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薩克族彩禮
1、哈薩克族在婚嫁方面有什麼習俗?
哈薩克族的婚嫁禮儀,嫁姑娘要唱哭嫁歌。
少數民族哈薩克民族的婚嫁禮儀是從搭建新氈房開始的,新氈房裡的嫁妝、鍋碗瓢盆都是由親戚們來准備的,還要在搭起的新氈房天穹上拴上布條,並舉行燒燎門檻的婚嫁禮儀。
根據哈薩克民族的婚禮習俗,准備出嫁的姑娘必須完成「認門」禮儀。到各個年長的親戚家去品嘗食物,得到長輩們的祝福,這也算姑娘與娘家親戚們的告別。姑娘的父母親要將自己多年來為女兒准備的各種嫁妝展示給親家及親家母過目,看了嫁妝之後,親家和親家母會給女方家償禮。
出嫁的姑娘臨嫁時,要扯起嗓子唱起哭嫁歌,表示對父母、兄弟姐妹及其他親人,故鄉朋友們的依戀之情,嫁姑娘唱的哭嫁歌這種歌曲就叫作「森斯瑪」。
待嫁的姑娘唱了「森斯瑪」歌之後,伴郎會帶上一個小夥子,來到姑娘身邊,同樣唱起深情的歌曲,以此來告慰深情依依的姑娘。
根據哈薩克民族的古老傳統和民族禮儀,出嫁姑娘的喜宴舉行完畢之後,要在娘家住一宿,娘家人會選擇吉辰良日,舉行出嫁禮儀。這時,他們會將這個消息告訴整個阿吾勒的人,並打點整理姑娘的嫁妝,還要為親家、親家母准備饋贈禮物。
2、哈薩克族結婚習俗有那些????
哈薩克族結婚習俗有那些????
哈薩克族結婚習俗有那些????
哈薩克族結婚習俗有那些????
3、哈撒克族的民族風俗
哈薩克族 --禮 儀
哈薩克族尊敬老人,喝茶吃飯要先敬老人,一般在進餐時習慣長輩先坐,其他人依次圍著餐布屈腿或跪坐在氈子上。在用餐過程中,要把最好的肉讓給老人。
哈薩克族熱情好客,待人真誠。對登門投宿的人,主人都要拿出最好的食品招待。十分尊貴的客人或多年未見的親人到來,除宰羊外,還需宰馬,以馬肉相待。入餐前,主人用壺提水和臉盆讓客人洗手,然後把盛有羊頭、後腿、肋肉的盤子放在客人面前,客人要先將羊腮幫的肉割食一塊,再割食左邊耳朵之後,將羊頭回送給主人,大家共餐。食畢大家同時舉起雙手摸面,做「巴塔(祈禱)」。客人中如果有男有女,一般都要分席。
哈薩克族 --節 慶
哈薩克族主要節日有古爾邦節、肉孜節和那吾熱孜節。在那吾熱孜節里家家戶戶都要用肉、大米、小麥、大麥、奶疙瘩等混合煮成的「庫吉」(稀粥)。拋撒「包爾沙克」、糖,迎喜事是哈薩克族的傳統禮俗。
哈薩克族 --婚 俗
哈薩克婚姻是一夫一妻制,歷史上也有過一夫多妻制,但這些現象主要存在於貴族和富戶中,哈薩克舊時的婚姻具有濃厚的買賣婚姻性質,所以以女為貴,注重門第,彩禮也因門第差別懸殊,富者贈駱駝百峰,相當於500匹馬或1000隻羊,貧窮人家,男方也要給女方送「吃奶禮」「成婚禮」以及衣物等等,貧窮人家有「換門親」的習慣,以抵消彩禮。哈薩克的婚姻制度一般是終生的,通常不允許離婚,舊時還有「安明格爾」的婚姻制度,這是一種非常古老的遺俗,婦女死了丈夫後,如果要求改嫁,一定要嫁給亡夫的兄弟或近親,或在本部落中為其選擇一人,若此人不同意娶她,才可以自由改嫁,通常中年婦女喪夫後,大都不再改嫁,不願改嫁的寡婦,被認為是有德行的,受到人們的尊敬和社會的稱頌。
哈薩克人注重部落外通婚,這是哈薩克人為繁衍人口自然形成的優生制度,同一部落的人一般不得通婚,如果通婚必須在七服以上,還須徵得部落的長者同意,聯姻的兩家人還需要有七水之隔,不管是否父母所生,只要吃過同一女人的奶水,就如親兄妹,不能結婚。
哈薩克族 --服 飾
哈薩克族的民族服裝多用羊皮、狐狸皮、鹿皮、狼皮等製作。男人戴的帽子分冬春、夏秋季兩種。冬春季的帽子是用狐狸皮或羊羔皮做的尖頂四棱的"吐馬克",左右有兩個耳扇,後面有一個長尾扇,帽頂有四個棱,這種帽可遮風雪、避寒氣;夏秋季的帽子是用羊羔毛製作的白氈帽,帽的翻邊用黑平絨製作,這種帽既防雨又防暑。冬季,哈薩克族男於的外衣多為羊皮大氅,下穿便於騎馬的大襠皮褲;夏季喜穿一種皮面布里、內夾駝毛的大衣(還可兼做雨衣)"庫普"。男子穿的鞋、靴也多用皮革製成。哈薩克族婦女的服飾,多姿多彩。哈薩克族婦女愛穿連衣裙,但最講究的是頭飾。未出嫁的姑娘戴"塔合亞"、"標爾克"等類型的帽子和"包巾"。"塔合亞"是下沿大、上沿小,呈圓斗型的帽子,一般用紅色和綠色的絨布製作,用金絲絨線綉花,並用珠子鑲成各種美麗的圖案,帽頂上插一撮貓頭鷹的羽毛,象徵勇敢、堅定。當新娘時,戴一種高頂的"沙吾克烈"帽,一年後換戴花頭巾,有孩子後戴綉有"頰克"花紋的"克衣米謝克"套頭巾,老年婦女戴白色披巾。
4、哈薩克族有哪些傳統文化與習俗
講究尊老愛幼,愛和平,熱情招待客人,保護環境。傳統文化有姑娘追,叼羊等。你上百度詞條查一下就有。如果你想知道上面沒有的接地氣的文化習俗可以私聊我互相交流學習。
5、哈薩克族是如何重視家庭禮儀的?
禮儀
哈薩克的禮儀即有濃郁的草原生活特點又有伊斯蘭教特色。他們十分重視新生命的誕生。嬰兒出世後往往舉行三天慶祝活動,視為搖籃禮。哈薩克族的嬰兒一般是在搖籃里長大的,所以哈薩克人在嬰兒出生7~10天後要舉行將嬰兒放入搖籃的儀式。屆時,主人家宰一隻羊, 邀親友、鄰居家的婦女參加,同一天還舉行命名儀式。來參加這兩個儀式的婦女每人都要將一件自己親手製作的衣服送給嬰兒,還要給孩子起一兩個名字供主人選擇,或者由毛拉給孩子命名。主人熱情招待來賓,大家圍坐在一起邊吃邊向孩子祝福。現在,這一儀式多在嬰兒出生40天後舉行。在男孩5~7歲時一般還舉行割禮,即把男孩的生殖器包皮切除,哈薩克非常重視割禮,儀式規模十分隆重。婚禮最為熱烈。
喪禮嚴格按伊斯蘭教規進行,實行土葬。人死後,向親友報喪,所有的親戚都來悼念。人死後要用潔凈布罩臉,面目安放,用帳圍起,申近親為死者常燈守靈.前來弔唁都要向遺體告別,並安慰其親屬。弔唁者如是婦女或近親婦女,要與死者家屬要一起唱輓歌。哈薩克族人實行土葬,死後七天,四十天和一同年均要祭祀。特別是對一周年祭祀更為隆重,要通知親朋好友,親屬前來祭祀,請毛拉念經祈禱。這一天要修墳墓。
禮俗
在哈薩克族的游牧經濟生活中形成了哈薩克族特有的一些風俗習慣。每季遷移牧場被牧民當作生活中的大事,因而在轉場時先來戶必須對後來戶進行周到的款待,被稱為「艾露勒克」。搬遷時,牧民們一定要穿上最好的衣服,牲畜所馱的氈房及傢俱什物上,遮蓋漂亮的氈子和毛毯,用以裝飾。搬遷中沿途經過其他阿烏勒時,全阿烏勒的婦女們都要出來送酸奶子,馬奶子給大人和小孩解渴,有的甚至請搬遷的人到自己氈房內喝茶。當搬遷戶到達居住地後,已遷來的人都要出來歡迎剛搬來的人家,並熱情地問「一路平安!」回答是「安居樂業!」已住定的牧民即幫他們卸東西、搭氈房。然後,先來戶即向新來戶送各種各樣的飯食,以表示對新遷來戶一路辛苦的關懷和慰問。接受了這些東西的人家,也將以同樣的禮節去接待後來戶。
哈薩克族中還盛行相互濟助的習俗,這種習俗可能是從古代氏族社會留傳下來。按照這種習俗,如有人遭受水災、火災、風雪災等自然災害而生活困難時,可向自己氏族要求濟助。這時,同氏族人根據自己的情況給予濟助,或送衣服,或送糧食,或送牛羊、或送氈房的木柴、繩子等。如有人拒絕濟助,當他一旦處於困難境地時,全氏族人都不會濟助他,而且會被認為是破壞民族習俗而受到歧視。
不過相互濟助的形式多種多樣,有出財物的,也有出人力互助的。如某人借了別人的錢財,而自己又確實無力償還時,全氏族的人都會幫助他償還債款、財物。出人力相助主要是,在進行剪羊毛、擀氈、作氈房、打草、築干圈等單家獨戶難以完成的勞動時,當事人就請本氏族的人幫忙。這種幫忙從不索取報酬,僅當事人宰羊備茶飯招待一番即可。所以每一戶人家都有幫助人家的義務,同時也有請人家幫助的權利。
哈薩克人以純朴、誠實、直爽、熱情好客而聞名。這是因為牧區地廣人稀,居住分散,行旅不便,外出時,凡有氈房的地方,自然就成了休憩和投宿之處,行人就可免受飢寒之苦。可知好客是長期游牧生活中形成的美德。哈薩克人中流傳說:「只要沿途有哈薩克,哪怕你走一年,也不用帶一粒糧、一分錢。」哈薩克人對待客人恭敬備至,禮節周到,他們認為客人是安拉賜予的,不可稍有怠慢。由於這樣的好習慣,哈薩克族中一直沒有乞丐。
在哈薩克族中有一句古老的諺語,「如果在太陽下山時放走了客人,就是跳到水裡也洗不清這個恥辱」。還有民諺說,「好客人來到羊要下雙羔」。因而凡是前來拜訪和望門投宿的客人,無論認識與否,不論懂不懂他們的語言,也不論是哪個民族,都熱烈歡迎,竭誠接待。哈薩克族有句俗話說:「祖先遺產中的一部分是留給客人的。」所以哈薩克族在接待客人時,連自己也捨不得吃的東西都要拿出來款待,不但用好飯、好肉招待客人,而且還精心喂養客人的馬匹,第二天熱情送行。這樣的招待,並不向客人索取任何報酬。他們認為向客人買東西是非常恥辱的事。招待客人吃的肉,如果是陳肉,就要說明原因,否則客人可告訴頭目,說他無禮,將陳肉待人,頭目必定罰他有失散客之禮。
一般說,來客有三種:一種是特意請來的親家、親戚和朋友等;二是近客,一般指牧村裡的熟人;三是「胡達」的客人,即相互不認識的人。對上述三種客人,分別用不同的禮節來招待。貴客來時,全家老小要走出氈房迎接客人,扶客人下馬,熱情地打招呼,為他開氈房門,陪他進氈房,把客人的帽子和馬鞭放好,客人依左手方向,按年齡大小盤腿入座正上方。然後主人問候客人本人好、家庭好,以及全牧村有威望人的近況,哈語稱「玉興阿滿巴」(全家平安)。同時問候牲畜的情況,哈語稱「麻勒加阿滿巴」(牲畜平安)。拿出家裡最好的各種奶、面製品擺滿餐布,用奶茶待客。
哈薩克人認為,宰羊待客是光榮體面的事情,也是應盡的義務,如果是貴客或貴親,還要宰上一匹兩歲的馬款待,表示祝福。
宰羊待客時,不能宰黑羊,認為黑羊代表不吉利,萬一家中只有黑羊而必須宰時,可以在黑羊上綁一白布,也就表示不是全黑的羊了。在宰羊前,主人先將羊拉進門或牽到火塘前,面對客人半跪在地上,右胳膊摟著羊脖子,兩手舉在胸前,掌心向里,恭敬地對客人說:「請允許吧!」(請求祝福意)。有的僅把給客人宰的羊施向門口,將羊頭扯進屋內,向著客人,主人伸出雙手,恭敬地對客人說。這時,客人都把雙手舉到眼前,掌心向里,由一位年長者或有威望的人作祝福詞。其祝詞內容一般是「人畜兩旺,男是英雄,女是阿肯,全家光榮」。作完上述的「巴塔」(祝詞)後,大家雙手從臉頰上輕輕捋下,齊聲說:「安拉奧克巴爾!」意即真主保佑。這個儀式完畢後,主人才把羊拉出去宰。
在內熟之前,先把餐布鋪好,放上包爾沙克、奶疙瘩、奶豆腐、奶皮子、酥油、奶茶等食品來待客,在冬天,還用「吉尼特」來招待客人。大家圍著餐布而坐,客人坐在上席,邊談邊吃邊喝。在夏天,喝罷奶茶,換飲馬奶子,在冬天則拿來奶疙瘩和奶漿。在吃喝時,主人及陪客彈起冬不拉,唱「阿馬爾的六支歌」。然後請客人唱歌或講故事,猜謎語或吟唱史詩,也可請客人游戲娛樂。肉熟之後,吃手抓羊肉前,由小孩提來盛涼水的小茶壺和臉盆,請客人洗手。洗好後不能亂灑手上的水,用主人拿來的毛巾擦乾,否則就是不禮貌。
吃手抓羊肉,要重新鋪上干凈的餐布,主人把肉盛在大盤內端來。把盛有羊頭、臀部肉、肋條肉的盤子放在客人面前。客人中年長者必須先將羊頭上的腮幫肉割一塊回敬給年老的主人,再削下羊頭上的右耳朵給在座的最小的孩子,割一片鼻前肉放進盤內或自己吃。如席間來一位長者,就讓長者先吃。然後把羊頭敬還主人,以此向主人表示滿意和謝意。之後,大家開始吃肉,直到大家吃飽為止,否則主人是不滿意的。在吃肉時,主人還向客人獻「捧肉」,即把肥肉和油給客人喂,以及客人送還膀子骨等禮儀形式。在吃肉中羊的12根骨頭和其他部位的肉,應該分配給什麼客人是有一定規矩的。對長者和尊貴的客人給盆骨肉,對女婿和媳婦給羊的群肉(羊腿上的關節)和胸肌肉,給小孩吃羊的舌頭、耳朵、腰子和心臟。吃完肉後,讓客人喝肉湯。客人再次做「巴塔」(祝福後,才能收起餐布)。
請客人吃肉如盤中放有羊頭,端上來時,必須把羊頭的嘴對准上座的客人,如果羊頭的嘴朝著氈房門,表示不是誠心待客,而是驅逐客人出去,這是很不禮貌的事。在前腿上有塊一端象拳頭狀的圓形骨頭,稱為銅巴拉克式骨,哈薩克語稱托巴斯其力克。如果宰羊請客人吃飯時,放有前腿上的這塊肉骨頭,是不尊敬客人的表示。另外前腿骨(哈語稱「卡爾及勒克」,為老骨頭意)不能給未結婚的女子吃,認為吃了,女子嫁不出去或者晚婚。而肋骨上的「吐絲特索倫曲克」(即前胸的尖處),不能給未結婚的青年吃,如果吃了,男子去岳父母家時,要馬失前蹄會遭到危險。客人吃完羊肉要擦手上的油時,應遞給毛巾,如果客人提出要用馬叉子或皮帶擦手油,可以給,如果客人不說而給了馬叉子擦手上的油,則是對客人不尊重。
當宰羊吃肉完後,即澆水洗手。在洗手時應該向主人說「若黑買脫」(感謝意),如果更尊重主人的話,應該說「若黑買脫堪潑加薩」(感謝祝長壽之意)。關於這方面有一個傳說:古代有一個汗王,他雖然不斷生孩子,卻沒有活,總是長到一二歲就死去了,因此汗王很焦急,即訊問一個年老的人,用什麼方法可使我的孩子活下來。那個老人建議說,你不妨把各種各樣的人都請來吃肉。當吃完肉後,由你的孩子或你們給他們倒水洗手,他們會說「若黑實脫堪潑加薩」(感謝祝長壽之意)。如果大家都一致這樣說,上帝聽到後有可能受感動而使你的孩子活下來。這個汗王採納了他的意見,就把各方面的人都請來,宰羊請他們吃,吃完後汗王8歲的孩子給客人倒水洗手時,卻沒有一人說「感謝千歲」的話,於是主人家感到很傷心,也很害怕,認為沒有人說「感謝祝長壽之意」的話,恐怕這個孩子仍難存活。果然過了二三年,這個孩子又死了,為此汗王根傷心。這件事發生後,哈薩克族中就留下了在洗手時都說「若黑買脫堪潑加薩」(感謝祝長壽之意)的話語。
吃完羊肉後的澆水洗手,擦手有兩塊布,分別稱油布、水布,不能混用。
客人臨走時,如屬貴客,主人就要問貴客:「氈房內是否有你需要的東西。」如果客人看中了某件東西就要奉送。如沒有,就按一般慣例給貴客送禮。經濟條件好的,送元寶、馬、駱駝、獵槍和鷹,次者送皮大農、袷袢及狐皮、狼皮等珍貴的獸皮衣服。至於附近客人和「胡達」的客人,用一般禮節相待,走時不送東西。
自從哈薩克人信奉伊斯蘭教後,與之相聯系而形成的禁忌很多,最主要的是:忌食豬肉和非宰殺而死亡的牲畜肉,還忌食一切動物的血。牲畜一般要由男性宰殺。吃飯時,不能把整個饢拿在手上用嘴啃。同時吃飯時最好戴上帽子,以示尊敬。在氈房內不許坐床,要席地盤腿坐在地氈上,不許把兩腿伸直,更不能脫掉鞋子。年輕人不許當著老人的面喝酒。兒媳不能使用公公的馬鞍和公公的床位;公公也不能使用兒媳的馬鞍和坐兒媳的床位。在交談和吃飯時,最忌諱擇鼻子、吐痰、打呵欠、放屁等。不能當面數主人的畜群和點牲畜的數目。不要用腳和棍棒跟打牲畜的頭部。不能跨過拴牲畜用的繩子。走路遇羊群要繞道而過。不許乘馬進出羊群。不要當著主人的面追打獵犬和守門的狗。借群眾的馬騎,還時不要卸下馬鞍。不許當著父母的面贊美他們的孩子,尤其不能說胖、美、俊之類的詞。絕對不允許跨過吃飯用的餐布。嚴禁從作禮拜(乃瑪孜)的人前通過,也不能踏作禮拜的布單子,更不要模仿他們的動作大聲說笑。哈薩克人認為每禮拜二、五是不吉利的日子,不能外出。忌諱客人在氈房門前下馬,要在拴馬樁那裡下馬。大小便時要戴帽子,不說話。最忌諱損壞或拔掉青草,因為青草是草原生命繼續的象徵等等。
在哈薩克族中,大輩見小輩接吻;年歲相當的見面時擁抱;若摯友見面,婦女施擁抱禮,男人行握手禮,即雙方兩只手掌對手掌握手。一般人見面必須熱情問候並握手。這在王樹橋的《新疆禮俗志》中早已指出:「戚友遠別,相會必抱持,交首大哭,儕輩握手,摟腰」,「尊長見幼輩,則以吻接唇,口霎喋有聲。」並還進一步指出「少不薙須,唯常剪唇髭,便湯飲,十日一薙發,三日一削爪,同於洋俗。」
由於高寒山區,氣候常常會突變,所以即便是夏天,牧民在草原上放牧,頭上也要戴皮帽,身穿皮衣或棉大衣。牧民對火十分小心,即使是小雨,煙頭拋在地上也要用腳踩滅,以免引起火災。
哈薩克人在數目字方面很重視單數,尤其重視7和9,特別是「7」被他們崇尚敬重。在哈薩克的民間文學作品中,「7」是出現最多的一個數字,泛指數目之多。如「7天」、「7晝夜」、「7年」等多半是比喻征途的漫長,生活的煎熬、毅力的磨煉。在生活習俗上也常和「7」結下了不解之緣。如哈薩克人在嬰兒出生後第7天要舉行搖籃禮和命名禮。7代內不準通婚,而聯姻的人家必須隔7條河。娶妻的彩禮也是多的為77匹馬,中等戶為47匹馬,下等戶為 17匹馬。人死後,把死者放人墓穴後,每人也必須鏟7掀土。第7天要為死者祭祀。在死者生前居住的氈房中點7盞油燈等。甚至有7個客人一同來到門前時,主人也特別高興,認為這是吉祥的徵兆。如果其中一人給他們送些東西時,認為是無上光榮和幸福的事,常把所送禮物珍藏起來以為永久的紀念。
6、我是漢族,佛教,想娶哈薩克族的美麗姑娘,可行嗎? 那邊婚姻習俗有什麼禁忌?是女杈主義?
哈薩克族大多數信仰的是伊斯蘭教,信仰上有差異,但在現在社會只要你注意下不是大問題。
婚姻習俗:
哈薩克族實行氏族外婚制。在哈薩克族傳統婚姻中存在過「哈凌瑪了」制度。哈薩克族的婚禮富有古代游牧民族的特色,極其復雜。婚禮儀式要在女方家舉辦四次,即說親——「庫達拉蘇」,由男方家長或委託近親帶上禮物到女方家。女方若有意,收下禮物,款待來人,商定訂婚日期;訂婚——「烏勒特熱托依」,這是婚禮中的重要儀式,從此將男女雙方命運聯結在一起,其中有送禮、宰羊、踏水禮等內容;送彩禮,是給女方各種結婚用品,其中衣、裙、被、巾必須是奇數;出嫁——「托依」,在這個儀式上,要唱許多婚禮歌。在男方家舉辦的儀式有兩次,一是「吉爾特斯」,就是男方要擇一吉日子向眾人展示自己到底為新娘准備好了哪些物品、彩禮,讓大家觀賞。二是迎親——「克靈推斯如托依」,將新娘迎進家門,揭開婚紗。這一系列儀式的規模不同,每次儀式都要設宴、唱歌、跳舞和進行各種娛樂活動。婚禮結束後,新娘將原來代表年齡的小辮梳成兩條大辮,並在一年內披戴「結列克」。
絕對不是女權主義。。家庭為嚴格的父系家長制,男性地位高些。。。
年齡差這么大在哪都會有一定問題,但是在現在只有對方願意,家長那裡你多做做思想工作,多。聯系聯系感情的話,這應該不是太大的問題。
7、哈薩克族
哈薩克族人純朴誠實,待人爽朗熱情,長期的游牧經濟生活以及宗教信仰和本民族文化的熏陶形成了哈薩克人特有的風俗習慣。1、在日常生活中,哈薩克族十分重視禮節。2、殷勤好客,宰羊待客不僅被哈薩克人視為體面之事,而且是應盡的義務。3、相互濟助,哈薩克族人有相互濟助的風俗,凡部落中牧戶遭受自然災害,生活困難時,可向本部落要求濟助。4、節日禮俗,包括納吾熱孜節、肉孜節、庫爾班節等。5、人生禮俗。包括滿月禮、騎馬儀式、割禮等。6、婚姻習俗,婚姻大都由父母包辦,締結婚約過程包括是說親、訂親、展示彩禮、歡送新娘的彈唱、送親勸嫁、揭面紗禮等,上述嫁娶儀式中,除唱歌宴飲之外,還要舉行搶布塊、刁羊、姑娘追、賽馬、摔跤等很多游戲。7、哈薩克族人的喪葬禮儀基本上按照伊斯蘭教的規定舉行,但也保留了某些薩滿教的風俗。"迦納扎"儀式。在人死之後面朝西安放,綁住下巴頦,用干凈的布蓋住死者臉面,用圍帳將遺體圍擋起來,停放1至3天,向附近的親友們報喪,由近親點燈守靈。前來弔唁的人與遺體告別並安慰死者親屬。然後洗屍體,用白布裹屍。並請毛拉給死者祈禱贖罪。拉著將屍體抬到屋外舉行迦納扎(阿訇念經)儀式,眾人齊聲祝願死者的靈魂安息。死者入葬7天後舉行"過7天祭",40天?quot;過40天祭",一年之後"過周年祭"。
8、哈薩克族的民間故事
舊社會哈薩克族中女方有索彩禮的習俗。
彩禮的數量依雙方家庭的地位財產而定。除了彩禮外,男方還要給女方的父母送哺乳禮、喜慶禮、給親戚送衣料(克依特),女方家根據彩禮的數量置辦嫁妝。為女兒置新房,裝駱駝,備馬,戴花帽。給男方父母、親戚送衣料,依彩禮的數量備服裝、嫁妝五、七、九份。
有些財力不及的人家之間流行相互不收彩禮的換親或叫對親(HARSE HUDALEH),即把女兒嫁給對方的兒子,娶對方的女兒作兒媳婦。有時窮人出不起彩禮,就由親友和族人相助。
哈薩克族婚俗中特別強調終身婚姻,因此過去哈薩克族離婚的以前幾乎沒有,現在也很少見。
(8)哈薩克族彩禮擴展資料
哈薩克族源比較復雜,一般認為,主要是古代的烏孫、康居、阿蘭(奄蔡)人和原在中亞草原的塞種人、大月氏以及以後進入這個地區的匈奴、鮮卑、柔然、突厥、鐵勒、契丹、蒙古等各族人融合而形成的。
從13世紀初蒙古民族強大,到15世紀哈薩克王朝的建立,前述有關哈薩克族源的一些部落和氏族加快了聯合的步伐。而哈薩克民族共同體的最終形成與歷史上的「白帳」汗國有著極為密切的關系。
13世紀初,成吉思汗西征,烏孫、克烈、乃蠻等部落也被迫西遷。蒙古帝國的金帳汗國、察哈台汗國和窩闊台汗國各有部分地區是哈薩克人的牧地。不久,由於領戶分封,造成了金帳汗國新的割據局面,在今哈薩克東部地區建立的白帳汗國於14世紀統一了整個金帳汗國。
哈薩克族的祖先建立過區域性政權,這個政權在歷史上稱哈薩克汗國。1456年,克烈汗和賈尼別克汗,率部離開烏茲別克汗國,東遷蒙兀爾斯坦(東察合台汗國)。這些脫離烏茲別克汗國的牧民,被稱為哈薩克人,他們在新的牧區建立起以克烈汗為首的哈薩克汗國,人口有20萬。
明景泰七年(1456年),白帳汗國最後一個可汗巴拉克之子克烈汗和賈尼別克汗不負眾望,率領哈薩克諸部東遷楚河流域和塔拉斯河流域,建立了獨立的政治實體——哈薩克汗國,過上了和平安定的生活,從而吸引了周鄰大量游牧部落前來加入。
9、哈薩克族的風俗和傳統文化是什麼?
1、習俗:
哈薩克族尊敬老人,喝茶吃飯要先敬老人,一般在進餐時習慣長輩先坐,其他人依次圍著餐布屈腿或跪坐在氈子上,在用餐過程中,要把最好的肉讓給老人。
哈薩克族熱情好客,待人真誠,對登門投宿的人,主人都要拿出最好的食品招待,十分尊貴的客人或多年未見的親人到來,除宰羊外,還需宰馬,以馬肉相待。
2、食俗:
日常食品主要是面類食品、牛、羊、馬肉、奶油、酥油、奶疙瘩、奶豆腐、酥奶酩等,平時喜歡把麵粉做成包爾沙克(油果子)、烤餅、油餅、面片、湯面、那仁、傑恩特等,或將肉、酥油、牛奶、大米、麵粉調製成各種食品。
3、婚俗:
哈薩克族的婚禮一般要舉行三天,第一天,新郎帶領伴郎還有各種賀禮前去娶親,女方會迎接招待他們,接受親朋好友、左鄰右舍的賀喜,第二天休息一天,第三天正式娶新娘,在這一天,調皮的伴娘會把新娘藏起來,這時伴郎要騎在馬上,與伴娘逗趣對歌,蠃了方能進門接新娘。
4、節慶 :
哈薩克族主要節日有古爾邦節、肉孜節和那吾熱孜節(納吾肉孜節),在那吾熱孜節里家家戶戶都要喝用肉、大米、小麥、大麥、奶疙瘩、鹽、水等七種物混合煮成的庫吉(稀粥),拋撒包爾沙克、糖跳黑足馬(哈薩克族傳統舞蹈)來迎喜事是哈薩克族的傳統禮俗。
哈薩克族歷史:
哈薩克族源比較復雜,一般認為,主要是古代的烏孫、康居、阿蘭(奄蔡)人和原在中亞草原的塞種人、大月氏以及以後進入這個地區的匈奴、鮮卑、柔然、突厥、鐵勒、契丹、蒙古等各族人融合而形成的。
從13世紀初蒙古民族強大,到15世紀哈薩克王朝的建立,前述有關哈薩克族源的一些部落和氏族加快了聯合的步伐,而哈薩克民族共同體的最終形成與歷史上的白帳汗國有著極為密切的關系。
13世紀初,成吉思汗西征,烏孫、克烈、乃蠻等部落也被迫西遷。蒙古帝國的金帳汗國、察哈台汗國和窩闊台汗國各有部分地區是哈薩克人的牧地,不久,由於領戶分封,造成了金帳汗國新的割據局面,在今哈薩克東部地區建立的白帳汗國於14世紀統一了整個金帳汗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