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州道縣節日風俗
1、道縣是怎樣訂婚的
訂婚禮俗記要
訂婚又稱「文定」,昔稱「納吉」及「納徵」,訂婚雖然不像結婚般繁復,但傳統習俗仍非常重視,男女雙方均需准備若干禮品,其過程如下:
·新郎先在家行完家祭,而後與媒人同乘一車前往女方家迎娶。下了車,進了門,紅包可跑不掉哦!
(一)貢禮官:俗稱「押箱先生」,專門負責送禮行聘事宜。貢禮官必須控制人數(湊成雙數)、車輛(六輛或十二輛)、聘金(雙數且用紅紙包裝妥當)、六件禮。
(二)家祭:出發前往女方家納采之前,男方先行在家行祭祖儀式,這時將納采所用之「盒仔餅」或大餅,上香祭告列祖列宋,將前往某處女方家下聘,請示列祖列宗保佑這段姻椽美滿幸福。
(三)出發:行完家祭後,貢禮官負責將所有聘禮搬上車,新郎與媒人同乘一事,前往女家。
(四)紅包:出發前貢禮宮除了打理人數、車數、聘禮外,也得提醒新郎多准備紅包。如:前來開新郎車門的舅爹、「壓桌」、六名隨去的親人都需備有新娘見面禮、捧洗臉水的女方新友、媒婆禮。
· 訂下終身後如何下聘
「吃米香,嫁好婿」,六禮中要有米香餅。
·為什麼要准備四色糖呢?
是象徵新人甜甜蜜蜜,白頭到老的意思。
聘禮不僅代表男方報答女方家長的心意,感謝女方家含辛茹苦撫養即將過門的新嫁娘,同時也代表了男方的面子。所以大多數都願意添置得風風光光、體體面面,而且每件聘禮也都包含了討吉利、增圓滿的象徵意義。
聘禮通常分簡單的六件禮或講究的十二件禮,聘禮的多寡依照個人的預算安排,同時不妨托媒人向女方家長請教,詢問女方意見,做個兩全其美的排場。
·男婚女嫁正式登場
霹哩叭啦!鞭炮聲響起,男方迎娶的人到啦!當天要進行祭祖、奉茶,直到戴上牽手到白頭的戒指後才算禮成。
·大禮過後,女方如何回禮?
中國人一向講究「禮尚往來」,在男方過大禮後,女方自然也要備回禮,可不能讓男方空手而歸啊。
漢族--婚俗
過去漢族青年的婚姻多由父母包辦,大都是父母從小就給訂了婚,有的還指腹為婚,即孩子還未出生,雙方父母就為他們確立婚姻關系。
同姓不婚:即同一姓之男女不相嫁娶,始於西周初期,是周民族實行族外婚時遺留下的規定。春秋時,人們同姓婚會造成後代畸型及不育已有進一步認識,但同姓婚配仍在貴族中時有發生。戰國後,以氏為姓,漢代以後,姓氏不分,因而同姓不婚多有不禁。至唐代,對同姓婚又循古制,予以禁止。宋、元一宗唐律,同姓為婚乾杖而離之。明、清時地域更大,人口眾多,早成為以地域為基礎的社會,取代了原先以血緣為基礎的氏族。故《明律例》與《清律例》均分同姓、同宗為二,中表面規定兩者皆禁止通婚,實際同姓而不同宗也可以結婚。清末冊律,將同姓不婚與親屬不婚合並,只禁止同宗結婚。
訂婚前要請媒人到女家去求婚。訂婚時,由男方給女方一些財物作「訂禮」,結婚時女方也要帶給男家很多財物,叫「陪嫁」。
舉行婚禮那天,新郎要坐上禮車或花轎,到女家去"迎親",禮車或花轎前邊有樂隊。新娘被迎進男家後,要參拜天地和父母。禮畢,新婚夫妻入洞房。這時男家設宴款待前來賀喜的親朋。有的地方還有鬧洞房、聽壁腳的習慣。
查日子:漢族婚姻風俗。又稱報日子。流行於廣西多數縣鄉。農村議婚訂婚的一個步驟。男女青年相識了解後,稟告父母,托媒溝通,男方給女方送彩禮,然後定婚期。
舊時多先請算命先生排「八字」,如命相相合才進行。有些地方雙方家長相會為子女訂婚。如全州縣一帶,雙方意見一致後,媒人代男方送酒肉衣料給女方,約定日期陪同女方家長和舅舅到男家相會,男方設宴款待。小夥子執壺斟酒,先敬女方舅舅後敬自家舅舅,然後先客後主依序敬酒。雙方商定婚期,訂婚告成。爾後男女送女方重禮、聘金,女方准備嫁妝,男方准備傢具,依期舉行婚禮。如女方催婚,便做一對糯米粑(俗稱「團圓粑」)送到男家,男方心領神會,盛情款待並請左鄰右舍陪客。一般均尊重女方倡議將婚期提前。
賀郎歌:漢族婚姻風俗,流行於桂東北興安縣一帶。拜堂、晚宴後,親友簇擁新郎於正廳,唱賀郎歌。即興現編賀詞,也有戲謔、詼諧之詞。親友唱一首,新郎飲一杯酒。唱到半夜,送新郎入洞房。女歌手閉門以待,男女對唱《開門歌》,盡興方開門。進門後唱歌鬧房,由「恭賀新郎酒一杯」唱到「十杯」,新郎依次由1飲到10杯(酒力不勝者可由男歌手代飲)。然後唱《交歡酒》,新人雙雙同飲一杯。最後歌手扣門唱《扣門歌》以結束婚禮。
坐紅堂:漢族婚姻風俗,流行於桂東北全州縣一帶,男女青年結婚前夕分別在自家祭祖並接受尊長訓誡。新娘穿紅掛飾,由同班姐妹相伴,端坐堂屋細聲委婉唱《哭嫁歌》,念父母恩,敘姐妹情。姐妹們叮囑新娘過門後孝敬老人、和睦兄弟姐妹,贊新郎俊秀勤勞。當新娘訴說不如意的心事時,姐妹們多方勸慰。唱到深夜衣依依告別並贈禮品。新郎亦由同班兄弟相伴坐在自家正廳,接受長輩勤儉理家,為人處世之教。教導結束老人退堂,小夥子們說笑打諢追新郎,歡樂深夜方散。
討鑰匙:漢族婚姻風俗,流行於桂東北全州縣一帶。新娘之嫁鑰匙,由其年幼弟妹或侄男女中任「送親郎」掌管。拜堂前,新郎向送親郎送封包討鑰匙,以便拜堂後打開箱子,展示其中穀米錢物,象徵婚後五穀豐登、家庭富裕。送親郎嫌少不接,新郎多次添加。送親郎收下封包,新郎討得鑰匙後,歡歡喜喜與新娘拜堂。
看屋:漢族婚俗之一,農村議婚中的一個重要程序。又名看家門、查家。流行於廣西多數縣鄉。屆時女方和兩位稱為「陪姑」的姑娘在10多位親友的陪同下,到男女查訪家況(也有女方本人不去的)。男方設宴款待。媒人介紹議婚雙方相識。女方親友代提財禮要求,男方當時通常一概應承,並贈諸賓客「行腳錢」。次日,雙方通過媒人細議。有些地方還允許進入議婚男子內室翻箱倒櫃察真情實況,之後再通過媒人議婚。
黑房搶親:漢族婚姻風俗,流行於桂東賀縣一帶。在下程山區,新娘哭嫁兩天兩夜後,過門之日清早與女伴們同藏黑房。男女迎親隊伍到達後,新娘的兄長(或堂兄表哥)和親威中的男青年破門而入。女伴擲沙子揮竹枝抵抗。搶者力圖將女伴們拖出門外以排除干擾。如兩個搶者敗陣,則增到4人乃至10多人,直到把新娘強背出門。再由男方迎親隊中的兩個(或4個)女子輪流背新娘到郎家。搶親角逐中,男給女抹鍋煙墨,女撕男衣衫,使古搶婚遺風演變為男女青年的打鬧嬉戲。
拜堂彩語:漢族婚姻風俗,流行於廣西多數縣鄉。婚禮中的一個重要程序。常由新郎的舅舅點燃供桌上的一對喜燭,並說彩話賀喜祈福。如桂東賀縣一帶常用彩語:「龍獨光光,高照華堂,夫妻並壽,福祿成雙」、「手拿花紅丈二長,恭喜外甥娶新娘,鸞鳳和鳴添福壽,夫妻和睦百年長。」祝詞說完後,新郎新娘拜天地、祖宗,並對拜成親。
回門:舊時漢族婚姻風俗。即成婚後三、六、七、九、十日或滿月,女婿攜禮品,隨新娘返回娘家,拜蠍妻子子的父母及親屬。自親迎始的成婿之禮,至此完成。此俗起於上古,泛稱「歸寧」,為婚後回家探視父母之意。後世各地名稱不一,宋代稱「拜門」,清代北方稱「雙回門」南方稱「會親」,河北某些地區稱「喚姑爺」,杭州稱「回郎」。近代通鮑在婚後第三天,又稱「三朝回門」。此為婚事的最後一項儀式,有女兒不忘父母養育之恩賜,女婿感謝岳父母及新婚夫婦恩愛和美等意義,一般,女家皆設宴款待,新女婿入席上座,由女族尊長陪飲。新婚夫婦或當日返回,或留住數日,若留住時,則不同宿一室。
2、道縣的人文地理有哪些?
道縣道江鎮東門村是清朝大書法家何紹基的故里,村民立志傳承先祖文化,他們自發創辦了農民書法協會、何紹基書法院,村小學開設了何紹基書法課。目前,全村已有超過半數的農民在勤練書法,成了名副其實的農民書法村。 湖南省道縣是一個小縣城,但每年的龍舟比賽卻是搞的有聲有色。在這個小縣里,每年的五月初一是全縣人民的節日,龍舟比賽一比就是五天。參加的絕大部分是農民。在這里,龍舟比賽是一種民俗,更是一種文化。 1、選「龍頭」 每條龍舟人數一般在三十左右,在船頭有一個人進行指揮,控制龍舟的方向,給大家鼓勁。稱之為「龍頭」。但這個「龍頭」也不是每個人都可以當的。一般情況,每條龍舟上的槳手都是一個宗族的人,而「龍頭」可以不是這個宗族裡面最有錢的人,但他必須是裡面最有威望的人。是這條龍船的領袖,全隊的吃住等一切開銷都由他負責。 2、偷「龍骨」 所謂的「龍骨」就是拼湊龍舟的一塊長條木板,在龍舟的下面。傳說「龍骨」的好壞決定了龍舟行進的快慢。「龍骨」的獲取是要「偷」的。偷「龍骨」的人到別人的林子裡面砍伐,被別人發現後,迅速逃跑,人們就在後面追。人們的風俗中認為,只有偷取的「龍骨」拼成的龍船跑的才快。 3、塗「雞血」 龍舟比賽開賽之前,宰殺公雞,把雞血塗抹在船身上,以取「吉利」之意,寄予人們對於生活的美好願望。 龍舟比賽在道縣每年端午前後都要開展,這已經成為一種文化,雖然現在的一些風俗已經和以前有所不同,但龍舟比賽融娛樂與競技為一體的文化形式在道縣卻繼承和發展下來,受到廣大農民群眾的熱烈歡迎,已經成為他們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3、湖南道縣舉行「清明祭樹湘」紀念活動,該紀念活動有何特別之處?
近幾日,湖南道縣舉行了清明祭塑箱的紀念活動,該今年活動有著非常多的特別之處,在清明節這一天,可以緬懷那些,在戰爭時期為我們的國家英勇犧牲的烈士們,讓我們永遠記住是他們的犧牲,換來了今天的和平生活,更大的意義可以讓我們忘記這些烈士,更加珍惜如今的幸福生活。
一、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每一年的4月4號是清明節,只是我們國家比較傳統,也比較重要的節日,無論你身在哪裡,都會回到自己的老家,緬懷我們的祖先,以表對他們的思念。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每逢清明節前後,天氣都會非常的不好,都會下雨,在這里溫馨提示一下,大家外出的時候一定要帶好雨具,做好防護,不要著涼,不要生病。
二、清明節是怎麼中國傳統的節日。清明節是咱們國家比較傳統的節日,在清明節這一天要回老家祭祖,為故人們上墳燒香,以表自己的孝道,清明節的時候還會去烈士陵園為烈士掃墓,你不要對他們的緬懷與尊重,讓我們不要忘記歷史,我們如今的幸福生活是他們用鮮血換來的,清明節的時候,中風春天,春暖花開,萬物復甦,有些地方的習俗也會踏春郊遊,放風箏等。
三、相關資料。明節,又稱踏青節、行清節、三月節、祭祖節等,節期在仲春與暮春之交。清明節源自上古時代的祖先信仰與春祭禮俗,兼具自然與人文兩大內涵,既是自然節氣點,也是傳統節日。掃墓祭祖與踏青郊遊是清明節的兩大禮俗主題,這兩大傳統禮俗主題在中國自古傳承,至今不輟。
如果你同意我的觀點麻煩給我點個贊或者關注一下我,萬分感謝。另外你覺得該紀念活動有什麼特別之處呢?歡迎您到下面的評論區發表您的寶貴意見。
4、湖南民間風俗地方特色
湖南風俗習慣 湖南自古為魚米之鄉,物產豐富,人民勤勉,精耕細作,種植水稻已有萬余年歷史。漫長歲月,長沙先人培育出早、中、晚、粘、糯、秈、粳、長芒、短 芒等眾多稻穀品種,據1949年統計,僅瀏陽縣栽培的水稻品種就有149個. 長沙地區多在高岸田種早稻,早稻收割後種紅薯、玉米、豆子、高梁、蕎 麥等雜糧。低岸下濕田種遲熟品種,如冬粘、重陽粘。早稻多在清明前後 下種,所謂「桐子葉馬蹄大,作秧無掛礙。」谷種下泥,一般在田間扎以 假人,或懸假鷂,以防鼠雀。第一次扯秧,要點香燭,鳴統放炮,叫開秧 田門。插秧,俗名插田、栽禾,有的恭賀曰「栽米樹」。栽禾往往由能手 「劈頁」(開頁)——在大田對岸插一桿,下田先栽幾蔸,瞄準成線,以 此為基準,邊退邊栽,一排四蔸,由左至右,叫栽「隨手禾」。到彼岸 時,秧苗橫直成線,猶如一頁書,煞是好看,故名劈頁。第二人從右邊依 「頁」而栽,叫「削頁」,余此類推,次第排開。 若前者被後者超過,則 被戲之為「關鴨子」、「鑽布袋」。若中途拐了彎,則被笑為「過洞庭 湖」。為搶季節,親友前來幫工,叫「打報工」。栽禾被視為重要的競技 活,能手倍受尊敬,稱為栽禾師傅。收割早稻,要稱肉打酒,盛情招待, 所謂「栽禾師傅扮禾客」。但早餐忌用肉,以防鐮刀傷手。曬谷,多用篾 制曬簟,或將曬谷場糊以稀牛糞,使其光滑無泥沙。谷曬干後,用風車 吹,而無「揚場」的。除水稻外,長沙種植大麥、小麥、蕎麥、高梁、包 粟、胡麻(黑芝麻)、白芝麻、油菜、茶葉、蠶桑、薴麻、棉花、黃花菜 等農作物的歷史也很悠久。豆類作物,常種蠶豆、豌豆、黃豆、黑豆、紅 豆、綠豆、飯豆、泥豆、峨嵋豆、荷包豆等。其中黃豆又分五月黃、六月 黃、七月黃、八月黃等。泥豆又名懶豆,是製作瀏陽豆鼓的上等原料。紅 薯和煙草是明代引進的,但發展很快,種植面廣,有「一季紅薯半年糧」 之稱。 湖南花鼓戲是湖南各地地方小戲花鼓、燈戲的總稱。其中有流行於湘中、湘東和洞庭湖濱的長沙花鼓戲,流行於常德地區的常德花鼓戲,流行於湘北嶽陽、臨湘一帶的岳陽花鼓戲,流行於衡陽地區的衡陽花鼓戲,流行於邵陽地區的邵陽花鼓戲,流行於湘南祁陽、零陵、東安一帶的花鼓燈和流行於湘南的道縣、寧遠、藍山、新田等縣與調子班合流的零陵花鼓戲。它們各有不同的舞台語言和音樂風格,形成了各個不同的支派。侗族少女 湖南傳統節日眾多,表現形式多樣。各民族、各地區比較普遍的傳統節日有年節、春 節、元宵節、清明節、端午節、六月六、中秋節,並沿襲著許多特色鮮明的節慶活動。年節。從農歷臘月廿四起(部分地區和土家族自臘月廿三起),至臘月三十日,是湖南各地非常重視的傳統節日。廿四日相傳為灶神上天之日,舊俗在廿三日夜備果品祭灶, 求灶神上天奏事時多言好事。各家在廿四日團聚過「小年」,廿八日打掃庭除。最為隆重的當屬臘月三十除夕夜,遊子遠歸,合家歡聚吃團圓飯,謂之年飯。年飯以豐盛為要,雞 鴨魚肉蛋蔬,滿桌杯盞,但許多地方仍保留著傳統而獨有的菜譜。魚是各家各戶必不可少 的一道菜,寓「年年有餘」;郴州人興吃酸蘿卜豬肝腸,象徵為人要有肝腸;洪江一帶喜 吃春粉,米粉上蓋有魚、肉、雞、鴨、蹄花、生薑各兩塊,以示好事成雙;有的人家還備 有一碗四季蔥拌豆腐,表示「四季清吉」。在大年三十夜,民間有守歲之俗,合家圍爐團坐,辭舊迎新,許多地方有燒柴蔸火習慣,取「財頭」諧音,希望新年大吉大利。 春節。舊俗一般從正月初一到正月十五元宵節止。新正初一雞鳴即起,庭前燃放爆竹, 謂之「開財門」、「開門紅」。燃燭敬天地、拜祖先,然後出門拜五方,稱作「出行」或 「出方」。節慶活動更是豐富多彩,其中最為熱鬧的是耍龍燈。龍燈的品種繁多,如長龍、 老龍、幼龍、鰲龍、草把龍等。玩龍燈一般是初五齣燈,十五收燈,遊行於街巷與田壠之 間,遇寬敞人多之處即舞弄一番。在湘西辰溪一帶,有的玩龍燈直至正月三十日,要玩遍 周圍數十里的同姓村寨,俗稱「玩家門燈」。到正月十五日元宵節,各家均要吃元宵,以 示團圓和諧。 湖南的少數民族過春節有自己獨特的習俗,其中別具一格的是侗族的「行年」,土家 族的「過趕年」和「調年會」。懷化侗族鄉村每年正月初三至十五日,有以寨為單位集體去另一寨作客的習俗,稱「行年」。行年的蘆笙客到另一寨後,主寨要舉行集體宴會,首 先由客寨特意挑選的十二三歲的少年講「款」。「款」的內容一般是從「開天闢地」、「 洪水滔天」、「人的起源」、「蘆笙的來由」一直講到「村規寨約」。每講一段,眾人齊 聲應和:「是呀!」以示贊賞。講完款,主寨便大擺酒席,盡歡而散。湘西土家族的「過 趕年」即提前一天過春節。相傳明代土家族士兵奉調到東南沿海抗倭,軍令緊急,便提前 把年過了,奔赴抗戰前線。土家兵出征後,立了東南第一功,後人為了紀念這次出征,便 把春節提前了一天,一直延續至今。土家族的「調年會」,節慶一般從正月初三開始,連 續舉行幾天幾夜,最熱鬧的是跳擺手舞,同時還要舉行地牯牛角力、抵杠斤和蛤螞搶蛋等 傳統民間體育和物資大交流。
在清明節,湖南民間仍沿襲著祭祖掃墓,上墳掛紙的習俗。因清明節前後春暖花開, 各地踏青之風盛行,民間還有在這一天放風箏的。 五月初五的端午節,湖南各地有龍舟競渡之俗,以紀念屈原自沉,尤以汨羅為盛。端 午食品以粽子、鹽蛋為主,民間有懸掛艾蒲等香草,纏五彩絲線,用蒼術、白術、雲香燃 燒煙熏屋,小孩額上點雄黃等習俗,其意在於避疫去邪。不少地方,尤其是土家族還有大 小端午之分,五月初五為小端午,五月十五為大端午。苗族端午則過龍船節。 六月六,又稱半年節,湖南各地將此日作為嘗新節。節日中以七線禾穗置飯上蒸熟, 近世有人即將新米置陳米上,還有全以新米蒸熟,先敬祖先,再給狗先嘗,然後嘗新。以 示不忘祖先賜福,不忘狗從天宮偷來谷種之德。邵陽一些地方,六月六還要祭牛欄土地。 六月六各地有翻曬衣被、書籍的習慣,有「人曬衣裳龍曬袍」之說。 中秋節,俗稱團圓節。中秋佳節,皓月皎潔,全家在月下擺設香案供桌,供設時新瓜 果、蓮藕、月餅,敬月賞月,合家團聚。長沙民謠有「八月桂花香,家家接姑娘」,已嫁 之女均接回過節。中秋期間,婦女有簪桂花或在房中插桂花的習慣,各地還有到南嶽朝「 八月香」之舊習。中秋主要節日食品是月餅,湖南部分地區也有端午不吃粽子卻在八月中 秋包粽子的習慣。 湘西苗族除上述節日外,最隆重的節日是「四月八」和「趕秋」。「四月八」是紀念 一位名叫亞宜的苗族英雄的節日。每到農歷四月八日這一天,人們身著盛裝,成群結隊地 湧向苗族英雄亞宜戰斗過的地方——鳳凰落潮井「跳月」,節日活動有吹蘆笙、吹嗩吶、 賽歌、擊鼓跳舞等。「趕秋」是苗族人民喜慶豐收的節日。每逢立秋日,人們著盛裝,聚 集禾場盪鞦韆、賽苗歌、演苗戲、耍龍、舞獅、吹木葉等,青年男女談情說愛,尋找伴侶。 湖南瑤族的節日極多,不同地區的瑤族有自己獨特的節慶活動。如隆回瑤族在每年農 歷七月初五至初七舉行「坦勒貴」;洞口瑤族在農歷十月初六日舉行「啪嘎節」;在農歷 十月十六日,湘南過山瑤地區過「盤王節」,新寧瑤家則舉行「打鼓堂」等。其中尤為隆 重的是湘南過山瑤慶祝祖先盤王生日的「盤王節」。這一天,瑤族的男女老少都身著盛裝, 歡聚在一起唱歌跳舞,最精彩的當屬舞鼓。舞者懷抱長鼓,站立在一張小方桌上,一邊用 手擊鼓,一邊舞蹈,兩膝始終彎曲,每一個姿態都保持著曲線,動作節奏鮮明,穩健有力。 湖南各族人民的傳統節日還有許多,如流傳許多地方的「三月三」、「穀雨茶節」、 「臘八節」,侗族的撒瑪節、姑娘節,江華瑤族的敬鳥節,湘西土家族的滅鼠節,等等, 均具有濃郁的民族特色和地域特色。
5、永州春節的風俗習慣有哪些?
每逢春節,永州地來方,一般人自家香案燈燭,穿戴新裝。凌晨,燃放鞭炮,叩拜天地祖先,祈求當年吉祥如意。
初一至初三三天,男女老少說話必須講究喜慶。為保證出言吉利,除夕對小孩千叮萬囑,並用紅紙書寫「童婦之言,百無禁忌」之類的話,貼於廳房。一些地區用稻草擦拭幼童嘴巴,以示小孩新年亂說的話不算數。
大麻地區村民春節凌晨即在除夕一直燃燒旺盛的爐上撒一把食鹽,以鹽著火的爆炸聲,表示「百無禁忌」之意。為圖吉利,初一到初三此三天不掃地,不往外倒垃圾。
拓展資料:
我國過年歷史悠久,在傳承發展中已形成了一些較為固定的習俗,有許多還相傳至今,如辦貨、掃塵、貼年畫、團年飯、守歲、壓歲錢、拜歲、拜年、舞龍舞獅、拜神祭祖、燒炮竹、燒煙花、摜春盛、年例、祈福、逛廟會、上燈酒、賞花燈等習俗。
6、湖南道縣春節有什麼習俗
和其他地方一樣都是興高采烈,熱熱鬧鬧的,唯獨不同的就是嫁出去的女人不可以留在自己家過年
7、道縣的民風民俗?
沒什麼順序,想到哪裡說到哪裡。
道州是湖南最南部縣城之一,南接江永縣江華縣,北接雙牌縣、永州市零陵區,東接寧遠縣。無論經濟政治教育都應是湖南最不發達的地區之一。百姓很好面子,知廉恥,所以道縣人不會是蠻夷之人 ①名人有周敦頤《愛蓮說》,何寶珍(劉少奇之妻)等。②文化:中和節,清明上山掃墓,端午賽龍舟,七月半鬼節(農村比較興),摘茶籽,何紹基書法,中國最早稻穀化石發現地③旅遊:月岩,鬼崽嶺(為三皇五帝之一的陵墓,待考證)等④交通:南東方為廣東省,南西方為廣西,數條鐵路,數條國道,數條高速公路經過道縣,可以說交通十分便利。⑤經濟:跟隨中部大開發,農村和城市到處建房建樓,有錢人多,沒錢人更多,大部分青年是去廣東打工的。⑥教育不行:只說一點:大約沒每隔5、6年出一個清華或北大生。總體來說:百姓遵紀守法,正趁著大好時光,飛速發展。還有何疑問?
8、在道州農歷六月六是什麼節日?
農歷六月初六,在中國民間被稱為天貺節、翻經節、姑姑節、小白龍探母。這一天的傳統民俗活動主要有回娘家、曬蟲蟲等,民俗有雲、吃炒麵:六月六,請姑姑。
六月六也是佛寺的一個節日,叫做「翻經節」。傳說唐僧到西天取經回來,不慎將所有經書丟落到海中,撈起來曬幹了,方才保存下來。因此寺院藏經也在這一天翻檢曝曬。
關於「六月六」的傳說
關於「六月六」還有很多的傳說,「六月六,請姑姑」是流傳很廣的一個。每逢農歷六月初六,農村的各家各戶都要請回出嫁的老少姑娘,好好招待一番再送回去,這個習俗是從春秋戰國時候就興起的。
相傳春秋戰國時期,晉國宰相狐偃功高居傲,他的兒女親家趙衰對他很反感,直言數落了他,狐偃不聽,當眾把親家責怪一番,趙衰年老體衰,不久因氣而死,其子恨岳父不講仁義,決心為父報仇。
第二年,晉國夏糧遭災,狐偃出京放糧,臨走對家人說,六月六日趕回家過生日。狐偃的女婿得知消息,決定六月六日殺狐偃,報父仇。
狐偃的女婿把這個決定告訴了妻子,狐偃的女兒得知這個消息後整天心驚肉跳,在六月初五這天,悄悄跑回家把這個消息告訴了母親。狐偃的女婿知道事情敗露,每天惶惶不可終日。
六月初六一早,狐偃來請女婿。到相府後,狐偃請女兒、女婿坐了上席。
然後對眾人說:「老夫今年放糧,親見百姓疾苦,方知自己近年做事有錯。今天女婿設計殺我,雖然過於狠毒,但事沒辦成。他為民除害,為父報仇,我決不怪罪。女兒救父危難,盡了大孝,禮當受我一拜。希賢婿看我面上,不計仇恨,兩相和好!」一席話,說得滿座賓客又驚又喜,女兒、女婿叩頭謝罪,前仇盡釋。
從此後,狐偃真心改過,為了記住這個教訓,狐偃每年六月六日都要請回閨女、女婿團聚一番,翁婿比以前更加親近。此事張揚出去,老百姓個個仿效,也都在六月六日接回閨女,應個消災解怨,免災去難的吉利。年長日久,相沿成習,流傳至今。
上海的民諺卻誇張而有趣:「六月六,曬得鴨蛋熟。」把驕陽下的酷熱說得很形象化。早年人們常在這一天曬伏醬、付瓜,為了防潮防腐,人們常於這一天用桐油塗飾門窗和樑柱。
9、想了解一下永州的地理位置和風土人情?
地理位置:東經111°06′-112°21′、北緯24°39′-26°51′南北相距最長245千米,東西相間最寬144千米。 永州,東鄰郴州市、南接廣東省清遠市、西與廣西桂林市相連、西北接邵陽市、北與衡陽市毗鄰.永州地區共有29個民族,少數民族人口37.57萬人,佔全市總人口的7.36%,居全省第三位。在少數民族人口中,瑤族35.61萬人,壯族1.48萬人,其他少數民族4800多人。 永州地區居民宗教信仰者50多萬,約佔全市9%。信仰的宗教主要是佛教、道教、伊斯蘭教、天主教、基督教,其中佛教、道教和伊斯蘭教對北京的歷史、文化、藝術產生過較大的影響。永州地區現有宗教活動場所達100多處。 永州地區使用北京時間(中國標准時間)(UTC+8)行政區劃代碼為431100,郵政編碼為425000 ,電話長途區號為0746(+86746、0086746),汽車牌照為湘M 永州市區方言為 零陵話(也叫永州話),因古零陵縣得名,今主要分布於永州市區(零陵區和冷水灘區)及雙牌縣的北部,以零陵城區為中心,使用人口120萬左右,屬於漢語方言-北方語-西南官話-零陵話(永州話)。 另外永州地區漢語方言還有以白牙市鎮為中心的東安話,以浯溪鎮為中心的祁陽話,以道江鎮為中心的道州話,以舜陵鎮為中心的寧遠藍山新田話,以沱江鎮為中心的江華江永話. 永州地區特產主要有五步蛇、眼鏡蛇、永州血鴨,東安雞、喝螺,異蛇酒,油茶,醬板鴨,江永的香米、香柚、香芋,統稱「江永三香」,江華苦茶,道縣紅瓜子,道州灰鵝,藍山黑糊酒和金桔等
10、道縣的小年是農歷哪天?
「小年」並非專指一個節日,由於各地風俗,被稱為小年的節日也不盡相同。北方大部分地區稱臘月二十三/臘月二十四的祭灶節為小年,江浙滬一帶的很多地區稱正月初五為小年,中國國內也有不少地區稱正月十五元宵節為小年,冬至也有地方叫作小年。小年也意味著人們開始准備年貨,准備乾乾凈凈過個好年,表示新年要有新氣象。主要包括三個方面的含義:1、指農歷臘月是小建的的年份;2、節日,臘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日,舊俗在這天祭灶;3、指果樹歇枝、竹子等生長得慢的年份。
在古代,過小年有「官三民四船五」的傳統,也就是說,官家的小年是臘月二十三,百姓家的是臘月二十四,而水上人家則是臘月二十五。像北方,在南宋以前都是政治中心,受官氣影響較重,因此小年多為臘月二十三;相反,南方遠離政治中心,小年便為臘月二十四;而鄱陽湖等沿湖的居民,則保留了船家的傳統,小年定在臘月二十五,「無論是哪天過小年,人們辭舊迎新的願望卻是一致的」。)(四川和貴州等部分地區臘月三十為小年,正月十五為大年),在山東部分地區小年為臘月二十二。小年被視為過年的開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