容縣風俗作文
1、寫一篇400~450字的廣西容縣的作文!!!!!急急急急急急急!!!!!!!
我愛廣西容縣容縣概況
廣西壯族自治區玉林市轄縣,著名僑鄉。容縣是楊貴妃的故鄉、沙田柚的原產地,也是廣西最大的僑鄉,地處廣西東南部,玉林市最東部,北流江(容縣稱之為綉江)中游。全縣轄15個鄉鎮,行政區域總面積2257.39平方公里,總人口78萬人。東北部與岑溪市相鄰,東南靠廣東省信宜市。西和西南交北流市,西北和東北分別與桂平、平南、藤縣接壤。縣境東西最大橫距51公里,南北最大縱距73.5公里。容縣縣治設於容州鎮,西距自治區首府340公里。全縣轄12個鎮,3個鄉,219個村(街),總人口78萬。容縣是廣西最大的僑鄉,旅居海外的華僑、華人和港澳台同胞共70多萬人。
資源豐富容縣地處南亞熱帶,氣候宜人。全縣耕地面積2.2萬公頃,森林覆蓋率達66.6%,經濟果木林約2.7萬公頃。主要農業資源有居「廣西三寶」之首,古代列為朝廷貢品,原產於松山鎮沙田村的沙田柚;有以肉香、骨軟、色黃而飲譽海內外,特產於石寨下煙村的霞煙雞;有味甘芳香、暢銷歐美的玉桂、大紅八角以及荔枝、龍眼、紅菇、松脂、茶葉、桑蠶、中草葯等。容縣水資源豐富,是全國百個電氣化縣之一。重要礦產資源有錫、螢石、石灰石、花崗岩、高嶺土、氟石等20多種 ,近年發現了金、鈾礦等戰略礦產,其中高嶺土儲量達1000萬噸以上。
廣西容縣並不繁華,也不蕭條。在世人的眼中,廣西是個早被遺忘的省市。我們不能讓廣西這條巨龍再沉睡下去,我們要振興「八桂大地」!
廣西人沒有廣東人精打細算,廣西社會也不如廣東社會像一台有效而高速運轉的機器……一東一西的省市:一個極度開放,像極了美國;一個極度自閉,像極了晚清。
不,廣西並不是這樣的。
再回顧六七十年前的民主革命時代:沒有哪個省的民眾像廣西人一樣站在中國革命的前沿,為了理想的革命信念而拋頭顱、灑熱血。「黃花崗七十二烈士」中約有20%的烈士都是廣西人;在軍閥割據的年代,蔣介石拿下了全國所有地方的軍閥,卻獨對著桂系軍閥望然興嘆;在抗戰時期各省都節節敗退之時,廣西不僅沒有敗退,還打到了河北;七十多年前,《紐約時報》還在稱贊廣西建設是「中國模範省」,那時的廣西是風雲稱霸的巨龍,無人敢觸「巨龍」的龍須。廣西七十年代的勝利,讓他省的發展突飛猛進,廣西作為「犧牲者」卻失落得被遺忘,甚至被遺棄。記憶的塵封,讓廣西的歷史在國人的腦海中一點點的抹去……廣西以自己的發展為代價來換取國家西南邊陲的安定,廣西尋來經濟繁榮的出路讓給了他人,但總會被國人忽略。
我愛廣西容縣。當然,每一個廣西容縣人都愛廣西容縣;就像中國人愛中國一樣。我們不能因為它常被國人遺忘而就不愛這片塵封的土地。我們愛廣西,就將用心聲喚起所有人:「巨龍,醒來吧!大家一起振興我們所愛的八桂大地!」
2、關於玉林風俗習慣的作文。
關於玉林風俗習慣的作文,可以列舉玉林有哪些風俗習慣,然後分別闡述其具體內容,也可以針對玉林的某個風俗習慣進行論述,下面是一篇玉林風俗習慣的範文,僅供參考:
玉林人把春節叫「過年」,或「大年初一」。這是一年中最大最熱鬧和最隆重的節日。為了過一個好年,農村習慣於陰歷十二月二十四便擺上清茶果品,燒香點燭,送灶神升天,祈求庇佑新年五穀豐登,人畜平安。
送走灶君,人們開始大掃除,搞衛生,陸川、博白客家人俗稱為掃灰塵。然後是蒸發糕,舂糍粑,打米餅,包粽子,做湯圓,炒米花,炸白散,作為春節待客和走親拜年禮品。過年買年貨,豬雞鵝鴨魚,果品餅干醬醋茶,鞭炮神香,添置衣物傢具,應有盡有。
大年三十,又稱除夕。這一天,人們忙著上紅,即貼春聯、貼門神、貼利市錢、掛燈籠。古時門神貼戶左右,左神荼,右郁壘,唐後改為秦叔寶、尉遲敬德,近年有的貼上財神爺,招財進寶。貼上春聯門神,人們先是祭記社公,然後祭拜祖宗。
以前敬祖宗勝過敬神,家境好者認為是祖宗庇佑,貧寒者也自認是命運不佳。祭拜過祖宗,接著是吃團圓飯了。這頓飯菜特別豐盛,白切雞、炸扣肉、辭歲鵝成為必定上桌的菜餚。在陸川縣客家人中,習慣於宰鵝辭歲,沒有鵝不算過年。
吃過團圓飯,上了年紀的中老年人坐於廳堂上拉家常,高堂健在的,習慣守歲到零時。接著是爆竹煙花震天動地響起,「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大年初一,進入歡度新年的高潮。客家人過去年俗說:年到初一二,家家打鬥敘。年到初三四,人客來來去。
年到初五六,有酒又無肉。年到初七八,家家捧粥缽。年到初十邊,依舊同先般。年到十五六,食了剩餘肉,耕個耕,讀個讀。初一這天人們起得特別早,見面第一句話就是恭喜發財,大家都說吉利話。飲過早茶,人們又互相拜年道賀。
小輩見長輩口稱恭喜發財,長命百歲,長輩給後輩打發紅包。再祭拜先祖後,兄弟叔侄,幾家人合吃飯,共享天倫之樂。過去年初一家人少外出,年初二才開年,一劏雞,二舞獅龍麒麟,串門走親,從親至疏,絡繹不絕。
容縣農村小孩第一次隨父母到親戚家,回擔禮品還送一隻雞,稱爬路雞,寓孩子從此記得這門親戚。在探親訪友的同時,城鄉還經常開展各種文體活動。舞獅舞龍舞麒麟,唱採茶、粵曲賀新春,成為數百年來玉林歡慶佳節的傳統習慣。
舞麒麟是玉林人年俗所獨有的。那麒麟為竹紙扎繪而成,長十餘米,由4至8人組成,配以一人歌舞,撐羅傘,舉彩牌,上寫恭賀新禧,敲鑼鼓,奏八音,飄妙震撼。歌舞者唱詞清新,隨機應變,見人贊人,見物譽物,七言四句,令人陶醉。
採茶賀年也別具特色。採茶盛傳於玉林各縣市區,尤其是博白縣有幾十個採茶班。演出中載歌載舞,喜鬧劇俱全,生動活潑,詼諧幽默,令人捧腹暢笑。玉林、北流城鄉有粵曲清唱,興業縣有鷯劇馬戲。
一時間,玉林大地到處都可聽到採茶、粵曲、鷯劇、牛戲、木偶的歡唱,為節日增添濃厚的歡樂氣氛。經濟基礎決定人們的意識。改革開放後,玉林經濟蓬勃發展,人們的科學文化素質也提高了,玉林人過年既保留許多優秀的傳統習俗,而許多舊習俗又在不知不覺地發生變化。
在假日黃金周,城鄉舉行豐富多彩的文藝晚會,有的外出旅遊歡慶。欣賞中央電視台春節聯歡晚會成為必看的娛樂大餐。傳統的飲食也在變化。舊社會人們除夕買下肉菜,年晚劏雞殺鴨,吃了一頓便收藏起來,開年後接待親朋。
現在生活水平提高了,飲食講究鮮美味好,哪管上年有餘沒有餘?在城鎮,人們還邀上親朋上酒家吃團圓飯,來幾曲卡拉OK。
拜年之風也在變,利用現代通訊在電話上恭喜,在簡訊息上祝福,省時又省工。過去祭祀祖先是為了祈求庇佑好年景,現在為的是尊老愛幼,懂得只有拼搏才會贏。過去過年延續到元宵節,現在人勤春來早,過了初五六便勞作耕耘,外出打工賺錢,創造美好的新生活。
3、包粽子 作文
我有好多呢!我都給你說:
明天就是我們中國的傳統節日端午節了,今天奶奶買了許多蘆葉,准備包粽子,我一看到這些清新蘆葉,就忍不住想學了,於是就向奶奶請教。
奶奶拿來一大盆蘆葉、淘好的米和淹漬好的肉餡,開始教我包粽子。「首先,我們要用四、五片蘆葉稍稍重疊平放在一起,」奶奶開始手把手的教我,「然後,要將蘆葉捲成一個圓錐形狀。」說著奶奶演示了一遍給我看。「原來這么簡單呀!」我迫不及待地說「讓我來試試吧」說著,我拿起了五片蘆葉開始有模有樣的做了起來。可是這些蘆葉疊平後,好像故意要跟我作對似的,總是卷不成圓錐狀,不是太大就是太小,急得我滿頭大汗,差點哭出來。奶奶見了,急忙走過來跟我說:「包粽子不能心急,要慢慢來。」說著,便把我的手放在蘆葉的適中位置上,然後對我說「再試試從這邊捲起怎麼樣?」我一試果然成功了。第一步總算大功告成了。
接下來,該放米和放餡了,這一步很簡單,幾乎沒費力就成功了。最難的一步來了——那就是蓋蘆葉。奶奶嫻熟地把蘆葉折來折去,就像在變魔術一樣,不一會兒一個標準的「三角體」呈現在我的眼前。「哇!這么難」,我的好學勁一下子被這另人眼花繚亂一步掃的灰飛煙滅。不過,不一會兒,我的不服輸的勁又上來的,心想再難我也要學會它,經過奶奶細致耐心的指導,我終於學會了。
盡管我包的粽子不太漂亮,但是,這畢竟是我自已親手包出來的,吃在嘴裡,味道就顯得格外的鮮美。
還有:
端午節到了,鄰窗飄來一股濃濃的粽香,我嘴饞的咽著口水。
走進廚房,我對姥姥說:「我要做粽子,」「小饞貓,早准備好了!」姥姥笑著,從廚房把已經在水裡浸泡好的大米和煮好的粽葉端了出來,對我說:「知道端午節為什麼吃粽子嗎?詩人屈原跳江自殺後,人們把飯團投江紀念,演變後成了吃粽子。」
「來,先看姥姥包一遍」姥姥說著,先挑了兩片沒有裂縫的粽葉,正面朝上鋪在手上,接著將一邊輕輕捲成漏斗狀,放一些米、幾顆棗進去,把口捏住,將另一邊蓋在上面,再繞幾圈,最後用線把粽子捆住。姥姥動作流暢,看得我嘖嘖稱奇。
我照著姥姥的樣子包,可總是從卷的地方失敗,因為掌握不好力度,粽葉被撕裂了好幾片。姥姥調侃到「你是撕葉專家嗎?」我「撲哧——」笑了,剛卷好的又完了……試了五次後,終於成功了。可是,它的樣子奇形怪狀的,幾次「廢紙團」模樣的粽子誕生後,我越包越像樣了。我接連包了十個粽子,累的手都軟了,看來:吃起來好吃做起來難呀!
下鍋嘍,我呼了一口氣,躺在沙發上休息。不一會兒,廚房飄來一陣陣粽香。出鍋了,一盤熱氣騰騰的粽子端上了桌。我垂涎三尺,伸手去抓,卻以燙到手敗下陣來。聞著,香啊!口水不由自主地流下來。
待它們涼些後,我抓起一個就狼吞虎咽起來,粽子黏黏的、香氣十足、滿口回味!
還有:
今天是端午節,我們一家坐在圓桌旁,討論著怎樣過端午節,忽然,我想到一個主意,就說:「我們自己包粽子,自己吃,怎麼樣啊?」「好!」爸媽齊聲回答。
我們把包粽子的外殼,去買來,就開始包粽子了,先把洗凈的糯米放入盤中,再加上輔助材料,進行攪拌,等白色的糯米變成黃色就行,再把殼包成一個造型,把糯米放進裡面,壓一壓,再把另一個角上多出來的一點殼把它包到裡面去,就可以了,一個粽子完成了,最後,告訴大家包粽子可難包了,包的不好就要露餡,而且要掌握技巧,我可不會包,媽媽會包,我就學著媽媽的樣包來包去,(停,告訴你個秘密,其實我是亂包,但是我還是通過了這關。)根本就不會包,但是,還是混進了鍋中,蓋上了鍋蓋,就開始煮了,一分鍾、二分鍾、十分鍾、四十分鍾······,哎,終於煮好了,沒等媽媽拿上來,一陣香氣已經不由自主地向我撲過來了,媽媽把粽子端了上來,我連忙抓了一個,就開始吃,吃一個,兩個,這是,爸、媽突然大笑起來,我很奇怪,他們為什麼笑,爸爸說:「你自己看看鏡子。」我走到鏡子面前一看,呀!我變成了一個小花貓。
希望端午節永遠留在我身邊,這樣天天可以吃到美味可口的粽子了。
還有最後兩個:
今天是端午節,我和媽媽一大早就開始包粽子。我最喜歡吃糯米紅棗的粽子了。媽媽早就把所有的材料都准備好了,我心想:今天又有美味可吃了。
開始包粽子了,媽媽把米泡好,又把泡米的水倒掉,又往米中加了大紅棗。我跟著媽媽學習包粽子,我先弄好了竹葉,把糯米放入竹葉中,又放上大紅棗,然後把它包起來用線捆好。等我包好一個的時候,媽媽已經包好了好幾個。當我們包完粽子,媽媽煮粽子的時候,我坐在一旁沉思起來。粽子是用來紀念屈原的,這位偉大的愛國人士令萬民敬仰!這時我想起了毛主席的詩句:「屈子當年賦楚騷,手中握有殺人刀。艾蕭太盛椒蘭少,一躍沖向萬里濤。」
這時媽媽喊我,粽子已經出鍋,我聞到那香噴噴的氣味,真有點垂涎三尺啊!
我不會忘記這個難忘的節日!
包粽子端午節又稱端陽節、午日節、五月節、艾節、端五、重午、午日、夏節家家戶戶都懸鍾馗像,掛艾葉菖蒲,賽龍舟,吃粽子,飲雄黃酒,游百病,佩香囊端午節的第一個意義就是紀念歷史上偉大的民族詩人屈原。屈原,名平,是戰國時代的楚國人,生於楚威王五年夏歷正月初七,或謂生於楚宣王二十七年,卒於楚襄王九年。端午節的第二個意義是伍子胥的忌辰。伍子胥名員,楚國人,父兄均為楚王所殺,後來子胥棄暗投明,奔向吳國,助吳伐楚,五戰而入楚都郢城。當時楚平王已死,子胥掘墓鞭屍三百,以報殺父兄之仇。吳王闔廬死後,其子夫差繼位,吳軍士氣高昂,百戰百勝,越國大敗,越王勾踐請和,夫差許之。子胥建議,應徹底消滅越國,夫差不聽,吳國大宰,受越國賄賂,讒言陷害子胥,夫差信之,賜子胥寶劍,子胥以此死。子胥本為忠良,視死如歸,在死前對鄰舍人說:\"我死後,將我眼睛挖出懸掛在吳京之東門上,以看越國軍隊入城滅吳。\"便自刎而死,夫差聞言大怒,令取子胥之屍體裝在皮革里於五月五日投入大江,因此相傳端午節亦為紀念伍子胥之日。昨天,我和姐姐去超市買糯米蜜棗和蘆葦葉子,准備回家包粽子.端午節當天,媽媽一邊給我聽寫生字一邊包粽子,姐姐也參與了包粽子.姐姐包的粽子造型非常好看,媽媽包的可就差遠.剛包了一回兒,我姐姐突發奇想,要往粽子里包火腿和海苔,然後姐姐專職包火腿餡粽子,媽媽包花生綠豆葡萄乾餡的粽子.姐姐包了十多個,媽媽包了十多個,她倆互不相讓.閑話就說到這里,下面我們開始吃粽子,媽媽還做了很多菜和魚湯.我吃的第一個粽子是海苔餡的,這個端午節我們過得非常愉快.
好啦!就這些啦,你也要自己想想哦,↖(^ω^)↗加油!
4、誰幫幫我找作文啊 題目 是《我家鄉的端午節》 要寫過程啊 600字以上 要寫習俗 我在唐山
我家鄉的端午節
梅子熟透以後,端午的腳步款步而來。「她從花明柳暗細雨如絲的江南走來,從綠陰如蓋柳樹含煙的夢中走來,從我深深地凝眸中走來了。」這是當代詞作家豐樺對端午節的贊美。
我的家鄉在東北的山區。村莊的四周是連綿起伏的群山,山上「佳木秀而繁陰」。一條清澈的小溪在巍峨的山澗溢出,淌過炊煙繚繞,雞鳴狗叫的村莊。千百年來,古樸安寧的村莊就這樣靜靜的躺在大山的懷抱中,吸收著大地的靈氣,沐浴著陽光的光輝。
野鵑花開過不久,就到端午節了。於是,我處在異國他鄉而又回憶起在故鄉過端午節的情景來
家鄉的端午節,很多風俗跟外地一樣系百索子,端午的前一天晚上凌晨3,4點鍾,母親起床,把事先准備好的五色小繩系在孩子的手脖子上。小繩是掉色的,沾了水,把手腕染的紅一色,青一色,好玩極了。
端午節過了,等到第一場雨,孩子睡著後母親在悄悄的把小聲解下來,扔在水裡讓雨水將其沖走。
用五彩的紙疊了連環小寶燈掛在門楣上,象徵著一年的五穀豐登,衣食無憂。
記憶最深的是我8歲那年的端午節。那年,不知怎的,我身上起了又大又紫,腫的流膿的膿包,疼得我不得安寧,這時八一公公說「毛毛,你等著,我去弄些薆蒿來。」直到下午,他才回來。我聽人家說這玩意放在水裡煮沸後,用水洗澡,能治百病。我洗完澡後果真不疼了。第三天,就好了。
事後我問八一公公緣由。他說「你這娃子走運,逢上端午節,不然,可夠你受得!」我至今也不明白他的意思。大概是由於恰逢上這個充滿神奇色彩的節日吧!
家鄉也要泡端午酒。再下過春天的第一場雨後,家家戶戶就已經將端午酒放入地下深埋發酵。裡面放6樣東西,那就是:北棗,荔枝,枸杞,橄欖,桂圓和杏仁。端午酒入嘴清香,可謂「泉香而酒洌。」端午酒還可以讓人長生不老呢!!!如今,媽媽也如法炮製,材料一樣,但入嘴後口感卻不一樣。我提醒媽媽:「你用的是這里的酒,而不是家鄉自己釀的酒啊!」
我同媽媽已離開家鄉多年,但故鄉的山山水水,人情風俗在我心屏上總不能抹去。今年的端午節已經過完,我多想問問:親愛的鄉親們,你們又釀端午酒了嗎???
5、廣西玉林容縣的風俗習俗和故事
1、干欄
也叫木樓、吊腳樓。壯、侗、瑤、苗、漢都有。多為兩層。上層一般為3天間或5開間,住人。下層為木樓柱腳,多用竹片、木板鑲拼為牆,可作畜廄,或堆放農具、柴火、雜物。有的還有閣樓及附屬建築。
一般干欄都依山傍水,面向田野,前景開闊,採光也好。一個寨子一個群落,整體肜去,既雄偉又壯觀。有些村寨,家家相通,連成一體,就像一個大家庭。居室格局,各族自有特點。
2、牛魂節
時在農歷四月初八。又稱脫軛節,流行在桂北龍勝一帶壯族山村。傳說這天是牛王誕辰。要給牛脫軛,刷洗身子,放牧到水草豐美的地方。牛欄要打掃干凈,鋪上乾爽稻草。不準役使,更不準鞭打,還要給牛唱山歌,喂烏米飯。
過去有些寨子里還建有牛魔王廟,過節這天,要殺豬祭祀,村民們在廟里聚餐。當地流行一個傳說:當初陸地只有岩石、黃沙,牛王奉命下凡播種百草,原定跨3步撒一把草萬,牛王記錯了,變成跨一步撒3把,使得大地百草叢生,連莊稼都長滿野草。
天帝大怒,罰牛王下人間吃掉百草。但天帝並沒有忘記它,每當它生日,便派牛魔王下凡看望、佑護牛王和它的子孫,為它們滅病去災,由此便建起了牛魔王廟。牛魂節表現了壯族人民對耕牛的愛護和對農業豐收的期望。
3、壯姑夏裝
龍勝縣龍脊一帶壯族姑娘的傳統夏裝,上白下青,用料多為細棉布,現在也有用絹和洛綸的。上衣款式為平領、對襟、中袖。中襟綴兩只布扣,手工精巧,有蝴蝶形、菱形等樣式。袖筒中腰和袖口綉有「花欄桿」,用絲和配色極為講究,花形也多種多樣。
衣衫腰身部位比較寬松。褲子為青色,寬筒,褲筒中腰也鑲有兩道寬約一寸的「花欄桿」,多為鍛帶加綉花色。壯姑穿上這套衣裳,配上線底細花胸圍和方形法凈印花頭巾,耳掛串珠環,腕戴白銀鐲,走在鄉間路上,給人以瀟灑、自然、和諧的內蘊美感。
4、拋綉球
壯族青年傳統的體育文娛活動,和表達愛情意願的獨特方式。綉球有圓形、方形、菱形,有的還做成各種動物形狀。上端有條綵帶,下端系一束尺多長的彩絲穗子,球內填充谷糠或棉籽,大小不一,輕重不等,一般不超過一斤。
比賽時,男女相向分列兩隊,各有一裁判。一方起拋,球落對方場內,接不住的,要罰唱歌或表演節目。再輪換拋球。綉球作為愛情信物時,拋法又不相同。有的是在對歌時,姑娘趁無人注意悄悄地送給意中人,對方則以手帕、毛巾之類物品回贈,兩人繼續對唱下去,藉以增進了解。
有的是姑娘看中了誰,便定點拋過去,對方如亦有情意,即繫上禮物,還拋過來。綉球能打開雙方心扉,為彼此的進一步接觸、了解,創造條件。
5、夜婚
桂北部分壯族地區婚俗。也稱火把婚。婚期晚上,新郎帶二三十人,點著火把,邊走邊唱,直往女家。到女家村寨邊,先與新娘女伴對歌,一般總是讓男方贏,男方再派一口齒伶俐的小夥子進寨,走近女方家門,又被姑娘們攔住,用歌聲盤問,對答無誤,才准進門迎親。
新娘上路,由二三十位女伴陪送,一路上邊走邊與迎親男青年們對歌,在歌聲笑聲中,簇擁新娘,到達男家拜堂成親。新人進洞房後,男女青年繼續對歌,直到天明。通過對歌,他們互相認識、了解,有的交上朋友。進而締結夫妻良緣。
6、容縣的美麗傳說(作文350字到400字)有哪些
舌尖上的容縣——酸料
俗話說得好:「民以食為天。」說起我最愛的小吃,那就是容縣特有的酸料。潘石榴,蘋果,哈密瓜,青瓜……瓜果類都可以用來做酸料。酸料製作的過程極其簡單,但做出來的美味卻令人回味無窮。那我給你們介紹一下怎麼製作白蘿卜酸吧!先准備好一個白白胖胖的大蘿卜,不去皮,因為不去皮能使質感更脆。替它洗一個澡,洗干凈,然後把它切成薄薄的橫條狀。准備好一瓶醋,再用鹽巴把蘿卜泡軟,把鹽巴沖洗干凈。把適量的醋倒入蘿卜中,喜歡吃辣的朋友可以把辣椒切成粉末加入到蘿卜中,然後搖一搖讓它入味。過十幾分鍾後再把盤子掀開,一股沁人心脾的香酸味撲鼻而來,令人垂涎欲滴。製作過程就是這么簡單,而做出來的美味卻與眾不同。白蘿卜酸一口咬上去清甜脆口,一個字形容:爽。暖人心脾的酸味令人回味無窮。其酸料有開胃,去火,降壓,美容等功效。使人吃了神清氣爽。嘿『朋友!聽了我的介紹,你是不是垂涎欲滴了呀~那就來我們容縣享受一下舌尖上的美味吧!
7、端午節作文600字
我印象中的端午節
我生在離成都只有八十多公里的一個小村裡,我那裡屬於丘陵地帶,從小到大,在我的印象里我們那裡的端午節一定要喝雄黃酒(在頭一年將中葯雄黃浸泡在酒瓶里,到了第二年端午節就可以用喝),小孩還要在額頭擦一點雄黃酒.同時在當天中午自家要煮吃鴨蛋,記得小時候每年我們都要吃2個,因為我家條件不好,平時是很少有機會吃到蛋的,那時的我挺喜歡過這節,因為不光可以吃鴨蛋,還要吃粽子,雖然從小到大我都沒有看到過我媽包粽子,但是我們姐弟倆卻從來沒有少吃一次,每年都是吃外婆送來的.
記得我家剛建完房子的那一年,由於家裡的儲蓄全用完了,還欠了不少債,父母只好從節約上出發,那一年,我婆也到小姨家去過節了,我想肯定吃不了,結果鄰居家的大媽專給我們姐弟倆送來幾個,從那以後我對粽子和鴨蛋總是百吃不大厭,甚至到了現在,我都愛吃這兩樣食品,條件好了,我也工作了,有能力購買自己喜歡吃的東西了.也就是在去年,我蘇州一個朋友結婚,去她家才真正第一次看到包粽.因為她們那裡有一種習慣,結婚時要吃粽子.
還有一次,那是在我過生日的時候,我一個人在外地讀書,那天我特想吃粽子,就去超市裡買了幾個粽子和鴨蛋,同時請我同學吃,她們還笑我說,那有這樣過生日的人呀,太對不起自己了,同時也說我小氣,不請她們吃大餐.而今天也是我的生日,我卻不能吃到粽子,雖然有太多好吃的東西,以及禮物,但是,從內心來說我還是想吃個粽子.可是沒有會請我吃,所以我昨晚專門去買了粽子,做為自己送給自己的生日早餐.
學生作文:兒時的端午節
端午節在中國的民間節日中可以算得上隆重,粽子、茶雞蛋、插艾蒿等都是端午節的特色。
小時候過端午節我足足能提前興奮上一周,因為可以吃上香噴噴的粽子了,那個時候生活比較單調,也很苦,不是過節平常是什麼也吃不到的。說起粽子,它不僅好吃,最主要的是在包粽子的過程中,體現著樂趣。每年端午一到,母親在頭一天晚上跑上一盆糯米,第二天早上便是我和母親一起包,綠綠的粽葉里加上糯米和大棗,包成三棱形的粽子,包好後放在大鍋里足足煮上3、4個鍾頭,之後母親把粽子泡在備好的兩水桶內,涼了以後細細地撥開竹葉,咬上一口白嫩的糯米,紫紅的大棗就露出頭來,蘸白糖再吃,那時吃起來是那麼的香甜可口,耐人回味。
端午節前夕,家家把在山上採的艾蒿插在門上,說是為了避邪,我們小孩只是效仿著做,不懂其中的含義。
端午節早晨,起床後,母親在我們的手腕和腳踝上纏上五彩的絲線,今後一直帶著,據說可以去病除邪。其實在我心裡,這些五彩的絲線在我心裡是那些精美手鐲的替代品。有些人家也會花些錢給自己的小孩買香荷包帶在身上,我的母親是自己親手用些小布頭做的,裡面塞些棉花,放些香草,即便是這樣我們也很高興。
回憶兒時過節是快樂的,節日的氣氛也比現在濃。
端午節紀念屈原作文
戰國時代楚秦爭奪霸權,詩人屈原位列右大夫,很受楚王器重。後來,屈原的主張遭到上官大夫靳尚為首的守舊派的反對,他們不斷在楚懷王的面前詆毀屈原,楚懷王漸漸疏遠了屈原。有著遠大抱負的屈原倍感痛心,他懷著難以抑制的憂郁悲憤,寫出了《離騷》、《天向》等不朽詩篇。
公無前229年,秦國攻佔了楚國八座城池,接著又派使臣請楚懷王去秦國議和。屈原看破了秦王的陰謀,冒死進宮陳述利害,楚懷王不但不聽,反而將屈原逐出郢都。楚懷王如期赴會,一到秦國就被囚禁起來,楚懷王悔恨交加,憂郁成疾,三年後客死於秦國。楚頃襄王即位不久,秦王又派兵攻打楚國,頃襄王倉惶撤離京城,秦兵攻佔郢都。屈原在流放途中,接連聽到楚懷王客死和郢都攻破的噩耗後,萬念俱灰,仰天長嘆一聲,投入了滾滾激流的汩羅江。江上的漁夫和岸上的百姓聽說屈原大夫投江自盡,都紛紛來到江上奮力打撈屈原的屍體,同時拿來了粽子、雞蛋投入江中。有些郎中還把雄黃酒倒入江中,以便葯昏蛟龍水獸使屈原大夫屍體免遭傷害。
從此,每年五月初的屈原投江殉難日,楚國人民都到江上劃龍舟,投粽子,以此來紀念偉大的愛國詩人,端午節的風俗就這樣流傳下來。
端午亦稱端五,是我國最大的傳統節日之一。「端」的意思和「初」相同,稱「端五」也就如稱「初五」;端五的「五」字又與「午」相通,按地支順序推算,五月正是「午」月。又因午時為「陽辰」,所以端五也叫「端陽」。五月五日,月、日都是五,故稱重五,也稱重午。此外,端午還有許多別稱,如:夏節、浴蘭節、女兒節,天中節、地臘、詩人節等等。端午節的別稱之多,間接說明了端午節俗起源的歧出。事實也正是這樣的。關於端午節的來源,時至今日至少有四、五種說法,諸如:紀念屈原說;吳越民族圖騰祭說;起於三代夏至節說;惡月惡日驅避說,等等。
迄今為止,影響最廣的端午起源的觀點是紀念屈原說。在民俗文化領域,我國民眾把端午節的龍舟競渡和吃粽子都與屈原聯系起來。俗說屈原投江以後,當地人民傷其死,便駕舟奮力營救,因有競渡風俗;又說人們常放食品到水中致祭屈原,但多為蛟龍所食,後因屈原的提示才用楝樹葉包飯,外纏彩絲,做成後來的粽子樣。
農歷五月初五,俗稱「端午節」。「五」與「午」通,「五」又為陽數,故端午又名端五、重五、端陽、中天等,它是我國漢族人民的傳統節日。這一天必不可少的活動逐漸演變為:吃粽子,賽龍舟,掛菖蒲、艾葉,薰蒼術、白芷,喝雄黃酒。據說,吃粽子和賽龍舟,是為了紀念屈原,所以解放後曾把端午節定名為「詩人節」,以紀念屈原。至於掛菖蒲、艾葉,熏蒼術、白芷,喝雄黃酒,則據說是為了壓邪。盡管端午節年年過,但是關於端午節的來歷,卻不甚清楚,歸納起來,大致有以下諸說。
一,紀念屈原說。此說最早出自南朝梁代吳均《續齊諧記》和北周宗驚《荊楚歲時記》的記載。據說,屈原於五月初五自投汩羅江,死後為蚊龍所困,世人
哀之,每於此日投五色絲粽子於水中,以驅蛟龍。又傳,屈原投汩羅江後,當地百姓聞訊馬上劃船撈救,一直行至洞庭湖,終不見屈原的屍體。那時,恰逢雨天,湖面上的小舟一起匯集在岸邊的亭子旁。當人們得知是打撈賢臣屈大夫時,再次冒雨出動,爭相劃進茫茫的洞庭湖。為了寄託哀思,人們盪舟江河之上,此後才逐漸發展成為龍舟競賽。看來,端午節吃粽子、賽龍舟與紀念屈原相關,有唐代文秀《端午》詩為證:「節分端午自誰言,萬古傳聞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二,迎濤神說。此說出自東漢《曹娥碑》。春秋時吳國忠臣伍子胥含冤而死之後,化為濤神,世人哀而祭之,故有端午節。
三,龍的節日說。這種說法來自聞一多的《端午考》和《端午的歷史教育》。 他認為,五月初五是古代吳越地區「龍」的部落舉行圖騰祭祖的日子。其主要理由是:(一)端午節兩個最主要的活動吃粽子和競渡,都與龍相關。粽子投入水裡常被蛟龍所竊,而競渡則用的是龍舟。(二)競渡與古代吳越地方的關系尤深,況且吳越百姓還有斷發紋身「以像龍子」的習俗。(三)古代五月初五日有用「五彩絲系臂」的民間風俗,這應當是「像龍子」的紋身習俗的遺跡。
四,惡日說。據《史記》記載,孟嘗君田文生於五月初五,其父曾令其母遺棄田文,理由是這一日生的孩子要害父。東漢《風俗通義》也有「五月五日生子,男害父,女害母」的說法。東晉大將王鎮惡五月初五生,其祖父便給他取名為「鎮惡」。宋徽宗趙桔五月初五生,從小寄養在宮外。可見,古代以五月初五為惡日,是普遍現象。這樣,在此日插菖蒲、艾葉以驅鬼,薰蒼術、白芷和喝雄黃酒以避疫,就是順理成章的事。
五,夏至說。持這一看法的劉德謙在《「端午」始源又一說》和《中國傳統節日趣談》中,提出三個主要理由:(一)權威性的歲時著作《荊楚歲時記》並未提到五月初五日要吃粽子的節日風俗,卻把吃粽子寫在夏至節中。至於競渡,隋代杜台卿所作的《玉燭寶典》把它劃人夏至日的娛樂活動,可見不一定就是為了打撈投江的偉大詩人屈原。(二)端午節風俗中的一些內容,如「踏百草」、「鬥百草」、「采雜葯」等,實際上與屈原無關。(三)歲時風物名著《歲華紀而》對端午節的第一個解釋是:「日葉正陽,時當中夏。」也即端午節正是夏季之中,故端午節又可稱為天中節。由此看來,端午節的最早起源當系夏至。
諸說紛出,而以紀念屈原說影響最為廣泛。由於屈原的人格偉大,詩藝超群,人們也願意把這一紀念日歸之於他。
端午節介紹
農歷五月初五為端午節,又稱端陽節、午日節、五月節、艾節、端五、重午、午日、夏節。雖然名稱不同,但各地人民過節的習俗是相同的。端午節是我國二千多年的舊習俗,每到這一天,家家戶戶都懸鍾馗像,掛艾葉菖蒲,賽龍舟,吃粽子,飲雄黃酒,游百病,佩香囊,備牲醴。
懸鍾馗像:鍾馗捉鬼,是端午節習俗。在江淮地區,家家都懸鍾馗像,用以鎮宅驅邪。唐明皇開元,自驪山講武回宮,瘧疾大發,夢見二鬼,一大一小,小鬼穿大紅無襠褲,偷楊貴妃之香囊和明皇的玉笛,繞殿而跑。大鬼則穿藍袍戴帽,捉住小鬼,挖掉其眼睛,一口吞下。明皇喝問,大鬼奏曰:臣姓鍾馗,即武舉不第,願為陛下除妖魔,明皇醒後,瘧疾痊癒,於是令畫工吳道子,照夢中所見畫成鍾馗捉鬼之畫像,通令天下於端午時,一律張貼,以驅邪魔。
掛艾葉菖蒲:在端午節,家家都以菖蒲、艾葉、榴花、蒜頭、龍船花,製成人形稱為艾人。將艾葉懸於堂中,剪為虎形或剪綵為小虎,貼以艾葉,婦人爭相佩戴,以僻邪驅瘴。用菖蒲作劍,插於門楣,有驅魔祛鬼之神效。
賽龍舟:當時楚人因捨不得賢臣屈原死去,於是有許多人劃船追趕拯救。他們爭先恐後,追至洞庭湖時不見蹤跡,是為龍舟競渡之起源,後每年五月五日劃龍舟以紀念之。借劃龍舟驅散江中之魚,以免魚吃掉屈原的屍體。競渡之習,盛行於吳、越、楚。清乾隆二十九年台灣開始有龍舟競渡,當時台灣知府蔣元君曾在台南市法華寺半月池主持友誼賽。現在台灣每年五月五日都舉行龍舟競賽。香港有競渡,近來英國人也有仿效我國人作法,組織鬼佬隊,進行競賽活動。
吃粽子:荊楚之人,在五月五日煮糯米飯或蒸粽糕投入江中,以祭祀屈原,為恐魚吃掉,故用竹筒盛裝糯米飯擲下,以後漸用粽葉包米代替竹筒。
飲雄黃酒:此種習俗,在長江流域地區的人家很盛行。
游百病:此種習俗,盛行於貴州地區的端午習俗。
佩香囊:端午節小孩佩香囊,不但有避邪驅瘟之意,而且有襟頭點綴之風。香囊內有硃砂、雄黃、香葯,外包以絲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絲線弦扣成索,作各種不同形狀,結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瓏奪目。
8、容縣的風味食品作文500字
我最喜歡吃的那就要數家鄉的風味食品---煎堆了,煎堆是每年過年時家家戶戶都吃的其中一種風味食品.下面就讓我來說說煎堆的故事吧!\x09 \x09
記得在某個快過年的前幾天,我坐公交車回到老家,爺爺說叫我做煎堆,我高興的一蹦三尺高. \x09
於是,爺爺拿出麵粉和白糖,將它們倒入一個大盆子里,再加上一些水,用手將他們反復攪拌,攪拌均勻後,爺爺便讓我把它們揉成球體,爺爺先做了一個示範,
將調和的粉放入手心,再用雙手輕輕揉動,直到揉出一個球體為止.我按爺爺的做法做,先拿了一點調和好的粉放入手心.於是,爺爺便在上面撒了一層白芝
麻.\x09 \x09
全都准備好了,下一步時放入鍋里炸,爺爺將油放入鍋里,等油沸騰時,再將它們一個一個放入鍋里炸,剛開始煎堆還沒有任
何變化,慢慢的變成淡黃色,到最後便變成金黃色,這時,煎堆便可以吃了,我迫不及待拿起一個剛要放入嘴裡吃時,「哇,好燙.」燙得我手上起了一個小泡
泡!」爺爺見了,笑著說:「別那麼急嘛,心急吃不了熱豆腐,呢,這里有一雙筷子,用筷子夾著吃吧!」我接過筷子,夾起一個咬了一口,「嗯,真好吃,有點甜
但又很松軟,很香.」我吃了一個真想再吃第二個,但是不行,剛出鍋的煎堆不能吃太多,不然會上火的喲!\x09 \x09
我愛吃家鄉的風味食品,但我更愛吃爺爺做的煎堆!
9、廣西玉林過年習俗的作文500
玉林人把春節叫「過年」,或「大年初一」。這是一年中最大最熱鬧和最隆重的節日。為了過一個好年,農村習慣於陰歷十二月二十四便擺上清茶果品,燒香點燭,送灶神升天,祈求庇佑新年五穀豐登,人畜平安。送走灶君,人們開始大掃除,搞衛生,陸川、博白客家人俗稱為掃灰塵。然後是蒸發糕,舂糍粑,打米餅,包粽子,做湯圓,炒米花,炸白散,作為春節待客和走親拜年禮品。過年買年貨,豬雞鵝鴨魚,果品餅干醬醋茶,鞭炮神香,添置衣物傢具,應有盡有。
大年三十,又稱除夕。這一天,人們忙著上紅,即貼春聯、貼門神、貼利市錢、掛燈籠。古時門神貼戶左右,左神荼,右郁壘,唐後改為秦叔寶、尉遲敬德,近年有的貼上財神爺,招財進寶。貼上春聯門神,人們先是祭記社公,然後祭拜祖宗。以前敬祖宗勝過敬神,家境好者認為是祖宗庇佑,貧寒者也自認是命運不佳。祭拜過祖宗,接著是吃團圓飯了。這頓飯菜特別豐盛,白切雞、炸扣肉、辭歲鵝成為必定上桌的菜餚。在陸川縣客家人中,習慣於宰鵝辭歲,沒有鵝不算過年。吃過團圓飯,上了年紀的中老年人坐於廳堂上拉家常,高堂健在的,習慣守歲到零時。接著是爆竹煙花震天動地響起,「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
大年初一,進入歡度新年的高潮。客家人過去年俗說:年到初一二,家家打鬥敘。年到初三四,人客來來去。年到初五六,有酒又無肉。年到初七八,家家捧粥缽。年到初十邊,依舊同先般。年到十五六,食了剩餘肉,耕個耕,讀個讀。初一這天人們起得特別早,見面第一句話就是恭喜發財,大家都說吉利話。飲過早茶,人們又互相拜年道賀。小輩見長輩口稱恭喜發財,長命百歲,長輩給後輩打發紅包。再祭拜先祖後,兄弟叔侄,幾家人合吃飯,共享天倫之樂。過去年初一家人少外出,年初二才開年,一劏雞,二舞獅龍麒麟,串門走親,從親至疏,絡繹不絕。容縣農村小孩第一次隨父母到親戚家,回擔禮品還送一隻雞,稱爬路雞,寓孩子從此記得這門親戚。在探親訪友的同時,城鄉還經常開展各種文體活動。舞獅舞龍舞麒麟,唱採茶、粵曲賀新春,成為數百年來
10、我的家鄉容縣作文
第一段:總結表達對容縣的熱愛之情(可以提一下容山容水容天下)
二、三、四:介紹容縣值得驕傲的事情:出最多將軍的縣還有將軍故居呢,廣西最大僑鄉,符合人口比例申請的長壽縣稱號,非常美味全身是寶的沙田柚,眾多的景點(十幾個呢),黎村溫泉村、佛教聖地都嶠山(南山)、非常成熟的森林公園,大水瀑布……
五、總結熱愛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