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風俗彩禮 » 宗族風俗論文

宗族風俗論文

發布時間: 2022-08-10 10:12:10

1、家族史論文100字

高爾基說過:「(開頭)好像音樂里定調一樣,全曲的音調都是它給予的,也是作者花功夫的所在。」議論文的開頭要講究「短、快、靚」。短,即要簡捷,最好三兩句成段,引入本論。開頭短,可避免冗長之贅,而且短句成段,在空間上突出其內容的重要性。快,即入題要快,最好三言兩語就點明文章的基本觀點或議論的話題。因為評分標准中有「中心明確」的細則。開篇確定中心,有利於閱卷者按等計分,也有利於作者展開論述,不致出現主旨不清、中途轉換論題等作文大忌。靚,即要精彩。這也是傳統文論中所說的「鳳頭」。精彩的開頭,最突出的效果是吸引閱卷者,給閱卷者留下好的印象。文章開頭要精彩,多用比喻、類比、排比等修辭引入論點,還可引述名言,講述寓言故事導入話題。
中間段寫好首句和末句
議論文的結構是否嚴謹,條理是否清楚,論證是否嚴密,論據是否典型,關鍵在中間段的寫作。而結構、條理、論證和論據等是議論文評分的重要細則,因此,寫作議論文要盡量符合這些標准。
常見的論述模式是:首句為小論點或承上啟下的過渡詞句;中間圍繞小論點,運用恰當的事實、理論論據,或針對現實生活中的某些現象,分析說理;最後結合論述內容寫一兩句小結的話語。其中首句和末句的寫作最重要,它能直接勾勒文章的脈絡,顯示全文的論述思路。另外,文章的整體論證結構常用正反對比式。許多道理只要從正反兩面說了,就基本上可做到論述嚴密。在考場中熟練地運用這種作文模式,可迅速地展開寫作,減少失誤,節省時間。同時,它可使閱提交回答卷者能便捷地依據評分標准,在中檔以上分項計分,避免不利於考生的個人評分因素出現。

2、家譜論文600字

家譜是以記載父系家族世系、人物為中心的歷史圖籍,是由記載古代帝王諸侯世系、事跡而逐漸演變來的。先秦時,社會上流傳有《周官》、《世本》等譜學通書;秦漢以後,又出現了《帝王年譜》、《潛夫論.志氏姓》、《風俗通.姓氏篇》等譜學著作。到魏晉南北朝時,門閥制度盛行,家譜成了世族間婚姻和仕宦的主要依據,於是便迅速發展起來。隋唐五代後,修譜之風更從官方流行於民間,以至遍及各個家族,出現了家家有譜牒、戶戶有家乘,並且一修再修、無休無止。因此每次修譜,也就成了同姓同族人之間的大事。

但第一部家譜是什麼樣子?修撰於何朝何代?是官修還是是私修?因為歷史上缺泛記載,至今尚不得而知。到了宋代,由於官方修譜的傳統禁例被打破,民間編撰家譜風氣開始興盛。於是家譜也日益多了起來。在這一時期的家譜中內容包括三部分:第一部分是世系圖,若想知道譜中某人世系所承,屬於何代、其父何人,一看此圖便即瞭然;第二部分是家譜正文,是按世系圖中所列各人的先後次序編定的,分別介紹各人的字型大小、父諱、行次、時代、職官、封爵、享年、卒日、謚號、姻配等。這些介結性的文字,長者50餘字,短者僅二三字,實際是人物小傳。使人知其本源,而世系表也因此更加完整;第三部分為附錄。對研究姓氏的源流、遷徙、分布、文化等都有較大價值。

家譜究竟有多大數量,至今還沒有人作出確切統計。因為家譜像其他所有私家家譜一樣,還有秘不示人的家規。每當家譜30年一小修,60年一大修後,舊的家譜除留下極少幾套保存在宗祠或族長手中外,其餘都要全部銷切,而代之以新的家譜。這種特殊的風俗習慣,當然為古老家譜的保存製造了人為障礙。不過,盡管如此,家譜作為生活軌跡的記錄,仍有不少被保存了下來。至於散落在民間的家譜,無疑還有更大的數量。

作為宗族的神聖符號,家譜一直深藏民間、秘不示人。中國姓氏文化研究委員會秘書長於麗黎介紹說:「家譜是中國5000年文明的見證。在過去它是一種家族制度規范,能夠規范人倫,是對社會法律和制度的一種重要補充。對於當代來說,家譜可以作為傳統文化展示,可以重溫先祖的優秀文化。家譜還有一個意義就是具有文學、社會、史料價值。正史的記錄畢竟是有限的,范圍也太廣,而家譜可以作為歷史研究的有利補充,更加生動。如果我們現在珍視和珍藏好家譜,那麼也是將來子孫了解我們的一個範本。」

關於中國家譜的起源問題,歷來就有幾種說法:一說起源於周代,一說起源於戰國秦漢時期,一說起源於宋代,更有一說起源於周以前的甲骨文、金文家譜甚至更以前的口頭家譜和結繩家譜。我們認為,根據歷代文獻記載和本世紀殷墟出土的甲骨文字考證,中國家譜起源於商、周時期比較可信。尊重家譜是尊敬祖先的表現,中國人有很樸素的祖先信仰,不僅中國,而且韓國、日本、新加坡等受中國傳統文化影響比較大的國家,也都存在濃厚的祖先信仰。韓國保存了很多完好的家譜,他們的總統盧武鉉、盧太愚都曾經到中國山東來認祖尋根。
家譜名稱繁多,大致有宗譜、世譜、族譜、家乘、會通譜、統宗譜、支譜、房譜等稱法。從中國家譜發展的歷史看,宋代以後修譜的宗旨發生了變化,此前家譜作為官吏銓選和巨姓望族婚姻門第參考的依據作用已逐漸喪失,編纂家譜的目的主要是為了說世系、序長幼、辨親疏、尊祖敬宗、睦族收族,且比較關注親親之道的提倡。家譜的編纂也逐漸由官方壟斷走向民間私修。總的來看,宋元時代民間私修家譜尚未形成風氣,並不普遍,而這一情形的轉變主要是在明代。家譜、族譜,是一個家族的生命史。它不僅記錄著該家族的來源、遷徙的軌跡,還包羅了該家族生息、繁衍、婚姻、文化、族規、家約等歷史文化的全過程。家譜是以記載父系家族世系、人物為中心的歷史圖籍,是由記載古代帝王諸侯世系、事跡而逐漸演變來的。

先秦時,社會上流傳有《周官》、《世本》等譜學通書;秦漢以後,又出現了《帝王年譜》、《潛夫論.志氏姓》、《風俗通.姓氏篇》等譜學著作。到魏晉南北朝時,門閥制度盛行,家譜成了世族間婚姻和仕宦的主要依據,於是便迅速發展起來。隋唐五代後,修譜之風更從官方流行於民間,以至遍及各個家族,出現了家家有譜牒、戶戶有家乘,並且一修再修、無休無止。因此每次修譜,也就成了同姓同族人之間的大事。

3、寫一篇鄉土小論文300字

 舉例:
潮汕民居的傳承與變遷
衣、食、住是人類賴以生存的最起碼需求,即便是在原始社會階段的人也是不能缺少的。住,也即民居,是建築之起源,它是用物質材料和技術手段所構建的,以滿足人們各種需求的活動空間,是隨著人類社會的發展而出現的一項活動《韓非子·五蠹》曰:「上古之世,人民少,禽獸眾,人民不勝禽獸蟲蛇,有聖人作,構木為巢以避群害。」民居即在這種歷史背境中產生,而隨著社會的物質生活、精神生活的不斷豐富而逐漸發展,它既是一種科學技術的生產活動,又是一種具有精神性的文化行為,是人類文明的標志。
歷史、地理、自然環境對人類建築活動有著重大的影響,生活於不同區域的人們由於地理環境和自然條件不同,都會盡量地利用當地的天然建材,創造出適應當地自然環境和人們生活方式的建築形式,它包含著某一區域的歷史、文化積淀,思想潮流和審美觀念,反映了某一區域的地方文化特徵,民居是最能體現區域特色和時代特點的建築之一,它把一個區域的文化特徵和人們的精神、物質追求用技術和經濟的形式表現出來。潮州民居由於潮人的民系特點屬福佬民居,具有鮮明的區域特色,早在清初就引起外界的注意。康熙·林杭學《潮州府志》(下稱《林志》)和乾隆·周碩勛《潮州府志》(下稱《周志》)曾對潮州民居作如下描述:

營室必先祠堂,明宗法,繼絕嗣,重祀田,比屋詩書經誦之聲相聞,彬彬乎文物甲於嶺表。(《林志》)

望族營造屋廬,必立家廟,尤加壯麗。其村坊市集,雖多茅舍竹籬,而城廓中,強半皆高閏閎,厚牆垣者。三陽及澄、饒、普、惠七邑,閭閻饒裕,雖市鎮也多鳥革瀈飛。家有千金,必構書齋,雕梁畫棟,綴以池台竹樹。民居輒用蜃灰和沙土築牆,地亦如之,堅如金石。即是颶風摧撲,烈火焚會,而牆垣卓立無崩塌者。界過惠州、嘉應,雖間有之,然不及潮遠甚。(《周志》)

林杭學、周碩勛簡明地介紹了清初潮州城鄉之民居建築大勢、環境、工藝、材料、質量和體現出來的潮州人的思想觀念和審美意識,由於有這些觀念和意識,才使潮州民居建築成了一種具有自已區域特色的傳統形式。

潮州民居的發展軌跡

潮州民居有著悠久的歷史形成期,潮州原住民的居住方式今己渺不可考,澄海漢代龜山遺址,是一處佔地近2萬平方米的大型建築群。其中f1建築基址的建築平面為長方形,中間為夯土隔牆和柱礎,似乎是條狀排屋;f2建築基址平面為圓形,壘石牆;f3建築基址已破壞,但依然可辨出是一處三合院式建築,後部為一堂二室,隔著過道,前部兩側是廊房,中間是庭院,整座建築夯土作牆,出土柱礎石較多,內部似多出使用柱子承托梁架;f4建築基址長方形,用隔牆分成東西2間,建築的外牆和隔牆都是夯土牆,同時還出土有地磚、瓦當、瓦頂、筒瓦等。上述出土建築基址表明了漢代的建築水平和中原建築文化已向粵東傳播,其中的三合院式建築可以說是後期潮州民居發展的雛形;同時從出土的瓦當、瓦頂可以證明宋代蘇東坡《與吳子野書》言瓦屋始於宋廣平之說不成立。
晉代的建築遺構,今也難見實物,揭陽新亨鎮九肚山發現的晉代全木構房屋,坐北朝南,平面方形,室內長寬各為7.5米,高3.5米,豎木為牆,屋頂蓋木板覆以粘土。這可說明這一時期潮州民居建築形式和用料工藝已不亞於嶺北地區。
唐宋代是潮州建築迅速發展的時期,民居用料方面,在潮州發現的多座唐窯中,僅春光窯上埔就有26座,窯址出土了建築陶瓷印紋磚、瓦當、筒瓦、板瓦。出土的印花瓦當有橢圓形和圓形兩類,表面模印蓮花瓣和菊花瓣紋,圖案規整,手法熟煉,竟與西安大明宮出土的瓦當一樣。潮州唐墓曾出丈一塊蓮花紀年磚,刻有「儀鳳四年」(639)銘文。北宋蘇東坡《與吳子野書》雲:「嶺外瓦屋始於宋廣平,自邇延及支郡,而潮尤盛,魚鱗鳥翼,信如張燕公之言也。」從唐窯出土和東坡的描述,雖宋廣平之說不能成立,但也可知民居已普遍採用磚瓦,且燒制水平已不亞於中原。可見該時頻潮州民居建築風格逐漸形成,為時人所關注。 宋代能見到實物且得到保護的最早期潮州民居建築要數國家歷史文物保護單位——許駙府,它位於中山路萄巷東府埕4號,為北宋許珏府第。因許珏尚宋太宗曾孫女德安公主,故潮人稱之為「駙馬府」。該府始建於宋英宗治平年間,歷代屢有維修,但至今仍然較好地保留原建年代的布局、構造特點型制和建築風格。其平面布局明顯是明清時期駟馬拖車的雛形。
明清時期,由於大量的八閩、江西移民遷居潮州;東南各省的遊宦;活躍於全國各地的潮商帶來了各地的建築文化,使潮州民居建築走向成熟,民居建築也已形成了保留古制 、 形式趨同、 恪守禮制,重視教育。講究實用,突出兼容、 輕巧通透、 工藝精緻等自已的諸多風格(另文)。這個時期的實例在潮州遍處皆有,從這個時期的實例可以看出潮州民居建築己形成自已的風格,成為中華建築文化一顆璀燦明珠。清代後期,因潮州瀕臨東南亞,跨國商貿活躍,潮州是著名僑鄉,僑民甚眾,且旅外潮人有於外創業,回鄉建屋之習慣,在回鄉建屋同時他們帶來了僑居地的建築文化,民居的建築風格又融入了東南亞和西方建築的因素並逐步趨向現代化。這個時期的民居大量保存至今,且基本完好,是我們研究潮州民居建築文化的證例。
潮州民居的類型和風格特色
潮州民居的類型很多,最基本的形式為「下山虎」和「四點金」,其它的民居形式如:「百鳳朝陽」、「駟馬拖車」、「三壁連」等規制多以「四點金」、「下山虎」為基本單元組合衍生。在一些山區、鄉鎮尚有不少堡寨形式和帶有客家特色的民居。

潮州民居在早期較多地受到中原文化的滲透,後期較多地受到八閩、江西文化的浸潤和江南、廣府文化的影響,加上自身地域的自然、經濟、人文特徵,使之成為既是中華建築文化之一脈相承;又既有別於中原和北方民居建築的凝重、鮮艷;又區別於江南民居建築的俊逸、清純,逐漸地形成自身的民居風格。

1、保留古制 形式趨同

潮州開發遲於中原,而民間工匠的建築技術主要是靠師徒相承的私授形式。因此,在古代信息傳播遲慢的條件下,對中原的先進技術有著傳播過程之時差。一些珍存之民居在細部結構上至為難得地保留了前代的古制,一些幾經重修之民居因格守原則而較好地保留古制,如「斗栱之斗底皆刻皿板」,是見之中唐之前,遠者可溯至戰國時期(戰國時期中山國銅方案上的斗栱模型,斗底即刻有皿板),這種做法在中原地區宋代遺構已為鮮見,而在潮州民居中自宋至清如許駙馬府、猷巷黃府尚存此唐代之前古風。

自然環境與民系文化的同一性,使潮人的生活習慣與審美情趣具有許多共通點,反映於民居上就有風格的趨同性。同全國大部分民居建築一樣,潮州民居均恪守對稱的布局,它們都有明確的中軸線,以廳堂為中心組織空間,左右對稱、主次分明,規模大時則縱向延伸或橫向發展,規模更大時則多廳堂組合,或並列數條軸線,形成多院落組成的大型民居,因為帶有祭祖、敬神的功能,因而廳堂的中心地位在空間組合中處無可替代的重要位置。

2、輕巧通透 工藝精緻

輕巧通透是潮州民居的重要特色之一。

所謂輕巧,一是單體體量較小,普遍不及中原地區和江南地區民居建築的宏敞高大;二是外表視覺效果不及中原地區之威嚴,也不及江南地區之俊逸。無論是屋頂的曲線、檐角的舉翹、門面的布局、顏色的塗飾只要作一比較,就可以感受到潮州民居的特色。以色彩為例,北方喜上下均重彩,金碧輝煌,團花簇錦,顯得雍容華貴;江南喜用素色和黑色,顏色清純,與水鄉之環境協調。而潮州民居的色調較之偏灰濁,著重於屋脊、梁架、牆頭、檐下等重點部位加強裝飾,而這些裝飾構件往往同建築構件的實用功能有關。在潮州民居中,通常是灰麻石或灰面勒腳,貝灰牆面,灰瓦屋面,唯有屋脊和山牆、大門口才飾以較為鮮艷悅目的灰塑、嵌瓷、彩畫、木雕、石雕,在屋檐與屋面交界處常施以黑色邊線,畫上彩色(有的黑色)卷草、懸魚、夔紋,使輪廓醒目,在強烈的日光下,豐富了立面的變化,表現出傳統建築的節奏感和韻律感。

所謂通透,是指建築從整體上注意透風,既有利於建築材料去潮防朽、延長壽命。更著眼於地處亞熱帶地區的潮州長夏無冬的自然氣候條件下,使居住活動舒適涼快。潮州民居注重整體環境設計達到室內降溫效應,形成一個適宜人居的冬暖夏涼的建築環境。為使空氣流通,採用前低後高,巷裡對直以兜風入室,此所謂之「露白」,加強了室內的穿堂風和足夠的日照。在民居向大型化組合發展的情況下,橫縱之間以火巷、屏風、槅扇等相隔,既通風、又防火、便交通、達到形式上的分隔。就是照壁、砌磚窗花、廳堂、門口採用的門罩、攔干門、閃門、博古等空間分隔構件,都以不同材料做成通雕,以利空氣對流,達到分而不隔,更使石雕木雕等傳統工藝有用武之地。木結構多採用徹上露明造,讓所有之建築構件通風透氣,木材盡量外露以防白蟻、防腐朽,庭院內多為敞廳,門窗多朝天井,一般人的天井都設有花圃、水池、花木、蓮缸、四季常青、靜謐幽雅、更有利於調節室內溫度。這些都淋漓盡致地體現了潮州民居的通透特點。

3、恪守禮制,重視教育。

嘉慶《澄海縣志》曰:「大宗小宗,競建祠堂,爭誇壯麗,不惜資費」因為宗祠是聯系族人、舉行宗族活動之紐帶,也是衡量宗族實力之窗口。它在強化封建禮制上的作用與影響不言而喻。在民居中,禮制秩序對其建築格局和使用功能的影響也十分明顯,如百鳳朝陽式宅院、門廳會客、後廳設龕祭祖、中廳可行各種大禮;中廳西側大房,乃家長之居室,前院為客房,後院為內眷,火巷排屋則為族人、傭人之住所,這種格局,切實地體現了父權統治,男尊女卑、主僕有別的倫理秩序,即便是最基本的「下山虎」、「四點金」,上廳正屋,一定要高於下廳,大房的縱深長度也一定要超過下房,上下的尊卑等級絕不能越雷池半步。

在裝飾題材中,二十四孝、忠義戲曲故事、以及英雄神話故事、漁、耕、樵、讀等傳統題材使用頻率最高,學為民居之彩畫、木雕、石雕用於大門、閃門、隔斷等構件之上,這無不體現其建造者敦敦之教誨。

又「家有千金,必構書齋」(《周志》),簡單8個字刻畫出潮州文風之盛,從此更可看出潮人對教育重視之程度。

4、講究實用,突出兼容。

潮州地處亞熱帶,三面環山,一面臨海,境內河海交匯,雨水多、台風多,洪患多,建築物須立足於實用、牢固上。又因潮州森林資源不豐,故建築材料以石材、泥沙、貝灰為主,《周志》稱「民居輒用蜃灰和沙土築牆,地也如之,堅如金石。即遇颶風推撲、列火焚餘,而牆垣卓立無崩塌者」貝灰沙的廣泛應用,是潮州民居建築的一大特色。

潮州民居屋頂多採用硬山式,因為它所有的屋頂形式中有更好的搞風防火性能,而且出椽不長,不易受淋,為了防風,屋頂偏於平緩,又適當降低高度。檐口加封檐板以阻擋氣流進入;屋瓦鋪雙層,以利隔熱,瓦面交接處抺灰做成瓦壠,以增加屋面重量以及前述的輕巧造型、通透石雕、木雕構件等等無不體現潮州民居講究實用的特色。

至於突出兼容,明中葉以前,潮州民居建築多受八閩文化和中原文化輻射,此後由於潮商在江南一帶活動頻繁,則受到江南文化較大影響,近代則較早吸納了一些海外文化因素,正是這種海納百川式的兼容,才使潮州民居的不斷發展,顯得絢麗多彩又風格獨具,近代以來,海外的建材、模式以強勁的勢頭進入本土,許多民宅紛紛使用「紅毛灰」、玻璃、瓷磚、如蒪園之建玻璃廳(民諺有「起大厝,激玻璃」之句),澄海陳慈黌故居的拱門、檐梁內容中甚至用了英文字母,門窗飾件兼用嵌瓷與石膏構件、地板用馬賽克。順德居的書齋裝飾,以及遍處皆是的古城區沿街騎樓等……。但是這些居宅、園林的總體布局和外觀大都以潮州建築傳統風格為基調,反映了潮州文化強大的生命力和對外來文化的善於融合吸收的能力。

我們可以看到客家民居作為中國五大民居之一,客家土樓和圍龍屋已經被新一代的客家人徹底拋棄。隨著時間的推移,客家民居如果不加強保護力度,有可能會成為歷史永遠停留在人們的記憶中。而潮汕民居的傳承與發展,為保護潮汕藝術精品尋找到更好的天地。隨著新型建築材料的不斷應用,潮汕民居本身也得到了很好的發展。現代的磁磚和大理石等在潮汕民居中的應用,極大地豐富了潮汕民居的藝術風格,使得原來守舊落俗的潮汕民居又煥發了新的風采。當然,這種以生活功能為主潮汕民居的發展並不能從整體上說明潮汕民居的發展與創新。
作為潮汕文化中的代表之一,潮汕民居的傳承體現的是一個地域文化的特徵。在這一個傳承中,我們看到了中原漢文化的身影,同時我們也看到來自各個方面的精華。而潮汕民居在吸收這些精華的時候,無疑會對潮汕民居的發展與創新產生影響。潮汕民居的兼容並蓄不僅僅體現了中華民族文化的深厚和廣博,也體現了潮汕文化的海納百川。我們有理由相信,潮汕民居以及整個潮汕文化在未來的發展中會朝著這條路繼續延伸。

4、春節習俗調查報告--小論文

春節習俗調查報告

一.過年長輩為什麼要給孩子壓歲錢

每到除夕之夜,小孩子將會得到長輩給的壓歲錢。為什麼過春節的時候要給孩子壓歲錢呢?

這里有一個流傳很廣的故事。傳說,古時候有一種身黑手白的小妖,名字叫"祟",每年的年三十夜裡出來害人,它用手在熟睡的孩子頭上摸三下,孩子嚇得哭起來,然後就發燒,講囈語而從此得病,幾天後熱退病去,但聰明機靈的孩子卻變成了痴呆瘋癲的傻子了。人們怕祟來害孩子,就點亮燈火團坐不睡,稱為"守祟"。

在嘉興府有一戶姓管的人家,夫妻倆老年得子,視為掌上明珠。到了年三十夜晚,他們怕祟來害孩子,就逼著孩子玩。孩子用紅紙包了八枚銅錢,拆開包上,包上又拆開,一直玩到睡下,包著的八枚銅錢就放到枕頭邊。夫妻倆不敢合眼,挨著孩子長夜守祟。半夜裡,一陣巨風吹開了房門,吹滅了燈火,黑矮的小人用它的白手摸孩子的頭時,孩子的枕邊進裂出一道亮光,祟急忙縮回手尖叫著逃跑了。管氏夫婦把用紅紙包八枚銅錢嚇退祟的事告訴了大家。大家也都學著在年夜飯後用紅紙包上八枚銅錢交給孩子放在枕邊,果然以後祟就再也不敢來害小孩子了。原來,這八枚銅錢是由八仙變的,在暗中幫助孩子把祟嚇退,因而,人們把這錢叫"壓祟錢",又因"祟"與"歲"諧音,隨著歲月的流逝而被稱為"壓歲錢"了。

在我國歷史上,很早就有壓歲錢。最早的壓歲錢也叫厭勝錢,或叫大壓勝錢,這種錢不是市面上流通的貨幣,是為了佩帶玩賞而專鑄成錢幣形狀的避邪品。這種錢幣形式的佩帶物品最早是在漢代出現的,有的正面鑄有錢幣上的文字和各種吉祥語,如"千秋萬歲"、"天下太平"、"去殃除凶"等;背面鑄有各種圖案,如龍鳳、龜蛇、雙魚、斗劍、星斗等。

唐代,宮廷里春日散錢之風盛行。當時春節是"立春日",是宮內相互朝拜的日子,民間並沒有這一習俗。《資治通鑒》第二十六卷記載了楊貴妃生子,"玄宗親往視之,喜賜貴妃洗兒金銀錢"之事。這里說的洗兒錢除了賀喜外,更重要的意義是長輩給新生兒的避邪去魔的護身符。

宋元以後,正月初一取代立春日,稱為春節。不少原來屬於立春日的風俗也移到了春節。春日散錢的風俗就演變成為給小孩壓歲錢的習俗。清富察敦崇《燕京歲時記》是這樣記載壓歲錢的:"以彩繩穿錢,編作龍形,置於床腳,謂之壓歲錢。尊長之賜小兒者。亦謂壓歲錢。"

到了明清時,壓歲錢大多數是用紅繩串著賜給孩子。民國以後,則演變為用紅紙包一百文銅元,其寓義為"長命百歲",給已經成年的晚輩壓歲錢,紅紙里包的是一枚大洋,象徵著"財源茂盛"、"一本萬利"。貨幣改為鈔票後,家長們喜歡選用號碼相聯的新鈔票賜給孩子們,因為"聯"與"連"諧音,預示著後代"連連發財"、"連連高升"。

從上面的敘述中不難發現,壓歲錢的風俗源遠流長,它代表著一種長輩對晚輩的美好祝福,它是長輩送給孩子的護身符,保佑孩子在新的一年裡健康吉利。

二.過年時為什麼要吃餃子

餃子是一種歷史悠久的民間吃食,深受老百姓的歡迎,民間有「好吃不過餃子」的俗語。每逢新春佳節,餃子更成為一種應時不可缺少的佳期餚。

據三國魏人張揖著的《廣雅》記載那時已有形如月牙稱為「餛飩」的食品,和現在的餃子形狀基本類似。到南北朝時,餛飩「形如偃月,天下通食」。據推測,那時的餃子煮熟以後,不是撈出來單獨吃,而是和湯一起盛在碗里混著吃,所以當時的人們把餃子叫「餛飩」。這種吃法在我國的一些地區仍然流行,如河南、陝西等地的人吃餃子,要在湯里放些香菜、蔥花、蝦皮、韭菜等小料。

大約到了唐代,餃子已經變得和現在的餃子一模一樣,而且是撈出來放在盤子里單獨吃。

宋代稱餃子為「角兒」,它是後世「餃子」一詞的詞源。這種寫法,在其後的元、明、清及民國間仍可見到。

元朝稱餃子為「扁食」。明朝萬曆年間沈榜的《宛署雜記》記載:「元旦拜年……作匾食」。劉若愚的《酌中志》載:「初一日正旦節……吃水果點心,即匾食也。」元明朝「匾食」的「匾」,如今已通作「扁」。「扁食」一名,可能出自蒙古語。

清朝時,出現了諸如「餃兒」、「水點心」、「煮餑餑」等有關餃子的新的稱謂。餃子名稱的增多,說明其流傳的地域在不斷擴大。

民間春節吃餃子的習俗在明清時已有相當盛行。餃子一般要在年三十晚上12點以前包好,待到半夜子時吃,這時正是農歷正月初一的伊始,吃餃子取「更歲交子」之意,「子」為「子時」,交與「餃」諧音,有「喜慶團圓」和「吉祥如意」的意思。

過年吃餃子有很多傳說,一說是為了紀念盤古氏開天闢地,結束了混狀態,二是取其與「渾囤」的諧音,意為「糧食滿囤」。另外,民間還流傳吃餃子的民俗語與女媧造人有關。女媧摶土造成人時,由於天寒地凍,黃土人的耳朵很容易凍掉,為了使耳朵能固定不掉,女媧在人的耳朵上扎一個小眼,用細線把耳朵拴住,線的另一端放在黃土人的嘴裡咬著,這樣才算把耳朵做好。老百姓為了紀念女媧的功績,就包起餃子來,用面捏成人耳朵的形狀,內包有餡(線),用嘴咬吃。

餃子成為春節不可缺少的節目食品,究其原因:一是餃子形如元寶。人們在春節吃餃子取「招財進寶」之音,二是餃子有餡,便於人們把各種吉祥的東西包到餡里,以寄託人們對新的一年的祈望。

在包餃子時,人們常常將金如意、糖、花生、棗和栗子等包進餡里。吃到如意、吃到糖的人,來年的日子更甜美,吃到花生的人將健康長壽,吃到棗和栗子的人將早生貴子。

有些地區的人家在吃餃子的同時,還要配些副食以示吉利。如吃豆腐,象徵全家幸福;吃柿餅,象徵事事如意;吃三鮮菜。象徵三陽開泰。台灣人吃魚團、肉團和發菜,象徵團圓發財。餃子因所包的餡和製作方法不同而種類繁多。即使同是一種水餃,亦有不同的吃法:內蒙古和黑龍江的達斡爾人要把餃子放在粉絲肉湯中煮。然後連湯帶餃子一起吃;河南的一些地區將餃子和面條放在一起煮,名日"金線穿元寶"。

餃子這一節目佳餚在給人們帶來年節歡樂的同時,已成為中國飲食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三.少數民族是怎樣過春節的

中國傳統的春節不僅是漢族的傳統節日,也是少數民族的傳統節日。春節期間,少數民族和漢族同胞一樣,舉行各種民間活動,豐富多彩,喜氣洋洋。浙江省

烏程縣元旦以長竿束草於上,點火燃燒,並敲鑼打鼓,稱為「慶田蠶」。又點天燈於竿上,直至三月三日止。寧波元旦祭祖後要吃豆粥。晚上要關門前,再於一次「關門炮」。紹興新年以「茶碗茶」待客,裡面還要加上橄欖和金桔,同時用茶葉蛋待客,稱為「捧元寶」。

福建省

廈門人元旦出門前,都得當空拜禱玉皇大帝,稱為「祭神」。清晨祭神用鮮花素果,中午祭神則用牲醴,及一碗春飯。春飯就是在白飯上插上紅紙做的春花。閩音「春」與「剩」諧音,春飯是取其「年年有餘」的好口彩彩。漳州初四稱為「接尪」,除了進廟燒香外,還要預備一個糖果糕餅盒,叫做「薦盒」、供上在廳上迎神下降。

廣東省

海豐一帶,小輩向長輩賀年時,長輩會以紅包或柑橘賞給晚輩。潮州春節節食有菜粿、腐圓、酵包、管煎、五果湯。初四夜裡,家家要點一盞燈,准備一缸水,叫做「等神水」。東莞正月初一祭神,要供上糖上煮芋頭,叫做「富貴有緣」。

江蘇省

江寧縣元旦貴家於房門口貼畫雄雞。吳縣多於元旦至通元寺禮拜觀音大士。蘇州習俗:元旦一早開門要於三爆竹,叫做「高升三級」。清晨出門,要遵循黃歷上所指定的方向,叫做「喜神方」。並到城隍、土地等廟去燒香,必歷經十廟乃止,稱為「燒十廟香」。自元旦至元宵,火爐中燒巨煤墼,稱為「歡喜團」。准安人傳說,吃湯團可以接財神,所以從大年初一清晨就開始下湯團,直到元宵,天天都有湯團吃。武進縣婦女元旦剪松柏枝,繞以紅絲,戴在發髻上,據說可以長壽。

四川省

成都人元旦不吃飯,因為「飯」與「犯」,同音,為了避諱,則吃湯圓或掛面以祈求合家團圓,福壽綿長。劉閣等地於正月初七「人日」還要「過小年」,除了敬神、祭祖外,也吃團年飯。成都人則於人日游西郊的杜甫草堂。長壽縣元旦於門外燃九支臘燭,稱為「九品燭」,以敬天地。

陝西省

富平縣各宗族皆為祖先畫像,元日聚集子孫禮拜,祭後更醵金飲宴,稱為「節坐」。初二各戚友間則以麵食、豬肉相贈,稱為「拜節」。高陵縣元旦,一等到天亮即懸掛黃紙於竹竿上以祀天,稱為「接天神」。又以木炭懸於門首,據說可以去瘟疫。石泉縣以黃紙作錢,元旦結綵懸於門,名為「寶蓋錢」。臨潼縣以初五為「送窮節」,家家剪紙人後,拿到門扔掉。當日每人必定飽食,稱為「填五窮」。
山東省

寧陽縣元旦吃餛飩,稱為「填倉「,黃縣、蓬萊一帶,元旦早起要照虛耗。由女主人手持紅燭,把家中各個角落照一遍,意思是以光明驅逐黑暗,然後將年前以麵粉做成的各種窗花放在窗檯上。小孩子起床後,要攀著門拴打三個鞦韆,據說可以長得快。有些地區煮餃子時要用芝麻秸燒火,意味新的一年像芝麻開花一樣,節節高升,飯後在鍋內要放上饅頭,意味有「余頭「。膠東的新媳婦第一年要到丈夫的外祖家拜年,稱為「札根「。據說到了外祖家,就可以把根札下,不會有離婚和早年喪偶之事。舊時還有初五「送窮「的習俗。當天祭拜年,要放鞭炮以示「趕五窮「。曲阜則在初五辦「文曲星會「,初五晚上,學生要到老師家,向孔子神像拈香祭拜。再由老師出題做一篇文章,完成後由老師它焚掉,叫做「文曲星會「。

老北京

臘月家家事兒多

自進入臘月以後,就有文人墨客在市肆檐下書寫春聯,以圖掙些銀子過年。祭灶之後,新春聯漸次粘掛,千家萬戶,煥然一新。有的人家用朱箋,有的用紅紙,只有內廷及宗室王公等按例用白紙,鑲以紅邊藍邊,不是宗室者不得擅用。

臘月將梅束起放在一個腹大口小的器具中,放置於地下五尺左右的地方,燃火,讓地微微有些溫暖,梅花就回漸漸放白,用紙籠之,到市上去賣,小桃、郁李、迎春都可如此。繁盛之區,支搭席棚,售賣畫片。婦女兒童爭相購買,以為樂。

臘月初一,大街上賣粥果者排成市場。更有賣核桃、柿餅、棗、栗、干菱角米者,肩挑筐貯,叫而賣之。其次則肥野雞、關東魚、野貓、野鶩、腌臘肉、鐵雀兒、饊架果罩、大佛花、斗光千張、樓子庄元寶。初十以後則賣衛畫、門神、掛錢、金銀箔、錁子黃錢、銷金倒酉、馬子燒紙、玻璃鏡、窗戶眼。廿日之後則賣糖瓜、糖餅、江米竹節糕、關東糖。糟草抄豆,是廿三日送灶時供給神馬用的。又有賣窯器者,銅銀換瓷碗,京城之香爐燭台;悶葫蘆,小兒籍以存錢;支鍋瓦,灶口用為助爨。至廿五日以後則賣芝麻秸、松柏枝、南蒼術以供「煨歲」之用。臘月諸物價錢都比平日貴些,所以才有「臘月水土貴三分」的諺語。老年人到了這時,總要勸後輩謹慎花錢,於是又有「二十七八,平取品抓」之諺。掃塵
「臘月二十四,撣塵掃房子」 ,據《呂氏春秋》記載,我國在堯舜時代就有春節掃塵的風俗。按民間的說法:因「塵」與「陳」諧音,新春掃塵有「除陳布新」的涵義,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窮運、晦氣統統掃出門。這一習俗寄託著人們破舊立新的願望和辭舊迎新的祈求。 每逢春節來臨,家家戶戶都要打掃環境,清洗各種器具,拆洗被褥窗簾,灑掃六閭庭院,撣拂塵垢蛛網,疏浚明渠暗溝。到處洋溢著歡歡喜喜搞衛生、乾乾凈凈迎新春的歡樂氣氛。

貼春聯
春聯也叫門對、春貼、對聯、對子、桃符等,它以工整、對偶、簡潔、精巧的文字描繪時代背景,抒發美好願望,是我國特有的文學形式。每逢春節,無論城市還是農村,家家戶戶都要精選一幅大紅春聯貼於門上,為節日增加喜慶氣氛。這一習俗起於宋代,在明代開始盛行,到了清代,春聯的思想性和藝術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梁章矩編寫的春聯專著《檻聯叢話》對楹聯的起源及各類作品的特色都作了論述。

春聯的種類比較多,依其使用場所,可分為門心、框對、橫披、春條、斗方等。「門心」貼於門板上端中心部位;「框對」貼於左右兩個門框上;「橫披」貼於門媚的橫木上;「春條」根據不同的內容,貼於相應的地方;「斗斤」也叫「門葉」,為正方菱形,多貼在傢俱、影壁中。

貼窗花和倒貼「福」字
在民間人們還喜歡在窗戶上貼上各種剪紙——窗花。窗花不僅烘託了喜慶的節日氣氛,也集裝飾性、欣賞性和實用性於一體。剪紙在我國是一種很普及的民間藝術,千百年來深受人們的喜愛,因它大多是貼在窗戶上的,所以也被稱其為「窗花」。窗花以其特有的概括和誇張手法將吉事祥物、美好願望表現得淋漓盡致,將節日裝點得紅火富麗。

在貼春聯的同時,一些人家要在屋門上、牆壁上、門楣上貼上大大小小的「福」字。春節貼「福」字,是我國民間由來已久的風俗。「福」字指福氣、福運,寄託了人們對幸福生活的嚮往,對美好未來的祝願。為了更充分地體現這種嚮往和祝願,有的人乾脆將「福」字倒過來貼,表示「幸福已到」「福氣已到」。民間還有將「福」字精描細做成各種圖案的,圖案有壽星、壽桃、鯉魚跳龍門、五穀豐登、龍鳳呈祥等。

年畫
春節掛貼年畫在城鄉也很普遍,濃黑重彩的年畫給千家萬戶平添了許多興旺歡樂的喜慶氣氛。年畫是我國的一種古老的民間藝術,反映了人民樸素的風俗和信仰,寄託著他們對未來的希望。年畫,也和春聯一樣,起源於「門神」。 隨著木板印刷術的興起,年畫的內容已不僅限於門神之類單調的主題,變得豐富多彩,在一些年畫作坊中產生了《福祿壽三星圖》、《天官賜福》、《五穀豐登》、《六畜興旺》、《迎春接福》等精典的彩色年畫、以滿足人們喜慶祈年的美好願望。 我國出現了年畫三個重要產地:蘇州桃花塢,天津楊柳青和山東濰坊;形成了中國年畫的三大流派,各具特色。

我國現今我國收藏最早的年畫是南宋《隨朝窈窕呈傾國之芳容》的木刻年畫,畫的是王昭君、趙飛燕、班姬和綠珠四位古代美人。民間流傳最廣的是一幅《老鼠娶親》的年畫。描繪了老鼠依照人間的風俗迎娶新娘的有趣場面。民國初年,上海鄭曼陀將月歷和年畫二者結合起來。這是年畫的一種新形式。這種合二而一的年畫,以後發展成掛歷,至今風靡全國。

守歲
除夕守歲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動之一,守歲之俗由來已久。最早記載見於西晉周處的《風土志》:除夕之夜,各相與贈送,稱為「饋歲」;酒食相邀,稱為「別歲」;長幼聚飲,祝頌完備,稱為「分歲」;大家終夜不眠,以待天明,稱曰「守歲」。

「一夜連雙歲,五更分二天」,除夕之夜,全家團聚在一起,吃過年夜飯,點起蠟燭或油燈,圍坐爐旁閑聊,等著辭舊迎新的時刻,通宵守夜,象徵著把一切邪瘟病疫照跑驅走,期待著新的一年吉祥如意。這種習俗後來逐漸盛行,到唐朝初期,唐太宗李世民寫有「守歲」詩:「寒辭去冬雪,暖帶入春風」。直到今天,人們還習慣在除夕之夜守歲迎新。
古時守歲有兩種含義:年長者守歲為「辭舊歲」,有珍愛光陰的意思;年輕人守歲,是為延長父母壽命。自漢代以來,新舊年交替的時刻一般為夜半時分。

爆竹
中國民間有「開門爆竹」一說。即在新的一年到來之際,家家戶戶開門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嗶嗶叭叭的爆竹聲除舊迎新。爆竹是中國特產,亦稱「爆仗」、「炮仗」、「鞭炮」。其起源很早,至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放爆竹可以創造出喜慶熱鬧的氣氛,是節日的一種娛樂活動,可以給人們帶來歡愉和吉利。隨著時間的推移,爆竹的應用越來越廣泛,品種花色也日見繁多,每逢重大節日及喜事慶典,及婚嫁、建房、開業等,都要燃放爆竹以示慶賀,圖個吉利。現在,湖南瀏陽,廣東佛山和東堯,江西的宜春和萍鄉、浙江溫州等地區是我國著名的花炮之鄉,生產的爆竹花色多,品質高,不僅暢銷全國,而且還遠銷世界。

拜年
新年的初一,人們都早早起來,穿上最漂亮的衣服,打扮得整整齊齊,出門去走親訪友,相互拜年,恭祝來年大吉大利。拜年的方式多種多樣,有的是同族長帶領若幹人挨家挨戶地拜年;有的是同事相邀幾個人去拜年;也有大家聚在一起相互祝賀,稱為「團拜」。由於登門拜年費時費力,後來一些上層人物和士大夫便使用各貼相互投賀,由此發展出來後來的「賀年片」。
春節拜年時,晚輩要先給長輩拜年,祝長輩人長壽安康,長輩可將事先准備好的壓歲錢分給晚輩,據說壓歲錢可以壓住邪祟,因為「歲」與「祟」諧音,晚輩得到壓歲錢就可以平平安安度過一歲。壓歲錢有兩種,一種是以彩繩穿線編作龍形,置於床腳,此記載見於《燕京歲時記》;另一種是最常見的,即由家長用紅紙包裹分給孩子的錢。壓歲錢可在晚輩拜年後當眾賞給,亦可在除夕夜孩子睡著時,由家長偷偷地放在孩子的枕頭底下。現在長輩為晚輩分送壓歲錢的習俗仍然盛行。

春節食俗
在古代的農業社會里,大約自臘月初八以後,家庭主婦們就要忙著張羅過年的食品了。因為腌制臘味所需的時間較長,所以必須盡早准備,我國許多省份都有腌臘味的習俗,其中又以廣東省的臘味最為著名。

蒸年糕,年糕因為諧音「年高」,再加上有著變化多端的口味,幾乎成了家家必備的應景食品。年糕的式樣有方塊狀的黃、白年糕,象徵著黃金、白銀,寄寓新年發財的意思。

年糕的口味因地而異。北京人喜食江米或黃米製成的紅棗年糕、百果年糕和白年糕。河北人則喜歡在年糕中加入大棗、小紅豆及綠豆等一起蒸食。山西北部在內蒙古等地,過年時習慣吃黃米粉油炸年糕,有的還包上豆沙、棗泥等餡,山東人則用黃米、紅棗蒸年糕。北方的年糕以甜為主,或蒸或炸,也有人乾脆沾糖吃。南方的年糕則甜咸兼具,例如蘇州及寧波的年糕,以粳米製作,味道清淡。除了蒸、炸以外,還可以切片炒食或是煮湯。甜味的年糕以糯米粉加白糖、豬油、玫瑰、桂花、薄荷、素蓉等配料,做工精細,可以直接蒸食或是沾上蛋清油炸。

真正過年的前一夜叫團圓夜,離家在外的遊子都要不遠千里萬里趕回家來,全家人要圍坐在一起包餃子過年,餃子的作法是先和面做成餃子皮,再用皮包上餡,餡的內容是五花八門,各種肉、蛋、海鮮、時令蔬菜等都可入餡,正統的餃子吃法,是清水煮熟,撈起後以調有醋、蒜末、香油的醬油為佐料沾著吃。也有炸餃子、烙餃子(鍋貼)等吃法。因為和面的「和」字就是「合」的意思;餃子的「餃」和「交」諧音,「合」和「交」又有相聚之意,所以用餃子象徵團聚合歡;又取更歲交子之意,非常吉利;此外,餃子因為形似元寶,過年時吃餃子,也帶有「招財進寶」的吉祥含義。一家大小聚在一起包餃子,話新春,其樂融融。
春節和年的概念,最初的含意來自農業,古時人們把谷的生長周期稱為「年」,《說文。禾部》:「年,谷熟也:。在夏商時代產生了夏歷,以月亮圓缺的周期為月,一年劃分為十二個月,每月以不見月亮的那天為朔,正月朔日的子時稱為歲首,即一年的開始,也叫年,年的名稱是從周朝開始的,至了西漢才正式固定下來,一直延續到今天。但古時的正月初一被稱為「元旦」,直到中國近代辛亥革命勝利後,南京臨時政府為了順應農時和便於統計,規定在民間使用夏歷,在政府機關、廠礦、學校和團體中實行公歷,以公歷的元月一日為元旦,農歷的正月初一稱春節。
1949年9月27日,新中國成立,在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上,通過了使用世界上通用的公歷紀元,把公歷的元月一日定為元旦,俗稱陽歷年;農歷正月初一通常都在立春前後,因而把農歷正月初一定為「春節」,俗稱陰歷年。
傳統意義上的春節是指從臘月初八的臘祭或臘月二十三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為高潮。在春節這一傳統節日期間,我國的漢族和大多數少數民族都有要舉行各種慶祝活動,這些活動大多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舊布新、迎禧接福、祈求豐年為主要內容。活動形式豐富多彩,帶有濃郁的民族特色。

5、關於「我看春節傳統民俗的變遷」小論文1000字

春節是我國一個古老的節日,也是全年最重要的一個節日,如何過慶賀這個節日,在千百年的歷史發展中,形成了一些較為固定的風俗習慣,有許多還相傳至今。
掃塵
「臘月二十四,撣塵掃房子」 ,據《呂氏春秋》記載,我國在堯舜時代就有春節掃塵的風俗。按民間的說法:因「塵」與「陳」諧音,新春掃塵有「除陳布新」的涵義,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窮運、晦氣統統掃出門。這一習俗寄託著人們破舊立新的願望和辭舊迎新的祈求。 每逢春節來臨,家家戶戶都要打掃環境,清洗各種器具,拆洗被褥窗簾,灑掃六閭庭院,撣拂塵垢蛛網,疏浚明渠暗溝。到處洋溢著歡歡喜喜搞衛生、乾乾凈凈迎新春的歡樂氣氛。
貼春聯
春聯也叫門對、春貼、對聯、對子、桃符等,它以工整、對偶、簡潔、精巧的文字描繪時代背景,抒發美好願望,是我國特有的文學形式。每逢春節,無論城市還是農村,家家戶戶都要精選一幅大紅春聯貼於門上,為節日增加喜慶氣氛。這一習俗起於宋代,在明代開始盛行,到了清代,春聯的思想性和藝術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梁章矩編寫的春聯專著《檻聯叢話》對楹聯的起源及各類作品的特色都作了論述。
春聯的種類比較多,依其使用場所,可分為門心、框對、橫披、春條、斗方等。「門心」貼於門板上端中心部位;「框對」貼於左右兩個門框上;「橫披」貼於門媚的橫木上;「春條」根據不同的內容,貼於相應的地方;「斗斤」也叫「門葉」,為正方菱形,多貼在傢俱、影壁中。
大年初一的前一天叫大年三十,也叫除夕,家家戶戶吃團圓飯。餐桌上必不可少的一道菜,就是魚,而且魚不能吃完,它代表著「年年有餘」。餐桌上有糖、有花生,棗也是必不可少,它代表著「春來早」。當然,餐桌上還有柿餅子,它代表著「萬事如意」,家裡還必須有杏仁,它代表著「幸福美滿」,另外團圓飯桌上還有一種豆類食品,沒想到吧,它就是豆腐,它表示著「有福氣」。下一位就是我們人見人愛,花見花開的年糕,不只山西有吃年糕的習俗,中國人都有吃年糕的習俗,它代表著「年年高」。
大年三十晚上我們還要包餃子,晚上十二點吃,它代表著一年和新的一年的交差點,也叫「交子」。包餃子的時候,得少包幾個辣椒的、糖塊的、硬幣的,看誰吃見辣椒,表示他這一年過得紅紅火火;如果有人吃到糖塊,表示他今年過得甜甜蜜蜜;要是誰吃到硬幣的,表示財源滾滾。不只這些,山西的農村總會在除夕的晚上十二點點旺火,窗檐上貼吊錢,門前掛燈籠等各種各樣的習俗。
I love you中國,I love you過年習俗。
節日的熱烈氣氛不僅洋溢在各家各戶,也充滿各地的大街小巷,一些地方的街市上還有舞獅子,耍龍燈,演社火,游花市,逛廟會等習俗。這期間花燈滿城,遊人滿街,熱鬧非凡,盛況空前,直要鬧到正月十五元宵節過後,春節才算真正結束了。

春節是漢族最重要的節日,但是滿、蒙古,瑤、壯、白、高山、赫哲、哈尼、達斡爾、侗、黎等十幾個少數民族也有過春節的習俗,只是過節的形式更有自己的民族特色,更蘊味無窮。
除夜
(南宋)文天祥
乾坤空落落,歲月去堂堂;
末路驚風雨,窮邊飽雪霜。
命隨年欲盡,身與世俱忘;
無復屠蘇夢,挑燈夜未央。

6、繼承家族觀念作文800字

家風是一個家庭或家族長期以來形成的能影響家庭成員精神、品德及行為的一種傳統風尚和德行傳承。家風就是家規,是一家子的風氣。
在我們家,首先體現在孝順上。爸爸媽媽常說,「百事孝為先」。意思是說,孝敬父母是我們人類各種美好品德中最為重要和占第一位的品德,它是做兒女的必做的天經地義的事情。孝敬長輩,就是什麼事兒盡量讓他們順心順意。在家裡,長輩說話,我們都要好好的聽,就算說錯了,也不要當面指責,要換一種他們能接受的方式委婉的告訴他們。
媽媽時常教育我:做人最基本的品質就是誠實。所以,我接人待物都以誠為本。同時要求我言出必行,她常說的一個詞是「擲地有聲」,就是告訴我,自己說出來的話要能夠做到。如果自己辦不到就不要說。
媽媽還教導我要吃苦耐勞。她常說:「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只有經歷了常人所不能忍受的環境,才能造就真正的人才,今後的工作和生活方可出類拔萃。現在,我早已養成了樂於助人、艱苦樸素的好習慣。
在學習上,媽媽要求我勞逸結合,合理安排時間。「該學習的時候要好好學習,該玩的時候要痛痛快快的玩!」母親嘴中總是掛著這句話。這使我養成了科學規劃作息時間的好習慣,既沒有耽誤學習,也達到了玩樂的目的,使我受用一生。在工作上,媽媽要求我認認真真做事、踏踏實實做人。人來到這個世界上,就是做兩件事:一是做人,二是做事。一個人的人生態度,決定了做人的優劣和做事的成敗。一個堂堂正正、品德高尚的人,必定是每日心神安寧、全身心地專注於事業;而弄虛作假的人,則終日用盡心機、算計別人,終究會弄巧成拙、害人又害己。我嚴格按照媽媽的要求去做,工作上踏踏實實,嚴格按規章制度辦事,尊敬領導,團結同事,在單位與人相處融洽。
媽媽為人善良,經常告誡我們要學會感恩,要學會回報社會。遇到鄰里庄親哪家有事兒,不管她自己多忙,她都主動上門予以幫助,而且不計報酬,所以村裡哪家有事,總是首先想到找她幫忙。她還特別有愛心,遇到家裡來討飯的或碰到需要幫助的人,她總是熱心幫助。遇到村裡號召捐款,她總是積極參與。感恩是一種生存智慧,是做人的道德底線,感受和感激他人恩惠的能力的成長,是一個人維護自己的內心安寧感和提高幸福充裕感必不可少的心理能力。感恩,不僅是一種情感,更是一種行為表現,是以「寸草心」報「三春暉」的赤子之舉。感恩有時只需要一句問候,一束鮮花,一個擁抱,甚至一句話,就能傳遞親情,表達心意。我們只有學會感恩,才能以平等的眼光看待每一個生命,尊重每一份平凡的勞動,在未來的生活中少一些怨天尤人的抱怨,而多一份發自內心的滿足與快樂。只要我們心懷感恩,我們便會發現,生活原來是如此的和諧和美麗!
感恩,是人性善的反映;感恩,是一種生活態度,是一種品德,是一片肺腑之言。如果人與人之間缺乏感恩之心,必然會導致人際關系的冷漠,不懂得知恩圖報、反而忘恩負義之人,必是遭人唾罵的無恥小人,所以,每個人都應該學會感恩。感恩之心,既能幸福他人,也會快樂自己。學會感恩,是為了回報他人而付出的點滴行動;學會感恩,是為了用道德的甘露滋潤心靈。家風是一座山,值得我們永遠的仰視。家風是一條河,流過廣闊的時間考驗,卻依舊清澈。家風是一段記憶,融入我們的骨髓,伴隨我們的一生。家風是媽媽做給我們的一道菜,一直在吃,卻從沒細細品味。但多年之後,這個味道我們會一直記得。
家風就是做善事,不求回報;家風就是為人老實,不幹壞事;家風就是小小舉動創美德;家風就是常做好事,無怨無悔;家風就是心中有家,心中有國。 樹立端正的家風,繼承優秀的家規和家訓,是值得弘揚的民族文化。如今社會一些不良習氣已逐漸退出人民的視線,「正能量」得以傳遞,如再加上優良家風以打造,那麼咱們社會的風氣將會更加純潔,人民的生活將會更加美好,國家的未來將會更加繁榮昌盛!

熱點內容
用稱稱嫁妝 發布:2020-09-12 19:11:27 瀏覽:511
五星級婚宴 發布:2020-09-12 17:55:19 瀏覽:511
婚禮樂隊 發布:2020-09-12 20:13:00 瀏覽:510
太廟婚紗 發布:2020-09-12 18:59:26 瀏覽:510
北京攝影婚紗 發布:2020-09-12 17:43:09 瀏覽:509
耍新郎 發布:2020-09-12 20:11:18 瀏覽:508
王子婚紗攝影 發布:2020-09-12 17:52:22 瀏覽:508
外景簡筆畫 發布:2020-09-12 15:57:17 瀏覽:508
拍外景婚紗照 發布:2020-09-12 17:43:26 瀏覽:507
我們結婚了2013 發布:2020-09-12 18:42:33 瀏覽: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