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風俗彩禮 » 滿蒙古族風俗

滿蒙古族風俗

發布時間: 2022-08-10 18:17:41

1、蒙古族的風俗習慣簡單一點的介紹

蒙古族群眾崇尚禮儀,講究禮貌,熱情好客,待人誠懇。當有來客拜訪時,首先為其看狗,微躬身施禮,互相問好,再引入蒙古包。來客一般由女主人接待,倒茶、上奶食,炒米,炸果子,遞煙。遇有就餐時間,主人要熱情勸留客人,客人越隨便自在,主人就高興滿意。
獻哈達是蒙古族迎送、饋贈、交際、獎賞,定親時使用的重要禮品之一,表示敬意和祝賀。哈達一般用絲織品製成,長度在1.2-1.5m之間,顏色有白、銀灰、淺蘭、黃、紅等,所獻哈達的長度、質地、色澤要依據接受者的身份和與自己的關系而定,每種顏色代表一種禮俗。
換鼻煙壺鼻煙壺是蒙古族傳統社交禮品。大小不一,形狀多樣,壺上圖案絢麗多彩,一般用瑪瑙、翡翠、玉石雕刻而成。遇有重大喜慶節日,同輩相見,雙方用右手遞煙壺,小輩單膝下跪雙手接壺,長輩品煙、小輩不品煙,只把壺略向上舉一下。
敬酒是蒙古族群眾招待賓客禮節的主要一環。酒具一般為銀碗或銀盅。敬酒時,男主人必須頭戴帽子,衣著整齊,斟好酒後,雙手托起哈達捧銀碗、唱敬酒歌,以輩數或年齡大小依次敬酒。
舊時,等級制度非常嚴格。一般諾顏去貝勒家時,先把騎馬拴好,經貝勒允許後,方能進家拜見。貝勒去部下家時,待部下或家人出迎後才進屋。
過去,官方往來,則以本地土特產品或地方風味物品做見面禮和回贈禮。平常人家往來,一方如給一方贈送哈達或點心糖果等物,接受方還其盛具時,必須盛放些物品,絕不能空空返回。
牧民飲食以肉食、奶食、麵粉炒米為主。肉食主要有羊肉、牛肉。羊肉吃法以手把肉、晾乾肉為多,冬季卧山羊或牛時,將其肉割成條狀,涼在陰涼乾燥處,第二年春、夏季節吃干肉。食法主要以泡炒米、吃干肉沫面條,干肉沙蔥包子多。
近年,牧民遇重要宴席或婚禮有吃全羊、放「烏查」(羊背子)的習俗。「羊背子」取全羊由背上往後數第三根肋骨至尾部一段和羊頭下鍋,出鍋後盛入木盤,先放「烏查」,「烏查」上再放羊頭。灌腸多是「血腸」和「肉腸」。羊小腸灌以麵粉或蕎面調和的羊血,肥腸或牛腸一般灌肉、肚等。
牧區牧民的主食還有蒙古包子(純羊肉餡)、酸奶面條、奶油卷兒配羊肉湯等。
奶食分奶食品和奶飲品兩種。奶食品有奶油(黃油)、白油、奶皮子、奶豆腐、乳酪等。牧民一般喜歡在白油內參入「樹木勒」(奶蛋子)灌進羊肚內存放。是冬季喝茶泡炒米的理想佐料。
奶飲品有奶茶、酸奶子、其格(發酵馬奶)和奶酒。
奶茶是磚茶、鹽、鮮奶相兌而成。
天葬是牧區盛行的一種葬式,又稱野葬或棄葬。人死後,脫掉死者的舊服裝,換上新衣或用白布纏裹全身,將屍體放在勒勒車上,趕車急行,屍體掉在哪裡,那裡就是吉樣的葬地。天葬後,死者的子孫一般49天內不剃發,不飲酒娛樂,路遇行人不寒喧,以示哀悼。火葬是喇嘛教傳人蒙古族地區後出現的一種葬式。為王公貴族、大喇嘛、官吏等人死後所採用。普通人死後,多數不實行火葬,只有患傳染病或產婦死後,才進行火葬。火葬次日。由死者家屬揀拾骨灰,有的把骨灰撤於山川、江河,有的裝入壇罐中埋葬,以示永遠悼念。
土葬是農區蒙古族普遍實行的一種葬式。內蒙古西部農業區蒙古族的土葬,與漢族大同小異。人死後(或臨終前),家人給死者更換新衣,將屍體放在木板上,用哈達罩其面,等待人殆。人殆時,屍體不能見太陽,一般在黃昏時刻,將屍體從窗戶抬出去入棺。停放在院內,一般三至七天內出擯,東部地區蒙古族一般都當天出殯。出殯時死者的長子扛棺材大頭,其餘子孫抬小頭,有的拉在靈車上,有的一直抬到墓地。到達墳地後,用吊繩把棺材放人墓穴。埋葬時,死者的子孫和近親,圍繞墓穴正反台轉三圈,並用手抓土向墓穴撤去,然後大家一起鏟土埋棺。老年人去世,一般全村的小夥子都來哀悼和參加葬禮。
草原是歌的海洋,歌的故鄉,生活在內蒙古自治區、包頭的蒙古族人民和漢、達斡爾、鄂溫克、鄂倫春等兄弟民族人民,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用自己的辛勤勞動和智慧共同創造了物質文明,同時又創造了深厚的音樂文化傳統。無論是在遼闊廣袤的草原,浩瀚無垠的大漠,還是在富饒的農區鄉間,到處都飄揚著優美動聽的音樂之聲。這些豐富多採的音樂成了人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糧,一直伴隨著勤勞勇敢的蒙古族和其他兄弟民族建設自己的家園,創造美好的新生活。
「那達慕」在蒙古族語中是「娛樂」或「游戲」的意思。是內蒙古地區蒙古族傳統的群眾性集會,多在夏、秋季節祭敖包時舉行,一般一年一次大會。主要內容有摔跤、賽馬、射箭、歌舞以及貿易活動。規模大小不一,是時正是草原上氣候怡人、綠草如茵、百花盛開、牛羊肥壯的黃金季節,節日期間,牧民們身穿節日新衣,乘馬驅車,從四面八方匯聚一處。一時草原上五彩旗幟如霞雲飄揚,蒙古包如點點珍珠,一片節日氣氛。近年增加了馬上射擊、文藝體育表演、圖片展覽、電影放映、文教衛生宣傳,以及慶豐收、交流生產經驗、選舉模範和進行物資交流等新的活動內容。

2、蒙古族的風俗習慣

蒙古族的飲食主要是肉食和奶食,傳統的蒙古族居住房是蒙古包,而在婚嫁方面,蒙古族娶親一般是在結婚喜日的前一天,他們會穿上傳統的蒙古族服飾,按照蒙古族的傳統習俗進行婚嫁。

3、蒙古族的民俗有哪些及其特點?

民俗風情之飲食——烤全羊
整羊整牛,也稱全羊、全牛,是蒙古人款待貴賓的傳統禮儀。 自古以來,蒙古人就有吃整羊、喝馬奶酒和給遠徵人攜帶綿羔羊熟肉條的習慣。元世祖忽必烈登基,建造白色大蒙古包,用整羊招待來客和祭禮神祗。

最隆重的席面,有整牛、珠瑪、整羊三種,主要取其完整、齊全之意。 禮獻整牛,除了祭祀犧牲,一般只取牛的某一部位,比如說,為65歲以上老年人祝壽,僅象徵性地獻上牛烏查(蒙古族叫烏古查,即牛羊軟肋脊肉)。珠瑪,又分為立式珠瑪,也就是最講究的整羊,其特點是褪毛、帶皮、烤制。整羊席不象珠瑪那樣精製,其特點是去皮、煮制。禮獻整羊也象獻整牛一樣,根據不同需要和對象,採取不同方式。有時獻上完整的羊肉,有時獻羊的某一部分。春節時招待親朋好友和貴賓時,把熟羊頭放在大方木盤中間,周圍擺滿各種奶食品和點心端上,是隆重禮儀。 整牛、整羊、珠瑪的加工方法,各地不盡一致,但必須保證食品的完整,避免損壞皮肉。 整羊的擺法;羊頭必須向著主賓。在宴會上用整羊招待客人時 ,一般要唱贊歌敬酒三巡 ,當賓客們開始唱和時,再斟一杯酒,誦獻整羊的祝辭。專門向執刀割肉、招待客人的人敬酒一杯之後,主人請席間長者先動刀。那位執刀招待,蒙古語稱「渾都格其」。長者接過蒙古刀,在羊頭的前額劃個「十」字,從羊的腦後、嘴角兩邊、兩個耳朵、兩個眼眶、脖頸、硬齶上割下幾塊肉,再把羊頭轉向主賓。主賓端起羊頭回贈主人。主人端過一個空盤,接過羊頭和長者割下的部位肉,擺在佛龕前敬佛。接著用專用的蒙古刀,從羊烏查的右側、左側切出長條薄片,左右交換放置。割羊烏查前半部時,刀刃向外。如此切割三次之後,分節卸下其它骨頭(過席的羊烏查只能切一刀),由陽面轉圈後,退回去放入肉湯里熱,然後上桌進餐。退下整羊後,上肉湯。 禮獻整羊時,通常安排專人獻祝辭。誦祝前,要向祝辭人敬酒一杯。祝辭人用無名指蘸酒彈酹,然後舉杯祝辭。誦祝辭的姿勢:老年人坐著,中年人單腿跪著,年輕人站著。祝辭內容因人、因事、因地區不同而各異。比如有一則祝辭唱 道:「博格多成吉思可汗,迎娶花容光煥發月貌的孛爾貼只斤夫人。宰一隻花臉的羯綿羊,裝在水晶盤里招待貴賓 是成吉思汗定下的禮制,是蒙古人待客的傳統,是忠厚和貞潔的標志,是至誠心意的象徵。」 大家斟一杯酒互相唱和 。誦祝辭人說一聲「結!」(請用刀)。並舉杯繼續祝福唱道;「按著老規矩敬獻,請各位都來品嘗。遵循舊風俗奉獻,請各位都來舉觴。」 再斟一杯,眾人回敬唱和。之後,祝辭人接著說:「結!」

民俗風情之那達慕大會
「那達慕」大會,是居住在內蒙古自治區等地的蒙古、鄂溫克、達斡爾等少數民族人民的盛大集會。「那達慕」是蒙古語的音譯,意思是「娛樂」或「游戲」。每年夏、秋季節舉行。大會期間,各地農牧民騎著馬,趕著車,帶著皮毛、葯材等農牧產品。成群結隊的匯集於大會的廣場。並在會場周圍的綠色草原上搭起白色蒙古包。
「那達慕」在蒙古族人民的心中,古老而又神聖。它有著悠久的歷史。最早記載「那達慕」活動的是1225年用畏兀兒蒙文(古蒙古文)銘刻在石崖上的《成吉思汗》。在這篇石刻中說:成吉思汗為了慶祝征服花刺子模的勝利,在布哈蘇齊海舉行了一次盛大的「那達慕」大會。會上舉行了射箭比賽。他的一個侄兒在距離三百三十五度(音妥,成人兩臂平伸的長度,每度約五尺左右)遠的地方射中了目標。另外,在《蒙古秘史》中也有幾處提到過射箭比賽。後來,凡牧馬較多的部落舉行「那達慕」大會時,都要進行賽馬。在蒙古族文學巨著《格斯爾傳》及其他民間史詩,對賽馬都有描寫。摔跤則更為普遍,一般的「那達慕」大會,多以摔跤比賽為主。
元、明兩代,射箭、賽馬和摔跤比賽結合一起,從此形成男子三項「那達慕」大會比賽的固定形式。當時的「那達慕」祝頌詞中說:「得心應手的馬頭琴聲,悠揚動聽;潔白無暇的哈達,閃閃發光;傳統的三項『那達慕』,接連不斷;蒙古族力士,整隊上場。」14世紀末記載蒙古族風俗習慣的文獻中說:擀氈子,舉行婚禮或射箭、賽馬、摔跤等「那達慕」開始時,蒙古族長者舉起盛滿鮮奶的銀碗和哈達,朗讀祝頌詞。祝頌詞有「那達慕」祝頌詞、射箭祝頌詞等多種。如土爾扈特蒙古族射箭祝領詞中說:「你擎起萬鈞弓呀,搭上了金色利箭,引弓猶如滿月,啪地撒放扣環。你能射倒聳立的高山,你能射穿飛翔的大雁。啊!祝福你啊,生銅熟鐵般的大力士」。從上述記載以及其他民間故事史詩對「那達慕」的描寫中,可以看出「那達慕」在蒙古族人民生活中佔有重要地位。
清代,「那達慕」逐步變成了由官方定期召集的有組織有目的的游藝活動,其規模、形式和內容較前均有發展。當時的蒙古族王公以蘇木(相當一個區)、旗、盟為單位,半年、一年或三年舉行一次「那達慕」大會,並對比賽勝利者分等級給予獎賞和稱號。但當時由於王公貴族的操縱,「那達慕」會上經常由王爺的摔跤手。賽馬手和射箭手獲得冠軍。
按蒙古族的傳統習慣,「那達慕」大會歷來有大、中、小三種類型。大型「那達慕」大會,參加摔跤賽的五百一十二人,馬三百匹左右,會期七至十天;中型「那達慕」大會,摔跤手二百五十六名,馬一百至一百五十匹,會期五至七天;小型「那達慕」大會,摔跤手一百二十八名或六十四名,馬三十至五十匹左右,會期三至五天。

民俗風情之鄂倫春
春節是鄂倫春族最隆重的節日,每年農歷正月初一舉行,一般要進行四至五天,主要流行於內蒙古自治區和東北鄂倫春族地區。
鄂倫春族的春節源於漢族習俗。節前,人們忙著置辦年貨,清掃庭院;上山狩獵或在外工作的人們,都要趕回家,准備過年。除夕,家家戶戶祭祀祖先和北斗星,吃團圓飯,守夜。
初一清晨,人們忙著煮新包的「謝納溫」(餃子),鳴放鞭炮或向天空鳴槍,以示迎來了新的一年。全家人走出屋外,面向東或南,燃起九柱香,叩頭祭拜天神和山神,祈求神靈恩賜獵物,保佑全家免災免禍、吉祥如意。
太陽出來以後,人們穿上新衣服,攜兒帶女,帶著酒肉互相拜年,先到氏族或家族中最年長者家裡行拜,然後再到其他家。進門先燒香祭火神,向篝火里扔一塊肉,灑一杯酒,主人陪同客人祭拜。祭祀完畢,客人向主人敬酒、敬煙、叩頭,並祝願老人健康長壽。受拜的長輩同樣向來拜者說幾句祝福的話,有的還要給壓歲錢或幾塊糖。這一天,老人一般都在家裡等候晚輩來拜年。
初二開始,老年人互相拜年,或聚集在一起飲酒娛樂,青年人則自動組織起來進行文體活動,或者唱歌跳舞,或者賽馬射擊、摔跤比賽,或者下棋玩牌。歌舞尤為人們所喜愛,他們的舞蹈有反映飛禽走獸生活面貌的,有表現獵人捕捉野獸情景的,也有描繪婦女採集勞動場面的,動作古樸純真,具有深厚的狩獵生活氣息。娛樂活動一直延續到初四。初五,人們認為是「鬼日」,忌諱出門,也不許娛樂和吵鬧,這一天,人們都各自在家裡休息。初六開始,獵民可以上山打獵,恢復正常的生產活動。

民俗風情之祭敖包
「敖包」是蒙古語,意為堆子或鼓包。祭敖包是蒙古民族盛大的祭祀活動之一。敖包通常設在高山或丘陵上,用石頭堆成一座圓錐形的實心塔,頂端插著一根長桿,桿頭上系著牲畜毛角和經文布條,四面放著燒柏香的墊石;在敖包旁還插滿樹枝,供有整羊、馬奶酒、黃油和乳酪等等。祭敖包時,在古代,由薩滿教巫師擊鼓念咒,膜拜祈禱;在近代,由喇嘛焚香點火,頌詞念經。牧民們都圍繞著敖包,從左向右轉三圈,求神降福。蒙古族牧民沿襲祖先的原始宗教信仰,以為山的高大雄偉,便有通往天堂的道路;高山又是幻想中神靈居住的地方。因而便以祭敖包的形式來表達對高山的崇拜,對神靈的祈禱。隨著社會的發展、科學的進步、牧民觀念的更新,今天的祭敖包,在其內容、形式方面都有了變化。

4、蒙古族人民有哪些風俗習慣

1、禮儀風俗
蒙古民族對來客,不論是熟人還是陌生人,一見面總是熱情問候:「他賽音百努。」(安好),隨後主人把右手放在胸前,微微躬身,請客人進蒙古包,全家老少圍著客人坐下,問長問短,好似自家。
2、獻哈達
哈達是藏語音譯。常在迎送、饋贈、敬神、拜年以及喜慶時使用,以表示敬意祝賀。這種禮節由來已久。據《馬柯·波羅游記》中所寫,蒙古族「過年過節時都互相用金銀玉石做的禮品同白色綢布一起捧獻」。
3、遞鼻煙壺
是蒙古民族古老的習俗,在蒙古包里作客,殷勤好客的主人,常常要拿出一個精緻象個瓷瓶樣的小壺,敬給客人嗅,這就是裝著鼻煙的鼻煙壺。遞鼻煙壺也有一定的規矩。如果是同輩相見,要用右手遞壺,互相交換,或雙手略舉,鞠躬互換,然後各自倒出一點鼻煙,用手指抹在鼻孔上,品聞煙味,品完再互換。如果是長輩和晚輩相見,要微欠身,用右手遞壺,下輩脆足,用兩手接過,各舉起聞嗅,然後再互換。
4、歲時風俗

5、蒙古族有哪些風俗習慣100字

1、服飾中,長袍是蒙古族人民的傳統服飾,袍子肥大,不開叉。過去牧區的冬裝多為光板皮衣,也有以綢緞、棉布做衣面的;夏季一般穿布類;顏色一般愛用紅、黃、深藍色。

2、新中國成立前,蒙古族地區曾有過很多落後的婚姻習俗,如貴族一夫多妻﹑包辦婚姻﹑結婚前要由喇嘛念經或求神問卦﹑重聘禮﹑搶婚、收繼婚習俗等風俗。

新中國成立後,他們嚴格實行一夫一妻制,青年男女都是自由戀愛,自主擇偶,絕大多數家長接受和同意孩子的選擇,父母前往女方家「徵得同意」只是一種必要的程序。

3、新中國成立前,蒙古族的喪葬一般有火葬﹑土葬和野葬(也稱天葬)。新中國成立後,蒙古族野葬形式消失,完全改用土葬和火葬,其喪葬方式的選擇主要取決於自己家族的習慣。

(5)滿蒙古族風俗擴展資料

蒙古族的文化活動:

1、蒙古族一向有「音樂民族」﹑「詩歌民族」之稱。河套地區流傳有這樣一句話:「河套的民歌牛毛多,唱了三年,唱了一支牛耳朵。」反映了內蒙古民歌之多。蒙古民歌可分為長短調兩種體裁,蒙古民歌充分反映出蒙古族人民質朴﹑爽朗﹑熱情﹑豪放的性格,聽了使人有置身蒙古草原之感。

2、馬頭琴是蒙古人民最喜愛的民族樂器,因琴桿上端雕一個精緻的馬頭而得名。最早的馬頭琴稱為「奚琴」或「胡琴」,起源於東胡的「奚」(即庫莫奚),清末稱作「潮爾」。演奏形式多半是獨奏,或是自拉自唱。馬頭琴拉出來的聲音遼闊低沉,悠揚動聽,彷彿把人們帶進茫茫無邊的草原。

3、蒙古族舞蹈久負盛名,傳統舞蹈有馬刀舞﹑筷子﹑安代﹑馴馬手、小青馬等。通過草原馬上生活提煉而成的馬舞,造型挺拔豪邁,步伐灑脫輕盈,在一揮手、一揚鞭、一騰跳之間,都使人感到駿馬的縱越和蒙古人民剽悍﹑勇敢的性格,具有濃郁的民族特色。

6、蒙古族風俗是什麼?

蒙古族的風俗習慣如下:

1、飲食:分三大類:肉食、奶食、糧食。

2、居住:以蒙古包為主。

3、婚嫁:娶親一般是在結婚喜日的前一天。

4、禮儀風俗:見面總是熱情問候:「他賽音百努。」(安好);4、歲時風俗:從臘月三十到正月初五,是過大年最歡樂的。

蒙古族的居住

傳統的蒙古族牧民住房是蒙古包,「包」滿語是「家」、「屋」的意思。蒙古包是一種天幕式的住所,呈圓形尖頂,通常用羊毛氈子一層或二層覆蓋,所以在古時候,蒙古包又被稱作「穹廬」、「氈包」。蒙古包分兩種。一種是牧區夏季用的,為移轉式的,一種是冬營地為半固定式的。蒙古語稱移轉包為「烏爾郭格爾」。

7、蒙古族的習俗

1、禮儀風俗
蒙古民族對來客,不論是熟人還是陌生人,一見面總是熱情問候:「他賽音百努。」(安好),隨後主人把右手放在胸前,微微躬身,請客人進蒙古包,全家老少圍著客人坐下,問長問短,好似自家。
2、獻哈達
哈達是藏語音譯。常在迎送、饋贈、敬神、拜年以及喜慶時使用,以表示敬意祝賀。這種禮節由來已久。據《馬柯·波羅游記》中所寫,蒙古族「過年過節時都互相用金銀玉石做的禮品同白色綢布一起捧獻」。
3、遞鼻煙壺
是蒙古民族古老的習俗,在蒙古包里作客,殷勤好客的主人,常常要拿出一個精緻象個瓷瓶樣的小壺,敬給客人嗅,這就是裝著鼻煙的鼻煙壺。遞鼻煙壺也有一定的規矩。如果是同輩相見,要用右手遞壺,互相交換,或雙手略舉,鞠躬互換,然後各自倒出一點鼻煙,用手指抹在鼻孔上,品聞煙味,品完再互換。如果是長輩和晚輩相見,要微欠身,用右手遞壺,下輩脆足,用兩手接過,各舉起聞嗅,然後再互換。
4、歲時風俗
蒙古民族最重要的節日要算過年,一般進入臘月十五,人們就著手作過年的准備工作。臘月二十三過小年,這一天,全家人或親友聚在一起飲食娛樂送火神。
5、服飾
靴子:蒙古靴子分馬靴和蒙古靴兩種,馬靴分棉靴和單馬靴。用牛皮製成黑色,個別有紫色,挺撥,秀氣,年青人多愛穿馬靴。蒙古靴(香牛皮靴)有尖稍向上翹的,靴子的邦,通常有圖案,壓花紋,裡面有的襯皮,有的襯氈,靴身寬大,靴可套棉襪氈襪。
袍子:蒙古族男女老幼都喜愛穿長袍。這種袍子,寬大袖長。下端左右一般不分岔,領子較高,紐扣在右側。袍子的領口、袖口、邊沿,常用漂亮的花邊點綴,袍子的顏色,因地因人因季而異。
腰帶:是穿蒙古袍子時所必備的,有的是布料,有的是綢緞,長有五米,顏色和袍子相協調。
首飾:平素牧區婦女一般不戴帽,多用紅、綠等顏色的長綢子把頭纏上,男子,夏季多戴鴨舌帽,冬季多戴羊皮、狐皮帽,式樣是尖頂大耳或草原式斗笠帽。蒙古族婦女的首飾,逢年過節,喜慶宴會,訪親探友時用於頭上的裝飾。裝飾品種類很多,材料也因貧富不同。比較講究的,多用瑪瑙、珍珠、寶石、金銀等製成。
6、飲食
蒙古族的飲食大致分三大類,即肉食、奶食、糧食。一日三餐,兩稀一干,早晨中午一般喝奶茶泡炒米、奶食、手扒肉,晚上氽羊肉下面條、吃包子。
肉食:牛、羊肉是蒙古族最普通,也是最喜愛的食品。尤其願吃羊肉的「手扒肉」,羊肉的吃法多種多樣。常見亦享有盛名的「手扒肉」、「全羊」,也叫「羊背子」。
飲料主要有三種:奶茶又叫蒙古茶。是蒙古民族最喜好的飲料,一日三餐都要喝奶茶;酸奶:即發酵後的馬奶「其格」以及發酵後的牛、羊奶「塔日嘎」能散熱止渴,且富有營養;奶酒,又叫蒙古酒。把發酵的奶放入鍋中慢火熬煮、蒸餾後即釀成透明醇香的奶酒。
7、居住
蒙古包是一種天幕式的住所,呈圓形尖頂。通常用羊毛氈子一層或二層覆蓋。蒙古包是滿族對蒙古族牧民住房的稱呼。「包」滿語是「家」「屋」的意思。古時稱作「穹廬」「氈包」。
蒙古包分兩種。一種是牧區夏季用的,為移轉式的,一種是冬營地為半固定式的。蒙古語稱移轉包為「烏爾郭格爾」。
8、生產風俗
馬,是牧民不可缺少的交通工具,凡是放牧、探親訪友、出外辦事都需乘馬。馬的體質不但結實強健,而且極耐粗放飼養,以忍苦耐勞著稱。日行可達一百至一百五十公里。草原牧民無論男女老幼都能騎馬。
9、祭祀風俗
祭祀時,敖包插上樹枝,樹枝上掛五顏六色的布條或紙旗,旗上寫經文,祭禮儀上大致有血祭、酒祭、火祭、玉祭等。
10、婚禮
蒙古族的婚俗之一,娶親一般是在結婚喜日的前一天。新郎在歡樂的氣氛中,穿上艷麗的蒙古長袍,腰扎綵帶,頭戴圓頂紅纓帽,腳蹬高筒皮靴,佩帶弓箭。伴郎、祝頌人,也穿上節日盛裝。一同騎上馬,攜帶彩車和禮品,前往女家娶親。娶親者至女家,先繞蒙古包一周,並向女家敬獻一隻「碰門羊」和其他的禮物。然後,新郎和伴郎手捧哈達、美酒,向新娘的父母、長親逐一敬酒,行跪拜禮。禮畢,娶親者入席就餐。晚上,又擺設羊五叉宴席,並舉行求名問庚的傳統儀式。次日清晨,娶親者起程時,新娘由叔父或姑夫抱上彩車。新郎要騎馬繞新娘乘坐的彩車三圈。然後,娶親者和送親者一同起程離去。

8、蒙古族有哪些習俗?

蒙古族主要生活習俗如下:

1.蒙古包為蒙古民族的傳統住房。蒙古民族的傳統交通運輸工具主要有役畜和車輛兩種。役畜以馬和駱駝為主,車輛為勒勒車。蒙古族的飲食有糧食、奶食、和肉食。蒙古族不吃青牛肉。

2.蒙古族最大的傳統的節日性群眾集會為「那達慕」,蒙古語意為娛樂、游藝,起源於13世紀初。蒙古族的傳統節日有馬奶節、那達慕大會和新年(也稱白月)。

3.很多蒙古族牧民酷愛鑽花煙鍋(煙斗),曾有「一個煙鍋換一隻羊」之說。用五種金屬原料鑽成花﹑鳥﹑魚﹑獸等花紋圖案的煙鍋,再配上紅瑪瑙煙嘴和檀香木煙桿,不僅實用,還是十分精美的工藝品。

4.新中國成立前,蒙古族地區曾有過很多落後的婚姻習俗,如貴族一夫多妻﹑包辦婚姻﹑結婚前要由喇嘛念經或求神問卦﹑重聘禮﹑搶婚、收繼婚習俗等風俗。

新中國成立後,他們嚴格實行一夫一妻制,青年男女都是自由戀愛,自主擇偶,絕大多數家長接受和同意孩子的選擇,父母前往女方家「徵得同意」只是一種必要的程序。那些落後婚俗大部被廢除。

5.新中國成立前,蒙古族的喪葬一般有火葬﹑土葬和野葬(也稱天葬)。西部牧區常見的是野葬。人死後將屍體放在木輪車上拉著跑,直到掉下來為止。屍體置於荒野,被狼或野鷹吃掉,死者的靈魂即可以升天堂。

七天後,如果死者的屍體還在,被認為是不吉祥的,必須繼續請喇嘛念經﹑向喇嘛布施,替死者祈禱消災。

火葬主要是上層喇嘛,土葬則多為王公貴族以及農區或半農牧區的蒙古人。新中國成立後,蒙古族野葬形式消失,完全改用土葬和火葬,其喪葬方式的選擇主要取決於自己家族的習慣。

(8)滿蒙古族風俗擴展資料:

蒙古族一向有「音樂民族」﹑「詩歌民族」之稱。河套地區流傳有這樣一句話:「河套的民歌牛毛多,唱了三年,唱了一支牛耳朵。」反映了內蒙古民歌之多。蒙古民歌可分為長短調兩種體裁,蒙古民歌充分反映出蒙古族人民質朴﹑爽朗﹑熱情﹑豪放的性格,聽了使人有置身蒙古草原之感。

「好力寶」是內蒙古民間流傳很廣的一種演唱形式,有固定的曲調,唱詞是觸景生情的即興創作,深受群眾歡迎。另外還有「瑪哈塔勒(贊詞)」﹑「於熱勒(祝詞)」﹑「岱日勒其(對口唱)」﹑神話﹑童話、傳說﹑說書等內容和形式。

馬頭琴是蒙古人民最喜愛的民族樂器,因琴桿上端雕一個精緻的馬頭而得名。最早的馬頭琴稱為「奚琴」或「胡琴」,起源於東胡的「奚」(即庫莫奚),清末稱作「潮爾」。演奏形式多半是獨奏,或是自拉自唱。馬頭琴拉出來的聲音遼闊低沉,悠揚動聽,彷彿把人們帶進茫茫無邊的草原。

蒙古族舞蹈久負盛名,傳統舞蹈有馬刀舞﹑筷子﹑安代﹑馴馬手、小青馬等。通過草原馬上生活提煉而成的馬舞,造型挺拔豪邁,步伐灑脫輕盈,在一揮手、一揚鞭、一騰跳之間,都使人感到駿馬的縱越和蒙古人民剽悍﹑勇敢的性格,具有濃郁的民族特色。

9、蒙古族有哪些風俗

1、獻哈達

哈達常在迎送、饋贈、敬神、拜年以及喜慶時使用,以表示一種敬意祝賀,這種禮節由來已久,去蒙古旅遊經常會受到這樣的待遇。

2、唱歌

蒙古民族的勸酒往往通過歌唱表達出來,唱歌與勸酒是同時進行的,往往一人主唱之後,大家舉杯合唱,然後大家一起乾杯,是一種蒙古傳統風俗。

3、遞鼻煙壺

遞鼻煙壺是蒙古民族古老的習俗,在蒙古包里作客,殷勤好客的主人,常常要拿出一個精緻瓷瓶樣的小壺敬給客人嗅,這就是裝著鼻煙的鼻煙壺。

蒙古族的風俗有很多,像獻哈達、唱歌、遞鼻煙壺只是其中一部分風俗,還有摔跤、射箭、那達慕等風俗。

4,禮儀風俗

蒙古民族對來客,不論是熟人還是陌生人,一見面總是熱情問候:「他賽音百努。」(安好),隨後主人把右手放在胸前,微微躬身,請客人進蒙古包,全家老少圍著客人坐下,問長問短,好似自家

5,婚禮的習俗

舉行婚禮的前一天,男方要舉行「祝福新房儀式」,而女方要舉行「姑娘宴」。

6,生兒育女的習俗

蒙古族人民對於生兒育女極其重視,所生嬰兒無論男女,均在嬰兒落地後即在家門外樹立標志。如生嬰兒為男的,即用榆樹枝條削一付一尺五寸至二尺的弓矢,掛在門外。如所生嬰兒為女的,就在門外掛一個紅布條。嬰兒出生後第三天舉行洗禮儀式,備辦酒席招待親朋,以示報喜。

7,歲時風俗

蒙古民族最重要的節日要算過年,一般進入臘月十五,人們就著手作過年的准備工作。臘月二十三過小年,這一天,全家人或親友聚在一起飲食娛樂送火神。

從臘月三十到正月初五,是過大年最歡樂的幾天。大年三十夜幕降臨後,人們便聚集在最年長者家中,開始除夕「乃日」(宴會),全家人盡情享受「守歲」。除夕宴會上應備辦「三鍋」一鍋是奶茶鍋;二鍋是羊背鍋;三鍋是肉湯飯食鍋。宴會中最少唱三首歌。初一,開始拜年,首先要祭天。

(9)滿蒙古族風俗擴展資料

蒙古族做客禁忌:

草原上的蒙古族牧民,生活比較傳統,因此有許多忌諱,到草原上和牧民交往尤其要注意,否則會帶來不愉快。

到蒙古包坐客,要注意不要踩牧民的門檻。還有,不要在火盆上跨過。吃飯時,不要把刀尖對著主人。坐的位置也很有講究,男的坐左邊,女的坐右邊,忌諱混雜而坐。

如果在蒙古包中住宿,客人要睡在蒙古包的西側。蒙古包的東側是留給女主人睡的地方。這點一定非常注意。當然如果有單獨的蒙古包更好。內地有些對草原上的牧民奇特習俗的傳聞屬於以訛傳訛,千萬不要當真。

若門前有火堆或掛有紅布條等記號,表示這家有病人或產婦,忌外人進入。

騎馬、坐車到牧民家做客,接近蒙古包時須輕騎慢行,以免驚動畜群,行至附近須下車馬步行前往,進包之前,要把馬鞭放在門外,若帶進包內,被視為對主人的不尊重。進門後靠左邊行走,入包以後在主人的陪同下坐在主人的右邊;離包時走原路線,等送客主人回去了再上馬。

當給客人送茶或酒時,客人須欠身雙手接。禁用筷子敲打飯桌、飯碗等,認為只有討飯人才敲打碗筷。主人敬上的奶茶,客人通常是要喝的,不喝有失禮貌;主人請吃奶製品,客人不要拒絕,否則會傷主人的心。如不便多吃,吃一點也行。

獻哈達也是蒙古族的一項高貴禮節。獻哈達時,獻者躬身雙手托著遞給對方,受者亦應躬身雙手接過或躬身讓獻者將哈達掛在脖子上,並表示謝意。

熱點內容
用稱稱嫁妝 發布:2020-09-12 19:11:27 瀏覽:511
五星級婚宴 發布:2020-09-12 17:55:19 瀏覽:511
婚禮樂隊 發布:2020-09-12 20:13:00 瀏覽:510
太廟婚紗 發布:2020-09-12 18:59:26 瀏覽:510
北京攝影婚紗 發布:2020-09-12 17:43:09 瀏覽:509
耍新郎 發布:2020-09-12 20:11:18 瀏覽:508
王子婚紗攝影 發布:2020-09-12 17:52:22 瀏覽:508
外景簡筆畫 發布:2020-09-12 15:57:17 瀏覽:508
拍外景婚紗照 發布:2020-09-12 17:43:26 瀏覽:507
我們結婚了2013 發布:2020-09-12 18:42:33 瀏覽: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