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風俗彩禮 » 回春中出風俗

回春中出風俗

發布時間: 2022-08-07 09:16:01

1、春節習俗:春節初一到十五都有哪些風俗

春節在中國傳統一般指除夕到十五。那麼春節大年正月初一到十五的習俗有哪些?傳統意義上的春節是指從臘月初八的臘祭或臘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為高潮。在春節期間,我國的漢族和很多少數民族都要舉行各種活動以示慶祝。這些活動均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舊布新、迎禧接福、祈求豐年為主要內容。活動豐富多彩,帶有濃郁的民族特色。

大年正月初一習俗
大年初一還有許多禁忌,不能動用掃帚,否則會掃走運氣、破財。假使非要掃地不可,須從外頭掃到里邊。到今天許多地方還保存著一習俗,除夕前掃除干凈,年初一不出掃帚,不倒垃圾准備一大桶盛廢水,當日不外潑。新年裡也不可以打碎傢具,打碎了是破產的預兆,得趕快說聲「歲(碎)歲平安」或「落地開花,富貴榮華」。不能動刀剪等鋒利之物是怕傷到人,如有人受傷、流血,就是不祥;而不取井水是因為井中有井神,初一如取井水,會惹怒井神,帶來災害。

大年正月初二習俗
大年正月初二,這天是「女婿日」,出嫁的女兒回娘家,要夫婿同行,所以俗稱「迎婿日」。這一天,回娘家的女兒必須攜帶一些禮品和紅包,分給娘家的小孩,並且在娘家吃午飯,但必須在晚飯前趕回婆家。有句俗諺:「有父有母初二三,無父無母斗擔擔」,意思是說:娘家父母還健在的媳婦,初二、初三一定會有人前來接回去「做客」,娘家沒有父母的媳婦,只好繼續留在婆家做活,幫親友中回家做客的人抬擔子。在過去,一家人也會選擇這一天拍張全家福。

大年正月初三習俗
大年正月初三,又稱赤狗日,與「赤口」同音,通常不會外出拜年,傳說這天容易與人發生口角爭執。不過這個習俗早已過時,因為現在人們難得春節團聚,對此已經淡化許多。

大年正月初四習俗
大年正月初四,是祭財神的日子,過去,老闆想將某人「炒魷魚」,這天就不請他來拜神,對方也就心知肚明,自個收拾走人。還有傳說說,灶王爺這天要來查戶口,因此也不宜遠出。

大年正月初五習俗
大年正月初五,俗稱破五,要「趕五窮」,包括「智窮、學窮、文窮、命窮、交窮」。人們黎明即起,放鞭炮,打掃衛生。鞭炮從里往外放,邊放邊往門外走。說是將一切不吉利的東西都轟將出去。這天,民間通行的食俗是吃餃子,俗稱「捏小人嘴」,天津人破五這一天,家家戶戶都吃餃子,而且菜板要剁得叮咚響,讓四鄰聽見,以示正在剁「小人」。

大年正月初六習俗
大年正月初六,商店酒樓才正式開張營業,而且要大放鞭炮,不亞於除夕的境況。傳說這一天最受歡迎的是當年滿12歲的男孩,因為12是6的二倍,這叫六六大順。這一天,每家每戶要把節日積存的垃圾扔出去,這叫送窮鬼。

大年正月初七習俗
大年正月初七,是人日,即人的生日。俗稱「眾人生」,也叫「人日節」、「人勝節」、「人慶節」等。根據《占書》記載,由初一開始,上天創造萬物的次序是「一雞二狗、三豬四羊、五牛六馬、七人八谷」,所以初七就是人日。這天,香港市民喜歡吃及第粥,所謂及第,是希望科考狀元高中。人日要尊敬每一個人,連官府也不能在這一天處決罪犯,家長也不能在這一天教訓孩子。

大年正月初八習俗
大年正月初八,是穀日,傳說是穀子的生日,也叫順星節,傳說是諸星下界的日子,天空星斗出得最全,如果這天天氣晴朗,則預示這一年稻穀豐收,天陰則年歉。

大年正月初九習俗
大年正月初九,「天公生」民間習俗是玉皇大帝的誕辰,要舉行盛大的祭天活動。台灣新竹不少信眾要到主祀玉皇大帝、擁有二百多年歷史的天公壇,向天公祝壽,並且祈求新的一年風調雨順、平安健康。這一天,人們一般都早早起床,要掛上燈籠,稱為「點天公燈」,在廳里擺上一張八仙桌,桌上靠後擺上一道紙糊的高大「天公座」。桌上擺上「三牲」(大豬頭、大豬腳、雞或魚等)及其他食品、果品。

大年正月初十習俗
大年正月初十,是石頭的生日,這一天凡磨、碾等石制工具都不能動,甚至要祭祀石頭。在山東鄆城等地有抬石頭神的說法。初九夜,人們將一瓦罐凍結在一塊平滑的大石頭上,初十早晨,用繩系住瓦罐的鼻子,由十個小夥子輪流抬著走,石頭不落地則預示當年豐收。

大年正月十一習俗
大年正月十一,是「子婿日」,是岳父宴請女婿的日子。初九慶祝「天公生日」剩下的食物,除了在初十吃了一天外,還剩下很多,所以娘家不必再破費,待女婿及女兒,民歌稱為「十一請子婿」。

大年正月十二到十六習俗
過了正月十一,人們開始准備慶祝元宵佳節,從正月十二開始選購燈籠,搭蓋燈棚。童謠是這么唱的:「十一嚷喳喳,十二搭燈棚,十三人開燈,十四燈正明,十五行月半,十六人完燈。」

大年正月十五習俗大年正月十五,就是「元宵節」了,它是一年中第一個月圓之夜,也是大地回春的夜晚,又稱為「上元節」。到了元宵,閩南人的春節喜慶氣氛又到了一個小高潮。這一天,家家戶戶張燈結綵,吃湯圓、鬧花燈、猜燈謎。在晉江,元宵節最有特色的就是賞花燈和吃元宵圓。元宵圓也叫做湯圓,關於它的傳說和典故非常多,但都是取其團團圓圓和吉利的意思。

2、中國古代傳統的立春習俗有哪些

一、祭祖

在許多地區,立春要祭祀祖先。如廣東《新安縣志》載:「民間以是日有事於祖祠」。
在立春時供奉祖先的食品也較特殊。河南《汝陽縣志》載:」設春宴,啖春餅,薦卜、梨。」

二、句芒神

浙江地區立春前一日有迎春之舉。立春前一日抬著句芒神出城上山,同時又祭太歲。迎神時多舉行有大班鼓吹、抬閣、地戲、秧歌、打牛等活動。從鄉村抬進 城後,人們夾道聚觀,爭擲五穀,謂之看迎春。

三、鞭春牛

山東民間要把土牛打碎,人們爭搶春牛土,謂之搶春,以搶得牛頭為吉利。塑制春牛時,往往要在肚子里塞上五穀,當牛被打爛時,五穀就流了出來。人們歡笑著拾起穀粒放回自己的倉中,預示倉滿糧足。另外還有採茶祭春牛活動,湖北地區還舉行 龜子報春活動。


立春時節,民間藝人還要製作許多小泥牛,稱為「春牛」,送往各家,謂之「送春」。也有的地方在牆上貼一幅畫有春牛的黃紙。黃色代表土地,春牛代表農事,俗稱《春牛圖》。

四、躲春

每到立春這一天不能有口舌之爭、必須要和和 睦睦、心平氣和地迎接這一天。更有一些地方習俗裡面,躲春這一天不宜搬遷、看望病重患者及參加喪事等,以免招惹晦氣,影響一整年的運氣。

五、燂春

這種立春跨火堆的傳統儀式,即是「燂春」。「燂春」是華夏民族十分古老的習俗,據史料記載,早在先秦時期就已經在民間盛行。

六、游春、報春

迎春報喜後開始游春,各村各社的鑼鼓隊和儀仗隊走在前邊,由四人或八人抬的巨大春牛塑像走在後邊。邊走邊舞,鑼鼓喧天,鞭炮齊鳴。遊行的隊伍浩浩盪盪,十分壯觀。游遍周圍村莊,大街小巷。

3、今天立春,有哪些習俗

大寒過後第十五日,北鬥鬥柄指向東北,太陽黃經三百一十五度,本日春氣開始降臨,是四時開端,所以稱作立春。立春前七日,各級官員整理積案,視情節輕重對囚徒減免刑罰,憐憫撫恤。
前一日,眾人黎明在東郊迎春,車馬、旗幟、服飾都用青色。
舉行騎馬、墩鞠等比賽。
立春當天,五更之後,天亮以前,兒童開始起床,相互呼叫:「賣春困!」
黎明,地方官員率領當地農夫祭祀神農,祀畢,親自下田耕種。
農戶橄打長秧鼓。檢查農具。
煮白芷、桃皮、青木香為湯,用來沐浴。
養蜂人整理養蜂用具,准備割蜜、分封。
吃春餅生萊,就著小蔥吃酒,吃紅蘿卜『燒樟葉,燒煮茶葉。
兒童塑土牛,貼「宜春」二宇於門,踢毽子。拔河。
本日適宜行嫁娶以及冠禮。
開始賞梅。梅花、寶珠茶、山茶、鐵桿海案、瑞香、報春、木瓜等上市。
矜恤緩刑
我國古代在立春之前,均有對囚徒減免刑罰、憐憫撫恤的行為。《禮記·月令》中寫有:「命相布德和令,行慶施惠,下及兆民。犧牲毋用化,禁止伐木,毋毅巢,毋殺孩蟲、胎夭、飛鳥,毋度,毋卵。」漢朝在文帝、章帝、明帝執政時,經常下詔,撫恤囚犯,減免刑罰,救濟輝寡孤獨。例如漢章帝元和二年,曾經下詔三公日:「方春生養,萬物革甲,宜助萌陽,以育時物,其令有司,罪非殊死,且勿案驗,及吏人條書相告,不得聽受,冀以息事寧人,敬奉天氣。」古人認為,春天陽氣生發,萬物開始生長,如果唯獨人類除外,便不合情理,所以《禮記·郊特牲》有「春饗孤子」之句。《春秋繁露·治水五行》中亦有:「立春出輕繁,去拘留,除栓桔,開閉閡,通障塞,存幼孤,矜寡獨。」這些都有因時教化的意思。
所以,在古代,時常於立春前一星期,由各級官員將所有積壓案件逐一處理,並視案情輕重,對「罪非殊死」的一些案犯,酌情減免刑罰,目的在於使人精神振作,並增益人口。對自首之人,允許悔過自新,以示與歲更新。
迎春
立春前一日,先要迎春。春至而萬物生。古人把農事叫作春事,農忙叫作春忙。《書傳》中記載:「冬寒無事,並人室處,春事既起,丁壯就功。」黃庭堅有詩寫道:「田園恰恰值春忙。」春天又是播種的時節,因此,說到耕地,也應該稱為春耕。
我國是農業國家,對於節令,極為重視。迎春的禮儀,在《月令》中有所記載,到東漢明帝時逐漸完備,後世更將它列人祀典。地方上的官員也簫舉行迎春典禮,時間都在立春前一日。而在民間,迎春的儀式更是鋪張盛大,十分熱烈,其宗旨一方面在於勸農務耕,注重生六一方面示人須珍惜韶光,不要辜負一年之中的最好季節。
走馬
走馬就是跑馬,即騎馬,盛行於唐玄宗時。當時有人因此說道:「生兒不用識文字,斗雞走馬勝讀書。」北方人自古因地理地勢的緣故,大多喜好騎馬。
蹴鞠
蹴鞠在古代極為盛行,相傳起源於黃帝時。《史記》:「處後毗鞠。」《後漢書》:「六博蹴鞠。」《漢書·藝文志》有關於at鞠的文字二十五篇,顏師古在注釋中寫道:「鞠以韋(皮革)為之,實之以物,踢以為戲。蹴鞠陳力之事,在昔附於兵法。」《太平御覽》引用《三倉解話》稱:「鞠,毛丸,可踢戲。」
蹴鞠,就是如今的踢球。漢朝時做這種游戲,要在地上挖出洞窟,把球踢人其中,又因為球很容易跑到別的地方,需要奮力追逐,所以還要挖出一條界線,示限制。(可參見《後漢書》中的〈戚夫人傳》及《霍去病傳》)隋唐時有專門的球場,寬廣平坦,和今天的運動場沒什麼差異。毗鞠的時候,把兩根數丈高的竹竿插在地上,並用網把竹竿網住,作為球門,以能踢進球的為勝。踢球的人分為左右兩隊,相互比賽。還有一種稱為踏球的娛樂,即用腳蹬踩在球上,拐彎奔跑。《唐語林·卷五》:「今樂人又有蹋球之戲,作彩畫木球,高一二尺,女伎登躡。球宛轉而行,縈回來去,無不如意,蓋古蹋鞠之遺事也。」明朝汪雲程著有《蹴鞠圖譜》,上面羅列的規則很是詳細,涉及分左右兩隊、球門、社規以及踢法等許多細則。及至南宋臨安,蹴鞠打球已皆有社團。
春台戲
各地民間舉行種種娛樂活動,用以迎接春氣,預兆豐牽。人們在開曠之處搭台,聚資請戲班表演,祈福農祥,稱為春台戲『賣春困立春過後,天氣漸漸和暖,往往使人容易隨睡,易於徽惰。兒童於立春當日應特別早起,高呼:「賣春困!」用以振作精神。宋朝陸游有《歲薯》之詩:「從今春困不須賣,睡到日高三丈時。」此外,還有《歲首書事》,「賣困兒童起五更」,詩後自加註解:「立春未明,相呼』賣春困『,亦舊俗也。」
天子躬耕
在古代,天子諸侯都有親耕措田的禮儀。精田是古代天子諸侯徵用民力耕種的田地。典籍中記載,天子有精田千畝,諸侯百畝。《禮記·月令》關於孟春載有:「是月也,天子乃以元日祈谷於上帝。乃擇元辰,天子親載來耙,措之於參保介之御間,帥三公九卿諸侯大夫,躬耕帝藉。天子三推,三公五推。卿諸侯九推。」保介,即衣甲;參,即所乘之馬。這句話是說,勇士身披盔甲陪乘,以保護君王,農具放在馬匹與駕車者之間。漢文帝、景帝時,先後頒布詔令,告示全國「聯躬耕以給宗廟粟盛」,又說「聯親耕為天下先」。
從那時起,皇帝於立春皆親自在精田耕種,祭祀先農,又建造精田倉,把收上來的穀物全都用來祭祀,作為集盛,也就是供奉的食物。此後歷代遵循這種規矩,只在時間上小有差異,或者正月,或者二月不等。漢章帝、唐太宗、晉武帝時都用正月,漢明帝、齊武帝則用二月。
到了清朝,從雍正五年開始,京師以及各府、州、縣都要在當地東郊選擇潔凈豐腆的田地,修建先農壇。壇內開辟有措田四畝九分,耕牛一頭,農具一副,挑選勤勞謹慎的農夫兩名,免除他們的差役,酌情給予口糧,讓他們在農壇里看守灌溉,地里的收人都用作祭祀,以為粟盛。每年二月,挑選一個屬吉的亥日,在黎明時分。由官員率領本地德高望重的長者以及農夫代表,在先農壇恭敬致祭,祭祀完畢,官員脫下蟒袍,按照九卿耕種的條例,行九推禮,農具為赤色,牛為黑色,種箱為青色。在縣上,由知縣扶犁,典史播種,德高望重的老者一人牽牛,奏慶賀豐年的禮樂,九推九返,最後由農夫將田地全部耕完,所用的種子,應悉數按照當地的土地性質,精心挑選。儀式非常隆重。
理農具
立春過後,即將開始耕種。農家須把農具歸類整理,可以使用的收拾整齊,不能使用的重新購買。宋朝陸游有詩道:「立春新戲歲,最先理農器。」農家在試驗農具的時候,敲鼓慶賀,叫作長秧鼓,意在希望秧長禾秀,收成豐盛。
浴蘭湯
白芷性質辛溫,能夠解肌發表,散除風燥濕,使全身血行增速,潤澤膚色,可以用來敷臉。桃皮味苦性平,能治療心腹疼痛,解蠱蟲,辟疫房。青木香,就是馬兜鈴的根,性質辛、苦、冷,能夠散除風濕,解毒清熱,消腫,還能夠治療皮膚病、惡蛇咬傷,醫家常用作解毒葯。相傳,在立春之日,用以上三味葯物煎湯沐浴,全年都會少生疾病。
養蜂
立春之後。天氣日漸回暖,植物萌芽開花,此時,原本潛伏在巢內過冬的蜂群,也會逐漸開始活動。所以,近日應檢查巢房,加以整理,並准備好割蜂蜜和分封所需要的一切器具,例如巢箱、繼箱、隔王板、捕蜂器、蜂帚、熏煙器、面具、手套、割蜜刀、蜂王籠、給餌器等,以便各項工作順利進行。至於剛開始養蜂的人,由於經驗不多。管理未熟,在春天開始入手,由於天氣溫和,即使小有疏忽,也不會輕易導致失敗,尤為便利。
嚼春
立春吃春餅生菜等,俗稱嚼春、咬春或者嘗春。唐朝時,立春這一天有製作春盤的習俗。《四時寶鑒》載:「立春日,唐人做春餅生菜,號春盤。」杜甫《立春》中寫道:「春日春盤細生菜,忽憶兩京梅發時,盤出高門行白王,菜傳纖手逃青絲。」岑參有詩道:「汝南遙倚望,早去及春盤。」宋朝蘇軾有:「青蓄黃菲試春盤。」金朝元好問亦有:「里社春盤巧欲爭,裁紅暈碧動春情。」這些詩句用意都在迎新。
昔時立春之日,朝廷用春盤頒賜臣下,製作極為精巧。宋朝、明朝均如此。(宋史·禮志》中記載:「立春賜春盤。」<燕都游覽志》則有:「凡立春日,於午門,賜百官春餅。」據《乾淳歲時記》記載,由後苑所制的春盤,每盤價值數萬錢。馮應京《月令廣義》中寫著:「春餅者,薄劑熔菜肉裹食也。」江南通稱為春卷,大多在油鍋中煎炸而成,也有用麵粉烙成薄餅,卷物而食之,所以又叫薄餅。《隨園食譜》有:「山東孔藩台家,制薄餅,薄若蟬翼,大若茶盤,柔膩絕倫。」又有:「秦人制小錫雄,裝餅三十張,每客一罐,餅小如柑,雄有蓋,可以貯餡,用炒肉絲,其細如發,蔥亦如之,豬羊並用,號日西餅。」近年,考究的人多用火腿、蝦仁、雞肉、蟹粉、冬筍、肉絲等作為餡料,製成春餅,用來款待客人,尤為風行。
食蔥
生蔥能使皮膚生機暢順,柔滑細膩,促進血液循環,鎮定神經過敏,還能使人生熱發汗,抵杭惡寒,預防感冒。與酒配合食用,可以暢通五臟。
咬春
供春季食用的蘿卜,多在上一年晚秋播種。蘿卜根部肥大,味甘質脆,顏色發紅的還可以順氣醒睡,化痰清熱,健身美容。蘿卜生吃最好,汁水越多,功效越好。患有胃酸的,最好能每餐生吃紅蘿卜,尤其以鮮嫩者為佳。我國北方,立春日盛行吃蘿卜,據說可以解春困。《城北集詩注)說北京的風俗皆在立春吃蘿卜,叫作咬春。此時,往往半夜中,街市仍然有人出售蘿卜,並叫賣著「賽過脆梨!」彭蘊章《幽州土風吟·咬春詞》中寫著:「蘿卜辛,名咬春,此是古人菜根意,可愧一食萬錢人,食萬錢,態游戲,笙歌歲里朝朝醉,不到山村水邊去,九十韶光睡夢中。春人誰識春滋味。」
接春
樟葉就是樟樹的葉子,性質辛溫,香氣辛烈。燒樟葉可以辟邪,除濕氣,殺蟲。本日,浙江東部的人多在庭院里燒樟樹葉,使其僻啪作響,傳說可以祛陰邪,俗稱接春,也稱烽春。
煨春
茶葉,性質溫苦,微寒。飲茶能夠清熱,降火,消食,醒睡,還能治疾瘡,利小便,去痰熱,止濕,令人少睡有力,治療疲勞性神經衰弱。把茶煎成濃汁飲用,可幫助吐出風熱痰涎。茶汁具有強大的殺菌功用,常飲可以預防傳染病。本日煎茗,意在宜達陽氣,振作精神,俗稱煨春。
剪花彩
修剪綵紙,以之為花果形象,這種技藝在漢朝就已十分發達。東漢王符在《潛夫論》中曾譏諷花彩之費,可見當時剪綵即已盛行。晉代新野君一族,以剪花為業,用染色的絲絹製成芙蓉花,將蠟捻成菱藕的形狀,所剪的梅花更宛若實物。晉惠帝曾下令宮女用染成五彩的通草花插在發髻上,作為裝飾。荊楚一帶的民俗,皆於立春之日,剪出彩燕戴在頭上。唐朝制度,立春日郎官、御史以上的官員,賜「春羅蟠勝」,對宰輔、親王、近臣,賜「金銀播勝」,入宮拜賀之後就可以帶回家裡。民間剪綵做成春蟠替在頭上。唐中宗景龍年間,立春日出剪綵花;景龍四年正月八日立春。中宗下令侍臣迎春,大內派出彩花,每人賞賜一枝。《酉陽雜姐》載:「立春日,士大夫之家,剪紙為小播,或懸於佳人之首。或綴於花下,又剪為春蝶春錢春勝以戲之。」該風俗直至宋朝未改。歐陽修有詩寫道:「共喜釵頭燕已來。」王曾《春帖子》中寫有:「彩燕迎春人鬢飛。」南宋臨安立春這天,女子都喜歡做春播、春勝,縷以金線,色彩相錯。做成紫燕黃蝶之類,用以贈送親朋。
貼春字
在門楣上貼「宜春」二字,是為了預兆新春嘉福。
塑土牛
小孩塑小土牛,意在贊美春牛的勤勞強健。
拔河
拔河,即拖鉤,一名牽鉤。原本是荊楚地區的風俗。唐朝封泊我封氏聞見錄》:「拔河古謂之牽鉤。襄漢風俗,常以正月望日為之。相傳楚將伐吳,以此教戰。古用蔑纜,今民則用大麻繩,長四五十丈,兩頭分系小索數百條。分二朋,兩相齊挽。當大繩之中,立大旗為界,震鼓叫囂,使相牽引,以卻者為勝,就者為輸,名曰拔河。」晉唐時盛行。唐代兵士、宮女以及宰相、將軍等,多以此為戲。《唐書·卷五·兵志》:「六軍宿衛,皆市人,富者販增彩,食果肉,壯者為角抵、拔河、翹木、扛鐵之戲。及祿山反,皆不能受甲矣。」《唐書,卷四·則天本紀》有:「景龍三年二月己丑,及皇後幸宣武門,觀宮女拔河,為宮市以嬉。」景龍四年「及後妃宮主,觀三品以上拔河」。到中宗、玄宗時,拔河規模更大,挽繩的多至千餘人,呼聲震天,觀者驚駭。當時考為進士的河東薛勝寫有《拔河賦》,用以記錄當時的壯觀景象,人人競相傳閱。
春亂
古時之人舉行婚禮。多在春季,《詩經》有「桃之夭夭」「宜其室家」之句。立春是萬物回春的日子,凡是之前嫁娶失時的,今日可以舉辦婚禮,取意春到人間,萬物滋育。廣州一帶俗稱為春亂。
行冠禮
冠禮是禮儀的開始,不可不恭敬謹慎。在古代,男子二十而冠,表示有了成人的資格。可以結婚,也可以人仕。至於民間風俗,男子到了十五歲,在歲首、清明、冬至,都可以舉行冠禮,拜天地宗祠以及君長。為了方便的緣故,已經到了適婚年齡,並且即將成婚的,也可以在婚禮吉期同時舉行冠禮。故亦可在立春日舉行冠禮,取意三陽開泰,萬象更新,也寄託了對青年男子勇猛進取的美好祝願。
梅花信
本月俗稱為梅花信。一年二十四番花信風,梅信最早。春梅的開放時間,因氣候和土地關系,各地不同,大致是在立春之後開始盛開。近代廣東惠州的羅浮山,廣東南雄的大庚嶺,福建泉州的梅花山,廣西桂林,四川成都的草堂以及百花潭,都以梅花著稱。此外,南京的陵園,無錫的梅園,蘇州的鄧尉山,杭州的孤山、超山,每逢春初,梅花盛開,紅英綠等,相間萬重。堪稱香國。

4、中國傳統節日春節習俗

01
【春節】我國傳統習俗中最隆重的節日。此節乃一歲之首。古人又稱元日、元旦、元正、新春、新正等,而今人稱春節,是在採用公歷紀元後。古代「春節」與「春季」為同義詞。春節習俗一方面是慶賀過去的一年,一方面又祈祝新年快樂、五穀豐登、人畜興旺,多與農事有關。迎龍舞龍為取悅龍神保佑,風調雨順;舞獅源於鎮懾糟蹋莊稼、殘害人畜之怪獸的傳說。隨著社會的發展,接神、敬天等活動已逐漸淘汰,燃鞭炮、貼春聯、掛年畫、耍龍燈、舞獅子、拜年賀喜等習俗至今仍廣為流行。春節,是我國各族人民的傳統節日。100多年前,民間藝人「百本張」曾在他的曲本中這樣寫道:「正月里家家賀新年,元宵佳節把燈觀,月正圓,花盒子處處瞅,炮竹陣陣喧,惹得人大街小巷都游串。」這是歷史上關於歲首春節的生動寫照。 相傳堯舜時期,我國就有了這個節日。殷商甲骨文的卜辭中,亦有關於春節的記載,有慶祝歲首春節的風俗。但當時的歷法,是靠「觀象授時」,是否准確,尚難確定。到了公元前104年漢武帝太初元年,我國人民創造了「太初歷」,明確規定以農歷正月為歲首。從這時起,農歷新年的習俗就流傳了2000多年。直到新中國成立,改用公元以後,這個節日就改為春節。

02
【元宵】我國民間傳統節日。又稱正月半、上元節、燈節。元宵習俗有賞花燈、包餃子、鬧年鼓、迎廁神、猜燈謎等。宋代始有吃元宵的習俗。元宵即圓子,用糯米粉做成實心的或帶餡的圓子,可帶湯吃,也可炒吃、蒸吃。 農歷正月十五日,是中國的傳統節日元宵節。正月為元月,古人稱夜為「宵」,而十五日又是一年中第一個月圓之夜,所以稱正月十五為元宵節。又稱為「上元節」。按中國民間的傳統,在一元復始,大地回春的節日夜晚,天上明月高懸,地上彩燈萬盞人們觀燈、猜燈謎、吃元宵合家團聚、其樂融融。元宵節起源於漢朝,據說是漢文帝時為紀念「平呂」而設。漢惠帝劉盈死後,呂後篡權,呂氏宗族把持朝政。周勃、陳平等人在呂後死後,平除呂後勢力,擁立劉恆為漢文帝。因為平息諸呂的日子是正月十五日,此後每年正月十五日之夜,漢文帝都微服出宮,與民同樂以示紀念。並把正月十五日定為元宵節。漢武帝時,「太一神」的祭祀活動在正月十五。司馬遷在「太初歷」中就把元宵節列為重大節日。

5、關於春節習俗

貼對聯:

春聯也叫做春貼、對子、桃符、對聯、門對等,它以簡潔、精巧、工整、對偶的文字描述了時代背景,抒發美好的新年願望,是我國特有的文字形式。

每逢春節的時候,每家每戶都會貼上春聯,為了慶祝新年的到來。這一習俗最早起源於宋代,但是在明代才開始盛行,到了清代,春聯的藝術性和思想性才有了很大的提高。

掃塵:

「臘月二十四,撣塵掃房子」,據《呂氏春秋》記載,在我國堯舜時代就有著春節掃塵的風俗。掃塵的寓意是要把一切的晦氣和窮運掃出去,希望新年的生活會更加的美好。

守歲:

除夕夜守歲是我國很重重要的風俗之一,守歲的習俗由來已久。古代時候的守歲有兩種含義:年長的守歲為」辭舊歲「,有真愛光陰的寓意;年輕人守歲,而是為延長父母的壽命。從漢代以來,新舊年交替的時候一般是夜半時分。

拜年:

大年初一,人們都很早起床,穿上感覺最漂亮的新衣服,打扮的得體後出門走訪親友,相互拜年,恭祝新的新的一年裡大吉大利。

拜年的時候,晚輩首先要給長輩拜年,祝願長輩們長壽安康,長輩們則是將事先准備好的壓歲錢分給晚輩,據說壓歲錢可以壓住邪祟,是因為「歲」和「祟」諧音,寓意著晚輩們得到壓歲錢可以平安的度過一歲。

祭灶神

祭拜灶神是我國民間影響很大和流傳極廣的年俗。在以前差不多家家戶戶灶間都設有「灶王爺」的神位。

相傳他是玉皇大帝親自封的「九天東廚司命灶王府君」,他負責掌管每家每戶的灶火,民間人民都稱這位尊神為「灶君司命」或者是「司命菩薩」,當做為一家的保護神而受到崇拜。

相傳到臘月二十三的時候,灶王爺就要升天,給玉皇大帝稟報這一家人一年的善於惡,玉皇大帝根據灶王爺的虎豹了,然後將這一家人新年中應該得到什麼樣子的凶吉福禍的命運全部交於灶王爺的言辭。

6、春節民俗知多少:忌諱習俗

春節上有許多禁忌,而其中不少的由來是因為人們對大自然神秘力量的敬畏,藉由信仰、傳說、律令,甚至迷信而衍生出來的一種防衛心理,也可說是在「無知」與「誤知」中對神鬼或祖靈所做的自我約束與慰藉,它像一張網,無形中圍堵著人們的道德,張羅了人類文化的遺跡。下面具體來看一看吧。
語言方面:
凡是破、壞、沒、死、光、鬼、殺、病、痛、輸、窮等不吉利的字眼,都禁忌說出口來。也忌嬰兒啼哭,因為啼哭是「沒頭彩」,兆示疾病、凶禍。故這一天即使小孩惹了禍,也不能打他或呵斥他,以免他啼哭不休。
行為方面:
端杯、盤、碗、碟要格外小心,不能打壞。不慎打壞時,在場的人就得馬上說上兩句吉祥的順口溜(如"缶(瓷器)開嘴,大富貴"等)來彌補。
這一天米缸不能空著,以免一年之中有 斷炊之虞。忌灑水、掃地、倒垃圾,這叫做"聚財"。因為潮汕 人在這一天,往往將水、士視作"財氣",將垃圾、糞便視為"肥
水",灑掃、傾倒垃圾,唯恐把"財氣"掃走、倒掉。與此同時,潮汕人在除夕將大小水缸裝滿之後,就舉行封井儀式。即用一個大的簸箕將井面蓋住,然後祭拜井神。初一日不能揭開簸箕,因為人們往往將水視作財水,一揭開簸箕用水,豈不意味著財氣外流?近年來由於用上了自來水,往往是這里在舉行封井祭神,那裡卻擰開水龍頭,讓水嘩嘩直流。因此,蓋井禁取水一俗已經徒有形式而已。禁掃地這一習俗也正在慢慢被淘汰,因為春節期間燃放鞭炮,人來客往,地上紙屑、垃圾特別多,不打掃一下的確有礙大雅。因此,認講究衛生出發,不少年輕人也就對這些傳統禁忌習俗不怎麼講究了。
這一天債主不許上門討債,人們認為這一天討債對借貸雙方均不吉利,也忌從別人口袋裡掏東西,人們認為,正月初 一的口袋讓人掏了,可能導致一年都被"掏空"的危險。 忌死人,也忌辦喪事,因為這將給家裡帶來不擇。同時, 忌該天理發,因為人們在這一天總喜歡把理發同辦喪事聯系
起來。這一天甚至忌殺生。殺生被認為會導致刀災、兵災、血災等災禍的發生,但是,現在人們生活水平提高了,吃東西圖個新鮮,為了口腹之快,也就沒什麼顧忌了。
飲食方面,這一天嚴禁吃葯。否則,被認為會導致一年從頭到底病疾纏身,吃葯不斷。初一早飯忌吃葷,有幾種說法:一種是這一頓吃齋,其功用等於一年;另一種是暗喻指勤儉治家,不可鋪張浪費。
正所謂「十里不同風,百里不同俗」,禁忌形式之多堪稱五花八門,在同一生活模式下,不同的國家、種族、地域或文化中存在的禁忌各異其趣,有些禁忌看似荒誕可笑,有些卻頗有幾分道理,就拿咱們中國人的春節來說,這麽大的日子在言行上自是輕忽不得,因此這段期間的禁忌就比平時要來得多。

1.不要打破碗盤器皿,以免招來厄運,如不慎打破要趕緊念「碎碎(歲歲)平安」等吉祥話來化解,碎片則用紅紙包起來到初五後再丟入河裡。
2.過年時最好不要炸年糕或送粿給親友,因為炸得焦紅的年糕有「赤貧」之意,而民間習俗只有守喪的人家才需由親友送粿。
3.初一初二為「水神生日」,不要洗衣、曬衣,全家人洗澡換下來的衣服先留著,過了初二以後再拿出來洗,以免得罪水神。
4.大年初一不要睡午覺,晚輩亦不可向睡在床上的長輩拜年,這樣會使長輩今年卧病在床或惡疾纏身。
5.不要殺生或動刀剪,殺生易引災禍,動刀剪恐招致破敗不祥之事。
6.春節期間不要打罵小孩或是和人起爭執,這些行為都會為來年帶來厄運。
正月初一不能動用掃帚,否則會掃走運氣、破財。假使非要掃地不可,須從外頭掃到里邊。到今天許多地方還保存著一習俗,除夕前掃除干凈,年初一不出掃帚,不倒垃圾,備一大桶盛廢水,當日不外潑。新年裡也不可以打碎傢具,打碎了是破產的預兆,得趕快說聲「歲(碎)歲平安」或「落地開花,富貴榮華」。
大年初二,出嫁的女兒回娘家,要夫婿同行,所以俗稱「迎婿日」。這一天,回娘家的女兒必須攜帶一些禮品和紅包,分給娘家的小孩,並且在娘家吃午飯,但必須在晚飯前趕回婆家。在過去,一家人也會選擇這一天拍張全家福。
大年初三又稱赤狗日,與「赤口」同音,通常不會外出拜年,傳說這天容易與人發生口角爭執。不過這個習俗早已過時,因為現在人們難得春節團聚,對此已經淡化許多。
大年初四是祭財神的日子,過去,老闆想將某人「炒魷魚」,這天就不請他來拜神,對方也就心知肚明,自個收拾走人。還有傳說說,灶王爺這天要來查戶口,因此也不宜遠出。
春節期間禁忌習俗
正月初一不能動用掃帚,否則會掃走運氣、破財。假使非要掃地不可,須從外頭掃到里邊。到今天許多地方還保存著一習俗,除夕前掃除干凈,年初一不出掃帚,不倒垃圾,備一大桶盛廢水,當日不外潑。新年裡也不可以打碎傢具,打碎了是破產的預兆,得趕快說聲「歲(碎)歲平安」或「落地開花,富貴榮華」。
大年初二,出嫁的女兒回娘家,要夫婿同行,所以俗稱「迎婿日」。這一天,回娘家的女兒必須攜帶一些禮品和紅包,分給娘家的小孩,並且在娘家吃午飯,但必須在晚飯前趕回婆家。在過去,一家人也會選擇這一天拍張全家福
大年初三又稱赤狗日,與「赤口」同音,通常不會外出拜年,傳說這天容易與人發生口角爭執。不過這個習俗早已過時,因為現在人們難得春節團聚,對此已經淡化許多。
大年初四是祭財神的日子,過去,老闆想將某人「炒魷魚」,這天就不請他來拜神,對方也就心知肚明,自個收拾走人。還有傳說說,灶王爺這天要來查戶口,因此也不宜遠出。
正月初五俗稱破五,要「趕五窮」,包括「智窮、學窮、文窮、命窮、交窮」。人們黎明即起,放鞭炮,打掃衛生。鞭炮從里往外放,邊放邊往門外走。說是將一切不吉利的東西都轟將出去。這天,民間通行的食俗是吃餃子,俗稱「捏小人嘴」,天津人破五這一天,家家戶戶都吃餃子,而且菜板要剁得叮咚響,讓四鄰聽見,以示正在剁「小人」。
年初六,商店酒樓才正式開張營業,而且要大放鞭炮,不亞於除夕的境況。傳說這一天最受歡迎的是當年滿12歲的男孩,因為12是6的二倍,這叫六六大順。這一天,每家每戶要把節日積存的垃圾扔出去,這叫送窮鬼。
初七是人日,即人的生日。根據《占書》記載,由初一開始,上天創造萬物的次序是「一雞二狗、三豬四羊、五牛六馬、七人八谷」,所以初七就是人日。這天,香港市民喜歡吃及第粥,所謂及第,是希望科考狀元高中。人日要尊敬每一個人,連官府也不能在這一天處決罪犯,家長也不能在這一天教訓孩子。
初八是穀日,傳說是穀子的生日,也叫順星節,傳說是諸星下界的日子,天空星斗出得最全,公眾號爸媽營祝你春節快樂!如果這天天氣晴朗,則預示這一年稻穀豐收,天陰則年歉。
農歷大年初九,民間習俗是玉皇大帝的誕辰,要舉行盛大的祭天活動。台灣新竹不少信眾要到主祀玉皇大帝、擁有二百多年歷史的天公壇,向天公祝壽,並且祈求新的一年風調雨順、平安健康。
初十是石頭的生日,這一天凡磨、碾等石制工具都不能動,甚至要祭祀石頭。在山東鄆城等地有抬石頭神的說法。初九夜,人們將一瓦罐凍結在一塊平滑的大石頭上,初十早晨,用繩系住瓦罐的鼻子,由十個小夥子輪流抬著走,石頭不落地則預示當年豐收。
正月十一是「子婿日」,是岳父宴請女婿的日子。初九慶祝「天公生日」剩下的食物,除了在初十吃了一天外,還剩下很多,所以娘家不必再破費,就利用這些剩下的美食招待女婿及女兒,民歌稱為「十一請子婿」。
過了正月十一,人們開始准備慶祝元宵佳節,從正月十二開始選購燈籠,搭蓋燈棚。童謠是這么唱的:「十一嚷喳喳,十二搭燈棚,十三人開燈,十四燈正明,十五行月半,十六人完燈。」+正月十五就是「元宵節」了,它是一年中第一個月圓之夜,也是大地回春的夜晚,又稱為「上元節」。元宵燃燈的風俗起自漢朝,這一天少不了還要吃元宵、湯圓。正月十六夜則是小孩的節日,所有的小孩拿出自己的燈籠對著別人的重重一撞,然後笑哈哈的看著別人的燈籠著火,這個叫做「碰燈」。講究的是今年的燈籠不能留到明年,必須以「碰燈」的方式銷毀。

7、中國人春節過年習俗 正月里都有什麼習俗

正月初一到十五的習俗
正月初一,不能動用掃帚,否則會掃走運氣、破財。假使非要掃地不可,須從外頭掃到里邊。不倒垃圾准備一大桶盛廢水,當日不外潑。新年裡也不可以打碎傢具,打碎了是破產的預兆,得趕快說聲「歲(碎)歲平安」或「落地開花,富貴榮華」。不能動刀剪等鋒利之物是怕傷到人,如有人受傷、流血,就是不祥;而不取井水是因為井中有井神,初一如取井水,會惹怒井神,帶來災害。

正月初二,出嫁的女兒回娘家,要夫婿同行,所以俗稱「迎婿日」。這一天,回娘家的女兒必須攜帶一些禮品和紅包,分給娘家的小孩,並且在娘家吃午飯,但必須在晚飯前趕回婆家。在過去,一家人也會選擇這一天拍張全家福。
正月初三,這一天的漢族傳統年俗有燒門神紙,穀日忌食米飯等。大年初三通常不會外出拜年,因赤口,所以希望避免容易與人發生口角爭執,為防招惹口舌是非,各人均不出外向親友拜年,只留在家中祭祀神明。如一定要外出拜年,可放一道化口舌符袋於身上,以化解口舌。
正月初四,諸神由天界重臨人間之時。有「送神早,接神遲」之說,所謂送神要一大清早就開始,而接神放在下午也未遲。供品方面,三牲、水果、酒菜要齊備,還要焚香點燭燒金衣。老闆若想將某人「炒魷魚」,此日就不請他來拜神。從初一到初四,商店閉門歇業,婦女不用針線。
正月初五,俗稱破五。漢族民俗破五前諸多禁忌過此日皆可破。按照舊的習慣要吃「水餃子」五日,北方叫「煮餑餑」。如今有的人家只吃三、二天,有的隔一天一吃,然而沒有不吃的。從王公大宅到街巷小戶都如此,就連待客也如此。婦女們也不再忌門,開始互相走訪拜年、道賀。新嫁女子在這一天歸寧。一說破五這一天不宜做事,否則本年內遇事破敗。破五習俗除了以上禁忌外,主要是送窮,迎財神,開市貿易。破五習俗寄託了漢族勞動人民一種祛邪、避災、祈福的美好願望。
正月初六,商店酒樓才正式開張營業,而且要大放鞭炮,不亞於除夕的境況。傳說這一天最受歡迎的是當年滿12歲的男孩,因為12是6的二倍,這叫六六大順。這一天,每家每戶要把節日積存的垃圾扔出去,這叫送窮鬼。
正月初七,是人日,即人的生日。根據《占書》記載,由初一開始,上天創造萬物的次序是「一雞二狗、三豬四羊、五牛六馬、七人八谷」,所以初七就是人日。這天,香港市民喜歡吃及第粥,所謂及第,是希望科考狀元高中。人日要尊敬每一個人,連官府也不能在這一天處決罪犯,家長也不能在這一天教訓孩子。
正月初八,是穀日,傳說是穀子的生日,也叫順星節,傳說是諸星下界的日子,天空星斗出得最全,如果這天天氣晴朗,則預示這一年稻穀豐收,天陰則年歉。一些商場或店鋪在今天開業,主要是取「發」之意。願生意興隆,四季發財。
正月初九,俗稱天公生,漢族傳統農歷節日之一。是天界最高神只玉皇大帝的誕辰,天公就是玉皇大帝,是主宰天界最高的神,他是統領三界內外十方諸神以及人間萬靈的最高神,代表至高無上的天。這一天的漢族民俗,婦女多備清香花燭、齋碗,擺在天井巷口露天地方膜拜蒼天,求天公賜福,寄託了漢族勞動人民一種祛邪、避災、祈福的美好願望。
正月初十,是石頭的生日,這一天凡磨、碾等石制工具都不能動,甚至要祭祀石頭。在山東鄆城等地有抬石頭神的說法。初九夜,人們將一瓦罐凍結在一塊平滑的大石頭上,初十早晨,用繩系住瓦罐的鼻子,由十個小夥子輪流抬著走,石頭不落地則預示當年豐收。
正月十一,是「子婿日」,是岳父宴請女婿的日子。初九慶祝「天公生日」剩下的食物,除了在初十吃了一天外,還剩下很多,所以娘家不必再破費,待女婿及女兒,民歌稱為「十一請子婿」。
過了正月十一,人們開始准備慶祝元宵佳節,從正月十二開始選購燈籠,搭蓋燈棚。童謠是這么唱的:「十一嚷喳喳,十二搭燈棚,十三人開燈,十四燈正明,十五行月半,十六人完燈。」
正月十五,就是「元宵節」了,它是一年中第一個月圓之夜,也是大地回春的夜晚,又稱為「上元節」。元宵燃燈的風俗起自漢朝,這一天少不了還要吃元宵、湯圓,鬧花燈,猜燈謎。

8、春節的習俗有哪些?要全,急需,20分鍾內給答案!

春節的習俗

春節是我國一個古老的節日,也是全年最重要的一個節日,如何過慶賀這個節日,在千百年的歷史發展中,形成了一些較為固定的風俗習慣,有許多還相傳至今。
掃塵
「臘月二十四,撣塵掃房子」 ,據《呂氏春秋》記載,我國在堯舜時代就有春節掃塵的風俗。按民間的說法:因「塵」與「陳」諧音,新春掃塵有「除陳布新」的涵義,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窮運、晦氣統統掃出門。這一習俗寄託著人們破舊立新的願望和辭舊迎新的祈求。 每逢春節來臨,家家戶戶都要打掃環境,清洗各種器具,拆洗被褥窗簾,灑掃六閭庭院,撣拂塵垢蛛網,疏浚明渠暗溝。到處洋溢著歡歡喜喜搞衛生、乾乾凈凈迎新春的歡樂氣氛。

貼春聯
春聯也叫門對、春貼、對聯、對子、桃符等,它以工整、對偶、簡潔、精巧的文字描繪時代背景,抒發美好願望,是我國特有的文學形式。每逢春節,無論城市還是農村,家家戶戶都要精選一幅大紅春聯貼於門上,為節日增加喜慶氣氛。這一習俗起於宋代,在明代開始盛行,到了清代,春聯的思想性和藝術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梁章矩編寫的春聯專著《檻聯叢話》對楹聯的起源及各類作品的特色都作了論述。

春聯的種類比較多,依其使用場所,可分為門心、框對、橫披、春條、斗方等。「門心」貼於門板上端中心部位;「框對」貼於左右兩個門框上;「橫披」貼於門媚的橫木上;「春條」根據不同的內容,貼於相應的地方;「斗斤」也叫「門葉」,為正方菱形,多貼在傢俱、影壁中。

貼窗花和倒貼「福」字
在民間人們還喜歡在窗戶上貼上各種剪紙——窗花。窗花不僅烘託了喜慶的節日氣氛,也集裝飾性、欣賞性和實用性於一體。剪紙在我國是一種很普及的民間藝術,千百年來深受人們的喜愛,因它大多是貼在窗戶上的,所以也被稱其為「窗花」。窗花以其特有的概括和誇張手法將吉事祥物、美好願望表現得淋漓盡致,將節日裝點得紅火富麗。

在貼春聯的同時,一些人家要在屋門上、牆壁上、門楣上貼上大大小小的「福」字。春節貼「福」字,是我國民間由來已久的風俗。「福」字指福氣、福運,寄託了人們對幸福生活的嚮往,對美好未來的祝願。為了更充分地體現這種嚮往和祝願,有的人乾脆將「福」字倒過來貼,表示「幸福已到」「福氣已到」。民間還有將「福」字精描細做成各種圖案的,圖案有壽星、壽桃、鯉魚跳龍門、五穀豐登、龍鳳呈祥等。

年畫
春節掛貼年畫在城鄉也很普遍,濃黑重彩的年畫給千家萬戶平添了許多興旺歡樂的喜慶氣氛。年畫是我國的一種古老的民間藝術,反映了人民樸素的風俗和信仰,寄託著他們對未來的希望。年畫,也和春聯一樣,起源於「門神」。 隨著木板印刷術的興起,年畫的內容已不僅限於門神之類單調的主題,變得豐富多彩,在一些年畫作坊中產生了《福祿壽三星圖》、《天官賜福》、《五穀豐登》、《六畜興旺》、《迎春接福》等精典的彩色年畫、以滿足人們喜慶祈年的美好願望。 我國出現了年畫三個重要產地:蘇州桃花塢,天津楊柳青和山東濰坊;形成了中國年畫的三大流派,各具特色。

我國現今我國收藏最早的年畫是南宋《隨朝窈窕呈傾國之芳容》的木刻年畫,畫的是王昭君、趙飛燕、班姬和綠珠四位古代美人。民間流傳最廣的是一幅《老鼠娶親》的年畫。描繪了老鼠依照人間的風俗迎娶新娘的有趣場面。民國初年,上海鄭曼陀將月歷和年畫二者結合起來。這是年畫的一種新形式。這種合二而一的年畫,以後發展成掛歷,至今風靡全國。

守歲
除夕守歲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動之一,守歲之俗由來已久。最早記載見於西晉周處的《風土志》:除夕之夜,各相與贈送,稱為「饋歲」;酒食相邀,稱為「別歲」;長幼聚飲,祝頌完備,稱為「分歲」;大家終夜不眠,以待天明,稱曰「守歲」。

「一夜連雙歲,五更分二天」,除夕之夜,全家團聚在一起,吃過年夜飯,點起蠟燭或油燈,圍坐爐旁閑聊,等著辭舊迎新的時刻,通宵守夜,象徵著把一切邪瘟病疫照跑驅走,期待著新的一年吉祥如意。這種習俗後來逐漸盛行,到唐朝初期,唐太宗李世民寫有「守歲」詩:「寒辭去冬雪,暖帶入春風」。直到今天,人們還習慣在除夕之夜守歲迎新。
古時守歲有兩種含義:年長者守歲為「辭舊歲」,有珍愛光陰的意思;年輕人守歲,是為延長父母壽命。自漢代以來,新舊年交替的時刻一般為夜半時分。

爆竹
中國民間有「開門爆竹」一說。即在新的一年到來之際,家家戶戶開門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嗶嗶叭叭的爆竹聲除舊迎新。爆竹是中國特產,亦稱「爆仗」、「炮仗」、「鞭炮」。其起源很早,至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放爆竹可以創造出喜慶熱鬧的氣氛,是節日的一種娛樂活動,可以給人們帶來歡愉和吉利。隨著時間的推移,爆竹的應用越來越廣泛,品種花色也日見繁多,每逢重大節日及喜事慶典,及婚嫁、建房、開業等,都要燃放爆竹以示慶賀,圖個吉利。現在,湖南瀏陽,廣東佛山和東堯,江西的宜春和萍鄉、浙江溫州等地區是我國著名的花炮之鄉,生產的爆竹花色多,品質高,不僅暢銷全國,而且還遠銷世界。

拜年
新年的初一,人們都早早起來,穿上最漂亮的衣服,打扮得整整齊齊,出門去走親訪友,相互拜年,恭祝來年大吉大利。拜年的方式多種多樣,有的是同族長帶領若幹人挨家挨戶地拜年;有的是同事相邀幾個人去拜年;也有大家聚在一起相互祝賀,稱為「團拜」。由於登門拜年費時費力,後來一些上層人物和士大夫便使用各貼相互投賀,由此發展出來後來的「賀年片」。
春節拜年時,晚輩要先給長輩拜年,祝長輩人長壽安康,長輩可將事先准備好的壓歲錢分給晚輩,據說壓歲錢可以壓住邪祟,因為「歲」與「祟」諧音,晚輩得到壓歲錢就可以平平安安度過一歲。壓歲錢有兩種,一種是以彩繩穿線編作龍形,置於床腳,此記載見於《燕京歲時記》;另一種是最常見的,即由家長用紅紙包裹分給孩子的錢。壓歲錢可在晚輩拜年後當眾賞給,亦可在除夕夜孩子睡著時,由家長偷偷地放在孩子的枕頭底下。現在長輩為晚輩分送壓歲錢的習俗仍然盛行。

春節食俗
在古代的農業社會里,大約自臘月初八以後,家庭主婦們就要忙著張羅過年的食品了。因為腌制臘味所需的時間較長,所以必須盡早准備,我國許多省份都有腌臘味的習俗,其中又以廣東省的臘味最為著名。

蒸年糕,年糕因為諧音「年高」,再加上有著變化多端的口味,幾乎成了家家必備的應景食品。年糕的式樣有方塊狀的黃、白年糕,象徵著黃金、白銀,寄寓新年發財的意思。

年糕的口味因地而異。北京人喜食江米或黃米製成的紅棗年糕、百果年糕和白年糕。河北人則喜歡在年糕中加入大棗、小紅豆及綠豆等一起蒸食。山西北部在內蒙古等地,過年時習慣吃黃米粉油炸年糕,有的還包上豆沙、棗泥等餡,山東人則用黃米、紅棗蒸年糕。北方的年糕以甜為主,或蒸或炸,也有人乾脆沾糖吃。南方的年糕則甜咸兼具,例如蘇州及寧波的年糕,以粳米製作,味道清淡。除了蒸、炸以外,還可以切片炒食或是煮湯。甜味的年糕以糯米粉加白糖、豬油、玫瑰、桂花、薄荷、素蓉等配料,做工精細,可以直接蒸食或是沾上蛋清油炸。

真正過年的前一夜叫團圓夜,離家在外的遊子都要不遠千里萬里趕回家來,全家人要圍坐在一起包餃子過年,餃子的作法是先和面做成餃子皮,再用皮包上餡,餡的內容是五花八門,各種肉、蛋、海鮮、時令蔬菜等都可入餡,正統的餃子吃法,是清水煮熟,撈起後以調有醋、蒜末、香油的醬油為佐料沾著吃。也有炸餃子、烙餃子(鍋貼)等吃法。因為和面的「和」字就是「合」的意思;餃子的「餃」和「交」諧音,「合」和「交」又有相聚之意,所以用餃子象徵團聚合歡;又取更歲交子之意,非常吉利;此外,餃子因為形似元寶,過年時吃餃子,也帶有「招財進寶」的吉祥含義。一家大小聚在一起包餃子,話新春,其樂融融。

熱點內容
用稱稱嫁妝 發布:2020-09-12 19:11:27 瀏覽:511
五星級婚宴 發布:2020-09-12 17:55:19 瀏覽:511
婚禮樂隊 發布:2020-09-12 20:13:00 瀏覽:510
太廟婚紗 發布:2020-09-12 18:59:26 瀏覽:510
北京攝影婚紗 發布:2020-09-12 17:43:09 瀏覽:509
耍新郎 發布:2020-09-12 20:11:18 瀏覽:508
王子婚紗攝影 發布:2020-09-12 17:52:22 瀏覽:508
外景簡筆畫 發布:2020-09-12 15:57:17 瀏覽:508
拍外景婚紗照 發布:2020-09-12 17:43:26 瀏覽:507
我們結婚了2013 發布:2020-09-12 18:42:33 瀏覽: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