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的結婚風俗
1、安徽民間婚禮有什麼習俗
徽州婚嫁
在古徽州,一場婚姻的促成,大致可分媒合、訂親、成禮、合親四個階段。一般有九道程序:說媒、行聘、請期、搬行嫁、開臉、迎親、拜堂、鬧洞房、回門。經過以上階段和程序的,才為「明媒正娶」。另有童婚、納妾、換親、入贅、沖喜、靈前婚等特殊婚姻形式。舊時徽州人的婚嫁習俗,深受封建禮教的影響,其諸多繁文縟節,不少到帶有迷信色彩和買賣婚姻的因素。下面我們就從徽州婚嫁的九道程序,一一來讓大家做更進一步的了解。
說媒:舊社會的古禮,男滿18歲為「弱冠」,女滿15歲為「及 」。兒女到了十三四歲,父母就開始關心其婚事。聯姻講求門當戶對,實際上女方每望高攀,男方卻需適當遷就。故有「嫁女高高求,討親低低湊」的說法。;一般都由鄉里的好事婆娘,往來游說,巧言撮合,或由男方選定對象,委託媒婆前往提親。女方如同意,媒婆就取得女方年庚八字紅單送到男家,男方將八字置灶君座下,以測有無不祥之兆。若廚房三日內不失盤打碗,不缺瓢少筷,認為初步吉利。再將男女兩方生辰八字送到算命先生處,看看是否相沖相剋,全部通過,確認無誤才可以正式求親說合。
行聘:俗稱「下定」、「定親」,雙方確定聯姻後,選定吉日,由男方備下紅貼,稱為「鴛鴦禮書」,在內頁寫上男子的生辰八字,裝入一個紅封套,附寫一篇請求聯姻的定格文章,備下一支新毛筆和一塊新墨放入一個紅皮「批書匣」,請一名本房男性親屬帶上批書匣,隨媒人去女家,俗稱「下定書」。同時還要根據女方要求送去「頭節禮」,如衣料、首飾、禮銀等。如民國期間黟縣的禮銀規矩就是108塊銀元。不過這也要看家庭財富多少而不等,但尾數都是八,寓意「若要發,不離八」之意,而且每枚銀元上都要用朱紅寫上雙喜字。女方受到後要由家長(父兄)用其新筆墨在鴛鴦禮書中內頁左邊寫下女方生辰八字,然後在封面上寫上「親允大吉」,送回男方此為「批書」。女方收下的禮金,用來置辦嫁妝,富豪往往自增陪嫁。這樣就算是正式定親了。鴛鴦禮書就是訂婚憑證。定親後,男方一年三節均得向女家送禮。
請期:訂婚後,男女完婚,男方先請媒婆上門提出結婚請求,得到應允後,由男方撿選迎娶日期,書寫在紅柬上,配上相應的禮物,請媒人送到女家。古時便稱為「請期」。現代叫「送日子」。 搬行嫁:在迎娶的前一天或當天,男方需派人前往女宅搬嫁妝,稱為「搬行嫁」。搬行嫁期間,男女雙方住宅張燈結綵,鳴炮奏樂。嫁妝一般都是房間傢具及日常用品。富貴人家也在拜匣里放上一些金銀首飾等,吃、穿、用品業一應俱全,機會可供一生享用。(有的甚至連棺木都備齊!!)。
開面:又稱「拉麵」。在迎親的當天,姑媽或舅媽要給新娘開面,即用兩根絲線靶新娘額頭的汗毛絞去,否則要被譏笑為「毛臉」。開面意味著姑娘時代已經結束。
迎親:成親值日,迎娶新娘要用花轎,少數沿河地區用船。迎親人員一般為媒人、喜娘、舅舅、姑父以及與新郎、新娘年齡相仿的青年男女。抬轎者為四人,富貴人家為八人。新郎一般要親自前往,歙縣也有不用鼓樂,不要新郎上門迎親的。到了女方家裡,女方大門緊閉,要待男方在門縫中塞足了「喜包」後,方才打開大門,鳴炮迎客。然後開始「哭嫁」,母女報頭痛哭,不過哭聲中更多的是樂感而不是悲傷。為什麼要哭呢?據說是「不哭不發,哭哭發發」。花轎出門後,有的地方還偷偷盛一碗水,隨著出門的花轎潑出去,象徵「嫁出去的女,潑出去的水」。花轎到了男家村口即止步不前,要等新郎背進村子,這裡面又有典故,婚後若是吵架,媳婦就可以聲稱「又不是我自己走上門的,是你把我背進來的」。
拜堂:歙縣的習俗是,花轎至男宅落地,新郎親自迎至廳堂,即行拜堂禮,黟縣的習俗就是轎至男宅大門,公婆、新郎都上樓,要等新娘入了洞房,傳帶同時高呼「一代高一代,一代勝一代」。新娘入洞房稍事休息後,才出來行拜堂禮。
鬧洞房:花燭酒宴散席後,親戚好友聚集新娘放里,大家用各種不同的方式逗新娘發笑或是出一些難題來捉弄他們,以此取樂。圖的也是「炒發」。
回門:新婚第三日,新娘回娘家探望,此為「回門」,如新郎伴送,則為「雙回門」,女婿第一次上門,要一一拜見岳家諸親長輩,中午岳家要開席宴婿,稱為接女婿。徽州素有「丈母娘見女婿,猶如見皇帝「,以及」女婿上門活祖宗「登說法。所以非常隆重。第一次回門,不等夕陽西下,新婚夫婦必須告辭歸家
2、介紹下安徽的婚喪嫁娶風俗!
安徽結婚習俗安徽地區城鄉人民的婚俗,根據地區與民族雜居的特點,有其個性也有相似的共性,如回族的婚俗,有濃厚的民族氣息,畲族的婚俗,盤歌活動就起重要的媒介作用。一、傳統婚俗〔父母之命〕無論高門大族或平民百姓,兒女婚姻大事基本上是由男女雙方父母決定。這種封建的包辦婚姻,有的是「指腹為婚」,即雙方兒女出生前就為其安排了婚姻。有的是兒女在孩提時,就為之訂婚,如娃娃親、童養媳,兒女成年時,父母就張羅代辦其婚事。「指腹為婚」如雙方生男,結為兄弟;雙方為女,即結為姐妹。30 年代以後,在民主的思想影響下,傳統婚俗有所改變,如父母選擇兒女婚姻對象之後,適當徵求兒女的意見,但最終還是父母決定,尤其是父親說了算。由於男女雙方在婚前缺乏了解和愛情,只有在婚後的長期家庭生活中,才逐漸相互了解,也有部分建立夫妻情誼;但其中也有不少家庭因此陷於不幸的深淵,而釀成了多少悲劇。〔門當戶對〕家長為兒女擇婚,一般都要了解對方的門戶,做到門當戶對。門戶即是家庭的社會地位、經濟實力、文化素質(如書香門弟)等;還有門風即勤勞、儉朴、忠厚等家風。平民百姓議婚,不攀「高門坎」,有自己的門戶標准:「高門對高門,笆門對笆門」;「窮和窮相好,富和富相交」。公教人員也多願彼此的子女相互攀親。由於城市與農村之間的區別,家居城市者是吃商品糧,就業較易,因而城市家庭相互結親。這是政治經濟條件對婚姻的制約。同姓不婚,是各地普遍的習俗,有些地方在同姓的五服之外,仍可聯姻,有些地區(如霍山等)異姓間的舒、沈、何、韓、劉、趙等兩姓中均不婚。可能由於封建家族矛盾和傳統習俗所致。〔婚齡〕「男大當婚,女大當嫁」。具體婚齡,各地不一致。建國前偏重早婚,皖南石埭(今石台)一帶,有「十二爹,十四娘」之說。皖中和縣一帶的俗話說: 「男長十六當家漢,女長十五當家婆」。大抵男女到十五、六歲,即認為已達婚齡,男女即可娶嫁了。一般要求是男齡要大於女齡,如五河等地俗話說:「女大五,如老母」。而淮北、皖西等地農村興抱「等郎媳」,兒子未出生,就先抱女孩在家「等郎」,這既是吉兆,又可由小女孩帶養「小丈夫」,以致男女雙方年齡差距很大,思想感情不協調,家庭破裂者不少。〔托媒提親〕當男女雙方到婚齡時,雙方家長認為門戶相當,男方可委託媒人向女方提親,也有女方向男家提親的。媒人要由「全福」之人擔任,要求是雙數二至四人為宜,即所謂「四大媒紅」,其中有主媒和陪媒。媒人提親,主要介紹雙方情況,談論男方或女方時大都有誇大喧染之處。俗話說:「媒人不扯謊,坐下沒得講」。又說「會做媒的兩頭瞞」,「十媒九謊」,「媒婆」一張嘴,會吹又會哄」等等。這些騙局,常坑害不少青年男女。托媒提親,稱為「起媒」或「起紅」。〔合八字〕提親後,將男女雙方的生日,年月日時等和生肖,由家長寫在草紙上,由媒人轉交對方,再由「算命」人推算,合婚是否犯「沖克」,如所謂「火克金」;「雞不能配猴」、「雞見猴,夜夜愁」;「龍不能配虎」說「龍虎相鬥」 不吉利。還有「男屬羊,抖抖忙,女屬羊,守空房」「鼠馬相沖」等等。如犯「沖克」,即使兩相情願,則不能結親。這是江湖術士的五行生剋之說,來判定男女雙方的婚姻大事。這對婦女則極為不利,如女方屬虎,則所謂「主殺夫」、「主殺公婆」之命。被視為「八字」不好,就在婚事上設置了一道嚴重的障礙。故女方家族往往買通江湖術士改出生時間,變「相沖相剋」為「相生相旺」。因有「十女九不真」的說法。合 「八字」後,男女雙方的婚事就可初步定下來。在皖南績溪一帶,合「八字後」,男女生辰八字用紅紙寫好,謂之「紅書」,雙方互送一份,各放在自家的「灶神」 面前,經過三、五日,如家中平安無事,便認為婚事已得到「家神」的「默許」。〔相親〕合「八字」後,由媒人與女方家長約定,擇日由媒人陪同求親男子到女家,拜見女方父母長輩,讓女方家長親自看到男方的外貌、風度、見識修養,以及家庭情況等等。男女雙方也可乘機偷覷一眼,不能直接晤談。〔相家〕由媒人帶女方本人到男家,和男方父母見面。「相親」是由女方父親接待查詢,「相家」就由男方母親唱主角了。男方母親邀該女到內室探詢,細心觀察她的衣鞋和裝飾,以測定她的針線功夫和衡量品性。女方則藉此細察男家的屋宇和陳設,尤其是新房中的傢具的設備,這是涉及男女兩方今後共同生活的直接利益。皖西一帶,女到男家,男方父母看了滿意,便以糖水代茶,還要添幾樣葷菜,招待吃飯,臨別時饋贈見面禮。如女方喝了糖水,吃了酒飯,受了錢物,就顯示女方已完全同意。〔過庚〕又名傳庚、傳帖、下定。男女雙方同意婚事後,就要辦理訂婚手續,所謂過「庚帖」,「庚帖」又名「紅綠簡」、「鴛鴦書」、「允求書」、「小書子」,是詳載男女雙方姓名、生辰八字以及雙方父母姓名的喜帖。最早的庚帖還得寫上祖宗三代的姓名。喜帖的格式:外用大紅封套,內裝大紅單帖和大紅全扣各一紙。全扣封面、封底印上龍鳳呈祥的金色圖案。男方在單帖正中寫上「恭求」二字,下款寫「姻教弟×××偕室×氏頓首再拜。女方則寫 「敬允」二字,下款稱謂相同。全扣折三迭,當中一迭正中寫男女雙方的生辰八字,男方稱「乾造」,女方稱「坤造」。故男又稱「逑書」,女方又稱「允書」。封套正中,還要寫上「百【和諧】年秦晉憑紅葉,一路榮華到白頭」,「天成佳偶,永結同心」等吉祥語句。過庚由雙方商定吉日,上午由男方填好「逑書」,放入庚帖盒內,備辦彩禮,請媒人送至女家。女方隆重接待;填好「允書」以後,連同「逑書」放進庚帖盒,陳放堂屋的香案上,點好香燭,燃放鞭炮,由女方父親先向祖靈行跪拜禮,後向媒人行拱手禮,以表謝意。然後請媒人入席,宴會畢,媒人攜庚帖盒返回男家,女方亦回贈禮品。男方亦設宴隆重謝媒,跪拜祖先時,男本人得隨父親向祖靈行禮,並向媒人行大禮。「過庚」完成之後,雙方婚事就正式定下來了。〔下聘禮〕又稱「過禮」、「行聘」,古時稱「納采」。男女雙方訂婚之後,接著就要下聘禮,男家擇吉日正式向女家饋贈彩禮。這是傳統婚俗中的重要禮節,婚事成敗,往往取決於此。皖西南一帶,事先通過媒人,由男女兩方家庭協商,討價還價。女方同意後,男家開出禮單,載明禮品的品種與數量,托媒人送交女家,或於送禮品時附入喜柬之內。男方下聘禮品與女方陪嫁妝奩有直接聯系。皖西一帶俗話說:「上等人家,賠錢嫁女;中等人家,將女嫁女;下等人家,賺錢嫁女」。這說明了以家庭經濟情況來決定聘禮與妝奩的比值的。有的地方,雙方約定時間、地點後,將禮品和妝奩互相交換。大多數地區,是先下聘禮,禮品分干禮和非干禮。干禮是彩禮銀和新娘衣物,非干禮是豬肉、雞、魚、糕點、糖等食品。彩禮銀的多少,各地都有講究:皖南一帶為一百零八元;淮北鳳台一帶為六六元,稱為「六六」大順;皖西一帶,以二十四元為一個「禮」,一般不少於兩個「禮」,也有多至八個「禮」。這都是以銀元計算的。新娘衣服包括單、夾、棉衣全副行裝各一至數套,六安一帶要送紫色衣服一套,叫「五子衣」,是新娘成婚時必穿的衣服。飾物包括手鐲、耳環、戒指等,金質為上等禮,其次為包金或銀制。非干禮一般要送豬肉一刀,粑一千,雞、魚、糕點都要雙數。六安地區還要送公鵝一隻,曰「催妝鵝」,女家配母鵝一隻,送回男家。這對鵝永不能宰殺,意為預祝夫妻白頭偕老。合肥地區還要送茶葉若干斤,據說茶葉味苦,女家嫁女是苦味。並祝賀新婚夫婦先苦後甜。徽州祁門一帶稱下聘為「提籃子」,每個籃裝「四包禮」(豬肉、面條、魚、蛋之類及其它糕點,根據女方至親多少而送籃若干個,是送女方父母及主要親戚。受禮者在女方舉行婚禮時,都要贈送新娘衣物,俗話說「吃了餅子,套了頸子」。男方送禮的同時,要送女方衣服若干套)。下聘時,要附送喜柬(或拜帖),喜柬用紅紙封套,內裝紅箋,一般要十封喜箋,曰「全柬」,有固定格式。如給女方父親的,上書「大德望尊親家某府某某先生閣下」,下書「姻教弟某某頓首再拜」,另附禮單註明品種和數量。聘禮備齊後,裝入抬箱(贈送禮品的專用「凹」字形抬箱)和籮筐內,上面放柏枝、紅棗、桂圓、花生等象徵吉祥的什物。抬箱、籮筐外都要貼上紅紙寫的 「喜」 字,請媒人及腳夫送到女家,女家放炮竹迎接,並給抬工紅紙包。如女家住大村子裡,還要將新娘衣服、飾物陳列堂屋,供賓客鄰居觀賞。下聘後,凡不在當年結婚的,以後男方每年還要給女家送三節禮,即於端午、中秋、春節給女方父母送四色禮。〔選定婚期〕又稱「擇日子」、「擇吉」、「報日」,也叫「過大書子」。由男女雙方商定,請「算命」先生擇定辦理婚事的喜日。傳統婚禮極重視選定「黃道吉日」;所謂 「黃道吉日」,是依據星命之說,把日子分為建、滿、平、收(黑道日)、除、危、定、執(黃道日)、成、開(非黃黑道日)、閉、破十二種,按天輪回。其中 「黃道日」為「吉日」,傳說是「吉神」,即青龍、明堂、金匱、天德、玉堂、司命等值日的時間,就能百事大吉。而「黑道日」則是所謂「凶日」,是不宜辦喜事的。淮北一帶,慣用傳說中大禹結婚、生啟那幾天的日子為喜日,即三月壬日,四月辛日,六月甲日,七月癸日,這是由於淮北水災頻仍,人們懷念古代治水英雄大禹的治水業跡,就以傳說中大禹娶妻生子的日子為吉慶日。皖西六安一帶,慣用「二」(成雙)、「六」(高官厚「祿」、六六大順)兩日辦理喜事,忌諱 「四」 (諧音「事」,怕出事故)、「七」、「八」、「九」(俗話七不出,八不歸,九日出門招是非。還有八為「八敗星」值日等)日,認為都不是吉日。合肥地區選擇婚期,要請算命先生把新人夫婦和兩家父母的生辰八字一起推算,謂之「周堂擇日」。一般是如果找不到人擇吉,就選定雙月雙日,但三十日「盡頭日」,不能用。另外,各地所擇日期,都是兩個日子,上半月一個日子,下半月一個日子,供女方母親挑選,意在避開新娘的月經期,選擇吉日,盡管含不少迷信雜質,而都是反映群【和諧】眾心理,體現了對新婚夫婦同偕到老的良好祝願。婚期選定後,用紅紙寫好,男家備四色禮,請媒人送達女家,雙方即忙於婚禮的籌備了。安徽喪葬禮儀習俗「生要生在蘇州,死要死在徽州」。在程朱理學盛行的徽州,舊的喪葬之事,的確是不同一般。人們對死的重視,從婚嫁時置棺木作嫁裝到五六十歲即「辦前程」(後事)可窺一斑。諺稱「六十不辦前程,死倒別怪兒孫」。因此一般人到五六十歲,便開始為自己准備「前程」,備置棺材,請風水先生選取「風水寶地」,作為葬身之所。棺材一般都用杉木,普通關才是「十二斗」(由十二塊板做成),上等棺材為「十斗」,最差的「十八斗」。棺材叫「壽木」,壽木完工,至親好友送禮慶賀,祝願主人百年長壽。安葬之地要有「來龍」、有「下手」,朝山秀麗、望水來臨的「牛眠大地」,地選好後建生墳,俗稱「作風水」。舊時喪葬禮俗亦極為隆重以至過於繁瑣,大致可分為「送終、報喪、入殮、請七、出喪、安葬」等等。 送終:老人病危,家人站立床前,聽候交待後事,老人神情有變,即將咽氣,已出嫁的女兒要迴避,兒孫立病榻前,高聲呼喚,直到咽氣,全家人跪在床前嚎啕大哭,此為「送終」,遠方的兒孫須在老人咽氣前趕到家,否則就被認為沒有能為之送終,或者說是沒能盡孝,是一大憾事。 報喪:完成送終前後的種種程序後,便向親友報告死訊,此為報喪。休寧縣的報喪者,是執一傘進門,將傘尖向下豎置大門里側,親友一見便知。黟縣是把傘掛到堂前左邊的椅背上,然後坐在對面座上,口報:你家....多謝」了。 入殮:將死者裹棉穿戴整齊入棺,謂之「入殮」。各地均有專事為死者入殮的人,有求必應。 請七:喪亡之日起,每7天為一七,七七共49天,逢七,兒孫們備香燭貢品,在靈前或墳上祭奠,俗稱「請七」。 出殯:由於選擇墳地或其他原因,停柩做喪,最短3天,最長經年,一般是49天,把靈柩送往墓地,謂之「出殯」。 安葬:出殯前,先請風水先生選定墳地穴位,破土挖坑,坑內傾石灰。靈柩到達,坑內再燒一些豆萁麻拮,並留火種,然後才能陳棺擺正。還要宰雄雞淋血於棺蓋,放爆竹,燒紙錢,最後一次焚香跪拜。
3、安徽結婚風俗流程
安徽結婚風俗表現在禮品、車隊、接親、敬茶上,男女方都需要准備好禮品,新娘和新郎要坐在頭車位置,而結婚流程則為說媒、行聘、請期、搬行嫁、開臉、迎親、拜堂、鬧洞房、回門,但是如今一般都是自由戀愛,結婚程序也會簡潔化。安徽有哪些結婚風俗流程
1、禮品車隊
安徽結婚風俗表現在禮品和車隊上,女方一般需要准備床上用品,而且被子裡面需要封入棗子、花生、桂圓、蓮子,寓意著早生貴子,結婚車隊必須是雙數,而且新娘和新郎要坐在頭車位置。
2、接親敬茶
安徽結婚風俗表現在接親和敬茶上,男方到女方家接親時一般都會受到阻撓,需要塞紅包才會開門,之後在結婚儀式上新娘和新郎會向雙方父母敬茶,父母也會為新人紅包祝福。
3、結婚流程
結婚流程安徽依次為說媒、行聘、請期、搬行嫁、開臉、迎親、拜堂、鬧洞房、回門,但是如今自由戀愛盛行,其中許多的環節以及被省略了,而且結婚儀式也逐漸簡單或者西式化。
4、安徽嫁女兒的風俗
嫁妝、壓箱錢。
1、安徽風俗會在女兒出嫁前提前准備好結婚的床上用品、珠寶首飾等,作為女兒的陪嫁,代表女兒在娘家的地位。
2、安徽風俗會在女兒出嫁前給女兒自己准備一箱壓箱錢,用於女兒傍身,代表父母對女兒的疼愛。
5、淮南結婚風俗逢年過節送什麼人禮物?
中華文化博大精深,不僅僅是知識,還有風俗習慣也是文化的一種,婚俗文化就是中國比較大的一種習俗了。而且中國地大物博,這就導致了每個地區的風俗是會有所區別的,結婚時候的習俗和環節流程也會有不一樣的地方。安徽作為一個比價古香古色的省份,風俗更是很有當地的特色,一起來看看吧。
一、彩禮。在安徽淮南,要結婚必須要先訂婚,雙方父母見面討論具體細節和彩禮錢。彩禮錢取6,金額不固定,大多數的普通家庭會給6萬6,寓意六六大順。彩禮錢由男方提供給女方父母,表示自己迎娶女方的一份誠意。
二、買三金。這是安徽淮南最經典的風俗之一。三金指的是:手鐲、項鏈、耳環。現在,要求沒有那麼嚴格,新娘可以根據自己的喜好自由搭配,只要是三件金器就可以了。另外,三金也是男方買給女方的。
三、喜盆。這是由女方結婚前准備的陪嫁品。喜盆裡面會放棗子、桂圓、花生、蓮子等有美好寓意的東西,暗示著早生貴子。喜盆必須要用紅布包裹,結婚當天由新娘從娘家帶到公婆家並親手遞給婆婆。婆婆接過喜盆,表示自己接受了兒媳婦。這也是當地非常重要的風俗。
四、結婚前三天,男女雙方是不可以見面的。
五、結婚前一天晚上,要找一個男孩,三代健在,在婚床上壓床睡覺。
六、結婚當天,男方要帶一套新衣服新鞋子,帶四折禮迎接新娘。
七、結婚當天車隊不準走回頭路,如果遇到2隊新人結婚,女的先走。因此要提前想好行車路線哦。
八、結婚當天男方舉辦婚宴,三天後女方回門,由女方父母請親朋好友吃飯,規模要小一些。
九、結婚第二天一早到男方父母家問好,第三天,女方回門,需重新准備一套回門的衣服,並且太陽落山之前一定要回新家。
以上這些就是安徽的婚嫁習俗了,所以新人們在准備婚禮之前都是會提前的了解一下,畢竟每個人都希望自己的婚禮是能夠更加的完美,順利結束的。尤其是舉辦比較傳統的農村婚禮的時候,更是要注意這些習俗,畢竟不管是哪裡的農村,風俗習慣都是會更明顯的。
6、安徽結婚有什麼風俗
男女雙方都滿意的話,就要相親(女方的家人到男方家裡面去看一下),然後就定下來了,中間還有一次要送彩禮的,然後就是到結婚的時候了,一般男方在結婚前一天要辦酒席,請親戚和媒人來吃飯,我們那裡叫陪老紅(老紅也就是媒人)主要是為了答謝媒人的,到了結婚的正日子,2個媒人(男、女方各一個)從男方家裡出發,當然也要帶點彩禮什麼的!餅、煙、酒、肉等吧,去女方家裡,女方一般在中午請親戚吃飯。女孩子出嫁的時候,女方的父母會裝一斗米給女孩子踩,踩翻多少女孩子帶多少,這里好象時個風俗吧,女孩子在出門的時候是有兄弟背出門的,而且還要和自己的兄弟吃分家飯的!其它的還有一些啊,比如結婚後的3天啊,等等,還有一些風俗我都不是很清楚了!
7、安徽宣城嫁女兒有哪些風俗
婚禮前一天男女兩家大人不宜見面。
安徽宣城嫁女兒婚禮前一天男女兩家大人不宜見面,所以送嫁妝時女方不宜派新娘的直系成年親屬相隨。女方得派一近親男童(一般為新娘胞弟或近親族弟)手執陪嫁之箱櫃鑰匙前往,現在一般只要隨同前往即可,名為「押嫁妝」。所有陪嫁物品以及送嫁妝用的各式車輛工具一律系以紅綢布,以示吉慶。送嫁妝的人員、車輛宜為雙數。
送親是一種婚嫁習俗。女兒出嫁時,娘家邀請兩位男性護送女兒到婆家,俗稱送親。一般是出嫁者的舅父,叔伯或表兄弟、堂兄弟。送親者到男方後,要等男方派人來接才能進屋,吃飯時兩人一般分座兩張桌子,男方派人陪宴。送親者一般少喝酒,少吃飯,吃後囑咐嫁女幾句就走。送親走後,男方客人繼續婚宴。
8、安徽的訂婚習俗具有濃厚的歷史感,主要有哪些習俗呢?
安徽的訂婚習俗是從古代延續下來的,具有濃厚的歷史感。並且安徽地區的建築獨具風格。在建築界被稱為:「皖系建築」。那麼安徽訂婚習俗有什麼獨特之處呢?
安徽訂婚習俗首先是納吉。如果男女雙方的情意相通的話,雙方的家長也相互滿意的話。男方就要准備結婚的相關事宜了。一般都是有個媒人,到女方的家裡拿一下女方的生辰八字。然後男方請算命先生算男女的八字是否相合。確定完吉日之後,男方就要准備彩禮錢了。
結婚前肯定是要准備戒指了。男方要為女方和自己都准備一支戒指,作為訂婚禮物。接著是糖果,也就是男方要准備喜糖。喜糖一般要准備多種類型,滿足不同客人的要求。還有就是煙,一般到女方的家裡去送禮,要准備最少是兩盒的香煙。(一般選擇的是雙數)。煙和「姻」諧音,具有祝福之意。在結婚當天,香煙一般是一個酒宴的桌子上放上一盒。
送往女家的彩禮,有叫做聘禮。大概在結婚前二十天由男方這邊託人送往女方的家裡。彩禮一般分為兩類,一類是現金,一類是實物。有的現在採用存摺的形式,但大部分人還是用現金,有的時候還含有金器(金項鏈、耳環、手鐲、金塊、其他傳家寶等)或者摺合金器價值的禮金。彩禮一部分送往女方家裡,另一部分是結婚當天給新娘的。還有就是「壓桌錢」。結婚當天男方和女方都要置辦酒席來招待自己的親屬。那女方置辦酒席的花費是由男方承擔的。所以又叫做「壓桌錢」。
另外,男方還應該安排一下酒宴當天的事宜。比如說,要在哪個酒店,訂多少位置。司儀要怎麼主持?等等都要考慮在內。有的男方的家庭很是講究,會專門製作邀請函,以這種方式來邀請賓客。製作不同的邀請函,要注意不同的說法。對長輩和對同輩的用詞也是不同的。
9、安徽結婚有什麼風俗習慣嗎?
結婚前要給彩禮,這是很重要的,結婚之前得商量也是非常重要的,新娘要結婚的三金,然後見面要給千里挑一,也就是1100塊錢,過年的時候不能回娘家,結婚過後三天回門,這些都是比較常見的,十里一風俗,十里的距離就會換一個風俗,所以我也不太清楚。
10、安徽民間婚禮有什麼習俗?
《爾雅·釋親》稱「婦之父母,婿之父母相謂為婚姻。」古代稱舉辦婚禮為結縭、合巹。俗稱結親、成親、成婚、完婚、合婚、圓房等。《禮記·昏義》規定婚姻必履行六道程序:「是以昏禮納采、問名、納吉、納證、請期,皆主人筵幾於廟,而拜迎於門外。」後演變的主要過程如下:
托媒提親。俗稱「天上無雲不下雨,地上無媒不成婚」,最講究「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共和國成立後仍存媒人說合之俗,但婚姻自主、自由戀愛佔主流;80年代後,城鎮興辦有婚姻介紹所,報刊雜志以及電腦網上也通行徵婚廣告等聯絡方式。
合八字。即將男女雙方的生辰年、月、日、時配定天乾地支共為八字,由算命先生來推算是否有「生肖沖克」現象,岳西等地流傳《反婚歌》:「從來白馬怕金牛,羊鼠相逢一旦休,蛇見猛虎如刀割,金雞見犬淚相流,靈猴與豬不同圈,蛟龍玉兔不到頭」。共和國成立後多數人均不迷信此道。
相親。分男相女、女相男之別,有相人、相家等項目,進行考察與交往,增進了解。
過庚。又名傳庚、傳帖、下定等,即交換允婚庚帖。帖名紅綠簡、鴛鴦書、允求書、小書子等,是書寫男女各方的姓名、生辰及雙親名諱的喜帖。男方在帖中書寫「恭求」二字,女方以「敬允」二字回復。共和國成立後已不流行此俗。
下聘禮。又稱過禮、行聘,即男方向女方送上彩禮。視家境狀況而定禮物豐薄,一般講究有雞、魚、糕、糖雙數份量,禮擔披上紅布,襯以柏枝、紅棗、桂圓、花生等吉祥物,貼鮮紅雙「喜喜」字送上。下聘後,男方每年還必須在端午、中秋、春節給女家奉送「節禮」走動。此俗農村仍舊流行。但因地域不同,彩禮送雞的死活有別。2002年4月,界首市一對青年結婚,新郎家出動兩輛婚車前去接新娘,隨車抬來的禮盒上掛有一隻活雞,新娘聞訊淚水漣漣,按新娘這方的婚俗,結婚之日應送熟雞,送活雞是當地辦喪事的禮俗。新郎與新娘家相距百餘華里,婚俗卻大相徑庭,以致大鬧婚禮,新娘拜完堂就回了娘家。新郎一氣之下狀告到市法院,獲准離婚。足見婚俗並非小事。
選定婚期。也稱報日、擇吉、過大書等。事先議定婚期,請算命先生擇定吉日,用紅紙書寫,男方備禮請媒人陪同送到女家。
辭家禮。舊俗由男方備辦禮品於結婚前一日(或兩日)送至女家祭祖辭行。
送嫁妝。俗語稱「上等人陪錢嫁女,一般人隨錢嫁女,下等人落錢嫁女。」一般嫁妝有衣被、箱櫃、盆桶與金銀手飾等,重禮如田產、房屋、山林、牛羊等。今俗已有家電、房屋等項贈送。
絞臉與哭嫁。出嫁日,女家禮請有「福壽」的婦女為女兒「開臉」,即用白線紋去汗毛以打扮新娘。上轎前,親友女眷及同村好姐妹均來陪伴出嫁女哭嫁,稱為「越哭越發。」
迎親與鬧房。結婚必布置新房,張燈結綵,堂上點紅燭,門房貼喜聯,鋪床縫被各有講究。迎接新娘多以花轎相抬,簡便的用獨輪車、毛驢、馬車迎娶,80年代後農村有用拖拉機、卡車、客用汽車,城鎮則用小轎車迎接新娘。桐城書香人家講究在花轎門上貼對聯作唱和,男方出上聯,女方對下聯,並抬童男童女—對前去迎親,叫做「暖轎」。新娘下轎時,男家用兩條布袋鋪地,輪番移傳,讓新娘踏袋前行,稱為「傳袋」(傳代),儐相人等在旁高聲唱誦:「傳一代,喜氣洋洋;傳二代,子孫滿堂;傳三代,榮華富貴;傳四代,四代世同堂;傳五代,五子登科……」等等,以求吉利。
拜堂與入洞房。傳統拜堂儀式有的在家中堂廳進行,有的在宗族祠堂進行,大致為一拜天地,二拜祖宗,三拜公婆,最後是夫妻對拜。新娘自上轎至拜堂各環節均以紅綢蓋頭遮面,入洞房後始由新郎持秤桿挑蓋頭,儐相在旁亦唱順口溜作祝福。如「秤桿挑起,公婆歡喜」、「蓋頭挑在床沿上,一生一個狀元郎」等。接著是眾親友開展「鬧新房」活動,號稱「新房三日無大小」,出難題拿一對新人作樂。夜深客散,新郎再到廚房端來酒菜二人同吃,稱喝「交杯酒」,食物有紅棗、桂圓、蓮子、雞蛋等,意含吉慶之義。少數青年人也乘新人熟睡後入房偷得衣物一件為證,於次日向主人家索要「喜果」吃,稱「偷新房」。
三朝與蜜月。新婚次日或第三日,新郎帶領新娘來堂前拜見公婆與家人,即「洞房昨夜停紅燭,待曉堂前拜舅姑」所描述的風俗。唐詩《新嫁娘》亦稱:「三日入廚下,洗手作羹湯。未諳姑食性,先遣小姑嘗」。今日農村傳存「下廚」項目,僅叫新娘象徵性添柴燒一把火而己。三朝「回門」,古稱「歸寧」,又稱「省親」。一般只回娘家吃一餐飯即歸,因為俗例「新婚一月不空房」,稱為度「蜜月」。待滿月時,方才正式回娘家或親友家走動、留住等。80年代後城鎮青年風行旅行度蜜月活動,又稱「旅行結婚」,由兩人選定風景名勝線路,乘新婚假期出外旅遊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