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風俗彩禮 » 宋代城市生活的風俗

宋代城市生活的風俗

發布時間: 2022-08-07 09:15:19

1、宋代的習俗風尚

宋代習俗與風尚
1.北南兩宋時期,服裝分類更加細化,不同行業有不同服裝,例如士、農、工、商各行有各行的職業服裝,從人們的服飾上就可看出所從事的行業。孟元老《東京夢華錄·民俗》記載:「其賣葯、賣卦,皆具冠帶。至於乞丐者,亦有規格。稍似懈怠,眾所不容。其士、農、工、商,諸行百戶,衣裝各有本色,不敢越外。謂如香鋪裹香人,即頂帽披背;質庫(當鋪)掌事,即著皂(黑)衫角帶不頂帽之類。街市行人,便認得是何色目。」
2.漢族服裝受契丹族服飾影響較大,漢族女子流行穿一種叫「褙子」的服裝。這種來源於遼契丹服的褙子穿在身上的效果與唐朝時小衣大裙造型截然不同,而是表現出了衣長而露短裙廓形,女子穿上褙子會顯得端莊、穩重、典雅。宋朝時女子普遍流行穿褙子,並普遍以纏足為風尚。
3. 瓦子在宋朝時大為發展,這也標志著城市生活和商品經濟的繁榮。大城市裡的熱鬧場地,出現了固定的聚會和玩鬧的場所,這些場稱為「瓦子」。瓦子又稱「勾欄」、「瓦舍」,是以娛樂為主要內容的商業集中地點,也是曲藝說唱雜技表演的場所。瓦子用欄桿或巨幕隔成的藝人演出的固定場子,用來表演各種雜耍技藝。宋以前,城內街道上一律不準開設店鋪。晚上會實行宵禁。到了北宋時,地攤、街頭買賣多了起來,就連皇帝也要下詔承認現狀。於是,大街小巷店鋪櫛比,熙熙攘攘。據統計僅在北宋汴京城裡,有瓦子場所50餘座。
4.宋人在典禮、宴慶、佳節、出遊時有賞花、簪花的習俗。每當春暖花開時節,城裡的男男女女就「爭先出城探春」,結伴賞花。簪花又稱插花、戴花,本是重陽登高習俗。蘇軾在杭州賞花插花情景時寫出「簾前柳絮驚春晚,頭上花枝奈老何」的詩句,抒發春光易逝、人生易老的感慨。黃庭堅的詞中也有「花向老人頭上笑,羞羞,白發簪花不解愁」的句子。 賞花、簪花的習俗促進了宋時的鮮花貿易發展。洛陽、揚州、成都等地出現不少花市。汴京、臨安等地方出現了不少沿街叫賣的花販。方岳的《湖上》:「今歲春風特地寒,百花無賴已摧殘。馬滕曉雨如塵細,處處筠籃賣牡丹。」可見當時人們對鮮花的喜愛。
5. 宋人喜歡踢球。古稱「蹴鞠」,始於戰國。原是一種實心皮球,宋朝已經能製成很好的氣球了。宋朝踢球的人相當普及,宋人有《蹴鞠圖譜》專論踢球的著作。南宋時踢球者組織的民間足球團體叫「圓社」、「齊雲社」等。當時有兩種不同的踢法,一種是設球門,比進球的多少,另一種比賽是踢球的花樣,花樣腳法有幾百種之多。除用腳外,還可用頭、肩、臀、胸、腹、膝等部位做顛球,人們下午或黃昏時常在瓦子里觀看顛球花樣比賽。由於流行蹴鞠運動,造就了足球高手輩出,如蘇軾的書童高俅就因球踢好,一次偶然的機會,在宮中向端王趙佶顯露了球技。端王非常欣賞,將他留下,時常陪練足球。端王後繼承帝位,高俅也官運亨通,職至宰相,並任朝廷最高武官達二十年。宋時傳說一位道士球藝極高「使鞠球繞身,終日不墮」。受「蹴鞠」運動流行的影響,宋時出現了戶外休閑裝的倪端。
6.宋人相親,定親,主要是男方家人到女方家去,如果相中女方,則「以釵子插冠中」,謂之「插釵子」,如果不如意,則「留一兩端彩段,與之壓驚,則此親不諧矣」。
7.宋人延續唐朝風俗,喜歡坐凳、椅子和綉蹲,同時伴有茶幾、衣架、梳妝台、太師椅和畫屏。坐姿的標準是雙腿垂下,而不是跪坐。原來,古人皆習慣於席地而坐,漢代才開始坐於床。起初,人們仍保持席地而坐的姿勢,「凡坐必屈腳」,南朝末期才逐漸有「跛床垂腳」,也就是垂腳坐於床沿上的坐勢。當時,尊貴者獨坐一床,賓客臣屬連床而坐。坐床習俗由西域胡人傳入,胡床在魏晉至隋唐時期使用較廣,到了宋朝有錢有勢的人家不僅居室必備,就是出行時還要由侍從扛著胡床跟隨左右,以備臨時休息之用。這種胡床已具備了凳子的形狀和功能,但因那時沒有「凳」的稱謂,人們還習慣稱之為「胡床」。宋以後,凳子的使用逐漸增多,凳子的名稱也被廣泛使用,並從床的品類中分離出來,獨立成凳。另外,宋朝男性坐在凳椅上已司空見慣,但是婦女若坐在凳椅上,則是驚人之舉。南宋詩人陸游在《老學庵筆記》上說:「往時士大夫家婦女坐椅子、杌子,則人皆譏笑其無法度。」宋時的凳子形式多樣,主要有正方形、長方形、圓形等幾種。
8.宋朝時期,下級見上級或卑著見尊者,都以跪拜或叉手為禮。而婦女則不行跪拜禮。男子行「肅拜」禮時,雙膝跪地,兩手放低。「拜手」即跪地後兩手至地,這是較重之禮儀。喪夫者則頭垂至地,此時首飾要全部卸掉。朱熹提出「餓死事小,失節事大」,他曾令婦女鞋底裝上木頭,使行動有聲,便於覺察,以防私奔。
9.宋朝男子有簪花習俗。男子簪花古來有之,如王維《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有「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王昌齡《九日登高》「茱萸插鬢花宜壽,翡翠橫釵舞作愁。」重陽節要插戴茱萸花從兩漢至唐代已經有過流行。雖然漢唐已有男子戴花現象,但不是很普遍,也只有在重陽節這一天佩戴。明清時期,偶有為之。惟有兩宋男人戴花蔚然成風,最為興盛。宋朝男子不僅頭插鮮花,還有將巾帛彩剪成茱萸、菊花來佩帶。受到婦女頭上簪花的影響,皇帝大臣也頭上簪花。

2、宋代社會城市生活中的風俗習慣

宋太祖建國時就確立土,地,私,有,產,權,制,度,買.賣.自.由,並采.取.不.抑.兼.並的政,策,租,佃,經,營成為重要的土,地,經,營,形式。租,佃,契,約.期.滿.後佃農可以自.由.決.定.終.止或續,約。人,口,流,動,性.增.強,城.市.商.品.經.濟.發.展。
宋代的經濟繁榮程度可謂前所未有,農業、印刷業、造紙業、絲織業、制瓷業均有重大發展。航海業、造船業成績突出,海外貿易發達。南宋初期對南方的大規模全面深度開發,促成南方地區成為全,國,經,濟,文,化,中,心,從此完全取代北方地區的經,濟,文,化中心地位。
一.人們的衣食住行
衣:宋代服飾體現了等級性和不同的行業特點。衣料也有較大的變化,由麻布向棉布發展,麻布還是最主要的衣料。
食:宋代食品種類很豐富。南北飲食交流普遍,但總的來說,北方以麵食為主南方主要吃米飯。茶和酒是常用的飲料。
住:城市居民住瓦房,農民住茅屋,官僚、地主和富商住園林式住宅。各種傢具種類繁多,而且高腳傢具廣泛使用。
行:宋人代步的工具分為水陸兩大類,主要有轎、車、馬、騾、驢、牛、馱。大海船還有指南針。
二.城市文化生活
1.瓦舍:城內設有多處供居民娛樂的場所。宋代全國各地的茶肆應該數不勝數,與之相關也產生了多種社會角色和行業。茶肆是隨著飲茶在社會生活中日益普遍化而出現的一種專門行業,坊肆數量眾多,人流雜處,往往體現出市民社會生活方方面面的特徵,有很強的社會性和公眾性。宋初滅熟時,後蜀宮中金銀玉器書畫全部都被宋軍收藏,「太祖閱蜀宮畫圖,問其所用,曰,以奉人主爾。太祖曰,獨攬孰若使眾觀邪?於是以賜東門外茶肆」。他認為把圖畫掛在茶社能與民眾一起觀賞,可見茶肆在社會生活中接觸平民的廣泛性。而蔡絛述及宋代「遇禁煙節,至清明日則賜新火」遇執政、侍從等雜學士以上之家,而那些所謂「快行家者,昧爽多就執政、侍從之門,茶肆民舍取火爇燭,執之以燒」,舉「茶肆民舍」以指稱社會中的市民階層,亦可見茶肆在市民社會生活中的代表性。
三.豐富的節日生活
1.宋代的節日很多,春節、元宵節、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重陽節等。
2.宋代的春節叫元旦或元日,是一年中所有節日中最隆重的,元宵節也叫燈節。
3.宋代過春節,也稱元旦,最為重視。元旦前幾天,人們就灑掃庭戶,准備過節。除夕夜,百姓要祭祀祖先,迎神供佛,掛年畫,貼「桃符」。合家圍爐而坐,飲酒唱歌,直到天明, 稱「守歲」。元旦那天,盛行燃放鞭炮,穿新衣,往來拜年。大街上搭彩棚,擺滿各色貨物,歌館、舞場擠滿了人, 連婦女也出來游樂。

3、誰能告訴我北宋時期有那些民俗嗎?也詳細越好謝謝!

在宋代,佛教在民間開始傳播,逐漸世俗化,日常生活中的表現有:1.吃湯圓的風俗始於宋代,當時的湯圓稱「浮圓子」,亦稱「湯圓子」、「 乳糖圓子」、「湯丸」、「湯團」,生意人則美其名日:「元寶」。宋元元初時,湯圓已成為元宵節的應節食品,所以人們又稱它為「元宵」。2.普通老百姓中興起了一股食素的風氣,李之彥《東谷所見》曰:"世人以茹素為齋戒,豈知聖賢之所謂齋者,齊也,齊其心之所不齊;所謂戒者,戒其非心妄念也。"為了適應這種風氣,汴京、臨安等地都有專門經營素食的素食店、素分茶,其烹制的食品有"寺院齋食","凡麩筍乳蕈飲食,充齋素筵會之備"。此外,"更有專賣素點心從食店"。同時,民間吃葷遭受報應的傳說也隨之流行。如光孝宮道人章道隆,生平喜食鱔魚,經托夢而不悟,後"為軍人以煮鱔湯灌口而死". 3.與食素之俗相關的還有開葷習俗。王琳《野客叢書》卷二二《解菜》載:"今人久茹素,而其親若鄰設酒餚之具,以相暖熱,名曰開葷,於理合曰開素。此風已見六朝。觀東昏侯喪潘妃之女,閹豎共營餚羞,雲為天解菜。正其義也。" 4.宋代是我國風箏的發展階段。原因:一是宋代城市文化經濟的繁榮和民間手工業的興起,二是宋代提倡傳統的節日風俗,這就為風箏的發展和進入節日的娛樂活動提供了良好的條件。據《東京夢華錄》載,在北宋都城汴梁(今河南開封)「每日交五更,諸寺院行者,打鐵牌子或木魚循門報曉……諸趨朝入市之人,聞此而起,用太平車或驢馬馱之,從城外守門入城貨賣,至天明不絕。」現存的北宋畫家張擇端所畫《清明上河圖》也充分反映了當時東京療梁清明時節繁榮熱鬧的景象。 5.宋代,除夕送禮在民間已成風俗。那時稱「饋歲」、「別歲」。除夕這天,鄰里鄉親相互饋贈少量米面,表示新的祝賀,相互邀請飲酒,辭舊迎新。展示了中國人珍惜年華、重人情的淳厚質朴的風俗。 6.古代一個非常有名的,現在已失傳的節日——寒食節.宋代之後,寒食掃墓之俗移到清明之中。踏青春遊、盪鞦韆等俗也只在清明時舉行。清明節便由一個單純的農業節氣上升為重要的大節日了,寒食節的影響也就消失了。 宋代踏青之風盛行,著名畫家張擇端的風俗畫《清明上河圖》,就極其生動地描繪了宋代清明時節京都人民踏青遠足的熱鬧情景。 宋朝的清明節,除了街市上所賣的稠餳、麥糕、乳酪、乳餅等現成的食品之外,人家也自製一種燕子形的麵食,稱為「棗錮飛燕」,據說是從前用來祭拜介子推的祭品。

這個是我在網上考來的,希望對你有幫助。

4、宋朝人們的衣食住行

宋代人們衣食住行四個方面的主要特點
1.衣:統治者衣飾精美華麗,勞動者多穿黑白兩色、小袖狹身的短衣;
2.食:北宋食肉以羊肉為主,南宋以魚為主;

3.住:宋代住房簡陋,多為茅屋,城市平民住房平面多為方形;

4.行:多用牛車,也有驢車,達官貴人乘轎出行。

宋代的社會風貌:
宋代以來對女子的束縛越來越嚴重。婦女纏足的陋習開始傳開。在宋代,從穿戴上,可辨認出士、農、工、商從事行業的特點和等級差別。出現有娛樂兼經營的場所瓦子,瓦子中圈出專供演出的圈子叫勾欄,還有元旦、元宵節、端午節、中秋節等節日。宋代稱春節為元旦,要掛年畫,貼桃符。

兩宋時期社會生活豐富多彩的原因和條件:
兩宋軍民抗擊北方游牧民族南侵,以及宋遼、宋夏、宋金的議和,使得中原和南方地方獲得了相對安定的社會持續發展環境;契丹、女真、黨項等少數民族崛起擴展之際,也不斷吸收中原先進文明,農耕文化也游牧文化在碰撞中逐漸交融,大大豐富了華夏文明;兩宋時期,農業、手工業大大發展,市民階層興起,商品經濟蓬勃發展,古代經濟中心南移;指南針、火葯、印刷術三項重大發明與應用以及海內外貿易的興起,中國科學技術處於當時世界文明的高峰;兩宋統治者推行「重文輕武」的國策,推動了文化教育事業的進一步發展。

5、宋代有哪些風俗習慣一直流傳至今?

序言:在歷史長河中,有許多朝代非常流行的風俗都流傳下來了,一直保存至今。如果是碰到一些重大的節日,人們仍然會有許多的風俗習慣。可以說這代表了中國的傳統文化是非常有紀念意義的,所以說現在國家大力保護中國的傳統節日,下面小編就和大家分享一下宋代流傳到今的風俗習慣。

一、中秋節

在過中秋節的時候,許多地方都會舉行猜燈謎的活動。無論身處何地,都會有吃月餅的習慣,這些都是從宋朝流行下來的。燈謎是我國民間文學的一種藝術形式,是人們在長期的勞動和實踐中總結出來的燈謎,來源於生活,走向生活,是人們非常喜歡的一種智力活動游戲。月餅在宋代的時候有“荷葉”“芙蓉”這些雅稱,月餅的做法也是更加的精緻,有許多的詩人寫詩贊美月餅。

二、端午節

如果提起端午節的話,相信大家的腦海中都會浮現,屈原投汨羅江的長情,為了紀念屈原,就有了中秋節吃粽子這個習慣。現在端午節的習俗比較多,人們往往會賽龍舟,吃粽子,喝雄黃酒等等,而這些活動基本上都與屈原有關。大家也非常的重視端午節,現在端午節更是有黃金假期,無數人會選擇在這一天出去旅遊。

三、吃湯圓

我們在過元宵節的時候有吃湯圓的習慣,而這些習慣正是起源於宋代,當時的湯圓被稱為是福元子,許多生意人更是稱他為“元寶”,在宋元元初的時候,湯圓已經成了元宵節必備的食品,所以又將湯圓稱為“元宵”。不得不說,宋代的這些飲食習慣也讓我們在過節的時候大飽口福。我們應該重視中國的傳統文化,這樣才能讓這些風俗習慣一直保存下去。

6、宋朝的民俗誰知道啊?

1.元宵節
吃湯圓的風俗始於宋代,當時的湯圓稱「浮圓子」,亦稱「湯圓子」、「 乳糖圓子」、「湯丸」、「湯團」,生意人則美其名日:「元寶」。
2、除夕送禮在民間已成風俗
那時稱「饋歲」、「別歲」。除夕這天,鄰里鄉親相互饋贈少量米面,表示新的祝賀,相互邀請飲酒,辭舊迎新。展示了中國人珍惜年華、重人情的淳厚質朴的風俗。
3、寒食節
寒食掃墓之俗移到清明之中。踏青春遊、盪鞦韆等俗也只在清明時舉行。清明節便由一個單純的農業節氣上升為重要的大節日了,寒食節的影響也就消失了。
宋代踏青之風盛行,著名畫家張擇端的風俗畫《清明上河圖》,就極其生動地描繪了宋代清明時節京都人民踏青遠足的熱鬧情景。
宋朝的清明節,除了街市上所賣的稠餳、麥糕、乳酪、乳餅等現成的食品之外,人家也自製一種燕子形的麵食,稱為「棗錮飛燕」,據說是從前用來祭拜介子推的祭品。
4、每逢冬至這一天吃餛飩的風俗
宋朝人周密說,臨安人在冬至吃餛飩是為了祭祀祖先。只是到了南宋,我國才開始盛行冬至食餛飩祭祖的風俗。
5、宋代是我國風箏的發展階段
原因:一是宋代城市文化經濟的繁榮和民間手工業的興起,二是宋代提倡傳統的節日風俗,這就為風箏的發展和進入節日的娛樂活動提供了良好的條件。
6、普通老百姓中興起了一股食素的風氣
為了適應這種風氣,汴京、臨安等地都有專門經營素食的素食店、素分茶,其烹制的食品有"寺院齋食","凡麩筍乳蕈飲食,充齋素筵會之備"。此外,"更有專賣素點心從食店"。同時,民間吃葷遭受報應的傳說也隨之流行。如光孝宮道人章道隆,生平喜食鱔魚,經托夢而不悟,後"為軍人以煮鱔湯灌口而死".
7、與食素之俗相關的還有開葷習俗
王琳《野客叢書》卷二二《解菜》載:"今人久茹素,而其親若鄰設酒餚之具,以相暖熱,名曰開葷,於理合曰開素。此風已見六朝。觀東昏侯喪潘妃之女,閹豎共營餚羞,雲為天解菜。正其義也。」

還有 宋代的節日民俗,如元宵節大型彩燈中騎著獅子、大象的文珠、普賢菩薩像,四月初八日圍繞"浴佛"所展開的一系列民俗活動,七夕節中的"磨喝樂",七月十五的"盂蘭盆",十二月初八的"臘八粥"等等

7、宋代時,市民的文化生活主要有哪些?至今流傳下來的有哪些?

選我我知道!!!

一、衣食住行:
1、衣:統治者衣飾華美;衣著受北方少數民族影響;婦女纏足的陋習傳開
2、食:飲食豐富,南北方各具特色
3、住:農村、城市住房各具特色,貴族官僚的住宅相當宏麗
4、行:交通發達,旅店興盛
二、娛樂和節日:
1、「瓦子「:城市中娛樂和兼商業的場所,十分熱鬧
2、節日:宋代就有了今天的傳統節日:宋代春節的風俗

春節、元宵節、端午節、中秋節等,就是宋代流傳下來的。

8、北宋的風俗人情

北宋汴京民俗生活寫照
——讀《東京夢華錄》
據本書作者自序,宋朝南渡後,經歷了靖康之恥的北宋遺民孟元老「出京南來,避地江左,情緒牢落,漸入桑榆」。孟元老每每思念故都,追憶汴京繁盛,便作《東京夢華錄》一書,飽含了對故都的一片深情。書中追述了北宋都城汴京的繁華景象,包括城市建築、飲食起居、時令節日、民風習俗、節日慶典等世俗生活的意象,全面地描寫了北宋的都市生活百態。可以說,《東京夢華錄》和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一起圖文並茂的描繪了汴京的城市風貌及社會生活。《東京夢華錄》對研究北宋都市民俗生活具有極大的文獻價值。
全書共分為十卷,卷一至卷四主要介紹了汴京的城市布局、建築結構、商業活動等,包括皇宮內外城、護城河、城門橋梁、各部衙門的分布以及朱雀街、州橋夜市、酒樓等商業場所和各種商業活動。從這四卷的記載中,我們可以看到北宋時期市民日常生活的基本狀況:商業發達,交通便利,文化繁榮。
卷二中提到的「州橋夜市」,描述「出朱雀門,直至龍津橋。自州橋南去,當街水飯、爊肉、干脯。王樓前獾兒、野狐、肉脯、雞...直至龍津橋須腦子肉止,謂之雜嚼,直至三更。」表明北宋已經開放夜市,這說明北宋時期城市商業發展比隋唐時更進一步,是商業民俗現象的表現。「州橋夜市」更是有上百種各色小吃:「旋煎羊、白腸、鮓脯、黎凍魚頭、姜豉類子、抹臟、紅絲、批切羊頭、辣腳子、姜辣蘿卜、夏月麻腐雞皮、麻飲細粉、素簽紗糖、冰雪冷元子、水晶皂兒、生淹水木瓜、葯木瓜、雞頭穰沙糖、綠豆,甘草冰雪涼水、荔枝膏、廣芥瓜兒、鹹菜、杏片、梅子姜、萵苣筍、芥辣瓜旋兒、細料餶飿兒、香糖果子......」,向我們展現了北宋富有特色的飲食民俗。
北宋汴京的行業民俗、婚嫁民俗和節日民俗占據了本書的後六卷,可見民俗在本書中的重要性。
卷五的第一部分直接以「民俗」為題,記載了汴京的行業民俗。由「凡百所賣飲食之人,裝鮮凈盤合器皿,車檐動使奇巧,可愛食味和羹,不敢草略。其賣葯賣卦,皆具冠帶。至於乞丐者,亦有規格。稍似懈怠,眾所不容。其士農工商諸行百戶衣裝,各有本色,不敢越外。謂如香鋪裹香人,即頂帽披背;質庫掌事,即著皂衫角帶不頂帽之類。街市行人,便認得是何色目。」可見其行業的敬業、有序的風氣;從「若見外方人為都人凌欺,眾必救護之。或見軍鋪收領到斗爭公事,橫身勸救,有陪酒食檐官方救之者,亦無憚也。或有從外新來,鄰左居住,則相借莉動使,獻遣湯茶,指引買賣之類。更有提茶瓶之人,每日鄰里互相支茶,相問動靜。」可以讀出書中所說的「人情高誼」及市民見義勇為的英雄氣概。
卷五第三部分詳細講述了北宋時期的「娶婦」民俗,可以分以下幾個步驟:
1.寫帖子,了解對方家世。「凡娶媳婦,先起草貼子,兩家允許,然後起細貼子,序三代名諱,議親人有服親田產官職之類。」
2.相親,定親。主要是男方家人到女方家人,如果相中,則「即以釵子插冠中」,謂之「插釵子」,如果不如意,則「留一兩端彩段,與之壓驚,則此親不諧矣」。
3.婚前准備及迎親。親事定下後男方就下彩禮,布置新房,而婚前一日女方必須「先來掛帳,鋪設房卧,謂之『鋪房』。」值得注意的是「女家親人有茶酒利市之類」,說明北宋濃烈的商業氣息已滲透到了婚嫁習俗中。迎娶當日,「兒以車子或花檐子發迎客引至女家門,女家管待迎客,與之彩段,作樂催妝上車檐」,隨後有「起檐子」「杜門」「撒谷豆」「從虛帳」「坐富貴」等各種禮節。最後飲「交杯酒」。
4.「新婦拜堂」與「拜門」。各指女方拜見男方家長及男方回拜女方家長。
卷六至卷十用較多的筆墨記載了北宋豐富多彩的傳統節日,反映了當時的節日習俗。正月有元旦、立春、元宵、元月十六等節日,其中元旦有朝會,皇室還會「十四日駕車幸五嶽觀」、「十五日駕車幸上清宮」,元宵節收燈後,「都人爭先出城探春」。三月主要節日是清明節,還有「三月一日開金明池林苑」,這段時間是喜慶的時期,帝王會有眾多的活動,如「駕幸臨水殿觀爭標錫宴,駕幸瓊林苑,駕幸寶津樓宴殿,駕登寶津樓諸軍呈百戲,駕幸射殿射弓,范苑內縱人關撲游戲」。四月八日是「佛生日」,各大禪院有浴佛齋會。五月傳統的端午節,六月六日崔府君生日,七月的七夕和中元節。八月的立秋、秋社和中秋,九月的傳統節日重陽節是重要節日。十月主要是十月一日、天寧節、入內上壽和立冬。十一月的節日比較多,也比較重要,冬至是比較重要的節日,帝王有會有一系列的巡幸活動。十二月是從古沿襲至今的除夕節。
在這些傳統節日中,都有許多的慶典活動和帝王的巡幸,還有多樣的服務大眾的娛樂活動。而北宋的這些傳統節日,如元旦、元宵、清明、七夕、中秋、除夕等節日都延續至今,而且影響的范圍是全國性的。
《東京夢華錄》是北宋都市民俗生活的記載,為我們描繪了這一歷史時期居住在東京的上至王公貴族、下及庶民百姓的日常生活情景,是都市民俗學發展的重要成果。它既是一部關於北宋都市研究的重要資料,又是一部民俗學著作。

9、清明上河圖描繪了北宋都城什麼樣的社會風俗

清明上河圖描繪了北宋都城清明時節的繁華景象和社會風俗。
《清明上河圖》畫卷,北宋風俗畫作品。傳世名作、一級國寶。作者張擇端。《清明上河圖》是中國繪畫史上最著名的作品之一,不但藝術水平高超,而且圍繞著它還流傳下來許多有趣的故事。這幅畫描繪的是汴京清明時節的繁榮景象,是汴京當年繁榮的見證,也是北宋城市經濟情況的寫照。通過這幅畫,我們了解了北宋的城市面貌和當時各階層人民的生活。《清明上河圖》具有極高的史料價值。
《清明上河圖》以精緻的工筆記錄了北宋末葉、徽宗時代首都汴京(今開封)郊區和城內汴河兩岸的建築和民生。該圖描繪了清明時節,北宋京城汴梁以及汴河兩岸的繁華景象和自然風光。作品以長卷形式,採用散點透視的構圖法,將繁雜的景物納入統一而富於變化的畫面中,畫中人物500多,衣著不同,神情各異,其間穿插各種活動,注重戲劇性,構圖疏密有致,注重節奏感和韻律的變化,筆墨章法都很巧妙。全圖分為三個段落。
首段,汴京郊野的春光:
在疏林薄霧中,掩映著幾家茅舍、草橋、流水、老樹、扁舟。兩個腳夫趕著五匹馱炭的毛驢,向城市走來。一片柳林,枝頭剛剛泛出嫩綠,使人感到雖是春寒料峭,卻已大地回春。路上一頂轎子,內坐一位婦人。轎頂裝飾著楊柳雜花,轎後跟隨著騎馬的、挑擔的,從京郊踏青掃墓歸來。環境和人物的描寫,點出了清明時節的特定時間和風俗,為全畫展開了序幕。
中段,繁忙的汴河碼頭:
汴河是北宋國家漕運樞紐,商業交通要道,從畫面上可以看到人煙稠密,糧船雲集,人們有在茶館休息的,有在看相算命的,有在飯鋪進餐的。還有"王家紙馬店",是掃墓賣祭品的,河裡船隻往來,首尾相接,或纖夫牽拉,或船夫搖櫓,有的滿載貨物,逆流而上,有的靠岸停泊,正緊張地卸貨。橫跨汴河上的是一座規模宏大的木質拱橋,它結構精巧,形式優美。宛如飛虹,故名虹橋。有一隻大船正待過橋。船夫們有用竹竿撐的;有用長竿鉤住橋梁的;有用麻繩挽住船的;還有幾人忙著放下桅桿,以便船隻通過。鄰船的人也在指指點點地象在大聲吆喝著什麼。船里船外都在為此船過橋而忙碌著。橋上的人,也伸頭探腦地在為過船的緊張情景捏了一把汗。這里是名聞遐邇的虹橋碼頭區,車水馬龍,熙熙攘攘,名副其實地是一個水陸交通的會合點。
後段,熱鬧的市區街道:
以高大的城樓為中心,兩邊的屋宇鱗次櫛比,有茶坊、酒肆、腳店、肉鋪、廟宇、公廨等等。商店中有綾羅綢緞、珠寶香料、香火紙馬等的專門經營,此外尚有醫葯門診,大車修理、看相算命、修面整容,各行各業,應有盡有,大的商店門首還扎「綵樓歡門」,懸掛市招旗幟,招攬生意,街市行人,摩肩接踵,川流不息,有做生意的商賈,有看街景的士紳,有騎馬的官吏,有叫賣的小販,有乘座轎子的大家眷屬,有身負背簍的行腳僧人,有問路的外鄉遊客,有聽說書的街巷小兒,有酒樓中狂飲的豪門子弟,有城邊行乞的殘疾老人,男女老幼,士農工商,三教九流,無所不備。交通運載工具:有轎子、駱駝、牛馬車、人力車,有太平車、平頭車,形形色色,樣樣俱全。繪色繪形地展現在人們的眼前。
總計在五米多長的畫卷里,共繪了五百五十多個各色人物,牛、馬、騾、驢等牲畜五、六十匹,車、橋二十多輛,大小船隻二十多艘。房屋、橋梁、城樓等也各有特色,體現了宋代建築的特徵。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是一幅描寫北宋汴京城一角的現實主義的風俗畫,具有很高的歷史價值和藝術水平。

10、宋代衣食住行等習俗的變化

宋代對士、農、工、商的服飾,限制極為嚴格。孟元老《東京夢華錄·民俗》記載:「其賣葯賣卦,皆具冠帶。至於乞丐者,亦有規格。稍似懈怠,眾所不容。其士、農、工、商,諸行百戶,衣裝各有本色,不敢越外。謂如香鋪裹香人,即頂帽披背;質庫(當鋪)掌事,即著皂(黑)衫角帶不頂帽之類。街市行人,便認得是何色目。」可見,在宋代,除從服飾上可以看出等級差別外,還可以看出他們所從事的行業。
北宋的東京和南宋的臨安,是當時南北飲食的兩個交流中心,從中可以看出當時飲食的狀況。北宋的東京,已傳入南方的烹飪技術,改變了以前北方人粗放的飲食習慣。在那裡,北饌、南食、川飯等幾種菜系互相競爭,使飲食業變得更加豐富。宋室南渡後,隨著大量北方人口的遷入,東京的飲食業也進入臨安,使南北的飲食再次得到交流,形成「飲食混淆,無南北之分矣」(吳自牧《夢粱錄》卷16)的局面。從《東京夢華錄》《夢粱錄》等文獻的記載來看,兩宋的烹飪技術已經相當高超,有烹、燒、烤、炒、爆、溜、煮、燉、、鹵、蒸、臘、蜜、蔥拔、酒、凍、、簽、腌、托、兜等幾十種,每一種都可以做出二十多個品種,可謂豐富多彩。
北宋初年,對各級官員的服色都有嚴格規定

北宋初年,曾對各級官員的服色做出嚴格的規定,如三品以上穿紫色,五品以上穿硃色,七品以上穿綠色,九品以上穿青色。至於普通百姓,就只能穿黑白二色。

宋代的社會風貌:
一、衣食住行:
1、衣:統治者衣飾華美;衣著受北方少數民族影響;婦女纏足的陋習傳開
2、食:飲食豐富,南北方各具特色
3、住:農村、城市住房各具特色,貴族官僚的住宅相當宏麗
4、行:交通發達,旅店興盛
二、娛樂和節日:
1、「瓦子「:城市中娛樂和兼商業的場所,十分熱鬧
2、節日:宋代就有了今天的傳統節日:宋代春節的風俗

春節、元宵節、端午節、中秋節等,就是宋代流傳下來的。

熱點內容
用稱稱嫁妝 發布:2020-09-12 19:11:27 瀏覽:511
五星級婚宴 發布:2020-09-12 17:55:19 瀏覽:511
婚禮樂隊 發布:2020-09-12 20:13:00 瀏覽:510
太廟婚紗 發布:2020-09-12 18:59:26 瀏覽:510
北京攝影婚紗 發布:2020-09-12 17:43:09 瀏覽:509
耍新郎 發布:2020-09-12 20:11:18 瀏覽:508
王子婚紗攝影 發布:2020-09-12 17:52:22 瀏覽:508
外景簡筆畫 發布:2020-09-12 15:57:17 瀏覽:508
拍外景婚紗照 發布:2020-09-12 17:43:26 瀏覽:507
我們結婚了2013 發布:2020-09-12 18:42:33 瀏覽: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