邯鄲各地的風俗
1、河北各地春節習俗有何特點?
春節作為中國傳統節日中最重要的節日,歷來為千家萬戶所重視。雞年春節的腳步越來越近,年味兒也越來越濃。有道是「三里不同風,十里不同俗」,咱河北各地的過年習俗你都了解嗎?一起來看看吧!
石家莊春節民俗知多少
>>無極剪紙
無極剪紙始於古代,盛行於明末清初。每逢節日、婚禮,人們都用剪紙製作燈花、掛彩紙、剪年福(符)、貼窗花的形式,來表達對生活的熱愛和感受。無極剪紙造型豐富、題材廣泛、生活氣息濃郁,其風格受山西和天津楊柳青年畫影響,逐步形成獨具一格的剪紙藝術。
承德:春節從臘八開始
「二十三糖瓜黏,二十四掃房日,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宰年豬肉,二十七殺年雞,二十八把面發,二十九滿街走,三十晚上,除夕守歲,玩一宿。」這句在承德流傳很久的諺語將年根兒底下人們的生活演繹得緊張而有序。
承德過年還講究貼「春條」(也叫炕條),長長的春條上至房梁下至炕沿,上面寫上「宜入新春樂,財神家中坐,金子堆成堆,元寶垛一垛,人財兩旺好,老少齊安樂,大吉大利」。
張家口:最具北方原味的年風
在張家口,一進臘月就是年。各家先是開始清掃房屋,拆洗被褥,接著,男男女女趕緊剃頭理發,因為在這里有正月不能理發的禁忌。接下來,就是做豆腐、壓粉條,動干鍋炸麻花,蒸年糕、蒸饅頭,許多人家要在臘月里置辦上半個正月的飯。而一到正月,尤其是初一到初十,各家各戶不能吃「賴飯」,即不好的飯,天天吃臘月里置辦的年飯,預示著來年天天有好飯吃。
衡水:敬神焚香貼神像
在衡水的民俗中,有些人家一進臘月便開始置辦年貨,准備過年。隨著春節的日漸臨近,「年味」也越來越濃,到了臘月二十三,年節的序幕就揭開了,這一天要「過小年」,家家戶戶要在晚間送灶---把貼了一年的灶王神式蟻呂瓷盞簦然後再請一張新的灶王神使除夕接灶王時貼用。
按照衡水民間舊俗,臘月二十四要掃房子,寓意掃去一年的塵穢,乾乾凈凈迎接新年的到來。家家戶戶把里里外外打掃一番,把習以為常的家居擺設換換位置,動動地方。室內合適的位置上貼上五顏六色的年畫,大門上貼門神神像、春聯,影壁牆上貼上福字。
邢台:初五爆竹破五不串門
自古以來五日是惡日,正月初五被稱為「破五」。這天也是恨窮日,要大放鞭炮而不串門,防止給別人家帶去窮氣。有的地方,這一天要做些輕微的勞動,希望通過這天象徵性的勞動發財發家。「破五」之後,一些人就開始准備元宵節的節目,城市一些店鋪就要開門營業。
邯鄲:春節扔愁帽
邯鄲在除夕歡慶活動中流傳著一種奇異的風俗扔愁帽。扔愁帽都在除夕夜深人靜之時進行。各家各戶臨睡前,都把頭上戴過的舊帽子或舊頭巾,悄悄扔到大街上。第二天,打掃街道時,再把它們清掃到牆旮旯里,到下月十五夜晚烤「怕靈火」時燒掉。據說可以扔掉一年的舊愁,迎來一年的新喜。
2、誰能告訴我邯鄲有哪些風俗習慣啊?急用!
邯鄲結婚有什麼習俗 蒙頭紅錢
上車禮
下車禮
掃車錢給女方嫂子輩的
新郎到新娘家門口要即興表忠心 一般唱個情歌吧
進門要找到新娘的其中一隻被藏起來的鞋子 穿好鞋子才能抱上婚車
改口費
結婚當天路上遇到同樣結婚的 要把新娘新郎的佩花摘一片拋出去
至於新郎臉上的黑 以前用山葯沾鍋黑 後來鞋油 又後來黑色面膜
提尿盆錢(現在誰還用它....除了用公廁的住房) 給男方小輩的
3、邯鄲春節習俗
邯鄲地區的春節習俗和大部分北方地區的春節習俗相同,以下將具體介紹邯鄲的特色春節習俗——扔愁帽。
古趙京都邯鄲,在除夕歡慶活動中,流傳著一種奇異的風俗扔愁帽。
扔愁帽,都在除夕夜深人靜之時進行。各家和戶的大人、孩子,臨睡前,都把頭上戴過的舊帽子或舊頭巾,悄悄扔到大街上。第二天,打掃街道時,再把它們清掃到牆旮旯里,到下月十五夜晚烤「怕靈火」時燒掉。老人說,這樣做,可以扔掉一年的舊愁,迎來一年的新喜。
相傳,這一習俗,起自戰國末年。秦始皇打敗齊、楚等國,派大將章邯出兵趙國。趙國軍民堅守陣地,英勇抵抗,給秦軍以重大創傷。秦將章邯大怒,攻破趙國都城邯鄲後,對這一地方,人不分老幼婦孺,房不分官商民賈,大肆燒殺擄掠。趙國人為了逃避秦軍的殺戮,上人摘掉士巾,商人扔掉商帽,背井離鄉,四齣逃亡。
秦始皇統一天下後,規定了統一的士服士帽、商服商帽,趙國人不忘亡國的奇恥大辱,每當夜深人靜,就紛紛把秦王規定的士服士帽、商服商帽扔到大街上去。但是,那時的邯鄲已在秦的統治之下,很多人又因此橫遭殺戮。從此,趙國人對秦王更加怨恨。他們為了避免無辜的死亡,就在每年除夕之夜,以新換舊為名,把頭上的帽子偷偷扔到大街上,說是驅趕一年的晦氣,扔舊愁、迎新喜。官府也就無可奈何了。
久習成俗後來,秦國雖已滅亡,邯鄲人並沒改變習慣,把它作為一種地方風俗,稱之為「扔愁帽」,流傳至今。不過,今人扔帽,已沒有當年的憂愁,而是把它當作一件應景的樂事了
4、邯鄲民風民俗的作文
舞龍舞獅鬧花燈
民俗民風元宵情
「火樹銀花合,星橋鐵鎖開。燈樹千光照,明月逐人來。」春節後氣氛最濃的活動,當屬正月十五鬧元宵。民間除了燃燈觀燈吃元宵,還要耍百戲賀團圓,難得南北同俗。正如民俗學家所說,傳承了兩千多年的「鬧」元宵是中華民族的「狂歡節」
。
連日來,叢台區、邯山區、復興區、武安、峰峰、馬頭工業城等紛紛舉辦民間花會表演,帶給人們諸多驚喜。還是那龍騰獅舞,總是這奼紫嫣紅,大俗即大雅,大雅即大俗,情隨景動,美由心生。一年一度,瞧也瞧不夠,因為咱瞧的是場面,耍的是身手,鬧的就是高興。聽,那驚天動地的獅吼,是噴薄而發的歡樂。看,那扶搖直上的巨龍,是升騰而起的希望。
在邯鄲縣大隱豹村,綻開著一朵古老的藝術奇葩:彩布擰台工藝。它是在木搭戲台骨架的基礎上採用各色花布擰紮成一個有很高藝術欣賞價值的玲瓏多姿的仿古戲樓。從台脊、瓦撈,飛檐、走獸,到圓柱、方梁,屏風、斗弓、匾額,無不用布擰扎而成。或翎毛、花卉、人物、花紋,處處形象生動,以假亂真。
這種工藝的雛形是過去冀南豪門望族大辦喪事高搭的靈棚,所不同的是以白布為主。一般用白布擰紮成的有主孝棚、左右陪棚、牌坊、門樓等頗具規模的銀色殿堂充傲靈堂。把這種工藝用在戲台的裝飾上,是大隱豹村歷史上民間藝人的創舉。據老藝人陳登攀介紹,這門工藝在他村已有多年的歷史,但始於何時誰手,已不可考。只據老藝人口傳,大概與叢中民間花會的產生當在一個時代,也就是說在明太祖年間。他回憶說,他十八歲(一九三—年)就參與鑽研這—工藝。是年在老藝人的傳授下,親自動手擰成一次彩台,掌握了基本技術。隨著老藝人的逐漸去世,他就成了這一工藝的總指揮。到一九五二年,經他手共擰過四次,技藝日漸成熟。
二十八年之後,1980年4月這一工藝在該村又得到恢復,且規模更大,設計更新。除前、左右三檐上擰出「二龍戲珠」、「白鶴獻壽」、「丹鳳朝陽」外,正面還懸有一方「三看匾」,當你從左、右、正面看這塊匾時,則能看到三個完全不同的圖案,一在是龍,一面是虎,一面則是「娛樂亭」三字。正檐台頂上還用布擰出了一組「三打白骨精」的人物造型,似真人大小的孫悟空、豬八戒、唐僧、沙僧、白龍馬,個個形象逼真,造型生動。
整個戲台高十米,寬十三米,深十米,完全用彩布在各個 角落巧妙地擰出了小檐、走水、廟脊、屏風等各種造型,成為一個五彩繽紛的布擰宮殿。最近幾年這村的彩布擰台多在農歷二月初八的廟會上,每年都招來邯鄲市和鄰縣的很多觀眾,僅1980年正會一天的估計,即達三萬人次之多。
5、關於邯鄲民俗的作文 急!!!600字
民俗1.除夕守歲:1)什麼是除夕:除夕,是一年的最後一個夜晚。由於農歷月有大有小,所以有的年份臘月三十夜是除夕,有的年份臘月二十九夜是除夕。2)除夕守歲:除夕重要的活動是守歲。因為秦漢以後,我國人民基本都把夜半子時當作一天的開始時刻,相當於現代計時方法的23點到1點。除夕夜的子時,正是辭舊歲,迎新年的關鍵時刻。為此,人們不得不徹夜不眠,守候著這一時刻的到來。全家人團聚一堂,一邊包餃子,一邊等待,耐心的等待。2.放鞭炮:1)什麼叫鞭炮:鞭炮,又名"爆竹"。新年鍾聲一落,大街小巷立刻鞭炮齊鳴,迎接新年到來。2)爆竹的來歷:據南朝梁代示懍《荊楚歲時記》記載?"正月一日,雞鳴而起。先於庭前爆竹,以避山臊惡鬼。"意思是說,當時人在初一早上起床後先把竹子放在火里燒。竹子爆裂發出巨大的聲響,就能嚇跑怪獸與惡鬼,保護全家平安。大約到了唐朝,人們把竹筒里裝上火葯,點燃火葯,發生爆響。後來,人們又用紙卷代替竹筒,就形成了和今天一樣的鞭炮了。3)鞭炮的種類:鞭炮有各種花樣。宋代人把鞭炮稍加改進,又發明了煙花。煙花:又稱"禮花","焰火"。它在爆炸時能發出極為絢麗的光芒。因而深受人們的喜愛。目前世界上許多國家都用煙花裝點自己的節日夜空。3.舞獅子:白居易《西涼傳》:假面胡人假獅子,刻木為頭絲作尾。金鍍眼鏡銀貼齒,奮迅毛衣擺雙耳。如從流沙來萬里,紫髯深目兩胡兒。跳舞梁前來致辭,應似涼州未陷日。安西都護進來時。舞獅起原一南北朝朝代,即佛教興起的時代。4.其他民間活動:扭秧歌,踩高蹺,敲鑼鼓。5.祭神祭祖:在傳統的春節活動中,最重要的是祭神祭祖。迷信的家庭都設有專門的神龕,供奉各位神靈,同時還供奉有列祖列宗的牌位的畫像。正月初一早上,人們恭敬地在神龕與祖宗牌位前獻上供品,(其中包括剛剛煮好的第一碗餃子),點上香火。十分虔誠地感謝神明與祖宗在天之靈在過去一年對自己的保護並祈求他們保佑來年的幸福。6.拜年:祭神祭祖之後,兒孫們開始向長輩親人拜年。傳統的拜年禮是向長輩親人三叩首,現在大多已經改為三鞠躬。一邊行禮,一邊祝願長輩身體健康,萬事如意。長輩端坐,接受兒孫們的拜年以後,把一個紅包送給兒孫們。這就是"壓歲錢"。一般作為孩子們春節期間的零花錢。其他親戚之間則互相拜年,陸陸續續,可以持續很多天。朋友之間見面,則互道"恭喜發財"或"春節好",以示慶賀。拜年活動體現了晚輩對長輩的尊敬孝敬孝順;長輩對兒孫的慈愛關懷。親戚朋友之間的拜年,也極大的促進了彼此感情的加深。所以自古以來,人們都十分重視拜年活動。宋代詩人戴復古《歲旦族黨會拜》:"衣冠拜元旦,樽俎對芳辰。上下二百位,尊卑五世人。排門喬木古,照水早梅春。寒事將消歇,風光又一新。"把當時大家族二百多人互相拜年的活動寫得有聲有色。7.人日:正月七日,又名"人日"。隋代詩人薛道衡《人日思歸》入春才七日,離家已二年。人歸落雁後,思發在花前。正月七日為什麼稱為"人曰"呢?這和中國古代神話有關。神話中說,神在初一創造了雞,初二創造了狗,初三創造了羊,初四創造了豬,初五創造了牛,初六創造了馬,初七創造了人,因此,初七是人類誕生的日子。於是,古人把這一天稱?"人日"。為了紀念人類的誕生,南朝梁代每到人日的時候,人們就剪出彩色的紙人,貼在屏風上或戴在頭上。用來象徵人們在新的一年裡,面貌煥然一新。到了唐代,人日剪紙的內容又有發展變化。唐代詩人余延壽《人日剪綵》:"閨婦持刀坐,自憐裁剪新。葉催情綴色,花寄手成春。貼燕留妝戶,黏雞待餉人。擎來問夫婿,何處不如真?"所剪內容包括紅花綠葉,飛燕家禽。個個栩栩如生。這已經於現代民間的窗花十分相似了。五、春節民俗--飲食民俗年糕與餃子是春節最有特色的食品。1)年糕:又稱"年年糕"。它諧音"年年高",包含著生活一年比一年好的期望。年糕採用黏性較強的穀物製成,北方多用小黃米,南方多用糯米。北方一般都是甜的,南方年糕可以作成不同口味的。不過,好吃不過餃子。北方人更喜歡的春節食品是餃子。2)餃子又名"角子、交子、扁食"。它的起源非常古老。考古工作者曾經發現過一枚一千多年前的餃子保存下來。北方人過年,一定要吃餃子。而且春節這一天吃的餃子必須在除夕12點以前包好。餃子好吃,關鍵在於餃子餡,純肉的,純菜的,肉菜混合的,花樣無窮,口味可異。可以根據自己口味任意變化,所以男女老少都喜歡吃餃子。在春節所吃的餃子中,有一個包著豆腐餡的,還有一個包著一枚硬幣。誰吃到豆腐餡的餃子,誰在新的一年裡就會發財,人們的理想也都包含在餃子里。六、元宵節正月十五日,是全年第一個月圓之夜,所以稱為"元宵"。漢文帝曾於正月十五日平定叛亂,所以規定這一天為"上元節"。東漢明帝為了表示對佛祖的尊敬,下令元宵點燈。此後,元宵就逐步演化為觀賞花燈的民俗節日。故名"燈節"。元宵的應時食品是湯圓,北方也叫元宵,象徵著團團圓圓。唐代,元宵賞燈活動盛況空前,舉國同慶。《開元天寶遺事》記載,楊貴妃的姐姐韓國夫人曾派人造出一盞百枝燈樹?"高八十尺,樹之高山。上元夜點之,百里皆見,光明奪目。"唐玄宗甚至令工匠造出高百尺、寬數十丈的燈樓,供遊人觀賞。宋代又有過之,無不及。孟元老《東京夢華錄》記載:"以草把縛成戲龍狀,用青幕遮籠,草上密置燈燭數萬盞,望之蜿蜒如雙龍飛走。"皇帝還親自率領盛大的儀仗參加賞燈活動。詩人蘇味道《正月十五夜》:火樹銀花合,星橋鐵鎖開。暗塵隨馬去,明月逐人來。游妓皆儂李,行歌盡落梅。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可見娛樂活動通宵達量,熱鬧非凡。可以說:正月十五元宵節的狂歡,為整個春節活動畫上了一個圓滿的句號。
6、河北邯鄲有什麼習俗啊 過年有什麼講究的嗎?
邯鄲——除夕扔愁帽
古趙京都邯鄲,在除夕歡慶活動中,流傳著一種奇異的風俗扔愁帽。
扔愁帽,都在除夕夜深人靜之時進行。各家和戶的大人、孩子,臨睡前,都把頭上戴過的舊帽子或舊頭巾,悄悄扔到大街上。第二天,打掃街道時,再把它們清掃到牆旮旯里,到下月十五夜晚烤「怕靈火」時燒掉。老人說,這樣做,可以扔掉一年的舊愁,迎來一年的新喜。
相傳,這一習俗,起自戰國末年。秦始皇打敗齊、楚等國,派大將章邯出兵趙國。趙國軍民堅守陣地,英勇抵抗,給秦軍以重大創傷。秦將章邯大怒,攻破趙國都城邯鄲後,對這一地方,人不分老幼婦孺,房不分官商民賈,大肆燒殺擄掠。趙國人為了逃避秦軍的殺戮,上人摘掉士巾,商人扔掉商帽,背井離鄉,四齣逃亡。
秦始皇統一天下後,規定了統一的士服士帽、商服商帽,趙國人不忘亡國的奇恥大辱,每當夜深人靜,就紛紛把秦王規定的士服士帽、商服商帽扔到大街上去。但是,那時的邯鄲已在秦的統治之下,很多人又因此橫遭殺戮。從此,趙國人對秦王更加怨恨。他們為了避免無辜的死亡,就在每年除夕之夜,以新換舊為名,把頭上的帽子偷偷扔到大街上,說是驅趕一年的晦氣,扔舊愁、迎新喜。官府也就無可奈何了。
久習成俗後來,秦國雖已滅亡,邯鄲人並沒改變習慣,把它作為一種地方風俗,稱之為「扔愁帽」,流傳至今。不過,今人扔帽,已沒有當年的憂愁,而是把它當作一件應景的樂事了。
7、河北省邯鄲市風俗
1、趙文化
以胡服騎射為代表的趙文化,其基本內涵為開放、進取、包容,展現出趙國在逐鹿中原時所表現出的改革創新精神。
她是中華民族古老文化的源頭之一,是華夏文化與北方草原游牧文化的交匯、融合和升華的結晶,具有中原華夏文化和北方草原文化構成的二重性,集中反映了北方地區諸民族沖突與融合的過程。
2、女媧文化
在涉縣的古中皇山上坐落的媧皇宮,傳說是華夏始祖女媧氏「煉石補滅,摶土造人」的地方。媧皇宮因此而得名。因女媧摶土造人,又是人類的創造者,故被世人尊稱為「華夏祖廟」。
千百年以來,流傳在這里的民風民俗,民間信仰和神話傳說形成了豐富的神秘文化,在中原大地遠近聞名。以媧皇宮為代表的女媧文化,展現了女蝸在洪荒之世,與自然抗爭、改造自然、造福蒼生的不屈精神,表現出中華民族自強不息的民族精神。
3、曹魏建安文化
位於臨漳縣西南的古鄴城遺址是東漢末年至魏晉時期中國北方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的中心。在東漢未年至隋統一的400年問,為北方著名的古都,曹魏、後趙、冉魏、前燕、東魏、北齊相繼在此建都。戰國時期西門豹治鄴而顯名於世,東漢末年孕育出了文學史上璀璨的「建安文學」。
地處黃河之北的鄴城,散布在漳河之濱的百餘座東魏北齊皇陵和眾多的寺廟遺址,書寫著它曾經的輝煌。以鄴城為依託的建安文化,是建安文學的搖籃,民族融合的結晶,中國文化史的奇現。
4、廣府太極文化
燦爛的東方文明,孕育了博大精深的太極文化。清朝道光年間,在中國邯鄲的永年縣廣府城,誕生了一代太極宗師楊露禪和武禹襄,使永年縣成為中國太極拳兩大流派—楊式太極拳和武式太極拳的中興發祥之地。
在此後的一百多年中,楊式和武式太極拳廣為傳播,尤其是楊式太極拳開武術健身之先河,使太極拳易於習練,成為強身健體的體育項目。太極拳作為祖國傳統的文化藝術瑰寶,就是從這里走遍全國、走向世界,成為億萬民眾熱愛的體育健身運動。
5、磁州窯文化
磁縣、峰峰礦區的西部地區,是綿延的太行山余脈,這里蘊藏著大量的高嶺土,是製作陶瓷的天然原料。從北齊時就已開始燒造瓷器,並逐漸形成了漳河流域的觀台和滏陽河流域的彭城兩大窯場。宋元時期逐漸發展成為北方最大的民間瓷窯,從此薪火相傳,綿延千年。
其造型優美,裝飾手法豐富,色彩對比強烈,題材廣泛,技藝高超,瓷器產品在藝術上表現了強烈的民族意識,它所創造的白地黑花的裝飾藝術,集詩、書、畫於一體,獨具濃郁的鄉土氣息,代表了古代北方民窯的最高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