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風俗彩禮 » 陳留風俗傳

陳留風俗傳

發布時間: 2022-08-06 19:34:29

1、開封倉頡造字台為何有不淹的傳說?(再)

開封倉頡墓,在今城東北9.5公里、黃河大堤之外,劉庄村的北側。明《汴京遺跡志》載:「倉頡墓在城北時和保。俗稱倉王冢是也。」《禪通記》稱「倉頡居陽武而葬利鄉」。關於利鄉的位置,羅泌稱:「浚儀縣即春秋陽武高陽鄉也,或曰利鄉。亦即時和保之墟也。」這是開封認定開封倉頡墓是真跡的重要論據之一,《水經注》及宋《太平寰宇記》東漢《陳留風俗傳》等著作也有有關倉頡城和倉垣陵墓的記載。所謂倉頡城實際是座包括墓在內的大廟院。今倉頡墓,呈橢圓形,周30平方米,高4米,墓東南約300餘米處有一方形土丘,高1.5米,周亦30平方米,傳即倉頡造字台。舊時台上有石牌坊、倉頡廟。廟於明末清初時被拆,開封文廟的磚瓦木料部分就是倉頡廟的原物。今天的造字台已栽上樹木,什麼也沒有了。1992年建國道310高速公路,在造字台南側挖土時,機械鏟從地下5米多深處挖出大鐵鍾一口,石供桌一個(均被鏟碎)均是倉王廟舊物。開封城西25公里有個倉家寨,簡稱倉寨(現已劃歸中牟縣),村中倉姓自稱系倉頡後裔,早年他們曾多次到倉頡墓祭祖。

2、求古文翻譯 在線等

【譯文】酈食其是陳留高陽人。他非常喜歡讀書,但家境貧寒,窮困潦倒,連能供得起自己穿衣吃飯的產業都沒有,只得當了一名看管里門的下*小吏。但是盡管如能,縣中的賢士和豪強卻不敢隨便役使他,縣里的人們都稱他為「狂生」。
等到陳勝、項梁等人反秦起義的時候,各路將領攻城略地經過高陽的有數十人,但酈食其聽說這些人都是一些斤斤計較、喜歡煩瑣細小的禮節,剛愎自用、不能聽大度之言的小人,因此他就深居簡出,隱藏起來,不去逢迎這些人。後來,他聽說沛公帶兵攻城略地來到陳留郊外,沛公部下的一個騎士恰恰是酈食其鄰里故人的兒子,沛公時常向他打聽他家鄉的賢士俊傑。一天,騎士回家,酈食其看到他,對他說道:「我聽說沛公傲慢而看不起人,但他有許多遠大的謀略,這才是我真正想要追隨的人,只是苦於沒人替我介紹。你見到沛公,可以這樣對他說,『我的家鄉有位酈先生,年紀已有六十多歲,身高八尺,人們都稱他是狂生,但是他自己說並非狂生。』」騎士回答說:「沛公並不喜歡儒生,許多人頭戴儒生的帽子來見他,他就立刻把他們的帽子摘下來,在里邊撒尿。在和人談話的時候,動不動就破口大罵。所以您最好不要以儒生的身份去向他游說。」酈食其說:「你只管像我教你的這樣說。」騎士回去之後,就按酈生囑咐的話從容地告訴了沛公。
後來沛公來到高陽,在旅舍住下,派人去召酈食其前來拜見。酈生來到旅舍,先遞進自己的名片,沛公正坐在床邊伸著兩腿讓兩個女人洗腳,就叫酈生來見。酈生進去,只是作個長揖而沒有傾身下拜,並且說:「您是想幫助秦國攻打諸侯呢,還是想率領諸侯滅掉秦國?」沛公罵道:「你個奴才相儒生!天下的人同受秦朝的苦已經很久了,所以諸侯們才陸續起兵反抗暴秦,你怎麼說幫助秦國攻打諸侯呢?」酈生說:「如果您下決心聚合民眾,召集義兵來推翻暴虐無道的秦王朝,那就不應該用這種倨慢不禮的態度來接見長者。」於是沛公立刻停止了洗腳,穿整齊衣裳,把酈生請到了上賓的座位,並且向他道歉。酈生談了六國合縱連橫所用的謀略,沛公喜出望外,命人端上飯來,讓酈生進餐,然後問道:「那您看今天我們的計策該怎麼制定呢?」酈生說道:「您把烏合之眾,散亂之兵收集起來,總共也不滿一萬人,如果以此來直接和強秦對抗的話,那就是人們所常說的探虎口啊。陳留是天下的交通要道,四通八達的地方,現在城裡又有很多存糧。我和陳留的縣令很是要好,請您派我到他那裡去一趟,讓他向您來投降。他若是不聽從的話,您再發兵攻城,我在城內又可以作為內應。」於是沛公就派遣酈生前往,自己帶兵緊隨其後,這樣就攻取了陳留,賜給酈食其廣野君的稱號。

3、在古代---陽侯--是什麼時間有的,是什麼意思

史記
漢·司馬遷

酈生陸賈列傳第三十七

閽唬酈生食其者,□正義歷異幾三音也。陳留高陽人也。◇集解徐廣曰:「今在圉縣。」○索隱案:高陽屬陳留圉縣。高陽,鄉名也,故耆舊傳雲「食其,高陽鄉人」。正義陳留風俗傳雲「高陽在雍兵西南」。括地誌雲「圉城在汴州雍丘縣西南。食其墓在雍丘西南二十八里」。蓋謂此也。好讀書,家貧落魄,集解應劭曰:「落魄,志行衰惡之貌也。」晉灼曰:「落薄,落託,義同也。」○索隱案:鄭氏雲「魄音薄」。應劭雲「志行衰惡之貌也」。無以為衣食業,為里監門吏。□正義監音甲衫反。戰國策雲齊宣謂顏斶曰:「夫監門閭里,士之賤也。」然縣中賢豪不敢役,縣中皆謂之狂生。主

、項及陳勝、項梁等起,諸將徇地過高陽者數十人,□正義徇,略也。酈生聞其將皆握齱◇集解應劭曰:「握齱,急促之貌。」○索隱應劭曰齱音若「促」。鄒氏音■角反。韋昭雲「握齱,小節也」。好苛禮○索隱案:苛亦作「荷」。賈逵雲「苛,煩也」。小顏雲「苛,細也」。自用,不能聽大度之言,酈生乃深自藏匿。後聞沛公將兵略地陳留郊,沛公麾下騎士適酈生里中子也,◇集解服虔曰:「食其里中子適作沛公騎士。」○索隱適食其里中子。適音釋。服虔、蘇林皆雲沛公騎士適是食其里中人也。案:言適近作騎士。沛公時時問邑中賢士豪俊。騎士歸,酈生見謂之曰:「吾聞沛公慢而易人,多大略,此真吾所原從游,莫為我先。○索隱案:先謂先容,言無人為我作紹介也。□正義為,於偽反。若見沛公,謂曰『臣里中有酈生,年六十餘,長八尺,人皆謂之狂生,生自謂我非狂生』。」騎士曰:「沛公不好儒,諸客冠儒冠來者,沛公輒解其冠,溲溺索隱上所由反。下乃吊反,亦如字。溲即溺也。其中。與人言,常大罵。未可以儒生說也。」酈生曰:「弟言之。」騎士從容言如酈生所誡者。古

集解沛公至高陽傳舍,◇集解徐廣曰:「二世三年二月。」使人召酈生。酈生至,入謁,沛公方倨床使兩女子洗足,○索隱案:樂產雲「邊床曰倨。」而見酈生。酈生入,則長揖不拜,曰:「足下欲助秦攻諸侯乎?且欲率諸侯破秦也?」沛公罵曰:「豎儒!○索隱案:豎者,僮僕之稱。沛公輕之,以比奴豎,故曰「豎儒」也。夫天下同苦秦久矣,故諸侯相率而攻秦,何謂助秦攻諸侯乎?」酈生曰:「必聚徒合義兵誅無道秦,不宜倨見長者。」於是沛公輟洗,起攝衣,□正義攝猶言斂著也。延酈生上坐,謝之。酈生因言六國從橫時。沛公喜,賜酈生食,問曰:「計將安出?」酈生曰:「足下起糾合之眾,◇集解一作「烏合」,一作「瓦合」。收散亂之兵,不滿萬人,欲以徑入強秦,此所謂探虎口者也。夫陳留,天下之旻,四通五達之郊也,◇集解如淳曰:「四面中央,凡五達也。」瓚曰:「四通五達,言無險阻也。」今其城又多積粟。臣善其令,正義言食其與陳留縣令相善也。請得使之,令下足下。□正義令力征反。下謂降之也。即不聽,足下舉兵攻之,臣為內應。」於是遣酈生行,沛公引兵隨之,遂下陳留。號酈食其為廣野君。主

��酈生言其弟酈商,使將數千人從沛公西南略地。酈生常為說客,馳使諸侯。知

濉3漢三年秋,項羽擊漢,拔滎陽,漢兵遁保鞏、洛。楚人聞淮陰侯破趙,彭越數反梁地,○索隱數音朔。則分兵救之。淮陰方東擊齊,漢王數困滎陽、成皋,計欲捐成皋以東,屯鞏、洛以拒楚。酈生因曰:「臣聞知天之天者,王事可成;不知天之天者,王事不可成。王者以民人為天,○索隱王者以人為天。案:此語出管子。而民人以食為天。夫敖倉,天下轉輸久矣,臣聞其下乃有藏粟甚多,楚人拔滎陽,不堅守敖倉,乃引而東,令適卒○索隱上音直革反。案:通俗文雲「罰罪雲謫」,即所謂謫戍。又音陟革反。卒,租忽反。分守成皋,此乃天所以資漢也。方今楚易取而漢反郤,自奪其便,○索隱漢反卻自奪便。以言不取敖倉,是漢卻,自奪其便利。臣竊以為過矣。且兩雄不俱立,楚漢久相持不決,百姓騷動,海內搖盪,農夫釋耒,工女○索隱謂女工工巧也。漢書作「紅」,音工。下機,天下之心未有所定也。原足下急復進兵,收取滎陽,據敖倉之粟,□正義敖倉在今鄭州滎陽縣西十有五里,石門之東,北臨汴水,南帶三皇山。秦始皇時置倉於敖山上,故名之曰敖倉也。塞成皋之險,□正義即氾水縣山也。杜大行之道,◇集解韋昭曰:「在河內野王北也。」距蜚狐之口,◇集解如淳曰:「上黨壺關也。」駰案:蜚狐在代郡西南。□正義案:蔚州飛狐縣北百五十里有秦漢故郡城。西南有山,俗號為飛狐口也。守白馬之津,以示諸侯效實形制之勢,則天下知所歸矣。方今燕、趙已定,唯齊未下。今田廣據千里之齊,田間將二十萬之眾,軍於歷城,諸田宗強,負海阻河濟,南近楚,人多變詐,足下雖遣數十萬師,未可以歲月破也。臣請得奉明詔說齊王,使為漢而稱東籓。」上曰:「善。」知

踉唬乃從其畫,復守敖倉,而使酈生說齊王曰:「王知天下之所歸乎?」王曰:「不知也。」曰:「王知天下之所歸,則齊國可得而有也;若不知天下之所歸,即齊國未可得保也。」齊王曰:「天下何所歸?」曰:「歸漢。」曰:「先生何以言之?」曰:「漢王與項王戮力西面擊秦,約先入咸陽者王之。漢王先入咸陽,項王負約不與而王之漢中。項王遷殺義帝,漢王聞之,起蜀漢之兵擊三秦,出關而責義帝之處,收天下之兵,立諸侯之後。降城即以侯其將,得賂即以分其士,與天下同其利,豪英賢才皆樂為之用。諸侯之兵四面而至,蜀漢之粟方船而下。○索隱案:方船謂並舟也。戰國策「方船積粟,循江而下」也。項王有倍約之名,殺義帝之負;於人之功無所記,於人之罪無所忘;戰勝而不得其賞,拔城而不得其封;非項氏莫得用事;為人刻印,刓而不能授;◇集解孟康曰:「刓斷無復廉鍔也。」瓚曰:「項羽吝於爵賞,玩惜侯印,不能以封其人也。」○索隱刓音五官反。案:郭象注莊子雲「杬團無圭角」。漢書作「玩」,言玩惜不忍授人也。攻城得賂,積而不能賞:天下畔之,賢才怨之,而莫為之用。故天下之士歸於漢王,可坐而策也。夫漢王發蜀漢,定三秦;涉西河之外,援上黨之兵;正義援音爰。下井陘,誅成安君;破北魏,○索隱謂魏豹也。豹在河北故也。亦謂「西魏」,以大梁在河南故也。舉三十二城:此蚩尤之兵也,非人之力也,天之福也。今已據敖倉之粟,塞成皋之險,守白馬之津,杜大行之阪,距蜚狐之口,天下後服者先亡矣。王疾先下漢王,齊國社稷可得而保也;不下漢王,危亡可立而待也。」田廣以為然,乃聽酈生,罷歷下兵守戰備,與酈生日縱酒。知

,以淮陰侯聞酈生伏軾下齊七十餘城,乃夜度兵平原襲齊。齊王田廣聞漢兵至,以為酈生賣己,乃曰:「汝能止漢軍,我活汝;不然,我將亨汝!」酈生曰:「舉大事不細謹,盛德不辭讓。而公不為若更言!」齊王遂亨酈生,引兵東走。主

菏�漢十二年,曲周侯酈商以丞相將兵擊黥布有功。高祖舉列侯功臣,思酈食其。酈食其子疥○索隱疥音界。後更封武遂三世。地理志武遂屬河間。案:漢書作「武陽子遂」,衍文也。數將兵,功未當侯,上以其父故,封疥為高梁侯。後更食武遂,嗣三世。元狩元年中,武遂侯平□正義年表雲「卒,子�嗣。卒,子平嗣,元年有罪國除」。而漢書雲「更食武陽,子遂嗣」,恐漢書誤也。坐詐詔衡山王取百斤金,當棄市,病死,國除也。古

擼�陸賈者,楚人也。○索隱案:陳留風俗傳雲「陸氏,春秋時陸渾國之後。晉侯伐之,故陸渾子奔楚。賈其後」。又陸氏譜雲「齊宣公支子達食菜於陸。達生發,發生皋,適楚。賈其孫也」。以客從高祖定天下,名為有口辯士,居左右,常使諸侯。古

�舅及高祖時,中國初定,尉他○索隱趙他為南越尉,故曰「尉他」。他音扆。平南越,因王之。高祖使陸賈賜尉他印為南越王。陸生至,尉他魋結◇集解服虔曰:「魋音椎。今兵士椎頭結。」○索隱魋,直追反。結音計。謂為髻一撮似椎而結之,故字從結。且案其「魋結」二字,依字讀之亦得。謂夷人本被發左衽,今他同其風俗,但魋其發而結之。箕倨見陸生。陸生因進說他曰:「足下中國人,親戚昆弟墳在真定。○索隱趙地也。本名東垣,屬常山。今足下反天性,棄冠帶,欲以區區之越與天子抗衡○索隱案:崔浩雲「抗,對也。衡,車鶬上橫木也。抗衡,言兩衡相對拒,言不相避下」。為敵國,禍且及身矣。且夫秦失其政,諸侯豪桀並起,唯漢王先入關,據咸陽。項羽倍約,自立為西楚霸王,諸侯皆屬,可謂至強。然漢王起巴蜀,鞭笞天下,劫略諸侯,遂誅項羽滅之。五年之間,海內平定,此非人力,天之所建也。天子聞君王王南越,不助天下誅暴逆,將相欲移兵而誅王,天子憐百姓新勞苦,故且休之,遣臣授君王印,剖符通使。君王宜郊迎,北面稱臣,乃欲以新造未集之越,屈強於此。漢誠聞之,掘燒王先人冢,夷滅宗族,使一偏將將十萬眾臨越,則越殺王降漢,如反覆手耳。」主

竇恰於是尉他乃蹶然○索隱蘇林音厥。禮記「子夏蹶然而起」。埤蒼雲「蹶,起也」。起坐,謝陸生曰:「居蠻夷中久,殊失禮義。」因問陸生曰:「我孰與蕭何、曹參、韓信賢?」陸生曰:「王似賢。」復曰:「我孰與皇帝賢?」陸生曰:「皇帝起豐沛,討暴秦,誅強楚,為天下興利除害,繼五帝三王之業,統理中國。中國之人以億計,地方萬里,居天下之膏腴,人眾車轝,萬物殷富,政由一家,自天地剖泮未始有也。今王眾不過數十萬,皆蠻夷,崎嶇山海間,譬若漢一郡,王何乃比於漢!」尉他大笑曰:「吾不起中國,故王此。使我居中國,何渠不若漢?」◇集解渠音詎。○索隱渠,劉氏音詎。漢書作「遽」字,小顏以為「有何迫促不如漢也」。乃大說陸生,留與飲數月。曰:「越中無足與語,至生來,令我日聞所不聞。」賜陸生橐中裝◇集解張晏曰:「珠玉之寶也。裝,裹也。」○索隱橐音托。案:如淳雲以為明月珠之屬也。又案:詩傳曰「大曰橐,小曰囊」。埤蒼雲「有底曰囊,無底曰橐」。謂以寶物入囊橐也。直千金,他送亦千金。◇集解蘇林曰:「非橐中物,故曰『他送』也。」陸生卒拜尉他為南越王,令稱臣奉漢約。歸報,高祖大悅,拜賈為太中大夫。古

上而陸生時時前說稱詩書。高帝罵之曰:「乃公居馬上而得之,安事詩書!」陸生曰;「居馬上得之,寧可以馬上治之乎?且湯武逆取而以順守之,文武並用,長久之術也。昔者吳王夫差、智伯極武而亡;秦任刑法不變,卒滅趙氏。◇集解趙氏,秦姓也。○索隱案:韋昭雲「秦伯益後,與趙同出非廉,至造父,有功於穆王,封之趙城,由此一姓趙氏」。鄉使秦已並天下,行仁義,法先聖,陛下安得而有之?」高帝不懌而有慚色,乃謂陸生曰:「試為我著秦所以失天下,吾所以得之者何,及古成敗之國。」陸生乃粗述存亡之徵,凡著十二篇。每奏一篇,高帝未嘗不稱善,左右呼萬歲,號其書曰「新語」。□正義七錄雲「新語二卷,陸賈撰」也。齋

度不孝惠帝時,呂太後用事,欲王諸呂,畏大臣有口者,陸生自度不能爭之,乃病免家居。以好畤田地善,□正義畤音止。雍州縣也。可以家焉。有五男,乃出所使越得橐中裝賣千金,□正義漢制一金直千貫。分其子,子二百金,令為生產。陸生常安車駟馬,從歌舞鼓琴瑟侍者十人,寶劍直百金,謂其子曰:「與汝約:◇集解徐廣曰:「汝,一作『公』。」過汝,汝給吾人馬酒食,極欲,十日而更。所死家,得寶劍車騎侍從者。一歲中往來過他客,率不過○索隱率音律。過音戈。再三過,數見不鮮,○索隱數見音朔現。謂時時來見汝也。不鮮,言必令鮮美作食,莫令見不鮮之物也。漢書作「數擊鮮」,如淳雲「新殺曰鮮」。無久慁公為也。」◇集解韋昭曰:「慁,污辱。」○索隱慁,患也。公,賈自謂也。言汝諸子無久厭患公也。知

能爭呂太後時,王諸呂,諸呂擅權,欲劫少主,危劉氏。右丞相陳平患之,力不能爭,恐禍及己,常燕居深念。陸生往請,◇集解漢書音義曰:「請,若問起居。」直入坐,而陳丞相方深念,○索隱深念,深思之也。不時見陸生。陸生曰:「何念之深也?」陳平曰:「生揣我何念?」◇集解孟康曰:「揣,度也。」韋昭曰:「揣音初委反。」陸生曰:「足下位為上相,食三萬戶○索隱案:陳平傳食戶五千,以曲逆秦時有三萬戶,恐復業至此,故稱。侯,可謂極富貴無欲矣。然有憂念,不過患諸呂、少主耳。」陳平曰:「然。為之柰何?」陸生曰:「天下安,注意相;天下危,注意將。將相和調,則士務附;士務附,◇集解徐廣曰:「務,一作『豫』。」天下雖有變,即權不分。為社稷計,在兩君掌握耳。臣常欲謂太尉絳侯,絳侯與我戲,易吾言。君何不交驩太尉,深相結?」為陳平畫呂氏數事。陳平用其計,乃以五百金為絳侯壽,厚具樂飲;太尉亦報如之。此兩人深相結,則呂氏謀益衰。陳平乃以奴婢百人,車馬五十乘,錢五百萬,遺陸生為飲食費。陸生以此游漢廷公卿間,名聲藉甚。◇集解漢書音義曰:「言狼籍甚盛。」齋

及誅及誅諸呂,立孝文帝,陸生頗有力焉。孝文帝即位,欲使人之南越。陳丞相等乃言陸生為太中大夫,往使尉他,令尉他去黃屋稱制,令比諸侯,皆如意旨。語在南越語中。陸生竟以壽終。古

�p?/font>平原君朱建者,楚人也。故嘗為淮南王黥布相,有罪去,後復事黥布。布欲反時,問平原君,平原君非之,布不聽而聽梁父侯,遂反。○索隱梁父侯,史失名。如淳注漢書雲「遂,布臣」,非也。臣瓚曰「布用梁父侯計遂反耳」,其說是也。漢已誅布,聞平原君諫不與謀,□正義與音預。得不誅。語在黥布語中。◇集解黥布列傳無此語。齋

冢�平原君為人辯有口,刻廉剛直,家於長安。行不苟合,義不取容。辟陽侯行不正,得幸呂太後。時辟陽侯欲知平原君,平原君不肯見。及平原君母死,陸生素與平原君善,過之。平原君家貧,未有以發喪,○索隱案:劉氏雲謂欲葬時,須啟其殯宮,故雲「發喪」也。方假貸服具,陸生令平原君發喪。陸生往見辟陽侯,賀曰:「平原君母死。」辟陽侯曰:「平原君母死,何乃賀我乎?」陸賈曰:「前日君侯欲知平原君,平原君義不知君,以其母故。◇集解張晏曰:「相知當同恤災危,母在,故義不知君。」○索隱案:崔浩雲「建以母在,義不以身許人也」。今其母死,君誠厚送喪,則彼為君死矣。」辟陽侯乃奉百金往稅。◇集解韋昭曰:「衣服曰稅。稅當為『襚』。」○索隱案:說文「稅,贈終服也」。`音式芮反,亦音遂。列侯貴人以辟陽侯故,往稅凡五百金。知

陽侯辟陽侯幸呂太後,人或毀辟陽侯於孝惠帝,孝惠帝大怒,下吏,欲誅之。呂太後慚,不可以言。大臣多害辟陽侯行,欲遂誅之。辟陽侯急,因使人慾見平原君。平原君辭曰:「獄急,不敢見君。」乃求見孝惠幸臣閎籍孺,○索隱案:佞幸傳雲高祖時有籍孺,孝惠時有閎孺。今總言「閎籍孺」,誤也。說之曰:「君所以得幸帝,天下莫不聞。今辟陽侯幸太後而下吏,道路皆言君讒,欲殺之。今日辟陽侯誅,旦日太後含怒,亦誅君。何不肉袒為辟陽侯言於帝?帝聽君出辟陽侯,太後大驩。兩主共幸君,君貴富益倍矣。」於是閎籍孺大恐,從其計,言帝,果出辟陽侯。辟陽侯之囚,欲見平原君,平原君不見辟陽侯,辟陽侯以為倍己,大怒。及其成功出之,乃大驚。古

於諸呂太後崩,大臣誅諸呂,辟陽侯於諸呂至深,◇集解如淳曰:「辟陽侯與諸呂相親信也,為罪宜誅者至深。」○索隱案:如淳說以為宜誅,非也。小顏雲辟陽侯與諸呂相知至深重,得其理也。而卒不誅。計畫所以全者,皆陸生、平原君之力也。古

攔省孝文帝時,淮南厲王殺辟陽侯,以諸呂故。文帝聞其客平原君為計策,使吏捕欲治。聞吏至門,平原君欲自殺。諸子及吏皆曰:「事未可知,何早自殺為?」平原君曰:「我死禍絕,不及而身矣。」遂自剄。孝文帝聞而惜之,曰:「吾無意殺之。」乃召其子,拜為中大夫。○索隱案:下文所謂與太史公善者。使匈奴,單於無禮,乃罵單於,遂死匈奴中。齋

陽賤初,沛公引兵過陳留,酈生踵軍門上謁曰:「高陽賤民酈食其,竊聞沛公暴露,將兵助楚討不義,敬勞從者,原得望見,口畫天下便事。」使者入通,沛公方洗,問使者曰:「何如人也?」使者對曰:「狀貌類大儒,衣儒衣,冠側注。」◇集解徐廣曰:「側注冠一名高山冠,齊王所服,以賜謁者。」沛公曰:「為我謝之,言我方以天下為事,未暇見儒人也。」使者出謝曰:「沛公敬謝先生,方以天下為事,未暇見儒人也。」酈生瞋目案劍叱使者曰:「走!復入言沛公,吾高陽酒徒也,◇集解徐廣曰:「一本言『而公高陽酒徒』。」非儒人也。」使者懼而失謁,跪拾謁,還走,復入報曰:「客,天下壯士也,叱臣,臣恐,至失謁。曰『走!復入言,而公高陽酒徒也』。」沛公遽雪足杖矛曰:「延客入!」主

灰澹酈生入,揖沛公曰:「足下甚苦,暴衣露冠,將兵助楚討不義,足不何不自喜也?臣原以事見,而曰『吾方以天下為事,未暇見儒人也』。夫足下欲興天下之大事而成天下之大功,而以目皮相,恐失天下之能士。且吾度足下之智不如吾,勇又不如吾。若欲就天下而不相見,竊為足下失之。」沛公謝曰:「鄉者聞先生之容,今見先生之意矣。」乃延而坐之,問所以取天下者。酈生曰:「夫足下欲成大功,不如止陳留。陳留者,天下之據旻也,兵之會地也,積粟數千萬石,城守甚堅。臣素善其令,原為足下說之。不聽臣,臣請為足下殺之,而下陳留。足下將陳留之眾,據陳留之城,而食其積粟,招天下之從兵;從兵已成,足下橫行天下,莫能有害足下者矣。」沛公曰:「敬聞命矣。」知

下與於是酈生乃夜見陳留令,說之曰:「夫秦為無道而天下畔之,今足下與天下從則可以成大功。今獨為亡秦嬰城而堅守,臣竊為足下危之。」陳留令曰:「秦法至重也,不可以妄言,妄言者無類,吾不可以應。先生所以教臣者,非臣之意也,原勿復道。」酈生留宿卧,夜半時斬陳留令首,逾城而下報沛公。沛公引兵攻城,縣令首於長竿以示城上人,曰:「趣下,而令頭已斷矣!今後下者必先斬之!」於是陳留人見令已死,遂相率而下沛公。沛公舍陳留南城門上,因其庫兵,食積粟,留出入三月,從兵以萬數,遂入破秦。主

逯�太史公曰:世之傳酈生書,多曰漢王已拔三秦,東擊項籍而引軍於鞏洛之間,酈生被儒衣往說漢王。乃非也。自沛公未入關,與項羽別而至高陽,得酈生兄弟。余讀陸生新語書十二篇,固當世之辯士。至平原君子與余善,是以得具論之。齋

ざ�索隱述贊廣野大度,始冠側注。踵門長揖,深器重遇。說齊歷下,趣鼎何懼。陸賈使越,尉佗懾怖,相說國安,書成主悟。

4、蔡邕年歷表?要有史書依據,並一一列出出處

父蔡棱。

《後漢書》本傳:」父棱,亦有清白行,諡曰貞定公。」 章懷太子李賢注引「邕祖蔡攜碑雲:『……長子棱字伯直,處俗孤黨,不協於時,垂翼華發,人爵不升。年五十三卒。』《諡法》曰:清白守節曰貞,純行不差曰定。」 《元和姓纂》卷八「濟陽考城縣」條:「攜生稜、質,稜生邕。質始居陳留,分為濟陽,因為郡人。」 王僧虔《答高祖論書啟》:「陳留蔡邕,後漢左中郎將。善篆隸,采斯喜之法,《貞定直父碑文》,猶傳於世。篆者師焉。」 《貞定直父碑》,見《初學記》十八、《太平御覽》卷四百零九。

母袁氏。

《後漢書》本傳:「邕性篤孝,母常滯病三年,邕自非寒暑節變,未嘗解襟帶,不寢寐者七旬。母卒,廬於冢側,動靜以禮。有菟馴擾其室傍,又木生連理,遠近奇之,多往觀焉。」王先謙《後漢書集解》引惠棟曰:「《先賢行狀》:伯喈母,袁曜卿之姑女。」

其家族以孝悌著稱,三世不分居。

《後漢書》本傳:「與叔父從弟同居,三世不分財,鄉黨高其義。」 蔡邕《與人書》曰:「邕薄祜,早喪二親。年逾三十,鬢發二色。叔父親之,猶若幼童。陸則對座,食則比豆。」 其叔父蔡質,靈帝時曾為尚書,推薦蔡邕入朝為郎中,校書東觀。詳熹平元年條。

漢桓帝劉志元嘉二年(152)壬辰 二十歲

蔡邕師事胡廣。

《後漢書》本傳:「少博學,師事太傅胡廣。好辭章、數術、天文,妙操音律。」王先謙《後漢書集解》引惠棟曰:「《邕別傳》曰:邕與李則游學,時在弱冠,始共讀《左氏傳》,性通敏兼人舉一反三。」案《後漢書·鄧張徐張胡列傳》:「胡廣字伯始,南郡華容人也。六世祖剛,清高有志節。平帝時,大司徒馬宮辟之。值王莽居攝,剛解其衣冠,縣府門而去,遂亡命交阯,隱於屠肆之間。後莽敗,乃歸鄉里。父貢,交阯都尉。」胡廣卒於漢靈帝建寧五年(172),時年八十二歲。逆推,本年胡廣六十二歲。

漢桓帝劉志永興元年(153)癸巳 二十一歲

作《琅琊王傅蔡公碑》

僅見《蔡邕集》。文稱:「君諱朗,字仲明。……遷河南中尉琅琊王傅,乃從經術之方。……年五十八,永興六年夏卒。」文中記載蔡朗乃陳留圉人,應是蔡邕的本家。案:永興僅二年。陸侃如《中古文學系年》將此系於永興二年。王昶《蔡邕年表》系於永興元年。或「元」與「六」,形近而誤?故系於本年。

漢桓帝劉志永壽二年(156)丙申 二十四歲

作《玄文先生李子材碑》

又見《藝文類聚》三十七,作《玄文先生李休碑》。文稱:「玄文先生名休,字子材。南陽宛人也。。……年既五十,苗胤不嗣。以永壽二年夏五月乙未卒。」

漢桓帝劉志延熹二年(159)己亥 二十七歲

被征入京師,行至偃師,稱疾而歸。作《釋誨》。

見《後漢書》本傳:「桓帝時,中常侍徐璜、左悺等五侯擅恣,聞邕善鼓琴,遂白天子,敕陳留太守督促發遣。邕不得已,行到偃師,稱疾而歸。閑居玩古,不交當世。感東方朔《客難》及楊雄(《解嘲》)、班固(《答客戲》)、崔駰(《達旨》)之徒設疑以自通,乃斟酌群言,韙其是而矯其非,作《釋誨》以戒厲雲爾。」

秋,作《述行賦》

又見《藝文類聚》二十七。《述行賦》雲:「延熹二年秋,霖雨逾月。是時梁冀新誅,而徐璜、左悺等五侯擅貴於其處。又起顯陽苑於城西。人徒凍餓,不得其命者甚眾。白馬令李雲以直言死。鴻臚陳君以救雲抵罪。璜以余能鼓琴,白朝廷,敕陳留太守發遣余。到偃師,病不前,得歸。心憤此事,遂托所過,述而成賦。」序中所述背景是這樣的:這年七月,郎中汝南袁著撰《詣闕上疏》,請抑損梁冀擅權。涿郡崔琦以文章為梁冀所善,琦作《外戚箴》、《白鵠賦》以風。結果兩人均被梁冀所殺。見《後漢書·梁冀傳》。八月,梁冀自殺。常侍單超等五人皆以誅冀有功,並封列侯。專權選舉。又立掖庭民女亳氏為皇後,數月間,後家封者四人,賞賜巨萬。是時地數震裂,眾災頻降。李雲作《露布上書移副三府》。桓帝得奏書震怒,下令逮捕李雲,當時弘農五官掾杜眾認為,李雲忠貞受到猜忌,上書願與李雲同日而死。桓帝愈怒,遂並下廷尉。陳蕃作《救李雲疏》。見《後漢書·杜欒劉李劉謝傳》。更重要的是,蔡邕的恩師太尉胡廣因為與梁冀的關系而被免為庶人。所有這些宮廷內部斗爭,蔡邕均有所耳聞。與之對照的,卻是「人徒凍餓,不得其命者甚眾。」為此,激憤而成此篇,實是有感而作。文中稱:「貴寵扇以彌熾兮,僉守利而不戢。前車覆而未遠兮,後乘驅而競及。窮變巧於台榭兮,民露處而寢濕。」頗有「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的味道。
作《汝南周巨勝碑》、

僅見《蔡邕集》。嚴可均題曰《汝南周勰碑》。文稱:「君諱勰,字巨勝。陳留太守之孫、光祿勛之子也。……至延熹二年,乃更辟門延賓,享宴娛樂。及秋而梁氏誅滅。十二月君卒。……享年五十,不登期考。遐邇嘆悼,痛心失圖。乃相與建碑勒銘」雲雲。《後漢書·周勰傳》:「勰字巨勝,少尚玄虛。……至延熹二年乃開門延賓客,游談宴樂。及秋而梁冀誅,年終而勰卒,時年五十。蔡邕以為知命。」

漢桓帝劉志延熹三年(160)庚子 二十八歲

作《陳留東昏庫上里社碑》,稱頌陳留所出三公:秦池子華、漢陳平、虞延、虞放,家鄉榮焉。

又見《史記·陳丞相世家索隱》、《北堂書鈔》八十七、《太平御覽》五百三十二。文稱:「孝平之世,虞延為太尉司徒封公。至延熹中,延弟曾孫放字子卿,為尚書令。外戚梁冀乘龍作亂,首策誅之,王室以績,詔封都亭侯、太僕、太常、司空。毗天子而維四方,克錯其功,往烈有常。於是司監,爰暨邦人,僉以為宰相繼踵,咸出斯里。秦一漢三,而虞氏世焉。雖有積德餘慶修身之致,亦斯社之所相也。乃與樹碑作頌,以示後昆。」此文,王昶《蔡邕年表》系於延熹二年,似不確。《後漢書·桓帝紀》延熹三年秋七月,「太常虞放為司空。」下年六月免司空。文中既然提到虞放為司空,則本文之作當在本年七月之後,下年六月之前。《元和郡縣志》徵引圈稱《陳留風俗傳》:「東緡縣者,故陽武戶牖鄉,漢丞相陳平,即此鄉人也。」

漢桓帝劉志延熹四年(161)辛丑 二十九歲

作《濟北相崔君夫人誄》

僅見《蔡邕集》。文稱:「維延熹四年,故濟北相夫人卒。」是作於本年之證。此濟北相疑是崔瑗,卒於漢安元年(142)。崔瑗有《隸書勢》、《草書勢》、《篆書勢》等文,見顧櫰三《補後漢書藝文志》著錄。案蔡邕也有《篆勢》、《隸勢》、《飛白書勢》。《法書要錄》卷一《宋羊欣采能書人名》「傳授筆法人名」:「蔡邕受於神人,而傳之崔瑗及女文姬,文姬傳之鍾繇」雲雲。此段文字年歷錯亂,但在書法藝術上,蔡邕與崔瑗頗多相通之處,是顯而易見的。

漢桓帝劉志延熹五年(162)壬寅 三十歲

作《與人書》,稱二親早卒。年逾三十,鬢發二色。

又見《太平御覽》四百三十二。文稱:「邕薄祜,早喪二親。年逾三十,鬢發二色。叔父親之,猶若幼童。居則侍坐,食則比豆。」叔父,蔡質也。後來推舉蔡邕出任郎中。

漢桓帝劉志延熹六年(163)癸卯 三十一歲

作《朱公叔鼎銘》、《朱公叔墳前石碑》《朱公叔諡議》等。

《朱公叔鼎銘》僅見《蔡邕集》,文稱:「忠文朱公名穆字公叔。……享年六十有四,漢皇二十一世,延熹六年夏四月乙巳卒於官。天子痛悼,詔曰:制誥,尚書朱穆,立節忠亮,世篤爾行,虔恪機任,守死善道,不幸而卒,朝廷閔焉。今使權謁者中郎楊賁贈穆益州刺史印綬。」

《朱公叔墳前石碑》,嚴可均題作《朱穆墳前方石碑》。文稱:「維漢二十一世延熹六年粵四月丁巳,文忠公益州刺史朱君名穆字公叔卒於京師。其五月丙申,葬於宛邑北萬歲亭之陽舊兆之南。」

《朱公叔諡議》,又略見《漢書·朱穆傳》注引袁山松《書》。文稱:「漢益州刺史南陽朱公叔卒,門人陳季珪等議所諡,雲宜曰忠文子。陳留蔡邕議」雲雲。

上揭三文,有幾處歧異:第一,朱穆卒日,《朱公叔鼎銘》作四月乙巳,《朱公叔墳前石碑》作四月丁巳。查《中西史歷日和中西歷日對照表》,本年四月十一日為丁巳,本月無乙巳日。故《鼎銘》作乙巳,誤。第二,諡號,《朱公叔墳前石碑》作文忠先生,《鼎銘》作忠文先生,《朱公叔諡議》作忠文子。《後漢書·朱樂何傳》作文忠先生:「穆素剛,不得意,居無幾,憤懣發疽。延熹六年,卒,時年六十四。祿仕數十年,蔬食布衣,家無餘財。公卿共表穆立節忠清,虔恭機密,守死善道,宜蒙旌寵。策詔褒述,追贈益州太守。所著論、策、奏、教、書、詩、記、嘲,凡二十篇。穆前在冀州,所辟用皆清德長者,多至公卿、州郡。子野,少有名節,仕至河南尹。初,穆父卒,穆與諸儒考依古義,諡曰貞宣先生。及穆卒,蔡邕復及門人共述其體行,諡曰文忠先生。」李賢注引袁山松《書》:「蔡邕議雲:魯季文子,君子以為忠,而諡曰文子。又傳曰:忠,文之實也。忠以為實,文以彰之,遂共議穆。荀爽聞而非之。張璠曰:夫諡者,上之所贈,非下之所造。故顏、閔至德,不聞有諡。朱、蔡各以衰世臧否不立,故私議之。」當作忠文為是。張璠《後漢紀》系在延熹五年,據蔡邕碑,顯誤。李賢註:「袁山松《書》曰:穆著論甚美。蔡邕嘗至其家自寫之。」案朱穆著有《崇厚論》《絕交論》,蔡邕本之而作《正交論》。《後漢書·朱穆傳論》曰:「朱穆見比周傷義,偏黨毀俗,志抑朋游之私,遂著《絕交》之論。蔡邕以為穆貞而孤,又作《正交》而廣其致焉。」李賢注詳引蔡邕《正交論》。《文選》應璩《與曹長思書》李善注誤作《正論》。案梁冀當權時,延篤也作有《仁孝論》。見《後漢書·吳延史盧趙傳》:「時人或疑仁孝前後之證,篤乃論之曰:『觀夫仁孝之辯,紛然異端。……』」雲雲。

漢桓帝劉志延熹七年(164)甲辰 三十二歲

本年前,作《辭郡辟讓申屠蟠書》。

見《後漢書·申屠蟠傳》:「申屠蟠字子龍,陳留外黃人也。九歲喪父,哀毀過禮。服除,不進酒肉十餘年。每忌日,輒三日不食。同郡緱氏女玉為父報仇,殺夫氏之黨,吏執玉以告外黃令梁配,配欲論殺玉。蟠時年十五,為諸生,進諫曰……家貧,佣為漆工。郭林宗見而奇之。同郡蔡邕深重蟠,及被州辟,乃辭讓之曰」雲雲。文中有「方之於邕,以齒則長,以德則賢。」案申屠蟠卒於獻帝遷都之後,時年七十四歲。若其年即遷都之初的初平元年(190),逆推生於漢安帝元初四年(117),長於蔡邕十七歲。時年已經四十九歲。其後,史載申屠蟠參加了本年舉行的黃瓊葬禮。因此,這篇薦書不會晚於本年。而王昶《蔡邕年表》系之於建寧二年(169),不確。因為那一年郭林宗已死,怎麽會「見而奇之」?

漢桓帝劉志延熹八年(165)乙巳 三十三歲

五月,作《太尉楊公碑》

又見《藝文類聚》卷四十六。文稱:「秉字叔節,弘農華陰人也。……年七十有四,延熹八年丙戌薨。……於是門人學徒,相舉刊石樹碑,表勒鴻勛。」案《後漢書·桓帝紀》,楊秉卒於本年五月丙戌。此前,楊秉曾作《奏劾候參》。見《後漢書·楊震傳》。顧櫰三《補後漢書藝文志》著錄楊震有《關輔古語》。

八月,作《王子喬碑》。

又見《水經注·汳水注》。《太平御覽》三十三稱作《王喬錄》。文稱:「延熹八年秋八月,皇帝遣使者奉犧牲以致祀。祗懼之敬,肅如也。國相東萊王璋字伯儀,以為神聖所興,必有銘表,昭示後世,是以賴鄉仰伯陽之蹤,關民慕尹喜之風,乃與長史邊乾,訪及士隸,遂樹之玄石,紀頌遺烈。俾志道者有所覽焉。」侯康《補後漢書藝文志》著錄作《王喬傳》。

八月,邊韶作《老子銘》,蔡邕書。

碑文見《隸釋》卷三。文中稱「延熹八年八月甲子,皇上……夢見老子」雲雲。案《後漢書·桓帝紀》:延熹八年正月,遣中常侍左悺之苦縣祠老子。至十一月,又遣中常侍管霸祠之。而此碑雲「八月夢見老子而祠之」。世言碑銘蔡邕作,今檢《蔡邕集》無此文。《隸釋》卷二十七《天下碑錄》著錄《漢老子銘》,「在衛真縣太清宮,邊韶文,蔡邕書。」

漢桓帝劉志延熹九年(166)丙午 三十四歲

作《荊州刺史庾侯碑》。

又見《藝文類聚》五十。案唐鈔本《文選集注》、尤刻李善注《文選》、《四部叢刊》李善五臣注《文選》、奎章閣本五臣李善注《文選》均引蔡邕《度侯碑》曰:「即鑒出於自然,英風發於天骨」即出於本文。是庾侯當作度侯,即度尚。《後漢書·張法滕馮度楊列傳》:「度尚字博平,山陽湖陸人也。……年五十,延熹九年卒於官。」又案《後漢書·列女·曹娥傳》:「孝女曹娥,會稽上虞人也。父盱,能弦歌,為巫祝。漢安二年五月五日……溺死,不得屍骸。娥年十四,乃沿江號哭,晝夜不絕聲,旬有七日,遂投江而死。至元嘉元年,縣長度尚改葬娥於江南道傍,為立碑焉。」章懷太子李賢註:「《會稽典錄》曰:『上虞長度尚弟子邯鄲淳,字子禮。時甫弱冠,而有異才。尚先使魏朗作《曹娥碑》,文成未出,會朗見尚,尚與之飲宴,而子禮方至督酒。尚問朗碑文成未?朗辭不才,因試使子禮為之,操筆而成,無所點定。朗嗟嘆不暇,遂毀其草。其後蔡邕又題八字曰:『黃絹幼婦,外孫蒜臼。』」魯迅《會稽郡故書雜集》據《藝文類聚》《太平御覽》等書校正異文。此文又見劉孝標注《世說新語》、《殷芸小說》、《水經注》卷四十「浦陽江」條。蔡邕所題八字,後來曹操與楊修猜出八字是「絕妙好辭」之意,後代流傳甚廣。啟功先生《「絕妙好辭」辨》(《啟功叢稿》,中華書局,1999)認為這些故事,恐系後人委託,因為此碑文用典,頗多不切之處,甚至擬於不倫。此外,曹魏時的邯鄲淳也非字子禮。因此,恐非一人。但是度尚立碑、蔡邕讀碑,或有其事。由此可見蔡邕與度尚的關系。

漢靈帝劉宏建寧二年(169)己酉 三十七歲

六月,作《處士圂叔則碑》

5、請問三皇五帝中的五帝 哪一位是黃帝夫人嫘祖的兒子

黃帝長子玄囂與次子昌意都是黃帝與其正妃嫘祖所生。
中華民族的前身華夏族是以夏商周三族為主體經過長期血緣交匯形成的,因此,夏商周三族,都自認為黃帝的後裔,也就是說,黃帝是華夏族的始祖。
《史記·五帝本紀》載:「黃帝居軒轅之丘,而娶於西陵之女,是為嫘祖。嫘祖為黃帝正妃。」嫘祖是有蟲喬氏的族女。黃帝娶有蟲喬氏族女為正妃,具有加強部落聯盟的意義。此外,黃帝還有三位次妃。《帝王世紀》載:「元妃,西陵氏女,曰嫘祖,生昌意。次妃,方雷氏女,曰女節,生青陽。次妃,彤魚氏女,生夷鼓,一名蒼林。次妃,嫫母,班在三人之下。」四妃之中,嫫母貌丑而賢。
《國語·晉語》、《史記·五帝本紀》等書均言黃帝共有二十五子。
黃帝之子二十五人,其同姓者二人而已,唯青陽與夷鼓皆為己姓。青陽,方雷氏之甥也。夷鼓,彤魚氏之甥也。其同生而異姓者,四母之子,別為十二姓。凡黃帝之子,二十五宗,其得姓者十四人,為十二姓,姬、酉、祁、己、滕、箴、任、苟、僖、、儇、依是也。唯青陽與蒼林氏同於黃帝,故皆為姬姓(《國語·晉語》)。
黃帝二十五子,其得姓者十四人。……嫘祖為黃帝正妃,生二子,其後皆有天下。其一曰玄囂,是為青陽,青陽降居江水;其二曰昌意,降居若水。昌意娶蜀山氏女,曰昌仆,生高陽,高陽有聖德焉。(《史記·五帝本紀》)
《世本》、《大戴禮記》等書所列黃帝世系表是:

玄囂—極—帝嚳 堯

黃帝 窮蟬—敬康—句芒—牛—瞽叟—舜
昌意—顓頊 鯀—禹 重黎
(《古史辨》第七冊上編)而依《山海經》所載,當列黃帝世系表為:
禺虢—禺京(《大荒東經》)
伯服(《大荒南經》)
淑士(《大荒西經》)
祝融—太子長琴(《大荒西經》)
昌意—韓流—顓頊(《海內經》) 老童 重(《大荒西經》)
黎—噎(《大荒西經》)黃帝 三面(《大荒西經》)
叔馱(《大荒北經》)
頭—苗民(《大荒北經》)
炎融—頭(《大荒南經》)
駱明—白馬(鯀)(《海內經》) 禹(《海內經》)—均國—役采—修革合
綽人(毛民)(《大荒北經》)
苗龍—融吾—弄明(一作卞明)—白犬(犬戎)(《大荒北經》)…始均—北狄(《大荒西經》)
黃帝子孫所封之國,據《路史·國名紀》所載,共七十國:
少典
有熊 「帝之開國,今鄭之新鄭。《輿地廣記》雲:『古有熊國,黃帝所都。』」在今河南。
壽丘 「在兗之曲阜東北六里,高三丈,今仙源。」(《廣記》雲黃帝所生之地,此本《史記·索隱》。皇甫謐說在魯東門外。)在今山東。
陳 「今鳳翔寶雞故陳倉,有陳山,非宛邱。」在今陝西。
昌 「昌意後」。
若水 「昌意國,今越之台登。《盟會圖》疏以為,故《世本》雲『允姓國,昌意降居為侯』,非也。」在今四川。
安息 「安之後」。
黨項 「悃之後」。
江水 「玄器國,若之下流水也。今蜀州。」在今四川。
卞 「卞明國,湯代有卞隨……今泗水縣有卞故城,漢屬魯國。」在今山東。
蠻人 「龍畝之裔,今湖南北、桂林等處皆是,辰、澧、沅、湘之間尤盛。」在今湖南、廣西等處。
清 「少昊父封。」在今山東。
張 「揮之封。然黃帝臣,自有張若。故河東解有張陽城,漢之東張,今邢之任縣是。《通典》雲:『漢張縣地。』《紀年》:『齊師逐鄭太子齒奔城張陽。』南鄭是也。」在今山西、河南、河北等地。
采 「紀姓,夷彭子,故左人地,今中山之北平。」今在河北。
北狄 「始均之裔。」在今蒙古。
資 「《陳留風俗傳》雲:『資姓,黃帝後。』《姓纂》雲:『益州資中,今資州。資陽有資川江。』然古資陽城在簡之陽安(祁之無極有資河,衛之北糾山),而潭之益陽有資水(出縣北流入資口,即益水。酈雲:即資水之殊口。武岡又有資水出唐。)或其派裔。」在今四川。
「《潛夫論》:『詹、資、、翟,黃帝後。』故《玉篇》雲『資、故國,黃帝後,封在岐山之陽,所謂『周原』者。顧伯邶雲:『昌意後,止於夏商間。』」在今陝西。
虔 「《風俗通》:『虔氏出黃帝。』與《陳留傳》同。今河東聞喜、虔聚是。」在今山西。
寇 「在鄭有寇水,北行唐。今莫之任丘西一里,有寇水枯瀆。《陳留傳》:『寇氏自黃帝出。』」在今河南。
酈 「故南陽。酈音尺,今內鄉菊潭鎮也。」在今河南。
翟 「北地古翟國。後徙西河。《盟會圖》雲:『今慈州。』(《地道記》):『伐衛懿公者。』賈逵雲『處北地,後為晉所滅。』引春秋時隗姓。)」
詹 「周有詹父(庄公十八年《傳》),詹桓伯(昭公九年),圻內地,與楚詹尹異。」在今安徽。
葛 「《郡國志》:『高陽有葛城。』今鄭西北有葛鄉城,一名依城,漢高陽地。然葛鄉故葛城,乃在寧陵北十五,郾城北三十,周四里,去亳城百里,即葛伯國。(《說文》:,南陽陰鄉。郾城隸許寧國,本屬應天,今隸拱、應劭、杜佑、樂史等並雲古葛伯國都),非贏姓之葛。」葛在河南。
髦氏 「依姓。《山海經》:『髦氏國,近積石。』」在今青海。
狂犬 「黃帝後,任姓。分見《潛夫論》。」
契阝 「薊也,中絕。武王復繼之,記皆為祝。祝,堯後。」
橋 「僑即喬阝,橋也。葬於橋,因食其地,以世祀者。《唐表》:『橋,姬後。』」在今陝西。
祈 「蘄也,歐陽修《祁公銘》以『祁為黃帝之子所封』,非也。祁,少昊後。祈,黃帝後。」在今山西。
酉 「即酉陽,今黔之彭水,漢酉陽也,有酉水。」在今四川。
滕 「今徐之西南十四,有故滕城縣(古蕃縣小邾國)……《紀年》『越王朱句,二十年滅滕』是也。」在今山東。
「衛有 (成公六年),邵氏《姓解》作箴,皆音針。」在今河南。
任 「禹陽國。倉頡為任大夫。晉邑,今邢之任縣。」在今河北。
苟 「戰國有苟變,子思薦之(能將五百乘,薦之衛侯)。《程氏世譜》以河內多杞氏焉,妄也。」在今山西。
「僖也。齊國城,為來音。簡王十二年,舒庸人道吳國巢及虺。」在今安徽。
佶 「佶氏,見《詩》。《風俗通》雲:『殷時侯國,一作吉。』《潛夫論》雲:『郅與同,而字異。』周封女氏於南燕,鄧名世以《潛夫》為誤,非也。《說文》『佶文』為正。」在今山西。
儇 「與環同音,月宣輕也。《集韻》音旋,非。」
依 「史伯說十邑有依、疇、歷、莘,皆鄶邑,後屬鄭。韋昭雲:『國』。」在今河南。
紀(劇) 「劇是今齊之臨朐東、壽光西南故劇城,漢之劇縣。鄭樵雲:『紀後遷劇,所謂朐劇。』雲紀、劇聲訛,非也。」在今山東。
滑 在今河南。
濟 在今河南。
奚 「鄭樵雲:『魯奚邑。』今徐之滕東南六十青丘村,有奚家冢、奚公山。陽曄《徐州記》雲:『仲造車轍存焉』。」在今山東。
薛 「侯爵(庄公三十一年),吉光國。今滕東南五十里有故薛城,故漢縣,戰國屬齊,為徐州,秦為薛郡,有仲祠,或曰大薛。」在今山東。
「邳也,今淮陽治下邳城。漢下邳國,梁下邳郡,周邳州,唐隸泗城,三重,處泗、沂之會,有仲虺祠。(《寰宇記》:『祠在徐之沛。」有仲虺城。見《九域志》。)鄭樵雲:『仲虺居在薛,魯奚仲遷邳,後以邳為薛』,妄。」在今江蘇。
摯 「祖己七世孫,成封周文王母太任國。今蔡之平輿,有摯亭。」在今河南。
謝 「歐陽修《謝絳銘》雲:黃帝後,昔周滅之,以封申伯,在南陽之宛,見《詩·崧高》。其地西甚廣,鄭公友言『謝西之九州者』,二千五百家者也。」在今河南。
章 「章與謝,本皆任姓,周始以封太公之支子。」在今河南。
舒 「春秋之留舒,去谷七里,亦曰柳舒。故城在鄆之須城,許氏作。,邾之下邑(《說文》『邾在薛縣』)。」在今山東。
洛 「周書之有洛氏。史伯雲『北有路、洛、泉、徐、浦』,韋昭雲『皆赤狄』,宜於此異。或作絡(衛賢者絡疑)、雒,廣漢屬縣。」在今河南。
昌 「春秋,昌間多在河東北。」在今河北。
薊 「今范陽治,地多薊。《水經注》:『薊城西北隅,薊丘為名。』《班志》雲:『薊,故燕國名。』」在今河北。
終 「商有終古,宜即佟後有佟氏、佟通。今襄陽有水。」在今湖北。
泉 「洛陽西五十故伊關縣北有泉亭,周世狄居之,俗呼前亭。(伊拒泉皋是也。昭二十二年有前城。)」在今河南。
卑 「宜晉郫邑,一曰郫邵(文元年)。絳之垣東九十有郫邵,卑氏所出,非越雋。」在今山西。
遇 「禺也,宜即番禺。魯襄公救成至遇(十五年)。魯邑近成,然非必禺。」在今山東。
儋 「《山海經》:儋人任姓。今儋州。周有儋翩。」在今海南。
牛黎 「《經》雲『牛黎之國,儋人之子儋』,今有黎姥山。」在今海南。
番禺 「賁隅也。今清海之屬縣,有禺山。《傳》雲『禺號南海』,故予謂此即禺。《經》文有無腸、繼無之國,皆任姓。」在今廣東。
南燕 「伯爵。伯倏國。後稷妃,南燕氏也(石癸曰『吾聞姓後稷元妃』)。今滑之胙城東北,漢南燕縣,隋改曰胙。」在今河北。
密須 「子爵。《世本》雲:『商有密須,文王伐之。』(《晉志》雲:『商侯國。』)魯有密須之鼓。杜預謂姓國,在安定陰密,今涇之靈台也。」在今陝西。
闞 「子爵。今鄆之壽張有闞鄉,而闞古城在中都(桓公十一年。《寰宇記》雲:『今屬齊之鉅野。』)闞亭又在須昌東南(即昭公末年取闞者,《郡國志》:『東平陸有闞亭,今壽張也。』) ,齊有闞止。」在今山東。
允 「高陽時有允格,或雲少昊後,出黃帝。」
蔡 「蘄春江中有蔡山,在廣濟縣(《高崇文傳》蔡山,竇蘋雲:『蘄水縣北。』)大龜納錫,故曰蔡,非姬姓蔡。」在今湖北。
光 「《春秋圖》有光國,今光州。」在今湖北。
敦 「任、冷、敦之田,許地也,鄭取之。《陳留風俗傳》雲:『敦氏,姓後。』」在今河南。
「晉襄公母,國,即周陽國。」在今河南。
燕 「伯爵。宜為東燕,與南燕比(昭三年北燕伯款亦姓)。」在今河北。
魯 「汝之魯山縣,非兗地。」在今河南。
雍 「伯爵。汴之雍丘,鄭庄夫人雍國。《姓纂》雲:『宋之雍氏,本姓。』《寰宇記》『雍氏,黃帝後』,姓是矣。又冀之堂陽東北三十六(里),亦有雍氏城。《寰宇》之高城,本於隴切。自漢州名人姓皆於用切。《談苑》雲『當作平聲』。昭十四年《傳》:『晉屍雍子。』杜雲:『陽翟東北有雍氏城者非。』」在今河南。
斷 「晉地有斷道,即卷楚也。《世本》作段,寫誤。」在今山西。
密 「河南密縣東四十故密城是,武德三為密州,與須城比,故說者謂即密須,蓋亦號密須雲(《史索》雲密須今河南密縣,與安定姬姓密別)。」在今河南。
雖 「開封長垣,近須城是,衛在今澶之衛南二十八里。《衛詩》所謂『思須與曹』者,由聲轉也。」在今河南。

6、急求史記資料

《史記》是我國歷史學上一個劃時代的標志,是一部「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的偉大著作,是司馬遷對我國民族文化特別是歷史學方面的極其寶貴的貢獻。全書包括本紀、表、書、世家和列傳,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萬六千五百字。「本紀」除《秦本紀》外,敘述歷代最高統治者帝王的政跡;「表」是各個歷史時期的簡單大事記,是全書敘事的聯絡和補充;「書」是個別事件的始末文獻,它們分別敘述天文、歷法、水利、經濟、文化、藝術等方面的發展和現狀,與後世的專門科學史相近;「世家」主要敘述貴族侯王的歷史;「列傳」主要是各種不同類型、不同階層人物的傳記,少數列傳則是敘述國外和國內少數民族君長統治的歷史。《史記》就是通過這樣五種不同的體例和它們之間的相互配合和補充而構成了完整的體系。它的記事,上自黃帝,下至武帝太初(前104—101)年間,全面地敘述了我國上古至漢初三千年來的政治、經濟、文化多方面的歷史發展,是我國古代歷史的偉大總結。

史記卷一 五帝本紀 第一
史記卷二 夏本紀 第二
史記卷三 殷本紀 第三
史記卷四 周本紀 第四
史記卷五 秦本紀 第五
史記卷六 秦始皇本紀 第六
史記卷七 項羽本紀 第七
史記卷八 高祖本紀 第八
史記卷九 呂太後本紀 第九
史記卷十 孝文本紀 第十
史記卷十一 孝景本紀 第十一
史記卷十二 孝武本紀 第十二
史記卷十三 三代世表 第一
史記卷十四 十二諸侯年表 第二
史記卷十五 六國年表 第三
史記卷十六 秦楚之際月表 第四
史記卷十七 漢興以來諸侯王年表 第五
史記卷十八 高祖功臣侯者年表 第六
史記卷十九 惠景閑侯者年表 第七
史記卷二十 建元以來侯者年表 第八
史記卷二十一 建元已來王子侯者年表 第九
史記卷二十二 漢興以來將相名臣年表 第十
史記卷二十三 禮書 第一
史記卷二十四 樂書 第二
史記卷二十五 律書 第三
史記卷二十六 歷書 第四
史記卷二十七 天官書 第五
史記卷二十八 封禪書 第六
史記卷二十九 河渠書 第七
史記卷三十 平準書 第八
史記卷三十一 吳太伯世家 第一
史記卷三十二 齊太公世家 第二
史記卷三十三 魯周公世家 第三
史記卷三十四 燕召公世家 第四
史記卷三十五 管蔡世家 第五
史記卷三十六 陳□世家 第六
史記卷三十七 韂康叔世家 第七
史記卷三十八 宋微子世家 第八
史記卷三十九 晉世家 第九
史記卷四十 楚世家 第十
史記卷四十一 越王勾踐世家 第十一
史記卷四十二 鄭世家 第十二
史記卷四十三 趙世家 第十三
史記卷四十四 魏世家 第十四
史記卷四十五 韓世家 第十五
史記卷四十六 田敬仲完世家 第十六
史記卷四十七 孔子世家 第十七
史記卷四十八 陳涉世家 第十八
史記卷四十九 外戚世家 第十九
史記卷五十 楚元王世家 第二十
史記卷五十一 荊燕世家 第二十一
史記卷五十二 齊悼惠王世家 第二十二
史記卷五十三 蕭相國世家 第二十三
史記卷五十四 曹相國世家 第二十四
史記卷五十五 留侯世家 第二十五
史記卷五十六 陳丞相世家 第二十六
史記卷五十七 絳侯周勃世家 第二十七
史記卷五十八 梁孝王世家 第二十八
史記卷五十九 五宗世家 第二十九
史記卷六十三 王世家 第三十
史記卷六十一 伯夷列傳 第一
史記卷六十二 管晏列傳 第二
史記卷六十三 老子韓非列傳 第三
史記卷六十四 司馬穰苴列傳 第四
史記卷六十五 孫子吳起列傳 第五
史記卷六十六 伍子胥列傳 第六
史記卷六十七 仲尼弟子列傳 第七
史記卷六十八 商君列傳 第八
史記卷六十九 蘇秦列傳 第九
史記卷七十 張儀列傳 第十
史記卷七十一 樗里子甘茂列傳 第十一
史記卷七十二 穰侯列傳 第十二
史記卷七十三 白起王翦列傳 第十三
史記卷七十四 孟子荀卿列傳 第十四
史記卷七十五 孟嘗君列傳 第十五
史記卷七十六 平原君虞卿列傳 第十六
史記卷七十七 魏公子列傳 第十七
史記卷七十八 春申君列傳 第十八
史記卷七十九 范睢蔡澤列傳 第十九
史記卷八十 樂毅列傳 第二十
史記卷八十一 廉頗藺相如列傳 第二十一
史記卷八十二 田單列傳 第二十二
史記卷八十三 魯仲連鄒陽列傳 第二十三
史記卷八十四 屈原賈生列傳 第二十四
史記卷八十五 呂不韋列傳 第二十五
史記卷八十六 刺客列傳 第二十六
史記卷八十七 李斯列傳 第二十七
史記卷八十八 蒙恬列傳 第二十八
史記卷八十九 張耳陳余列傳 第二十九
史記卷九十 魏豹彭越列傳 第三十
史記卷九十一 黥布列傳 第三十一
史記卷九十二 淮陰侯列傳 第三十二
史記卷九十三 韓信盧綰列傳 第三十三
史記卷九十四 田儋列傳 第三十四
史記卷九十五 樊酈滕灌列傳 第三十五
史記卷九十六 張丞相列傳 第三十六
史記卷九十七 酈生陸賈列傳 第三十七
史記卷九十八 傅靳蒯成列傳 第三十八
史記卷九十 劉敬叔孫通列傳 第三十九
史記卷一百 季布欒布列傳 第四十
史記卷一百一 袁盎□錯列傳 第四十一
史記卷一百二 張釋之馮唐列傳 第四十二
史記卷一百三 萬石張叔列傳 第四十三
史記卷一百四 田叔列傳 第四十四
史記卷一百五 扁鵲倉公列傳 第四十五
史記卷一百六 吳王濞列傳 第四十六
史記卷一百七 魏其武安侯 列傳第四十七
史記卷一百八 韓長孺列傳 第四十八
史記卷一百九 李將軍列傳 第四十九
史記卷一百十 匈奴列傳 第五十
史記卷一百一十一 韂將軍驃騎列傳 第五十一
史記卷一百一十二 平津侯主父列傳 第五十二
史記卷一百一十三 南越列傳 第五十三
史記卷一百一十四 東越列傳 第五十四
史記卷一百一十五 朝鮮列傳 第五十五
史記卷一百一十六 西南夷列傳 第五十六
史記卷一百一十七 司馬相如列傳 第五十七
史記卷一百一十八 淮南衡山列傳 第五十八
史記卷一百一十九 循吏列傳 第五十九
史記卷一百二十 汲鄭列傳 第六十
史記卷一百二十一 儒林列傳 第六十一
史記卷一百二十二 酷吏列傳 第六十二
史記卷一百二十三 大宛列傳 第六十三
史記卷一百二十四 游俠列傳 第六十四集
史記卷一百二十五 佞幸列傳 第六十五
史記卷一百二十六 滑稽列傳 第六十六
史記卷一百二十七 日者列傳 第六十七
史記卷一百二十八 龜策列傳 第六十八
史記卷一百二十九 貨殖列傳 第六十九
史記卷一百三十 太史公自序 第七十

史記卷八 高祖本紀 第八

高祖,①沛豐邑中陽里人,姓劉氏,②字季。③父曰太公,④母曰劉媼。⑤其先劉
媼嘗息大澤之陂,夢與神遇。是時雷電晦冥,太公往視,則見蛟龍於其上。⑥已而有身,
遂產高祖。

注①集解漢書音義曰:「諱邦。」張晏曰:「禮謚法無『高』,以為功最高而為漢
帝之太祖,故特起名焉。」
注②集解李斐曰:「沛,小沛也。劉氏隨魏徙大梁,移在豐,居中陽里。」孟康曰:
「後沛為郡,豐為縣。」索隱按:高祖,劉累之後,別食邑於范,士會之裔,留秦不反,
更為劉氏。劉氏隨魏徙大梁,後居豐,今言「姓劉氏」者是。
左傳「天子建德,因生以賜姓,胙之土,命之氏。諸侯以字為謚,因以為族」。
說者以為天子賜姓命氏,諸侯命族,族者氏之別名也。然則因生賜姓,若舜生姚墟,
以為姚姓,封之於虞,即號有虞氏是也。若其後子孫更不得賜姓,即遂以虞為姓,雲
「姓虞氏」。今此雲「姓劉氏」,亦其義也。故姓者,所以統系百代,使不別也。氏者,
所以別子孫之所出。又系本篇言姓則在上,言氏則在下,故五帝本紀雲「禹姓姒氏,契
姓子氏,□姓姬氏」是也。按:漢改泗水為沛郡,治相城,故注以沛為小沛也。
注③索隱按:漢書「名邦,字季」,此單雲字,亦又可疑。按:漢高祖長兄名伯,
次名仲,不見別名,則季亦是名也。故項岱雲「高祖小字季,即位易名邦,後因諱邦不
諱季,所以季布猶稱姓也」。
注④索隱皇甫謐雲:「名執嘉。」王符雲:「太上皇名煓。」與湍同音。正義春秋
握成圖雲:「劉媼夢赤鳥如龍,戲己,生執嘉。」
注⑤集解文穎曰:「幽州及漢中皆謂老嫗為媼。」孟康曰:「長老尊稱也。左師謂
太後曰『媼愛燕後賢長安君』。禮樂志『地神曰媼』。媼,母別名也,音烏老反。」索
隱韋昭雲:「媼,婦人長老之稱。」皇甫謐雲:「媼蓋姓王氏。」又據春秋握成圖以為
執嘉妻含始,游洛池,生劉季。詩含神霧亦雲。姓字皆非正史所出,蓋無可取。今近有
人雲「母溫氏」。貞時打得班固泗水亭長古石碑文,其字分明作「溫」字,雲「母溫氏」。
貞與賈膺復、徐彥伯、魏奉古等執對反復,沈嘆古人未聞,聊記異見,於何取實也?孟
康注「地神曰媼」者,禮樂志雲「後土富媼」,張晏曰「坤為母,故稱媼」是也。正義
帝王世紀雲:「漢昭靈後含始游洛池,有寶雞銜赤珠出炫日,後吞之,生高祖。」詩含
神霧亦雲。含始即昭靈後也。陳留風俗傳雲:「沛公起兵野戰,喪皇妣於黃鄉,天下平
定,使使者以梓宮招幽魂,於是丹蛇在水自灑,躍入梓宮,其浴處有遺發,謚曰昭靈夫
人。」
漢儀注雲:「高帝母起兵時死小黃城,後於小黃立陵廟。」括地誌雲:「小黃故城
在汴州陳留縣東北三十三里。」顏師古雲:「皇甫謐等妄引讖記,好奇騁博,強為高祖
父母名字,皆非正史所說,蓋無取焉。寧有劉媼本姓實存,史遷肯不詳載?即理而言,
斷可知矣。」
注⑥索隱按:詩含神霧雲「赤龍感女媼,劉季興」。又廣雅雲「有鱗曰蛟龍」。

高祖為人,隆準而龍顏,①美須髯,左股有七十二黑子。②仁而愛人,喜施,③意
豁如也。④常有大度,不事家人生產作業。及壯,試為吏,⑤為泗水亭長,⑥廷中吏無
所不狎侮。好酒及色。常從王媼、武負貰酒,⑦醉卧,武負、王媼見其上常有龍,怪之。
高祖每酤留飲,酒讎數倍。⑧及見怪,歲竟,此兩家常折券□責。⑨

注①集解服虔曰:「准音拙。」應劭曰:「隆,高也。准,頰權准也。顏,櫦顙也,
齊人謂之顙,汝南、淮、泗之閑曰顏。」文穎曰:「准,鼻也。」索隱李斐雲:「准,
鼻也。始皇蜂目長准,蓋鼻高起。」爾雅:「顏,額也。」文穎曰:
「高祖感龍而生,故其顏貌似龍,長頸而高鼻。」
注②正義河圖雲:「帝劉季口角戴勝,斗胸,龜背,龍股,長七尺八寸。」合誠圖
雲:「赤帝體為朱鳥,其表龍顏,多黑子。」按:左,陽也。七十二黑子者,赤帝七十
二日之數也。木火土金水各居一方,一歲三百六十日,四方分之,各得九十日,土居中
央,並索四季,各十八日,俱成七十二日,故高祖七十二黑子者,應火德七十二日之徵
也。有一本「七十日」者,非也。許北人呼為「黶子」,吳楚謂之「志」。志,記也。
注③正義喜,許記反。施,屍豉反。
注④集解服虔曰:「豁,達也。」
注⑤集解應劭曰:「試補吏。」
注⑥正義秦法,十里一亭,十亭一鄉。亭長,主亭之吏。高祖為泗水亭長也。
國語有「寓室」,即今之亭也。亭長,蓋今里長也。民有訟諍,吏留平辨,得成其
政。括地誌雲:「泗水亭在徐州沛縣東一百步,有高祖廟也。」
注⑦集解韋昭曰:「貰,賒也。」索隱鄒誕生貰音世,與字林聲韻並同。又音時夜
反。廣雅雲:「貰,賒也。」說文雲:「貰,貸也。」臨淮有貰陽縣。漢書功臣表「貰
陽侯劉纏」,而此紀作「射陽」,則「貰」亦「射」也。
注⑧集解如淳曰:「讎亦售。」索隱樂彥雲借「讎」為「售」,蓋古字少,假借耳。
今亦依字讀。蓋高祖大度,既貰飲,且讎其數倍價也。
注⑨索隱周禮小司寇雲:「聽稱責以傅別。」鄭司農雲:「傅別,券書也。」
康成雲:「傅別,謂大手書於札中而別之也。」然則古用簡札書,故可折。至歲終
總□不責也。
高祖常繇咸陽,①縱觀,觀秦皇帝,②喟然太息曰:「嗟乎,大丈夫當如此也!」

注①集解應劭曰:「徭役也。」索隱韋昭雲:「秦所都,武帝更名渭城。」應劭雲:
「今長安也。」按:關中記雲「孝公都咸陽,今渭城是,在渭北。始皇都咸陽,今城南
大城是也」。名咸陽者,山南曰陽,水北亦曰陽,其地在渭水之北,又在九嵕諸山之南,
故曰咸陽。
注②正義包愷雲:「上音館,下音官。恣意,故縱觀也。」

7、倉頡造字的故事...急!!

傳說中倉頡生有「雙瞳四目」。目有重瞳者,中國史書上記載只有三個人,虞舜、倉頡、項羽。虞舜是禪讓的聖人,孝順的聖人,而倉頡是著名文聖人,項羽則是武聖人。

倉頡,中國原始社會後期黃帝的助手。曾把流傳於先民中的文字加以搜集、整理和使用,在漢字創造的過程中起了重要作用,為中華民族的繁衍和昌盛作出了不朽的功績。

倉頡,史皇氏,今河南南樂縣西十八公里吳村人那時制定歷法需要文字記載,制定神諭也需要行文,因此,倉頡應是顓頊部族人。他「生於斯,葬於斯」,故造書台北有倉頡陵墓。

這位史前傳說人物,在我國古代戰國以前的典藉中都從未提及。最早提及倉頡者,是戰國時期的荀卿。其後是《呂氏春秋》和《韓非子》,在荀子「故好書者眾矣,而倉頡獨傳者,一也」的基礎上,又有所引申,其主要觀點是「倉頡作書」。漢代後,在《淮南子》和《論衡》中,已從「倉頡造字」發展為「倉頡四目」,開始神化。尤其是漢代的緯書,又進而渲染,倉頡「生而能書,又受河圖錄書,於是窮天地之變,仰視奎星圜曲之勢,俯察魚文鳥羽,山川指掌,而創文字」(《春秋元命苞》)。以後愈演愈神奇,發展為倉頡是「黃帝的史官」等傳說。黃帝是原始社會後期部落聯盟的首領之一,當時沒有國家機器,可見「史官」之說,顯然是後人用後代國家機器的職官名稱套用於史前傳說人物的結果。

【倉頡造字的傳說】

相傳倉頡在黃帝手下當官。黃帝分派他專門管理圈裡牲口的數目、屯裡食物的多少。可慢慢的,牲口、食物的儲藏在逐漸增加、變化,光憑腦袋記不住了。倉頡犯難了。

倉頡整日整夜地想辦法,先是在繩子上打結,用各種不同顏色的繩子,表示各種不同的牲口。但時間一長久,就不奏效了。這增加的數目在繩子上打個結很便當,而減少數目時,在繩子上解個結就麻煩了。倉頡又想到了在繩子上打圈圈,在圈子裡掛上各式各樣的貝殼,來代替他所管的東西。增加了就添一個貝殼,減少了就去掉一個貝殼。這法子頂管用,一連用了好幾年。

黃帝見倉頡這樣能幹,叫他管的事情愈來愈多,年年祭祀的次數,回回狩獵的分配,部落人丁的增減,也統統叫倉頡管。倉頡又犯悉了,憑著添繩子、掛貝殼已不抵事了。怎麼才能不出差錯呢?

這天,他參加集體狩獵,走到一個三岔路口時,幾個老人為往哪條路走爭辯起來。一個老人堅持要往東,說有羚羊;一個老人要往北,說前面不遠可以追到鹿群;一個老人偏要往西,說有兩只老虎,不及時打死,就會錯過了機會。倉頡一問,原來他們都是看著地下野獸的腳印才認定的。倉頡心中猛然一喜:既然一個腳印代表一種野獸,我為什麼不能用一種符號來表示我所管的東西呢?他高興地拔腿奔回家,開始創造各種符號來表示事物。果然,把事情管理得頭頭是道。

黃帝知道後,大加贊賞,命令倉頡到各個部落去傳授這種方法。漸漸地,這些符號的用法,全推廣開了。就這么,形成了文字。

倉頡造了字,黃帝十分器重他,人人都稱贊他,他的名聲越來越大。倉頡頭腦就有點發熱了,眼睛慢慢向上移,移到頭頂心裡去了,什麼人也看不起,造的字也馬虎起來。

這話傳到黃帝耳朵里,黃帝很惱火。他眼裡容不得一個臣子變壞。怎麼叫倉頡認識到自己的錯誤呢?黃帝召來了身邊最年長的老人商量。這老人長長的鬍子上打了一百二十多個結,表示他已是一百二十多歲的人了。老人沉吟了一會,獨自去找倉頡了。

倉頡正在教各個部落的人識字,老人默默地坐在最後,和別人一樣認真地聽著。倉頡講完,別人都散去了,唯獨這老人不走,還坐在老地方。倉頡有點好奇,上前問他為什麼不走。

老人說:「倉頡啊,你造的字已經家喻戶曉,可我人老眼花,有幾個字至今還糊塗著呢,你肯不肯再教教我?」

倉頡看這么大年紀的老人,都這樣尊重他,很高興,催他快說。

老人說:「你造的『馬』字,『驢』字,『騾』字,都有四條腿吧?,而牛也有四條腿,你造出來的『牛』字怎麼沒有四條腿,只剩下一條尾巴呢?」

倉頡一聽,心裡有點慌了:自己原先造「魚」字時,是寫成「牛」樣的,造「牛」字時,是寫成「魚」樣的。都怪自己粗心大意,竟然教顛倒了。

老人接著又說:「你造的『重』字,是說有千里之遠,應該念出遠門的『出』字,而你卻教人念成重量的『重』字。反過來,兩座山合在一起的『出』字,本該為重量的『重』字,你倒教成了出遠門的『出』字。這幾個字真叫我難以琢磨,只好來請教你了。」

這時倉頡羞得無地自容,深知自己因為驕傲鑄成了大錯。這些字已經教給各個部落,傳遍了天下,改都改不了。他連忙跪下,痛哭流涕地表示懺悔。

老人拉著倉頡的手,誠摯地說:「倉頡啊,你創造了字,使我們老一代的經驗能記錄下來,傳下去,你做了件大好事,世世代代的人都會記住你的。你可不能驕傲自大啊!」

從此以後,倉頡每造一個字,總要將字義反復推敲,還行拿去徵求人們的意見,一點也不敢粗心。大家都說好,才定下來,然後逐漸傳到每個部落去。

【倉頡廟】

倉頡廟是國內唯一僅存的紀念文字發明創造的廟宇,2001年6月被國務院批准為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位於白水縣城東北35公里處的史官鄉,地處黃龍山脈的南麓,地形南低北高,屬較為平緩的塬坡地。廟東一里多為武庄村,相傳倉頡生前曾在此村生活居住過;廟南一里余為史官村,是後人為紀念倉頡,以其官職為村名;廟西北方向約五里為地彭衙村,是古白水縣衙所在地;廟西南方向約二十公里有揚武村,是倉頡的出生地。

倉頡廟歷史悠久,根據史料記載,早在東漢延熹年間已有「建廟之舉」並形成一定規模。所以,有文字可考的廟史已有一千八百餘年,無文字記載的歷史,據民間傳說,則可上溯至黃帝時代。

倉頡廟區佔地十七畝,基本形狀為長方形。廟牆內南北長140餘米,東西寬約48米,北邊較南邊略寬之,佔地約10畝。

倉頡廟內建築,沿中軸線由南至北依次為照壁、山門、東西戲樓、前殿、鍾鼓樓、報廳、正殿、後殿及東西廂房,共計70間。緊貼後殿為倉頡墓冢和墓園。廟內現存建築年代多為元、明、清三朝代,其裝飾華麗,地方色彩濃厚。

倉頡廟內歷代碑石眾多,雖經戰亂多有散失,現保存的仍有十八通,陣列於前殿之內。其中倉聖鳥跡書碑,至今字、碑均保存完好。石碑年代從東漢起,歷魏、五胡十六國、唐、宋、元、明、清至民國。早期的有東漢延熹五年《倉頡廟碑》、是金石學上的珍品,五胡十六國時的《廣武將軍碑》、唐《倉公碑》、宋代《大宋倉公碑》等。近代有於右於仁先生、陶峙岳將軍、朱慶瀾將軍題寫的匾額、對聯等留存於廟內殿堂之上。

解放戰爭時期,西北人民野戰軍司令部在此整訓幹部。彭德懷、賀龍曾親瞻廟容並嚴令保護,題寫「保護文物古跡,任何人不得隨意破壞」的命令。

廟院內古柏參天、鬱郁蔥蔥,生長茂盛,東漢延熹五年之「倉頡廟碑」即載當時「廟內古柏鬱郁蔥蔥」。共計有古柏46株,古槐10餘株,枝葉覆蓋交通,虯枝盤旋,各具姿態,因各得其名,曰:「二龍戲珠」、「丹鳳朝陽」、「奎星點元」、「青龍戲柏」、「獸龍戲牡丹」、「獅子」、「寶蓮燈」、「龍爪柏」、「柏抱槐」等。「奎星點元」為漢前古柏,高達17米,樹圍7.25米。冢上一柏,枝桿四齣輪流榮枯,稱之為「轉枝柏」,譽為奇觀。廟內西南隅一古柏,中空生槐,槐長柏壁,抱槐生長,名「柏抱槐」。兩樹枝粗中茂,堪稱廟內一景。廟院內古柏,整體樹齡年代久遠,樹形奇異,與陝西黃陵、曲阜孔廟並稱為中國三大古廟柏樹群。

【倉頡陵】

一、全國有多少倉頡陵墓

倉頡,亦名蒼頡,據《路史》記載:「倉帝史皇氏姓侯崗,名頡。以仰觀蒼穹之變,故稱蒼頡。後蒼倉通用。相傳為黃帝史官,《呂氏春秋》《史記》《漢書》皆言文字為倉頡所造。事實證明,漢字的形成是一個漫長的歷史進程,它不可能是一個人在短時間內的創造,正如《荀子·解蔽》中所說的那樣:「好書者眾矣,而倉頡獨傳者、壹也。」這就是說,倉頡以前,各氏族、地區已經有了類似文字的符號、圖畫出現。黃帝統一中國後,倉頡把各氏族、地區互不統一的符號、圖畫進行歸納整理,使其整齊劃一起來,通行全國,所以他的名字能夠獨傳於後世。並被尊為字聖。正因為他這了不起的巨大貢獻,故有關倉頡的遺跡不止前面提到的南樂縣有,開封有,河南的虞城縣、陝西的白水、山東的壽光和東阿也有,全國共有6處。開封王宴春先生講,他經過調查又發現河南省陽武(今原陽縣)、洛寧兩地也有倉頡遺跡。倉頡跟隨黃帝曾到過很多地方,說不定有關他的遺跡,今後還會被發現出來。

二、開封倉頡墓

開封倉頡墓,在今城東北9.5公里、黃河大堤之外,劉庄村的北側。明《汴京遺跡志》載:「倉頡墓在城北時和保。俗稱倉王冢是也。」《禪通記》稱「倉頡居陽武而葬利鄉」。關於利鄉的位置,羅泌稱:「浚儀縣即春秋陽武高陽鄉也,或曰利鄉。亦即時和保之墟也。」這是開封認定開封倉頡墓是真跡的重要論據之一,《水經注》及宋《太平寰宇記》東漢《陳留風俗傳》等著作也有有關倉頡城和倉垣陵墓的記載。所謂倉頡城實際是座包括墓在內的大廟院。今倉頡墓,呈橢圓形,周30平方米,高4米,墓東南約300餘米處有一方形土丘,高1.5米,周亦30平方米,傳即倉頡造字台。舊時台上有石牌坊、倉頡廟。廟於明末清初時被拆,開封文廟的磚瓦木料部分就是倉頡廟的原物。今天的造字台已栽上樹木,什麼也沒有了。1992年建國道310高速公路,在造字台南側挖土時,機械鏟從地下5米多深處挖出大鐵鍾一口,石供桌一個(均被鏟碎)均是倉王廟舊物。開封城西25公里有個倉家寨,簡稱倉寨(現已劃歸中牟縣),村中倉姓自稱系倉頡後裔,早年他們曾多次到倉頡墓祭祖。開封和南樂縣不同的是開封認定倉頡生日是農歷三月二十八日,解放前每年這一天這里都要舉行倉王生日廟會。民國初期,英籍猶太人哈同等人在上海創辦倉聖明智學堂——後改為倉聖大學,我國著名學者王國維曾被聘在該大學執教,他考證倉頡生日和開封認定的一樣,也是農歷三月二十八日。不過,我們可以肯定的是:五六千年前的往事,又沒有遺留下來今人可以弄懂的文字和記載,正月二十四、三月二十八都是推測,沒有必要爭論誰對誰錯。

三、拓不走的倉頡造字碑

開封倉頡廟內原有一通倉頡造字碑,現已不見。據當地村民講,很可能還埋在造字台地下。關於這通碑,開封流傳有兩種說法,一是:倉王造字碑上的字捶(拓)不走,捶下來一出村就變樣。現在碑已沒有了,到底捶(拓)走、捶(拓)不走,已無從驗證。再一個說法就是「倉頡造字聖人猜,二十八字一未開」。說的是孔聖人一次路過這里,看見倉頡碑上的28個字,一個字也不認識。如果說造字碑上捶(拓)不走的就是這28個字的話,這里現有一張這28個字——也就是所謂《倉頡書》的照片,不知是從哪裡保留下來的。也許開封造字碑的字捶(拓)不走,別的地方可以捶(拓)走,才得以流傳了下來吧!

就是這個28個字的《倉頡書》和《夏禹書》到底是漢儒劉歆的偽作,還是遠古流傳下來的真跡?一直是中國漢族書學史上的一個謎。

宋太宗淳化三年(公元992年)編印的《淳化秘閣法帖》收錄了這兩件作品。《大觀帖》翻刻時將《倉頡書》28字譯為「戊巳甲乙,居首共友,所止列世,式氣光名,左互爻家,受赤水尊,戈茅斧芾。」這根本無法通讀,故不為學術界所認可。後有學者劉志一經過多年研究,發現它是用古彝族文字書寫的一篇祭祀經文,直譯為:「一妖來始,界轉鴉杈,祭神青腦,禍小馬念,師五除掃,幡齋解果,過鼠還魂。」它的大意為:「一群妖魔剛來到,樹上烏鴉滿天飛;割青宰羊祭山神,念經消災騎馬歸;五位經師施法術,做齋完畢魂幡回,消滅鼠精魂歸位。」從譯文看《倉頡書》實際上是對一次祭祀活動的記錄。

對於劉志一的這份譯文,很多人持認可態度,認為黃帝出於西羌,彝族亦出於西羌,古彝文發祥於西北地區,倉頡造字及其一生的主要活動多追隨黃帝,故這份《倉頡書》使用古彝文,也就不足為奇了。同時其內容與《淮南子·本經訓》所載:「昔者倉頡作書而(曰)天雨粟、夜鬼哭」的意思基本一致。當然,這還不能作為定論。將來是否還會有新的譯文、新的解釋、新的說法,那就是將來的事了。

四、倉頡墓的比較和鑒別

在已發現的八處倉頡墓及遺跡中,始建於漢代者4處:河南開封、南樂、虞城和陝西白水;始建於晉代者兩處:山東壽光和東阿;餘下兩處河南省陽武、洛寧系宋代以後。從信史角度來說,始建及文獻所載距發生事件或朝代較近,其可靠性就大。那麼,我們不妨就拿始建於漢代的這4處倉頡陵墓來做一對照和比較,有了比較,才有鑒別;才能作出接近事實的判斷來。

陝西白水縣倉頡墓,現尚有殘碑一通,該縣還有一個史官鄉,即依倉頡為黃帝史官之說而建。縣志上也有:「史官倉頡死後葬於白水」的記載。我們知道黃帝及其史官倉頡大部分活動均在東方平原,當時(約公元前2697~2595年間)東方平原地帶洪水泛濫,後被迫逐步西遷,終葬陝西。黃帝陵墓在今陝西省黃陵縣,已為世人公認。作為黃帝史官的倉頡死後葬於距黃帝陵不算太遠的白水縣極有可能。

河南虞城縣倉頡墓、倉頡祠始建於西漢,唐開元年間及清康熙年間曾幾次重建。歷盡滄桑,如今僅存一座大殿、兩株血柏和一通石碑。虞城倉頡墓令人永懷記憶的是陵墓周圍的菊花——倉頡菊(簡稱倉菊),是菊科中的珍種。花淡黃色、大如銅錢、葉莖較小,可入茶入葯,清心理氣,扶正祛邪,其最大的功效是明目醒神。殘存的那通石碑上就鐫有:「墓周生叢菊,清香可充茗」的碑文,據說長年飲用倉菊茶,可以養目,耄耋眼不花。尤其令人奇怪的是倉頡菊不可移植,移栽別處後,菊雖可活,其葯性、茶性卻會很快改變。就這一點來說,似乎和開封倉頡碑的字捶(拓)不走,有相似之處。

河南南樂縣倉頡墓位於縣西北十多公里的吳村附近,原稱倉頡祠,始建於東漢永興二年(公元154年),廟內有一通元代延佑年間的殘碑,有:「倉頡生於斯葬於斯,乃邑人之光也」的碑文。在1800多年的歷史長河中,由於兵燹和自然災害,南樂倉頡廟屢遭劫難,但屢毀屢建,「歷漢唐以來,未嘗稍替」。1966年一次毀滅性的劫難,使倉頡廟成為廢墟,倉頡墓亦被挖開。出乎人們意料的是,人們挖倉頡墓出土的破爛盆罐、石斧石鐮等廢棄物,經過專家鑒定,竟是龍山文化遺物,再經過有計劃的考古發掘,出土文物十分豐富,主要為龍山和仰韶時期的器物。這意外的發現,使南樂倉頡陵墓身價倍增。1994年南樂縣開始著手重修倉頡陵及倉頡廟,2000年全部完工,新修的廟宇大量搜集和使用了散存於民間的原石碑、石獸和建築構件,保持了建築物的古老韻味和凝重。

古遺址的出現,增加了南樂倉頡墓的可信度。著名學者徐旭生先生在《中國古史的傳說時代》中做出了有利於南樂的推測。

倉頡廟中現存的一通舊碑:「盤古斯文地,開天聖人家」乃宋朝與契丹澶淵之盟後,北宋名相寇準專程祭拜倉頡廟時留下的聯語。近在朝廷腳下的東京倉頡廟他未題一字,卻跑到幾百里外的南樂祭拜題字,想來在寇準的心目中,南樂倉頡陵的分量還是比較重的。

五、倉頡陵真跡之爭,也許是好事

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這么多地方都有自己充分的理由說自己那兒的倉頡陵是真跡,但哪裡也拿不出真正的實證來。這就像諸葛亮躬耕地南陽、襄陽之爭一樣,至今也無定論。但爭,也許是好事,要爭的話,一要從歷史的角度查文獻、找資料;二要從實地出發,搞開發和建設。在這兩方面,南樂縣已經起了步,並有了效果。那麼,開封呢,好像早幾年也有重修倉頡陵,納入黃河游覽區的倡議。這應該是一項可行的大好事,不管我們的倉頡墓地下是否真有其人,倉頡在我們這塊土地上活動過,是無可爭辯的事實。我們有文獻、有傳說、有遺址——,把它接收下來,弘揚開去,是我們應盡的責任,我相信在做大做強文化產業,大力開發建設黃河游覽區的高潮中,開封倉頡墓一定能夠重現輝煌!

8、周敦頤能不能始祖


一、 dūn

【釋義】①厚,厚道;誠懇:敦厚|敦請。
②勉力,勉強
③姓。

敦姓的起源

1、傳說黃帝二十五子,得十二姓,就是姬、酉、祁、己、滕、箴、任、苟、僖、姞、嬛、依。其中姞姓子有孫封於敦丘(今河南溫縣東),其後人以其封地為氏,是為敦氏。

2、春秋時,秦文公有大夫名叫史敦,史敦的後人以其字為氏,是為敦氏。

3、南北朝時,北魏南遷,代北少數民族敦邱氏,後改為敦氏。

敦氏始祖為史敦。明朝洪洞大槐樹移民敦我始祖為平陽府、洪洞縣、趙城縣等籍人氏,明初奉旨在洪洞大槐樹集中遷往異地,至清末其後裔分布:河南、山東、河北、北京、陝西、甘肅、安徽、江蘇、山西等地。

敦姓的記載最早見於南朝 宋《姓苑》。其姓源主要有二:1、源自姬姓。據《陳留風俗傳》記載,姬姓之後裔有敦姓。2、源自史敦之後。據《姓氏急就篇注》記載,春秋時秦國史敦之後裔有敦姓。敦姓祖宗神位供奉在大槐樹祭祖堂八號供櫥。歡迎前來祭拜!

熱點內容
用稱稱嫁妝 發布:2020-09-12 19:11:27 瀏覽:511
五星級婚宴 發布:2020-09-12 17:55:19 瀏覽:511
婚禮樂隊 發布:2020-09-12 20:13:00 瀏覽:510
太廟婚紗 發布:2020-09-12 18:59:26 瀏覽:510
北京攝影婚紗 發布:2020-09-12 17:43:09 瀏覽:509
耍新郎 發布:2020-09-12 20:11:18 瀏覽:508
王子婚紗攝影 發布:2020-09-12 17:52:22 瀏覽:508
外景簡筆畫 發布:2020-09-12 15:57:17 瀏覽:508
拍外景婚紗照 發布:2020-09-12 17:43:26 瀏覽:507
我們結婚了2013 發布:2020-09-12 18:42:33 瀏覽:506