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風俗彩禮 » 福清復婚的風俗

福清復婚的風俗

發布時間: 2022-08-09 12:26:30

1、請問跟前夫復婚要重新舉行結婚儀式嗎?

儀式不需要一定舉行。
登記手續一定要辦理。
中華人民共和國婚姻法(2001)
第三十五條 離婚後,男女雙方自願恢復夫妻關系的,必須到婚姻登記機關進行復婚登記。

2、復婚不準辦酒地方雷人規定為何屢禁不絕?

匪夷所思的地方在於,隨著個案的冷卻,類似將權力之手伸向風俗倫理領域的雷人規定,並沒有因為此前的風波而終止,反而一個接一個。

近期,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於加強行政規范性文件制定和監督管理工作的通知》,直指亂發文、出台奇葩規定的權力亂象。

然而,這依然抑制不住一些地方亂發文件和規定的沖動,日前貴州天柱縣精神文明建設指導委員會發布一則關於操辦酒席行為的指導意見,意見明確,民間辦酒,除婚嫁酒、喪事酒以外的酒席視為違規酒席。同時,婚嫁酒席操辦須是本人或其子女初婚,不能以任何借口或理由為他人操辦婚嫁酒席;復婚不準操辦酒席;再婚除初婚方可操辦酒席外,另一方不得操辦。

貴州天柱縣的指導意見,不僅對哪種情形能擺酒做出了規定,對操辦的規模,也提出了明確要求,比如婚嫁酒一般不能超過20 桌(10人為一桌),雙方合辦的不能超過30 桌;操辦喪事不亂搭靈堂靈棚、不高聲播放哀樂、不聘請哭喪隊,等等。

這些指向民風的具體細微的規定,甫一曝光便引發「管太寬」的質疑。事實上如果留意新聞,便不會感到太過驚奇,類似的規定早有先河。

比如2016年1月,貴州遵義鳳岡縣發布紅頭文件,禁止復婚、再婚操辦酒席;2017年6月,浙江樂清出台《關於在全市范圍內開展喪葬禮俗整治工作的通告》,要求擺放花圈花籃數量不超過4個、出殯樂隊人數不超過13人;2017年8月,河南潢川縣出台《關於推動移風易俗樹立文明鄉風工作意見》,規定婚喪事流水席每戶不超過10桌,每桌餐費不超過300元……

婚喪嫁娶的雷人規定,頂著被質疑和吐槽的風險接二連三問世,說明基層治理邏輯的越位不只是個案,已成為共性問題。權力之手滲透到本該靠引導自凈的民風領域,一方面面臨著侵犯民權的危險;另一方面現實執行也成問題,如果全部從嚴,需要巨大的人力成本挨家挨戶核查;如果只是抽查,難逃選擇性執法嫌疑。

這些規定所涉及的問題,的確存在。動用紅頭文件,恰恰說明基層大操大辦、攀比風氣蔓延,已經到了相當嚴重的地步。網上關於份子錢、彩禮的討論,也能證實類似觀感。今年年初出台的1號文件,也即《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意見》,第五條第四款正是「開展移風易俗行動」,遏制大操大辦、厚葬薄養、人情攀比等陳規陋習。

但初衷良好掩蓋不了手段的不當。即便是1號文件,在談及移風易俗時,手段也是開展星級文明戶、文明家庭的創建,強調的是激勵手段,而非行政強制的方式。基層在移風易俗上迷戀靠權力干預矯治,這種治理思路從上到下傳達過程中的扭曲,也值得警惕。

對民眾而言,操辦酒席只要沒有觸犯法律,它就是被默許的合法權利。這類旨在移風易俗的規定,如果局限在黨政機關內部,未嘗不可,這些公職群體也有義務以身作則。一旦擴大化到所有民眾,徒增執法成本不說,還助長了基層權力擴張的慾望。

相對於私權領域的「法無禁止即可為」,一個基本常識是,公權力「法無授權即禁止」。類似遏制大操大辦的規定,通常是被寫入地方紅頭文件,民俗治理看上去有據可依,但事實上《立法法》明確規定,制定地方政府規章,沒有法律、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依據,不得設定減損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權利或者增加其義務的規范。

如果以此來衡量,以天柱縣為代表的指導意見,在合法性上都難逃質疑。這些規定雖然草擬得很用心,覆蓋到了婚喪嫁娶攀比之風的方方面面,但任何規定的出台,都不能是閉門造車的結果,它不僅要面向地方民眾徵集意見,還得接受社會輿論的監督。在保證民眾參與權和知情權的同時,也避免了單方面立規,對民眾利益所可能的減損。

至少目前來看,這些紅頭文件的出台,缺少基本的程序正義。所以有些地方的奇葩規定,在引發洶涌質疑後,便以作廢收場。然而,匪夷所思的地方在於,隨著個案的冷卻,類似將權力之手伸向風俗倫理領域的雷人規定,並沒有因為此前的風波而終止,反而一個接一個。這說明面對攀比風氣,基層權力在治理上缺少耐心,迷戀靠紅頭文件強力介入,成為一種慣性。

對天柱操辦酒席規定的批評,不能止步於個案,作為一種風俗治理現象,它本質上是權力缺少邊界意識的產物。值得警惕的地方在於,這種邊界意識的匱乏,可以體現為對婚喪嫁娶酒席操辦的干預,也能在某些時候滑向失控的邊緣,為擴權後的權力尋租埋下伏筆。

來源:鳳凰網政務

3、離婚後再復婚算是二婚嗎?

復婚這當然算二婚,其實在法律上並沒有初婚、二婚的這樣的法律概念的,所謂的二婚只不過是人們心目當中自己對婚姻狀態的看法而已。離婚、復婚,再婚等這些不同的做法,本質上就是反映出了我們的感情和婚姻狀態,其實在法律地位上,並不會因為是復婚還是再婚就區別對待了。

一、復婚一般都提什麼條件?
復婚是指已離婚的男女雙方自願恢復夫妻關系,到婚姻登記機關辦理登記手續,重新確立的行為。復婚是一種法律行為,如果男女雙方離婚後又自願要求恢復夫妻關系的,說明雙方的感情並未完全破裂,或造成離婚的原因已被消除。在這種情況下,法律允許雙方重新確立婚姻關系。對於這種情況,根據《民法典》規定,當事人雙方應當具備下列條件:1、曾有夫妻關系並已按法定程序離婚。2、離婚後未再婚。3、自願恢復夫妻關系。除了上述三個條件,《民法典》還規定了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為復婚登記設置任何形式的附加條件。

二、復婚需要的手續有什麼?
按照我國《民法典》(2021年1月1日起實施)第一千零八十三條離婚後,男女雙方自願恢復婚姻關系的,應當到婚姻登記機關重新進行結婚登記。一般情況下,在辦理復婚手續的時候都會要求當事人准備相應的材料,具體就包括以下幾種:1、申請辦理復婚手續的男女,要求雙方各自提供自己的戶籍證明,這也就是我們說的戶口本,如果戶口本丟失的話,則需要到戶籍所在地的派出所開具證明。2、同時也要求雙方提供各自的身份證,如果是現役軍人辦理復婚的話,則需要提供軍官證或者士官證,也就是需要對自己的身份有一個證明。

法律依據
根據《婚姻法》第35條:離婚後,男女雙方自願恢復夫妻關系的,必須到婚姻登記機關進行復婚登記。(《婚姻法》將於2020年12月31日失效)根據《民法典》第1083條:離婚後,男女雙方自願恢復婚姻關系的,應當到婚姻登記機關重新進行結婚登記。(《民法典》生效時間為2021年1月1日)

4、和前妻復婚的話要不要辦婚禮以及布置新房?

在法律上只要重新領結婚證就可以了。但從風俗上也可以辦婚禮,以及布置新房。
你們雖然是同一夫妻,但是已經重新結婚了,可以辦婚禮的。算是給大家一個交代。說明你們兩個已經正式又成為了夫妻。
希望我的回答能夠幫助到你,可以的話給個採納。謝謝。

5、哈尼族的戀愛,婚育風俗有哪些?

哈尼族風俗習慣(三)

 
批甲 居住在元江一帶的哈尼族支系糯美人的姑娘們,一到十七、八歲,身上便會佩戴上一種名叫「批甲」的裝飾物,表示她已經長成大人,可以接受小夥子的愛情了。
「批甲」約一市尺長,是一種以數十股藍線纓穗特製的飾物,做工精細,形狀別致大方。把它戴在身上,走起路來,隨身軀的搖擺而左右擺動,使糯美姑娘越發顯得體態婀娜。「批甲」除用於裝飾以外,還因為糯美人有一種風俗:大姑娘背後若不系有遮蓋臂部的「批甲」,將被視為不文雅不講禮貌。

說親奇俗 居住在雲南金平的哈尼族有著奇特的婚姻習俗。比如,當媒人就很不容易。小夥子看中某個姑娘後,爹媽即開始為兒子物色兩個媒人。爾後,男方父母買一隻新飯籮,放進一包毛煙,一對新梳子,一小把野麻。入夜之後,媒人一隻手舉火把,一隻捧著新飯籮前往女方家。按照風俗,媒人不準講話,進門前先咳嗽三聲,以告女方家人,然後媳滅火把,把飯籮放在女方家的火塘的烤板上。兩個煤人各取一隻煙筒,在火塘邊抽煙。吸幾口後,分別把煙筒遞送給女方父母抽,再依次遞給火塘邊的其他人。煙筒轉了兩圈後,媒人就走了。第二天雞叫頭遍時,姑娘悄悄走進男方家,把昨天晚上媒人送去的飯籮放回男方家的烤板上。第二天晚上,兩個媒人象頭一晚上一樣,再把飯籮拿到女方家。如女方同意,就不再送回飯籮,算是訂婚了。如第三天一早,姑娘再將飯籮送回,則表示姑娘謝絕小夥子的愛情。

出嫁帶背籮 哈尼族支系的碧約人,在姑娘出嫁時,娘家要陪嫁一個精製的背籮。
背籮用金竹編制,上面編有二十四朵「大各阿依」(碧約語「蕨蒺花)或八角花,這些花無論從正面或從側面看,都呈立體狀,維妙維肖。背籮編成後要漆上桐油,使其牢固且美觀。
姑娘出嫁那一天,要把嶄新的被褥、衣服和其它嫁妝裝在背籮裡面,由姑娘自己背著,一直背到婆家。從出嫁這天起,這個背籮,就成了姑娘一輩子的生活用具。無論是回娘家,走親戚,還是趕街,都要背上它,用它裝置物品。

阿茨 紅河一帶的哈尼族是一個能歌善舞的民族。他們的民歌種類繁多,尤以山歌著稱。
哈尼族稱山歌為「阿茨」,唱為「古」,「阿茨古」即唱山歌。
「阿茨」沒有固定的唱詞內容,即興而歌。凡四季天象、農事生產、人情世態、家鄉山水,以及男女青年尋伴求友等等,無所不及。其曲調音色高亢嘹亮、奔放粗獷,具有清新明快的陽春三月,或雲淡天高、清風宜人的夏秋之際,悠揚清脆的「阿茨」聲此起彼伏,從迴音飄盪的河谷里,從潺潺流淌的清泉邊傳來,或縈繞於芳草如茵的山坡上和幽靜的叢林深處,有如銀鈴搖盪的清音,又象群蜂取蜜的「嗡嗡」聲,娓娓動聽,令人神往陶醉。
由於多數哈尼族青年不識字,因此,「阿茨」在他們的愛情生活中佔有重要地位,成了男女青年表達感情、尋伴求友、傾述衷腸的媒介。很多幸福美滿家庭的恩愛夫妻,就是通過「阿茨」結識的。
因為「阿茨」較多地反映了男女青年的愛情生活,故歌唱的時間、地點和對象都很嚴格,夜晚不能唱,屋內和村裡不能唱,在同宗族異性血親面前也不能唱。從此中隱約可見哈尼族嚴格的氏族外婚制的歷史遺俗。

奇特的「離婚證」 碓嘴是舂米的工具。但是,在過去,它還是哈尼人的「離婚證」呢!
從前,居住在哀牢山區的哈尼族,婚姻不辦任何登記手續,沒有任何法律保障。離婚時,請來證人,找來一根碓嘴,由證人放在大門站檻上,用斧刀均勻地剖成兩半,交男女雙方保存,作為離婚的證據。如果雙方真的沒有一點感情,不可能再在一起生活了,那他們就會把各自所得的一半碓嘴消毀。如果雙方是由於受到父母、親屬或其他方面的壓力而不得不離婚的話,他們就會把各自的一半碓嘴收藏好,等避過風頭,時機成熟,又拿出來合在一起,歡歡喜喜地復婚。

布孔人的戀愛與婚禮 不論是在繁忙的播種、收獲季節,還是在平常的砍柴、放牧活動中,哈尼族布孔人男女青年都想找到自己稱心如意的伴侶,他們把勤奮的勞動作為獻給自己最心愛的人的珍貴禮品。
布孔人的青年男女,通過勞動、交往,二人相愛之後,女方便贈男方自己親手織的,綉得十分精巧的布褲帶;男方贈給女方一頂有花紋的桐油篾帽,作為雙方的信物。接著,便由男方的父母請媒人到女方說親。說親要由男方的阿舅,寨子中的長老與媒人,提上酒肉,一起到女方家中喝酒定婚。在定婚儀式上,請來歌手唱「臘扣都」,表示從定婚之日起,男女雙方都不允許第三者插手,若有違反,要受到譴責或懲罰。同時,雙方協商給一定的彩禮,作為聘婚禮物。
姑娘要出嫁時,事先通知自己相好的女友,告訴她們某月某日要出嫁。到出嫁的前三天,女友們便邀約聚集到一起進行「篾沙尼」,即大家湊出糯米、肉、菜,到出嫁的姑娘家吃團聚飯。煮好的飯菜要密藏起來,不能讓小夥子們知道,如果被他們發現,他們就要把甑子飯端去吃掉,她們又得重煮。在姑娘們吃團聚飯時,作祟的小夥子把燃燒著的干辣椒,偷偷放在牆洞里,熏得姑娘們邊吃邊打噴嚏,惹得小夥子們哈哈大笑。
夜幕降臨,吃過飯的姑娘們,依依不捨地陪伴著即將出嫁的姑娘,如訴如哭地唱起來。新娘唱道:
從小我們在一起,
再過兩天就分離。
我象一隻鳥啊,
怎能離群遠飛去。
女友唱道:
姑娘長大總要出嫁的,
這是你一生的大喜。
你雖然要到遠方去,
我們心中牢牢想著你。
到辦婚事的前一天,男女雙方的親朋好友,都要邀請到男女各方的寨子里。男女雙方的廈子前,架起四棵樹杈子,用金竹編製成的大篾巴蓋頂,用翠綠的樹葉作牆,臨時搭成一個「青棚」。「青棚」前栽上兩棵樹杈,上面掛著兩大株白株栗樹枝。布孔人稱白株栗樹是吉祥樹,掛上它象徵吉祥如意,子孫滿堂。親朋好友就在「青棚」內鬧喜。
結婚這一天,男方到女方接親。接親的人要請三對年輕夫婦,三、四個姑娘,一個小夥子,以及阿舅、阿娘、媒人,以單數為宜,一同前往。敲起芒鑼,吹起嗩吶,帶上一對刺綉得精緻美觀的帶子,一隻四方形的木箱,一個平底的背簍。背簍里裝著釀好的米酒和舂好的糍粑。一路上吹吹打打,喜氣洋洋。到了女方的寨子前,要盡情吹打,以示迎親的人已經到了,讓女方趕快作好准備。女方家裡的的聽到芒鑼、嗩吶聲響,慌忙到寨邊的大路口用紅、白絲線拴在路兩旁擋住,砍一棵芭蕉放在路中間,撒上灶灰、粗糠,讓迎親人踩過,表示有吃有穿,萬事如意。
來迎親的客人,除阿娘外,其他的人只能在「青棚」下喝茶,憩息,不得進屋。阿娘把原來雙方協商定下的彩禮拿出,請女方的長老清點收下。然後,把糍粑和酒放入女方父母的枕頭上,以示對女方老人的敬奉。女方家招待迎親的客人,除新郎的阿娘、阿舅有在堂屋坐上席外,其餘一律在「青棚」內就席。酒席上必須有一碗清燉雞和一副完整的雞頭、雞腳。雞頭、雞腳專門敬奉男方的阿娘、阿舅、長老。
飯畢,送親開始,女方家送親的人要比男方家迎親的人多五倍以上。除女方家的阿娘、阿舅、阿哥必不可少外,其餘是三親六戚,姑娘的女友。女方家把陪嫁的嫁妝、食品、貴重首飾裝在男方抬來的大木箱內,把准備好的糍粑放在男方背來的背簍里,一切准備就緒,待要出發時,新娘忽然不見了。新娘的女友們明明知道姑娘藏在什麼地方,可是她們一個個不露聲色。等眾人費了一番苦心尋找,最後找到新娘,就強硬拖回來梳妝打扮,新娘心裡雖然知道是嫁給自己心愛的情郎,但要表示拒絕打扮,有意披頭散發,衣冠不整,真真假假地哭嫁。
新娘被找回來,進到爹媽的住房裡時,新郎要到岳父岳母面前跪下,敬煙敬酒,然後,又走到新娘身邊,親昵地拉一下她的手,表示該啟程了。
在一片歡天喜地的吹打聲中,如眾星捧月,眾人簇擁著新娘來到了新郎的寨子邊。這時,送親隊伍停下來,讓新娘的阿娘幫她梳妝打扮、戴上項圈、手鐲,把那最精緻的腰帶繫上。新娘打扮完了,所有送親的人要把新娘團團圍在中央,邊走邊防範著俏皮的小夥子們來 「侵犯」。年輕好鬧的小夥子,早用滾圓的橄欖果撒在必經之道上,或用爛泥巴糊滑路面,他們在一旁盼望新娘或送親的人們不小心跌下一跤,摜得人仰馬翻,他們就樂得開心了。小夥子們一旦發現新娘,便用泥巴抹到俊俏的臉上,逗引客人捧腹大笑。
晚上,青年男女圍在火塘邊,燒起熊熊的柴火,歌手們在歡樂的氣氛中唱起「哈叭卡」,敘述布孔人「開天闢地」、「勞動創業」以及優美動人的愛情傳說。人們往往沉醉在這些古老的故事中,直到天明。
結婚儀式的第三天早上,送別送親的客人。新郎家門前,擺上大桌酒席,大碗盛菜、大碗敬酒。年輕的小夥子和姑娘們,打起大鼓,敲起芒鑼,跳起歡樂的扭鼓舞。人們興高采烈,邊唱邊跳,舉酒送親。人們在「哦嗬!哦嗬!「的吆喝聲中,扭鼓舞越跳越熱烈,香醇的米酒越喝越有勁,有的人一碗酒,一飲而盡。大鼓咚咚,芒鑼聲聲,伴著扭鼓舞歡快的舞姿,送著親人們穿過叢林,走上山嶺,消逝在遠方。

6、哈尼族有什麼風俗習慣?

批甲 居住在元江一帶的哈尼族支系糯美人的姑娘們,一到十七、八歲,身上便會佩戴上一種名叫「批甲」的裝飾物,表示她已經長成大人,可以接受小夥子的愛情了。
「批甲」約一市尺長,是一種以數十股藍線纓穗特製的飾物,做工精細,形狀別致大方。把它戴在身上,走起路來,隨身軀的搖擺而左右擺動,使糯美姑娘越發顯得體態婀娜。「批甲」除用於裝飾以外,還因為糯美人有一種風俗:大姑娘背後若不系有遮蓋臂部的「批甲」,將被視為不文雅不講禮貌。

說親奇俗 居住在雲南金平的哈尼族有著奇特的婚姻習俗。比如,當媒人就很不容易。小夥子看中某個姑娘後,爹媽即開始為兒子物色兩個媒人。爾後,男方父母買一隻新飯籮,放進一包毛煙,一對新梳子,一小把野麻。入夜之後,媒人一隻手舉火把,一隻捧著新飯籮前往女方家。按照風俗,媒人不準講話,進門前先咳嗽三聲,以告女方家人,然後媳滅火把,把飯籮放在女方家的火塘的烤板上。兩個煤人各取一隻煙筒,在火塘邊抽煙。吸幾口後,分別把煙筒遞送給女方父母抽,再依次遞給火塘邊的其他人。煙筒轉了兩圈後,媒人就走了。第二天雞叫頭遍時,姑娘悄悄走進男方家,把昨天晚上媒人送去的飯籮放回男方家的烤板上。第二天晚上,兩個媒人象頭一晚上一樣,再把飯籮拿到女方家。如女方同意,就不再送回飯籮,算是訂婚了。如第三天一早,姑娘再將飯籮送回,則表示姑娘謝絕小夥子的愛情。

出嫁帶背籮 哈尼族支系的碧約人,在姑娘出嫁時,娘家要陪嫁一個精製的背籮。
背籮用金竹編制,上面編有二十四朵「大各阿依」(碧約語「蕨蒺花)或八角花,這些花無論從正面或從側面看,都呈立體狀,維妙維肖。背籮編成後要漆上桐油,使其牢固且美觀。
姑娘出嫁那一天,要把嶄新的被褥、衣服和其它嫁妝裝在背籮裡面,由姑娘自己背著,一直背到婆家。從出嫁這天起,這個背籮,就成了姑娘一輩子的生活用具。無論是回娘家,走親戚,還是趕街,都要背上它,用它裝置物品。

阿茨 紅河一帶的哈尼族是一個能歌善舞的民族。他們的民歌種類繁多,尤以山歌著稱。
哈尼族稱山歌為「阿茨」,唱為「古」,「阿茨古」即唱山歌。
「阿茨」沒有固定的唱詞內容,即興而歌。凡四季天象、農事生產、人情世態、家鄉山水,以及男女青年尋伴求友等等,無所不及。其曲調音色高亢嘹亮、奔放粗獷,具有清新明快的陽春三月,或雲淡天高、清風宜人的夏秋之際,悠揚清脆的「阿茨」聲此起彼伏,從迴音飄盪的河谷里,從潺潺流淌的清泉邊傳來,或縈繞於芳草如茵的山坡上和幽靜的叢林深處,有如銀鈴搖盪的清音,又象群蜂取蜜的「嗡嗡」聲,娓娓動聽,令人神往陶醉。
由於多數哈尼族青年不識字,因此,「阿茨」在他們的愛情生活中佔有重要地位,成了男女青年表達感情、尋伴求友、傾述衷腸的媒介。很多幸福美滿家庭的恩愛夫妻,就是通過「阿茨」結識的。
因為「阿茨」較多地反映了男女青年的愛情生活,故歌唱的時間、地點和對象都很嚴格,夜晚不能唱,屋內和村裡不能唱,在同宗族異性血親面前也不能唱。從此中隱約可見哈尼族嚴格的氏族外婚制的歷史遺俗。

奇特的「離婚證」 碓嘴是舂米的工具。但是,在過去,它還是哈尼人的「離婚證」呢!
從前,居住在哀牢山區的哈尼族,婚姻不辦任何登記手續,沒有任何法律保障。離婚時,請來證人,找來一根碓嘴,由證人放在大門站檻上,用斧刀均勻地剖成兩半,交男女雙方保存,作為離婚的證據。如果雙方真的沒有一點感情,不可能再在一起生活了,那他們就會把各自所得的一半碓嘴消毀。如果雙方是由於受到父母、親屬或其他方面的壓力而不得不離婚的話,他們就會把各自的一半碓嘴收藏好,等避過風頭,時機成熟,又拿出來合在一起,歡歡喜喜地復婚。

布孔人的戀愛與婚禮 不論是在繁忙的播種、收獲季節,還是在平常的砍柴、放牧活動中,哈尼族布孔人男女青年都想找到自己稱心如意的伴侶,他們把勤奮的勞動作為獻給自己最心愛的人的珍貴禮品。
布孔人的青年男女,通過勞動、交往,二人相愛之後,女方便贈男方自己親手織的,綉得十分精巧的布褲帶;男方贈給女方一頂有花紋的桐油篾帽,作為雙方的信物。接著,便由男方的父母請媒人到女方說親。說親要由男方的阿舅,寨子中的長老與媒人,提上酒肉,一起到女方家中喝酒定婚。在定婚儀式上,請來歌手唱「臘扣都」,表示從定婚之日起,男女雙方都不允許第三者插手,若有違反,要受到譴責或懲罰。同時,雙方協商給一定的彩禮,作為聘婚禮物。
姑娘要出嫁時,事先通知自己相好的女友,告訴她們某月某日要出嫁。到出嫁的前三天,女友們便邀約聚集到一起進行「篾沙尼」,即大家湊出糯米、肉、菜,到出嫁的姑娘家吃團聚飯。煮好的飯菜要密藏起來,不能讓小夥子們知道,如果被他們發現,他們就要把甑子飯端去吃掉,她們又得重煮。在姑娘們吃團聚飯時,作祟的小夥子把燃燒著的干辣椒,偷偷放在牆洞里,熏得姑娘們邊吃邊打噴嚏,惹得小夥子們哈哈大笑。
夜幕降臨,吃過飯的姑娘們,依依不捨地陪伴著即將出嫁的姑娘,如訴如哭地唱起來。新娘唱道:
從小我們在一起,
再過兩天就分離。
我象一隻鳥啊,
怎能離群遠飛去。
女友唱道:
姑娘長大總要出嫁的,
這是你一生的大喜。
你雖然要到遠方去,
我們心中牢牢想著你。
到辦婚事的前一天,男女雙方的親朋好友,都要邀請到男女各方的寨子里。男女雙方的廈子前,架起四棵樹杈子,用金竹編製成的大篾巴蓋頂,用翠綠的樹葉作牆,臨時搭成一個「青棚」。「青棚」前栽上兩棵樹杈,上面掛著兩大株白株栗樹枝。布孔人稱白株栗樹是吉祥樹,掛上它象徵吉祥如意,子孫滿堂。親朋好友就在「青棚」內鬧喜。
結婚這一天,男方到女方接親。接親的人要請三對年輕夫婦,三、四個姑娘,一個小夥子,以及阿舅、阿娘、媒人,以單數為宜,一同前往。敲起芒鑼,吹起嗩吶,帶上一對刺綉得精緻美觀的帶子,一隻四方形的木箱,一個平底的背簍。背簍里裝著釀好的米酒和舂好的糍粑。一路上吹吹打打,喜氣洋洋。到了女方的寨子前,要盡情吹打,以示迎親的人已經到了,讓女方趕快作好准備。女方家裡的的聽到芒鑼、嗩吶聲響,慌忙到寨邊的大路口用紅、白絲線拴在路兩旁擋住,砍一棵芭蕉放在路中間,撒上灶灰、粗糠,讓迎親人踩過,表示有吃有穿,萬事如意。
來迎親的客人,除阿娘外,其他的人只能在「青棚」下喝茶,憩息,不得進屋。阿娘把原來雙方協商定下的彩禮拿出,請女方的長老清點收下。然後,把糍粑和酒放入女方父母的枕頭上,以示對女方老人的敬奉。女方家招待迎親的客人,除新郎的阿娘、阿舅有在堂屋坐上席外,其餘一律在「青棚」內就席。酒席上必須有一碗清燉雞和一副完整的雞頭、雞腳。雞頭、雞腳專門敬奉男方的阿娘、阿舅、長老。
飯畢,送親開始,女方家送親的人要比男方家迎親的人多五倍以上。除女方家的阿娘、阿舅、阿哥必不可少外,其餘是三親六戚,姑娘的女友。女方家把陪嫁的嫁妝、食品、貴重首飾裝在男方抬來的大木箱內,把准備好的糍粑放在男方背來的背簍里,一切准備就緒,待要出發時,新娘忽然不見了。新娘的女友們明明知道姑娘藏在什麼地方,可是她們一個個不露聲色。等眾人費了一番苦心尋找,最後找到新娘,就強硬拖回來梳妝打扮,新娘心裡雖然知道是嫁給自己心愛的情郎,但要表示拒絕打扮,有意披頭散發,衣冠不整,真真假假地哭嫁。
新娘被找回來,進到爹媽的住房裡時,新郎要到岳父岳母面前跪下,敬煙敬酒,然後,又走到新娘身邊,親昵地拉一下她的手,表示該啟程了。
在一片歡天喜地的吹打聲中,如眾星捧月,眾人簇擁著新娘來到了新郎的寨子邊。這時,送親隊伍停下來,讓新娘的阿娘幫她梳妝打扮、戴上項圈、手鐲,把那最精緻的腰帶繫上。新娘打扮完了,所有送親的人要把新娘團團圍在中央,邊走邊防範著俏皮的小夥子們來 「侵犯」。年輕好鬧的小夥子,早用滾圓的橄欖果撒在必經之道上,或用爛泥巴糊滑路面,他們在一旁盼望新娘或送親的人們不小心跌下一跤,摜得人仰馬翻,他們就樂得開心了。小夥子們一旦發現新娘,便用泥巴抹到俊俏的臉上,逗引客人捧腹大笑。
晚上,青年男女圍在火塘邊,燒起熊熊的柴火,歌手們在歡樂的氣氛中唱起「哈叭卡」,敘述布孔人「開天闢地」、「勞動創業」以及優美動人的愛情傳說。人們往往沉醉在這些古老的故事中,直到天明。
結婚儀式的第三天早上,送別送親的客人。新郎家門前,擺上大桌酒席,大碗盛菜、大碗敬酒。年輕的小夥子和姑娘們,打起大鼓,敲起芒鑼,跳起歡樂的扭鼓舞。人們興高采烈,邊唱邊跳,舉酒送親。人們在「哦嗬!哦嗬!「的吆喝聲中,扭鼓舞越跳越熱烈,香醇的米酒越喝越有勁,有的人一碗酒,一飲而盡。大鼓咚咚,芒鑼聲聲,伴著扭鼓舞歡快的舞姿,送著親人們穿過叢林,走上山嶺,消逝在遠方。

7、求湖南邵陽市的風俗習慣?

邵陽市
正月初一早上必吃油煎糍粑,鄰里拜年,初二出嫁女兒回娘家拜年,初五破五,十五元宵節做湯圓食之。
三月三薺菜煮雞蛋。
五月初五端午節,包粽子插艾蒿另有艾蒿煮水沐浴等,女婿送粽子至岳家。邵東還有稱五月初五為小端午,五月十五為大端午,也有包粽子一俗,但不似小端午風行。
六月早稻收割有嘗新一俗,現已少見。
七月初七有乞巧小孩子拜鄉間小橋為親娘者,謂之橋親娘,傳如此小孩能茁壯成長。七月初十左右開始中元節,放鞭炮燒紙錢迎接逝去先人謂之接老客,十四放鞭炮燒紙錢送之走謂之送老客。期間天天上供燒紙並以爛熟綠豆為餡做糯米粑粑以油桐樹葉裹之謂之桐子葉粑粑上供。
八月十五中秋節。
九月初九重陽節,敬老而已
十二月二十四謂之小年,家家大掃除,亦隆重過之。小年以後開始舂糍粑殺年豬。俗傳小年以後死人皆為閻王誤做年豬收之,故喪家秘不發喪直至翌年破五之後。大年三十舉家團圓,鄉間多在中午團年。
另,邵陽習俗酒席在中午舉行。

8、哈尼族有哪些風俗習慣?

風俗習慣:

1、年節的頭天拂曉,家家婦女忙著舂粑粑,做團籽面,寨子上空響徹了「空通、空通」的舂碓聲。男人們忙著殺豬宰牛,烹制各種美味食品。屬龍日那天上午,有的只食團籽和粑粑,不吃早飯。有的宰殺一隻大紅公雞,全家共食,表示合家團圓。

2、 「耶苦扎」開始這天,中年男子殺豬、殺牛;小夥子上山砍樹,割藤條,運回寨里做鞦韆;婦女則在家煮飯、做菜、舂糯米粑。盪鞦韆,是節日的一項重大活動。節日里,還舉行賽馬、打陀螺、跳竹筒舞、賽球、拔河、歌詠比賽等,使傳統的節日活動內容更加豐富,更富風彩。

3、祭母節這天,人們穿著艷麗的服裝,帶著祭品,以村寨為單位,集中到寨子邊的一棵大樹前,扯來芭蕉葉,墊在地上,擺出各家各戶帶來的酒、肉、雞、甘蔗、糖果等祭品,並敲響大鼓和鋩鑼。男女老少在主持長者的帶領下,成排成行跪在大樹前三叩首,並唱起思母歌。

4、每年農歷正月的第一輪屬龍日為正月竜祭寨神的日子。公祭的獻物是一頭豬,這頭豬被殺死後,即安放在樹台上,呈跪匐狀。每戶出一男子參加公祭,每人將一碗三色糯米飯和一把香交給主祭人獻到竜台上,然後叩頭膜拜。祭拜完畢,飲酒吃飯,席間每人可自由吟唱祭神祈禱辭。

5、每逢節日到來,哈尼族少不了備有三樣萊:溝邊的水芹菜,田埂上的魚腥菜、山上的柴花菜。此外還有涼伴生魚和苔要拌蚯蚓兩樣名菜。過節期間、家家都割來芭蕉葉鋪在桌子上,堆滿各種菜餚。

(8)福清復婚的風俗擴展資料:

哈尼族注意事項:

1、哈尼族普遍敬重長輩。吃飯時,好菜放在老人一邊,讓老人先嘗。兒女要給老人斟酒、盛飯,雙手捧上。在山間田野勞動休息時喝水,要讓年長的先喝,如果人多,按年齡大小順序飲用。當勞動歸來,晚輩要給老人端茶水、遞上水煙筒。

2、哈尼族熱情好客,在路上遇到相識或不相識的人,總是含笑問候、讓路,並熱情地邀請到家裡做客。客人到家,全家老小都要起身讓座,很快捧出一碗「燜鍋酒」。客人飲過酒,主人會喜笑顏開地倒上一懷濃茶,傾心交談。對客人必用最好的飯菜盛情款待。

3、進餐時,先給客人斟酒,當給所有人斟完酒後,還要給客人再斟一次,以示酒源不斷,吉祥幸福。若是逢年過節到哈尼人家裡作客,主人還會拿出雪白團圓的糯米粑粑到火塘邊烘烤得兩面金黃開花時,吹拍干凈,雙手捧給客人。客人上路,主人一直送到村邊。

熱點內容
用稱稱嫁妝 發布:2020-09-12 19:11:27 瀏覽:511
五星級婚宴 發布:2020-09-12 17:55:19 瀏覽:511
婚禮樂隊 發布:2020-09-12 20:13:00 瀏覽:510
太廟婚紗 發布:2020-09-12 18:59:26 瀏覽:510
北京攝影婚紗 發布:2020-09-12 17:43:09 瀏覽:509
耍新郎 發布:2020-09-12 20:11:18 瀏覽:508
王子婚紗攝影 發布:2020-09-12 17:52:22 瀏覽:508
外景簡筆畫 發布:2020-09-12 15:57:17 瀏覽:508
拍外景婚紗照 發布:2020-09-12 17:43:26 瀏覽:507
我們結婚了2013 發布:2020-09-12 18:42:33 瀏覽: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