動物及動物的屍體。這些東西都能在一個人的身體上、道德上、智力上及精神生活上,產生不良的影響。就拿「酒」來說吧,有一位專家所說的十分中肯,他說:「人類所遭受到的打擊,再沒有比遭受酒的打擊更厲害的了。倘若到世界各地的一切醫院里作一次普遍性統計的話,其中患狂暴和難以醫治的許多病患者,無一不是因飲酒而造成的;從那些自殺和殺人者的統計來看,也是出於飲酒所致。世界上還有許多因飲酒而導致神經痛、腸胃痛的呻吟訴苦者,還有因飲酒而造成傾家盪產者,家破人亡者;如果作這樣一次普查的話,一定會得到一個驚人的數字。但是,我們發現對於飲酒者來說,僅僅是一個小小的教訓。」至於中國古人總結的酒的三大害處:「傷身、亂性、喪志。」更是再明白不過了。除了禁止食用以上所說的東西以外,伊斯蘭也同時教導大家要使用清潔的、健康的、有用的東西。要大家吃清潔的食物,這是因為一個人的肉體,有權利要求他作到這一點。伊斯蘭法律禁止赤身裸體,命令人要穿上端莊的服裝;教訓人以工作謀生,不能游手好閑。伊斯蘭不相信人應該壓制性慾,但卻要求人要控制及調節性慾,並在婚姻中求得性慾的滿足。伊斯蘭嚴格禁止自殺,並強調人的生命是屬於真主的,個人的生命幾等於是,真主託付保管的東西,你可以好自為之,但不能任意加以糟蹋或毀壞。這就是伊斯蘭教導給人們的一種思想,即人對他自己有某種權利,而且有責任依照「教法」的規定努力履行這種權利。
以上回民生活中的種種禁令,可以看出這絕不是什麼「風俗習慣」,而是真主嚴格的法律規定。在此,我們要向全體回民同胞大聲呼籲:禁酒——是真主的命令!飲酒——是犯法的行為!喝酒和吃所有的禁忌品是同樣的非法!如果你還想成為一個回民,一個真正的穆斯林,你就趕快停止飲酒吧!哪怕是低度的啤酒

4、除夕夜的風俗有哪些

1、年夜飯
除夕這一天對華人來說是極為重要的。這一天人們准備辭舊迎新,吃團圓飯。家庭是華人社會的基石,一年一度的團圓飯充分表現出中華族家庭成員的互敬互愛,這種互敬互愛使一家人之間的關系更為緊密。家人的團聚往往令一家之主在精神上得到安慰與滿足,老人家眼看兒孫滿堂,一家大小共敘天倫,過去的關懷與撫養子女所付出的心血總算沒有白費,這是何等的幸福。而年輕一輩,也正可以藉此機會向父母的養育之恩表達感激之情。

2、貼年紅
年紅,是春聯、門神、窗花、年畫、福字等過年時所貼的紅色喜慶元素統稱。過年貼年紅(揮春),是中國民間由來已久的風俗,寄託了人們對幸福生活的嚮往,對美好未來的祝願。

3、燃爆竹
中國民間有「開門爆竹」一說。即在新的一年到來之際,家家戶戶開門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嗶嗶叭叭的爆竹聲除舊迎新。

4、祭祖
古時,這種禮俗很盛。因各地禮俗的不同,祭祖形式也各異,有的到野外瞻拜祖墓,有的到宗祠拜祖,而大多在家中將祖先牌位依次擺在正廳,陳列供品,然後祭拜者按長幼的順序上香跪拜。古人祭祖,多半做魚肉碗菜,盛以高碗,頗有鍾鳴鼎食之意。

5、守歲
除夕守歲是年俗活動之一,守歲之俗由來已久。守歲的民俗主要表現為所有房子都點燃歲火,合家歡聚,並守著「歲火」不讓熄滅,等著辭舊迎新的時刻,迎接新年到來。除夕夜燈火通宵不滅,曰「燃燈照歲」或「點歲火」,所有房子都點上燈燭,還要專門在床底點燈燭,遍燃燈燭,謂之「照虛耗」,據說如此照過之後,就會使來年家中財富充實。古時南北風俗各異,古時北方守歲習俗主要為「熬年夜」(通宵守夜),如晉朝周處所著的《風土記》中說:除夕之夜大家各相與贈送,稱「饋歲」;長幼聚歡,祝頌完備,稱「分歲」;終歲不眠,以待天明,稱「守歲」。有的地方在除夕之夜,全家團聚在一起,吃過年夜飯,點起蠟燭或油燈,圍坐爐旁閑聊,通宵守夜,象徵著把一切邪瘟病疫照跑驅走,期待著新的一年吉祥如意。

6、掛燈籠
過年掛燈籠是中國的古老習俗,紅色代表喜慶,圓形燈籠則寓意團圓美滿,紅燈籠象徵著平安祥和、紅紅火火。中國的燈籠又統稱為燈彩。據說起源於1800多年前的西漢時期,每年的除夕節前後,人們都掛起象徵團圓意義的紅燈籠,來營造一種喜慶的氛圍。除夕之夜守歲,門口掛著紅燈籠,堂屋燃著熊熊的紅火,點著蠟燭或油燈,一家人圍桌而談。

5、除夕夜的來歷和風俗是什麼?

古時候有個凶惡的怪獸叫夕,每到歲末便出來害人,後來,人們知道夕最怕紅色和聲響,於是年三十晚上,家家戶戶貼紅春聯,燃放爆竹,來驅除夕獸,以求新的一年安寧。

在年關將近時,大家還會提前做好晚飯,躲在家裡吃「年夜飯」,並且還要在吃飯前供祭先祖,祈求祖先保佑平安度過這一夜。吃過晚飯後,人們便擠坐在一起閑聊壯膽,避免怪獸再次來犯。久而久之就形成了除夕熬年守歲的習慣。

這種習俗從此流傳下來,年三十晚上便稱為除夕了。

除夕的習俗:

1、吃餃子:在中華民俗中的,除夕守歲吃「餃子」。「餃子」又名「交子」或者「嬌耳」,是新舊交替之意,也是秉承上蒼之意,是必須要吃的一道大宴美食。

吃餃子取「更歲交子」之意,「子」為「子時」,交與「餃」諧音,有「喜慶團圓」和「吉祥如意」的意思。此外,餃子因為形似元寶,過年時吃餃子,也帶有「招財進寶」的吉祥含義。

2、吃魚:因為中國傳統有年年有餘(魚)的說法,所以魚是年夜飯必備的一道菜。除夕夜吃鯉魚,鯉同「禮」諧音,過年吃鯉魚大吉大利。除夕夜吃鯽魚,鯽同「吉」諧音,過年鯉魚和鯽魚一起吃就是大吉大利。

3、貼年紅

年紅,是春聯、門神、窗花、年畫、福字等過年時所貼的紅色喜慶元素統稱。過年貼年紅(揮春),是中國民間由來已久的風俗,寄託了人們對幸福生活的嚮往,對美好未來的祝願。

6、除夕夜有什麼習俗

除夕夜的習俗 除夕夜的由來
年三十,也就是"除夕"。這天,是人們吃、喝、玩、樂的日子。北方人包餃子,南方人做年糕。水餃形似"元寶",年糕音似"年高",都是吉祥如意的好兆頭。

除夕之夜,全家人在一起吃"團年飯",有一家人團聚過年的味道。吃團年飯時,桌上的"魚"是不能動的,因為這魚代表"富裕"和"年年有餘",象徵來年的"財富與幸運",它屬於一種裝飾,是碰不得的。

7、除夕夜有什麼風俗??

除夕夜,我國民間有守歲、壓歲和踩歲風俗。民俗專家說,守歲、壓歲和踩歲,是過年風俗中極富特色的三種祈福形式,表達了人們對新的一年的美好祝福和期盼。

守歲,也就是晚上不睡覺,等待新一年的到來。為什麼要守歲呢?天津市民俗專家尚潔解釋說,「歲」,中國古代與「年」相通用,歲即是年,年即是歲。

據《說文解字》釋,「年」,「谷熟也」。《穀梁傳》中也說「五穀大熟為大有年」。就連甲骨文中的「年」字,亦是谷穗成熟的樣子。因而,可以推斷,「年」是豐收喜慶的日子,而過年則是對豐年的慶賀和祈禱。

舊時臘月三十夜晚,人們吃完年夜飯後,就按各自分工,各司其職。家長要主持祭拜神佛、祖先,迎接「全神下界」。孩子們跑到戶外放鞭炮、煙花,婦女們則要忙著准備包餃子的面和餡。忙罷,全家老少圍爐而坐,邊吃干貨、瓜果,邊說古論今、打牌、下棋,通宵不眠,謂之「守歲」。據說,守歲的風俗在晉代就已十分流行。

子夜時分,隨著辭舊迎新時刻的來臨,鞭炮聲、歡笑聲、祝福拜年聲響成一片,交織在一起,家家呈現出熱情奔放、歡樂祥和的景象。孩子們此時最期待,也最興奮,他們紛紛給長輩磕頭拜年,長輩們則要忙不迭地給「壓歲錢」。長輩給小輩壓歲錢,是希望小輩平安幸福,遠離晦氣和災難。

此外,除夕夜,我國民間還要舉行踩歲活動,即在院內將芝麻秸粘上用黃紙捲成的元寶形,攢成一捆,謂之「聚寶盆」。然後,全家人用腳將其踩碎,以「碎」諧「歲」,並借用芝麻開花節節高之吉祥寓意,祝願家道興旺,表達對新的一年的祝福和祈盼。

尚潔說,如今除踩歲習俗已被大規模的燃放鞭炮替代外,守歲和壓歲的風俗仍十分流行。守歲的內容有所豐富,除了保留原有傳統項目外,全家人觀看春節聯歡晚會或舉家出遊旅行已成為新的時尚。至於壓歲錢,除了自家長輩賜給外,更多的是作為親朋好友禮尚往來的一種互贈手段。

當然,民間對守歲、壓歲和踩歲的理解,還有認為是對一個傳說叫「年」的怪物的一種防禦和打擊,這完全是人們祈盼吉祥的心理使然。

8、除夕夜的風俗

除 夕 夜

除夕是指每年農歷臘月的最後一天的晚上,它與春節(正月初一)首尾相連。"除夕"中的"除"字是"去;易;交替"的意思,除夕的意思是"月窮歲盡",人們都要除舊部新,有舊歲至此而除,來年另換新歲的意思,是農歷全年最後的一個晚上。故此期間的活動都圍繞著除舊部新,消災祈福為中心。

周、秦時期每年將盡的時候,皇宮里要舉行"大儺"的儀式,擊鼓驅逐疫癘之鬼,稱為"逐除",後又稱除夕的前一天為小除,即小年夜;除夕為大除,即大年夜。

除夕是一年中最使人留戀的一晚。除夕之夜,最為熱鬧、喧闐,天一抹黑,孩子們或者半大小夥子,早已拿著香火,東一聲、西一響地放起鞭炮來了,膽大的放大炮仗,年幼的一隻手捂著耳朵,遠遠地探著身子點,其他小孩兩手捂著耳朵,緊張而又焦急地等待著……。此情此景,即使人到白頭也都還能記得。

除夕的主要活動有三項:吃團圓飯,祭祀,守歲。
回答者:ling1981 - 經理 五級 1-20 11:02

--------------------------------------------------------------------------------

吃餃子、熬夜和看春節聯歡晚會
回答者:ytapple - 見習魔法師 二級 1-20 14:09

--------------------------------------------------------------------------------

『年的由來』

在中國眾多傳統的節日中,春節算是最盛大、最熱鬧、最受人重視。即便是海外受過西方文化熏陶的華僑,也不能忘記這個重大的而又極富有意義的節日----春節。

正因為春節對我們中國人的影響如此深遠的,故我們收集了一些有關春節由來的資料,讓大家有一定的了解。希望大家在新年吉祥如意、幸福安康、萬事順利!

年是什麼?最初的概念「年」是與農作物生長的周期性和人類生產的勞動的周期性相關聯的,莊稼獲得好收成,百姓們不免要慶祝一番,久而久之,就成了一個節日。所以年是收獲的象徵,所謂「五穀熟曰年」。另一種傳說是:相傳在遠古時代,有一種兇猛的怪獸叫「年」,一年四季都在深海里,但逢新舊歲之交,便出來糟踏壯稼,傷害人畜,百姓叫苦連天。有一次它又跑到村莊里為非作歹,被一家門口晾的大紅衣服嚇跑了。到了另一處,又被燈光嚇得抱頭鼠竄。於是人們掌握了「年」怕聲音、怕紅色、怕火光的弱點。每至年末歲首,人們就在家門口貼紅聯、放鞭炮、掛紅燈,院子里燒柴禾、攏旺火,用菜刀剁菜肉,發出聲音
把「年」嚇得逃回海里,不再危害人畜。久而久之便成了過年的種種習俗。到了大年初一,親朋好友就互相拜訪,祝賀沒有受到「年」的傷害,逃過「年」的這一難關,所以「過年」又稱「年關」,這也是拜年的由來。

一、春聯

新春伊始,第一件事便是貼春聯。每當大年三十日(或二十九),家家戶戶都要在自己的大門或楹柱上貼上一副春聯,將宅子里里外外的門戶裝點
一新,渲染了喜慶氣氛,這個古老的風俗一直延續自今。

春聯又名「對聯」、「門對」、「對子」等,是由上聯、下聯和橫披組成。

它起源於「桃符」。所謂的桃符,就是指用桃木刻畫出「神荼」、「郁壘」兩尊神像。再將它們掛在大門上,用來鎮妖避邪。東漢應劭的《風俗
通》 中引《黃帝書》中記載:相傳古代東海中有一座大山,名叫度朔山。山上有一棵巨大無比的桃樹,樹枝向周圍伸展,足足有三千里方圓。樹頂有
一隻金雞,日出報曉。樹的東北一端有一根拱形枝幹,樹梢一直歪下來,挨到地面,就像一扇天然的大門。度朔山上住著各種各樣的妖邪鬼怪,它們出
入都得經過這扇門,因此稱作鬼門。天帝怕鬼怪下山到人間去作祟,派了兩個神將去把守鬼門,一個叫神荼,一個叫郁壘。這兩個神一個手拿葦索,一
個身牽猛虎,形象丑惡兇狠,既能捉鬼,又能吃鬼,若有惡鬼溜出鬼門,就把它抓住,或者吃掉,或者用葦索捆綁起來喂老虎。因此,黃帝就把神荼、郁壘的像刻成桃人,掛在大門門戶上,以御凶魅。

最初,古人用桃木雕刻成神荼、郁壘的神像,掛於大門的兩側。後來大概因雕刻神像太費事,就用兩塊桃木板,畫上神像來代替,即所謂「桃符」。再往後,覺得畫畫還是很麻煩乾脆就在桃木板上寫上「神荼」、「郁壘」兩個神名,往門上一釘就完事。春節掛「桃符」驅邪的風俗一直從戰國延續到唐代。到了五代,桃符仁才出現聯語,代替原來的神荼」、「郁壘」的字樣。

桃符轉化成春聯據說是緣於五代後蜀之主孟昶,在《蜀[木壽]杌》記載,五代後蜀的君主孟昶在新年之際命令翰林們作門聯,自己也寫了一副:「新年納余慶,佳節號長春。」據說這是我國最早的一對春聯。

紙制的春聯到了明、清時代才真正興盛起來。春聯的開始興盛與明朝朱元璋有關。據清朝人陳尚古《簪去樓雜說》記載起於明朝初年,當時明太祖朱元璋定都金陵(今南京市)後,除夕傳旨公卿士庶,家家門上須貼春聯一副,一律用紅紙書寫。朱元璋在微服出行,一路觀賞,以為樂事。由於明朝
歷代大力提倡,使春聯盛行了起來,至今不衰。據《列朝詩集》說,當時最有名的一副春聯是明太祖朱元璋賜給翰林院學士陶安的,內容為:「國朝謀
略無雙士,翰苑文章第一家。」

二、年畫

按中國古老的風俗,每逢新春佳節,家家戶戶都要在家裡貼上嶄新的年畫,年畫是伴隨春慶祈年和驅凶避邪的活動而產生的,表達了人們祈求平安
吉利的願望。

它起源於門畫,與桃符有著同樣的悠久歷史。門畫的最初主題是門神,門神,又稱「門丞」、「門神護衛」等,在春聯出現之前,桃符上的「神
荼」、「郁壘」就稱門神。南朝梁代宗懍《荊楚歲時記》:「歲旦,繪二神貼戶左右,左神荼,右郁壘,俗謂之門神。」這是早期的門畫,後來隨著時
代的發展,花樣多起來了,有的就根據新的傳說或神異故事,畫出新的門神。其中最常見的是門神是唐朝大將秦瓊和尉遲。他們變為門神的故事,在小說《西遊記》里就有記載。說是長安附近的涇河老龍與一個算命先生打賭,犯了天條,玉帝派魏徵在明日午時三刻監斬老龍。老龍懇求唐太宗為他說情,唐太宗滿口答應。第二天,唐太宗傳出一道聖旨,宣魏徵入朝,並把魏徵留下來,同他下圍棋。不料下著下著,魏徵打起瞌睡來了。當時正是午時三刻,唐太宗以為將魏徵留住,不放他出宮,就行了,所以就不喊他,讓他睡著。原來魏徵在睡夢里已斬掉涇河老龍。老龍陰魂不散,怨恨唐太宗言而無信,就天天到宮里來鬧,鬧得唐太宗六神不安。魏徵知道皇上受驚,就派了秦瓊、尉遲恭這兩員大將,守在宮門保駕,果然,老龍就不敢來鬧了。唐太宗體念他們夜晚守門太辛苦,就叫畫家畫了他們兩人的畫像貼在宮門口,結果照樣管用。這樣,這兩員大將便成了門神。

三、鞭炮

鞭炮又叫「爆竹」、「爆仗」、「炮仗」。關於它的名稱由來和產生時間也有很多傳說,一種傳說:在遠古時代,有一種兇猛的怪獸叫「年」,經常在除夕夜到處傷害人畜。後來人們掌握了「年」怕聲音、怕紅色、怕火光的弱點。每至年末歲首,人們就在家門口放鞭炮,發出聲音把「年」嚇得逃
走,不再危害人畜。另一種傳說根據古書《神異經》記載:西方深山中有人焉,身長尺余,袒身,捕蝦蟹,性不畏人。見人止宿,暮依其火,以灸蝦
蟹。伺人不在,而盜人鹽,以食蝦蟹。名曰山臊,其音自叫。人嘗以竹著火中,爆(火朴)而出,臊皆驚憚。 不管是哪種傳說,都說明了爆竹與桃符作
用差不多,都是用來驅除邪鬼的。

鞭炮起源於「庭燎」。所謂"庭燎"就是用竹子做成的火把,由於竹節里的空氣膨脹,竹腔爆裂,就會發出「闢辟叭叭」的聲音,古人稱之為「爆竹」。最初燃放爆竹是為了驅除邪鬼。南朝梁代宗懍在《荊楚歲時記》中記載:「正月一日,是三元之日也。《史記》謂之端月。雞鳴而起,先於庭前
爆竹、燃草,以辟山臊惡鬼。」這也就是後來人們在春節凌晨開門放鞭炮的由來,又稱之為「平安爆竹」。

四、屠蘇酒

飲屠蘇酒也是過年的一種風俗。飲屠蘇酒,意為屠絕鬼氣,蘇醒人魂。據說於元日早上喝此酒,可保一年不生病,以後便將春節喝的酒統稱「屠蘇
酒」。

據唐朝人韓鄂所著《歲華紀麗》的記載,屠蘇是一間草庵(茅舍)的名稱。據說古時住在此草庵的一個名醫,每到大年夜便分送給附近的每家一包
草葯,囑咐他們放在布袋裡縫好,投在井裡,到元旦那天汲取井水,和著酒杯里的酒,每人各飲一杯,這樣一年中就不會得瘟疫。人們得了這個葯
方,卻不知道這位神醫的姓名,就只好用屠蘇這個草庵的名稱來命名這種葯酒。其實,屠蘇也並不是某間草屋的專名,據漢朝人服虔的《通俗文》說,
凡是茅屋都稱專利蘇。至於屠蘇酒中放的什麼葯,按梁朝人宗懍的《荊楚歲時記》說,北魏的議郎董勛說過,古代民間風俗元旦那天所喝的葯酒,裡面
放的的是花椒焙成的葯末。所謂屠蘇酒,其實是一種椒酒。董勛還談到飲屠蘇酒的習慣,是一家人中年紀最小的先喝,以次挨下來,年紀越大的越後
喝。原因是小孩過年增加了一歲,所以大家要祝賀他;而老年人過年則是生命又少了一歲,拖一點時間後喝,含有祝他們長壽的意思。這種先少後長喝
屠蘇酒的風俗一直傳到後代。唐代詩人顧祝《歲日作》詩說:「不覺老將春共至,更悲攜手幾人全。還將寂寞羞明鏡,手把屠蘇讓少年。」宋代文學家
蘇轍的《除日》詩:「年年最後飲屠蘇,不覺年來七十餘。」

五、除夕夜

除夕夜是團圓之夜,即便是遠在天涯的人,也都要在除夕之夜趕回家中吃年夜飯、守歲。家家戶戶做好團年飯之後, 首先祭祖。祭祖時,應該將代
表祖宗的牌扁安放在供桌上,放上供品,然後焚香禱祝,請祖宗用餐。祭完祖後,一家人團坐在桌前,這正是每個家庭大團圓的美好時刻。先是一餐
豐盛「團年飯」,然後大家團坐吃點心、嬉笑玩耍、聊聊家常、談談工作等,靜待天明,這便是守歲。

守歲守到半夜,即從除夕那天的亥時至元旦那天的子時之間開始入席,稱之為「分歲酒」。一家人歡歡喜喜地喝完分歲酒之後,小輩兒人則向父祖家長行禮辭歲,長輩們則要分壓歲錢。壓歲錢也稱「押歲錢」「代歲錢」、「歲歲錢」,原是用來厭勝驅邪、幫助小孩子過年的,後世則多藉此表示親
情愛意。舊時的風俗,壓歲錢規定一百枚,用紅繩串好,意思是百年長壽。

此外除夕夜還有鏡聽、照田蠶、賣痴呆、打灰堆等習俗,以此來占卜一年的吉凶休咎,祈願新的一年小孩聰慧,萬事如願。這些習俗在現在的城市
已不多見了,不過在農村與一些小城鎮,這些風俗還是存在的。

六、舞龍、舞獅

舞龍、舞獅是中國文化中的一顆璀璨明珠,是老百姓們喜歡一種民間體育活動,在各種喜慶節日慶典中都可見到,是大家再熟悉不過的一種中國傳
統的舞蹈之一了。

舞龍,又稱「耍龍燈燈」、「龍燈舞」。 起源於漢代,最初是作為祭祀祖先、祈求甘雨的一種儀式,後來逐漸成為逢年過節常見的一種文娛活動。

關於舞龍,民間有個傳說:一天,龍王腰痛難忍,龍宮里的葯都吃過了,還是不見效。只好裝成老頭到人間求醫,大夫搭脈感到吃驚:你不是人吧?龍王看瞞不過去,只好說出實情,於是大夫要他變回原形,從龍王腰間的鱗甲里捉出一條娛蚣。經過消毒、敷葯,龍王完全康復了。為了答謝治病之恩,就告訴大夫:「只要照我的樣子扎龍舞耍,就能風調雨順,五穀豐登。」這件事傳出後,大家便以為龍能興雲布雨,每逢乾旱便舞龍祈雨,所以後來就有了春舞青龍、夏舞赤龍、秋舞白龍、冬舞黑龍的規矩。

獅是外來的異獸,我國國土上並沒有獅生活的環境,但發展至今,獅在中國吉祥瑞獸的地位是舉足輕重,與五靈(龍、鳳、龜、麟、虎)並駕而驅,舞獅最初是由西域進貢中國的一種舞蹈,後來慢慢傳入中國民間,成了老百姓的喜愛。舞獅,又名「耍獅子」、「獅子舞」。

舞獅開始於南北朝。形式多種多樣,大致分為北獅和南獅兩種。現在「北獅」以河北滄州、北京為代表,「南獅」則以南海為代表,並輻射到番禺、順德(即俗話說的南番順)。廣州、香港、澳門及世界各地的華人社區所舞的獅子風格也大都以「南獅」為主。

北方舞獅的特點是:外形逼真,與真獅相像,有雌雄之分,還有文獅、武獅、成獅、幼獅之分。舞獅人是獅皮覆蓋全身,只露雙腳。北方舞獅一般是兩個人合舞一隻大獅子。

南方舞獅特點是:造型不如北方逼真,但款式多,色彩豐富。舞獅者穿各種燈龍褲,上穿密鈕扣的唐裝燈龍袖衫或背心。舞獅要使出渾身解數。這種舞獅由一人舞獅頭,一人舞獅尾。

關於舞獅也有一個傳說:相傳明代初年,廣東佛山出現一種怪獸,每逢新舊歲之交,慘害人畜。後來,有人建議用舞獅來嚇唬怪獸,果然奏效,那怪獸逃之夭夭。當地百姓認為獅子有驅邪鎮妖之功,有吉祥之兆,所以以後逢年過節便敲鑼打鼓,舞獅拜年。

七、禁忌

初一:雞日----舊時在元旦貼畫吉辟邪祈福。

初二:狗日----出外拜年或祭祖。

初三:羊日----「赤口」,易生口角,不宜拜年,「田生日」,「穀子生日」,祭田

初四:豬日----祭財神。

初五:牛日谷「破五」,可打破諸多禁忌:「送窮五」:初一至四的垃圾不能倒掉,免倒「財氣」,初五的垃圾視為「窮土」,倒掉就「送窮出門」。五路財神生日,有「接財神」的習俗。

初六:馬日----「送神」的日子,店鋪開始復業。

初七:人日----人的生日,又是聚餐吃喝,又有放花炮煙花,啟煙火的習俗,是「火的生日」。

初八:穀日----諸星下界,因此要祭星,寺廟往往在這天設壇祭星,接受布施。

初九:天爺生日----玉皇大帝誕辰,舉行盛大的祭天活動。

初十:石頭生日----凡是磨、碓、碾等石制用具都忌動用,叫「十石不動」,甚至燒香祭拜石具。
回答者:半島燒雞 - 見習魔法師 二級 1-20 16:57

--------------------------------------------------------------------------------

爺爺或許知道吧
回答者:水金南海 - 見習魔法師 二級 1-20 18:45

--------------------------------------------------------------------------------

除 夕 夜

除夕是指每年農歷臘月的最後一天的晚上,它與春節(正月初一)首尾相連。"除夕"中的"除"字是"去;易;交替"的意思,除夕的意思是"月窮歲盡",人們都要除舊部新,有舊歲至此而除,來年另換新歲的意思,是農歷全年最後的一個晚上。故此期間的活動都圍繞著除舊部新,消災祈福為中心。

周、秦時期每年將盡的時候,皇宮里要舉行"大儺"的儀式,擊鼓驅逐疫癘之鬼,稱為"逐除",後又稱除夕的前一天為小除,即小年夜;除夕為大除,即大年夜。

除夕是一年中最使人留戀的一晚。除夕之夜,最為熱鬧、喧闐,天一抹黑,孩子們或者半大小夥子,早已拿著香火,東一聲、西一響地放起鞭炮來了,膽大的放大炮仗,年幼的一隻手捂著耳朵,遠遠地探著身子點,其他小孩兩手捂著耳朵,緊張而又焦急地等待著……。此情此景,即使人到白頭也都還能記得。

除夕的主要活動有三項:吃團圓飯,祭祀,守歲。

『年的由來』

在中國眾多傳統的節日中,春節算是最盛大、最熱鬧、最受人重視。即便是海外受過西方文化熏陶的華僑,也不能忘記這個重大的而又極富有意義的節日----春節。

正因為春節對我們中國人的影響如此深遠的,故我們收集了一些有關春節由來的資料,讓大家有一定的了解。希望大家在新年吉祥如意、幸福安康、萬事順利!

年是什麼?最初的概念「年」是與農作物生長的周期性和人類生產的勞動的周期性相關聯的,莊稼獲得好收成,百姓們不免要慶祝一番,久而久之,就成了一個節日。所以年是收獲的象徵,所謂「五穀熟曰年」。另一種傳說是:相傳在遠古時代,有一種兇猛的怪獸叫「年」,一年四季都在深海里,但逢新舊歲之交,便出來糟踏壯稼,傷害人畜,百姓叫苦連天。有一次它又跑到村莊里為非作歹,被一家門口晾的大紅衣服嚇跑了。到了另一處,又被燈光嚇得抱頭鼠竄。於是人們掌握了「年」怕聲音、怕紅色、怕火光的弱點。每至年末歲首,人們就在家門口貼紅聯、放鞭炮、掛紅燈,院子里燒柴禾、攏旺火,用菜刀剁菜肉,發出聲音
把「年」嚇得逃回海里,不再危害人畜。久而久之便成了過年的種種習俗。到了大年初一,親朋好友就互相拜訪,祝賀沒有受到「年」的傷害,逃過「年」的這一難關,所以「過年」又稱「年關」,這也是拜年的由來。

一、春聯

新春伊始,第一件事便是貼春聯。每當大年三十日(或二十九),家家戶戶都要在自己的大門或楹柱上貼上一副春聯,將宅子里里外外的門戶裝點
一新,渲染了喜慶氣氛,這個古老的風俗一直延續自今。

春聯又名「對聯」、「門對」、「對子」等,是由上聯、下聯和橫披組成。

它起源於「桃符」。所謂的桃符,就是指用桃木刻畫出「神荼」、「郁壘」兩尊神像。再將它們掛在大門上,用來鎮妖避邪。東漢應劭的《風俗
通》 中引《黃帝書》中記載:相傳古代東海中有一座大山,名叫度朔山。山上有一棵巨大無比的桃樹,樹枝向周圍伸展,足足有三千里方圓。樹頂有
一隻金雞,日出報曉。樹的東北一端有一根拱形枝幹,樹梢一直歪下來,挨到地面,就像一扇天然的大門。度朔山上住著各種各樣的妖邪鬼怪,它們出
入都得經過這扇門,因此稱作鬼門。天帝怕鬼怪下山到人間去作祟,派了兩個神將去把守鬼門,一個叫神荼,一個叫郁壘。這兩個神一個手拿葦索,一
個身牽猛虎,形象丑惡兇狠,既能捉鬼,又能吃鬼,若有惡鬼溜出鬼門,就把它抓住,或者吃掉,或者用葦索捆綁起來喂老虎。因此,黃帝就把神荼、郁壘的像刻成桃人,掛在大門門戶上,以御凶魅。

最初,古人用桃木雕刻成神荼、郁壘的神像,掛於大門的兩側。後來大概因雕刻神像太費事,就用兩塊桃木板,畫上神像來代替,即所謂「桃符」。再往後,覺得畫畫還是很麻煩乾脆就在桃木板上寫上「神荼」、「郁壘」兩個神名,往門上一釘就完事。春節掛「桃符」驅邪的風俗一直從戰國延續到唐代。到了五代,桃符仁才出現聯語,代替原來的神荼」、「郁壘」的字樣。

桃符轉化成春聯據說是緣於五代後蜀之主孟昶,在《蜀[木壽]杌》記載,五代後蜀的君主孟昶在新年之際命令翰林們作門聯,自己也寫了一副:「新年納余慶,佳節號長春。」據說這是我國最早的一對春聯。

紙制的春聯到了明、清時代才真正興盛起來。春聯的開始興盛與明朝朱元璋有關。據清朝人陳尚古《簪去樓雜說》記載起於明朝初年,當時明太祖朱元璋定都金陵(今南京市)後,除夕傳旨公卿士庶,家家門上須貼春聯一副,一律用紅紙書寫。朱元璋在微服出行,一路觀賞,以為樂事。由於明朝
歷代大力提倡,使春聯盛行了起來,至今不衰。據《列朝詩集》說,當時最有名的一副春聯是明太祖朱元璋賜給翰林院學士陶安的,內容為:「國朝謀
略無雙士,翰苑文章第一家。」

二、年畫

按中國古老的風俗,每逢新春佳節,家家戶戶都要在家裡貼上嶄新的年畫,年畫是伴隨春慶祈年和驅凶避邪的活動而產生的,表達了人們祈求平安
吉利的願望。

它起源於門畫,與桃符有著同樣的悠久歷史。門畫的最初主題是門神,門神,又稱「門丞」、「門神護衛」等,在春聯出現之前,桃符上的「神
荼」、「郁壘」就稱門神。南朝梁代宗懍《荊楚歲時記》:「歲旦,繪二神貼戶左右,左神荼,右郁壘,俗謂之門神。」這是早期的門畫,後來隨著時
代的發展,花樣多起來了,有的就根據新的傳說或神異故事,畫出新的門神。其中最常見的是門神是唐朝大將秦瓊和尉遲。他們變為門神的故事,在小說《西遊記》里就有記載。說是長安附近的涇河老龍與一個算命先生打賭,犯了天條,玉帝派魏徵在明日午時三刻監斬老龍。老龍懇求唐太宗為他說情,唐太宗滿口答應。第二天,唐太宗傳出一道聖旨,宣魏徵入朝,並把魏徵留下來,同他下圍棋。不料下著下著,魏徵打起瞌睡來了。當時正是午時三刻,唐太宗以為將魏徵留住,不放他出宮,就行了,所以就不喊他,讓他睡著。原來魏徵在睡夢里已斬掉涇河老龍。老龍陰魂不散,怨恨唐太宗言而無信,就天天到宮里來鬧,鬧得唐太宗六神不安。魏徵知道皇上受驚,就派了秦瓊、尉遲恭這兩員大將,守在宮門保駕,果然,老龍就不敢來鬧了。唐太宗體念他們夜晚守門太辛苦,就叫畫家畫了他們兩人的畫像貼在宮門口,結果照樣管用。這樣,這兩員大將便成了門神。

三、鞭炮

鞭炮又叫「爆竹」、「爆仗」、「炮仗」。關於它的名稱由來和產生時間也有很多傳說,一種傳說:在遠古時代,有一種兇猛的怪獸叫「年」,經常在除夕夜到處傷害人畜。後來人們掌握了「年」怕聲音、怕紅色、怕火光的弱點。每至年末歲首,人們就在家門口放鞭炮,發出聲音把「年」嚇得逃
走,不再危害人畜。另一種傳說根據古書《神異經》記載:西方深山中有人焉,身長尺余,袒身,捕蝦蟹,性不畏人。見人止宿,暮依其火,以灸蝦
蟹。伺人不在,而盜人鹽,以食蝦蟹。名曰山臊,其音自叫。人嘗以竹著火中,爆(火朴)而出,臊皆驚憚。 不管是哪種傳說,都說明了爆竹與桃符作
用差不多,都是用來驅除邪鬼的。

鞭炮起源於「庭燎」。所謂"庭燎"就是用竹子做成的火把,由於竹節里的空氣膨脹,竹腔爆裂,就會發出「闢辟叭叭」的聲音,古人稱之為「爆竹」。最初燃放爆竹是為了驅除邪鬼。南朝梁代宗懍在《荊楚歲時記》中記載:「正月一日,是三元之日也。《史記》謂之端月。雞鳴而起,先於庭前
爆竹、燃草,以辟山臊惡鬼。」這也就是後來人們在春節凌晨開門放鞭炮的由來,又稱之為「平安爆竹」。

四、屠蘇酒

飲屠蘇酒也是過年的一種風俗。飲屠蘇酒,意為屠絕鬼氣,蘇醒人魂。據說於元日早上喝此酒,可保一年不生病,以後便將春節喝的酒統稱「屠蘇
酒」。

據唐朝人韓鄂所著《歲華紀麗》的記載,屠蘇是一間草庵(茅舍)的名稱。據說古時住在此草庵的一個名醫,每到大年夜便分送給附近的每家一包
草葯,囑咐他們放在布袋裡縫好,投在井裡,到元旦那天汲取井水,和著酒杯里的酒,每人各飲一杯,這樣一年中就不會得瘟疫。人們得了這個葯
方,卻不知道這位神醫的姓名,就只好用屠蘇這個草庵的名稱來命名這種葯酒。其實,屠蘇也並不是某間草屋的專名,據漢朝人服虔的《通俗文》說,
凡是茅屋都稱專利蘇。至於屠蘇酒中放的什麼葯,按梁朝人宗懍的《荊楚歲時記》說,北魏的議郎董勛說過,古代民間風俗元旦那天所喝的葯酒,裡面
放的的是花椒焙成的葯末。所謂屠蘇酒,其實是一種椒酒。董勛還談到飲屠蘇酒的習慣,是一家人中年紀最小的先喝,以次挨下來,年紀越大的越後
喝。原因是小孩過年增加了一歲,所以大家要祝賀他;而老年人過年則是生命又少了一歲,拖一點時間後喝,含有祝他們長壽的意思。這種先少後長喝
屠蘇酒的風俗一直傳到後代。唐代詩人顧祝《歲日作》詩說:「不覺老將春共至,更悲攜手幾人全。還將寂寞羞明鏡,手把屠蘇讓少年。」宋代文學家
蘇轍的《除日》詩:「年年最後飲屠蘇,不覺年來七十餘。」

五、除夕夜

除夕夜是團圓之夜,即便是遠在天涯的人,也都要在除夕之夜趕回家中吃年夜飯、守歲。家家戶戶做好團年飯之後, 首先祭祖。祭祖時,應該將代
表祖宗的牌扁安放在供桌上,放上供品,然後焚香禱祝,請祖宗用餐。祭完祖後,一家人團坐在桌前,這正是每個家庭大團圓的美好時刻。先是一餐
豐盛「團年飯」,然後大家團坐吃點心、嬉笑玩耍、聊聊家常、談談工作等,靜待天明,這便是守歲。

守歲守到半夜,即從除夕那天的亥時至元旦那天的子時之間開始入席,稱之為「分歲酒」。一家人歡歡喜喜地喝完分歲酒之後,小輩兒人則向父祖家長行禮辭歲,長輩們則要分壓歲錢。壓歲錢也稱「押歲錢」「代歲錢」、「歲歲錢」,原是用來厭勝驅邪、幫助小孩子過年的,後世則多藉此表示親
情愛意。舊時的風俗,壓歲錢規定一百枚,用紅繩串好,意思是百年長壽。

此外除夕夜還有鏡聽、照田蠶、賣痴呆、打灰堆等習俗,以此來占卜一年的吉凶休咎,祈願新的一年小孩聰慧,萬事如願。這些習俗在現在的城市
已不多見了,不過在農村與一些小城鎮,這些風俗還是存在的。

六、舞龍、舞獅

舞龍、舞獅是中國文化中的一顆璀璨明珠,是老百姓們喜歡一種民間體育活動,在各種喜慶節日慶典中都可見到,是大家再熟悉不過的一種中國傳
統的舞蹈之一了。

舞龍,又稱「耍龍燈燈」、「龍燈舞」。 起源於漢代,最初是作為祭祀祖先、祈求甘雨的一種儀式,後來逐漸成為逢年過節常見的一種文娛活動。

關於舞龍,民間有個傳說:一天,龍王腰痛難忍,龍宮里的葯都吃過了,還是不見效。只好裝成老頭到人間求醫,大夫搭脈感到吃驚:你不是人吧?龍王看瞞不過去,只好說出實情,於是大夫要他變回原形,從龍王腰間的鱗甲里捉出一條娛蚣。經過消毒、敷葯,龍王完全康復了。為了答謝治病之恩,就告訴大夫:「只要照我的樣子扎龍舞耍,就能風調雨順,五穀豐登。」這件事傳出後,大家便以為龍能興雲布雨,每逢乾旱便舞龍祈雨,所以後來就有了春舞青龍、夏舞赤龍、秋舞白龍、冬舞黑龍的規矩。

獅是外來的異獸,我國國土上並沒有獅生活的環境,但發展至今,獅在中國吉祥瑞獸的地位是舉足輕重,與五靈(龍、鳳、龜、麟、虎)並駕而驅,舞獅最初是由西域進貢中國的一種舞蹈,後來慢慢傳入中國民間,成了老百姓的喜愛。舞獅,又名「耍獅子」、「獅子舞」。

舞獅開始於南北朝

9、除夕夜的來歷和風俗

古時候有個凶惡的怪獸叫夕,每到歲末便出來害人,後來人們知道夕最怕紅色和聲響,於是年三十晚上,家家戶戶貼紅春聯,燃放爆竹來驅除夕獸,以求新的一年安寧,這種習俗從便流傳下來,年三十晚上便稱為除夕了。

除夕夜的來歷和風俗是什麼

除夕為歲末的最後一天夜晚,歲末的最後一天稱為「歲除」,意為舊歲至此而除,另換新歲。

除夕的習俗有吃年夜飯、點燈籠、守歲等。

隨意亂倒污水、垃圾,亂丟雜物,隨地便溺的話,不小心就會濺灑到神靈身上,如果神靈惱怒的話,就會降禍到人。

10、小年夜的習俗有哪些?

祭灶
小年這天,也是民間祭灶的日子。民間傳說,每年臘月二十三,灶王爺都要上天向玉皇大帝稟報這家人的善惡,讓玉皇大帝賞罰。因此送灶時,人們在灶王像前的桌案上供放糖果、清水、料豆、秣、對聯、草;其中,後三樣是為灶王升天的坐騎備料。祭灶時,還要把關東糖用火融化,塗在灶王爺的嘴上。這樣,他就不能在玉帝那裡講壞話了。另外,大年三十的晚上,灶王還要與諸神來人間過年,那天還得有「接灶」、「接神」的儀式。
大掃除
北方稱為「掃房」,南方也叫「撣塵」。因「塵」與「陳」諧音,新春掃塵有除「陳」(塵)布新的含義,其用意是把一切「窮運」「晦氣」統統掃出門,寄託了人們破舊立新的美好願望。。
沐浴理發
民間有「有錢沒錢,剃頭過年」的說法。而沐浴理發的活動,多集中在小年前後進行。
吃灶糖
灶糖,外面有一層芝麻,里邊是用麥芽糖凝固而成的,有健脾胃、滋陰清火、潤肺止咳的功效。
貼窗花
剪好窗花後,貼在打掃一新的屋子裡,給家裡增添了許多過年的喜氣。

熱點內容
用稱稱嫁妝 發布:2020-09-12 19:11:27 瀏覽:511
五星級婚宴 發布:2020-09-12 17:55:19 瀏覽:511
婚禮樂隊 發布:2020-09-12 20:13:00 瀏覽:510
太廟婚紗 發布:2020-09-12 18:59:26 瀏覽:510
北京攝影婚紗 發布:2020-09-12 17:43:09 瀏覽:509
耍新郎 發布:2020-09-12 20:11:18 瀏覽:508
王子婚紗攝影 發布:2020-09-12 17:52:22 瀏覽:508
外景簡筆畫 發布:2020-09-12 15:57:17 瀏覽:508
拍外景婚紗照 發布:2020-09-12 17:43:26 瀏覽:507
我們結婚了2013 發布:2020-09-12 18:42:33 瀏覽: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