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風俗彩禮 » 江華過節風俗

江華過節風俗

發布時間: 2022-08-08 04:38:35

1、江華瑤族自治縣婚喪習俗??

男女青年社交自由,許多瑤族男女青年都借「耍歌堂」機會進行擇選意中人,一旦男女情投意合,雙方的家長就可通過媒人去說親,並以豬肉和酒為禮品。舉行婚禮時,都要大擺筵席,按傳統習慣,婚宴上必須要請寨老參加,新郎新娘飲交杯酒。但不與他族通婚。家庭組織一夫一妻制,多行姑舅表婚。同姓通婚不忌諱。藍靛瑤上門入贅較盛行,白頭瑤流行「搶婚」習俗。
瑤族實行一夫一妻的婚姻制度,一般不與他族通婚,網氏族五代以外即可結婚。婚姻有的由父母包辦,也有自由戀愛結合的。由父母包辦婚姻者,往往幼小就被父母許配他人,假如父母已經死亡,便由兄嫂、叔伯作主。自由選擇配偶的主要方式是對歌。
對歌一般在春節和外寨青年男女來本寨踩歌時進行,也有本寨青年男子相互邀約到友鄰村寨對歌。對歌地點一般選擇在村寨附近,屆時男女各為一方,以彼問此答方式進行對唱。山歌曲調簡單,但歌詞復雜,視男女對歌感情深度而變化。經過集體對歌的觀察、比較、考慮後,若某一小夥子對某一小姑娘發生好感,便可與小姑娘單獨對唱,但地點只能在眾人所能見到的地方,雙方有了一定了解後,男方即向女方透露求婚意見,如雙方情投意合,便可相互贈送小件飾物作為信物。在部分地區的瑤族中,互贈信物時小姑娘要咬小夥子的胳膊,倘若小夥子的胳膊被咬而積濃,則表示有緣,否則婚姻難成。
對歌是長期流行在瑤族社會中的一種自由婚姻形式,因而在長期發展過程中便逐漸形成了一些共同遵守的規則。如同村寨青年男女不能對欲,老人在場不能對歌;自己家中的人更不能對歌;男女二人不得單獨或在僻靜地方對歌等。瑤族婚姻盛行說媒,即使是通過對歌選擇的情侶,也要通過說媒訂婚。說媒時通常由男家選派媒人向女家遞送煙葉,以示求婚,此即調之「問煙」,女方父母收下煙葉,則表示同意求婚,如果退回煙葉,則表示拒絕。也有通過對歌選擇,然後說媒而結婚者。
瑤族婚姻中,舅父享有優先娶外甥女為兒媳之權,只有舅父無子時才能嫁與別人。家中有長女出嫁,要由舅父舅母為之主持婚禮,次女出嫁便由大姐和姐夫主持婚禮,並由大姐為之梳頭。家無男嗣者,普遍實行招贅上門。寡婦一般受到社會同情,且可以改嫁,如系缺顧者,財產由原夫兄弟平分,寡婦可以帶走屬於本人的私房物。維持瑤族家庭婚姻生活的准繩是習慣法。未婚男女私通,如被發現,須請「瑤目」殺雞為之「洗臉」認錯,如女方懷孕生子,一般即結為大妻。有婦之夫與未婚女於通姦懷孕,男方可納為妾,反之,男子則要受罰。有婦之夫與有夫之婦通姦,被本夫發現,便由「瑤目」罰通姦之夫五元半開(解放前雲南通行的一種貨預),歸之本夫;繼續與人通姦,則受重罰。離婚被瑤族視為嚴重的事情,雙方實在不能和解時,須由「瑤目」斷處,否則會受到寨民的譴責。雙方自願離婚者,離婚時,當事雙方各攜砍柴刀一把,竹簡一節(或蒲木片一節),遠成材寨,到山上把竹筒破作兩半,各執一半,立即向相反的方向走開,表示各走各的路,永不回頭;或以絲線一節,用刀裁斷,各執一截,表示一刀兩斷。若一方主動提出離婚,另一方不同意,主動提出離婚一方須退賠另一方結婚時的部分禮金。

2、寫一篇江華瑤族的作文傳統文化和美食

咱們中國的傳統文化博大精深,淵遠流長。今天,我來為大家介紹一下剪紙吧!
剪紙的內容包含著濃濃的生活氣息。魚蟲鳥獸、花草樹木、亭橋風景這些人們熟悉而熱愛的自然景物成了人們剪紙的花樣。每逢過年過節或是喜事臨門,人們都要剪一些福字、喜字等老表示慶賀。
剪紙所刻畫的形象惟妙惟肖,栩栩如生。先來看看這張仙女下凡吧!四位仙女神態各異,舞姿翩翩,她們的手臂上纏繞著輕盈而柔滑的絲帶,正隨風輕輕擺動。再看這張松鼠摘葡萄。只見它搖著蓬鬆的大尾巴,小眼睛緊盯著紫瑩瑩的大葡萄,生怕被其他小動物給搶走了。
剪紙中還有有趣的民間故事呢!這幅剪紙講的就是老鼠娶親的故事。瞧!小老鼠們抬著大花轎,新郎得意洋洋,大花貓在一旁羨慕得不得了。原來,故事是這樣的:鼠爸爸想給女兒找個好女婿。鼠媽媽說太陽最棒,太陽說雲最棒,雲說風最棒,風說牆最棒,牆說老鼠最棒。最好,小老鼠娶到了新娘。
多麼精美的剪紙啊!真令人愛不釋手!

3、大家知道那些名族的風俗習慣?

苗族風俗
苗族先民於秦漢時聚居在「五溪」地區,即今湘西、黔東等地。在中國古代典籍中,早就有關於五千多年前苗族先民的記載,這就是從黃河流域直到長江中游以南被稱為"南蠻"的氏族和部落。
人口:7398035
分布:主要聚居於貴州省東南部、廣西大苗山、海南島及貴州、湖南、湖北、四川、雲南、廣西等省區的交界地帶。
文化:苗族有自己的語言,苗語分三大方言:湘西、黔東和川黔滇。1956年後,設計了拉丁字母形式的文字方案。由於苗族與漢族長期交往,有很大一部分苗族兼通漢語並用漢文。 苗族地區以農業為主,以狩獵為輔。苗族的挑花、刺綉、織錦、蠟染、剪紙、手飾製作等工藝美術瑰麗多彩,馳名中外。其中,苗族的蠟染工藝已有千年歷史。苗族服飾多達一百三十多種,可以同世界上任何一個民族的服飾相媲美。苗族是個能歌善舞的民族,尤以情歌、酒歌享有盛名。蘆笙是苗族最有代表性的樂器。
習俗: 苗族十分注重禮儀。客人來訪,必殺雞宰鴨盛情款待,若是遠道來的貴客,苗族人習慣先請客人飲牛角酒。吃雞時,雞頭要敬給客人中的長者,雞腿要賜給年紀最小的客人。有的地方還有分雞心的習俗,即由家裡年紀最大的主人用筷子把雞心或鴨心拈給客人,但客人不能自己吃掉,必須把雞心平分給在座的老人。如客人酒量小,不喜歡吃肥肉,可以說明情況,主人不勉強,但不吃飽喝足,則被視為看不起主人
婚俗: 在青年男女婚戀過程中也必不可少的食品是糯米飯。湖南城步的苗族把畫有鴛鴦的糯米粑做為信物互相饋贈;舉行婚禮時,新娘新郎要喝交杯酒,主婚人還要請新郎、新娘吃畫有龍鳳和奉娃娃圖案的糯米粑。
服裝: 苗族的服飾各地不完全相同,男子多用布包頭,身穿短衣褲但苗族婦女的穿戴普遍比較講究,尤其是盛裝,極為精美,花飾很多,有的裙子有四十多層,故名「百褶裙」.衣裙上面綉制的各種圖案,古色古香,異彩紛呈。婦女擅長紡織、刺綉、蠟染,工藝十分精湛。
食俗: 大部分地區的苗族一日三餐,均以大米為主食。油炸食品以油炸粑粑最為常見。如再加一些鮮肉和酸菜做餡,味道更為鮮美。肉食多來自家畜、家禽飼養,四川、雲南等地的苗族喜吃狗肉,有「苗族的狗,彝族的酒」之說。苗家的食用油除動物油外,多是茶油和菜油。以辣椒為主要調味品,有的地區甚至有「無辣不成菜」之說。苗族的菜餚種類繁多,常見的蔬菜有豆類、瓜類和青菜、蘿卜,大部分苗族都善作豆製品。各地苗族普遍喜食酸味菜餚,酸湯家家必備。酸湯是用米湯或豆腐水,放入瓦罐中3-5天發酵後,即可用來煮肉,煮魚,煮菜。
苗族的食物保存,普遍採用腌製法,蔬菜、雞、鴨、魚、肉都喜歡腌成酸味的。苗族幾乎家家都有腌制食品的壇子,統稱酸壇。苗族釀酒歷史悠久,從制曲、發酵、蒸餾、勾兌、窖藏都有一套完整的工藝。日常飲料以油茶最為普遍。湘西苗族還特製有一種萬花茶。酸湯也是常見的飲料。典型食品主要有:血灌湯、辣椒骨、苗鄉龜鳳湯、綿菜粑、蟲茶、萬花茶、搗魚、酸湯魚等。
節慶: 苗族過去信仰萬物有靈,崇拜自然,祀奉祖先。節日較多,除傳統年節、祭祀節日外,還有專門與吃有關的節日。如:吃鴨節、吃新節、殺魚節、採茶節等。過節除備酒肉外,還要必備節令食品。 苗年一般先在正月第一個卯日,歷時三、五天或十五天。年前,各家各戶都要備豐盛的年食,除殺豬、宰羊(牛)外,還要備足糯米酒。年飯豐盛,講究「七色皆備」、「五味俱全」,並用最好的糯米打「年粑」。互相宴請饋贈。殺魚節多在江邊,由婦女帶上飯、臘肉、香腸等酒菜,只要捉到魚,即燃起篝火,架鍋煮魚直到盡興方歸。「祭鼓節」苗族民間最大的祭祀活動。一般是七年一小祭,十三年一大祭。於農歷十月至十一月的乙亥日進行,屆時要殺一頭牯子牛,跳蘆笙舞,祭視先人。食時邀親朋共聚一堂,以求增進感情,家庭和睦。
苗族講究真情實意,非常熱情,最忌浮華與虛偽。 主人路遇客人不搶走第一步,不走在前面;交談中用敬語稱呼;迎客要穿節日服裝;對貴客要到寨外擺酒迎候;客人到家門,男主人要叫門,告知在家的女主人,女主人要唱歌開門迎客;在客人面前,女主人不登高上樓;宴會上以雞、鴨待客為佳餚,尤以心、肝最貴重,要先給給客人或長者,客人則分給眾人享用,次序是先長後幼。 客人不要稱主人「苗子」,他們喜自稱「蒙」;禁殺狗、打狗,不吃狗肉;不能坐苗家祖先神位的地方,火炕上三角架不能用腳踩;不許在家或夜間吹口哨;不能拍了灰吃火烤的糍耙;嬉鬧時不許用帶捆苗家人;遇門上懸掛草帽、樹枝或婚喪祭日,不要進屋;路遇新婚夫婦,不要從中間穿過等。
維吾爾族待人接物很講禮貌。路遇長者或賓朋,手按胸部中心,向前傾斜30度;來客,全家出迎,爾後女主人托盤端上茶水敬客;老人吃飯或到別人家做客,要做「都瓦」(一種雙手摸臉的祝福)。 維吾爾族的飲食禁忌與伊斯蘭教相同。他們忌用單手接送禮物;忌穿短褲、短小衣物外出;睡覺時禁頭動腳西,禁四肢平伸仰卧。做客時洗手不可將濕手亂甩;不能在長者就座之前入坐;吃抓飯不要用手亂抓或抓了再放回去;吃剩殘物不要亂扔;用餐時不要從餐布或主人面前跨過;不要當著主客的面吐痰、擤鼻涕等。
壯族是中國少數民族中人口最多的一個民族,主要聚居在廣西、雲南省文山,廣東連山、貴州從江、湖南江華等地也有分布。人口1700餘萬(2005年)。
壯語屬漢藏語系壯侗語族壯傣語支,分南北兩大方言。南宋時,曾在漢字的基礎上創造出「土俗字」,但使用范圍不廣,多使用漢字。1955年創制了以拉丁字母為基礎的壯文。1957年11月,由周恩來總理親自主持召開的政務院第63次全體會議批准了《壯文方案》,結束了壯族人民沒有自己合法文字的歷史。
在集中本民族民間文學、音樂、舞蹈、技藝的基礎上,壯族人民創造了壯戲。銅鼓是壯族最有代表性的民間樂器。
用壯錦工藝織成的披肩
飾品。壯錦主要產自廣西,是壯族民間流傳下來的一種獨特的織錦藝術,已有一千年的發展史,與南京的雲錦、成都的蜀錦、蘇州的宋錦並稱「中國四大名錦」。
壯族在宋代史籍中稱為「撞」、「僮」、「(彳+童)」。解放後稱「僮」。1965年10月12日,經廣西僮族自治區人民委員會報請國務院批准,改族名為「壯族」。壯族人民曾多次發動反封建、反壓迫的農民起義,廣西桂平金田村是太平天國的發生地。1929年12月到1932年,在廣西建立的左右江革命根據地為中國革命作出貢獻。
壯族人忌諱農歷正月初一這天殺牲;有的地區的青年婦女忌食牛肉和狗肉;婦女生孩子的頭三天(有的是頭七天)忌諱外人入內;忌諱生孩子尚未滿月的婦女到家裡串門。
壯族以農業為主,馳名中外的三七、蛤蚧和茴油是壯族地區素負盛名的特產。甘蔗產量居全國首位。
壯族信仰原始宗教,祭祀祖先,部分人信仰天主教和基督教。著名節日有一年一度的「三月三」歌節等。>>>
客人到家,必在力所能及的情況下給客人以最好的食宿,對客人中的長者和新客尤其熱情。用餐時須等最年長的老人入席後才能開飯;長輩未動的菜,晚輩不得先吃;給長輩和客人端茶、盛飯,必須雙手捧給,而且不能從客人面前遞,也不能從背後遞給長輩;先吃完的要逐個對長輩、客人說「慢吃」再離席;晚輩不能落在全桌人之後吃飯。路遇老人,男的要稱「公公」,女的則稱「奶奶」或老太太;路遇客人或負重者,要主動讓路,若遇負重的長者同行,要主動幫助其代負並送到分手處。
壯族姑娘的綉球
解放後,1952年12月9日在廣西的西半部建立桂西壯族自治區,1956年春改為自治州。1958年3月5日建立以原廣西省地區為范圍的廣西壯族自治區。1958年4月1日建立雲南文山壯族苗族自治州,1962年9月26日建立廣東連山壯族瑤族自治縣。
日常食俗 多數地區的壯族習慣於日食三餐,有少數地區的壯族也吃四餐,即在中、晚餐之間加一小餐。早、中餐比較簡單,一般吃稀飯,晚餐為正餐,多吃干飯,菜餚也較為豐富。大米、玉米是壯族地區盛產的糧食,自然成為他們的主食。製作方法多種多樣,比如大米有秈米、粳米、糯米等品種。平時用於做飯、煮粥,也常蒸成米粉(類似面條,有湯食、炒食之分)食用,味道鮮美可口。粳米、糯米還可泡成甜米酒即醪糟(方法與漢族同)。營養豐富,在冬天常吃,能起禦寒滋補作用。糯米常用做糍粑、粽子、五色糯米飯等,是壯族節慶的必備食品。玉米也有機玉米與糯玉米之別,機玉米用於熬粥,有時也煎成玉米餅。玉米粥乃山裡壯族人最常吃的。有些地方還有吃南瓜粥的習慣,即先將瓜熬爛,加玉米面煮熟即可。糯玉米磨成面後,可做糯玉米粑,或捏成雞蛋大小的面團(內可包有糖、芝麻、花生等餡料),再用水煮熟,與其清湯同吃,相當於漢族元宵、色味俱美。甜食是壯族食俗中的又一特色。糍粑、五色飯、水晶包(一種以肥肉丁加白糖為餡的包子)等均要用糖,連玉米粥也往往加上糖。日常蔬菜有青菜、瓜苗、瓜葉、京白菜(大白菜)、小白菜、油菜、芥菜、生菜、芹菜、菠菜、芥藍、蕹菜、蘿卜、苦麻菜,甚至豆葉、紅薯葉、南瓜苗、南瓜花、豌豆苗也可以為菜。以水煮最為常見,也有腌菜的習慣,腌成酸菜、酸筍、咸蘿卜、大頭菜等。快出鍋時加入豬油、食鹽、蔥花。壯族對任何禽畜肉都不禁吃,如豬肉、牛肉、羊肉、雞、鴨、鵝等,有些地區還酷愛吃狗肉。豬肉也是整塊先煮,後切成一手見方肉塊,回鍋加調料即成。壯族人習慣將新鮮的雞、鴨、魚和蔬菜製成七八成熟,菜在熱鍋中稍煸炒後即出鍋,可以保持菜的鮮味。壯族自家還釀制米酒、紅薯酒和木薯酒,度數都不太高,其中米酒是過節和待客的主要飲料,有的在米酒中配以雞膽稱為雞膽酒,配以雞雜稱為雞雜酒,配以豬肝稱為豬肝酒。飲雞雜酒和豬肝酒時要一飲而盡,留在嘴裡的雞雜、豬肝則慢慢咀嚼,既可解酒,又可當菜。
「三月三」歌圩
節慶、禮儀食俗 壯族最隆重的節日莫過於春節,其次是七月十五中元鬼節、三月三、清明上墳、八月十五中秋,還有端午、重陽、嘗新、冬至、牛魂、送灶等等,幾乎每個月都要過節。過春節一般在臘月二十三過送灶節後便開始著手准備,要把房子打掃得窗明幾凈,二十七宰年豬,二十八包粽子,二十九做糍粑。除夕晚,在豐盛的菜餚中最富特色的是整煮的大公雞,家家必有。壯族人認為,沒有雞不算過年。年初一喝糯米甜酒、吃湯圓(一種不帶餡的元宵,煮時水裡放糖),初二以後方能走親訪友,相互拜年,互贈的食品中有糍粑、粽子、米花糖等,一直延續到十五元宵,有些地方甚至到正月三十,整個春節才算結束。三月三按過去的習俗為上墳掃墓的日子,屆時家家戶戶都要派人攜帶五色糯米飯、彩蛋等到先祖墳頭去祭祀、清掃墓地,並由長者宣講祖傳家史、族規,共進野餐。還有的對唱山歌,熱鬧非凡。1940年後,這一傳統已逐步發展到有組織的賽歌會,氣氛更加隆重、熱烈。其他節日食俗也都各有講究,各具特色,比如中元吃鴨、端午吃粽、重陽吃粑等等。壯族的粽子分為包米粽(用浸泡後的糯米包紮)和包糕粽(經浸好的糯米水磨成漿和過濾成「糕」後再包紮。「包菜」也稱「包生飯」,是三月三、四月八(牛魂節)許多壯族地區人們愛吃的節日食品。其方法新鮮別致,即用「包生菜」的寬嫩葉包上一小口飯,放入口中嚼吃。頗有獨特風味。
壯族歌舞
壯族是個好客的民族,過去到壯族村寨任何一家作客的客人都被認為是全寨的客人,往往幾家輪流請吃飯,有時一餐飯吃五、六家。不管遠親近鄰來家做客,都要以禮相迎,熱情接待。平時即有相互做客的習慣,比如一家殺豬,必定請全村各戶每家來一人,共吃一餐。招待客人的餐桌上務必備酒,方顯隆重。敬酒的習俗為「喝交杯」,其實並不用杯,而是用白瓷湯匙。兩人從酒碗中各舀一匙,相互交飲,眼睛真誠地望著對方。婚喪嫁娶、蓋房造屋,以及小孩滿月、周歲等紅白喜事,都要置席痛飲。一般要有扣肉、米粉肉、清煮白肉塊、豬肝、白斬雞、烤乳豬、豆腐圓、油炸蓉(用油豆腐加工而成)、筍片、魚生等8或10道菜。實行男女分席,但一般不排座次,不論輩分大小,均可同桌。並且按規矩,即便是吃奶的嬰兒,凡入席即算一座,有其一份菜,由家長代為收存,用干凈的闊葉片包好帶回家,意為平等相待。每次夾菜,都由一席之主先夾最好的送到客人碗碟里,然後其他人才能下筷。壯族喪葬酒席多為素菜,只有出殯以後才能吃葷。
祭祀食俗 壯族過去信仰多神,崇拜自然,認為萬物有靈,如果村寨中有一棵參天大樹,往往被視為全村的保護神而加以崇拜,誰家有人病重必定要到樹前燒香焚紙,祈求保佑;村後有個懸崖龍洞也被認為是顯靈聖地或鬼神棲息之所,而常去焚香超度,祭鬼消災。更多的是祭土地神,壯族地區幾乎每個村寨都在離村不遠的山腳下立一土地廟,每逢過節或是平時殺豬,都要以整煮豬頭去那裡超度一番,若做烤豬則抬著整豬前去敬祭。家神更是每節必祭,擺上酒、肉、整雞等供品,祭罷方能食用。一年之中最大的祭祀活動是農歷七月十五日的中元節。過中元節時,家家都要殺雞宰鴨,蒸五色糯米飯,祭祖、祭鬼神,以求免除災禍。牛魂節祭牛魂,多在春耕以後的一天,有的地方固定於農歷四月初八進行。這天,各家都帶著一籃五色糯米飯和一束鮮草,到牛欄旁祭牛魂,然後把一半食品及鮮草給耕牛吃。過去,桂西南一帶壯族要在霜降節殺雞宰鵝,做糍粑,蒸糯米飯,聚集在玉音廟宇供祭。相傳霜降節是紀念反抗外來侵略的英雄的節日,已有360多年的歷史。
壯族歌舞
典型食品 壯族有許多著名的菜餚和小吃:馬腳桿,雲南文山地區壯族特有食品,用糯米加臘肉絲及其他調料製作而成,形壯如馬腳得名;魚生,過去是壯族節日或待客的上餚;烤乳豬,壯族名菜,用小豬烤制而成;五色糯米飯,也稱花糯米飯、五彩糯米飯,用優質糯米和各種植物色素或食用色素蒸制而成,是壯(瑤)族傳統節令食品,已有數百年的歷史,每逢節日,親朋之間都要相互贈送五色糯米飯,以表示盛情和敬意,祝福吉祥如意,愉快幸福, 成品並具有清熱解毒、健胃強身的功效;寧明壯粽,壯族春節特製傳統食品,是用糯米、豬肉等煮製成的一種大粽粑,以廣西寧明一帶的粽粑最具特色,故名,居住在廣西西靖西嶽圩、湖潤一帶的壯族,每逢春節也有吃這種大粽粑之習,當地稱「風莫飯」。相傳吃風莫飯之習,始於北宋,常在春節前幾天開始製作。做好的寧明壯粽年初一時用以祭祀祖先;狀元柴把,用鹵熟的鴨肉等經韭菜捆紮而成。白切狗肉,廣西壯族名菜,用狗肉煮熟拌以佐料而成,朋友聚會,有時僅憑此一菜猜拳敘飲,故有戲稱:「獨腳菜」(壯族有吃狗肉的習慣);壯家酥雞,廣西中部地區壯族傳統名菜,以雞為主要原料,經炸後再加工而成,是壯家逢年過節常備菜式,已有一百多年歷史;清燉破臉狗,雲南壯族傳統名菜,用破臉狗肉放入砂鍋內隔水燉熟而成。(破臉狗:又名圍子、花白臉,全身毛以黑白兩色組成,頭部黑白紋路突出,故名破臉狗,屬山中小野獸);⑩龍泵三夾,廣西西北部地區壯族傳統名菜,壯族有用豬小腸釀進豬血製成的食品稱「豬龍泵」;用豬龍泵配上豬肝、豬粉腸製成冷盆菜,食用時各拈一塊共三件,夾在一起吃,因而得名。已有300多年歷史,是當地辦喜慶筵宴的壓席菜。此外還有豆腐餚,廣西河池地區壯族流行菜,也是仫佬族、毛南族的風味菜。
壯族的居住
干欄式的建築,這種「干欄」建築不單是我國南方許多民族普遍傳統居住的一種建築,在南太平洋不少國家也有。「干欄」是什麼意思呢?用壯族語言來翻譯,「干」是「上面」的意思,「欄」是「房屋」的意思,連接起來就是「上面的房子」。這種意思與文獻記載:「依樹積木,以居其上,名曰干欄」,「人棲其上、牛、羊、犬、豕、畜其下」相符合。(參考黃現璠著《壯族通史》 )
壯族的節日
蛙圖騰與螞節
同許多民族一樣,壯族也曾普遍存在過圖騰崇拜。其圖騰物像種類很多,如太陽、月亮、星星、雷電、鱷魚、蛇、犬、牛、虎及榕樹、竹、木棉等。蛙類也是其中之一。
蛙最早是壯族先民甌部落的圖騰,春秋戰國時代,在西甌人中已佔據保護神的地位。直到近現代,一些地方的壯族人對蛙仍然敬若神明,認為它是雷王公子,被作為天使派到人間來的。所以壯族先民鑄造的銅鼓鼓面上常有蛙的立體雕塑,東蘭、巴馬、天峨、鳳山等地還保留有祀蛙的「螞節」。
北流型六蛙銅鼓
「螞節」也稱「青蛙節」、「敬蛙節」、「蛙婆節」等。「螞」為方言,即「青蛙」。節期在農歷的正月。正月初一一大早,人們便奔赴田野,拔草翻石,四處尋找冬眠的螞,第一個找到者被尊為「螞郎」(即天女之婿),並成為節日的首領。人們把螞拐接回村,裝入「寶棺」(即竹筒),放入花樓(彩色紙轎),送往螞亭(涼亭)。從這一天開始至正月二十五左右,白天由孩子們抬著花樓寶棺,游村串戶,唱古老的《螞歌》。晚上全村男女老少聚集涼亭為螞守靈。人們敲起銅鼓,歡歌勁舞。從二十五日起,各村先後葬螞。在埋葬螞前,還要打開上一年的螞寶棺驗看。如果屍骨呈黑色或灰色,便認為這是年景不佳的徵兆,人們立即焚香叩頭,祈求新螞上天後務必多多關照。而若呈金黃色,則是風調雨順的吉兆,頓時,歡聲雷動,銅鼓、地炮齊鳴。在歡樂的氣氛中,人們將新螞拐安葬。之後,螞郎要邀請各家的長者一起聚會,歡慶螞順利上天。晚上,全村人還要通宵達旦地歌舞狂歡,共慶螞節的結束。
六郎節
文山州境內壯族的六月節(農歷6月初一。因地域不同,有的地方是過農歷7月初一)又叫過小年,亦有「六郎節」、「七郎節」的不同稱謂。是境內壯族儂支系一年一度最為隆重的節日。節日期間,三天不做任何農活(和春節一樣),村村寨寨、家家戶戶宰牛殺雞、染五色糯飯,進行祭祀活動,極為熱鬧、歡快。屆時,一般按族規規定,酒肉飯菜備辦就緒之後,先由寨主在村頭祭獻壯族首領儂智高,爾後各家各戶可在門前擺上竹榻祭獻、祈祝禱。這天晚上,還要舉行掃除「楊鬼」的活動。以村為單位,殺雞、豬、鴨、狗和用穀草捆成形形色色的魔鬼,敲鑼打鼓,由「仆摩」念咒語進行驅趕。在某些壯族村寨還舉行隆重的體育運動,如:搶花炮、打籃球、賽馬等等。在這一天,壯族婦女染五色糯飯,互相比較所染的顏色,看誰的顏色最鮮艷。第二天以後還要將自己所染的五色飯背到娘家拜年,其表達的意思和春節差不多。
隴端節
富寧壯族農歷一至四月間的隴端節又叫隴端街,意為「到寬闊平坦的地方去。」相傳隴端節至今已有700多年的歷史,起源於對壯族英雄儂智高的紀念活動。節日期間,人們盛裝歌舞,熱鬧非凡,一台台壯戲連日連夜地表演,白天演武戲,夜裡演文戲,俗話說:無戲不隴端。除了看戲對歌,年輕人在節日里異常活躍,他們通過對歌跳舞互相認識,加深情誼,並根據才貌人品等的比試,推薦本年度最佳「風流人」,所以,隴端節又被稱為「趕風流歌會」。

4、瑤族的風俗是什麼?急用!!!!!!!!

風俗習慣與重要節日 瑤族男女服裝主要用青、藍土布製作。男子喜著對襟無領的短衫,下著長褲或過膝短褲。廣西南丹縣瑤寨男子喜著綉邊白褲;廣東連南瑤族男子喜留發髻,插以雉毛裝飾,並以紅布帕包頭。婦女喜著無領大襟上衣,下著長褲、短裙或百褶裙,在服裝的領口、袖口、胸襟、腰帶、裙邊飾以色彩斑斕的挑花、刺綉,鮮艷奪目。瑤族婦女的頭飾式樣繁多,喜愛以銀簪、銀花、銀串珠、弧形銀板等配以彩色絲帶做頭飾,風格別致。少女、未婚或已婚婦女從頭飾上就可以區別。
瑤族居民的主食以玉米、大米、紅薯等為主。日常菜餚有黃豆、飯豆、南瓜、辣椒和家禽家畜等·廣西金秀大瑤山瑤族利用「鳥盆」捕捉候鳥,腌制為酢,是款待貴客的美味佳餚。桂北地區的一部分瑤族盛行「打油茶」,即以油炒茶葉煎湯,佐以生薑、辣椒、食鹽調味,趁勢沖泡炒米、炒豆、米花之類同飲,具有特殊的風味。瑤族住房有竹舍、木屋、茅房和小部分泥牆瓦屋。房屋一般是一棟三間,中為廳堂,兩側房前部為爐灶或火塘,後部為卧室,屋前屋後,分設洗澡棚或豬牛欄。
瑤族一般不與外族通婚,招贅習俗較為普遍。男女青年婚前戀愛較為自由,利用節日、集會和農閑串村走寨的機會,通過唱歌形式,尋找配偶,雙方合意,即互相贈送信物,「各自配合,不由父母」;也有需徵求父母同意,請媒說合,方可結婚的。
瑤族的喪葬因地區和支系不同而異。如「勉支」大都行土葬。「布努支」過去興岩葬,現行土葬。「拉珈支」瑤族成年人行火葬、未成年人行土葬、嬰兒行掛葬。連南八排瑤人死後,行屍體綁於椅子上。出殯時,抬轎似地將屍體抬至墓穴入棺,人們稱為「游屍葬」。
瑤族的節日較多,有大節日、小節日之分。大節日有盤王節、春節、達努節、中元節、社王節、清明節等,小節日幾乎每月都有。廣西都安瑤族的達努節比較隆重,相傳是紀念先人反抗土司斗爭的節日。盤王節,俗稱「跳盤王」、「還盤王願」。每隔三五年舉行一次,時為農歷十月十六日,一般由一戶、數戶或一村進行。主要儀式由師公跳神祈禱,唱盤王歌,跳長鼓舞,禱告盤王(盤瓠)保佑賜福。盤王節,一般是自稱「勉支」的瑤族的節日,十分隆重。

5、湖南生活、節日習俗有哪些?

湖南傳統節日眾多,表現形式多樣。各民族、各地區比較普遍的傳統節日有年節、春 節、元宵節、清明節、端午節、六月六、中秋節,並沿襲著許多特色鮮明的節慶活動。

瑤族盤王節

年節。從農歷臘月廿四起(部分地區和土家族自臘月廿三起),至臘月三十日,是湖 南各地非常重視的傳統節日。廿四日相傳為灶神上天之日,舊俗在廿三日夜備果品祭灶, 求灶神上天奏事時多言好事。各家在廿四日團聚過「小年」,廿八日打掃庭除。最為隆重 的當屬臘月三十除夕夜,遊子遠歸,合家歡聚吃團圓飯,謂之年飯。年飯以豐盛為要,雞 鴨魚肉蛋蔬,滿桌杯盞,但許多地方仍保留著傳統而獨有的菜譜。魚是各家各戶必不可少 的一道菜,寓「年年有餘」;郴州人興吃酸蘿卜豬肝腸,象徵為人要有肝腸;洪江一帶喜 吃春粉,米粉上蓋有魚、肉、雞、鴨、蹄花、生薑各兩塊,以示好事成雙;有的人家還備 有一碗四季蔥拌豆腐,表示「四季清吉」。在大年三十夜,民間有守歲之俗,合家圍爐團 坐,辭舊迎新,許多地方有燒柴蔸火習慣,取「財頭」諧音,希望新年大吉大利。

春節。舊俗一般從正月初一到正月十五元宵節止。新正初一雞鳴即起,庭前燃放爆竹, 謂之「開財門」、「開門紅」。燃燭敬天地、拜祖先,然後出門拜五方,稱作「出行」或 「出方」。節慶活動更是豐富多彩,其中最為熱鬧的是耍龍燈。龍燈的品種繁多,如長龍、 老龍、幼龍、鰲龍、草把龍等。玩龍燈一般是初五齣燈,十五收燈,遊行於街巷與田壠之 間,遇寬敞人多之處即舞弄一番。在湘西辰溪一帶,有的玩龍燈直至正月三十日,要玩遍 周圍數十里的同姓村寨,俗稱「玩家門燈」。到正月十五日元宵節,各家均要吃元宵,以 示團圓和諧。

湖南的少數民族過春節有自己獨特的習俗,其中別具一格的是侗族的「行年」,土家 族的「過趕年」和「調年會」。懷化侗族鄉村每年正月初三至十五日,有以寨為單位集體 去另一寨作客的習俗,稱「行年」。行年的蘆笙客到另一寨後,主寨要舉行集體宴會,首 先由客寨特意挑選的十二三歲的少年講「款」。「款」的內容一般是從「開天闢地」、「 洪水滔天」、「人的起源」、「蘆笙的來由」一直講到「村規寨約」。每講一段,眾人齊 聲應和:「是呀!」以示贊賞。講完款,主寨便大擺酒席,盡歡而散。湘西土家族的「過 趕年」即提前一天過春節。相傳明代土家族士兵奉調到東南沿海抗倭,軍令緊急,便提前 把年過了,奔赴抗戰前線。土家兵出征後,立了東南第一功,後人為了紀念這次出征,便 把春節提前了一天,一直延續至今。土家族的「調年會」,節慶一般從正月初三開始,連 續舉行幾天幾夜,最熱鬧的是跳擺手舞,同時還要舉行地牯牛角力、抵杠斤和蛤螞搶蛋等 傳統民間體育和物資大交流。

花垣苗族趕秋節

在清明節,湖南民間仍沿襲著祭祖掃墓,上墳掛紙的習俗。因清明節前後春暖花開, 各地踏青之風盛行,民間還有在這一天放風箏的。

五月初五的端午節,湖南各地有龍舟競渡之俗,以紀念屈原自沉,尤以汨羅為盛。端 午食品以粽子、鹽蛋為主,民間有懸掛艾蒲等香草,纏五彩絲線,用蒼術、白術、雲香燃 燒煙熏屋,小孩額上點雄黃等習俗,其意在於避疫去邪。不少地方,尤其是土家族還有大 小端午之分,五月初五為小端午,五月十五為大端午。苗族端午則過龍船節。  

六月六,又稱半年節,湖南各地將此日作為嘗新節。節日中以七線禾穗置飯上蒸熟, 近世有人即將新米置陳米上,還有全以新米蒸熟,先敬祖先,再給狗先嘗,然後嘗新。以 示不忘祖先賜福,不忘狗從天宮偷來谷種之德。邵陽一些地方,六月六還要祭牛欄土地。 六月六各地有翻曬衣被、書籍的習慣,有「人曬衣裳龍曬袍」之說。

中秋節,俗稱團圓節。中秋佳節,皓月皎潔,全家在月下擺設香案供桌,供設時新瓜 果、蓮藕、月餅,敬月賞月,合家團聚。長沙民謠有「八月桂花香,家家接姑娘」,已嫁 之女均接回過節。中秋期間,婦女有簪桂花或在房中插桂花的習慣,各地還有到南嶽朝「 八月香」之舊習。中秋主要節日食品是月餅,湖南部分地區也有端午不吃粽子卻在八月中 秋包粽子的習慣。

湘西苗族除上述節日外,最隆重的節日是「四月八」和「趕秋」。「四月八」是紀念 一位名叫亞宜的苗族英雄的節日。每到農歷四月八日這一天,人們身著盛裝,成群結隊地 湧向苗族英雄亞宜戰斗過的地方——鳳凰落潮井「跳月」,節日活動有吹蘆笙、吹嗩吶、 賽歌、擊鼓跳舞等。「趕秋」是苗族人民喜慶豐收的節日。每逢立秋日,人們著盛裝,聚 集禾場盪鞦韆、賽苗歌、演苗戲、耍龍、舞獅、吹木葉等,青年男女談情說愛,尋找伴侶。 湖南瑤族的節日極多,不同地區的瑤族有自己獨特的節慶活動。如隆回瑤族在每年農 歷七月初五至初七舉行「坦勒貴」;洞口瑤族在農歷十月初六日舉行「啪嘎節」;在農歷 十月十六日,湘南過山瑤地區過「盤王節」,新寧瑤家則舉行「打鼓堂」等。其中尤為隆 重的是湘南過山瑤慶祝祖先盤王生日的「盤王節」。這一天,瑤族的男女老少都身著盛裝, 歡聚在一起唱歌跳舞,最精彩的當屬舞鼓。舞者懷抱長鼓,站立在一張小方桌上,一邊用 手擊鼓,一邊舞蹈,兩膝始終彎曲,每一個姿態都保持著曲線,動作節奏鮮明,穩健有力。

湖南各族人民的傳統節日還有許多,如流傳許多地方的「三月三」、「穀雨茶節」、 「臘八節」,侗族的撒瑪節、姑娘節,江華瑤族的敬鳥節,湘西土家族的滅鼠節,等等, 均具有濃郁的民族特色和地域特色。

6、永州有什麼特色節日習俗?

小元宵
時間:農歷正月初五
地點:寧遠、藍山、道縣、新田等縣
介紹:寧遠、藍山、道縣、新田等地瑤族,以農歷正月初五為「小元宵」節。這天,各家都要擺出過年的好酒好菜(葷菜),開懷暢飲。當天晚上,有條件的村還要舉行對歌舞龍活動。到正月十五日的大元宵節還顯得熱鬧。小元宵過後即投入勞動生產。

趕鳥節
時間:農歷二月初一
地點:江華縣
介紹:瑤族多在山上居住(有所謂「無山不瑤」之說)。我國南方山上樹木繁茂,鳥類群聚,因此,瑤民與鳥關系密切,感情深厚。所以,瑤山傳承著與鳥有關的風俗和傳說就比較多。農歷二月初一,繁忙的春耕還未開始。這一天,江華瑤族民眾穿上本民族的節日盛裝,愉快地開展喂鳥、比鳥、歌鳥等活動,歡度敬鳥節。不停地默念著傳統的「祝詞」,早飯以後,男女老少成群結隊,高高興興地去趕「鳥會」。
傳統的鳥會,內容豐富,形式多樣,富於奇特的魅力。一般都有比鳥、歌鳥兩項活動。「比鳥」,是甲、乙兩方把各自的鳥籠掛在一起,雙方的鳥便會搏鬥起來,越斗越兇猛,越斗越精彩,觀看的人們不斷喝彩,斗贏一方的鳥主自然更是高興,其鳥獲得的贊美也更多。
「歌鳥」更富於情趣。主要是以鳥為由,以歌為媒,男女青年對唱瑤歌,選擇伴侶,自由戀愛,締結良緣。

鬥牛節
時間:農歷四月初八
地點:江永縣
介紹:每年農歷四月初八,是江永縣瑤族姑娘流傳的「鬥牛節」。名為「鬥牛」,實為姑娘會友,參加的都是未出嫁的成年姑娘,又稱「姊妹節」、「女兒節」。這一天瑤家姑娘穿上美麗的服裝,邀朋約伴,成群結隊,選擇當地風景幽美的山林或溪泉水邊進行。在「鬥牛」集會時,各人的「三花」食品,互相品嘗,評論一番,誰的花樣圖案精巧玲瓏,新奇美觀,就會受到稱贊、推崇。在「鬥牛」集會中,除了唱山歌、講傳說故事和游樂嬉戲外,還談個人生活情趣、婚姻計劃等。「鬥牛節」的游戲主要有「畫眉跳圈」。

嘗新節
時間:農歷六月初六
地點:江華縣
介紹:每年農歷六月初六,早稻開鐮收割之前,江華瑤山家家戶戶先打下今年的新禾穀,做成新米飯,擺酒設宴,歡度瑤家傳統的「嘗新節」。
嘗新節的宴席上,酒肉、新米飯要先敬祖宗,再將一些肉飯喂狗,請狗「嘗新」,然後一家大小才能隨便吃喝。為什麼嘗新之前要先將些肉飯喂狗呢?相傳早先人間沒有稻穀,瑤人先祖便派狗上天取谷種。狗在玉帝的谷倉里打了個滾,沾滿了一身的谷種,然後返回人間。不料在渡天河時,狗身上的谷種全被河水沖走,只剩下狗尾巴上的幾粒。就是這幾粒谷種,使人間有了稻穀,並且稻穗長成了狗尾巴狀。為感謝狗的功績,瑤族同胞便在每年新禾收割之際的六月初六,將第一碗新禾米讓狗「嘗新」。

送懶節
時間:農歷六月初六
地點:寧遠北部、新田等縣
介紹:農歷正月初三是寧遠北部、新田等山區瑤家的「送懶」節,這天各家都要把春節期間拋丟在室內的瓜殼、果皮、鞭炮紙悄、雜物垃圾,打掃干凈,挑到村外焚燒,一路上要燃放鞭炮,謂之「送懶」。焚燒前,要點燭化紙,燒香祭拜,意喻新年伊始,家家戶戶都要乾乾凈凈,討一年的吉利兆頭。此俗今少有沿襲。

盤王節
時間:農歷十月十六日
地點:江華、藍山、寧遠、江永等縣
介紹:盤王節是瑤族祭祀祖先盤瓠的重大節日,海內外的瑤胞都十分重視這一民族祀典。盤王節也稱「跳盤王」或「調盤王」。在湘南、湘西南的江華、藍山、寧遠、江永等縣瑤族地區,每年的農歷十月十六日,瑤族男女老少都要穿上自己民族的節日盛裝,聚居在一起唱歌、跳舞,歡度盤王節。他們唱的歌是以《盤王歌》為主的樂神歌;跳的舞則是每人手拿長約80厘米的長鼓群舞,一般為雙人或四人對舞。

7、江華瑤族的風俗習慣是什麼樣子的?重要的,具體的?

瑤族的婚俗:
爬樓
茶山瑤年輕人「爬樓」聚居在廣西大瑤山的瑤族同胞,受居住地域的影響,在婚嫁上基本保持著傳統習俗。
這里生活在大瑤山的茶山瑤,是瑤族的一個支系,意即住在山上的人。茶山瑤的小夥子為了尋求愛情,至今流行著的「爬樓」風俗,獨具民族風情。茶山瑤村落一般依山傍水,較大而集中,其住宅均為兩層木樓。門面和吊樓部分,雕龍刻鳳,塗油抹彩,好似一頂花轎懸掛山中。清靜的吊樓是成年姑娘社交活動的場所。走進吊樓樓的大門,便會發現 聚居在廣西大瑤山的瑤族同胞,受居住地域的影響,在婚嫁上基本保持著傳統習俗。這里生活在大瑤山的茶山瑤。
嫁女又嫁郎
金秀瑤族自治縣是我國最早成立的瑤族自治縣,境內因匯聚著盤瑤、花藍瑤、茶山瑤、山子瑤、坳瑤等5個支系的
瑤族嫁男和嫁女
瑤族而被稱為「世界瑤族之鄉」。已故的著名社會學家費孝通先生曾說:「大瑤山的瑤族是全國支系較多,民俗表現最為典型的。目前世界人類研究的兩個民族熱點,其中就有瑤族。世界瑤族研究中心在中國,中國瑤族研究中心在金秀。」瑤族群眾在生活中形成了深厚質朴、絢麗多彩的瑤族文化和風俗習慣。瑤家婚嫁禮儀,涵蓋了瑤族豐富。盤瑤婚期大多在秋收之後,春節之前,分「嫁女」和「嫁郎」兩種。舉行正式婚禮之前,必須經過擇偶、提親、訂婚等過程。婚宴「正酒」三餐,「偏酒」(早餐、宵夜)六餐。第四日早上親客告辭,男家各送一份「奶頭禮」(亦謂小源禮),即:送岳父母豬腿各八至九公斤,其它豬肉四到五公斤。第四或第五天,夫妻回門住一宿,同回後方圓房。
瑤族禮儀禁忌:
瑤族是十分注重禮儀的民族,在日常生活中,有許多禮儀禁忌。路途相遇,不論相識與否,都要熱情打招呼,否則被視為不懂禮貌。平日里洗臉盆不能拿來洗腳。用餐時忌諱互用碗筷。忌諱衣褲當戶曬。忌諱在屋內亂吐口痰。豬日不殺豬,雞日不殺雞,牛馬日不買賣牛馬。有客人到家,客人先要與主婦打招呼,主人才高興,否則被認為傲慢無禮。款待客人時,雞、肉、鹽一排排地放在碗里,無論主客,必須依次夾吃,不得紊亂。客人和老人每吃完一碗飯都由婦女代為裝飯。鹽在瑤族食俗中有特殊的地位,瑤區不產鹽,但又不能缺少鹽。鹽在瑤族中是請道公、至親的大禮,俗叫「鹽信」。凡接到「鹽信」者,無論有多重要的事都得丟開,按時赴約。
瑤族十分尊敬長輩與老人。路遇老人要主動打招呼,並讓到路的下方。騎馬者,見到老人時必須立即下馬。在老人或長輩面前,不蹺二郎腿,不說污穢的話,不隨地吐口痰,不直呼老人和長輩的名字。與老人和長輩同桌共餐,要讓他們坐上席,主動給他們添飯加菜,可口的菜餚要移到老人和長輩面前擺放。
火塘是瑤族家庭的核心,火塘上的三腳架以及灶膛,不能用腳踩,火塘內的柴禾忌諱倒著燒。

8、湖南的民風民俗、節日習俗?

湖南人過年,要先從除夕說起了,除夕一定會吃雞、肉、魚三樣,而且得是大魚大肉。雞要整隻的清燉,要選擇公雞,燉好後把雞頭立起來放;魚蒸好後再在上面撒滿紅紅的辣椒,而且三十晚上的魚千萬不要吃完,要留到初一再吃,這是象徵著年年有餘、五穀豐登,辣椒當然代表的就是紅紅火火了。初一早上吃一些點心後,就要准備好頭天做的米酒,也叫甜酒。甜酒的材料有糯米、紗布,還有特地從湖南帶來的酒葯子,這性質與咱們所有的發酵用的酵母類似。

豐盛的年夜飯是 各家各戶都少不了的

大家都知道有俗語稱,江西人不怕辣,四川人辣不怕,湖南人怕不辣,這樣玩弄文字的目的在於形容湖南人嗜辣的飲食習慣。湘菜愛放辣椒,辣椒可說是湘文化的精神圖騰,製法也是多種多樣,辣字當頭,也兼顧色、香、味,讓食客吃罷汗流浹背,唇齒留辣,回味良久啊!這湘菜中有名的菜式卻都是普通之物,如老薑炒子雞,湘潭剁椒魚頭、毛式紅燒肉等,均是經濟實惠之物,價格與滋味都平易近人,因而廣受大眾食客追捧.

家家戶戶基本都會做的菜:香乾炒臘肉

湖南過年時還有吃臘肉的傳統,不過與四川人吃蒸臘肉不一樣,湖南人喜歡把臘肉與香豆乾或者是干豆角混在一起炒著吃,吃起來油香滿口,特有嚼頭。有時候,也會用冬筍與臘肉一起炒,這樣在咸香之外還會有一種清鮮的感覺。
湖南人拜年、看龍燈、放鞭炮之外,還有唱花鼓戲等等.....

9、作文江華民節日民俗中秋節

「百里不同風,千里不同俗」我了解並參加過了許許多多的地方特色活動。但是,讓我最沉醉,樂在其中的還是——衡陽的中秋節。
天剛蒙蒙亮,就聽到客廳傳來一陣陣歡聲笑語。原來,大家已經開始准備雞,鴨,魚,肉餘十種食材。為什麼呢?因為晚上要做一桌美味佳餚,所以要准備這么多食材啊!哈哈!這一上午的時間,沒想到一堆老人,婦女就把菜場「偷」了個精光。我們小孩子也不閑著,拿著預備好的紙燈籠,火鳳凰,等等左瞧瞧,右看看,好似在捉摸些什麼?
重頭戲還在晚上7點才開始啊!!
剛過7點,家家戶戶就端著大鍋,小碗的東西飛奔到大殿前。把東西放在門前的大桌子,圍著桌子依次坐下,盼望著月圓之時。我也一同坐下來,期待這月圓之時。7點30分時,聽見有人大叫一聲:「月圓了!」我們一同仰望天空,眼珠轉也不轉的盯著那一輪明月,顯示出皎潔,淳樸!然後,雙手握緊不但為一家的團圓做了個見證,而且希望以後一家人能經常團圓,相聚在一起賞月。賞完月,便是吃月餅了,我們每家做的月餅不但有十幾種口味而且還有一個重要的精華是:我們每家的孩子要在月餅里寫一句祝福的話,家家互相祝願幸福,美滿。
吃完月餅後,就是「機不可失失不再來」的燈會:誰要是答對了題,便可以找「少東家」領獎。每一次的燈會我都十分的開心,因為我每次拿獎品都會拿到手軟啊!再燈會的那一條街上,游盪了許許多多的表演者,每一場表演都十分精彩,引人入勝。頓時,街上變得十分熱鬧。最後,一個節目便是——聽月老講故事。每次到了燈會後在另一方的榕樹下有一群小孩圍著一位化裝成月老的老人講故事。只要是不超過15歲得小孩便可以搬個小板凳坐在樹下聽月亮上的故事。每次,我和鄰居的孩子都聽的十分入迷,沉醉在故事中。希望真的有月老為我們實現願望。慢慢的,大家都回家歇息了,都陷入了甜蜜夢鄉。
這就是衡陽的中秋節,讓人難忘,這風俗真是與眾不同,我過了一次就愛上了它,我相信你也是。我現在還沉醉在衡陽的中秋節中。

10、白族,苗族,和瑤族的傳統節日和風俗是什麼啊?

白族
白族民居建築有著獨特的風格。住房多採取「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 格式。他們十分重視門樓建築和照壁、門窗雕刻及山牆彩畫的裝飾藝術。門樓裝飾,通常採用泥塑、木雕、彩畫、石刻、大理石屏凸花磚和青磚等組成串角飛檐,花枋精巧,斗拱重疊,雄渾穩重,美觀大方,體現了白族勞動人民的建築才華和藝術創造力。
白族人民偏愛白色,他們建房的總體色調是白色,白族傳統服裝的色調也是偏白色,以白色為尊貴。大理地區的男子通常穿白色的對襟上衣,外面套一件黑領褂;海東地區男子則外套皮領褂,或數件皮質、綢緞領褂,俗稱「三滴小」,腰系皮帶或綉花兜肚,下著藍色或黑色長褲。婦女是白上衣,再套一件藍色、紅色或黑色的坎肩、腰上系著綉花的小圍裙。已婚婦女的頭飾一般是藍色。姑娘是把辮子和一根紅繩結在一起,然後把一塊五顏六色的手貼纏在頭上,雷白的纓穗在頭右邊飄飄灑灑,很能顯出姑娘的嫵媚。
大理白族酷愛花,幾乎家家都種葯,當地有「三家一眼井,一戶幾盆花」之說,姑娘的名字大部分都帶有花字,如:金花、銀花、德花、美花、春花等。
白族獨特的節日有「繞三靈」、「石寶山歌會」、「本主節」「耍海會」和規模盛大、內容豐富的「三月街」、也有白族人自己的「火把節」等眾多的節日。

苗族
苗族是一個古老而又多姿多彩的民族,自稱「木」、
「蒙」、「達木」、「達吉」。他稱有幾種情況,一是以服飾
顏色而稱「紅苗」、「花苗」、「白苗」、「黑苗」等;二是
以住地或種植的作物而稱「高地苗」、「八寨苗」、「栽姜
苗」等;三是舊時代統治者對他們的侮稱,如「生苗」、「熟
苗」、「麻布苗」等。新中國成立後統稱「苗族」。廣西的苗族佔全國苗族人口5.5%,占廣西人口1%,在廣西各族人口中排在漢、壯、瑤族之後位居第四。全國苗族的主要分布地在貴州和湖南,廣西的苗族主要居住在與湖南、貴州、雲南接界的廣西北部、西北部和西部的山區。苗族最大的特點是盛產各種木材和土特產,保持燦爛古樸的民族傳統
苗族有自己民族的傳統節日,如苗年、拉鼓節、蘆笙節等,但其中最隆重和內容最豐富的就是苗年。
過苗年的時間,各地並不相同。融水、三江、龍勝一帶的苗年一般在農歷十一月的
亥日。苗年隆重熱烈,除祭祖、飲宴之外,還舉行各種活動。新年來臨,全家守歲。吃
了「過地餐」(這是苗家人與在陰間的祖先共進的團圓餐),拜過年,人們就開展各種
活動。祭龍潭、祭田神、吹笙伴舞,熱鬧非凡,是苗年最隆重的場面。祈神求豐收,是
苗年活動的一個大主題。
苗族過年,食品也多種多樣,有米飯、糯米粑、肉(酸肉)、魚(酸魚)等,還有
一種特殊的食品叫「辣椒骨」,它味香而辣,可增進食慾,驅風禦寒,防治感冒,是苗
家常備的食品,也是待客的佳品.

瑤族
瑤族現有人口213.4萬人,分布於廣西、廣東、湖南、貴州和雲南等省。雲南現有17.3萬人,主要分布在河口、金平、馬關、富寧、文山、麻栗坡、邱北、元陽、綠春、 紅河等地。此外,勐臘、景東、江城等地也有少數分布。歷史上,瑤族和苗族有密切的親屬關系,同源於秦漢時的「武陵蠻」部落。大約在隋代,居於現在湖南、湖北 一帶的瑤族和苗族已分化成兩個族群。雲南的瑤族是明、清以後分別從兩廣和貴州遷入文山境內的。以後又分遷到紅河流域和墨江、勐臘等地。雲南的不少瑤族不僅會 說本民族的語言,還兼操漢語、壯語和苗語,是有其歷史原因的。
瑤族過去因其居住和服飾等方面的特點不同,曾有「過山瑤」、「紅頭瑤」、「大板瑤」、「平頭瑤」、「藍靛瑤」、「沙瑤」、「白頭瑤」等自稱和他稱。在 風俗習慣方面一直保有本民族傳統的特點,尤其在男女衣著上更為明顯。瑤族婦女善於刺綉,在衣襟、袖口、褲腳鑲邊處都綉有精美的圖案 花紋。發結細辮繞於頭頂,圍以五色細珠,衣襟的頸部至胸前綉有花彩紋飾。男子則喜歡蓄發盤髻,並以紅布或青布包頭,穿無領對襟長袖衣,衣外斜挎白布「坎肩」, 下著大褲腳長褲。
瑤族男女長到十五、六歲要換掉花帽改包頭帕,標志著身體已經發育成熟了。男孩到十六、七歲要經過「度戒」,度戒具有成丁禮的性質。一些瑤寨為了宣傳「十戒」, 還特意請老藝人說唱,教育青少年勿淫、勿盜、勿奸、勿懶,要好學上進,尊老愛幼,勤儉持家等。瑤族婚戀自由,婚禮也比較節儉。藍靛瑤有上門入贅的習俗。
瑤族的節日比較多,有春節、元宵節、清明節、端陽節、乾巴節、新米節、目蓮節等,盤王節(又叫達努節或瑤年)是最大的節日。瑤族人民喜愛唱歌,每逢節日或 喜慶,都要唱起嘹亮動人的歌謠。

熱點內容
用稱稱嫁妝 發布:2020-09-12 19:11:27 瀏覽:511
五星級婚宴 發布:2020-09-12 17:55:19 瀏覽:511
婚禮樂隊 發布:2020-09-12 20:13:00 瀏覽:510
太廟婚紗 發布:2020-09-12 18:59:26 瀏覽:510
北京攝影婚紗 發布:2020-09-12 17:43:09 瀏覽:509
耍新郎 發布:2020-09-12 20:11:18 瀏覽:508
王子婚紗攝影 發布:2020-09-12 17:52:22 瀏覽:508
外景簡筆畫 發布:2020-09-12 15:57:17 瀏覽:508
拍外景婚紗照 發布:2020-09-12 17:43:26 瀏覽:507
我們結婚了2013 發布:2020-09-12 18:42:33 瀏覽: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