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風俗彩禮 » 印江葬禮風俗

印江葬禮風俗

發布時間: 2022-08-06 22:51:41

1、喪禮的習俗以及禁忌

1. 華人風俗
傳統華人的喪葬習俗,一般是原始觀念和封建觀念的混合體,千百年來一直在民間流傳,形成各地風俗民情。

1.1 江漢平原:紅白喜事一樣鑼鼓

江漢平原上人們娶親一般是又吹喇叭又打鑼鼓,為死人送葬只打鑼鼓不吹喇叭,但潛江浩口鎮一帶風俗特殊,不管是娶親還是送葬,只打鑼鼓不吹喇叭。

傳說,從前潛江有個縣太爺是有名的色鬼,一聽見娶親的喇叭響,就吩咐手下人把新娘子拖進縣衙過一夜,許多青年男女與之抗爭丟了性命。

有一位窮秀才娶媳婦前靈機一動,用送葬鼓樂迎親,即娶親時只請打鑼鼓的、放鞭炮的,不請吹喇叭的。果然,窮秀才平安地娶回了媳婦,縣太爺卻全然不知。

後來人們就學著窮秀才的樣子娶親,時間長了逐漸成為風俗傳承到今。現潛江一帶依然娶親時不吹喇叭。

1.2 荊州:閻王請喝忘魂湯

「出門三五里,各處一鄉風」。荊州各縣的喪葬習俗不盡一致各有特點。據說閻王爺派陰差「無常」專門攝取那些在生死簿上已被注銷了的人。因此,松滋縣有這樣一個習俗:病人彌留之際,其親屬要請健壯男子手執刀劍,圍坐在病床前,還在床上罩上漁網,說這樣可以阻止「無常」接近病人。人一旦撒手西去,家人卻刻在門外燒「落氣紙」,這是給陰差送的草鞋費,讓他在押送陰魂時不要太粗野;人們還要請僧道「開路」,燒紙轎、紙馬供死人代步用;「開咽喉」目的是讓死者在陰間也能進食。

仙桃地區還有這樣一個風俗,人死之後,在死者嘴裡放幾片茶葉。傳說,人死了後也不忘親人,天天哭泣不肯去見閻王。閻王就做了一種「忘魂湯」,又在湯里放上幾片茶葉,派夜叉端去勸死者喝。死者口哭幹了,以為端來的是茶,接過就喝,結果這一喝把什麼都忘記了,乖乖地去見閻王了。

這件事不知怎麼讓死者的家人知道了,他們不願意死者忘記自己的親人,就設法糊弄夜叉。事先在死者嘴裡放上幾片茶葉,待夜叉來勸喝「忘魂湯」時,看見死者嘴裡有茶葉渣,以為已經喝了「忘魂湯」。這樣死者也就不會忘記自己的親人了。

1.3 鄂東北黃岡:夫亡喪妻哭姐妹

鄂東北黃岡有一個奇特的風俗,不管是丈夫死了妻子,還是妻子失去了丈夫,他(她)們在哀訴哭泣時,總是一口一聲「我的姐妹呀!」為什麼不稱夫妻而稱姐妹呢?據說這是自古傳下來的風俗。

相傳盤古開天劈地時,世上還沒有人。盤古琢磨著怎樣造出人來,一抬頭看到太陽和月亮兄妹倆,就要他們結為夫妻生兒育女。

月亮妹妹性情乖巧,聽了盤古的話,嚇得臉色發白,忙躲到樹林里去了。太陽哥哥臉色緋紅,沖著盤古說:「我們是兄妹,怎能結為夫妻?」盤古說:「世上沒有人,要你們太陽月亮做什麼事?這樣吧,我這里有一副石磨,你們一人拿一塊磨,從天上往地下滾,要是磨合在一起,你們就結為夫妻;若磨合不到一起,你們就還做兄妹」。太陽這才點頭同意。

盤古將磨交給太陽和月亮,他們提起往下一滾,盤古暗中用手一點,滾下去的磨正好合在一起。盤古說:「這是天意,你們只好這樣辦。」太陽還在猶豫,怕後人笑話,盤古給他一把針說:「要是有人敢看著你笑,你就用針扎他的眼睛。」
太陽哥哥和月亮妹妹結為夫妻。此後,世上夫妻都稱為兄妹。後人也不敢看太陽,一看眼睛就針扎樣疼。

1.4 滿梅:將逝世者捆在椅子上
在滿梅有一個奇特的風俗,即人死後要把屍體扶到椅子上坐著,還要用一根繩子捆起來,死者面前再放一張小方桌。 為什麼有這樣的習俗呢?
據說從前有一個媳婦常虐待婆婆,婆婆年紀老了只好忍氣吞聲。
不久,婆婆死了,屍體被放在椅上坐著,親戚朋友都來吊喪,媳婦也到椅前哭幾聲應景。不料婆婆陰魂不散,一下子從椅子上跳起來,把媳婦死死抱住,人們怎麼也掰不開。
媳婦知道婆婆死也記住了自己的不孝,只好當著眾多鄉親面,將自己如何虐待婆婆之事一一講出。大家都跪下為媳婦求情,婆婆這才把手慢慢松開坐到椅子上。
後來人們怕再有這樣的事發生,就把死人捆在椅子上,面前還放一張桌子擋住,這樣死人也就跳不起來了。

1.5 土家人:歡喜跳喪送亡人

跳喪是土家人特有的喪葬習俗,又叫「散憂禍」、「撒爾活」。這種在亡靈前跳一夜喪鼓舞的習俗,據說是由巴人傳下來的。
在土家山寨,不論哪家死了老人,鄉鄰們都不顧勞累從各家趕來,為亡人跳一夜「撒爾活」。長陽就有這樣的歌謠:「半夜聽到喪鼓響,不管是南方是北方,你是南方我要去,你是北方我要行,打不起豆腐送不起情,打一夜喪鼓送人情。」死者的家人也早早地准備好姻酒,騰出跳喪的場子,將亡人的棺材停放在堂屋正中,在棺材的左前方放一個自製的大牛皮鼓。
隨著門外「嗵、嗵、嗵」三聲銃炮響起,一班班男女老少涌進堂屋,他們在棺材前的空地上互相邀約,踩著鼓點邊歌邊舞。他們的頭、手、肩、腰、臂、腳上下一齊協調動作,跳著變幻多姿的舞步。他們時而相互擊掌;時而繞背穿肘;時而扭肩擦背;時而嘴唇觸地銜物,說是「燕子含泥」;時而蹲下踮腳打旋;時而相互嬉戲;時而沉默;時而呼嘯唱和。是歡樂還是悲哀,難以說清。不過土家人有這樣一個習慣:熱熱鬧鬧陪亡人,歡歡喜喜辦喪事。

1.6 武漢:清明掃墓奇觀

每當清明前後,一向冷清寂靜的石門峰、扁擔山、九峰等公墓區頓時熱鬧起來。車聲、鞭炮聲、哭聲、嬉笑聲以及小商販叫賣香燭、紙線、食品的吆喝聲遍於四野。只見滿山煙霧繚繞、火光點點,從山腳到山頂布滿了人群,形成了武漢地區獨特的祭掃習俗景觀。
武漢人最看重的是廟祭和山頭祭。從前富裕人家要燒91斤紙錢,表示對死者「九死一生還」的寄託,還要點9柱香、9支紅燭,供奉的食物由必須有肉包子和香餅,以使死者在生還轉世步出陰間時免受惡狗的纏噬。
當然,這些老規矩如今大多已不復存在了,但武漢人還是保留了一些傳統習俗,只是在形式上加以變異。如掃墓時攜同家人和朋友踏青,祭畢,人們圍坐在一起吃一籠酒菜或麵包冷飲,然後春遊踏青,邊聊邊挖野菜,據說這種野菜吃後可使人避邪防病。有的人家並無家人墳冢,但也隨掃墓人流來到郊外,選擇一環境優雅之處,用樹枝就地劃一圓圈,權當祖宗之墓燒紙焚香,然後席地而坐野餐,最後踏青於郊野。這樣的人家是以祭掃為次,郊遊為主。

葬禮習俗:殮期

殮期指的是人死後至入棺這個階段。孝在中國傳統文化中佔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被視為德之本。孔子早在二千多年前就對以孝著稱的門徒曾子說過:「夫孝,始於事親,中於事君,終於立身。」但自古以來,衡量「孝」的普遍標准,主要是看其對父母「生養死葬」的態度,因此喪葬儀禮一開始,其孝親的特色就十分顯著。

泉俗凡己50歲或做「公(爺爺)媽(奶奶)輩」者,在病危臨終之際,均要「上廳邊」,即讓其卧於本家或祖厝廳堂邊由四塊床板臨時搭成的簡易床鋪上,兒孫,媳婦都守候在旁送終。死者即將斷氣時,親眷要邊哭邊為其更換壽衣,穿上鞋襪,動作要快,如遲至斷氣後,有「死者得不到」之嫌。死者壽終正寢後,當即用其被單復蓋軀體與面部,親眷圍屍慟哭,治喪即告開始。

孝男出門,自池旁、埂邊或大路口取回泥土一塊,用瓦片取回,土上插香,置於屍體腳端處的地上,以示「人死入土為安」,並置米飯一碗,上插竹筷一雙,稱「腳尾飯」,或叫「辭生飯」。親眷要不斷地續香,焚燒冥紙(說是陰間使用的紙幣),為死者前往陰間准備足夠的「盤纏」。為讓死者在冥冥之中走向光明,尚須點白燭一支或油燈一盞,要注意不使熄滅,稱「點腳尾燭」。如再加上早在死者生前為備「百年」之後啟用所「豎」之「生壽」(俗稱「起大厝」),以及壽終之後「做功德」時所焚燒的紙糊大厝(內有紙糊的各種日常生活用品,甚至有傭人、汽車等),可謂是對死者的衣、食、住、行諸方面都考慮到了,而且類似的做法,在整個喪葬儀禮過程中,還會不斷地出現。

治喪之家要在大門上掛上一塊白布,或於原貼紅聯處覆蓋白紙,讓周圍的人們都知道,並向堂親姻戚報喪,給在外地或海外親人發訊,子女聞訊奔喪。其中向姻戚報喪,尤要慎重。我國古代多流行族外婚,同姓不婚,因此聯婚就成為加強部落、氏族、家族、各姓氏之間關系的極其重要的感情紐帶。故《禮記.昏義》在記述婚姻的功能時,首先強調的就是「合二姓之好」。但聯婚的成果,常因一方的不幸去世而產生波折。在泉州,有的外家因懷疑女兒在夫家受虐待而死於非命(有的也確為事實),就糾集人馬前往親家「吃人命」的事時有所聞。因此民間在為女性長輩舉辦喪事時,十分注意姻親關系,並形成了一些相應的習俗,這在新編的《安溪縣志. 風俗志》中有比較詳細的記載。

收殮前,孝男年長者要手提小桶,領全家孝眷到附近公用井乞水,回到家門口,取水一碗進屋洗屍,余水傾倒門外,然後為死者舉行「辭生祭」,即可入殮。入殮時,凡生肖五行與死者相剋者,均應迴避,以免犯「沖煞」,收殮後,孝男孝女需將死者生前所用過的日常生活用品,送至郊外或村外焚化,俗稱「送草」,或叫「送腳尾」。事畢,再由道士在室內外進行一些祓凶驅邪的儀式,俗稱「收烏」(或於守靈結束進行)。

2、喪葬習俗

·出
殯·?
出殯俗稱出山、送葬,即將裝有死者的棺材送往事前選好的墳地下葬,古代又有「送死」、「發紖」等不同稱呼。福建素有厚葬之俗,對出殯尤為重視,它不僅被視為死者的哀榮,也被當作生者的顯耀。所以,舊時富豪人家不惜花費大量物力財力,競相攀比,踵事增華;貧者也不得不盡力效仿,甚至因而傾家盪產。按照慣例,出殯儀式一般分為辭靈、啟靈、抬棺、路祭等程序。?
出殯前要舉行祭奠,即辭靈,閩南稱之為「棺頭祭」或「起柴頭」。志稱:「出殯時以禮物祭靈柩,曰起柴頭。」即將棺材抬至村口空曠處,設一香案,供三牲及其他祭品,並置青色紙燈二盞,上書死者姓氏名號,棺材頭部朝供桌,尾部朝出殯方向,由孝男主持祭奠,故又稱「孝男祭」。在福州,出殯前一夜設堂就祭,俗稱「加堂」、「哭祭」,族親戚屬多來祭奠,孝眷在棺材周圍慟哭,有的人家還請來樂隊奏哀樂。在長樂,辭靈儀式由孝男主持,於廳堂設一祭堂,孝男將10碗祭品逐碗跪奉於靈位前,與祭者左側為外戚,右側為內親。在平潭,辭靈時,親屬紛紛前來焚化紙錢,俗謂「送盤纏」。在閩東的霞浦等地,辭靈俗稱「起馬祭」。志稱:「啟輀之晨,移柩至大門外,覆以大紅緞帷,旁之金綉八仙為飾,上豎紙制仙童跨鶴一。祭品盈席,孝男及全眷叩奠畢,送葬者以次行禮,俗稱起馬祭。」在順昌等地,辭靈由喪家先祭,外祖家繼之,其他戚友按親疏關系依次祭奠。在長汀,出殯前由吹鼓手引路,孝眷手持掛滿戚友送來書寫祭文的布條,魚貫進入祠堂,祭祀一番。在漳平,出殯前舉行巡棺,儀式與閩南相仿,不同之處是孝眷一手持冥香,另一手持松明火把。在三明,辭靈儀式也相當隆重,由禮生主持祭奠儀式,奏哀樂、上香、獻爵、獻牲、進饌、行三跪九叩禮、宣讀祭文。祭文按親戚不同稱呼表達對死者功勞品德的贊揚,並祈告其在天之靈保佑家族興旺發達,以及勸慰亡者勿憂勿怨,永遠安息。在龍岩,辭靈後還有私謚,男性多由族長賜謚,女性多由外祖家賜謚。
?
辭靈畢即啟靈。靈柩多由人抬,少者4人,一般8人,多者16人、32人。個別地方交通方便的把棺材放在車上,由孝眷及戚友牽扶。抬棺者俗稱棺夫,多由本村結過婚的男姓擔任,喪家要分發給每人一紅包作為報酬。福州一帶的棺夫須父母均健在、子女雙全者方能擔任。大田的棺夫由同族中男性青壯年輪流擔任。在莆田、仙游,喪家將草鞋和一包香煙分給誰,誰就是棺夫,不得推撫。在泉州一帶,出殯前要宴請棺夫,孝男還要在棺夫宴食間向他們跪拜叩頭致謝。在政和,上壽的人死亡,出殯時不用人扛,而是由孝子、孝孫及女婿等用肩抬棺,以示敬重。?
啟靈時頗多規矩。在廈門、同安一帶,用大繩將棺材固定在「獨龍扛泉」之下,蓋上精緻的棺罩,俗稱「絞龍」。起棺時,棺夫要用棺繩使勁朝棺材上甩三下,俗謂告訴死者要啟靈了,實際上是提醒悲痛欲絕的親人不要拉住棺材不放。啟靈時,除極個別地方外,棺材頭部都是朝出殯方向。在安溪,禮生抓一把鹽米撒向棺木後,棺夫齊吼一聲「起」,才抬起棺木。在霞浦、安溪等地棺木從廳堂抬出門時,忌棺木碰到門牆及其他物體,俗謂會鬧鬼,棺夫須脫下草鞋在棺材碰過的地方擦幾下以禳解。?

3、農村葬禮上,披麻戴孝,這披麻是啥講究?

農村葬禮上,披麻戴孝,這批麻是啥講究?有何出處?

農村老人百年之後,兒女們披麻戴孝,這是大部分地區的葬禮風俗。至於為什麼要披麻戴孝,相信大多數人不清楚。下面,筆者就來分享一下當地的說法:



源於一個傳說

據說很早以前,一位老女子有三個兒子,因為老女子年事已高,已經到了商量著做棺材、辦後事的時候了,而每次三個兒子都是爭執不斷,甚至還大打出手。

老女子聽了之後非常傷心。第二天就將三個兒子叫到自己床前,告訴他們自己死了不用棺材、不舉辦葬禮、也不用土葬,只需要用身下鋪的席捲住找個沒人的地方扔了就好。但是,需要答應她一個條件,就是從今天開始每天看看門前大樹上的烏鴉和貓頭鷹。三個兒子「喜出望外」,想著終於不用花錢了,就毫不猶豫的答應了。



通過長期的觀察,他們發現:烏鴉很小的時候都是老烏鴉外出尋找食物,來了喂給小烏鴉吃;等小烏鴉長大了,老烏鴉老了不能再外出尋找食物的時候,就變成小烏鴉尋找食物來給老烏鴉喂。而隔壁樹上的貓頭鷹則不同,小的時候也是老貓頭鷹找食物喂給他們,但到了老貓頭鷹不能外出尋找食物的時候,小貓頭鷹不是去找食物喂給老貓頭鷹,而是吃掉了老烏鴉。

看到這里,三個兒子算是明白了,痛哭流涕非常後悔,都說從現在開始一定要好好孝順老母親。可謂來也怪,等他們回去之後,老女子已經走了,再也沒有留給他們盡孝的機會,正所謂「子欲養而親不待」。

所以,在為老女子舉行葬禮的時候,他們選擇像烏鴉一樣身穿素色衣服;並在身上批麻,顏色看起來跟貓頭鷹一樣,目的是為了告訴已經百年的老母親——「老女子要他們明白的道理,他們明白了、也記住了」。

之所以這個習俗流傳下來,一來是為了表達對逝去人們的思念、不舍和懷念;二來,也是為了提醒後人,要善待自己的父母,尊敬他們、孝順他們。



披麻戴孝的出處

《儀禮》。儀禮中規定喪服要使用麻衣,並且分為斬衰(cuī)、齊衰(齊zī)、大功、小功、緦麻(緦sī)五個等級,稱為五服。五服分別適用於與死者親疏遠近不等的各種親屬,每一種服制都有特定的居喪服飾、居喪時間和行為限制。

4、貴州葬禮都有哪些風俗?

在貴州,有一下幾種葬禮方式。
水葬:把死者放在木筏上順水而去。
火葬:版火化,聚柴而權燒之。
土葬:入土掩埋。
懸葬:把死者棺木放入懸崖洞穴之中。
另外在西藏有中空葬,意指把死者放在天葬台上,讓鳥類啄食,這和佛教理念是分不開的,佛徒認為學習釋迦摩尼是最神聖的境界。

5、56個民族葬禮習俗

1 、阿昌族:分布在雲南,人口2.7萬餘人,主要從事農業,手工業也很發達,尤其以善於打制長刀而聞名於世。有自己的語言。——採茶
2 、 白族:分布在雲南、貴族、四川等地,人口159萬餘人,關於經營農業,有自己的語言。——鹽漬杜鵑花,三道茶,大理三塔
3 、保安族:分布在雲南、青海等地,人口1.2萬餘人,主要從事農業、手工業,以打刀為主「保安刀」十分著名,有自己的語言。——羊皮襖、保安刀
4 、布朗族:分布在雲南,人口8.2萬余,主要從事農業,有自己的語言。——彈唱
5 、布依族:分布在貴族、雲南等地,人口254萬餘人,主要從事農業,享有「水稻民族」之稱。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石板屋、綉花、雕刻面具
6 、朝鮮族:主要分布在黑龍江、吉林、遼寧,人口192萬餘人,主要從事農業,以善種水稻聞名,有自己的語言。——跳板、長鼓舞
7 、達斡族:分布在內蒙古、黑龍江、新疆等地,人口12萬餘人,主要從事農業,兼營畜牧業,有自己的語言。——剪紙,打曲棍球
8 、傣 族:分布在雲南,人口102萬餘人,主要從事農業,寺塔、竹樓和竹橋顯示出了別具一格的建築藝術,有自己的語言文字。——孔雀舞、夾籮飯,潑水節
9 、德昂族:分布在雲南,人口1.5萬餘人,主要從事農業,以善於種茶聞名,有自己的語言。——象腳鼓舞
10、侗 族:主要分布在貴州、湖南、文本等地,人口251萬餘人,主要從事農業,兼營林業,鼓樓、風雨橋、風雨亭是侗鄉的主要標志,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浸泡蘆笙,攔路迎賓
11、東鄉族:主要分布甘肅、寧夏、新疆等地,人口37萬餘人,主要從事農業,善種瓜果。有自己的語言。
12、獨龍族:分布在雲南,人口0.5萬餘人,他們保持著「路不拾遺,夜不閉戶「的良好社會首先風尚。絕少發生盜竊現象。有自己的語言。——織獨龍毯,烤烙餅
13、鄂倫春族:分布在內蒙古、黑龍江等地,人口中0.6萬餘人,主要從事狩獵和農業。有自己的語言。——製作毛皮服飾,篝火節
14、俄羅斯族:分布在內蒙古、黑龍江等地,人口中1.3萬餘人,從事各種修理業、運輸業和手工業,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拉手風琴,烤麵包
15、鄂溫克族:分布在內蒙古、和黑龍江,人口2.6萬人,主要從事畜牧業,有自己的語言。——馴鹿、爬犁
16、高山族:主要分布在台灣省,其餘少數分散居住在福建等東南沿海地區,人口約40人餘人,主要從事農業和漁獵業,有自己的語言。——竿球,龍舟,編織
17、仡佬族:分布在貴州、廣西、雲南等地,人口約43萬餘人,主要從事農業,有自己的語言。——製作糯米團,地戲
18、哈尼族:分布在雲南,人口125萬人,主要從事農業,善於梯田,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
19、哈薩克族:分布在新疆,人口約1萬餘人,主要從事畜牧業,善刺綉,綉品已出口到日本等十幾個國家和地區,有自己的語言文字。——剪羊毛,彈唱,刺綉
20、漢 族:分布在全國各地,人口10.4億餘人,經濟、文化發達,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廟會,舞龍
21、赫哲族:分布在黑龍江省,人口0.4萬餘人,是中國北方一以捕魚為生的民族,有自己的語言。——製作魚皮衣服,漁鄉,善食生魚
22、回 族:主要聚居在寧夏、甘肅、新疆等地,其餘散居全國各地,人口860萬餘人。——摔牛,炸油香
23、基諾族:分布在雲南省,人口1.8萬餘人,主要從事農業,善於種茶,有自己的語言。——樂器迪他,跳鼓舞
24、京 族:分布廣西,人口1.8萬餘人,主要從事沿海漁業,兼營農業和鹽業,有自己的語言。——哈亭,彈奏獨弦舞,踩高蹺
25、景頗族:分布在雲南省,人口11萬餘人,主要從事農業,種植水稻、玉米、旱谷等作物,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目腦縱歌,跳孔雀舞
26、柯爾克孜族:分布在新疆和黑龍江,人口14萬餘人,主要從事畜牧業,兼營農業,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吹奏和握手禮
27、拉祜族:分布在雲南省,人口41萬餘人,主要從事農業,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
28、黎 族:分布在海南省,人口111萬餘人,以農業為主,婦女精於紡織,「黎錦」「黎單」聞名於世,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打柴舞
29:僳僳族:分布在雲南、四川等地,人口57萬餘人,主要從事農業,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上刀桿
30、珞巴族:分布在西藏,人口0.2萬餘人,主要從農業和狩獵,有自己的語言。
31、滿 族:主要分布在黑龍江、吉林、遼寧,人口約982萬餘人,主要從事農業,兼營漁牧業,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穿旗袍,薩滿舞,二貴摔跤
32、毛南族:分布在廣西,人口7.1萬餘人,主要從事農業,善於飼養菜牛和編制花竹帽。有自己的語言。——分龍節舞龍
33、門巴族:分布在西藏,人口約0.7萬餘人,主要從事農業,擅長編制竹藤器和製作木碗。有自己的語言。
34、蒙古族:分布在內蒙古、新疆等地,人口480萬餘人,以畜牧業為主,兼營農業,有自己的語言。——馬頭琴演奏,蒙古包和勒勒車
35、苗 族:分布在貴州、湖南、湖北等地,人口中739餘人,主要從事農業,刺綉、桃花織、錦蠟染和銀飾素享盛名。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吹蘆笙,吊角樓
36、仫佬族:分布在廣西,人口15萬餘人,主要從事農業,種植水稻、玉米,有自己的語言。
37、納西族:分布在雲南、四川和西藏,人口27萬餘人,主要從事山地農業、畜牧業,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東巴舞,臘染
38、怒 族:分布在雲南省,人口2.7萬餘人,主要從事山地農業,有自己的語言。——織怒毯,努寨
39、普米族:分布在雲南、四川,人口2.9萬餘人,主要從事農業,兼營畜牧業,有自己的語言。——吹葫蘆笙,彈唱,集體舞
40、羌 族:分布在四川等地,人口19萬餘人,主要從事農業,大白芸豆是著名的特產,有自己的語言。——羌寨
41、撒拉族:分布在青海、甘肅等地,人口8.7萬餘人,主要從事農業,藝也發達,有自己的語言。
42、畲 族:分布在福建、浙江等地,人口63萬餘人,主要從事農業,除種水稻外,還普遍種植茶樹、甘蔗等經濟作物,有自己的語言。
43、水 族、分布在貴州、廣西等地,人口34萬餘人,主要從事農業,善種水稻和糯稻,有自己的語言。
44、塔吉克族:分布在新疆,人口3.3萬餘人,主要從事畜牧業,兼營農業,有自己的語言。
45、塔塔爾族:分布在新疆,人口0.4萬餘人,以經營商業為主,兼營手工業和畜牧業,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
46、土族:分布在青海、甘肅等地,人口19萬餘人,主要從事農業,兼營畜牧業,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太平洋舞,高台會
47、土家族:分布在湖南、湖北等地,人口570萬餘人,土家織綿以其「色彩斑斕,做工精巧」聞名於世,有自己的語言。——擺手堂
48、佤 族:分布在雲南,人口35萬餘人,從事農業,木鼓舞富有民族特色,多次在全國民族舞蹈中獲獎,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甩發舞
49、維吾爾族:主要分布在新疆,人口721萬餘人,主要從事農業,善種糧棉和瓜果,有自己的語言。——手鼓舞
50、烏孜別克族:分布在新疆,人口約1.4萬餘人,主要從事畜牧業,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
51、錫伯族:主要分布在遼寧、吉林、黑龍江、新疆等地,人口約17萬餘人,主要從事漁獵和農業,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
52、瑤 族:分布在廣西、湖南、雲南、廣東等地,人口17萬餘人,主要從事山地農業,有自己的語言。——盤王節、長鼓舞
53、彝 族:分布在雲南、四川等地,人口657萬餘人,喜食「砣砣肉」,愛飲「桿桿酒」,舞蹈音樂獨具特色,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虎節
54、裕固族:分布在甘肅,人口約1.2萬餘人,主要從事畜牧業,崇尚騎馬和射箭,有自己的語言。
55、藏 族:分布在西藏、四川、青海、甘肅等地,人口459萬餘人,主要從事畜牧業,兼營農業,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藏舞,布達拉宮
56、壯 族:分布在廣西、雲南等地,人口1555萬餘人,是中國人口最多的少數民族,「壯錦」享譽海內外,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

6、葬禮的風俗有什麼?

土著人認為人剛去世時,他(她)的靈魂會停留在熟悉的地方不走。慣例上,人們會把死者的財產和房屋燒掉,勸說死者的靈魂快快回到靈魂世界中。有時人去世後,為了勸說他的靈魂快快離開,那裡的所有人都會搬走。到了現代,如果有人去世,土著人不再燒掉他的財產和房屋,因為重建起來的花費太大了。但是人們會把死者的房門緊閉,不讓人進去居住。家裡的其他人都搬到親戚那裡居住。當群體中的長者認為死者的靈魂已經離開了房子時,他們就可以再搬回去了。

7、參加葬禮的習俗

針對不同民族 、不同地區 ,風俗習慣的差別很大 。正所謂「十里不同俗」 。

漢族喪葬舊的傳統是講究重殮厚葬,並且夾雜著許多迷信的習俗。漢族自古盛行棺木土葬,葬禮隆重,分殮、殯、葬三個階段進行。

殮,就是給屍體穿衣下棺。人初死入殮前要給死者招魂、沐浴。殮分小殮和大殮兩步。小殮是給屍體裹衣衾,一般用布帛,富庶人家用絲綢,有的皇族用玉衣。大殮是把屍體裝進棺材。棺材稱「壽材」,男棺刻有「壽」字,女棺刻有「福」字,有的則刻以「福祿壽」三字的合寫體。小殮時還要把米放在死者口中,富庶人家含璧、珠等,皇族含玉,近代則含一銀元,均稱之為「飯含」。大殮時往往隨殮一些物品,一般人有衣、被及日常用品等物,富庶人家及皇族隨葬物品繁多且貴重。

殯,就是入殮後停柩於殯宮,殯期長短不一,少則3日,多則30天,主要由奔喪者而定。古代多停棺3個月而葬,至多達7個月。漢族傳統習俗,父母死亡,兒女必奔喪,否則為不孝。而親朋好友將來哀悼祭奠死者,稱之為「吊喪」或「弔唁」。奔喪者均要喪服。古代漢族喪服分斬衰、齊衰、大功、小功、織麻五種,稱為「五服」,用粗、細不同的麻布製成,按親疏關系不同而穿不同的喪服,稱為「披麻戴孝」。近代多用白布做喪服。現代城市一般興胸佩白花,臂戴黑紗。

葬,就是掩埋死者遺體,即棺木入土。舊俗入葬前往往要看風水、擇墳地,謂「擇吉地」。送葬又叫出殯。送葬時,古代漢族一般是「孝子」在前執紼,挽柩者唱輓歌。輓歌到近、現代演變為哀樂。親朋好友寫輓詞或輓聯送葬,到近、現代又演變成送花圈,花圈上寫輓聯。

古有以人殉葬的習俗(主要是近親、近臣和近侍,至清朝人殉仍有遺存),後逐漸以陶俑代之,到近代則以紙扎人像伴葬。

葬禮以後,有做七、斷七、百日、周年等追悼儀式,並將牌位送歸祠堂,這已從葬禮時對人的儀禮轉為對「鬼靈」、「祖靈」的儀禮。

另外,漢族還有「歸葬」的習俗,就是將死於他鄉的遺體歸葬原籍。
喪事期間,死者親屬要穿孝服,在靈堂守靈。中國古代禮制,把孝服按與死者血緣關系的親疏分為五等,在現代漢語里還有「五服」這個詞,表示血緣關系的遠近。孝服用白布做成,這與西方民族穿白衣做禮服的習俗大不相同。清朝時有一英國人第一次到中國來,遇到出殯的隊伍人人穿白色衣服,而神情卻痛苦悲哀,覺得十分奇怪。在古代,出殯時有人唱輓歌,晉代大詩人陶淵明生前就為自己寫過《輓歌詩》三首。後世的輓聯、挽幛就是從古代的輓歌演變而來的。

喪葬儀式規模大小與死者的地位身份密切相關,在封建社會對不同地位身份的人喪儀都有嚴格的規定。王公貴族、富豪之家常以規模宏大的喪儀來炫耀自己的權勢。《紅樓夢》里寫寧國府死了秦可卿,所用棺材價值數千兩銀子,由二、三百名和尚道士念經,出殯時的隊伍「浩浩盪盪,壓地銀山一般」。而窮苦百姓連起碼的溫飽尚且達不到,自然也就談不上「重殮厚葬」了。有時甚至只能用一片席子包裹一下屍體,草草埋掉。

尊長死後,子孫要在家守二十七個月,其間停止交際和娛樂,做官的也必須離職回家守孝,以表示對尊親的哀悼,稱「守制」

8、葬禮的風俗?

儀式
1.停屍儀式:他被移到正屋明間的靈床上,在親屬們的守護下度過生命中最後的時刻,這叫做"挺喪"。
2.報喪儀式:報喪可以說是人死後的第一種儀式了,它用發信號的方式把有人逝世的消息告訴親友和村人。
3.招魂、送魂儀式:客死在他鄉的魂魄,找不到歸途.除非他的家人替他"招魂",使他聽到那企望著他的聲音,他才能夠循著聲音歸來。
4.做『七』儀式:人們認為,人死後七天才知道自己已經死了,所以要舉行"做七",每逢七天一祭,"七七"四十九天才結束。這主要是受佛教和道教的影響。
5.弔唁儀式:一般弔唁者都攜帶贈送死者的衣被,並在上面用別針掛上用毛筆書寫的"某某致"字樣的紙條
6.入斂儀式:入殮有"大斂"和"小斂"之分。小斂是指為死者穿衣服,"大殮"是指收屍人棺,漢族民間俗稱為"歸大屋"。
7.喪服儀式:在喪禮中,晚輩給長輩穿孝主要是為了表示孝意和哀悼。這本來是出自周禮,是儒家的禮制,後來,又被人們引申成為亡人"免罪"。
8.出喪擇日儀式:按照迷信的說法,人在剛日死,應選在柔日下葬;柔日死,應選在剛日下葬,剛日、柔日要配合好才行
9.哭喪儀式:哭喪是中國喪葬禮俗的一大特色。哭喪儀式貫穿在喪儀的始終,大的場面多達數次。而出殯時的哭喪儀式是最受重視的,所以有些地方有請人幫哭的習俗。
10.下葬儀式:這是死者停留在世間的最後時刻了,一般都非常鄭重其事。

習俗
圓墳、燒七、燒百天、燒周年、燒三周年解析
1:自古中國喪葬習俗有:出殯日起三天原墳的習俗,即:在墓地下葬的需到墓地,上樑、擺供品、上香、踩院子、燒紙等程式。(骨灰盒在殯儀館存放的,只擺供品、上香、燒紙)。
2:人死之日起,每七天燒一次紙,燒七次,過七殿,共七七,四十九天,此為燒七(也叫:做七或犯七)。今天的人們往往將做七改變為四次,即:一七(被三天原墳所代替)、三七、五七、七七、(現在只燒單數,燒大七)。按喪事習俗,燒一七、七七、以死者兒子為主,稱做:有頭,有尾;三七、以死者兒媳為主;五七、以死者女兒為主。(燒五盆紙花)。按喪事習俗,燒七(做七)。
還有特別需要一說的是犯七。何謂犯七?就是從亡故之日以農歷推算,若逢七之日與初七、十七、二十七這些日子重合,就叫犯七,比如三七與這些日子相合,就是犯了三七。有道是:「亡人不犯七,活人沒飯吃」,意思是說,犯七有利於活人,但亡人卻會因此而受罪遭難,所以,遇此情況,活人需要為亡人消災救難,也就是需要上墳為亡人淋七。以山西為例,其具體的做法是:用麻紙剪紙人,其數目是比亡人之壽多三個,扎於谷桿上,還要剪一把傘,一架梯子,一座橋。把這些紙人圍成一圈,扎到墳頭,中間放傘、梯和橋,然後用水澆放有核桃和棗的漏瓢以淋紙人,並虔誠地念種種提醒亡人的話語,如躲雨了,過橋了,打雷了等等。
從死者咽氣之日算起,每7天為一「七」,「七七」之內,孝子不理發,不修面,稱為「囚七」。每「七」均需上墳為死者燒紙錢,尤以「三七」、「五七」、「七七」最重要。七個「七」中如有一個以上的「七」與農歷日期中的「七」相吻合,稱為「犯七」,如果沒有「犯七」,孝子則要在「復山」前討足一百戶人家施捨的米,用來在「復山」那天招待前來致祭的親朋。
3:燒百天、燒周年、燒三周年的意義:人死到陰曹地府後,共有十位王官(陰府之檢察官)和四位審判官,其職是:將亡者提詢,以生前所作所為,善善、惡惡、加以偵訊,共有十位王官,掌理十殿,首先要過前七殿:第一殿秦廣明王、第二殿楚江明王、第三殿宋帝明王、第四殿伍官明王、第五殿閻羅帝君、第六殿卞城明王、第七殿泰山明王、兒女燒七,希望父母在陰間能安然舒適,過王順利。做七拜明王,查其生前|「善悪」的行跡,四十九天後移送陰曹法院經四審,每十日為一旬,調審一次:一審,(頭旬,第五十九天)崔氏判官;二審,(二旬,第六十九天)李氏判官;三審,(三旬,第七十九天)韓氏判官;四審,(四旬,八十九天)楊氏判官;再過一旬就是九十九天燒百天(叫做短百天,長周年),再拜,第八殿平政明王、燒一周年拜,第九殿都市明王、燒三周年拜,轉輪明王後、決定如何投生,轉入來世。

9、喪禮是對逝者的哀悼,那麼辦喪事都有哪些禮儀?

喪禮又稱葬禮,是親屬、同事、朋友等對逝世者的哀悼紀念,也是對死者生前業績的追念和總評,也是人類一種特有的信仰方式。隨著時代的變遷和社會的進步,葬禮的風俗和禮儀也在不斷地發生變化,其基本禮儀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及時奔喪,給死者親屬以物質幫助和精神安慰。失去親人是最大的悲哀,人們此時很希望得到幫助和安慰。因此,當聽到親友、同事及鄰居家遇有喪事時,應主動及時地前去奔喪,表示關心進行安慰、幫助安排喪事或提供一些經濟援助,這對死者親屬來說無疑是「雪中送炭」。

2、奔喪弔唁的主要方式有三種:一是參加死者的追悼會或遺體告別儀式。參加追悼會前應以個人或集體的名義敬獻花圈,以示祭奠和哀悼;在參加追悼會和遺體告別儀式的過程中,應穿著莊重、肅穆、素淡、佩帶白花,要認真履行追悼會和遺體告別的每項儀式,如奏哀樂、默哀、致追悼詞、向死者遺體或遺像鞠躬、向遺體告別,與死者親屬握手錶示安慰,請他們節哀等;在履行儀式時,表情要嚴肅、悲哀,切忌漫不經心、中途退場,也不可三五成群,談笑風聲。吊喪的第二種形式是到死者家中撫慰死者親屬。這種形式可在追悼會和遺體告別之前,也可在此之後,其主要目的是勸慰親屬節哀順便,保重身體,給予必要的資助和幫助。此時要注意說話得體、服飾莊重、感情真摯,使他們化悲痛為力量。吊喪的第三種形式是在本人遠在他鄉或因特殊情況不能親自參加葬禮時,可委託自己的親屬前去吊喪或用唁電、唁信的方式吊喪

3、參加葬禮應以敬獻花圈、鮮花為主,關系特殊、交往較深的也可贈送錢物。葬禮金可用白紙包好,封面寫上「奠儀」,親自送到死者家屬手中,也可交到治喪人員中專管此項事務的人手中進行登記。有的也送上白布輓聯或黑紗等,輓聯上聯書寫「××千古」,下聯書寫「××敬輓」。

4、對一些國家高級領導人的逝世,友好國家應表示哀悼,其主要方式有:由國家領導人向治喪國家領導人發唁電唁函或發表聲明致哀;派代表團或特使前往治喪國家參加葬禮。至於採用哪種方式,要根據兩國間的關系和逝世者在世界上的聲望和貢獻來定。聯合國對會員國元首或政府首腦逝世,要下半旗一天並不升所有會員國國旗。在本國,一般要向全國發布訃告,宣布哀期,停止娛樂活動,下半旗致哀並由外交部照會通知駐本國的各國使館。

10、苗族的喪葬禮儀有哪些

1、報喪  

苗族死人實行上葬。成年人死亡,用衫樹棺木鹼屍,未成年小孩夭折,用木匣掩埋。正常去世老人,落氣時要燒「落氣錢」,同時要放三炮火,俗叫「啟程炮」。用桃樹葉或水菖蒲燒水洗澡,穿壽衣上柳床,然度入棺。  

2、守靈  

棺木放在堂屋正中央,全家舉哀,戴孝帕,大門貼上「當大事」字樣,晚上請道士「打繞棺」、念經,停柩三至七日,上山安葬。  

3、擇日  

有的要擇「吉日」,看哪無忌諱才扶柩入土。靈柩上山要由死者娘舅家找一個年紀大的人,身纏二、三丈白布提著稻草把在前面引路,孝子孝孫也要頭戴孝帕,手執香紙,撇紙錢,抬喪不走彎路,逢山翻山,遇水涉水,甚至踐踏莊稼也不計較。  

4、下葬  

到墳地棺木入穴後,由孝子親手持鋤連挖三鋤,連呼死者三聲,然後眾人才動手埋葬。送葬人一律耍回孝家,孝家門外放有一碗水泡飯,每人千拈兒粒,放在嘴邊吹散,才能進屋。對非正常死亡的人,不論老幼,不能停屍屋內,多數不擇日子,隨死隨埋,喪事草率。  

(10)印江葬禮風俗擴展資料

苗族葬禮接客禮儀:

正戛那天,眾親友陸續前來。特別是娘舅 ( 或姑媽 ) 前來祭奠時,孝家要在路口邊鋪上一個竹墊,上呈三角形,放上三個草團,草團中間放上三個熄滅的柴火,旁邊擺三杯酒,還有一副竹卦,並請一能說會道的管事恭候。娘舅 ( 或姑媽 ) 家也請人領隊代言。

當客人一行來到竹墊邊,管事先斟酒給每個客人喝,然後主客家請來的代言人用比喻的方式唱問竹卦是否准備好。管事也用同樣方式一一作了回答。代言人拿起竹卦,唱著朝後奠三杯酒給死者及其三代祖宗後,向三個方向踢掉柴堆,客人哭進靈堂。

孝家跪在堂前迎接並扶客人一同入堂。外管事則預先安排了一戶人家供孝家主客住宿。如有死者的女婿牽有牛或豬、羊來祭奠,則自己找管事並要一一講清楚方可收下,參加祭奠儀式也要請示管事同意,有的甚至親生女兒、女婿的哭訴,也要得到同意。

熱點內容
用稱稱嫁妝 發布:2020-09-12 19:11:27 瀏覽:511
五星級婚宴 發布:2020-09-12 17:55:19 瀏覽:511
婚禮樂隊 發布:2020-09-12 20:13:00 瀏覽:510
太廟婚紗 發布:2020-09-12 18:59:26 瀏覽:510
北京攝影婚紗 發布:2020-09-12 17:43:09 瀏覽:509
耍新郎 發布:2020-09-12 20:11:18 瀏覽:508
王子婚紗攝影 發布:2020-09-12 17:52:22 瀏覽:508
外景簡筆畫 發布:2020-09-12 15:57:17 瀏覽:508
拍外景婚紗照 發布:2020-09-12 17:43:26 瀏覽:507
我們結婚了2013 發布:2020-09-12 18:42:33 瀏覽: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