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風俗彩禮 » 長沙市的風俗

長沙市的風俗

發布時間: 2022-08-08 15:20:18

1、長沙過年都有些什麼習俗?

湖南傳統節日眾多,表現形式多樣。
年節。從農歷臘月廿四起(部分地區和土家族自臘月廿三起),至臘月三十日,是湖 南各地非常重視的傳統節日。廿四日相傳為灶神上天之日,舊俗在廿三日夜備果品祭灶, 求灶神上天奏事時多言好事。各家在廿四日團聚過「小年」,廿八日打掃庭除。最為隆重 的當屬臘月三十除夕夜,遊子遠歸,合家歡聚吃團圓飯,謂之年飯。年飯以豐盛為要,雞 鴨魚肉蛋蔬,滿桌杯盞,但許多地方仍保留著傳統而獨有的菜譜。魚是各家各戶必不可少 的一道菜,寓「年年有餘」;郴州人興吃酸蘿卜豬肝腸,象徵為人要有肝腸;洪江一帶喜 吃春粉,米粉上蓋有魚、肉、雞、鴨、蹄花、生薑各兩塊,以示好事成雙;有的人家還備 有一碗四季蔥拌豆腐,表示「四季清吉」。在大年三十夜,民間有守歲之俗,合家圍爐團 坐,辭舊迎新,許多地方有燒柴蔸火習慣,取「財頭」諧音,希望新年大吉大利。
春節。舊俗一般從正月初一到正月十五元宵節止。新正初一雞鳴即起,庭前燃放爆竹, 謂之「開財門」、「開門紅」。燃燭敬天地、拜祖先,然後出門拜五方,稱作「出行」或 「出方」。節慶活動更是豐富多彩,其中最為熱鬧的是耍龍燈。龍燈的品種繁多,如長龍、 老龍、幼龍、鰲龍、草把龍等。玩龍燈一般是初五齣燈,十五收燈,遊行於街巷與田壠之 間,遇寬敞人多之處即舞弄一番。在湘西辰溪一帶,有的玩龍燈直至正月三十日,要玩遍 周圍數十里的同姓村寨,俗稱「玩家門燈」。到正月十五日元宵節,各家均要吃元宵,以 示團圓和諧。
湖南的少數民族過春節有自己獨特的習俗,其中別具一格的是侗族的「行年」,土家 族的「過趕年」和「調年會」。懷化侗族鄉村每年正月初三至十五日,有以寨為單位集體 去另一寨作客的習俗,稱「行年」。行年的蘆笙客到另一寨後,主寨要舉行集體宴會,首 先由客寨特意挑選的十二三歲的少年講「款」。「款」的內容一般是從「開天闢地」、「 洪水滔天」、「人的起源」、「蘆笙的來由」一直講到「村規寨約」。每講一段,眾人齊 聲應和:「是呀!」以示贊賞。講完款,主寨便大擺酒席,盡歡而散。湘西土家族的「過 趕年」即提前一天過春節。相傳明代土家族士兵奉調到東南沿海抗倭,軍令緊急,便提前 把年過了,奔赴抗戰前線。土家兵出征後,立了東南第一功,後人為了紀念這次出征,便 把春節提前了一天,一直延續至今。土家族的「調年會」,節慶一般從正月初三開始,連 續舉行幾天幾夜,最熱鬧的是跳擺手舞,同時還要舉行地牯牛角力、抵杠斤和蛤螞搶蛋等 傳統民間體育和物資大交流。
希望對你有幫助!

2、長沙的習俗有哪些?

嬰兒出世都要到神龕前燃放鞭炮,向祖宗報喜。昔時重男輕女,「生子曰弄璋,生女曰弄瓦」。認為生男孩是家庭幸事,歡天喜地。認為生女是「生個空人」,是背時貨,一愁包腳,二愁陪嫁,甚至有溺嬰現象。

小孩降生時,如有不速之客進屋,稱「逢生」。來客就是嬰兒的乾爹或乾娘,但有「男逢男生,背時三年,踏了血地,必有災禍」之說。為解脫,主人便暗中在客人衣上穿上紅線,以「刺破災禍」。男逢女生,則認為是好事,要「逢時三年」。

鄰居女眷聽到鞭炮響,會趕來問慰祝賀,並分別送以雞蛋、紅糖、干刀豆絲、干豆角等,以催乳,因說「月婆」不宜吃青菜,吃了青菜「毛毛拉青屎」。分娩後胎衣要用陶罐盛著埋在附近山上,意在父母血統與家鄉土地永不分離。世傳送胞衣時不能回頭,否則倒奶。

嬰兒父親即日要帶著鞭炮和一隻雞到岳父家報喜,生男孩帶公雞,生女孩帶母雞,岳家無需問便知生男生女了。岳家親鄰聽到鳴炮報喜,紛紛恭賀並送以雞蛋等物。第三天,女婿接丈人婆去「做三朝」,古稱「湯餅之會」。外公外婆帶去早已准備好的嬰兒搖窩、坐欄等,一般還備有嬰兒棉襖、夾襖、單衣、棉抱裙、夾抱裙、鞋、帽等各一對,人嘆「外婆難做呀」!有的還留下照顧產婦,叫「伴月」。婿家親鄰或「請外婆茶」,或「請外婆飯」。

三朝日,長輩婦女將艾葉、楓球、雞蛋等熬湯為嬰兒洗澡,叫「洗三朝」。洗畢,用雞蛋滾擦嬰兒全身,以祛風,祝福健康。再給嬰兒換上新衣服,由祖母或其他長輩抱著,在嬰兒身上蓋一篩子,篩上接剪刀、算盤等,眾人簇擁,或手敲趕雞棍(即一頭劈開的竹棍,作趕雞之用),或持擂杵,去正廳神龕前拜祖宗,叫「拜三朝」。拜畢,沿廳屋巷廊游一圈,叫「游三朝」,據說可防「臍風」危害。長沙縣還有用趕雞棍追打嬰兒祖母之習俗,名「打喜」。

三朝日親友賜紅紙包封祝賀,赴湯餅會,叫「打三朝」。主家煮熟雞蛋,上紅,分贈眾人,叫吃紅蛋,又叫吃滾屁股蛋。河西有的地方還往嬰兒父親臉上擦紅,祝賀他做了「大人」。

3、長沙風俗有哪些?

1、火宮殿廟會

火宮殿廟會源於我國上古時代人類對火的崇拜,以敬火、拜火、用火、管火的祭祀禮儀而發展為融宗教、民俗、飲食、消防於一體的多元文化載體。



2、瀏陽文廟祭孔古樂

瀏陽市地處湖南省東部湘贛邊界,是一個豐富多彩的禮俗文化和濃烈的民族精神相結合的特殊地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瀏陽文廟祭孔古樂就流傳於此。瀏陽文廟祭孔古樂源於古《韶樂》,是在遠古流傳的古樂基礎上加以修正豐富而成,具有瀏陽特色,故又稱為「瀏陽古樂」。



3、長沙花鼓戲

長沙花鼓戲是一種漢族戲曲劇種,以長沙官話為舞台語言,是湖南花鼓戲中影響較大的一種。它是由農村的勞動山歌、漢族民間小調和地方花鼓(包括打花鼓、地花鼓——花鼓燈)發展而來,距今已有一百六十餘年歷史。



4、洞井龍舞

洞井龍舞是湘派龍舞的傑出代表,它在保留原始藝術風格的基礎上,不斷發展演變,是長沙地區民間龍舞的縮影。洞井龍舞在湖南長沙市洞井鋪鎮一帶較為紅火。2008年,洞井龍舞被確定為湖南省第二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項目。



5、寧鄉麻山鑼鼓

寧鄉麻山鑼鼓是寧鄉境內流傳的一種民間吹打樂,因流布於寧鄉縣麻山而得名,樂曲古老、源遠流長,最初形成於明末清初。相傳由一雲游僧所傳授,當時作為廟宇化齋時用的禮樂。

清光緒、宣統年間,麻山鑼鼓的音樂得到大幅度的發展和完善,形成了一個擁有豐富曲牌的樂曲體系,具有獨特的演奏形式,音樂名稱、樂器形制和曲目內涵,並在湖南幾個縣境內流傳開來。


4、長沙的風俗習慣

湖南自古為魚米之鄉,物產豐富,人民勤勉,精耕細作,種植水稻已有萬余年歷史。

長沙地區多在高岸田種早稻,早稻收割後種紅薯、玉米、豆子、高梁、蕎麥等雜糧。低岸下濕田種遲熟品種,如冬粘、重陽粘。

1、農事風習之「栽禾師傅扮禾客」 

長沙地區林木資源極為豐富,除數百個常見的樹種外,還有銀杏等一批稀有品種。農家喜歡在房前屋後栽種樟、柏、竹、梓、楓、杉等風景樹及各種果樹,但有的地方有「門前不栽竹,屋後不栽桐,大門口不栽棕,院中不栽松」之俗。屋前栽椿,高不過檐。。

2、農事風習之「一季紅薯半年糧」

除水稻外,長沙種植大麥、小麥、蕎麥、高梁、包粟、胡麻(黑芝麻)、白芝麻、油菜、茶葉、蠶桑、薴麻、棉花、黃花菜等農作物的歷史也很悠久。紅薯和煙草是明代引進的,但發展很快,種植面廣,有「一季紅薯半年糧」之稱。

3、畜牧喜禁之「愛牛一往情深」

長沙養的牛,無論水牛黃牛,皆關養在室內牛欄中,只在春夏秋季的早晚,由童叟牽著放牧。農家認為牛吃露水草可清熱滋補,人們牧牛時一般兼割青草,分別於中午或晚上撒入牛欄中。農忙使役時加餵食鹽、穀米、酒沖生雞蛋等精飼料,讓牛生勁。冬天主要喂稻草輔之以谷糠之類。

4、畜牧喜禁之「雞蛋人情」
養羊,是農家的另一副業門路,通常是白天用繩索拴於河灘或山邊。特忌羊傷莊稼,謂羊吃過的苗長不起來,有「牛口肥,雞口毒,羊口往裡縮」之諺。

雞鴨是農村主婦的搖錢樹,禮尚往來,少不得「雞蛋人情」;缺火柴少鹽,臨時用雞蛋去換;丈夫累了,煮兩個荷包蛋端過去是最常見的「妻慰夫」行為。長沙養鴨以「放湖鴨」(或作鳧鴨)的規模為大,一戶養百餘只或數百隻,備鴨棚炊擔,外出遊牧,春天為產蛋旺季,每日可撿蛋數十公斤。

5、婚禮習俗

在長沙洞房的擺設,在傳統習俗中是很講究的。床單、床罩、枕頭、被子等都要成雙成對的,或者是雙人的。被子圖案、色澤大多喜慶色彩非常濃郁,以促進夫妻和諧、幸福。

6、過年習俗

二十六為洗浴日,這一天什麼都洗得乾乾凈凈的,洗澡、洗衣除去一年的晦氣,迎接新的一年,三十 除夕,農歷臘月的最後一天的晚上,它與春節(正月初一)首尾相連,除就是去的意思,除舊迎新,吃年夜飯,守年夜 放鞭炮迎接新的一年。

初一拜大年,周邊親朋,鄰里鄉親,互相拜年 祝福,家裡有年長的 一般都在家裡等著別人來拜——別人來拜年要放鞭炮迎接,擺上糖果 遞 上茶水 煙酒什麼的

5、長沙過年的風俗有哪些?

長沙過年的風俗有鄰里互貼紅紙,守歲,給壓歲錢,除夕封財門,初一開財門,趕廟會。長沙人在除夕,門上要貼對我生財等吉利的紅紙,遠親不如近鄰,這樣的吉祥紅招貼,一般由對門互貼。在除夕夜晚,長沙的大人和小孩都要,守歲,守歲就是守睡,小孩實在熬不住,不能說睡覺,要說窯,寓意可以挖到金窯。

長沙過年的規矩

年夜飯最好十二碗。長沙人過除夕呷團年飯,家中長輩第一想著要場面豐盛壯觀,過年畢竟是一年當中最盛大的節日,當然要用最隆重的方式來迎接它。

家中長輩第二希望的是家人們都能夠坐到團年飯餐桌旁,希望一家人無論老幼能到得齊,來得全。第三是家中長輩遵從舊俗,不怕年夜飯吃得晚。

一桌圓圓滿滿的團年飯,在老長沙的習慣中,通常要上十二道菜,這是對一年十二個月每個月的禮贊,也是對一年十二個月的期盼,希望每一年的十二個月,月月有菜,月月有財。

紅紅火火財頭旺。長沙民諺稱三十晚上的火,十五元宵的燈。吃罷團年飯,老長沙講究各家各戶都要燈火齊明,團團圓圓一家人,圍爐向火,熬夜守歲。舊時城區是炭盆燒得越紅火越好,鄉村則時興燒柴蔸,因為柴蔸,諧音財頭,並且越燒越旺,特別耐燒,是盼望新年吉利的意思。

除夕夜,除了燒旺一爐火外,大人還會要求每間房都燃起燈燭或扯亮電燈,據說,這是為了照耗神。至今這一風俗仍在老長沙一些家庭中流行。

6、本土--長沙的民風民俗

民風:保守,彪悍。

民俗:

1、不放辣椒不成菜

長沙烹調菜餚講究色和味,所用佐料多。最常用的佐料是豆鼓和辣椒,幾乎無菜不辣,所謂「湖南人有一怪,不放辣椒不成菜」。特別是吃魚,不放辣椒頓覺味道全無。



2、年節旱茶

每逢喜慶節日,主婦都要將自製的豐富多採的副食品加上炒花生、豆子、瓜子等擺盤招待客人,叫「旱茶」(或漢茶),有的地方叫茶食或叫「換茶」。

3、屋前栽椿不過檐

長沙地區林木資源極為豐富,除數百個常見的樹種外,還有銀杏等一批稀有品種。農家喜歡在房前屋後栽種樟、柏、竹、梓、楓、杉等風景樹及各種果樹,但有的地方有「門前不栽竹,屋後不栽桐,大門口不栽棕,院中不栽松」之俗。

(6)長沙市的風俗擴展資料

長沙地方特產:

1、湘綉

湘綉的起源和發展都在長沙縣(今開福區沙坪一帶),為四大名綉之一。長沙也建有湘綉博物館以供研究、參觀和銷售。

2、菊花石雕

菊花石雕,其中重要的菊花石產於瀏陽大溪河底岩石層中,天然生有白色的菊花圖案,其雕品為長沙的一大特色。

7、長沙民風民俗

[編輯本段]藏 族
每個民族都有自己獨特的文化和生活習慣,藏族是一個古老而熱情的民族,在漫長的歷史中,也形成了自己的生活習慣和生活中的禁忌。
1、兩個久別重逢的朋友互相打招呼或聊天時,你的手不能搭在對方的肩膀上。
2、不能跨過或踩在別人的衣服上,也不能把自己的衣物放在別人的衣服上,更不能從人身上跨過去
3、婦女晾衣服,尤其褲子,內褲不能晾在經常有人經過的地方。
4、不能在屋裡吹口哨或大聲哭叫。
5、家裡人出遠門,客人剛走,中午和太陽落山後及藏歷大年初一不能掃地或倒垃圾。
6、外人不能當著已故人的親屬的面提已故人的名字。
7、今年該完成的活不能留在明年干,如捻毛線、織毛衣、織地毯等。
8、黃昏時,不能隨便到人家裡走,尤其人家將有分娩的孕婦及剛生產的產婦或重病人時,陌生人更不能去。
9、過了中午以後,不能把家裡的任何財產拿出去。
10、一個陌生人到你從來沒有到過的大山及懸崖峽谷,不能大聲喧嘩。
11、不能跨或踩吃飯的用具、鍋碗、瓢盆等。
12、家裡有兩個人同時出門,並且朝相反方向走,不能同時出家門,必須前後出門而且出門時間要隔開。
13、婦女到晚上不能梳頭和洗頭,也不能披著頭發出門。
14、在使用掃把和簸箕時,不能直接用手傳遞,必須先放在地上,然後另一個人從地上撿起來。
15、每當親朋好友到你家串門或看望你時,會拿些酥油茶或青稞酒等物品作為禮物送你,客人臨走時把東西騰出來,不能全部騰空,必須留一點在裡面或換一點自家的東西裝上。
16、有缺口或有裂縫的碗不能用來吃飯,也不能給客人倒茶。

[編輯本段]彝 族
彝族火把節是所有彝族地區的傳統節日,流行於雲南、貴州、四川等彝族地區。白、納西、基諾、拉祜等族也過這一節日。農歷六月二十四日的火把節是彝族最隆重、最盛大、場面最壯觀、參與人數最多、最富有濃郁民族特徵的節日,更是全族人民的盛典。火把節多在農歷六月二十四或二十五日舉行,節期三天。
農歷六月二十四日,北斗星斗柄上指,彝語支的民族都要過火把節,有的學者認為此節原系彝族十月歷法的一個年節,火把節又叫星回節,俗有"星回於天而除夕"之說,相當於彝歷的新年。因此又稱過大年。彝族火把節,也就是彝族年。彝族人的眼裡,火象徵光明、正義、興盛,象徵著能夠摧毀一切邪惡的強大力量。火把節是彝族人民歡樂、愛情和幸福的節日。
火把節是彝、白、納西、基諾、拉祜等民族的古老而重要的傳統節日,有著深厚的民俗文化內涵,騷聲海內外,被稱為「東方的狂歡節」。不同的民族舉行火把節的時間也不同,大多是在農歷的六月二十四,主要活動有鬥牛、斗羊、斗雞、賽馬、摔跤、歌舞表演、選美等。在新時代,火把節被賦予了新的民俗功能,產生了新的形式。
「火把節」慶祝共三天:
火把節第一天:祭火。這一天,人人穿著自己心愛的禮服,高高興興。村村寨寨都會宰牛殺羊,擺好宴席,五花八門的肉,又香又甜的酒,這些香味芬芳四溢,把它敬神,神也會贊不絕口。夜幕降臨時,臨近村寨的人們會在老人們選定的地點搭建祭台,以傳統方式擊石取火點燃聖火,由畢摩(彝族民間祭司)誦經祭火。然後,家家戶戶,大人小孩都會從畢摩手裡接過用蒿草紮成的火把,遊走於田邊地角,效仿阿什嫫以火驅蟲的傳說。
火把節第二天:傳火。家家戶戶都聚集在祭台聖火下,舉行各式各樣的傳統節日活動。小伙們要效仿傳說中的阿體拉巴,賽馬、摔跤、唱歌、鬥牛、斗羊、斗雞。姑娘們則效仿傳說中的阿詩瑪,身著美麗的衣裳,撐起黃油傘,唱起「朵洛荷」、達體舞。在這一天,最重要的活動莫過於彝家的選美了。年長的老人們要按照傳說中阿體拉巴勤勞勇敢、英武神俊和阿詩瑪善良聰慧、美麗大方的標准從小伙姑娘中選出一年一度的美男和美女。夜幕降臨,一對對有情男女,在山間,在溪畔,在黃色的油傘下,拔動月琴,彈響口弦,互訴相思。故也有人將涼山彝族國際火把節稱作是「東方的情人節」。
火把節第三天:送火。這是整個涼山彝族國際火把節的高潮。這一天夜幕降臨時,人人都會手持火把,競相奔走。人們將手中的火把聚在一起,形成一堆堆巨大的篝火,歡樂的人們會聚在篝火四周盡情地歌唱、舞蹈,場面極其壯觀。故也有「東方狂歡夜」之稱。
彝族認為過火把節是要長出的谷穗像火把一樣粗壯。後人以此祭火驅家中田中鬼邪,以保人畜平安。節慶期間,各族男女青年或點燃松木製成的火把,到村寨田間活動,邊走邊把松香撒向火把照天祈年,除穢求吉;或唱歌、跳舞、賽馬、鬥牛、摔跤;或舉行盛大的篝火晚會,徹夜狂歡。現在,人們還利用集會歡聚之機,進行社交或情人相會,並在節日開展商貿活動。
香港年俗

農歷新年是我國傳統上一個盛大的節日,相信無一個個中國人不識。然而,在香港過農歷年,在習俗上和氣氛上卻和傳統的截然不同。
近年來,已很少香港人在農歷新年時按傳統在家裡貼春聯、年畫的了,取而代之的則在一些商店或家中貼上「生意興隆」、「出入平安」等的揮春。雖然如此,但貼揮春的原意和貼春聯和年畫一樣,取其吉利之意,希望來年事事順利,平平安安。
此外,舞獅、舞龍燈等也會在一些新界鄉村、圍村中出現,在新年的市區街頭上也很難看到的大型的舞獅、舞龍燈的表演了。至於放炮仗、鞭炮等在香港是一律禁止的,不過自一九八二年開始每年農歷年初二的晚上,在維多利亞港上都會舉行盛大的煙花表演,這已成為這十多年來迎春的一個節目了。
香港被稱為「美食天堂」,春節有關吃的習俗也不少,而大部分家庭也會在春節期間吃「團年飯」,一般是在家裡設宴,於除夕全家上上下下、里里外外聚在一起,享受晚飯。而飯後的一大節目,首選相信是逛花市了,農歷新年期間,港九多處都設有年宵市場,其中以維多利亞公園的花市最大、最熱鬧。香港市民習慣於晚飯後一家大小逛花市,除夕夜時更是人山人海,摩肩接踵,大家一起歡度佳節。
在香港過農歷新年,最開心的莫過於收「利是」的小孩子了,在春節拜年時,到處可以聽到「討」利是的歡笑聲。「利是」原為「利事」,取大吉大利寬好意頭,同時也成為了春節時與親人不可缺少的習俗。
[編輯本段]澳門年俗
澳門年俗,別有風情。 "謝灶"是澳門保存下來最傳統的中國年俗之一。臘月二十三日送灶神,澳門人謂之"謝灶"。澳門人給灶神按中國傳統也用灶糖,說是用糖糊灶神之嘴,免得其到玉帝面前說壞話。我在澳門花街的一澳門人家的灶頭見過一張聖誕老人像,奇怪的是,聖誕老人像邊貼著"上天言好事,回宅降吉祥"的聯兒。
澳門人過年是從臘月二十八開始的,臘月二十八日在粵語中諧言"易發",商家老闆大都在這歲晚之時請員工吃"團年飯"以示財運亨通,吉祥如意。澳門的年味,從臘月二十八這天便能真切的感受到的。
除夕之夜,守歲和逛花市是澳門人辭舊迎新的兩件大事。守歲是打麻將,看電視,敘舊聊天,共享天倫之樂;大概受西方聖誕節和情人節的影響,年宵澳門人還爭相購買一些吉祥的花木迎接新春,現今已成了一個澳門年俗。澳門在年宵興辦花市,多是桃花,水仙、盆竹、盆桔,花開富貴,祝報平安,鮮花瑞木兆示著新年的美好前程。澳門的花市辦三天,這三天給奔波一年的澳門人無窮的慰藉。
春節這天,澳門人講究"利市","利市"就是紅包,這天老闆見到員工,長輩見到晚輩,甚至已婚人見到未婚人都得"利市"。"利市"純粹是以示吉利。 澳門人把大年初二叫作"開年"。習俗是要吃"開年"飯,這餐飯必備發菜、生菜、鯉魚,意在取其生財利路。從"開年"這天起,三天內澳門政府允許公務員"博彩"(賭博)。 "開年"過後,澳門又完全回到中國傳統春節習俗中,直至元宵佳節,也是煙節爆竹,玩龍舞獅,歡天喜地。
[編輯本段]部分台灣春節習俗
春節,是中華民族歷史悠久、最為隆重的民間傳統佳節。在與福建省一水之隔的台灣,其歷史文化、風士人情、生活習俗、親緣血統等等均與祖國大陸,尤其是福建閩南地區一脈相承,因而島內民眾的春節習俗自然與祖國大陸民間大同小異。
由於寶島居民的祖先(多為閩南和客家人)去台開發,距今年代久遠且屢經滄桑,那裡的春節習俗也逐漸形成了一些獨特的模式和色彩。每到農歷臘月二十三"祭灶"日這天,台灣同胞都要穿上好衣服,在家中供上豬、羊、雞、鴨、魚之類禽畜海鮮,以及甜瓜、糖果、香茶等供品,再燒香放鞭炮,為灶神送行,冀望其"上天言好事"。而從這天起,"過年"也就開始了。
除夕之前,台灣同胞也都要進行全面大掃除和整理庭院居室,紛紛備辦年貨,忙得不亦樂乎。
到了除夕這天每家每戶往往先將象徵新春祥瑞、萬事如意、招財進寶等內容的春聯,貼在自家的門窗、糧囤、豬圈、井台等處,爾後在堂屋供桌上擺設供品、香燭,以祭拜祖先並迎接他們"回家過年"。從這時開始,燃放煙花、爆竹之聲此伏彼起,熱鬧非凡,而且一直延續到大年初一的早晨。
除夕之夜,島內全家人都要歡聚在一起"圍爐",即一家男女老少團團圍坐在火爐或火鍋旁吃年夜飯(或叫"團圓飯")。這一餐當然要格外豐盛。
年夜飯中,除要吃象徵全家團圓的魚丸、肉丸和寓有"食雞起家"之意的雞肉,以及表示"年壽長久"的韭菜,還有各種極富地方風味的油炸食品、湯圓、年糕,特別是吃"烏龜豆沙年糕"(一種用刻有烏龜形狀的木模壓制而成、內包豆沙餡子的年糕),則有益壽延年之意。此外,還有一種鹹味蘿卜年糕,食用時需經火烤熱後再用紫菜包起來吃。它除了具有解葷腥、調口味之作用外,又含有來年"好彩頭"之祝願(台灣地區稱蘿卜為菜頭,與"彩頭"諧音)。
年夜飯吃過之後,便是長輩們給子孫贈送"壓歲錢"的給法也頗具特色:年齡大的孩子,其"壓歲錢"是用紅紙預先包好遞到他們手裡的;而年幼孩子的"壓歲錢",則是大人們事先用紅線繩纏好並系成一個小套環,套在他們頸項上的。
正月初一這天,人們都會早早起床,梳妝打扮和洗漱停當之後,便開始了極富人情味的互相拜年、請安、祝福,以及走親訪友或游覽公園等等,迎來送往,熱鬧而愜意。人們普遍沉浸在歡樂、慶賀、幸福、美滿的節日氛圍之中。
大年初二,是新女婿帶著妻子去丈人家拜日子。女婿登門,女兒回到娘家,自然更有一番情趣。
初三這天,被台灣同胞視為不吉利之日。人們多不出門,晚上也早吃早睡,這也是鬧中取靜的休息良機。
初四,是迎接"灶神"下凡的日子,自然又得熱鬧一場。
從大年初五日開始,許多人便開業的開業,上班的上班了。
初九這天,相傳是"天公"的生日,家家戶戶都需備下最好的美酒佳餚並燒香祭拜、演戲誦經,為這位"天公"祝壽。此乃一年一度新春佳節的最後的一天。
此後,接踵而來的"元宵節",乃是整個春節的最後一幕。這天,每個家庭都要按傳統習慣吃湯圓、賞花燈。在圓月之下,各式彩燈競放光明,並有舞獅子、耍龍燈、迎"鼓仔"等活動,豐富多彩,令人炫目耀眼。特別是那些充滿童趣的孩子們,紛紛手提花燈、口誦歌謠地過街串巷,如同魚游海底,為熱鬧紛呈的元宵之夜更錦上添花!
台灣民間的春節,起源於祖國大陸,尤其是講閩南話的台灣人,過年方式與閩南地區更為相近。
台灣人過年活動從農歷12月16日的"尾牙"開始。這天家家戶戶都要祭拜土地公,特別是生意人,為祈求新年發財,輒以牲體、金紙祭祀,並以祭品分享同仁犒賞員工,此叫"食尾牙"。"食尾牙"時,將要解聘的員工,僱主以雞頭相向,表示明年請另謀高就。因此,台灣有諺語:"吃尾牙面憂憂,吃頭牙撫嘴須"。意為尾牙餐事關工作去留。
農歷24日是老百姓送神升天的日子,與閩南的臘月23日送灶神一樣。祭品中必須有"甜圓仔"(湯圓),粘在灶口,讓灶神"好話傳上天,壞話去一邊"。這一天,還要大掃除,將家中一切"晦氣"掃除掉,好迎新年。
除夕,台灣叫作"二九暝"、"三十暝",依農歷十二月的大小而別。"暝"即歲暮之意。天色未晚之前,家家准備供品,像甜桔、甜米果(年糕)、"春飯"、"壓歲錢"等。"春飯"就是在盛得尖尖的米飯上插上剪紙的春字。因為閩南話"春"與"剩"諧音,意為"歲歲有餘糧,年年食不盡"。此外,還在大門後面,豎放兩根連須帶葉的甘蔗,叫"長年蔗",取又長又甜,以"堅定家運吉利"之意。
吃年夜飯"圍爐"時,八仙桌下安放新炭爐和一把新葵扇,扇上和爐上貼有紅紙書寫的"春"和"福"字。圍爐時要說吉利話,如"吃紅棗,年年好!"、"吃年飯,年年賺!"等,桌上一定要有芥菜,叫"長年菜",象徵命長。也有的人家桌上要有"韭菜",即"韭"和"久"諧音,象徵長壽。蘿卜也不可少,閩南話叫它"菜頭",表示"好彩頭"(吉兆)。還要有雞肉,雞的諧音"家","食雞起家",可大振家聲。"圍爐"時的蔬菜也不用刀切碎,洗凈後連根煮熟,吃時也不咬斷,而是從頭到尾,慢慢地吃進肚裡,以祝父母長壽。
年夜飯過後便是守歲。在台灣,"守歲"也叫"長壽夜",象徵晚輩祝願父母長壽。"交時"(半夜12點)一過,進入初一,人們就集合老少,用紅白米糕來敬祀神明,祭拜公媽(即祖公祖婆),然後燃放鞭炮,以迎春接福。
台灣人過年,還要製作紅龜米果、發米果、菜頭米果為年糕。紅龜米果以形體像一隻龜,外染紅色,上打龜甲印,用來象徵人們益壽延齡。家家都用這種糕來敬奉撫育萬物的天公。倘若客人上門拜年要請吃糖果和甜仁,並按男女老少說不同的吉祥話。如孩子對老人可以說:"吃個甜,祝你長壽萬年!"同輩之間可以說:"吃個甜,祝你賺大錢!"[編輯本段]有趣的江蘇春節習俗
春節的江蘇民間,除了貼春聯、掛年畫、守歲、舞獅子、大拜年等和全國一樣的習俗外,還有一些獨特的習俗,現輯錄數則以饗讀者。
蘇州人除夕在飯內放進熟荸薺,吃時挖出來,謂之"掘元寶",親友來往,泡茶時要置入兩只青橄欖,謂之喝"元寶茶",恭喜發財。
武進人年初一早晨,將先祖畫像懸掛中堂,供上茶果、年糕,一家老小依次行拜年禮,謂之"拜神影子。"他們掃地不許從家裡往外掃,惟恐把"財氣"、"如意"掃了出去,只能從外往裡掃。
江寧人有春節"打神鼓"之習俗,由大旗開路,鑼鼓手渾身使勁地擂鼓助興,初三"打夜鼓"、初七"上七鼓",十三至十五打"赤膊鼓",氣氛熱烈。
南通人有在家門口或堂前插芝麻稈、冬青、柏枝的習俗,取意生活開花節節高,長年青翠。
淮陰人還有初六給孩子"烤頭風"之習俗。是夜帶孩子到田頭空地點燃火把,為孩子驅除病邪,邊烤邊唱:"烤烤頭,醒醒腦,烤烤腳,步子矯,烤烤肚皮不拉稀,滿身都烤遍,疾病永不見。"
無錫漁民年初八有乘船去西山祭拜禹王廟之習,祈求水神保佑,祭鰲賧佛,謂之"上

8、長沙端午節的習俗會有哪些

賽龍舟
賽龍舟,是湖南地區端午節的主要習俗。相傳起源於古時楚國人因捨不得賢臣屈原投江死去,許多人劃船追趕拯救。他們爭先恐後,追至洞庭湖時已不見蹤跡。在這之後,人們把每年五月五日劃龍舟來作為紀念屈原的一項重大活動,用意是借劃龍舟驅散江中之魚,以免魚吃掉屈原的身體。現在的賽龍舟已被列入國家的體育比賽項目,並每年都會舉行「屈原杯」龍舟賽,湖南每年也會在端午節前後定期舉辦國際龍舟節,讓賽龍舟盛傳於世。
包粽子、吃粽子
每到端午節前,家家戶戶都會買來2至3斤糯米,在裡面放入鹼、紅棗或綠豆,扯上幾根麻繩,拿上幾張小椅子,大家一起坐在家門口包粽子。這個時候,那些手藝好,包出的粽子有稜有角的姑娘、大嬸總會得到街坊鄰居的一番誇講,而不會包粽子的就會躲在一旁觀看、學習,准備等到來年的端午節來一顯身手。粽子包好煮熟後,在端午節這天,每家每戶都會把自家的粽子送給街坊鄰居們品嘗,自家包的粽子一般自家都吃不到,吃的都是別人家送來的粽子,而且吃起來也顯得格外香。現在的粽子品種多起來,購買起來也方便,包粽子習俗也在慢慢失傳,大家都更加懷念兒時的香粽。
做咸鴨蛋
自己動手做咸鴨蛋也是在端午節前經常看到的。大人把買回來的新鮮鴨蛋先用鹽水泡上一段時間,再在上面敷上黃泥巴,等到端午節這天拿出來食用時,那種蛋黃被腌得金黃金黃、往外流油的咸鴨蛋最受歡迎。不過蛋黃好的咸鴨蛋一般蛋白比較咸,我們經常是將蛋黃一個個悄悄吃掉,剩下的蛋白部分就成為了生性節儉的父母們的專利了。
佩香囊
端午節小孩佩香囊,傳說有避邪驅瘟之意,實際是用於襟頭點綴裝飾。香囊內有硃砂、雄黃、香葯,外包以絲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絲線弦扣成索,作各種不同形狀,結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瓏可愛。
懸艾葉菖蒲
民諺說:「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在端午節,人們把插艾和菖蒲作為重要內容之一。家家都灑掃庭除,以菖蒲、艾條插於門眉,懸於堂中。現在的長沙市民至今還保留著用艾葉給小孩洗澡,以驅瘟祛毒的習俗。

9、長沙民俗有哪些

這就多了....新年開始吧

新的一年,自然是從除夕過去的時間開始。
但鄉俗一般是在「出天星」時,天上啟明星升起的時候,開財門迎接新春。家家戶戶鞭炮爭相爆響。空氣中滿是鞭炮的磷硝香味,風吹在人臉上,也暖暖的,不似冬日那麼寒冷。鞭炮炸完後的滿地碎屑紅紙,必用籮筐盛放在屋後,那可不能當作垃圾,那是新年的喜氣。
大年初一,照風俗是在家裡祭祖祈福,侍奉父母。在堂屋的中間擺上一方小桌,桌上必是乾乾凈凈。桌上擺著雞、肉、魚三牲,分別代表吉祥、富足、有餘的意思。旁邊還會有一個紅紙小包。盛滿稻米的香爐里,燃起一對紅燭,點著三柱香。鞭炮在門邊炸響,合家男女孩童依次到桌前磕頭,祈願家人平安家業興旺。孩子們則早就跑去拾揀那未炸響的鞭炮了。
供桌上的紅紙小包包著的是茶葉。這些受到祖先神靈祝福的茶葉,可以保佑家人們平安康健。所以,會虔誠地給每個家人泡一杯供茶喝下。
年節里,出門不拘見到誰,打招呼必是淳樸而響亮的一句「您那過了熱鬧年!」而對方也必會憨厚地搓手答應:「您那還熱鬧些!」待客的茶水也和平常不同。家家都炒好芝麻、豆子,搗碎生薑備用。客人來時,必在杯中放一把芝麻幾顆熟豆,放一些薑末,挑些鹽,和茶葉一起用滾水沏成薑茶。暖暖一杯在手,飲茶的同時,可以祛寒消食,芝麻和豆嚼著更是滿口余香。
初二這一日,已婚的男人都要帶著堂客和一身新衣的細伢子到丈母娘家去拜年。做外婆的,則忙著開箱找櫃翻壇倒罐,拿出各色新奇美味的零食來招待「外孫狗」。有年前趕場買來的水果糖、燈芯糕、清涼糕、柿餅。有自家產的花生、葵花籽、酸棗糕、紅薯片。樹尖上那些大個的甜橙和金桔都是特意為外孫留著的,此時忙著叫人扛梯搭凳摘下來。橘子和紅瓤釉子霜後就采了,選好的用松樅枝葉層層鋪墊,保養得光鮮油亮。
這一日的午飯,也因為有女婿和外孫新年頭一回登門,事關女兒娘家的體面,往往做得比年夜飯還要講究。臘魚臘肉自然是少不了,還必有幾樣新鮮菜。年前就養在水缸里的大草魚必是當天撈出來現剖。塒里的雞鴨也是貴客預留的。屋後竹林里還沒冒尖的冬筍,平常是捨不得吃的,這一日卻扛著鋤頭刨幾棵,用來炒臘肉,味道極美。席上,老丈人必抱出新開壇的葯酒,告訴客人泡酒用了哪些好葯材。午後的茶點,通常是糯米甜酒沖蛋。客人的碗里必定還有紅棗桂圓荔枝幹。黃昏甚至晚飯後,才由小舅子扶著酒醉而多話的姐夫一起回家。
「初一崽,初二郎,初三初四拜地方。」這里稱兒子叫「崽」,稱女婿為「郎」。初二女婿上門之後,就是地方鄉鄰互賀新春的時候,也是玩龍燈舞獅子的時候了。你是崽還是半個崽...?

元宵
大概是因為諧音的緣故,村民們都會在元宵節這一天「醒菜園」。
菜園多在屋前屋後,臨近池塘。圍園多栽紫花茉莉和密密的茶葉樹。瀕水一面則生有蘆茅或是楊柳。這時節,仍有些料峭春寒,園中背蔭處還縮著幾窩殘雪。園中的白菜和蘿卜卻正當時,芫荽和茼蒿也正是最鮮嫩的時候。
「醒菜園」的程序很簡單。帶著幾個草把幾張錢紙兩掛鞭炮到園中,在空地上點燃草把,燒幾張錢紙,再用噼噼啪啪的鞭炮喚醒沉睡一冬的菜園神。人則在旁邊默默祈禱,無非是「保佑今年的菜長得壯勢,不生蟲頭螞蟻」之類樸素而實際的小小願心。然後點燃一支旱煙,在吞吐之間,開始盤算這一塊種點什麼菜,那一線栽點什麼瓜。等到嘴邊的煙燃盡,隨手扯一棵齊心白菜或幾個「特大長」白蘿卜,准備做午餐了。
午餐和晚餐的主食自然都是元宵團。
主婦早在一兩天前就把石磨洗刷得乾乾凈凈,在房檐下架好。糯米也是提前淘凈泡軟的。用木飯瓢舀著糯米和少許水,從磨眼裡沖下去,隨著推磨的均勻轉動,乳白而細膩的米漿從磨縫間慢慢流出,散發著糯米的清香,滴落在磨架下的大木盆里。盆里的米漿太稀,需要用白棉土布將多餘的水瀝掉,再用干煤灰隔著土布吸出水分。此時的米漿半干半濕,柔軟如橡膠泥,可以隨心所欲搓揉成型。我們稱它為「扯漿」。「扯漿」包上餡料,就是元宵團團。元宵的餡料品種遠不如現在這么繁多,大抵只有白糖和芝麻兩種。但這泡米推磨瀝水扯漿包餡搓團的手工勞作過程,卻增添了許多年節的氣氛。

「除夕夜的火,元宵夜的燈」。
幾乎家家都會為孩子們扎燈籠。鄉民所扎的燈籠,都形制簡朴而色彩濃艷喜慶。多是圓圓的「鼓子燈」,長條的「鯉魚燈」,或是稍微復雜點的「兔子燈」。但這就已經足夠孩子們興奮一夜了。月夜清輝下,紅紅的燈籠格外醒目。孩子們皆歡喜而小心翼翼地提著燈籠,大眼睛裡閃爍著熠熠的紅光。大家呼朋引伴在村中堤岸上遊走,或是相邀一起去祠堂看「地花鼓」。
大族的祠堂這一夜鑼鼓喧闐,極為熱鬧。有人抹紅臉踩高蹺,有人扮艄公劃旱船。有戴著大胖臉面具搖蒲扇的「笑羅漢」,有一開一合珠光閃閃的「蚌殼精」。最吸引人的是唱「地花鼓」。所謂「地花鼓」,就是區別於長沙城裡的正規花鼓戲劇團,由本地鄉民自己組織的花鼓戲表演。正規劇團都是在舞台上表演,而「地花鼓」不搭台,就在平地上表演。這也許就是「地花鼓」得名的由來吧!
「地花鼓」也少不了要演出《劉海砍憔》《打銅鑼》《補鍋》等花鼓戲經典曲目。但道具服飾卻沒有劇團那般專業和講究。然而,這些曲目說的都是砍柴種田之類身邊故事,村民們無不爛熟於胸,表演起來,毫無一點造作痕跡。且又是用方言土話說白唱詞,更多了許多天然諧趣。因為沒有舞台,劇本也不甚嚴格,演員常會來點「即興發揮」,找觀眾開個玩笑,引逗大家開心大笑。被打趣取笑的觀眾也有反應敏捷潑辣膽大的,接上戲詞,反唇相譏,更贏得眾人一片叫好!
真回味那美好的時光....
現在還有...但精減多了
http://user.qzone.qq.com/769507379/infocenter?qz_referrer=qqtips

10、長沙春節習俗是什麼?

長沙春節習俗:

1、節日前理發

長沙窗檯上選認為,新春忌動刀剪,尤忌諱新春理發。所以年前生意最忙的就是理發店了,從早到晚那都是爆的,剪個頭發要提前一兩天預約。女發可能還好,男發剪得早長得快的,團子爸爸都是等小年前一兩天起個大早守在"剃頭鋪"里等著。

2、掃揚塵

長沙人過年須過大半個月,即從先年臘月二十四過小年起到第二年正月十五鬧元宵為止。臘月二十四,俗稱「過小年」,舉家休息聚餐。相傳是灶王爺回天庭述職,叫辭灶。為了使他鬧言碎語不必講,好言善語奏玉皇」,人們在前一天要搞大掃除,叫「掃揚塵」。

3、鄰里互貼紅紙

長沙人在除夕夜吃團年飯前,時興「關財門」,閉起門來全家大吃團年飯,還要在正對面的牆壁貼上寫有「對我生財」等吉利話的紅紙,以便在大年初一開財門時,一眼就能望見新春的歡喜。這類紅紙招貼要在關了財門以後貼,人不出門,如何貼?這樣的吉祥紅招貼,一般是由對門的人家互相張貼。

4、除夕夜爐火

長沙俗話一句言:「三十晚上的火,元宵夜裡的燈。」一盆興旺燃燒的火,對於三十晚上的長沙人家十分重要,燃燒的火彷彿象徵著這個家庭興旺的未來年景。除夕夜,除了燒旺一爐火外,大人還會要求每間房都燃起燈燭或扯亮電燈,據說,這是為了「照耗神」。

5、不能吃雞

老長沙大年初一禁忌頗多。據清代長沙地方誌載,老長沙忌諱在大年初一吃「雞」,認為「雞」的音同於「飢」,看來是餓肚子餓怕了。後來又演化出不能吃「鴨」,認為鴨是扁嘴巴,「扁嘴巴」寓意慪氣和受委屈。

熱點內容
用稱稱嫁妝 發布:2020-09-12 19:11:27 瀏覽:511
五星級婚宴 發布:2020-09-12 17:55:19 瀏覽:511
婚禮樂隊 發布:2020-09-12 20:13:00 瀏覽:510
太廟婚紗 發布:2020-09-12 18:59:26 瀏覽:510
北京攝影婚紗 發布:2020-09-12 17:43:09 瀏覽:509
耍新郎 發布:2020-09-12 20:11:18 瀏覽:508
王子婚紗攝影 發布:2020-09-12 17:52:22 瀏覽:508
外景簡筆畫 發布:2020-09-12 15:57:17 瀏覽:508
拍外景婚紗照 發布:2020-09-12 17:43:26 瀏覽:507
我們結婚了2013 發布:2020-09-12 18:42:33 瀏覽: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