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雞和榆林風俗
1、陝西的風土人情有什麼?
1、秦腔臉譜
歷史悠久,在陝西武功境內出土的明代「康海臉譜」是目前發現的最早的秦腔臉譜,陝、甘兩省的秦腔由於各自形成了不同的演出風格,故在臉譜塑造上也涌現出了許多流派,比如甘肅秦腔就有隴南派臉譜、隴東派臉譜和代表甘肅中路秦腔的「耿派」臉譜,陝西各路秦腔也形成了各自不同的秦腔臉譜。
2、德懋恭水晶餅
元代已遠銷京、津各大城市。至清代末年,經渭南同義棧張采風技師改進精製,產品以「金面銀幫,起皮飛酥,涼舌滲齒,清香爽口」而名聲大振。當時,以桐木盒和硬紙盒精心包裝,作為饋贈親友的上等禮品。後來,流傳到西安,各糕點坊都仿製生產,但尤以西安德懋恭生產的最為有名。
3、剪紙
陝西剪紙,專家們稱之為「活化石」,它較完整地傳承了中華民族古老的造型紋樣,如魚身人面,獅身人首,與漢畫像所相似的「牛耕圖」等,傳承了中華民族陰陽哲學思想與生殖繁衍崇拜的觀念。如陝北剪紙中的「鷹踏兔」、「蛇盤兔」、「鷺鷥銜魚」、「魚戲蓮」、「蛙、鹿、魚、鳥」等。
4、鍋盔像鍋蓋
相傳在唐代修乾陵時,因服役的軍人工匠人數過多,往往為吃飯而耽誤施工進度,受到懲罰。於是,有一士兵在焦急之中便把面團放進頭盔里,把頭盔放到火中去烤,而烙成餅。現在算起來鍋盔在陝西已有上千年的歷史了。
5、布綉
陝西民間刺綉,出自於農村婦女之手,尤其以姑娘為最多。「正月里來鬧元宵,給郎綉個花荷包。荷包帶在哥身上,哥哥把我放心上」,這是過去未婚女子在綉花時常唱的曲子。可以說,陝西民間刺綉是婦女們表達感情時創造的藝術品。
2、寶雞市的民風民俗
1、鳳翔彩繪泥塑
寶雞鳳翔彩繪泥塑在國內外享有盛譽。其興起於明代,原為孩童的「耍貨」,用以護生、辟邪、鎮宅、祈子、納福,主要分布在鳳翔縣城關鎮六營村。2006年經國務院批准,鳳翔彩繪泥塑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2002、2003年,六營村民間工藝大師胡深和胡新民創作的泥塑馬和泥塑羊先後被選為當年生肖郵票的主圖。同一個村子,同一種工藝品,連續兩次印上被譽為「國家名片」的生肖郵票,這在我國郵政史上絕無僅有。
2、馬勺社火臉譜
馬勺社火臉譜是由寶雞社火派生出來的一種民間工藝美術新品。馬勺是寶雞農村常見的舀水用具,舊時農村有懸掛描有簡單神怪面像的木馬勺以鎮宅辟邪的習俗。
上世紀八十年代,寶雞民間藝術家受這個習俗啟發,將社火臉譜繪制到馬勺背上,形成了獨具特色的馬勺社火臉譜。馬勺社火臉譜以封神演義故事、三國人物居多。近年來,又有人嘗試把社火臉譜繪制在木杴、葫蘆、斗、梭子上,形成了新的陳設藝術品種。
3、西路秦腔
西路秦腔是陝西四路秦腔之一,因其發源並流播於西府地區及甘肅一帶而得名,也稱西路秦腔、西路梆子,其音樂屬板腔體並輔以曲牌、雜腔構成,延續了明末清初「西秦腔」的唱調和板式,以寶雞地方的土音方言行腔咬字,西府特色鮮明。
表演講求火爆卻不失細膩,臉譜粗直大方,傳承有許多絕活特技,如鞭掃燈花、掄麻鞭、打五雷碗、卷席筒、夾雞蛋簸米等。清末民初,西府秦腔達到鼎盛階段。2008年,出身西府秦腔世家的名須生呂明發被授予「陝西省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秦腔代表性傳承人」榮譽稱號。
4、西府社火
寶雞是陝西社火藝術最具有代表性的地區,謂之「西府社火」,以陳倉區、隴縣、鳳翔、岐山等縣的最為有名。寶雞社火的種類很多,有山社火、車社火、馬社火、背社火、抬社火、地社火、黑社火、高芯社火、高蹺、竹馬、旱船、獅子、龍燈等。
它通過各種高難度的動作和嚴密的構思,讓演員扮演成家喻戶曉的歷史、現代人物,形成經典故事組合,具有強烈的藝術感染力。特別是這種民間藝術常常與秦腔戲劇人物緊密地結合,有著悠久的歷史韻味和獨特魅力。
現在,寶雞各地每年都在春節期間或元宵節前後開展社火游演活動,表達喜慶歡樂、渲染節日的氣氛,以慶賀豐收,保佑平安,辟邪懲惡。寶雞社火已入選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寶雞也因此被譽為「中國社火之鄉」。
5、西府曲子
西府曲子是寶雞獨有的曲牌聯套演唱形式,最早出現於先秦時的秦都雍城(鳳翔),系秦國宮廷音樂,稱「雍城秦曲」,後傳入民間。秦漢更迭後,雍人不敢再言秦,於是改為「雍城清曲」;大約明以後又被稱為西府曲子和鳳翔小曲。
有平弦、越弦曲子之分。平弦又稱「小宮調」,唱腔平順委婉,類似民歌;越弦又稱「正宮調」,唱腔慷慨激越,接近戲曲。一直以坐唱為主,偶有曲子班嘗試將之搬上舞台,曾多次在陝西省舉行的民間文藝匯演中獲獎。
3、榆林有哪些民風民俗?
榆林民風民俗比較多:
4、榆林有哪些民俗風情(簡略一點)30—50字
榆林民俗風情
榆林的風俗有古樸的傳統,山區的農民修窯洞時,先請陰陽先生看地勢山形,定方位、擇吉日。窯洞的樣式多而且講究,門面用細鑿鑿出,窯前有穿廊和雨盆。
窗欞曲直交錯,長短相間,組成各種美術圖案。城裡的有錢人家住高屋脊大瓦房,一進兩開,穿廊虎抱,雕棱繪彩。更有大戶人家,門前樹旗桿,蹲石獅,大門水磨磚砌門樓,有照壁,二進中有月亮門,分前後院,前院是書房,會客室,後院是家眷。
景點簡介
榆林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 ,國家衛生城市 ,中國愛心城市 ,國家新能源示範城市 ,國家生態保護與建設示範市 ,擁有世界文化遺產萬里長城第一台—鎮北台。
中國最具潛力的十大古城—榆林古城 ,紅石峽,統萬城遺址,紅鹼淖,榆林沙漠國家森林公園,石峁遺址,白雲山,青雲寺,懸空寺,二郎山,府州城,高家堡古城,西峰寺等各大景點。
5、陝西的風俗是怎麼樣的?
陝西的風俗有如下:
1、安塞腰鼓
安塞腰鼓是陝西省的傳統民俗舞蹈。表演可由幾人或上千人一同進行,磅礴的氣勢,精湛的表現力令人陶醉,被稱為天下第一鼓。1996年,延安市安塞區被國家文化部命名為中國腰鼓之鄉。陝北民歌有她鮮明的地域特徵:土氣、大氣、美氣一土得掉渣、大得雄奇、美的撩人。
2、華陰老腔
老腔是一種板腔體戲曲劇種,是皮影戲的一種,唱戲人在後台是皮影戲,唱戲人跑到前台吼唱就是老腔,主要流行於陝西省華陰市的雙泉村。華陰市東臨潼關、西接華縣、南依秦嶺與洛南縣接壤、北隔渭水與大荔縣相望的獨特土地造就了老腔的獨特唱腔特點。
3、陝北民歌
陝北是民歌薈萃之地,民歌種類很多,當地俗稱「山曲」或「酸曲」。主要有信天游、小調、酒歌、榆林小曲等二十多種,其中以信天游最富有特色、最具代表性。
4、陝西社火臉譜
陝西寶雞地區,人們習稱西府,是陝西社火臉譜藝術具有代表性的地區之一。特別是隴縣和寶雞縣的社火臉譜,流傳歷史久遠,臉譜造型奇特,色彩質朴明快,紋飾嚴格講究,譜樣多而齊全,代表了西府社火臉譜的最高水準。
5、陝北秧歌
又稱「鬧紅火」、「鬧秧歌」、「鬧社火」、「鬧陽歌」等,是流傳於陝西、陝北高原的一種具有廣泛群眾性和代表性的漢族傳統舞蹈。陝北秧歌歷史悠久,內容豐富,形式多樣,以「綏德秧歌」最具代表性。
6、寶雞市有什麼風俗習慣
陝西春節,民風古樸,帶有濃厚的鄉土氣息和地方特色。 陝西人把春節叫做「過年」,並有守歲、掛紅燈、帖對聯、放爆竹、吃年飯等等的風俗習慣。 陝西農村從臘月二十三開始,把過臘月二十三叫「過小年」。有些地方叫「祭灶」,即祭主宰吉凶禍福的「灶王爺」,以求溫飽。過罷小年,人們便為春節做准備了。一般家庭,殺豬宰羊(以山區居多,中原現在比較少),磨面,做豆腐,購買蔬菜,購買瓜子糖果核桃,購買年貨,准備好過年所需的一切食物1臘月二十七到二十九為關中人蒸饃時間。家家戶戶都要蒸上好多的包子7395有肉包、菜包、糖包、油包,要吃到正月十五以後,有「正月十五以前不擀麵」的習俗。 大年前兩天,陝西不論關中、陝南、陝北,還是城市農村,要「掃舍」,城裡人叫打掃衛生。家家戶戶都要把屋子包括廚房徹徹底底的打掃一番p房子裡面貼上嶄新的年畫掛歷,廚房一般都要重新粉刷一遍。大年三十早, 家家戶戶貼對聯和門神,屋裡掛上年畫。當然關中地區有些地方也不近相同。 臘月三十夜稱「除夕」8也叫「大年三十晚」,是全家團圓的日子。在外地的親屬千里迢迢趕回家與親友團聚。燃放爆竹,除夕之夜的主要活動內容是包餃子,看春節聯歡晚會,擀麵皮的擀麵皮,包餡的包餡,歡聲笑語,喜氣洋洋。過年期間,關中地區一般在初五後,各鄉村都組織起來,敲鑼打鼓,舞龍耍獅,熱鬧非凡。陝北自然會敲起聞名世界的安塞腰鼓,唱起動人心魄的信天游,扭起輕輕洋溢的秧歌舞。 初一到初十之間,關中一般是親戚間相互拜年。陝西拜年的習俗與別的地方有很多差異,主要是帶的禮物不同,關中人在相互拜訪的過程中會帶上自家作的「大禮饃」,這種「大禮饃」選用的是上等的麵粉,而且要手巧的人用麵粉捏出漂亮的花。如果是新媳婦回娘家,帶的禮饃又不同,鄰居的大嬸大媽都跑過來嘗,以此來判斷男方家人的手巧和人品。 正月十五,街道上到處是燈籠,到處是小孩子。剛一入夜,小孩子每個人都打著自己的燈籠跑到街道上,比較誰的燈籠最漂亮,然後一群一群的跟著「送娃」老太太跑。關中有個風俗「送娃」,就是村中年輕的媳婦穿著老太太的服裝,到每一個當年結婚的青年人家中,送去一個用麵粉做好很小很小的小孩子的形狀,然後說一些來年生貴子等等的話,並把麵粉做的小孩正經的放在新娘的床上,此時青年人的父母就會把炒好的酒菜端上來,大家又說又笑得一陣狂吃。然後轉往下一家。 正月十六夜晚是小孩的節日,所有的小孩拿出自己的燈籠對著別人的重重一撞,然後笑哈哈的看著別人的燈籠著火,這個叫做「碰燈」。陝西的風俗是今年的燈籠不能留到明年,必須在今年以「碰燈」的方式銷毀,否則來年不吉利。
7、陝西獨特的風俗有哪些?
一、陝北秧歌
陝北秧歌,又稱「鬧紅火」、「鬧秧歌」、「鬧社火」、「鬧陽歌」等,是流傳於陝西、陝北高原的一種具有廣泛群眾性和代表性的漢族傳統舞蹈,吸收當地流傳的水船、跑驢、高蹺、獅子、踢場子等形式中的藝術元素,組合成新的獨特的舞種,在鑼鼓樂器伴奏下以腰部為中心點,頭和上體隨雙臂大幅度扭動,整支舞蹈熱烈而充滿歡快的氛圍。
二、皮影戲
皮影戲被許多專家認為是中國各類影戲的鼻祖。2006年2月,華陰老腔被確定為中國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老腔皮影戲源於華陰市(1990年前為華陰縣),流行於渭南市各區、縣及山西運城市、河南三門峽市相鄰的黃河金三角地區。老腔是皮影戲最早的唱腔,因為她在華陰、華縣一帶形成時間較早,與隨後形成的碗碗腔(時腔)相比,顯得古樸粗獷,故稱老腔。
三、寶雞社火臉譜
陝西寶雞地區,人們習稱西府,是陝西社火臉譜藝術具有代表性的地區之一。特別是隴縣和寶雞縣的社火臉譜,流傳歷史久遠,臉譜造型奇特,色彩質朴明快,紋飾嚴格講究,譜樣多而齊全,代表了西府社火臉譜的最高水準。
社火起源於原始社會的文面,文身、巫術、祭祀、宗教,古代的角抵、驅儺、祭社活動。社火臉譜的紋飾證明,五六千年前彩陶上的原始符號,在臉譜上被完整的繼承了下來。
四、安塞腰鼓
安塞腰鼓是陝西省的傳統民俗舞蹈。表演可由幾人或上千人一同進行,磅礴的氣勢,精湛的表現力令人陶醉,被稱為天下第一鼓。1996年,延安市安塞區被國家文化部命名為中國腰鼓之鄉。
五、綏米嗩吶
綏米嗩吶是陝北人民生活中十分常見的一種藝術形式,無論城鎮鄉下,凡遇婚喪嫁娶、開張慶典、喬遷新居、鬧秧歌、合龍口、鬧滿月、過周年、辦廟會及各種慶祝活動都需要雇一、兩班吹手來吹奏助興。
8、榆林過年風俗是什麼?
剪窗花,貼窗花,蒸年糕,包油糕,搓麻花,打餅子,漏粉,生豆芽子,磨豆腐,扭秧歌,鬧社火,釀米酒,貼炕圍子,貼門神,寫春聯,貼春聯,掛燈籠,打冰擺鍘刀
農歷正月初1,主人黎明即起,祭拜天地、祖宗,鳴放鞭炮,村莊一片氤氳。家家戶戶吃水餃(俗稱扁食),男女打扮一新,為長輩拜年。受拜者以煙茶、花生、瓜子、糖果招待,並用錢幣賞賜小孩。
是日,村人相見,皆賀新年,或散步,或聊天,或玩耍,樂在其中。農村中有將除夕中午所剩撈飯於正月初1中午再食的俗習,稱之為夾年飯,取年年有餘之意。
初2開始,親戚朋友互相拜年。初5,送5窮之日,燃放爆竹,送去窮鬼,迎來財神,飽食一餐,謂之「填5窮」。有的地方從正月初1日起,所掃的垃圾都堆一起,是日晨,主婦將垃圾倒往遠處,邊倒邊說:「送窮神,送劣神,把窮神送個乾乾凈凈」。送5窮,現在很少見到。
初6,俗稱過小年,過法和除夕相似。早上燃放爆竹,中午祭奠祖先,晚上遍張燈火,徹夜不熄。去年新婚之婿,攜帶妻子到岳父家過小年。定邊、靖邊有以長幼為序叫魂的習俗,榆林舊時有將炒黑豆撤於房壁叫作「爆六甲」的習俗。
在陝北古風文化園內,彩扇飛舞,鑼鼓喧天。
秧歌隊的隊員們撐著花傘,手持彩扇,跟著鼓樂隊的節奏,在傘頭的帶領下,變換著各種隊形,扭起了歡快的橫山大秧歌。吹嗩吶、跑旱船、趕毛驢、踩高蹺,穿插在秧歌隊伍中,市民們紛紛拿起手機、相機記錄下這歡樂的一刻。
橫山老秧歌和老腰鼓是陝北榆林流傳已久的春節民俗文化活動,五彩繽紛的服裝、歡快跳躍的步伐、精彩絕倫的演出,無不令人拍手叫絕,為春節增添了許多喜慶氣氛。
9、陝西的風俗有哪些?
陝西的風俗有:
1、安塞腰鼓
安塞腰鼓是陝西省的傳統民俗舞蹈。表演可由幾人或上千人一同進行,磅礴的氣勢,精湛的表現力令人陶醉,被稱為天下第一鼓。1996年,延安市安塞區被國家文化部命名為中國腰鼓之鄉。陝北民歌有她鮮明的地域特徵:土氣、大氣、美氣一土得掉渣、大得雄奇、美的撩人。
2、華陰老腔
老腔是一種板腔體戲曲劇種,是皮影戲的一種,唱戲人在後台是皮影戲,唱戲人跑到前台吼唱就是老腔,主要流行於陝西省華陰市的雙泉村。華陰市東臨潼關、西接華縣、南依秦嶺與洛南縣接壤、北隔渭水與大荔縣相望的獨特土地造就了老腔的獨特唱腔特點。
3、陝北民歌
陝北是民歌薈萃之地,民歌種類很多,當地俗稱「山曲」或「酸曲」。主要有信天游、小調、酒歌、榆林小曲等二十多種,其中以信天游最富有特色、最具代表性。
4、陝西社火臉譜
陝西寶雞地區,人們習稱西府,是陝西社火臉譜藝術具有代表性的地區之一。特別是隴縣和寶雞縣的社火臉譜,流傳歷史久遠,臉譜造型奇特,色彩質朴明快,紋飾嚴格講究,譜樣多而齊全,代表了西府社火臉譜的最高水準。
5、陝北秧歌
又稱「鬧紅火」、「鬧秧歌」、「鬧社火」、「鬧陽歌」等,是流傳於陝西、陝北高原的一種具有廣泛群眾性和代表性的漢族傳統舞蹈。陝北秧歌歷史悠久,內容豐富,形式多樣,以「綏德秧歌」最具代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