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雄彝族的風俗
1、彝族人的習俗
彝族人的習俗
1、婚俗
彝族婚姻的特點是同族內婚、家支外婚、等級內婚、姑舅表優先婚和姨表禁婚。新中國成立後,同族內婚和等級內婚的限制已被打破,彝族青年男女以感情為基礎自由戀愛,但結婚必須得到父母同意,出現了跨族別婚、跨等級婚、跨國界婚。
2、節慶
清晨,同姓家族聚於長者家祭祀祖宗,晚上共同在平坦的地方燃起篝火歡歌歡舞。把炒過的枯松木香面撒在火把上,發出爆鳴聲並散發清香味,以「滅災驅鬼」。除夕晚上要「吃黑飯」,初一至初三不做農活,春節期間,青年喜歡進行丟包、打陀螺、盪鞦韆、打磨擔秋等娛樂活動。
3、喪葬
大部分地區彝族實行土葬,涼山彝族實行火葬,葬後,就地挖土、石蓋嚴,或將骨灰裝入袋,用馬馱藏於岩穴。
4、建築
彝族村寨多為彝族聚居的大村寨。解放前,房屋多為土木結構的茅草房或閃片房。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後,逐步建起有樓有廈的土木結構的瓦房,有部分建了磚木結構的瓦房。
5、服飾
男子頭纏青布包頭,內襯白衣,外套青色對襟領褂,下著寬腰大褲腳褲。
中青年婦女皆穿深藍色土布包頭,上衣為藍色短面襟,背襟比面襟長,圓領上鑲有五種顏色的條形花紋,手袖有三色花紋的鑲邊。
青年婦女青布包頭配有頭箍,佩帶有眾多銀泡的銀制項鏈,上衣為各色姊妹裝,圓領上鑲不同顏色的花邊,系圍腰並鑲藍色花紋。
6、禮儀
彝族是一個文武並重,講究文明禮貌的民族。還依據父家譜蝶或母系譜蝶的長晚來定,不許喊錯。坐排位要以輩數大小排列,長輩在場時發言不準搶先。
彝族有「客人長主三百歲」之俗話,凡有客人來,必須讓位於最上方,至少也要煙茶相待。
民間素有「打羊」、「打牛」迎賓待客之習。酒是敬客的見面禮,主人必先以酒敬客,然後再製作各種菜餚。待客的飯菜以豬膘肥厚大為體面,
吃飯時,主婦要時時關注客人碗里的飯,未待客人吃光就要隨時加添,以表示待客的至誠。吃飯時,長輩坐上方,下輩依次圍坐在兩旁和下方,並為長輩添飯、夾菜、泡湯。
(1)楚雄彝族的風俗擴展資料
彝族把過年稱為「庫史」,「庫」是年或歲之意;「史」即是「新」;「庫史」就是過新年。每當深山初雪,秋山紅葉,太陽回歸時,谷黃米熟,莊稼收進糧倉,便到了彝族過年的時候。「庫史」是彝族民間傳統節日中最受重視的一個節日。
在祖靈下面鋪松針,松樹青幽幽,象徵永遠常青,寒冬臘月里大雪壓青松,青松照樣青;青松堅忍不拔,象徵子孫個個勇敢堅強。青松表粗皮厚,樹心裡有芳香的松脂,象徵著人要象青松樣要有善良心。
2、彝族的傳統節日有哪些?
1、阿嚕「姑娘節」
傳說很久以前啊嚕人住在原始叢林,常受到野獸和外族的侵略,所以啊嚕男人常年寨子邊緣抵抗野獸和外敵,女人就負責了所有的農活和家務。為了犒勞啊嚕女人一年到頭的辛勞,每年啊嚕人都會選一個好日子,殺雞宰羊給女人吃,男人還要為女人縫制新衣和花腰。
2、祭火節
相傳,阿細人在遠古時期沒有火,所以一直食用生食,並且深受野獸的困擾,後來有一位先民鑽木取火,得到火後不僅用火驅趕了野獸,也吃上了熟食,後來阿細人把傳說中鑽木取火的發明者「木鄧賽魯」當作「火神」每年的3月都會舉行祭火,以此表示對火神的感激。
3、花臉節
每年農歷二月初八舉行,節日期間,凡是彝族的男女青年都歡聚一堂,殺豬宰雞,備辦酒肉飯菜,先敬神靈,再以最好的酒肉請老人吃。飯後,就到村頭寨尾,用墨汁、鍋煙灰互相抹臉,一直抹到滿臉滿身見黑,笑夠累夠方休。花臉節也是因此得名的。
4、草馬節
阿扎人十分敬重陪伴自己祖先尋路長途跋涉遷徙的役馬,並希望瞞能一直陪伴莊稼,所以每年舊歷八月選屬馬或屬鼠日過草馬節,紅河彌勒東山和西二等地的彝族都有這個節日。
5、祭龍節
因地域等原因,各地舉行日期不盡相同,但多半在二月初三、三月初三、六月初六舉行。祭龍分大祭和小祭,小祭即殺豬宰雞,大祭則宰牛,祭禮由村中德高望重的被稱為「龍頭」的老人主持,祭壇設在「龍樹下」。
各家各戶自己置辦齊豬、雞、鴨等祭物,由家中男性前往獻祭。祭時停產三日,祭後的第一個午日,各戶派一個男性自帶酒肉去「龍頭」家聚餐,以示謝意。
3、彝族風俗、服飾、節日習俗、飲食、民居
一、彝族風俗
1、成年禮:少女成年,要舉行成年儀式。彝族少女成年的換裙儀式,彝語稱為「撒拉火」,意為脫去童年的裙子,換上成年的裙子,俗稱「換童裙」,在少女13歲或15、17歲時舉行。
2、婚禮風俗:彝族的婚禮保留了許多古老的習俗,如潑水、抹黑臉、哭嫁、新娘婚前禁食、婚後「坐家」等。彝族男女婚前要舉行訂婚儀式,訂婚時要先取吉兆合婚,男女雙方各殺一頭豬,取膽、胰觀看,以膽色澄黃、胰大直肥為吉,若胰臟捲曲則為凶,表示不能相配。
二、彝族服飾
涼山彝族傳統服飾,男女皆穿右衽大襟衣,披擦爾瓦、披氈、裹綁腿,平時跣足,冬天穿麻鞋。男子頭纏中髻,不同次方言區的樣式不同,左耳戴蜜臘珠、銀耳環等飾物。
男褲在北部方言區根據不同的次方言有「大褲腳」、「中褲腳」、「小褲腳」之別。婦女著百褶裙、戴頭帕,生育後,可戴帽或纏帕,喜佩耳飾、手飾,戴銀領牌。
三、彝族節日習俗
彝族年是川、滇、黔彝族隆重的傳統節日,彝語稱「庫施」。各地過年時間不一,通常在每年農歷十月至十一月中、下旬選吉日過年。
火把節,為彝族的傳統節日,日期為每年農歷的六月二十四日,歷時三天。節日期間,人們身著盛裝,集中在村寨附近的平壩或緩坡上,唱歌、跳舞、賽馬、鬥牛、斗羊、摔跤、選美等,活動的內容豐富多彩,熱鬧非凡。
四、彝族飲食
彝族的飲食原料及食用方式有獨特的風格。主食型食物為土豆、玉米、蕎麥、大米等。副食型食物有肉食類、豆類、蔬菜類、調料類、飲料類。肉食類以牛、羊、豬、雞為主,待客需殺牲,以殺牛為貴,羊、豬次之。
五、彝族民居
涼山彝族民居為「瓦板房」;貴州和雲南北部及中部是「土掌房」、「方型碉樓」、「垛木房」和「廈片房」;廣西和雲南東部則是「干欄式」住宅。彝族村寨大多聚族而居,多坐落在依山傍水、向陽避風、樹木茂盛、土地肥沃、地形開闊、有利於耕牧和軍事防禦的山坡上。
(3)楚雄彝族的風俗擴展資料
彝族的發展現狀:
1951年1月10日建立了全國第一個彝族自治政權—西昌縣紅毛姑彝族自治區(區級)。1951年4月、5月,分別建立了昭覺縣彝族自治區和峨山縣彝族自治區兩個縣級的民族區域自治政權。
隨著民族工作的進一步開展和民族政策的落實,在20世紀50年代,相繼建立了涼山彝族自治州、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和楚雄彝族自治州三個更大范圍的民族區域自治單位(地區級)。
從20世紀50年代到80年代,還相繼在雲南的江城、寧蒗、巍山、路南、南澗、尋甸、元江、新平、祿勸、漾濞、普洱、景東、景谷,貴州的威寧,廣西的隆林,以及四川的峨邊、馬邊等縣建立了單一的彝族或彝族與其它少數民族聯合的自治縣。1979年1月,又將彝族居住比較集中的西昌地區合並到涼山彝族自治州中。
彝區的各自治機關根據當地的具體情況,依照法律的規定,制定了民族自治地方的單行條例。如涼山彝族自治州制定了「民主改革實施辦法」;規定以當地通用的彝、漢兩族文字作為自治機關行使職權的工具;在農業合作化運動中,照顧彝族人民的風俗習慣,規定留下麻園地、姑娘羊、壽材樹;對於彝族人民節日用糧、民族服裝用布等問題也都有適當的照顧與規定。
4、彝族人有什麼風俗啊
彝族婚姻形態以一夫一妻制占統治地位。聚居的大小涼山地區,實行家支外婚、等級內婚、買賣婚姻、父母包辦婚姻嚴重存在,並一直保留著姑舅表優先婚、姨表不婚、以及搶婚、不落夫家等婚俗。結婚無一定年齡限制,盛行早婚。
"火把節"是彝族地區最普遍而最隆重的傳統節日,一般多在夏歷六月二十四日或二十五日。有關這個古老節日的來源,不同地區有不同的傳說,其中較普遍的一種傳說是:古時天上有個大力士斯熱阿比,他聽說人間有個大力士阿提拉八,就到人間與阿提拉八比賽摔跤。
結果斯熱阿比輸了,回奏天神後,天神惱羞成怒,派遣害蟲到人間糟踏莊稼,阿提拉八在六月二十四日這一天,號召人們燃起松枝火把驅蟲,結果驅走了害蟲,戰勝了天神。為了紀念戰勝天神,從此每年到這一天都要舉火把歡慶。每到火把節,彝族男女老少,身穿節日盛裝,打牲畜祭獻靈牌,盡情跳舞唱歌、賽馬、摔跤。夜晚,手持火把,轉繞住宅和田間,然後相聚一地燒起篝火,翩翩起舞。
"彝族年"(貴州、滇東北某些彝族地區稱為"冬月年",大小涼山稱為"十月年"),也是彝族一個重大的傳統民族節日。很早以前彝族歷一年為十個月,區此彝族傳統過年日期與漢族不一樣,後因受漢族影響,大部分彝族使用陰歷(夏歷)計年月,每年夏歷正月過春節,而在川、滇、大小涼山及貴州、滇東北的一些彝族聚居區還一直保留著自己的傳統年節。
此外,還有一些節日如雲南大理地區彝族的"拜本主會",路南,彌勒的"密枝節"及其他地區的"楊梅節"、"跳歌節"、"豐收節"、"湯牛節"等。
(4)楚雄彝族的風俗擴展資料:
彝族有著大分散、小聚居的生活特點,所以各地的彝族住宅不很相同。但屋內大多設一個火塘,塘火終年不熄,除用於取暖、照明、燉煮或烘烤食物外,亦是聚友會客的中心。火塘的鍋庄石或三腳架,不能用腳去踩,嚴禁往火塘里吐唾沫。燒烤不潔之物,並禁忌在火塘邊裸露身體。
在長幼、男女、主客之間,彝族有嚴格的禮俗。途遇長輩,晚輩須待立一側,讓長者先行;長輩入室須讓其上座,余再依次而坐;吃飯時,長輩坐上方(習稱「上席」),下輩依次坐兩旁和下方,並侍候長輩,為其添飯、夾菜、泡湯。不能摸成年人和老人的頭。
兄弟可與嫂嫂開玩笑,但兄長不能與弟媳開玩笑。客人入室讓上座,主人坐在客人左邊,小輩坐在客人對面。禁穿草鞋上火炕床;上樓要脫掉鞋子;禁裸體、半裸體成年人入家門;不能用腳踩門檻,或坐在門檻上;不能用筷子敲桌子和碗;禁在家中吹口哨、唱山歌、說粗話;婦女的衣褲不能晾曬在過路的地方和蜂窩旁邊;禁止面對著太陽大小便。
參考資料:網路-彝族風俗
5、彝族的風俗習慣?
彝族有著大分散、小聚居的生活特點,所以各地的彝族住宅不很相同。但屋內大多設內一個火塘容,塘火終年不熄,除用於取暖、照明、燉煮或烘烤食物外,亦是聚友會客的中心。火塘的鍋庄石或三腳架,不能用腳去踩,嚴禁往火塘里吐唾沫。燒烤不潔之物,並禁忌在火塘邊裸露身體。
在長幼、男女、主客之間,彝族有嚴格的禮俗。途遇長輩,晚輩須待立一側,讓長者先行;長輩入室須讓其上座,余再依次而坐;吃飯時,長輩坐上方(習稱「上席」),下輩依次坐兩旁和下方,並侍候長輩,為其添飯、夾菜、泡湯。不能摸成年人和老人的頭。
6、彝族有什麼風俗?
1.節日:節慶是各地彝族生活方式和習俗的集中表現,最為隆重的兩個節日如下:
(1)彝族年:彝族年是川、滇、黔彝族隆重的傳統節日,彝語稱「庫施」。各地過年時間不一,一般在每年農歷十月至十一月中、下旬選吉日過年。
(2)火把節:為彝族的傳統節日,日期為每年農歷的六月二十四日,歷時三天。節日期間,人們身著盛裝,集中在村寨附近的平壩或緩坡上,唱歌、跳舞、賽馬、鬥牛、斗羊、摔跤、選美等,活動的內容豐富多彩,熱鬧非凡。
2.婚戀:彝族婚姻的特點是同族內婚、家支外婚、等級內婚、姑舅表優先婚和姨表禁婚。這一特點在涼山彝族地區表現得最為突出,新中國成立前若異族通婚,按習慣法要處死或逐出家族。
嚴禁家支內婚,同宗、同姓通婚視為亂倫,違者處以死刑。嚴格執行等級內婚,統治階級的茲莫和諾合與被統治階級的曲諾、阿加、呷西之間,禁止通婚,婚外性關系也在嚴禁之列,違者均要處死。
3.喪葬:大部分地區彝族實行土葬,涼山彝族實行火葬,葬後,就地挖土、石蓋嚴,或將骨灰裝入袋,用馬馱藏於岩穴。此後,要為死者舉行「安靈」儀式,用一寸左右的竹子,外包白羊毛,纏紅線,裝進長五寸、挖有槽的木棒內,再用麻皮纏,削尖木棒兩端,掛在一塊竹篾笆上,靈牌便做成了,彝語稱為「馬都」。
「馬都」置於室內梁下上方神位上。神位是家中最神聖的地方,不許玷污。
(6)楚雄彝族的風俗擴展資料:
彝族的主食為土豆、玉米、蕎麥、大米等。副食型食物有肉食類、豆類、蔬菜類、調料類、飲料類。肉食類以牛、羊、豬、雞為主,待客需殺牲,以殺牛為貴,羊、豬次之。豆類多為黃豆、胡豆、碗豆等,黃豆的一種食法彝族稱為「都拉巴」,即將黃豆磨成漿,連糟加酸菜煮吃。
彝族村寨一般聚族而居,多坐落在依山傍水、向陽避風、樹木茂盛、土地肥沃、地形開闊、有利於耕牧和軍事防禦的山坡上。在高山多散居,半山和河谷地帶多聚居。一個血緣家支聚居在一起,形成自然村落,小則幾戶,多則幾十戶,血緣較近的各支分散相鄰。
在彝族社會中,和父權制小家庭相適應的一夫一妻制是佔主導地位的婚姻形態。過去涼山,除呷西和部分阿加子女外,一般男女在童年或幼年之時,就由父親代為擇配,求媒說合,卜算合婚,納聘訂婚。一定時間以後即行婚禮。
參考資料:彝族-網路
7、彝族的風俗習慣都有哪些?
一、建築習俗
彝族村寨,大多依山傍水,環境幽美。村民一般都依照水流和山勢的走向,選擇向陽、背風、汲水和交通方便的平緩山坡建造房屋。
平坦地區的彝族房屋,一般為土木結構的瓦房。住宅布局大多是三間正房,分別作為堂屋、卧室和倉庫,左右各有兩間耳房作為廚房和雜物間,俗稱「三間兩耳」。正房正中一間是堂屋,內設俗稱「鍋庄」的大塘,上面置一個支鍋的鐵三腳或三塊支鍋石。火塘是煮飯燒菜的地方,又是全家圍火吃飯、談天、休憩和待客的場所。
在彝族的傳統住宅中,最具特色的是「土掌房」。它以塊石作牆基,用坯砌牆或用當地又粘又韌的紅土夯牆,牆上架梁,染上鋪以竹木,樹枝以及茅草或稻草,上面抹一層稀泥,再鋪以細泥土,灑水捶實、拍平,做成平台屋頂。「土掌房」就地取材,簡便易建,冬暖夏涼,舒適宜人。生活在林區的彝民,他們的傳統住宅是「垛木房」。這是用破了口的原木,交叉堆垛為牆,屋頂蓋以劈開的木板為瓦,再壓上石塊,俗稱「瓦板房」。
二、飲食習俗
平壩彝區的老百性,平日以稻米、玉米小麥、洋芋等為主食,而高寒山區則以玉米、蕎麥、洋芋為主食。副食為蔬菜、豆類、瓜果和羊、豬、雞等肉類。
逢年過節,或貴客登門,主人要殺雞宰羊甚至殺豬待客。同時,他們殺牲不用刀,殺雞鴨用手捏死,殺羊、豬則用木棒等捶擊頭部,於是俗稱「打牲」,或曰「打羊」、「打豬」。有趣的是,宰殺之前,主人要請客人先驗看牲畜,以示主人的城意和對客人的尊敬。烹煮時,主人把剁成拳頭大小的肉塊下鍋燉煮。吃起來又鮮又香,十分可口。因肉塊似砣,又因用手托著吃,故曰「砣砣肉」。
彝民嗜酒,男女老少皆能飲酒,他們喝酒時,常先把酒倒進大碗里,你喝一口遞給我,我啜一口傳給他,大家依次輪流喝著這一碗酒。於是,人稱彝家這種喝酒方式為「轉轉酒」。
彝族熱情好客。他們宴客時,往往只有男主人陪客,或讓客人先吃,女主人等客人吃完了才吃。所以,作客彝家,切不可把酒菜都吃光了。同時,就餐後告辭時,客人要贈送一些禮物或留下一些錢,以示答謝。
三、服飾習俗
彝族是個聰明、智慧的民族,他們用靈巧的手裝扮自己,加上彝族支系繁多,各地服飾均名具特色。因而,在中國各民族中,彝族服飾甚為多姿多彩。
在金沙江邊的小涼山地區,彝族男女服飾風格古樸。男子一般都在額頂留一塊三寸見方的頭發,彝民稱之為「子爾」,把它視為能主凶吉禍福的天神所在。它神聖不可侵犯,任何人也不得觸摸,否則,便是對他的最大侮辱,並將災禍臨頭。於是,漢族尊稱為「天菩薩」。他們還用三四米長的黑布纏頭,並將頭帕的一端捲成姆指粗細的長椎形,彝語呼之為「子帖」。因它高挑在額前左方,顯得英姿勃發,漢族稱之為「英雄髻」。男子還有左耳戴一串紅黃色的大耳珠,珠下再綴飾紅絲線。他們一般上身穿黑色窄袖、鑲有花邊的右衽短布褂,下身著寬大多褶、頗似裙子的長褲,外面再披一件下端飾有長穗流蘇的披氈。彝族稱披氈為「查爾瓦」,用黑以羊毛織成。它的用處甚多:防風擋沙,晴天遮日,雨天避水,夜間用它一裹身子又可當被褥,於是人人心備,一年到頭不可或缺。
涼山區的彝族婦女服飾,頗為典雅。以中青年女子為例。她們頭蓋一塊綉花的方布帕,並將頭帕的前端疊成瓦式,遮於前額再用毛線和發辮纏壓住。雙耳一般都戴有銀質耳環、耳墜,領口飾以一塊銀排花。她們身穿綉花右襟上衣,既寬又短,僅及腹部。下身則用黑、黃、藍、白諸種色布環繞拼接成百褶裙,裙長及地,修長優美,走起路來更是左右搖曳,婀娜我姿。她們外出時,也常常身披一件黑以的「查爾瓦」。
楚雄其他地區的彝族男子服飾,與涼山彝民有所不同。他們一般多用黑布包頭,而不留「天菩薩」,不扎「英雄髻」,耳朵也不戴耳珠子。他們平日身穿藍色或黑色的對襟窄袖上衣,衣衙及腹,衣襟上的兩排布鈕扣,別致有趣。有的還在右袋邊鄉以花卉為飾。褲子又肥又短,以便利上山和下田幹活。他們的節日盛裝則豐富多彩。例如火把節期間,不少小夥子戴白帽,帽沿綴以紅綠絨球,帽頂插上毛色漂亮的野雞尾。據說,這是他們崇拜動物觀念在頭飾上的遺跡。
最美麗的還是姑娘和少婦的服飾。盡管她們不著五彩長裙而穿藍布長褲,但她們的右衽上衣,大都綉有各種花卉、雲圖或幾何圖案,腰圍也鑲滾美麗的花邊。她們對自己的頭飾尤為注重。有些村寨婦女戴的帽子,或狀似馬纓花,或形如的錦雞,還有戴魚形帽、雞冠帽的,可謂「百花齊放」。
四、婚戀習俗
彝族的婚戀奇特而有趣,最有趣的是,舉行過「換裙禮」的少女,方可在「玩場」中與心上人結交戀愛,以及媒人說親和吃酒定親、讓新娘挨餓、親朋通宵哭嫁、向迎親者潑水、搶背新娘、洞房博斗等傳統婚俗。
(一)少女換裙帶禮:彝族姑娘進入成年時(一般多在15歲),依俗要舉行隆重的「換裙禮」。換裙禮儀式上,姑娘要讓姐妹們把她原來的單辮子改梳成雙辮子,盤於頭頂。還要把原先佩帶兩耳的白墜片或穿耳舊線扯下
8、彝族的風俗特點是什麼
彝族的風俗特點:1、途遇長輩,讓長者先行;長輩入室須讓其上座;吃飯時,長輩坐上方。2、客人到家,必敬酒、傳煙、遞茶。3、拜干親的習俗。4、彝族的成年禮,以女孩的換裙儀式最具代表性。
彝族,是中國第六大少數民族,民族語言為彝語,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族彝語支。彝族主要分布在滇、川、黔、桂四省的高原與沿海丘陵之間,主要聚集在楚雄、紅河、涼山、畢節、六盤水和安順等地,涼山彝族自治州是全國最大的彝族聚居區。
彝族的宗教信仰基本上還處於原始宗教的階段,自然崇拜、圖騰崇拜、祖先崇拜和萬物有靈的觀念普遍存在於社會當中。在滇、黔、桂彝區,除保留著本民族固有的原始宗教信仰外,部分地區還流行著道教、佛教。近代以來,基督教與天主教也傳入少數彝族地區。
9、彝族有哪些風俗習慣?
1、補年節
居住在四川、雲南、貴州等地的彝族居民,在新年後的農歷二月初十和十一日,還要過一次年節,彝語稱這個節為「麻龍火」。每當農歷二月初十這天上午,各家各戶都要准備一桌豐盛的團圓飯,然後由家庭主婦給自家男子敬一杯酒,接著全家共進午餐。
到中午時,男人不論大小都集中到兩位「麻公巴」家喝酒。「麻公巴」據說是祖先打仗時首領的化身,人們在他家只喝酒不吃飯。第二天,男女老少都集中在舞坪上,由兩位「麻公巴」領頭,按「拉么」(老主人)和「薩南」(開腔人)劃定的路線跳銅鼓舞。
舞畢,「仰巴」(吹五笙的人)再吹一陣五笙,接著人們就地吃午飯,大家互相敬酒,共慶佳節。
2、火炬節
火炬節 - 彝族狂歡節:「火炬節」通常在農歷二十四日至二十六日舉行。這是彝族的盛大節日。那時,要殺牛,殺羊,犧牲祖先,還有一些地方也要犧牲地主,互相盛宴,吃肉,並希望收獲糧食。
火炬節通常慶祝3天。整個家庭在第一天聚集,在2天後,舉行各種活動,如摔跤,賽馬,鬥牛,比賽和拔河比賽。然後舉行盛大的篝火晚會並陶醉在夜晚。
3、賽裝節
顧名思義,就是服裝,服飾的比賽。這是一個充分顯示彝族人民聰明,勤勞,能乾的節日。也是一個愛美,選美,比美的日子。每年農歷正月十五,彝族人民都要聚集在一起歡度賽裝節。到彝族的賽裝節會上觀光,是一種賞心悅目的享受。
賽裝場,色彩繽紛,滿眼都是花花綠綠,五顏六色,五彩繽紛的鮮艷服裝,一定會令你目不暇接。彝族婦女也很會刺綉,不光在衣服,帽子,圍腰上綉花,而且還在挎包,鞋子,鞋墊上綉滿了可愛,頑皮的俏麗圖案。
4、花臉節
花臉節流傳於丘北縣境內,於每年農歷二月初八舉行,歷時3天。節日期間,凡彝家村寨男女青年均歡聚一堂,殺豬宰雞,備辦酒肉飯菜,先敬神靈,再以最好的酒肉請老人先吃,爾後眾人才團團圍坐,互相敬酒、吃肉。
飯後,就到村頭寨尾,用墨汁、鍋煙灰互相抹臉,一直抹到滿臉滿身見黑,笑夠累夠方休。花臉節即由此得名。抹花臉,除男女青年互相對抹外,其餘的人按年齡、論輩分也相互對抹,認為抹得越黑,抹的人越多,那一年才風調雨順,人畜平安,五穀豐登。
5、拜姑爺節
拜姑爺節是雲南省峨山一帶彝族傳統節日,時間在每年農歷正月初二。該節多以村寨為單位舉行。屆時,人們把近三五年內本寨嫁出去的姑娘連同姑爺一起接回本村。之後,先給各家姑爺送大紅拜帖,然後由寨子組織獅子、龍燈、花鼓隊以及大頭和尚,到各家去拜耍。
姑爺們必須.點燃鞭炮歡迎。並拿出糖果糕點相送。有些地方還要把全村寨的所有姑爺都請到一起進行團拜,讓各家姑爺在這種集體場合里顯示自己的智慧和才幹。團拜時,姑爺們除了擺出鞭炮、糖果、瓜子外,有的還要貢獻出自己的勞動成果,如各種高產作物的種籽等。
10、彝族民風民俗的資料
1、彝族的傳統節日,彝族的節日主要有火把節、彝族年、拜本主會、密枝節、跳歌節等。「火把節」是彝族地區最普遍而最隆重的傳統節日,一般多在夏歷六月二十四或二十五。每到火把節,彝族男女老少,身穿節日盛裝,打牲畜祭獻靈牌,盡情跳舞唱歌、賽馬、摔跤。
2、彝族的婚禮,男女青年訂婚之後,便要進行婚宴的准備。婚宴多用豬、雞肉,不用羊肉。滇南石屏彝族有在出嫁前邀集男女夥伴聚餐痛飲之習;滇西的彝族,凡娶親嫁女,都要在庭院或壩子,用樹枝搭棚,供客人飲酒、吸煙、吃飯、閑坐,民間把這種用枝搭的臨時棚子稱青棚。
3、背新娘,按照彝家俗規,新娘出閣時,雙腳不得落地沾土,否則便有子嗣不蕃之虞,須由接親的小夥子來背新娘,並扶她上馬。迎娶歸途上還有種種規矩:倘山高路窄無法騎馬時,須由接親的小夥子輪流背負新娘而行;過河涉水,更得由人背過河,新娘的綉花鞋萬萬不能沾水。
4、潑水接親,彝族認為,清水能驅惡除邪,送走妖魔,帶來幸福。因此,彝族新婚時一定要潑水,為能經受住這個考驗,在迎親時,男家選派未婚伙子去接親時,既要身體強壯,又要精明能幹,既能招架潑水的受寒之苦,又能完成"搶走"新娘的艱巨任務。
(10)楚雄彝族的風俗擴展資料:火把節:
「火把節」一般在農歷六月二十四至二十六晚上舉行,是彝族盛大的節日。屆時要殺牛、殺羊,祭獻祖先,有的地區也祭土主,相互宴飲,吃坨坨肉,共祝五穀豐登。
火把節一般歡度3天,頭一天全家歡聚,後2天舉辦摔跤、賽馬、鬥牛、競舟、拔河等豐富多彩的活動,然後舉行盛大的篝火晚會,徹夜狂歡。
當夜幕降臨後,人們揮動火把,成群結隊繞村串寨,翻山過田,互相往對方的火把上撒松香粉,打火把仗,滿山遍野照耀得如同白晝。照彝族的習俗,在火把上撒松香粉,使火把「嘭」地騰起一團絢麗的火花,並揚起一股香氣,是表示一種美好心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