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風俗彩禮 » 郴州風俗習慣

郴州風俗習慣

發布時間: 2022-08-08 11:15:01

1、湖南生活、節日習俗有哪些?

湖南傳統節日眾多,表現形式多樣。各民族、各地區比較普遍的傳統節日有年節、春 節、元宵節、清明節、端午節、六月六、中秋節,並沿襲著許多特色鮮明的節慶活動。

瑤族盤王節

年節。從農歷臘月廿四起(部分地區和土家族自臘月廿三起),至臘月三十日,是湖 南各地非常重視的傳統節日。廿四日相傳為灶神上天之日,舊俗在廿三日夜備果品祭灶, 求灶神上天奏事時多言好事。各家在廿四日團聚過「小年」,廿八日打掃庭除。最為隆重 的當屬臘月三十除夕夜,遊子遠歸,合家歡聚吃團圓飯,謂之年飯。年飯以豐盛為要,雞 鴨魚肉蛋蔬,滿桌杯盞,但許多地方仍保留著傳統而獨有的菜譜。魚是各家各戶必不可少 的一道菜,寓「年年有餘」;郴州人興吃酸蘿卜豬肝腸,象徵為人要有肝腸;洪江一帶喜 吃春粉,米粉上蓋有魚、肉、雞、鴨、蹄花、生薑各兩塊,以示好事成雙;有的人家還備 有一碗四季蔥拌豆腐,表示「四季清吉」。在大年三十夜,民間有守歲之俗,合家圍爐團 坐,辭舊迎新,許多地方有燒柴蔸火習慣,取「財頭」諧音,希望新年大吉大利。

春節。舊俗一般從正月初一到正月十五元宵節止。新正初一雞鳴即起,庭前燃放爆竹, 謂之「開財門」、「開門紅」。燃燭敬天地、拜祖先,然後出門拜五方,稱作「出行」或 「出方」。節慶活動更是豐富多彩,其中最為熱鬧的是耍龍燈。龍燈的品種繁多,如長龍、 老龍、幼龍、鰲龍、草把龍等。玩龍燈一般是初五齣燈,十五收燈,遊行於街巷與田壠之 間,遇寬敞人多之處即舞弄一番。在湘西辰溪一帶,有的玩龍燈直至正月三十日,要玩遍 周圍數十里的同姓村寨,俗稱「玩家門燈」。到正月十五日元宵節,各家均要吃元宵,以 示團圓和諧。

湖南的少數民族過春節有自己獨特的習俗,其中別具一格的是侗族的「行年」,土家 族的「過趕年」和「調年會」。懷化侗族鄉村每年正月初三至十五日,有以寨為單位集體 去另一寨作客的習俗,稱「行年」。行年的蘆笙客到另一寨後,主寨要舉行集體宴會,首 先由客寨特意挑選的十二三歲的少年講「款」。「款」的內容一般是從「開天闢地」、「 洪水滔天」、「人的起源」、「蘆笙的來由」一直講到「村規寨約」。每講一段,眾人齊 聲應和:「是呀!」以示贊賞。講完款,主寨便大擺酒席,盡歡而散。湘西土家族的「過 趕年」即提前一天過春節。相傳明代土家族士兵奉調到東南沿海抗倭,軍令緊急,便提前 把年過了,奔赴抗戰前線。土家兵出征後,立了東南第一功,後人為了紀念這次出征,便 把春節提前了一天,一直延續至今。土家族的「調年會」,節慶一般從正月初三開始,連 續舉行幾天幾夜,最熱鬧的是跳擺手舞,同時還要舉行地牯牛角力、抵杠斤和蛤螞搶蛋等 傳統民間體育和物資大交流。

花垣苗族趕秋節

在清明節,湖南民間仍沿襲著祭祖掃墓,上墳掛紙的習俗。因清明節前後春暖花開, 各地踏青之風盛行,民間還有在這一天放風箏的。

五月初五的端午節,湖南各地有龍舟競渡之俗,以紀念屈原自沉,尤以汨羅為盛。端 午食品以粽子、鹽蛋為主,民間有懸掛艾蒲等香草,纏五彩絲線,用蒼術、白術、雲香燃 燒煙熏屋,小孩額上點雄黃等習俗,其意在於避疫去邪。不少地方,尤其是土家族還有大 小端午之分,五月初五為小端午,五月十五為大端午。苗族端午則過龍船節。  

六月六,又稱半年節,湖南各地將此日作為嘗新節。節日中以七線禾穗置飯上蒸熟, 近世有人即將新米置陳米上,還有全以新米蒸熟,先敬祖先,再給狗先嘗,然後嘗新。以 示不忘祖先賜福,不忘狗從天宮偷來谷種之德。邵陽一些地方,六月六還要祭牛欄土地。 六月六各地有翻曬衣被、書籍的習慣,有「人曬衣裳龍曬袍」之說。

中秋節,俗稱團圓節。中秋佳節,皓月皎潔,全家在月下擺設香案供桌,供設時新瓜 果、蓮藕、月餅,敬月賞月,合家團聚。長沙民謠有「八月桂花香,家家接姑娘」,已嫁 之女均接回過節。中秋期間,婦女有簪桂花或在房中插桂花的習慣,各地還有到南嶽朝「 八月香」之舊習。中秋主要節日食品是月餅,湖南部分地區也有端午不吃粽子卻在八月中 秋包粽子的習慣。

湘西苗族除上述節日外,最隆重的節日是「四月八」和「趕秋」。「四月八」是紀念 一位名叫亞宜的苗族英雄的節日。每到農歷四月八日這一天,人們身著盛裝,成群結隊地 湧向苗族英雄亞宜戰斗過的地方——鳳凰落潮井「跳月」,節日活動有吹蘆笙、吹嗩吶、 賽歌、擊鼓跳舞等。「趕秋」是苗族人民喜慶豐收的節日。每逢立秋日,人們著盛裝,聚 集禾場盪鞦韆、賽苗歌、演苗戲、耍龍、舞獅、吹木葉等,青年男女談情說愛,尋找伴侶。 湖南瑤族的節日極多,不同地區的瑤族有自己獨特的節慶活動。如隆回瑤族在每年農 歷七月初五至初七舉行「坦勒貴」;洞口瑤族在農歷十月初六日舉行「啪嘎節」;在農歷 十月十六日,湘南過山瑤地區過「盤王節」,新寧瑤家則舉行「打鼓堂」等。其中尤為隆 重的是湘南過山瑤慶祝祖先盤王生日的「盤王節」。這一天,瑤族的男女老少都身著盛裝, 歡聚在一起唱歌跳舞,最精彩的當屬舞鼓。舞者懷抱長鼓,站立在一張小方桌上,一邊用 手擊鼓,一邊舞蹈,兩膝始終彎曲,每一個姿態都保持著曲線,動作節奏鮮明,穩健有力。

湖南各族人民的傳統節日還有許多,如流傳許多地方的「三月三」、「穀雨茶節」、 「臘八節」,侗族的撒瑪節、姑娘節,江華瑤族的敬鳥節,湘西土家族的滅鼠節,等等, 均具有濃郁的民族特色和地域特色。

2、湖南有什麼傳說故事和風俗習慣

一、故事:蘇仙傳說

「蘇仙傳說」是歷史悠久的地方民間傳說故事。蘇仙,名耽,桂陽人。蘇耽早年喪父,與母親相依為命。一年瘟疫流行,他與母親用桔葉、根、井水配馬嶺山桃石熬制湯劑,救治了病人。後隨道士出遊,民間傳說他已跨鶴成仙。

2014年11月11日,湖南省郴州市蘇仙區申報的蘇仙傳說經國務院批准列入中國第四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二、風俗習慣:

1、湖南方言

湖南方言,包括湘方言、西南官話、贛方言、客家方言,另外,還有湘南土話、鄉話這一些尚未確定歸屬的方言。湖南是一個方言復雜的地區。在少數民族聚居的地區,許多人既能說本民族語言,又能用漢語方言進行交際。

2、湖南戲曲

湖南省現有地方戲曲19種,藝術表演團體近100個,其中最有影響的是湖南花鼓戲。花鼓戲《老表軼事》入選2007——2008年度國家舞台藝術精品工程重點資助劇目,實現了在國家級精品劇目評選零的突破。大型山水實景節目《天門狐仙——新劉海砍樵》成功上演。

3、湖南小吃

長沙火宮殿臭豆腐,口味蝦,水煮魚頭,鴨脖子,唆螺、魚頭豆腐、豆腐乾、津市牛肉粉、耒陽壇子菜、荷葉包飯、臘魚、臘肉、臘腸、剁辣椒、三角乾子、龍脂豬血、岳陽燒烤、瀏陽蒸菜。

(2)郴州風俗習慣擴展資料:

湖南的一些風景名勝:

1、武陵源風景名勝區位於中國中部湖南省西北部,東經110°20'30"~110°41'15"、北緯29°16'25"~29°24'25"之間。由張家界市的張家界國家森林公園、慈利縣的索溪峪自然保護區和桑植縣的天子山自然保護區組合而成,後又發現了楊家界新景區。方圓369平方公里,奇山異峰3000多座,其中海拔在千米以上的有243座。

2、韶山風景區:國家AAAAA級旅遊景區,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全國著名革命紀念地,國家紅色旅遊經典景區,全國愛國主義教育基地,中國優秀旅遊城市。

韶山位於湖南省湘潭縣境內,距長沙市108千米,是長株潭城市群中一顆美麗的明珠,是中國各族人民的偉大領袖毛澤東同志的故鄉,也是他青少年時期生活、學習、勞動和從事革命活動的地方。

3、郴州清明節有哪些風俗?

清明節的習俗是豐富有趣的,除了講究禁火、掃墓,還有踏青、盪鞦韆、蹴鞠、打馬球、插柳等一系列風俗體育活動。相傳這是因為清明節要寒食禁火,為了防止寒食冷餐傷身,所以大家來參加一些體育活動,以鍛煉身體。因此,這個節日中既有祭掃新墳生別死離的悲酸淚,又有踏青遊玩的歡笑聲,是一個富有特色的節日。

盪鞦韆 這是中國古代清明節習俗。鞦韆,意即揪著皮繩而遷移。它的歷史很古老,最早叫千秋,後為了避忌諱,改為鞦韆。古時的鞦韆多用樹椏枝為架,再栓上綵帶做成。後來逐步發展為用兩根繩索加上踏板的鞦韆。盪鞦韆不僅可以增進健康,而且可以培養勇敢精神,至今為人們特別是兒童所喜愛。

蹴鞠 鞠是一種皮球,球皮用皮革做成,球內用毛塞緊。蹴鞠,就是用足去踢球。這是古代清明節時人們喜愛的一種游戲。相傳是黃帝發明的,最初目的是用來訓練武士。

踏青 又叫春遊。古時叫探春、尋春等。三月清明,春回大地,自然界到處呈現一派生機勃勃的景象,正是郊遊的大好時光。中國民間長期保持著清明踏青的習慣。

植樹 清明前後,春陽照臨,春雨飛灑,種植樹苗成活率高,成長快。因此,自古以來,中國就有清明植樹的習慣。有人還把清明節叫作「植樹節」。植樹風俗一直流傳至今。1979年,人大常委會規定,每年三月十二日為中國植樹節。這對動員全國各族人民積極開展綠化祖國活動,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4、有誰知道湖南各地有哪些習俗嗎?比如節日或者平時生活啥的

湖南傳統節日眾多,表現形式多樣。各民族、各地區比較普遍的傳統節日有年節、春 節、元宵節、清明節、端午節、六月六、中秋節,並沿襲著許多特色鮮明的節慶活動。
年節。從農歷臘月廿四起(部分地區和土家族自臘月廿三起),至臘月三十日,是湖 南各地非常重視的傳統節日。廿四日相傳為灶神上天之日,舊俗在廿三日夜備果品祭灶, 求灶神上天奏事時多言好事。各家在廿四日團聚過「小年」,廿八日打掃庭除。最為隆重 的當屬臘月三十除夕夜,遊子遠歸,合家歡聚吃團圓飯,謂之年飯。年飯以豐盛為要,雞 鴨魚肉蛋蔬,滿桌杯盞,但許多地方仍保留著傳統而獨有的菜譜。魚是各家各戶必不可少 的一道菜,寓「年年有餘」;郴州人興吃酸蘿卜豬肝腸,象徵為人要有肝腸;洪江一帶喜 吃春粉,米粉上蓋有魚、肉、雞、鴨、蹄花、生薑各兩塊,以示好事成雙;有的人家還備 有一碗四季蔥拌豆腐,表示「四季清吉」。在大年三十夜,民間有守歲之俗,合家圍爐團 坐,辭舊迎新,許多地方有燒柴蔸火習慣,取「財頭」諧音,希望新年大吉大利。
春節。舊俗一般從正月初一到正月十五元宵節止。新正初一雞鳴即起,庭前燃放爆竹, 謂之「開財門」、「開門紅」。燃燭敬天地、拜祖先,然後出門拜五方,稱作「出行」或 「出方」。節慶活動更是豐富多彩,其中最為熱鬧的是耍龍燈。龍燈的品種繁多,如長龍、 老龍、幼龍、鰲龍、草把龍等。玩龍燈一般是初五齣燈,十五收燈,遊行於街巷與田壠之 間,遇寬敞人多之處即舞弄一番。在湘西辰溪一帶,有的玩龍燈直至正月三十日,要玩遍 周圍數十里的同姓村寨,俗稱「玩家門燈」。到正月十五日元宵節,各家均要吃元宵,以 示團圓和諧。
正月初一早上必吃油煎糍粑,鄰里拜年,初二出嫁女兒回娘家拜年,初五破五,十五元宵節做湯圓食之。
三月三薺菜煮雞蛋。
五月初五端午節,包粽子插艾蒿另有艾蒿煮水沐浴等,女婿送粽子至岳家。邵東還有稱五月初五為小端午,五月十五為大端午,也有包粽子一俗,但不似小端午風行。
六月早稻收割有嘗新一俗,現已少見。
七月初七有乞巧小孩子拜鄉間小橋為親娘者,謂之橋親娘,傳如此小孩能茁壯成長。七月初十左右開始中元節,放鞭炮燒紙錢迎接逝去先人謂之接老客,十四放鞭炮燒紙錢送之走謂之送老客。期間天天上供燒紙並以爛熟綠豆為餡做糯米粑粑以油桐樹葉裹之謂之桐子葉粑粑上供。
八月十五中秋節。
九月初九重陽節,敬老而已
十二月二十四謂之小年,家家大掃除,亦隆重過之。小年以後開始舂糍粑殺年豬。俗傳小年以後死人皆為閻王誤做年豬收之,故喪家秘不發喪直至翌年破五之後。大年三十舉家團圓,鄉間多在中午團年。
另,邵陽習俗酒席在中午舉行。在湖南嶽陽過年風俗有好多不一樣的.比如岳陽都有好幾個市.還有縣城.可以說每個地方都有不同的風俗.想必你應該是外地的人.但是你是岳陽的女婿是吧.呵呵,其實過年很簡單的.玩的熱鬧.你一般不管是認識的還是不認識的.別人跟你說聲新年快樂你最少也要回個禮咯.還有就是大年三十的時候給小孩子包紅包.也就是MIMI了 你要包多少就看你自己的心意了.最主要的是老人家比較忌諱的是過年千萬不要說"死"字什麼之類的話.要不別人會感覺不吉利.多說點吉利話就好了.還有不要打人.好多人一般是30晚上不睡覺的.叫"首席"呵呵!

5、各地春節習俗-湖南

各地春節習俗-湖南

-----五花八門!

6、郴州市的生活水平跟社會風俗

我是地道的郴州市人,誰說我們這里素質低,那裡沒有極少數的。消費要看你怎麼消費,高檔的、一般的都有。我們這里還有很多旅遊地、好玩,朋友別聽他們亂說,你來不枉此行。

7、湖南過年有什麼風俗習慣

湖南省郴州市風土人情
辭舊迎新話過年

春節,又叫過年,是中國民間最古老最隆重的傳統節日。長期以來,在郴州這塊土地上,形成了獨特的春節習俗。

祭灶,又叫過小年,是春節的前奏曲。相傳,玉帝派灶王爺到人間稽察善惡,農歷臘月廿四,灶王爺上天回奏,善男信女便在「灶王府君」的神龕前貼上「上天言好事,下地保平安」的對子,秉燭焚香,虔誠禱告,以求來年人丁康泰,萬事吉利。過了這天,春節的喜慶氣氛日漸濃厚,家家戶戶幾乎全力以赴投入購置年貨、殺豬宰羊等過年的准備了。

新歲來臨,人們都喜歡在門上貼上春聯和門神,千家萬戶煥然一新。春聯,縣人叫「對子」 ,多書祝福之語,用以表達人們喜迎新歲,嚮往幸福生活的美好心願。民間對聯創作中,產生了許多構思奇異的光彩,深受群眾喜愛。門神,多為鍾馗、尉遲恭等神話傳說中的人物,用以驅邪避害。大紅的對子和異彩紛呈的門神,似鮮艷奪目的繁花,為節日帶來了濃郁的喜慶氛圍。

除夕之夜,祭過祖宗後,闔家吃「團圓飯」。這頓年夜飯,特別豐盛,雞鴨魚肉,樣樣俱全,尤其是魚,因寄「年年有餘」之意,更是餐桌上不可缺少的一道菜。除夕之夜,民間有守歲之俗,人們通宵不寐,全家團坐,吃糖果,敘舊話新,其樂融融。是夜,父母還要給小孩的衣兜里塞些零用錢,謂之「壓歲錢」。年長者守歲相邀飲酒為樂,兒童們喜玩煙花爆竹,而文人往往相聚賦詩論文,以消長夜。

大年初一,雞鳴而起,開門第一件事是燃放鞭炮,謂之「開財門」。大街小巷鞭炮聲聲,此起彼伏,響徹雲宵。考究的鞭炮全用紅紙紮成,燃放後,紅紙屑鋪天蓋地,謂之滿堂紅,也是取其吉利的意思。放完響炮,祭過天地祖宗,吃過早飯,就去本村族內人家拜年。遇尊長或平輩無論老少,相見輒祝「新年好」、「恭喜發財」,「萬事順意」之類吉語,入門則口稱「拜年」!舊時稍貧戶之子女,則三五成群,挨戶排門而入,齊聲道:

發財發到底,討點新年米;

新年發了財,銀子遍地來。

主人會分送米或包穀一調羹,此謂放大吉利。至初二日,開始走村出戶拜年。一般先到岳父母、外公外婆家,再依次走親訪友,互送禮品,共飲美酒,以慶新歲。晚輩跟長輩拜年,須放鞭炮,正月里只有男的出門拜年,婦女忌諱走親拜年,嫁出去的女兒更是不能回娘家,否則,就被人譏諷為「好吃女」。據說,如果新年回娘家還會吃窮娘家,所以只能留守家園侍奉各方來客。二月,才會有女流之輩回娘家給父母親戚拜年。

正月里最熱鬧的活動,莫過於舞龍燈耍獅子了。龍燈獅子所到之處,觀者如山,萬人空巷,氣氛熱烈,其風至十五日止。

春節也有它的忌諱,人們希望一年的開始能夠事事順利,有個好兆頭,而希望好預兆的心理愈強,禁忌自然也愈繁多。除夕之夜,索債者紛至沓來,到了正月里不過十五,就不能討債了。據說,歲首討債,財運不佳,終年受窮。初邊三日內禁用剪刀,說是用了剪刀,就會鼠患成災,因老鼠嘴尖,形似剪刀。初一日門宜常開,雖寒風刺骨,亦不可閉戶,以招財進寶,大吉大利。正月里要忌口,不吉利的話不能講,如不慎打爛碗盤,不可說「打爛」,宜曰「打發打發」。童稚出口不慎,犯了禁忌,大人就要用紙往他嘴角上揩「屁股口」。有的還在牆上貼上用紙寫上的字條「小子之言,百無禁忌」,以示偶爾有小孩講了不吉利的話也不算數。老人們說,此舉可逢凶化吉。這些避忌,看來可笑,好在只有幾天,人人也盡量奉行不渝。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民對新年美好生活的祝願和希望,但不可否認地帶有濃厚的迷信色彩,不為今人所效法。

春節萬象更新,人們不僅要清理居室、美化環境,更講究「吃」法,春節的宴筵,十分鋪張,席上佳餚,尤以油炸爛肉最具地方特色。將豬肉煮熟,塗上沙糖、醬油等和成的調味汁,用茶油炸至金黃,叫「過年肉」,色香味俱佳,掛到通風處可久置不變質。食用時,切成寸方塊狀,佐以生薑、紅辣椒等調料,悶爛後上席,酥軟噴香。年節自釀水酒,大街小巷美酒飄香春意濃,家家扶得醉人歸。糯米糍耙,也是家家必備。將糯米用清水浸泡,用甑子蒸熟,置於石臼舂爛,捏成碗口大小的糍粑,是年節的佳食,滑嫩如凝脂,也是拜年的送禮佳品。

8、湖南民間風俗地方特色

湖南風俗習慣 湖南自古為魚米之鄉,物產豐富,人民勤勉,精耕細作,種植水稻已有萬余年歷史。漫長歲月,長沙先人培育出早、中、晚、粘、糯、秈、粳、長芒、短 芒等眾多稻穀品種,據1949年統計,僅瀏陽縣栽培的水稻品種就有149個. 長沙地區多在高岸田種早稻,早稻收割後種紅薯、玉米、豆子、高梁、蕎 麥等雜糧。低岸下濕田種遲熟品種,如冬粘、重陽粘。早稻多在清明前後 下種,所謂「桐子葉馬蹄大,作秧無掛礙。」谷種下泥,一般在田間扎以 假人,或懸假鷂,以防鼠雀。第一次扯秧,要點香燭,鳴統放炮,叫開秧 田門。插秧,俗名插田、栽禾,有的恭賀曰「栽米樹」。栽禾往往由能手 「劈頁」(開頁)——在大田對岸插一桿,下田先栽幾蔸,瞄準成線,以 此為基準,邊退邊栽,一排四蔸,由左至右,叫栽「隨手禾」。到彼岸 時,秧苗橫直成線,猶如一頁書,煞是好看,故名劈頁。第二人從右邊依 「頁」而栽,叫「削頁」,余此類推,次第排開。 若前者被後者超過,則 被戲之為「關鴨子」、「鑽布袋」。若中途拐了彎,則被笑為「過洞庭 湖」。為搶季節,親友前來幫工,叫「打報工」。栽禾被視為重要的競技 活,能手倍受尊敬,稱為栽禾師傅。收割早稻,要稱肉打酒,盛情招待, 所謂「栽禾師傅扮禾客」。但早餐忌用肉,以防鐮刀傷手。曬谷,多用篾 制曬簟,或將曬谷場糊以稀牛糞,使其光滑無泥沙。谷曬干後,用風車 吹,而無「揚場」的。除水稻外,長沙種植大麥、小麥、蕎麥、高梁、包 粟、胡麻(黑芝麻)、白芝麻、油菜、茶葉、蠶桑、薴麻、棉花、黃花菜 等農作物的歷史也很悠久。豆類作物,常種蠶豆、豌豆、黃豆、黑豆、紅 豆、綠豆、飯豆、泥豆、峨嵋豆、荷包豆等。其中黃豆又分五月黃、六月 黃、七月黃、八月黃等。泥豆又名懶豆,是製作瀏陽豆鼓的上等原料。紅 薯和煙草是明代引進的,但發展很快,種植面廣,有「一季紅薯半年糧」 之稱。 湖南花鼓戲是湖南各地地方小戲花鼓、燈戲的總稱。其中有流行於湘中、湘東和洞庭湖濱的長沙花鼓戲,流行於常德地區的常德花鼓戲,流行於湘北嶽陽、臨湘一帶的岳陽花鼓戲,流行於衡陽地區的衡陽花鼓戲,流行於邵陽地區的邵陽花鼓戲,流行於湘南祁陽、零陵、東安一帶的花鼓燈和流行於湘南的道縣、寧遠、藍山、新田等縣與調子班合流的零陵花鼓戲。它們各有不同的舞台語言和音樂風格,形成了各個不同的支派。侗族少女 湖南傳統節日眾多,表現形式多樣。各民族、各地區比較普遍的傳統節日有年節、春 節、元宵節、清明節、端午節、六月六、中秋節,並沿襲著許多特色鮮明的節慶活動。年節。從農歷臘月廿四起(部分地區和土家族自臘月廿三起),至臘月三十日,是湖南各地非常重視的傳統節日。廿四日相傳為灶神上天之日,舊俗在廿三日夜備果品祭灶, 求灶神上天奏事時多言好事。各家在廿四日團聚過「小年」,廿八日打掃庭除。最為隆重的當屬臘月三十除夕夜,遊子遠歸,合家歡聚吃團圓飯,謂之年飯。年飯以豐盛為要,雞 鴨魚肉蛋蔬,滿桌杯盞,但許多地方仍保留著傳統而獨有的菜譜。魚是各家各戶必不可少 的一道菜,寓「年年有餘」;郴州人興吃酸蘿卜豬肝腸,象徵為人要有肝腸;洪江一帶喜 吃春粉,米粉上蓋有魚、肉、雞、鴨、蹄花、生薑各兩塊,以示好事成雙;有的人家還備 有一碗四季蔥拌豆腐,表示「四季清吉」。在大年三十夜,民間有守歲之俗,合家圍爐團坐,辭舊迎新,許多地方有燒柴蔸火習慣,取「財頭」諧音,希望新年大吉大利。 春節。舊俗一般從正月初一到正月十五元宵節止。新正初一雞鳴即起,庭前燃放爆竹, 謂之「開財門」、「開門紅」。燃燭敬天地、拜祖先,然後出門拜五方,稱作「出行」或 「出方」。節慶活動更是豐富多彩,其中最為熱鬧的是耍龍燈。龍燈的品種繁多,如長龍、 老龍、幼龍、鰲龍、草把龍等。玩龍燈一般是初五齣燈,十五收燈,遊行於街巷與田壠之 間,遇寬敞人多之處即舞弄一番。在湘西辰溪一帶,有的玩龍燈直至正月三十日,要玩遍 周圍數十里的同姓村寨,俗稱「玩家門燈」。到正月十五日元宵節,各家均要吃元宵,以 示團圓和諧。 湖南的少數民族過春節有自己獨特的習俗,其中別具一格的是侗族的「行年」,土家 族的「過趕年」和「調年會」。懷化侗族鄉村每年正月初三至十五日,有以寨為單位集體去另一寨作客的習俗,稱「行年」。行年的蘆笙客到另一寨後,主寨要舉行集體宴會,首 先由客寨特意挑選的十二三歲的少年講「款」。「款」的內容一般是從「開天闢地」、「 洪水滔天」、「人的起源」、「蘆笙的來由」一直講到「村規寨約」。每講一段,眾人齊 聲應和:「是呀!」以示贊賞。講完款,主寨便大擺酒席,盡歡而散。湘西土家族的「過 趕年」即提前一天過春節。相傳明代土家族士兵奉調到東南沿海抗倭,軍令緊急,便提前 把年過了,奔赴抗戰前線。土家兵出征後,立了東南第一功,後人為了紀念這次出征,便 把春節提前了一天,一直延續至今。土家族的「調年會」,節慶一般從正月初三開始,連 續舉行幾天幾夜,最熱鬧的是跳擺手舞,同時還要舉行地牯牛角力、抵杠斤和蛤螞搶蛋等 傳統民間體育和物資大交流。
在清明節,湖南民間仍沿襲著祭祖掃墓,上墳掛紙的習俗。因清明節前後春暖花開, 各地踏青之風盛行,民間還有在這一天放風箏的。 五月初五的端午節,湖南各地有龍舟競渡之俗,以紀念屈原自沉,尤以汨羅為盛。端 午食品以粽子、鹽蛋為主,民間有懸掛艾蒲等香草,纏五彩絲線,用蒼術、白術、雲香燃 燒煙熏屋,小孩額上點雄黃等習俗,其意在於避疫去邪。不少地方,尤其是土家族還有大 小端午之分,五月初五為小端午,五月十五為大端午。苗族端午則過龍船節。  六月六,又稱半年節,湖南各地將此日作為嘗新節。節日中以七線禾穗置飯上蒸熟, 近世有人即將新米置陳米上,還有全以新米蒸熟,先敬祖先,再給狗先嘗,然後嘗新。以 示不忘祖先賜福,不忘狗從天宮偷來谷種之德。邵陽一些地方,六月六還要祭牛欄土地。 六月六各地有翻曬衣被、書籍的習慣,有「人曬衣裳龍曬袍」之說。 中秋節,俗稱團圓節。中秋佳節,皓月皎潔,全家在月下擺設香案供桌,供設時新瓜 果、蓮藕、月餅,敬月賞月,合家團聚。長沙民謠有「八月桂花香,家家接姑娘」,已嫁 之女均接回過節。中秋期間,婦女有簪桂花或在房中插桂花的習慣,各地還有到南嶽朝「 八月香」之舊習。中秋主要節日食品是月餅,湖南部分地區也有端午不吃粽子卻在八月中 秋包粽子的習慣。 湘西苗族除上述節日外,最隆重的節日是「四月八」和「趕秋」。「四月八」是紀念 一位名叫亞宜的苗族英雄的節日。每到農歷四月八日這一天,人們身著盛裝,成群結隊地 湧向苗族英雄亞宜戰斗過的地方——鳳凰落潮井「跳月」,節日活動有吹蘆笙、吹嗩吶、 賽歌、擊鼓跳舞等。「趕秋」是苗族人民喜慶豐收的節日。每逢立秋日,人們著盛裝,聚 集禾場盪鞦韆、賽苗歌、演苗戲、耍龍、舞獅、吹木葉等,青年男女談情說愛,尋找伴侶。 湖南瑤族的節日極多,不同地區的瑤族有自己獨特的節慶活動。如隆回瑤族在每年農 歷七月初五至初七舉行「坦勒貴」;洞口瑤族在農歷十月初六日舉行「啪嘎節」;在農歷 十月十六日,湘南過山瑤地區過「盤王節」,新寧瑤家則舉行「打鼓堂」等。其中尤為隆 重的是湘南過山瑤慶祝祖先盤王生日的「盤王節」。這一天,瑤族的男女老少都身著盛裝, 歡聚在一起唱歌跳舞,最精彩的當屬舞鼓。舞者懷抱長鼓,站立在一張小方桌上,一邊用 手擊鼓,一邊舞蹈,兩膝始終彎曲,每一個姿態都保持著曲線,動作節奏鮮明,穩健有力。 湖南各族人民的傳統節日還有許多,如流傳許多地方的「三月三」、「穀雨茶節」、 「臘八節」,侗族的撒瑪節、姑娘節,江華瑤族的敬鳥節,湘西土家族的滅鼠節,等等, 均具有濃郁的民族特色和地域特色。

9、郴州有哪些獨特的風俗習慣和文化風采?它們和郴州的地理環境和歷史有什麼關系呢?

郴州市位於湖南省東南部,地處南嶺山脈中段與羅霄山脈南段交匯地帶,東界江西省贛州市,南鄰廣東省韶關市、清遠市,西接永州市,北交衡陽市及株州市,距省會長沙市350千米。自古以來,郴州擁有著眾多美譽,如「中國優秀旅遊城市」、「中國溫泉之鄉」、「中國民歌之鄉」、「中國詩詞之鄉」等,同時作為「粵港澳的後花園」,郴州的經濟發展得非常迅速。然而,在我看來,我覺得我的家鄉—郴州最吸引人的地方不是她有多麼美麗、經濟多麼發達或是有多少旅遊勝地,她最具特色的一點是她擁有著眾多獨特的民俗風情,讓人印象極為深刻。 民俗,即民間風俗,指一個國家或民族中廣大民眾所創造、享用和傳承的生活文化。它起源於人類社會群體生活的需要,在特定的民族、時代和地域中不斷形成、擴大和演變,為民眾的日常生活服務。民俗就是這樣一種來自於人民,傳承於人民,規范人民,又深藏在人民的行為、語言和心理中的基本力量。 作為一個多民族地區,郴州有滿、苗、回、蒙古、畲、僮、哈尼、土家、侗、彝、壯、藏、維吾爾、瑤、布依、傣、黎、高山、柯爾克孜、仫佬、仡佬、土、白、納西、朝鮮等25 個少數民族,其中瑤族人口8萬餘人,少數民族人口占總人口的2.02%。郴州在其漫長的歷史發展中形成了獨特的民俗文化和傳統習俗。郴州民俗文化積淀深厚,地域特點十分突出,鄉土氣息濃郁淳樸。郴州傳統民俗極為豐富,有安仁趕分社、瑤族起春節、瑤族團圓節、瑤族盤王節、伴嫁哭嫁及遍布農村各地的趕圩場等各色民俗風情,讓親身感受過其民俗的人對其贊不絕口。下面我將從家鄉的眾多民俗風情中選一些重大的,具有深刻影響的民俗風情向大家作簡單介紹。 安仁趕分社 安仁趕分社始於宋朝,是為紀念炎帝神農而流傳下來的民間盛會,屬全國獨有的民俗節日。 相傳炎帝神農氏帶8名隨從到安仁境內嘗百草,治百病,教化百姓農耕。後人為紀念神農氏等9仙,在豪山冷水石山處建了一庵取名為「九龍庵」,把神農野炊過的地方取名為「香火堂」,洗過葯的池叫「葯湖」。後唐時,在宜陽河與永樂江匯合彼岸山清水秀,風景優雅的香草坪建有一

廟,供人祭祀神農氏,人們習俗「擇社日祭神以祈谷」,朝拜者絡繹不絕,先有捧售香燭、紙錢者,繼而交易草葯、藤索、鋤柄、斗笠等等,規模越來越大,漸漸發展到農副土特產交易。宋咸平五年,徙縣治於此,始定每年「春分」、「春社」(一年12個月,農歷劃分為24個節氣,約15天為一節。選擇春分節前三天和後三天為社日也稱春社舉行祭祀活動,俗稱「趕分社」)節日在縣城南門洲「趕分社」,每次趕分社為期7至10天,其中以草葯最具特色。 每年農歷春分節前後,四面八方的人們齊集安仁縣城,進行祭祀炎帝和中草葯材、谷種、農具、農副產品、竹木器等商品交易活動。趕分社期間,草葯市場上擺滿從全國各地甚至東南亞各國採集而來,涉及數百科近千種的中草葯。湖南、湖北、廣東、廣西、江西、河南、新疆、內蒙古等10多個省市近100縣的葯商每年來安仁「趕分社」時,上市集散草葯超過萬擔,人們配好草葯帶回,輔以豬腳炆之,食後下田開耕,既壯身強骨,又祛寒除病,相沿至今。近些年來,當地政府以「分社」搭台,經貿唱戲,「興千年葯市,招天下客商」,使趕分社這一傳統習俗煥發了勃勃生機。 瑤族起春節 瑤族起春節,是瑤族人民的春耕紀念節。每年的農歷三月十一日,瑤胞手持綠葉青枝,敲鑼打鼓,齊集盤王廟,舉行祭春活動,祭祀山川大地,祈禱風調雨順,五穀豐登。 瑤族團圓節 瑤族團圓節是為紀念瑤族先祖六男六女受封婚配,團圓成親之日。每年的農歷七月十五日,瑤人殺牲慶賀,喜氣洋洋。入夜,敲鑼打鼓,到村外燃燒篝火,舞動火龍火獅,圍堂歌舞,直到深夜甚至通霄達旦。 瑤族盤王節 瑤族盤王節是瑤族最隆重、最神聖的傳統節日。自農歷十月十六日起,瑤人在盤王廟里舉行「還盤王願」的祭祀活動,歷時7天7晚或5天5晚。節日期間,既有庄嚴肅穆的祭祀活動,也有吟、唱、頌、歌、舞、表演、對白、說笑、與客人對唱等娛樂活動。

伴嫁哭嫁 伴嫁哭嫁是舊時流行全市農村的一種歷史悠久的婚禮習俗。伴嫁、哭嫁,在郴州的不同地區,它的叫法也不一樣,在嘉禾縣稱為「坐歌堂」,桂陽縣叫做「坐花筵」,蘇仙區謂之「坐花園」。伴嫁唱的歌,嘉禾縣叫「伴嫁歌」,桂陽縣叫「唱娘娘」。哭嫁唱的歌,嘉禾縣叫「哭嫁歌」,汝城縣叫「哭喂喂」。名稱雖不一致,但內容大體都是一致的,其歌詞是出嫁閨女哭訴父母養育之恩,哭訴伴嫁姑娘、姐妹之間的離別之情,更多的是表達對封建婚姻制度的不滿,以及對美滿婚姻的嚮往。伴嫁哭嫁歌曲調淳樸簡潔,旋律優美動聽,節奏感很強。演唱時均無樂器伴奏,演唱形式有獨唱、齊唱、對唱、輪唱、邊說邊唱、邊舞邊唱、哭唱、罵唱等。 趕圩場 郴州自古以來就有趕圩場的風俗。自明代以來,郴州民間在水陸交匯處及城鎮周圍設置圩場(集市)進行商品交易。交易日期或「一、四、七」或「三、五、八」或「三、六、九」,各地依習俗而定,沿襲至今。像是我們鎮,就是每月的一、四、七趕圩。圩場上有各種各樣的商品供市民選擇,為周邊市民提供了極大地方便。每回趕圩都是熱鬧非凡吶!並且隨著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發展,圩場貿易活動日益活躍,成為全市農村商品流通的一個主渠道,形成了一批享譽整個湘南地區乃至全省全國的大圩場,如嘉禾縣塘村鎮圩場、永興縣馬田鎮圩場、蘇仙區良田鎮圩場等。 宜章夜故事 宜章夜故事是歷史悠久的民間傳統群眾性文化活動。每逢春節,從初一到十五元宵期間,或單家獨戶,或多戶聯合,或以群團、單位組織裝演夜故事。「故事」游展時,火把通明,爆竹轟鳴,鑼鼓喧天,觀看群眾人山人海,萬人擠街。由於「故事」活動時間在夜間進行,「夜故事」也就由此得名。1995年,省文化廳授予宜章縣城關鎮為「夜故事藝術之鄉」, 臨武儺戲 臨武儺戲,當地人稱之為「神獅子」,是人們對美好生活的一種追求方式,主要通過村落、家族或個人請願、還願來祈求美好生活的願望。

這種祈願的表達 以「儺戲」這一娛神又娛人的戲曲形式為載體盛行起來,並口授心傳,代代傳承。儺戲形成於大明成化年間,於上個世紀八十年代初逐漸恢復。每年只在正月表演,場地都在戶外,且不固定。儺戲表演過程中,佛、道、儒家文化交錯滲透,具有濃郁神秘的楚巫文化色彩和珍貴的藝術價值,被稱為「戲劇藝術之源」、「中國戲劇的活化石」。 為了寫好這篇論文,我收集了很多資料,還打電話詢問了家鄉的一些老人及朋友,因此了解到很多我原來都沒有聽說過的家鄉特有的民俗,心中也油然而生一種自豪之感,我為家鄉有這么悠久的文化傳統及多種多樣的民俗風情而驕傲。我非常喜歡的一句話就是「人在生活中的一言一行,以至一個想法,都離不開他生活的土地,一個人和他的老鄉身上有同一種味道」。從這句話中,我們可以深刻地體會到民俗的力量。我相信,每個地方的民俗對生長在那片土地上的人的影響都是非常大的。我想,在以後的生活中,自己一定要更多地了解有關家鄉的民俗風情,與此同時,還要像其他的人介紹我們家鄉的民俗風情,讓文化一代代傳承下去!

熱點內容
用稱稱嫁妝 發布:2020-09-12 19:11:27 瀏覽:511
五星級婚宴 發布:2020-09-12 17:55:19 瀏覽:511
婚禮樂隊 發布:2020-09-12 20:13:00 瀏覽:510
太廟婚紗 發布:2020-09-12 18:59:26 瀏覽:510
北京攝影婚紗 發布:2020-09-12 17:43:09 瀏覽:509
耍新郎 發布:2020-09-12 20:11:18 瀏覽:508
王子婚紗攝影 發布:2020-09-12 17:52:22 瀏覽:508
外景簡筆畫 發布:2020-09-12 15:57:17 瀏覽:508
拍外景婚紗照 發布:2020-09-12 17:43:26 瀏覽:507
我們結婚了2013 發布:2020-09-12 18:42:33 瀏覽: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