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風俗彩禮 » 香港有風俗店

香港有風俗店

發布時間: 2022-08-07 02:42:57

1、香港人的風俗習慣是什麼?

1、數字諧音

香港風俗在接受別人斟酒或倒茶時,總喜歡用幾個指頭在桌上輕叩。「3」字在香港很吃香,原因是香港人讀「3」與「升」是諧音,「升」意味著「高升」。「8」和「6」在香港也很時髦。在粵語中「8」是「發」的諧音,「發」意味著「發財」。「6」與「祿」同音,也有「六六順」之意。香港人過節時,常相互祝願「恭喜發財」。

2、禮節禮儀

香港留學論壇表示香港人在社交場合與客人相見時,一般是以握手為禮。親朋好間相見時,也有用擁抱禮和貼面頰式的親吻禮的。他們向客人表達謝意時,往往用叩指禮(即把手指彎曲,以幾個指尖在桌面上輕輕叩打,以表示感謝)。據說,叩指禮是從叩頭禮中演化而來的,叩指頭即代表叩頭。

3、約會與准時

約定會見時間後,有30分鍾「出入」仍不失禮貌,不過商界人士通常是遵守時刻的。

4、款待與饋贈

客人應邀去赴宴時可帶水果、糖果或糕點作為禮物並用雙手遞送給女主人。不要送鍾,它是死亡的象徵;也不要送剪刀或其他銳利的物品,它們象徵斷絕關系。

5、不要比主人先開始飲酒進食。

中國新年大約是在1月中旬到2月之間這段時間內,這時要互贈禮物。

6、信仰忌諱

香港人忌諱別人打聽自己的家庭地址。因為他們不歡迎別人去他家裡作客,一般都樂於到茶樓或公共場所。報們忌諱詢問個人的工資收入、年齡狀況等情況,認為個人的私事不需要他人過問。他們對「節日快樂」之語很不願意接受。因為「快樂」與「快落」諧音。,是很不吉利的。他們忌諱「4」字。因為「4」與「死」諧音,故一般不說不吉利的「4」。

送禮等也避開「4」這個數,非說不可的情況下,常用「兩雙」或「兩個二」來代替。在香港,酒家的伙計最忌諱首名顧客用餐選「炒飯」,因為「炒」在香港話中是「解僱」的意思。開爐聞「炒」聲,被認為不吉利。

2、香港的風俗

參考資料:
由於在港的華籍居民以祖籍廣東的佔大多數,故港人大部分操粵語,但與內地的表達方式稍有不同,其中夾雜不少港式俚語。由於歷史的原因,多年來香港地區的官方語言是英語,大多數年輕受教育的一代都能用英語對答,亦流行以英語混入粵語中使用。近年來,普通話在香港逐漸流行,使用普通話的居民數量不斷上升。1997年7月1日香港回歸祖國後,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香港特別行政區基本法》的有關規定,香港特別行政區的行政、立法和司法機關,除使用中文外,還可以繼續使用英文。
香港宗教信仰自由,世界各大宗教在香港幾乎都有人信奉。香港的華人,主要信仰佛教、道教,「信神」最多。他們雖因襲傳統的宗教信仰和風俗習慣,但沒有教徒的意識與概念。人們普遍敬奉祖先神位、門神土地。初一和十五必上香或點「蠟燭燈」,逢喜事及傳統節日也要拜祭一番,平時到廟宇中去求神拜佛以求轉運或求簽者也不少。
據華人廟宇條例規定,香港所有廟宇都必須注冊。根據統計,香港寺院共有360多間,公共廟宇有40座,天後廟宇24座。由於香港近海,從事漁業、航運者眾,故在廟宇中,供奉最多的是天後。據說天後姓林,福建人,為救漁民捨身投海,後被漁民和海員奉為守護神。據說有信眾25萬。在香港天後廟中,以大廟灣佛堂門的一所最負盛名。
每年農歷三月二十三日天後誕,是香港最為隆重的傳統節日之一。在廟宇中供奉的其他神還有觀音、北帝、關帝等。許多商店中也設有關帝神位,以求保佑。
中國傳統節日如春節、清明、端午、中秋、重陽,其風俗與內地基本一樣。為了方便市民過節、回鄉,政府還頒布了法定假期。此外,如燒衣(盂蘭節,農歷七月十四)、七夕(乞巧節)、觀音誕、師傅誕、天後誕等,都要舉行傳統的敬神活動,十分熱鬧,被列為旅遊盛大節目。
港人早餐多到茶樓飲茶,吃粵式點心或到餐室飲「西茶」(奶茶、檸檬茶、咖啡、麵包)。工作人員的午餐一般吃工作餐、快餐或到酒家茶樓飲午茶。晚餐才是正餐,多為粵式傳統飲食方式。港人相約飲茶時常互相斟茶。宴請之類,多在晚上9時開席,主人4時左右已在恭候客人,並設麻將台娛賓,不打麻將者一般7時左右到達為好。入席一般隨意,但客人要待主人說「起筷」才開始進食。用膳時,手肘不可橫抬、枕桌;不可「飛象過河」,即伸筷取遠處碟子中的菜;不能「美人照鏡」,將碟子拿起來倒菜;喝湯不要發出聲響,餐畢碗中不要留食。飲酒吃菜時,不宜手不離筷,祝酒尚禮到,力邀則失禮。上魚時,魚頭要對著客人方向,吃時不要翻轉魚身(寓「翻船」之意)。
港人對菜名亦有很多忌諱,不吉祥的名字都改個吉祥的叫法,如豬肝叫豬潤,因「肝」與「乾枯」同音;絲瓜稱勝瓜,因「絲」字與「輸」字諧音;「舌」叫「利」,因「舌」與「蝕」同音。很多菜餚還起了吉利的名字,如一本盈萬利(醬鴨舌)、年年慶有餘(松子黃魚)、金玉滿堂紅(蜜汁金華火腿)、花開添富貴(蟹肉西蘭花)等。
香港人對號碼、數字也很講究,「3」和「8」是他們最樂於追求的數字,認為這二字最吉祥。「3」的廣東話諧音是「生」,寓生氣、生財、生龍活虎;「8」的廣東話諧音是「發」,寓發財、發達。有些商店也喜歡用吉祥號碼做店名,如「168時裝店」、「338發型屋」等。「168''』的諧音是「一路發」,「338''』的諧音是「生生發」,「238''』的諧音則是「易生發」。
香港位於東西兩大文明交融與傳播的樞紐位置,是東西方文化巧妙而又溫馨結合起來的城市實體。即使在繁華的鬧市,至今也保留著中國傳統文化的民風民俗,如送禮時忌送鍾(送終)、書籍(輸)、毯子(壓財)。賭馬打麻將,忌人來借錢、取錢。做生意,第一宗必望其成交,多減些價也在所不惜,最忌客人講價而不買。此外,港人也頗迷信,除參神求簽外,風水掌相之類盛行,篤信神鬼輪回之說也不乏其人,忌不吉利同音字也頗厲害。

3、香港都有哪些風俗?

1、新年時候會有很老婆婆出來賣碌柚葉洗澡,用來洗掉去年的「臟」,不過現代家庭已經很少這樣做了。老婆婆賣的主要都是些自製自產的食物食材,一些砵仔糕什麼,你見到可以買來嘗個鮮

2、香港新年的紅包是見熟人就會發的,保安,菜市場的人,下屬,鄰居etc。所以我們一封紅包只有20-50塊orz。

3、如果你見誰家門口放了一柱大白蠟燭,那麼代表那家有人去世了,點蠟燭是給逝者點燈引路,告訴他家在這。

4、鬼節 七月初一至十五,晚上8-10時左右,人便會在街上「燒衣」給孤魂野鬼。店鋪燒是求財,有人是燒給家人,有人是為布施,有人是求平安。

5、香港人習慣喚 地藏王菩薩 為鬼王,盡管不太對,但同時也算是對。

6、香港人過節,是不一定是當天過,可能會提早,也可能會選擇延遲,反正會在那個月份進行。

4、在香港結婚有哪些地方習俗婚禮流程是什麼?

香港作為一個繁華的城市,結婚的花費著實不小,不過在香港登記結婚的流程倒也不復雜。首先,在香港登記結婚的新人需要先准備好登記所需要的材料,然後向婚姻登記處預約遞交擬結婚通知書的時間和地點,然後提交結婚通知書的同時選擇一個結婚日期,最後就可以領取到結婚證了。

5、香港的民俗是什麼?

年宵花市:農歷新年前數天在多區舉行,其中一年一度的維多利亞公園年宵花市最熱鬧,出售桃花、 菊花、 水仙花等各種賀歲鮮花及其他商品。  

花車巡遊:大年初一,在市內舉行。每年的巡遊表演有來自世界各地的花車,以及顯示不同地區文化和風情的巡遊隊伍,組合成多姿多彩的大型表演,慶賀新一年繁榮豐盛。

煙花匯演:大年初二 ,在維多利亞港海面舉行。海港兩岸和高層建築臨海的一面,都成了最好的觀賞位置。

聖誕節 (12月25日) :聖誕節是香港最熱鬧、最隆重的節日。維多利亞港兩岸的高大建築,提前個多月就布置上色彩繽紛的燈飾,各商店也換上聖誕裝飾,僅是這一風景,就引得不少遊人贊嘆不已。此時的香港,展現出最輝煌的城市面貌,如果對香港的繁華有興趣,那麼,最好的游覽時間一定是聖誕。

元旦(1月1日)、情人節(2月14日)、天後誕(農歷三月二十三)、佛誕(農歷四月初八)、太平清醮(農歷四月初八)、端午節(農歷五月初五)、七夕節(農歷七月初七)、孟蘭節(農歷七月十四)、中秋節(農歷八月十五)、萬聖節(10月31日)。

潮人盂蘭勝會是一種漢族民俗及民間信仰活動。農歷七月十五日在香港俗稱為「鬼節」,傳說農歷七月鬼魂可以來到人間,部份地區市民會在路邊焚燒冥紙香燭超渡遊魂,以超渡這些鬼魂。各會場設有施孤台、建醮台、戲台、大士台、神壇等。各街坊的戲台,以潮劇演出為主,還有形式多樣的文藝活動和手工技藝作品展示。潮人的盂蘭勝會分布在香港島、九龍半島和新界約六十多處地方舉辦。

香港這個大都市是中國的一顆東方明珠,它繼承了中國古代的傳統,也融合了英國的一些西式文化,香港的結婚傳統習俗綜合了中西文化的精神,既傳統也時尚。

送嫁與姐妹團

婚禮的前夜,新娘的女朋友們就集中在新娘的家裡,組成姐妹團,通宵達旦地熱鬧,叫做送嫁。因為在古代的中國,結婚以後女子就不太走出家門,所以,這是與肪友們的告別的儀式。現在的香港都為雙職工家庭,所以結了婚,女性不再出家門的現象已不復存在,但這種風俗習慣依然保留了下來。

結婚的前一夜,還有其他的一些風俗習慣。其中之一叫"上頭",就是梳頭發的儀式。每位母親都要給出嫁的女兒、兒子梳理頭發。"一梳一梳到最後",表示了永遠的意思。

還有一個風俗,就是吃湯圓。將米磨成粉,加上芝麻餡,做成拇指大小的湯圓,再用砂糖汁煮一下,非常甜,表示新婚生活又甜又圓、幸福美滿。

開門吉利與兄弟幫

婚禮當天都要從早忙到晚,首先由新郎前往新娘家迎娶新娘,這是第一個小0。與新娘家的姐妹團一樣,新郎家也要結成兄弟幫,一同前往迎接。姐妹團在新娘家的大門口擋住去路,要想過門的話,需要付買路錢,需雙方談判交涉。

"九"這個數字表示永久、永遠的意思,所以,禮金最初從九萬九千九百九十九元九角開始談起,談妥之後由兄弟幫用現金付帳,禮金由姐妹團共享。這來源於古代中國上千年的買賣婚姻的習俗,現在則成為饒有興趣的游戲。

斟茶與拜祖先

終於進入新娘家門的新郎,首先要與新娘並立,給新娘的父母親獻茶,這種儀式稱之為"斟茶"。由新郎按父親、母親的順序獻茶,新娘也依次隨行。這時負責倒茶的人被稱作"大妗姐,"是一個穿著黑色禮服的中年婦女。

儀式之後再前往新郎家再一次斟茶。新郎、新娘以及姐妹團、兄弟幫、大妗姐及其他家屬都要分乘扎著綵帶的車趕往新郎家。

到了新郎家,首先開始的儀式是拜祖先,給神台上祭祀著的祖先獻茶、點心,然後給大門的土地神拜禮,之後是給父母斟茶。

麻將與喜勺

儀式結束後,就開始進行稱為"喜勺"的結婚宴會。在此之前,一般是在傍晚五點左右開始,三五成群的開始打麻將、撲克牌或者唱卡拉OK、聊天。送紅包一般使用稱之為禮券的支票,由於香港治安不好,所以送支票是人們從生活中得出來的智慧。但也有人認為送現金更方便。紅包一般根據親密程度及婚禮的地點來決定,通常為400-500港幣。婚禮時,新郎、新娘又要迎接來客,又要照相,甚是繁忙。一般到午後九點左右,新郎新娘才能落座,上了菜,宴會才能開始。宴會開始時,無致詞、無演講,專門用餐。待用餐中途上魚翅湯時,主持人才開始致詞,各席就開始巡迴乾杯,也開始到了"鬧新人"的時間。

婚禮一般要持續到夜裡十一點鍾結束。

6、香港的節日習俗有哪些

香港的春節習俗
貼揮春
揮春是粵語中的叫法,實際上它指的就是過年時貼的春聯、門聯、福貼等。但近年來香港人在農歷新年時按傳統在家裡貼的漸漸不再僅限於春聯、年畫,取而代之的是在一些商店或家中貼上「生意興隆」、「出入平安」等的揮春。雖然如此,但貼揮春的原意和貼春聯和年畫一樣,取其吉利之意,希望來年事事順利,平平安安。
舞獅、舞龍燈
舞獅、舞龍燈等會在一些新界鄉村、圍村中出現,但在市區街頭上很難看到了。至於放炮仗、鞭炮等在香港是一律禁止的,不過自一九八二年開始,每年農歷初二的晚上,在維多利亞港上都會舉行盛大的煙花表演,這已成為這十多年來迎春的一個節目了。
吃港味年菜
最具港味的招牌年菜當屬「盆菜」,這道菜是在盆狀食器內加入魷魚、冬菇、花膠、大蝦、發菜、紅燒豬肉等豐富食材一起燉煮而成,象徵合家團圓、滿堂吉慶的寓意。而「發菜蚝豉」則是使用發菜與牡蠣干一同燜煮而成,取發財好市之寓意;象徵年年高升的年糕,更是香港春節期間少不了的傳統美食。
香港過年家家戶戶都會准備「全盒」來招待客人,以象徵吉祥圓滿之意。內有數小格,裝有多樣帶有好兆頭的糖果小食,例如瓜子象徵抓銀子、糖蓮子象徵連生貴子、糖蓮藕象徵佳偶天成、糖椰絲象徵有爺有子、油角象徵荷包滿滿等,真可謂是美味與美意兼得。
團年飯畢逛花市
香港被稱為「美食天堂」,春節有關吃的習俗也不少,而大部分家庭也會在春節期間吃「團年飯」,一般是在家裡設宴,於除夕全家上上下下、里里外外聚在一起,享受晚飯。
而飯後的一大節目,首選相信是逛花市了,農歷新年期間,港九多處都設有年宵市場,其中以維多利亞公園的花市最大、最熱鬧。香港市民習慣於晚飯後一家大小逛花市,除夕夜時更是人山人海,摩肩接踵,大家一起歡度佳節。
討「利是」
在香港過農歷新年,最開心的莫過於收「利是」的小孩子了,在春節拜年時,到處可以聽到「討」利是的歡笑聲。「利是」原為「利事」,取大吉大利寬好意頭,同時也成為了春節時親人之間不可缺少的習俗。

7、香港新店開張都有什麼風俗

香港總面積有1103平方公里,由香港島、九龍半島和新界組成,周圍有大大小小262個島。香港擁有世界上最優良的深水港,但沒有其他天然資源,但香港人愛學習、有創業精神,他們辛勤努力,使香港成為一個世界有名的國際大都會。

海水干凈,樓建得很高也很漂亮。到了晚上,坐在維多利亞海邊,四面八方都是燈火的海洋。那些五彩繽紛的霓虹燈,變幻無窮,美不勝收。

香港是「亞洲四小龍」之一,也是全球最富裕、經濟最發達和生活水準最高的地區之一。香港是亞洲重要的金融、服務和航運中心,歷史的變遷,讓香港從一個當年只有5000人的小漁村,發展成今天的國際大都會。香港有美麗的夜景,尤其是1998年之前香港的啟德機場在運作的幾十年間,由於啟德機場位於香港的市中心,從晚上抵達香港的飛機上,可以看到香港萬家燈火的繁華景色,恍如黑夜中的明珠。香港因而有東方之珠的別名和美譽,這個稱號起源於1970年代,除了形容香港之美,也形容香港經濟之繁榮。香港是一個自由港,在1970年代起被國際上譽為「購物天堂」。

8、香港的民俗有哪些?

香港風俗在接受別人斟酒或倒茶時,總喜歡用幾個指頭在桌上輕叩。「3」字在香港很吃香,原因是香港人讀「3」與「升」是諧音,「升」意味著「高升」。「8」和「6」在香港也很時髦。在粵語中「8」是「發」的諧音,「發」意味著「發財」。「6」與「祿」同音,也有「六六順」之意。香港人過節時,常相互祝願「恭喜發財」。
禮節禮儀
香港留學論壇表示香港人在社交場合與客人相見時,一般是以握手為禮。親朋好間相見時,也有用擁抱禮和貼面頰式的親吻禮的。他們向客人表達謝意時,往往用叩指禮(即把手指彎曲,以幾個指尖在桌面上輕輕叩打,以表示感謝)。據說,叩指禮是從叩頭禮中演化而來的,叩指頭即代表叩頭。
一般禮儀
香港人幾乎在所有場合都是矜持和拘禮的。
要避免一切可能使中國人失面子的矛盾沖突。
藍色和白色是中國人表示悼念的顏色,應予迴避。
要備好大量商業名片,你將經常用得上它們。
稱謂與問候
見面時與告別時通常握手。初次握手引見後,用雙手遞上商業名片。
約會與准時
約定會見時間後,有30分鍾「出入」仍不失禮貌,不過商界人士通常是遵守時刻的。
款待與饋贈
客人應邀去赴宴時可帶水果、糖果或糕點作為禮物並用雙手遞送給女主人。不要送鍾,它是死亡的象徵;也不要送剪刀或其他銳利的物品,它們象徵斷絕關系。
不要比主人先開始飲酒進食。
中國新年大約是在1月中旬到2月之間這段時間內,這時要互贈禮物。
交談
感謝主人所送禮物時說DOR-jay(諧音,「多謝」),感謝別人為你服務時說Ng-GOI(「唔該」,意為「麻煩您了」)。
中國人樂於聽西方要說他們的語言,如能說上一兩句廣東話,必將受到大大贊賞,但你必須對自己的發音很有把握。
交談中偶或問及健康或業務情況被認為是禮貌的。
信仰忌諱
香港人忌諱別人打聽自己的家庭地址。因為他們不歡迎別人去他家裡作客,一般都樂於到茶樓或公共場所。報們忌諱詢問個人的工資收入、年齡狀況等情況,認為個人的私事不需要他人過問。他們對「節日快樂」之語很不願意接受。因為「快樂」與「快落」諧音。,是很不吉利的。他們忌諱「4」字。因為「4」與「死」諧音,故一般不說不吉利的「4」。送禮等也避開「4」這個數,非說不可的情況下,常用「兩雙」或「兩個二」來代替。在香港,酒家的伙計最忌諱首名顧客用餐選「炒飯」,因為「炒」在香港話中是「解僱」的意思。開爐聞「炒」聲,被認為不吉利

9、香港的文化習俗

香港民俗文化介紹:

香港飲茶習俗

在香港,飲茶一開始是叫做「上茶樓」或者「上酒樓」,後來就叫了「去飲茶」,慢慢「飲茶」就變成了上茶樓喝茶吃點心的代名詞。飲茶主要包括了喝茶和吃點心,而點心中數蝦餃和叉燒包在早期較為廣受歡迎,故此粵語內形容飲茶為「一盅兩件」(一盅茶+兩件點心),而且在某些語境下它還表示「最低消費」的意思。

太平清醮

太平清醮又名包山節(英文名稱 Cheung Chau Bun Festival ),是香港長洲海陸豐籍居民舉辦的一個非常熱鬧的節日,也是香港旅遊發展局推介的一個主要節目。舉行之日為農歷四月初六,會景巡遊為四月初八,同日也是佛祖誕。整個建醮期一連5天,有「迎神」、「走午朝」、「超幽」、「送神」等祭祀儀式。其中飄色會景大巡遊、醒獅與祥麒表演、搶包山最為吸引民眾參與。

吃盆菜

「吃盆菜」是香港的九龍、沙田、大埔、元水和深圳一帶最有民俗特色的傳統宴席。每逢喜慶及紅白喜事需要宴請賓客,主人家便請專業廚師製作盆菜供客人享用。每桌只有一大木盆,盆內按預先燒熟菜餚的貴賤依次層層疊放。

底菜一般是蘿卜及其他蔬菜,接著是大塊豬肉、肉皮、雞、鵝、魚、蝦、蟹、蚝等。湊齊10人吃一盆,傳統是從高到低,一層層吃;象徵合家團圓、滿堂吉慶,加上盆菜盤滿缽滿的形態,盡顯繁榮興旺之寓意。

燒黃紙

又叫「斬雞頭」,是曾一度在香港流行的一種民間發毒誓的形式。儀式開始,雙方跪在神案前,面對神像,點燃香燭,頂禮膜拜。然後,雙方各執一張黃紙,高聲吟誦誓言,多為「清心直說,並無虛言」、「若有戲言,不得好死,斷子絕孫」之類。

接著,廟內執事取出早已准備好的菜刀、砧板和雄雞一隻,一刀斬下雞頭,讓雞血灑在寫有毒誓的黃紙上,再將黃紙焚燒,方為了結。後來法庭處理一些無頭案時,利用民眾愚昧的民俗心理,也採取這種形式,土洋結合,「斬雞頭,斷疑案」。

搶包山

香港長洲的習俗。據說18世紀的清朝,長洲發生了瘟疫,導致不少平民死亡。後來得到玄天上帝的指引,瘟疫得以制止。居民為了酬謝神恩,便扮成神祇在大街上遊行驅趕瘟神,並且在長洲北帝廟前豎起三個包山,作為祭祀之用。每個包山高約13米,用竹棚搭成,每個包山掛上了約一萬六千個包子。包子名為「幽包」,是一種曾被供神的印有紅色「壽」字的蓮蓉包,又叫「平安包」。摘得包子越多,福氣亦越多。但自從1979年發生包山倒塌意外事件後,相隔了26年,2005年才首次復辦這項傳統習俗。

打小人

流傳於香港地區民間的一種小型祭祀儀式。該習俗在香港地區分布頗廣,儀式都在三叉路口、橋底、路旁及山邊等地方進行。此外,部分廟宇內的廟祝也有替人「打小人」服務。每年驚蟄是「打小人」盛行的日子,「專業打手們」手操舊鞋爛鞋,打殘打爛放在磚頭上的紙公仔,代客痛打「小人」。其目的就是希望能夠通過這種儀式驅除小人,迎來貴人。港島寶雲道一段、鵝頸橋都是「打小人」的有名地點。

香港煲蠟

香港人所指的煲蠟專指中秋節期間,利用月餅鐵罐作器皿、焚燒報紙或使用蠟燭等雜物用作煲蠟的火源,大量蠟燭(正確地說應該是高溫液態的蠟)造成火團的玩火行為。蠟液燃燒得最猛烈之時,而向火團噴水、使之產生高大火焰。煲蠟極為容易引起火災,滾燙的蠟液接觸到皮膚可能造成第三級燒傷。

這是南方的一種風俗習慣,比較危險,每年中秋都會有人給燙傷。「煲蠟」就是將兩支蠟燭點著,然後拿一支蠟燭在上面燒看燭淚往下滴。香港年輕人尤其流行於迎月、中秋節正日和追月三天在公眾場所煲蠟,一般伴隨玩燈籠和點蠟燭等中秋活動進行。過去歷年於香港皆有人因煲蠟而受傷入院。

香港春節習俗

踏入新春佳節的第一刻,香港人多半會前往黃大仙廟,爭先恐後地要插上「頭炷香」,以祈求新的一年裡平安順利、財源廣進。所謂「頭炷香」,指的是每個人在新一年第一次供奉的香,但不一定要當日零時插,任何時候都是好時辰,最重要是心誠。

在香港的慶年活動中,一向重頭的戲是舞龍舞獅,而且都要裝飾得五顏六色,風采歡騰。舞獅也稱為「獅子舞」,在香港不僅是傳統的舞蹈項目,而且也是民間的體育及慶典活動。香港人舞獅大多是一人舞獅頭,一人舞獅尾,不同於北方的舞獅——由兩人合舞一隻大獅子,只露雙腳,不但有雌、雄之分,還分文獅、武獅、成獅、崽獅等。

香港人年前也都要清潔一下家中環境,取「除舊布新」之意。繼而是置辦年貨。除夕是團圓的日子,一家人要吃團圓飯。香港人十分注重吃,連菜名都要起個好彩頭。團圓飯後,要去逛花市,買年花回家,增加家裡的過年氣氛。

當然,紅包壓歲錢是不能少的,但香港人一般不包 「大紅包」,身上所帶的以備不時之需的成迭紅包,多數都是裝著10~20港幣。大年初一人們會拜親訪友,正式拜年。許多人家都於桌上擺設年糕、油角、煎堆、蛋散等過年應景之食物。

香港樹中秋習俗

在廣州、香港等地,中秋夜要進行樹中秋活動,樹亦作豎,即將燈彩高豎起來之意。小孩子們在家長協助下用竹紙紮成兔仔燈、楊桃燈或正方形的燈,橫掛在短竿中,再豎起於高桿上,高技起來,彩光閃耀,為中秋再添一景。孩子們多互相比賽,看誰豎得高,豎得多,燈彩最精巧。

另外還有放天燈的,即孔明燈,用紙紮成大形的燈,燈下燃燭,熱氣上騰,使燈飛揚在空中,引人次笑追逐。另外還有兒童手提的各式花燈在月下游嬉玩賞。中秋節有許多的游戲活動,首先是玩花燈。中秋是我國三大燈節之一,過節要玩燈。

(9)香港有風俗店擴展資料:

四大傳統節慶,十分地道香港。參加「香港傳統文化匯" ,逛小島、游古剎,看小孩打扮成古今人物凌空飄起巡遊,健兒攀包山搶包子……在繽紛熱鬧的氛圍中,體驗這個「亞洲國際都會"富有民間色彩的節日風俗!

參考資料:香港傳統文化匯網路
熱點內容
用稱稱嫁妝 發布:2020-09-12 19:11:27 瀏覽:511
五星級婚宴 發布:2020-09-12 17:55:19 瀏覽:511
婚禮樂隊 發布:2020-09-12 20:13:00 瀏覽:510
太廟婚紗 發布:2020-09-12 18:59:26 瀏覽:510
北京攝影婚紗 發布:2020-09-12 17:43:09 瀏覽:509
耍新郎 發布:2020-09-12 20:11:18 瀏覽:508
王子婚紗攝影 發布:2020-09-12 17:52:22 瀏覽:508
外景簡筆畫 發布:2020-09-12 15:57:17 瀏覽:508
拍外景婚紗照 發布:2020-09-12 17:43:26 瀏覽:507
我們結婚了2013 發布:2020-09-12 18:42:33 瀏覽: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