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風俗彩禮 » 藏族有趣的風俗

藏族有趣的風俗

發布時間: 2022-08-10 02:30:31

1、藏族風俗習慣

1、飲食習慣:藏族有著自己獨特的飲食習慣,其中酥油、茶葉、糌粑、牛羊肉被稱為西藏飲食的「四寶」。藏族人一般只吃牛羊肉,不吃馬、驢、騾魚、蝦、蛇、鱔等食品,尤其忌吃狗肉。2、禮儀習俗:藏族非常講究禮儀,藏族人朝覲佛像、佛塔、活佛及拜謁長者,都要磕頭。

藏族風俗習慣
1、獻哈達,獻哈達是藏族待客規格最高的一種禮儀,表示對客人熱烈的歡迎和誠摯的敬意。
2、藏族最忌諱別人用手撫摸其身上的佛像、經書、佛珠和護身符等聖物。
3、藏族在迎接客人時除用手蘸酒彈三下外,還要在五穀斗里抓一點青稞,向空中拋撒三次。

4、在酒席上,主人會先端起酒杯飲一口,然後一飲而盡,等到主人飲完頭杯酒後,大家才能自由飲用。
5、飲茶時,客人必須等主人把茶捧到面前才能伸手接過飲用,否則認為失禮。
6、吃飯時講究食不滿口,嚼不出聲,喝不作響,揀食不越盤。
7、向客人敬獻奶茶、酥油茶和青稞酒。

2、藏族的習俗有哪些?

藏族的風俗如下:

1、敬獻「哈達」是藏族對客人最普遍、最隆重的禮節,獻的哈達越長越寬,表示的禮節也越隆重。

2、藏民在見面打招呼時,點頭吐舌表示親切問候,受禮者應微笑點頭為禮。

3、飲茶時,客人必須等主人把茶捧到面前才能伸手接過飲用,否則認為失禮。

4、吃飯時講究食不滿口,嚼不出聲,喝不作響,揀食不越盤。用羊肉待客,以羊脊骨下部帶尾巴的一塊肉為貴,要敬給最尊敬的客人。製作時還要在尾巴肉上留一綹白毛,表示吉祥。

5、藏族 除夕那天,人們穿上艷麗服裝,戴著奇形怪狀的假面具,用嗩吶、海螺、大鼓奏樂,奉行隆重而又盛大的「跳神會」。

6、藏族人禁吃驢肉、馬肉和狗肉,有些地方也不吃魚肉、飛禽等。由於宗教信仰關系,一般反對捕殺野生動物。

擴展:藏族人的服飾很有民族特色.他們一般上身穿綢、布做的長袖短褂,外面穿寬肥的長袍,腳穿牛皮長靴.為了便於活動,常常將右肩或雙臂露在外面,把兩只袖子系在腰間.藏族男女都留發辮,男子將發辮盤在頭頂,女子將頭發梳成雙辮或許多條小辮,披在肩上,並在發梢在佩帶漂亮的飾物.婦女們還喜歡在腰間系一條圖案美麗的圍裙.藏族人愛喝酥油茶和奶茶,喜歡吃用青稞粉製成的糌粑和牛羊肉。

藏族非常講究禮儀,日常生活中見到長者、平輩都有不同的鞠躬致禮方式,如見到長者或尊敬的人,要脫帽,彎腰45度,帽子拿在手上,接近於地面。藏族在食肉方面,禁忌較多,一般只吃牛羊肉,不吃馬、驢、騾,尤忌吃狗肉。

3、藏族有哪些傳統習俗

1、五種葬法:塔葬、火葬、水葬、土葬、天堂。其中塔葬最為隆重。
2、哈達:藏族同胞特別喜愛「哈達」,把它看作是最珍貴的禮物。「哈達」是雪白的織品,一般寬約二三十厘米、長約一至兩米,用紗或絲綢織成,每有喜慶之事,或遠客來臨,或拜會尊長,或遠行送別,都要獻哈達以示敬意。
3、飲食習慣:以青稞等製作的糌粑,喝酥油茶、青稞酒是農牧民的主要食品。糌粑是由青稞或豌豆炒熟後磨製而成的炒麵,把糌粑用酥油茶或青稞酒拌和,用手捏成小團即可食用。
4、民族禮儀:藏族在迎接客人時除用手蘸酒彈三下外,還要在五穀斗里抓一點青稞,向空中拋撒三次。酒席上,主人端起酒杯先飲一口,然後一飲而盡,主人飲完頭杯酒後,大家才能自由飲用。飲茶時,客人必須等主人把茶捧到面前才能伸手接過飲用。

4、西藏的民俗風情

一,服飾

藏袍是藏族的主要衣著,它大襟廣袖,用氆氌、呢料、動物皮毛等面料縫制,寬體長身,用帶束於腰間。

羊皮袍也是藏北牧女們的主要服裝。她們的羊皮袍上還縫制紅、藍、綠三色絨條作為裝飾,平時腰間掛滿奶桶鉤、針線盒和牧鞭之類的物件。

遇到節日喜慶的時候,還掛起串串項鏈和金銀飾品,頭發梳理成多股小辮,戴上綴滿綠松石、貝殼、銀幣等的呢絨或氆氌長披。在藍天、白雲的襯托之下,整套服飾色彩鮮艷動人,極富民族特色。

二,飲食

藏族以麥、米、青稞等穀物為食糧,以適宜在高原生長的青稞為主要食物。酥油是藏區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食品,它從新鮮牛奶中提煉而成,為高蛋白、高熱能食品,有增加熱量、抗缺氧之功效。藏民族有飲茶之習俗,酥油茶為主要飲品。

三,民居

碉房是西藏比較有特點的民居建築形式。碉房一般為兩層結構,上層是人的起居場所,底層是牲畜和儲藏房。碉房建築中普遍採用小窗窄門,以利於擋風禦寒。

氂牛帳篷是較為典型的牧區住房,這種帳篷用牛毛紡線織成的粗氆氌搭建,帳篷當中支撐木桿,周圍用草餅或糞餅壘成牆垣。這種帳篷雖然簡單,但牛絨織成的氆氌質地粗厚,不怕風雨大雪,也便於牧民隨時搬遷。

四,交通運輸

長途跋涉只能以騾馬、氂牛、駱駝為代步工具,或者就是步行。馬是青藏高原上人們生活不可缺少的忠實伴侶,藏族人對馬有著特殊的感情,對馬鞍也頗為講究。

氂牛被稱為高原之舟,它雖然行動遲緩,但是特別有耐力,在高寒山區是最為理想的運輸工具。毛驢的飼料容易解決,是農區家家都養殖的運輸畜力。

最為普遍的水上交通工具是牛皮船。牛皮船用堅韌木料做支骨,外蒙數張縫制的牛皮,牛皮經過水的浸泡變軟,不怕河中礁石撞擊,無論河道深淺都能劃行。渡過江河之後,船夫可將牛皮船曬干,背於雙肩,隨時移動。

五,器物用具

藏族具有歷史悠久的金銀玉器工藝技術。早在吐蕃時期已出現了金銀玉器行業。在酒壺、酒杯、勺、筷、盤等日用生活器具中,有許多是用純金、純銀製作的,有的是以金、銀、玉石鑲嵌或包裹而成。火爐、壺、盆之類的器具主要是銅制。

5、藏族的風俗習慣

藏族風俗習慣有獻哈達,飲食禁忌,藏族有敬獻奶茶,酥油茶和青稞酒的禮俗。藏胞最忌諱別人用手撫摸佛像、經書、佛珠和護身符等聖物。

1、藏族風俗習慣有獻哈達,飲食禁忌,藏族有敬獻奶茶,酥油茶和青稞酒的禮俗,藏胞最忌諱別人用手撫摸佛像、經書、佛珠和護身符等聖物。

2、藏族在迎接客人時除用手蘸酒彈三下外,還要在五穀斗里抓一點青稞,向空中拋撒三次。酒席上,主人端起酒杯先飲一口,然後一飲而盡,主人飲完頭杯酒後,大家才能自由飲用。飲茶時,客人必須等主人把茶捧到面前才能伸手接過飲用,否則認為失禮。吃飯時講究食不滿口,嚼不出聲,喝不作響,揀食不越盤。 3、獻哈達是藏族待客規格最高的一種禮儀,表示對客人熱烈的歡迎和誠摯的敬意。

6、你了解西藏的那些獨特民族風俗

1、磕頭

磕長頭是藏傳佛教信徒為實現信仰、祈福避災而進行的一種虔誠的拜佛儀式。7月2日,我們在大昭寺門前看到了數十位佛教信徒在原地磕長頭,他們的虔誠,他們的忘我,以及起起伏伏的場面讓我真正感受到了宗教的神秘和力量。

2、鞠躬

對長輩或受尊敬的人,要脫帽、彎腰四十五度,帽子拿在手上低放近地。對一般人或平輩,鞠躬只表示禮貌,帽子放在胸前,頭略低。有時也合掌與鞠躬並用,對尊敬者合掌要對頭,彎腰點頭,回禮動作也相同。 藏族的禮儀是多種多樣的,禮俗與佛教也有密切聯系。

3、獻哈達

獻哈達是藏族最普遍的一種禮節。婚喪節慶、拜會尊長、覲見佛像、音訊往來、送別遠行等等,都有獻哈達的習慣。哈達是一種生絲織品,紡得稀鬆如網;也有優良的、用絲綢做料的哈達。哈達長短不一,長者一二丈,短者三五尺。

獻哈達是對人表示純潔、誠心、忠誠的意思。自古以來.藏族認為白色象徵純潔、吉利,所以哈達一般是白色的。


4、敬酒茶

藏族在迎接客人時除用手蘸酒彈三下外,還要在五穀斗里抓一點青稞,向空中拋撒三次。酒席上,主人端起酒杯先飲口,然後一飲而盡,主人飲完頭杯酒後,大家才能自由飲用。飲茶時,客人必須等主人把茶捧到面前才能伸手接過飲用,否則認為失禮。

逢年過節.到藏族家裡做客,主人便應敬酒。請喝青稞酒。是農區的一項習俗。

5、稱呼上的禮節

尊稱別人時,-般在他的名字後面加一「啦」字。藏語還有敬語和非敬語之分。用敬語,對尊者或客人說話,表示尊敬對方。在吃飯方面,還有食不滿口、咬不出聲、喝不作響、揀食不越盤的規矩。行路時,不搶在他人前面,相遇必先禮讓。

坐時不能搶主賓席、不能東倒西歪,不能隨便伸腿等等,這是一般長輩教育子女的一些必須注意的禮儀。

7、藏族過年習俗有哪些?

藏歷新年
據藏族學者說,在古老的年代,西藏並不是冬春之交過年,而是夏天過年,「麥熟為歲首」,「雪山下,麥子黃了,快樂的新年來了。」現在,雅魯藏布江中游地區,都有秋收前過「望果」節的傳統。人們穿古代服裝,騎著馬,沿豐收的青稞地轉圈祈禱,還要騎馬射箭,圍著篝火跳舞狂歡,既娛樂自己,又娛樂本地的保護神。相傳,這都是古代西藏六月過年的遺留。
還有在藏歷十月初一過年的,「麥收為歲首」。拉薩東面四百公里、雪山和原始森林環繞的工布(林芝)地區,到現在還是藏歷十月初一過年,稱為「工布洛薩」。藏史記載,工布地區歷史非常久遠,早在吐蕃王朝建立之前,西藏的原始宗教苯教就在這里非常盛行。藏歷十月過新年,源起於那些古老的時代。
大約公元13世紀,薩迦王朝統治西藏的年代,藏胞便在藏歷正月過年了。但農民們往往提前在十二月初一過年,稱「索朗洛薩」(農民新年)。因為到藏歷正月,春氣萌動,備耕繁忙,農民已沒有心思過年了。
新年要穿最漂亮的衣服,戴最珍貴的首飾,即使是經濟條件較差的人,也要預備一件過年的袍子,或者一兩樣粗糙的裝飾品,藏話叫『薩舉」,即新裝。這些當然出自藏胞愛美的天性。但也有說法,神王辛者曲傑,要從銅鏡里觀察世人的生活,大家穿得漂漂亮亮,他高興,再給世人一些恩惠,穿得破破爛爛,他心煩,降下災害和瘟疫。因此,過年穿新衣,有取悅於神王的意思。
正月初三,拉薩人成群結伴,走出喧嘩熱鬧的街市,來到東郊的寶瓶山和西郊的葯王山,插經旗、掛彩幡,祭祀山神和水神。
藏歷正月初五,拉薩郊區的農人要舉行隆重的開犁禮。農人們穿上節日的盛裝,強壯的犏耕牛打扮得更加漂亮,額頭貼著酥油圖案,犄角上插著紅旗和彩色羽毛,肩上披掛彩緞,緞子上綴滿貝殼和松石,尾巴上系著五彩繽紛的綢帶,用「花枝招展」來形容,是毫不過分的。

掃塵

「臘月二十四,撣塵掃房子」 ,據《呂氏春秋》記載,我國在堯舜時代就有春節掃塵的風俗。按民間的說法:因「塵」與「陳」諧音,新春掃塵有「除陳布新」的涵義,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窮運、晦氣統統掃出門。這一習俗寄託著人們破舊立新的願望和辭舊迎新的祈求。 每逢春節來臨,家家戶戶都要打掃環境,清洗各種器具,拆洗被褥窗簾,灑掃六閭庭院,撣拂塵垢蛛網,疏浚明渠暗溝。到處洋溢著歡歡喜喜搞衛生、乾乾凈凈迎新春的歡樂氣氛。

貼春聯

春聯也叫門對、春貼、對聯、對子、桃符等,它以工整、對偶、簡潔、精巧的文字描繪時代背景,抒發美好願望,是我國特有的文學形式。每逢春節,無論城市還是農村,家家戶戶都要精選一副大紅春聯貼於門上,為節日增加喜慶氣氛。這一習俗起於宋代,在明代開始盛行,到了清代,春聯的思想性和藝術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梁章矩編寫的春聯專著《檻聯叢話》對楹聯的起源及各類作品的特色都作了論述。

春聯的種類比較多,依其使用場所,可分為門心、框對、橫披、春條、斗方等。「門心」貼於門板上端中心部位;「框對」貼於左右兩個門框上;「橫披」貼於門媚的橫木上;「春條」根據不同的內容,貼於相應的地方;「斗斤」也叫「門葉」,為正方菱形,多貼在傢具、影壁中。

貼窗花和倒貼「福」字

在民間人們還喜歡在窗戶上貼上各種剪紙——窗花。窗花不僅烘託了喜慶的節日氣氛,也集裝飾性、欣賞性和實用性於一體。剪紙在我國是一種很普及的民間藝術,千百年來深受人們的喜愛,因它大多是貼在窗戶上的,所以也被稱其為「窗花」。窗花以其特有的概括和誇張手法將吉事祥物、美好願望表現得淋漓盡致,將節日裝點得紅火富麗。

在貼春聯的同時,一些人家要在屋門上、牆壁上、門楣上貼上大大小小的「福」字。春節貼「福」字,是我國民間由來已久的風俗。「福」字指福氣、福運,寄託了人們對幸福生活的嚮往,對美好未來的祝願。為了更充分地體現這種嚮往和祝願,有的人乾脆將「福」字倒過來貼,表示「幸福已到」「福氣已到」。民間還有將「福」字精描細做成各種圖案的,圖案有壽星、壽桃、鯉魚跳龍門、五穀豐登、龍鳳呈祥等。

年畫

春節掛貼年畫在城鄉也很普遍,濃黑重彩的年畫給千家萬戶平添了許多興旺歡樂的喜慶氣氛。年畫是我國的一種古老的民間藝術,反映了人民樸素的風俗和信仰,寄託著他們對未來的希望。年畫,也和春聯一樣,起源於「門神」。 隨著木板印刷術的興起,年畫的內容已不僅限於門神之類單調的主題,變得豐富多彩,在一些年畫作坊中產生了《福祿壽三星圖》、《天官賜福》、《五穀豐登》、《六畜興旺》、《迎春接福》等經典的彩色年畫、以滿足人們喜慶祈年的美好願望。 我國出現了年畫三個重要產地:蘇州桃花塢,天津楊柳青和山東濰坊;形成了中國年畫的三大流派,各具特色。

我國現今我國收藏最早的年畫是南宋《隨朝窈窕呈傾國之芳容》的木刻年畫,畫的是王昭君、趙飛燕、班姬和綠珠四位古代美人。民間流傳最廣的是一幅《老鼠娶親》的年畫。描繪了老鼠依照人間的風俗迎娶新娘的有趣場面。民國初年,上海鄭曼陀將月歷和年畫二者結合起來。這是年畫的一種新形式。這種合二而一的年畫,以後發展成掛歷,至今風靡全國。

除夕

農歷一年最後一天的晚上。除是除舊布新。一年的最後一天叫「歲除」,那天晚上叫「除夕」。除夕人們往往通宵不眠,叫守歲。蘇軾有《守歲》:「兒童強不睡,相守夜歡嘩。」 關於除夕的由來有一種傳說:是古時候有個凶惡的怪獸叫夕,我們的祖先曾遭受這種最兇猛的野獸的威脅,它每到歲末便出來害人,後來,人們發現,夕怕三種東西,紅顏色、火光、響聲。於是在冬天人們在自家門上掛上紅顏色的桃木板,門口燒火堆,夜裡通宵不睡,敲敲打打。這天夜裡,「夕」闖進村莊,見到家家有紅色和火光,聽見震天的響聲,嚇得跑回深山,再也不敢出來。夜過去了,人們互相祝賀道喜,大家張燈結綵,飲酒擺宴,慶祝勝利。 於是以後的年三十晚上,家家戶戶貼紅春聯,燃放爆竹,來驅除夕獸。以求新的一年安寧,這種習俗從此流傳下來,年三十晚上便稱為除夕了。

守歲

除夕守歲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動之一,守歲之俗由來已久。最早記載見於西晉周處的《風土志》:除夕之夜,各相與贈送,稱為「饋歲」;酒食相邀,稱為「別歲」;長幼聚飲,祝頌完備,稱為「分歲」;大家終夜不眠,以待天明,稱曰「守歲」。

「一夜連雙歲,五更分二天」,除夕之夜,全家團聚在一起,吃過年夜飯,點起蠟燭或油燈,圍坐爐旁閑聊,等著辭舊迎新的時刻,通宵守夜,象徵著把一切邪瘟病疫照跑驅走,期待著新的一年吉祥如意。這種習俗後來逐漸盛行,到唐朝初期,唐太宗李世民寫有「守歲」詩:「寒辭去冬雪,暖帶入春風」。直到今天,人們還習慣在除夕之夜守歲迎新。

古時守歲有兩種含義:年長者守歲為「辭舊歲」,有珍愛光陰的意思;年輕人守歲,是為延長父母壽命。自漢代以來,新舊年交替的時刻一般為夜半時分。

各個地方還不一樣:在雲南農村有這樣的傳說:年三十時小孩子、大人不能睡覺的也就是大家終夜不眠,以待天明,稱曰「守歲」。不同的是說為什麼不能睡覺呢?大人通常就和小孩子說:要是你睡著了第二年自己田地的地梗就會倒。倒了就讓睡覺的人去修理吧!好像說大家一個也沒睡覺的話地梗就不會倒的!(雲南風俗)

爆竹

中國民間有「開門爆竹」一說。即在新的一年到來之際,家家戶戶開門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嗶嗶叭叭的爆竹聲除舊迎新。爆竹是中國特產,亦稱「爆仗」、「炮仗」、「鞭炮」。其起源很早,至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放爆竹可以創造出喜慶熱鬧的氣氛,是節日的一種娛樂活動,可以給人們帶來歡愉和吉利。隨著時間的推移,爆竹的應用越來越廣泛,品種花色也日見繁多,每逢重大節日及喜事慶典,及婚嫁、建房、開業等,都要燃放爆竹以示慶賀,圖個吉利。現在,湖南瀏陽,廣東佛山和東堯,江西的宜春和萍鄉、浙江溫州等地區是我國著名的花炮之鄉,生產的爆竹花色多,品質高,不僅暢銷全國,而且還遠銷世界。

吃年糕和包餃子

在古代的農業社會里,大約自臘月初八以後,家庭主婦們就要忙著張羅過年的食品了。因為腌制臘味所需的時間較長,所以必須盡早准備,我國許多省份都有腌臘味的習俗,其中又以廣東省的臘味最為著名。

蒸年糕,年糕因為諧音「年高」,再加上有著變化多端的口味,幾乎成了家家必備的應景食品。年糕的式樣有方塊狀的黃、白年糕,象徵著黃金、白銀,寄寓新年發財的意思。

年糕的口味因地而異。北京人喜食江米或黃米製成的紅棗年糕、百果年糕和白年糕。河北人則喜歡在年糕中加入大棗、小紅豆及綠豆等一起蒸食。山西北部在內蒙古等地,過年時習慣吃黃米粉油炸年糕,有的還包上豆沙、棗泥等餡,山東人則用黃米、紅棗蒸年糕。北方的年糕以甜為主,或蒸或炸,也有人乾脆沾糖吃。南方的年糕則甜咸兼具,例如蘇州及寧波的年糕,以粳米製作,味道清淡。除了蒸、炸以外,還可以切片炒食或是煮湯。甜味的年糕以糯米粉加白糖、豬油、玫瑰、桂花、薄荷、素蓉等配料,做工精細,可以直接蒸食或是沾上蛋清油炸。

真正過年的前一夜叫團圓夜,離家在外的遊子都要不遠千里萬里趕回家來,全家人要圍坐在一起包餃子過年,餃子的作法是先和面做成餃子皮,再用皮包上餡,餡的內容是五花八門,各種肉、蛋、海鮮、時令蔬菜等都可入餡,正統的餃子吃法,是清水煮熟,撈起後以調有醋、蒜末、香油的醬油為佐料沾著吃。也有炸餃子、烙餃子(鍋貼)等吃法。因為和面的「和」字就是「合」的意思;餃子的「餃」和「交」諧音,「合」和「交」又有相聚之意,所以用餃子象徵團聚合歡;又取更歲交子之意,非常吉利;此外,餃子因為形似元寶,過年時吃餃子,也帶有「招財進寶」的吉祥含義。一家大小聚在一起包餃子,話新春,其樂融融。

開門炮仗

春節早晨,開門大吉,先放爆竹,叫做「開門炮仗」。爆竹聲後,碎紅滿地,燦若雲錦,稱為「滿堂紅」。這時滿街瑞氣,喜氣洋洋。

拜年

春節里的一項重要活動,是到新朋好友家和鄰那裡祝賀新春,舊稱拜年。漢族拜年之風,漢代已有。唐宋之後十分盛行,有些不必親身前往的,可用名帖投賀。東漢時稱為「刺」,故名片又稱「名刺」。明代之後,許多人家在門口貼一個紅紙袋,專收名帖,叫「門簿」。

新年的初一,人們都早早起來,穿上最漂亮的衣服,打扮得整整齊齊,出門去走親訪友,相互拜年,恭祝來年大吉大利。拜年的方式多種多樣,有的是同族長帶領若幹人挨家挨戶地拜年;有的是同事相邀幾個人去拜年;也有大家聚在一起相互祝賀,稱為「團拜」。由於登門拜年費時費力,後來一些上層人物和士大夫便使用各貼相互投賀,由此發展出來後來的「賀年片」。

春節拜年時,晚輩要先給長輩拜年,祝長輩人長壽安康,長輩可將事先准備好的壓歲錢分給晚輩,據說壓歲錢可以壓住邪祟,因為「歲」與「祟」諧音,晚輩得到壓歲錢就可以平平安安度過一歲。壓歲錢有兩種,一種是以彩繩穿線編作龍形,置於床腳,此記載見於《燕京歲時記》;另一種是最常見的,即由家長用紅紙包裹分給孩子的錢。壓歲錢可在晚輩拜年後當眾賞給,亦可在除夕夜孩子睡著時,由家長偷偷地放在孩子的枕頭底下。現在長輩為晚輩分送壓歲錢的習俗仍然盛行。

民間互訪拜年的形式,根據彼此的社會關系,大體可分4類:

一是走親戚。初一必須到岳父、須帶禮物。進門後先向佛像、祖宗影像、牌位各行三叩首禮,然後再給長 輩們依次跪拜。可以逗留吃飯、玩耍。

二是禮節性的拜訪。如給同事、朋友拜年,一進屋門,僅向佛像三叩首 ,如與主人系平輩則只須拱手一揖而已,如比自己年長,仍應主動跪拜,主人應走下座位做攙扶狀,連說免禮表示謙恭。這種情況一般不宜久坐,寒暄 兩句客套話就要告辭。主人受拜後,應擇日回拜。

三是感謝性的拜訪。凡一年來對人家欠情的(如律師、醫生等)就要買些禮物送去,借拜年之機,表示謝枕。

四是串門式的拜訪。對於左鄰右舍的街坊,素日沒有多大來往,但見面 都能說得來,到了年禧,只是到院里,見面彼此一抱拳說:「恭禧發財」、 「一順百順」,在屋裡坐一會兒而已,無甚過多禮節。

古時有拜年和賀年之分:拜年是向長輩叩歲;賀年是平輩相互道賀。現在,有些機關、團休、企業、學校,大家聚在一起相互祝賀,稱之為「團拜」。

拜年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習俗,是人們辭舊迎新、相互表達美好祝願的一種方式。 古時「拜年」一詞原有的含義是為長者拜賀新年,包括向長者叩頭施禮、祝賀新年如意、問候生活安好等內容。遇有同輩親友,也要施禮道賀。

古時,倘或坊鄰親朋太多,難以登門遍訪,就使遣僕人帶名片去拜年,稱為「飛帖」,各家門前貼一紅紙袋,上寫「接福」兩字,即為承放飛帖之用。此俗始於宋朝上層社會。清人《燕台月令》形容北京年節:「是月也,片子飛,空車走。」成為時尚。大戶人家特設「門簿」,以記客人的往來和飛片,門簿的首頁多虛擬「親到者」四人:一曰壽百齡老太爺,住百歲坊巷;一曰富有餘老爺,住元寶街;一曰貴無極大人,住大學士牌樓;一曰福照臨老爺,住五福樓。以圖吉利討口彩。至今的春節贈送賀年片、賀年卡,便是這種古代互送飛帖的遺風。

上層士大夫有用名帖互相投賀的習俗。宋人周輝在《清波雜志》中說:「宋元佑年間,新年賀節,往往使用傭僕持名刺代往」。當時士大夫交遊廣,若四處登門拜年,既耗費時間,也耗費精力,因此有些關系不大密切的朋友就不親自前往,而是派僕人拿一種用梅花箋紙裁成的二寸寬、三寸長,上面寫有受賀人姓名、住址和恭賀話語的卡片前往代為拜年。明代人們以投謁代替拜年。明朝傑出畫家、詩人文徵明在《賀年》詩中描述:「不求見面惟通謁,名紙朝來滿蔽廬;我亦隨人投數紙,世憎嫌簡不嫌虛」。這里所言的「名刺」和「名謁」即是現今賀年卡的起源。賀年卡用於聯絡感情和互致問候,既方便又實用,乃至今日仍盛行不衰。

大約從清朝時候起,拜年又添「團拜」的形式,清人藝蘭主在《側帽余譚》中說:「京師於歲首,例行團拜,以聯年誼,以敦鄉情」,「每歲由值年書紅訂客,飲食宴會,作竟日歡」。

隨著時代的發展,拜年的習俗亦不斷增添新的內容和形式。現在人們除了沿襲以往的拜年方式外,又興起了禮儀電報拜年和電話拜年等。

但從正月初一至初五,多數家庭均不接待婦女,謂之「忌門」。僅限於男子外出拜年,婦女則須等到正月初六以後才能外出走訪。拜年活動要延長很長時間,到正月十五燈節左右。傍晚時分到人家拜年叫「拜夜節」,初十以後叫「拜燈節」,所以有「有心拜年,寒食未遲」的笑話。

如果因故未及循例行禮,日後補行的,謂之 「拜晚年」。

占歲

舊時民間以進入新正初幾日的天氣陰晴來占本年年成。其說始於漢東方朔的《歲占》,謂歲後八日,一日為雞日,二日為犬,三日為豬,四日為羊,五日為牛,六日為馬,七日偉人,八日為谷。如果當日晴朗,則所主之物繁育,當日陰,所主之日不昌。後代沿其習,認為初一至初十,皆以天氣清朗,無風無雪為吉。後代由占歲發展成一系列的祭祀、慶祝活動。有初一不殺雞,初二不殺狗,初三不殺豬……初七不行刑的風俗。

貼畫雞 朱仙鎮木板年畫

古時春節在門窗上畫雞來驅鬼怪邪氣。晉朝人著的《玄中記》里講到了前面說到的度朔山上的這只天雞,說是當太是剛剛升起,第一道陽光照到這株大樹上時,天雞就啼鳴了。它一啼,天下的雞就跟著叫起來了。所以春節所剪的雞,其實就是象徵著天雞。然而古代神話中還有雞是重明鳥變形的說法。據說堯帝時,過方的友邦上貢一種能辟邪的重明鳥,大家都歡迎重明鳥的到來,可是貢使不是年年都來,人們就刻一個木頭的重明鳥,或用銅鑄重明鳥放在門戶,或者在門窗上畫重明鳥,嚇退妖魔鬼怪,使之不敢再來。因重明鳥樣類似雞,以後就逐步改為畫雞或者剪窗花貼在門窗上,也即成為後世剪紙藝術的源頭。我國古代特別重視雞,稱它為「五德之禽」。《韓詩外傳》說,它頭上有冠,是文德;足後有距能斗,是武德;敵在前敢拼,是勇德;有食物招呼同類,是仁德;守夜不失時,天明報曉,是信德。所以人們不但在過年時剪雞,而且也把新年首日定為雞日。

聚財

俗傳正月初一為掃帚生日,這一天不能動用掃帚,否則會掃走運氣、破財,而把「掃帚星」引來,招致霉運。假使非要掃地不可,須從外頭掃到里邊。這一天也不能往外潑水倒垃圾,怕因此破財。今天許多地方還保存著一習俗,大年夜掃除干凈,年初一不出掃帚,不倒垃圾,備一大桶,以盛廢水,當日不外潑。

祭財神

南方人在正月初五祭財神。民間傳說,財神即五路神。所謂五路,指東西南北中,意為出門五路,皆可得財。

清代顧祿《清嘉錄》雲:「正月初五日,為路頭神誕辰。金鑼爆竹,牲醴畢陳,以爭先為利市,必早起迎之,謂之接路頭。」又說:「今之路頭,是五祀中之行神。所謂五路,當是東西南北中耳。」 上海舊歷年有搶路頭的習俗。正月初四子夜,備好祭牲、糕果、香燭等物,並鳴鑼擊鼓焚香禮拜,虔誠恭恭敬財神。初五日俗傳是財神誕辰,為爭利市,故先於初四接之,名曰「搶路頭」,又稱「接財神」。

五祀即祭戶神、灶神、土神、門神、行神,所謂「路頭」,即五祀中之得神。凡接財神須供羊頭與鯉魚,供羊頭有「吉祥」之意,供鯉魚是圖「魚」與「余」諧音,詩個吉利。人們深信只要能夠得到財神顯靈,便可發財致富。

因此,每到過年,人們都在正月初五零時零分,打開大門和窗戶,燃香放爆竹,點煙花,向財神表示歡迎。接過財神,大家還要吃路頭酒,往往吃到天亮。大家滿懷發財的希望,但願財神爺能把金銀財寶帶來家裡,在新的一年裡大發大富。

送窮

正月初五「送窮」,是我國古代民間一種很有特色的歲時風俗。這一天各家用紙造婦人,稱為「掃晴娘」,「五窮婦」,「五窮娘」,身背紙袋,將屋內穢土掃到袋內,送門外燃炮炸之。這一習俗又稱為「送窮土」,「送窮媳婦出門」。陝西韓城一帶,破五這一天忌出門,而且要將鮮肉放在鍋中炙烤,還要爆炒麻豆,令其崩裂發聲,認為這樣可以崩除窮氣,求得財運。此外舊時除夕或正月初五要吃得特別飽,俗稱「填窮坑」。民間廣泛流行的送窮習俗,反映了我國人民普遍希望辭舊迎新,送走舊日貧窮困苦,迎接新一年的美好生活的傳統心理。

開市

舊俗春節期間大小店鋪從大年初一起關門,而在正月初五開市。俗以正月初五為財神聖日,認為選擇這一天開市必將招財進寶。

藏歷年是藏族人民最隆重的節日。從藏歷12月初,人們便開始忙碌過年。有意思的是,藏族人民過年無論是供奉的內容還是入口的食品,從用酥油和麵粉炸「卡賽」到糌粑、炒青稞粒、人參果,上插著青稞穗的「竹素琪瑪」五穀斗,幾乎每一個環節都會用上食物。這些食物在新年期間具有喜慶豐收,預祝來年風調雨順、人畜兩旺的含意。

12月29日的傍晚被稱作「古突之夜」。不論大小家庭都要做「帕吐」(麵疙瘩)。天黑時,全家依長幼次序就位坐定,開始聚吃「吐粑」。藏族稱此為「古突」,最早起源於民間驅鬼避邪的習俗,儀式頗為隆重,藏語「古」即「九」,表示二十九,「突」即「吐粑」的意思。在這個儀式過程中,必須做兩種「帕吐」。一些帕吐被製作成具有各種象徵意義的面型,如太陽象徵富有、威嚴和榮譽,經書貼象徵聰慧、有學識,鼓象徵不可靠、兩面人等。一些帕吐中包有石子、辣椒、木炭、羊毛等物也具寓意,如石子預示心腸硬;炭預示心黑,辣椒表示嘴如刀,羊毛說明心腸軟。吃到這些東西的人,都要即席撈出和吐出,以助除夕之興。

除夕晚上,藏族人家正屋佛龕前疊放各式「卡賽」(油炸果子)四、五層和各種水果、乾果、酥油、磚茶、鹽塊等物,以表慶祝節日;家庭主婦煮好「觀顛」,即放有紅糖、碎奶渣、糌粑等的熱青稞酒,待初一早上喝。

藏歷大年初一,全家人一早起來穿好衣服,點燃供燈祭祀神靈後,按輩序排位坐定,首先共飲新年第一杯酥油茶,接著後輩起來向長輩們敬「切瑪」和青稞酒,並獻上哈達,祝吉祥如意,然後坐下,大家一起喝熱青稞酒,吃麥片和酥油煮的人參果。

8、藏族的節日習俗是什麼?

藏族節日習俗:

1、藏歷新年

藏歷新年在當地就如漢族人的春節一樣,是一個合家歡樂的節日,是藏族人一年中最為熱鬧的傳統節日之一。藏歷新年到來之際,每家每戶會把家裡清掃得乾乾凈凈,准備「切瑪」,製作「卡塞」,備置各種各樣的「年貨」。受內地的影響,有些地方也會在門窗上貼上年畫或者對聯。

除夕有年夜飯的習俗,在藏族,有「古突」習俗。「古突」是用面屹塔、羊肉、人參果煮成的稀飯,主婦在屹塔里包有石頭、木炭、硬幣 、羊毛等物品,吃到屹塔裡麵包裹著的東西要當場吐出來,石頭表示鐵石心腸,木炭表示心黑,硬幣表示有財運,羊毛表示心地善良,最後大家一起相互逗樂其樂融融。

在藏歷新年期間,西藏各地都會舉辦舉重、射箭、騎馬、賽跑等文體娛樂活動,在布達拉宮廣場還會舉辦富有民族特色的歌舞表演,群眾穿著艷麗的民族服裝,帶上形狀各異且富有民族特色的面具,一起載歌載舞,歡慶新年。

2、薩噶達瓦節

每年藏歷的四月十五就是西藏有名的薩噶達瓦節,薩噶達瓦節又稱佛吉祥日。藏歷的四月十五對於對於佛教信眾來說,這是一個極其不平凡的日子,佛陀(釋迦牟尼)的降生、成道、圓寂都發生在藏歷的四月十五。

薩嘎達瓦期間,西藏的各大小寺院都會舉行各種佛事活動,信徒們去轉經道轉經祈福。這也是布施的節日,這一天拉薩的大街小巷都蹲滿了乞丐,因為這一天是吉祥日,只要你做善事,你的福氣就會更多,所以只要乞丐像你伸手了,一般當地人都會慷慨解囊,所以這一天也是「要飯」的的大好日子,甚至薩噶達瓦節被這些內地人稱之為「窮人的日子」、「要飯的日子」。

這一天也是比較多禁忌的,比如這一天不可以殺生,主人倒酥油茶給你喝時,客人要待主人雙手捧到面前時,才能雙手接過來喝。

3、雪頓節

每年藏歷的六月三十就是拉薩隆重的雪頓節。「雪」在藏語中是「酸奶子」意思,「頓」是「吃」的意思,所以雪頓節又稱之為「吃酸奶的節日」。又因期間有盛大的展佛活動,雪頓節又稱之為展佛節,是拉薩最為隆重的傳統節日之一。

雪頓節期間的活動有:展佛活動,尤其是哲蚌寺的展佛最為隆重,到時拉薩萬人空巷,全部涌到哲蚌寺的後山上看展佛,場面甚是壯觀;龍王潭公園、羅布林卡屆時都會舉行具有民族特色的藏戲匯演,繪聲繪色的藏戲表演帶你領略西藏獨特的民族文化;雪頓節過林卡(過林卡跟內地野炊意思一樣)、喝酸奶是不變的主題之一,一家人找個青草地綠水旁,烤烤肉,喝喝酸奶,其樂融融。

4、藏族沐浴節

每年藏歷的八月初四就是西藏有名的沐浴節。沐浴節俗稱大家一起洗澡的日子,到時男女老少成群結伴一起到河邊洗澡,把家裡的褥被及一些傢具都會搬出來清洗一次。家家戶戶還會在河邊的樹蔭下搭起帳篷,置辦一些美食,好友歡聚一起,舉杯暢飲,引吭高歌,熱鬧極了。我是非常期待過這個節日的,不但可以享受到美食,還可以在拉薩河邊看到出水芙蓉的美女呢。

5、燃燈節

每年藏歷的十月二十五就是西藏的燃燈節。藏歷年的1419年10月25日是藏傳佛教格魯派(格魯派也稱黃教)創始人宗喀巴大師成佛圓寂之日,為了紀念這位傑出的格魯派領袖,每年的這一天信徒們都會舉行磕頭、誦經、燈供儀式等隆重的祭祀活動,久而久之,這一活動成了一個傳統節日—燃燈節。

6、吉祥天母節(仙女節)

每年藏歷的十月十五就是西藏特別的吉祥天母。吉祥天母節又稱之為仙女節,跟內地的三八婦女節一樣,不過仙女節期間女士們享受的待遇更優厚。這一天,女士們可以向男士們要紅包或者禮物,甚至可以向陌生的路人伸手要紅包。由於這一天是特殊節日,出於禮節,大家都會慷慨解囊的。

(8)藏族有趣的風俗擴展資料:

藏族是中國的56個民族之一,是青藏高原的原住民。在中國境內主要分布在西藏自治區、青海省和四川省西部,雲南迪慶、甘肅甘南等地區,此外印度、不丹、美國、加拿大、歐洲、澳洲等地區也有藏族分布。拉薩是藏族人心中的聖地。目前全世界藏族人口約750萬左右,中國境內約700萬(2016年),藏裔人口保守估計在1000萬以上。

9、藏族的民風民俗 藏族有什麼特色的風俗活動

導讀:藏族我們並不陌生,因為電視上時常有藏族人民的身影,而且藏族服飾很有特點,讓人看一眼就難以忘記,那麼藏族的民風民俗有什麼?藏族有什麼特色的風俗活動呢?接下來和我一起去看看吧。

藏族的飲食風俗

1、 藏族的農牧民把青稞等製作的糌粑和酥油青稞酒作為主要食品。

2、 糌耙是由青稞或豌豆炒熟後磨製而成的炒麵,把糌粑用酥油茶或青稞酒攪拌在一起,用手捏成小團來食用。

3、 酥油茶是把磚茶的茶葉倒入一米長的木質長筒內加上鹽巴和酥油,用長軸上下沖擊,使其均勻融合而成的。藏族同胞寧可三月無肉,不可一日無酥油茶。

4、 青稞酒是由當地出產的青稞釀制而成的一種低度美酒,是藏族男女老少皆宜的飲品。

5、 藏族人民喜吃肉類食品和奶製品,很多人愛吃風乾的牛羊肉,肉類食品可以使藏族人民在嚴寒的環境下保持足夠的熱量。

獨特的藏族服飾

①藏族服飾的基本結構為肥腰長袖大襟長袍。穿這種結構肥大的服裝夜間和衣而眠可以當被。袍袖寬敞,臂膀伸縮自如,既防寒保暖又便於起居旅行。

②藏區晝夜溫差大,白天氣溫上升更可脫出一個臂膀,方便散熱,調節體溫。久而久之,脫一袖的裝束便形成了藏族服裝特有的風格。

藏族男女都喜愛飾品。

①各地藏族男女特別講究飾物,有頭飾發飾鬢飾耳環項鏈胸飾腰飾戒指等。造型美觀,多為自然形狀。

②婦女都喜歡戴珊瑚瑪瑙項鏈和銀質佛盒。

③男子普遍佩戴各種腰刀火鐮等飾物也有戴耳環戒指和手鐲的。

藏族的民居

1、 藏族民居,風格古樸粗獷。石頭砌成牆體,端莊穩固壯實,外牆和門窗都用彩繪精心裝飾渲染,氣度不凡,而木質的出挑卻顯得輕巧靈活,與厚重的牆體相得益彰。

2、 門窗的檐下懸掛紅藍白三色布幔,屋頂牆的腳線及轉角部位則裝飾有紅白藍黃綠五色布條。五種顏色寓示火雲天土水,以此來表達吉祥的願望。

3、 室內一般分三層,以柱子計算房間數。底層為牧畜圈和貯藏室,二層為居住層,大間作堂屋卧室廚房,小間為儲藏室,三層則多作經堂和曬台之用。

藏族的禮儀

1、 獻哈達是藏族待客規格最高的一種禮儀,表示對客人熱烈的歡迎和誠摯的敬意。哈達是藏語,即紗巾或綢巾。

2、 藏族在迎接客人時除用手蘸酒彈三下外,還要在五穀斗里抓一點青稞,向空中拋撒三次。

3、 酒席上,主人端起酒杯先飲一口,然後一飲而盡,主人飲完頭杯酒後,大家才能自由飲用。

4、 飲茶時,客人必須等主人把茶捧到面前才能伸手接過飲用,否則認為失禮。

5、 藏族講究食不滿口,嚼不出聲,喝不作響,揀食不越盤。用羊肉待客,以羊脊骨下部帶尾巴的一塊肉為貴,要敬給最尊敬的客人。製作時還要在尾巴肉上留一綹白毛,表示吉祥。

藏族飲食禁忌

1、各種肉食禁忌

在食肉方面,藏族禁忌較多。一般人只吃牛羊肉,而絕不吃馬驢騾狗肉,有的人連雞肉豬肉和雞蛋也不食用。

魚蝦蛇鱔以及海鮮類食品,除部分城鎮居民(大多為青年)少量食用外,廣大農區和特區的群眾一般不食。

兔子肉部分地方可食,但孕婦不得食用,據說違禁食用生下的孩子會成豁嘴。

即使是吃牛羊肉,也不能吃當天宰殺的鮮肉,必須要過一天才食。當天宰殺的肉稱為「寧夏」,人們認為牲畜雖已宰殺,但其靈魂尚存,必須過一天後靈魂才會離開軀體。

對鳥類山雞藏族從不捕食,尤其如「拉恰貢姆」這樣的雪山雞藏族人視之為神鳥,忌諱捕獵。

2、禁食魚肉

忌食魚肉的情況較為復雜,忌食與否與地域密切相關。

在藏東地區,人們幾乎不食魚,也不能觸摸蛇蛙等動物,認為魚蛙這些水生動物是龍神的寵物,若傷害或觸摸會染上疾病。人們一般認為藏族不食魚是受佛教不殺生觀念的影響所致,而藏東地區不食魚卻有著悠久的歷史和古老的傳統。

西藏腹心地區雅魯藏布江流域廣闊范圍內的藏族先民曾從事漁獵生產活動,普遍存在食魚習俗。

3、食蒜禁忌

在飲食禁忌中,藏族人對吃大蒜有較多的禁忌。大蒜作為調味品平時人們亦食用,但如果要去轉經拜佛朝拜神聖之地則絕對不可食蒜,忌諱食蒜後的臭氣玷污和熏臟了聖潔之地。有人說吃蒜的當天不能去佛堂廟宇,有人說需3天後才能去,還有的認為「吃大蒜之後,七天內不宜參拜廟宇寺院和其它聖潔的地方。因為為了清除大蒜的惡臭是需要時間的。」一些信仰虔誠的群眾幾乎不食蒜。

4、火灶禁忌

藏族對火灶有神聖的敬畏之情,認為火塘中有灶神。需小心伺候,絕不能褻瀆得罪灶神,否則會帶來災難。嚴禁跨越火灶,忌諱往火灶里吐痰在灶中燒骨頭皮毛等物。火塘要保持干凈,不能將不潔的東西放在火灶旁,坐在灶邊時,不得把腳擱到灶上,清掃垃圾不能將垃圾投入火灶內燒,也忌諱直接在火上烤肉。

行人外出時,需祈禱灶神以求護佑。在野外用三塊灶石搭建的火灶,離開時也需清理干凈,每塊灶石上置放少許茶葉或食物,以示對灶神的祭奉。忌諱在灶石旁大小便放屁,否則會激怒灶神導致違禁者生殖器上長瘡甚至絕後。

熱點內容
用稱稱嫁妝 發布:2020-09-12 19:11:27 瀏覽:511
五星級婚宴 發布:2020-09-12 17:55:19 瀏覽:511
婚禮樂隊 發布:2020-09-12 20:13:00 瀏覽:510
太廟婚紗 發布:2020-09-12 18:59:26 瀏覽:510
北京攝影婚紗 發布:2020-09-12 17:43:09 瀏覽:509
耍新郎 發布:2020-09-12 20:11:18 瀏覽:508
王子婚紗攝影 發布:2020-09-12 17:52:22 瀏覽:508
外景簡筆畫 發布:2020-09-12 15:57:17 瀏覽:508
拍外景婚紗照 發布:2020-09-12 17:43:26 瀏覽:507
我們結婚了2013 發布:2020-09-12 18:42:33 瀏覽: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