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富汗的風俗
1、世界各個國家的風俗習慣是什麼?
1、荷蘭
荷蘭人時間觀念強,講究准時。荷蘭人把胡蘿卜、土豆和洋蔥混和烹調而成的菜叫「國菜」,每年的10月出去上飯館吃飯,家家戶戶都要吃這種「國菜」。
荷蘭被譽為「鮮花之國」,其中最多且最著名的花卉為鬱金香。鬱金香是荷蘭的象徵,因此被譽為「國花」。因而荷蘭素有「歐洲花園」的名稱。
2、愛爾蘭
愛爾蘭人純朴、熱情,社交場合衣著整齊、得體。在家裡、酒館或其他地方相聚和交談是國民慣常的休閑方式。如洽談公事,需要事先預約。如果應邀到愛爾蘭人家中做客,一瓶葡萄酒、一束鮮花、一盒巧克力糖或乳酪等都是很合適的禮物。
愛爾蘭人在社交場合與客人相見時,一般以握手為禮。在與親朋好友相見時,大多以親面頰或貼面頰二、三次來代替握手,以示相互間的親熱和友好。
3、瑞士
瑞士人禁忌"13"和「星期五」,認為其會給人們帶來不幸或災禍。忌諱打聽他們的年齡、工資及家庭狀況,認為這是個人的私事。不願看到在場所(公寓、陽台、餐廳等處)晾衣服,認為這樣做不雅觀,影響環境的美觀。在餐廳就餐時,不願聽到餐具相互碰撞的響聲和咀嚼食物的聲音。
4、阿拉伯聯合大公國
阿聯酋是一個典型的阿拉伯國家,伊斯蘭文化是其主要根基。另外中東地區是世界穆期林的起源地,有著獨特的生活方式和文化風俗。
阿聯酋人喜愛棕色、深藍色,禁忌粉紅、黃、紫色,喜愛羚羊,若以豬、十字架,六角形作圖案視為禁忌。阿聯酋股市大屏上,漲股用綠色表示,跌股用紅色表示。
5、阿富汗
阿富汗是伊斯蘭國家,所有伊斯蘭教的禁忌同樣適用,如禁酒、禁食豬肉等。阿富汗對婦女的限制相當多,一般婦女出門要穿一種叫BURKAR的衣服,從頭到腳不見人,只能通過網狀的小窗看東西。
塔立班政權倒台後,這種局面已有很大改變,不少城市婦女已勇敢地穿上西式衣服「拋頭露面」。阿富汗人打招呼一般是握手或者手放在胸口表示敬意,朋友之間行貼面禮。
2、關於各國風俗習慣和禁忌的知識
以飲食為例
一、用大吃大喝表示感謝。
這是阿富汗一些地區的習俗。這表示主人招待客人十分誠懇。吃得越多,對方越高興,那才是禮貌。如果隨便吃幾口就停嘴,對方會不高興。
到這些地方去做客,需事先帶點助消化葯。
二、吃多吃少,隨你便。
這是汶萊人的待客習俗。在汶萊,家裡來了客人,不管認識不認識,只要向自己問好,主人就會笑臉相迎,熱情接待,把家中吃的東西都拿出來供客人享用。但是主人從不勸食,對方吃不吃、吃多吃少、好吃不好吃,從不過問。主人認為這樣問客人是不禮貌的。
三、「我吃飯,你付錢。」
在印度的一些地區,如果同商業談判對象和朋友共進晚餐,他們會自自然然地說:「你的資本比我的多,所以這筆餐費應該由你付。」不熟悉情況或初來乍到的客人,常常會被這種場面鬧得啼笑皆非。錢多的人或是受歡迎的人應該付錢———他們認為這是對客人的尊重,與摳門或挨宰不能相提並論。
四、吃定量,多吃自費。
瑞士是世界上最富有的國家之一,但瑞士人精打細算,節約成風。在這個國家承辦的世界性高層活動,一日三餐固定供應每人一份,或是把這份餐費發給個人,讓你自己找地方去吃。除此之外,每人免費供應一杯茶。誰要是多吃多喝,得自己另外付錢,國內外客人一視同仁,概不例外。
五、先訂「協議」後吃飯。
與澳大利亞人共進午餐要特別注意記住哪一頓飯該由誰付錢,付錢過於積極或忘記付錢都是不禮貌的。在一般情況下,提議喝酒的人,通常需要付錢,不可各自付錢,除非事先說好。
六、吃多少要多少,嚴格「三光」。
德國人討厭凡事浪費的人,所以一般人都沒有奢侈的習慣。與德國人相處,務必遵守這個習慣,才能跟他們打成一片。如與他們共進餐館,不能多要根本吃不了的東西,已要的飯菜必須吃光,即使是湯也要用麵包蘸著吃下去或喝光,用舌頭舔光碟子的場面也是司空見慣。
3、阿富汗人吃豬肉嗎
阿富汗人不吃豬肉。阿富汗人主要信奉伊斯蘭教,而伊斯蘭教禁食死動物(包括因打、摔、觸、勒、電等原因而自死的動物)、流出的血、豬肉和非誦安拉之名而宰的動物以及酒,所以阿富汗人不吃豬肉。
阿富汗人在生活風俗和飲食習慣等方面,受伊斯蘭教的影響很大。他們對伊斯蘭教十分虔誠,嚴格遵守5條教規(又稱作「五功」)。每天要在晨、晌、脯、昏、宵五個時辰面向麥加方位禮拜,即使是正在值勤的警察,和正在玩耍的小孩也要屈膝脆地,念經磕頭。每周的星期五,他們通常還要舉行一次主麻拜。「主麻」在阿拉伯語中意為「聚會」,因此,星期五又稱為聚禮日。開齋節和古爾邦節是阿富汗人一年中兩個重要的宗教節日。尤其是古爾邦節更是十分隆重,類似我國漢族的春節。「古爾邦」即「獻牲」之意,因而古爾邦節又稱「宰牲節」。每逢此節日,穆斯林就要沐浴禮拜,並宰羊或駱駝、牛來待客或作為饋贈品,以示紀念。在齋月里,各地城鄉的飯館、茶樓、商店都要停業,白天,人們虔心誠意地不進食,夜間,大家明燈高懸地來歡慶。
4、阿富汗古老的冬日風俗是什麼
我剛才幫你查詢了,根據相關的資料顯示,東日習俗就是去拜冬神。
5、阿富汗婦女為什麼蒙頭
2021年8月15日這一天發生一件國際性大事,阿富汗塔利班武裝人員進入阿富汗首都喀布爾並佔領總統府,然後宣布掌控阿富汗國家。這也讓阿富汗成為了很多人關注的一個國家,同時相信大家在關注這個國家也能發現一個現場,就是很多阿富汗婦女會蒙著面,這個到底是為什麼原因呢?這其實是從一種傳統過度到了強制性措施最後保留下來的習俗。
很多人眼中其實對於中東、阿富汗這些地區的印象應該可以用保守二字形容,但不能完全概括,上世紀五六十年代,阿富汗和伊朗等國家還算開放,女性能正常上學,也能在公共場所穿短裙、化濃妝等等,著名小說《追風箏的人》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看過,沒有看過的可以現在去補習一下,哈哈,其實在裡面我們能看到阿富汗的那種情形,可是數次戰爭,中東卻變得越來越守舊,到了21世紀,這種趨勢更加明顯,大家知道這其中發生了什麼事嗎,為何阿富汗女性越來越保守呢?跟著我往下看。
大家可以看看網上阿富汗當地的視頻,肯定能看到阿富汗女性基本都穿著一種服裝,有小夥伴知道是什麼服裝嗎?對,那種服裝叫作波爾卡,可以說是阿富汗的傳統服飾了,根據相關記載差不多有百年的歷史了,據說是世界上最保守的女性服飾之一,那在阿富汗什麼時候需要穿呢,當地女性在16歲、17歲以後,如果外出,就要穿上這種衣服,這種服飾造型其實很簡單,就是一個長袍,把女性從頭到腳都罩住,面部自然也要被蓋住,有人有疑問了,眼也要遮住嗎?當然不是,那還怎麼走路,眼部是有網眼的,不過大家換個角度想一下,那樣的網眼像不像監獄的鐵窗。
不過,遮面這種還分等級的,有錢人家的女性,主要是黑色服飾,和迪拜那些國家相似,普什圖人或底層百姓,只可以穿化纖材質的波爾卡,衣服也是有彈性的,但穿著真的不舒服,也不透氣,波爾卡是古代皇妃的罩衫,底層百姓並且一直都穿這種服飾,就像我上面說的,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的阿富汗,開放程度比某些歐美國家還要高,女性能穿裙子也能露大腿,非常fashion,也能跳舞化妝,到了70年代,服裝逐漸變得保守,但還是能露臉的,化妝也是可以的,再到90年代,她們被迫換上罩衫,接著看大家就知道怎麼回事了。
1973年到1979年,蘇聯在阿富汗發動了多次政變,雖然理由說得好像很有道理,說什麼「支援無產階級兄弟」,但說到底,還是由於阿富汗不想受蘇聯擺布,蘇聯更不可能快速佔領阿富汗,阿富汗也只能和蘇聯人僵持,造成局勢愈發混亂,1989年,戈爾巴喬夫決定採取放鬆戰略的政策,把蘇聯軍隊從阿富汗撤出,隨手蘇聯解體。
這件事好像對於阿富汗來說是好事一樁,但不是我們想的那樣,沒有帶來什麼好處,2001年911事件後,美國出兵阿富汗,推翻塔利班政權,但美國基本不管阿富汗,更別說其他治理措施了,不僅如此,還時常和當地某些武裝力量發生沖突,阿富汗人民有苦說出來啊,時刻處在戰區的阿富汗,醫療設備自然很重要,但當時的設備只能覆蓋40%的人口,即便生活在城市,也只有20%的人有干凈的水,我們想一想就知道有多慘了。
其實阿富汗蒙臉這種現象,最主要還是因為塔利班,這是個極端保守的政權,他們明文規定穿著「波爾卡」服飾,女性一定要用這個服飾把自己包裹起來,走在街上不能讓面罩滑落,如果起風了,一定要壓住裙角,因為按照塔利班當時的規定,露出腳踝超過一英寸就算舉止不規范,輕的會被蔑視,重的可能還會判刑。
面對這樣嚴苛的規定誰還敢不穿長袍不遮臉,隨後塔利班政權被推翻,阿富汗也在國際社會的干涉下建立了自己的政權,但總體局勢依然十分混亂,當地廣大女性每天還是擔驚受怕,以前的習俗就被保留了下來。
阿富汗女性屬於中東人種,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留意阿富汗女性的臉龐,其實他們的顏值還算可以,也不是那種網紅臉,有的看著真的很舒服,也很符合我們中國人的審美,但可惜的是,這樣的美貌長期被長袍掩蓋,用阿富汗男人的話來講,就是:「歸我私有,他人禁賞」。
還是希望第二次掌權的塔利班政權不要冒天下之大不韙,一定要帶領阿富汗人民過上幸福美滿的日子。
6、一個國家的風俗
英國:元旦前一天,家家戶戶都必須做到瓶中有酒,櫥中有肉。英國人認為,如果沒有餘下的酒肉,來年便會貧窮。除此之外,英國還流行新年「打井水」的風俗,人們都爭取第一個去打水,認為第一個打水人為幸福之人,打來的水是吉祥之水。英國人在除夕的深夜,常帶上糕點和酒出去拜訪,他們不敲門,就徑直走進親友家去。按英國人的風俗,除夕千夜過後,朝屋裡邁進第一隻腳的人,預示著新的一年的運氣。如果第一個客人是個黑發的男人,或是個快樂、幸福而富裕的人,主人就將全年吉利走好運。如果第一個客人是個淺黃頭發的女人,或是個憂傷、貧窮、不幸的人,主人在新的一年中將遭霉運,會遇上困難和災禍。除夕在親友家作客的人,在未交談前,要先去撥弄壁爐的火,祝福主人「開門大吉」。在英國中部的一些地區,新年早上出門時,不管熟識還是陌生,都會互送銅錢,他們認為這樣做,不但對方一年有財氣,同時也會給自己帶來幸運。
印度:印度的元旦被人稱為「痛哭元旦」、「禁食元旦」。他們在新年第一天,誰也不許對人生氣,更不準發脾氣。有些地方,過年不但不慶祝,反而相抱大哭。他們認為,元旦一開始,歲月易逝——人生短暫,用哭聲來表示自己的感嘆。有些地區的人們則以禁食一天一夜來迎接新的一年,由元旦凌晨開始直到午夜為止。
蒙古:新一年到來,蒙古老人會裝扮成牧羊人的樣子,穿著毛絨的皮外套,頭戴一頂皮帽,手拿一根鞭子,不停地把鞭子在空中抽得啪啪響,以示驅邪祝福。
巴西:巴西人在元旦這天,高舉火把,蜂擁登山。人們爭先恐後地尋找那象徵幸福的金樺果。只有不畏艱險的人,才能找到這種罕見的果子。他們稱之為「尋福」。巴西農村有一個獨特的風俗習慣——便是互相揪耳,人們在元旦見面時,一定要相互使勁揪住對方的耳朵,表示祝福。
巴基斯坦:在元旦這一天,巴基斯坦人們個個手拿紅粉跑出門,見了親友,道過新喜,便互相將紅粉塗在額上,以示慶祝新年吉祥如意。
阿富汗:在阿富汗北部地區的居民,每逢元旦都要舉行激烈的搶山羊比賽,以示慶祝。兩隊騎手爭搶獵物,比賽既緊張激烈,又喜慶歡樂。
阿根廷:阿根廷人認為水是最聖潔的。每年元旦,各家老少成群結隊到江河中洗「新年浴」,以洗去身上的一切污穢。
墨西哥:墨西哥有些地區的人們在新年到來的時候是禁止笑的,他們一年共分18個月,每月20天,一年最後5天內不準笑。
保加利亞:元旦用餐時,誰打噴嚏誰准會給全家人帶來幸福,家主將第一隻羊、牛或馬駒許給他,以祝願他給全家人帶來幸福。
巴拉圭:巴拉人把每年最後五天定為「冷食日」。在這五天中,上至國家元首,下至普通百姓,都不能動煙火,只能吃冷食,直到元旦,才能生火做飯,慶祝佳節。
蘇格蘭:蘇格蘭人在元旦前夕,家家戶戶門前都會放著一些金錢,沒人看守,盜賊和乞丐在這天晚上,看見了也不動分毫。因為當地風俗,新年前夕,先把金錢放在門外,翌日新年降臨,大清早打開門時,就看見門口有金錢,取其「一見發財」之意。
西班牙:西班牙人在元且前夕,所有家庭成員都團聚在一起,以音樂和游戲相慶賀。午夜來臨,十二點的鍾聲剛開始敲第一響,大家便爭著吃葡萄。加果能按鍾聲吃下12顆,便象徵著新年的每個月都一切如意。元旦這天,最忌孩子們罵人、打架和哭啼,認為這些現象是不祥之兆。所以,元旦之日大人總是盡量滿足孩子們的一切要求。同時,這天人們身上必攜一枚金幣或銅幣以示吉祥。
比利時:在比利時,元旦的早上,農村中的第一件事便是向畜拜年。人們走到牛、馬、羊、狗、貓等動物身邊,煞有介事向這些生靈通明:「新年快樂!」
土耳其:土耳其人在新年除夕,人人都要洗澡,然後穿上新衣裳,他們認為這樣可去除過去一年的衰氣,除舊迎新,迎接來年好運。
阿根廷:元月之日,各家各戶紛紛到江河中去進行「新年浴」。入水前,先把採集來的鮮花撒在江面,然後,大家笑呵呵地跳進水中盡情沐浴,同時用花瓣來揉搓身子,在這個國家,水被視為「聖潔」之物。
古巴:元旦前一夜,每人准備一碗水,聽到新年鍾響,大家都很快地將水潑向街,意為「除歲」
哥倫比亞:元旦前夕,各條街上都製作很大的傀儡——「舊年」,並宣布「舊年遺言」,「遺言」的內容滑稽風趣,以博得人們開心,午夜時將「傀儡」炸毀,在粉碎舊年「傀儡」的爆炸聲中,人們載歌載舞,互相慶賀。
日本:日本人在元旦清晨,一家老小上街迎接初升的太陽,接著去神社參拜,或互相向親友問好。他們稱元旦為「正日」。在這一天,他們的早餐是很豐盛的,吃砂糖竽艿、蕎麥面等,喝屠蘇酒。此後一連3天則吃素食,以示虔誠,祈求來年大吉大利。
泰國:泰國傳統的新年,即「宋干節」(「宋干」是梵語的譯音),也叫「潑水節」,節日里,人們相互灑水,喜笑顏開地祝長輩健康長壽,祝親朋新年幸運。未婚的青年男女,則用潑水來表示彼此之間
7、關於阿富汗的放風箏習俗
對於阿富汗的男性來說,上至耄耋下至黃童都將放風箏作為一種生活方式。
它們就像蜻蜓一樣隨處可見,無論時間是否合宜,它們就會那樣突兀或合理地出現:政府大樓的窗口、廢墟轟塌後騰起的灰煙中、殘骸橫七豎八的街頭或是那充滿絕望的天空中。
阿富汗人民會用這僅百年的傳統——放風箏,來舒緩這座城市中的死氣沉沉。
但在塔利班當政時,政府禁止了這項阿富汗男性的主要娛樂活動(目前這份活動依舊禁止女性參加)。
如果你問阿富汗人:為什麼要放風箏?他唯一的答案只會是:為了斗。
斗風箏,已經成為了阿富汗人的一種生活態度。
以自己的風箏線切斷別人的,讓自己的風箏最終留在天上,才是贏家。
風箏線會塗上一層混有玻璃細碎的樹脂膠水,風干之後就會變成鋒利的武器。
周五是穆斯林的禱告日,也是斗風箏的日子。
屋頂上,環繞小鎮的崎嶇陡坡上,成百上千的男人們都手握著風箏,竹木為骨,糊上鮮艷色彩的紙張,放眼望去,鋒利的風箏線綿延不斷,而捆著它們的卻是那溫和的木軸。
小說《追風箏的人》中就對這一傳統有過場景的描寫,在電影中也有這一情節的體現,在電影中使用的的風箏都是由阿富汗風箏手工藝人 Noor Agha 親手製作,他還對電影中的小演員進行了相關的文化指導,讓電影更加寫實。
其實對於阿富汗的小孩子來說,並不是不想玩其他游戲,而是受地理和政治因素的限制。
由於常年飽受戰火的干擾,很難有草地讓當地的孩子們進行足球活動,城市的廢墟依舊需要許多清理,並沒有足夠的場地供給兒童進行籃球等活動訓練。
8、阿富汗是伊斯蘭國家嗎
阿富汗是伊斯蘭國家嗎?
是的,阿富汗伊斯蘭國,簡稱阿富汗,位於亞洲中西部,是一個內陸國家。面積64.7萬平方公里。人口1980萬,阿富汗人(又稱普什圖族)佔50%多,塔吉克族人佔30%。作為一個伊斯蘭教國家,全國98%的人信奉伊斯蘭教。普什圖語和達里語(波斯方言)為官方語言。
阿富汗一詞在古波斯語中是「山上人」的意思。1919年8月19日宣告獨立。1978年4月,改國名為阿富汗民主共和國。1955年1月20日與我國建交。首都喀布爾(KABUL),是一個四 面環山,海拔1950米的高原城市。喀布爾市人口約87萬多人,貨幣為阿富汗尼AfGhani(AF)。
阿富汗是個農牧業為主的國家,農牧民佔全國人口90%以上,人均收入不及150美元。雪是阿富汗人用水的主要來源,農田豐收全靠冬天下雪,正如有句阿富汗諺語所說的:「不怕沒黃金,就怕沒白雪」。
阿富汗人在生活風俗和飲食習慣等方面,受伊斯蘭教的影響很大。他們對伊斯蘭教十分虔誠,嚴格遵守5條教規(又稱作「五功」)。在一切隆重的場合都要表的信仰,信誦清真言:「除安拉外,另無神地似祗,穆罕默德是安拉的使者」。每天要在晨、晌、脯、昏、宵五個時辰面向麥加方位使禮拜,即使是正在值勤的警察,和正在玩耍的小孩也要屈膝脆地,念經磕頭。每周的星期五,他們通常還要舉行一次主麻拜。「主麻」在阿拉伯語中意為「聚會」,因此,星期五又稱為聚禮日。
開齋節和古爾邦節是阿富汗人一年中兩個重要的宗教節日。尤其是古爾邦節更是十分隆重,類似我國漢族的春節。「古爾邦」即「獻牲」之意,因而古爾邦節又稱「宰牲節」。每逢此節日,穆斯林就要沐浴禮拜,並宰羊或駱駝、牛來待客或作為饋贈品,以示紀念。在齋月里,各地城鄉的飯館、茶樓、商店都要停業,白天,人們虔心誠意地不進食,夜間,大家明燈高懸地來歡慶。
阿富汗人常以各種裝束來標明各自身份。鄉間婦女外出時,往往戴著面紗。城市的上層婦女,戴面紗者已越來越少了。從事普通工作的一般男人,往往是頭纏粗布的大頭巾、臉留濃重的大鬍子,身著豎條花紋的大褲,胸穿厚牛皮的大鞋。而知識分子,官員紳士或富商巨賈的裝束打扮,則常常是戴著羊羔皮的船型帽,留著小胡須,穿著輕皮鞋,經常穿著西裝。隨著時代的發展,不同等級身份的人的裝束區別,將日趨消失。阿富汗這個穆斯林國家,按風俗婦女須終生戴面紗。且這種面紗極長,從頭一直拖到腳跟,將整個身子裹得嚴嚴實實。面紗的頭部正面開兩個小洞,以窺外界。但農村婦女在從事家務或野外勞動時,也有不戴面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