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德初八風俗
1、常德過春節的習俗
常德有在臘日除塵之俗,臘月初八、十八、廿八,家家戶戶要打掃揚塵,清除污穢,可算是傳統的衛生日
廿四日相傳是灶王爺上天之日,舊俗在廿三日夜裡要備些果品祭祀灶王,求他在上天奏事時隱惡揚善。
「大年」三十 ,合家團圓,舊俗先接祖先,後吃團年飯。 常德有守歲之俗,合家圍爐團坐,送別舊歲,迎接新年
正月十五 ,是上元佳節
2、年初一到初八風俗是什麼?
大年初一,金雞報曉。晚輩給長輩拜年,長輩給壓歲錢,壓住邪祟。
大年初二,金吠報春。親眷人家去拜年,東家留吃飯,西家排酒筵。
大年初三,肥豬拱門。女婿看望老丈人,媳婦回娘家,禮物帶雙數。
大年初四,三陽開泰。灶王爺要查戶口,恭迎灶神回民間。
大年初五,艮牛耕春。五路接財神,東西南北中,財富五路通。
大年初六,馬到成功。瀝酒拜街中。萬戶千門看,無人不送窮。
大年初七,人壽年豐。攤煎餅吃七寶羹,安頓身心,休養生息。
大年初八,放生祈福。眾星下界之日,制小燈燃而祭之,一寸光陰一寸金。
中國民間取八字的讀音,將正月初八日演變成了敬八仙節。八仙即中國民間傳說中的李鐵拐、漢鍾離、張果老、何仙姑、藍采和、呂洞賓、韓湘子、曹國舅八位神仙。因其不畏強權,藐視富貴,經常深入中國民間,解危濟困,深受勞動人民喜歡。
這一天,中國民間習慣備佳餚水果以祭祀八仙。一些地方中國民間還有習俗,正月初八這一天出遠門,俗稱「游八仙。
3、常德過年的風俗習慣
春節 農歷正月初一,為一歲之首,稱為新年或元旦,是一年之中最隆重的節日。今因陽歷另有新年,而正月初一在 「立春」前後,遂改稱春節。
《荊楚歲時記》有正月初一「雞鳴而起,先於庭前爆竹,以避山臊惡鬼」的記載。常德舊俗,在每年農歷正月初一清晨,雄雞初鳴之時,由男戶主起來打開大門鳴放爆竹,叫做「開財門」。現時鳴放爆竹多在北京時間零點正。這一天,全家男女老幼都穿新衣,叫做「去舊迎新」。堂前燈燭輝煌,香煙繚繞,合家敬過天地、拜過祖宗後,晚輩要向長輩拜年,小孩拜了年,長輩照例要用紅紙包一些錢送給小孩,叫「壓歲錢」。 從前,晚輩向長輩拜年,一定要跪下叩頭;平輩與平輩拜年,男的作揖,女的道萬福。後受外地影響,改為行鞠躬禮。舊時,給人拜年要講「恭喜發財」之類的吉利話,現時多改為說:「新年好! 」
舊時拜年的規矩是:「初一崽,初二郎,初三初四拜街坊」。即初一兒孫輩跟祖父母和父母拜年;初二出嫁的姑娘領著女婿回娘家拜年,但按習俗一定要當天趕回去,不能讓家中「空了房」;初三以後,街坊鄰里、親戚朋友才互相走訪,但奉信「七不出、八不歸,九日外出空手回」,意思是初七不遠出,初八在外地的人不要回家,初九不外出辦事,因而「惟出必擇吉」。近時拜年的習俗必不可少的舉動,也無須擇吉而行。 舊時農村,初一至初三不掃地,不倒垃圾,意為「積財」。初四要敬土地菩薩,各戶派人上地角田頭,插三柱香,點一盞爛調羹做的小油燈,並把少許紙錢壓在土塊下面,以示對土地的恭敬。
新春期間,常德各地都有在大門口張燈結綵的習慣。舊時,富家要在大門口掛兩盞紅紗流蘇元寶大燈,表示「吉星高照」。貧民也要在大門口點上一盞小油燈,取個吉利。故民歌中有「正月里來是新春,家家戶戶掛紅燈」之語。現在,各單位都時興在大門口扎彩門安裝五色彩燈,民家新春點燈之俗雖有一段哀落,但隨著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又逐漸開始興盛。 貼春聯是常德城鄉普遍的習俗,春聯寫的吉利語,門楣上還要貼一個大「福」字。大門對面的牆上(中堂)要貼「對我生財」、「萬事如意」、「開門大吉」,門扇上要貼門神或送子娘娘,大門的合縫處要貼「財」字,表示「財門大開」。現時,貼春聯仍很流行,但已改為新語,「門神」為新年畫所取代,其他已不時興了。
春節期間,常德城鄉都大耍龍燈。常德龍燈的品種有長龍、老龍、幼龍、鰲龍、草把龍等等。
4、農歷正月初八有什麼習俗?
農歷正月初六,又稱為「馬日」。自秦漢以來,傳統的看法是正月初一日為雞日,初二日為狗日,初三日為豬日,初四日為羊日,初五日為牛日,初六日為馬日,初七日為人日。傳說這是因為女媧創造萬物生靈的時候,先造的六畜,後造的人,因此初一到初六都是六畜之日。(資料來源:《春節》新華社發)
正月初六馬日:下田備春耕,窮氣送出門。
初六是馬日,古稱挹肥,人們在這一天才真正開始工作或做生意。而自進入正月以來,一直到初五皆不能打掃,廁所中的糞便累積,於是這一天做一大掃除,並祭拜廁所神明,將平日污穢的廁所清掃干凈。所以稱為「挹肥」(但現今之人家多使用新式的衛浴設備,故已無此俗)。這一天也表示舊時農民於此日開始下田,准備春耕。
廣州民間流傳的農歷新年習俗歌當中提到「初一人拜神,初二人拜人,初三窮鬼日,初四人乞米,初五初六正是年,初七尋春去,初八八不歸,初九九頭空,初十打春去,十一打仔回,十二搭燈棚,十三人開燈,十四燈火明,十五祈完燈,采青走百病。」正所謂大年初六求順扔窮鬼。正月初六"送窮",是我國古代民間一種很有特色的歲時風俗。其意就是祭送窮鬼(窮神),又稱"窮子"。
正月初八:[穀日][順星]
民間以正月初八為眾星下界之日,制小燈燃而祭之,稱為順星,也稱「祭星」、「接星」。又傳說初八是穀子的生日。這天天氣晴朗,則主這一天稻穀豐收,天陰則年歉。
梓潼城西的長卿山,在唐代以前叫蠶婆山,山上有座蠶神廟,每年二月十五,凡是養蠶的農民都要到蠶婆山向蠶神燒香叩頭,祈求蠶神保佑蠶事順遂,蠶繭豐收。《九域志》記載:「梓潼有蠶絲山,每上春七日,遠近士女多游於此,以祈蠶絲。」另據《史記》記載:「蠶婆即蠶從氏,她教民種桑養蠶。」人們感恩懷德,立廟塑像以資紀念。漢代的司馬相如(字長卿)見蠶婆山風景宜人,寺廟清靜幽雅,遂鑿石室,刻苦攻讀,成為有名的文學家。唐明皇幸蜀時遂命名為「長卿山 」。
正月初八是「蠶過年」的日子。民間習俗從正月初一到初八分別為一雞、二犬、三豬、四羊、五牛、六馬、七人、八蠶等人和動物的「年」,這些都和農事有關,人們希望六畜興旺,人丁平安,蠶事順遂。同時,梓潼民間還有一個傳統禁忌,正月初八蠶過年時婦女不能用針線。據說,如果這天用了針線,蠶的眼睛會瞎。剝去迷信的外衣,也可看出人們對蠶事的尊重。
從史料記載和民間傳統習俗來看,梓潼人正月初八登高是和「蜀人正月有春遊之習」有關,登高也是春遊。以前「春上七日」蠶農上蠶神廟「以祈蠶絲」,後來和初八蠶過年相結合,於是形成廟會。
5、臘八湖南的風俗
煮臘八粥
臘八粥是一種在臘八節用由多種食材熬制的粥,也叫七寶五味粥。最早的臘八粥是紅小豆來煮,後經演變,加之地方特色,逐漸豐富多彩起來。臘月最重大的節日之一,是十二月初八,古代稱為「臘日」,俗稱「臘八節」。 從先秦起,臘八節都是用來祭祀祖先和神靈、祈求豐收和吉祥。據說,佛教創始人釋迦牟尼的成道之日也在十二月初八,因此臘八也是佛教徒的節日,稱為「佛成道節」。 臘八這一天有吃臘八粥的習俗。我國喝臘八粥的的歷史,已有一千多年。最早開始於宋代。每逢臘八這一天,不論是朝廷、官府、寺院還是黎民百姓家都要做臘八粥。到了清朝,喝臘八粥的風俗更是盛行。在宮廷,皇帝、皇後、皇子等都要向文武大臣、侍從宮女賜臘八粥,並向各個寺院發放米、果等供僧侶食用。在民間,家家戶戶也要做臘八粥,祭祀祖先;同時,合家團聚在一起食用,饋贈親朋好友.臘月節
農歷十二月,人們習慣稱為「臘月」。據說秦始皇統一中國以後,下令將每年十二月改稱為「臘月」。而「臘」這一詞到漢代才正式出現。為什麼把農歷十二月稱為「臘月」呢?《祀記》上面解釋:「蠟者,索也,歲十二月,合聚萬物而索饗之也。」「臘」與「蠟」相似,祭祀祖先稱為「臘」,祭祀百神稱為「蠟」。「臘」與「蠟」都是一種祭祀活動,而多在農歷十二月進行,人們便把十二月稱為臘月了。
臘月是年歲之終,古代農閑的人們無事可干,便出去打獵。一是多弄些食物,以彌補糧食的不足,二是用打來的野獸祭祖敬神,祈福求壽,避災迎祥。
臘月里的民俗很多。十二月初八,用雜糧做成「臘八粥」。有的農民還要將「臘八粥」甩灑在門、籬笆、柴壇等上面,以祭祀五穀之神。十二月二十三,俗稱「小年」,有的地區人們陳設香臘刀頭和糖點果品敬供「灶神」等。其實,現在的人們大都不信奉「神靈」之類,這樣做只是沿襲古代的某些習俗,或者徒增趣味罷了
6、常德作為歷史文化名城,它有哪些特殊的習俗?
《荊楚歲時記》有正月初一「雞鳴而起,先於庭前爆竹,以避山臊惡鬼」的記載。常德舊俗,在每年農歷正月初一清晨,雄雞初鳴之時,由男戶主起來打開大門鳴放爆竹,叫做「開財門」。現時鳴放爆竹多在北京時間零點正。這一天,全家男女老幼都穿新衣,叫做「去舊迎新」。堂前燈燭輝煌,香煙繚繞,合家敬過天地、拜過祖宗後,晚輩要向長輩拜年,小孩拜了年,長輩照例要用紅紙包一些錢送給小孩,叫「壓歲錢」。從前,晚輩向長輩拜年,一定要跪下叩頭;平輩與平輩拜年,男的作揖,女的道萬福。後受外地影響,改為行鞠躬禮。舊時,給人拜年要講「恭喜發財」之類的吉利話,現時多改為說:「新年好!」
舊時拜年的規矩是:「初一崽,初二郎,初三初四拜街坊」。即初一兒孫輩跟祖父母和父母拜年;初二出嫁的姑娘領著女婿回娘家拜年,但按習俗一定要當天趕回去,不能讓家中「空了房」;初三以後,街坊鄰里、親戚朋友才互相走訪,但奉信「七不出、八不歸,九日外出空手回」,意思是初七不遠出,初八在外地的人不要回家,初九不外出辦事,因而「惟出必擇吉」。近時拜年的習俗必不可少的舉動,也無須擇吉而行。舊時農村,初一至初三不掃地,不倒垃圾,意為「積財」。初四要敬土地菩薩,各戶派人上地角田頭,插三柱香,點一盞爛調羹做的小油燈,並把少許紙錢壓在土塊下面,以示對土地的恭敬。
新春期間,常德各地都有在大門口張燈結綵的習慣。舊時,富家要在大門口掛兩盞紅紗流蘇元寶大燈,表示「吉星高照」。貧民也要在大門口點上一盞小油燈,取個吉利。故民歌中有「正月里來是新春,家家戶戶掛紅燈」之語。現在,各單位都時興在大門口扎彩門安裝五色彩燈,民家新春點燈之俗雖有一段哀落,但隨著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又逐漸開始興盛。貼春聯是常德城鄉普遍的習俗,春聯寫的吉利語,門楣上還要貼一個大「福」字。大門對面的牆上(中堂)要貼「對我生財」、「萬事如意」、「開門大吉」,門扇上要貼門神或送子娘娘,大門的合縫處要貼「財」字,表示「財門大開」。現時,貼春聯仍很流行,但已改為新語,「門神」為新年畫所取代,其他已不時興了。
7、湖南常德安鄉人過春節的習俗
《荊楚歲時記》有正月初一「雞鳴而起,先於庭前爆竹,以避山臊惡鬼」的記載。常德舊俗,在每年農歷正月初一清晨,雄雞初鳴之時,由男戶主起來打開大門鳴放爆竹,叫做「開財門」。現時鳴放爆竹多在北京時間零點正。
這一天,全家男女老幼都穿新衣,叫做「去舊迎新」。堂前燈燭輝煌,香煙繚繞,合家敬過天地、拜過祖宗後,晚輩要向長輩拜年,小孩拜了年,長輩照例要用紅紙包一些錢送給小孩,叫「壓歲錢」。
從前,晚輩向長輩拜年,一定要跪下叩頭;平輩與平輩拜年,男的作揖,女的道萬福。後受外地影響,改為行鞠躬禮。舊時,給人拜年要講「恭喜發財」之類的吉利話,現時多改為說:「新年好!」
舊時拜年的規矩是:「初一崽,初二郎,初三初四拜街坊」。即初一兒孫輩跟祖父母和父母拜年;初二出嫁的姑娘領著女婿回娘家拜年,但按習俗一定要當天趕回去,不能讓家中「空了房」;
初三以後,街坊鄰里、親戚朋友才互相走訪,但奉信「七不出、八不歸,九日外出空手回」,意思是初七不遠出,初八在外地的人不要回家,初九不外出辦事,因而「惟出必擇吉」。近時拜年的習俗必不可少的舉動,也無須擇吉而行。
舊時農村,初一至初三不掃地,不倒垃圾,意為「積財」。初四要敬土地菩薩,各戶派人上地角田頭,插三柱香,點一盞爛調羹做的小油燈,並把少許紙錢壓在土塊下面,以示對土地的恭敬。
新春期間,常德各地都有在大門口張燈結綵的習慣。舊時,富家要在大門口掛兩盞紅紗流蘇元寶大燈,表示「吉星高照」。貧民也要在大門口點上一盞小油燈,取個吉利。故民歌中有「正月里來是新春,家家戶戶掛紅燈」之語。
現在,各單位都時興在大門口扎彩門安裝五色彩燈,民家新春點燈之俗雖有一段哀落,但隨著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又逐漸開始興盛。貼春聯是常德城鄉普遍的習俗,春聯寫的吉利語,門楣上還要貼一個大「福」字。
大門對面的牆上(中堂)要貼「對我生財」、「萬事如意」、「開門大吉」,門扇上要貼門神或送子娘娘,大門的合縫處要貼「財」字,表示「財門大開」。現時,貼春聯仍很流行,但已改為新語,「門神」為新年畫所取代,其他已不時興了。
春節期間,常德城鄉都大耍龍燈。常德龍燈的品種有長龍、老龍、幼龍、鰲龍、草把龍等等。
8、以前湖南人過春節習俗
1、湖南人過年,除夕一定會吃雞、肉、魚三樣。雞要整隻的清燉,要選擇公雞,燉好後把雞頭立起來放;
2、魚蒸好後再在上面撒滿紅紅的辣椒,而且三十晚上的魚千萬不要吃完,要留到初一再吃,這是象徵著年年有餘、五穀豐登,辣椒當然代表的就是紅紅火火了。
3、湖南過年時還有吃臘肉的傳統,不過與四川人吃蒸臘肉不一樣,湖南人喜歡把臘肉與香豆乾或者是干豆角混在一起炒著吃,吃起來油香滿口,特有嚼頭。
4、有時候,也會用冬筍與臘肉一起炒,這樣在咸香之外還會有一種清鮮的感覺。湖南人拜年、看龍燈、放鞭炮之外,還有唱花鼓戲等等。
9、常德春節風俗作文
正月初一為春節,舊稱元旦。是日,人們早起,著新衣、戴新帽、穿新鞋,以示辭舊迎新。謂穿未下過地的新鞋,新的一年可腳輕手健。男主人起床,口念吉詞先開門,放炮仗於門口,稱「開門炮」。開門炮一般放三個,要「帶四放三」,留一個作「備炮」,寧波話「備炮」出典於此。炮仗放得越高越響,示意新年吉利。若是「吹、吹、吹」的啞炮,則示為不吉,要馬上就說:「哦,吹吹響,今年會發財。」並立即補放一個。 大族、大戶人家供奉祖先遺容畫像於祠堂或中堂(堂前間),一般懸五代之內的祖宗像,稱為「供幀子」、「供影子」、「供金紫(昔繪像皆金冠紫衣) 」,均同義。有的宗祠族規,男子l6歲才可拜祭,女子不在內。由輪著當辦者分發麻餅(亦稱吉餅)一雙或碗兩只。各家幼者依序拜尊長,稱「拜歲」。除夕夜巳分「壓歲錢」,用紅紙包起來壓在幼者枕頭底下,故謂「壓歲」。 是日,早上吃湯團(湯圓),寓意團團圓圓。有些人家全家吃素一天。這天習俗最大特點是讓家裡日用器物「休息」一天,也即讓家庭主婦休息,不掃地、不乞火(不向別人點火、點香煙)、不殺牲、不動刀剪、不倒馬桶、不洗滌衣服,也不打罵孩子、不講不吉利的話。早晨見面忌說「早」字,謂說了要招來今歲跳「蚤」多。走路如跌跤,要馬上說:「哦,元寶一跌。」此晚,未昏即眠,不點燈火,謂點燈將招來今歲蚊蠅多。睡前,放「關門炮」。晚上不出門,俗稱過「太平夜」。 初二至初七八,遲的到十五,各家出門走親戚「拜歲」,一般先至親後遠親,少拜長以婿拜翁、甥拜舅、侄拜姑等為重,互相款待酒席,稱「歲飯」、「歲酒」。 初五,為財神日,經商人家最重此日,「請財神」後才開門營業,稱「開市」。信佛者,有的於初七夜走七座橋,且不走回頭路,初八拜八個寺院,俗稱「走七橋」、「拜八寺」。 其間,民間娛樂活動有舞龍燈、跑馬燈、大頭和尚等。與別地稍異者有「佯掃地」,即乞丐(此時稱「發財人」)背負筐,手握綴有紅球的掃帚,佯作掃地狀,口唱俚歌:「撩起金絲帚,瑞格(象聲)一把掃。掃到東,老闆屋裡有青龍,青龍盤米缸,黃龍盤谷倉;掃到南,老闆屋裡發大財,大元寶使籮抬,小元寶使船載。」 建國後,賀年等習俗不變,迷信色彩多已消失。機關團體舉行團拜,開展擁軍優屬、擁政愛民活動,慰問老幹部、老工人、老教師、老科技人員、敬老院老人和春節期間堅持生產、工作的職工。路上熟人相逢,拱手或握手,互祝吉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