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死人風俗要辦幾天
1、請問一下大部分廣東省佛山地區農村偏遠地區辦喪事需要幾天,請幾天假比較合適,直系親屬的話父親過世
廣東,老人過世後一般等三天,如果想要火葬就光明正大地在出殯前一天打齋做法事,棺材放在客廳正中,四壁掛上道教神像,嗩吶大鑼伴奏,喃嘸佬(法師)念經超度,持續一整晚,第二天一早就送去火葬場活化。
2、喪事一般辦幾天
人死後停屍三天,這是中國古代流傳下來的習俗。其實,停屍幾天其實是有科學依據的,並不是封建迷信。古代社會科學發展緩慢、醫療衛生技術跟不上,一般都是通過脈搏診斷生死,偶爾就會出現偏差。
畢竟一些假死症狀完全診斷不出來,所以如果死後立即下葬,被誤診為死亡的假死病人,很有可能在幾小時或者一兩天後轉醒,但是卻因為被下葬而悶死在棺材中。也正是因為這件事,後來漸漸地就有了停屍三天才下葬的風俗。喪事大多辦三天,多為等逝者醒來而哭喊。
(2)廣東死人風俗要辦幾天擴展資料1、停屍三天,即是給假死病人轉活過來的機會,又符合中國文化中的「三」字,「三才」泛指天地人,是病人在人間死去的過程如同煉獄一樣的難受,直到精氣神徹底抽離,魂魄散去升天的過程。
2、家人嚎哭、不舍的念叨,為了增強假死病人自身跟病魔抗爭的信念與力量。
3、通知親朋好友前來吊喪,一是為了見最後一面,二是陪同孝子門一同哭喊,也是為了增強假死病人重活的念力。
4、喪事活動各環節中的鞭炮與吹拉彈唱的喪樂活動,也是為了震醒熟睡中的假死病人。
5、至於喪事活動中,一些鬧姑爺的風俗,多是因為姑爺都是沒有血緣關系的人,若姑爺跟岳父岳母接觸少的話,自然不會太悲傷,乾脆忙事的人就陪這些無血緣的姑爺「高戚」鬧一鬧,刮點銀子供值忙的人們買點煙酒吃。
6、至於孝子至親關於為逝者三天圓墳、燒七,過「五七」等,只是孝子至親對逝者的懷念活動,直到過完「五七」,提醒親人逝者終究回不來了,「五七」者,無期也。「遙遙無期」了。為了讓親人面對現實,節哀順變。
7、辦完喪事後,一些人都把逝者生前用過的被褥、衣物等物品燒掉,一是這些物品上終究存在一些逝者的氣息,二是因為睹物思人,避免生者見物就悲傷、哭叫。
3、辦理喪事一般都是什麼流程呢?需要幾天,從人去世開始算
喪事辦理程序
1、辦理死亡手續:
當親人去世後,死者家屬或單位必須開取的死亡證明:正常死亡的,由醫療衛生機構出具醫學死亡證明;非正常死亡的,由區、縣以上公安、司法部門出具死亡證明。
2、注銷戶口:
死者家屬持死亡證明書到駐地派出所注銷戶口。
3、聯系火化:
1)打電話或派人前往殯儀館或殯葬服務站聯系火化,登記死者姓名、住址、年齡、性別、死亡原因、死亡時間、遺體所在地、死者戶口所在地;
2)登記家屬姓名、住址、電話、與死者關系等;
3)預定服務項目,服務時間。
4、接運遺體:
按預定時間,家屬持死亡證明在指定地點等候靈車接運遺體。
5、遺體火化:
1)遺體運送到殯儀館;
2)遺體整容;
3)遺體告別;
4)遺體火化,選購骨灰盒、領取火化證明;
5)領取骨灰。
6、骨灰安放:
按選定方式安放骨灰,並領取骨灰存放證。此後,家屬持此證明來公墓祭掃。
(3)廣東死人風俗要辦幾天擴展資料:
喪葬習俗流傳至今,已經有幾千年歷史。世界各個民族都有自己的喪葬習俗。雖然喪葬品准備及喪葬程序不斷減化,但是主要內容並沒有太大變化,並且流傳至今,家家躲不開,離不了。喪葬文化,也是中華民族,幾千年文化文明史中的一部分,它涵蓋了儒家、道家、佛家、三大教派的思想理念。喪葬習俗懂的人不多,但是,做白事司儀行當的人卻不少。
人死之日起,每七天燒一次紙,燒七次,過七殿,共七七,四十九天,此為燒七(也叫:做七或犯七)。今天的人們往往將做七改變為四次,即:一七(被三天原墳所代替)、三七、五七、七七、(只燒單數,燒大七)。
按喪事習俗,燒一七、七七、以死者兒子為主,稱做:有頭,有尾;三七、以死者兒媳為主;五七、以死者女兒為主。(燒五盆紙花)。按喪事習俗,燒七(做七)。
4、廣東人過世了為什麼要過頭七二七三七五七
亦稱「齋七」、「理七」、「燒七」、「作七」、「做一日」、「七七」等。舊時漢族喪葬風俗,流行於全國各地。即人死後(或出殯後),於「頭七」起即設立靈座,供木主,每日哭拜,早晚供祭,每隔七日作一次佛事,設齋祭奠,依次至「七七」四十九日除靈止。此俗漢代尚無記載,大約與佛教傳入中國有關,南北朝時已多行之,後世沿而不改。佛教《瑜珈論》謂人死後,為尋求生緣,以七日為一期,如七日終,不得生緣,則更續七日,至第七個七日終,必生一處,以故有「七七」 之期及逢七追薦之俗。一說,人初生以七月為臘,一臘而一魄成,經七七四十九而七魄具;死則以七日為忌,一忌而一魄散,經七七四十九日而七魄泯,此為道教魂魄聚散之說。第七個七日,民間又稱為「斷七」、「盡七」、「滿七」。比較受重視的是頭七、五七與盡七。《北史.胡國珍傳》:「詔自始薨至七七,皆為設千僧齋。」《北齊書.孫靈暉傳》:「(南陽王)綽死後,每至七日至百日終,靈暉恆為綽請僧設齋。」《牡丹亭.遇母》:「空和他做七做中元,怎知他成雙成愛眷?」《儒林外史》第五回:「自此,修齋、理七、開喪、出殯,用了四五千兩銀子。」又第四回:「光陰彈指,七七之期已過。」參閱明田藝蘅《春雨逸響》。
按照古代的喪俗,靈柩最少要停三天以上。據說是希望死者還能復生。三天還不能復活,希望就徹底破滅了。實際上停柩的時間長,是由於當時喪禮繁縟復雜,尤其是天子諸侯,需要浩大的陵墓和大量隨葬品,需要耗費大量的人力和時間。另外,父母死後應該合葬。父死不知母墓,母死不知父墓,都要把死者暫時殯起來,等找到父墓或母墓時再進行合葬。這樣靈柩停放的時間就很難說了。
近代以後,靈柩一般都在"終七"以後入葬。人們認為,人死後七天才知道自己已經死了,所以要舉行"做七",每逢七天一祭,"七七"四十九天才結束。這主要是受佛教和道教的影響。
佛教認為,除罪大惡極的立即下地獄,善功極多的人立即升天,靈魂一般並不能夠馬上轉生。沒有轉生的亡靈不是鬼,是在死後至轉生過程中的一種身體,等待轉生機緣的成熟。所以,人死之後七個七期中,孝屬或親友如果能請僧人來為他做些佛事,亡者即可因此而投生到更好的去處。所以,佛教主張超度亡靈最好是在七七期中。如果過了七七期之後,亡靈托生的類別已成定案,再做佛事,就只能增 的福分,卻不能改變他已托生的類別了。如果一個人,生前作惡很多,註定來生要托生畜類,當他死後的七七期中,如果有孝屬親友為他大做佛事,使他聽到出家人誦經,當下懺悔,立意向善,他就可以免去做畜牲,而重生為人了。而道家也認為超度度亡靈最好是在他"七魄"沒有散盡之前。
"做七"期間的具體禮儀繁多,各地有各地的做法。在廣州一帶,舊喪俗中的第五個七天,必須由外嫁女回來,這一天的費用完全由外嫁女負擔,如果死者沒有外嫁女,就由外嫁的侄女或侄孫女來做。人死後的第一個七天、第三個七天和第七個七天,叫做"大七"。在這一天祭奠中有"走七"的習俗,就是說在這一天的祭奠中,外嫁女兒和媳婦們,每人各自提一隻燈籠,在規定的儀式中飛也似地賽跑,爭取第一個跑回家,俗稱"爭英雄",認為這樣死者靈魂能庇佑降福。因為人們認為人雖然死了,但靈魂仍然和活人一樣有情感。
做七一般由女婿主持。在浙江一帶,主持"做七"各有不同。杭州地區女婿來操辦"五七"而在臨安和寧波等地方,則由女婿做"六七"。在"五七"的前一夜,很多地方都流行搭"望鄉台"。傳說,死者只到那天才知道自己已經死了;就會在陰間里登上"望鄉台"眺望陽間的家室,會見親友。杭州人習慣在台上放置一件死者的衣衫,上面罩把傘。而蘇州一帶的地方,在這一天的五更時分,子女們打開大門向西連續大喊三聲:"某某回來吧!"然後向靈前痛哭,同時端上事先准備好的酒菜,設奠祭祀,叫做"五更夜飯",這個儀式就是"喊五更"。天亮之後,喪家就請店事先用花紙扎一座住宅,門窗、廳堂、庭欄、井灶等十分齊全,給人觀賞之後,用火燒盡,據說這樣可以使死者在陰間有房可住,這叫做"化庫"。現在則把紙糊的家電焚化給死人,好讓死者在陰間也過上"現代化" 的生活。到了四十九天,便要做"斷七"。斷七過後就出了孝期,喪家都很看重。親朋好友參加"斷七"禮儀活動。"斷七"這一天,請道士和尚來做道場,美其名曰"保太平"。因為這一次則是為活人祈禱。念經拜懺之後子女們便脫下喪服,換上常服。
在中國南方一些民族中,"做七"期間還有一種"娛屍"的習俗。土家族在留置靈柩期間,每十二天舉行一次隆重的守靈儀式,本村和外村的青年男女聚集在喪家的房屋後,吹拉彈唱,跳喪舞,藉以談情說愛,選擇對象。跳喪舞,又叫做"散憂禍"、"打喪鼓",它是土家族祖先巴人早在兩千多年多年以前發明的一種民族舞蹈,後來土家族的子女們就一代一代地把跳喪舞傳承了下來,流傳至今。人死以後,尤其是長輩百年歸天以後的第一個晚上,喪家就開始了這種跳喪舞的活動。被請的歌師傅一人擊鼓領唱,還有兩人幫和,邊歌邊舞,圍著棺材一跳就是幾個通宵。跳喪舞是要給死者家屬減輕悲痛,解除憂悶,以達到哀而不悲,傷而不痛的目的。
5、喪事一般辦幾天?
一般逢單出殯。
1,3,7,不過沒逢5出殯的。出殯結束即意味著辦喪事結束。
凶死一般一天就出殯,最常見的是3天出殯或7天出殯。
夏天天熱,放不得,3天出殯。
冬天天冷7天也可以,一般情況是辦老人的喜喪。(喜喪就是老人年齡大了,屬自然死亡的)
6、農村老人去世有哪些習俗?「三七」、「五七」、「一百天」嗎?
農村老人去世前,召集親人見最後一面
在我們這里,方圓十幾里的地方,都會是在有老人去世之前,都會把本家的親人召集過來,見最後一面。這樣在老人去世後,也好有個人幫忙,不至於出現手忙腳亂的情況。
去世後找人穿衣裳
當老人去世後,就會第一時間派人去請人穿衣裳,也就是在老人去世的第一時間,趁著身子還軟,穿上去世後老人穿的衣服。也有的家庭會是老人的兒女幫老人穿上衣服,這衣服一般是在老人長期生病卧床的時候,就已經准備好了。如果沒有準備好,那就第一時間去買衣服。
幫人穿衣服的人,一般都會是膽大的人,而且身材魁梧,這樣的人不害怕去世老人,也有力氣,以前容姐的鄰居就是經常幫去世人穿衣服的。
去請總理
一般在請人穿衣服的同時,也會讓去世老人的兒子,由本家人陪同,一起去請總理,也就是本隊里德高望重的,能夠管理紅白喜事的人。把總理請來後,總理就開始主持白事,然後安排來幫忙的人去報喪,以及派人去買白事上用到的東西,還幫忙打理白事上這幾天的事情。包括做飯、吃飯、刷碗的很多事情。
兒子女兒需要做的事情
老人去世後,去世老人的兒子是不會離開靈堂的,他們需要給來幫忙的人磕頭,而女兒需要在去世老人的身邊,兒媳婦需要給來幫忙的女人磕頭,因為在我們這里有「老人去世矮三輩」的說法。
出殯
在我們這里出殯,如果家裡還有一個老人的,那就需要選擇單日出殯。如果兩個老人都去世了,那就單日雙日沒有說法了。
在我們這里,一般都會是吃過午飯後出殯,這樣上午的時候,所有的親戚朋友就會都趕到了,不至於出現著急慌慌張張的事情。在我娘家這里,會是吃過早飯後出殯,出殯後回來吃頓飯,親戚朋友也就離開了。
一般都會在前一天下午去火化,去的時候,都是兒子女兒一起去。到了第二天就出殯。出殯的時候,都會是大兒子打幡摔瓦,大女兒抱骨灰盒做車。
出殯的時候,會有人來幫忙收時家裡的,等出殯回來後,就會有年歲大一些的人,准備一些餅乾和水盆,裡面放上刀。然後去出殯的人都要翻一下刀,在吃餅乾的一半,剩下的扔到高處。
請總理
到了傍晚的時候,去世老人的兒子就會把本家人和總理、做飯的都請去飯店吃飯。這樣老人去世的事情也就告一段落。
三七、五七、一百天在我們這里,不但有三七、五七、一百天,還有二七、四七、六七隻說。那什麼七呢?也就是從老人去世的那天算起,到第一個七天的時候就叫一七。我們這里還有「死人不犯七,活人沒飯吃」的說法,意思是人死以後,燒紙的時候,都要有一個是有七的,但是又不要有五七,因為老人們說,每個七都是一個閻王,而五閻王是最厲害的,因此不能讓去世老人遇到五閻王。因此都會避開五七的時候,正好有個七。
再有我們這里還有單七的時候,男女都可以去上墳,而雙七的時候,只有男人去上墳的說法。
7、人死亡幾天後辦葬禮
一般是死後的第1天,把人從醫院拉到殯儀館。然後就要准備葬禮了,並讓親人都過來。人死亡之後,首先是開具死亡證明書,如果在家裡死亡,由當地所在居委會,或者派出所開具死亡證明書,如果是在醫院死亡,則由醫院開具死亡證明書。當然如果死者是意外死亡,比如車禍,自殺,溺水等,由派出所開具死亡證明書。
然後,家屬憑借死亡證明書到當地派出所,注銷死者戶口和身份證。接下來就是通知殯儀館運送屍體,先暫時冷藏,整容,穿壽衣等等,家屬和殯儀館商討喪葬辦理事宜,比如,何時舉行追悼儀式等等,以便殯儀館方面做出相應的安排。結束火化後由殯儀館開具火化證明,家屬憑借證明在3到5個工作日類領取死者骨灰,當然也有火化之後立即領取的,具體情況不一定完全相同。
中國人向來重視生命,所以一般人都把死和生看得同樣重要。舊時,有錢的喪家辦喪事,為竭力表現「哀榮」,是十分講究排場的。在一般人眼裡,某家的喪事辦得熱鬧不熱鬧,就是夠不夠哀榮的標准;出殯的行列越長,樂隊越多,就越顯得哀榮。於是,有些喪家雇了樂隊、銅鑼鐃鈸隊,甚至僱人做「代孝子」,跟在花車或靈車後面..。其實,哀榮這句話是不通的,倒是「生榮死哀」的說法較切近人情。
拓展資料:以西藏為例,葬禮按身分區分為4種︰賤民水葬,中等身分土葬或天葬,貴族始可火葬。在 葬式上,世界各民族中有土葬、海葬、火葬、水葬、厚葬、天葬、洞葬、樹葬、懸棺葬、壁櫥葬、食葬等多種形式。
從原始社會的 舊石器時代起,人類便產生了靈魂觀念。原始人認為,人死靈魂不死,仍能幹預活人的人事、禍福。受這種靈魂不滅觀念的制約及各國各民族文化傳統、宗教信仰的差異,產生了形形色色的葬禮風俗:有的葬禮盛大隆重;有的簡易樸素;有的充滿了宗教色彩;有的科學而又衛生。地理、宗教及社會結構均影響葬禮形式,階級身分更是決定性因素。
8、人死到喪事要幾天 比如說今天去世 什麼時候火花什麼時候出殯 一共幾天
各地風俗不同,
北方有7天和3天2天不同說法,
之所以不同,是因為古代皇家49天而草民7天,
但是,後來傳染病流行,不得不修改風俗,改為3天,
但後來由於家庭條件限制,有的條件差的就不再大辦,改為兩天。
計算天數是按照傳統,子時起算作一天開始,
按照現在說法,過了晚上十一點就算第二天,
所以晚上11點前去世,即使一分鍾也算一天,但11點後就算第二天,
以三天出殯算,要過兩個子時,後的那天辰時出殯。
9、廣東揭陽死人要辦幾天喪事
3天或者7天。大部分都是3天
10、辦喪事要多長時間?
在中國境內,一般喪事辦理時間跨度為三天,從死亡日期算起。其次根據各自家裡實際情況也可以用五天、七天來辦理,一般天數是單數。(因為有很多家庭的子女親人有可能在外地,甚至是國外,所以用時可能就會長點。)
傳統辦喪事
黃羊川人的祖先都是原來本地人和陝西,山西一帶的難民們的後代。各自喪事相接合後慢慢發展為現在黃羊人民辦喪事的種種儀式。大漢民族是從西北方遷徙中原南方等地區,逐漸繁榮擴張。這也是較具代表性的地區風俗。
道士俗稱「道爺」是黃羊川流傳的民間道教派,誰家死了人,都拜請道士發喪。道爺發喪難免誦經,吹嗩吶,打鼓敲鑼。不同的道士穿著不同的道袍也不同。道爺是屬於封建迷信的信徒,但是在群眾中封建成份很多,又作為一種民俗。辦喪事講究很多,是講究繪畫,紙貨,繪畫棺才等。還有各種儀式,比如有:招靈,跑橋,懺靈,獻飯報恩,升橋沐浴,迎武謁廟,升桿發文,打散等。現在反對迷信,但還是舉行一些儀式,升橋沐浴,迎武謁廟,升桿發文等都取消不再舉行。
招亡
在跑橋的前一段時間就是招亡,招亡還有一段小小的來歷:按道教的說法,人去逝後,三魂七魄叫城隍爺夠去了,兒女為了紀念仙祖,請來高僧高道,設立法壇,誦經超度亡靈,寫上文書,朝城隍方向念誦經文,這裡面得意思是讓城隍爺大發慈悲,放開這位死去亡故的靈魂,超度靈魂,以免去亡故在陽世所犯的罪過,消去罪孽和消去懲罰,洗去身上的殺氣,希望亡故能夠早日升上天堂,去過自在的生活,遠離地獄之門不受折磨的痛苦。
招亡的經過也很精彩:招亡事先要有一些准備,首先就是讓我們這些少年用綠紙搓成「繩子」,用小棒把「繩子」挑起來,沾一點兒煤油,這就叫綠燈,然後要准備好一根粗繩,一些祭奠品如:湯、飯、菜之類。剩下的就是高道的事了。就這樣招亡開始了,場內擺了桌子,桌子上放上准備好的祭奠品,高道在桌前誦經 ,誦經過後,人們便把場內中的一堆草點燃。孩子們提著綠燈在點燃它,高道在前面走,孩子們提著燈一路插一路跑,意思是讓亡故在黃泉路上走好。快到家門口時,孝子們便捏住事先准備好的繩子大聲 哭泣,意即難舍亡靈,不讓走,孩子們也在最後拉,直到屋內人把他們拉進去,之後他們便在靈堂前哭了起來,這便是招亡的過程。
現在,農村還保留這種風俗習慣
跑橋
在死者入葬的前一天晚上,後人便請來道士進行跑橋。人們就忙著把長凳串聯成兩排,在凳子的中間穿上白布。然後在中間用桌子碼起來。在最高處放上一斗糧食,又獻上祭品,點上一根根蠟燭。把它們分別放在長凳的腿上和桌子的各個角上。一切准備妥當,「招王」也就開始了。
聽我的爺爺說:「用長凳串成串是表示讓逝者平安地跨過陰間最難過的來年感座橋——金橋和銀橋」。在這兩座橋上守著很多鬼。餓死鬼、屈死鬼、流浪鬼等。逝者過橋時,他們就擋住去路。如果死者過不去這兩座橋,就會永遠停留在那裡。在跑橋時,道爺時要不時地焚燒紙錢,要這些游盪在橋邊的鬼魂讓路。過橋時,孝子們要跟在後面跑,這樣做是為了護送逝者。跑時,大兒子、二兒子把逝者生前的照片抱在懷里,躬著背,說是扶逝者過橋。過橋時,後人要拿一個鏡子在凳子間繞一圈,以便讓逝者看著走。兒子還要扶著照片在凳子間繞一圈,意思是說逝者已經過橋了。點著的燈自然是為了照亮逝者前進的道路。
如果逝者平安地過了金銀兩座橋,逝者就會再一次投胎轉世。跑橋的時候,在各各橋頭上放著一個碗,這碗是子女用來燒紙錢的。這錢是燒給逝者用來買路過金銀橋的。
懺靈
懺靈是跑橋之後舉行的,懺靈的時候,獻桌上供著豬肉,牛肉,雞肉,羊肉,餅干,核桃,棗兒,柿餅,糖果,煙,酒等。主持儀式的是一個專門師傅。道爺稱師傅為儒家夫子。儒家夫子主持孝子獻飯,致悼詞就是讀祭文。起先,兒子,兒媳,侄兒、侄媳,首拜懺靈統統都跪在柩前,儒家夫子讓大兒子和大兒媳撿供品,各樣撿一點放在燒冥幣盆中,叩頭,讀祭文,再下來是女兒懺靈,也是大女兒。撿完,叩頭,然後儒家夫子讀祭文,其次下來是女婿,外甥一次懺。剩下就是孫子們(包括外孫)。懺靈形式都一樣,只不過讀的祭文不同罷了。撿供品,叩頭都由師傅說著進行,比如撿供品師傅說讓你撿那一樣東西你就撿那樣。懺靈時奏著嗩吶,懺靈完後,大家一起鬨上去搶供品,奪喝祭酒,人們認為與靈魂吃喝東西十分吉祥,場面也顯的熱鬧。這是喪事中最熱鬧的一次,場面紅火,子孫興亡,亡人安樂。
打散
打散就打發靈魂,人們拿著紙作,道爺手拿著家什。口吹著嗩吶,執著經本,打著鼓點子,鑼拔去打發靈魂,打散的良方是招地靈持方,除魂幡,其它紙糊集中起來還放好多冥幣。念經停下來把表化,散到頭飯中的黃米,奉酒,讀祭書,之後,點著紙糊,魂幡不燒,東西們燒完後。道爺吹的吹打的打走在前面,大兒子打著魂幡,其它孝子哭哭啼啼地跟在後面回去。去後,大兒子頭頂涼洚盆,旁邊有二人扶著,倒在路上,就在這天兒子們的頭都被剃光。如果死者是女性的,舅舅把棺蓋釘住,釘時兒子頭上頂著方盤放著木楔,一碗水,斧頭,然後沾上清水把蓋釘住。死人若是男性,棺木由村子裡的老者們釘住。驗棺封蓋後,兒子們抬著棺材頭去過關,每關都放兩個板凳到地方上。盟威職站在靈前的高桌上,高舉鶴兒幡左右擺動,口中念著「繞棺科」孝子們都少不了獻飯奉酒,用人和杠子綁著棺材用十八人抬著,兒子們打著魂幡,抱著遺偈,走在前面,去下,最前面有一個人邊走邊撒著路錢。墓穴是已經打好的。埋的時候大兒子頭頂著第一掀土,之後人們一人一掀土把棺材埋好。把魂幡燒在墳中並在墳上插上香,三日後添土。
人死後,孝子們的哭聲,嗩吶的哀樂讓人聽後掀心裂肺,此時哀樂更哀,讓人心裡特別心酸。
紙作是用五彩紙糊,器具有:沙竹桿(生長在沙灘中的一種植被,形如竹桿)、木頭板、紙、漿糊等。然後就要用自己的巧妙去剪、折、糊、配色等(這些都是道爺(士)們做的)。主要糊紙人、馬、轎車、珍寶斗、壽紙樓子、陰陽城。幡類有魂幡,香幡,引道幡,最講究的是魂幡和金銀山。魂幡即鶴兒幡,以仙鶴口銜幡,中條上寫死人姓名,生死年月日時。後面畫三魂亡魄圖,其條彩條上寫「意主野合游盪」「口吐一朵金蓮」「鼻吸三味真火」「耳聽萬里人言」「眼觀八方世界」……等十餘條,還配有花,瓜蛋(形狀好看的裝飾品)等五彩繽紛花枝招展。金銀山即藏寶山,及金銀為首,下半部分一個像房子的東西,裡面空空,後面有窗子。下面有台階。上半部分就用彩紙糊成的彩旗插在四個角中,然後其餘的地方糊上金紙疊成的三角形,最上面放上一個用彩紙糊成的花瓶:裡面再插上紙糊上的鮮花,就這樣一座座金斗建成了。銀斗和金斗作法大致相同,只不過替換成金紙就成的。如果想要看它的樣式多種多樣,變化循常,就要親自來參加,只有參觀,才使你懂得它的一些傳說和看到它的路廬山真面目。這就是關於喪事舉辦的一些禮儀。
喪俗典故
關於喪事傳統習俗說為什麼辦喪事有這么多規矩呢?要想了解這些,那麼就要搬典故。就要問道士,問老人。老人們常說:人死後,最終要去陰間(靈魂去的地方),去向閻王報到。人剛死後,他的靈魂將還在世界周遊,只有超度才會使他的靈魂附體。但凡家裡死了人,總要請道士(陰陽道士)念經為死者消魂。道士是引導死者去陰間的引路人,他能用梵語說通陰間的各個鬼門關。同時還要為死者准備聘禮(給閻王送的)盤纏,如:冥幣、馬、金銀斗、仙鶴幡、童子幡、香幡、壽紙爐子等……。還比如說:念經(超度靈魂用的梵語),每當人家一死人,道士都要念。每天下午,道士敲鑼,打鼓,吹嗩吶,帶頭道士還要穿上法衣,孝子跟在後面,去找王。找王,先放一張長桌,道士在穿法衣道士兩旁聚集在一起吹吹打打,法衣道士還要念經。孝子們哭聲連片。把往日一些苦頭全都蘊含在淚中,還要為死者倒自己的苦頭。找王,是道士為死者的梵語。聽說:這一瞬間,法衣道士還能看到死者,為死者指通明路,給他吩咐一些話。大小不同的幡子,象徵著一個人的血脈,唯獨有仙鶴幡象徵人的五觀相貌。比如金銀斗是為閻王准備的聘禮,它專門有開路將軍(閻王的附手)押送給閻王。升桿發文,使道士更有特色地為死者祝罪。壽紙爐子,一旦升起,就能招來各方神鬼和死者聚會。為死者說好話,這樣必定要每天在壽紙爐子下獻飯、酒、席為他們享用。
還比如說:人間燒一個紙作的衣服,到陰間就是真正的衣服。因此那些金銀斗、壽紙爐子、馬等,一旦把它們在死者下葬那天燒了,那就豫示著喪事要完畢。聽道士們說:死者死後發的喪事越大,那麼,死者的罪孽越輕,轉世就越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