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風俗彩禮 » 關於少數民族風俗的作文

關於少數民族風俗的作文

發布時間: 2022-08-07 23:45:20

1、關於民族風俗的作文50字的

民風民俗水花——―傣族潑水節「百里不同風」「千里不同俗」傣族最隆重的節日,也是雲南少數民族影響力最大的,參加人數最多的節日—潑水節潑水節又叫「浴佛節」潑水節是傣族的新年,相當於公歷四月中旬;一般持續三至七天,第一天用傣語叫做「麥日」於農歷除夕相似;第二日叫做「惱日」(空日);第三天叫做「叭網瑪」竟為守歲。人們把「叭網瑪」這一天視為最美好、最吉祥的日子。節日清晨,傣族男女老少就穿上節日盛裝,挑著水去佛像前浴佛,然後就互相潑水,互祝吉祥,幸福,健康。人們翩翩起舞,一邊呼喊:「水!水!水!」古鑼之聲響徹雲霄,祝福的水花四處飛濺,在這一天誰身上的水最多,誰今年就更幸福,更美滿!每到潑水節,傣族人民就去山上採集一些鮮花和樹葉,到了節日這一天傣族男女老少到佛寺浴佛是,拿著採集的花葉沾水,開始互相潑水,一朵朵水花在天空勝開,它象徵著吉祥,幸福健康,青年手裡明亮晶瑩的水珠,還象徵著甜蜜的愛情,大家互相潑呀潑。到處是水的洗禮水的贊歌,水的祝福,朵朵水花、串串笑潑水節成了歡樂的海洋、幸福的世界。歡聲笑語在耳邊回盪,一支支舞蹈在眼前浮現。笑聲朗朗、全身濕透、興致彌高。入夜、村寨鼓樂想聞,人們縱情歌舞、熱鬧非凡。整個節日期間有賽龍舟、放高升、放孔明燈、潑水丟包……水花象徵——吉祥;水花象徵——健康;水花象徵——幸福!!!

2、關於民風民俗的作文500字

泱泱華夏、盛開著五十六朵名族之花。不同的地區、不同的名族,都有自己獨特的民風民俗。不一樣的節日,不一樣的穿著,不一樣的食物,不一樣的民居......生活中的點點滴滴,無不體現出豐富多彩的地域特色,無不展示著民族文化的獨特魅力。

「百里不同風,千里不同俗」在我的家鄉—江西也有著與這邊不一樣的過節風俗!

我們過節吃的年夜飯是用自家種的大米做的,飽滿粒大。我們還要吃餃子、湯圓,用意是團團圓圓;餃子里會放少許糖,用意是這一年的日子過得甜美;還有一種「長壽果」,大多是給老人吃的,是在餃子里放些花生,用意是健康長壽。我們還把餃子和面條一起煮,餃子包的像元寶,名叫「金針穿元寶」。

過年時我們還要貼對聯、貼年畫、拜祖先、敲鑼打鼓......但最開心的還是我們這些晚輩了,春節拜年時,長輩要將事先准備好的壓歲錢分給晚輩,據說壓歲錢可以壓住邪祟,因為"歲"與"祟"諧音,晚輩得到壓歲錢就可以平平安安度過一歲,也表示了長輩們對晚輩新一年的祝福。我們還要到親戚家拜年,不過,我們要送禮物,都不能是奇數,拜年者進了親友的門,應該看不同對象說不同的祝語。臨走時,主人便會取出自家大桔,意在互贈吉祥。

一年又一年。年就這樣在傳統的緊密急促程序中、在孩子們收到壓歲錢的喜悅中、在人們吃年夜飯的快樂中漸行漸遠。這也明顯地展示了中國文化風俗的魅力!

3、民族習俗作文,不少於300字

 「56個民族,56朵花」。每個民族都有不同的風俗習慣,都有不同的特色民居,特色飲食,這就應了一句話「百里不同風,千里不同俗」。
而滿族,就是這56 朵花中艷麗的一朵,滿族的服飾特別有特色,下面,我就來簡單的介紹一下。
滿族婦女不纏腳,所有鞋子綉有漂亮的花飾,鞋底中央墊有10公分高的木質鞋跟。滿族婦女穿著這樣的鞋走起路來,可保持昂首挺胸的身姿和腰肢搖曳的步態。
旗袍是滿族婦女的傳統服飾。她們喜歡穿長及腳面的旗袍,或外罩坎肩。旗袍的特點是立領 . 右大襟 . 緊腰身 . 下擺開衩。古旗袍有琵琶襟 . 如意襟 . 斜襟 . 滾邊或鑲邊等。二十世紀二十年代後,經改進,腰身寬松,袖口寬大,長度適中,便於行走。已成為中國婦女較通行的服裝。三十年代初受西方短裙的影響,長度縮短,幾近膝蓋,袖口縮小三十年代中又加長,兩邊高衩。四十年代縮短,出現短袖或無袖旗袍,外為流線型。繼後,衣片前後分離,有肩縫和裝袖式旗袍裙等。旗袍具有東方色彩,能充分顯示依態雍容文雅,被認為是表現女性美的 典型民族服裝。稱譽世界。
婦女旗袍的裝飾性比男性旗袍更強。領子 . 前襟和袖口都綉花裝飾。鑲嵌幾道花紋或彩牙兒,俗稱「畫道兒」或「狗牙兒」。
滿族婦女的服裝十分漂亮,滿族男子的服裝也很不錯。
歷史上的滿族男子多穿馬蹄袖的袍褂,腰束衣帶,或穿長袍外罩對襟馬褂。
馬褂是滿族男子騎馬時常穿一種褂子。馬褂分為大襟 . 對襟 . 琵琶襟等多種形式。馬褂後成為日常罩於袍子外面的服裝。高領對襟,四面開禊,長及腰部,袖子稍短,袍袖可露出三、四寸,將袍袖卷於褂袖上面,即所謂大、小袖。現在許多滿族人所穿的對襟小棉襖,就是從馬褂演變過來的。為了騎馬方便,在長袍的外邊套一種身長至臍,四面開禊的短褂,以御風寒。
滿族的男子夏季頭戴涼帽,冬季戴皮製馬虎帽。他們的衣服喜歡用青 . 藍 . 棕等色的棉 . 絲 . 綢 . 緞等各種質地的衣料製作,褲腿扎青色腿帶,腳穿棉布靴或皮靴,冬季穿皮製烏拉。頂上留辮子,剃去周圍的頭發。
滿族,是我國56個民族中的一個少數民族,是一朵艷麗的奇葩。它有與其他民族不同的風俗,不同的特色,需要我們去慢慢了解,慢慢的認識。

4、民族風俗 作文450字 六年級【只寫一個名族的一個風俗】

百里不同風,千里不同俗」每個地方都有不同的風俗習慣。今天,我要給內你們講一講土家族過節容的風俗習慣。

土家族是少數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貴州。然而我很榮幸的當上這個家族中的一員。

土家族是跟著漢族一起過春節的,但是過年的風俗卻大不相同。比如說:⒈過年的時候要打糍粑,糍粑打好了,可以在新年當上家常便飯,而漢族卻是大魚大肉(這就是富與貧之間的差距啊!);⒉除夕之夜然大火。每年過節,家家戶戶都會在吃完團圓飯的前提下然大火。然大火的主要目的就是「祭祖」,希望祖先在陰間的新的一年裡開開心心,而漢族卻只是簡簡單單的守歲;⒊大年初一的早晨不能把洗臉水倒掉。因為洗臉水相當去金銀財寶,假如倒掉了它,子子孫孫在這一年就會大不幸,而漢族卻要在大年初一徹徹底底的打掃一次;⒋在新的一年之前,必須把欠的債還清。俗話說得好嘛「新年有新氣象」(這條和漢族差不多)。

土家族過年的風俗還有很多,在這里我先賣個關子。如果想知道的話,就來到貴州,來到這個多民族的地方! ... .

5、民族習俗作文400字,快,急啊

中國傳統節日――春節
每年農歷的正月初一,是中國農歷的新年。在中國的傳統節日中,這是一個最重要、最熱鬧的節日。因為過農歷新年的時候,正是冬末春初,所以人們也把這個節日叫「春節」。
中國人過春節有很多傳統習俗。從臘月二十三起,人們就開始准備過年了。在這段時間里,家家戶戶要大掃除,買年貨,貼窗花,掛年畫,寫春聯,蒸年糕,做好各種食品,准備辭舊迎新。
春節的前夜叫「除夕」。除夕之夜,是家人團聚的時候。一家人圍坐在一起,吃一頓豐盛的年夜飯,說說笑笑,直到天亮,這叫守歲。除夕零點的鍾聲一響,人們還要吃餃子。古時候叫零點為「子時」,除夕的子時正是新舊年交替的時候,人們在這時吃餃子,是取「更歲交子」的意思。這也是「餃子」名稱的由來。
過了除夕就是大年初一。從初一開始,人們要走親戚、看朋友,互相拜年。拜年,是春節的重要習俗。拜年時,大家都要說一些祝願幸福、健康的吉祥話。
春節習俗——放爆竹
當午夜交正子時,新年鍾聲敲響,整個中華大地上空,爆竹聲震響天宇。在這「歲之元、月之元、時之元」的「三元」時刻,有的地方還在庭院里壘「旺火」,以示旺氣通天,興隆繁盛。在熊熊燃燒的旺火周圍,孩子們放爆竹,高興地活蹦亂跳,這時,屋內是通明的燈火,庭前是燦爛的火花,屋外是震天的響聲,把除夕的熱鬧氣氛推向了最高潮。
爆竹聲響是辭舊迎新的標志、喜慶心情的流露。經商人家。放爆竹還有另一番意義:他們在除夕之夜大放炮仗是為了新的一年大發大利。不過,據舊習認為,敬財神要爭先,放爆竹要殿後。傳說,要想發大財者,炮仗要響到最後才算心誠。舊時,從春節子夜開財門起,就有送財神的,手拿著一張紙印的財神在門外嚷著:「送財神爺的來啦!」這時屋裡的主人,為了表示歡迎財神,便拿賞錢給來人,送財神的口中,當然總免不了要說些吉利話。例如:「金銀財寶滾進來」啦!「左邊有對金獅子,右邊有對金鳳凰」啦!等等之類的口彩。另外還有一種就是裝扮成財神爺的模樣,身穿紅袍,頭戴紗帽,嘴上掛著假鬍子,身上背著一個收錢的黃布袋,後面跟著幾個敲鑼打鼓的,挨家挨戶地去散發財神爺像,以便討賞錢。每到人家門口,就唱起:「左廂堆滿金銀庫,右邊財寶滿屋堆。」一大堆討吉利的話,不絕於口,直到主人歡喜地接過那張紅紙財神爺像,給他們些錢,扮財神的這些人,連聲道謝之後,就起勁地敲打一陣,在咚咚鏘鏘的鑼鼓聲中,轉到別家去了。
大家放完爆竹回到屋裡後的第一件事,就是拜天地、迎神、祭祀祖先。古時,這種禮俗很盛。因各地禮俗的不同,祭祖形式也各異,有的到野外瞻拜祖墓,有的到宗祠拜祖,而大多在家中將祖先牌位依次擺在正廳,陳列供品,然後祭拜者按長幼的順序上香跪拜。南方人還在祭祖之後,查看歷書上所載今年的吉利方向,燃燈籠火把,提壺挈酒,奉香鳴爆竹,開門出行,迎接喜神,稱「出天方」或「出行」,浙江叫「出尋」,上海叫「兜喜神方」。此俗為趨吉、祈求神靈保佑一年百事順遂。除夕守歲是整夜不睡、通宵達旦的。是夜,主婦們忙著掛燈結綵,張貼春聯,剪窗花,貼年畫,紅紅綠綠把房子裝飾得花團錦簇,為節日增添了濃郁的氣氛。孩子們最盼望的事也許就是壓歲錢了。壓歲錢是由長輩發給晚輩的,有的家裡是吃完年夜飯後,人人坐在桌旁不許走,等大家都吃完了,由長輩發給晚輩,並勉勵兒孫在在新的一年裡學習長進,好好做人。有的人家是父母在夜晚待子女睡熟後,放在他們的枕頭下,更多的人家是小孩子們齊集正廳,高呼爺爺奶奶、爸爸媽媽新年快樂,列隊跪拜;而後伸手要紅包。甚而追討到爺爺媽媽的卧房,一齊跑到床沿,大嚷特嚷:「壓歲錢,壓歲錢!」老人家還嫌不夠熱鬧,故作小氣,由討價還價到圍攻摸索,最後把老祖宗的紅包挖掘出來,大家搶掠一空,才呼嘯而散。老人家逢此情景卻樂不可支,認為這是新年事事順利的好兆頭。
人們的傳統觀念,總是喜歡在過年時,多討些好彩頭,希望一切順利,這其中有許多舊習俗。如各地都有禁止使用掃帚之俗,以為新年使用掃帚將會把運氣掃走,掃去財運,新的一年會難交好運。假使非要掃地不可,須從外頭掃到里邊。為使此俗流行,還定正月初一為「掃帚生日」。新年也不可罵孩子,說話必須特別留意。如果小孩子粗心大意砸碎了飯碗,大家也絕不罵他,反而說他「歲歲平安」,因「碎」「歲」諧音沖一沖不祥的氣氛。新年裡,大人最怕小孩子說溜了嘴,開年講些不太吉利的話,除了橫關照豎關照,有的地方還用塊紅布或草紙向孩子們口上揩抹,其意思是把嘴當作屁股,即使說出不吉利的話來,也等於放屁。還有的人把橘子、荔枝置於枕邊,叫做「壓歲果子」。橘子、荔枝諧音「吉利」,以求來年大吉大利。有的地區還有一種習俗,就是偷財神爺像,而且偷到後要把它藏在褲襠里,以取「財神入庫(褲)」這句成語的意思。在這些異想天開的趣俗之中,埋藏著歷代多少勞苦百姓獻媚命運之神的良苦用心。
春節早晨,開門大吉,先放爆竹,叫做「開門炮仗」。爆竹聲後,碎紅滿地,燦若雲錦,稱為「滿堂紅」。這時滿街瑞氣,喜氣洋洋。
春節習俗——貼窗花
新春佳節時,許多地區的人們喜歡在窗戶上貼上各種剪紙一一一窗花。窗花不僅烘託了喜慶的節日氣氛,而且也為人們帶來了美的享受,集裝飾性、欣賞性和實用性於一體。
剪紙是一種非常普及的民間藝術,千百年來深受人們的喜愛,因它大多是貼在窗戶上的,所以人們一般稱其為"窗花"。
剪紙是一種非常普及的民間藝術,千百年來深受人們的喜愛,因它大多是貼在窗戶上的,所以人們一般稱其為"窗花"。窗花以其特有的概括和誇張手法將吉事祥物、美好願望表現得淋漓盡致,將節日裝點得紅火富麗、喜氣洋洋。
春節習俗——貼福字
每逢新春佳節,家家戶戶都要在屋門上、牆壁上、門楣上貼上大大小小的「福」字。春節貼「福」字,是我國民間由來已久的風俗。據《夢梁錄》記載:「歲旦在邇,席鋪百貨,畫門神桃符,迎春牌兒……」;「士庶家不論大小,俱灑掃門閭,去塵穢,凈庭戶,換門神,掛鍾旭,釘桃符,貼春牌,祭把祖宗」。文中的「貼春牌」即是寫在紅紙上的「福」字
「福」字現在的解釋是「幸福」,而在過去則指「福氣」、「福運」。春節貼「福」字,無論是現在還是過去,都寄託了人們對幸福生活的嚮往,也是對美好未來的祝願。民間為了更充分地體現這種嚮往和祝願,乾脆將"福"字倒過來貼,表示"幸福已倒""福氣已到"。"福"字倒貼在民間還有一則傳說。明太祖朱璋當年用"福"字作暗記准備殺人。好心的馬皇後為消除這場災禍,令全城大小人家必須在天明之前在自家門上貼上一個「福」字。馬皇後的旨意自然沒人敢違抗,於是家家門上都貼了「福」字。其中有戶人家不識字,竟把"福"字貼倒了。第二天,皇帝派人上街查看,發現家家都貼了"福"字,還有一家把「福」字貼倒了。皇帝聽了稟報大怒,立即命令御林軍把那家滿門抄斬。馬皇後一看事情不好,忙對朱元漳說:「那家人知道您今日來訪,故意把福字貼倒了,這不是"福到"的意思嗎?」皇帝一聽有道理,便下令放人,一場大禍終於消除了。從此人們便將福字倒貼起來,一求吉利,二為紀念馬皇後。
民間還有將「福」字精描細做成各種圖案的,圖案有壽星、壽桃、鯉魚跳龍門、五穀豐登、龍鳳呈祥等。過去民間有「臘月二十四,家家寫大字」的說法,「福」字以前多為手寫,現在市場、商店中均中出售。
春節習俗——守歲 國傳統節日――元宵節
農歷正月十
中國就把它叫做元宵了。中國人希望諸事圓滿,在一年開始的第一個月圓之夜吃元宵,就是希望家人團圓、和睦、幸福、圓圓滿滿。
查看全部10個回答
熱鍍鋅螺栓的作用與功效,、熱鍍鋅螺栓都有什麼材料?加工 鍍鋅一條龍,可實地考察,您可以放心購買!
朝冠公司憑借努力,擁用一流的生產技術和生產設備,實現了緊固件選料,加工,鍍鋅一條龍。熱鍍鋅螺栓可實地考察,我們的品質絕對是過硬的,您可以放心購買!
河北朝冠電力器材制..廣告
熱鍍鋅螺栓 鍍鋅工藝一流 購買省心省力

熱鍍鋅螺栓各標准類型螺栓,能夠嚴格按照德標,美標,英標,日標進行生產。熱鍍鋅螺栓-邯鄲歐標專業生產團隊,先進生產水平,質量優質,歡迎咨詢砍價!
邯鄲市歐標緊固件制..廣告
相關問題全部
關於少數民族習俗的作文
各民族風俗習慣 漢族——大年初一,人們不掃地,不向外潑水,不走後門,不打罵孩子、相互祝賀新年吉祥富貴,萬事如意。 滿族——年節將近時,家家打掃庭院,貼窗花、對聯和福字。臘月三十,家家豎起六米多高的燈籠桿,從初一到十六,天天紅燈高掛。年三十包餃子,講究褶子多為好,子時煮餃子,有的里邊包上銅錢,吃到者有好運。春節要拜二次,年三十晚上一次,為辭舊歲;年初一再拜一次,為迎新春。春節前還要舉行跳馬跳駱駝等比賽。正月十五還有鬧燈會。 朝鮮族——家家戶戶貼春聯,做各式豐盛飯菜,吃「八寶飯」,除夕全家守歲通宵達旦,彈伽倻琴,吹洞簫。初一天亮人們穿上節日的盛裝給長輩拜年。節日期間,男女老少縱情歌舞,壓跳板、拔河。正月十五夜晚舉行傳統的慶祝集會,由被推選出來的幾位老人,登上木製的「望月架」,伴著長鼓,筒簫、嗩吶載歌載舞。 鄂倫春族——除夕,全家圍坐,共進晚餐。品山珍,喝美酒,吃年飯。青年人給家族及近親長者敬禮,叩頭請安。午夜,人們捧著樺樹皮盒或鐵盒繞馬廄數圈,祈祝六畜興旺。初一,著新裝互相拜年請安。青年男女聚在一起跳轉圈集體舞。有打獵舞,「紅果」舞,「黑熊搏鬥」舞等。 赫哲族——除夕,大家忙著做年飯,剪窗花,糊燈籠。初一,姑娘、婦女和孩子們穿上綉有雲邊的新裝,去親朋家拜年,用「魚宴」款待客人。有酸辣風味生魚、用味香酥脆的「炒魚毛」和大馬哈魚籽。民間詩人向人們獻詩、講故事。婦女們玩「摸瞎糊」、「擲骨頭」。青少年則進行滑雪、滑冰、射草靶、叉草球等比賽。 蒙古族——五更吃餃子、放鞭炮與漢族同。此外,除夕要吃「手把肉」,以示合家團圓。初一凌晨晚輩向長輩敬「辭歲酒」,然後青年男女跨上梭馬,騎串蒙古包,先給長輩們叩頭祝願,接著喝酒跳舞,隨後串包男女還利用這一機會廷行賽馬比賽。 納西族——正月新春人們互相訪親拜友,輪流做客,中青年男子組織燈會,並與別村競賽。城市、鄉村都辦燈會 燈會節目演的是本民族故事:如《阿紐梅說笑》、《老壽星放鹿》、《社戲夜明珠》、《獅子滾綉球》、《凰舞》等。 藏族——除夕之夜,舉行盛大的「跳神會」,人們戴上假面具載歌載舞,以示除舊迎新,祛邪降福。 彝族——春節期間集會跳「阿細跳月」,有些村寨年初一取水做飯都由男子承擔,讓婦女休息,以而對她們勞累一年的慰問。 苗族——把春節稱作「客家年」,家家戶戶殺豬宰羊,烤酒打粑慶豐收希望來年風調雨順,五穀豐登。還要唱《開春歌》、歌詞大意為思春、盼春、惜春、挽春等。 白族——白族人民從除夕開始互拜、贈送禮品。除夕歲守夜。子夜過後,男女青年爭先挑水,以示勤勞。清晨,全家喝泡有米花的糖水,以祝福日子甜美。大家或結伴遊覽名勝古跡,或耍龍燈,舞獅子,打霸王鞭。 壯族——年三十晚上,家家的火塘上要燃起大火,終夜不熄,叫做「迎新火」。民間習慣包粽子過春節。節日期間還要組織豐富多採的民族文體活動慶祝,唱「採茶」、舞獅龍、跳打扁擔舞、鬧鑼、打陀螺、賽球、演地方戲等。 京族——初一要拿上香燭到井邊燒拜,叫「買新水」,藏族婦女初一的天不亮就要從河裡背回「吉祥水」。認為初一的新水可以帶來福音和好運,能保一年的吉利。 東鄉族——喜歡在春節期間打土仗,以示對養育自己的土地的熱愛之情。 羌族——每家每戶要做各種油炸麵粉小牛、小羊、小雞等祭品,用以祭祀祖先和天神,過年要喝咂酒,大家圍壇而坐,由最長者唱《開壇詞》,然後用約二尺多長的麥管從左至右,依次咂飲。 鄂溫克族——正月初一,互相拜年,特別是對自己的長輩和親戚必須在初一那天去磕頭拜年。在年初一晚上,男女老幼集合在一個較大的房子里盡情地快樂,一般都由老年人召集這個娛樂晚會,由婦女們先開始跳或唱,接著不分男女大家都跳起舞來。 達斡爾族——正月初一,天亮起來,婦女准備早餐,男人燒香拜天拜地拜諸神位,祈求天神及神恩賜太平豐年,拜完神,向長輩敬酒叩頭接受老人的祝詞。吃完水餃,穿起新衣服,近親男女聚集在一起,由長輩年老者帶領,按輩份高低進行各種娛樂活動。 哈尼族——除夕婦女忙著做糍粑,小夥子上山砍竹子,搭鞦韆架。不論男女老少,春節里都喜歡盪鞦韆。 布依族——除夕夜,全家人圍坐在火塘旁,整夜守歲。大年初一天剛亮,姑娘們便爭先恐後奔向河邊去挑水,誰最先挑回頭擔水,誰就是最勤勞最幸福的人,也以此預兆豐年!
190 瀏覽131122017-11-25
民族習俗作文400字,快,急啊
56個民族,56朵花」。每個民族都有不同的風俗習慣,都有不同的特色民居,特色飲食,這就應了一句話「百里不同風,千里不同俗」。 而滿族,就是這56 朵花中艷麗的一朵,滿族的服飾特別有特色,下面,我就來簡單的介紹一下。 滿族婦女不纏腳,所有鞋子綉有漂亮的花飾,鞋底中央墊有10公分高的木質鞋跟。滿族婦女穿著這樣的鞋走起路來,可保持昂首挺胸的身姿和腰肢搖曳的步態。 旗袍是滿族婦女的傳統服飾。她們喜歡穿長及腳面的旗袍,或外罩坎肩。旗袍的特點是立領 . 右大襟 . 緊腰身 . 下擺開衩。古旗袍有琵琶襟 . 如意襟 . 斜襟 . 滾邊或鑲邊等。二十世紀二十年代後,經改進,腰身寬松,袖口寬大,長度適中,便於行走。已成為中國婦女較通行的服裝。三十年代初受西方短裙的影響,長度縮短,幾近膝蓋,袖口縮小三十年代中又加長,兩邊高衩。四十年代縮短,出現短袖或無袖旗袍,外為流線型。繼後,衣片前後分離,有肩縫和裝袖式旗袍裙等。旗袍具有東方色彩,能充分顯示依態雍容文雅,被認為是表現女性美的 典型民族服裝。稱譽世界。 婦女旗袍的裝飾性比男性旗袍更強。領子 . 前襟和袖口都綉花裝飾。鑲嵌幾道花紋或彩牙兒,俗稱「畫道兒」或「狗牙兒」。 滿族婦女的服裝十分漂亮,滿族男子的服裝也很不錯。 歷史上的滿族男子多穿馬蹄袖的袍褂,腰束衣帶,或穿長袍外罩對襟馬褂。
2940 瀏覽280962017-04-30
關於民族習俗或節日的作文400字
中國傳統節日――春節 每年農歷的正月初一,是中國農歷的新年。在中國的傳統節日中,這是一個最重要、最熱鬧的節日。因為過農歷新年的時候,正是冬末春初,所以人們也把這個節日叫「春節」。 中國人過春節有很多傳統習俗。從臘月二十三起,人們就開始准備過年了。在這段時間里,家家戶戶要大掃除,買年貨,貼窗花,掛年畫,寫春聯,蒸年糕,做好各種食品,准備辭舊迎新。 春節的前夜叫「除夕」。除夕之夜,是家人團聚的時候。一家人圍坐在一起,吃一頓豐盛的年夜飯,說說笑笑,直到天亮,這叫守歲。除夕零點的鍾聲一響,人們還要吃餃子。古時候叫零點為「子時」,除夕的子時正是新舊年交替的時候,人們在這時吃餃子,是取「更歲交子」的意思。這也是「餃子」名稱的由來。 過了除夕就是大年初一。從初一開始,人們要走親戚、看朋友,互相拜年。拜年,是春節的重要習俗。拜年時,大家都要說一些祝願幸福、健康的吉祥話。 春節習俗——放爆竹 當午夜交正子時,新年鍾聲敲響,整個中華大地上空,爆竹聲震響天宇。在這「歲之元、月之元、時之元」的「三元」時刻,有的地方還在庭院里壘「旺火」,以示旺氣通天,興隆繁盛。在熊熊燃燒的旺火周圍,孩子們放爆竹,高興地活蹦亂跳,這時,屋內是通明的燈火,庭前是燦爛的火花,屋外是震天的響聲,把除夕的熱鬧氣氛推向了最高潮。 蒙古族蒙古族的傳統節日主要有舊歷新年,蒙古語為「查干薩仁」,即白色的月。蒙古族的年節亦稱「白節」或「白月」,這與奶食的潔白緊密相關意。此外還有那達慕、馬奶節等。朝鮮族其節日基本上與漢族相同,主要有春節、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老人節等。還有三個家庭的節日,即嬰兒周歲生日、回甲節(60大壽)、回婚節(結婚60周年紀念日)。每逢回甲節、回婚節時,子女、親友、鄰居都向老人祝福、祝壽。傣族傣族的重大節日有潑水節、關門節和開門節,均與佛教有關。
59 瀏覽21482017-09-20
民族習俗作文
中國傳統節日――春節 每年農歷的正月初一,是中國農歷的新年。在中國的傳統節日中,這是一個最重要、最熱鬧的節日。因為過農歷新年的時候,正是冬末春初,所以人們也把這個節日叫「春節」。 中國人過春節有很多傳統習俗。從臘月二十三起,人們就開始准備過年了。在這段時間里,家家戶戶要大掃除,買年貨,貼窗花,掛年畫,寫春聯,蒸年糕,做好各種食品,准備辭舊迎新。 春節的前夜叫「除夕」。除夕之夜,是家人團聚的時候。一家人圍坐在一起,吃一頓豐盛的年夜飯,說說笑笑,直到天亮,這叫守歲。除夕零點的鍾聲一響,人們還要吃餃子。古時候叫零點為「子時」,除夕的子時正是新舊年交替的時候,人們在這時吃餃子,是取「更歲交子」的意思。這也是「餃子」名稱的由來。 過了除夕就是大年初一。從初一開始,人們要走親戚、看朋友,互相拜年。拜年,是春節的重要習俗。拜年時,大家都要說一些祝願幸福、健康的吉祥話。 春節習俗——放爆竹 當午夜交正子時,新年鍾聲敲響,整個中華大地上空,爆竹聲震響天宇。在這「歲之元、月之元、時之元」的「三元」時刻,有的地方還在庭院里壘「旺火」,以示旺氣通天,興隆繁盛。在熊熊燃燒的旺火周圍,孩子們放爆竹,高興地活蹦亂跳,這時,屋內是通明的燈火,庭前是燦爛的火花,屋外是震天的響聲,把除夕的熱鬧氣氛推向了最高潮。 爆竹聲響是辭舊迎新的標志、喜慶心情的流露。經商人家。放爆竹還有另一番意義:他們在除夕之夜大放炮仗是為了新的一年大發大利。不過,據舊習認為,敬財神要爭先,放爆竹要殿後。傳說,要想發大財者,炮仗要響到最後才算心誠。舊時,從春節子夜開財門起,就有送財神的,手拿著一張紙印的財神在門外嚷著:「送財神爺的來啦!」這時屋裡的主人,為了表示歡迎財神,便拿賞錢給來人,送財神的口中,當然總免不了要說些吉利話。例如:「金銀財寶滾進來」啦!「左邊有對金獅子,右邊有對金鳳凰」啦!等等之類的口彩。另外還有一種就是裝扮成財神爺的模樣,身穿紅袍,頭戴紗帽,嘴上掛著假鬍子,身上背著一個收錢的黃布袋,後面跟著幾個敲鑼打鼓的,挨家挨戶地去散發財神爺像,以便討賞錢。每到人家門口,就唱起:「左廂堆滿金銀庫,右邊財寶滿屋堆。」一大堆討吉利的話,不絕於口,直到主人歡喜地接過那張紅紙財神爺像,給他們些錢,扮財神的這些人,連聲道謝之後,就起勁地敲打一陣,在咚咚鏘鏘的鑼鼓聲中,轉到別家去了。 大家放完爆竹回到屋裡後的第一件事,就是拜天地、迎神、祭祀祖先。古時,這種禮俗很盛。因各地禮俗的不同,祭祖形式也各異,有的到野外瞻拜祖墓,有的到宗祠拜祖,而大多在家中將祖先牌位依次擺在正廳,陳列供品,然後祭拜者按長幼的順序上香跪拜。南方人還在祭祖之後,查看歷書上所載今年的吉利方向,燃燈籠火把,提壺挈酒,奉香鳴爆竹,開門出行,迎接喜神,稱「出天方」或「出行」,浙江叫「出尋」,上海叫「兜喜神方」。此俗為趨吉、祈求神靈保佑一年百事順遂。除夕守歲是整夜不睡、通宵達旦的。是夜,主婦們忙著掛燈結綵,張貼春聯,剪窗花,貼年畫,紅紅綠綠把房子裝飾得花團錦簇,為節日增添了濃郁的氣氛。孩子們最盼望的事也許就是壓歲錢了。壓歲錢是由長輩發給晚輩的,有的家裡是吃完年夜飯後,人人坐在桌旁不許走,等大家都吃完了,由長輩發給晚輩,並勉勵兒孫在在新的一年裡學習長進,好好做人。有的人家是父母在夜晚待子女睡熟後,放在他們的枕頭下,更多的人家是小孩子們齊集正廳,高呼爺爺奶奶、爸爸媽媽新年快樂,列隊跪拜;而後伸手要紅包。甚而追討到爺爺媽媽的卧房,一齊跑到床沿,大嚷特嚷:「壓歲錢,壓歲錢!」老人家還嫌不夠熱鬧,故作小氣,由討價還價到圍攻摸索,最後把老祖宗的紅包挖掘出來,大家搶掠一空,才呼嘯而散。老人家逢此情景卻樂不可支,認為這是新年事事順利的好兆頭。 人們的傳統觀念,總是喜歡在過年時,多討些好彩頭,希望一切順利,這其中有許多舊習俗。如各地都有禁止使用掃帚之俗,以為新年使用掃帚將會把運氣掃走,掃去財運,新的一年會難交好運。假使非要掃地不可,須從外頭掃到里邊。為使此俗流行,還定正月初一為「掃帚生日」。新年也不可罵孩子,說話必須特別留意。如果小孩子粗心大意砸碎了飯碗,大家也絕不罵他,反而說他「歲歲平安」,因「碎」「歲」諧音沖一沖不祥的氣氛。新年裡,大人最怕小孩子說溜了嘴,開年講些不太吉利的話,除了橫關照豎關照,有的地方還用塊紅布或草紙向孩子們口上揩抹,其意思是把嘴當作屁股,即使說出不吉利的話來,也等於放屁。還有的人把橘子、荔枝置於枕邊,叫做「壓歲果子」。橘子、荔枝諧音「吉利」,以求來年大吉大利。有的地區還有一種習俗,就是偷財神爺像,而且偷到後要把它藏在褲襠里,以取「財神入庫(褲)」這句成語的意思。在這些異想天開的趣俗之中,埋藏著歷代多少勞苦百姓獻媚命運之神的良苦用心。 春節早晨,開門大吉,先放爆竹,叫做「開門炮仗」。爆竹聲後,碎紅滿地,燦若雲錦,稱為「滿堂紅」。這時滿街瑞氣,喜氣洋洋。 春節習俗——貼窗花 新春佳節時,許多地區的人們喜歡在窗戶上貼上各種剪紙一一一窗花。窗花不僅烘託了喜慶的節日氣氛,而且也為人們帶來了美的享受,集裝飾性、欣賞性和實用性於一體。 剪紙是一種非常普及的民間藝術,千百年來深受人們的喜愛,因它大多是貼在窗戶上的,所以人們一般稱其為"窗花"。 剪紙是一種非常普及的民間藝術,千百年來深受人們的喜愛,因它大多是貼在窗戶上的,所以人們一般稱其為"窗花"。窗花以其特有的概括和誇張手法將吉事祥物、美好願望表現得淋漓盡致,將節日裝點得紅火富麗、喜氣洋洋。 春節習俗——貼福字 每逢新春佳節,家家戶戶都要在屋門上、牆壁上、門楣上貼上大大小小的「福」字。春節貼「福」字,是我國民間由來已久的風俗。據《夢梁錄》記載:「歲旦在邇,席鋪百貨,畫門神桃符,迎春牌兒……」;「士庶家不論大小,俱灑掃門閭,去塵穢,凈庭戶,換門神,掛鍾旭,釘桃符,貼春牌,祭把祖宗」。文中的「貼春牌」即是寫在紅紙上的「福」字 「福」字現在的解釋是「幸福」,而在過去則指「福氣」、「福運」。春節貼「福」字,無論是現在還是過去,都寄託了人們對幸福生活的嚮往,也是對美好未來的祝願。民間為了更充分地體現這種嚮往和祝願,乾脆將"福"字倒過來貼,表示"幸福已倒""福氣已到"。"福"字倒貼在民間還有一則傳說。明太祖朱璋當年用"福"字作暗記准備殺人。好心的馬皇後為消除這場災禍,令全城大小人家必須在天明之前在自家門上貼上一個「福」字。馬皇後的旨意自然沒人敢違抗,於是家家門上都貼了「福」字。其中有戶人家不識字,竟把"福"字貼倒了。第二天,皇帝派人上街查看,發現家家都貼了"福"字,還有一家把「福」字貼倒了。皇帝聽了稟報大怒,立即命令御林軍把那家滿門抄斬。馬皇後一看事情不好,忙對朱元漳說:「那家人知道您今日來訪,故意把福字貼倒了,這不是"福到"的意思嗎?」皇帝一聽有道理,便下令放人,一場大禍終於消除了。從此人們便將福字倒貼起來,一求吉利,二為紀念馬皇後。 民間還有將「福」字精描細做成各種圖案的,圖案有壽星、壽桃、鯉魚跳龍門、五穀豐登、龍鳳呈祥等。過去民間有「臘月二十四,家家寫大字」的說法,「福」字以前多為手寫,現在市場、商店中均中出售。 春節習俗——守歲 我國民間在除夕有守歲的習慣。守歲從吃年夜飯開始,這頓年夜飯要慢慢地吃,從掌燈時分入席,有的人家一直要吃到深夜。根據宗懍《荊楚歲時記》的記載,至少在南北朝時已有吃年夜飯的習俗。 年三十守歲,俗名「熬年」。為什麼稱作「熬年」呢?民間世世代代流傳著這么一個有趣的故事:相傳,在遠古的洪荒時代,有一種凶惡的怪獸,人們叫他"年"。每到大年三十晚上,年獸就要從海里爬出來傷害人畜,毀壞田園,降災於辛苦了一年的人們。人們為了躲避年獸,臘月三十晚上,天不黑就早早關緊大門,不敢睡覺,坐等天亮,為消磨時光,也為壯膽,他們就喝酒。等年初一早晨年獸不再出來,才敢出門。人們見面互相拱手作揖,祝賀道喜,慶幸沒被年獸吃掉,這樣過了好多年,沒出什麼事情,人們對年獸放鬆了警惕。就在有一年三十晚上,年獸突然竄到江南的一個村子裡,一村子人幾乎被年獸吃光了,只有一家掛紅布簾、穿紅衣的新婚小兩口平安無事。還有幾個童稚,在院里點了一堆竹子在玩耍,火光通紅,竹子燃燒後"啪啪"地爆響,年獸轉到此處,看見火光嚇得掉頭逃竄。此後,人們知道年獸怕紅、怕光、怕響聲,每至年末歲首,家家戶戶就貼紅紙、穿紅袍、掛紅燈、敲鑼打鼓、燃放爆竹,這樣年獸就不敢再來了。古人把竹竿燃燒後,竹節里的空氣膨脹,竹腔爆裂,發出噼噼啪啪的響聲,這也即是"爆竹"的由來。可是有的地方,村民不知年獸怕紅,常常被年獸吃掉。這事後來傳到天上的紫微星那兒,他為了拯救人們

6、民族風俗作文100-200字

到蒙古族人家裡做客必須敬重主人。進入蒙古包後,要盤腿圍著爐灶坐在地氈上,但爐西面是主人的居處,主人不上坐時不得隨便坐。主人敬上的奶茶,客人通常是要喝的,不喝有失禮貌;主人請吃奶製品,客人不要拒絕,否則會傷主人的心。如不便多吃,吃一點也行。

7、我國少數民族的節日作文400字

蒙古族蒙古族的傳統節日主要有舊歷新年,蒙古語為「查干薩仁」,內即白色的月。蒙古族容的年節亦稱「白節」或「白月」,這與奶食的潔白緊密相關意。此外還有那達慕、馬奶節等。朝鮮族其節日基本上與漢族相同,主要有春節、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老人節等。還有三個家庭的節日,即嬰兒周歲生日、回甲節(60大壽)、回婚節(結婚60周年紀念日)。每逢回甲節、回婚節時,子女、親友、鄰居都向老人祝福、祝壽。傣族傣族的重大節日有潑水節、關門節和開門節,均與佛教有關。東鄉族東鄉族和其他信仰宗教的民族一樣,每年有三大節日,即開齋節、古爾邦節、聖紀節,都來源於伊斯蘭教。 每逢農歷三月清明節後7日,即陽歷4月13日—15日舉行。 節日里,主要活動是相互潑水,其儀式完全按照布朗族古樸的傳統方式——迎接太陽的習俗舉行,所以,人們稱之為迎接太陽的節日。怒族主要節日有:春節,怒語稱「吉佳姆」,又稱盍司節;仙女節,又稱鮮花節,是居住在貢山一帶的怒族的傳統節日,節期為每年農歷三月十五日至十七日;祭穀神,怒語稱「汝為」,原碧江縣匹河一帶怒族的傳統節日,時間為每年的農歷十二月二九日,舉行祭祀活動,祈禱穀神保佑。

8、少數民族的風俗作文400字四年級

藏族的風俗。

獻哈達:獻哈達是藏族最普遍的一種禮節。婚喪嫁娶、民俗節慶、拜會尊長、拜佛,迎送賓客等等場合,通常都要獻哈達。哈達是一種生絲製品,長短不一,獻哈達是對人表示純潔、誠心、忠誠的意思。自古以來,藏族認為白色象徵純潔、吉利,所以哈達一般是白色的。

敬酒茶:到藏族人家做客,主人便會敬酒,一般是青稞酒。青稞酒是不經蒸餾、近似黃酒的水酒,度數十五度至二十度。敬獻客人時,客人須先啜三口,每喝一口主人都要摻滿,最後再喝乾一滿杯。喝茶則是日常的禮節,客人進屋坐定,主婦或子女會來倒酥油茶,但客人不必自行端喝,得等主人捧到你面前才接過去喝,這樣,才算懂得禮貌。

打招呼:與藏族人打招呼時,一般在其名字後面加一個"啦"字,以示尊稱,行路時,不搶在他人前面,相遇必先禮讓。其次,在飲食方面,還有食不滿口,嚼不出聲,喝不作響等規矩。

西雙版納是中國小乘佛教集中之地,因此,傣族的風俗禁忌大多與佛教有關,到西雙版納旅遊應該注意的有以下幾點:遇上傣族群眾在祭祀寨神時,千萬別進寨子。不能摸小和尚的頭。進寺廟參觀一定要脫鞋。 進了傣族群眾家,千萬不能窺看主人的卧室,也不能從或堂的三角架上跨過。

蒙古族熱情好客,講究禮貌。他們以蒙古包為中心的待客禮儀,主客之間都要有許多規矩,要分別遵守。

主人迎客要立於門外西側;要「淺茶滿酒」;佳宴是手抓肉或全羊席;送客要送到包外或邊界,要扶客人上馬,目送客人走出一段後方可返回包房。

人應在包房後下馬;勿手持馬鞭進入包房;不要踢打牲畜,不得騎馬闖入羊群,不得追打獵犬和看家犬;不要稱贊主人的孩子和牲畜;未經允許不要進入包房;在包房內不要隨便就坐,不能蹲,不能將腿伸向西北方或爐灶,不要吐痰,不要從主人的衣帽、枕頭、被褥上跨過;出入包房不要踩踏門欄;不要用煙竿、筷子、剪刀指別人的頭部;禮品要成雙,送接禮品用雙手,忌用單手,更忌左手接禮;告辭時從左側離開包房,出門後,不應馬上上馬或上車等。

苗族講究真情實意,非常熱情,最忌浮華與虛偽。

主人路遇客人不搶走第一步,不走在前面;交談中用敬語稱呼;迎客要穿節日服裝;對貴客要到寨外擺酒迎候;客人到家門,男主人要叫門,告知在家的女主人,女主人要唱歌開門迎客;在客人面前,女主人不登高上樓;宴會上以雞、鴨待客為佳餚,尤以心、肝最貴重,要先給給客人或長者,客人則分給眾人享用,次序是先長後幼。

客人不要稱主人「苗子」,他們喜自稱「蒙」;禁殺狗、打狗,不吃狗肉;不能坐苗家祖先神位的地方,火炕上三角架不能用腳踩;不許在家或夜間吹口哨;不能拍了灰吃火烤的糍耙;嬉鬧時不許用帶捆苗家人;遇門上懸掛草帽、樹枝或婚喪祭日,不要進屋;路遇新婚夫婦,不要從中間穿過等。

藏族是信奉喇嘛教的民族,以敬獻哈達作為普遍而又尊貴的禮節。敬獻動作因客人身分而異:

對尊者,長輩,要舉雙手過頂;

對平輩,只要雙手送到對方手上;

對晚輩則系在他們頸上。

獻哈達都必須鞠躬,不得用手接送。

客人來訪主人要在門外迎接,對尊、長者要脫帽彎腰45度,見平輩稍微低下就可;敬獻奶茶、酥油茶或青稞酒有敬三杯的習俗,客人不可拒絕,喝三杯之間還有許多細微的講究;送客要讓客人走在前,為客人牽馬備鞍。

主要禁忌有:不可觸摸佛像、佛供、經書、鍾鼓、活佛身軀和佛徒佩帶的佛珠,因為都是聖物;男坐左邊,女坐右邊,不可混坐;家有病人或產婦,不得進入。

藏族是信奉喇嘛教的民族,以敬獻哈達作為普遍而又尊貴的禮節。敬獻動作因客人身分而異:

對尊者,長輩,要舉雙手過頂;

對平輩,只要雙手送到對方手上;

對晚輩則系在他們頸上。

獻哈達都必須鞠躬,不得用手接送。

客人來訪主人要在門外迎接,對尊、長者要脫帽彎腰45度,見平輩稍微低下就可;敬獻奶茶、酥油茶或青稞酒有敬三杯的習俗,客人不可拒絕,喝三杯之間還有許多細微的講究;送客要讓客人走在前,為客人牽馬備鞍。

主要禁忌有:不可觸摸佛像、佛供、經書、鍾鼓、活佛身軀和佛徒佩帶的佛珠,因為都是聖物;男坐左邊,女坐右邊,不可混坐;家有病人或產婦,不得進入。

維吾爾族待人接物很講禮貌。路遇長者或賓朋,手按胸部中心,向前傾斜30度;來客,全家出迎,爾後女主人托盤端上茶水敬客;老人吃飯或到別人家做客,要做「都瓦」(一種雙手摸臉的祝福)。

維吾爾族的飲食禁忌與伊斯蘭教相同。他們忌用單手接送禮物;忌穿短褲、短小衣物外出;睡覺時禁頭動腳西,禁四肢平伸仰卧。做客時洗手不可將濕手亂甩;不能在長者就座之前入坐;吃抓飯不要用手亂抓或抓了再放回去;吃剩殘物不要亂扔;用餐時不要從餐布或主人面前跨過;不要當著主客的面吐痰、擤鼻涕等。

朝鮮族有熱情待客、尊老愛幼的傳統。客人進門前,要先乾咳一聲,或以「在家嗎?」向主人示問;脫鞋進門,進門上炕;對長者起立讓坐,為長者讓路;讓客人吃飽吃好;客人吃飽,湯匙應放在桌上,或放在湯碗內;請可、客吃飯,主人要奉陪到底,不在客人之前離席;對稀客、貴客要以酒相待;節日飲食要與鄰居分享。

朝鮮族家庭禮節嚴格,講究父慈子孝,晚輩敬重長輩。一般老少不同席,老人單獨設席;晚輩要待長者用餐後方可舉筷,不得在老人面前喝酒抽煙,如無法迴避也要轉身而飲;對六十歲的老人,全家要舉行慶花甲儀式,跪拜敬酒祝壽。

朝鮮族的禁忌有:嚴禁同宗、表親通婚;不喜食羊、鴨、鵝及油膩食物,喜食狗肉,尤喜狗肉湯,但婚喪及佳節時禁止殺狗、食狗肉。

海南船形屋,是黎族的一種傳統居住房屋。您如果想去屋內參觀或想體驗當地民俗而住進船形屋,記住一定要尊重黎族風俗。

在船形屋內有禁忌:不得戴草笠進屋,不得在屋內吹口哨,不得在屋內扛鋤頭……若是人多生病,家畜不旺,據說是屋場「多陰」「鬼神佔地」,便要搬家等等。

在西藏民間,天葬是較為常見的一種喪葬形式。對於天葬,民間有許多禁忌,包括禁忌生人觀看。

天葬令旅遊者充滿肅穆、神秘之感。好奇心和探秘感驅使,想見識一番為人之常情,但旅遊者應充分認識到尊重少數民族風俗習慣的重要性,不要到天葬場觀看天葬。

9、關於民族習俗或節日的作文400字

中國傳統節日――春節
每年農歷的正月初一,是中國農歷的新年。在中國的傳統節日中,這是一個最重要、最熱鬧的節日。因為過農歷新年的時候,正是冬末春初,所以人們也把這個節日叫「春節」。
中國人過春節有很多傳統習俗。從臘月二十三起,人們就開始准備過年了。在這段時間里,家家戶戶要大掃除,買年貨,貼窗花,掛年畫,寫春聯,蒸年糕,做好各種食品,准備辭舊迎新。
春節的前夜叫「除夕」。除夕之夜,是家人團聚的時候。一家人圍坐在一起,吃一頓豐盛的年夜飯,說說笑笑,直到天亮,這叫守歲。除夕零點的鍾聲一響,人們還要吃餃子。古時候叫零點為「子時」,除夕的子時正是新舊年交替的時候,人們在這時吃餃子,是取「更歲交子」的意思。這也是「餃子」名稱的由來。
過了除夕就是大年初一。從初一開始,人們要走親戚、看朋友,互相拜年。拜年,是春節的重要習俗。拜年時,大家都要說一些祝願幸福、健康的吉祥話。
春節習俗——放爆竹
當午夜交正子時,新年鍾聲敲響,整個中華大地上空,爆竹聲震響天宇。在這「歲之元、月之元、時之元」的「三元」時刻,有的地方還在庭院里壘「旺火」,以示旺氣通天,興隆繁盛。在熊熊燃燒的旺火周圍,孩子們放爆竹,高興地活蹦亂跳,這時,屋內是通明的燈火,庭前是燦爛的火花,屋外是震天的響聲,把除夕的熱鬧氣氛推向了最高潮。

蒙古族蒙古族的傳統節日主要有舊歷新年,蒙古語為「查干薩仁」,即白色的月。蒙古族的年節亦稱「白節」或「白月」,這與奶食的潔白緊密相關意。此外還有那達慕、馬奶節等。朝鮮族其節日基本上與漢族相同,主要有春節、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老人節等。還有三個家庭的節日,即嬰兒周歲生日、回甲節(60大壽)、回婚節(結婚60周年紀念日)。每逢回甲節、回婚節時,子女、親友、鄰居都向老人祝福、祝壽。傣族傣族的重大節日有潑水節、關門節和開門節,均與佛教有關。

熱點內容
用稱稱嫁妝 發布:2020-09-12 19:11:27 瀏覽:511
五星級婚宴 發布:2020-09-12 17:55:19 瀏覽:511
婚禮樂隊 發布:2020-09-12 20:13:00 瀏覽:510
太廟婚紗 發布:2020-09-12 18:59:26 瀏覽:510
北京攝影婚紗 發布:2020-09-12 17:43:09 瀏覽:509
耍新郎 發布:2020-09-12 20:11:18 瀏覽:508
王子婚紗攝影 發布:2020-09-12 17:52:22 瀏覽:508
外景簡筆畫 發布:2020-09-12 15:57:17 瀏覽:508
拍外景婚紗照 發布:2020-09-12 17:43:26 瀏覽:507
我們結婚了2013 發布:2020-09-12 18:42:33 瀏覽: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